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8篇

时间:2023-10-02 08:55:49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篇1

据了解,我国部级高新区、部级经开区引领了当前园区的智慧化建设,同时各专业园区也开始加紧智慧化建设。赛迪设计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无论是部级的产业园还是园区专业园都将会更加注重智慧园区建设。

2013年,国内外重点园区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新一轮的进展,新加入智慧园区建设行列的园区更是斗志昂扬,美国硅谷以智慧化服务机制换智慧园区公共实体平台,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借助AT&T、印度电话工业公司、Tulip电信等电信企业巨头共建多样化数据中心,满足园区企业个性化发展需求。国外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智慧园区建设进入完善提升阶段,国内各大园区在借鉴国外智慧园区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突出重点。

部级园区居于主导地位

综观2013年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阵营日益扩大,东部沿海地区智慧园区建设成果明显,中关村海淀园、苏州工业园、上海浦东软件园等典型园区持续优化园区智慧化环境,智慧园区建设阔步前行,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园区的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广大中西部地区园区也正加快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及实施步伐。另外,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与此同时,智慧化服务需求开始突显。

智慧园区建设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智慧园区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经开区加快智慧园区布局建设,智慧园区建设所带来的智慧产业发展、便捷园区管理以及高效的城市管理将会吸引更多的园区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行列中来。

一方面,东部大量的高新区、经开区将会在借鉴兄弟园区智慧园区建设经验的同时,吸收来自这些地区的“智慧效应”,从而带动其智慧园区建设浪潮。另一方面,随着部级高新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慧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园区管理水平、园区智慧产业发展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此影响下,更多的产业园(如: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会开始着手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程。

更多的中西部部级园区、特色专业园区将会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浪潮中来。当前我国智慧园区建设主要由部级园区主导,且多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随着国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部级园区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行列中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部级园区将会全力推进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和实施。

另外,智慧园区建设浪潮的推进会加快国内中小型城市特色园区智慧化装备的进程,特别是伴随着东西部、南北地区政策对接、产业对接、技术对接、园区对接日益频繁,中小型城市特色园区的智慧化建设将会集中起步。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建设重点

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依然是以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为重点。

首先,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

其次,智慧园区建设非常注重公共领域的管理与服务,紧紧围绕公众需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惠及人人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化服务需求旺盛,智慧园区个性化应用建设热度不减。2013年3G、光网、无线互联等新兴通信技术和理念正在通过运营商和业界的努力,被广泛地应用到园区管理、企业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新一代移动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无线智慧园区、信息消费等一系列新兴的通信理念和应用扑面而来,加之园区政府、企业、民众对智慧化服务需求的热度高涨,涵盖智慧决策、智慧办公、智慧生产、智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园区应用建设得到了各大园区的广泛关注,并且开始着手进行部分工程建设。

2013年国内各大园区智慧化建设依然处于探索式前行,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信息消费试点工作的推行以及智慧城市试点的快速开展,2014年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势必会迎来全速的扩张期,新技术将会得到更深入的应用、新产业将会得到井喷式发展、产城融合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以“云物移大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在智慧园区建设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现。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信息化新浪潮是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的催化剂,通过智慧园区建设实现现代信息技术要素的高端集聚。

“云物移大智”技术将更深入地融汇到智慧园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等各个领域,更多的园区将会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移动、三网融合等技术规划、升级、整合园区已有软硬、技术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园区服务模块,并提供智能服务。

2014年各大园区紧抓“云物移大智”的技术变革大势,加快“云物移大智”技术智慧化应用进程,创新技术商用模式势必为智慧园区的建设提供不可多得的机遇。

未来,更密集的产城融合将极速提升园区智慧化产业发展及城市管理服务需求。智慧园区的建设将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它是智慧园区领域内高、精、尖技术的融合,会带动一批科技产业孵化器的兴起,并借助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为园区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获取、数据综合分析、管理业务高效办理。

可以认为2014年智慧园区的建设实质是产城融合典型代表,尤其是其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楼宇、智慧金融等领域持续的推陈出新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应用基础,深化园区智慧应用,提升园区数据共享性,丰富园区智慧化服务内容,极大满足了园区政府、企业、公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观点 姚建铨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篇2

【关键字】 运营商 智慧园区 规划

一、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智慧园区成为了园区信息化的建设目标,通过园区基础设施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提升管理效率,改善园区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为入驻企业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最终解决园区同质化竞争的不利局面。因此,如何解决园区信息化的需求,应该采取何种规划方法、建设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园区信息化是运营商参与智慧园区建设的关注重点。

园区介于城市和建筑中间,具有城市和建筑的基本属性。因此智慧园区的需求,在微观层面可以参考建筑物的特点,按照国家相关《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慧园区也可包含六大子系统,即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从宏观层面,智慧园区实现的功能应符合城市管理的需求,也具备管理、产业和民生三大功能实体,因此智慧园区又可以分为智慧园区管理、智慧产业服务和智慧居民服务。

这两种园区的需求分析方法一方面是由微观到宏观、由功能模块到系统架构的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是面向服务的、由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二者相结合,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园区智能化的需求。

二、智慧园区规划方法

智慧园区规划应该注重顶层设计,注重整体性,避免出现各个系统独立设计造成信息孤岛。

智慧园区的顶层设计有两种规划思路。

一种是建立园区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向下统筹各子系统的信息交换,从而打破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

一种是采用面向服务的规划方法,通过归纳,找出各子系统用户的核心服务需求,抽象出能够提供各种服务的功能实体,将各个子系统共性需求的功能实体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平台间的功能组合,实现园区信息服务。

运营商参与智慧园区建设,作为一个提供全业务运营的信息提供商,将面对不同的园区业务需求,应该更加注重业务功能的可重性、系统架构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在系统架构上,运营商可以根据园区业务功能的可重用性进行统筹规划,建设通用平台和服务模块。例如,园区出入口控制中的门禁系统,传统的系统架构是由一个主系统如出入口控制系统中内嵌门禁功能,其它系统通过出入口控制系统调用门禁的数据,从而实现系统之间的联动。而在面向服务的系统中,可以将门禁功能作为一个通用的服务模块,门禁系统的读卡模块通过开放的物联网接入到整个智能网络中,不同的应用通过授权直接查询调用门禁模块的服务,各自获取所需的数据,用于提供类似考勤、访客预约、电梯唤醒等功能。智能网络是一个总线型的信息网络,信息总线统一控制各个功能实体传递的信息,而不是将它交还给任何一个封闭的系统。

此外,也可通过分析应用系统的流程和数据需求,来挖掘需要建设的功能系统,如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管理过程中需要采集人车定位的信息,而园区物资管理系统如果能对园区财产进行物品定位,则能大大改善园区的管理效率,这些定位的需求需要我们建立一套统一可扩展的园区位置身份信息系统模块。

通过上述分析过程,在智慧园区内我们能提取归纳的功能模块还有很多,如物联网类的,包括读卡器、温湿度传感器、视频图像监控摄像头、RFID设备、能源监控等等,互联网人机交互类的功能,如通过信息系统、楼内各类显示终端等设备,任何一个模块的数据被多种应用交叉引用,并通过应用系统的不断学习和迭代,都能不断衍生出园区的智慧。

三、运营商智慧园区的建设方法

套用智能建筑国标的定义,智慧园区包括的信息化系统有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智能化集成系统等,除了园区设备管理需要管理处下属专业的管理部门运维外,其余均可以代建或代维的方式,由运营商提供信息化服务。其中,智慧园区的网络、数据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是运营商切入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路径。

3.1 智慧园区基础设施系统

智慧园区的信息设施系统一般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机房、计算能力、无线园区等系统。

3.1.1智慧园区网络建设

智慧园区应实现光纤到户,运营商的参与,能够使智慧园区光纤网络与城市光网有机结合起来,为终端用户实现GE到桌面的接入能力。同时智慧园区的光纤网络基础设施又具有园区网络的特点,需要为智慧园区智能化应用的物联网终端、管理平台提供网络环境。

运营商应该在园区规划之初,就参与到园区光纤到户的设计,包括光纤的规模选择、分光结构、机房设计。

规划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共建共享”原则规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三家以上运营商的接入,同时预留光纤用于构建园区的智能网络,为物联网基础设施提供基础网络通信能力。

3.1.2园区机房

在智慧园区根据园区面积设置中心机房,汇聚园区各个系统网络的数据并提供园区网与互联网的接驳;同时根据园区规模,在由运营商统一建设安全的机房环境,实现园区数据中心环境基础设施共享。

3.1.3园区计算资源与统一门户

在园区统一数据中心的基础上,运营商应按照计算与存储能力共享的目标逐步推进园区信息化IT基础设施共享,利用自身资源与网络优势,基于MAS或ADC等方式,为入园企业提供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服务。构建园区统一门户,提供入园企业多媒体展示、招商引资平台、经济数据等窗口服务。

3.1.4无线园区系统

智慧园区同时又是一个无线园区,能够在园区内实现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智慧园区的无线网络,包括2G、3G、LTE系统的设计和WLAN网络设计。智慧园区建筑物初期规划,应对各建筑物的无线网络站址进行规划预留,在合适的楼面预留宏基站站址;对园区大型建筑物内部,预留可多家共享的室内分布系统。园区WLAN网络要满足园区无线传感器网络低带宽、长时间占用的组网需求,并具备多点室内定位功能,为基于室内地图的LBS应用提供基础。

3.2 智慧园区应用系统

3.2.1园区设备管理系统

智慧的设备管理系统,可以构建在运营商提供智慧园区物联网基础设施之上,将园区电力系统、给排水系统、空调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检测和控制元件,都被传感器和物联网组织在一起,通过园区智能分析系统,为园区各系统的正常运转,提高传统机电设备的运行质量。

3.2.2园区物业管理系统

智慧园区物业管理要注重实效,抓住园区特点,有的放矢。例如对于物流产业园,重点在于园区仓储管理和交通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设置物联网等公共基础设施,与园区物业管理中的出入口控制、停车场管理相结合,提高园区通行效率。绿色产业园要建立园区的碳排放检测机制、园区的PM2.5检测机制。脑力密集型研发园或劳力密集型产业园,可以建立园区人流量分析机制,制定合理的园区空调、电梯等公共设备的运行规则,以人为本提供贴心服务,同时实现园区的能源合理利用。

3.2.3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园区类型和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生产科研信息服务。例如针对科技园区,可以注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建立科技共享平台、专利平台、设计研发平台、测试平台,也可以聚集各种专业的财务、人力资源、法律等服务信息,为入园企业提供各种公共的生产服务,降低企业创业门槛。

3.2.4园区安全管理平台

运营商可以采用视频云、手机一卡通等公共平台为智慧园区提供安全管理服务。移动终端通过与运营商互联网监控共享平台的对接,实现远程的监控;访客对讲系统与园区通信信息系统集成实现远程对讲;出入口控制系统与园区门户系统和手机一卡通集成,使访客登记更加便捷;电子巡查系统通过手机一卡通和人员位置管理系统,对园区各类巡查、巡检人员的巡查路线进行监督和管理。

3.2.5园区公共信息平台

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园区服务门户。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媒介,例如在每栋建筑物下设置触屏,或在进入大厅通过WIFI对用户终端进行信息推送,就能够实现园区的餐饮、购物、商务预定功能等,为入驻园区的企业、个人提供高品质的信息生活。

3.3智慧园区的云服务

运营商的云基础设施可为园区的智慧管理应用提供IT基础架构,同时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云主机、云桌面服务。

园区数据中心建设是智慧园区的建设核心,是园区智慧云服务平台的载体,通过建立完善的运营模式和运行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加强园区企业IT资源共享,减少园区IT设施的重复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智慧园区企业信息化的云服务可以包括SAAS、PAAS和IAAS三个层次,其中IAAS和SAAS为基础选项,能够适应各种产业园区,IAAS能够实现园区IT设施集约化建设,减少园区碳排放,提高IT存储和运算资源使用效率。对于软件产业园,可以尝试提供PAAS用于中小企业建立开发测试环境共享。而SAAS与运营商通信服务相结合,为园区企业提供物流、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服务模块的信息化。

四、总结和展望

智慧园区能够实现园区中多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打破传统的园区封闭系统的信息孤岛。运营商的参与,使园区网络标准化以及与广域网、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互联成为的可能。

未来的智慧园区,可以在统一网络、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数据环境的基础上,尝试建立高效的园区运营中心,从而提供园区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园区运营中心平台将连接智慧园区各个专业业务领域,如能源、给排水、建筑、安全、交通等,各管理系统之间采用标准的事务总线进行串连,对各个业务领域的告警、事件等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按照预定的规则和流程,进行处理、报告、展现、存储,不断积累数据、深度学习建立更高级的人工智能,从而持续提高园区运行的效率和园区企业、人群的舒适性。

参 考 文 献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篇3

作为智慧城市的缩影,同时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的主要聚集区,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相比,实施难度相对趋弱。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开发区、园区基本是在城市的新建区域,顶层设计起点高;开发区和园区管理者创新意识强,思想较为活跃;决策机构集中而精简,通常园区管委会遇事就能拍板,使得智慧园区项目实施起来较为容易。

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城市系统而言,园区属于“简单”的组织,然而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小社会”,智慧园区建设还是有一定难度。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智能化、政务平台、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园区应急、安全监控平台等,一个都不能少。

上海浦东软件园从2011年12月开始,首批入选浦东新区“智慧园区”建设试点,近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成效?能否为全国的智慧园区建设树立起一个标杆?日前,2013中国智慧园区高峰论坛在上海浦软大厦举办,部委领导、专家学者、园区管理者、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就如何建设智慧园区的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智慧园区如何定义

从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至今,“智慧”一词可谓风生水起。所谓是急中生智,定静生慧,以智做事,以慧处世,这两个字融合在一起,将会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什么样的园区才是智慧园区?智慧园区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征?2013中国智慧园区高峰论坛的与会专家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会长董云庭的观点是,智慧园区有五个要素:第一个首先是人,第二个是基础设施,第三个是信息资源,第四个是信息技术,第五个是移动互联网。他认为,智慧园区建设,应该把这五个要素科学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最大的效用。

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理事长、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素龙给出的定义是,智慧园区是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园区,是节能、低碳、舒适的绿色园区,是拥有高速网络基础平台的互联园区,实现人均全面感知的智能园区,智慧园区建设要在园区现有的设施基础上,进行整体的集成优化,形成一种新的园区管理的服务体系。最终持续推动各项智慧应用的终身发展,持续丰富园区公众的智慧服务内容。

在上海市经信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副处级调研员顾伟华看来,园区是指产业的或者是集聚的地方,产业集聚的地方,通过借助于信息技术,把资源和信息分享,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集聚、产业发展,或者企业和个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就叫智慧园区。智慧园区建设,至少应该考虑到几个方面:网络的基础设施、园区的管理和服务、配套的生活服务、为产业的专业化服务、很好的生态环境。

上海浦东软件园汇智软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辛培的理解是,建设智慧园区,本质的核心就是要把人的想法、需求、创新点,用信息化的手段体现出来,加上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这些融入进去就是所谓的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建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减少物质资源、能源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消耗,这样才能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这得到了与会者的共识。

树立典范创造商机

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公布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科技园区一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先锋阵地,其自身的智慧化实践将成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先导和示范。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园区经济也逐渐步入新阶段,发展智慧园区成为各地科技园区的必然选择。数据显示,我国部级园区已经达到300多个,省级园区1000多个。而目前提出建设智慧园区的部级园区仅仅为63个。智慧园区仅信息化领域的投资规模,在2012年就超过了500亿元,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巡视员谢渡婴在高峰论坛上介绍说,2012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达2.5万亿元,其中60%是由软件园区作出的贡献。谢渡婴认为,智慧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以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要遵循务实、有成效的原则,和智慧城市工作结合起来,同时要脚踏实地,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要充分考虑到信息安全保护。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认为,为更好打造智慧园区,目前一要吸引龙头企业,二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三要差异化发展,走特色之路。

据了解,为加快园区管理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海市今年对智慧园区建设提出相关指导意见,到“十二五”期末,将建设8?10家智慧产业高端集聚的示范性智慧园区,并制定一批智慧园区技术标准和评估标准。

“智慧园区是拥有高速网络基础平台的互联园区,是实现园区人、车、物全面感知的智能园区。”刘辛培表示。

刘辛培在论坛上重点介绍了上海浦东软件园智慧园区的思考和实践。作为部级的软件产业基地和上海市首批智慧园区的建设试点,浦软一直在通过软件园区自身建设和示范效应对外辐射,开展智慧园区的理论实践研究探索工作。

刘辛培介绍说,上海浦东软件园将从有利于园区管理方的高效管理、有利于入园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园区从业者和谐共处和共同成长出发,分阶段打造智慧园区。

第一阶段将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园区已有软硬件、技术体系逐步进行规划、升级、整合,结合浦软五大服务模块,形成浦软智慧园区雏形并提供智能服务;第二阶段将采用大数据技术,集中海量园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利用和共享,支持园区发展决策;第三阶段将持续推动园区各项智慧应用的纵深发展,持续深化对园区各类数据的共享和分析利用,持续丰富园区企业的智慧服务于公共服务内容。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篇4

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这意味着苏州工业园区从“工业园区”上升到“新城建设”层面,园区的产业、创新、城市、社会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一场转型升级的大变革。苏州工业园区引领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沿,它以变革创新为增长引擎,是极具吸引力的试点智慧城市。2013年2月,住建部公布的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苏州工业园区以高分成功入选,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崭新的阶段。

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

自1994年建区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顶层设计,注重经验借鉴,并且加强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如今,苏州工业园区拥有覆盖广泛、高速便捷的基础网络环境,将城市宽带、移动网络、无线Wi-Fi囊入其中。园区已实现电信、广电等宽带信息网络、高清数字电视网络的全覆盖,光纤入户、城市光网建设也已全面展开,并在全省率先试点了户外Wi-Fi覆盖。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以“四维、三库、三通、九枢纽”为智慧城市应用架构,打造智能公交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智慧环保系统等,并致力于围绕智慧城市需求,大力发展融合通信、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将该区域建成全国领先的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国际一流的智慧型城区。

未来3到5年内,园区将形成“基础设施畅达易用、城市管理协同高效、公众服务整合创新、智慧产业快速发展”的智慧城市运营体系。

“众智云集”建“智慧园区”

为协助推进园区“智慧城市”建设,1月23日,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成立“智慧城市实验室”,协助园区的智慧城市推进工作,按照“以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推进城市化、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并且积极响应园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宽带园区”、“协同园区”、“宜居园区”、“亲民园区”、“云彩新城”的“四区一城”信息化建设目标,推进园区的信息化建设。

“智慧城市实验室”具体从事创意、项目、产品、技术的征集、展示、测评、推荐,以及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建设、产品技术、建设运营、评价指标等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打造“智慧综保区”

苏州工业园区于8月3日正式启动“智慧综保区”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智慧综保区是在综保区内应用物联网技术,集成各类传感器,综合道路、卡口、停车场、泊位、仓库、人员、单证、系统各环节的资源,建成集过程控制、绩效评估、政务公开、信息推送、多媒体展示“五位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全面支撑智能物流的发展。企业也可以实时查询通关进度,追踪后续步骤,及时办理各种手续。该平台上线后,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提升了车辆的周转率。

园区海关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物流监控体系,实现了卡口智能化、场站智能化、查验智能化。启用REID电子车牌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车辆通过主卡口时直接提示“查验”或“放行”,从而减少车辆进场等待的滞留时间,加快实货放行速度。场站内通过统一的后台调度体系,依靠短信推送、大屏显示等多渠道信息指引车辆行驶、停靠及离场。另外,将视频监控系统延伸至企业装货平台,建立查验移动作业系统,实时采集和传输现场查验作业信息,及时录入查验结果,提高查验效率和质量。

创新园区发展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1994以来,在中新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之路。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协调发展最好、竞争能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被誉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引领者。

2013年初,苏州工业园区高分入选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在新加坡与中国两国政府的合作下,苏州工业园区的智慧城市发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新中两国互惠互利合作模式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知评表示:“苏州工业园区很荣幸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为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自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将信息化定位为实现现代化的驱动力以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方案措施,使园区的发展保持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沿。”

据了解,10月22日,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SIPAC)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企发局)共同签署了关于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合作的备忘录,这是开启新一轮智慧城市“双区互动”的举措。此次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将进一步通过信息技术加深两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长期紧密合作关系。

通过此次中新智慧城市的“双区互动”,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将在新加坡及苏州工业园区内各选择一片区域进行智慧城市试点。该合作将通过公开创新的采购模式如新加坡的“征求合作计划”,构建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桥梁,为中新企业提供一个展现其智慧城市发展技术能力的平台。双方政府也将有机会在其他城市和区域部署相关创新方案前,在该区块率先进行试点。

“新加坡与中国在发展智慧城市方面具有共同的愿景,那便是建设一个适宜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信息技术是任何智慧城市得以发展的支柱,每天我们都接触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数据,所以,如何以创新的方式抓取、转移并诠释这些数据以提升公民的生活素质变得至关重要。”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执行副主席雷纳德(steve Leonard)先生表示,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将与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发掘新的机会,利用新加坡企业的优良经验,进一步发展苏州工业园区。

相关链接

物联网开创园区“智慧物流”新时代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一直致力于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物流监控体系,实现了“三个智能化”:

卡口智能化启用REID电子车牌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车辆通过主卡口时直接提示“查验”或“放行”。从而减少车辆进场等待的滞留时间,加快实货放行速度。

场站智能化,场站内通过统一的后台调度体系,依靠短信推送、大屏显示等多渠道信息指引车辆行驶、停靠及离场。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篇5

【关键词】智慧园区规划咨询方案信息化战略需求分析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5.19.000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编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10(2015)19-0000-00

引用格式:王龙飞,黄海岸. 智慧园区整体规划咨询探讨[J]. 移动通信, 2015,39(19): 00-00.

Discussion on Overall Planning and Consultationof Intelligent Park

WANG Long-Fei, HUANG Hai-An

(Guangzhou GCI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0310, China)

[Abstract] Planning idea, direction as well as emphasis of intelligent park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informatization strategy planning, industry orientation of intelligent park and analysis on informational requirements. Finally, suggestions on guarantee, evaluation and investment operation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 intelligent park planning consultation schemeinformatization strategy demand analysis

1 智慧园区的建设背景及意见

1.1 智慧园区的建设背景

智慧城市是在城市面临的问题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解决目前城市面临的问题,构建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物联网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是传统意义上城市信息化的升华和飞跃。

在此大背景下,智慧园区作为城市的重点发展区域,也需进行相应的智慧化规划咨询,以实现其建设目标。

1.2 智慧园区的建设意义

智慧园区的建设能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园区科学化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顺应智慧园区发展高端研发人才的需求。

2 园区规划咨询方案

规划咨询是智慧园区建设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首先需要对发展环境与政策进行分析,了解建设背景及需求,内容包括战略规划分析、园区定位分析、需求分析、信息化现状分析等。在发展环境与政策的基础上确定园区的总体建设思路和目标,以便确定规划方向,内容包括总体思路、整体架构、建设目标。接下来进行任务规划咨询,通过前面的现状和需求分析,明确智慧园区需要建设“什么”,以及是否“行得通”,是否“做得到”。在任务规划咨询后,需要对规划实施提出保障性和运营性建议,包括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和投资运营模式分析。智慧园区规划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园区规划流程图

2.1 发展环境与政策分析

(1)信息化战略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的相关规划文件、指导意见中,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智慧园区的建设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纲领,结合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国信息化城市发展指南(201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等,以及各个省市有关智慧化城市、信息化建设、物联网发展等相关规划及指导文件作为智慧园区的建设指导方针。明确符合本省本市本园区实际情况的建设目标及方向。

(2)园区定位

园区是指一般由政府(民营企业与政府)规划建设的,供水、供电、供气、通讯、道路、仓储以及其他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且能够满足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需要的标志性建筑物或建筑群体,包括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高新园区、科技园区、创意园区等。园区管理单位所承担的责任与基层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责任非常近似,不仅要负责整个园区的管理,同时还要负责园区的产业推进,招商引资、应急处理、内部服务等服务于管理工作。

因此必须根据每个园区自身的特色、历史、文化、功能、经济发展找准定位,突出每个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建设有特殊性和生命力的智慧园区。

(3)需求分析

智慧园区的需求主要从服务需求和管理需求2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服务需求

服务需求包括3个方面:出行服务需求、生活服务需求、社会服务需求。

出行服务需求主要从园区居民交通出行方面考虑,以降低交通拥堵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提供便利的信息系统和查询终端,引导大部分人以公共交通工具替代私人交通工具,在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

生活服务需求主要从园区居民的衣食住行方面考虑。比如可通过便捷的数字化通讯方式,围绕居民购物、教育、就业、餐饮、养老、医疗等生活服务需求,提供便利的综合社区信息服务。

社会服务需求主要从园区居民社会事务方面考虑。比如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查询服务,让市民通过统一入口能够快速查询及办理行政审批,提高城市管理者的服务水平和居民的满意度。

2)管理需求

管理需求包括3个方面:安全管理需求、市政管理需求、交通管理需求。

安全管理需求主要从公共安全以及突发事件方面考虑。比如在完善各类体制和预案的同时,通过信息科技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与分析,对事件进行预警与预测,帮助政府安全管理部门提升区域的安全指数。

市政管理需求主要从城市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管道、路灯等方面考虑。比如引入高效的信息化手段辅助完成市政管理,及时将预警或问题结合地理信息快速反馈给管理部门。

交通管理需求主要从交通控制方面考虑。比如建立交通疏导系统,增强交通通行能力,预防和减少车辆之间交通事故的发生。

(4)信息化现状分析

智慧园区信息化现状分析的任务是对园区管理和服务现状开展充分的调研工作,调研重点包括:

1)信息基础网络需求分析,包括公众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内部办公局域网、公安视频专网、城市无线网等。

2)信息资源关系需求分析,包括信息互联互通、信息整合与共享、信息交换、信息、信息综合利用、信息应用与服务等。

3)政府信息化需求分析,包括政府信息化“云计算“应用、电子政务外网、数据资源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与用户管理、电子政务协调办公平台、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等。

4)园区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包括园区大城管、园区应急指挥、园区公共安全、园区内智能交通、园区节能减排、园区基础设施等。

5)园区社会信息化需求分析,包括园区“市民卡“、卫生医疗、社区信息化与智慧家庭、教育文化旅游、金融商业贸易、房产建筑住宅、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等。

6)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包括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平台、企业资源计划、企业客户关系、企业电子商务等。

2.2 总体建设思路和目标

(1)总体建设思路

智慧园区总体思路是在发展环境与政策的基础上确定建设方向以及建设重点,主要体现在规划层次定位、规划重点定位以及实施阶段定位。

规划层次定位

园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应遵循本省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另外考虑到园区自有的定位和管理单位的要求,园区规划层次的定位不再是基于全局考虑,而是基于某一局面进行分析。

规划重点定位

在规划层次定位的基础上确定规划重点内容。

网络传输层重点规划各种传输网络:无线宽带网络(WLAN)、无线移动网络(3G/4G)、光纤网络、传输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物联网等。

基础设施层重点规划各种基础应用数据库、数据:市政数据库、医疗数据库、交通数据库、社区数据库、安全数据库、云计算中心、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应用层重点规划各种智慧应用:智慧医疗、智慧市政、智慧安全等。

实施阶段定位

根据分期开发的原则,智慧园区的建设将分为初期启动、形态确立、规模开发和持续发展4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期启动):小规模搭建基础设施平台,启动部分智慧应用试点。

第二阶段(形态确立):围绕几大类应用持续完善,打造成熟的智慧城市应用。

第三阶段(规模开发):扩展前期智慧类应用的规模和深度。

第四阶段(持续发展):随着智慧城的建设成熟,利用各种内外在因素,全面完善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2)整体架构

智慧园区的整体架构即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智慧城市系统架构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图

感知层主要功能是完成各类需监管系统的基础信息采集;通信层:主要功能是完成感知层与数据层、应用层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数据层:主要功能是完成感知层传递来的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入库;应用层:主要功能是根据城市管理的需求,在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基础上建立各种智慧应用和应用整合。

(3)建设目标

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结合上文对园区的需求分析和园区的总体建设思路确定符合园区自身的建设目标。

2.3 规划任务咨询

(1)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主要考虑通信网络、IT基础资源和GIS地理化信息资源。智慧城市各层次之间、使用者和应用系统之间信息的传递必须通过通信网络来完成;各应用软件和数据软件的承载、各种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必须基于IT基础资源来构建,目前IT基础资源的发展趋势就是采用云计算技术;而各种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视图展现的承载也需要GIS地理化信息系统的支撑。

(2)智慧应用规划

智慧城市应用项目主要涉及到产业、公共服务和城市运营几大模块,通过对园区定位的研究以及智慧化需求的分析,确定本园区应用规划重点。此应用不仅仅停留在园区数字化层面,更要使一个智慧园区具备“全面感知、以人为本、内生发展、智能协调”的特点。

智慧市政:主要完成市政设施管理方面的智慧化建设,包括照明控制系统、道路桥梁隧道感知监测系统、井盖智能管理系统、地下管网智能管理系统、城管执法管理系统。

智慧交通:主要完成公共交通引导和出行的智慧化建设,包括交通疏导系统、停车辅助系统、出行查询系统等。

智慧社区:主要完成对社区内综合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建设,包括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社区数字化养老服务系统、市民卡等。

智慧安全:主要完成对园区内安全监控的智慧化建设,包括警务公开平台、智能监控、智能视频轨迹分析系统等。

智慧政务:主要完成对园区政务系统的智慧化建设,包括网上政务大厅、政务热线、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智慧医疗:主要完成对园区医疗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医院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公共卫生服务门户等。

智慧教育:主要完成对园区教育单位的智慧化建设,包括教育专网、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电子书包等。

智慧家居:主要完成对居民居住环境的智慧化建设,包括中央控制系统、安防系统、门禁系统、远程控制系统等。

(3)项目实施规划建议

由于园区涉及到的应用类型较多,而且智慧城市也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以上项目需以分布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

1)基础设施:从结构上考虑,所有的应用需有通信网络、IT平台的承载,因此第一步需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

通信网络:根据园区各运营商固网和无线网的覆盖情况,结合先期项目的部署位置,完善网络的覆盖范围,以满足各类感应层设备、展示层设备的通信需求。

IT基础平台:根据园区实际情况以及城市的统一规划,自建IT资源池或依托统一的IT资源池,完成基础硬件层和系统软件层的搭建,满足上层数据和应用的承载需求。

2)应用系统项目:各项目实施的先后顺序,需对项目的重要程度、技术成熟度、项目实施难度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后,分近期、中期、远期进行应用建设。

2.4 规划实施保障

(1)保障体系

智慧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具有覆盖“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同时需要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沟通难度很大。要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首先需要规范和引导,而一些政策和管理模式创新等问题尚未解决,必将制约今后的发展,所以应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保障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的工作放在优先地位。

保障体系主要从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标准保障、技术保障和人才保障五大方面进行分析。

(2)评价体系

评价一个园区智不智慧需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智慧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明确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但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在深入开展调研后,建立了各自的智慧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南京信息中心2010年发表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11年的《中国智慧城市(镇)发展指数评估体系》、上海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等。

基于其行业优势和特殊性,上述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案)都有自己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建立本地园区评价体系时,需要根据该园区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指标内容及评价方法,制定出具有本地、本市发展特色的指标体系。

(3)投资运营模式

目前智慧园区的投资运营模式有5大类:官办官营、官管民营、官办民营、BOT模式和民办民营。各园区在投资和运营模式上各有不同,并有一定的优劣势。因此,园区在选择投资和运营模式时,需要根据城市自身和内外部条件,以及不同的智慧化应用,合理、灵活选择不同的模式,并可考虑模式的创新,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调整,以最终达到平衡状态。

3 结束语

智慧园区的规划咨询既要关注“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思路,又要关注“自下而上”的整体操作过程;并侧重“从实际问题出发”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整体研究思路,形成“从技术到管理”、“从战略到政策再到实施办法”等一整套规划解决方案。为智慧园区的规划咨询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S]. 2006.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S]. 2012.

[3]中国信息化城市发展指南编写组.中国信息化城市发展指南(2012年)[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4]李林.数字城市建设指南(上册)[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5]李林.数字城市建设指南(中册)[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6]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

[7]卢杰民.智慧园区愿景、规划与行动指南[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8]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9]朱敏,杨会华.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探讨及建议[J]. 移动通信, 2013(5): 56-58.

[10]中国经营网.智慧园区顶层设计研究[EB/OL].(2013-08-20).http://.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2&id=1009272&all.

作者简介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篇6

一、“绿色智慧园林” 的举措

“智慧绿色园林”主要包含六点举措:1.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园区地理事物、游客行为、听证投诉、社区居民、防震减灾、园内工作人员保障、编制动向和基础服务设施进行全面、维修、养护及时互动、调整、感知;2. 对游客、园区周边居民、园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3. 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和管理,优化流程和链接反馈、拓展园区经营管理业务;4. 同周边机构单位、酒店、旅行社、高级商务金融园区、IT公司等建立经营战略联盟,运用众人的智慧集,结众人的力量管理园区;5. 智慧园区建设的目的是有效保护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游客服务质量,实现园区环境、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6.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环境、社会和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唯园区绿色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才能确保区域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最终实现园区社会的可持续、绿色旅游资源和园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园林”与绿色管理

生态、低碳、智慧、宜暇城市新园林的营造是一个复杂的绿色创新系统工程,既需要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还需要将信息技术同科学的管理理念集成;更重要的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绿色创新系统思考的构思和能力。智慧绿色园林的建设是对公园硬实力和软实力全面提升,其建设举措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休闲闲暇型创建组织、闲暇业务流程优化、经营战略联盟和危机应对管理、绿色技术应用。

1. 信息化建设: 绿色旅游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园林”建设的基础和内在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它是指以系统工程、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为依托,集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商务(EB)、虚拟现实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整合各类绿色旅游信息资源,搭建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使之成为绿色旅游园区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绿色旅游园发展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能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实现对园区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度的智能化建设。

2. 经营战略联盟

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整合发展,形成经营战略联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绿色社会管理格局,强化园区社会管理职能、管理和服务职责,退休职工与志愿者参与园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 “智慧园林”的建设营造需要,公园同绿色旅游、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酒店、旅行社、商务金融园区、IT公司等通过协议合约而结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促进经营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具有节省成本、积聚共享资源、降低风险、增竞争力等优势;还可弥补营造建设“智慧园林”所需资金、技术、人才之不足。

3. 社会管理与危机应对管理

“智慧园林”的建设不仅要加强景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生态旅游园区应在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智能监测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应对火灾、潮水、极端天气、地震、等自然灾害、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对“智慧园区”建设的冲击,避免或减轻对市民游客、社区居民、园区工作人员的人生和财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实现园区健康有序发展。园区管理团队对园区进行管理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为经营战略联盟的构建搭建了平台,并整合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业务流程优化是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流程进行改造创新,同时也是信息化技术在园区的具体应用实践。

4. 绿色技术管理

智能信息技术为园林的节能、减排、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保障。智慧园区可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感知园区内更加真实、详细、实时的信息,为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智能信息技术优势在于集成了BIPV、照明控制、冷热源控制、能耗计量等子系统,可为建筑提供“量体裁衣”的节能方案。自控系统使整个园区室内、室外的变配电、照明、空调、供热、给排水、消防、安保等众多分散设备顺利运行,以及实现能耗控制。绿色智慧园区以节能减排作为重要目标,从楼宇、园区公共设施到数据中心,都会具有相应的节能措施,大幅降低能耗水平,削减园区维护、运营、管理成本。

三、“智慧绿色园林”的探索

上海南园滨江绿地公园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卢湾区,南抵黄浦江,东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片区。作为世博会配套工程,公园设计坚持 “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理念,以建设“生态、低碳、智慧、宜暇”城市新园林为目标,率先采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建设“绿色智慧园林”的新技术。

“绿色智慧园林”是对南园公园景观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的创新型景观园区管理系统。南园智能化系统建设包括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室外无线WLAN系统、电子信息公告系统、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等。智能化建设为绿地提供了优良的空间环境和具备信息化、人文化等必须的基础设施,使游客可以在公园内进行无线上网、手机集群网对讲、信息查询等,也为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安全监控提供智能化服务,降低长期运营成本。绿地智能化必将成为后世博时代园林绿地建设的新目标。

四、“绿色智慧园林”助力公园管理――构建园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绿地管理新格局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篇7

关键词:教育变革;海淀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1-0005-07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别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海淀区是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新近又被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辖区面积4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48.4万人,相对首都其他核心城区,地广人多的特点比较突出。同时,海淀区辖区内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汇集,中小学校200余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优势明显,这成为海淀的教育文化与科技优势。但另一方面,海淀区人员结构复杂,山前山后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如何借助教育信息技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使海淀丰富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区域内常住人口、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所共享,是摆在海淀区教育发展面前的重要任务。

围绕着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目标,海淀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乃至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实地调研、统筹规划、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由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由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教育变革之路。

二、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教育发展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海淀教育公平、均衡、高质发展的需求与教育信息化尚未能确保教育满足以上需求的矛盾,而解决这一根本矛盾的基本出路在于遵循“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海淀教育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及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为此,要实现一系列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转换。

1.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

通过调研,我们对海淀区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校园教育信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从而提出了智慧教育成熟度模型,见图1。

如上图所示,校园教育信息化有一个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逐步过渡的过程,而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呈现一种质的飞跃。数字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进行了各种交互性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校校通”;(2)初步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3)在管理方式上是按照计划机制进行建设并开展相关技能性培训;(4)教学方式以授导式教学为主;(5)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初级培训与考核;(6)学生仅具有基本的信息搜索、获取、加工的技能。智慧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各种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完善;(2)不仅高标准实现了“班班通”还高标准实现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人人通”;(3)在管理方式上以恰当的评价与适当的监控为主;(4)教学方式采取移动学习、社区内学习、大规模协同学习等形式;(5)制订智慧教育教师标准,对教师进行国际高质量认证等;(6)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创造等技能以及信息道德与伦理的培养。通过调研发现,海淀区学校大多正处在上图中的第二、第三个层次上,亟须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与发展。

2.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同时也昭示了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所谓数字教育,即数字化的教育,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用于教育领域,力图使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及某一运行环节数字化的教育形态。按照通常的理解,只要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或某一运行环节进行了数字化,就可以称之为数字教育。基于这个层面的认识,即使教育的整个组成部分或全部运行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从本质上来讲仍是将传统教育改头换面而己。因此,数字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需要转型和升级。所谓智慧教育,即智慧化的教育,就是主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旨在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按照这一全新认识,智慧教育强调最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适当而全面的应用,强调整个教育组成部分或全部教育环节有机化、智慧化的内在协调与统一。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形态,是数字教育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必将对传统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改变。

结合海淀区教育实践,将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呈现出一些更为突出的新特征,具体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面向未来教育的主要理念,是新世纪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境界,是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作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海淀区的教育管理者、广大教师、广大学生及广大市民需要实现一系列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1)在教育理念上,主要是确立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思路。要通过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建设促进实现教育均衡、高质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使优质教育资源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服务,从而促进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2)在智慧教育建设理念上,主要是实现从传统办学思想到现代办学思想的转变。要把智慧教育建设放到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进行统筹、谋划、布局和落实,以智慧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的整体提升;要致力于全面实现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与教育的智能无缝连接,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树立全社会办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智慧教育建设中来。

(3)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智慧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习模式上,主要是实现学习模式“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在数字教育阶段,学习者通过网络去寻找学习资源,而在智慧教育阶段,位于“云”和“端”等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会通过学习分析技术自动智能地推送给学习者,实现信息找人。海淀区未来的学习将是开放的、泛在的、协作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三、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技术路径的选择

在全面把握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基于“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海淀区对全区智慧教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统筹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落实,这主要体现在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及其实施上。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可以概括为: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如图2所示:

1.建设三类智慧环境

为打造适应信息时展、适合2l世纪数字原著民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态环境,海淀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语义网、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和完善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学习资源与便利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结果的三类智慧教育环境,分别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智慧云(教研)中心,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如图3所示。

智慧云(教研)中心主要是整合现有各类软件系统,促进应用系统贯通与集成,建成基于统一数据环境的集成化、智能化的海淀区智慧教育公共云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人人通”空间等基础支持服务,实现全区通用教育业务的集中化管理和信息资源的按需分配。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主要是研制智慧校园能力成熟度模型(如图1所示),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设备,体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均衡配置,高标准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和“师师通”。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主要是积极推进支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建设,为海淀区师生及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服务,进而创建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相融合的学习型城区。

2.提升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

为体现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对象服务的理念,海淀区智慧教育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全力做好面向学生、教师、管理者与公众四类对象的服务,持续推进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教研和智慧服务等四大应用(如图4所示),从而促进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服务、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五个现代化的实现。

推进智慧学习主要是广泛推广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融合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大幅度提升。推进智慧教研主要是创设良好的网上教学教研环境,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协同教研平台,使得优质学校教师的智慧能够向薄弱学校、社区、社会辐射,形成具有海淀鲜明特色的区域性网络教育体系。智慧管理主要是在“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决策”方面推动深层次应用,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以及构建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等。推进智慧服务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智能沟通服务、即时教育信息服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意见建议反馈服务等。

3.实施六大板块任务

为实现打造三类环境的宏伟目标,切实做好面向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结合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初步规划并逐步完成六个板块的任务,分别是: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板块、智慧校园建设板块、智慧型学习城区建设板块、智慧教研素质提升板块、智慧学习应用推进板块、一体化智能运维板块等。这六大板块的总体逻辑架构如图5所示。

通过以上六大工程板块的任务完成,结合探索教育云平台与智能终端在学生学习、教师工作、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场所的无处不在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最终为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最需要、最适合、最准确、最便捷的智慧教育服务。

4.建立五个保障体系

为确保以上各大工程板块的顺利实施以及智慧教育总体目标的达成,海淀区智慧教育着重持续加强理念、组织、资金、制度、标准等五个方面的保障体系。

(1)理念保障。主要是从智慧教育建设的高度,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为核心理念,及时实现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不断破解海淀区教育所面临的教育难题,不断提升海淀区教育质量水平。

(2)组织保障。主要是在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完善并充实海淀区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成员库,完善学校等教育机构智慧教育小组及其运行机制,贯彻“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做到职能明晰、责任落实、协调统一,从而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的合力。

(3)资金保障。主要是本着“财政驱动、社会参与、多方开源”的原则,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为主要投入来源,在妥善利用并主动争取国家、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项转移财政资金的同时,充分发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的杠杆与导向作用,引导并撬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促使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多方投资、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有利局面。

(4)制度保障。主要是以国家、北京市相关规范性文件为指导,制定《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并不断完善海淀区智慧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智慧教育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同时以创新的精神科学设定、不断完善各方工作机制,为技术推进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添动力。

(5)标准保障。主要是加强智慧教育标准采纳、建设与应用,在积极采纳教育部、北京市制订的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同时,建立海淀与国家和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相衔接的区域性智慧教育技术类、管理类标准、环境配置规范和应用绩效评估规范。

四、结论与展望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篇8

关键词:智慧园区;产业园区;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174-03

1 智慧园区概念

智慧园区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控制、整合园区的各个关键环节,是建立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的智能化园区[1]。智慧园区通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时刻感知园区动态,从而提高园区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智慧园区的概念起源于“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缩影,其核心是智能化。

1998 年,“数字地球”的概念首次被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2-3],“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表达,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感知全球变化,明确社会需求,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工作与生活的方式。2008年,IBM根据“数字地球”理念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4],并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把智慧城市的概念定义为:利用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完成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的对接融合,此基础之上,使得政府、企业能够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并开展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5]。

2 智慧园区是传统园区发展的必然

目前,园区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据统计,截至 2014 年底,我国部级产业园区有477家,省级产业园区有1167家,市级产业园区则更多。2014 年,部级产业园区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4.25 万亿,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2.5%。产业园区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形态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园区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产业定位不清、产业链不连续,缺乏技术创新、产业配套服务业薄弱、创新激励机制及“产学研”机制不完善[6]等,尤其是产业方向和结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同质化现象主要是指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园区在功能定位、产业方向、政策设计等方面趋同的现象[7]。据统计,2014年我国平均每个城市就有 4.8 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其空置率高达43.2%,园区存在严重的供给过剩。

结合当前我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园区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趋势:1)园区经济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向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2)园区入住企业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逐渐占领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3)园区管理体制向智能化、人性化、完善化方向转变,从而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8]。

智慧园区是在全面数字化基础上建设的,园区的管理和运营实现了智能化,是未来我国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区不仅了提升园区内部的政务管理能力,同时增强了园区在推动企业创新上的服务能力,通过整合园区产业,提升产业价值链,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智慧园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而中部沿江地区及西部地区正在加紧智慧园区的建设,已经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9]。

3 智慧园区的建设

智慧园区的建设包含两个部分,即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其中,基础设施是整个智慧园区的基础,而信息化是与传统园区最根本的区别,智慧园区的核心体现。

智慧园区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构建一个全方位、智能化的园区服务平台,其体系结构包括4 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10]。

1)感知层:主要用于感知和监测外部信息,通过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实现对各类信息的透明、全面获取;2)网络层:是园区智慧化、信息化的核心,为园区各种各样的数据流提供通道。主要由覆盖整个智慧园区范围的通信网、互联网和物联网融合构成,通过数据采集对园区情况进行监控,并反向控制系统设备,实现各类信息的安全传递;3)平台层:由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构成,是园区智慧化的基础,可以提供感知数据存储和处理、智慧服务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及环境;4)应用层:主要对平台层数据的分析做出智慧响应,包含智慧园区各个领域的综合、融合应用,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随着未来平台层的扩建,应用层的智慧服务将变得越来越多[11-12]。

4 智慧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智慧园区成为传统园区转型升级的典范,智慧化可以升园区吸引力,调整园区的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这是传统产业园区所不具有的。目前,智慧园区的建设及运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3,14]。

1)政府主导型

该模式是由政府负责投资建设及运营,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由地方政府相关领导组成的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园区发展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但不插手园区内的具体事务。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性,对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同时有利于园区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缺点是政府必须承担建设费用及运营风险。

2)运营商主导型

这种模式是由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及运营,政府仅提供有限的基础设施或政策支持。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客户资源、运营经验、人才以及资金等优势,而政府不必承担投资和风险。缺点是政府缺乏管理权。

3)企业主导型

该模式主要由社会信息服务机构自建或者联合建设,资金来源由企业自筹。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贴近市场,专业性强,运作效率高。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实力有限,该模式的服务性和共享性略显不足。

4)共建型

这种模式由政府部门、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和园区管理方等多方共同发起建设及运营。其主要优点在于共建各方联系紧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明显。并且它的公益性及实用性较强。

5 智慧园区发展趋势

1)网络全覆盖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手机等通讯设备的普及,企业在进驻园区时越来越重视园区的网络覆盖程度。因此,网络全覆盖在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中已成为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

未来,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网络是智慧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园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线与无线融合、多种接入方式的高宽带网络技术等,实现这一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中,计算机不再局限于桌面,而是可以通过设备,无障碍地享用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

2)平台集约化

由于云平台实现了大平台集约、可以完成数据的集中共享,因此园区的管理和经营将从分散化转变为集约化。平台集约主要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是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管理系统对接起来,实现数据共享;纵向是把园区内部系统与政府部门相关系统对接,实现真正的大平台概念,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同时也将工作集中在一个平台上,提高效率。

3)应用智慧化

物联网这一理念如今被广泛提及,物联网的规模应用促进信息应用的智慧化和深度化,而在园区这类大规模区域的管理中,物联网在将来园区的智慧化发展中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可以想见的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环境监测、安全监控的效率和准确度,解决最为根本的环节。利用传感技术采集各项数据,更有效地达到监测目的,帮助园区及时做好防范和治理工作。

4)运营社会化

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参与信息化运营的主体和运营模式也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仅靠管委会或是运营商将很难完成整体运营,而且将耗费太多人力物力。因此,需要加强政府、运营商及第三方的合作,展开共同运营。

5)朝创新化、生态化发展

随着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未碇腔墼扒的建设将会朝着生态环保型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鸿雁. 建设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升级[J].经济研究导刊,2016(4):113-114.

[2] 张涵.“互联网+”升温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国情国力,2015(8).

[3] 童有好.我国互联网+ 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J]. 中州学刊,2015(8).

[4] 张永民.应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城市”应用模式[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5(19).

[5] 孙.“互联网+智慧园区”服务模式探索[J].通信设计与应用,2016(11).

[6] 胡贝,李华金. 国内外园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2):85-88.

[7] 刘鉴.走出园区发展同质化困境[J].中国工业评论,2015(4):16-20.

[8] 余冬苹,林涛,梁峥.园区信息化发展趋势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11(7):15-22.

[9]洪阳,徐恬,倪晓炜,张骏. 运营商如何助力智慧园区建设[J]. 经济视角,2013(6):70-72.

[10] 孙韩林,范九伦,刘建华,刘国营,张高纪.智慧园区建设探讨[J].现代电子技术,2013(36):61-64.

[11] 张凯书,张怡,严杰. 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2012(6):118-119.

[12] 艾达,刘延鹏,杨杰. 智慧园区建设方案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45-4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