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8篇

时间:2023-10-10 10:36:08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篇1

【关键词】 集成电路 关键设备 市场分析 发展战略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是一项重要的标志,而信息产业的发展,集成电路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相关设备成为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的制造,半导体制造装备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特别是工艺技术的发展,给集成电路产业赋予了生机和活力。集成电路的关键设备作为电子设备的核心部分,在电子制造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推进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的快速发展,就要针对关键设备的现行市场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战略。

一、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市场分析

从电子产品的消费市场来看,价位低,集成度高的芯片依然占据着主流市场,而且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早在2004年,集成电路的芯片销路就非常好,并创造了可观的业绩,甚至突破了所预测的2005年的销售额度。自2008年以来,半导体产业就呈现出强大的增长态势,平均增长率为9.7%。到2008年,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中国和印度成为了生产的和核心和销售的核心,而且此时的半导体生产率以平均10%的速度递增。2010年,世界半导体产业的销售额突破了5000亿美元,对电子设备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原有的分散管理逐渐向聚集为一个整体产业,其中的一些大型的且资金雄厚企业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将小型的企业兼并后,使得企业规模化快发展。

未来的几十年,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市场依然呈现出发展的态势,而且随着电子市场的全面开放,集成电路的销售状况更为看好,而且预期平均每年的销售增长率可以达到9%至10%。

二、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的市场发展战略

2.1将促进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出来

要促进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市场发展,就要在政策上跟进。从政策的角度出发,给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的生产提供优惠政策,包括投资、税收以及贷款等方面都基于优厚的待遇,特别要采取有效策略针对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融资问题予以解决。针对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制造业、半导体也都享受部分国家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对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的进口方面要予以严格管理,特别是进口的二手设备,需要增加额度较高的环境保护税。对于国外出厂时间很长的二手设备,则要通过严格检查而避免类似的设备进入到中国市场。

2.2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市场发展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市场发展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还能够与国外同行业竞争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市场的技术创新,政府投入力度的增加实施关键环节。有必要将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的发展基金建立起来,为集成电路起到一定的扶持作用。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创新要与生产线结合起来,以促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性提升。

2.3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市场发展需要构建多元的融资渠道

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市场发展,投资是需要重视的环节。如果没有充裕的资金,就很难获得发展。因此,政府要发挥作用将社会投资和民间融资带动起来,以使集成电路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多方筹集资金,以确保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产业顺利展开。特别要鼓励国外的企业到中国投资集成电路产业,并带来新的技术,以对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起到推动作用。

对外开放可以加大中国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力度不仅可以吸引国外投资,而且还能够引进行业先进技术,并促进中外合作针对集成电路的关键设备进行研发和生产。

2.4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的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

为了在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的生产上实现突破,就要将国内的技术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从构造简单、工序简单的设备开始研发,向大型的继承电路过渡,逐渐形成生产链,以在关键设备的研制和生产上有所突破。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的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包括国外市场的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发展趋势都要有所关注。基于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力,就要推动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到世界主流市场。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篇2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及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狠抓工作落实之年。

*年*粮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和做好粮食工作的要求,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牢固树立落实粮食安全观和科学发展观,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粮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新目标,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粮食市场和政策性供应保障以及预警预报四大体系,确保本市粮食安全;提出新思路,储备粮轮换引入市场机制,储备粮承储引入竞争机制;明确新要求,加强粮油市场动态监测,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应对粮食供求变化趋势,提高应急状况下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采取新措施,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作用,强化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市场;取得新成效,加快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粮食储存、加工、交易、配送能力,促进粮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粮食局”目标,提升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

根据这个总体要求,今年要围绕确保本市粮食安全和粮油市场稳定的总体目标,针对当前粮食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扎扎实实地抓好和落实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年中央1号文件有关精神,深化和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是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中央有关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按照国家粮食局和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提出有关实施意见。二是郊区各区(县)粮食部门要配合农业部门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的实施办法,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种粮农民的手中,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售粮积极性。三是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指导和促进有条件的国有粮食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组成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精深加工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企业增效。四是积极鼓励本市粮食经营主体到大米等主产省建立粮源基地和异地租库储存粮食,并支持主产区粮食经营主体到*建立仓储设施等。五是要深入开展粮食流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调研工作的前瞻性、指导性,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二)着力推进国际大都市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实行地方粮食储备法制化管理

一是要确保完成本市地方粮食储备任务。根据国家粮食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要加快采购落实市、区(县)两级储备粮粮源,今年上半年,先保证第一阶段地方储备粮120万吨落实到位,其中:市级储备粮105万吨,区(县)级储备粮15万吨,同时抓紧实施第二阶段地方储备粮到位160万吨的计划,在夏粮收购前,首先落实达到总规模的80%。二是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根据本市粮食消费实际情况,地方储备粮库存的品种结构以保证口粮应急供应的稻谷(大米)、小麦为主,确保应急情况下的市场供应。三是要抓紧落实储备粮储存设施布局工作,并安排落实市外异地储存市级储备粮的工作,落实专门力量加强日常管理和质量监督。四是依法管理储备粮。根据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会同市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市储备粮管理办法》,报经市政府施行。五是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确保不再出现陈化粮,控制公共财政支出。

(三)着力推进粮食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抓好《*市粮食应急预案》的落实,提高应急状况下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

一是抓好《*市粮食应急预案》的贯彻落实。抓紧建立并完善粮食预警系统,形成信息收集、反馈网络,抓好预警预控,实施先兆预警,及时应对市场供求波动。二是进一步健全准确、灵敏的监测信息网络。对本市19个区、县粮食市场和9个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以及全市粮油加工、销售骨干企业进行全面监测,坚持定期上报制度,并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市场走势,跟踪国际农产品现货、期货市场行情。三是要建立粮油供求情况和市场动态分析制度,开展定量定性分析和预测工作。四是要落实粮食应急各项准备工作,建立粮食应急加工、运输、供应保障系统。发生应急情况时,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粮食应急预案,互相配合,协调行动,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确保粮食市场和社会稳定,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四)着力推进粮食市场建设,依法加强全社会粮油市场的监管

一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搞好本市郊区粮食收购,着力掌握粮源,同时,各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工商等有关部门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二是加强发展粮食产销区之间的省际合作。全面提升粮食购销组织化程度,扩大市外粮源基地的数量和规模,稳定和发展产销区之间的粮食购销协作关系,通过多元化投资和技术合作等发展粮油食品工业,推动粮食产销区经济共同发展。三是健全和完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整合发展交易规模大、辐射力强、信息化程度高的粮食集散中心,进一步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的作用;发挥良友(集团)公司等大型集团引导带动多元化粮食企业联合发展的骨干作用。四是依法加强粮食批发市场管理,指导市场的自律管理,继续以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为目标,提升本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总体水平;对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实施分类管理,树立典型,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带动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整体发展。五是健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网络,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强粮油市场的质量监管。从源头抓起,逐步推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制度,做好米、面、油、酱、醋五大类商品实行QS许可准入制工作,保证质量安全,保障市民身体健康。

(五)着力推进粮食政策性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满足部队需要,争创全国“十佳”军粮供应站

帮困粮油供应和副食品价格补贴发放是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关心,也是牵涉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一是要从方便群众出发,落实好指定帮困粮油供应网点,做到价格合理,买卖公平,使帮困对象真正得到实惠。二是要建立帮困粮油供应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维护困难群众利益。三是“副补”工作要从加强管理为切入点,树立单项典型经验的示范点,推动“副补”工作整体发展;要创新突破,将有关“副补”发放政策等在“*粮食网”上公布,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对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与居民沟通,继续力争做到“零投诉”。

军粮供应,是搞好部队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是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大事,也是一项“拥军工程”。一是要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本市军供管理体制,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高军粮供应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继续保持一流佳绩。二是要抓好粮源筹措,严格管理,落实责任制,落实检查报告制度,确保军供粮油质量。三是要实行科学化、信息化管理,应用军粮供应计算机管理程序,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四是采用连锁配送形式向部队伙食单位配送,增加供应品种范围,适应部队不断变化的后勤保障需要。五是根据国家粮食局、财政部、总后勤部颁发的《特种储备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抓紧制定《*市军粮应急预案》。六是要培育树立军供样板站,推动基层军供站建设,争创全国“十佳”军粮供应站。

(六)着力推进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粮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根据市级储备粮库调整规划,抓紧新建集先进储存、加工方式为一体的现代化储备粮库,同时选择一部分郊区粮食仓库予以维修;重点推进良友工业园区的建设,建立粮油加工和仓储物流体系,使*成为全国粮食商流、物流中心之一。二是要推广现代化“四新技术”和“四散作业”的运用,逐步增加“糙米”的储存量。三是要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国家储备粮库“上粮七库”二期工程项目的总验收工作。四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粮食科研所的作用,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并推广粮油质量速测技术,完成优质粳米消费鉴别项目。

(七)着力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粮食局”目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要按照市政府有关政府部门网站考核的要求,不断加强网站建设。根据“便民、利民、无偿”的原则,加大“*粮食网”粮食政务信息公开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网上服务项目和办事项目;指导和促进区县粮食局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网站的运行维护系统,确保网站正常运行。三是要强化网站组织、应用、管理和考核机制,实行长效管理,推进网站高效、可靠运作。四是将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着手建立储备粮信息管理系统、粮食市场监测和粮食政策性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抓好市粮食局公务网平台和办公自动化平台建设,抓好粮食信息化建设长效管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工作管理水平,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全力推进粮食工作信息化。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篇3

【关键词】电力市场;设备;营销;现状;策略

在电力设备使用领域不断扩展、延伸的背景之下,对应的电力设备生产规模也持续的发展与优化。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之下,对于我国广大的电力设备生产厂家而言,在展开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除面临国内市场的拓展任务以外,还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扩大销售领域,提高市场占有率。从对国外市场的营销与开发角度上来说,由于在此项工作中,电力设备生产厂商实质上成为了“外来企业”,如何充分的发挥“外来企业”的优势,在与“本土企业”的竞争中获取优势,这一点成为电力设备生产厂家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中所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之一。本文即结合这一实际情况,重点分析现代电力市场中的营销策略与手段,望能够为电力设备生产制造厂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提供一定的借鉴。具体分析如下:

1、电力设备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出口电力成套设备。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国已逐步成为受世界各个地区与国家公认的主要电站设备制造国以及出口国。当前的生产规模下,能够面向全球范围内60余个国家及地区提供相应的电力设备以及电力服务。2013年,我国共有百余境外电力投标项目,投标总金额达到了200余亿元。同时,较2012年数据相比,投标项目数量以及签约投标项目总金额实现了极为显著的提升。亿元以上的火电站项目作为新签约电力设备项目的主体,占据着相当的比例。结合相关数据来看,2013年1~8月份期间,我国电站设备的出口总量已经突破400亿元大关,较去年同期相比,出口总额增幅显著。以南瑞集团公司为例,近年来在电力设备国际化合作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有目共睹的,主要的国际间合作包括:苏丹国家电力调度中心能量管理系统、菲律宾国调地调项目、巴西500kV大型输变电、土耳其1.5MW太阳能电站、越南变电站等国际总包项目、巴布亚新几内亚13个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泰国MEA55个变电站改造项目以及缅甸DAPEIN水电站PMU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等。但与此同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之下,国际经济呈现出了低增长伴随高通胀的发展趋势,电力设备在展开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当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积极应对这一问题,就要求积极展开对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工作。

2、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2.1对商营销队伍结构进行合理优化

商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及其同制造商之间的关系会对电力设备营销渠道效率水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相关研究指出:存在坐摊经营思想的商往往缺乏给整个销售渠道带来增值空间的可能性,存在低价到货思想的商则可能诱发整个市场营销渠道的混乱,而基于简单买卖的方-制造方关系也可能导致整个市场营销渠道失稳。因此,在展开对电力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工作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重视对商营销队伍的合理改善,具体分析如下:1)对公司现有客户进行审核,以全年度购买额、对公司的毛利贡献、经营风险、发展潜力、合作效益等为着眼点,展开对现有客户的综合评价,将发展潜力低、运作不规范、销售规模小、毛利贡献低的商筛选出来,并定期进行淘汰;2)对年度销售额在500万以上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商,要求及时促进其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协助其构建良好的市场终端以及服务重点,全面重视对市场管理工作的开展;3)针对年销售额在1000万以上的商而言,在评估其专业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长远发展能力的基础之上,重视对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通过协同双方构建产销战略联盟的方式,组建以共同投资为主题的运作市场,以公司股票增发为契机,使这些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客户与公司形成参股关系,利益共同下促进双方关系的稳定。

2.2合理运用关系营销策略

设备生产企业在面向客户实行关系营销的过程当中,有三大关键的理论基础:其一,企业所有的顾客可被划分为关键性、一般性两个部分。一般性顾客所占比例较大(多在80%左右),但占全部贡献利润的比例较低(多在20%左右),而关键性顾客所占比例较低(多在20%左右),但占全部贡献利润的比例较大(多在80%左右);其二,当营销对象忠诚度有所提升的背景之下,可实现对大量利润的增加,相应的,当营销对应忠诚度有所降低的背景之下,可能造成大量利润的流失;其三,在企业积极吸纳新客户的过程当中,对应的开支是维持忠诚客户开支的4倍以上水平。虽然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在对电力设备等相关物资进行采购的过程当中,多以招标方式为主,但相对于供应商而言,供电企业仍然处于强势、主体地位,对应的供应商则处于弱势地位。为扭转在与电力企业管理上存在的劣势,要求作为设备供应商,重视与系统客户的售前沟通与交流,充分展示自身产品的性能优势与特点,营销期间重视与客户工作互动关系的维系,主动关注对客户的工作需求的满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技术解决方案。营销后服务同样应当凸显全方位性的优势,及时、全面的对电力设备在维护、更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处理。在对售后服务进行优化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到售后服务的提供在维护既有客户资源,创造利润方面的重要价值。即要求结合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变化以及客户需求变化情况,遵循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售后服务体系,组建专门的售后服务队伍,24小时待命,确保能够及时响应客户对故障处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要求做好对战略合作伙伴的发展工作,加强对国内外各大电力设备研究机构、厂商研发机构的合作力度,在电力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当中,掌握并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发展理念,并实现与产品研发活动的充分融合,加快提升对高端市场的占有率。

3、结束语

当前,我国电力设备生产厂商所面临的市场形势虽然相对比较严峻,但仍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2014年以来,国家、商务部等相关部门机构进一步落实对电力设备生产、销售企业的“走出去”发展战略,在电力设备生产、销售的过程当中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及重视。要求在这一背景之下,电力设备生产、销售企业能够紧紧抓住国际经济下行中的机遇,通过对相关电力市场营销策略与手段的综合应用,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促进国际市场的拓展与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侯雪波,田斌,葛少云等.关联规则技术在电力市场营销分析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5,17(2):67-72.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篇4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及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狠抓工作落实之年。

*年*粮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和做好粮食工作的要求,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牢固树立落实粮食安全观和科学发展观,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粮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新目标,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粮食市场和政策性供应保障以及预警预报四大体系,确保本市粮食安全;提出新思路,储备粮轮换引入市场机制,储备粮承储引入竞争机制;明确新要求,加强粮油市场动态监测,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应对粮食供求变化趋势,提高应急状况下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采取新措施,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作用,强化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市场;取得新成效,加快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粮食储存、加工、交易、配送能力,促进粮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粮食局”目标,提升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

根据这个总体要求,今年要围绕确保本市粮食安全和粮油市场稳定的总体目标,针对当前粮食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扎扎实实地抓好和落实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年中央1号文件有关精神,深化和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是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中央有关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按照国家粮食局和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提出有关实施意见。二是郊区各区(县)粮食部门要配合农业部门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的实施办法,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种粮农民的手中,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售粮积极性。三是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指导和促进有条件的国有粮食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组成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精深加工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企业增效。四是积极鼓励本市粮食经营主体到大米等主产省建立粮源基地和异地租库储存粮食,并支持主产区粮食经营主体到*建立仓储设施等。五是要深入开展粮食流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调研工作的前瞻性、指导性,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二)着力推进国际大都市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实行地方粮食储备法制化管理

一是要确保完成本市地方粮食储备任务。二是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根据本市粮食消费实际情况,地方储备粮库存的品种结构以保证口粮应急供应的稻谷(大米)、小麦为主,确保应急情况下的市场供应。三是要抓紧落实储备粮储存设施布局工作,并安排落实市外异地储存市级储备粮的工作,落实专门力量加强日常管理和质量监督。四是依法管理储备粮。根据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会同市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市储备粮管理办法》,报经市政府施行。五是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确保不再出现陈化粮,控制公共财政支出。

(三)着力推进粮食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抓好《*市粮食应急预案》的落实,提高应急状况下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

一是抓好《*市粮食应急预案》的贯彻落实。抓紧建立并完善粮食预警系统,形成信息收集、反馈网络,抓好预警预控,实施先兆预警,及时应对市场供求波动。二是进一步健全准确、灵敏的监测信息网络。对本市19个区、县粮食市场和9个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以及全市粮油加工、销售骨干企业进行全面监测,坚持定期上报制度,并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市场走势,跟踪国际农产品现货、期货市场行情。三是要建立粮油供求情况和市场动态分析制度,开展定量定性分析和预测工作。四是要落实粮食应急各项准备工作,建立粮食应急加工、运输、供应保障系统。发生应急情况时,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粮食应急预案,互相配合,协调行动,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确保粮食市场和社会稳定,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四)着力推进粮食市场建设,依法加强全社会粮油市场的监管

一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搞好本市郊区粮食收购,着力掌握粮源,同时,各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工商等有关部门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二是加强发展粮食产销区之间的省际合作。全面提升粮食购销组织化程度,扩大市外粮源基地的数量和规模,稳定和发展产销区之间的粮食购销协作关系,通过多元化投资和技术合作等发展粮油食品工业,推动粮食产销区经济共同发展。三是健全和完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整合发展交易规模大、辐射力强、信息化程度高的粮食集散中心,进一步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的作用;发挥良友(集团)公司等大型集团引导带动多元化粮食企业联合发展的骨干作用。四是依法加强粮食批发市场管理,指导市场的自律管理,继续以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为目标,提升本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总体水平;对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实施分类管理,树立典型,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带动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整体发展。五是健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网络,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强粮油市场的质量监管。从源头抓起,逐步推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制度,做好米、面、油、酱、醋五大类商品实行QS许可准入制工作,保证质量安全,保障市民身体健康。

(五)着力推进粮食政策性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满足部队需要,争创全国“十佳”军粮供应站

帮困粮油供应和副食品价格补贴发放是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关心,也是牵涉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一是要从方便群众出发,落实好指定帮困粮油供应网点,做到价格合理,买卖公平,使帮困对象真正得到实惠。二是要建立帮困粮油供应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维护困难群众利益。三是“副补”工作要从加强管理为切入点,树立单项典型经验的示范点,推动“副补”工作整体发展;要创新突破,将有关“副补”发放政策等在“*粮食网”上公布,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对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与居民沟通,继续力争做到“零投诉”。

军粮供应,是搞好部队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是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大事,也是一项“拥军工程”。一是要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本市军供管理体制,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高军粮供应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继续保持一流佳绩。二是要抓好粮源筹措,严格管理,落实责任制,落实检查报告制度,确保军供粮油质量。三是要实行科学化、信息化管理,应用军粮供应计算机管理程序,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四是采用连锁配送形式向部队伙食单位配送,增加供应品种范围,适应部队不断变化的后勤保障需要。五是根据国家粮食局、财政部、总后勤部颁发的《特种储备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抓紧制定《*市军粮应急预案》。六是要培育树立军供样板站,推动基层军供站建设,争创全国“十佳”军粮供应站。

(六)着力推进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粮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根据市级储备粮库调整规划,抓紧新建集先进储存、加工方式为一体的现代化储备粮库,同时选择一部分郊区粮食仓库予以维修;重点推进良友工业园区的建设,建立粮油加工和仓储物流体系,使*成为全国粮食商流、物流中心之一。二是要推广现代化“四新技术”和“四散作业”的运用,逐步增加“糙米”的储存量。三是要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国家储备粮库“上粮七库”二期工程项目的总验收工作。四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粮食科研所的作用,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并推广粮油质量速测技术,完成优质粳米消费鉴别项目。

(七)着力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粮食局”目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要按照市政府有关政府部门网站考核的要求,不断加强网站建设。根据“便民、利民、无偿”的原则,加大“*粮食网”粮食政务信息公开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网上服务项目和办事项目;指导和促进区县粮食局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网站的运行维护系统,确保网站正常运行。三是要强化网站组织、应用、管理和考核机制,实行长效管理,推进网站高效、可靠运作。四是将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着手建立储备粮信息管理系统、粮食市场监测和粮食政策性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抓好市粮食局公务网平台和办公自动化平台建设,抓好粮食信息化建设长效管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工作管理水平,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全力推进粮食工作信息化。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篇5

一、现代租赁

现代租赁是以融资租赁为主,金融与贸易相结合,由出租方、承租方、供货方、委托人及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进行的一种服务性商业信用活动。现代租赁的服务性表现在,通过租赁满足承租方对租赁物的不同需要。其商业性又表现为出租方出于获取利益目的,购买不为己用的物件,出租给他人来获取利润。它的信用性指租赁交易过程是“融物”与“融资”的结合体,出租方提供租赁设备相当于向承租方提供借款,属于信用范畴,只不过表现为物的融通而非货币资金的融通。

现代租赁首先于50年代在美国兴起,由于其具有融物与融资相结合,筹资方式灵活多便,能够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既避免无形损耗带来的投资风险,又不影响承租人负债能力等优点,迅速广泛的被社会采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租赁规模和投资比重迅速增长。1982年,美国公司在建筑和耐用设备上总投资额为3476亿美元。其中租赁设备投资占总投资额16.6%,银行贷款投资占11%.到1987年,美国设备租赁金额高达986亿美元,占设备投资总额28.6%.在日本,租赁业成为仅次于电力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租赁交易额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二)租赁组织健全,行业规范化。1968年,欧洲著名的跨国租赁协会——租赁欧洲成立。1971年,欧洲设备租赁协会成立,1972年又成立了欧洲设备租赁联合会。此外,各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租赁行业制度:美国从会计制度、税收制度不同角度阐释了现代租赁含义和行业规范;英国租赁设备协会对租赁作了统一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2年颁布了专门的《租赁会计准则》

(三)功能更完善,经济关系更复杂、广泛。现代租赁的信用、贸易尤其是金融功能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普遍通过租赁设备来解决资金短缺、技术改造问题。随着用户对多方面服务要求的增加,租赁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租赁业的功能也已扩展到很多领域,如财政金融、经营管理、销售网络、咨询策划等。现代租赁在积极发挥综合的经济功能的同时,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每一项租赁往往都涉及到投资方、供货方、出租方、承租方及其委托人等多方面关系,规模庞大,利益关系明显。这也是现代租赁信用不同于分期付款和举债信用(只涉及到一般性双边关系)的一个重要区别。

二、现代租赁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研究现代租赁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首先要纠正关于租赁产生原因的一个传统观点:“现代租赁业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考察现代租赁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特征,它确实是在美、英、日等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出现和取得迅速发展的,而且他们至今仍是现代租赁最发达的国家。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最小的资本榨取最大化的剩余价值这一内在利益机制仅仅是现代租赁得以广泛应用和发展的动因,而非决定性条件。

市场经济是现代租赁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现代租赁意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经济观念。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进行生产经营决策,这就要求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由此,产生了现代租赁意识。以租赁设备的方式,淘汰传统的一次性巨资购买设备的投资模式,先由设备的使用中获利而后支付租金的新型经营观念逐渐形成,并被广泛采纳。这种经济观念的革新为现代租赁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泛的市场交易和频繁的资金流动,造就了发达的现代金融业和现代信用制度。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财团、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为现代租赁提供了雄厚的资本基础和多元化的资本来源。完善的现代金融制度则为融资租赁的产生提供了金融机构和会计制度上的支持。

(三)现代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租赁业加强管理和主动扶持、利用成为现代租赁发展的保证。美、英、日等国政府非常重视租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贷款、税收优惠,租赁立法,行业规范,产业支持来促进现代租赁的发展。

现代租赁的产生和长足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土壤,而现代租赁的发展也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现代租赁适应了市场经济对资本的需求,加速了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尤其融资租赁方式的产生成为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的重要延伸。它把租赁变为融资的一个重要手段,使金融机构和租赁业发展广泛联系起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租赁观念,实现融物与融资一步到位,减少了筹资环节,开拓了筹资渠道,为物质要素与劳动要素的组合提供了简洁的途径和广阔的选择空间,有利的推动了与科技高速发展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租赁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有力的补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而租赁市场具有更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本、设备等经济资源的功能。现代租赁业通过租赁设备把闲置的或新开发的生产设备尽快投入到生产过程,以必要的生产要素带动停滞的生产,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实现了技术设备要素在各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加强了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了物力、财力的占用,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三)现代租赁业发展完善了现代市场体系。租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租赁业的长足发展,租赁市场上的租赁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租赁服务功能向多元化发展,服务内容也由单纯的租赁设备发展到提供综合性的一条龙服务,租赁对象无所不包,服务领域囊括各行各业。租赁市场日益完善,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发展。此外,金融机构资金信用的介入和租赁灵活的融资方式丰富了投资市场,尤其是民间投资市场。现代租赁促进了生产要素市场的流通,它作为一项国际化的产业,也促进了国际经济资源的流动,成为发展国际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

现代租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认清它们的关系,用它来指导我们处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三、我国大力发展现代租赁业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多方面的,现代租赁业以其雄厚的资本基础,多元化的资本来源,全新的筹资方式,独特的资源配置功能大大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金融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流通机制等从投资、金融到外贸、流通体制的全面改革目标,有利于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有利于新产品的及时采用和推广

一项新技术、新设备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从应用、推广到大量投产形成生产力要经受层层考验,往往因为不为人们接受,试用成本较高,销路不畅等原因在试用过程中夭折,又往往无法实现资金回收,不能大量生产形成规模经济陷入转化的恶性循环。

通过租赁,承租人可以租进适用性、经济寿命等性能把握不大的新产品,以免遭受可能的损失;出租人则可使其产品价值逐步实现,投资回收速度加快,进而扩大生产,降低成本,降低售价,产品得以推广。同样,在新技术研制过程中,可以通过租赁实验设备、场所,尽量降低科研成本与风险,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三)有利于深化国企改革

当前,困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两大难题是资金短缺和技术改造问题。资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的“血液”缺乏资金,严重影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难以将企业改革深入进行下去。然而,传统的向银行借款方式会造成企业过度负债,而且国家严格限制信贷规模,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惜贷现象严重。国有企业迫切需要寻求一条可以增资减债的新出路。

运用租赁,企业以较少的资本,取得关键设备使用权,可以边生产,边获利,边支付租金,使资金运动有效循环。这不仅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同时获得了设备,完成了技术改造,不失为国企改革的新思路。

(四)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国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资金严重缺乏,需要引进物资和先进技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租赁业的国际产业性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按照国际惯例,租赁不属于借款,通过国际融资租赁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国际融资额,而且不会影响我国外债规模;通过租赁设备及相关服务,可以打破发达国家对先进设备出口的严格限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国内租赁企业向国外提供租赁项目服务,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我国现代租赁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多样化租赁方式

租赁方式多样化是现代租赁的基本特征,而我国的租赁还主要是一般性的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形式过于单一,租金支付方式不科学,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不同情况。发展多样化的租赁方式,有利于开拓租赁市场,扩大租赁业务服务对象和范围,满足不同的需求。

(二)提高租赁主体综合能力

我国租赁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业务少,资金筹措渠道狭小;由于信用丧失,租金拖欠问题导致租赁企业资金周转性差,背负较高经营风险;租赁行业从业人员大多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管理者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要提高租赁企业资金筹措能力,可以通过制定金融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租赁企业注入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租赁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或税收减免;鼓励业绩良好的租赁公司上市发行股票,扩大筹资渠道。要加强租赁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就要加强租赁行业理论建设,培养专业租赁人才,吸收既懂经济、法律、管理、金融又懂租赁实务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参与租赁企业管理运作。在企业自身增强竞争力,抵抗风险同时,政府也应建立租赁信用保障制度,比如租赁保险,担保等,从外部加强租赁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保护租赁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强立法,实现行业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租赁行业是多头上级管理,下级租赁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法规建设上,还没有专门的租赁法规,租赁机构同时受不同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约束,没有权威性,统一的行业规范。国家应尽快组建租赁行业管理部门,颁布租赁法规加强统一管理,规范租赁业的发展。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篇6

关键词:设备 租赁 发展策略

一、设备租赁市场的现状

1.设备租赁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租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一些无序的、不公正的竞争,工程造价的下浮,油田市场50%的工程对外开放等现状,迫使我建设工程处采取了低成本战略:为降低工程成本,各施工队采取了加快施工进度,进口设备一体化,自行购置焊接设备和发电机组等措施,专业公司对设备的需求量明显下降,并且致使大部分技术状况差的活动焊机没有市场,还有一批投产时间不长,价值昂贵,但利用率很低的大型专用焊接设备常年闲置。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我单位设备的租赁事业的发展,使租赁工作面临负债重、效益低的状况。

2.立足油气田和“西部大开发”

从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分析,我们身处西北腹地,有着陕、甘、宁、蒙等油气田开发的局内市场及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长输大口径管线以及周边市场的潜力保障。作为长庆首家以设备租赁为经营的单位,我们拥有国内外先进的焊接设备和道路施工设备,再加上工程处为长输管道工程新购置的焊接设备。目前我们的设备可以说是先进的、高水平、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可为企业竞争提供雄厚的物质条件。这样就能够把我公司的租赁工作推向一个更大的市场。但是,我们在立足于油气田产建的同时,必须同时拓展社会市场,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设备租赁管理的发展策略

1.加强租赁设备管理工作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要求

设备租赁管理方式要从根本上实现从粗放型集约型转变。我们过去的设备管理中存在着重复购置,轻使用,重新增;轻技术改造,重实物;轻价值管理等旧观念。这样必然造成设备规模总量大,但技术水平低,先进设备短缺,普通设备利用率低,大部分设备闲置,资产缺乏有效流动,设备单一性能好,整体缺乏配套能力,设备能耗高、污染重、投入多、浪费多。因此设备管理工作一定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

2.把技术服务做精做细

设备是施工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强与弱,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现有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目前,市场竞争的现实是:同等的质量比价格,同等的价格比服务。我们要适应这一市场规律,努力把技术服务做精做细,及时保持与用户之间的信息反馈,现场跟踪服务,提高用户对我们的信誉度。还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困此制宜的对现有设备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更新。对使用率高的老设备通过技术改造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要使新设备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3.综合设备管理

设备的综合管理是指对设备的调研、规划、造型、购置、安装、调试、营运、维修直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管理,以求得最佳设备利用率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高设备综合效能的目的。

3.1全员效益的目标管理是设备综合的核心

要求设备管理工作在追求质量效益、品种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

3.2全员的管理组织

我们要建立设备管理机构体系,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是我国设备管理的优良传统。全员的管理组织,就是要建立一个上至企业的主管领导下至每一个操作、维修人员参加的设备管理组织体系。要制订一整套激励机制,以调动职工参与设备管理的积极性。扩大自检、自修,即是全员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不仅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保证了生产。

3.3全手段的管理技术

全手段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技手段,如应用电子技术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表面工程技术、设备鉴定工程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技术等;二是调控手段。主要是用经济、行政、法规或制度手段,规范设备管理;三是现代管理方法。如决策技术、预算技术和排队论等。其中调控手段是设备综合管理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增强设备综合管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是建立设备管理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实行法规(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的三管齐下的管理,能够使提升设备管理的水平。

4.开拓社会市场

为了推动租赁市场可持续发展,转换经营机制,并遵循“追求卓越、尽善服务”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租赁公司在保证内部市场的前提下,跟社会市场接轨,并逐步建立市场网络体系,从而盘活资产,实现利润最大化。

4.1通过广告及媒体宣传,让社会了解租赁公司,将一批精良设备展现在社会市场,增强租赁公司在市场中的知名度。

4.2加强社会市场调研,推出市场中缺少的及利用率高的设备占领市场份额,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走租赁价格社会化之路,以适应社会市场。目前我单位虽然是专业化的设备管理租赁公司,但尚未真正走进社会市场,要真正走入社会市场还有待完善,提高各种适应社会市场竞争的机制。

4.3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封闭形式,引进社会力量,形成协作伙伴关系,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单位能否把握住,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那就要推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服务,用我们的特色服务占领市场,这个工作的前提就是我们首先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打造特色服务必须讲究细节,从细节从入手,真正把我们设备租赁公司的服务做精做细,创出服务品牌。

4.4根据市场需要的不断变化引进先进技术,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工艺调整工作。这些工作虽然我们过去也在进行,但做的仅仅是表面,今天必须改变思路,改变需求、改变作风,要做到改一项成功一项。力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

4.5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全员业务技术水平。既要学习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新知识、新技术,又要学习经济管理的新观念、新理论,把全员素质提高到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水平。学习应该是不断的,特别是青年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的开始学习,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我们要努力改变这一被动学习的局面,把学习和能力考察结合起来。为职工建立一个锻炼、提升自己的机制。因此,企业的各种培训,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之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的培养。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篇7

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应用兴起的时代,如何创新产品,如何为整个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做更大贡献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其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和一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让人们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为我国ICT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断涌现的新机遇,要求ICT产业务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紧跟国家政策,洞悉市场需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在“安全自主可控”的新形势下,抓住更多市场机会;二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在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的同时,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工作,做到以技术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结合自身能力和可获取的资源,抓住不断涌现的新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四是转变产业的发展模式,重视应用、重视服务,紧跟时代步伐,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推广和社交模式。

在ICT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同的细分领域,例如,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可穿戴式设备和网络安全等,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存在不同的关注方向和发展诉求,对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也大有不同。

大数据:城市的“智慧”预算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我国近200个城市先后成为“智慧城市”的试点,迈入“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城市”发展进程,推进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架构设计、制度设计的工作,并付诸富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智慧”建设实施。当前,如何使一个城市在“智慧化”或“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除了城市之间的个性差异,大多数城市的建设思路都是先进行以物联网、云计算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随后通过搭建面向不同领域的智慧应用,完成一个城市在应用、模式、协同上的智慧创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需求”是这个课题的中心,一个城市的信息化设施或许可以通过短期投入得以配置,而获得一个足够智慧的“引擎”并非易事。

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管网等关键智慧应用的建设中,能否充分发挥一个城市固有信息数据的价值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相互孤立、分而治之、存用分离,数据分析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城市管理者只能截取数据片段进行分析处理,难以获得一个城市信息数据的全貌。

由于在信息化过程中海量数据难以负载、难以利用,有些城市甚至存在摈弃、搁置数据的情况,因此能够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成为智慧城市“引擎”的必然选择。对于智慧城市筹划者和建设者来说,大数据就是城市“智慧”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智慧城市预算编制阶段就应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当前,尝试将大数据“引擎”引入智慧城市“快车”的城市有很多,南京智能交通建设便是一例。像其他城市一样,南京每年用于城市交通的监控摄像头、出租车GPS、地铁、公交等终端设备能产生百亿,甚至上千亿条数据,基于其构建的大数据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从亿万条数据中分析出全年交通流量的变化并获得规律,以用于城市智慧管理的进一步的决策,如公交站点设置、出行线路规划等城市设施优化部署。考虑到依靠数据分析获得的决策结果并非令人百分之百笃信,南京构建的决策模拟系统还可以验证决策的正确性。比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借助大数据处理能力量化城市交通需求,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在智能交通平台上模拟出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影响下的交通状态,从而确信分析决策的合理性。

再者,通过智能交通的实现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数据基础,积累一定时间区间内的交通流量数据分析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还有利于提供制定合理的城市商圈、公共设施、生活配套等城市规划布局参考数据。围绕智能化交通生态圈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就能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信息消费: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信息消费逐渐成长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力量之一。同时,我们也看到,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2013年,中国信息消费产业规模已达4.69万亿元。到2016年,我国信息消费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6.5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5%。信息消费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以其创新活跃和拉动作用大的突出特点,将形成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信息消费产业发展的驱动条件已经成熟。日益明显的硬件软化和产品服务化的技术趋势将深刻改变消费行为的基本模式。而“云物移大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技术和产品的出现,也大大丰富了信息内容的来源和构成,有效降低了信息产品的生产门槛,充分扩展了信息和传播渠道,使得大范围普及信息消费成为可能。

我国经济发展中传统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政策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地方经济增速放缓,寻求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信息消费以其丰富的内涵和不受环境限制的特点,成了带动产业升级和地方政府突破产业发展桎梏的重要抓手。

当前,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地建立适合本地消费特点的信息产业链、信息消费链,是实现区域经济信息化提升、消费结构信息化调整的重要途径。

建立适合本地消费特点的信息产业链和信息消费链要抓住消费者体验和以技术驱动。首次是以消费者体验为诉求,提升产品服务体验,以概念引领区域信息消费能力。建设者要重点关注消费者的体验诉求,加大信息体验服务的规模与质量,丰富信息消费的产品概念,培养信息消费需求,形成快速发展的区域信息消费市场。目前,整个信息消费行为从“功能式”消费发展到“品牌式”消费再到“体验式”消费。各地区要推广成熟的信息消费产品,保证良好的产品服务体验,创新信息消费概念,推进信息体验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信息消费体验体系的宣传,提高区域信息消费的能力。

其次是以技术趋势为航标,提升产品设计层次,强化区域信息消费产业布局特色。建设者要顺应国内外前瞻信息消费技术趋势,以服务为核心,促进“云物移大智”等应用的发展,实现信息产业层次的提升。

各地区需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特点,有特色地开展信息消费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合力推动技术进步,辅以政策支持,结合区域线下商业特色、消费习惯,在电子商务、智能信息产品、宽带移动网络等信息消费领域进行特色布局。

可穿戴式设备:2014年将走向现实

如果说2013年是可穿戴式设备的元年,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概念不断涌现,可穿戴式设备开始流行,那么赛迪顾问认为2014年就是可穿戴式设备真正走向现实的一年,各大ICT厂商不遗余力将可穿戴式设备推向高潮。特别是2014年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和世界移动通信大会(WMC),再次让可穿戴式设备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14年,随着PC行业的不景气,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饱和,可穿戴式设备无疑为电子信息产业内软硬件厂商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发展方向。从上游元器件供应商到下游终端产品制造商均将可穿戴式设备视为2014年全年布局的重中之重。从2014年CES和WMC上,我们可以看到,可穿戴式设备涵盖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都有相关设备,无论是产品终端形态还是产品应用效能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可以说,2014年可穿戴式设备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可穿戴式设备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设备,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市场,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这为智能终端厂商开启了另一个市场空间,为智能终端厂商改变原有产品结构、扩展市场创造了良机。

可穿戴式设备作为颠覆式智能终端,功能涵盖医疗健康、社交、娱乐等方面,具有交叉性。可穿戴式设备与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的交叉将催生新的业态。因此,赛迪顾问认为,要从多方面入手更好地以可穿戴式设备为契机发展相关产业。

首先,推动企业间合作,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政府推动可穿戴式设备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重点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可规模商用化的可穿戴式设备;支持可穿戴式设备应用程序和配套支撑系统技术的开发,通过应用软件的推陈出新,实现可穿戴式设备价值;推动可穿戴式设备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内部环境中需要在软硬件技术创新的同时整合相关资源,推动软硬件企业和服务企业间合作,为可穿戴式设备用户提供“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设备;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外部环境中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应用环境、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加强与医疗卫生、体育、娱乐等领域机构间合作,构建协同发展的内外部产业生态环境,为可穿戴式设备普及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研究有效的商业模式,推动企业发展。除了技术上突破创新和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外,我们还需要加快产品推广,促使可穿戴式设备企业尽快实现商业价值。目前,可穿戴式设备大多处于推广实验阶段,有效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需要可穿戴式设备厂商积极研究可以产生增值效益的商业模式。当务之急,我们针对不同可穿戴式设备的特点,探索适用性的商业模式,寻找最适宜的商业模式组合。

再次,改变产品研发模式,注重消费体验。用户将可穿戴式设备穿戴在身上,势必兼顾产品的美观度。同时,我们还要提高可穿戴式设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提高客户对品牌和产品认知度,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增强客户对可穿戴式产品和品牌黏性,将工业设计与服饰设计融合起来,避免用户产生“异物”感,让产品变得时髦起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使可穿戴式设备从“可穿戴”变为“想穿戴”,从而实现其价值。

企业级杀毒:谁主沉浮?

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装备已经有十年的时间,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信息一体化进程里走在前列的用户群体而言。相对于个人杀毒软件产品市场的厮杀竞争,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似乎一直是风平浪静。

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使得敏感的中国CIO再次开始顾虑起自己安全锦囊里那些非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加上今年云计算在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信息系统设施和架构上带来的变革,一场新的企业级杀毒软件市场之争正拉开帷幕。

互联网时代的杀毒软件产品由谁主宰?“用户说了算”这个答案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金融、制造、能源、交通、医疗卫生、流通、建筑、物流等行业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主体,在GDP的贡献规模上也占较大比重,其信息化发展趋势、IT投资综合特点、用户选择倾向等具有代表性特征。基于对这些行业信息安全建设的长期观察,结合阶段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调查研究,赛迪顾问总结出以下市场特点,以期描绘出中国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的市场格局。

互联网时代获取软件产品的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一改产品光盘等介质的传统方式。用户在杀毒软件产品的获取方式和渠道上,免费下载的方式占据多数,通过集体采购、自行购买的方式成为第二类获取方式,而以系统集成打包等方式获取的则相对更少。

在免费下载的方式下,以奇虎360为代表的安全厂商以其具有的互联网优势盘踞首位;在集体采购、系统集成打包的方式下,以赛门铁克为首的安全厂商则体现出其与系统集成商的合作优势;在自行购买的方式下,赛门铁克和瑞星的产品市场渠道优势有所体现。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篇8

2005~2007年为中国终端水处理设备发展较快的几年,家用水处理设备市场在终端产品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也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但随着终端水处理设备增长空间不断趋缓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年中国大陆家用水处理设备市场呈现放缓。但随着家用中央水处理设备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与家用终端水处理设备市场表现恰恰相反,家用中央水处理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期,初步统计,2010年中国家用水处理设备市场规模达166.5亿元。

随着人们对饮用水健康程度的关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消费者越来越来关心自己的饮用水健康,自2005~2010年中国市场全屋水处理市场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全屋水处理设备作为一个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水处理设备,未来其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前景和市场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消费者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更多的消费关注点将从终端直饮转向全屋水处理设备。

在家用全屋水处理设备市场快速发展中,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产品将更加多样、多功能化,慧聪邓白氏研究认为,未来中国大陆市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3~5年将出现爆发式增长

终端直饮产品在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后,近两年市场出现了减速放缓态势。由于市场销售人员对终端直饮产品过大的夸大宣传,侧面上削弱了中央水处理设备的核心功能,导致用户对终端产品的使用体验有明显落差。因此家庭完整的水处理系统将成为未来市场产品的主流,家用中央水处理整机市场也将出现一个快速的发展期。

目前中国市场中央水处理整机依然处于市场发展的引入期,市场正处于用户快速培育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3~5年内行业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2)区域化市场特点将更加显著

中国区域水质差异化明显,这就要求生产厂商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质特点,合理设计适合不同区域的产品,而不是如目前市场上大多生产厂商一样,全国产品采用一样流程的水处理工艺。此外,在属地为客户提供长期、持续的服务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净水机产品的品质及品牌。预计,未来区域化市场特点将更加显著,不同的区域将呈现不同的产品,针对性较强,更多区域品牌将快速发展起来。

(3)产品解决方案将引导未来竞争的方向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