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共艺术教育8篇

时间:2023-09-26 09:17:13

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篇1

一、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模式与体制缺陷

当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规划,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管理不是存在管理责任主体混乱、权责不清的问题,就是存在无人管理,权责不到位的问题。虽然当前高校管理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共艺术管理的关注度,但是很多工作都流于形式,表面工作多,实际深入工作开展少,有的高校虽然成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但是这种机构往往是应付政策而成立的,缺乏思想上真正的重视,也就无法发挥实际的效用。所以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上仍带有随意性和间歇性的色彩。课堂教育和文艺活动是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公共艺术课堂教育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存在问题,并且在课时安排上往往无法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在校园文艺活动方面,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单,很多活动都存在敷衍了事、程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缺乏创新性。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平台的构建,大学生艺术实践的思维空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论是理论教育还是活动实践都缺乏的实际使得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难以内化,大学生的总体艺术修养偏低。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缺陷

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综合性大学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往往被作为选修课程存在,这是因为与高数课程、英语课程相比,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以经济功利为发展推动的综合性大学往往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只注重学生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对学生的精神层面需求较为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精神素养、情感道德和价值导向就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和指导,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阻碍人的个性的发挥,束缚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教育发展方面的理念不尽相同,但是从经济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长远角度看,高校不应当将就业作为考量学生成功与否指标的指标,应当将就业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来指导人才培养的质量,促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机制。由于各个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同,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目前还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科学标准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缺失。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的评价机制,很多高校的教师甚至是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和学习热不高。学校内部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不论是在教育评级人员选择方面,还是在公共艺术教育评价指标确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些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科学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公共艺术课程设置

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旨在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导向,并且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良好心智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在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和优化,要从高校发展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特点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积极探索和创新,要将公共艺术教育与高校的办学精神、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充分的体现高校的发展特色和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另外,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专家的方式将与公共艺术教学有关的文艺主题讲座、座谈会和讨论会等加入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举办文化沙龙、学术论坛等,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全校师生学习公共艺术教学的积极性,活跃校园教学氛围。以本校经过改良后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为例,在经过对学校实际师资情况和学生艺术需求的考虑之后,本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学期开设四门艺术方面的必修课,分别涉及了美术、音乐、电影和书法四个方面,学生每学期学习一种艺术课程,两年就能把这些全部修完,拿到应有的学分,这种课程体系是基于对学生艺术感兴趣的方向和艺术对学生的影响而考虑的,根据实际情况,每一门选修课还都有适合学生自身的分类,如音乐可以分为乐理类、鉴赏类和乐器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自身对艺术的兴趣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促进艺术课程的开展与普及。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就是较为综合的课程体系设置,同时在课下我们还注重为学生提供接触名师的机会,每周开办一次艺术论坛,邀请力所能及范围内的艺术家为学生开展艺术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在和大家的接触中陶冶自身的情操,获取课堂上无法获取的一些关于艺术的经验和宝贵的艺术体验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艺术课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教学对象是普通的大学生,不是艺术专业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将专业的艺术知识转变为大部分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教学方式不仅要通俗易懂,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刺激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考察和交流方式等提高公共艺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养。其次,教师也要通过网上自学、经验交流总结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另外,高校也充分认识到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学队伍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刺激教师加强学习、强化竞争机制,推动教师不断对公共艺术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规划,强化培训,建立掌握扎实理论知识、高素质科研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完善硬件设施的配置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可以和本校的艺术学院设施进行一定的互通有无,但是一定要有独立的部分,由于艺术学院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相比课程更为繁重,所需要的也更为专业,所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硬件配备应该以不影响艺术学院授课方面为基础,从而开展对艺术设施和设备的考察和配置,但是在基础设施的使用方面,如学校的琴房和画室等,也可以在不影响艺术学院教学的情况下让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同学对艺术进行一定的认识。这就要求学校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所重视,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拨款和处理操作,从而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负责方面有足够的资金对艺术教育需要的硬件进行采购和配备,如乐器、绘画用具、艺术表演用服装等等一系列物品和参加艺术展览等活动的经费。这样才能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更加完善。

(四)健全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要和其它的教育形式一样,要对它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具体实施程度如何,这个评价体系也是管理所需要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对自身的评价体系做出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部分改善,提高教育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评价的方式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在传统的调查问卷模式上针对每位老师的具体授课内容进行问卷编制,并以此问卷在教育后的统计数据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可量化的数据被体现出来,在教师互评的模式上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这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中主观评价的重要环节,这种主观评价虽然不能量化,但是和数据相比,这种评价更带有人情味,可以让我们在更为直观的角度看出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如何,以此来确定本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目前水平,增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能力。

三、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篇2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较陈旧

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因素,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现在高职院校有些教师不懂教学,不明白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能力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思路比较陈旧,依然秉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时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的关爱,使得一些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失去兴趣。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入,虽然使用的是新课标的教材,但仍然沿用旧的方式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缺乏课堂发言和主动思考的机会,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只是一些简单的基础训练,根本达不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标准,因此,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能力。

(二)高职院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使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流于形式。由于学校侧重于主课教学,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比较少,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这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只有在一种轻松、愉快、自然、融洽的氛围内,才能很好地学习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是为了应试,主课学习压力比较大,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氛围,课余活动也比较少,演讲比赛等各种文艺活动更少,致使学生的艺术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不强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实践性训练很少,使得高职学生缺乏实践的体验和感知,不能很好地将学习到的艺术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从而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展开想象与创新。

二、提高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措施

(一)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做出认真的分析评价,切不能简单应付。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正常学习需求,让学生有信心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提高艺术能力。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艺术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与实际的重要联系,从而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灵感去创造。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公共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可谓一举多得。教师一定要合理地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转变教育理念,改革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一定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领导与管理,积极组建与公共艺术教育有关的教研室,真正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同时,逐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一体化管理。高职院校要积极改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以便能够适应时展的潮流,培养出拥有良好道德情操的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艺术鉴赏阶段,必须不断地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并且通过这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掌握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方法,以培养出优秀的高职学生。

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篇3

目前,我国公安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机构设置不完善、不合理,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在公安院校中发展相对滞后。公安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为先导,以专业学术学习为主题,以艺术人文教育为两翼,培养新时期高素质预备警官。为确保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的有序发展,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应做到了“两个到位”。一是领导组织到位,学校应成立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合理规划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重视艺术教育机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科研学术等各方面的科学化长效建设。二是制度建设到位,即制定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交流反馈制度等,使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及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一样,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有严格的评估制度,并且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够根据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同时,使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发展能有度可守,有据可依。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科研方面,要在完善艺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公安类院校由于艺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一批符合公安院校自身需要或是具有公安特色的艺术类教材和学术科学研究。因此,加强公安院校的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懂科研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因此应建立教师参与科研的鼓励机制。二是培养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注重青年教师的发展,遵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学习。

二、加强公共艺术教学,根据学生目标选择教法,落实学法和学法的协调统一

目标不仅是把需要转化为动机的直接诱因,而且还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聚合的功能和作用。明确目标,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是关键。教学中的目标就属于转化。这一转化,符合目标教学思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方法。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中促进指向性学习,要从实效出发但突出重点和简明,使之明确。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待定的教学目标需要特定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达成目标,是发展学生素质,而依据目标优化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学法、体现为学而教,注意教法体现学法,两者同步而协调,并在教法和学法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教师“举一”学生“反三”。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将学习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核心利益,进而自我驱使,主动接受学习,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紧扣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在我国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立足于自身情况发展的需要。公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应紧扣公安工作这一实际需要,教学方法也应随着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不该垄断课堂四十分钟,应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笔、动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力。备课时教师应该设计出学生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写的、说的,达到通过多种方式,使课堂内容更科学,更完善、更生动、更活泼。结合艺术课程中电影、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直观鲜明的示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活力。由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所以素质教育也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去发展,学生只有主动地去实践才能有发展,才能有创新的可能。因此,除了课堂上让学生去动脑筋动手动口外,还要举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如举办书画展评、文艺汇演等,并由学生自我组织、实践、评比,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公共艺术教育篇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5个方面,即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里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与艺术密不可分,可纳入艺术研究的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高校艺术学科所关注的对象,同时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和流失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大意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外部的“越俎代庖”式的保护,都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重塑民族的“文化自觉性”,让人民真正了解、热爱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根本之道。“年轻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关心、关注和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到这项工作的社会成效,也关系到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的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批批优秀的年轻的项目传承人不断涌现,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成果都令人惊叹。更多的年轻人是从尊重、关心、关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层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同样是可喜的现象。年轻人的关注、参与,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希望所在”。高校是年轻人群最聚集的地方,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创新力、创意性的一个群体。如果能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发挥他们的所学所长,使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关心、关注,并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整理、保护和传承等一系列工作之中,势必大大推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同时,引导大学生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开阔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都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高校办出特色,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正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比如地处浙西南丽水市的丽水学院,是当地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丽水民间艺术资源极为丰富,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重的民族地域特色,有很多文化品牌已成为国宝。全市已有青田石雕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松阳高腔、畲族医药、景宁畲族“三月三”、畲族民歌、青田刘伯温传说、青田鱼灯舞、庆元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遂昌昆曲十番等11个项目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8月,丽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综合性的地(市)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市在2003—2006年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并整理了民间艺术项目558件,其中造型艺术190件,表演艺术317件,民俗类项目51件;在2007—2008年的“非遗”普查中,又发现“非遗”线索达212068条,调查项目达18个门类16956个。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是这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高校根植于地方,是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应当发挥自身文化传承的职能,主动服务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让本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拓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延伸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教育功能,实现其当代价值。当前国内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学科正在逐渐发展完善,以非遗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作为该学科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可行路径。

(一)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理念

“文化自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费孝通在反思一生学术研究时,提出“文化自觉论”。他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目前,国内高校在对公共艺术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认识上还有待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往往偏重于正统化、专业化教育,而忽视了本土民间艺术教育。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缺乏价值认知,大部分高校还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纳入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导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因此,可将本区域内的非遗代表作名录循序渐进地逐一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每一项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生存方式、文化关联等有准确的认识,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非遗项目进行认知、理解、研究、传承,并逐步形成保护自觉。在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自觉”,使得传统文化承担起应有的教育功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同时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艺术教育建设发展相互和谐统一。

(二)合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

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构建有区域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依托非遗资源的所在地域优势,通过对所在地域非遗资源的发掘和整理,提炼出其中具有教育功用的理论和技法,制定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教学计划,分步骤地调整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建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使公共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内容更加生活化、地域化、本土化,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有效传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走出狭隘的纯粹艺术本位误区,在内容上走向综合化,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进行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开展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艺术素养教育。将本区域内涉及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与杂技、古代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非遗项目纳入教学课程结构。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地区非遗资源极其丰富,民间文学就有浩如烟云的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如:丽水的陈十四夫人传说、青田的刘基传说、龙泉的高机和吴三春传说、龙泉窑传说、庆元的香菇传说、松阳的叶法善传说等;民间工艺有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丽水根艺、云和木制玩具、遂昌黑陶、遂昌竹炭、景宁畲族彩带、景宁畲族银饰、景宁畲族服饰等;民间表演艺术有松阳高腔、庆元和景宁菇民戏的处州乱弹、缙云处剧、莲都夫人戏和茶灯戏、遂昌昆曲十番、石练台阁和茶灯戏、缙云钢叉舞和叠罗汉、青田鼓词和鱼灯舞及百鸟灯舞、云和包山花鼓戏、龙泉木偶、景宁畲族歌舞、处州板龙以及全市各地的龙狮表演等;民间美术有缙云的河阳剪纸、遂昌剪纸、丽水华夏折纸、松阳驱邪巫画等;古建筑艺术有处州廊桥、缙云河阳古民居、松阳石仓古民居、丽水通济堰等。围绕这些非遗项目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可以极大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队伍比较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比较注重技能培养,轻视理论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要把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申报地方非遗文化研究课题,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含量。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打造一支教学和科研双优型的教师队伍。

(四)整合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以往在思路及方法上都比较单一。如采用记录、建档等措施,将影像资料、书面资料作为历史的记忆保存下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完全可以采用当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留,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没有开展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高校,也可通过实现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的方式,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素材转化为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用以丰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再者,数据库建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也能更好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并使之成为开拓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视野的重要方式。

(五)走向田野,走进非遗,进入实践

将非遗教学与田野采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教师与学生走出课堂与校园,与内涵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直接对话交流,使学校艺术教育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利用教学实践周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采风活动,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利用节假日走进田野,走向民间学习,了解民间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掌握民间艺术原生形态,撰写调查报告,汇报田野工作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展示),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检验和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并且,可以此为契机挖掘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

(六)搭建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校园表演活动,通过在学校的宣传和表演,激发广大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和兴趣;利用活动、论坛、讲座、专业性研讨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加深大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把艺术教育与当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高校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与地方文化部门联合共建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建立高等学校、文化部门、民间艺人三方多向交流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共赢,共同开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三、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篇5

(一)对实施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几年,我国军事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仍然是素质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而且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离它所能发挥的功能还有一定的差距。军校教育管理部门与学员对公共艺术教育都不够重视。首先,管理部门仅仅把军校教育视为专业教育、岗位任职教育,没有理性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有的军事理工院校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只是简单选取一两门鉴赏类课程,只有在上面教育检查的时候临时整理一些资料应付,以致其在发展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比如,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教学目的,成为展示学校艺术素质的“窗口”。学员普遍认为军人只要有强健的体魄、过硬的业务素质就够了,他们从内心排斥公共艺术课程,即使选修了课程,也只是应付了事,并未真正投入精力学习。

(二)师资力量的薄弱与人文知识的欠缺

《方案》中明确提出:“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按国家规定的正常艺术教育编制来看,军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员人数严重不足。军事理工科院校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教研室或管理部门,未配备专职艺术教育教员,主要靠学校少数几个艺术教员和人文学科的教员来兼职。艺术教员主要从艺术院校毕业,受培养模式单一的影响,造成重技能、人文知识浅薄、艺术素质欠佳、艺术理论功底薄弱等缺陷。有的还聘请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走走过场,教学效果不佳。由于艺术教育师资配备存在许多缺口,艺术课程的安排自然也就十分简单,很多院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开设较全面的公共艺术课程,导致了学员选择的余地不大,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

(三)没有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

公共艺术课程是院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合理的课程设置及质量把控是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然而,军事理工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出现课程设置不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随意性较强、课时不足、缺乏总体评价体制、对开课的效果少有认定、选修学生不普及等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因人开课的现象,教员往往依据个人的研究领域和专长来要求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少考虑学员艺术素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军事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总体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课程学习、体能训练与参与艺术实践存在矛盾

学员的课程学习、体能训练、公差勤务等压力相对较大,学员没有更多课余时间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感受不到艺术实践带给学员的美感和艺术享受,出现学员理论课程学习与艺术实践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影响艺术活动质量和艺术教育效果,也对学员艺术兴趣培养有极大的影响。

二、加强军事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

教学管理部门要在广大师生思想上确立公共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增强思维创造能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正如,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维斯特所说:“艺术使我们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科学也是如此,它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的方式”。“科学和艺术在于把这两个看上去没有关系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到一些新东西,而这些新东西常常会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我认为这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寻找联系,揭示真理,从而改变甚至创造世界。”

(二)重视教员队伍建设

既然公共艺术选修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逐步建立专门的艺术管理机构、教研机构。其功能是组织和承担全校的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教育科研,并配备全职教职人员编制和其他教学资源,根据学院、艺术教员自身的需求,组织艺术教员外出学习、参加函授等形式进行深造,提高艺术教员的理论水平。也可以向艺术院校、专业艺术团体聘任专职教员或资深的兼职、客座教授,相对固定一批师资,面向全校指导艺术教育。

(三)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建设规范、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是开展教育的关键。首先,《方案》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笔者认为,军事院校可以参照《方案》执行。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定位在以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融合艺术基础理论和作品鉴赏分析,让学员初步了解我国和世界的优秀艺术文化,培养浓厚的艺术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为下一步任意性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军事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既有公共艺术教育的一般特点,又由于其存在于军事教育的特殊背景下,面对着有鲜明军事理工科特色的学员群体,公共艺术教育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特殊性。院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军事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员的特长,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员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教学内容应结合理工科学科特点,达到艺术与艺术、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到增设一些理科、工科与艺术相融合的课程,如“战争艺术”“科学与艺术”“伪装艺术”“计算机媒体艺术”“建筑美学”等,促进学员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共同开发,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构建。再次,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空间,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挖掘第三课堂空间,利用社会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如艺术专业院校、艺术团体、美术馆、博物馆等。总之,在课程类别设置上,应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和引进师资相结合,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面,体现院校的特色和个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管理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应当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该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避免整齐划一的学分考核,应注重考察学员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中发生的变化,不应用同一标准来量化学员的学习结果。军事理工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需要树立多元的评价理念,从多角度对其进行考查,考查方式尽可能多样化,成绩评定尽可能多元化。首先,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学院要组织专家系统地听课、评课、观摩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次,对学员艺术教育水平的测评,包括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的评估等。注重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动态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的互动、课后习题等。静态考试采取调研报告、论文、笔试、口试答辩、表演等多种形式。上述评价方式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三、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篇6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性质;课程目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出的,在2006年秋季全面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对该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保障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目标

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三、课程设置

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

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其他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通过2~3年的努力尽快予以开设。

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

四、保障

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

各校应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配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和器材。

目前尚未达到上述要求的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尽快予以解决。

由以上《方案》我们不难判断我们对非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方案里着重阐述的方面外,公共艺术教育还应该是具有培养懂得欣赏并能够参与艺术类活动的互动人员的作用,以促进、传承、繁荣我国艺术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培养再多的专业艺术家,而没有欣赏他的人群,那么这个艺术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专业人士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再好,如果没有民间的爱好者的互动,那他就失去了他应有的价值。在公共艺术课开设内容上除了概要中提出的音乐、美术、影视欣赏类的课程外,我们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建筑欣赏、景观欣赏类的课程和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等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易参与性的门类,以丰富我国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公共艺术首先具有公共性,建筑和景观是和艺术相关的门类,它具有公共性。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虽然是体育门类,但我们确实有不能否认它的艺术性,而且他们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公共艺术形式,把它们纳入到公共艺术课一定会收到欢迎的。

在对南昌师范专科学校、丽江师专、沈阳农业大学、东方大学城、江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2008年期间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情况的随机抽查后,可以这样概括公共艺术在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开设的情况:从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种类和课程的开设内容比较,综合类院校开设的情况比非综合类院校要好,,师范类院校比非师范类院校比非师范类院校要好,本科院校比专科院校开展的好。以下是受调查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的情况一览表:

从上表分析,我国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课的开始还没有形成特别完整的体系,对课程开设的标准还没有统一,开设的情况基本是依据本校现有的师资,开设和本校现有的师资对口的课程,大大限制的公共艺术课开设的全面性。其中某些学校已经对《方案》里课程开设的内容做了外延,如开设了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等《方案》里未提及的课程,这是该高校在领会了《方案》的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在高校普及公共艺术教育,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据方案的精神和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始的现状,我对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探索性建议,以期我国的公共艺术课能够得到全面的推广,在完成《方案》里的目标外,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欣赏能力的和参与能力的非行班出生的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

1.内容开设上,按门类分,我们可以开设有音乐、美术、建筑、景观、欣赏类体育有关的欣赏课或者实践课。

音乐课程可以开设国内外各色各类的课程,如外国歌剧、话剧、滑稽戏曲等等,国内的京剧、昆剧、黄梅戏等等,还有国内外的乐器,大家可以使欣赏这些剧情,也可以参与其中进行排练,寓教于乐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而不是除了欣赏课还是欣赏课,没有参与的内容。

美术课程,除了大家名人的作品欣赏和史论性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基础的实践课程,素描、色彩等,以进一步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建筑和景观可以给大家欣赏一些具有代表性流派的建筑和景观,也可以教授学生们制作一些模型,以加深对建筑欣赏的体积感的体验,因为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图片给同学们展示国外著名建筑,让大家动手制作模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遗憾。

欣赏类体育有关的课程,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这些项目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还有易实践互动的特点,开设起来比较的容易。有体育场地的地方就能进行的一个课程。

2.组织形式上,我们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是课内的选修课形式,也可以是课外的社团形式、比赛类的活动促进以及讲座类的大课都可以。

选修课形式,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基本是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来实现的,通过把要开展的公共艺术课,安排成课表,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个形式比较好组织,易推广,是一个比较好形式。

社团形式,这个也是已经有很多的学校已经实施的,比如合唱团、校武术队、体操队等这些社团形式,其实这种形式还是个精英组织,把有这方面才能的同学统一组织起来,进行一起重点培养的手段,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提高,在对推进公共艺术教育方面,这个社团作用功不可没。他可以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互补。

比赛类的活动,比如开展经典话剧比赛,传统戏剧比赛,乐器比赛阿,开展这样的比赛活动可以带动同学们参加选修公共艺术课的热情。

讲座类的大课,一般请知名的大家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方面的指引,对原有艺术知识面的一个提升作用。大家来讲课肯定不会时间很长,简短的大课,内容绝对精华,来自于大家多年经验的提炼,传授给同学们肯定有对艺术认识的增进作用。

3.保障方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完全保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真正实施,要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各类艺术专业人士的指导,所以配备优良的艺术类师资是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法宝,各类学校在引进师资队伍的时候适当地要考虑好这方面的要求。

4.目标,我们进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公共艺术教育还应该具有培养懂得欣赏并能够参与艺术类活动的互动人员的作用,以促进、传承、繁荣我国艺术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几点探索性浅见,希望我的这几点见解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更深入的实施下去,与时俱进。

公共艺术教育篇7

一、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

1)理解力提升。当今世界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世界。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情,而各国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都有差异。现实中,高校针对设计艺术开办了专业课程,同时还开办了公共设计艺术课程,让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来学习相关课程。课程中囊括了国内外名家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师可以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来剖析它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让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学,同时在理解它国文化及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对设计艺术有进一步理解,接纳多元化的世界,也接纳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设计文化。

2)创造力提升。艺术设计不同于文学鉴赏和技术学习,它对学习者创造力的要求极高。换言之,一个在艺术设计上造诣颇深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颇具创造力的人才。对普通大学生来讲,创造力不足是自身思维的典型缺陷。鉴于此,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刻意让普通大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并从中领会创造的内涵。

3)审美品位提升。在艺术设计中,教育的重心是审美。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鉴赏力和审美观。而艺术教师可借助两种方式来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第一种方式是增加作品鉴赏内容。艺术教师让大学生自己鉴赏,并提出自己的审美认识及意见,大家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第二种方式是提倡生活审美。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大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和灵感,将生活的美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

4)兴趣激发。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因此,设计艺术几乎无处不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学中,艺术教师除了拿出艺术作品,还要尽可能加入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来进行教育;此外,艺术教师还要让普通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领会不同产品在设计上的精妙之处,由此来激发普通大学生参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热情。

二、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内容设置。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设置,而内容设置的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最好以鉴赏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在初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呈现出名家作品,引导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如何鉴赏设计作品。在中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慢慢尝试着独自鉴赏。在后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自我创作。非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同于科班的艺术生,不能要求其拥有太高的创造技巧,而是侧重于提升其创造思维。第二、教学内容要多增加文化内容。艺术教师要向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传授更多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同样是举办婚礼,中国人更喜欢穿红色礼服,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是最喜庆的颜色,而西方人更喜欢穿白色礼服,因为西方人认为白色是最为纯洁的颜色,象征最为纯洁的爱情,这便是设计艺术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公共设计艺术课程属于高校的选修课程,建议在每周开设两堂设计艺术的选修课,同时建议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课时时间则分别占据三分之一的课时最佳。

2)方法运用。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重方法运用。结合现实情况,本文建议艺术教师要尽可能借助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艺术教师提前将教学中所用的素材从网络中下载下来,在教学中则以播放幻灯片、声音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示作品,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激发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种方法是讨论教学法,在文化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教师都可以将此方法在其中运用。具体是将学生分成多个组,并设置一名组长,艺术教师提供一个题目,让学生都加入讨论中,自由发挥言论,并由组长将本组的结论表达出来,最后再由艺术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十分有效。

3)资源运用。近些年来,各地都有大师级别的讲座,也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美术展览,高校艺术教师要注意关注当地的这些信息,尤其是美术展览,在展览开办前,将展览的地点、时间和内容等告知所教的学生,展览开办期间,由教师集合学生,带到展览所在地。在观赏美术展览的过程中,艺术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观赏,由教师介绍展览作品的情况,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氛围。之后,艺术教师再让学生们自由鉴赏,近距离的观看和真切的感受优秀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材质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力,这是在教室里看幻灯片和图片极大不同的地方,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艺术的兴趣。学生回校以后将鉴赏的内容及各自的想法以文字、图片方式呈现出来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是对校外资源运用的一种良好教育方式,可供目前的高校所借鉴。

三、结束语

公共艺术教育篇8

一、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

1)理解力提升。

当今世界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世界。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情,而各国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都有差异。现实中,高校针对设计艺术开办了专业课程,同时还开办了公共设计艺术课程,让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来学习相关课程。课程中囊括了国内外名家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师可以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来剖析它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让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学,同时在理解它国文化及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对设计艺术有进一步理解,接纳多元化的世界,也接纳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设计文化。

2)创造力提升。

艺术设计不同于文学鉴赏和技术学习,它对学习者创造力的要求极高。换言之,一个在艺术设计上造诣颇深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颇具创造力的人才。对普通大学生来讲,创造力不足是自身思维的典型缺陷。鉴于此,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刻意让普通大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并从中领会创造的内涵。

3)审美品位提升。

在艺术设计中,教育的重心是审美。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鉴赏力和审美观。而艺术教师可借助两种方式来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第一种方式是增加作品鉴赏内容。艺术教师让大学生自己鉴赏,并提出自己的审美认识及意见,大家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第二种方式是提倡生活审美。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大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和灵感,将生活的美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

4)兴趣激发。

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因此,设计艺术几乎无处不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学中,艺术教师除了拿出艺术作品,还要尽可能加入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来进行教育;此外,艺术教师还要让普通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领会不同产品在设计上的精妙之处,由此来激发普通大学生参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热情。

二、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内容设置。

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设置,而内容设置的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最好以鉴赏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在初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呈现出名家作品,引导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如何鉴赏设计作品。在中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慢慢尝试着独自鉴赏。在后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自我创作。非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同于科班的艺术生,不能要求其拥有太高的创造技巧,而是侧重于提升其创造思维。第二、教学内容要多增加文化内容。艺术教师要向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传授更多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同样是举办婚礼,中国人更喜欢穿红色礼服,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是最喜庆的颜色,而西方人更喜欢穿白色礼服,因为西方人认为白色是最为纯洁的颜色,象征最为纯洁的爱情,这便是设计艺术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公共设计艺术课程属于高校的选修课程,建议在每周开设两堂设计艺术的选修课,同时建议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课时时间则分别占据三分之一的课时最佳。

2)方法运用。

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重方法运用。结合现实情况,本文建议艺术教师要尽可能借助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艺术教师提前将教学中所用的素材从网络中下载下来,在教学中则以播放幻灯片、声音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示作品,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激发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种方法是讨论教学法,在文化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教师都可以将此方法在其中运用。具体是将学生分成多个组,并设置一名组长,艺术教师提供一个题目,让学生都加入讨论中,自由发挥言论,并由组长将本组的结论表达出来,最后再由艺术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十分有效。

3)资源运用。

近些年来,各地都有大师级别的讲座,也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美术展览,高校艺术教师要注意关注当地的这些信息,尤其是美术展览,在展览开办前,将展览的地点、时间和内容等告知所教的学生,展览开办期间,由教师集合学生,带到展览所在地。在观赏美术展览的过程中,艺术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观赏,由教师介绍展览作品的情况,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氛围。之后,艺术教师再让学生们自由鉴赏,近距离的观看和真切的感受优秀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材质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力,这是在教室里看幻灯片和图片极大不同的地方,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艺术的兴趣。学生回校以后将鉴赏的内容及各自的想法以文字、图片方式呈现出来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是对校外资源运用的一种良好教育方式,可供目前的高校所借鉴。

三、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