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意义8篇

时间:2023-12-28 17:02:26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意义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意义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生态文明建。。”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愈来愈希望深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及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广义的生态文明,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的,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含普遍意义上的绿色生态文明,更包含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的生态文明等。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所谓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在对待生态问题时所表现的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念形态,如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和生态道德等。所谓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各种活动及其对人们文明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引导和培育。所谓生态制度文明,是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科学进步的制度形态,如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制订的法律法规等。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绿色化”、无害化道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要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将这一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和个人。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生态文明建。。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

三、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机制支配下的生产要素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全球流动与重新配置。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处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下游,因而承接着产业转移和积聚的污染风险,加剧了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特点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费增加。先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都走的是一条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能源和重要金属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国家提出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路,重视重化工业的层次提升和节能减排的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发展和引进重化工业项目造成高能耗和高污染。“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类要珍惜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一种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对象而没有把它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基础和生命源泉的错误态度。这一新的发展思想指出,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经济只是发展的手段。从目的上看,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但这种需要不仅是物质的需要,还包括各个民族的价值及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以及发展不能损害当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健康,更不能损害代际之间的资源能源的均衡等。这使我们彻底突破了过去那种单纯为经济增长而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将发展指数放在全局战略的视角上,思考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以及怎样在经济与道德、效率与公平、工具与目的、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当代与下代的关系上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循环经济源于生态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循环、转化和传递的原理。它一改过去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线性经济增长方式,为把各自孤立的生产环节排放的废物,运用技术工艺措施,将其转化为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的“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尤其是,它强调循环经济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它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应置身于该系统之外,而要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如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循环经济的生产观是,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并循环使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良性循环来创造社会财富。循环经济要求我们要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和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起循环生产和消费并重的观念。同时,它还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特别是,它视自然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需要维护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要在资源承载能力内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当前,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呵护地球家园、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挑战,应高度重视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生产方式要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并力争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无害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首先,要大力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要在主要产业之间组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链,如规定家电等制造企业要将用户废弃的冰箱、彩电、手机等产品回收处理,以使有关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日后如何再利用问题。其次,要加快立法工作。真正解决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第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建设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和环境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等。可以肯定,只要我们认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就会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发展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永续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意义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生态文明建。。”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愈来愈希望深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及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广义的生态文明,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的,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含普遍意义上的绿色生态文明,更包含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的生态文明等。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所谓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在对待生态问题时所表现的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念形态,如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和生态道德等。所谓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各种活动及其对人们文明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引导和培育。所谓生态制度文明,是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科学进步的制度形态,如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制订的法律法规等。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绿色化”、无害化道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要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将这一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和个人。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生态文明建。。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

三、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机制支配下的生产要素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全球流动与重新配置。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处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下游,因而承接着产业转移和积聚的污染风险,加剧了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特点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费增加。先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都走的是一条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能源和重要金属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国家提出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路,重视重化工业的层次提升和节能减排的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发展和引进重化工业项目造成高能耗和高污染。“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类要珍惜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一种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对象而没有把它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基础和生命源泉的错误态度。这一新的发展思想指出,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经济只是发展的手段。从目的上看,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但这种需要不仅是物质的需要,还包括各个民族的价值及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以及发展不能损害当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健康,更不能损害代际之间的资源能源的均衡等。这使我们彻底突破了过去那种单纯为经济增长而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将发展指数放在全局战略的视角上,思考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以及怎样在经济与道德、效率与公平、工具与目的、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当代与下代的关系上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循环经济源于生态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循环、转化和传递的原理。它一改过去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线性经济增长方式,为把各自孤立的生产环节排放的废物,运用技术工艺措施,将其转化为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的“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尤其是,它强调循环经济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它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应置身于该系统之外,而要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如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循环经济的生产观是,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并循环使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良性循环来创造社会财富。循环经济要求我们要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和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起循环生产和消费并重的观念。同时,它还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特别是,它视自然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需要维护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要在资源承载能力内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当前,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呵护地球家园、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挑战,应高度重视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生产方式要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并力争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无害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首先,要大力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要在主要产业之间组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链,如规定家电等制造企业要将用户废弃的冰箱、彩电、手机等产品回收处理,以使有关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日后如何再利用问题。其次,要加快立法工作。真正解决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第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建设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和环境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等。可以肯定,只要我们认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就会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发展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永续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意义篇3

一、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意义

绿色能源县是指在县域能源开发利用中,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较高比重,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生活能源基本实现清洁化和优质化,并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绿色能源县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多能互补、清洁高效、规模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局部区域形成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清洁能源起主导作用的能源开发利用格局;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建立清洁高效和服务规范的农村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我旗是煤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清洁能源,是一项长期任务,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设,既是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举措,又是促进旗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和旗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

(1)减少污染物排放、节水节能、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一个良好的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绿色能源有利于减少污染,减低化石能源的消耗,维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水电、风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是一种清洁生产,没有大气和水污染问题,也不存在废渣的堆放问题,有利于保护周围环境。与火电相比,可再生能源生产可节省一定的发电用煤和减少环境污染治理费用。这些项目运行后每年可为电网节约大量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同时相应每年可减少燃煤所造成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X),烟尘,减排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CO2),灰渣等环境污染物。此外还可节约用水,减少相应的水力排灰废水和温排水等对水环境的污染。

(2)牧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全面开展绿色能源建设,把推动牧区清洁能源建设和新牧区建设相结合、把推动牧区清洁能源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推动牧区清洁能源建设与生态村镇建设相结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牧区村容村貌上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对于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区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牧区保持和开发绿色节能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示范意义

牧区人口少,广大牧民有着悠久的生态、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向偏远牧区拉电、部分牧民改用煤炭作为生活燃料,这些不经济、不环保的生活方式正在侵食着传统文化,在牧区大力推动恢复传统绿色节能生活方式意义大,收效快。

二、创建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在安排项目上,要有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能源发展意识,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旗发展和改革局要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纳入全旗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全旗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要编制国家绿色能源县建设规划,作为十二五专项规划,要立即着手开展全旗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和开发条件调查,委托专门机构编制专项规划。

(二)积极建设牧区高效清洁能源体系。高度重视牧区能源发展,大力发展牧区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比重,逐步提高牧区生活用能中的清洁能源比重。

(三)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减少生活能源对薪柴的依赖,巩固和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成果,基本消除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对畜禽养殖粪便进行清洁处理并合理利用。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作物。

(四)与牧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促进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林牧废弃生物质的能源利用、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在退耕还草土地上发展能源作物,培育可再生能源产业,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增加牧民收入。

(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和各种节能技术,政府机构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率先采用节能技术,在城镇实行高效方式供热,在小城镇和新牧区示范项目建设中推广节能技术。通过政策引导煤电企业走清洁生产之路,不断降低污染牧排放比重。

(六)旗财政每年根据项目情况,安排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套资金和补贴资金,引导牧民和企业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三、创建目标

到末,各项指标要基本达到国家绿色能源县标准,到2012年要全面超过国家绿色能源县标准,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

可再生能源开发总量。年,全旗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15.16万吨标准煤以上。户均3.03吨标煤。

牧区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年,牧区生活用能中的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50%。80%以上牧户的生活能源主要由清洁能源提供。清洁能源在生活用能中超过50%的牧户占到本地区牧户总数的80%。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在牧区生活用能中的比例低于20%。

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能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

到2020年,我旗绿色能源县建设各项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四、组织保障措施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意义篇4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资源价值观;计量方法

环境会计是以综合货币计量和实物量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资源的、法规和国际公认准则为依据,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境资源污染,预防、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和费用,环境资源绩效,以及环境资源运动对会计主体经营业绩的一门学科。由于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因此,如何对其进行计量成为环境会计方法体系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环境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

要把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并对其进行计量,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环境资源价值观。最初提出环境资源价值观概念的是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Weisbrod.B.A和K1uti11a,J.V,他们认为环境资源价值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它为人民生产活动提供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第二,它为人类及其它生命体提供生存场所;第三,它对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扩散、贮存、同化的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第四,它提供景观服务。优美的大是胜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福利提供天然的物质资源。可见,环境资源价值除了作为生产资料表现为市场价格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外部性”的非市场价值。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经济开采和利用,其存在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经济与非经济功能,这与传统的价值论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自然资源没有实现价值的观点截然不同。环境资源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人类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且也包括对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以及对地球生物圈系统整体完善、健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因此,它们的价值是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判断和评价。自然界具有多样性价值,如经济价值、生存价值、选择价值、消谴价值、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Pearce, D. Barbier, E and Markandya., McNeely, J. A. et. al., 1990],这些价值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的确立,使环境资源成为会计计量和核算的对象成为可能和必要。

二、环境会计的主要计量方法

为了便于收集资料和相对准确地计量,我们将环境会计的间接核算对象划分为九大类别:即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草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再生资源和环境资源(狭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来计量和核算环境会计的直接反映和控制的对象——环境资源(广义的)①的耗减成本、环境资源的损失成本、环境资源的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环境资源的保护成本、环境资源的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及环境资源的改善收入(绿色收入),这六项价值指标成为环境会计应直接计量和核算的对象。

根据现代资源的环境经济学的观点,环境资源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现实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1)现实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可直接用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经济价值。其中有的可以在市场上直接获得,如矿产资源价值、木材价值、水资源价值等;有的虽不能直接套用市场价格,但可以通过市场的办法估计直接使用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并非直接用于生产和消费的经济价值,它们没有直接的市场价格,其价值只能间接地表现出来。如湿地的保护,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等。这种间接的使用价值可以通过“有无法”来间接计量,即设想如果没有这类环境资源,用其它方法达到同等功效所需投入的估计值。(2)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保护或保存某一环境资源,以便将来使用而作出的预先支付。选择价值仍属于使用价值范畴,但它所衡量的是未来的直接或间接使用价值,以确保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某一环境资源的供给。(3)存在价值是指人们对某一环境资源存在而愿意支付的数额,是环境资源以天然方式存在时表现出的价值,这是一种生态价值。存在价值可以通过调查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来计量[周德群等,1998].例如,美国的自然景观区科罗拉多大峡谷,问卷调查的得出,保护这一景观的收益,按支付意愿额高达78亿美元。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对上述九类环境资源分别进行价值计量和核算。

1.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价值计量。由于这三种资源的市场价格较为完善,因此,可以用市场估价法进行计量核算,即以现期经济活动对上述三种资源的耗减量(Qi)和相应的市场价格(Pi)为基础,来计算该种资源的经济使用价值。但考虑到现行的这些资源的市场价格是建立在资源无偿使用、永续不竭基础上的,没有考虑到代际的公平性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因此,价格明显偏低,应在此基础上加上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Ps)、时间调节系数(Pt)和环境调节系数(Pc),从而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生态价格。Ps表示资源所有者享有的法定权益,是国家凭借其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而获得的权益补偿,它一般通过“绝对地租”、“级差地租I”、“垄断地租”等形式表现出来。国家通过Ps形成专门的资源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资源环境的保护、节约利用,新资源和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以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Ps表示资源的未来价值,即因今天的使用致使后代无法使用造成的损失。由于这种资源受未来替代资源或技术状况的影响,准确估计的技术难度较大,但当未来的替代资源的成本小于的资源成本时,Pt=0.Pc表示该种资源的开采及耗用可能对生态造成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综上所述,这三种资源的耗减价值为:Ci=Qi(Pi+Ps+Pc+Pt)

2.土地资源、草地资源的价值计量。这两种资源宜采用收益还原法,它是依据替代与预测原理,着眼于未来的预期收益,以适当的还原利率折为现值。现以耕地为例计算其每亩价格。

每亩耕地价格=每亩土地净收益/收益还原率

=(农作物种植业的每亩产值-每亩成本总额-每亩投资的机会成本)/收益还原率上式中收益还原率一般采用一年期存款利率,再加上风险调整系数和通胀率。

这样出的每亩耕地价格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价格,再加上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Ps)、时间调节系数(Pt)和环境调节系数(Pc),即为每亩耕地的耗减价值。其它土地资源、草地资源的价值也可按此计算。

①狭义的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反映大气保护、城市噪音、固体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泄漏、废弃、污染量等方面的质量指标;广义的环境资源还包括其它八大类别的物质资源。本文环境计量和核算的是广义环境资源。

3.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价值计量。之所以计量、核算这两种资源的价值,是出于对生态平衡及与协调的考虑,因此,对这两种资源应重点计量其生态价值,宜采用的方法是维护成本法。它的基本思路是:为不损害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长期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减少避免某些活动,替代某些经济活动的产出结果;不改变产出结果但通过新技术替代某些经济活动的投入;不更改经济活动本身但同时开展预防资源耗减或恶化及恢复资源的活动。这一时期因采取以上行动而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为该时期的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维护成本。对这两种资源的计量核算,采用“有无法”基本上也能达到相同的结果。与市场估价法相比,维护成本法在上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再生资源的价值计量。由于再生资源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市场价格参照书,因此可套用市场估价法,其计量核算过程在前面已有阐述。

5.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实质上是一种存在价值,是环境资源以天然方式存在时表现出来的价值。因此,这种价值只有通过调查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来计量,即针对环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人们为了避免能观察到的变化所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额。但由于这种估计结果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而缺乏统一性、可复核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程度较差,因此,必须与其它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有:

(1)复原成本法。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恢复到原状所需成本进行估算的方法,适用于环境污染对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的价值估算。

(2)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环境资源的价值无法直接计量时,可通过估价替代品,即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同等效用或相等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环境资源价值。这种方法主要用来估量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所折合的价值量。国外多采用Misham公式来计量,其公式为E1∑YtPtT(1-r)-(t-T)式中E1为人体健康损失费;Yt为预测个人在t年的工资收益额;PtT为某人从T年活到t年的概率;r为T年到t年的有效社会贴现率。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意义篇5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资源价值观;计量方法

环境会计是以综合货币计量和实物量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公认准则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境资源污染,预防、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和费用,分析环境资源绩效,以及环境资源运动对会计主体经营业绩影响的一门学科。由于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因此,如何对其进行计量成为环境会计方法体系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环境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

要把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并对其进行计量,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环境资源价值观。最初提出环境资源价值观概念的是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Weisbrod.B.A和K1uti11a,J.V,他们认为环境资源价值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它为人民生产活动提供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第二,它为人类及其它生命体提供生存场所;第三,它对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扩散、贮存、同化的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第四,它提供景观服务。优美的大自然是旅游胜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提供天然的物质资源。可见,环境资源价值除了作为生产资料表现为市场价格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外部性”的非市场价值。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经济开采和利用,其存在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经济与非经济功能,这与传统的价值论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自然资源没有实现价值的观点截然不同。环境资源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人类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且也包括对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以及对地球生物圈系统整体完善、健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因此,它们的价值是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判断和评价。自然界具有多样性价值,如经济价值、生存价值、选择价值、消谴价值、科学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Pearce, D. Barbier, E and Markandya., McNeely, J. A. et. al., 1990],这些价值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的确立,使环境资源成为会计计量和核算的对象成为可能和必要。

二、环境会计的主要计量方法

为了便于收集资料和相对准确地计量,我们将环境会计的间接核算对象划分为九大类别:即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草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再生资源和环境资源(狭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来计量和核算环境会计的直接反映和控制的对象——环境资源(广义的)①的耗减成本、环境资源的损失成本、环境资源的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环境资源的保护成本、环境资源的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及环境资源的改善收入(绿色收入),这六项价值指标成为环境会计应直接计量和核算的对象。

根据现代资源的环境经济学的观点,环境资源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现实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1)现实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可直接用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经济价值。其中有的可以在市场上直接获得,如矿产资源价值、木材价值、水资源价值等;有的虽不能直接套用市场价格,但可以通过市场的办法估计直接使用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并非直接用于生产和消费的经济价值,它们没有直接的市场价格,其价值只能间接地表现出来。如湿地的保护,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等。这种间接的使用价值可以通过“有无法”来间接计量,即设想如果没有这类环境资源,用其它方法达到同等功效所需投入的估计值。(2)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保护或保存某一环境资源,以便将来使用而作出的预先支付。选择价值仍属于使用价值范畴,但它所衡量的是未来的直接或间接使用价值,以确保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某一环境资源的供给。(3)存在价值是指人们对某一环境资源存在而愿意支付的数额,是环境资源以天然方式存在时表现出的价值,这是一种生态价值。存在价值可以通过调查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来计量[周德群等,1998].例如,美国的自然景观区科罗拉多大峡谷,问卷调查的计算得出,保护这一景观的收益,按支付意愿额高达78亿美元。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对上述九类环境资源分别进行价值计量和核算。

1.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价值计量。由于这三种资源的市场价格较为完善,因此,可以用市场估价法进行计量核算,即以现期经济活动对上述三种资源的耗减量(Qi)和相应的市场价格(Pi)为基础,来计算该种资源的经济使用价值。但考虑到现行的这些资源的市场价格是建立在资源无偿使用、永续不竭基础上的,没有考虑到代际的公平性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因此,价格明显偏低,应在此基础上加上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Ps)、时间调节系数(Pt)和环境调节系数(Pc),从而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生态价格。Ps表示资源所有者享有的法定权益,是国家凭借其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而获得的权益补偿,它一般通过“绝对地租”、“级差地租I”、“垄断地租”等形式表现出来。国家通过Ps形成专门的资源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资源环境的保护、节约利用,新资源和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以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Ps表示资源的未来价值,即因今天的使用致使后代无法使用造成的损失。由于这种资源受未来替代资源或技术状况的影响,准确估计的技术难度较大,但当未来的替代资源的成本小于目前的资源成本时,Pt=0.Pc表示该种资源的开采及耗用可能对生态造成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综上所述,这三种资源的耗减价值为:Ci=Qi(Pi+Ps+Pc+Pt)

2.土地资源、草地资源的价值计量。这两种资源宜采用收益还原法,它是依据替代与预测原理,着眼于未来的预期收益,以适当的还原利率折为现值。现以耕地为例计算其每亩价格。

每亩耕地价格=每亩土地净收益/收益还原率

=(农作物种植业的每亩产值-每亩成本总额-每亩投资的机会成本)/收益还原率上式中收益还原率一般采用一年期存款利率,再加上风险调整系数和通胀率。

这样计算出的每亩耕地价格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价格,再加上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Ps)、时间调节系数(Pt)和环境调节系数(Pc),即为每亩耕地的耗减价值。其它土地资源、草地资源的价值也可按此方法计算。

①狭义的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反映大气保护、城市噪音、固体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泄漏、废弃、污染量等方面的质量指标;广义的环境资源还包括其它类别的物质资源。本文环境会计计量和核算的是广义环境资源。

3.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价值计量。之所以计量、核算这两种资源的价值,是出于对生态平衡及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考虑,因此,对这两种资源应重点计量其生态价值,宜采用的方法是维护成本法。它的基本思路是:为不损害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长期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减少避免某些经济活动,替代某些经济活动的产出结果;不改变产出结果但通过应用新技术替代某些经济活动的投入;不更改经济活动本身但同时开展预防资源耗减或恶化及恢复资源的活动。这一时期因采取以上行动而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为该时期的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维护成本。对这两种资源的计量核算,采用“有无法”基本上也能达到相同的结果。与市场估价法相比,维护成本法在理论上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再生资源的价值计量。由于再生资源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市场价格参照书,因此可套用市场估价法,其计量核算过程在前面已有阐述。

5.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实质上是一种存在价值,是环境资源以天然方式存在时表现出来的价值。因此,这种价值只有通过调查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来计量,即针对环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人们为了避免能观察到的变化所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额。但由于这种估计结果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缺乏统一性、可复核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程度较差,因此,必须与其它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有:

(1)复原成本法。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恢复到原状所需成本进行估算的方法,适用于环境污染对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的价值估算。

(2)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环境资源的价值无法直接计量时,可通过估价替代品,即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同等效用或相等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环境资源价值。这种方法主要用来估量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所折合的价值量。目前国外多采用Misham公式来计量,其公式为E1∑YtPtT(1-r)-(t-T)式中E1为人体健康损失费;Yt为预测个人在t年的工资收益额;PtT为某人从T年活到t年的概率;r为T年到t年的有效社会贴现率。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意义篇6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资源价值观;计量方法

环境会计是以综合货币计量和实物量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公认准则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境资源污染,预防、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和费用,分析环境资源绩效,以及环境资源运动对会计主体经营业绩影响的一门学科。由于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因此,如何对其进行计量成为环境会计方法体系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环境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

要把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并对其进行计量,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环境资源价值观。最初提出环境资源价值观概念的是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Weisbrod.B.A和K1uti11a,J.V,他们认为环境资源价值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它为人民生产活动提供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第二,它为人类及其它生命体提供生存场所;第三,它对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扩散、贮存、同化的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第四,它提供景观服务。优美的大自然是旅游胜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提供天然的物质资源。可见,环境资源价值除了作为生产资料表现为市场价格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外部性”的非市场价值。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经济开采和利用,其存在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经济与非经济功能,这与传统的价值论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自然资源没有实现价值的观点截然不同。环境资源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人类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且也包括对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以及对地球生物圈系统整体完善、健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因此,它们的价值是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判断和评价。自然界具有多样性价值,如经济价值、生存价值、选择价值、消谴价值、科学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Pearce, D. Barbier, E and Markandya., McNeely, J. A. et. al., 1990],这些价值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的确立,使环境资源成为会计计量和核算的对象成为可能和必要。

二、环境会计的主要计量方法

为了便于收集资料和相对准确地计量,我们将环境会计的间接核算对象划分为九大类别:即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草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再生资源和环境资源(狭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来计量和核算环境会计的直接反映和控制的对象——环境资源(广义的)①的耗减成本、环境资源的损失成本、环境资源的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环境资源的保护成本、环境资源的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及环境资源的改善收入(绿色收入),这六项价值指标成为环境会计应直接计量和核算的对象。

根据现代资源的环境经济学的观点,环境资源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现实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1)现实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可直接用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经济价值。其中有的可以在市场上直接获得,如矿产资源价值、木材价值、水资源价值等;有的虽不能直接套用市场价格,但可以通过市场的办法估计直接使用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并非直接用于生产和消费的经济价值,它们没有直接的市场价格,其价值只能间接地表现出来。如湿地的保护,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等。这种间接的使用价值可以通过“有无法”来间接计量,即设想如果没有这类环境资源,用其它方法达到同等功效所需投入的估计值。(2)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保护或保存某一环境资源,以便将来使用而作出的预先支付。选择价值仍属于使用价值范畴,但它所衡量的是未来的直接或间接使用价值,以确保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某一环境资源的供给。(3)存在价值是指人们对某一环境资源存在而愿意支付的数额,是环境资源以天然方式存在时表现出的价值,这是一种生态价值。存在价值可以通过调查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来计量[周德群等,1998].例如,美国的自然景观区科罗拉多大峡谷,问卷调查的计算得出,保护这一景观的收益,按支付意愿额高达78亿美元。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对上述九类环境资源分别进行价值计量和核算。

1.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价值计量。由于这三种资源的市场价格较为完善,因此,可以用市场估价法进行计量核算,即以现期经济活动对上述三种资源的耗减量(Qi)和相应的市场价格(Pi)为基础,来计算该种资源的经济使用价值。但考虑到现行的这些资源的市场价格是建立在资源无偿使用、永续不竭基础上的,没有考虑到代际的公平性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因此,价格明显偏低,应在此基础上加上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Ps)、时间调节系数(Pt)和环境调节系数(Pc),从而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生态价格。Ps表示资源所有者享有的法定权益,是国家凭借其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而获得的权益补偿,它一般通过“绝对地租”、“级差地租I”、“垄断地租”等形式表现出来。国家通过Ps形成专门的资源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资源环境的保护、节约利用,新资源和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以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Ps表示资源的未来价值,即因今天的使用致使后代无法使用造成的损失。由于这种资源受未来替代资源或技术状况的影响,准确估计的技术难度较大,但当未来的替代资源的成本小于目前的资源成本时,Pt=0.Pc表示该种资源的开采及耗用可能对生态造成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综上所述,这三种资源的耗减价值为:Ci=Qi(Pi+Ps+Pc+Pt)

2.土地资源、草地资源的价值计量。这两种资源宜采用收益还原法,它是依据替代与预测原理,着眼于未来的预期收益,以适当的还原利率折为现值。现以耕地为例计算其每亩价格。

每亩耕地价格=每亩土地净收益/收益还原率

=(农作物种植业的每亩产值-每亩成本总额-每亩投资的机会成本)/收益还原率上式中收益还原率一般采用一年期存款利率,再加上风险调整系数和通胀率。

这样计算出的每亩耕地价格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价格,再加上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Ps)、时间调节系数(Pt)和环境调节系数(Pc),即为每亩耕地的耗减价值。其它土地资源、草地资源的价值也可按此方法计算。

①狭义的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反映大气保护、城市噪音、固体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泄漏、废弃、污染量等方面的质量指标;广义的环境资源还包括其它八大类别的物质资源。本文环境会计计量和核算的是广义环境资源。

3.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价值计量。之所以计量、核算这两种资源的价值,是出于对生态平衡及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考虑,因此,对这两种资源应重点计量其生态价值,宜采用的方法是维护成本法。它的基本思路是:为不损害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长期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减少避免某些经济活动,替代某些经济活动的产出结果;不改变产出结果但通过应用新技术替代某些经济活动的投入;不更改经济活动本身但同时开展预防资源耗减或恶化及恢复资源的活动。这一时期因采取以上行动而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为该时期的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维护成本。对这两种资源的计量核算,采用“有无法”基本上也能达到相同的结果。与市场估价法相比,维护成本法在理论上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再生资源的价值计量。由于再生资源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市场价格参照书,因此可套用市场估价法,其计量核算过程在前面已有阐述。

5.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实质上是一种存在价值,是环境资源以天然方式存在时表现出来的价值。因此,这种价值只有通过调查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来计量,即针对环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人们为了避免能观察到的变化所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额。但由于这种估计结果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缺乏统一性、可复核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程度较差,因此,必须与其它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有:

(1)复原成本法。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恢复到原状所需成本进行估算的方法,适用于环境污染对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的价值估算。

(2)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环境资源的价值无法直接计量时,可通过估价替代品,即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同等效用或相等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环境资源价值。这种方法主要用来估量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所折合的价值量。目前国外多采用Misham公式来计量,其公式为E1∑YtPtT(1-r)-(t-T)式中E1为人体健康损失费;Yt为预测个人在t年的工资收益额;PtT为某人从T年活到t年的概率;r为T年到t年的有效社会贴现率。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意义篇7

1.1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但技术水平仍须改进和提高

再生资源的本质就是不可再生资源在人类进行开发和利用报废之后,还可以再次回收加工的物质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报废的有色金属合金、塑料、橡胶、纸张等,都属于再生资源。总的来看,我国企业目前对这一类再生资源的回收应用发展是较快的。首先,我国有关部门对再生资源保护的宣传比较多,从思想上对再生资源的重视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次,我国对有些再生资源的利用比较到位,而且经济投资和生产成本的投资都控制得比较低,这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重要的理论依据。最后,我国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从侧面上促进了再生资源的利用。所以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再生资源的发展情况较为迅速,然而关键技术仍需要改进和提高。

1.2企业循环经济理念构成较早,但是企业循环经济体系并没有完美构建

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是比较早的,然而仅仅以最单一的形式进行表现,就是对日常生活废气物的再利用。而且对于这种简单的企业循环经济理念依然没有合适的体系与制度予以保障。所以从根本上讲,我国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应该从两个层面加强对企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保护;二是对清洁能源的开发。这两点是利用高科技技术为企业循环经济指明具体道路。

2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具体构建方式分析

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是比较早的,上文中已经提到,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应该从两个层面加强对企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保护;二是对清洁能源的开发。然而事实上在企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过程中,仍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表面入手;二是从深层根本问题入手。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具体论述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方式。

2.1解决表面问题的具体方法

所谓表面问题,也就是对资源的再利用以及对废弃物的回收。这种问题构成了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模式,因为企业循环经济是处于一种循环流动状态下的经济模式。首先,需要有经济模式,也就是生产和消费过程;其次,需要有循环模式,也就是对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重新回收与应用。所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体系需要解决的表面问题就应该从回收出发。

2.2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循环经济的利用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循环经济的利用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加强对企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保护,二是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我国应该对一部分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采用消极保护策略,规定不允许开发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政策能促进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本身就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就是对循环经济的极大促进。所以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是需要依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清洁能源的开发来进行。随着企业环保意识和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研究方向已经慢慢发生转化和调整,使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向于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向。所以笔者认为,企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而保护自然资源和开发清洁能源又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分析

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的政策支持,为企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鼓励。上文中已经介绍,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应当更加重视,在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节省与环保使用。具体说来,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颁布的支持政策主要分为资源开采的价格政策、资源的使用政策,以及清洁能源的开发政策等。笔者就这三个主要政策对企业循环经济的支持予以分析和研究。

3.1资源开采时的政策

我国一直以来都使用资源低价政策,资源的价值是不能体现产权以及生态价值的。而且我国对矿产资源的补偿费用比较低,所以一般采用资源低价的政策进行承包式的资源开发。然而,如果对企业循环经济加以支持,需要我国对资源的开采加以放权,将矿产资源的利用交给拥有高科技技术的企业,那么企业就会在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研究上应用相应的高科技技术。拥有了高科技技术开发企业,就可以促进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成型。

3.2能源利用的价格政策

能源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能源的价格高低。所以国家对能源价格的调控是对能源利用率的调控方法。利用价格优势确定能源利用率的不同,然后根据利用率调整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这一政策能从侧面促进企业对循环经济理念的创新和应用。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由于我国对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宣传得比较多,从思想上对再生资源的重视起到了一定作用。所以,我国对有些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比较重视,而且经济投资和生产成本的投资都进行必要的研究,让这些再生资源的价格更加具有优势,这是我国对再生资源利用的价格政策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3.3清洁能源的开发政策

我国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本身就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又是对企业循环经济理念理解的具体表现。总的来说,就是投资新型环保科技,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多种能源为主要开发对象,避免传统资源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也能对传统资源的节约作出贡献。清洁能源的开发是我国未来能源开发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建立的主要实践基础,更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推动力量。

4结合具体实例论述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意义

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某些角度上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衡量标准。所以就理论上来说,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是具有较大意义的。根据笔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意义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二是人文发展方面的意义;第三就是环境保护的意义。下面,笔者就这三点进行具体的论述。

4.1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企业循环经济本身是满足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是对市场发展的促进和支持。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支持,才会更加促进科技创新,也正是将科技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企业循环经济科技的研发。同时,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经济模式可以完成对市场的调控,将商品分为不同的等级,也让市场得到有序的发展。同时,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地域的划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比如以前科技发展较快的地区几乎都在沿海地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视的地区也主要在沿海地区。所以企业循环经济的推广让科技成果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4.2人文方面的意义

人文方面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与教育层面说起。首先,从精神层面来说,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探索追求精神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科技研究人员的肯定。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更加促进了环保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教育层面来说,对企业循环经济的肯定能极大促进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渴望,是宣传环境保护的有力措施,同时,科技研发机构与市场经济机构的有力融合可让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伤害环境,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道路和人文意义。

4.3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以企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理念是对环境保护作用最大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从多个方面要求大众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应用。要求企业应当从资源的循环利用出发,提供各种低碳发展的措施和方法,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方便,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政府从科技上提出节能减排的政策。具体的说,就是投资新型环保科技,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多种能源为主要开发对象,避免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危害。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真正地运用于企业的发展之中。

5结语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意义篇8

【关键词】 消费主义 危害 和谐消费

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条件,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积极引导适度的消费,使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得以良性循环,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西方消费主义在我国逐渐流行开来。消费主义的流行,对于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固然有所贡献,但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却不容乐观。消费主义对于生产力不发达,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之脆弱的我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危害,抑制西方消费模式,构建和谐消费模式,对于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方消费主义的严重危害

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鼓吹在大众生活层面上进行高消费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是一种在资源、环境、生态意义上的炫耀性和挥霍性的不可持续的过度消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1、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

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整体性关系,但消费主义自工业化社会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无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肆意掠夺和挥霍自然资源,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人类正在面临文明史上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

第一,造成大量的能源资源浪费。近几十年来消费主义所引导的大众在生活方式上的高档消费、过度消费、一次性消费、为时尚而消费、为消费而消费等等,不仅使商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制造出由大量废弃的商品及商品包装组成的垃圾,而且使得大量汽车、家具、电器、日用品等相当完好、仍有使用价值的高档的商品被人为抛弃,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二,污染环境。与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相对应,传统经济生产方式也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变成了一种对自然资源造成高消耗、高破坏的生产方式。商品经济从生产传统耐用商品的经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转变为一种生产“用过即扔”产品的经济,许多传统的耐用商品已被短期寿命的商品甚至一次性商品所取代。这些用过即扔的商品或商品包装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形成了大量污染环境的垃圾。

第三,破坏生态平衡。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三废”垃圾泛滥、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气候异常、沙漠扩大、水源短缺、煤、天然气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迅速减少、面临枯竭,森林、生物等可再生资源锐减。2002年联合国组织编写出版的《全球环境望》中指出,1100名科学家预言:30年后地球上70%的自然环境将遭严重破坏,许多物种灭绝,一半以上的国家严重缺水,而地球还要养活20亿的新增人口。在我国,由于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大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几千种植物在近年内处于濒危状态。人与生态环境的紧张程度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2、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在原则上主张发展要确保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无论是在代内还是代际,都无法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正、平等、合理、协调的性质,能体现的只是一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第一,就代内发展来说,由消费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现实利益是不公平的,无法保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公正、公平和共同进步。例如,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由消费主义引导的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南北贫富两极分化,使得美国等西方强国较之发展中国家享有对全球资源更大的支配权,能够凭借自己的资本和技术的优势赚取更多的利润,并且他们还通过在他国建厂等途径把其本国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转嫁给其他发展中国家。

第二,就代际发展来说,以消费主义为主导价值观的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正在消耗着地球上的大部分资源,并制造了大量的废料、垃圾,是造成当代地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者,对人类后代的发展利益造成了较大的损害。据统计,美国只占世界人口的6%,消费的资源却占全球资源消费的1/3,美国2亿人对全球能源的利用量相当于发展中国家200亿人的利用量。

3、导致消费的异化

消费主义为以单纯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经济与环境、社会、文化诸方面协调发展,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消费的异化,甚至人性的扭曲。

第一,消费主义导致发展目的走向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把人的多种社会性需求简化为唯一的物质需求,在满足正常生存和发展需求之外,无节制地追求远远超出自身需要的消费。将发展的目的只限制在满足人的物质利益,甚至是诱导和满足人的与真实需要无关的种种主观欲望上,这就直接导致发展目的陷入狭隘、错误的享乐主义歧途。

第二,消费主义造成人的精神的缺失。由于消费主义过于注重物质消费,严重忽视了精神消费,使人精神空虚,精神生活贫乏,造成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不平衡。很多人沉湎于富裕后的物质享受与招摇,忽视精神文化消费和个人素质的提高,造成自身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低俗和低劣。

第三,消费主义导致价值评价的偏颇。消费主义以追求奢华财富、挥霍奢侈消费为荣,以支配物质的多少来衡量人的价值,把人的价值的高低等同于消费水平的高低;把消费水平的高低看作是衡量一个人贵贱、荣辱的价值尺度,把物质利益或财富、金钱的获得看作是成功的标志。拥有不断增多的物品和服务,被认为是最现实的通向个人幸福、社会地位的道路。

4、强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消费主义在发展的判定标准上以物质利益作为唯一的标准,常见的以GDP增长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无视在资源和环保上的代价,因此,它助长和强化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急功近利行为,为了一时的发展,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用牺牲长远利益的办法来换取眼前的发展,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损害生态来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政绩”。

二、构建和谐消费模式

和谐消费模式是以和时消费、和生消费、和立消费、和处消费、和达消费、和爱消费为基本特征的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继承了传统的节约理念,同时又注入了时代的新元素。和谐消费模式具有以下内涵。

1、和谐消费模式是适应时代的和时消费

消费是人对物的享用,而物的性质、规模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超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消费是无根基的。因此,消费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特别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不顾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消费、贪图享受、挥霍浪费将会导致资本、资源的匮乏。同时,奢侈之风、淫乐之气的盛行也会消蚀人们的创造精神、进取精神,最终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消费模式立足于现实的物质基础,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将消费植根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上,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调整自己的需要,是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消费。

2、和谐消费模式是人与自然和生的消费

自然是消费的源泉。和谐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本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原则,加大对自然和生态的保护力度,善待自然,将消费纳入到生态系统之内,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不突破生态平衡所要求的质的限度,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和谐关系。

3、和谐消费模式是促进再生产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的和立消费

和谐消费就是要利用消费来引导生产,借助市场公平交换,把消费信息反馈到生产决策中去,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与效率的最大化。此外,要避免市场消费需求疲软,必须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让人们都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总福利增加。所以,和谐消费模式是促进再生产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的消费。

4、和谐消费模式是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和达消费

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根源在于人们拥有的太多或太少,只有在合理的人际消费关系框架下,才会有自然生态的详和安宁。在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之间,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应该公平地分享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承担生态成本。发达国家的消费不能够以经济全球化的途径转移本国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给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结构要与欠发达地区的消费结构达成优势互补,着眼于双方的长远整体利益。

5、和谐消费模式是不同代际人类的和处消费

在自然资源上,现在多消耗每一单位非再生资源,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将要少消耗同样多的非再生资源,我们现在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果超过其再生速度,破坏了其再生性,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不能再开发利用了。和谐消费模式注意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减少有毒材料的使用,给后代人留下更多的物质条件和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这既关乎消费的公平性,又涉及到消费的可持续性。

6、和谐消费模式是以人为本的和爱消费

和谐消费模式强调增减结合、质量兼顾、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发展,以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它既不是过度消费也不是消费不足;既反对禁欲主义贬抑消费,又反对享乐主义张扬消费。它并不反对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消费,它倡导的是节制欲望的健康理性的适度消费。它将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正确选择真正适合自身真实需要的消费品,按照有利于自己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创造力充分而自由施展的要求进行消费,有计划、分步骤地调整与改善消费结构。通过和谐消费,提高物质和精神消费的层次与质量,优化消费结构,提高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比重,有利于实现人的丰富需要,体现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世英:消费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冲突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 王建辉:论适度性消费伦理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7-11-2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