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8篇

时间:2023-11-13 11:34:2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篇1

一、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情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历史悠久、音乐元素丰富,拥有不可割断的传承性与发展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音乐文化进入我国以后,流行音乐迅猛发展,我国民族传统音乐逐渐被流行音乐所取代,存在感日渐降低。由于当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尚未完善、教育理念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其传承和发展。当前我国大多学前教育机构采用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西方教学法开展音乐教学,并未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与传播,从而减少了儿童接触民族传统音乐的机会。与此同时,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审美心理。此外,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音乐教材并不适用于儿童学前音乐教育。教材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进行民族传统音乐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网络和电子音像制品逐渐普及,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听视野。然而在新生代歌手中致力于演唱民族传统音乐者凤毛麟角,每年问世的大量音乐作品中,民族传统音乐类型稀少。如果不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民族传统音乐这项源远流长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会逐步消失。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现状严峻、不容乐观。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是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将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切实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音乐在风格与内涵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突出的优点。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引入教学,才能使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将传统民族文化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儿童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是保证学前音乐教育效果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在选择音乐教材与教学内容时,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音乐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等,必须从实际出发,挖掘本土优势,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作为学前教育的切入点,深化课程改革,这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还能开阔儿童的音乐视野,培养其民族意识,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兴趣。儿童学前教育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教学阶段,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积极地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统一学前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这可以有效地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实现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和促进民族传统音乐再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意义重大。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再发展

民族传统音乐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音乐全面发展与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民族音乐再发展的新形式与新机会,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因此,明确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是民族传统音乐取得发展与壮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来说,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民族传统音乐才能保持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结合,是民族传统音乐十分重要的发展手段与措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三、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结合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教育结合民族传统音乐,可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但现阶段,在二者的结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教学师资与配套设备不完善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广泛开展与民族传统音乐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现阶段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必要的专业音乐教学设备,没有配备拥有专业教学资格的教师,使民族传统音乐无法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获得深入的开展和良好传承,这阻碍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提高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配备专业教学设备及高素质的师资。

2.教学模式陈旧

在当前学前音乐教育课堂中,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歌唱与舞蹈等形式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没有丰富乐器与乐理等音乐基础性教育形式,导致儿童对乐理等基础知识缺乏兴趣。儿童学前教育中与民族传统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较少,这制约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3.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大多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局限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简单复制与借鉴,过于生搬硬套,缺乏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内容,从而无法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准确传达给儿童。民族传统音乐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追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思想精髓。儿童受年龄与实际能力的限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前教育时,没有针对儿童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仅将民族传统音乐的表象传达给他们,容易导致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4.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民族传统音乐缺乏重视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与外来流行文化的作用下,民族传统音乐的比重逐渐减少,媒体大多选择流行音乐作为传播的素材。学前教育工作者也会在音乐教学中选择我国港台地区以及欧美等地的儿歌作为教学材料。一些媒体与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导致儿童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缺乏认知。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对策

针对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学前教育质量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优化师资队伍

传承民族传统音乐与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离不开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提高其综合素质,优化学前音乐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教学水平,建立完善的师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打下基础。

2.创新教学教材

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原有音乐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改编教材,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引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以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创新发展学前音乐教育教材,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儿童的民族音乐意识,调动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增加民族传统音乐欣赏课程,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各方面,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此同时,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改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歌曲,将其引入音乐课堂,以增强儿童的民族意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角色,必须发自内心地欣赏民族传统音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音乐,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收集资料,在为儿童介绍民族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以音乐作品中蕴藏的历史典故与使用的民族特色乐器吸引儿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激发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兴趣,进而爱上民族传统音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民族传统音乐可以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分析和研究民族传统音乐,将其与学前音乐教育相结合,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卢红博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张莉.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作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3]张一竹.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J].艺术科技,2015(7).

[4]赵莹.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黄河之声,2015(11).

[5]冯春霞.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发展[J].音乐时空,2015(19).

[6]田青,苗林.论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音乐大观,2013(1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视唱专业;选材;原则;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多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一直存在一个问题,音乐教育受到专业音乐艺术的影响,过多的去追求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感受和兴趣审美的培养。这一点同样出现在学前音乐教育上。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必须要从根源着手,对学前教育音乐专业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教材的选择之上,视唱教材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着整个学前教育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体系是否成功。

一、选用现有教材应注意的原则

(一)注重选材内容的社会适用性

在这里,笔者整理了部分学校近些年来所选取的视唱教材,并对其作了简要的分析。

1.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蔡岳建的《乐理视唱练耳》,共四册,分别是学前音乐教育、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声乐、钢琴。这本书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内容体系和方法上在体现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符合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

2.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许敬行、孙虹主编的《视唱练耳》,这本书2005年在许敬行主编下再版为《视唱练耳――修订版》。这部教材现在被大多数的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所使用,较之前面的《乐理视唱练耳》,它在形式上更加贴近正规音乐学校的教材,同时,本书借鉴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听觉训练的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能力的培养。

这两部教材在内容上和编制规律上都是由浅入深,但是都不是针对学前音乐教育的专门教材,学前音乐教育一直处于教材空缺状态。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在选择教材上要格外的谨慎,满足社会就业的要求,重视选材内容的社会适用性。

(二)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学生的需要性

之前提到,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教材,也就是说,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所选用的教材,都是大综合式的理论知识的堆砌,缺乏实际教学训练,然而学前音乐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和知识的脱轨,从而导致教材的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就业需求。所以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的需要性。

二、不同题材儿童音乐作品的选用

(一)要充分考虑为儿童服务的本质属性

学前音乐教育最终教育的对象是学前儿童,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决定着教材应该选取怎样的儿童音乐作品。因此视唱教材中音乐作品的选取应以学前儿童也就是幼儿园孩子为主体,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审美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到为儿童服务的本质属性。

(二)选材内容要灵活、广泛、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结构朝着多元化演变,这促使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不能再一味地以我国传统的童谣、古诗词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要综合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下的儿童音乐作品,使孩子们获得更好地艺术感染和文化熏陶。所以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教材中儿童音乐作品的选取,要博纳百家,选材的内容灵活、广泛。

(三)注重不同阶段儿童作品选用的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对音乐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选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笼统地将同样的音乐作品灌输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而应该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选取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音乐作品。概括的说,就是注重不同阶段儿童作品选用的针对性,接下来,笔者以儿童的年龄为划分标准,搜集整理了一些儿童音乐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1.两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两岁的儿童,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倾听音乐的能力,但是理解能力还有待发展,所以可以选择一些有具体形象的、旋律简单、朗朗上口的音乐。譬如说《小燕子》、《丑小鸭》、《粉刷匠》、《小兔乖乖》、《两只老虎》、《拔萝卜》、《捉泥鳅》、《三只小熊》等,这些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内容要么是游戏、要么是关于小动物的描述,都是直观简单,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象。

2.3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3岁的儿童已经可以感受到情绪的变化,情感上也丰富起来,那么在音乐的选材上就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作品,譬如《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等。同时3岁的儿童开始模仿成人的日常行为,进入人格培养期,所以可以选择一些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作品,如《健康歌》、《礼貌问候语》、《小手拍拍》、《上学歌》、《一分钱》、《我爱洗澡》等。

3.四五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四五岁的儿童开始进入知识学习阶段,可以掌握内容复杂一点的音乐,比如说《数鸭子》、《数字歌》、《ABC》以及《咏鹅》、《静夜思》等古诗词歌曲,来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四五岁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大大提高了,对音乐节奏感的感受比较敏感,在选材时,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选取一些节奏鲜明、需要动作配合的歌曲,例如《爱我你就抱抱我》、《幸福拍手歌》、《兔子舞》等等。

4.6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6岁的儿童对音乐的情绪表达和思想内容有了正确的辨认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随着心智的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在这一时期,我们在音乐作品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思想积极的通俗歌曲,而不再是单纯的儿歌教学,譬如《茉莉花》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选材内容,既要能够培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与实际接轨,具有社会适用性和实用性。同时以儿童的年龄段特征为依据,选取一些适合儿童纯真本性、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宁宁.学前教育专业视唱内容选材改革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013(04).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随着三级师范逐步向二级师范的过渡,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逐渐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师资向培养直接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幼儿园师资过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全面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实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首先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起完备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是什么?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的总体功能。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本文主要从“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角度探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确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不同层次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定位的专业培养目标不一样。结合学院实际,我们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学前教育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良好教育理念和崇高师德等要件,才能服务于今后的教育教学。据此笔者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分为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认知性实践教学目标:学习相关的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模块,具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所需的音乐基础知识,积累一定的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感性经验。

(二)能力性实践教学目标:具备基本的音乐能力;具有较强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能力(包括观察、了解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状况;分析音乐教学内容的能力;设计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开发、积累儿童音乐教育资源的能力;组织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具有初步的音乐教育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

(三)情感性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学前儿童音乐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前儿童音乐实践教学;专业定位明确,喜欢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二、结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实现内容体系的建构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支撑。紧紧抓住实践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模块的划分需要围绕实践教学目标来进行。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认知、能力、情感目标在内容模块中的落实,设立的各个内容模块应具有自己的目标指向,并具体落实于各领域活动内容模块中。认知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在每一个领域模块中应有具体的要求,情感性目标可渗透于各个实践模块中。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的各领域内容模块实践学时分别为6个学时,共四个领域(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合计24个学时,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2,这一实践教学学时比例的安排,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实践教学内容模块设计的系统化

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课程内部知识体系,涵盖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又要考虑各实践内容模块的层次性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各内容模块相互联系所能发挥的整体功能。因此在内容模块的设计上,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思考:横向设计的内容模块涵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四个领域的内容,学生在每一领域都能得到实践,全面系统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知识与技能;纵向考虑每一实践模块的层次与特点,渐进地、层层深入地安排实践次数和要求,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建构起一个实践内容全面、实践内容模块渐进、实践次数灵活、实践要求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的可操作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中各内容的安排应突出可操作性。首先,各实践教学模块内容课时安排要合理,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充分保证实践的时间;其次,实践教学内容完成要求所需的设备设施、实践基地要便于准备,能够充分保证实践的条件;再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专业基础和能力,实践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学生可以经过练习完成,能够充分保证实践任务的实现。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总体设计,考虑预留实践教学所需的时间、系院提供实践所需设备和实践基地,为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提供可操作性。

结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目标以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结构,我们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设定为表1所示内容。

三、立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特点,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只有通过多次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并尝试运用学习过的教育理论知识来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理论向教育行为的有效转化。由此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孰先孰后,需要依据实践项目的目的、实践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1.内容选择、目标撰写模块的实践教学——理论先行

音乐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目标撰写模块的实践教学,需要先通过理论的教学,给学生提供理论依据,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对音乐活动内容材料的选择与分析、活动目标的制定,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减少实践的盲目性,提高其实践的效果,达到准确地选择音乐活动的内容,撰写出准确的音乐活动目标。

2.教学方法、活动设计模块——理论与实践并行

教学方法、活动设计模块的实践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实践设计各领域音乐活动方案和学习运用儿童音乐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既坚持相关理论的理性指导,同时又使所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从而获得感性的支撑,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说课、模拟教学模块——实践教学先行

说课、模拟教学模块的实践教学可采用实践先行的做法:学生先对某一活动内容(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等模块)进行设计并试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寻找到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组织的内在规律。实践教学先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还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相关理论学习提供支持。

(二)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联系,完善实践教学方式

1.课内实践教学方式为主导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将实践知识、实践原理、实践经验、实践技能等纳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课内实践教学也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主要方式,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常用的几种课内实践方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案例(视频、教案等),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活动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并结合案例思考、研讨、学习,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是教师或学生收集整理出幼儿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的方向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堂所学习的理论支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付诸实践。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接近真实情景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场所和情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和幼儿),在模拟情景中进行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设计与模拟教学练习,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幼儿音乐教学技能,这种实践方式能实现课堂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教学需要的无缝对接。

2.课外实践教学加以补充、拓展

课外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补充课内实践教学的不足,可以完成一些不宜在课内进行的实践教学项目。如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观摩、见习,感受优秀幼儿音乐教师的魅力,学习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亲自设计与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把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印证、反思、提高。

课外实践教学还可以采取课程专业技能技巧比赛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展示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在比赛与展示中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个人、小组和集体实践教学相联系,丰富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个人、小组、集体等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实践项目的内容要求和特点选择适宜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实施实践教学。

1.活动设计与评价——个人实践教学

幼儿音乐活动的设计和评价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实践项目。教师在实践前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后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实践的正误,学生进行修正。

2.环境创设、模拟教学——小组实践教学

小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实施个人实践教学较难完成的实践项目。如模拟课堂的实施、教学环境的创设,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小组实践来完成。可由学习小组组成一个实践教学团队,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制定实践计划书,明确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协作完成实践任务。

3.认知见习、观摩课例——集体实践教学

集体实践教学是个人实践和小组实践的有效补充,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实践教学,用于教师向全体学生展示实践教学项目的共性规律,往往与个人实践教学和小组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对幼儿音乐活动中儿童认知规律的观察以及对幼儿园优秀音乐课例的观摩,可以以集体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事先提出观摩要求,引导学生就案例呈现出的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其实践能力。

“在重视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突出所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只有这样,学前教育专业才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当前幼儿园教学需求的优秀师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突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幼儿教育师资。只有充分重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才能确保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13—008.)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余少英.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方略[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3]颜晓燕.试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职业培养导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8).

[4]黄亚妮.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和基地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5]步社民.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篇4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 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着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前教育;拓展方法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音乐教育是一门集艺术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对于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音乐素质逐渐成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音乐教育不仅对儿童的智力发育、身心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帮助,还能培养出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W前教育专业中应用音乐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音乐教育在儿童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儿童时期是培养其良好性格、品德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对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许多人都是由于在儿童时期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导致性格上存在缺陷,成为一辈子的遗憾。因此,将音乐教学应用到学前教育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感知能力,促使儿童对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还能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进而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与身体状态。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还能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二、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使儿童积极活动

在学前教育中播放音乐可以使儿童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进行活动,身体的舞动不仅可以促使儿童肌肉与骨骼的快速发育,还能使学生的各个脏器以及呼吸系统也得到一定的锻炼,进而不断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此外,音乐节奏还能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与协调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身形体态,为今后身体的健康发育打下坚实基础。

(二)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意志的形成与发展

音乐教育是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的集体活动,在这种集体教学的课堂氛围中,儿童不仅能与音乐进行近距离接触,也能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获得与人更多的联系。这个教育阶段是儿童意志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即使是小孩儿,在潜意识中也有不能落后于别人的劲头、不能拖后腿的思想。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儿童会在自己潜意识思想的支配下努力学习音乐,使自己可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意志力不断加强。

(三)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可以使儿童的大脑皮层更加活跃,这是由于儿童的大脑皮层接受了丰富的内容与全面的训练,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促进了脑中枢的不断发育,这样就会刺激儿童大脑的活动,对其大脑发育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拓展方法

(一)了解儿童的音乐需求

学前教育采用的是小班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便于教师管理学生、了解学生,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以及感知能力都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针对这种情况,将教学内容与儿童的个人发展情况结合,从而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对其进行教育,让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既能掌握音乐知识,又能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二)根据儿童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不相同,这就导致儿童的个性发展也都不一样,所以在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儿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免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孩子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音乐才是最好的音乐,只有这样,儿童的综合素质才能在音乐教育中有所提高。

(三)引导儿童自主学习音乐

教师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应用音乐教育,不仅要带领学生活动身体,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其主动去探索音乐世界,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孩子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应用音乐教育能够使儿童在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音乐素质不仅能够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还能对儿童自控能力以及意志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对其日后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今后的音乐教育中要做到了解学生的音乐需求,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因材施教,为儿童的茁壮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何晴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6):14-16.

[2]曾征.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适应性和切入点[J].大众文艺,2015(17):206.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篇6

由于教育行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也在发生着转变,特别是对于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来说,已经逐渐从倾向于理论方面转向为实践教学方面,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而且要强调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所以在这种形势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应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其中包括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具体实施方式等等,各个环节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才能够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将各个环节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为学前儿童构建良好的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而且能够帮助学前儿童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之后,还能够增强其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树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由于学前儿童自身的心理和智商发育并不是很完善,所以在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充分地结合音乐教学内容和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目标制定,学前儿童的目标定位不仅需要将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学习和认知,另外,还需要相对应地加深其自身的音乐技能,具备良好的创新和实践精神。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可以说是一门专业性基础的课程,从根本上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

1.认知性实践教学目标

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对应的学习,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知识体系以及实际教学内容,将一定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进行有效的积累,方便日后展开实践性教学。

2.能力性实践教学目标

能力性实践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基本的音乐能力进行教学,强调学前儿童对于音乐的整体学习能力,包括如何将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激发,将其自身的潜力进行扩大。另外,能力性实践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能够分析音乐教学的内容,并且相对应的具备设计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等等,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将教学目标最大限度的实现。

3.情感性实践教学目标

要制定情感性实践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地保证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前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教学的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质量。

二、科学合理的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

1.具体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是将实践教学目标作为主体,无论是教育哪一方面的知识和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体来进行,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实践教学自身的认知和能力,以及情感目标,只有将这几个目标与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将其自身的作用力充分地发挥出来。认知性目标以及能力性目标在每一个教学内容模块当中都会有所体现,而情感教学目标则是需要渗透到各个实践教学当中才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而根据学前儿童自身的情况,当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包括歌唱、韵律、打击乐以及音乐欣赏这几个部分,在实际的操作安排过程中,要将这些课程安排具体化,这样才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目标充分地体现在教学内容当中。

2.系统化

在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音乐知识的内部整体结构问题,不仅需要涉及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另外,由于学前儿童自身的差异性,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要注重层次的划分,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地_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在对教学内容模块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学前音乐教育的四个领域,包括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让学生在每一个实践领域当中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实践,全面系统地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将实践教学融入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逐渐地建立起一个实践内容全面、系统,并且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3.可操作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当中各项内容的安排需要切实有效地体现出可操作性,在教学模块内容课时安排的时候,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定来进行,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这样能够切实有效地保证实践的时间。另外,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和完成所需要利用到的设备、设施、实践基地等等,都是需要提前进行准备,这样才能够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展开。最后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能力,实践教学的展开,学生可以通过逐渐的练习来完成,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践任务的实现,这样才能够保证实践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

三、结语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篇7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篇8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