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服装设计的培训8篇

时间:2023-10-19 10:09:14

服装设计的培训

服装设计的培训篇1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产训融合 同基分向 创建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46-03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建设中的重点建设专业,一直致力于为广西区内、区外服装行业、企业培养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生产工艺、服装销售方面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国家东桑西移的政策及广西的区位优势和服装发展规划,为加快广西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服装企业行业急需一批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服装专业技术人才,这为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了更多地获取本地行业、企业对中职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开展多方向、多渠道的专项调研,准确定位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广西地区人才需求调研情况分析

通过对广西地区服装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各层级用人情况及数量需求,参照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匹配的职业内涵、职业岗位群与岗位职责,结合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本专业近17年的办学经验,现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面向广西区内外大中型服装企业培养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与生产管理、服装营销四个方向的技能型人才。

(一)服装设计方向

由于广西全区上规模、上档次的服装企业屈指可数,自主品牌、贴牌生产的服装企业更是没有,加上本地企业服装设计类岗位非常有限,要有一定的学历门槛,鼓励在设计方面有兴趣和有潜力的中职生升入高职、本科院校继续读书提高学历,为三年后作设计助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服装制版方向

广西本地区服装企业以中小型制服生产企业和外贸加工企业数量居多,对版师需求量也不多,但对版型技术要求较高,这类企业往往花重金聘请有一定资历和经验的行家来担任版师,这方面的人才又是非常紧缺,所以培养的制版人才主要定位在制服版型设计这一块,要求能胜任从样衣量体―号型归类―纸样制作―推挡放码一系列技术工作。

(三)服装工艺与生产管理方向

通过对近几年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跟踪调查,结合广西本地区服装行业企业对工艺与生产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及趋势,把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样衣工、工艺员、质检员三类。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利用电脑绘图软件编制各种生产工艺文件,能独立完成样衣制作,能独立完成成衣的检验等。

(四)服装营销方向

通过分析广西服装营销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营销专业的办学经验,把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服装导购员、服装陈列助理、服装网络销售员;能胜任服装导购员、服装陈列助理、专卖店店助等岗位。

(五)民族特色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众多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和艺术审美情趣,其蕴涵的无限商机给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广西本地的民族服装、服饰行业、该行业目前急需一批具有一定民俗文化知识,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的一线初级到中级的设计与制作人员、业务人员及管理人员来填补市场的空白,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思路

通过前期的广西本地区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能力,确定专业培养分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学校共同通过“人才需求调研―确定培养目标―分析岗位能力―岗位方向分类―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修正人才培养模式”的流程,创建“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各方向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采取“分类合作”策略:选择广西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特色企业参与设计方向产训融合教学;选择广西实力强、规模大的制服生产企业参与工艺、制版方向的产训融合教学,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真实产品,全程参与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选择广西乃至全国知名度较高的运动休闲品牌连锁服装企业参与服装营销方向的产训融合教学。如图1为“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图。

图1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图

三、“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实践

“产训融合,同基分向”的内涵是:将校内专业技能实训与企业生产任务融合,学生专业作品与企业生产产品合一;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意愿和基础能力,进行专业分方向培养。

(一)第一学年:培养专业核心技能

同基培养:学习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和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

产训融合:服装工作室专业基础实训作品。

依托校企共建的“服装工作室”进行基础技能实训,学生在专业基础实训中生产出民族绣品、民族饰品、家居用品等简单的作品,通过服装工作室中的营销实训店进行展示和销售,在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成中掌握专业核心技能。

(二)第二学年:培养专业方向技能

分向培养:学生根据职业兴趣和能力基础,选择岗位方向,进行分班培养。

产训融合:实训基地专业生产实训产品。

各方向的生产实训与广西金壮锦文化有限公司、广西丝绸集团高华制衣有限公司、南宁圣祺纺织品有限公司、南宁乔威制衣厂、南宁聚冠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企业派驻技术人员到服装生产型实训基地与专业教师共同进行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实训,真正达到生产和实训的融合,使学生“作品产品化”,在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成中掌握专业方向能。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各方向产训任务是毕业设计,与广西金壮锦文化有限公司合作,民族服装服饰产品的设计制版制作陈列与销售,四个任务整合为一,将产训融合的产品推向市场。

(三)第三学年

岗位培养:根据岗位方向选择相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最终达到分方向培养的职业发展目标。

产训融合:企业专业顶岗实训成品。

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成品生产的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综合技能。

四、“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阶段性成效

(一)创新环节

1.构建了“岗位、特色、竞赛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训融合,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突出区域民族特色,渗入国家技能竞赛赛事内容,将三者相相互衔接、相互融通。

2.构建了“任务引领,产品导学”教学模式,以任务产品为载体,专业教师参照企业项目要求,制定教学任务工作页,下达教学任务;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施,参与技术指导和结果评价。

3.改革了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竞赛、作业、参加各种职业活动的能力、成绩和证书等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考、评、鉴、赛、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正是这些紧密相连的创新环节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实现了实践导向的教学结构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机统一,为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成效

1.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近两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为98%以上。通过学校每年举办的校园服饰文化节、师生技能作品展等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可。

2.参加省内外服装技能大赛成绩优秀。近两年,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共获各类省级以上奖项达20人次。2013年获得全区服装技能大赛中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同年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民族技艺比赛,作品《民族进化论》获得荣获二等奖;2014年获得南宁服装技能大赛中1个一等奖,2014年获得全区服装技能大赛中2个二等奖,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大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一等奖,成为广西首个获得一等奖的中职学校。

3.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得到提高。2012级、2013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对口率、岗位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就业质量上比两年前得以明显提提升,90%的毕业都能在省内外大型知名的服装企业从事对口的技术工作;在职业发展能力方面,许多毕业生经过锻炼,迅速成为企业一线骨干、中层管理者,有的走上创业之路,在事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2011级毕业生李某现担任中山湛海时装有限公司的板房主管,他每天细心接待处理各种不同技术工作,公司的产品销往香港、日本等地,公司年产量过12万件,每月制出20个时装新版。

(三)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按照企业流水线生产模式,并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需要,合理设计实训室的环境、设备工位、(下转第60页)(上接第47页)操作规程、人员配置等,提升实训室的软环境建设水平。校内实训室有:服装制版实训室、服装特种设备实训室、服装展示实训室、服装电脑设计实训室、数字化仿真实训室、服装绣织纺,每个实训室引进工艺一体化同步摄放实训教学系统。

(四)社会影响方面

1.企业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广西纺织工业学校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的认可度和评价越来越高,满意率达97%以上。连续两年,报读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数大幅度增加,招生规模从2011年的4个班增至2014年的8个班。

2.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影响日趋扩大。“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新闻网、广西八桂职教网、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多家媒体对学校的技能培养特色作过深入报道。2014年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广西民族织锦及服饰表演”活动中展示。学生身着自己设计制作的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以T台走秀的形式,配以民族元素创意文化产品展示,呈现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民族服饰盛宴”。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的高度称赞这场民族服饰秀是一场展现了民族与现代相融合、传承与发展相对接的民族文化盛宴,彰显广西民族文化魅力的民族服饰技艺。

综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中职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需要,使培养目标能向设计岗位中的设计助理,制版岗位的制版师、制版员,工艺岗位的质检员、工艺流程编排员,营销岗位的店长、店长助理等职位发展,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和企业要求。

服装设计的培训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职业素养;综合素质; 技能竞赛; 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138-03

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Have the Skills and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Quality in the Training of the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CAO Chun-nan(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 Haikou 571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number of apparel design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social effective demand has no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the recruitment unit is difficult to recruit graduates. These qualities, awareness level, including order, cooperation and respect for consciousness, from the technical capabilities, including the practice of garment design and customization capabilities, innovative apparel design and customization capabilities, etc.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skill competition; garment design customization capabilityv

Internet :.cn

职业技能竞赛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来说,是一个补充和激励的机制。事实上,很多专业课程理论的学习对学生灌输过多,学生一直在被动的接受,没能把学校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挂钩,只把课本当作概念来学,自己思考的空间太小,没有自主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的体会,就没有渴望学习的动力,更不可能把知识变成一种意识和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通过比赛,可以使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整合并运用,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服装设计与工艺的技能竞赛是展现学生专业技能素质最直接的平台,它展现出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实体现,服装设计定制工包括服装理论、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立裁、服装工艺等诸多方面,技能竞赛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本专业的综合素质。由开始技能的比拼,到理念、创新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及表现技法综合的比拼,不仅巩固知识,磨练意志,更开阔了眼界。参赛的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培训和比赛过程中充分的认识自己,客观分析当今人才需求环境的前提下,重新定位自己,树立科学地学习目标,做出未来就业岗位和方向的正确选择,为了日后在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个过程不是个独立的程序,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链接这三方关系的纽带就是――职业技能竞赛。

一、竞赛文化引领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导向式教育

“竞争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在校开始,打造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提升社会的适应性,实现职业技能竞赛学习过程上与企业竞争就业工作中的无缝对接。在此当中我们要强化实践服装设计定制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大学校以培养职业技能能力和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为本的教育特征: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力量,教师成为教与学的辅助力量。一方面,把竞赛带到课堂之外,通过模拟练习职业技能竞赛练习题,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不断践行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念,以此作为教学环节的延伸和补充;另外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的加强实践课程环节,特别是职业实践和技能环节的特训和练习,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方式融入到教学,把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与个性发展,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改革理念,已经渗透到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高职毕业生,将是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也是企业未来创新的主导力量,因此不仅要有适度的职业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是服装专业学生谋生就业的根本,全国性的竞赛活动,更是对服装专业教学的引领促进,倡导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鞭策学生操作技能。全国高职高专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检验和评价高职高专办学成果,是直接主导各项办学中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化改革,推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能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服装专业人才的制度保障。

二、个性化培养推动全面素质教育

职业技能竞赛这项活动是个性发展的大舞台,个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个性化培养目标是培养个性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好学生来参加比赛。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要对尖子生进行更深程度的培训;高职高专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制度推行在实际过程中同时包含了全面基础性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训两个方面。

以琼台师专美术系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开展基础素质教育的同时,系部采取以项目虚拟教学(课堂)项目车间实训(校内)企业顶岗实习(校外)的“三段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生产现场型教学平台,成立校内实训车间、校企创意生产基地、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授课过程采用项目虚题拟做、实题拟做、实题实做、实题跟做等形式,通过项目跟进,将专业教学融入实际生产过程,参照企业生产标准,制定教学的质量标准,项目实施过程中融入师生与企业员工角色的互换,培养学生较强的服装专业基本功、专业操作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训练、专业综合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实训实践等,充分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推进服装设计与工艺职业技能竞赛、服装设计定制工职业技能证书辅导、考证等环节的个性化培养。

利用技能竞赛这个平台,还可以使各地选手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增强交流、沟通,学生可以通过竞赛,找准自己的定位,使自己在以后的就业中找到对口专业的某一方向工作;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检省自身教学的水平,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校与校之间通过竞赛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企业对校企合作办学和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热情很高;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所使学校和就业单位取得大量地联系,探讨比赛相关制度,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的相关模式下把企业的资源引进学校,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教学、实训车间、校办工厂等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服装专业学生的重点,这样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教师的团队合作培育学生的高技能素养

指导教师团队的成员把学生们学习的过程、职业技能赛事活动的过程与学生们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发展、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的技能鉴定和就业职位的个性统一起来,尽量的做到能够完善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系统的制定实践技能的培训过程,在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环节课时上适当的调整,给予实践教学环节一部分时间;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专业方向特长和技术能力的个性特点,该同学就业方向的兴趣爱好以及同学们对未来就业发展的愿望来指导每一个学生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让同学们通过自身条件来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选择就业方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解决工作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超高的服装设计定制工技术能力;指导老师团队要帮助同学们提高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从校赛、省赛到国赛,获得的经验是后期学习、工作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也将伴随着学生终身成长,最终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培养的实践进行研究,合理的制度配给也是改革推行的必要因素。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期末问卷调查中问道“你对在校学习哪个方面最不满意”,其中选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占了四分之一,这说明学生在入校前并不知道自己喜欢的行业,进校后对课程更是提不起兴趣;新生教育就应该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让同学们在学习态度、专业认知、知识技能这三个方面来提高。同时,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实际,规划职业未来,尽早对今后求职方向进行定位。选择实践操作不够的占四分之一,这项本身在于教学课时的不够和学习实践教学场地所影响的结果;选择教学质量不高的占四分之一,这说明新的职业岗位导向教师配备上没有跟上;在选择人才市场建设与管理混乱的、选择学校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力度不够的、选择自己在就业中的表现不佳的、选择其他的占了四分之一,这些数据说明了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给实训基地的拓展提供便利,让学生能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实训和与社会工作的接触中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在实践实训环节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就业观点。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学校在学生求职择业的指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点、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务实择业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新生报道的时候积极的把专业就业导向讲给同学们,让大家知道在校期间几年都要做什么、学什么、怎么做,同时大二、大三期间将技能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到学校制度中,提高学生参赛积极性;在最后一年的教学中,做好毕业设计的指导、答辩、实习等工作。

传统的教学观念、早期硬件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和导致同学们的少实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很多学校主管领导都认为教学改革步伐不能太快,否则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教学改革中还不能区分文科、数理化的教学模式和实践型专业教学模式的不同性,还不能适应在专业教学中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授课环节。事实在我国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观点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辅助,这样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在教学中实践教师的比例严重不足,这样就严重影响实践教学、实训车间等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企业看重的是同学们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岗位综合素质。这些要求让同学们明白了要想成功就业就要求同学们能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实训车间工作的环节,把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实践教学活动、学校社团活动、各等级职业技能竞赛等各个方面,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方面来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素养。同学们最好主动走出校园、教室、课桌到企业、车间当中去,更深入的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形势,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的竞聘企业的岗位,这样能够成功就业、高质量就业,能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学校是人才枢纽的传送带,学校中的校园招聘会、校企合作、老师通过自身社会关系的大力推荐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提倡企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可以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这样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培养同学们的专业素质;企业也可以与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实习的实际操作工作平台,又可以通过见习、实习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岗位培训和筛选,第一时间发掘好的苗子,成功为企业培养他们急需的优秀人才。无论是学校还是人才招聘市场、各政府有关执行部门,都应该大力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更大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使就业更加的规范化,开发更多的就业市场渠道。

总的来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技能,需要学生、高校及社会三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通过技能竞赛这一平台使同学们把专业知识、就业知识、创业知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融入到比赛中,并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拓展高职高专生就业渠道,鼓励高职高专生树立新型就业理念。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社会影响力、社会认同度,检验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实力、人才培养水平、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服装设计专业近年来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多次在校赛、省赛、国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并从竞赛中不断分析总结经验,进而改革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架,大力推动与海南省各大中小服装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有效促进与海南省服装设计协会合作,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开展和深度培训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企业推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

项目来源:本论文系2014年度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从职业技能竞赛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tky201420。本论文系2015年度全国纺织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从职业技能大赛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果,项目编号ZWH-15004。

参考文献:

[1] 陈曙平,孙敏.浅谈高职服装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4).

[2] 蒋红枫.论技能竞赛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J].职业,2009(23).

服装设计的培训篇3

Yang Siming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 214153)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 214153,China)

摘要: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创出特色,打造自身品牌,成为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为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改革原有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模式。文章对如何建设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服装设计生产性实训室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一套具体建设方案。

Abstract: The market competition of the professionals majored in fashion design of vocational college is increasing. It is the top priority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s to know how to create feature and build up their own brand. To enhance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and meet the manpower needs of society, vocational schools must rely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give prominence to skills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nd reform the existing practice of teaching ideas and models. The article makes exploration on how to build a productive training room with distinctive professional features for fashion design and proposes a concrete building program.

关键词:高职 生产性实训室 服装设计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oductive training room;costume desig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57-02

0引言

目前,社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却是出现了有些岗位虚以待位、招不上人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在刚毕业的时候,都光有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方面颇为不足,而用人单位一般不想招收这样的员工,他们希望应聘者不仅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还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工作起来,他们不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训新人,相对来说能节约一定的成本。然而,我国的高校教育,侧重点主要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致使学生毕业后,在实践能力方面颇为欠缺,使得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

全国各高职院校也积极展开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培训。近几年来,各专业院校分别就自己院校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各式各样的培训活动。结合我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培训情况我们谈一谈具体的课程情况。我们在人才培养、实训室建设、课程编写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实践,为适应服装设计专业的整体专业建设,我系在服装设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服装设计生产性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服装设计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的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培养大量服装生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很多,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但在实训室建设方面缺乏生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建有服装设计实训室,但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实验设备,以演示为主,无法锻炼学生对服装设计知识、技巧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对服装设计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必要的操作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现有设备只能开展部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离真正的实际服装设计岗位环境相差甚远,无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由于缺少与实际岗位环境贴近的实训条件的支撑,很多教学改革模式力不从心、无法开展。

2服装设计生产性实训室建设的思路、目标与原则

2.1 建设思路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分析发现服装企业与学校联合共建服装设计实训室是具备一定的基础与可行性的,服装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建服装设计实训室,参与社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既可以树立服装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建成的实训中心又可以成为企业员工培训场所,而个性化的企业人才需求也得到了保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与学校联合共建服装设计生产性实训室,从根本上符合服装企业自身利益,可以实现合作双赢。通过我院的积极争取和不断努力,红豆集团、中国童装中心与我院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2.2 建设目标建设集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生产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依托中国童装中心,整合校内资源,实训基地拥有服装工艺实训室、服装制版实训室、中国童装中心无锡商院研发基地等三大实训场地,总占地面积416.44平方米;资金总投入26万元,生产性实训室拥有在行业中占有主流和领先地位的 “佑手”CAD软件及配套的切割机、绘图仪、热转移印花、电脑自动剪线高速平缝机、锁眼机、包缝机、粘合机、绷缝机和针织专用的横机设备等一批硬件设施,能够满足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生产的需要。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训练得到有力的保障。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100%。

2.3 建设原则生产性实训室建设以必须达到技能培养要求为标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建立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实训室。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生产性实训室建设上,既要重视实训室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到实训室的科研功能,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服装设计实训室建设的具体实施

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院与红豆集团、中国童装中心等几家企业合作,整合现有资源,增补设备,共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功能生产性服装设计实训室,并引进中国童装中心的培训理念和教学资源,完善了服装创意,立体裁剪,服装制版,摄影等实训工作室。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师生专业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活动空间,全方位,多元化开展产学研活动,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企业经营之间紧密握手,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实训效果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开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和训练项目,使学生精设计、重创意、懂加工、懂管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3.1 实训室建设规模考虑到一个服装工厂的整体系统构成,以及目前此行业的发展需要,我院服装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体现了设计与制作相结合的思想。整个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中国童装中心无锡商院研发基地;服装制版实训室;服装工艺实训室。

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资金能力有限,而高职服装人才就业的岗位群主要集中在服装的设计、服装生产、流水线操作工、跟单员、管理等,所以服装专业实训室建设要有设计研发、制版、工艺等实训环节,这样才可以多角度、多技能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满足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该生产性实训室满足下列两个方面的需要:①教学需要。能满足40名学生同时实训的需要,包括课内生产实践、验证、毕业设计。②实习需要。能较好地满足毕业班学生实习的需要。

3.2 可开展的实训项目在实训项目设计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本实践(验证性实践)、提高型实践(综合性、应用性实践)和创新型实践等三种类型的实践项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目前,该生产性实训室主要用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培训。可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设计性实训,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班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前培训。可提供如下几个方向的实训:①童装设计;②童装样衣制作;③服装质量检测;④跟单与理单技能;⑤服装市场营销。

4生产性实训室的校企合作途径

4.1 校企共同开发实训课程与教材依据“三段培养、厂校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校企共同开发了《童装样衣制作》、《服装质量检测》、《跟单与理单技能》、《服装市场营销》等多门特色实训课程,共同编写并出版服装设计专业系列校本教材,依据服装制版师、服装样单制作员、CAD出图员等职业岗位技术规范制订定岗操作手册和相关课程标准。

4.2 校企双方互派员工,构建双向交流机制两年来,先后有王剑新、郑昌恕等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在校内承担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企业研发项目。同时学院安排程雅娟、孙喜英等多位老师到中国童装中心、骑安公贸集团、大华制衣配合企业技术师傅进行厂中校教学,并担任企业设计师、制版师等专业职务,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指导。促进了服装设计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

4.3 投资共建了集产品生产与技术研发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引入江浙服装行业普及率较高的“佑手”CAD软件及配套的切割机、绘图仪及热转移印花等设备,提升了服装制版出图率与服装设计能力。开发了系列“佑手”CAD童装版型,并在羽绒服胶印图案制作工艺上取得较大突破。

5生产性实训室所形成的特色

两年来,我院服装设计专业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通过企共建实训室,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四个合一”实训教学特色。

5.1 车间、教室合一采用现场教学,让学生现场感受真实的服装生产工艺流程。教师边讲边做,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教师现场示范,学生现学现用,强化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减少教学的中间环节,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操练,确保了职业技能训练水平。

5.2 学生、学徒合一学生直接参与中国童装中心研发基地各项生产活动,培养团结协作、吃苦敬业、遵守纪律、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体会未来的职业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即是学徒,实现了学生与员工身份零距离对接。

5.3 教师、师傅合一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承担生产任务,在生产活动中,教师就是学生的师傅,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高的生产技能,从而也培养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双师素质。

5.4 作品、产品合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教学的作品也是企业的产品,通过由实习作品的“及格”到产品“合格”的提升,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质量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到工作的成功。

总之,通过我院与中国童装中心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及时开展良好的培训与新技术交流,为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机会,也为将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室,提供了基本实训、在校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及培训的开放平台,极大地改善了服装设计实训教学条件,全面提高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通过与知名服装企业专业合作,引进先进的企业生产模式与理念,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服装职业技术人才;建设生产性服装设计实训室,对学校自身的教学和发展,对探讨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对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均有重大意义。目前我们仅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室方面做了初步摸索和实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冯伟国,徐静镣,姜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6).

服装设计的培训篇4

6、中级能历教育证书。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级教育的农民,参加区专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获得培训学校颁发的中级能历教育文凭。

以缝纫专业为例,其中级能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缝纫技术骨干,对象主要为具备缝纫工资格的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培训科目为“服装裁剪”(包括服装材料、人体架构,绘图原理)、“专业技能”(包括裁剪机的操作使用),培训时间30-60天,参加裁剪师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获得裁剪师职业资格(中级)证书,主要到服装厂就业,从事服装裁剪技术性工作。

(三)、高级教育

高级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高层次能历教育。

1、高级教育的培训目标:主要是培养技术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领军人物。

2、高级教育的培训对象:参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级教育的、在就业单位中有一定影响的、已经成为生产线或部门牵头人的农民,或者高中毕业回乡、立志在家创业的新型农民。

3、高级教育的培训要求:使受训者熟悉经营管理知识、精通专业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专项操作技能,不仅能操作还能维修指定的机械。

4、高级教育的培训特点:受训者专业基础好,有更高的培训追求;施训者突出讲授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着重培养交际、管理、创新能力。

5、高级教育的培训地点:主要是高级职业院校。

6、高级能历教育证书,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高级教育的农民,参加区专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获得培训学校颁发的高级能历教育文凭。

服装设计的培训篇5

    6、中级能历教育证书。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级教育的农民,参加区专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获得培训学校颁发的中级能历教育文凭。

    以缝纫专业为例,其中级能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缝纫技术骨干,对象主要为具备缝纫工资格的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培训科目为“服装裁剪”(包括服装材料、人体架构,绘图原理)、“专业技能”(包括裁剪机的操作使用),培训时间30-60天,参加裁剪师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获得裁剪师职业资格(中级)证书,主要到服装厂就业,从事服装裁剪技术性工作。

    (三)、高级教育

    高级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高层次能历教育。

    1、高级教育的培训目标:主要是培养技术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领军人物。

    2、高级教育的培训对象:参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级教育的、在就业单位中有一定影响的、已经成为生产线或部门牵头人的农民,或者高中毕业回乡、立志在家创业的新型农民。

    3、高级教育的培训要求:使受训者熟悉经营管理知识、精通专业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专项操作技能,不仅能操作还能维修指定的机械。

    4、高级教育的培训特点:受训者专业基础好,有更高的培训追求;施训者突出讲授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着重培养交际、管理、创新能力。

    5、高级教育的培训地点:主要是高级职业院校。

    6、高级能历教育证书,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高级教育的农民,参加区专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获得培训学校颁发的高级能历教育文凭。

服装设计的培训篇6

(一)纺织工业发展的转变

在民生工程的“衣食住行”当中,“衣”首当其冲,这就充分的证明了服装的重要性。我国服装专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裁缝到现如今的服装专业各类学士博士等,为服装行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给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心动力,人们在追求有穿着、能穿暖后,对于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品牌的追求成了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当前高等工程的教育上很显然还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国内如今有许多服装一线品牌在全球的范围内开始招募各类服装设计人才,有懂经营的、会管理的商务人才,有懂织布的、会染色的艺术家,有懂流行的色彩与色彩搭配的设计精英等。在新时期的纺织业中,必须转变其发展的方式,向着更新、更流行、更符合人们需求的市场而迈进,进一步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转变。

(二)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

在新中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基本是模仿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高校体系的规模受到大改造,按照当时中国工业的落后情况,理工类学院建设上也就随之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在工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随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重理工轻文化的人才结构打破了人才培养的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虽然高校的专业设置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但其并没有在根本上把人们固有的观念扭转,并且在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把文理学科的界限划开一道鸿沟,对于脑子灵活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理科班去学习,对于记忆力好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文科班去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本质上就无法与“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规律相符合。当人们欣赏一件不仅合体还时尚的服装过程中,根本就无法区分出当中的文理属性。因此,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对策,其重要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更高的综合素质。

(三)人才的知识结构优化

经济的一体化,带动了商业、文化和科技的迅速融合,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生存方式上有重大的改变。基于此,就要求作为现代新兴人类,必须具备有能够快速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随时参与国际性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竞争能力,这不但要求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必须要有能够跨越文化领域的适应力与交流能力。所以,在工程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注重知识变成注重知识和能力。而作为一名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服装设计人才,必须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文与科技素质,拥有良好的职业修养与职业道德。

二、基于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制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与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知识相应的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国际性视野与实践的能力,能够适应服装的工程材料、企业管理、营销战略、信息技术以及人文艺术等各个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某一个领域当中有其独特的见解,能够在服装行业及服装政府协会等相关部门以及其他的相关机构中从事产品的研发与策划、生产与管理、工艺与技术、市场与营销等。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的内涵

1.以培养的目标角度作为出发点,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训应该接受设计、纸样、工艺、材料与服装CAD、产品以及营销对策等各方面基本的培训,并具备有服装设计与生产、营销等各方面的初步能力。由于现在国内许多院校开设服装专业的起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传统纺织工科类院校,有新型流行设计院校,还有综合类院校,这些院校在设备、生源与师资力量各个方面侧重点都不同,其培养的目标也就存在一定的区别,有培养服装设计知识与能力优先的,也有培养服装技术水平的。

2.优秀服装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第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素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二,要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或者是工程技术中所需的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基本知识与理论;第三,要有良好的环境、品牌、质量、安全及服务等意识;第四,要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及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行业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发展的趋势;第五,要掌握服装的纸样、款式、工艺及设计基本的方法、原理及技能,并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理论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要具有独到的创新精神;第七,要了解行业相关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动态、应用前景以及行业标准、市场变化等;第八,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有团队合作意识与跨国际发展的视野及野心。

三、服装设计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法与具体对策

(一)课程设置企业化

制订各实践的教学大纲,仔细挑选实验的教学内容,整理实验项目可以用添加、完善、整合等方式,对实践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要遵守实验实训项目应用性的原则,把专业的教学与企业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我国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二)采取“双体实训”的模式

构建“双体实训”的模式。“双体实训”包括技术实训和关键素质的训练两个体系,在培养服装行业的设计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实训是指以服装的专业技术实训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它的开展与组织需要根据实训项目的实战性进行,让学生在实战演练的过程中学习服装行业的新技术,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技术要点。关键素质训练是指培养学生关键素质的教学体系,通过一些实训与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商业伦理、系统思考与有效沟通的关键处理能力,让学生在职场上能够随机应变。

(三)实施双导师制度

想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操作能力与职场能力,就必须实施双导师制度。学生在毕业之季需要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任务,在实训的过程中需要校内的教师与企业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企业的实训导师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指导学生现场操作,监督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并指导学生写论文,与校内的教师一起把关论文的质量。

(四)加强校企的衔接工作

根据校企合作、不同的专业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背景、教师资源等,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企业,做好准备工作,加强校企的衔接工作。企业也要做好保障措施与相应的工作,建立专业的组织团队与相关的规章制度,学生的实训导师让优秀的工程师担任,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场所、设备与实践机会,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好,并保障学生的安全等。

四、结束语

服装设计的培训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改革;服装营销;传媒人才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9-02

随着服装行业全球化局势加剧,全球采购以及全球销售的愈加频繁化,服装与纺织供应链管理备受重视。在产品周期急剧缩短,产品种类以及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服装企业要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制定发展战略,培养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引导下,积极培养兼具服装艺术专业技术知识以及服装营销管理知识的人才,探索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使其不但具有预测市场动向能力,判断商品价值能力,熟悉商品企划以及商品流程,能够合理制定营销战略的全面综合型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与目标[1]。

一、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实际状况分析

据我国服装人才网的相关信息显示,2012年,我国服装行业对服装设计以及服装销售类的人才岗位需求在服装专业人才岗位总需求中占有的比例约为38.23%[2]。同时,近年来,服装品牌管理、服装品牌策划营销师等在服装设计以及销售类人才岗位中的需求大幅上升。当前,我国服装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正逐步由服装加工向服装品牌营销方向发展[3],在这一市场发展现状下,对服装行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有机结合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市场等服装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商品企划与商业流程,具有时尚敏感性、商品价值判断力、市场动向预测能力,从而准确制定销售策略,满足服装市场全球化的需求。因此,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要大胆开展课程改革,在将学生培养成“服装人”的思想基础上,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市场动向,实现从“作品产品畅销品”的转变,培养出真正的“技高品端”的复合型人才[4]。

二、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改革

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专业方向课程改革,首要步骤即是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服装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要与市场的人才需求接轨,培养集服装艺术、技术以及营销管理知识于一身,并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熟悉传播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5],实施改革,有机串联离散与独立的知识点,在实践中糅合各门独立的课程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有效联接。因此,在改革实践中,要以产品认知与陈列、消费者与竞争着定位分析、营销策略制定、产品宣传、服装搭配、客户管理以及售后服务及信息反馈等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行业与企业调查与市场反馈,加强精品课程与实训项目的建设,以工作岗位为纽带,将服装专业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分析,培养学生的服装营销知识与传播知识。

(二)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

1.课程体系设置。在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实践中,要有机结合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的培养理念[6],立足于国内外服装市场发展实际,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有机结合专业发展方向,积极建立合适的课程模块,突出各专业知识的复合与穿插,有机结合艺术设计、产品宣传与营销以及品牌管理,大力建设适合服装营销以及传媒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将服装营销企业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全面培养学生市场分析能力、服装营销企划能力、整合管理能力等职业能力。此外,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重点较强实训教材建设。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加大实训课程比例,重视实训课程建设,如视觉终端综合实训、服装市场营销基础、服装商贸、时尚传媒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教学课程改革下,要积极实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创造与企业合作,展开课题研究的机会,并大力建设教育合作项目,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交流,强化学生的营销实战练习,从而实现“校、企、社”联合培养的教学方式[7],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在改革实践中,要立足于学情,合理设置教学任务,打破传统用教学的空间限制,以体验式教学为主体,并辅以案例教学发、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入职业环境中学习,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服装营销课程的教学中,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由企业提供服装营销课程项目以及兼职教师资源,根据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学生实际,加强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的合作,实现服装营销课程与企业岗位的无缝联接[8],根据岗位要求,精心设置实训项目与学习情境,并结合企业的相应案例,建立服装营销企划教学资源库,并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强化学生的交流讨论与总结,分组完成实训项目,在具体的岗位中体验服装营销企划的工作过程,在体验式教学中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掌握服装品牌策划与营销企划的知识,促进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

(三)优化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要有机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善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对传播知识、营销知识的培养,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完善教学。一方面,在改革实践中,要充分重视涉及服装营销以及传播的核心课程的网站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增加新型的网络教学环节,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培养服装传媒人才与营销人才提供给支撑与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加强门户网站建设[9],实现网站资源共享。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pop-fashion”等有关服装专业的门户网站注册,充分发挥网站激励机制,定期从门户网站中获取关于“产品品牌宣传与传播”、“服装营销”等资源,通过门户网站中的分享实践以及巨大的信息资源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此外,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服装营销能力,还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有机结合网络技术,积极鼓励学生展开服装网络销售[10]的体验,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强化实践教学,拓宽实践教育渠道

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要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改革实践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的渠道,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积极加强实践中心平台建设。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结构,积极建设“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体系,积极创建科研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创新活动。同时,积极建设校内服装试验商场、服装实习与实训基地等。使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服装CAD机房、服装生产车间等实践平台,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利用校内服装生产车间,指导学生完成“橱窗陈列”等实训项目;并在装有illustrator软件的CAD机房中,指导学生完成产品研发企划、陈列设计、卖场平面图绘制等实训项目,模拟企业环境,展开实践操作,提高实践平台的利用效率,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此外,根据服装类别的差异,结合企业服装营销管理的特点,加强与不同业务范围的企业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业务特点以及专业特色,合理设置实训教学内容,加强企业的介入,为学生创造接触企业文化、具体岗位工作的机会,从而使实训教学内容与企业、市场的需求相适应,为社会培养合格且实用的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

2.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服装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最为突出的特征。鉴于此,在改革实践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适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进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教学,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因此,服装系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讲目标服装作品进行商品化,积极展开包装策划、制定服装产品的宣传企划,加强服装品牌传播、加强服装卖场与价格的定位,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发展成为服装品牌营销传播的过程,以多元化的渠道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五)优化考核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利于检验改革成效,加强对改革存在的问题反馈,从而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进行反思,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中,要积极转变单一的试卷评价方式的考核制度,在考核中,不单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积中学生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优化考核方法。在评价中,有机结合学生自身评价、老师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等评价方法,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建立起包括对学习方法、过程结果的教师评估与学生个性自评的评价考核体系,积极完善评价考核指标。例如,评价学生个性时,可有效参考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协作能力、个性发挥状况以及工作效率等指标,展开全面的评价。

(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

为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的效果,培养合格的服装营销与传播人才,在改革实践中,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的有序高效开展,提升教学的质量,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撑。首先,要加强校内师资选拔,积极实行教师专项培训,并加强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进入企业研修的机会,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积极建立专职教师培训项目,为从事服装营销教学的教师提供进修机会,鼓励其考取“陈列师”资格等。其次,强化“政、校、企”三方互动[11],积极聘请校友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专家等进入学校,承担一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分享其经验,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途径,从而发展“三方互动”的在校教育,增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再次,积极加强专家资源库以及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家资源主要包括院校、企业以及服装行业中的名师资源,不定期邀请他们来校召开研讨会、积极开展讲座与培训,向学生传递服装行业新动态,使学生了解就业新资讯。同时,合理配置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实现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提高重要支持。另外,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积极完善服装专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在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实践中,首先要了解服装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实际制定包括素质培养体系、专业知识教学体系以及能力训练体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加强创新教学平台以及教育资源建设,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团队协作等方式,强化对外交流,积极探索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加大实践教育力度,做好总结与评估工作,不断修订与完善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推动服装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衍,陈东生.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改革[J].山东纺织经济,2011,(12):108-109.

[2]王衍.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72-73.

[3]黄娜,李琴.“实境耦合”模式下的服装营销方向课程改革探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25-28.

[4]邓超.我国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课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5]吴春胜.服装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8,(18):301.

[6]高昌苗.中外高等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7]曾丽.中美应用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分制对比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21-25.

[8]杨东.浅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J].华章,2011,(32):241.

[9]张海彬.关于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4):128-129.

服装设计的培训篇8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 实践课程 教学研究

近年来,通过对全国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致于学生走上社会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要想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为我国服装行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精技术的人才,就必须要结合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在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上做出改革,对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就要更深入的进行研究。

一、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一)专业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及时更新

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成衣制作工艺,这是服装工业生产中由设计转化为产品的基本程序。一般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只具有基本的服装缝制类的设备,缺乏绣花、印花、编织横机等提高服装审美和实用价值的服装专用设备。同时,落后的教学系统也局限了服装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现代服装行业对服装类人才的高素质、高技能需求。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较好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还是体现在灌溉式教学,注重理论教学,我校服装设计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相同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能得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不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比例不协调

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在教学大纲中,服装设计专业在我校成长的时间短,还不能验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专业课程的内容与课时的分配比例不协调。比如:女装结构设计的课时与男装结构的课时相同,女装结构是比较复杂的,课程内容要远远大于男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基础课程可以都以实践课的形式开展,在课堂上边学习边实践,时间安排上应该更自由些。

(四)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学生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如何在过程教学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中的关键环节还是在于课程的设计者---教师本身。老师要组织好一门课程,也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向同学传授一杯水的知识,至少要准备一桶水的含量。由于本专业办学历史较短,社会需求的多变性,以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特殊性,教师队伍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年富力强的教授与博士数量偏少,青年教师还有待成长,中坚力量相对薄弱,缺乏高水平中青年教师,难以带动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研究的思路

应用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一线从事服装设计与生产、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的工作。我们依据“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通用标准”,以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构建立体的服装设计专业实践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研究,并在近几年的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服装设计实训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技术先进,生产性实训,示范共享。要用服装企业的标准来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开展工学结合,与服装企业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为服装设计专业提供真实的实训教学服务。

1.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研究室

本科室旨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针对高职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进行与高职目标、岗位能力相结合、体现高职特色的调整。

2.服装生产工艺实训室

工艺实训室主要用于学生进行服装工艺了解、服装制作和加工实践等实际教学。实训室主要划分为平车区、整烫区、裁剪区、试衣区。实训室布置模仿服装生产加工厂的布置方案,为学生将来到社会上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师等职位的工作,有效地提供必要的实训设备条件和实践场所。

3.服装CAD实训室

CAD实训室旨在让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运用企业广泛应用的一些知名软件,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进行款式设计、电脑试衣、放码、排料等技术制作,并通过绘图仪、数字化仪等设备输入输出以供使用。

4.绣花、印花实训室

服装绣花、印花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绣花、印花工艺与制作的流程,为服装设计课程服务,加强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

实训室的建设是实践课程教学的必备条件,购置教学资料设备、试验实习教具, 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二)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服装设计的需要,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让两者更好的融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服装设计专业的未来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共同来努力,因为服装设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都需要实践来满足。

1.激发学生的创新心理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改变管理方式。以实践来开展教学,将时尚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教学紧密和当前的流行结合在一起。

2.实践课程内容要适应时展

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要与市场需求接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服装设计的本领。比如:服装款式设计是以市场上较流行的服装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时尚风格,学习新的设计理念。

3.加大实践课程考核的力度

实践课程考核时,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作品和实训报告为主,同时把学生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实训过程中对服装材料性能、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工艺常识的掌握程度等作为能力要素的参考。通过制定严格、细致、规范的实训考核办法,进一步强调实训课程的严肃性。

4.利用工作室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从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出发, 有针对性以具体职业岗位为对象, 达到模拟上岗的要求, 缩短学生和企业工作岗位的磨合期。教学将工作室制度纳入到学生的日常课程中, 同时善于结合服装设计相关的专业, 使学生在学科交叉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性的实践能力。

社会的发展形势和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服装设计专业不但要强化实践教学,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对实践课程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完成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在企业发展中走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吴慧雯,连敏,陈东生. 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成衣设计相衔接[J]. 纺织教育. 2009(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