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8篇

时间:2023-10-09 10:47:49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篇1

关键词:茶叶视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已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校,必须将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等成为了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未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指导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导致存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叠、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艺术类课程不完善等等问题。开设茶文化公共课,以及茶艺表演必修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重叠问题,针对学者已经做过详细调查研究,2014年俞裕芝等人对新进幼儿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中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混乱,整体呈现出弱分类和弱框架现象。弱分类是指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合度高,弱框架是指老师决定授课内容,这一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和课程本应传递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1]学者们的研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从学前教育专业书中也可以看出课程知识之间存在重叠的现象,《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幼儿园游戏》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重视各专业知识的整合,高度关联的知识内容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势必会影响新教师,在授课中很难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刚入职的幼儿教师而言,这样现象容易影响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只能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2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设置,本科、专科院校基本上会开设思政类、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等公共课程,明显缺少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而教育部《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师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知识,”这就要求幼师要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不至于照本宣科,积极地发挥能动性增加课程的知识容量。[3]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各种现象的学科,观察与逻辑推理是自然科学基础,幼儿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意识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拓幼儿视野。人文科学知识是研究社会现象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涉及文艺学、哲学、宗教学等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1.3艺术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

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钢琴、视唱练耳等等,较为系统地即从理论层面到技巧层面学习这些艺术课程,不但能提升艺术技法,而且也突出了学生内在艺术修养与人文底蕴的培养。但当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师绝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法轻人文素养的倾向。音乐、舞蹈等技法类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艺术所蕴藏情感、人文精神关乎教师道德修养以及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这些能力的缺失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不足。针对上述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理由有二,一是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如茶文化产生、发生以及内容,茶道精神发展等等,又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茶叶生产、制作等等,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二是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既具有茶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又蕴藏着各艺术门类自身的审美趣味,培养教师的审美观。

2茶叶视阈下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近些年,茶文化在社会大众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茶馆还是乡村茶文化产业旅游都为大众提供悠闲、娱乐、释放压力、放松心灵的场所。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倡导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一方面在于通过茶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重点在于谈论如何茶文化视角从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开设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公共课

我国是种茶大国,几千年年来的种茶历史不仅养育了一方村民,培育闻名于全世界的茶叶品牌,而且孕育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茶文化,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类型,在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形成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茶文化包含雅俗共赏的文化意境,“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人生乐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那么如何开设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层次进行授课,一方面以茶文化内容介绍为重点,即一种通识性的知识介绍,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茶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以茶道、茶艺为重点,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结合学前教育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展开,其实如有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成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关于茶文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囊括了与茶相关的所有内容的发展形态,如茶叶、茶馆、茶文化等发展史,茶道、茶艺、茶礼俗、茶诗歌、茶舞蹈等内容的介绍[5]。其实,笔者一直认为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应考虑开设茶文化方面的公共课,国家教育部应该将茶文化课程与大学英语、计算机、政治等一起纳入必修公共课之行列,或者融合到大学语文教材,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此,茶文化包含着道家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朴素精神追求,表达了道家“朴素而天人莫能与之争美”、“贵天法真”的审美理想,也蕴藏着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与佛教内省顿悟、净化心灵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些思想对于有利于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的腐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2.2茶艺融于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

如前所述,大学生艺术类课程教育过于注重技巧训练,忽视了艺术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审美趣味的培养,因此,建议将茶道、茶艺融入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茶艺、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道是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文化,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即在烹茶的过程中学习礼法、增进友情、培养审美情操、陶冶性情,也是儒道提倡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有句古话:“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无不爱茶,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坡、王安石等等都留下许多赞美茶的诗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茶艺表演”课程,通过老师们课堂讲授、现场示范、学生训练主要环节,让学生了解茶艺蕴藏的茶文化内容以及高雅的精神文化,掌握基本茶法、各类茶艺演示,并可以艺术化、科学性展现茶叶泡饮过程,获得美的精神体验。[6]与此同时,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学习中,适当地融入茶舞蹈、茶戏曲、茶美术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提高学生艺术技巧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底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西方开放性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内向闭合性的特征,但这一文化形式不太符合儿童思维发展,因此,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了解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形式与内容后,可以将其改编成幼儿喜欢动画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教育理念的提升,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幼儿教师培养的重担则落到高校的肩上,高校教师队伍的建立,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等事关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从茶文化角度构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案,并从茶文化公共课与艺术类专业课角度详细给出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人文底蕴深厚、专业素养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祖国下一代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有力契机。

参考文献

[1]俞裕芝,李召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入职适应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性质的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14-15.

[2]张晓梅,,王晖,刘大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

[3]霍巧莲.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8):103-105.

[4]胡知凡,包雪鸣.教师艺术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5]郭威,陈力群,孙云.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建设初探———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49-53.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篇2

关键词:茶叶视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已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校,必须将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等成为了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未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指导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导致存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叠、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艺术类课程不完善等等问题。开设茶文化公共课,以及茶艺表演必修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重叠问题,针对学者已经做过详细调查研究,2014年俞裕芝等人对新进幼儿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中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混乱,整体呈现出弱分类和弱框架现象。弱分类是指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合度高,弱框架是指老师决定授课内容,这一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和课程本应传递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1]学者们的研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从学前教育专业书中也可以看出课程知识之间存在重叠的现象,《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幼儿园游戏》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重视各专业知识的整合,高度关联的知识内容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势必会影响新教师,在授课中很难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刚入职的幼儿教师而言,这样现象容易影响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只能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2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设置,本科、专科院校基本上会开设思政类、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等公共课程,明显缺少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而教育部《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师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知识,”这就要求幼师要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不至于照本宣科,积极地发挥能动性增加课程的知识容量。[3]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各种现象的学科,观察与逻辑推理是自然科学基础,幼儿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意识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拓幼儿视野。人文科学知识是研究社会现象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涉及文艺学、哲学、宗教学等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1.3艺术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

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钢琴、视唱练耳等等,较为系统地即从理论层面到技巧层面学习这些艺术课程,不但能提升艺术技法,而且也突出了学生内在艺术修养与人文底蕴的培养。但当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师绝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法轻人文素养的倾向。音乐、舞蹈等技法类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艺术所蕴藏情感、人文精神关乎教师道德修养以及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这些能力的缺失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不足。针对上述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理由有二,一是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如茶文化产生、发生以及内容,茶道精神发展等等,又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茶叶生产、制作等等,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二是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既具有茶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又蕴藏着各艺术门类自身的审美趣味,培养教师的审美观。

2茶叶视阈下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近些年,茶文化在社会大众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茶馆还是乡村茶文化产业旅游都为大众提供悠闲、娱乐、释放压力、放松心灵的场所。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倡导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一方面在于通过茶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重点在于谈论如何茶文化视角从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开设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公共课

我国是种茶大国,几千年年来的种茶历史不仅养育了一方村民,培育闻名于全世界的茶叶品牌,而且孕育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茶文化,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类型,在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形成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茶文化包含雅俗共赏的文化意境,“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人生乐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那么如何开设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层次进行授课,一方面以茶文化内容介绍为重点,即一种通识性的知识介绍,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茶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以茶道、茶艺为重点,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结合学前教育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展开,其实如有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成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关于茶文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囊括了与茶相关的所有内容的发展形态,如茶叶、茶馆、茶文化等发展史,茶道、茶艺、茶礼俗、茶诗歌、茶舞蹈等内容的介绍[5]。其实,笔者一直认为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应考虑开设茶文化方面的公共课,国家教育部应该将茶文化课程与大学英语、计算机、政治等一起纳入必修公共课之行列,或者融合到大学语文教材,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此,茶文化包含着道家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朴素精神追求,表达了道家“朴素而天人莫能与之争美”、“贵天法真”的审美理想,也蕴藏着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与佛教内省顿悟、净化心灵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些思想对于有利于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的腐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2.2茶艺融于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

如前所述,大学生艺术类课程教育过于注重技巧训练,忽视了艺术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审美趣味的培养,因此,建议将茶道、茶艺融入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茶艺、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道是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文化,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即在烹茶的过程中学习礼法、增进友情、培养审美情操、陶冶性情,也是儒道提倡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有句古话:“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无不爱茶,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坡、王安石等等都留下许多赞美茶的诗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茶艺表演”课程,通过老师们课堂讲授、现场示范、学生训练主要环节,让学生了解茶艺蕴藏的茶文化内容以及高雅的精神文化,掌握基本茶法、各类茶艺演示,并可以艺术化、科学性展现茶叶泡饮过程,获得美的精神体验。[6]与此同时,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学习中,适当地融入茶舞蹈、茶戏曲、茶美术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提高学生艺术技巧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底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西方开放性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内向闭合性的特征,但这一文化形式不太符合儿童思维发展,因此,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了解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形式与内容后,可以将其改编成幼儿喜欢动画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教育理念的提升,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幼儿教师培养的重担则落到高校的肩上,高校教师队伍的建立,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等事关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从茶文化角度构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案,并从茶文化公共课与艺术类专业课角度详细给出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人文底蕴深厚、专业素养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祖国下一代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有力契机。

参考文献

[1]俞裕芝,李召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入职适应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性质的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14-15.

[2]张晓梅,,王晖,刘大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

[3]霍巧莲.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8):103-105.

[4]胡知凡,包雪鸣.教师艺术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5]郭威,陈力群,孙云.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建设初探———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49-53.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篇3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特色课程

1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1部分院校缺少对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研发

泰勒在《课程研究入门》中提到:“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体现价值的媒介。”[2]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外显途径,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水平。但当前部分院校在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下,便已经开始着手申报增设该专业。多数院校秉持“尊重传统,避免出错”的原则,唯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利益至上,采取简单复制的方式设置学前教育课程。但对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构建何种课程体系、能够开设何种特色课程缺乏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在今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难以突出特色、彰显优势。

1.2部分院校缺少对学前培养方案的定期研讨

当前,部分院校地处地级市而非省会城市,且新设专业缺少影响力、知名度较低,受地域和专业知名度的双重影响,难以引进高素质的博士人才或高职称资深教师,而优秀的硕士人才则因学历限制而难以获得相同的待遇。这使得部分院校学前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个别课程须由外聘教师进行授课。此外,部分院校无法成立学前教研室,或教研室的教师数量较少,难以保证定期召开专业研讨会,不能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也难以研发凸显学校及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

2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

长春大学作为新一批增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地方性院校,早在制订培养方案前就认识到提高学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必备前提。这就涉及了学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即“教什么”的问题。课程作为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长春大学结合自身特色和二级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专业优势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如下特色课程:

2.1明辨性思维课程

当前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仍沿袭中学时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缺乏对新事物探索和研究的能力。这就导致多数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创新型与学习型社会,无法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全面客观地思考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此,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明辨性思维课程。该课程是国家基金委引进的国外本科互认课程(ISEC)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教育课程。课程以开放、民主、互动、批判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对已有结论进行质疑。[3]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以专业性与批判性视角看待当前的教育问题,形成全面、客观的思维模式,提高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雅思英语

在教育国际化浪潮下,英语仍是学校考核的重点科目。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掌握前沿的学科发展动态,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与俄罗斯的孔子学院联系密切,且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升学压力,创新性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了雅思英语课程。学校希望通过雅思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学生的就业优势。[4]

2.3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2017年颁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也明确提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由此可见,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能够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对儿童进行差异化教学也是当前学前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能力之一。长春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同时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残障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学校,在特殊教育方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结合学校特殊教育专业优势和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开设了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既具备普通教育的知识体系又具备特殊教育的知识体系,既能了解全班儿童的知识性学习,还能探究如何在班级中和谐容纳特殊儿童。[5]

2.4提高实践学分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的职业基本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指出教师须注重知行合一。由此可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现实需要,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而长春大学作为应用研究型大学,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在保证学生取得毕业总学分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分阶段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学分。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为例,不仅每学期都会保证两周的幼儿园见习活动,而且增加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学时,引导学生适时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除了开展上述特色课程教学以外,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也会定期组织教师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状态与课堂表现进行研讨,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对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在遵循学生专业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养成良好的专业品质,培养学生独特的专业技能。

3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探索

地方综合性院校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体要求如下:既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也要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既要考虑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也要考虑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既要着眼于当前教育的整体形势,也要结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模式,地方综合性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专业发展:

3.1完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突出专业特色

在课程理念上,学校要彰显育人价值,强调学前专业人才的人文情怀培养,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努力培养具有教育情怀、具备高尚师德、心系幼儿发展的学前教师。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除了须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专业情感与专业道德的养成。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也要着眼适应幼儿园发展的新需求,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可充分调动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将各相关专业优质课程进行共享,适当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可提高实践学分,给予学生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场域空间,延长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全方位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本领,更合理地定位学前教师的角色;努力构建层次分明、目标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完善、实践丰富的优质学前教育“课程群”。

3.2搭建多样化教师学习平台,提高教师能力

一是要搭建专业能力提升平台。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应落实一对一、老带新的导师制,聘请学校的骨干教师或教务督导组教师定期为新教师传授经验,可通过观摩课程、共同备课、同上一堂课等方式提高新教师的授课水平,并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此外,学校也应定期组织专业研讨,在研讨中及时调整课程开设顺序、优化课程科目,并结合社会教育热点及学校发展特色,共同研讨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全方位优化学前培养方案。二是要搭建科研能力提升平台。由于多数新教师缺少独立组织科研的能力,且部分院校禁止教师在入职前三年申报课题,因此可以鼓励新教师参与到骨干教师申报的科研课题工作中,并为学前教师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中,引导教师借鉴其他高校学前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模式,思考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并深入探究科研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

4结语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23-01

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各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在不断扩招,很多学生的水平相差甚远,这对钢琴课程的开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样,钢琴课程的顺利运行,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想要真正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颖的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还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

一、明确课程定位,制定教学目的

对于整个学前教育而言,建立一套完整的钢琴教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要体现出钢琴教学的特点,还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相适应,逐渐建立完善的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钢琴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够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教师,而不需要培养非常专业的钢琴人才。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以及弹唱、改编的能力。

二、完善教学内容,注重教材选编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知识、弹奏的基本技能、不同风格的儿歌、音乐教材的掌握、弹唱儿歌的能力等。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即兴伴奏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一,通过钢琴基础弹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钢琴,对于这些学生而言,首先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乐理和视唱知识,让学生对于音符、音阶等基本要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熟练掌握伴奏、节拍等基本理论知识。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弹奏钢琴,掌握正确的手型、指法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钢琴练习曲或者小型乐曲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选择的内容应该明快,具有突出的人物形象特征,要逐渐提高学生掌握音乐的综合能力。这样,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钢琴、掌握钢琴知识,同时也为接下来的高难度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第二,通过即兴伴奏教学,提高学生儿童歌曲弹唱能力和创作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即兴伴奏的能力和弹唱儿歌的能力。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过程中,要重点锻炼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在对学生的即兴伴奏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声、旋律、歌曲的风格等,逐渐提高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在对学生的弹唱能力进行训练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儿歌,要与现在幼儿园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儿童歌曲的弹唱理论讲解透彻,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幼儿园常用的歌曲进行深入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声乐、视唱、钢琴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根据儿歌的特点,对学生的弹唱能力进行培养。

除此之外,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材种类繁多,很多教材都是对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和弹唱理论进行分析,没有对从理论到技能之间的过程进行训练。因为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音乐,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应该循序渐进,一步步提高他们的弹奏技能。教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不仅要新颖,还要实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弹唱技能和音乐素质。

三、多元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表演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把他们划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次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采取集体授课、小组授课,或者单人授课的方式。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共性问题;在小组授课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小组的差异性进行教学;针对个人的讲授,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定期开展音乐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舞台不再充满恐惧,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面对的是幼儿园和小学,是为将来的幼儿教育事业做铺垫。钢琴课程是这个专业的必修课,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的时候,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紧密Y合在一起,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真正抓住钢琴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篇5

Abstract: Based on the case of Sihuan playgroup,this paper insist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for non-formal p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 a happy and healthy life of children from the view of human science.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centered on children,and closed to contact with children's life. I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tegration curriculum and children's activities, culture and children's lives.

关键词: 人学;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四环游戏小组

Key words: human science;non-formal preschool education;curriculum construction;Sihuan playgroup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84-02

0引言

非正规学前教育作为现代学前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潮流。非正规学前与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非制度化,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学前教育形式,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但是其课程建设不能脱离人学的思想。从人学思想出发我们认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以儿童的快乐健康成长为目的,以儿童为中心,建构贴近儿童实际、贴近儿童生活的课程体系。

1“人学”视野下的教育

一般认为,人学是“系统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1];是从整体上研究人之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2]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人一人系统,而不是一个人一物系统,但这些真实的陈述却有着虚假性,因为现实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无人的教育”。随着哲学观的当代转向,哲学视野下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论和生存论出发,教育的工具主义和功能主义思维模式受到审视和批判;教育哲学开始关注个体和存在方式,重新开启被蒙蔽的生活世界。“发现教育中的人”、“呼唤教育中的人”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呼告。这里的关键在于在教育中没有树立人学的世界观,才使人活动于同时却又隐没于教育中。教育人学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以人学世界观为基点,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刻而生动的描绘,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凸显于教育中,并使这种教育人学世界观深人教育者的内心,成为他们的内隐的教育观念。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作为“人”的人,而不是造就工具。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教育就是使人领悟到生命的内涵。他说: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物质的和精神的),以实现人的价值的生命活动。从人性的角度研究教育,认为教育的“最广义的问题”,就是“怎么能有效地改变人性。”在“人学”的视野下,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育人,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种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3]

2教育人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人学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面―――教育:人是目的;教育:人之生成;教育:人对人的活动。[4]“人是目的”是教育人学的根本法则。它意味着,一旦人从本体性的目的地位滑落,或者,一旦脱离人之目的地位来把握人,那么,人必将沦为工具性或手段性的存在。所以,“人是目的”既是教育的灵根所在,又是教育的命脉所系。同理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儿童是目的”则是学前教育的灵根所在,是学前教育的命脉所系。教育人学主张:教育乃人之生成。这是教育的真正主题,也是“人是目的”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就是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健康快乐的生长,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人学主张:教育是人对人的活动。这既是“人是目的”这一根本法则的方法论要求,同时也是“人之生成”这一教育主题的自然延伸。而也只有落实到方法论、过程论的层面,“人之生成”的教育主题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和提升,“人是目的”也才能得到实质性地维护和捍卫。

3人学视野下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

以人为本是人学的核心理念,教育是培养作为“人”的人,教育是人之生成,教育是人与人的活动。在此观念指导下,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以儿童的快乐健康成长为目的,以儿童为中心,建构贴近儿童实际、贴近儿童生活的课程体系。因而,在人学视野中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要实现课程与文化的整合、课程与活动的整合。儿童生活世界是课程选择的基本范筹,贴近儿童生活和实际的文化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儿童活动又体现课程的实施和行动方式,三位一体,相互依存,共同作为人本化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共同作为人学视野中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为此我们在建设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中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3.1 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活动的整合――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非正规学前教育面对的教育群体是多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这一弱势群体,采取的是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模式。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学前教育课程不能按照“普遍适合性”原则而来,从教育人学出发,我们的课程要适合幼儿的成长环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

教育要为教育对象服务,适宜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比如北京有很多家正规的幼儿园,但是这些幼儿园都主要是为城市儿童服务的,而四环游戏小组面对的教育群体是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这一弱势群体。四环游戏小组面向的儿童跟北京正规幼儿园的儿童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这些儿童具有流动性强、年龄差距大、安全意识相对较差、身体活动能力比较强,语言能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卫生和行为习惯不良等诸多特点。四环游戏小组作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一种积极尝试,从以儿童为本的人学思想出发,在课程内容上根据市场儿童成长环境和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在注重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侧重以下六个方面:①帮助幼儿建立常规,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的课程内容。②促进幼儿的优势能力发展,并带动其他能力共同发展的体育活动和游戏。③针对性的语言活动,给幼儿更多的说话练习的机会,另外对几个语言能力严重滞后的幼儿建立个案,重点教育。④在交往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尊重、友爱、互助,学习正确的交往技能。⑤艺术活动课程,通过音乐、美术、手工活动陶冶幼儿的性情。⑥安全教育课程,让幼儿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分辨哪些行为危险,哪些行为安全,不进行危险活动。同时四环游戏小组的课程还根据幼儿和家长从农村来的特点,融入了民间民俗的内容,引起家长和孩子的兴趣,并且不断发掘家长和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不断变化灵活多样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孩子需要。

3.2 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文化的整合――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毫无疑义的是,课程是传载、继承和延续文化的重要方式。实际上,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态的、发展的,因为文化的实质是人化。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像正规的幼儿园一样,应当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身体的、情感的、社会的以及认知的,它是以综合的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所不同的是,非正规教育课程的来源更具有生活化、民俗化的特点,这是从流动儿童和他们父母的文化背景出发,他们远离农村来到城市,但却处于城市边缘状态。照搬一套正规城市幼儿园的课程是不适合他们的。必须结合他们的特点(包括文化背景、兴趣爱好、表达方式、相互作用方式、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等)来创设符合他们的一套课程。游戏小组正是利用自身的非正规、民间组织的天然优势,从流动儿童的父母、社区的退休教师和热心人士、民间的手工艺者身上充分挖掘一些传统的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这种方式从以往的实践经验看受到了幼儿和家长们的欢迎。这不仅丰富了非正规幼儿教育的课程,同时也是对非正规幼儿教育的一种探索和构建。此外,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民俗和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也成为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来源。

3.3 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整合――关注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立以儿童为课程的主体,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作为课程内容的范围,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整合方面,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代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大多是以社区教育的形式发展着的,可以认为,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领域有着更突出的表现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尤其适合在社区开展,因为非正规学前教育通常走的是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道路,社区里就存在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利用。因此我们应在社区内综合协调现有资源并发掘和利用一切可用于教育的资源,树立“发展幼儿教育的资源就存在于社会、社区”的观念,将潜在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自然与人文资源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另外,非正规学前教育还是吸纳下岗教师及社区人员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5]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要依托社区资源,根据教育对象、教育情境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模式。四环的课程必然是缘于市场中的孩子这一教育对象的真实需求和特点而设定的,必须仔细的考察教育对象的生存状态、成长环境、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挖掘社区中适宜的课程资源,才能适合并满足其需要。较强的针对性或称之为个性化应是非正规课程的最突出特点。比如在四环游戏小组的实践中,我们积极与社区进行协调与沟通,充分利用四环社区已有的物质资源为四环的儿童服务。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资源,那就是市场本身。总之,游戏小组充分利用了身在市场、身在四环社区这个天然的优势。

注释:

①四环游戏小组成立于2004年4月7日,是根据实际需要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张燕教授及其研究生发起的,组织社区人士和家长,运用志愿者的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定期为四环社区内未进入正规托幼机构的0-6岁农民工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组织。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邹诗鹏.人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2.

[2]陈志尚.再论人学的对象和方法[J].社会科学辑刊,2001,(2):7-10.

[3]谭红.“人学”视野下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断想[J].体育学刊,2007,(7):61.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科 五年制 课程内容 职业化

[作者简介]杜凤岗(1968- ),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教育管理和学前教育;安惠敏(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河北 泊头 0621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47-02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关键在于严格幼儿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深化幼儿教师的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这要求幼儿师范类院校要针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为我国一线幼儿教师培养主要渠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要紧紧围绕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努力使课程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能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其中,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是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是由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课程叠加而成,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门类众多,容量过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招收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了弥补学生高中文化的缺失,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教育类学科;为了塑造学生从事学前教育的理念、技能、实践能力,开设了众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类学科。虽然这种内容结构适应了幼儿教师“通才”教育的特殊性,但也造成了学科林立、内容繁杂、总量过大的问题。

(二)结构不合理,系统不科学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的内容体系采用必修课唯一、课堂教学主体、显性课程主导的形式,缺乏必要的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忽视学生的选择和个性;文化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高中和专科的课程内容,采用分科设置课程,体系庞大,挤压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空间;课程内容系统忽视横向的通联关系和纵向的领属关系,学科各自为战,内容彼此阻隔、互不贯通,没有达成一致的职业教育价值指向,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和“渐进式”梯度结构。这种“结构性”的问题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色彩”,难以形成课程系统的整体教育合力,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内容陈旧,定位不准确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未建立起具有“五年制”特色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不统一,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原理阐发、轻案例和实际运用”等问题严重,不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框架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不同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学前教育本科,它主要是面向幼儿园教育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规格定位决定其课程内容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必须确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思想,采用职业教育的理念,讲求“工学结合”和与未来岗位的对接,打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色;必须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注重专业文化、理念、态度和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打造课程内容的专业教育特色;必须考虑学前教育专业“通才教育”的特殊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基础性,打造全面教育特色;必须体现其高等师范教育的属性,做到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两结合”,坚持学生人文和专业素质“双培养”,围绕着“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打造素质教育特色。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在满足“ 广泛、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工具性和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以职业素养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理念化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以幼教岗位实际需求为指向,突出语言、艺体、保育教育等职业核心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行全面启蒙教育的要求,构建“文化奠基、理念引领、应用为本、技能先行”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职业化建设的框架应包括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板块,各板块由相互贯通学科集群组成,采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活动课程并存”的课程设置形式。

(一)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此板块由三个学科集群构成。首先,需要对现行课程中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类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由分科设课转化为综合学科设置,为专业课程开设预留更大的空间。其次,对文化学科内容进行专业化改造,嵌入职业教育功能,文化基础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并行开设,以发挥其文化奠基和专业教育的双重功能。

1.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文化补偿课程中人文类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等)和专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类学科以及其他门类社科类知识压缩整合,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综合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相互融合,横向贯通,并行开设,实现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整合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科学、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并行开设。

3.学生成长指导学科集群。把幼儿教师礼仪、就业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职业道德与认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习方法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合为“成长指导”学科,缩减周课时,拉长学程,伴随并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以上三个学科集群均为必修课程,应在后两年学程中适当添加文化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国学、文学名篇阅读等,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实用型幼儿教师的重要标志,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是核心课程。此板块构建要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讲求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必须提供技能训练的程序和原理性知识,必须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学科内容结合,使学生明确每项技能“怎样做”“为何做”“怎样用”;要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需要,把语言、艺术、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把综合教育技能渗透到一般专业技能训练中。本板块主要由六个学科集群组成:

1.汉语言学科集群。“文选与写作”“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幼儿文学” “听话与说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语言文学基础与应用主干学科依次全程开设。其中“文选与写作”放在在一、二年级,“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放在三年级,“幼儿文学”放在四年级,“听话与说话”放在前三个年级,“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放在四年级,“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放在五年级。同时,把“朗读、讲故事”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全程开设,使之形成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为主线的语言课程系统。

2.外国语学科集群。与上同理,本集群由“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外语基础”“外语阅读”“外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少儿外语教学法”等主干学科组成。其中一年级开设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二、三年级开设外语基础课,四年级开设外语阅读,五年级开设少儿外语教学法,口语与听力训练课全程开设,以突出外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3.音乐学科集群。围绕着幼师生音乐素质综合性要求和音乐素质生成的规律,音乐课程内容应由音乐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逐步过渡到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开课的顺序大致为:一年级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形体与舞蹈基训;二年级开设声乐基训、和声与键盘、现代舞蹈;三年级开设歌曲演唱(儿童和美声、民族、通俗歌曲)、键盘器乐弹奏与合奏、民族与国外舞蹈;四年级开设童声合唱与指挥、键盘即兴伴奏、少儿舞蹈与创编,五年级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音乐欣赏、小器乐演奏、非键盘乐器演奏、音乐编导、播音主持、晚会组织等作为音乐选修拓展课程。

4.美术学科集群。一年级开设美术基础(素描、水粉、速写)、书法;二年级开设图案、国画;三年级开设简笔画创作、手工制作;四年级开设手工美学与美术欣赏、幼儿园环境设计;五年级开设美术教学法。把摄影摄像、舞台设计、手工染绘、形象设计、服装设计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广度。

5.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集群。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应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对接起来,在前四个年级依次开设计算机操作基础、课件制作、电脑美术、电脑音乐制作等学科。

6.体育学科集群。体育舞蹈、韵律操、体育游戏、器械类活动、幼儿园体育教学法等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并行开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幼教职业的双向目标。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板块

学前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基础、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学、幼儿园管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主干学科;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含教育见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模拟实践等活动类型。

塑造学生先进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是本集群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岗位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理论学科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高度融合,要将两个类别的学习内容穿行,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 学前心理学与幼儿心理观察测量、幼儿心理健康调查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卫生保健基础与卫生保健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园教育见实习、幼儿教育调查、幼儿园参观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学见实习、游戏见实习、模拟实践等活动穿插,幼儿园管理与幼儿园或班级管理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定岗见实习结合,家庭教育学与家庭教育观察调查活动结合。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应大力开发校园合作课程、幼儿园特色教育课程、幼儿教育实践模拟课程、学前教育时事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匹配的教育训练课程。同时,应适当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教育统计与测量、当代幼教改革与实践等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邵长媛.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5(5).

[2]戴军.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杨丽华.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报,2011(2).

[4]张富洪.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层级课程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导刊,2009(12).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篇7

关键词: 生活力 高师学前教育 课程建设

引言

教育和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于二者的关系,许多学者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人们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探究,实质上是对教育目的一种思考,直接影响到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近年来,江苏省有专家选择“生活力”作为研究课题,非常令人钦佩。高师是培养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因此,培养优秀幼师生,更好地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服务,是高师办学的时代担当。培养幼师生的“生活力”,培养幼儿的“生活力”,应该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何处理好“生活力”培养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关系,如何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是摆在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生活力”及其内涵

关于“生活力”,百度词典是这样定义的:生物体维持其生存延续的能力,亦称“活力”、“生命力”。“生活力”也是一个植物学名词,指的是植物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所具有的生存能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陶行知留下的文献中查到关于人的“生活力”的现成定义,但从陶先生的一些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中,完全可以理解“生活力”的内涵。192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的学生培养目标,这与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是吻合的。据此,“生活力”应该就是指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及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知识与技能,包括自主学习、生产劳动、创造发明、自我管理等;二是态度与品格,其核心是自立、坚强、高雅、担当。孩子的“生活力”丰富了,就会懂生活、爱生活、会生活,从而提升健康积极生活的品质和力量。

“生活力”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能力、品味,又是视野、胸怀,集中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它的核心是一种向善力,使人们具有解决问题、担当责任、改造社会的能力,用善良的行动回馈这个社会。它是一种生存力,这种“生存力”不是市侩式的在社会中获得强势地位的能力,而是具有生存的意识、生活工作的技能、坚强的意志和豁达的胸怀。它是一种发展力,让人们能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地自我教育,从而让自己人生的每个阶段更加美好、更加精彩。

二、“生活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关于“生活力”的培养,莫过于杜威和陶行知的理论。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已成为教育理论中的经典命题。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并且随着经验的增长和重组不断地发展。在教育实践上,杜威主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主要内容,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生活的人,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在做中学”。

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教人生活,教人做人,培养孩子的“生活力”。“生活力”提高了,就能独立生活,且“帮助着生活继长增高地向前向上进”,以“实现那丰富的现代生活”,并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陶行知一生中孜孜以求的两件大事就是做人和创造理想社会。他要创造的理想社会是民主、科学、富裕、平等互助、爱满天下的“五生”社会。“五生”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共生”,就是人与自然要共生,人和其他各方面都要共生,而要共生就必须具备共生力,即“生活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即“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该报告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由此不难看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其实就是现代版的“生活教育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核心则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以成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现代人。

三、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的课程由“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模块组成。通识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需的;师范性课程是培养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需的,包括普通教育心理理论及基本的说写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专业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这三大模块由一条基本线索串联起来:培养人培养教师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这样的模块整体上符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然而,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些许问题,概括起来有四点:

一是专业课学习问题。由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由初中升入,文化知识储备相当有限。入学后,教师对单门学科的理论讲解比重较大,虽然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但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而且,从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课程开设承接性不是很强。同时,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缺乏有机联系。就大部分学科而言,用于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少。

二是技能运用问题。通过观察了解,学前专业学生在初中时期几乎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入学后,一些专业技能像钢琴、舞蹈、声乐、书法、绘画、泥艺、纸艺、布艺、环境布置等,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头雾水。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掌握、吸收和运用,在技能展示中力不从心。

三是就业指导问题。近年来,尽管学前教育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且备受广大初中毕业生青睐,但是学生在真正就业的时候也会出现困惑。他们认为,升入高中后选择就业的空间会更大,而学前教育的毕业生只能进入幼儿园当“孩子王”,而且工作压力更大。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生涯规划的课程不足。

四是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问题。按照课程性质和功能,课程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学习活动。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预期的知识和技能。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没有明确计划、不刻意组织的学习活动。然而,众多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未能处理好两种课程之间的关系,过多地关注了显性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那些隐性的非预期性知识、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授。

四、融入“生活力”培养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依据杜威和陶行知有关“生活力”的理论,结合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活力”:

1.课程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课程和课程即生活的课程内容,其实都是生活化的体现。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就越有效。如何使课程内容生活化呢?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巧妙创设与书本知识有联系的生活实际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探究学习从“生活情境”开始,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与思考中训练思维能力,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命价值观念。教师在任何备课活动中都要仔细思考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进行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使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体验,生命的意义得以思考,科学的人生观得以树立,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真正得到落实。

2.课程内容情境化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内容情境化指的是一种情境课程。根据李吉林老师的观点,情境课程包括学科情境课程、大单元情境课程、野外情境课程、专项训练情境课程和过渡情境课程。这五类课程相互联系,从不同方面发挥着情境课程的多种功能。情境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强调以特定的氛围激起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得到主动发展。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情境课程展现出的实际上是一种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的,以具体生动、发展变化的情境为基点,融知识、经验、活动、价值观等课程要素为一体的新的课程设计观。

3.课程内容系统化

高师的学前教育应根据幼儿园的师资需求和客观条件安排课程内容与时间,课程体系设置要紧贴“以人为本,突出教育能力,注重整体,加强人文”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为主线增加人文知识,加大专业课比重,突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的系统定位、统筹安排。从整个布局来看,要充分体现“一个原则,二个阶段,三个技能块,四个理论平台”的特点:(1)一个原则是与时俱进原则,即课程内容紧贴岗位要求,反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教育方法”;(2)二个阶段分别为基础教学阶段和专业教学阶段,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开设必备的文化基础课程和技能基础课程;专业教学阶段主要开设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充分突出专业性;(3)三个技能块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弹、唱、跳、说、画)、专业技能(活动设计与学科教学)、综合技能(主题活动及特色课程);(4)四个理论平台涉及职业文化公共课、专业必备技术课、专业方向特设课和相关知识选修课,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

4.课程内容师范性

一是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幼师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是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务必提高艺术教育技能课程的比例,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弹、唱、跳、画、做、演等艺术表达能力,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三是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幼师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多项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是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要适当调整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对内容有重复的课程作适当的删减。同时,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要密切关注幼儿园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

5.实践活动课程化

一是要完善课程体系,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实践活动课程化,就要完善课程机制,充分体现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二是做好统筹安排,丰富学生实践基地。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重要板块,使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重要载体,以便学生更主动合理地安排好课余时间,涉猎更广博的知识,有意识地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借鉴成功经验,充实课程教育内涵。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纳入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培养社会影响力。

结语

今天,重温半个多世纪以前陶先生关于培养“生活力”的教导及其教育实践,深感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要认真反思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加强对幼师生“生活力”的培养,使他们在面对来自生活、来自未来教学岗位的各种挑战时,能以坚强的意志和娴熟的技能战胜困难,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享受着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剑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初探[J].理论观察,2006(2).

[2]张承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费广洪,郑春娟,张丽娟.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课程・教材・教法,2008(28).

[4]方少萌,俞玉理.从准教师的视角反思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1、2).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学前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69-02

在有关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相关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一些学者运用实证法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如庞云凤、张宗业在他们的研究中针对高职三年制的课程结构体系提出了在以实践为首的基础上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同的学者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成不同的模块,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金建生将其分成五大领域:通识领域、学科专长领域、学科专业领域、教师教育领域、技能和实践领域。妍容则将其分成四大类: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步社民将其划分为三大类: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专业课程,其中最重要的专业课程又可划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主干课程又可划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专业实践课程。

Christopher pierce Brown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他在2005年选取了9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生,让他们分别叙述在校教育经历以及对教师角色、课程设置的理解,以此研究得出学生的所学与实践之间脱节的结论,并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安排提出了很多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知识,具备编制和实施具体教育方案的初步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了解现代学前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趋势等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幼儿园、各种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技术技能人才。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热爱本行业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对不断变化的技术与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英语、计算机、地理、历史和生物等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热爱生活,具有法律法规观念,掌握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和人际交往常识;专业知识: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态,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具备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查阅资料、获取所需信息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合作与竞争;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沟通和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具有较高的各项综合

――――――――――――――――――――――――

*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院级教改课题研究成果(编号:WZJY201513),课题组其他成员:李永明、汪梅、王鸽子、高琴

能力素质,懂理论、精实践、强素质,专业化、技能化,能胜任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培训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努力成为“能教、能管、能教研、能创新、能协调,会沟通”的“五能一会”的幼儿教师,具体包括“两种观念”(先进的幼儿教育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三种能力”(保育能力、教育能力、保教反思能力),“六项技能”(弹、唱、跳、说、画、做)。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婴幼儿教育单位从事保育、教育等工作。初始岗位为保育员、幼儿教师、班长等。发展岗位为教学园长、园长等。

保育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严格按卫生消毒制度做好茶杯、毛巾、玩具等的清洁消毒工作;每天做好室内外包干地区的清洁工作;做好班级幼儿养护工作;熟悉业务,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加强安全操作,节约用水、用电;幼儿厕所保持无臭味;定点、定放工具,如有损坏及时修理,遗失要及时报损,专物专用;协助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后整理工作。

保育员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能力;讲文明、讲礼貌、以身示范的能力;精通业务操作的能力等。

幼儿教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本班幼儿特点,制订工作计划,并做好期末总结;每天认真做好晨检工作,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观察、记录、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以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热情接待家长,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主动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发表意见;主配班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关心、团结、合作,勤于沟通,育方式、方法等。

幼儿教师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能力;讲文明、讲礼貌、以身示范的能力;团队分享与合作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勤俭节约、废物利用能力;践行、执行能力;负责、担当能力;遵守、变通能力;安全掌控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等。

班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负责本班成员的工作安排;制订班务工作计划;带领本班教师做好家长工作;团结班级成员努力完成教养任务,协调班级工作,为班级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做好班级财产物品登记、保管、清理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经常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确保班级财产安全;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班教育教学计划及活动安排,组织家访,做好家访及家园联系记录。

班长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全身心融入幼儿园工作的能力;分工与合作的领导能力;团队协调的工作能力;负责、担当能力;家园合作共建能力;安全、掌控能力;组织能力等。

教学园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负责全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园长交办的各项任务;领导制订幼儿园的学期教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协助园长组织领导德育工作;指导全园科研工作,组织课题组正常开展研究活动;组织和指导家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为教师职称、晋升及各种奖励提供切实可靠的资料;领导、组织好教学人员的考勤、考绩工作。

教学园长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安全教育领导能力;团队协调分工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总结、反思能力;计划、执行能力;负责、担当能力;承上启下协调领导能力;教师培训能力;家长工作能力等。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对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保育员、教师、班长、教学园长、园长的任职要求,从幼儿园一线保育员岗位任务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参照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职业标准,与合作幼儿园、订单幼儿园合作构建的基于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社会人”“职业人”的通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设置课程,完成从学生到幼儿园合格员工的身份转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

公共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军事课、大学语文。

专业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应用文写作、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写字。

专业技能课: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舞蹈、美工、声乐、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