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3-10-11 09:58:15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篇1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

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

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

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

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的措施,我们也要敢于实施。当前,我们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

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强,真正把我镇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

要坚定不移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取向,以产权卖断为主要手段,退集体进个体,以产权改革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抓招商引资,扩张民营

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镇域经济的主体,仅依靠自身积累显然速度太慢,依靠改制转化毕竟潜力有限,还必须把好的机制同外来资本有机嫁接,才能更好地积累发展资本,更快地聚集发展能量,使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的扩张态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的大开放意识,形成全镇上下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四)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

省、市、县明文规定的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镇内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应该落实给民营经济的政策,都必须全面落实到位,坚决取缔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彻底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放心、放手、放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

要大力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办、领办民营企业,带动民营,让人力资源活起来。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树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业特色的民营经济典型。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扬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涌现出的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及其优秀事迹。年终,党委政府要将民营经济中表现突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纳入全镇经济工作统一表彰,让同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

民营经济的发展,企业是主体,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却是主体。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区域生产要素聚集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决定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坚决做到“四不准”、“两逗硬”。即:不准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不准干预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不准对民营经济发展设立障碍和壁垒;不准侵吞、强占民营企业的资产。“两逗硬”是:在提高办事效率和优质服务上要逗硬;在查处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件上要逗硬。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篇2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

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

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

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

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的措施,我们也要敢于实施。当前,我们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

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强,真正把我镇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

要坚定不移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取向,以产权卖断为主要手段,退集体进个体,以产权改革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抓招商引资,扩张民营

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镇域经济的主体,仅依靠自身积累显然速度太慢,依靠改制转化毕竟潜力有限,还必须把好的机制同外来资本有机嫁接,才能更好地积累发展资本,更快地聚集发展能量,使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的扩张态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的大开放意识,形成全镇上下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四)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

省、市、县明文规定的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镇内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应该落实给民营经济的政策,都必须全面落实到位,坚决取缔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彻底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放心、放手、放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

要大力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办、领办民营企业,带动民营,让人力资源活起来。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树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业特色的民营经济典型。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扬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涌现出的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及其优秀事迹。年终,党委政府要将民营经济中表现突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纳入全镇经济工作统一表彰,让同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

民营经济的发展,企业是主体,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却是主体。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区域生产要素聚集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决定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坚决做到“四不准”、“两逗硬”。即:不准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不准干预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不准对民营经济发展设立障碍和壁垒;不准侵吞、强占民营企业的资产。“两逗硬”是:在提高办事效率和优质服务上要逗硬;在查处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件上要逗硬。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篇3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

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

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

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

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的措施,我们也要敢于实施。当前,我们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

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强,真正把我镇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

要坚定不移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取向,以产权卖断为主要手段,退集体进个体,以产权改革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抓招商引资,扩张民营

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镇域经济的主体,仅依靠自身积累显然速度太慢,依靠改制转化毕竟潜力有限,还必须把好的机制同外来资本有机嫁接,才能更好地积累发展资本,更快地聚集发展能量,使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的扩张态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的大开放意识,形成全镇上下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四)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

省、市、县明文规定的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镇内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应该落实给民营经济的政策,都必须全面落实到位,坚决取缔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彻底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放心、放手、放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

要大力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办、领办民营企业,带动民营,让人力资源活起来。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树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业特色的民营经济典型。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扬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涌现出的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及其优秀事迹。年终,党委政府要将民营经济中表现突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纳入全镇经济工作统一表彰,让同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

民营经济的发展,企业是主体,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却是主体。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区域生产要素聚集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决定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坚决做到“四不准”、“两逗硬”。即:不准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不准干预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不准对民营经济发展设立障碍和壁垒;不准侵吞、强占民营企业的资产。“两逗硬”是:在提高办事效率和优质服务上要逗硬;在查处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件上要逗硬。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093-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县域民营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并成为县域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截至2013年年底,闻喜县的企业总数共1252家,其中民营企业为660家,占企业总数的52.7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32家,其中民营企业29家,占企业总数的90.63%。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总产值212.6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总产值198.6亿元,占据比例为93.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6.7亿元,其中民营企业为52.5亿元,占据比例为92.6%;限额以上财贸企业(年销售额为2000万元以上批发业和年零售额为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和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年营业额200万元以上共30家,其中民营企业27家,占企业总数的90%),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及个体户共实现的零售额共31.5亿元,占全县总数的98.43%;全县房地产企业共12家,全部为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在县域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促进其发展,亟待加以研究、解决。

1 民营企业的现状及发展环境

就闻喜县而言,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45 %;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35%;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形式转型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10%,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有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1.1 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两张脸”和“两个标准”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服务收费、审批手续等方面往往被提高收费标准,得到特别“关照”。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1.2 管理水平低下

闻喜县80%以上的民营企业都属于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对市场认识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1.3 人才机制不灵活

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优秀人才很难或很少得到重用,使其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中,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1.4 决策盲目,风险经营

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一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二是在社会物质极其缺乏,市场化程度非常薄弱的条件下,投资风险非常小,成功率特别高,因而使一部分企业家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市场,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上的经验主义。

1.5 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闻喜县的民营企业如日用玻璃制造企业、日用陶瓷制造企业、金属镁冶炼和钢铁冶炼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1.6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享乐主义和奢侈腐化现象

在改革初期,民营企业家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使企业逐步成长起来。然而当企业发展起来后,许多企业家丧失了以前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产生了安于现状的念头,在生活上奢侈腐化,挥金如土,不思进取,不谋发展。网上爆料的煤老板耗资7000万元嫁女、钢铁大王花掉3亿元娶妻,有的锒铛入狱,有的搞垮企业,便是佐证。

1.7 竞争意识淡化,一味依靠政府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调配资源,企业在市场中靠的是竞争力。然而,近年来,县域上存在一种不良现象,民营企业壮大后,民营企业家们逐步淡化竞争意识,纷纷挤向政界,竞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的竟然成为县人大副主任或政协副主席,一味依靠政府的扶持或得到政府给予的“特权”来维持企业。

2 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2.1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在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的同时,更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2.2 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闻喜县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力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3 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坚决杜绝奢侈腐化之风

号召和倡议民营企业家要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创业观,企业家应把“以富带贫,实现共同富裕”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厉行节约方面形成制度,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不花。力求把富余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2.4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21世纪后,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崭新时代,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强化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篇5

一、民营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民营企业实力增强。2014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累计达21371户,本年新增2062户;从业人数98944人,本年新增4669人;注册资金累计达150918万元,本年新增9440万元。私营企业累计达1964户,本年新增251户;从业人员52365人,本年新增1790人;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373164万元,本年新增79494万元,新增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到317万元,远远超过全部企业户均注册资本190万元。

(二)民营经济量质同升。201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累计完成1090945万元,同比增长8.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4.8%,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6.2%,同比增加16.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8.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7.2:58.9:23.9,其中,二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增速快于整体民营经济1个百分点。

(三)民营工业整体向好。2014年,全市民营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471488万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3.4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增加值占民营经济增加值的43.2%,同比缩减0.9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对民营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民营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28.8%,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长有33.5%来源于民营工业。

(四)民营投资大幅回落。2014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投资额614935万元,同比下降16.2%;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571794万元,同比下降13.0%,比去年同期降低2.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2.9%,其中: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268704万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民间投资的比重达47.0%,同比增加8.4个百分点,农户投资21000万元,同比增长1.1倍。

(五)消费市场平稳运行。2014年,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78876万元,同比增长13.6%,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99.2%。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7609万元,占民营三产的比重达18.2%,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增长11.6%,增幅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民营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7682万元,占民营三产的比重达18.3%,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增长4.4%,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

二、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营经济下行压力凸显。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对我市民营经济冲击较大,民营实体经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发展困境,受当前价格回落、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等影响,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凸显。

(二)资金瓶颈制约十分严重。多数民营企业存在固定资产挤占流动资金现象,加之市场行情不好,资金回旋空间几乎没有;同时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风险大、信用度较低,加上抵押和担保制度不完善,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采取惜贷政策。

(三)产业结构层次依然偏低。受市场准入、企业自身素质等条件限制,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装备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一些产业能耗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很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四)企业管理水平尚需提高。多数民营企业还未建立现代管理体系,管理水平较低;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质量堪忧、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资金投入较少,研发能力不足;民营企业中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品牌经济发展还需加大力度。

(五)服务环境有待逐步提高。一些深层次的体制还存在,许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到位;民营经济具体管理办法还不尽完善,有关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实际工作中难以真正兑现;全民创业的发动面不够,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相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并结合措施出台当地支持政策,并开展涉及各部门政策的细分工作,通过对政策的贯彻实施,加大财税支持、加快结构调整、缓解融资困难等,积极推动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民营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将其做大做强。在发展好农副产品加工的基础上,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向终端产业和产品延伸,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三)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民营经济服务体系。以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为依托,建设民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吸纳具备条件的融资担保、信用评级、财税、法律顾问、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入驻,抓好政策、服务、信息的整合、链接、共享工作,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篇6

[ 关键词 ] 保定市民营经济 政策环境 发展

一、当前形势概貌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总面积22112平方公里。辖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3区,涿州、高碑店、定州、安国4市,清苑、满城、徐水、安新、高阳、唐县、涞源、易县、涞水、定兴、容城、雄县、顺平、阜平、望都、博野、蠡县、曲阳18县。总人口1077万人,约占河北省人口的六分之一,为全国第四人口大市。

近两年来,保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狠抓行风建设,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保定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主要呈现出五个特点:

1.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增势强劲。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094家。

2.主导行业发展拉动有力。主导行业包括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代表的

机械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皮革皮毛羽绒及其制造业、纸塑制品及其包装业、建材矿产业等,完成增加值211.6亿元,同比增长31.0%,高于民营经济平均增幅7.8个百分点。

3.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加快。

4.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5.特色产业集群初现端倪。如高新区新能源特色产业,已构成以天威英利、中航惠腾两大太阳能、风能设备制造企业为龙头,以高新区为基地,以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中国电谷。

二、保定市民营经济的分布特点

1.行业分布情况。在二十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大行业,共有中小企业42310家。其中,棉毛纺织业共有企业4951家,占12%;皮革及制品业共有企业10736家,占26%;服装鞋帽业共有企业3603家,占8.7%;机械制造业共有企业2174家,占5.3%;食品加工业共有企业5368家,占13%;建筑建材业共有企业6450家,占15.6%;电器电料业共有企业605家,占1.5%;工艺美术业共有企业1701家,占4.1%;纸塑包装业共有企业5120家,占12.4%;化工行业共有企业602家,占1.5%。十大行业企业在全部中小业中的比重达到了18%,特色优势较为突出。

2.地区分布情况。从区域发展水平上看,由于保定市有17个县(市、区)位于东部平原地区,8个县处于西部山区半山区,民营经济发展有较大差异。

3.产业集群情况。保定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根植于历史和文化积淀之中,具有独特地缘、资源、人缘和产业优势,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显示出鲜明的特色优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定兴汽车、容城服装、高阳纺织、蠡县毛纺、蠡县皮毛皮革、安国中药材加工、白沟箱包、曲阳石雕、雄县塑料包装、安新羽绒及加工等十大产业集群。

三、保定市民营经济的亮点

1.汽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汽车整车出口量居全国同类车的首位,并且连续创造了国内单个城市、单个品种(皮卡)汽车出口量两个全国第一的纪录。保定市生产的经济型SUV、皮卡市场占有率连续七年在全国居第一位,长城的经济型SUV产销量居全国首位,河北长安的微卡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位。全市汽车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六分之一以上,已成为保定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2.蔬菜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全市蔬菜(含瓜)播种面积为207.37万亩,总产716万吨,总产值56.9亿元。到200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已达到264.6万亩,总产量883.5万吨,总产值77.5亿元。分别增长27.62%、23.34%、36.20%。产值连续三年居种植业首位,达到40%,成为我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渠道。二是区域特色更加突出。建立了沿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及省市主要交通沿线的特色蔬菜基地。如定州无公害蔬菜基地、徐水无公害西红柿基地、蠡县麻山药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较有名的特色基地。三是设施蔬菜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以5~10万亩

左右速度增加,形成了以冬春日光温室、大中小棚、地膜覆盖为主,以夏秋错季、裸地种植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共同发展的蔬菜生产格局,基本上做到了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四是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逐渐规范。我市共建有18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开展产地自检。工农路市场、宝硕蔬菜配送中心、新市区绿奇园区等配备了速测设备。

3.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的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设立于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保定高新区”)内,在全国53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保定高新区规模、面积一般,但行业特色鲜明,即定位于“新能源与能源设备制造基地”。基地内的骨干企业包括保定天威集团公司、风帆股份有限公司、保定浪拜迪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电力自动化研究所中航惠腾风电公司等。1998年在该园区内成立的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集太阳能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等相关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工程承建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公司。该产业基地的远景目标是依托保定市在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领域的科技优势和发展基础,建设以风力发电产业链、太阳能发电产业链、能源设备产业链为主体的产业群。力争实现在大功率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电力电子产品与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输变电设备、新型储能设备、高效节能产品等六大领域形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

四、保定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增大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2.企业群体庞大但规模偏小。

3.民营企业信用缺失,阻碍发展。

4.产权制度仍存在问题。

5.产品品种繁多但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6.产业门类齐全但产业结构失衡。

7.区域发展不平衡。

五、保定市未来发展在三个方面最具转折意义: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非公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是做不到的。

2.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今后民营经济一定要抓出成效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特别是没有摆脱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模式。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必须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民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告别过去GDP挂帅、偏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重视公平的发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邓波:《民营经济前沿问题的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民营经济 现状 困难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12-02

民营经济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支撑起宁波经济发展的“一片天”。近年来,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冲击下,宁波民营经济在传统制造业和外贸业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用工难、融资难等矛盾的日益凸显,宁波民营经济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发展概况

1.民营经济的概念界定。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经济概念和经济形式。民营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关于民营经济的概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划分和界定。本文对民营经济的统计口径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2011年9月30日,国统字〔2011〕86号)第九条规定“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2.宁波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规模水平快速扩张。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宁波实有内资企业159135户,注册资本5772.9亿元。其中私营企业142038家,比上年增加15003家,增长11.81%,累计注册资本3201.5亿元,比上年增加647.2亿元,增长25.34%;个体工商户330354户,比上年增加35248家,增长11.94%,资金额169.7亿元,比上年增加32.1亿元,增长23.33%。

(2)民营经济投资领域以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根据现有数据,截至2010年12月底,宁波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比重分别占到其总数的75.58%和53.17%,个体工商户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占到其总数的76.71%和66.63%。

(3)民营经济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非公经济总量已占GDP的80%以上,而民营经济总量则已占GDP的70%以上。同时,民营经济也有效解决了宁波地区的就业问题,如截至2010年12月底,宁波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512891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达604863人,两者占宁波常住人口数的36.89%。

二、发展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长期以来未受重视的民营经济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至今,宁波民营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鼓励阶段、兴起阶段和发展阶段。

1.鼓励阶段(1978—1992年)。自改革开放伊始,宁波民营经济就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这个阶段,两次修宪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正身”效应尤为明显。一次是在1982年,宪法首次赋予了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另一次是在1988年,宪法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随后,两个条例的颁布也进一步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分别是1987年和1988年,国务院先后颁布的《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和《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经过这一阶段,民营经济开始显露头脚,截至1992年底,宁波GDP达到213.05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475.79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私营经济占比达到5.2%。从这个阶段来看,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崛起,私营经济开始成为宁波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个体工商户达到14.8万户,私营企业达到2264家。

2.兴起阶段(1992—1997年)。民营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明确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为私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民营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民营经济以前所没有的速度发展,它以极强的市场活力和对社会经济的突出贡献,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邵东作为湖南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试验区、国务院县域经济综合调研基地县、全国农村流通示范县,其试点意义和典型性是众所周知的。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前列,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过高速发展时期,综合实力进入湖南省十强,被喻为“湖南的温州”。然而,近年来却遭遇市场的冷落,面临着被湖南浏阳、宁乡等一系列县市超越的状况,而且曾经频繁地派人到邵东来学习、取经的浙江温州、永康等地,现在的发展已远远地走在邵东的前面。为此,笔者对邵东的民营企业进行较为深入地调研,形成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邵东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邵东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截至2004年底,共有个体工商户25536家,注册资本39803万元;私营企业807家,注册资本91414万元,从业人员56855人。民营经济总产值达120亿元,为县财政提供的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

1、骨干民营企业迅速突起,规模经济成绩显著。从1998年到2003年,邵东民营规模企业产值呈稳步递增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0.6%,2003年比1998年规模企业产值增加值为81575万元,其中民营规模企业产值增加值为32567万元,占规模企业产值增加值的39.99%(资料来源:邵东1998-2003年统计年鉴)。

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并逐步壮大,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竞争态势的加剧和价值取向的转变,使部分民营企业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开始,自我积累,自我创业,不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点状经济到规模经济的跨越,形成了以焦炭、五金、打火机、铝制品、药材等产品为主的特色规模经济。如邵东曾氏铝业集团由一家很小的家庭作坊企业发展到如今有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2、个体私营经济飞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1980年到2003年期间,邵东县全部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从16935万元增长到596976万元,增长了25倍,其中民营工业产值从10799万元增长到528417万元,增长了38倍。这说明此期间工业产值增长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个体工商户的增长(资料来源:邵东1980-2003年统计年鉴)。

3、就业与再就业的主要平台。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如果从就业角度看,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则更大,就新增就业而言,一般认为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在80%以上。实践表明,近年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净减少的同时,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4、对外贸易出口创汇的主角。改革开放以来,县政府一方面允许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合法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允许劳动力流动,并使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向由资源禀赋决定的均衡相对价格趋近。在资本相对昂贵而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宏观环境下,一些企业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产品生产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而且,作为推进贸易型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民营企业替代国有企业已成为外贸增长的主体。2004年邵东完成出口额5000万美元,仅打火机产量就达15亿支,生产企业300多家,委托和自营出口并上规模的企业17家,有的企业产品100%外销。

二、邵东民营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1、民营企业主素质偏低,观念保守。民营企业主素质偏低,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普遍缺乏。据抽样调查,邵东民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结构是:初中占25%,高中占42%,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33%。问到创办企业的缘由时,有64%的民营企业主回答是为了赚钱,只有27%的企业主回答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存在“小进即满,小富即安”、“肥水不外流”等落后的生产经营意识,缺乏做大做强企业所需要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从而制约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思想上有顾虑,对民营经济长期存在没有理性认识,对自己的位置没有摆正,缺乏宏大志向。

2、软硬投资环境的制约。一是软环境方面存在较多约束。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大的民营投资项目较受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重视,并且其经营者往往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办事相对较易,而中小民营企业办事不易,对投资软环境颇有怨言。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软环境欠佳,企业经营刚性成本随之增加,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值降低,从而使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二是硬环境方面的制约。近年,邵东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但还不够完善,水电能源供应还有待改善。

3、融资环境的制约。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从我们在邵东调研得到的情况看,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而言,间接融资渠道相对畅通,获得银行贷款相对容易,享有与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但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仍然存在较大障碍。目前,邵东的民营企业没有一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也较为困难。这既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4、税收政策的制约。民营企业税收负担比外商投资企业重,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一是双重纳税,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民营企业除缴纳税率为33%的企业所得税外,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二是税负不公平,如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所得税从获利年份算起享受“免二减三”,利润转增资本金或另行投资均可按投资额的40%返回所得税,国有企业技术开发费及技术改造投资购买国产设备可以部分抵扣所得税,而民营企业不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5、人才匮乏,企业管理落后。邵东地处湘中腹地,加上整个邵阳地区经济欠发达,人才引进难度大,人才储备更不用说,人力资源始终是一个难题。在创业初期,由于缺少资金实力,企业用不起能人。只好多用些亲戚朋友或虽然能力有限但是踏实肯干的人,家族成员其心协力。这在起家时,既节约了成本,又发展了事业。但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弊端就凸显出来,加上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管理中重生产经营,轻科技;人事上重亲情轻才能的现象,优秀人才“招不来,养不了,留不住”。在企业经营的劣势上,大部分企业主认为外部人才难进,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调查中发现60%以上的员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有大学学历的很少,如此低的素质,使市场分析和市场开拓无法进行,企业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

三、发展邵东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什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邵东民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深化改革,消除体制,在政府行为、市场准入、资金融通、减轻负担、权益保护、依法监管等关键环节上采取有效措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党委、政府领导层和各部门要深切领会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有关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精神实质,切实提高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应树立以下观念:一是平等观念。要平等地对待各种经济类型,给予民营经济与其他类型经济同等的国民经济同等的国民待遇,为其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二是服务观念。要坚持服务也是管理的思想,以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为标准,改进服务,减少行政干预。三是创新观念。要针对民间资本的特点,用探索和改革创新的办法帮助民间投资者解决市场准入和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引导、推动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2、加强对民间投资的规划、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针对民间投资主体信息不灵,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较为严重这些情况,政府部门应切实转变职能,采取规划、政策、信息等非行政审批手段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促进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把引导民间投资和启动民间游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其纳入邵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制定符合邵东实际而又切实可行的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二是要做好产业引导工作,引导民间资本向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适销对路的产业。

3、改善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积极发展适应中小民营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中小民营金融机构。一是应该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吸收民间资本,将其改造成股份制的中小金融机构,增强其为农村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服务的能力。二是推动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进行股本扩张或股份制改造,逐步提高社会资本持股比例,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其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能力。三是要建立一定数量以民营企业或个人为发起人的民营股份制金融机构,并在适当时机推荐其上市,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增强其抵御金融风险和为民间投资服务的能力。这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途径。邵东具有民间资金雄厚的优势,应该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在探索民营银行方面率先垂范。

4、彻底清理不合理收费。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和收入机制,明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费用都应主要由税收来承担,不应再向使用者或受益者收取额外费用。在财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之前,作为过渡措施,可以采取“一次收费”的做法,取消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而由政府一次性征收,杜绝各部门、各方面向中小企业乱摊派的行为,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民营经济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安体富,王海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政策取向.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6).

[2]钱小安.金融民营化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J].金融研究,2003,(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