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8篇

时间:2023-08-16 09:19:39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道德教育;日常生活

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每个社会人来说都是必须的,因此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就成了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任务。鉴于幼儿接受能力较强,但是辨别是非的观念不强,因此在教育上要非常小心,方式也应该多元化,以便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掌握社会规范和各种规则,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道德教育工作。

一、在游戏中渗透道德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也是他们与社会、自然互动的主要途径,对于他们形成好的道德品质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因此,幼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在游戏中渗透道德因素。比如,在开展拔萝卜游戏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先一个人“拔萝卜”,再几个人一起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力量和快乐,感受到个人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道理。再比如,在开展互相认识的熟悉游戏时,可以让大家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职业的,让幼儿了解各行各业的人们工作与生活方式等,从而培养幼儿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另外,在日常的游戏中,要见缝插针,时刻注意让幼儿感受到教化,比如,鼓励幼儿互相分享玩具,在妨碍别人时要让他们主动说对不起,让他们的行为更加自觉,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强化儿童的品德认识。

二、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教学活动除了教授幼儿必备的社会生活知识和自然知识外,还要对社会道德规范进行重点的教育。目前大量的幼儿认知理论证明,一个人的社会化是否成功,与其3~6岁这一社会化初期的经历是直接紧密相关的,幼儿是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发展了基本的道德规范框架。因此,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尽量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尽可能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

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道德教育

目前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家庭的中心位置,容易养成懒惰、自私等不良品质,而幼儿园作为他们开始和同龄人集体生活的第一个主要场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习惯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教师要抓住这个途径,从生活细节和小事情抓起,随时随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一点一滴,逐渐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

从早晨入园就要开始一天的道德教育:遇到小朋友和老师时要问好,养成礼貌的习惯;在自由活动时,要和别的小朋友谦让互助,要礼让他人、不蛮横争夺、独占玩具等物品;生活中要注意关心小朋友,帮助他人;用餐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力争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不抢夺别人的东西等;休息时,要不打扰其他人休息,轻轻走路等。

另外,要注意整体环境的熏陶,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化。比如,在各种物品旁边都制作标语,教育小朋友要爱惜物品、不浪费,这样既能美化教室,又能对幼儿进行积极、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为幼儿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使儿童每时每刻都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总之,幼儿园的道德教育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幼儿园作为社会人的第一个常规的社会化教育机构,要对道德教育足够重视,将品德培养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日常的游戏、教学、生活中都注意不断重复、长期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道德品质良好、社会化成功的孩子,才能为他们以后成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2

二、学校、家长与社会要相互协调配合,为弱智儿童少年创造安全的参与活动场所,寓德育于各种实践活动之中。普通中小学品德教育的途径、形式和方法也都适用于弱智儿童少年的品德教育。如品德课、课外活动、团队活动、节日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参观、纪念活动等途径和形式在弱智儿童少年品德教育中都是可行的。但是应该注意,利用这些途径和形式进行品德教育必须符合弱智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智力特点,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做好家长与社会的工作,使家庭和社会为“弱智儿童少年充分参与”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信心。又如在助残日里号召社会为弱智儿童学校捐资助学,弱智儿童向来宾--献上自己动手做的书包、围裙、小工艺品等,这样能增强弱智儿童少年的自立、自强勇气,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感。

三、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弱智儿童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弱智儿童少年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孝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的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例如:有的学生由于记忆功能失调,偶然错拿了别人的铅笔、小刀;有的因语言障碍,说话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骂人,等等;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行为,其实是弱智儿童少年的某种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师必须从弱智儿至少年的生理、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培养。

四、寓德育与各科教学之中。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任何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完成智育任务的同时都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弱智儿童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之中,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行为修养方面转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数学课中学生口头编求和的应用题时说:今天早上我给8盆花浇了水,李强给9盆花浇了水,我们俩一共浇了多少盆?教师不仅表扬了他题编得对,而且还表扬他们关心集体爱劳动的好品德。又如让学生默写后,先让他们自己检查一下默错了几个字,同时教育学生要作诚实的孩子。

五、弱智儿童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 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弱智儿童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这一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对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

另外,为加深学生对日常规范的记忆与贯彻,我们一月一个重点项目训练,周周有检查评比,并把条文式的规范编成押韵易学的儿歌,使学生易说、易做、易评比。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3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文明礼仪教育 途径与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1)指出:注意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着眼于长远行为效应,注重对其一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品质培养与终身受益的文明礼仪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华上下五千年,素以“礼仪之邦”为誉。《论语・学而》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便是华夏文化与民族精魂的价值导向。幼儿阶段恰为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关键时期开展礼仪教育,将使教育事半功倍,幼儿获益终身。

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礼仪的界定抛弃了传统社会等级观念和儒家道德限定,更强调互为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价值,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显示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礼仪教育是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模本等活动。幼儿园礼仪教育是引导学前儿童认识礼仪文化、实施礼仪言行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前儿童了解礼仪常识、掌握礼仪行为并内化礼仪情感。

一、现况分析

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德育的基础工程与意义途径。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基本构想是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遵循自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付诸实践,更多表现出论述性多、实践性少,规范性多、论证性少,概述性多、专题性少等现实问题。在幼儿园,幼儿常表现出礼仪意识认知不足、礼仪行为时有缺失,以及园本教育途径单一、内容涣散、不成体系;幼儿教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觉性与营造一体化教育环境的延展思维的问题。使得幼儿园礼仪教育抑或止步不前,或者若有若无。

我园自2005年开展幼儿文明礼仪特色教育。通过引进《幼儿礼仪》课程读本,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领域,在且行且思中发现大班幼儿礼仪教育明显表现出: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目标性不强、计划性不够、组织力匮乏,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延伸不充分等,并就此问题展开行动研究。

二、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阶段及其所处生态微系统,将礼仪教育定位于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及公共场所礼仪的三大模块。

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统领、若干层级分目标关联而成的体系。学前阶段,其总目标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礼仪的重要意义和生活价值,了解日常必要的礼仪常识及行为表现,初步形成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养成礼仪行为习惯。落实在大班,即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规范与个性和谐的发展。

目标统摄教学内容的科学制定与具体规划,在该目标下,结合礼仪本质内涵与幼儿道德教育范围,得出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幼儿礼仪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运动礼仪、游戏礼仪,家庭礼仪包括敬老礼仪、待客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交往、公共秩序、公共环境。

三、实施途径与有效方法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4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小学生;道德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以及共享性特征的新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使网络触手可得,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当前的小学生作为网络互动活动中的一个组成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成长的阶段,尤其缺乏对事件的是非判断能力,易于影响价值观念的形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既要适应社会的要求,也要做到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资源,同时家长和学校更要做好对学生道德发展的监督。因此,探寻完善新媒体环境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小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道德发展的转折期,要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更多地需要外在的制约。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发展逐渐由外在的制约向内在的自觉性过渡。因此,外在的环境是影响小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主要因素。道德判断是道德认识的重要内容,“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1]有了良好的道德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行为,使其在一定情景中是合理正当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手机等通讯设备越来越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变得多样化。新媒体环境具有大众性。学生除了要受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引导外,不免会去尝试、了解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今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10亿,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2000多万。与2015年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所占比例有所增长,互联网正在不断向低年龄段渗透。可见,小学儿童在网络使用中已经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在一些较为常见的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以及各类移动应用软件中,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小学生的身影,他们会对一些社会现象大胆做出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有些是偏激的也有些是极端的,他们的道德认识还处于较为模糊的阶段,他们在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的规范以及是非观念的认知上都是不完善的,会受到网络上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在其进行行为推断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行为后果是小学生做出道德推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中,儿童往往会通过所观察到的网络事件的后果去判断这件事情的好坏。而事实上,这个事件的后果本身就需要首先做出判断。因为这个后果并不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不能切实去体会。所以他们可能是受一个已经被判断过的后果所影响而做出评价。根据小学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此年龄阶段的儿童很难去做出明确的分辨,所以小学生的道德判断的发展在这些大量网络互动中不免会受到一些影响。

(二)阻碍小学生自制力的养成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自觉性和对自我的控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体现,是规范自身行为的内在约束力,即自制力。因此,自制力的培养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传统的小学生道德成长环境一般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道德训练。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海量性以及共享性,智能手机的出现成为新媒体各类平台的重要载体,不断更新升级的手机系统更好地发挥了这种作用。当前小学生普遍拥有手机,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更加紧密,做到及时帮助儿童查缺补漏。但是正因如此,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新媒体带来的丰富内容。大量多样化的信息类型吸引着他们的眼球,一些儿童沉溺于手机或是电脑游戏。近几年,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儿童因过度玩手机而导致脊椎损伤等案例。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易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长此以往,不仅伤害身体健康,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自制力的养成,小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是随着年龄不断增强的,新媒体环境中充斥着各种诱惑,已成为小学生自制力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

(三)诱发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基于一定的道德需要,并且会受到榜样、行为后果、行为目标以及社会性目标等的影响,进而改变或形成某些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道德需要的内容、程度直接影响着道德行为。”[2]道德需要是指在一定社会或集体中人们将所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在道德要求。“人们之所以有道德需要主要是认识到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所必须。”[3]因此,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其道德需要是紧密联系的。道德需要的内化需要一定的外界引导,激发主体从内部实现转化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道德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会易于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不能正确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使内在的道德要求影响道德需要的形成,表现为行为上的缺失。网络上的一些行为是小学生易于效仿的榜样,这种行为的后果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损害他人利益等。较为常见的就是网络骂战,很多是年龄较小的小学儿童,这种网络暴力很多时候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加巨大。而参与这种活动的儿童表现为长期处于网络之中,较少参加课外活动,以及长此以往而导致的性格冷漠、孤僻,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更多的是到网络上去发泄,而不愿交流、沟通。师生之间的交往也会易于出现冲突。另外,新媒体包含的海量信息,使得小学阶段的儿童接触到超越其年龄的内容,当前的小学生常被人们称“早熟”,然而这种“早熟”一般指他们知晓很多事理,在认知上高于实际年龄,但是经验和阅历还是很欠缺,会导致一些不理智的冲动,如一些师生冲突、校园暴力等。然而这样的道德需要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道德需要下往往会导致其道德行为的缺失。

二、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道德发展有效途径的建议

(一)正确引导小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

1.建立班级网络互动平台班级网络互动平台是利用网络技术去模拟一些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围绕一些班级活动进行交流的模式,目的是引导小学儿童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行为判断能力的成长。这个互动平台的设置与小学生日常所接触的网络形式相类似,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在接触到类似情景时能够起到迁移的作用,进而做出恰当的评判,促进认知发展,深化内在的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判断的能力。以班级或者学校为单位开发新媒体平台的网站或电子信息共享平台,贴近小学生日常网络活动的情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研制手机版和电脑版。首先要对班级或者全校的学生做一定的调查,确定学生是经常处于什么样的新媒体环境中,这样使网站的开发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能够更好地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这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以及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师的参与,各方合作才能更好地建立起这个模拟平台,成为引导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路径。2.制定手机管理制度手机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有效使用手机所制定的一些措施。一方面针对在课堂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当前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主要处理办法还是采取没收的形式,但是这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反而会增加师生间的矛盾,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理解这种行为是为他好,而教师也往往采用强硬的态度,这是一种师生互动中的思维定式,而因此引起的误会与冲突往往被人忽视。久而久之,难免师生关系恶化。制定手机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严格控制学生的使用,培养小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使其他影响、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手机管理制度要依据学生的必要需求来制定,采取统一保管的形式。另一方面手机更多的是为了家长与儿童之间保持必要的联络,所以在制定的时候既要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同时也要考虑手机的真正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使道德认知的发展得到积极的外界影响。

(二)加强小学生道德意志品质

1.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人间本有的道德性,盖于骨肉之间最为自然,且天真流露,毫无修饰。”[4]64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始于家庭生活,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之间的交往所养成的德行,处于主导地位的家长是儿童行为规范的引导者。因此,即使进入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道德发展初期的小学儿童。学校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已养成的他律习惯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途径来引导儿童。所以家庭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推动性作用。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是指小学儿童在学校或社会活动中,在其遇到或处理一些行为事件时所展现出来的自觉性、坚韧性以及自我控制力。新媒体环境中的小学生很难把控新鲜事物的吸引,道德认知的不足易于导致片面的道德判断方式,对于事物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主观喜好,如果没有外界的及时监督会过于依赖和沉迷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信息便利性和娱乐性。家长在学校道德教育外要严格把控儿童对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并了解儿童对于哪些信息关注度较高,进而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为儿童良好自制力的发展打好基础。2.关注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估,是一种内在的、自发的、主动的监管方式,它是小学生的道德发展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内容。通常包括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管理会表现在其面对具有一定诱惑力的事物时所做出的反应。良好的自制力更多的来自于对自我的灵活调控能力,而更高层次的道德意志以此为基础。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小学生自我管理情况,新媒体环境对小学生的诱惑力很大,而这又是无法避免也不应去回避的,面对这项现代化技术,学生要去了解,同时也需要克服一些弊端。另一方面是小学生群体之间的管理,这种途径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学生自治的形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一些群体活动,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予学生一定的自,通过讨论,制定一些规则,使管理活动有依据可循,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充分认识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理念

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理念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的观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小学生的外部世界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更有助于小学生道德需要的发展。新媒体环境对小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是高于其年龄特征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了解周围的人是谁,在进行的是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流。道德需要具有发展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道德需要,因此内在的道德要求就不同。在某些情境中小学生会面临高于其水平的道德要求,但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形成相应的道德需要。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是通过直接的道德训练途径帮助儿童补充这种欠缺的需要,培养道德信念,使儿童在网络互动中的行为符合相应的道德标准,并内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从而为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奠定基础。但是这种理念并不是单纯地将日常生活的内容直接搬运过来,而是要从人性的角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与关怀,培养道德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生活类课程,创造模拟情景,让儿童接触一些社会行为,并观察、适当引导或提示其做出判断。这些情景的创设可以根据一些真实的案例或事件来研发,并且此类课程不应做分数评价,而应根据小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给出相应的建议。另外,还可以布置一些此类型的作业,如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做一个记录,之后写出自己的感想与做法,教师或家长给予一定的反馈。“品性的养成,必须是先由家庭做基础,学校继续之,社会辅助之。”[4]63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更多的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的道德准则也在不断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新鲜、复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渗入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中,并且新媒体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将会在更多方面发挥作用。小学阶段的儿童道德发展处于关键期与转折期,更不能忽视其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影响,教师、家长做好监督的同时,还要思考怎样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如新媒体的及时性特征可以为师生提供实时沟通,一些信息的传递也变得快速、简单,也是对人力、物力的节省。因此,要积极引导小学生适应网络活动,而不应采取回避的方式来避免它的影响。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途径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小学生预防或克服新媒体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新的特点,今后仍更加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5.

[2]柳斌,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397.

[3]朱贻庭.伦理学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88.

[4]丘景尼.教育伦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6]李菲.对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0(10).

[7]徐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5

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努力,才能引导儿童正确的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1)限制儿童的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幼儿的自控能力差,对于看电视和上网没有时间概念,因此,在家里面父母要控制孩子的看电视的时间,在学校里面教师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防止幼儿沉迷于网络和电视,除此之外,在学校里面,对于幼儿上网,教师要陪同幼儿一同上网,对幼儿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及时的作出指导,在家里面父母也要陪同孩子一起看电视和上网,对于一些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节目和网络信息可以适当的多看一些,不利于幼儿发展的节目要少看和不看,做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资源。

(2)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教育和幼儿身心的发展,因此,对于信息媒介出现的不良的知识,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学校里面,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的活动和课堂,使孩子养成高雅的性情,把信息媒介中出现的丑恶的一面也要告诉幼儿,家长要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3)确保幼儿浏览网页的安全。学校和家长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孩子的浏览页面进行筛选,例如,对一些不适合儿童浏览的网页进行禁止,通过安装一些网页过滤软件,屏蔽一些黄色网站,或者为孩子浏览页面进行定时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接触不良信息的几率。

(4)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家长和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引导,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多组织一些活动,例如一起唱歌,绘画,游戏等等,让幼儿明白除了网络和电视,生活中还有更多丰富的东西值得体验,只有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才能防止幼儿沉迷于电视和网络,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6

 

1.整体性构建幼儿园德育教育体系研究

2.济南市城区幼儿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当前幼儿园德育误区及对策

4.幼儿德育新理念——后现代视野下幼儿园德育实验研究

5.试论幼儿园德育中奖励策略的有效运用

6.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

7.我国幼儿园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8.现代幼儿园德育教学方法之我见

9.育人为本德育立园共同成长幼儿园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点滴谈

10.农村幼儿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11.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

12.新时期幼儿园德育教学思考

13.《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发前后中国幼儿德育的比较

14.幼儿园德育有效性的提高途径分析

15.借用陶行知德育思想及方法来指导幼儿园德育活动

16.幼儿园德育教育

17.关于当前幼儿园德育教学的思考

18.试论幼儿园德育环境之创设

19.“有玩具应该大家一起玩”——对幼儿园德育现状的剖析

20.契机”与“情境”——幼儿园德育课程资源的发现与整合

21.关于幼儿园德育课的一些思考

22.谈幼儿园德育

23.幼儿园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探究

24.奏响幼儿园德育五部曲

25.浅谈素质教育下的幼儿园德育

26.刍议把握幼儿园德育的契机

27.幼儿园德育的误区与对策

28.“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德育活动创新研讨会暨优秀案例征集启动会召开

29.对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探究

30.幼儿园德育教育初探

31.幼儿园德育过程中实践活动案例研究

32.幼儿园德育之我见

33.对幼儿园德育的思考

34.幼儿园德育教育之创新

35.当前幼儿园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36.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7.如何提高幼儿园德育的有效性

38.幼儿园德育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39.多途径培育幼儿园德育之花

40.角色理论在幼儿园德育中的运用

41.我国幼儿园德育方法研究新进展

42.    幼儿园德育案例

43.幼儿园德育的目标与途径

44.浅谈如何培育幼儿园德育之花

45.几种社会学方法对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启示

46.我国幼儿园德育所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47.寓德育于游戏活动之中——幼儿园德育游园会初探

48.北京市召开幼儿园德育经验交流会

49.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幼儿园的德育改革

50.初探幼儿园德育的有效渗透

51.浅析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52.    幼儿园德育初探

53.浅谈幼儿园德育教育

54.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好孩子——体验式教学在幼儿园德育中的运用

55.陶行知德育思想指导下幼儿园德育活动的开展

56.幼儿园德育工作案例及剖析

57.浅谈形成合力的幼儿园德育

58.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实施

59.幼儿园德育策略刍议

60.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61.广州市幼儿园德育系统工程方案

62.    春风化雨润蓓蕾——幼儿园德育的生活化教育之我见

63.德”在心中“德”在行动——也谈幼儿园德育中教师的作用

64.幼儿园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之我见

65.陶冶情感培养习惯——农村幼儿园德育工作体会

66.幼儿园德育初探

67.幼儿园德育大纲(试用)

68.农村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69.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的心得

70.幼儿园德育教育

71.浅谈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72.幼儿园德育初探

73.2015年幼儿园德育总结5篇

74.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75.德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德育教育

76.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7.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

78.幼儿园德育心得体会

79.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

80.幼儿园德育工作材料

81.幼儿园德育工作

82.幼儿园德育教案:生命只有一次

83.幼儿园德育教育案例4篇

84.幼儿园的品德教育_品德教育

85.浅谈幼儿园德育教育

86.《幼儿园德育论文》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87.幼儿德育小故事幼儿园德育故事_儿童故事

88.《弟子规》在小学德育中的功用

89.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90.幼儿园德育教育经验分享

91.幼儿园德育工作汇报

92.幼儿园德育案例分析

93.关于幼儿德育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94.幼儿园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95.幼儿园德育中奖励策略

96.幼儿园德育教学案例

97.幼儿德育的重要性

98.幼儿园幼儿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7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网络道德教育;少年儿童;对策

图书馆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和增进少儿的网络知识和文明上网意识,积极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引导少年儿童自觉抵御网上的不良信息,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图书馆的工作者应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少儿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更加健康的空间。

1.网络对少年儿童德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1.1网络休闲引发少年儿童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给少年儿童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天地。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会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毒害少年儿童的心灵。少年儿童属于道德意识薄弱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休闲的时空里基本上处于“道德随意”状态,极易引发道德行为失范。例如,在“网络聊天室”,有的少年儿童是“无聊聊天”或“庸俗聊天”;有的少年儿童迷恋一些低级趣味的不健康的游戏。毋庸置疑,少年儿童在缺乏道德约束的网络休闲时空里的道德失范行为,必然导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网络道德矛盾的产生。

1.2信息垃圾毒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

网络不仅是一个信息的海洋,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大量的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等的不健康内容充斥其中。WWw.133229.CoM据统计,有60%的少年儿童无意中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少年儿童,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与动机。除此之外,有的还浏览色情网页,寄发不健康电子邮件,近年来,少年儿童因受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害而身心受损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的事件屡见报端,这给家长及儿童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全社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1.3网络渗透冲击传统使价值文化

网络具有全球性、开放性的特征,使全世界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的区别。有的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技术和先进传媒优势加紧对我国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争夺和腐蚀我们的下一代,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密切关注和高度警惕。

2.图书馆加强对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社会教育专门机构的图书馆,我们要利用自身的环境设备、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网络道德教育,用我们的工作去解放那些迷恋不健康网吧的少年儿童,占领网吧阵地。

2.1尽快制定和完善网上法规

网络立法,能够使用网络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有关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规或相应的管理保护措施、应对之策还是一个空白。为使网络宣传意识形态工作有法可依,就应该抓紧研究和制定未成年人利用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文明、健康、有益三大原则,进一步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规范管理,坚决取缔严重危害少儿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加大投入,多建设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健康网络阵地。

2.2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网络道德教育

在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中,图书馆员要向少儿进行以“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少年儿童道德文明素养,使之自觉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教育少年儿童在网络使用中做到:未经许可不得动用别人的计算机,不可复制别人的文件,更不能随意改变或删除他人的文件;不容许利用计算机从事侵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更不能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其它有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2.3规范少年儿童网上行为

为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文明”的精神,增强少年儿童检索、评价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多家单位联合向社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广大少年儿童要善于利用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图书馆工作者要结合《公约》,引导少年儿童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上网指导

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栏、信息窗、阅读指导小组、网上指南、辅导课、参观图书馆等形式对少年儿童进行上网指导,指导内容应有:网络给少儿带来的利弊;上网的自我保护措施;推荐介绍我国现有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设的网站,如“少年信息服务网”和“人民日报网站”等;推荐本馆网站和全国少儿图书馆网站。目前,由十几个少儿馆共同发起并正在联合筹建“中国少年儿童信息大世界——网上图书馆”,它将成为少儿活动的乐园。如果我们能因势利导地做好少年儿童的上网指导工作,就能够使得他们在网上冲浪中既获得乐趣,又得到教育,学到知识。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8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网络道德教育;少年儿童;对策

图书馆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和增进少儿的网络知识和文明上网意识,积极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引导少年儿童自觉抵御网上的不良信息,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图书馆的工作者应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少儿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更加健康的空间。

1.网络对少年儿童德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1.1网络休闲引发少年儿童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给少年儿童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天地。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会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毒害少年儿童的心灵。少年儿童属于道德意识薄弱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休闲的时空里基本上处于“道德随意”状态,极易引发道德行为失范。例如,在“网络聊天室”,有的少年儿童是“无聊聊天”或“庸俗聊天”;有的少年儿童迷恋一些低级趣味的不健康的游戏。毋庸置疑,少年儿童在缺乏道德约束的网络休闲时空里的道德失范行为,必然导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网络道德矛盾的产生。

1.2信息垃圾毒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

网络不仅是一个信息的海洋,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大量的、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等的不健康内容充斥其中。据统计,有60%的少年儿童无意中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少年儿童,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与动机。除此之外,有的还浏览色情网页,寄发不健康电子邮件,近年来,少年儿童因受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害而身心受损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的事件屡见报端,这给家长及儿童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全社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1.3网络渗透冲击传统使价值文化

网络具有全球性、开放性的特征,使全世界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的区别。有的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技术和先进传媒优势加紧对我国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争夺和腐蚀我们的下一代,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密切关注和高度警惕。

2.图书馆加强对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社会教育专门机构的图书馆,我们要利用自身的环境设备、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网络道德教育,用我们的工作去解放那些迷恋不健康网吧的少年儿童,占领网吧阵地。

2.1尽快制定和完善网上法规

网络立法,能够使用网络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有关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规或相应的管理保护措施、应对之策还是一个空白。为使网络宣传意识形态工作有法可依,就应该抓紧研究和制定未成年人利用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文明、健康、有益三大原则,进一步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规范管理,坚决取缔严重危害少儿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加大投入,多建设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健康网络阵地。

2.2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网络道德教育

在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中,图书馆员要向少儿进行以“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少年儿童道德文明素养,使之自觉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教育少年儿童在网络使用中做到:未经许可不得动用别人的计算机,不可复制别人的文件,更不能随意改变或删除他人的文件;不容许利用计算机从事侵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更不能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其它有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2.3规范少年儿童网上行为

为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文明”的精神,增强少年儿童检索、评价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多家单位联合向社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广大少年儿童要善于利用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图书馆工作者要结合《公约》,引导少年儿童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上网指导

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栏、信息窗、阅读指导小组、网上指南、辅导课、参观图书馆等形式对少年儿童进行上网指导,指导内容应有:网络给少儿带来的利弊;上网的自我保护措施;推荐介绍我国现有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设的网站,如“少年信息服务网”和“人民日报网站”等;推荐本馆网站和全国少儿图书馆网站。目前,由十几个少儿馆共同发起并正在联合筹建“中国少年儿童信息大世界——网上图书馆”,它将成为少儿活动的乐园。如果我们能因势利导地做好少年儿童的上网指导工作,就能够使得他们在网上冲浪中既获得乐趣,又得到教育,学到知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