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8篇

时间:2023-10-07 09:14:35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1

关键词:社区康复护理 特点 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22-02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问题重视度的提高,以及传统医学模式的变革,病人的康复护理工作已经由专门的医疗机构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当中,护理工作向居民社区推广也是现代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加上国内人口结构正趋于老龄化,推进社区康复护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是当前普通民众的迫切要求。

1 社区康复护理及其特点

所谓的社区康复护理,是社区康复计划的康复策略之一,指的是病者、伤者、残者在社区康复的过程中,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的指导下,社区内部的护理人员以全面康复为目标,针对相关人员开展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性康复指导,督促他们科学地进行自觉康复训练,逐渐减轻伤痛所带来的痛苦,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以求最大程度实现病人及伤者的康复。

社区康复护理的对象包括因意外损伤或急性、慢性病所导致的生理、心理障碍者,还有因老龄而导致的机体功能,以及先天性发育不良等等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的人群。针对不同的人群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其对家庭、社会的参与性。当然,由于此类人群病情各异,而且又有各自的家庭,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因此,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分散性、指导性以及复杂性;但同时,相对于专业的医院护理工作,社区康复护理具有费用少,效益高的特点,对于病患家属而言更加省心省力,成本也更低。

2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内服务对象的健康情况不同,康复需求不同,决定了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

首先,对于刚刚痊愈后出院回家的对象,需要对其开展康复期宣传教育,尤其是年幼儿童、高龄老人、产后妇女等等,要对其开展日常行为、个人卫生、休闲运动、康复期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帮助他们开展康复期自身护理,并且引导他们远离不良习惯,还应定期联系其家属,争取服务对象家属的配合。

其次,对于慢性疾病对象,社区康复护理护士需要单人联系一部分康复对象所在家庭,对其康复对象进行专门的定时打针、喂药、翻身、褥疮等护理,另外如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定时监测血压并指导服药、乳腺癌术后做肢体活动指导等等,可根据情况轮流进行护理。

再次,向服务对象家属普及诸如口腔护理、为行为不便的患者开展肢体被动运动、身体清理等等技巧性要求不高的知识,吸引家属参与服务对象的康复工作,与社区护理人中相配合,帮助服务对象更快恢复健康。

最后,对于病情相对复杂而且有复发可能、但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长期住院类康复对象,护理人员应当为其建立特殊护理档案,与社区康复机构的医师等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检查,如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且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动,为有效治疗作好准备。

3 社区康复护理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在开展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为伤者、病者服务。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做好服务区域和对象的实际情况调查工作。先对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调查,了解服务对象的生存条件;然后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文化层次、家庭生活水平、卫生理疗要求建立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社区服务对象健康档案,选择设置与所在社区相适合的康复护理项目,必要时可与所服务对象签订护理合同。

其次,在社区内广泛进行康复护理宣传工作。树立社区康复护理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社区康复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社区卫生人员应当全力动员社区领导、民政工作人员、志愿社团等等力量,通过宣传栏、社区广播、以及免费发放易懂易读的社区康复护理手册等等手段,帮助社区居民树立对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科学认识,进而将康复护理工作真正送到患者面前,切实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大程度上的康复护理,帮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社会专业医疗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加快大型专业医院的床位周转速度。

再次,创立专门的社区康复护理中心,并配有2~3名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以及一定数量的护士。中心护理可由医院调派2~3名,其它人员可由社区内退休护理人员或者通过护理考核的人中选用,当然中心人员无需常驻,只要中心有需要时再具体联系即可,这样在保证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减轻护理中心的费用负担。医护人员虽然无需长驻,但康复中心必须设立24h全天服务电话,安排有人全天侯当值,以便即时接收护理人员以及服务对象家属的咨询,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如果有条件,可另外开设社区居民咨询热线,由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护师专门负责,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解答社区居民开展日常护理技巧、普通康复常、以及意外伤病的紧急处理等方面问题。

4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健康环境的建立。因此从事社区护理事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高水准的康复护理技巧,而且还要求其知识面广泛,有一定的心理疏导水平、教育学常识、营养学知识等等,从维护社区居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做到热情为康复对象服务,对社区内的康复对象实施科学护理,不断增强康复对象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工作,以便尽快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5 结束语

目前,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服务对象的好评,但由于社区康复护理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还不够全面,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及社区康复护理机构自身的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以便将社区康复护理工作推向科学化可持续发轨道展,为广大康复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苏元英,杨丽莎,覃桂玲,王叶玲.亚健康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社区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13):60-63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2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3

康复护理首先要完成与一般护理相同的目的,即使患者减轻病痛和促进健康。此外还要预防残疾,减轻残疾程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康复护理除一般护理内容以外还有:

1.1综合性的康复治疗观察患者的残疾情况以及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并认真做好记录,向相关人员报告。康复治疗是综合性的,如药物、物理治疗、针灸、运动疗法、作业治疗、按摩推拿等[1]。护士要与各有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洞察和了解情况,提供信息,在综合治疗过程中起到协调作用,以便使整个康复过程得到统一。

1.2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如偏瘫患者应预防挛缩畸形的发生,因为挛缩可阻碍康复计划的进展。所以在护理时,要矫正患者姿势,也可指导利用器械辅助矫正等。

1.3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康复治疗、训练技术配合康复医师及治疗师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例如偏瘫、言语障碍者,除言语治疗师集中训练外,护理人员应该利用每一个机会与患者交谈,使言语训练能随时随地的进行,使患者的功能更快得到改善。

1.4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康复护理的原则是在病情允许条件下,训练患者进行自理,即“自我护理”。对残疾者及其家属要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的宣传,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从而部分地或全部地做到生活自理,以便适应新的生活,重返社会。

1.5心理护理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有其特殊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精神、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康复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同情患者,时刻掌握康复对象的心理动态,及时地、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1.6病房管理康复病房不但是治疗疾病的场所,也是进行某些功能训练的地方。对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与一般病房要有所区别,以便康复患者能在这个环境里使其功能得到尽快的恢复。

2规范护理管理体系

2.1管理体系及康复指导康复医学科的护理管理是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在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科室设医生组、治疗组、护理组,各组设有负责人,护理组负责人直接对护士长负责。并成立病房康复医疗护理小组,对住院患者实施整体康复治疗与护理。康复医疗护理小组由医生、护士和治疗师组成。主治医生或总住院医师担任组长。对新入院患者,主管医生全面体检,进行功能评定和临床处理。治疗师协助主管医生进行功能评定和具体的康复治疗。护士除进行常规入院处置与常规护理外,也应该掌握患者的功能情况,了解康复治疗过程、方法,并负责患者简单的康复治疗、训练指导,以及实施患者的入院及出院等。

2.2学习与评定科室每周四下午组织召开功能评定会议,由主管医生报告病历,介绍病情及目前功能情况,训练目标及措施。每个患者人院后至少有康复治疗前、治疗中期、治疗后三次功能评定。护士汇报护理评价、护理计划及健康宣教内容,大家进行补充讨论,以完善康复治疗护理方案。

3完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

3.1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根据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紧张的现状,我们制定出合理细致的护理工作周、日程,对每项常规工作都规定了相应的时间,以便使护理工作既不与医疗工作相碰撞,又能按时完成全天的工作,这样既节省了人员配备,又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能力。

3.2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训练和休养环境康复医学科病区,病房的建筑设施,已具备相当优越的环境条件,有中央空调,室温基本保持恒定,病房宽敞明亮,室内的通风、采光都能够达到患者满意的要求。环境只是一个基本条件,服务质量更重要,首先要求保洁员、护理员随时保持病房的整齐、清洁,送餐到床头,开水在室内随时可取。每周全病房更换床单并进行空气消毒l次,平时床单随脏随换。要求每日护士、护理员打开所有的窗户通风,并逐个整理床单位。安静整齐的病房环境也给患者带来了良好的治疗心情。

3.3强调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要求护士礼貌服务,有问必答,只要患者有疑问,就要回答,直到患者满意为止。有一些解释不清的问题,及时请教上级护士或医生。使用文明用语,即使患者或家属有不对之处,也应耐心解释,直至满意为止,绝不允许与患者发生争吵。根据日间病房特点,日间患者基本上是在做物理治疗,病房内基本无人,为避免患者物品丢失,要求病房内无人时将门锁上,护士随进随开。

3.4护士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培养

3.4.1护士素质的培养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表达、沟通能力,有意让护士主持工休会、护理查房、讲课等。引导护士的语言技巧,护士长、上级护士示范讲解、指导帮助。培养护士具有细心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3.4.2业务能力的培养以不同形式开展业务学习,并使其制度化。业务学习是提高护理人员专科业务水平的有效方法。①科室每周定期织织业务学习,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开始中职以上人员授课,以后逐渐扩大到全科所有人员都准备材料,参加讲座,其内容从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康复评估方法、康复治疗方法、康复护理方法和康复医学科常见病的诊断与康复治疗、护理到有关康复医学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从广度和基本的内容不断向深度发展,一人总结材料全科人受益。②要求护理组长参加科主任查房参加科主任每周一、三、五3次大查房。听取对新住院患者和疑难病例讲述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如何针对不同个体区别对待等。对新病种纵向讲述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康复功能评估方法、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防措施等。及时总结每次查房的内容,并作好记录。坚持不懈地参加查房制度,可以提高专科业务水平,同时也能及时发现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作出修正和处理、从而提高护理水平,杜绝差错和事故的发生。③每月定期组织全科护理组业务学习,内容、形式不定,同时培养护士自学习惯,护士长、上级护士在每次学习后布置思考题,作为下次提问内容。为使护士能及时准确的评价患者的功能情况,要求护士掌握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等,护士长经常提问或作为季度理论考试内容。

3.5患者的管理与健康宣教

3.5.1患者的管理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严格遵守病房的规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都提前安排好,使治疗得以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由护士长组织召开每月1次的病休座谈会,内容主要是强调和讲解各种规定和注意事项,同时征求患者对护理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予以及时解决和处理。

3.5.2健康宣教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康复特点,要求护士一对一进行宣教,入院和出院前各宣教1次,住院期间每周宣教l次,由责任护士来完成,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种及心理特征,进行口头、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宣教,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转归。宣教内容包括环境、治疗程序及病区特点等,对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患者有针对性给予讲解,力求达到人人都能“三明白”,即明白自己的医疗费用、明白自己的病情和功能情况、明白自己做过什么检查及目的。3.6严格的护理考核机制在完善了工作程序和各项制度后,由护士长和负责人全面检查督促指导。遵照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标准,每周定期对病房护理工作质量、保洁员的工作均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利用周会反馈检查情况,并提出进一步整改措施。

4康复护理管理的效果

康复医学科经过逐步完善和强化护理管理、改进工作方法,使护理工作走向人性化、程序化的运行轨道,工作也变得有条有序,处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学管理模式。科室在加强医疗护理管理的前提下,医疗护理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2]。近年来到康复医学科来住院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床位使用率一直居高不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各种完善的制度与考核机制,可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3]。各级护理人员只要按制度、按规程工作,就能使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同时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明显改善。护理人员的行为举止与护理操作,直接影响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医疗、护理质量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前提,加强护理管理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要给患者做健康宣教,护士必须自己要掌握大量的专科知识。因此,提高护士的康复护理技术水平及基础理论水平是极其重要的。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4

关键词:康复护理;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应用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2]。而且该病具有预后难度大的特点,如果远期疗效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就会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加重的情况。因此如何保证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才是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关键[3,4]。在此前提下,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诊疗观点与护理对策,其中康复护理则具有较高的实用效果。在本组探究中,特选取我院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以对照护理的形式,对康复护理的应用进行分析,现就探究资料,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慢阻肺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临床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①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②生活无法自理;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且在患者入院后,我院统一对其进行临床宣教,使其知悉本次探究的目的与使用的方法,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组以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5例,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5.4±4.3)岁,病程8~19年,平均病程(11.2±1.5)年,观察组患者55例,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6.1±4.6)岁,病程8~20年,平均病程(11.7±1.1)年,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并无明显差异,更适合探究。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即在进行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做好患者日常护理工作。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康复护理,①进行康复宣教,告知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以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②进行康复训练,分为呼吸训练和体能训练,其中呼吸训练以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为主,腹式呼吸强调对胸腔的训练,而缩唇呼吸则旨在指引患者掌握呼吸节奏,其中腹式呼吸训练20min/次,而缩唇呼吸3min/次,均为3次/d,而体能训练建议采取太极拳和简单的有氧运动,30min/次,1次/d,③可以选择性的进行中医推拿护理,对肺腧穴进行点按。

1.2.2观察评价方法采取对照护理后,首先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次以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价,并参照护理前的评分结果进行护理工作有效性的分析,最后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7.9统计学软件,组间进行t检验,P

2结果

两组慢阻肺患者均顺利完成对照护理探究。统计其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患者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6%。而对其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发现实施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评分结果都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护理后的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而已然成为危及公众健康安全的高发疾病之一。对此,单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来保证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因此本组探究通过对照护理的形式,对康复护理进行了对照评析,发现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绝大多数患者对康复护理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就此,在开展康复护理前,护理人员主要通过康复宣教的方法,来提高患者对康复护理的认知度,以保证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而在康复护理实施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均能有效配合,积极完成护理任务,进而使得康复护理的疗效得到稳步提升。就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占优,且患者均能遵医嘱在出院后自行进行康复训练,更加保证了其预后质量。

4结论

康复护理在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素芳.社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3368-3370.

[2]林燕青,施立华,沈海锋.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08):144-145.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5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1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开展观察5 mo~7mo,对实施效果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经过5 mo~7 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后,79.95%的患者不随地大小便,不良行为基本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1805%的患者的不正确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75.61%的患者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24.88%的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并胜任一般性工作;108%的患者能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8.3%的患者能协助亲友经营生意,康复总有效率100%。 结论: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提早康复,使其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1],约占住院患者的60%左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7年2月~8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11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基本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入组病例中男66例,女44例;年龄14a~51a,平均(36±12.5)a;已婚69例,未婚41例;病程3mo~10a。

1.2方法: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开展健康宣教。针对患者厌烦住院,期盼早日回家,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3 mo~6 mo。

1.2.1示范指导: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的讲述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性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讲授衣着整齐,关心他人与讲卫生的重要性。纠正不爱讲话,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督促患者模仿学习。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1.2.2行为训练:训练从行为姿势,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的不认真的,工作人员则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并协助其完成。指出动作不到位,做不好的原因,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和正常人一样为国家效力,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注重训练患者掌握劳动技能与纠正不良习惯的同时,更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与领导时如何请安问好,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让,在谈及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时如何掌握分寸,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3 mo~6 mo。

1.2.3特权强化:特权强化也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姿势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工作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不穿休养服,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亲属,以得到亲属的支持与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与训练。在患者及其亲属真诚的要求下,医护人员可以与其按AA制共同进餐,以示医患之间的人格平等。这也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实行特权强化不仅能激发患者已经恢复的正常精神功能,同时可以减轻病源性退缩,是强化患者正常生活的激活剂。

2结果

经过3 mo~6 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89例(81.95%);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18例(18.05%);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82例(74.55%);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24例(22.66%);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12例(11.8%);协助亲友经营小本生意28例(26.3%),康复总有效率达100%。

3讨论

3.1外界的不理解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恐惧,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此,了解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性的加强心理护理也很重要。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3]。但患者往往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关键。

3.2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3.3心理护理在精神康复医学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及的。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湛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精神患者的护理常规与精神患者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精神患者早日全面康复。本资料提示,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激活作用[4]。

总之,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苏会英,杨菊美.精神病康复出院前心理调查及护理指导[J].中原精神医学,1999,5(4):24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6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1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开展观察5 mo~7mo,对实施效果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经过5 mo~7 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后,79.95%的患者不随地大小便,不良行为基本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18?05%的患者的不正确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75.61%的患者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24.88%的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并胜任一般性工作;10?8%的患者能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8.3%的患者能协助亲友经营生意,康复总有效率100%。 结论: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提早康复,使其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1],约占住院患者的60%左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7年2月~8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11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基本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入组病例中男66例,女44例;年龄14a~51a,平均(36±12.5)a;已婚69例,未婚41例;病程3mo~10a。

1.2方法: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开展健康宣教。针对患者厌烦住院,期盼早日回家,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3 mo~6 mo。

1.2.1示范指导: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的讲述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讲授衣着整齐,关心他人与讲卫生的重要性。纠正不爱讲话,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督促患者模仿学习。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1.2.2行为训练:训练从行为姿势,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的不认真的,工作人员则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并协助其完成。指出动作不到位,做不好的原因,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和正常人一样为国家效力,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注重训练患者掌握劳动技能与纠正不良习惯的同时,更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与领导时如何请安问好,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让,在谈及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时如何掌握分寸,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3 mo~6 mo。

1.2.3特权强化:特权强化也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姿势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工作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不穿休养服,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亲属,以得到亲属的支持与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与训练。在患者及其亲属真诚的要求下,医护人员可以与其按aa制共同进餐,以示医患之间的人格平等。这也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实行特权强化不仅能激发患者已经恢复的正常精神功能,同时可以减轻病源性退缩,是强化患者正常生活的激活剂。

2结果

经过3 mo~6 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89例(81.95%);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18例(18.05%);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82例(74.55%);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24例(22.66%);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12例(11.8%);协助亲友经营小本生意28例(26.3%),康复总有效率达100%。

3讨论

3.1外界的不理解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恐惧,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此,了解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性的加强心理护理也很重要。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3]。但患者往往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关键。

3.2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3.3心理护理在精神康复医学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及的。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湛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精神患者的护理常规与精神患者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精神患者早日全面康复。本资料提示,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激活作用[4]。

总之,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苏会英,杨菊美.精神病康复出院前心理调查及护理指导[j].中原精神医学,1999,5(4):24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7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生理、心理及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健康教育正逐渐在临床医疗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健康教育是将各种教育方法和预防保健措施运用于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中,使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1]。因骨科病种具有发病突然、康复时间长、自理困难等特点,健康教育在其病程及康复的过程中的作用便至关重要,其对骨科疾病的康复也有着极大的贡献。

1 健康教育的方法

1.1 讲授法:采用集中或个别讲授的方法,将骨科疾病特点和康复护理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讲解。

1.2 座谈讨论法:起组织引导作用的护士与患者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将康复护理内容向患者传达。

1.3 演示法:如翻身、拍背、功能锻炼等操作可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示范,患者可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同时采用演示法同讲授法效果最佳。

1.4 书面法:较重要或难懂的内容可以文字形式展现,可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或卡片,供患者及其家属学习阅读,可提供一些有指导性的医学科普读物供患者有选择地阅读,另外,病区内黑板报宣传作用也不可忽视。

2 健康教育的阶段

2.1 入院教育阶段: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地向其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入院须知、陪护探视制度、病区的一般环境、个人卫生常识、如何合理应用膳食及各项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入院教育,患者及家属可尽快熟悉医院环境、适应医院生活,以最佳状态接受以后治疗。

2.2 术前教育阶段:骨科患者多为遭受突然性意外而引发的骨损伤疾病,其具有卧病时间长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特点,容易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引起焦虑和急躁的心理[2],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士应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心理疏导,向患者阐明术前和术后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消除其急躁情绪及紧张恐惧心理,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要向患者讲明禁食水的目的、时间,抽血检查血型交叉、药物过敏试验等的必要性。应提醒患者术前要保暖,预防感冒,以避免手术时间被延误;术前要补充营养,摄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可促进术后病情的恢复。粗纤维食物应多吃,避免术后排便困难,人参等食物要避免,防止术中出血不止。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和讲究个人卫生,以防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2.3 术后教育阶段:向患者讲明进食水的时间、目的,术后自行排尿和排尿障碍处理的方法,以及皮肤自护法、有效排痰法等[3]。术后应进无糖、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增加营养的同时避免腹胀。依病情需要保持适当,如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等。对行各种牵引术、石膏夹板外固定的患者要解释目的及注意事项,并注意观察患肢末梢的温度、颜色,向患者示范保持有效的牵引和如何实施的方法。向患者讲明其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和方法并要有有效的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的运动、肌肉的等长舒缩及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锻炼。

2.4 出院教育阶段:骨科疾病病程较长,在医院治疗仅占病程中的一部分时间,在家休养则占了大多数时间,因此医院内的各种治疗和护理项目在家里得到延伸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包括出院后的用药情况、复诊时间和注意事项等。提醒患者出院后应保持功能锻炼继续进行,饮食营养要加强,保持乐观的情绪,若发生不适时应及时联络医院。除此之外,还可设立咨询电话服务于出院的患者,并指定专人定期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

3 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3.1 教育形式应灵活多样:通过各具特点的语言和图文,或用形象化、电教化及实践教育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如实物、照片、谈话、讲座、座谈会、咨询、查教、宣教材料、科普读物、电视宣教等[4],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展现,以便于受教育者易于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3.2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特征,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合理安排时间和利用有效的手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3.3 将人际沟通技巧运用于健康教育之中:在护理健康教育中,护理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便是人际沟通技巧。它是在面对面的教育活动中,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技能来传递健康。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必须懂得谈话技巧,即使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受教育者提供符合个人需要的内容,另外,所讲述内容也要清晰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代表性,语速适中,语言通俗易懂。

3.4 因人、因病、因时施教:由于骨科病人具有病种复杂、年龄跨度大、治疗方法各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等特点,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病人、病情等情况进行符合各自特征的健康教育。

3.5 个体化与集体化教育相结合:对于同病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采用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利用工休座谈会、讲座等进行宣教;针对患者的不同职业、文化背景、所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教育也是必要的施教方式。

3.6 预防并发症的宣教:骨科患者大多需长期卧床,所以针对老年患者,进行预防并发症(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静脉栓塞、泌尿系感染等)的健康宣教十分必要,需告知患者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指导其预防并发症应熟练掌握的技能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结语

由此可见,做好健康教育应坚持在各阶段的宣教和功能锻炼,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原则,让患者及其家属尽可能多地熟悉掌握有关疾病和康复的健康知识。采用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临床骨科护理的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应加强临床推广[5]。另外,护理人员只有在掌握有关理论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技能,使健康教育实现具体化、专业化、程序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要求,从而有利于他们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尹小浪,张珍. 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08,10(17):146.

[2]杜克,王守志. 骨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3.

[3]陈逢英,刘达玲. 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5):756-757.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篇8

【摘 要】目的 探讨住院期间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心理变化特点及心理护理对策。方法 病人入院后48 小时内由病区心理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计划和措施,采取阅读、交谈、讨论、问答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与病人或者家属进行心理沟通,并对病人实施健康知识宣教。结果 所有住院肺结核病人由于对结核病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患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的消极情绪;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必须由专人负责,着重向病人介绍结核病的发生、传播及防治措施、预后和抗结核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等。结论 健康知识缺乏是结核病患者产生消极、多疑、恐惧、悲观等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精神因素与肺结核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对住院结核病人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可促进病人主动配合医生,有利于病人康复。

【关键词】住院;结核病;健康教育;心理护理

健康知识缺乏的住院结核病人会产生消极、多疑、恐惧、悲观等心理状态,精神因素可使结核病患者病情加重,形成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采取有效抗结核治疗措施的同时,必须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1 住院结核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计划

1.1 指定兼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人员

科内确定2~3 名沟通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主管护师担任病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士,入院后48小时内与病人或者家属进行心理沟通,并请管床医生进行专业指导。科内定期对护士进行心理护理理论和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提供专业护理水平。

1.2 选择有效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阅读、交谈、讨论、问答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便于患者接受和取得良好实效。

1.2.1 将入院介绍、住院须知、出院指导等制成宣传册,分阶段让其阅读,解释重要内容;无法接受宣传册教育者,护理人员将内容讲解给病人及家属。

1.2.2 利用工休座谈会进行讲座,授课者准备充分,文题清楚,内容简练,语言通俗,避开专业术语。听课者可以就授课内容提问,授课者与大家讨论后作答。

1.2.3 个别交谈是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主要教育手段,交谈前应有所准备,掌握交谈技巧,引导病人交谈,及时发现病人的问题,给于心理疏导。

1.2.4 随时宣教 健康教育并不完全是刻意安排的,它贯穿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以满足不同的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要。

1.3 确定主要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内容

1.3.1 疾病常识教育

着重向病人介绍结核病的发生、传播及防治措施、预后和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等,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进行健康指导,包括辅助检查注意事项、消毒隔离方法、病情变化的特点及防范措施等,以满足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

1.3.2 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

主要通过入院介绍及评估,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责任医生与护士、就餐制度、物品管理、作息时间、便民措施等,使病人尽快熟悉就医环境,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1.4 明确具体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目标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的消极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病人主动配合医生,坚持规则全程使用抗结核药物,有利于病人康复,真正实现对病人“从具体的帮助到精神的依托、从人文关怀到心灵的抚慰、从简单的疾病护理到高层次的整体护理”的护理模式的转变,达到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不断丰富护士的知识面,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目的。

2 住院结核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措施

2.1 根据每个病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医护人员同情帮助自己,把自己的生命康复的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初发病人对肺结核病感到害怕,复发病人又担心不能治愈,而悲观失望,护士应该用良好的神态和语言,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对初次发病者要以安抚为主,对复发的病人则着重于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根据长期住院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肺结核病人病程长,情绪上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护士及家属应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症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给患者讲述肺结核的病程规律,有时为了能使病人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宁可把治疗周期说得稍长一些。心理护理的关键是控制好病人的情绪,指导帮助病人做到情绪上的自我节制。

2.3 根据心理学的特点去接近病人

做好病人的重大生活护理,应细心观察病人的举止、言谈,以了解病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特征、病情的由来和经过,抓住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心理护理措施。

2.4 根据不同情况将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

当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在亲切安慰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病人的痛苦,病人的情绪自然会好转。如病人出现发热时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控制体温;对咯血者应嘱其侧卧位,并轻拍患者背部有利积血咯出,防止窒息发生;当病人感觉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帮助病人采取较舒适的和遵医嘱给氧来缓解症状。又如部分结核病需要长期接受输液,这对于那些痛阈低的患者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甚至害怕打针,因此应安排静脉穿刺技术娴熟的护士为其输液,确保一次成功,减少病人的痛苦;对于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及时报告好消息,以增强其信心。

2.5 根据心理特征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