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一体化管理体系8篇

时间:2023-09-27 09:24:24

一体化管理体系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51-02

一体化管理体系在QHSE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融合了工作流程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及内控管理体系的各种要求,与日常管理有机结合,通过不断提升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达到不断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尤其是科研质量水平的目的。笔者总结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过程及经验,旨在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帮助。

1 建立思路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原则之一“管理的系统方法”要求: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1.1 现状调研

①多个管理体系并存。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之初有多个管理体系独立运行,包括制度、内控、流程、QHSE和技术标准体系等,但缺少有效结合,无法实现联动效应;总院和京外单位各有一套管理体系,没有实现统筹;制度、流程、内控没有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闭环信息化管理。

②制度体系。石勘院原有制度中总院160项、京外单位110项,重复度高,制度体系臃肿;制定制度未按照业务类别而采取部门主导的方式分类,一旦职能部门调整,将导致部门职责与所属业务分类不一致的现象。

③流程体系。石勘院原有流程190项,但流程信息化程度低,部分流程存在覆盖范围不全面、未完全实现闭环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各部门流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叠且接口不明确等现象。

④技术标准体系。石勘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未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科研生产项目使用的国标、行标和中石化企标之间系统协调性不够,对石勘院的勘探开发业务适用性不强,尤其是缺少与海外业务相适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给海外生产技术支撑带来一定障碍,难以有效地开展快速评价、方案设计、现场服务等海外业务。

1.2 工作思路

在综合分析我院管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主要工作思路:对现有的制度体系进行改造,对流程体系进行重造,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建造,建立并实施基于业务分类的 “三纵一横”一体化管理体系。即:以业务为主导,以流程为导向,在QHSE管理体系基础上,构建制度体系、流程体系、标准体系、内控体系相互融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工作流程固化,有效地提高科研质量和管理绩效,走出具有石勘院特色的管理之路。

①对制度体系进行改造。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成立石勘院一体化管理体系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发展计划部牵头,各制度主办部门对总部制度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制度改造的重点,按计划、分批次对制度进行改造。

②对流程体系进行重造。在中国石化业务分类框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矩阵的基础上,按照“一级流程对应业务大类,二级流程对应业务中类,三级流程对应业务小类,四级流程对应内控矩阵关键控制点”的原则,结合实际,识别出适用的18大类业务,建立覆盖全部科研生产和管理服务业务的流程体系。根据中国石化业务流程建设要求和规范样例,引入先进的流程描述方法与工具,设计满足实际业务过程管理和内外部相关方要求的一体化流程模型。流程模型由流程图、流程说明、标准化模板等三部分组成,除明确描述“5W1H”外,还要将流程与制度、内控、质量管理、HSE管理等体系文件及相关条款建立对应关系和关联接口,实现多体系融合,避免了“多头”管理。

③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建造。以流程梳理带动标准体系建设,根据海外业务的特殊需求,借鉴国内外先进标准化经验,组织对国内外现行标准适用性进行广泛调研、分析,并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从现行3 520项国内标准中筛选、识别出适用的标准,划分为地球物理、勘探地质、油气藏工程、采油气工程、地面工程、信息技术、综合等7个专业,构建了石勘院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专业门类。在此基础上,论证并确立了首批15项院级标准,并启动了标准制定程序。目前14项标准已完成审查并实施。

2 管理体系总体架构

2.1 组织架构

石勘院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管理决策层、沟通协调层、运行管理层、监督审核层。

①管理决策层。管理决策层是一体化管理体系领导组,由主管院领导任领导组组长、副组长,制度流程和内控制定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员,其主要职责是推进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建设,增强各项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是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总指挥。

②沟通协调层。沟通协调层包括五个层面:其一,制度体系工作组负责分析制度执行情况,组织制度的起草、宣贯、考核等工作;其二,流程体系工作组负责分析流程执行情况,组织流程的优化设计、信息固化、宣贯培训、考核、执行与后评估等工作;其三,技术标准体系工作组负责分析技术标准需求,组织做好技术标准的起草、审查、宣贯、监督实施与复审等工作;其四,内控审计与质量监督工作组负责对制度、流程、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制定措施,组织整改,推进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其五,管理体系信息化工作组负责根据相关体系的信息化需求,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实施流程信息固化,对制度、流程、标准制修订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使监督审核信息化。

③运行管理层。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各体系的“3+1”联动运行机制,明确了归口方、主办方、执行方和信息方的职责,即:发展计划部是制度体系的归口方,质量标准化室是流程体系、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归口方,内控审计部是内控管理体系的归口方;各管理(公益)部门与研究所根据职责划分,分别是相关业务制度、流程、标准以及体系文件的主办方;总院各部门、京外各单位是各类文件的执行方;信息技术研究所是管理体系信息化的技术归口方;各科研部门主要负责配合相关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和流程的信息化固化工作。

④监督考核层。人力资源部会同发展计划部、质量标准化室等部门对全院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进行联动考核,根据制度、流程、标准体系架构,拟定核心业务的质量管理和综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各管理(公益)部门根据所辖业务,以制度、流程、标准等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关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实现年底一次考核兑现。发展计划部和质量标准化室负责对全院制度流程体系建设与执行情况进行月度分析、季度检查和年度考核,确保各项管理性考核指标的完成。

2.2 管理体系文件架构

石勘院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围绕管理方针与管理目标制定,与QHSE管理体系文件架构相同,但涵盖的内容比QHSE管理体系丰富。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架构分为4个层次,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部门工作手册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如:制度体系、技术标准体系、部门职责与岗位说明书等共7大类文件。

第一层次是管理手册。管理手册是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研究院的管理方针、目标、指标、程序和要求,规定了建立体系文件的总要求。

第二层次是程序文件。该层次文件是管理手册的支撑性文件,是建立部门工作手册的依据,规定了各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说明了实施各种过程的方式,对影响科研生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的关键过程进行了全面策划和管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层次是部门工作手册及适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内控手册等。该层次文件是管理体系执行性文件,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 的指南,是全体员工履行职责和权限的依据。在这一层次中,包括了石勘院多个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流程体系、标准体系及内控体系等的所有要求。

第四层次是记录,追溯各过程管理的证据、证明性文件。

2.3 流程体系架构

一体化管理体系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流程体系是一体化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以业务为主导的流程体系,兼顾中国石化内部控制矩阵,结合石勘院A1油气勘探与开发、A9科技与研发业务、B1行政办公综合管理、B2发展计划管理、B6财务管理、B7企业管理、B8人力资源管理、B9科技管理、B11信息化管理、B12健康环境安全管理等18大类业务,整体规划并动态优化了流程体系。目前该体系由15个一级流程项,53个二级流程,159个三级流程,46个四级流程组成。

2.4 管理体系总体架构

根据总部特色管理模式要求和制度标准化、流程化改造方案,在原有QHSE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内控体系等相关体系的基础上,石勘院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方案”,以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标准规范、优化工作流程等“三纵”为工作主线,以细化内控管理工作“一横”贯穿“三纵”始终,建立了制度、流程、标准和内控管理等多体系融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通过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强化了质量管理、HSE管理等过程管理。

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工作流程为主线。在工作流程的关键步骤设置了监控点,并在此识别、确定了符合QHSE管理体系的“三项标准”条款要求及内控管理矩阵点要求;在“规范性文件”处识别了相应的制度及标准等要求。“三纵一横”一体化管理体系具有“规范化、文本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特点,能满足内、外部管理要求,有效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 管理体系的应用

3.1 管理体系覆盖范围

石勘院建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覆盖了各类体系文件的制修订管理,人才引进、培训、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设备采购、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资源管理,科研生产项目管理,HSE运行控制与管理,法律法规识别及合规性评价,管理体系运行监视和测量控制等各个环节,覆盖了石勘院科研、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增强了跨部门、跨岗位业务的高效有序衔接,为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3.2 管理体系工作思路

依据总体架构与特点,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制度文本约束、一套标准规范支撑、一套信息平台管理、一种运行模式保障”的工作思路。一套制度文本包括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一套标准规范包括管理规范、技术规范与工作规范。一套信息平台按照“六统一”的原则建立,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一套运行模式即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石勘院各级责任目标的实现及绩效考核密切结合,具有“目标指标化,指标数字化,管理模式化,模式个性化”的特点。

3.3 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

以业务为切入点、以流程为导向,统筹规划制度流程标准化,并对成熟度较高的工作流程进行信息固化,建立了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平台中的OA系统、ERP系统、科技网、标准化管理系统等模块,分别对行政、人事、财务、科技、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等重点业务实现了标准化操作,进行过程管控、逐级检查与审核,强化监督审核、动态评估功能,为各项工作目标、综合管理指标考评提供了量化的依据。石勘院一体化管理系统信息建设随工作流程的建立健全而不断完善。

①科技网的应用。通过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OA系统)中的科技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科技网),科研生产项目已实现了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信息下载、记录提交、网上审核,实现了项目过程管理业务流程固定化、待办任务可视化和完成任务时限化。其中:不同部委的国家项目在相应的网站上提交,重大专项通过OA系统链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纵向项目、横向项目、院控项目通过科技网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目前,通过科技网上传的科研项目研发过程的各项记录,上传率、及时率均达到95%以上。

②QHSE管理子模块的应用。QHSE管理的运行控制和监督审核通过OA系统与ERP系统、科技网、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链接,在体系文件管理、资源管理、科研生产项目管理、HSE管理以及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方面逐步实现了网络化管控,将科研项目管理、HSE管理等重点工作实现了标准化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率,对不同过程管理各阶段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提醒、督导作用。

4 结 语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利用一体化管理体系及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可使全体人员参与到科研质量管理及HSE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来,并能有效应用各类资源,确保按照相关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内控要求、标准规定进行工作与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综合管理水平及科研质量。我们相信,随着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管理方式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中武.卓越绩效管理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岳刚,赵建坤.卓越绩效模式理解与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 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装备质量;质量管理;一体化

一、引言

在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背景下,对装备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十年来大量新型武器装备部队,使我军装备质量管理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从装备设计到报废的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质量管理矛盾凸显。军队装备部门同军工企业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西方军事强国大量应用一体化质量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装备质量管理进入了集成化、体系化的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时代,对我军装备质量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

二、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资源、要素的配置体现了集成性,反映了装备质量管理的全寿命过程是组织、结构上的耦合。内外部环境信息具有共享性,体系建设以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具有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是装备质量形成全寿命过程管理的有机联系和动态优化。是科学运用装备质量管理的各类资源和各种要素,实现装备质量形成发挥保持和恢复全寿命过程的有机链接。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不是ISO9000所指的系列文件框架规范,而是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的统称。

三、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理

(一)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推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的源动力,推动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动力因素包括: 文化、组织、制度和环境动力等[2]。

1.文化动力。文化是促进装备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思维理念,反映了管理主体的价值取向,是引导力和规范力。 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价值观以全系统全寿命质量管理理念为指导,坚持系统权变的质量观,树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意识,贯彻持续改进的质量形成要求,确保部队满意的装备使用质量及服务。

2.组织动力 。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以实现装备质量管理全寿命各阶段的有机链接为目标,从本质上增强了组织间的协调力,促进了装备质量管理信息流物质流的有序流动 ,通过组织结构赋予团队或个人的功能权力,来解决组织内部冲突,提高组织凝聚力。

3.制度动力。制度要适应生产力水平,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制来推动,制度是系统运行的机制和法规,这是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核心动力,主要包括综合激励机制、综合协调机制、关节点评价机制及多层耦合的联合法规体系等。

4.环境动力。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受到国家经济政策、装备管理体制、国防工业体制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军工产品的市场垄断形势依然严峻,竞争机制的建立必然受到制约。立足于而又不局限于现行政策体制和法律,谋求装备质量管理体制机制运行的新的增长点,对于提高装备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运行的回路机制

1.过程管理。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特性表现为目标牵引计划主导动态优化,这也就决定其必然是目标引导下的闭环反馈式运行方式。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目标模式应是基于过程管理的动态优化回路。回路贯穿于装备质量管理活动之中,规定了装备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行路线[3]。

2.人的行为。人是主体,在每一条过程管理回路中,制定目标,安排计划,执行管理,运行绩效的发挥都依赖于人的行为。无论个人或团队活动,都要形成闭合反馈回路,加强沟通与协调,注重提高团队工作的整体效益。人的行为回路是嵌入在过程管理回路之中,是提高过程管理能力的内在支撑。

3.信息管理。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信息客观反映了装备质量动态,信息的高速闭环流动是提高装备质量管理效能的重要基础 。信息是装备质量管理的基础要素,过程管理人员的行为都依赖于信息的支持。信息的流动方式决定了系统运行的效率,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信息流动方式首先是全闭环,其次是实现网络关联式连结,以确保其流动速度。

四、关于实施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问题

(一)推进装备质量管理组织模式转变

现阶段我军装备质量管理职能比较分散,从立项论证到使用维修质量管理工作分段进行,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合力。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组织谋求组织要素的优化配置,组织结构的内部耦合。整合现有装备质量管理力量,建立装备质量管理专门机构,清晰装备质量管理职责分工,实现集中统一领导。依据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重组装备质量管理资源要素,设计各阶段装备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赋予机构和个人功能权力,为实现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二)建立装备质量管理运行体制

组织制度和环境动力推动着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人的行为回路是装备质量管理甚至是任何系统管理最基本的运行要素 。大力倡导质量文化,建立质量文化宣贯机制,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培训,拓宽装备质量管理人员培训渠道,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基于组织协作结构,建立团队协作机制,赋予团队协作功能。

(三)信息系统是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石

信息是获知装备质量状态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获取储存更新信息的载体,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对信息流动的速度和效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探究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能力的生成对质量信息管理的需求,加快推进当前质量信息管理模式转变,有效依托全军指挥信息化平台,拓展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模块,为实现质量信息高速闭环流动提供平台[4]。

参考文献:

[1]一体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系统思考[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 2011年12月,第25卷第4期:35-40

[2]刘皓.对一体化装备质量保证的系统思考[J].国防技术基础,2008,(9) :27-31

[3]邱昭良.系统思考实践篇[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1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一体化管理;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1-0058-01

1 电力企业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要讨论电力企业有没有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可行性,首先就应该对何为一体化管理有一个初步了解。

1.1 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体化管理的推进,和人们对“质量”这个概念的认知变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意义上的“质量好”,仅仅意味着产品符合相应的标准,因此,当时的管理主要围绕在质量管理体系,即所谓的QMS上。然而随着社会生产水平及公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质量好”的要求更进了一步,还希望能保证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较少的危害,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对员工职业健康安全足够重视,因而发展起来的环境管理体系(EMS)、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OHSAS)已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大管理体系彼此协调,相互融合,其交叉重叠的地方难免造成工作上的重复,要有效改善这一点,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进行一体化的质量管理,也就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一体化管理。

1.2 电力企业实施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1.2.1 三大管理体系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ISO9001、ISO14001、OHSMS18001分别就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电力企业的各项管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以ISO9001为基础,我国制定了GB/T19001:2000标准,明确规定了电力系统的质量管理特征以及电能的质量指标等标准,使得我国电能各方面的质量足以满足国内需求;以ISO14001为基础,我国制定了GB/T24000-1996标准,明确了电力企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对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方面意义极大;以OHSMS18001为基础,我国制定了GB/T28001标准,明确规定了电力企业与职工健康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了电力企业员工身体素质。

但是我们却不难发现,三项标准的指导思想基本兼容,内容多见重复,例如对职工职责、实施、运作、监视、测量等方面的规定,而且管理原理基本相同,都是按照PDCA的原则来进行管理的,同时实施三大管理体系,必然会造成工作的重复。

1.2.2 三大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意义

从上面的讨论不难看出,三大管理体系的分散管理,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当管理重复点多,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则能改进管理上现存的问题,一方面能促进电力企业正确对待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获取并实际应用相关信息,一方面能加强管理的正对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有助于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明确并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总之,三大管理体系一体化对电力企业强化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工安全管理等各方面意义重大,能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 电力企业如何实施一体化管理

2.1 具体实施手段

一体化管理是新时代对电力企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电力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前提条件,然而一体化管理体系和传统管理体系具有不少区别,虽然能直接借鉴一些经验,但还是需要我们做出一些改进。

{1}有必要开展相关的咨询认证工作,做足各种前期准备。首先,成立相关的领导、执行机构,以三大管理体系为基础,进行周密的策划工作,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详细部署管理人员,并将具体管理措施分配到人。其次,积极进行人员的培训工作,统一思想,并提高各级人员对一体化管理的认知。再次,建立一个团结紧密的执行部门,确保各项组织工作的合理施行;然后,在做足了这些前期准备之后,我们还需制定详细而稳妥的体系文件。最后,在内部审核时还应突出重点,确保企业的管理体系能够通过第三方认证。{2}在管理体系通过认真之后,决不能止步不前,必须要不断对三大管理系统的一体化进行完善。一般而言,一个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要经过整体策划、宣传与培训、相关文件与手册的制定、程序文件及管理规范的编制、体系试运行、相关部门审核等一系列过程,然而一体化管理毕竟是比较新的一种管理体系,即便经过了相关部门的审核,在投入日常运行之后,我们还是有必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积极听取反馈意见,使一体化管理与企业的日常融合,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使其更加深入地促进企业发展。

2.2 应注意的事项

推行一体化管理,对电力企业意义重大,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操之过急,忽视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相关管理领导有必要提高对三大管理体系以及其一体化体系的认知,负担起保证质量、保护环境、维护员工身心健康的责任,站在宏观的角度制定大方向,以培训为手段,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意识水平,以维护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以文件为指导方案,编写一套操作性强、针对性强且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文件,以规范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第二,一体化管理体系虽和传统管理体系有所差别,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吸取传统管理体系中的合理经验。例如考勤评定,对规范员工作息,保障员工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将其纳入一体化管理体系,能使该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满足实际需求。第三,对标准的使用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电力企业实施一体化管理,归根究底,就是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相应的标准站得角度更高一点,很多时候无法满足电力企业的具体需求,所以我们更应该借鉴其管理方案,而不是盲目地套用,为了建立标准而建立标准。

总之,电力企业实施一体化管理,是为了满足改革的新形势,适应国际化的新局面,我们必须以员工的身体健康、企业的安全管理为核心,以电力质量为基础,以保护环境为趋向,在国际标准的框架下,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实施与维持。

3 结 语

时代的发展,使电力企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适应潮流,积极摒弃原有的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必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体化管理是我们的迫切需求,只有通过一体化管理,对电力质量、环境污染、职工身体健康等同步进行管理,才能使电力企业更好地满足国民生产生活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管理要求,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培训优秀的管理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诗雅.浅析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有效管理新途径——以HF县级供电企业为例[J].会计之友,2012,(12).

[2] 唐栋彬.试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J].价值工程,2012,(35).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4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一)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是学生深化理论认识、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综合素养提高的必要方式,以及学生对行业动态进行准确把握、开阔视野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拥有独立的教学体系与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其中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及教学管理等部分;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训、实验、实践及实习等多个环节,学生对理论教学的认知可通过专业训练进一步深化,同时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也可通过实际操作得以全面提高。因而实践教学不属于理论教学的附属教学手段,且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保障就是有一个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涵义在对社会发展与行业趋势进行系统的研究后,以为行业提供创新型复合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促进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为基本原则,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充分实现实践教学效能为追求,运用现代科学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组成实践、实验、实训及实习等教学环节,并通过逐层递进、优势互补的教学内容有效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知识理论以及职业发展素养等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毕业及进入工作岗位的全方位发展与各部分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但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稳定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及学校积极合作而提供稳定的支持。该体系的特点在于:政府、企业及学校三方合作办学的保障机制一体化;完成实践教学及进入工作岗位的流程一体化;实训、实践、实验及实习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一体化。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意义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基本内涵目前,在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单独规划与统筹的安排,实践教学作为独立整体的合力优势就很难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适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就非常需要,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就应运而生。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一种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及前后衔接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实践教育资源的重构与整合的实现,以“实践教学四年一条线、不间断”为基本工作原则,统筹安排并合理布置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通过实践教育资源的整合而促进最佳组合优势的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作为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单独考虑,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来实现实践整体目标,并通过整合性的实践方式与实践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从而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真正变成具有集探索、训练、验证机综合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基本目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因为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实践性与行业导向性,所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严格以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因而,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基本目标为: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与实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培养为重点,以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为主线,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社会交往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以及设计创新技能等进行培训,从而保证学生从学校毕业后能够真正在旅游行业从事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管理工作。

三、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要注意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理念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健康成长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都深入贯彻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观念,将一些重复性的教学实验活动进行合理的合并或撤销,并将一些设计性较强、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加入到实践教学中,将一套在作用方面能够相互补充及辅助,在实践方面能够循序渐进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出来。例如,旅游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导游业务”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就应该将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指导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某一个景点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为学生对旅游景点的介绍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检验。最后当学生完成旅游景点的介绍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通过设立一些“最佳介绍能力奖”及“最忌语言表达能力将”等奖项,给予学生一定的嘉奖与鼓励,从而使学生活动参与的乐趣与积极性提高,并保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持续、深入且有效的开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在国内外的众多高等院校中,“校企联动”的教学模式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提升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现象进行了有效的改善。“校企联动”模式的建立主要是通过社会中一些优秀的单位与学校结合,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个人、企业以及学校三方共赢模式的实现。比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校可以与当地社会中一些优秀的旅游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指导学生深入到实际、具体的工作流程当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到合适的旅游单位岗位中进行“实战训练”,并直接将学生的绩效、个人能力与他们的个人成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自己查漏补缺。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自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加快速地熟悉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

(三)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性的工程,特别是随着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界限不断淡化,一体化实践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与较高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所以,各高校要注意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可以让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或者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从旅游单位引进一些优秀的服务人员与管理人员,并安排到实践教学的一线;聘请具备较高理论水平与较强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到高校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合理运用实践教学评价,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实践效果,就要运用实习单位上级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带队教师评价、指导教师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等方法,将一套360度全方位的评价机制有效构建起来,并通过实践专项答辩、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实习报告的评价与全角式的跟踪调查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操作水平、钻研精神、工作态度及实践效果等一系列的表现进行纵向与横向的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以及激励等作用来保证将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来,从而有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5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且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旅游相关的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专业水平的要求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

0引言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繁荣发展,社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越来越强调职业能力的要求,而旅游管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使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从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这就需要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树立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实践型旅游人才的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致力于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亲身操作的机会,有效提高旅游专业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实践型人才,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优化理论课程配置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理论课程作为支撑,因此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时候首先就要注重优化相关的理论课程配置,这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由于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即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包括导游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困难点,并通过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毕业后可以很快地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1.2校内实训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校内实训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进行校内实训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强化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其操作模式主要是在学校的模式操作室或校内实训基地内,组织学生进行基础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体验旅游专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

1.3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高校领导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重视,通过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校外实践,能够为学生与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对接,从而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成长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实践型人才。校外实践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比如在大一的时候就要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了解和认知,大二、大三的时候组织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到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对于临毕业的学生可以到合作企业当中进行顶岗实习等,这些都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4课外实践活动

高校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能够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教学。比如鼓励学生参加旅游相关的社会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体验旅游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旅游相关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路径

2.1科学地制定旅游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

要构建科学化的旅游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就需要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高对这门学科的认识,重新审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识到一体化实践教学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科学的、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从多种角度了解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和具体能力要求,并据此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并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然后,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校内实训、校企合作、等方式多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自己,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需求。

2.2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切实提高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旅游管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让学生能够在亲身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次,丰富教学手段。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合理的选取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程度,从而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2.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施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模拟仿真系统构建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校进行旅游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旅游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为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提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学校则负责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作者:李楠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6

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分析了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阐述了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

终端安全;一体化;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在信息安全保护实践中,各单位往往对数据集中的后台服务器投入精力较多,对来自终端的威胁重视不足。信息安全事件调查经验表明,多数信息安全事件的突破口来自终端,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

1典型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1.1防病毒及终端入侵

防护包括对全网病毒、木马、蠕虫、流氓软件、间谍软件等恶意代码的识别、查杀,对可疑行为的阻断和告警。此类功能主要是基于代码检测引擎和特征库实现。

1.2补丁状态检查及分发

包括检查是否已安装操作系统相应的补丁,各类防护特征库是否保持更新,能够自动推送安装补丁和特征库等。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安全软件读取系统注册表及扫描特定位置文件系统,并自动执行后台脚本实现。

1.3移动存储管理

防止内部滥用移动介质,杜绝内外部移动介质在内外网交叉使用,并通过特殊加密技术保证移动介质在非授权环境下不能被读取。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向操作系统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和数据加密技术实现。

1.4终端准入管理

实现对网络接入终端的安全准入管理与控制,确保接入网络终端已安装要求的防护系统,且符合安全策略要求,有效杜绝非法外来终端私自接入网络。此类功能可以基于交换机端口进行控制或使用安全网关进行控制。

1.5非法外联监控

用于发现和阻止内部网络用户非法建立通路连接互联网或非授权网络的行为,以此防止引入安全风险或导致信息泄密。此类功能通常做法是定期检查与某个互联网地址或非授权网络的连通性,若有连通便会触发监控报警。

1.6主机监控审计

对终端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管控与审计,对安装的软件实行黑白名单管理,当用户的操作违反安全策略时,能够自动禁止或记录违规日志。此类功能一般需在终端驻留程序,根据设定的操作策略和软件清单执行。

2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生兼容性问题。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均需要操作系统权限并向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实现检测,各产品之间的操作冲突、导致兼容性问题已是常见现象,即使能够和平共存也会造成增加系统资源开销,拖累系统变慢等一系列问题。

(2)缺乏统一管理。在终端上安装使用多种安全防护产品,缺乏全局性安全管控,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开展诸如安全数据的收集、汇总、统计等关联分析工作,无法系统性展示终端安全全貌。

(3)防护效果打折扣。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在功能上各有侧重,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全面覆盖用户的安全需求,由于底层机制的类同和兼容性冲突等原因,经常出现安全防护的真空地带,产生1+1<2的现象,使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4)运行维护成本高。多种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同时使用,需同时与多个厂商采购维保服务,周期长投入大,运行上需要维护多套不同的策略表,从不同的来源更新补丁包、特征库等,都给运维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5)难以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应尽可能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分散部署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大多是基于历史原因分批分步建设形成的,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安全风险。

3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功能集中、统一建设”的原则,结合单位已有的终端安全防护现状,采用“整合式替代、替代后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开展。替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设备国产化的要求,既实现终端安全防护各项功能,又可在统一平台下管理终端资产、终端信息、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等,实现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可极大地提高运维效率,增强终端类安全事件联动,提高终端安全事件预警发现和处置能力,最终提高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分级部署、基准策略、量体裁衣、人力集约”为主要工作目标,最大程度整合单位现有软硬件资源、技术人才资源,节约资源、资金、人力成本,集成各类终端管理功能,逻辑上实行统一管理,总部制定基准策略,各地分支机构针对自己的情况,定制适合本辖区情况的安全策略,预留一定扩展空间,供各级机构在统一终端管理平台下的本地化处理。建议分四个步骤进行:①率先落实国产化替代,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再考虑国外产品,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可控,这一点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已不存在问题。②整合现有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在实现病毒防治、补丁分发、非法外联监控、准入控制、移动介质管控、安全策略管理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数据整合与联动。③增加资产管理、操作审计等功能,并实现一体化关联和统一展现,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管理功能,能够进行终端状态、终端信息、安全事件等信息的展示、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告警和处置,及时消除安全事件对终端的影响。④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安全管理,通过对终端安全状态的统一定量评估,实现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终端安全态势评估,掌握终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整改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在功能方面: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防病毒管理、终端入侵检测防护管理、补丁分发管理、移动介质管理、非法外联管理、终端准入管理、主机监控审计管理、终端信息管理、安全策略管理、终端运行状态统计管理、安全事件管理、运行报表管理、考核指标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和安全防护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安全防护策略的统一管理,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在管理方面:实现与终端安全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要求,实现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终端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实现终端安全控制策略的统一配置、自动筛查、告警和展现,实现定期安全类报表的自动生成和展现,实现安全管理人员的统一工作平台。

4结语

要实现对信息安全闭环式管理,仅仅重视信息系统服务端的保护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每个入网终端的安全管理。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采取了多种手段强化终端的安全防护和管理,为强化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是说建好系统就万事大吉了,对一个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而言,永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好的技术手段,也只有和管理制度相结合,并加以强力执行,才能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粉霞,王越,雷磊.统一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内网中的分析及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8):70~71.

[2]田永飞.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初探[J].金融科技时代,2015(12):45~47.

[3]王义申.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企事业单位内网应用的分析[J].计算机安全,2007(7):63~65.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内部组织结构 建设项目 一体化管理

一、项目背景

2012年公司完成了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了“3+2+2”的组织架构。公司内部机构性质差异性比较大,其产品、功能也各有区别,通过管理提升,能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从人才、设备、资源、制度、管理等多方面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为实现公司“三化”目标、建成“三个基地”提供有力保证。

金资公司在过去几年的管理实践中,各项经营管理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许多职能部门在“总厂制”的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由于金资公司下属单位原来都是独立经营实体,具有各自的企业文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特点也不尽相同。

二、预期目标

在“总厂制”的基本管理框架下,以公司战略目标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公司管控思路和管控手段。

按照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效益最大化原则,创新管理模式、经营模式、营销模式,真正形成科学决策、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公司治理结构,做到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加快产业发展。

梳理公司组织架构,明确公司职能部门与分公司的职能定位,进一步理清职责界面(总部与分厂、总部职能部室之间)。

梳理关键管理业务流程,形成公司流程体系框架,促使公司从“职能型组织”向”流程型组织”转变。对关键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提高流程效率。

三、策划阶段

(一)明确战略方向

战略发展规划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公司战略议题在集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框架内,在充分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及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并提交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总经理批准生效。

公司确定了未来发展思路:履行两大职能(保产服务、资源创效),遵循“三化”原则(资源产品化、产品产业化、效益最大化),形成三大板块(保产与废钢产业板块、冶金渣循环利用板块、粉末冶金高新技术板块),建成三大基地(建成中国重要的废钢铁集散及贸易基地、建成中国重要的冶金渣循环利用及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建成中国重要的钢铁粉末与铁氧体磁性材料生产基地)。

(二)“总厂制”管理模式下的整体管控方式选择

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的混合管控方式。公司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为年度、季度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应的保证措施,明确责任部门、监督部门。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并结合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确保持续提升企业各方面的绩效水平。

(三)明确公司(管理总部)的核心职能定位

改变了之前公司对废钢业务板块紧密型的操作管理模式定位(所有工作管理到基层单位,公司机关职能部门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了废钢业务板块上)。

四、组织架构梳理

组织架构是实现经营战略的基础保障,组织架构设计在考虑稳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灵活性, 既要考虑当前的情况,又要考虑未来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使组织有一定的发展弹性和适应性,以保证对经营战略的有效支撑。

公司下发了《关于机构设置及所属单位基本职能划分的通知》。确定了总厂模式下新机构及职责,成立了废钢分公司,强化总厂机关的管理职能,将废钢加工职能独立出来,明确各部门与分公司的管理职责与权限。

在岗位设计及公司人力资源评估的基础上,对岗位人员配置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积极稳妥地开展公司战略目标定员编制工作,通过合岗并责,优化岗位定员、工作班制,公司岗位定员精减40%。

依据组织设计原则,结合公司实际,对公司(管理总部)各职能部门管理岗位进行了重新设计,新的岗位设计力求精简高效,凸显公司的核心职能定位。进一步清晰界定了公司与分公司在各职能模块的权属划分。

五、流程梳理优化

以公司新的组织架构及岗位设置为基础,识别梳理关键管理/业务流程,形成公司的流程体系框架。包括:首先识别关键管理业务流程。其次梳理和优化管理流程,进一步明确流程管理规制。再次流程梳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部门管理职责,形成《部门职能说明书》终稿。最后识别、清理公司现行流程管控文件(管理制度)。

通过跨职能流程图,完善了流程管理规制,以程图示例具体表现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落实的路径。进一步厘清了公司各职能部门之间、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的职责接口。优化核心业务流程,提高流程运行效率。

六、全面梳理完善管控制度,实施流程再造

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上,以流程为主线整合优化现有管理制度,遵循“增、改、删”的原则,编制流程管控制度,完成《公司流程体系框架总表》的文字描述(即《管理手册》)。按照《“文件编制”阶段实施细则》的要求,编制了流程管控文件系列汇编》(其中,总厂130个,粉末冶金分厂92个,冶金渣分厂96个,废钢分厂99个。)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 大运行 调控一体化 管理标准 管理流程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公司将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工作要求,稳步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结合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开展专题研究,推进试点工作。通过体系构建,对现有电网调度和设备运行集控功能实施了集约融合和统一管理,促进了地县调度的一体化运作。在省公司的统一指导下,公司积极研究制定完善运行管理规范等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职责界面,开展主网与配网调控岗位人员和运维岗位人员的培训工作,公司以“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智能电网、智能调度新技术的应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建设,力争调度自动化应用和管理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管理标准的构建

(一)职能管理职责划分方面

调控中心成立前,变电站监控的业务职能归属变电运行专业管理。调控中心成立后,日常监控、运行管理等业务归属到调控中心。实施调控一体化需要在公司职能管理分工上进一步明细界面。目前,公司职能管理按照如下原则划分:

1、调通中心职能管理归属调控中心(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2、变电站运行维护及操巡队职能管理归属运维检修部;

3、涉及监控与操巡队职责业务划分、配合工作要求、业务联系规定等由调通中心、运检部、安监部共同讨论制定。

(二)关于业务范围划分

应及时明确监控和操巡队的分工分界。在实施调控一体化过程中,公司由运检、调控共同讨论明确了监控与操巡队之间的工作职责界面,共同商定了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最优业务流程,并及时下发了公司文件,确保了调控一体化机制的高效运转。

(三)关于制度、规程修改

实施调控一体化后,相应制度体系建设应尽快修改和完善。完成制度体系建设,涵盖了电网控制中心各方面的工作,为控制中心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下一步,计划待上述制度执行情况稳定、修改完善后,随规程修编工作,分别编入调度规程、变电运行规程。

调度管理流程说明

(一)运行管理流程说明

调度、基层管理单位负责监视管辖电网的潮流变化,发现运行方式不合理时,应及时向运行方式专责汇报并提出建议措施,由运方专责根据电网实际状况制定运行方式调整方案,下达至调度执行运行方式的调整方案。发现有关经济技术指标不合格时,通知操巡队进行调整,保证管辖电网运行方式安全经济、电能质量优质。

(二)操作管理流程说明

运行方式专职和设备主管部门进行交流,拟定停电方案,并作出批答意见及运行方式安排,调度根据批答意见下达给有关单位(上级调度管辖设备由调度向上级调度提交设备检修申请),在检修前一天由中班副值调度员根据运行方式安排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主值审核无误(大型操作应由班长、技术员再次审核)下达给相关单位。交接班时由接班调度员再次审核无误,在预计执行时间执行调度操作指令,操作结束即可进行许可工作,在工作结束后由变电站向调度汇报完工,进行执行送电指令进行复诵操作。

(三)事故处理流程说明

调度对电网监视运行中发现事故或由基层单位汇报事故时,值班调度员应迅速按照事故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并通知相关单位,在事故处理告一段落时,根据事故性质及管辖范围汇报上级调度机构值班调度员、领导。领导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本公司电网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公司分管领导汇报。事故发生时的值班调度员事后应填写事故报告。及时组织讨论并总结事故处理经验教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管理流程关键节点说明

(一)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流程中最关键的节点是调度与基层单位的运行监控节点,此节点是以后各节点工作开展的基础。要求调度员与运行值班人员首先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时刻监视运行情况。对于监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调度组织协调处理,通过每个节点循序渐进开展工作,保证了电网的优质、经济运行。

(二)操作管理

操作管理流程中最关键的节点是设备检修申请审核、拟写调令、执行调令三个节点。

1)设备检修审核

设备检修申请审核是操作管理中第一个关键节点,在接到基层单位提交的申请,副值调度员、正值调度员、运行方式专职根据设备检修内容检查设备停电范围是否符合设备检修要求,为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检修把好第一关。

2)拟写调令

拟写调令是是操作管理中第二个关键节点,副值调度员根据设备检修运行方式安排充分考虑电网运行方式、潮流、频率、电压、稳定、备用、短路容量、中性点运行方式、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一次相位的正确性、运行方式以及远动通信等诸方面的影响进行调度操作命令票的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正确与否也是决定现场操作人员、设备安全的重要因素。

3)执行调令

执行调令是操作管理中第三个关键节点,要求调度员在执行调度操作指令时做到互报单位和姓名,严格执行模拟、发令、复诵、执行、汇报、录音、受令双方要做好记录等制度。

技术及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开展"一班三检"活动

1)"一班三检"活动内容

a)班前检查:也就是班前检查有无影响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b)班中检查:班中制止和纠正习惯性违章及时排除隐患。

c)班后检查:班后清查工作中遗留问题,不给下一班留下事故隐患。

2)“一班三检”活动目的:调度作为电网的运行、操作、事故处理的指挥部门,其工作性质非常重要。为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结合调度运行专业实际特点开展了"一班三检"活动。

(二)特色培训活动为提高员工素质提供有力保障

1)技术讲座

a) 授课题目:主要以调度运行专业为主线,进行相关设备、操作流程、两票管理、有关规程此项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调度员在突发事故时的应变能力。以及电网事故处理等。

b) 授课方式:技术培训方面采取了每位调度员轮流每月给其他调度员讲课的方式,讲课对于每一项节点工作的开展,有一套严谨切实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来支撑,通过保障体系监督网的检查、监督、考核,有效促进工作质量再提高。

c) 过程说明:确定题目后,给授课调度员两周时间进行准备。准备讲课提纲以及讲课具体内容。对重点、难点着重准备,以解答授课时其余调度员的"尖锐"问题。在“学习日”由授课人根据授课题目进行讲课。其余调度员可针对不明白的地方提问,甚至可以对授课人的讲课内容正确性进行质疑。提问必须有意义并贴近此次上课内容。授课人对每位调度员的问题都要详细讲解,遇到解答不出来的问题大家可进行讨论解决,讨论无结果,做好笔记授课结束请教有关专业人士。采取这种授课方式大大提高了全员的参与性。

2)仿真反事故演习

a)方案确定:由所技术员根据当时电网运行状况、薄弱环节及调度员需要掌握的特殊运行方式,确定出详实的反事故演习方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