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质量农产品8篇

时间:2023-10-12 09:32:27

高质量农产品

高质量农产品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32-1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逐渐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农产品。自2001年4月26日农业部推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极快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存在很多问题,“三废”排放造成农业环境污染严重,非法添加、滥用药物、农药残留超标等个别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群众健康、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而农业标准化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得到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农民按所制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2 加强农产品产地管理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就是农产品质量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农产品生产产地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等要符合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要求;对农产品产地周边污染源要加强监管,严禁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废气、废水、固体废物;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机制,设立监测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预警。

3 加强农产品生产管理

3.1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治理力度

控制农产品源头污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第一道关口。一是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积极协调工商、质检、供销等部门,认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积极开展农资市场检查,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二是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力度。提高生产资料经营人员和农产品生产者的素质,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技术,严禁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

3.2 加强农产品生产者的管理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3.3 加强市场准入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农产品市场准入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准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包括:有“三品”认证证书和专用标志的,可直接进入市场销售,有各级政府认可的检验合格证、产地证、卫生检疫合格证、安全检测合格证的可销售(进行抽检),对于非认证基地、无证书的,要进行现场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3.4 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以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主,县、乡镇、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检测实验室为延伸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市、县、乡、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根据各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所承担的检测任务和能力,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检测实验室及办公用房,配置相应的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等仪器设备。

3.5 加强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检查力度

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自我控制能力。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记录情况、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农产品基地现场和农业投入品及保鲜剂、防腐剂和添加剂等“三剂”使用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限期整改意见,严重的依法处理。同时,加强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4 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

高质量农产品篇2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88-02

近年来,甘泉县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和市场准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全力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使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源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

1 严格产地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加强对基地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积极引导农户自觉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进行生产。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带动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杜绝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建立好农产品生产原始过程记录档案,生产出安全、放心的农产品[2]。制定印发《甘泉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实施意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挂图》《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活动宣传挂图》等1.5万余册。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规范认证基地档案记录,由技术员负责,监督农民对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如实填写,客观记录,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

2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农产品安全的氛围

近年来,甘泉县农业行政部门从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入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围绕“放心农资下乡,维护农民权益”这一主题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营造舆论声势,利用集会日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深入到下寺湾、道镇、城关镇等集贸市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农业执法法律法规。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与自身业务工作相结合,派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加强蔬菜生产管理,指导广大菜农科学合理用药,积极开展拒买拒用甲胺磷等5种农药活动。2013年,全县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3 000余份,公开曝光处理假冒伪劣农资12个,接受群众现场咨询300多人次,现场培训菜农3 500人次,悬挂横幅22条,县电视台专题报道8次。

3 狠抓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县农业执法大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农药、肥料、种子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坚持日常打假与专项治理相结合,重点检查与拉网式检查相结合,加大对农贸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重点加强对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特别是对违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5种禁用农药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从而维护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有效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3]。2013年,县农业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80多人次,检查农资市场16个,检查农资经营企业(门店)32个,检查肥料950 t、种子115 t、农药4 t、农地膜15 t,限期整治点1个。对全县农资产品进行全面抽查。目前共抽取种子标签5个、样品1个、农药标签5个、肥料样品7个,合格率为100%,并对检查结果依法进行公布,严防假冒伪劣农资进入流通领域。8月12―13日举办农资经营人员和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受训人员达300余人次。

4 强化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

2011年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以建设农业产业大县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和“川道种菜、拐沟养畜”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大棚蔬菜和养猪、养鸡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乡、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建设210国道、甘志路沿线蔬菜产业开发带和相对集中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全力推进菜畜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2013年底,全县日光温室大棚总量达到10 646座,猪饲养量达到4.6万头,鸡饲养量95万只,其中存栏58万只,出栏37万只。初步建成桥镇无刺黄瓜、下寺湾番茄、高哨辣椒、城关黄瓜、道镇西香瓜、东沟小番茄和劳山养鸡等布局明朗、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基地。二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按照“建棚标准化、品种优良化、施肥配方化、育苗工厂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制定完善了标准化生产方案,通过改造低效棚、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等措施,先后引进推广瓜菜良种十大类80多个品种,全县蔬菜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工厂化育苗、配方施肥、嫁接栽培、防寒保温等实用技术普及率逐年提高,双膜保温、全地膜覆盖技术得到全面普及。畜禽养殖按照“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环境无害化”的要求,统一建圈标准,塑料暖棚、地下排水、自动取食、自动喂水、自动刮粪等现代饲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科学管理,全县先后建起8个600头以上规模种猪场,年产5万t饲料加工厂已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畜禽良种供给不足、外地种畜禽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全县养殖专业户的良种普及率达到100%,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到95%。在东沟李湾村引进千头种猪繁育基地、道镇山岔村饲料加工企业各一户,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与此同时,“建沼、养畜、种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5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

2004年,甘泉县1 333.3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农业厅认证,7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2007年1 133.3 hm2蔬菜生产基地被认证为绿色产品A级生产基地,6个蔬菜产品被确定为绿色A级产品。2010年已申请认证的有劳山村牌鸡蛋,2012年认证的有道镇的洋香瓜和劳山山养鸡。

6 打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申请注册了“甘泉放心菜”、“劳山村牌鸡蛋”等品牌,提升了甘泉县蔬菜和畜禽产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7 严格实施市场准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建立机构,成立领导小组。2004年,甘泉县就组建成立了蔬菜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专业工作机构,并投资67万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进行了建设和改造,配置了40余台基本的安全监测仪器设备。2012年,根据省市文件要求,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工商、质监、卫生、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政策制定、工作协调、重大事项决策以及检查考核等,2013年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二是制定具体的方案。制定印发了《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施方案》和《2013年度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成员单位和部分经销商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状况,专题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三是加强日常监测管理。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按照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超市的上市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抽检。四是规范市场管理,狠抓监管工作。2013年市场检测室检测蔬菜200多车次,检测样品3 567个,检测合格率97%,检测出不合格蔬菜78个批次、逾5 800 kg,全部退市,部分予以销毁。对不合格产品禁止入市销售,对每次抽检结果,都以《甘泉农业信息》简报形式及时向省市和县直有关部门报送,并在甘泉县农业信息网、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甘泉有线电视台定期向城镇居民进行公告,较好地发挥了监督和引导作用。

近年来,甘泉县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责任感,特别是农民更多关心的是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的不良观念,还没有把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摆上重要位置。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检测手段滞后,检测覆盖面还不够宽。虽然县财政列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但由于财力有限,现有设备只能检测农药残留,对畜产品、水产品、豆制品的监测设备短缺,致使部分检测内容无法实施。三是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较大。由于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分散。特别是大量蔬菜产品直接由经销商从生产基地批发出去,进入市场,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5]。

在今后的工作中,甘泉县农业部门将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强化技术培训,严格市场准入,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努力提高全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市上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执法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县区配备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和执法手段;二是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快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执法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的补贴力度;四是积极协调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化验室进行计量、质量认证,增强检测工作的法律效力,使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

8 参考文献

[1] 杜青林.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中国动物保健,2006(6):19-21,3.

[2] 何启伟.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 实现产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果菜,2005(3):6-7.

[3] 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3):20-23.

高质量农产品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县党代会和人代会议精神,围绕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和谐”全南,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依法监管”,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努力构建政府监管、生产经营者自律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主要目标

通过努力,确保在“十二五”期末,建设好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与使用;积极推进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县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大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全面落实县、乡(镇)长负责制和属地管理责任制。各乡(镇、场)及职能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负责做好本辖区内的农产品(含原粮)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县农粮、工商、质监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全县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检和综合监管力度。

(二)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为了协调工作,建立由政府牵头主导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定期召开农粮、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互报工作情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工作。农粮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依法抓好生产环节农产品的安全监管监督抽查。发改部门要将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每年安排必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并依法纳入县级公共财政年度预算予以保障,用于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和必要检测设备的购置;要落实县级农产品质检站项目配套经费,支持检测站尽早获得计量资质认证,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结果。人事编制部门要对农产品监管体系的机构与队伍建设给予支持。工商部门要加强对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质监部门要加强农业标准的管理,配合农粮部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组织实施等工作。卫生部门要负责农产品安全事故的救护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服务环节农产品类原料进货查验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严重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形成无缝对接和全链条监管机制,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监管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监管检测制度建设,制定监管检测计划和方案,建立常态机制,逐步建立覆盖所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市场的农产品监测监管网络,加快构建以县农检站为骨干,以乡镇、村、基地和合作社检测室为补充的农产品质检体系。

(四)强化技术培训工作。要积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等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要通过请进来指导和派出去跟班学习等方式,扎实抓好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构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抓好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管检测。一是切实增强农产品生产者使用安全农业投入品的意识,引导和督促其按照标准使用农业投入品,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使用档案,严格遵守农(兽)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规定。二是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样检测;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督促农产品销售企业对其销售的农产品,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经查验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三是坚决查处违法、违规制售和使用禁限用农(兽)药行为,严厉查处在农(兽)药和饲料以及在饲养过程中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四是要积极开展好辖区内的生产基地、销售市场特别是重大活动(节日)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防止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流通、消费环节。五是对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要依法查处,切实净化农产品市场。

(六)加快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要积极抓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办法,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和产品的申报认证步伐;切实落实《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府厅发〔〕3号),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高质量农产品篇4

【关键词】 加强 认证后监管 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的主要措施包括企业年度检查、产品抽样检查、市场监察等。企业年度检查是指各级管理机构对辖区内获得“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在一个标志使用年度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质量及标志使用行为等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定。企业年度检查的重点是企业产品控制体系状况,特别是生产投入品使用状况、生产记录档案留存等;产品抽样检查是指对已获得“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权的产品,采取监督性抽查检验,产品抽样检查的重点是产品质量重要指标的检测与评估;市场监察是指对市场流通中的“三品一标”产品的标志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市场监察工作的重点是有效标志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1.1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促进法律法规条款的贯彻落实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质量安全法》和相关的管理办法,加强了农产品生产法制法规建设,强化了行政执法监督管理意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全程全面监管,生产经营者负首责、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监管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参与和监督”的监管理念;《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指出,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认证认可条例》要求,认证单位要对其认证实施跟踪调查,对认证结论严重失实的,要追究责任;《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要求,获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必须包装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法律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到执法管理工作范围,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将全面促进各项法律法规条款的贯彻落实,对安全生产农产品起着重要的督导作用。

1.2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大力推进

实现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农产品生产环节多、链条长,要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必须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组织模式,实施“全程质量监控”的生产加工方式,建立了“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质量有标准,用标有监管”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从“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入手,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实施载体,通过“三品一标”的品牌效益,带动了农业标准化发展,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就是严格按照“三品一标”的各项制度和要求,依法对“三品一标”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全面监督控制,激励生产者积极、自觉地从事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生产者发展品牌农产品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1.3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不容忽视、日趋重要的一项工作,成为农业部门无可推卸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必须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来。从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撑。从执法监督角度看,农业部门要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职能,主要是依托各级“三品一标”管理机构工作体系来执行,包括产地环境监督、生产标准化督导、产地准出、包装标识使用、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等。强化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2.我省“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现状

吉林省自1990年开展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以来,吉林省相继于2003年、2007年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等工作。目前,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785个,有机农产品271个,无公害农产品209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8个,环境监测面积3900万亩;2009年,全省“三品”产量达到3340万吨,实现产值48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8亿元,带动农户278万户。

我省始终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以“全面加快事业发展步伐,大力推进依法监管进程”为主线,扎实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先后制定了产品抽检制度、企业年检制度和市场监察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属地监督、分层管理”的工作格局。从监管组织看,吉林省“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主要由省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2010年初,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年度检查计划、产品抽检计划和市场监察方案,由各地管理机构按照计划要求,具体主抓落实。目前,全省具备“三品一标”行业自律监管资质人员15人,并且都集中在省级管理机构中,基层管理机构监管队伍薄弱已是不争的事实;从监管依据看,“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主要遵循行业自律的原则,依据《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实施监管。部分管理机构得到本级政府部门行政执法授权,主要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监督;从监管实效看,全省大部分管理机构还没有得到本级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授权,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完全按照行业自律执行,监管措施还很薄弱,监管实效性不强。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吉林省“三品一标”市场影响力不够强,包装标志使用不规范,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发生。面对新形势、新时期和新问题,吉林省的“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3.1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既是是长期性的工作,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日常性的工作。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实施。目前,“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覆盖了60个县(市、区),能够独立承担产品认证、生产监控、证后监督工作。但是,还有部分县(市、区)的管理机构和队伍不健全,职能职责不明确,监管长效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管实效性不强。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的开展,“鞭长莫及”的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从“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三方面入手,产地准出的监督管理是监督管理工作基础环节。“三品一标”产品生产前沿是证后监管的关键点,生产者能否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主要依靠基层管理机构现场检查和督导,基层管理机构在“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应及早确立并理顺“三品一标”基层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激励机制,完善各项监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监管职能并落实工作职责。

3.2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明确授权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到法制管理范畴,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有明确的法律职责,然而,在依法监管过程中,我们还缺少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细则,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不够显现。吉林省大多数管理机构还没有得到本级行政部门的明确授权,监督管理层面存在执法空白,监管实效和工作力度呈现较弱的态势。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依法监督农产品,特别是“三品一标”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依法监管至关重要。应尽快对各级管理机构明确法律委托授权,积极协调法制部门,指导监督“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形成“上下协调一致,对口统一监管”的工作格局,督导“三品一标”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详实记录生产档案,合法规范使用标志。此外,对监督管理工作人员,还要继续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能力。

高质量农产品篇5

你们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给同行们做农产品品牌建设演讲。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

有利于提升农业效益;

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

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xx县始终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21个,基本上涵盖了全县名优特色农产品的各个类别,其中陕西省著名商标5个,宝鸡市知名商标3个;

全县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

“宝x布尔”牌腊羊肉、“麒康”牌小杂粮、“长x农林”牌核桃油及蜜蜂、“秦丰久香”牌核桃、“麒宝香”牌蜂蜜等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2016年1月,省农业厅通过xx县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

品牌的建立使当地资源禀赋得到了充分发挥。xx县属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产品量大质优,其中布尔羊肉、核桃、蜂蜜、优质玉米和小杂粮等享誉省内外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中国布尔羊之乡和全省烤烟种植基地县、核桃基地县、秦川肉牛基地县。按照“强果、兴牧、扩菜、优粮、做响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全县“东部苹果西部菜,中部畜牧+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东部塬区建成万亩矮砧苹果示范基地2万亩,西部建设万亩高山蔬菜基地示范带5万亩,建成高山蔬菜基地4个;

核桃栽培面积累计达到30万亩;

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

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5个,家庭牧场30个,适度规模养殖场46个,全县百箱以上中蜂标准化养殖场29个。

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县累计龙头企业14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户,市级3户;

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个,其中:国家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6个,市级优秀社10个,十佳社4个。全县认定家庭农场74户,建成适度规模养殖38户、家庭畜牧场81个、标准化养殖场40个、中蜂养殖场36个。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2个,其中: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10个。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6.03万吨,蔬菜总产量4.2万吨,核桃总产量5830吨,烤烟总产量1390吨,全年肉类总产量4477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6亿元,增长4.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804元,增长9.5%。

加强质量监管,标准化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建设基础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不断完善,扎实做好“三绿文章”,大力实施“三品”工程,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突出无公害,主打绿色牌,实施标准化生产,狠抓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上水平,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近年来,xx县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先后制订蔬菜、小杂粮和布尔羊等生产技术规范标准12个,并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使全县农产品质量和效益逐年得到提高。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规范“三品一标”包换标识。特别是在1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行农业生产记录制度、包装标识制度和质量抽查检测制度,开展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监管,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8年,完成速测样本5279个,配合上级抽检样品24个,送检样品40个,检测合格率100%。

多渠道开展宣传推介,品牌形象稳步提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通过新闻媒体组织宣传推介农特产品,依托农村电子商务全县推进,品牌农产品全部入驻农村电商进行推广销售,每年组织参加各类农特产品展销会,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宝鸡雅各布尔肉羊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惠x”牌肉品成功跻身2010年上海世博会并取得了供货资格,冷鲜布尔羊肉产品被确定为特许商品,荣获上海世博会“行业十大创新品牌”称号。陕西长x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长x农林”牌核桃在第七届世界核桃会上荣获“中国优良核桃品种”奖,生产的“长x农林”牌蜂蜜荣获第二十四届杨凌农业高新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高质量农产品篇6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57-02

自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在解决国人温饱的基础上,不断向小康迈进时,农业生产在食物供给量、食品多样化及国民营养状况方面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笔者从食品安全的田间生产至餐桌全程分析,找出制约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开展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1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1.1 农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化学工业污染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盲目使用化肥、农药,动物在饲养过程中使用添加剂等刺激性物质,过分追求产量,忽视食品安全,造成农畜产品的化学工业污染。比如说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饲料中添加性激素、生长激素等,上述这些添加物质都会残留于动植物食品中,人们摄食这样的食品以后,便可产生致癌后果和激素样的作用,引起中毒,重者致死。

1.2 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添加污染

农产品的储存、加工、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长时期使用,导致农畜产品原料变质等,虽然各级部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各个环节加大了监管力度,但杯水车薪,无法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在农畜产品加工、贮存运输等方面,个体经济模式普遍存在,对个体经营者而言,其生产设备简易落后,经营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根本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和意识,违规使用潜在的致癌添加剂,严重影响消费者身心健康等,这均属于典型的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的添加污染。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职能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用分级分段管理为主,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往往易出现重复执法、争着监管或者相互推诿、争着不管等怪现象,给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可乘之机,非法生产或销售不合格产品,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或安全监管机构因对食品安全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食品中毒是一个慢性中毒的过程,不至于造成生命安全。因此,地方政府或基层机构只不过以应付上级部门工作要求而开展工作,一些政府官员为了彰显个人政绩,保护地方利益,干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造假采取放纵现象,更加滋长了非法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嚣张气焰,不顾广大消费者身心健康,只图谋取一己私利。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应着眼于提高各级各部门官员意识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本着专业化的理念,公正、实效有序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不健全

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同时广大民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社会重视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国人农产品安全意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基础,配套建立许多规章制度,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淘汰滞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订出能与国际接轨、能确保广大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农产品生产及检测标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学好、用好在农业生产上。

1.5 农产品经营错综复杂,生产环节管理难度大

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经营等流通活动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标准化的生产,则要求生产者具备一定的安全标准化意识,这就要求广大农业工作者,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者认真探索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广泛应用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上去,广大农业工作者应在政府等相关行政部门的配合下,对农业生产采取标准化、专一化的统一实施。然而,就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而言,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和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R档淖橹管理和龙头企业,缺少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导致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模式错综复杂,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种植,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农产品生产者而言,其生产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他们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不惜牺牲广大消费者身心健康而为之,盲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苗,不合理地采收非安全生产间隔期内的农产品等,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1]。

2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2.1 加大农产品生产环节上对化学污染的监管力度

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能仅仅是限于加大检测工作的力度,除了开展相应的检测以外,应该重点加大源头治理的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从根本上杜绝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伴随着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来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在规范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农业执法相关部门切实规范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经营和管理,限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流通,切实从源头上把握住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广大消费者一个清洁的世界。

2.2 切断农产品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添加污染途径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疫体系,以市县级农产品检验检疫机构建设为重点,辐射到各乡镇办事处,完善基础设施,树立监督检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并规范并强化执法部门的执法管理力度,检验检测机构加大检测工作力度的同时,为执法部门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作为执法依据,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实施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

2.3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职能

为了改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存在无序低效的管理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管理机构应该是一支专业而又高效的管理队伍,而不是由行政部门任人唯亲,让一些非专业人士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应该指导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有序开展工作,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职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效率,有效改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的争着管和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怪圈,形成部门联合、上下联系、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置。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创造一个健康、高效的工作环境。

2.4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支专业化的执法队伍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无法满足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加之相关执法部门执法人员不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力度、执法水平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队伍,完善执法设施,保障执法工作顺利进行,严格执法队伍管理,提升执法水平,努力开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新局面[3]。

2.5 建设专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民自主经营管理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为了整合广大生产者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可采取以村为主,建立专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解决分散生产和经营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好地发展优质高效无公害的现代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同时,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鼓励、培养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示范带头作用,规范农产品安全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打造农产品品牌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农特产品,保障r产品质量安全[4]。

2.6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和整治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进一步宣传,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植根于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脑海中,营造时时处处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同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的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劣食品的行为,开展高风险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深化农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生产经营环境,有效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无害化。

3 参考文献

[1] 李厚品,王紫贤,吕磊,等.黔西北山区特色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J].农技服务,2011,28(6):790-791.

[2] 吴希,吴俊,申流柱.对毕节市农药残留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50-151.

高质量农产品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Management course, and points out that by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team,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al infra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高职;教学;质量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eaching;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76-02

0 引言

《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农产品分类、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等一系列物流基础知识,熟悉现代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物流技术,为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输送农产品物流方面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

1 当前《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具有涉及基础面宽、政策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起步晚,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突出

问题。

1.1 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和规范 针对该课程的许多实质性技术和最新技术,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讲授得不够深入,如农产品的冷链运输仓储技术、加工保鲜技术、绿色包装技术、检验检疫技术等前沿性技术的讲授往往是纸上谈兵,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而不能深入下去。此外,教学内容的不尽规范也影响了学生全面掌握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和内容。

1.2 综合性和前沿性教材严重缺乏 目前公开发行的教材有2007年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由赵编的《农产品物流》,该书结合了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从农产品对物流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了农产品物流的相关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为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然而,该书关于农产品物流的一些前沿性技术介绍较少。总之,深入反映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标志性教材严重

缺乏。

1.3 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 经济管理类涉农专业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很低,在这种背景下,任课教师在知识更新、业务技能、综合素质方面的缺陷和差距相当明显,教师也难以适应当前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要求。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显得死板而不活跃,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 提高《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2.1 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出发,该课程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一线高素质的农产品物流管理应用人才这条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能力素质的培养。首先,恰当取舍教学内容。可从物流实用技术、物流运作、物流管理等角度入手组织教学内容,随时更新充实农产品物流的前沿知识于课堂教学中。例如,针对农产品物流动态过程中生命、品质和地理位置的易变性所采用的农产品物流实时跟踪技术,鲜活农产品的绿色加工、绿色保鲜、绿色包装等绿色物流技术,不同国家转基因农产品物流的贸易政策等等。再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于前后联系不够紧密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如可划分成“农产品物流类别、农产品物流技术、农产品物流运作、农产品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政策”五个模块进行,使教学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理论内容,应与实际应用实例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

2.2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该课程应紧跟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趋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可采取:

2.2.1 比较法教学。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能,从而其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等物流操作手段也不尽相同。在讲授时,多采取比较法,可将不同种类农产品的物流特点系统地联系起来,如与粮食作物等农产品物流相比,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而需开展绿色物流。

2.2.2 多媒体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比如通过播放视频《蒙牛零距离》,可以将收奶、杀菌、包装、装箱码垛、出库等各个物流流程及先进的物流技术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可以采取设疑式、任务驱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 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适应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教学需要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内培”即通过校企合作,把现有的任课教师送到农产品物流一线顶岗实践锻炼,或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要求他们定期去企业“充电”,及时进行技术、观念的更新;“外引”即从企业直接引进具有现场实践操作经验的专家来充实教师队伍;“专兼结合”即长年或短期从企业中聘请现场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保持学校合理的专兼教师比例,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从而形成数量足够,活力充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2.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实践实用型人才,将课堂知识实践化,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冷藏保鲜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或者观摩,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2.5 注重该课程教学的基础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 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与其配套的基础建设也不可缺少。诸如:与教学相关的教案、讲稿、教学日历要齐全并且应该是教师之间共同备课的结果;与实践相关的实纲、指导书等要规范,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与考试、章节复习相关的试题库要完整,内容要全面,难度要适中;与教材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要随农产品物流新的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些基础性教学文件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实施的依据和纲领,既不可缺少也不可随便应付。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学生素质教育,要想使我们培养的人才紧跟时代的步伐,尽快适应现代农产品物流管理发展的需要,使其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生灌输科学技术知识,更应该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

3 结语

总之,农产品物流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基础课程,要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和教学基础建设,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和实训效果,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能为我国物流业的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优秀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玉海.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2).

[2]吕玉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22).

高质量农产品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体系;企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4-0023-03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设立于2002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国家示范校建设、2010年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的推动下,不断调整发展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培养机制,努力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逐步成为了学校综合实力较强、特色鲜明的骨干专业。

一、高职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一)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

在学校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下,紧紧围绕区域产业链条和岗位群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调研,不断总结提升,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得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及内容能真实反映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要,通过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能达到未来岗位需要,实现顺利就业[1]。

(二)课程体系开发步骤

课程体系开发按着“源于企业,终于企业“的理念,以确保课程体系构建方向的准确性和课程内容的有效性。课程体系开发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针对区域农产品企业进行调研,确立学生就业岗位群;从分析岗位群入手,收集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单元进行解构、分类和合并,形成典型工作任务群;将典型工作任务加载于适当载体(各种农产品)上;一类农产品形成一门课程;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有关技术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建立必要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条件及措施;开展课程的试点工作;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断改进不足之处。

(三)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在大量的农产品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严格遵循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和一般方法,将农产品质量检测课程体系的开发具体归纳为“四分析、一体系、一标准、一对接”[2]。四分析为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一体系是指理论与实践一体,形成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标准,即按照课程的系统开发理念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一对接是指新的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工种对接。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力求实现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全程检测,构建出“行企融合,双线并行”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体系[3]。课程体系开发流程详见图1。

二、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组织

好的课程组织形式能够更有效地促成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组织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要规划整个课程教学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 设计方案(资讯、策划、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以及课程中每一模块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组成;在微观层面,要规划课程的每一教学模块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手段达成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中,应该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二)教材建设

在目前的高职教材中,存在着与岗位对接不明显、与真实企业工作任务对接不明显、与职业标准对接不明显、与企业的检测程序对接不明显、教材难易程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高职教材只有将学科体系教材的优点、企业工作任务的特点有机结合,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企业所需技能为重点,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终点,体现高职教学的就业教育本质。

在农产品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中,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总结分析,认真研究国家有关职业标准要求。最终从知识和技能(教材内容)角度,将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分为:技术操作能力和化验室管理能力。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对初、中、高级技工及技师能力要求,对知识和技能难易度有意识地进行序化,并将两种能力进行糅合,形成“双能力糅合,四层次(初级化验员、中级化验员、高级化验员、技师)递进”的教材开发模型,如图2所示。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步摸索出了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网络资源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微生物检测》课程的网络资源库结构为例,该课程主要包含5个平台,即基本信息平台、课程资源平台、课程测试与评价平台、互动交流平台、课程直播平台。课程基本信息平台包括:课程简介、授课模式、考核模式、课程特色、师资队伍、课程标准、实训基地(校内 校外)等模块。课程资源平台包括:网络教材、课件、教案、动画、图片、视频、概念库、图表库、职业标准库、资料下载、趣味文献、技能考评、书目库、相关链接、教学案例等内容。课程测试与评价平台要求在线作答,试题在题库中随机选取,每套题为20道题,每题5分,30分钟内完成,用于单元测试和阶段测试。互动交流平台设置网络留言和在线交流、作业指导等功能。课程直播平台主要功能是适时跟踪课程进展、实时采集课程图片和录像、展示学生作品等,包括课程图片、课程录像、学生作品三个版块。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课程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师资建设、基地管理、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将社会资源逐步融入课程和课堂,把专业知识逐步传输给学生,并以课程质量作为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几年,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逐步理清了产业、行业、企业和专业的关系,开发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专业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7):42-45.

[2]胡克伟,郝生宏,刘翠华,等.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行企融合、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构建[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3-35.

[3]姜平.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24-25.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O Sheng-hong

(Liaon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ingkou Liaoning 115009, China)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