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外阅读方法8篇

时间:2023-10-09 10:47:43

课外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方法篇1

关键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49-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果的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从兴趣入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我毫不吝惜表扬的语言,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乐于读书的氛围。

二、教给方法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活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多搞活动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开展听说训练。我班坚持每天 3-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晨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组织办小报。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举办比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外阅读方法篇2

一、以身示范,引导读书

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自身要喜爱阅读,坚持阅读。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其次,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能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课内与课外阅读是互为互补的,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抛开课内的“芝麻”,去摸课外诱人的“西瓜”,拓展学习和阅读的范围。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受益多多、回味无穷。如苏静老师在《麻辣学生酷老师》一书中介绍她班学生纪建辉在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后写出了一首诗令大家赞叹不已:“假如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青山必为绿水而心碎;假如绿水长流而青山不再。绿水必为青山而伤悲。为什么,人和人的心儿,难以灵犀一点,山和水儿却懂得,彼此相偎?”我想,正因为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读诗、写诗,才会有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语言表达力。

二、注重方法,提高素养

我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消除了阅读障碍,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因此授鱼的同时并授予“渔”(教给学生方法),可取得较佳的课外阅读效果。

1.扶着读。低年级的学生认字少,记忆力强,心智稚纯,特别对童话、寓言故事感兴趣。此时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与复述能力。孩子对于故事有着与生俱来的热情,听故事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快乐的一件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与学生一起读。在读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时地停下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猜测一下故事的发展,想象、描述一下故事的具体场景。课后让孩子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讲老师给他们讲的故事,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购买带拼音的儿童画册《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的奥秘》等书籍,让孩子运用学到的拼音知识去阅读书中蕴含的知识,遇到深奥难懂的知识,我们进行适当讲解,帮助他们知道其中的道理,激发其阅读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每周布置孩子周末回家让爸爸妈妈读一个故事,周一回到学校再讲给其他小朋友们听。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量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对读书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了。

2.牵手读。学生经过低年级的扶着读的阶段训练以后,教师可以开始“牵着”学生的手,指引学生去读。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的量不多,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适当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生字认读量,并掌握了一些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有选择性地去读一些课外书;可以针对每单元的课文特点,选择一些课外书籍,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如学习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对书中的人物特点及三国历史的形成、衰落、统一进行了解,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组织“三国人物大讨论”,集中交流读后感,进而内化学生的读书情感,激发他们去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在这种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读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使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放手读。到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储备量,对课外读物也有了自己独到的鉴别欣赏能力。教师可以在指导泛读与精读的前提下,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从文学著作,到天文地理,至科学技术,甚至时事新闻,皆可一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喜好进行阅读,畅游于书海,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正如鲁迅先生告诫的:“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在步步推进的阅读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自主的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乐于读书、乐于交流的氛围中,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就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系统地、层层推进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质量,才能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方法篇3

关键词: 课外 阅读方法 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取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活动,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阅读的各类阅读图书和报刊。面对这样的要求,当下的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除了要上好语文课外,还要指导学生在高中三年内分阶段完成150万字的阅读量,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选择适当的书籍和科学的阅读方法。

适合高中学生读的书浩如烟海,目前市场上还存在大量学生喜欢读却未必适合他们读的各种各样的书。比如大量的带有色情描写的武侠、言情小说,充满暴力和血腥的恐怖小说、游戏指导书,等等。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有些学生就因为沉溺于坏书中而导致学业荒废,令人担忧。这就特别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和科学推荐了。教师在推荐书籍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客观情况,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渐强,因而要推荐一些特别能够陶冶他们情操的名家名篇,如《新课程标准》中指定的书目,《论语》、《孟子》、《庄子》、四大名著、《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等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推荐人物传记、科普读物、文艺批评、美学等书籍,条件许可的学校也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子读物。那么作为学生怎样才能完成这些阅读任务呢?这还需要教师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懂得一些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在指导时要依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笔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读写结合法

勤于动笔,是学好语文的好方法。徐特立老先生有一条读书的宝贵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我说的“写”包括摘录和写作。

(一)摘录

这种方法适用于阅读小段文字。我们学校每周安排一次阅读课,学生进入阅览室面对众多的报刊杂志,他们通常东翻翻西翻翻,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任何收获。因此要求学生备有一个摘抄本(在上阅读课时使用),并规定每次阅读课至少摘抄500字内容,将有价值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优美语段等分类摘抄。摘抄时指导他们不要断章取义,要尊重原文,并在末尾注明出处。对他们的摘抄本不定期的抽查,并给予相应评价。有时组织全班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一段时间后,形成习惯,阅读课效果有明显改善。

(二)写点评和读后感等

现在家长很愿意往孩子身上投资,所以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的学生几乎人人有藏书,这些书大多是名著。对于这样大块头的书,很多学生不愿意去看。因此教师可以指定读书任务,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比如让学生三到四个月之内读完一本诸如《西游记》这样的名著,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或者写对其中人物的评价等,形式不限,安排时间全班交流,优秀习作可推荐到本校的文学社去发表或其他报刊发表,这样会使学生慢慢提高阅读兴趣。

(三)仿写文章

从好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章法技巧,可以从莫泊桑的文章中学写曲折,从孟子的文中学习雄辩,从钱钟书的书中学习语言,等等。在阅读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去仿写,这样日积月累,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筛选阅读法

这种方法在学生的具体阅读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拿到一本杂志或小说不是非得逐字逐句地去阅读,可以指导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只选取其中最精辟的部分加以精读,从中吸取丰富的思想、知识及写作技巧。就是阅读名家名篇也要有所鉴别,有所取舍,而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比如一部《史记》有一百三十篇,无须篇篇都精读,但对其中最为精彩的《项羽本纪》尤其是“鸿门宴”、“垓下之围”等要细细品味。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省时省力,又可以吸取营养,但要注意筛选后不能只看选中的读物,而对其它读物一点也不看,与被选中的读物有联系或互补读物还应读一些,做到有目的地翻翻即可。比如我们在学习《选读》的时候,可以依据课后提供的参考书目进行补充性阅读,读司马迁的传记和相关的研究文章与专著等。这种方法可以节约时间,做到重点阅读。

三、空白阅读法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我们在阅读时,因为和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所以交流就不构成反馈。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关注作者的创作空白,将作家“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利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读出意味来。

运用“空白”阅读法要在抓住“不空白”之处,体会出作者在空白之处表达的意思。先要弄懂“不空白”之处的内容,因为这是读出“空白”之处含义的基础。如莫泊桑在叙述路瓦栽夫人以十年的艰辛劳苦偿还三万六千法郎的可怕债务之后,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可是我那一个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但读者却从中读出了造化弄人的残酷。同时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揣摩“空白”之处的深刻含义,这也就是常说的读文章要“知人论世”。

阅读方法有很多种,但一定要找到一种适用于自己学生的,并且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

当然单纯的教师指导,只是从客观上给学生以帮助。真正的阅读是学生自己来进行的,这就对学生的主观态度有了一定的要求。我认为学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专心致志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说:“读书者当将此身葬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他认为把“此身葬在书中”的精神专一的态度足以增进阅读的兴趣、记忆力与理解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有的学生在一堂阅读课里去换三四回书,这样频繁的换书,对所读的书能留下多少印象呢?如果读书时做不到专心致志,势必白白浪费时间,只能是浮光掠影罢了。怎样减少读书时走神的次数呢?我认为要在读书时树立目标。苏轼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做一次,求实际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做此。”依照苏轼的意思去做的话,每次读书时,心中先有一个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去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比方说读《围城》时,第一遍可以只关注对人物刻画的技巧,第二遍再体味其中比喻的妙用,第三遍学习写作的章法,等等。这样每一本书读过数次后,即可将其中各方面资料搜集整理起来。有了目标,读书时也就自然会专心起来。

(二)要循序渐进

这实际是要遵循学习的规律来安排读书的进度,不可一味求快。“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学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朱熹的这段话就是说要依照自己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读书的进程。读书内容的难易、速度的快慢和数量的多少要量力而行,不必急于求成。

(三)要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涵泳,就是要有客观的态度,还书籍的本来面目。“放宽心,以他说观他说,以物观物,……”就是要能随时接受新见解或新解释的态度,同时要有公正的态度,不要有好高务奇的态度。平时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读后感中常常出现一些凭个人主观感受写出的观点。比如读到写秋的诗歌,那他肯定要说到凄凉、伤感或萧条等,实际上有的诗歌中的“秋”只是为了点明一个时间而已。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革命,世界范围内图书、报刊、资料以密集的文字出现,使当今世界读者面临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资料对读者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所以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和门径,以迎接面临的挑战。

总之,中学生的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通过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下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综合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沈龙明.中学生读写技法108种[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2]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邱椿.古代教育思想论丛(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课外阅读方法篇4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激发高中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兴趣

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高中生自己渴望阅读,对阅读材料有了阅读兴趣,自己内心深处才能有对阅读的需要,他们才能自觉主动地去看书。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首先要培养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只有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把阅读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才会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才会自觉去进行阅读活动。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鼓励手段。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大收获时,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做任何一件事情,想要有所收获,必须坚持。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各种有趣的阅读活动,让高中生对课外书籍保持兴趣和阅读积极性。要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外语文阅读方法。为了提高学生语文阅读速度,教师可以个学生限定阅读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快阅读节奏,提高阅读的质量,从而为了学生在考试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限定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对在课外阅读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有继续阅读的信心和动力。受到鼓励后,学生就会自觉地坚持广泛的课外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得以形成。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开展阅读活动的同时,还要引导高中生写好读书笔记。当学生阅读到好的词句后,可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摘抄,也可以写下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现在市面上的课外书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并不是都适合高中生进行阅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课外书籍,多给高中生推荐对他们身心有益的课外读物,优秀的课外书籍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首先,选择的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要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阅读材料的内容要广泛,体裁要丰富多样。最后,高中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阅读物的选择上要注重作品的价值观倾向,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方法篇5

关键词:小学课外阅读 阅读方法 检查对策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通,最常见的形式,它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标还规定了每个小学生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要想圆满完成这项任务光靠课堂阅读教学是不行的,所以,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位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我在鼓励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作法。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好读书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常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完课文《草船借箭》我就向学生推荐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使学生感受到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更完美更精彩;学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同学们被小女孩的美丽善良和她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了,他们对小女孩产生了深切的同情,此时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学生在课余时间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找这些书来读。这样一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当然,实施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它不是一个摸得着的过程,学生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倾刻间出现“如饥似渴”的状态,必须循循善诱,逐渐让读书成为习惯和生命的需要。

二、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读好书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就应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方面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老师们可以向他们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另外,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如我们课前课后布置学生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扩大了阅读量,也使课内外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三、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会读书

学生在课内掌握了读书方法,才能使课外阅读得法、受益。课外阅读则为学生复习、运用阅读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想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就有必要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指导的:

1.读与思相结合。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想,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断地在重点词、句、段上圈点批注,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的意思。只有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读书效果。

2.读与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如让学生给读过的故事续写结尾;把自己课外所读的一首古诗改写成其它形式的文章;给自己所读的课外读物中的主人公写一封信,谈自己对他(她)的印象,说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模仿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自编一个童话故事讲给别人听,摘录书中的好词佳句等等。不知不觉,学生在大量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不但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

3.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必定是有限的,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孩子们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知道的典故等等,怎样扫除这些读书中遇到的“绊脚石”呢?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请工具书来帮忙了,在阅读中注意使用工具书不但可以扫除阅读障碍,培养自读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利用“三分钟演讲”, 交流读书所得。

学生读书了, 读得质量如何? 利用课间操以后上课以前这段时间我组织了“三分钟演讲”, 按学号每天一名学生登台“演讲”自己的读书所得。为了不给学生增加难度, 我规定, 围绕你看的书, 说什么都可以。可以说你喜欢的书中的一个人物; 可以将看的内容作为故事讲给大家听⋯⋯说的内容可多可少。一个学生说了, 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就此展开争论。为了不致登台时无话可说而“尴尬”, 同学们看书时, 比以前认真多了, 都或多或少的有收获。

五、开展剪贴报活动, 展示阅读成果。

课外阅读方法篇6

学生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2012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的完成。

一、营造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好的环境氛围总是给人耳濡目染的熏陶,读书也一样。要让学生搜集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在班级或学校的故事会上朗读和演讲。将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张贴于教室墙壁、写入班级墙报,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从心底爱上阅读。对学生每周的阅读摘抄进行检查,在班上让学生朗读阅读感言。每周评选“阅读之星”,在校园报上选登学生阅读感言,让学生体验成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推荐材料,拓展阅读范围

(1)整本书的推荐阅读。一是学段推荐。根据课标对各学段阅读的要求,集合社区、学校、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图书资源,向学生推荐著名儿童文学家杨红樱、曹文轩、黑柳彻子等的作品。把推荐书目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选择性阅读。二是学期推荐。根据每期教材中的名著单元向学生推荐经典。例如,由《武松打虎》推荐《水浒传》,由《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推荐《西游记》等。

(2)诗文段的推荐阅读。一是古诗词。将课标中规定必背的70首古诗词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每周选一至二首督促背诵。二是单元阅读。按单元主题推荐阅读文章。如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真诚的心”时,让学生阅读有关诚实的文章、名言及名家故事。三是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鼓励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自主选择阅读作者介绍、文章历史背景、文中人物故事的相关文章材料。课后补充阅读课堂上学生认识不全或有疑问的地方。例如,学《凡卡》一文时,就让学生去读俄国同时代作品高尔基的《童年》。四是积少成多阅读。百花园中的 “积少成多”,除教材熟记外,鼓励学生积累类似内容。像以上这样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使学生不仅有内容读,还做到了有目的地读,自觉自愿地读。

三、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传授阅读方法。“得法于课内,彰显于课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在课外阅读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品味,品析人物之美、感悟作品之美。例如,教学《孔明借箭》时,可以从教材中人物的对话、神态的描写去品析人物、去品味语言。从鲁肃的“惊”、孔明的“笑”品味作品语言之美,品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对写事写活动的文章,抓住场面、细节描写,感受场面的激烈、细节的精彩。对散文、诗歌、儿歌的教学,要创设情境、想象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品语言的经典之美。还要抓住文章的构思、布局读文章。如抓《永远的歌声》首尾照应、点明主题的写法,让学生感悟文章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意境之美。学生将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把课外阅读到的材料加以整合,不仅提高了课外阅读质量,还能很好地服务课堂,提高课堂阅读的质量。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让学生在课前做链接阅读,在理解礼物的珍贵时,不仅从文段中理解到四个理由,还联系上下文找到了两个理由:这是达格妮苦等了十年的礼物;这也是她对生活失望时意外收到的礼物。有学生读了原文《一篮枞果》后说:这是格里格去世一个月后,达格妮收到的礼物。后三个理由一个比一个精彩,这都是学生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成果。

(2)教会做笔记。新课标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做笔记的方法。其一,勾画、批注。教学生在语言精彩处、印象深刻处做出勾画,并批注自己的感触。其二,摘抄。课内教学时把文中用得好的词语补在词语花篮中,将写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课外阅读时,把借阅的阅读材料中的佳词妙句也摘抄在笔记本上。其三,写感言。将自己对文章认识、有启发的内容和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的地方写下来。“拓读于课外,得益于课内”。教给学生读书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后,既可以让学生时常玩味于精彩的语言之中,也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主旨,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检查落实,增强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半途而废。学生在家,请家长督促。学生在校,每周检查摘抄感言,要求学生读、抄、感一体。同时,安排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周三经典阅读、周五自由阅读、周一展示、佳作欣赏等。另外组织一些演讲、故事会等,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能,充分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与快乐,都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课外阅读方法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育 大学语文 指导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发展领域的逐渐拓宽,语文教育教学已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应试教育机制中,而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广对外汉语学习工作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压力也日趋加大,在世界“汉语热”浪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母语学习,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高等教育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中,要更加明确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素质课程在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应更加得到重视。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学者、某个诗人、某个作家的少数精品的略读,应彻底改变这种浅尝辄止的应付,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课程的重要地位,要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通过课外阅读,实现融汇中外、贯穿古今,真正明确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学习掌握世界文化的精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精选课外阅读作品

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大学阶段对于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层次需求,要认真坚持开卷有益的教育理念,精心筛选课外阅读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既要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又能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切实避免学生对作品抵触情绪的产生,要充分肯定学生课外阅读取得的成绩。在阅读作品的安排上,也要结合课内阅读,使之实现对课内阅读知识领域的拓宽和延伸,实现古今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和推广中,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便利性和时间的合理性,为保障和提升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在每个时期确定一个明确的课外阅读主题,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论文或者其他形式的检查方式,强化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知识面的有效拓展。

大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中,明确不同阶段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经得起历史推敲的经典作品,而且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要同时给予相关作品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阅读作品的思路和脉络,明确自己要选择重点阅读的作品和研究探索的方向。

二、多渠道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

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知识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获取的知识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升华和跨越,因此,有效提升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水平,就要多渠道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当前语文阅读的方法主要有类型阅读法、统筹阅读法、“四到”阅读法、比较阅读法、集中研读发,在指导大学生课外阅读教育教学时,要明确不同阅读方法中的利弊,帮助学生探求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引路人,“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式思维,在教无定法的理念指导下,帮助学生深化对某个文学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教无定法”的理念,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延伸出不同方式方法对同一部作品的差异性理解和认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和发现适合古今中外作品的阅读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究新颖的阅读方式方法,推动学生对课外阅读作品的全方位的理解和认识。

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当前我国中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开始了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和创新,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初露端倪。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也可以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进一步改进大学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学生主体资源的有效发掘和运用。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细化某个层面文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通过自由结组和明确选题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性阅读。通过合作式学习,每个小组针对同一个选题进行深入性探究,将唐诗与历史有机整合起来,分析每个历史阶段的唐诗特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各显不同诗人的风格和魅力,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学生对于作品的创新见解和独特思维。

四、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府,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汇聚着全国各地的精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曾明确提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他在教育教学中崇尚自然,强调个性的发展,特别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动”、“自学”、“自助”的精神,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学府都在彰显特色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探索性研究。对于大学语文课外阅读而言,更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文字是固定不变的,但时代却是发展进步的,时间的流逝会激发出不同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而语文课外阅读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于单一的模式化的认识和理解,应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创设更大的空间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

例如,在大学语文的课外阅读中,可以将过去相关学者提出的问题和比较个性的观念或者是有待考证的看法和观点提出,然后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去发现和研究,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不完整的版本,历来为诸多史学家或者文学家所探讨。从清朝到今日,对《红楼梦》的研究经久不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注释,诸多文人和学者毕生致力于对《红楼梦》的研究,甚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红学”。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对《红楼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为“红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

在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中,对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中学习和验证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因此,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科学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有效地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外阅读学习,实现语言、文学、文化的有机整合,提升学生的认识品位。在多媒体资源中为学生的学习另辟蹊径,发挥电子版教材信息量大的优势,在视听结合中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特别是学生可以在对某个作品的理解中实现动态的感受,通过观看相关影片或纪录片,将文字与音乐、背景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由于思维理念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势必造成学生对作品认识和理解上的困难,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有效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影片等直观教具的使用,学生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之中,进而更加深刻地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六、革新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范畴的一个重要基础课程,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而课外阅读教学评估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也决定着大学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为此,革新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积极构建大学语文多元化评估体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实现大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进步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语文学科的发展变化,学生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和阅读方式方法也产生了独特的理解。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理念,认真研究学校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情况,及时发展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和先进大学院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革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进步和创新,并将有特色的观点和理念扩大化,甚至升格为学校的科研课题进行全方位地探索和研究,并将其在评估体系中的地位进行科学量化。

由于课外阅读的评估范畴较宽,每个课题的评估工作往往涉及到目标实现程度、内容丰富程度、阅读作品的数量、参考书目的层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会牵涉到很多因素。但是当前我国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不完善,许多阅读课程只能局限于任务的布置和完成方面,而对于其中的创新思维的肯定和技术或资金方面的支持往往难以到位。因此,很多新颖的研究课题往往就此中断,课外阅读教学的延伸性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把握,课外阅读教学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地彰显。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和支持,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充分协调学校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支持,进而将研究结果拓展到评估体系中的重要层面。

总之,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水平逐步提升的趋势下,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应加大力度。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大学语文自身知识领域的庞大性和教学评估体系的复杂性,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力。因此,要求大学教师要及时明确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学科定位,并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持和影响下进一步强化对课外阅读书籍的革新,优化课外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协调各级职能部门推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引导课外阅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36-37.

[2]杨建成.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44-46.

课外阅读方法篇8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好读书

要给学生营造读书氛围。首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诗词、名言,让孩子浸润在浓浓的书香中。同时让学生把平时感兴趣的报纸杂志上的图片或者语言收集起来, 做成剪贴报展示在教室学习园地,以此激励学生动脑动手的阅读兴趣。其次,我在教室建立了“图书角”,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暂借图书,一个月后返回本人再更换,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保证阅读量和广泛的阅读面。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奖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自然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课堂教学生会读书

学生在课内掌握了读书方法,才能使课外阅读得法、受益;课外阅读则为学生复习、运用阅读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1、读与思结合。开卷有益,但不能“食而无化”。我着重教会学生问题法,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读书。如学习《小草和大树》,我指导学生初读前提出自己的问题:小草和大树分别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小草有什么特别?……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边读边思考,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断地在重点词、句、段上圈点批注,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学生把这个读思结合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就能收到很好的读书效果。

2、读与写相结合。阅读能够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爱之链》,指导学生续写“乔依醒来后……”的故事,教会学生给读过的故事续写结尾;教学《示儿》时,教会学生把古诗改写成其它体裁的文章的方法等等。不知不觉,学生在大量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不但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

3、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精读主要是运用“眼到心到”的默读法,课外阅读中长篇小说可采用这个方法。如阅读《三国演义》等,默读时不要用手指指着一个一个字读,要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只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还不够,要深入想想,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文特色。精略结合有利于学生选择阅读资源,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4、搜集资料和阅读相结合。我们课前课后布置学生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适当地浏览或者视听新闻媒体,利用电脑查阅资料等,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人物的平生资料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而且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人物形象的形成更加完美。这样不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增加了阅读量,使课内外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推荐素材,引导学生读好书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就应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的故事》、《雷锋的故事》等书籍。其次,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学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我就向学生推荐长篇小说《水浒传》。这样一来,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在阅读的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能力。

四、开设“积分榜”,交流读书所得

1、交流看书所得。可以说你喜欢的书中的一个人物,可以将看的内容作为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以介绍新书,也可以美文欣赏等等。说的内容可多可少,理解可深可浅,但人人要说。一个学生说了,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是读了,有交流就给加星,谁看得多、说得好,谁的积分就高,加上的星星就越多。这就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作品展示。

(1)读书笔记展示。读书笔记主要是检查积累的好词佳句、读后感、文章的续写或者给作者的一封信等,由组长收集,积分由学生自评、家长补评、学生互评、老师指导评等结合。词语积累多,感受深刻,看书类型多,书写工整,加星就越多,而且作为标兵作品展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