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产品的层次设计8篇

时间:2023-12-21 10:32:32

产品的层次设计

产品的层次设计篇1

【关键词】 航空产品 设计质量管理 层次分析法

前言:无论哪种产品设计过程质量已经成为促进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点,也是强化质量的重要保证,尤其是航空产品,如果在设计中就存在缺陷,不仅会影响其预期使用性能,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这就需要加大对航空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的关注。由于层次分析法是逐步开展设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少管理不足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航空产品设计质量管理中。

一、质量管理分析控制法概述

对于产品设计质量管理控制法来说,拥有多种可以应用的统计分析工具,典型代表因果分析等,这种分析方法相对简单,操作起来也很便利,能够很好的分析其原因,找出其根源,直到实现措施最优为止,由于其综合性能较好,所以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但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一定不足,即无法了解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1]。所以这就需要引入一种新型质量管理分析控制方法,逐步强化产品设计质量,将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分析结果的直观性,还能强化科学性,相关管理人员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做好进一步分析,做好科学决策等。

二、层次分析法

对于层次分析法来说,又被称为目标决策法,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它属于一种综合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其中还融合了行为科学要素,以便为决策者做出合理判断做好设计。这种分析方法多应用在结构相对复杂或缺少分析要素的条件下,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于其实用性较好,所以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2]。在层次分析法中,多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矩阵法,另一种相对尺度。前一种方法总是将不同要素综合在一起比较,多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后一种方法则主要将性质不同的要素综合在一起,这种比较方式相对较难,但其准确性也可以得以保证。

三、层次分析法在航空产品质量设计中的应用

3.1构建合适的质量管理模型

对于航空产品质量设计管理来说,主要是先用因果分析法,找出对航空产品设计产生影响的要素,然后,⒐芾硌Ю砺塾τ闷渲校并从人员、机械、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绘制出因果图,最后绘制出层次分析模型。如在某航空产品设计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人为因素主要有参与人员的学历、工作态度以及年龄等,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环境因素则有设计体系、工艺水平以及研制流程等;影响产品质量的机械因素有办公室自动化软件、计算机硬件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同时也包括一定的CAE软件[3]。这些都是影响航空产品质量设计管理的要素。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全面的找出影响因素,提高航空产品综合设计质量,因此,应重视层次分析法在航空产品质量管理设计中的应用。

3.2权重计算指标的分析

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完成权重计算指标分析,可以通过成对比较法等完成比较矩阵设计,这样也可以确定出比较矩阵最大特征值,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特征向量设计,也能实现归一化处理,进而强化权向量设计。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权重计算指标的过程中,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做好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设计,明确特征向量;第二,注重一致检验性指标的应用,可以将随机一致检验指标作为基础,也可以加强一致性比率设计;第三,检验指标,如果指标通过检验,就要采用归一化处理;如果检验未通过,就要重新构建矩阵,直到达到既定要求为止。为保证设计合理,最好请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帮助分析型号研制情况,做好评分,以便了解各个指标的重要情况,然后再对相应数据指标进行分析,以此确定好指标标度值。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层次分析法在权重计算指标分析中的应有,有效提升了指标质量,能够准确的找出各项指标基本情况,因此,应重视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分析质量,强化指标总体效果。

结束语:通过以上研究得知,航空产品设计质量管理效率的提升是减少事故发生的要素,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为做好航空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就需要应用合适的层次分析法,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对应的质量管理模型,做好权重计算指标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找出影响航空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的要素,还能做出科学合理分析,减少不良情况的出现。本文分析了航空产品质量管理要点与层次分析法,并将其在航空产品设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

参 考 文 献

[1]肖磊,李晓昕. 层次分析法在航空产品设计评审中的应用[J].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5,01:22-24.

产品的层次设计篇2

【摘要】对于企业来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深入研究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准确把握并正确引导消费者需求,以此推进企业产品价值链[1]改造升级,合理分配企业资源,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消费者需求 Q-P模型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共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同一时期, 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 但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且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 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二、消费者生活需求的变化

上表从消费者年龄层细分的角度,通过不断抽象概括不同年龄层群体特点。

从宏观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恩格尔系数不断减小,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消费者需求及产品设计[3]之间的关系分析

即使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同一层次的消费者,由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也不相同,不考虑其它因素,只从中选取年龄这一因素,将消费群体分成7个区间,并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5个需求层次进行交合,则得到35种需求,并以此对应35种产品,如图模型:

将消费群体按年龄层划分后,得到消费群体的年龄层集合(老年,中老年,中年,壮年,青年,少年,童年),记为X,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五个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记为Y。X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Y,则X与Y交叉后形成的需求种类有35种,记为Q1j=其中Q1j表示老年人消费群体的需求,Q2j表示中老年人消费群体的需求。

由需求种类来设计产品种类,则至少需要设计35种产品,记为pij(1≤i≤7,1≤j≤5,i、j∈Z),例如,Pi3表示根据具有“社交需求”的消费者所设计的产品种类,其中p33指根据“中年消费群体”中具有“社交需求”的消费者所设计的产品。

根据上图分析可看出,根据消费者五个层次的需求,企业至少设计五种产品,在产品设计中,需考虑加入相应的产品属性。1.pi1--功能属性,产品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功能属性,要实用。2.pi2--质量属性,产品在满足pi1所具备的属性时,还要注重质量、品质的设计,不仅实用,还得耐用。3.pi3--品牌属性,产品在满足pi1、pi2的基础上,要注重品牌建设。4.pi4--情感属性,在满足pi1、pi2、pi3的基础上,产品还要设计得有特色,有品味,充满个性,注重产品的产异化建设。5.pi5--情感属性,在满足pi1、pi2、pi3、pi4的基础上,产品还要融合文化、故事、信念、精神等元素,使产品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文特征。企业也可以设计并生产每一个产品大类下的特定目标群体需要的产品。例如,企业选择了pi4,则可以生产其中的p14~p74,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企业首先要定位消费者需求层次Qi4,然后定位这个层次上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Q14(老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24(中老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34(中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44(壮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54(青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64(少年群体中的尊重需求)。最后,定位相应的产品p14,p24,p34,p44,p54,p64。从而实现由需求拉动供给的企业产品生产模式。

四、建议

1.加大对居民消费需求研究的投入,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将理论研究与一线调查结合起来,掌握消费者真实的需求,以需求端的变化带动供给端改革。

2.跨界合作。企业应满足消M者更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加快与科技、艺术、文学跨界合作的步伐。

3.企业生产链改造升级,依靠信息化平台,建立一套消费者参与度高的产品设计与生产体系,让消费者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定位消费者的特点来定位产品品牌。

产品的层次设计篇3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划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我们对产品背后的需求分析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接下来我将产品需求与马斯洛需求层次做一个切合分析。

当前应用产品的类别

从功能上分,产品提供的功能不外乎以下几种:工具类、娱乐类、阅读类、社交类等。

工具类:如为日常生活提供便捷方便,诸如美食、租房、公交、旅行等应用。

娱乐类:如音乐、视频、拍照等日常休闲娱乐,这类应用除了满足基本功能之外,又有不少做了个性化探索,来是的娱乐更加鲜活有趣。如魔漫相机,已经显著超越了简单的拍照,而是将照片已更加幽默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阅读类:如各种媒体、科技博客、新闻客户端、资讯聚合应用(如今日头条,无觅阅读等)

社交类:如QQ,微信,微博,陌陌,比邻,Linkin ,婚恋交友,面向不同类型的社交。

马斯洛需求层次与产品功能的切合

生理需求:即时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日常基础所需,如吃穿住用行等。

像基于美食的大众点评,公交指南的百度公交,提供生活综合服务的58同城,都在点点滴滴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捷。满足生理需求的产品,平时都不温不火,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炒作的话题。

安全需求:这类需求如对健康的担心、对贫困的恐惧、对无知的忧心,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在安全感匮乏的同时,则内心驱动会促使去满足获取安全感的需求。

如因为对贫困的恐惧,则产生理财相关的需求,希望快速的以钱生钱达到富足的目的。因之,各类投资理财软件层出不穷。

社交需求:社交包括友情、爱情、亲情等多个层次。或者可以分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等。当然两者也可以相互转化。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尊重需求: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都希望展现自己,获得人们认可。信任和认可,这也更多的体现在社交过程之中。每一个人的尊重与被尊重都存在于在社交网络中交流互动之中。所以,尊重需求可以深度暗合在社交需求之中。

自我实现需求:

这是最高层级的需求。这一层级,人们对自己的表现或者获取的成绩都已非常满意。一定程度上,炫耀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尽管,可能这个是很主观的。满足此需求的,如将美图秀秀后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或者展示一些可以提升逼格的东东都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需求的外在展示。

马斯洛的上述需求层次与产品需求之间,存在如下规律:

越靠近底层需求越是刚需

一款应用产品,最核心的是其解决的需求是否是刚需。所谓刚需,乃是刚性需求,即:需求是硬性的,是必需的;其对应的是弹性需求,只是在某些场景下才需要,是可选择的,是非必要的。

马斯洛最低层此需求,是生理需求,如生活类的吃穿住用行,即为刚需。其上一层次的安全需求,安全感缺失,也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越往上,则变得越来越不必要,如自我实现,变得可有可无,变得因人而异,变得有选择性,不再是所有人的必须。

越靠近底层需求越工具化

几乎越是底层的东西,越是平淡无奇,使用起来越是不温不火。就像美食、租房、公交应用等。只有在需要的才打开使用,已成为一种工具。而其他基于新鲜感的需求,则在使用高峰时则万人空巷;低谷时,则门可罗雀。最后的归宿则可能是烟花散尽,不了了之。故基于底层的工具类需求,粘性未必最高,但一定是生存最久的。

越靠近高层需求,则新鲜感驱动越明显

往好了说,新鲜感驱动的东西,比较容易扩散和裂变。你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取巨大的用户基数;往坏了说,这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粘性,用户的留存根本无法保证。很多就好比昙花,一现而亡。这类应用比比皆是。

基于新鲜感的需求形成的产品,未来如何将引来的用户,能够通过其他工具化的基础需求将其留存,才是未来能否持续稳定的生存下去的关键。

总体而言,一个优秀的产品,一定是深谙人性,并且能够持续稳定的产生用户粘性的产品。

产品的层次设计篇4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智能产品不断涌现,产品设计开始从功能性逐渐向精神层面转移,情感化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对智能产品的研究,以体验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从人机交互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用户与智能产品在情感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并分析了产品情感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同时提出了对未来设计趋势的看法。

关键词:

智能产品;情感化;交互设计;体验设计

自工业革命开始,大机器的生产方式给人们带来物质上满足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冷漠的工业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科技的进步,产品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技术的同质化和生产的标准化,使产品设计极为相似,产品的功能和特征变的模糊。①在工业社会中,功能性和实用性是产品设计关注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浪潮,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并最终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在信息社会,产品设计突破了实体的概念,在功能性设计之外赋予了产品更多内在的情感化因素,使产品更多地体现出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特征。设计也从过去的“形式追随功能”向“形式追随情感”进行演变。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科技的智能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丰富的人性化特征和便捷高效的操作性打破了人与机器之间简单的使用与被使用的桎梏,以更加亲密的方式将两者协调统一起来。伴随着人的需求从单纯物质层面向着情感互动层面发展,体验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理念开始兴起,产品设计也开始从功能性向精神、情感、文化层面延伸,情感化的产品才是真正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有情感的产品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带给人们更多文化情感的附加值。情感化设计的研究对于未来产品设计和发展将会产生巨大影响,聚焦于用户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的产品,更能创造出令人愉悦和幸福的感觉,从而为用户创造充满美好情感和回忆的生活。

一、情感化设计理论

情感一词最早来源于心理学,《心理学大辞典》将情感解释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产生的一种生理的反应,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情感化设计理念的兴起伴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而来,社会物质充斥我们的生活,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日渐稀少,情感冷漠。人们渴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设计软性的一面来平衡技术硬性的一面。③2005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DonaldA.Norman)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了情感化设计理论,阐述了产品情感认知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分别为:本能水平层次、行为水平层次、反思水平层次。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质量保证基础上,情感本能层,注重外形,是产品外形的活色声香给用户感官的享受;行为层是指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的乐趣和效率,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的人机操作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快捷,那么用户就能从使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最高的层次就是反思层,这个层次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在用户心中产生的更深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一起,形成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通过它,产品可以长期吸引用户购买使用,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品牌忠诚度④。情感化设计是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的一种针对用户不同层次需求和期望的理论。情感层次的设计是建立在满足物质需求之上的更深层次的表达,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高技术环境下的人类情感需求的匮乏、缺失。马斯洛曾经提出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该理论揭示了情感化设计的实质。人类对产品的需要由简单实用功能性的需要上升至蕴含着各种精神文化等情感因素的需要的变化。情感化设计正是对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探索,使用户和产品实现在情感层面的互动交流与沟通。

二、有情感的产品

(一)可穿戴式智能产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日常生活品的可穿戴式智能产品诞生,产品可被用户直接穿戴使用,方便高效。目前市面上推出了许多的智能产品,人性化、智能化、情感化的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你走在马路上,穿行在人群中,你会发现人们的手腕上戴着市场上最新的智能手表Applewatch;当你在跑步时,可检测身体运动状况智能手环随处可见;当你在公园散步时,你也会发现时尚潮人们在摆弄他们的智能耳机等等,可穿戴式智能产品甚至成为人们形影不离的一部分,如AppleWatch、GoogleGlass、智能手环、智能鞋等产品不断涌现包围我们的生活。高情感化的设计融入这些产品中,使人们对产品的印象不再是曾经冷漠的机器造型,相反的以更加亲近、自然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这些产品中,功能的实现已不再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结果,而在此基础上探索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才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情感化交互设计将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

(二)产品的情感化表现情感表达的产品多种多样,涉及多个方面的产品设计,在外观方面,产品造型、色彩、质地等不同选择的表达会对情绪导致不同的影响;产品的操作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这过程中各种情感表现被产品语义化而传递给用户,使其产生深层次的情感认同,感受到产品带来的情感价值。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在不同的层面中表现不同,比如最新的AppleWatch,表盘使用打磨光滑的金属材质,凸显出产品的高贵气质。其圆弧型的玻璃屏幕设计给人一种圆润亲切的感觉,不会让人产生冰冷机械的冷漠感,使人更愿意亲近和使用它。这便是考产品对用户的情感作用。AppleWatch的交互操作性相当出色,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以更富情感化的状态投入到产品的使用操作中,不仅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而且使用简洁方便。界面设计的相当人性化,图形、色彩、动态效果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操作逻辑清晰简洁,app程序设计简单却又不失艺术性和趣味性,在使用时更像是会交流和传达信息和情感的伴侣,而非普通的手表。可穿戴式智能产品将给人们带来与众不同的丰富的生活体验,人和产品的交互方式将被赋予更多情感化交流的特征和情景式体验的感觉。

三、情感化设计的层次和方法

(一)情感化设计的层次1.本能层次设计在唐纳德的情感化设计中,本能层次是从人对外界事物最初的本能反应。本能水平的设计与产品的最初效果有关,产品的外形、材质、手感、色彩等都属于情感本能层。产品的外观会引起人们不同的程度的关注,从而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人对好看的事物会产生喜爱的情感,进而会产生购买的欲望。当看到造型新颖、奇特,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时,消费者就会被不自觉的吸引,并想要体验和拥有该产品。当第一代iphone出现时,其独特精致优雅的外观造型颠覆了传统手机的形象,瞬间就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和喜爱,引起了全球范围的“苹果热”。苹果手机简洁时尚,与众不同的设计引起了消费者的注意,刺激了消费心理和欲望,从本能层次上,引起了消费者的情感波动。2.行为层次设计行为层次的设计涉及产品的性能、使用和体验。在这里产品的外观并不重要,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感觉、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与产品的互动行为会直接影响使用者的情绪和体验效果。优秀的设计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产品操作的效用和趣味性,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能激发其情感需求或情绪表达。游乐园的旋转木马的设计简单却非常有效,通过简单的上下起伏和转动却能够引起孩子们狂热的兴趣和热情。如此简单的行为却带给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带动使用者的情绪变化。苹果最新推出的Applewatch,将微信内置于手表软件中,当有信息发来时,即使手机不在身边,你也可以从手表中看到发来的信息,并通过语音作出回复。整个过程中,你只需将手表置于嘴边,对其说话就可以将信息发送给对方,实现了人机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帮助用户实现了智能互动,让用户享受到与众不同的交流感受。产品的实用性和操作的便捷性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操作的趣味,并感染用户的情绪,传递丰富的情感。3.反思层次设计反思层次设计关注的是对产品的记忆和印象。人是感性的生物,情感寄托于人的行为表达,当开心时,会开怀大笑;当悲伤时,会难过地流泪;当生气愤怒时,甚至会作出过激的失去理智的行为。产品的情感表达通过与人的互动行为得以发生,而在使用产品后,人对产品的主观印象构成了对其的记忆和回忆。反思层次是情感化表现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层面的情感,来自于对产品及其使用方式的思考和领悟,即精神层面的诉求和表达。在人与产品的更深层面上,情感化设计所追求的就是产品的使用能够给用户带来情感、文化、心理、价值等的认同和精神的愉悦。产品不是机器,而是能够交流情感的媒介,给人带来愉悦和快乐感的伴侣。

(二)情感化设计的方法1.从日常和生活中探寻发现情感化元素设计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生活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不同的事物都能触及我们的情感,生活中目所能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和我们发生情感交流。情感化元素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都是设计的内容。本能层次涉及外在、显性的情感元素,如产品造型、材质、色彩等可视化的元素和特征。在自然环境中,充满着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绚丽美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的元素和灵感,贴近生活的最简单的设计往往更容易触及人们的情感。情感关乎于感觉,感觉又和我们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当我们看到鲜花时,我们会感动、欣喜、愉悦,情绪的表达真实地反映了情感的变化。2.从产品互动体验出发增强情感化表达互动体验能够促使“情感融合”,通过氛围营造,消费者的参与体验,形成对产品和品牌的记忆,消费者对于产品和品牌产生初步印象,建立情感的基础。互动体验是深度沟通的手段,能够传递产品的新进展、新信息实现消费者对产品的持续关注,并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深度体验,通过增进与目标客户及产品使用者的情感交流,强化情感的表达。当我们去逛苹果体验店候,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将我们的情感通过我们与产品的互动体验直接表现出来。当我们捧着样机,沉浸在整个体验过程中时,会被其设计的细节,操作的舒适性、精美的画质、有趣的界面设计而深深吸引陶醉,不由地想要将其捧回家。互动体验增强了情感的诉求和表达,在更深层次上设计不仅要能用、好用,更重要的是适用、使用舒适、气氛愉悦。3.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化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独特的、个性的或与人们所认知的常理相悖的事物或现象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奇特事物对于人们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尤其当人们被其所吸引或震惊时,情感会不自觉地毫无掩饰地自然流露出来,这就是情感的纯粹表现,也是情感化设计追求的最高境界。独特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记忆和钟爱,对其的情感诉求和寄托也会更高。产品的差异化设计令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更加强烈,苹果手机对于传统手机的形象是颠覆性的,精致简洁的外观设计,前所未有的大屏幕,最少的按键,全触屏的操作等使人眼前一亮,人们在惊讶其产品造型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就爱上了这个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产品,其独特的外观造型瞬间打动了人心,使人们甚至通宵排队也要拥有该产品。

四、未来的设计发展趋势

产品的层次设计篇5

关键词:情感因素;情感化设计;产品设计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已步入了体验经济的时代,消费思想与需求已逐渐转向高情感化。因此,产品设计不再单纯考虑物质和功能的层面,一种以充分关注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为基础的情感化设计已俨然成为了设计流行趋势。在当前的产品设计中,深入理解情感化设计并研究如何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化因素显得十分必要。

一 情感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指把人对情感的需求充分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从而满足实用性以外的需求,使美感和可用性达到统一,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从精神价值角度来说,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可以为人们带去更多的愉悦和感动,激发出对生活的热情,激励着人们作出购买决策。由此可见,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对于产品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产品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

美国认知心理学教授唐纳德.A.诺曼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将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分为了三个层次:本能层次的情感化设计、行为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和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本能层次的情感设计原理来自人类本能,关注的是产品外观呈现出来的某些特性所引发的人的直觉反应,具有即刻性。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本能层次的设计,这些产品有着趣味新奇的造型和明亮、高饱和度的色彩,这些看似肤浅的设计却能够令很多人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感到无比快乐。

行为层次的情感设计讲究的是效用,着重体现在产品自身的功能、结构、使用方法的合理性与易用性方面,它与人的操作行为息息相关。如何用简练诙谐的设计为使用者提供最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最明确的使用指导,让人们轻松愉悦地使用产品,是这一层次的产品情感化设计的中心。行为层次的情感化设计还体现在让使用者参与到产品功能实现或形态改变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并获得一种乐趣。反思层次的情感设计是指产品造型所包含的某些信息,在引起人的联想、共鸣和思考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高级的、深层次的心理感受,如温馨、忧愁、崇敬等,是“产品”到“思考”再到“感受”的过程。反思层次的情感设计注重印象和形象,关注的是经过理解后的情感和感受。具体体现在产品所引起的个人回忆,与个人形象的展示。如人们喜欢购买纪念品,真正的意义在于能激起那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再如人们长期追逐名牌产品,不仅是因为质量可靠,更重要的是在乎产品所展示的自我形象与社会地位,即产品所带来的反思情感价值——骄傲感与炫耀感。

与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不同,反思层次的情感不具有通感,它易受文化程度、地域差异、流行时尚等的影响。很多时候,产品的情感化不单单停留在一种层次上,而是在三种层次上共同作用。

三 如何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化因素

情感化设计理论的三个层面为实际产品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对照此三个层面来研究相关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将更有利于把情感因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从而设计开发出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

(1)针对本能层次的情感化设计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

1)增加审美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感受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因此,在指导具体的产品设计时,设计师最基本和首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形式美法则,利用人们熟悉的审美规律和视觉形式,对产品的各个审美因素进行设计,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形态、色彩搭配、材料应用及肌理表现,从而突显出产品的感观特征,使消费者自然而然地产生美好、愉快的心理感受,即获得本能的审美情感。

2)增加趣味性

与审美性一样,趣味性也是人的天性之一,充满趣味的事物同样能够直接激发人的愉快、轻松等本能情感。具体指产品的形态、色彩、形式等方面看起来很有意思、有味道、吸引人,呈现出圆润、憨厚、可爱、亲和力或新奇、特异等特点。一般说来,视觉上的冲击最容易给人新奇的趣味,主要体现在物品的独特外型和明艳色彩两方面。为了增加产品的趣味性,设计师通常会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仿生设计,即以某种植物、动物、昆虫或人的形态为参照物,经过概括、提炼和适当的变形后用于造型上。二是造型“圆润化”,即通过设计使产品造型曲线化、平面圆滑化以及边界模糊化,强化整个产品的圆润丰满,使之显得憨态可掬,更加富有亲和力。

3)增加拟人性

拟人化是指把人的动机、信仰和情感赋予动物和无生命的物体。对设计而言,外型拟人的物品更容易给人们亲近的感觉。一方面,产品的拟人性可以给使用者带来乐趣和惊喜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人的情感系统会倾向于对拟人化的设计做出积极的反应,甚至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依恋性。所以,设计如果能够引发人和产品之间的拟人化情感,就能让产品提供欢乐有趣的情感体验。

(2)针对行为层次的情感化设计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1)提升使用方式的乐趣

使用方式的乐趣设计注重深刻有趣的使用操作过程,让人觉得操作的过程是可享受的,也由此产生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如将电子产品的操作设计得更富真实性、娱乐性,用户就更容易摆脱高科技产生的压力,自觉地去尝试和发掘新的使用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产品的友好和实现用户的自我感觉。

2)注重方便易用的功能

好用的东西更受人喜爱。这就要求设计师学会观察生活的细节,从人的行为习惯及合理的人机工程角度出发,在设计的细节处体现人文的关怀,比如亲切易用的界面交互设计。

3)采用组合的多功能设计

在许多领域,人们倾向于自己动手完成产品,像家具、小电器、食品等等。对于设计而言,应通过提供最大化的使用可能性,来激发消费者参与体验和享受这一过程.,如采用模块化设计,让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对产品进行优化组合,在动手的过程中寻找乐趣和成就感。

(3)针对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

1)引起回忆

引起回忆是指让使用者积极有趣的记忆意象在无意识中被唤醒,重新召唤与产品有关的最初情感,从而产生快乐或依恋的感觉。对于设计师而言,如果能够针对特定的消费者开发设计出能够引起人们回忆情感的产品,那无疑将是非常受欢迎的设计。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来说,能够引起回忆的刺激源也是不同的,这就要去设计师真正熟悉和了解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才能合理把握造成回忆的刺激因素,从而深入到消费者的心灵深处。

2)引发积极的自我感觉

消费者选择购买特定的物品式样或生活方式,通常是为了追求个性化,树立自己特定的形象。然而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大多数是带着设计师的感情,表达着设计师的个性,因此在市场中往往不能满足那些力求彰显自我的消费者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应该越来越有针对性地面向具体受众,并可以在制作过程中时时征求他们的意见,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来。

3)追求情感体验

如今的人们在谈论产品设计时,已经很少用颜色漂亮,款式新颖之类的用语来形容,更多强调的是产品所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这在汽车设计中尤为明显。因为这种体验比语言描述更为深刻,且会长期留在脑海中,并能引发思考。在此过程中,产品不仅充当了道具的作用,除了满足功能外,还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拥有了美好的回忆,产生值得回味的体验,这是优秀的反思设计所应做到的。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一款产品时,应转换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功能和外形而进行单纯的设计,而应从设计“一件事”的角度出发,创造出耐人寻味的使用过程的感受。

四 结语

工业设计是人与产品间的交流媒介,优秀的工业设计能增进人与产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让产品成为情感的依托。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追求的是进一步认识情感化设计的内涵并正确运用情感化设计的方法在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次上指导产品设计,创造出富有情感、人性化的产品,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营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生活需要我们用心体会,而情感化的设计则需要我们用心去创造,才能展现出产品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得·A ·诺曼. 情感化设计[M ]. 付秋芳,程进三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美)唐纳得·A ·诺曼. 梅琼译. 设计心理学.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3.

[3] 任立生.设计心理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产品的层次设计篇6

一、概念创新设计

面向设计要求和分析设计条件,概念创新设计环节着重生成框架式的广泛意义上的解。设计师的知识背景、专业素质和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密切相关。它需要工程科学、专业知识、产品加工方法和商业运作等围绕着产品一人一环境的复杂结构体系贯通相融,达到做出产品完整周期过程最为重要的决策。概念创新设计通过合理解决原理部件间的空间或结构上的关系问题,从而形成产品的方案。产品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概念创新设计,如果在概念创新设计环节发生错误或缺陷,详细设环节将很难甚至无法纠正。概念创新设计是一项进行知识处理与操作的创造,目标在于从定性到定量的寻求最优解。产品概念的生成是从用户的需求开始,以良好的用户体验为目标,对产品概念进行深入设计,生成最终的一个或几个设计概念。而概念创新设计环节对设计师的约束条件最少,从而具备较大的创意空间,最能体现与发挥设计人员的经验、智慧和创造力。概念创新设计阶段中,融入绿色设计因素,则能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加绿色。

二、产品形态层次

产品形态是传递产品信息的第一要素,它能使产品内在的质、组织、结构、内涵等本质因素上升为外在表象因素,并通过视觉而使人产生一种生理和心理过程。产品形态由物质形态、文化形态和理念形态三个层面构成。物质形态层面是指功能性和技术性的因素,具体体现为产品的结构、材质、色彩、样式等;文化形态层面包含流行趋势、审美趋势等与社会文化相关的因素;理念形态层面指受民族与传统、宗教与历史的影响而产生的产品设计理念,包括对形态的观念、联系、想法、判断、偏好和理解等主观的认识。

三、概念创新设计中的绿色策略技术

绿色策略技术是建立在产品属性的层次理论之上的。概念创新的开发环境融合涉及产品开发各环节的设计知识流。而利用产品形态的层次方法,将设计知识流合理的引入,则可以从较高的层次来规划和发展绿色策略技术。针对产品形态的三个层次,构建四个阶梯的绿色策略技术。绿色策略技术包括产品物质属性宜人化策略、产品操作宜人化策略、产品文化属性宜人化策略和产品概念意识宜人化策略。

1.产品物质量属性宜人化策略

产品的质量属性体现在产品的材质、色彩、形态、技术等因素上。产品物质属性宜人化策略主要考虑物质属性的基本元素——物理组成。产品的物理组成包括产品材料、产品制造和产品形态等内容。产品材料指产品的各种材料组成部分;产品制造涉及产品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过程;产品形态指产品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造型风格。产品物质属性宜人化策略包含运用绿色材料、绿色结构、绿色形态设计、以及造型风格绿色化。绿色材料除具有优异的物化性能和使用性能,还更过考虑资源能源与环境因素。绿色结构是指产品结构设计环节中,更多地注重能够节约能源资源的结构,避免材料的浪费。绿色形态设计是指在工业设计的形态设计环节中,在产品造型美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产品形态,使之能够更好地与优化结构、节约材料相符合。造型风格上偏向于绿色,则能够在产品后期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产品市场营销能力。

2.产品操作宜人化策略

概念创新设计中对产品体验进行深入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产品使用体验更多的决定着消费者眼中的产品好坏。产品体验具体涉及操作界面、时间、使用环境、日常维护保养等因素。在绝大部分产品体验中,视觉与触觉返回的信息最多。视觉信息的反馈决定了产品的第一印象。其总体印象的来源则取决于产品物质形态。触觉给用户带来对产品的印象和主观感受。触觉,直接带给消费者产品质感体验,却可以传递产品价值体验的信息。良好的触觉体验能让用户倍感关怀与舒适,以及后续用户的理性判断——感觉这个产品很棒。用户体验是一种用户与产品的深层次的交互行为,涉及生理、心理、思想、社会等方面。在用户使用产品时,产品的属性达到了用户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可用性、易用性、可依赖性等方面。概念创新设计中的操作宜人化是在通过设计师对于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感觉方面做出深入设计,来提升产品和用户交互质量。在产品体验中用户有行为和情绪两种外在表现。通过对行为和情绪调查研究,设计师就能够把握住用户需求和产品属性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更好的用户体验。

3.产品文化属性宜人化策略

产品进入市场后,由于外部影响而具备了一些与产品本身密切联系的关联属性特征,诸如深蓝色于IBM。产品文化属性就是这样一种深层的关联属性。在概念创新设计中,运用文化属性宜人化策略,可以通过产品创意背景、产品地域文化、产品文化关联、产品品质文化等来实现。产品创意背景以中华文明优秀的文化传承为依托,在当代文化环境下,对当代产品创意背景进行深层的构思谋划。概念产品开发也应该与当前流行文化相关联,汲取当前流行文化的元素,实现产品文化关联。

4.产品概念意识宜人化策略

产品形态除了本身所固有的物理属性外,还包括形态的个性、象征、用户印象、联系、想法、判断、偏好等理念形态。工业设计在产品设计之初,对产品概念会形成一系列的产品方案。再由此方案中形成值得开发的方案做出宜人化的调整与筛选,则能大幅度的提升产品开发的成功概率。产品概念意识的宜人化,需要从高度的哲学角度对产品方案进行反思与判断。分析这种概念的功能是否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源头上发展倡导绿色设计。

四、结语

产品的层次设计篇7

“层次”主要指事物及组成部分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及等级系列关系。关于“层次性”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此基础上,学者对其进行扩展延伸,提出“企业管理层次论”、“审美层次论”、“城市规划控制层次论”、“可持续发展层次论”等多种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层次性”研究。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学者们对旅游体验的研究逐步展开。克里斯•瑞安等在1997年出版《旅游体验》一书,这是最早从旅游角度对“体验”进行研究的著作,之后国内外学者从旅游体验的概念与特点、基于体验视角的景区旅游产品设计和区域旅游产品设计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逐层深入。旅游产品设计多围绕旅游者需求展开,不同体验主体需求层次不同,旅游需求和产品供给之间的不对称,直接导致旅游体验层次的产生。而目前学者对旅游体验层次性的研究仅限于“旅游体验层次性及影响因素”、“基于体验层次的温泉度假地设计”等少数文献,理论研究较少,深度亦有待加强。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审美层次论”、“和谐层次论”等理论为基础,将层次论研究与旅游体验研究相结合,提出“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为核心”的旅游体验层次性模型,并以沙漠旅游为例,进行沙漠体验旅游产品设计,使理论服务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2理论基础

2.1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1943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首次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主要有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马斯洛在晚年又修订和补充了他的需求层次论,增加审美需求和超越需求两个层次,形成需求七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逐级进行满足的,只有低层次需求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变得迫切起来,需求层次的满足既要考虑单一层级,又要考虑整体层级的系统性。

2.2审美体验的层次性

现代学者对审美体验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宗白华把审美体验分为直观感像层、活跃生命层、最高灵境层三个层次。李泽厚提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三境界说。叶嘉莹提出“兴发感动”的三层次论,第一层次是“美感感知”,即对所叙景物情事的“客观描摹”,属于“官能的触引”;第二层次是“情意之感动”,“盖多属于主观之感情”,即所谓“情感的触动”;第三层次是“感发之意趣”,即“在官能的感知及情意的感动之外,更别具一种属于心灵上的触引感发的力量”。第三层次乃“终极层次”,它是人类审美体验中所能达到的一种与生命、历史和宇宙相关的最高感悟,可以称其为高峰体验。

2.3和谐层次论

当今世界,和谐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谐是指各要素内、各要素间、各部分间、各层次间、各系统间的组成符合比例、对称、节奏、均衡等原则,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以社会各要素、各系统间的和谐统一为核心。和谐的表现具有层次性。包括单因素的和谐、诸要素间的和谐、整体的和谐和巨大系统的和谐。和谐层次论是层次性与系统性的统一,旅游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遵循和谐统一的观点。基于以上研究,旅游体验具有需求层次论、审美层次论、和谐层次论的共同特点。首先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旅游体验作为一种旅游需求,是人的高层次需求,亦具有层次性特点;其次旅游体验是一种审美体验,由于体验主体自身背景和外在因素影响,获得的体验结果不尽相同,具有审美体验层次性分布特点;第三,旅游体验是针对不同要素、不同客体的体验,体验要素内部、要素之间具有和谐性、统一性特点。

3旅游体验的层次性模型

该模型首先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具有从低级到高级逐层递升的特点,初级体验是基础层,越往高级,体验的难度越大,对主、客体要求越高,体验者人数越少。其次,旅游体验一种审美体验活动,受旅游者主体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模型的构建从旅游者感官、情感、内心三方面综合考虑,以“旅游者感受”为主线。第三,旅游体验的三方面包括不同要素,且要素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建完整的旅游体验层次模型。

3.1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处于体验层次的最低层,指仅通过感官获得旅游体验,这是旅游体验的主要的形式。感官体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活动参与等身体体验性活动。感官体验的特点是:客观性程度较高,体验主体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体验客体本身,享受客体带来的外在感受。某种程度上说,该层次旅游体验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

3.2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处于中间层,加入了文化及情感因素,是在感官体验基础上获得的精神体验。主要包括传统民俗体验、现代人文景观体验、环保教育体验等触动旅游者情感的活动。情感体验层次的特点是:主观性程度提升,体验主体更关注客体的引申意义,文化意义,带给主体更多精神享受。该层次体验既与旅游资源质量有关,又与旅游者本身知识背景、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

3.3心灵体验

心灵体验是体验的最高层次,是旅游者在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基础上,结合内心感受而升华的体验。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极限挑战等升华心灵的活动。心灵体验的特点是:主观性程度较高,体验主体更关注客体带来的内心感受。该层体验更多来自旅游者内心,只有平静的心情才能将以往的情感加以再度体验,因此对景观的原生性、纯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该体验层次模型中,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心灵体验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体验过程,体验的层次越高,来自主体的内在感受越强,体验的持续时间越长。但是受知识背景、收入水平、体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达到高层体验的难度很大。多数旅游者的体验集中于初级和中级阶段,因此,相应旅游产品的设计应以感官体验类、情感体验类为主,心灵体验类为辅。

4 沙漠旅游产品设计

4.1沙漠旅游

关于沙漠旅游,国外较一致的观点是“沙漠旅游”是指产品、体验和环境的多样化。概念较为概括、抽象。国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以沙漠地域和以沙漠为载体的事物、活动等为吸引物,以猎奇、探险、环保、科考、求知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富有很高情趣和刺激性的旅游活动。沙漠旅游不是单一的休闲观光旅游,而是包括沙漠观光旅游、沙漠探险旅游、沙漠体育旅游、沙漠生态旅游在内的综合性新型旅游产品。相比国外的观点而言,国内的观点更加详细、具体。

4.2产品设计

4.2.1总体思路

沙漠体验旅游产品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产品设计应在对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并应注意产品设计要符合旅游者日益个性化的要求,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沙漠体验旅游产品设计应根据旅游地资源优势、旅游市场特点,在满足旅游者感官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向情感体验类旅游产品转换,有条件的地方,可有针对性地开发心灵类深层体验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体验需求。

4.2.2内容框架

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分析是产品设计的基础。根据不同体验层次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体验环节和体验项目,将对沙漠旅游景区科学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2.3市场需求

(1)感官体验层次旅游产品设计注重满足需求。该层次旅游产品主要针对大众旅游者,对旅游者文化层次和收入水平要求不高,适合进行短期旅游,以传统的观光旅游、初级体验游为主。由于沙漠旅游发展时间较短,此层次的旅游者数量一直不断增长,主要以全国各地区大众旅游者为主。产品设计中应加强对原生态景观的保护,注重产品的审美性;对于参与性的活动,应突出沙漠地区特色,注意产品的安全性及与自然景观的融合。(2)情感体验层次旅游产品设计强调引导需求。该层次旅游产品主要针对大众旅游者和专业旅游者,旅游者收入水平和文化层次都有一定提升,对旅游产品质量要求较高。处于此阶段旅游者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却是上升数量最快的,主要以中、东部地区大众和专业旅游者为主。旅游产品设计应注重产品的知识性、参与性,尤其是环境教育的日益普及,使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沙漠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及沙漠植树等项目将更吸引旅游者。(3)心灵体验层次旅游产品设计突出创造需求。该层次旅游产品主要针对专业旅游者,旅游者收入水平和文化层次较高,对旅游产品原生性要求较高。处于此阶段旅游者数量较少,但专业性强,时间充裕,旅游深度大,以国内外专业旅游者为主。旅游产品设计要注重特定氛围的营造,如文化氛围、艺术氛围等,将大尺度环境景观融入其中。对于沙漠极限运动,应注意产品的安全性、景观的原生性和全方位营救系统设计。

5结语

产品的层次设计篇8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于 2013 年 6~9 月进行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专项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农户问卷与合作社问卷两部分:农户问卷内容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和供给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服务情况以及带动非成员情况;合作社问卷包括农村基本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管理、经营和服务情况。项目组在重庆市、四川省、青海省、云南省、海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湖北省、吉林省、河南省、浙江省、陕西省、山西省、贵州省、河北省等 15 省市中随机抽取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然后在被调查村中随机抽取 1~2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合作社82 个,并按照 3:1 的比例对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进行随机抽取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 400 份,覆盖37 个区县的 83 个村镇,回收 396 份,有效问卷 394 份,有效率为 98.5%。

(二)分析方法国内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从农户需求角度研究优先序的方法主要有频数法,即通过对受访农户按照自身意愿迫切程度或者重要程度选出相关选项,然后根据各选项的频数大小进行位次判断[16];均值法,对不同位次选项赋予分值,根据加权总得分来判断序次[17];系统聚类法,孔祥智等[18]认为各选项出现在不同位次上的频数不同,无法进行有效排序,可以运用聚类分析弥补不足,之后孔祥智等[19]采用最优先选项无权重转移进行改进,提高各选项位次不同的排序有效性;崔登峰等[20]认为频数法忽视了农户对各位次的效用有不同评价的现实,依次对所有选项进行排序可能更优于仅选出前三项或前五项,应综合运用几种互补的方法得出相互佐证的、具有共性的优先序,才能更符合农户的真实需求。因此本文综合参考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①、加权频数法②和系统聚类分析法③,利用 SPSS22.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广阔而复杂的地域类型,不同区域之间的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优先次序可能存在不同;在农户的家庭经营过程中,家庭收入的高低对于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诉求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户的农业经营活动的前瞻性,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选择有着较大影响;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民自愿性合作组织,相对能提供更为全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成员更能够表达出自身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诉求;农户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类型不同,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偏好也可能存在区别,并影响其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因此,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水平、是否合作社成员、不同经营类型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优先次序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全部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本文首先比较了全国受访农户根据本人需求的迫切程度针对以下 12 项服务类型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 SPSS22.0 软件计算出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不同位次上出现的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1 所示。注:本调查要求受访者选择其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并给出排序,为更真实了解农户偏好,允许农户根据意愿对于部分服务不作选择,因此表格的实际有效频数因统计变量不同而不同,总计可能小于总体有效问卷 394 份。类似地,表 2、表 3、表 4 的有效频数也可能小于 394。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和加权均值法得出全国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如表 2 所示。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农产品销售,其次为种苗提供;而依据加权均值法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虽然两者得出的结果稍有区别,但是始终位于最优先需求的前两位,且在实地调研中,相当部分农户对其迫切需要的几项社会化服务无法给明确的先后次序,故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农户的需求层次和优先序,具体结果见图 1。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导入 SPSS22.0,选择系统聚类,根据数据之间的距离确定类别,再综合经验分析得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明显聚为六类,结合表 2 得出如下结论,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其迫切程度可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由表 2 和图 1 可知,排在前两位是种苗提供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这两者的频数和加权均值要远优于后面的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因此是农户最为迫切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良种对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当前受访农户的良种 47.33%从合作社采购,这表明了合作社作为良种提供的有效途径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当前农户来说,现代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然而其自身局限性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生产决策,农产品销售服务作为走出 量大价贱伤农 怪圈的重要途径,是农户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之一。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被排在第二层。这四项服务作为农户产前、产中的重要服务内容,对农户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了解市场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农民自身局限性导致其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对于市场的前景很难有准确的把握,因此更专业和及时的服务必然能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第三层为生产管理服务,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有助于农户提高产量,降低损失。第四层为农业金融和基础设施服务,农业金融获得的难度较大且农户对其认识不足以及保守型生产的限制,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要求,故处在较后位置。第五层农业机械服务和农产品加工服务,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没有能够形成针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农业机械服务需求较低,调研显示农民选择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服务比例为 31%,其原因是调研农户中一般性农业机械拥有量大,且当前农业机械大户的有偿服务较易获得。第六层为除列出服务内容外的个别其他需求,本文不作深入分析。

(二)不同区域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限

1.东部地区。由首选频数和加权均值得出的具有共性的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被排在前五位,其中种苗提供排在第一位、农业信息排在第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东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为其他。

2.中部地区。具有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中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以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第四层农业信息,第五层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金融,第七层为其他。

3.西部地区。数据显示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都排在前四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西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综合以上对比分析发现,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三个区域普遍最迫切的需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排在前四位,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排在最后;区别在于东部地区受访农户对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的需求程度高于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对农业金融的需求高于农业机械和农业基础设施;中部地区受访农户相对于东部西部地区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较低,对生产资料采购较为迫切;西部地区受访农户对农产品销售服务需求要高于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并且相对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急需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需求较为靠前,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服务需求则较为靠后。这样的区域需求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经营者更关注生产规模扩大、科学合理的生产安排;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环境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农户以保守经营为主;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金融环境、市场环境较差,农户迫切需要产品销售服务、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来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

(三)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依据我国 2013 年统计年鉴,农村家庭平均总收入为 42643.80 元,本文根据样本分布情况,将受访农户家庭平均收入按照 4 万以下、 4~8 万、8 万以上划分为三组,不同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首选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3 所示。

1. 总收入 4 万元以下受访农户。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和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数据聚类分析结果,家庭总收入 4 万元以下的受访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生产管理,第六层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其他。

2. 总收入 4~8 万元受访农户。共性结果是前五位需求都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依次分为六层, 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提供,第三层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

3. 总收入 8 万元以上受访农户。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三位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后两位农业机械和其他相同。结合聚类分析谱系图,可以顺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差别较小,前六位需求内容与全国整体状况相同,后六位需求优先次序稍有区别;通过三个收入水平层次的优先序和均值大小来看,受访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迫切程度越低,三者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程度较为接近。中低收入受访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的需求更为迫切,收入较高的农户则更关注生产计划的安排。根据调研数据,受访农户收入水平与其经营规模存在紧密联系,收入较高的农户一般拥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其对于优秀品种的选择、产品销售有着更迫切的要求,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这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四)是否合作社成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合作社成员。对比首选频数和均值,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六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包括农产品销售、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相同,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种苗采购,第二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其他。2. 非合作社成员。该部分受访农户的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存在较大区别,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得出非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存在区别: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其次为种苗提供服务;而依据加权均值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本文参考实际调研状况综合两种结果结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金融,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结果,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的受访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都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对比发现,合作社成员对于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农业金融的需求相对于非合作社成员更为迫切,这体现了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更注重发展前景;非合作社成员农户对于生产计划安排需求尤其迫切,这是由其自身生产盲目性和承担风险能力较弱所决定。

(五)不同教育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小学以下。根据首选项和加权均值得出,具有共性的是前四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相同,包括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综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与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为其他。2. 初中水平。依据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共性的结果是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都在前五位,差异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采购的位次。考虑实际调研的解释误差,本文倾向于加权均值的结果,综合聚类分析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3. 高中以上。该部分的共同部分是第一位和后四位相同,第一位为农产品销售,后四位为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其他。综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金融,第四层生产资料采购,第五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数据,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在每个教育水平的受访农户处在最靠前位置,而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在三者中都是处在需求紧迫程度较低的水平。此外,从教育水平来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农业金融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的需求越高。这说明农户受教育水平对于其农业生产的计划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六)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自给自足型。共性结果为前三位的最迫切的需要次序为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综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第二层为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金融、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机械,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

2. 追求利润型。共性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生产计划安排都处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三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为其他。

3. 劳苦规避型。对比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该部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具有共同特征的是前五位相同,包括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另后六位排序相同: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其他。由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产品加工,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其他。

4. 风险规避型。综合两种方法,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第二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三层农业金融,第四层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四种类型受访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依然有着共同的最迫切需求。自给自足型农户对于农业信息的需求程度较为迫切,追求利润型农户占受访农户的 59%,此部分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有着相对更为迫切的需求。劳苦规避型农户的农产品加工的需求相对较高,风险规避型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需求程度相对较低,而对于生产计划安排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这些结果与其自身的农户特征是相吻合的。三、研究结论及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加权均值法和系统聚类分析,对全国 15 省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并对农户迫切需求的社会化服务项目排序,从而反映出农户的真实需求,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提供参考。从研究结果来看,全国范围内的需求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这要求在建设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要根据农户需求迫切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关注新品种的引进,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多种途径,从而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得出的共性结论是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当前农户需求最迫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其次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服务,最后四位的是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和其它,这与全国农户的优先序一致。而针对不同群组受访农户各自的特点,应采取相应措施为其提供有针对性有侧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区域层面,对于东部地区农户应注重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部地区农户更应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较差的西部地区农户,更应注重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金融服务提供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收入层面,应更多的对高收入农户群体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低收入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在合作社层面,相对于普通农户,应有侧重的对合作社成员农户提供更多的农业信息和农业金融服务;在受教育水平层面,应对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农户进行生产计划安排指导和提供详细的农业金融信息,对教育水平在中学以下的农户应加强对产前的生产资料采购指导;在经营类型层面,应为自给自足型农户提供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农业信息,对于追求利润型农户应更多的提供种苗和增加农产品销售的销售渠道,对于劳苦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提供农业机械服务,对于风险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