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审计的主要作用8篇

时间:2023-10-13 15:35:21

审计的主要作用

审计的主要作用篇1

一、审计统计的主要作用

审计统计是运用统计方法对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统计,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的活动,是审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情报、成果在审计统计报表中的集中反映,是审计机关工作成果和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审计统计具有以下作用:

1.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审计统计工作主要包括审计项目台帐登记、审计统计报表汇总和审计统计分析。按照审计项目编制统计台帐是做好审计统计的基础性工作。审计项目台帐记载了审计项目有关情况的原始数据,审计机关通过审计项目台帐可以直接生成本级月度、季度和年度审计统计报表,上级审计机关可以逐级汇总下一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统计报表。审计统计报表反映了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统计信息。它用报表的形式和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审计工作情况,记载了审计工作成果,为审计机关领导了解审计工作情况提供了直接依据。统计人员根据审计统计报表和年度审计计划,分析计划完成情况,撰写审计统计分析报告,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

2.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2003年1月13日,朱镕基在审计署考察时强调,审计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审计统计报表中的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直接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等统计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审计统计数据,并依法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审计统计分析报告或者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统计结果,能够揭示国民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统计的信息监督和咨询服务作用。审计署每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公布、分析上一年度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和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等审计统计数据,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让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3.促进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党和国家对经济和社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信息情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统计信息是政府审计机关以科学的审计手段和合法的审计程序,通过扎实有效的审计监督活动搜集、发现、统计出的信息情报,它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相比,审计统计信息更加客观、准确、全面,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监测器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审计统计指标的含义和分类

统计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数值。审计统计指标是反映审计工作成果和审计工作情况的基本概念和这些概念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具体数值,前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后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确定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建立一套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是审计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审计统计指标要科学合理、繁简得当、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适当的超前性,做到全面准确、不重复、不遗漏。

分类是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审计统计指标有以下几种分类:

1.总指标和分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之间的层级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总指标和分指标。总指标是划分审计统计情况的一级指标,分指标是一级指标下面划分出的二级、三级指标。审计统计的总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补充资料、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一级总指标可以包含二级分指标,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按照问题的性质划分为三个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审计处理情况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划分为四个分指标:审计决定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二级分指标又可以包含三级分指标,例如:二级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按照不同内容包含以下三级分指标: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等。

2.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来源,可将其划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是在检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和审计情况的反映,而间接指标是对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分析、加工、处理情况的反映。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统计,是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审计处理情况是根据审计查出主要问题做出的处理处罚、审计移送和审计建议,是源于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是与审计处理情况相对应,反映审计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情况,是源于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审计业务经费等。审计统计的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和补充资料等。

3.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货币指标是指可以直接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而非货币指标是指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例如:审计查出损失浪费金额是指被审计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者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是可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货币指标,在审计统计报表中货币指标单位一般为人民币万元;审计移送处理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违反国家规定或有关法律,审计机关依法向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移送处理的案件,是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非货币指标。非货币指标不具备数额大小的可比性,但能反映审计统计信息的不同性质和影响力,例如: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一般比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性质严重;未被采用的工作报告比领导批示的工作报告影响力小。

三、审计统计指标的构成

审计统计指标包括审计成果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和审计效率指标。

1.审计成果指标是指反映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单位资产情况、项目投资总额、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国有资产流失、损失浪费、资产负债损益不实、不良资产率等指标。审计成果指标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客观状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机关经济监督作用的直接体现,是审计人员辛勤劳动成果的重要载体。审计统计的实质就是通过分析审计成果指标的数据来反映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审计成果指标具有行业性和地域性,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和审计成果指标也会不同。审计统计人员可以对不同行业或地域的审计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行业或地域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深入剖析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提高审计统计分析的针对性,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2.审计效果指标是指根据审计成果指标的具体数据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实际结果和影响,主要包括审计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等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应,例如:已上交财政包括已上交税金和已上交罚款,该指标的数额直接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给国家增加了多少财政收入:移送司法机关已立案这一指标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并已涉嫌构成犯罪的单位或个人移送司法机关后已立案处理的案件进行统计,它直接反映了审计工作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的情况以及对公众和社会舆论产生了多大影响。新晨

审计的主要作用篇2

一、审计统计的主要作用

审计统计是运用统计对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统计,为国民健康运行与和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的活动,是审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情报、成果在审计统计报表中的集中反映,是审计机关工作成果和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审计统计具有以下作用:

1.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审计统计工作主要包括审计项目台帐登记、审计统计报表汇总和审计统计。按照审计项目编制统计台帐是做好审计统计的基础性工作。审计项目台帐记载了审计项目有关情况的原始数据,审计机关通过审计项目台帐可以直接生成本级月度、季度和年度审计统计报表,上级审计机关可以逐级汇总下一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统计报表。审计统计报表反映了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统计信息。它用报表的形式和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审计工作情况,记载了审计工作成果,为审计机关领导了解审计工作情况提供了直接依据。统计人员根据审计统计报表和年度审计计划,分析计划完成情况,撰写审计统计分析报告,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

2.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2003年1月13日,朱镕基在审计署考察时强调,审计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审计统计报表中的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直接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等统计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审计统计数据,并依法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审计统计分析报告或者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统计结果,能够揭示国民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统计的信息监督和咨询服务作用。审计署每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公布、分析上一年度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和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等审计统计数据,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让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3.促进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体制改革的深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党和国家对经济和社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信息情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统计信息是政府审计机关以的审计手段和合法的审计程序,通过扎实有效的审计监督活动搜集、发现、统计出的信息情报,它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相比,审计统计信息更加客观、准确、全面,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监测器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审计统计指标的含义和分类

统计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数值。审计统计指标是反映审计工作成果和审计工作情况的基本概念和这些概念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具体数值,前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后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确定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建立一套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是审计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审计统计指标要科学合理、繁简得当、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适当的超前性,做到全面准确、不重复、不遗漏。

分类是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审计统计指标有以下几种分类:

1.总指标和分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之间的层级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总指标和分指标。总指标是划分审计统计情况的一级指标,分指标是一级指标下面划分出的二级、三级指标。审计统计的总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补充资料、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一级总指标可以包含二级分指标,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按照问题的性质划分为三个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审计处理情况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划分为四个分指标:审计决定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二级分指标又可以包含三级分指标,例如:二级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按照不同包含以下三级分指标: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等。

2.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来源,可将其划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是在检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和审计情况的反映,而间接指标是对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分析、加工、处理情况的反映。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统计,是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审计处理情况是根据审计查出主要问题做出的处理处罚、审计移送和审计建议,是源于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 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是与审计处理情况相对应,反映审计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情况,是源于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审计业务经费等。审计统计的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和补充资料等。

3.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货币指标是指可以直接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而非货币指标是指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例如:审计查出损失浪费金额是指被审计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者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是可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货币指标,在审计统计报表中货币指标单位一般为人民币万元;审计移送处理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违反国家规定或有关,审计机关依法向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移送处理的案件,是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非货币指标。非货币指标不具备数额大小的可比性,但能反映审计统计信息的不同性质和力,例如: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一般比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性质严重;未被采用的工作报告比领导批示的工作报告影响力小。

三、审计统计指标的构成

审计统计指标包括审计成果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和审计效率指标。

1.审计成果指标是指反映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审计查出主要情况、审计单位资产情况、项目投资总额、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国有资产流失、损失浪费、资产负债损益不实、不良资产率等指标。审计成果指标真实地反映了国民运行的客观状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机关经济监督作用的直接体现,是审计人员辛勤劳动成果的重要载体。审计统计的实质就是通过审计成果指标的数据来反映经济运行和的状况。审计成果指标具有行业性和地域性,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和审计成果指标也会不同。审计统计人员可以对不同行业或地域的审计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行业或地域的经济运行和特点,深入剖析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提高审计统计分析的针对性,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2.审计效果指标是指根据审计成果指标的具体数据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实际结果和影响,主要包括审计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等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应,例如:已上交财政包括已上交税金和已上交罚款,该指标的数额直接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给国家增加了多少财政收入:移送司法机关已立案这一指标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并已涉嫌构成犯罪的单位或个人移送司法机关后已立案处理的案件进行统计,它直接反映了审计工作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的情况以及对公众和社会舆论产生了多大影响。

审计的主要作用篇3

一、审计统计的主要作用

审计统计是运用统计方法对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统计,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的活动,是审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情报、成果在审计统计报表中的集中反映,是审计机关工作成果和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审计统计具有以下作用:

1.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审计统计工作主要包括审计项目台帐登记、审计统计报表汇总和审计统计分析。按照审计项目编制统计台帐是做好审计统计的基础性工作。审计项目台帐记载了审计项目有关情况的原始数据,审计机关通过审计项目台帐可以直接生成本级月度、季度和年度审计统计报表,上级审计机关可以逐级汇总下一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统计报表。审计统计报表反映了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统计信息。它用报表的形式和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审计工作情况,记载了审计工作成果,为审计机关领导了解审计工作情况提供了直接依据。统计人员根据审计统计报表和年度审计计划,分析计划完成情况,撰写审计统计分析报告,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

2.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2003年1月13日,朱镕基在审计署考察时强调,审计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审计统计报表中的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直接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等统计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审计统计数据,并依法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审计统计分析报告或者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统计结果,能够揭示国民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统计的信息监督和咨询服务作用。审计署每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公布、分析上一年度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和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等审计统计数据,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让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3.促进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党和国家对经济和社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信息情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统计信息是政府审计机关以科学的审计手段和合法的审计程序,通过扎实有效的审计监督活动搜集、发现、统计出的信息情报,它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相比,审计统计信息更加客观、准确、全面,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监测器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审计统计指标的含义和分类

统计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数值。审计统计指标是反映审计工作成果和审计工作情况的基本概念和这些概念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具体数值,前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后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确定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建立一套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是审计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审计统计指标要科学合理、繁简得当、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适当的超前性,做到全面准确、不重复、不遗漏。

分类是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审计统计指标有以下几种分类:

1.总指标和分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之间的层级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总指标和分指标。总指标是划分审计统计情况的一级指标,分指标是一级指标下面划分出的二级、三级指标。审计统计的总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补充资料、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一级总指标可以包含二级分指标,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按照问题的性质划分为三个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审计处理情况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划分为四个分指标:审计决定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二级分指标又可以包含三级分指标,例如:二级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按照不同内容包含以下三级分指标: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等。

2.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来源,可将其划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是在检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和审计情况的反映,而间接指标是对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分析、加工、处理情况的反映。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统计,是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审计处理情况是根据审计查出主要问题做出的处理处罚、审计移送和审计建议,是源于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是与审计处理情况相对应,反映审计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情况,是源于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审计业务经费等。审计统计的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和补充资料等。

3.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货币指标是指可以直接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而非货币指标是指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例如:审计查出损失浪费金额是指被审计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者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是可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货币指标,在审计统计报表中货币指标单位一般为人民币万元;审计移送处理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违反国家规定或有关法律,审计机关依法向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移送处理的案件,是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非货币指标。非货币指标不具备数额大小的可比性,但能反映审计统计信息的不同性质和影响力,例如: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一般比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性质严重;未被采用的工作报告比领导批示的工作报告影响力小。

三、审计统计指标的构成

审计统计指标包括审计成果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和审计效率指标。

1.审计成果指标是指反映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单位资产情况、项目投资总额、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国有资产流失、损失浪费、资产负债损益不实、不良资产率等指标。审计成果指标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客观状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机关经济监督作用的直接体现,是审计人员辛勤劳动成果的重要载体。审计统计的实质就是通过分析审计成果指标的数据来反映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审计成果指标具有行业性和地域性,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和审计成果指标也会不同。审计统计人员可以对不同行业或地域的审计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行业或地域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深入剖析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提高审计统计分析的针对性,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2.审计效果指标是指根据审计成果指标的具体数据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实际结果和影响,主要包括审计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等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应,例如:已上交财政包括已上交税金和已上交罚款,该指标的数额直接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给国家增加了多少财政收入:移送司法机关已立案这一指标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并已涉嫌构成犯罪的单位或个人移送司法机关后已立案处理的案件进行统计,它直接反映了审计工作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的情况以及对公众和社会舆论产生了多大影响。

审计的主要作用篇4

一、审计统计的主要作用

审计统计是运用统计方法对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统计,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的活动,是审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情报、成果在审计统计报表中的集中反映,是审计机关工作成果和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审计统计具有以下作用:

1.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审计统计工作主要包括审计项目台帐登记、审计统计报表汇总和审计统计分析。按照审计项目编制统计台帐是做好审计统计的基础性工作。审计项目台帐记载了审计项目有关情况的原始数据,审计机关通过审计项目台帐可以直接生成本级月度、季度和年度审计统计报表,上级审计机关可以逐级汇总下一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统计报表。审计统计报表反映了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统计信息。它用报表的形式和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审计工作情况,记载了审计工作成果,为审计机关领导了解审计工作情况提供了直接依据。统计人员根据审计统计报表和年度审计计划,分析计划完成情况,撰写审计统计分析报告,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

2.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2003年1月13日,朱镕基在审计署考察时强调,审计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审计统计报表中的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直接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等统计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审计统计数据,并依法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审计统计分析报告或者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统计结果,能够揭示国民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统计的信息监督和咨询服务作用。审计署每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公布、分析上一年度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和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等审计统计数据,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让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3.促进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党和国家对经济和社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信息情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统计信息是政府审计机关以科学的审计手段和合法的审计程序,通过扎实有效的审计监督活动搜集、发现、统计出的信息情报,它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相比,审计统计信息更加客观、准确、全面,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监测器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审计统计指标的含义和分类

统计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数值。审计统计指标是反映审计工作成果和审计工作情况的基本概念和这些概念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具体数值,前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后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确定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建立一套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是审计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审计统计指标要科学合理、繁简得当、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适当的超前性,做到全面准确、不重复、不遗漏。

分类是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审计统计指标有以下几种分类:

1.总指标和分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之间的层级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总指标和分指标。总指标是划分审计统计情况的一级指标,分指标是一级指标下面划分出的二级、三级指标。审计统计的总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补充资料、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一级总指标可以包含二级分指标,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按照问题的性质划分为三个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审计处理情况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划分为四个分指标:审计决定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二级分指标又可以包含三级分指标,例如:二级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按照不同内容包含以下三级分指标: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等。

2.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来源,可将其划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是在检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和审计情况的反映,而间接指标是对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分析、加工、处理情况的反映。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统计,是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审计处理情况是根据审计查出主要问题做出的处理处罚、审计移送和审计建议,是源于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是与审计处理情况相对应,反映审计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情况,是源于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审计业务经费等。审计统计的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和补充资料等。

3.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货币指标是指可以直接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而非货币指标是指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例如:审计查出损失浪费金额是指被审计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者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是可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货币指标,在审计统计报表中货币指标单位一般为人民币万元;审计移送处理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违反国家规定或有关法律,审计机关依法向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移送处理的案件,是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非货币指标。非货币指标不具备数额大小的可比性,但能反映审计统计信息的不同性质和影响力,例如: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一般比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性质严重;未被采用的工作报告比领导批示的工作报告影响力小。

三、审计统计指标的构成

审计统计指标包括审计成果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和审计效率指标。

1.审计成果指标是指反映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单位资产情况、项目投资总额、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国有资产流失、损失浪费、资产负债损益不实、不良资产率等指标。审计成果指标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客观状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机关经济监督作用的直接体现,是审计人员辛勤劳动成果的重要载体。审计统计的实质就是通过分析审计成果指标的数据来反映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审计成果指标具有行业性和地域性,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和审计成果指标也会不同。审计统计人员可以对不同行业或地域的审计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行业或地域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深入剖析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提高审计统计分析的针对性,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2.审计效果指标是指根据审计成果指标的具体数据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实际结果和影响,主要包括审计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况等指标。审计效果指标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应,例如:已上交财政包括已上交税金和已上交罚款,该指标的数额直接反映了审计监督工作给国家增加了多少财政收入:移送司法机关已立案这一指标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并已涉嫌构成犯罪的单位或个人移送司法机关后已立案处理的案件进行统计,它直接反映了审计工作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的情况以及对公众和社会舆论产生了多大影响。新晨

审计的主要作用篇5

关键词: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创新;路径

一、引言

信息化审计,是未来审计的方向。开展审计信息化创新,则是科技强审的必由之路。为此,需要以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和创新方法为视角,紧紧围绕公司审计需求,以审计工作为依托,拓展、完善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及ERP审计系统功能及深化应用,建立以管理制度为标准的关键控制点列表标准业务审计模型,开展大数据环境下的机器学习自主审计研究应用,导入事前审计咨询服务;将审计整改模块嵌入到审计综合管理系统之中,使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在审计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当前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国家电网公司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在实现审计“三大转变”(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财务监控和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监控和远程审计相结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出了灵活性、实时性、拓展性、自动性等优点。但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现有系统的局限性也开始显现,主要体现在:(1)现有审计系统没有充分考虑审计工作的触角延伸。目前公司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范围和内容上不断深化,对比目前审计工作要求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不能随同审计工作触角延伸而同步跟进,对审计工作支撑有限。造成这一短板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针对审计人员业务处理为主体来考虑,没有充分考虑审计工作的触角延伸。在新的审计工作要求下,审计信息化工作主体需要进行适度调整。(2)该系统中存在部分数据需要重复录入、信息反映不具备贯穿性等问题。(3)该系统主要供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期”和“审计实施”环节使用,而在“审计整改”环节,则显得无能为力,无法对审计人员开展整改提供应有帮助。有必要对现有系统进行创新改进,形成与审计工作紧密结合,支撑审计业务的开展。

三、创新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具体路径

(一)在系统中引入审计信息化系统客户端

为了实现审计信息化与审计工作的紧密耦合,有必要在审计综合管理系统中引入审计信息化系统客户端,作为审计业务拓展的信息化建设支撑。该客户端主要依托审计信息化主系统,随同审计业务的拓展而延伸。在这种形式下,审计信息系统客户端就形成了两个属性,一是不确定性,二是临时性。不确定性是在审计业务实施以前,审计信息化客户端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随同审计业务的开展而跟进;临时性是由于此类审计工作属于阶段性工作,因而审计信息化系统客户端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这两个属性需要在与审计信息化主系统对接时给予充分的考虑。

审计信息系统客户端是随同审计工作触角的延伸而同步跟进的信息化审计手段的延伸,以信息化形式服务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是审计信息化主系统的派生。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服务于审计项目开展,二是服务于审计工作开展,三是服务审计的界面平台。面对的对象主要是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审计信息系统客户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审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为审计工作的全面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会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同时也以审计案例及审计培训服务等形式建立审计工作平台,扩大审计工作应用范围和影响力,便于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提高审计信息化管理的自动性和信息的贯穿性

针对目前审计综合管理系统数据重复录入、信息反映不贯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审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可采取如下做法:(1)随同审计项目及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步推进相关数据的自动统计和完善;(2)在审计项目作业时,审计报告信息建立超级链接,将审计记录附件、审计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进行超级链接,形成审计信息的贯穿性,增强审计报告的可阅读理解能力;(3)完善信息系统的自动数据转移功能和业务管理功能,进一步拓展审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力;(4)拓展审计综合系统的客户端管理模块,将客户端管理纳入审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审计综合信息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

(三)构建审计标准问题数据库

目前在公司集约化管理不断深入情况下,地市供电公司及县区供电公司层面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的一个相应节点,会计核算业务种类及类型相对较为固定,这就为建立标准业务处理模型创造了条件,同样也为审计业务开展提供了标准样板和审计模型。全面分析管理业务,建立标准业务处理模型,根据审计发现问题建立典型行为审计确认数据库,统一发现问题的认定标准和适用条文。将发现问题与标准数据库进行对应,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认定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管理制度关键控制点管理列表

为开展管理制度关键点分析,需在现有系统中建立管理制度关键控制点管理列表,形成统一的管理业务审计标准。这有利于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管理制度关键点数据需求分析,研究制定大数据环境下机器学习自动审计新模式,初步开展一般业务自动审计。(2)根据管理制度关键点控制列表研究成果,编制管理制度应用审计手册,用于指导内部审计的开展,统一、提升审计水平。同时向业务管理部门推荐管理制度应用审计手册,提升审计服务品质。(3)开展审计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储备事前审计服务能力,扩大审计的服务影响。

审计的主要作用篇6

[关键词]审计;民主;法制建设;利器

近年来,由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审计报告引起的“审计风暴”,标志着审计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正在日益显现并增强。现代审计是一个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产物,也是推进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工具。

一、现代审计是民主与法制的产物

(一)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同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密切相关

审计是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审计的发展变化也受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审计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发挥作用,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审计的性质和职能、审计发挥作用的广度和力度也就有所不同。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家审计由君主授权,并且只向君主个人负责。这种古代的审计与民主法制没有什么联系。

随着历史的进步,民主制度取代了专制制度,公民立法并选举政府,行使国家管理职能,法律授权国家审计依法监督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社会从人治过渡到法治,现代国家审计模式也随之形成。现代国家审计的四种模式: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独立型,无论哪种模式,都是向一个特定机构和人民大众负责,而不是向某个个人负责。审计有了法律地位,并要依法进行。

(二)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对审计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日益加强。我国审计机关成立20多年来,作用不断增强,从财务查账到财政监督,从企业管理审计到国家宏观调控的间接控制手段,从经济监督到对权力的监督,审计监督的范围在扩大,力度在加强,影响在增长。这种历史的进步既是民主与法制建设进步的结果,又将进一步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

二、现代审计是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工具

现代审计是民主与法制的产物,更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工具,现代审计可以而且应该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现代国家审计的特征使其成为民主监督的工具

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受托责任关系,现代国家审计的动因则是民主政治、权力制衡、财政监督的需要,这一性质特征反映出现代国家审计与民主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民主政治是指民众的大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政治制度。然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只是一种政治民主原则,国家的管理总是由少数人来实施,国家的具体行政权力总是由少数人来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掌握权力的国家公务人员可能会滥用权力,,或者攫取权力,形成专制。因此,实行任何形式的民主政治,多数人对少数掌握具体行政权力的人进行监督就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事情。以一种权力来约束另一种权力,就必须有相应的手段和机制。审计监督便是这样的手段和机制之一。审计监督是从经济的角度对权力的监督。国家审计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工具的观点,则是将国家审计的这种特征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逐步显现的发展过程,它反映了国家审计作用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手段的专业性以及审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使国家审计成为权力制约机制中最具工具性的监督因素。

无论从历史与现实来进行纵向考察,还是从我国到外国来进行横向研究,虽然国家审计作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工具实现的程度不同,但都还没有完全实现,并且都在不断实现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审计制度自1982确立以来,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审计从代表财政监督纳税人正在向代表纳税人监督财政转变。国家审计作为民主与法制建设工具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二)国家审计的法定职能决定其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的国家审计拥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宪法授权。1982年宪法专门规定了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监督,本身就是依法治国的行为。国家审计机关揭露被审计单位的问题,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政府部门的绩效,都是依法律法规审计的法定职能行为,它体现的是依法治国的严肃性,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

过去20多年的实践表明,国家审计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还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挥审计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中的作用。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则更具体地提出:“强化审计监督,逐步推行效益审计,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依法实行审计公告制度。”这段话既明确了审计在反对腐败、建设民主政治与法制社会中的作用,又对审计工作提出了要求,这是时代对国家审计的新要求,这一新要求既是对国家审计原有职责在量和度上的扩充,又包含在国家审计法定职责范围之内。从国家审计法定职能上看,审计曾经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工具,今后还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工具。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审计在其中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随着我国逐步实现加入WTO的承诺,我国政府职能也在转变之中,正在实现从过去重控制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中心”的转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标志着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从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显示着我国政府改革以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作为目标模式。

政府职能的转变伴随着执政理念的转变,法治政府、高效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等理念已被普遍认知。现代社会的公众对了解国家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对了解公共经济责任有了强烈需求,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充分了解政府活动信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国家审计在法律保护下,对政府管理、使用公共资源的行为进行检查,从独立和专业角度作出客观评价,就可以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高政府效率,增加政府行为的透明度。

上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执政理念的转变,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国家审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三、国家审计在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一)提高依法审计能力,促进建设法治政府

审计要当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工具,首先就必须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

审计的过程,就是执法过程。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全面执行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既包括审计专门法律法规,也包括其他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严格依据这些法律法规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督促被审计单位依法经营、依法行政。国家审计机关还可以通过审计,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促使其公开、公正、公平,促进建设法制政府。通过审计,督促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和义务,特别是通过加强对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监督部门的审计,保证各项法律的实施。如通过对财政部门的审计,促进《预算法》的全面认真执行;通过对税务部门的审计,促进《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执行;通过对金融单位的审计,促进《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的执行;通过对海关的审计,促进《海关法》的执行;通过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审计,促进《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还可以通过审计监督,把发现的问题反馈到有关部门,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可资参考的信息,通过揭露矛盾,形成一种促进新的制度和机制加速生成的新环境,促进国家法律法规的改进与完善。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强化国家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社会的需要。现阶段国家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揭露、惩治腐败的力度。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审计对象由“民”到“官”的转变,这本身就是民主进步、法制加强的一种表现。

权力“寻租”是走向腐败的最重要通道。一些掌权的人搞暗箱操作,拿着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权力,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牟取私利,产生权钱交易。国家审计就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反腐败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善于从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暗箱操作。

在对权力的监督和反腐败斗争中,审计的作用相比较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来说,有自己的特点。公、检、法部门只有立案才能进行侦查,而立案是有一定标准的,这就限制了公、检、法立案侦查的范围。审计则不同,凡属法定审计范围内的对象,随时都可以被审计。虽然揭露问题是审计的基本功能,但审计的根本目的不是查案,而是经济监督,不管有没有腐败问题都可以进行审计,只不过是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发现案件线索。这就使所有可能产生腐败的地方都暴露在审计的视野里,不仅被审计单位的腐败问题会被揭露,对未被审计的单位的腐败分子也是一种永远存在的震慑。

审计对权力的监督,不但要做到揭露问题具体,而且要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与开展审计研究结合起来,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经济领域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重大案件的查处,对制度、政策方面的缺陷进行分析研究,努力找出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体制根源、制度根源,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提高审计建议的参考价值,使审计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不仅在查处具体案件上体现出来,而且在从宏观和源头解决问题上体现出来。

(三)开展绩效审计,关注政府责任

实施和发展绩效审计,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公共资源是由政府来管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此而形成公共财政制度。资源配置职能是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公共财政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公共财政的管理上,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职能主要也是通过公共财政,特别是通过公共支出来实现的。对政府部门和公营机构开展绩效审计,实质上就是关注政府财政收支,特别是国家支出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关注政府依法履行所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以往的审计结果表明,现在很多单位有问题,并不都是腐败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管理意识松懈,管理力度不足以及管理者的责任心不够而造成的。国家审计关注政府的公共经济责任,强化对公共支出的审计监督,能够促进政府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提高行政行为的科学性、有效性,完善政府管理,推进政府的民主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那么,国家审计机关关注的政府责任,一定与政府最高首长关注的政府责任具有一致性,与政府的民主法制建设目标相协调和一致。国家审计关注政府责任,实际上是政府运用审计手段,要建设透明化的政府。政府这种主动性的法制化,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特点。因此,审计机关不能满足于简单地揭露问题,更要从政府依法行政的高度,科学地选择审计重点,要与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政府的民主法制化进程同步,为政府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服务,同时为纳税人的民主监督服务。

(四)进一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为各监督主体提供更多的审计信息服务

审计结果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防止腐败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说,人民是国家审计的真正委托人,向其如实报告审计结果,是审计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赋予的权力就要为人民服务。政府及其部门工作人员掌管的资金,来源于包括普通百姓在内的所有纳税人的钱袋。老百姓有权知道这些钱用到了哪里,花得是否节俭、有效,资金的掌管和运用者是否让老百姓放心、信任,有没有挥霍浪费甚至中饱私囊的现象。要使老百姓知道这些内情,审计结果公告是最好的途径,因为审计机关的触角可以伸展到所有的公共领域。审计结果公开,使每个公民都能获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府信息,这本身就是对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肯定和保护。

惩治腐败,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透明。现在很多问题的积累就是因为不透明。虽然不透明的事情不一定就有腐败,但凡是腐败的东西一定是不透明的,一定有暗箱操作。李金华审计长说过:“有些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法规之所以不能得到严格的执行,主要是因为一些政府行为不够透明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努力推行‘阳光政策’。”“被子经常拿出来见见太阳才不会发霉”。

审计报告公开化,首先是可以通过“问题资金”查处腐败分子,同时可以形成威慑力,对那些想违规违法的人起到警示作用,还可以帮助违规部门堵死制度上的一些漏洞,使得腐败分子“不敢为”、“不能为”。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增强审计结果透明度,把审计监督与公众舆论监督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政府部门行为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公众了解政府,增强对政府的信心。

公布审计结果,让社会公众监督审计出来的问题是否属实,这对审计部门的审计质量也是一个很好的检验。

审计的主要作用篇7

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审计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深人发展。内部审计是审计高度发展后产生的重要分支,它的着眼点在于审计经济组织内部的经济效益状况,揭示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并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与建议,以推动企业内部不断完善内控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效益。 经济组织内部审计发展,主要取决于四个基础条件:一是现代会计的形成;二是生产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及其管理方面的多层次分工;三是经济组织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经济组织经济发展多元化及利润最大化。 我国经济组织内部审计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经历了一般审计到逐步发展为突出重点、全面审计的过程,并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健康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监督和服务的职能作用。 供销合作社内部审计工作是经济组织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供销社的重要管理职能之一。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在供销社理事会的领导下,紧密围绕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把审计监督与服务寓于企业经济活动中,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了审计工作职能作用。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正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健康发展;由低层次向深层次审计发展;由传统手段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审计方向发展,保障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内部审计工作进人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健康发展 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在起始时,是根据供销社理事会领导人批示,对某单位或某事项进行审计,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审完就完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及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深化,供销社根据国家《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规定,制定《供销社内部审计规定》,并此为依据,按审计职能范围对所辖企业单位进行审计,主要有: (一)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坚持开展离任审计、年度经济责任审i一十、跟踪审计、专项审计。做到有离必审,年度必审,有问题必审,使内部审计制度化,主要有: 1、定期审计。主要包括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人情况审计。在审计报告中,客观、公正评价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或财务收支情况,指出其在内部管理中的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推动企业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2、不定期审计。主要包括总经理(法人代表)和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离任审计。按有离必审的原则,把离任审计作为一项管理制度。离任审计主要内容:一是被审单位责任人任期的业绩;二是企业单位的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三是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四是有问题商品、资金情况;五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潜盈潜亏因素。审计结束,出具审计报告,客观公正评价离任者在任期内的业绩、资产增值保值情况,有关经济问题的责任界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 3、专项审计。根据供销社理事会的要求或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需要,对企业单位某个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弄清情况,书面报告供销社理事会使领导和有关部门掌握情况,作出重大决策依据。 4、跟踪审计。为使审计监督落到实处,加强跟踪审计工作,即对审计报告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跟踪审计,督促落实,避免审完就完的问题出现,真正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二)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颁布和施行,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件大事,是内部审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供销社内部审计要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为准绳,制定内部审计制度,依法行使审计职权,按照统一的规范开展审计工作。既要明确内部审计工作干什么,如何干,又要使被审计单位享有知情权。主要包括:被审计依据及审计主要内容;实施审计程序;审计决定及申辩程序,保障被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合法权益。供销社内部审计规范化的主要内容:一是审计计划;二是审计通知书;三是审计证据;四是审计工作底稿;五是审计报告。 实行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有效地规范了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内部审计人员权益,发挥内部审计作用,规避审计风险。同时,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20年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供销社的商品大多数实行计划分配,企业经济活动由国家统一调控,在此情况下,供销社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可有可无,内审人员素质低,内审工作像“新鲜事物”,开展审计工作,仅是审计企业完成利润情况,其审计方法、手段、范围等,近似财务考核检查,未能真正履行审计职能,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处于初始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供销社的经营、劳动分配、激励、人事机制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内部审计监督经济活动,特别是近几年来,供销社体制改革与发展,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审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其监督职能作用日趋重要,内部审计工作进人新的发展阶段。 (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不断深化审计内容 全国总社在2002年初提出“四项改造”工作任务,这是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是从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对供销社脱胎换骨的改革。供销社全方位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将传统单一审计项目向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方向发展,在目前,主要审计项目: 一是开展改革转制前的社有资产审计,着重于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弄清家底,为供销社理事会提供改革转制作科学决策。#p#分页标题#e# 二是开展年度企业单位经济效益或财务收支审计,着重于审计当年经济效益或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及时性,防止会计信息虚假行为,以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财务成果及状况。 三是开展企业单位总经理(法人代表)或负责人的离任审计,着重审计离任者在任期内的业绩,资产负债现状及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有问题商品和资金情况及发生时间和发生原因,影响企业潜盈潜亏的主要情况,内部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界定经济责任等。 四是开展重大经济投资的风险审计。内审部门要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投资决策的全过程,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评价其可行性、风险程度,作出审计评估,提供重大经济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努力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点。 五是开展重大基建项目的审计。随着供销社经营业务的发展,企业单位的重大基建项目日趋增加,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审计项目。内部审计工作着重审计基建项目是否采取公开招标;基建项目资金来源;预、决算工程款情况及其差异的主要成因,从源头上加强审计监督,将反腐防腐的关口前移,促进廉政建设。 (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审计职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对于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与时俱进,就是内部审计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勇于创造性,使审计职能随着审计工作深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 审计监督是审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能,随着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审计职能逐步多元化。在目前,主要有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两种职能,把审计服务寓于监督之中,侧重点在于审计服务。 审计服务是内部审计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审计服务就是内审部门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内部经营策略、投资方向、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果说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是“雷达”,那么内部审计服务职能则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助动器”。有“为”才有“位”。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是否有“为”,取决于审计服务的质量与深度。因此,在现阶段,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在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同时,重点应放在审计服务职能上,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职能作用,随着审计的广度与深度发展而发展。供销社内部审计人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总结与拓展审计职能作用,紧密围绕供销社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为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三、内部审计工作由人工手段向现代科技手段方向发展审计产生的基础条件之一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会计。会计凭证、帐册、报表的资料是审计的最主要依据。审计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审计手段随着会计手续的更替而更替。 1、审计电算化取代审计人工手段是历史必然。 会计人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运用科技知识和手段,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这是会计史上的重大发展。同时,也为审计电算化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审计电算化取代审计人工手段。审计电算化真实、完整反映审计信息,有利于客观、公正反映审计结果,同时可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2、更新观念,掌握审计电算化手段。 审计电算化是一种新的审计手段,供销社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和知识,尽快掌握审计电算化技能,实现审计电算化是审计史上重大发展。它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审计真实性和客观性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3、抓好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目前,供销社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从财会部门中来,到审计部门中去从事审计工作。从总体上看,内审人员专业水平基本上能胜任审计工作,但绝大多数内审人员只是懂得运用人工手段开展审计工作,欠缺电算化知识或是空白点。供销社内审人员既具有较高审计知识,又熟练掌握电算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匾缺,不利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电算化。各级供销社要从战略发展高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抓紧做好内部审计人员的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尽快培育一支既具有较高审计工作能力,又能熟练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知识的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以适应审计工作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供销社改革与发展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

审计的主要作用篇8

此次征文是全国审计机关第一次大范围地讨论审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的活动。来稿集中反映了这次讨论的内容和成果,将对我国审计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对于确立审计工作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和归宿的方针,并对今后深入具体地落实这一方针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将部分来稿观点综述如下。

一、审计机关应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许多征文来稿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论述了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要正确认识审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审计工作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和归宿,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作用、是近几年改革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为构建和谐社会,要确立政府审计的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审计的对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审计机关要积极发现和查处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加大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确定新形势下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审计工作要增强服务大局能力,提高审计监督水平;要围绕促进全面发展,加强对财政、国有企业、公共投资效益审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

审计署昆明办谢新年同志认为,审计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要积极发现和查处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问题,为建设和谐的财政经济秩序服务。经济领域中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往往以个人利用职权或者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攫取公共财物与他人财物为目的,它践踏了公平正义的分配原则,是和谐财政经济秩序中的 “毒瘤”,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障碍。审计机关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积极查处经济领域中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为和谐财政经济秩序建设扫清障碍。

山西省审计厅郝志远同志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确定新形势下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是当前审计机关需要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首先要依法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预算内外各项财政收入的征收管理秩序,堵塞财政收入流失的各种漏洞;依法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的监督。第二,要依法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促进廉政建设。要通过审计,注意发现资金运行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从中发现利用职权、化公为私、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利用财政资金谋取私利,侵吞国家资财的违法违纪案件。第三,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促进深化改革。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把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党政领导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大问题作为审计的重点。要通过审计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审计署兰州办姚爱然同志认为,审计工作要增强服务大局能力,提高审计监督水平。审计机关要加大对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力度,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强化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大力查处那些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乱纪案件和问题,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围绕推进国家重点建设,加强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围绕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揭露决策失误和损失浪费。

审计署广州办高翔和曾俊同志认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促进经济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审计工作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围绕民生内容开展社保、农业等专项审计。要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协调发展。审计机关应当加强调查研究,适时调整审计重点和方向,加强对财政、国有企业、投资、社会保障、金融、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审计,更好地规范社会经济有关主体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维护有关经济秩序,增进效率、效益和效果。

审计署太原办袁定聪同志认为,审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有关宏观政策措施和目标要求,在审计管理和决策上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审计工作的客观情况,找准审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为此,必须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积极推进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促进经济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关注社会热点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的研究报告认为,审计工作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和归宿,主要基于以下一些认识。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第二,这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作用所决定的。在构建公共财政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实现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审计机关责无旁贷。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制度之一,也是公共财政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做工作的重点之一。第三,这是近几年改革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目前财政预算编制和审议的问题突出,细化部门预算、打造“阳光财政”的改革任重道远;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奠定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问题突出;国有企业改革、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健全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迫切。

甘肃省清水县审计局高爱民同志认为,审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审计工作在推进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公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审计监督,及时发现财经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体制,及时发现改革中遇到的法律法规滞后、影响和阻碍改革发展进程的问题。第二,审计工作在打造诚信政府、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方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宁夏审计厅章建忠、金荣同志认为,加强审计监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审计监督对生产力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审计监督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审计监督具有规范力和约束力;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中,审计监督具有推动作用;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审计监督具有建设作用。审计监督对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保障作用;审计监督对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彰显作用。因此,审计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

上海市审计科研所课题组认为,构建和谐社会,要确立政府审计的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审计的对策。要实现政府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推进民主法制建设;通过审计监督和评价,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审计的发展战略包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确定重点的审计领域和内容。

福建省审计厅俞传尧同志提出,要正确认识审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历史责任,就是在财政、金融、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监督、保证人民的财产、老百姓的纳税钱能够管好、用好、有效益、不流失;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中,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关注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直补等政策措施和资金落实,关注群众切身利益,把社会保障资金、扶贫资金、救灾资金,农民征地拆迁补偿费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减少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审计工作还要十分注意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资源环保资金的使用到政策的执行,都列入审计重点,为营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

二、审计工作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

审计工作应当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那么应当在哪些重点领域或者哪些具体工作中发挥作用?很多来稿都认为,审计工作要围绕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在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和规范转移支付上下功夫;要高度关注金融机构对构筑和谐社会相关的管理和运作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大力发展环境审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保障中国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创新审计结构和审计领域,实行“三加一”基础审计和“四加四”(“四保”与“四民生”)针对性审计;要通过审计监督,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公平的实现,求得社会发展的和谐。

太原市审计局杨玲同志认为,在财政审计方面,应围绕财政改革的几项大的内容,按照“大财政审计”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好对本级财政及各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和对各县(市、区)的财政决算审计。审计的重点是部门预算审计、政府非税收入审计、政府采购资金审计、农村税费改革审计等。行政事业审计的重点部门有两类,一是教育部门,二是有执法权和收费权的行政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审计应着眼于促进社会保障预算的建立,对社会保障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的研究报告认为,过去几年审计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后审计工作还要继续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首先,审计工作要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做出贡献。第二,审计工作要围绕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在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和规范转移支付上下功夫。在财政审计中要关注财政安全,降低财政风险,保证财政的稳定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关注和分析财政支出的投向,以保证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要关注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等。第三,审计工作要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企业审计的新观念,既要国有资产“流动”起来,又不能“流失”出去。

上海市审计科研所课题组认为,政府审计应重点关注用于教育投资的财政资金同国家经济增长的协调,兼顾可能性和必要性。关注教育资金的使用合理性与效果。从宏观角度应关注教育资源在地区、层次和结构上分布的是否兼顾各方利益和需求,是否兼顾当前和长远,是否保证重点。进一步完善对政府审计对社会公共资金用于社会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的审计监督。对“三农”问题,政府审计关注的主要应是两个方面:一是该由政府和财政兑现的政策和资金是否到位;二是这些政策和资金利用的效果如何,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高翔和曾俊同志认为,近年来,我国在环保投入方面的资金巨大,必须加大对这方面资金的审计力度,保证资金的合理合法使用。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测算,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投入的资金对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来说,还远远不够,必须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这也必须要求加强审计,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高爱民同志认为,强化审计监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几方面入手。要强化财政金融审计,切实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强化政府绩效审计,切实加强政府建设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强化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审计,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强化生态环境审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庆市审计局课题组提出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加四”审计模式。所谓“四加四” 针对性审计是指“四保”审计与“四民生”审计。“四保”是指社会保障、保“三农”、环境保护、保“第一生产力”。“四民生”是指:教育、医疗、就业、安全稳定。要通过审计监督,关注体制机制,促进民主法制制度与阳光政府的形成,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求得行政权力运行的和谐。要通过审计监督,加强对垄断行业、部门的审计,规范经济秩序,促进自由竞争和社会福利总量的最大化,求得经济发展的和谐。

三、专业审计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多数来稿都认为,专业审计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具体论述了发挥作用的具体内容、途径以及理论意义。

(一)社会保障审计

许多征文来稿都提出,社会保障审计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审计署社保司王中信同志的论文认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取得巨大成绩,但是距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劳动者的“安全网”缺漏短欠;收入分配“调节器”的功能受限;经济社会运行“减震器”的作用脆弱。在这种背景下,社保审计更应当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有为有位。首先,要把握社保审计工作的基本方位。五中全会《建议》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保审计在这一时期到底应做什么、可做什么、能做好什么?第二,要确立社保审计的新观念。李审计长曾指出社保审计工作家底不清的问题。“摸清家底”不仅仅是指对社保的基本数据的掌握,而是要对社保的现实状态、主要问题、原因所在、审计着力点做到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明确社保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新时期社会保障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组织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基本掌握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规模、参保人员规模和管理现状,基本掌握全国及各地社会保障改革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连续的审计监督,严肃财经法纪,推动社保、财政、税务、民政等有关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建立起有效的涵盖资金收入、管理、支出全过程的内控制度,最大限度地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减少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推动资金收支和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揭露在社会保障资金安排和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大等问题,逐步推动社会保障预算和监督体系框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减少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推动资金收支和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揭露在社会保障资金安排和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大等问题,逐步推动社会保障预算和监督体系框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二)农业环保资源审计

要加大对农业资金的审计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通过审计监督,促进生态利益的最大化,求得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那么,农业环保资源审计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江西省审计科研所提出,监督好农业资金、增加农民收入是审计推动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优化环境、完善服务是必要路径。当前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呈现出全新的特点,一是审计资金量越来越大,二是投资渠道越来越多,三是资金拨付链延长,四是资金最终使用单位越来越多(点多面广的典型性特点进一步突出),五是审计范围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区划,广泛涉及到财政、金融、企业、投资等诸多审计领域。为此,他们提出了“把握项目,盯紧资金,关注效益”的新思路,有效地打破了因行业区划给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工作带来的行业限制。

(三)金融审计

为构建和谐社会,审计机关要持续加强金融审计,促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重庆特派办叶才伦、彭芳同志认为,十六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金融业的资产质量、赢利水平和服务水平。和谐的金融审计环境通过金融审计与金融企业之间和谐的监督关系、利益关系和服务关系实现三个基本目标,但这三种关系往往蕴藏着诸多不和谐因素。金融审计应抓住金融领域中的热点、难点和倾向性问题,开展一些专题审计和审计调查,涉及货币政策的执行、金融监管、内部控制、资产质量等各方面。要结合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与对其它银行、央行、财政、企业的审计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联系起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高翔和曾俊同志认为,据估计目前中国四大专业银行的呆坏账的比例在20-25%之间,如果银行风险一路累积,储蓄者总有一天会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引发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前五年过渡期将结束,对外资银行的政策限制将逐步消退,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的银行体系极有可能受到外国投机者的冲击,由此可能导致中国出现银行恐慌和金融危机,从而威胁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持续开展金融审计,摸清家底,防范和化解风险,防患于未然,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四)财政和投资审计

财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政事业单位等专业审计也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加强对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资金审计,以形成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体系,共同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

谢新年同志认为,在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中,要在注重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看转移支付是否科学和规范,有无人为分配、长官意志分配的情况;要特别注意影响职工利益(如再就业资金等)、城镇居民生活(如特大自然灾害补助资金、城市改造居民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收归政府所有后农民的安置资金等)、人民身体健康(如医疗卫生支出等)的资金的审计,每个审计项目都应结合工作特点,选择一、二项热点资金进行重点审计,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制度方面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

天津市审计局康燕同志提出,要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发挥威慑和警示作用。通过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促进项目建设单位合法、有效地使用建设资金,督促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堵塞漏洞,规范建设资金、项目核算和工程的管理;从法规、政策、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等方面分析影响资金使用、建设工期、工程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评价项目的建设效果和投资效益,将审计监督职能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监督关口得到前移, 使得发现的问题随时进行整改,促进项目建设单位合法、有效地使用建设资金,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问题的发生,防范于未然,其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明显,审计的服务与建设职能亦得以发挥,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审计

加强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审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共资源表现在资金方面,包括国债资金、环保资金、水利建设维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城建开发资金、养老保险基金、资金、赈灾扶贫资金、住房公积金和住房基金、教育经费等。国家审计机关应注重加强这些方面的审计。

湖南省审计科研所课题组认为,在公共资源的审计中,应该注意掌握好审计依据。衡量公共资源的运用是否合理、有效,靠我们惯用的财经法规显然是太狭窄了,公共资源的审计依据或标准应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其内容应涵盖技术、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形成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公共资源的审计中,还要用好审计方法。

四、审计公告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不少论文都谈到,审计公告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审计公告的力度。审计机关可以采用信息简报与专题报告等形式,向党委、政府和人大反映审计发现的制度缺陷。

中山大学张立民教授从理论上集中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政府审计公开制度。他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积极有效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和保障执政为公、审计为民的关键措施和标志性特征。从理论上看,审计公告制度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民主、和谐社会的思想。天赋人权,公民是一切权力的源泉;政府的本源是公民,政府权力来自公民权利的让渡;信息公开是保护公民权力的有效程序。

审计结果公开,表明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但是,我国审计发挥明显作用的主要原因还是人的因素。民众对政府审计信息具有强烈的需求权,但没有得到有效的供给,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审计机关的尴尬处境和政府有关机构的极力阻碍。总体上,我国审计制度在法律上的界定,体现了人民对审计的要求权,然而与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从制度的有效性和效率来看,我们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为此,要建构审计信息公开制度体系,刚性规范政府行为。审计信息公开是一种行政行为,也是一种民主制度,更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审计信息公开行为的经济高效有赖于制度和文化的节约,制度规则促进公开文化的不断构建,同时又成为了公开文化的直接载体,而公开文化沉淀并内化在制度和组织行为中。它们互动互生,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制约,不断调整和协同,共同推动审计信息公开的实现。

五、创新发展审计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一些论文把关注的视角放到审计的创新发展上,提出审计工作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必须在审计理念、审计制度、审计内容、审计方法以及审计管理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姚爱然同志强调,审计机关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审计成果水平。要进一步更新审计理念,扎实推进效益审计,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水平,加强专项审计调查,发挥宏观服务作用。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强审计透明度。在公告内容上,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既如实披露审计查出的问题,也反映审计整改的效果,确保反映的情况客观、公正,做到对被审计对象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要增强依法审计能力,提高审计质量水平;强化依法审计意识,严格落实各项审计法规;要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水平;推广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增强审计执行能力, 提高队伍建设水平。

重庆市审计局课题组认为,在转型时期实现审计监督创新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创新首先要创新审计目标,审计工作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目标和归宿,要以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财经秩序的和谐作为思考整个审计工作的主要线索。

在审计内容和领域创新的基础上,要创新审计方式,积极开展举报式审计和审计公告。对党和政府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加强审计监督,并走群众路线,充分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举报式审计和审计公告。要创新审计管理,建立以审计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审计管理体系,改进审计计划管理,加强审计准备管理,包括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方案。强化审计实施管理和现场质量控制管理,包括审计日记管理、三级审计复核、人力资源整合、同业检查等。要加强审计软技术管理,主要是指审计署5号令的内部控制测评技术、分析性复核技术、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与审计风险分析技术等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