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8篇

时间:2024-01-11 11:51:48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1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黄疸;乳旁加奶;游泳抚触;家属参与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是由于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其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1]。然而喂养不当,胎便排出延迟等因素均可使生理性黄疸转变为病理性黄疸,危害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为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我院采取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明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剖宫产的正常足月新生儿140名,随母住院约8d,产妇为初产妇,年龄为20~30岁,肝功能正常,且均无并发症和合并症。新生儿体重2.5~4.0kg,Apgar评分10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每组各70名。

1.2方法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h内均进行早吸吮,早接触,24h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1.2.1乳旁加奶 新生儿每次吸吮母亲后,及时给予评估,如果母乳量不足,按需给予乳旁加奶,直至母乳量充足,能满足新生儿生理需求。方法:先清洁双手和产妇,用乳旁加奶软管固定在一侧,开口伸出1~2cm,软管的另一端放入已加好奶的容器里,新生儿按正确的姿势含接和软管开口,新生儿既能够充分吸吮,又能够通过加奶软管把容器里的奶一起吸出。这样有效的吸吮以后,可以加速乳汁分泌,保证新生儿的摄入量。

1.2.2游泳和抚触 ①新生儿出生满24h后,上午游泳1次/d,在吃奶后1h进行,10min/次;②游泳结束后,给予专业的新生儿抚触护理,5min/次。如果新生儿哭闹,不利于抚触,也可以选在新生儿安静的时候进行;③游泳或者抚触结束以后,在婴儿入睡之前,给予充足的喂养,表现为:吃奶后有满足感,能很快安静入睡,能睡眠3h左右。

1.2.3腹部按摩 给予新生儿腹部按摩2次/d,上午1次(在新生儿抚触时进行),下午15:00进行,腹部按摩约2~3min/次,以顺时针方向按摩,与肠胃方向一致。

1.2.4家属参与 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母婴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教会家属对新生儿抚触的护理,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鼓励家属共同参与新生儿护理。

1.3评估方法和指标

1.3.1评估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d,就开始对其进行监测,测量仪器,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均相同[2]。测量仪器为成都生产的XHDD经皮胆红素测量仪,测量时间为上午08:00,每天下午14:00。测量部位为眉心中间,前胸正中皮肤,颞部,取得3个数字的平均值。

1.3.2评估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胎便首次排出时间,黄便首次排出时间,24h排便次数,经皮胆红素测得值。

1.4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胎便首次排出时间,黄便首次排出时间和24h排便次数比较,见表1。

由表中数据可知,干预组新生儿胎便首次排出时间,黄便首次排出时间比对照组明显提前,24h排便次数也明显增加,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vP

2.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d,第3d及峰值胆红素水平比较,见表2。

由表中数据可知,干预组新生儿在第1d,第3d及峰值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有vP

3 讨论

3.1足量的喂养和新生儿黄疸的关系 ①早期母乳喂养有利于肠道建立正常菌群,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胆素原,经胎便尽早排出,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吸收入血,从而清除体内的胆红素,减轻黄疸[3];②若新生儿能量摄入不足使肠道蠕动减慢,胎粪排出延迟,肠道胆红素排泄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使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4]。而早期母乳喂养+乳旁加奶=足量的喂养。本研究结果显示,足量的喂养使胎便排出时间提前,增加每天大便次数,减轻新生儿肠肝循环负荷,减少胆红素重吸收,从而降低了新生儿胆红素值[8]。

3.2排便对胆红素的影响 新生儿胎便中胆红素的含量最高,胎便排出不及时或排便量少,肠道内的未结合胆红素,会通过肠肝循环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增加体内的血清胆红素。而保持大便通畅,可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

3.3游泳和抚触 ①游泳时水对皮肤的抚触,可引起神经和内分泌的改变,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增强食欲,有利于消化系统的发育[5];②新生儿游泳时活动量大,能量消耗多,可促进新生儿胃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对食物的吸收能力,促进新生儿大便排出,减少肠道内胆红素的含量,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6],从而降低胆红素的重吸收;③背部抚触和腹部按摩可以激发皮肤感受器,刺激脊髓排便中枢兴奋,促进胎粪尽早排出[7],减轻新生儿黄疸程度,可以早期干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3.4新生儿父母的参与作用 教会新生儿父母掌握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鼓励主动参与,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协作下,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其家属会因为自己的参与而倍感欣慰。出院后,新生儿的情况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观察,为新生儿的安全添加一份保障。

由此可见,早期护理干预的有效性,能使新生儿得到充足的营养,良好的睡眠,肠蠕动的增加,胎便的及时排出,更加有效的控制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进而减少因治疗新生儿黄疸有可能带来的母婴分离,减少父母焦虑,同时也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幸福感。也对医患关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青.应用不同方法对新生儿胆红素检测的结果分析[J].安徽医学,2004,25(02)

[2]罗菁,周薇,等.早期喂养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临床研究[J].健康研究,2014,10.

[3]黄惠.2种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黄疸及体重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0,04.

[4]王芳.新生儿游泳对黄疸的临床探讨[J].常州实用医学,2010,26(2):84-86.

[5]韦萍.新生儿游泳和胆红素的代谢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5010-5011.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2

【关键词】混合喂养;单纯母乳喂养;胆红素;黄疸指数;通便性能;新生儿黄疸

黄疸即胆红素血症,属于引致婴儿(新生)眼球泛黄、皮肤泛黄的直接诱因。若初乳分泌量(分娩后前3d)比较少,婴儿(新生)机体需求在无法达到的情况下,患黄疸的几率就会增高 [1]。本文为了探析新生儿黄疸的出现和母乳喂养的相关性,在本次的新生儿黄疸研究中,抽选2011-04-08到2013-02-08我院130例正常新生儿为探析对象,具体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人资料

抽选2011-04-08到2013-02-08我院130例正常新生儿为探析对象,男性74例,女性56例。依照喂养形式分组:60例单纯母乳喂养,称为母乳组,70例为混合喂养,称为混合组。在母乳组中,28例(46.67%)为顺产,32例(53.33%)为剖宫产。在混合组中,34例(48.57%)为顺产,36例(51.43%)为剖宫产。无论是母乳组,还是混合组,母婴都未有合并症、伴随症。此外,母乳组与混合组Apgar评分:10分。

1.2探析方法

在母乳组中,有充足的母乳分泌量,且只需纯母乳喂养。在混合组中,分泌母乳量欠缺,单纯吸吮母乳无法满足新生儿机体需要,与此同时,给予配方奶(按需添加)。每日记录母乳组与混合组的胎便初排、体重数量、大小便次数以及哺乳次数,且对胆红素值行皮测,并对黄疸显现与消失状况、皮肤颜色予以观察。

1.3评估标准

根据胆红素测定情况实施评估标准,于部分母乳喂养完毕之后,对混合组予以测定;于纯母乳喂养完毕之后,对母乳组予以测定。无论是混合组,还是母乳组,所有新生儿均通过皮测黄疸仪(JH20-IC)对胆红素情况予以测定,测定部位:正中眉弓上方(前额,紧贴皮肤),测定方法:垂直测量,以3次垂直测量之后的平均胆红素值为标准[2-3]。

1.4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SPSS15.0,数据检验X2 检验。若P

2 结果

比较母乳组与混合组的胎便初排状况、高胆红素血症显现几率、大便次数、黄疸指数以及胎便转黄情况,母乳组的各项情况比混合组好,P

3 讨论

黄疸属于出生7日内婴儿的常见病症,若黄疸严重,则对健康发育极其不利。依照胆红素代谢情况,据统计,在足月儿之中,会有55%左右的新生儿患生理性黄疸,在早产儿中,会有80%患生理性黄疸。据临床观察,通常产妇的初乳分泌量(分娩后前3d)都比较少,无法达到婴儿(新生)机体需求,因此此时患黄疸(高胆红素血症)的几率很高[4]。本文研究发现,在母乳组中,黄疸发生率:2.67%,在混合组中,黄疸发生率:16.00%,且母乳组的各项情况(胎便初排状况、大便次数、黄疸指数以及胎便转黄情况)均比混合组好,P

参考文献

[1] 邵国清,王杰秀,张明明.新生儿黄疸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7):144- 145.

[2] 刘静,周海洋,王璇畅.新生儿黄疸与母乳喂养关系探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18(14):18- 19.

[3] 申卫红.经皮黄疸测定仪与蓝光照射配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3,19(15):159- 160.

[4] 肖翔燕.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水平以及排便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3,17(14):181- 182.

表1:母乳组与混合组的胎便初排状况、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显现几率、大便次数、黄疸指数以及胎便转黄情况对比

小组名称n黄疸指数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便次数胎便初排时间黄疸发生率

母乳组6085.50±17.0632.79±4.134.81±2.356.95±1.872(3.33%)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产科出生的8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45例,早产儿26例子,足月儿62例;自然分娩29例,剖宫产59例。所有患儿中,出现黄疸时间:24小时以内19例,1-2天45例,2-7天24例。胆红素功能下降者24例,胆汁排泄障碍者19例,胆红素生成过多者45例,所有患儿入住我院均多表现为面目局部皮肤黏膜黄染。

1.2检查方法与病因分析均对患儿行白蛋白、血清总蛋白、静脉血总胆、血常规、血培养、大小便常规及C-反应蛋白等检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如若伴有溶血,需检测患儿家属的血型;为判断患儿是否为阻塞性黄疸,需行B超检查。患儿诱发黄疸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包括主观因素也包括客观因素,经我院检查后,总结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因素,具体概括为以下:①感染因素37例。因素概括为,新生儿常见疾病肺、肝炎、脓疱疮及脐炎等[1]。②母乳性病理性黄疸25例。③溶血病病理性黄疸16例。④原因不明10例。

1.3治疗采用蓝光光疗治疗患儿黄染,时长8-12小时,直至患儿胆红素下降至7mg/L以内停止光疗。于照射前用黑布遮盖患儿双眼与生殖器,避免光疗对其造成伤害,光光疗。新生儿血溶病,采用静脉注入丙种球蛋白,剂量以500mg/(kg.d)为准。88例患儿经我院治疗3-5天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所有患儿均预后状况良好。

2护理

2.1健康宣教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向患儿家属展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健康宣教,详解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包括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让其了解该疾病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认知度[2]。

2.2一般护理一般护理:①24小时内严密观察患儿面目局部或周身皮肤黄染状况。②详细记录患儿进食、排便时间。③判断患儿吸吮能力。吸吮能力较弱者,护理人员给予耐心、细心喂养,为患儿营养支持提供保障。④低血糖患儿需行静脉注入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

2.3光疗护理我们先采用医学仪器评估患儿病理性黄疸程度,后对其称重与检测身体体征,护理人员观察患儿排便情况。行光疗前,护理人员先对其实施周身清洗,后喂食、修建指甲,采用眼罩护眼及黑布遮盖生殖器,避免光疗对部位造成影响。均对患儿行蓝光光疗,箱内温度、湿度分别维持为28-30°C、55%-65%。为获取最佳光疗疗效,行光疗的位置至关重要,将患儿衣物去除,躺于床中央,调节患儿周身与光疗灯管的最佳距离。医护人员于患儿行光疗期间,每间隔2-4小时内需检测患儿生命体征,检测血压、脉搏、心跳以及体温等指标。尤其关注患儿的体温变化,根据体温变化调节蓝光箱内的温度、湿度,通常应保持患儿体温处于(36.5-37)°C以内。观察患儿黄疸程度是否出现变化,检查患儿周身皮肤,查看皮肤黄染状况,及时发现病情的恶化及早采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3]。如:行蓝光光疗中,患儿周身皮肤是否干燥且有无发疹及发红等现象,为促进光疗顺利完成,护理人员给予患儿静脉注入营养液,为行光疗提供营养支持。此外,如有需要者,也可喂母乳。

3讨论

引起新生儿诱发病理性黄疸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因素呈现复杂化,但母乳性、感染性及溶血性是新生儿患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其中,母乳性病理性黄疸与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具有直接关系,分为早发性、迟发性两种,针对病发时间差异,产妇需采取我院建议的措施:①早发性。早发母乳性病理性黄疸患儿,建议产妇增加新生儿吸吮母乳的次数,提高其肠道蠕动水平,促进排便,进而降低新生儿胆红素的吸收率。②迟发性。建议产妇先暂停新生儿吸吮母乳3天左右,后行全面检查,针对主要病因采取治疗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4

关键词:康复护理;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 research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jaundice subsided time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low-grade fever, diarrhea, rash, broken skin, vomit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jaundice subsided time(5.76±1.13) d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horter than(8.26±1.84) d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4.00% was lower than 16.00% of the control group. All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has a good role in the nursing neonatal jaundice, and i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children, improve the nursing effect. It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and is worthy of active promotion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word:Rehabilitation nursing; Neonatal jaundice; Clinical effect;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在出生28 d内由于体内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病症[1].主要患病原理是血液中过高的胆红素,使其患儿的黏膜、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2,3].相关研究表明,尽管大部分患者在患病后的7~14 d内这种病症会消退,但有些免疫功能差的患者必须接受治疗才能恢复,否则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4].临床上除了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还需结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此来减少患儿不良症状的发生,促进患儿的康复[5].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的1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旨在为提高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1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23例,女26例;日龄3~21 d,平均日龄(7.12±4.63)d;出生体重2000~4000 g,平均体重(3134.26±379.08)g;早产儿16例,足月儿33例。研究组男24例,女25例;日龄3~22 d,平均日龄(7.56±4.82)d;出生体重2100~4030 g,平均体重(3128.37±343.79)克;早产儿17例,足月儿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患儿的所有资料完整;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要求足月患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患儿均在24 h内发生黄疸病症;黄疸出现时间>10 d.排除标准:新生患儿有重大先天性疾病者;对此次研究药物过敏者;存在围产期窒息的患儿;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存在其他感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具体的方法为:对本组的患儿采取保暖、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监测并持续用药;对患儿的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出院后的具体护理;根据患儿病情的情况必要时可采取蓝光治疗。

研究组患儿施行康复护理干预,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1)病情评估: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对家属做好相关的接待工作,由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来对患儿作具体的病情评估,对患儿的胎龄及身体其他状况作详细的记录。(2)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则需对患儿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主要为其讲解黄疸的发病机制、发病后的具体护理措施。同时对家长的消极情绪进行安抚,提高家属对患儿病情的了解程度,以此来提高家属的配合度。(3)皮肤护理干预:黄疸患儿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为了预防患儿抓伤皮肤等情况的出现,需要护理人员在一旁进行持续照顾;及时监测患儿的身体变化,清理皮肤保证皮肤干燥;及时为患儿更换干净的尿布和床单,预防患儿红疹、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出现;患儿的衣物以纯棉透气性较好的材质为主,减轻衣物对患儿皮肤的刺激。(4)肚脐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儿的脐带部位的气味及渗血情况,在进行清洗时避免将水弄到肚脐上,保持脐带处于干燥的状态,在清肚脐后用医用酒精擦拭患儿的肚脐部位,起到消毒预防感染的作用。(5)大小便护理干预:患儿在排便后使用温水将患儿的臀部擦洗干净,能够降低红疹出现的几率;当患儿的臀部出现红疹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将臀部清洗干净后擦拭一层氧化锌软膏;同时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大小便情况进行实时的记录。(6)喂药护理干预:患儿在用药时护理人员将患儿的头部轻轻往上抬,并将头部向左倾斜,避免出现药水返流至气管出现呛咳的反应。(7)蓝光护理干预。根据患儿病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蓝光护理干预。黄疸患儿在进行蓝光照射前需要将身体各个部位清洗干净,更换干净的尿布,使用透气性较好、刺激性较小的棉布将患儿的手、足包裹好。在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时用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将患儿的眼睛遮住,避免蓝光对眼睛造成伤害。在蓝光照射时及时翻转患儿的身体,通常在2 h左右需要变换患儿的体位。当蓝光照射结束时,护理人员需及时为患儿补充水分,用温水喂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患儿的肠道蠕动,致使排便顺利,能够有效的减少肠内的胆红素含量。(8)抚摸护理干预:新生儿的保暖需要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放置保暖箱进行保暖。通常由医护人员利用专业的手法刺激迷走神经,对新生儿进行抚摸,增强患儿的胃肠吸收功能,促进排便,控制胆红素指数的增加。同时还可以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安抚其情绪。(9)精细化护理干预:患儿在进行各种治疗前护理人员都应该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特征并时刻监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状况,例如精神不振、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估,及时报告主治医生。(10)环境护理:对患儿所处的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通风,控制好室内的温度及湿度。使病房处在一个空气较好、卫生达标的环境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热、腹泻、皮疹、皮肤破损、呕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实验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高发病,主要是患儿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致使胆红素的转运能力较弱[6,7].虽然临床上出现的新生儿黄疸存在的时间较短且大部分都能够自愈,但是部分患者由于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受其毒性的影响,若黄疸患儿得不到有效的临床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缺氧、感染、引发急性胆红素脑病,不仅影响患儿的神经功能的发育,严重者还会引起患儿出现脑瘫的症状给患儿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8].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控制患儿的胆红素,避免出现胆红素过高的现象,有效的改善患儿的预后[9].新生患儿的免疫系统较弱,因此能够快速有效的治疗新生儿黄疸对患儿的身体发育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新生儿的肠道蠕动功能发育不成熟,难以将血清胆红素顺利的排除[10].此时,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和蓝光照射的同时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

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对护理措施进行适当的调整,秉承着针对性的护理理念,做到对每个患儿从环境、生理、心理上提供系统的,优质的、有效的康复护理。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5.76±1.13)d短于对照组的(8.26±1.84)d,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康复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治疗新生儿黄疸。

参考文献

[1]杨丽。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疽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19, 8(3):190.

[2]侯思佳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6(4):41.

[3]朱守环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健康必读, 2020(7):155-156.

[4]蒋靖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临床观察中国保健营养, 2020, 30(21):285.

[5]孙璐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20, 20(10):242-243.

[6]范丹丹。优质护理对提高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 25(1):168- 169

[7]邹小红。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19, 17(8):960-961.

[8]李惠。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医药前沿, 2017, 7(20):291-292.

[9]杨文君。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继续医学教育, 2018, 32(3):132-133.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5

【关健词】新生儿 黄疸 母乳喂养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18-02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 the neonatal jaundice and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Collect the 196 newborn hospital record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milk jaundice which was 80.6%, while breastfeeding jaundice (early-onset breast milk jaundice) is more common, about 85.4%.Conclusions Take certain measures to prevent early-onset breast milk jaundice so that early-onset breast milk jaundices will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sick newborns restore health.

【Key words】neonates jaundice breastfeeding nursing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粘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严重的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严重的后遗症,故应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护理。引起黄疸的原因较多,我院2010年196例新生儿黄疸原因如下:

1 新生儿黄疸发生原因分析

从上表可看出:我院2010年1―12月份196例新生儿黄疸中,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80.6%,发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母乳性的黄疸的发病率有所升高。

2 母乳性的黄疸的分类

从上表可以看出:母乳性的黄疸中又以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为主,占85.4%

3 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原因:由于早期奶量摄入不足,而使体内热卡比人工喂养要少,引起早期奶量摄入不足的原因很多。

3.1母乳的产生不足:

3.1.1 由于有的初产妇没有喂奶的信心,自认为母乳不足致母乳的产生不足。

3.1.2 未做到早吸吮、按需哺乳,喂养次数少,开奶时间晚,影响乳汁的分泌。

3.1.3 新生儿吃奶前后添加葡萄糖水,对母乳需求降低。

3.1.4 母婴分离时未做到按时挤奶,致使母乳产生不足

3.1.5 过多的奶瓶喂养使母乳产生少

3.2 母亲问题

3.2.1 内陷或扁平

3.2.2 疼痛或皲裂。

3.2.3 长。

3.2.4 肿胀。

3.3 婴儿问题

3.3.1 婴儿的吸吮、吞咽差,如早产儿、患病的新生儿。

3.3.2 拒绝母乳喂养,过多的奶瓶喂养使新生儿产生错觉。

3.3.3 生病或疼痛,新生儿患肺炎、口疮。

3.3.4 母乳喂养技术上的困难,新生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母亲喂奶姿势不正确,使新生儿得不到更多的奶。

3.4 医护人员的原因

3.4.1 健康指导不足,使母亲未认识到母乳喂养,早吸吮,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3.4.2 在母亲遇到喂养困难时未及时得到帮助、解决。

4 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护理措施

4.1 母乳喂养的护理,主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奶量的摄入。

4.1.1 婴儿频繁、有效地吸吮,有助于增加泌乳量。吸吮10次/每天,吸吮时间30分/次

4.1.2 鼓励母亲,让母亲建立喂奶信心,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再泌乳都有可能,无论停止多长时间,再泌乳都有可能。

4.1.3 保证母亲有足够的摄入量。

4.1.4 让新生儿与妈妈在一起,充分的母婴接触。

4.1.5 指导母亲与新生儿同步睡眠,指导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含接姿势,放松哺乳。

4.1.6 鼓励夜间哺乳。

4.1.7 教会使用匙子而不用奶瓶喂养。

4.1.8 婴儿拒绝吸“空”,用滴管或母乳喂养辅助器给婴儿加奶。

4.1.9 扁平和内陷,责任护士教会母亲纠正扁平和内陷的方法,2次/日,每次一侧5分钟。帮助母亲用不同的喂奶,挤出或吸出喂孩子。

4.1.10 痛和皲裂,指导母亲先喂未受累的一侧,每次喂奶采用不同的。

4.1.11 肿胀,指导母亲在两次喂奶之间热敷、轻轻按摩,挤奶。

4.1.12 婴儿吸吮差,用滴管、吸管、鼻饲管喂养。

4.1.13 责任护士做好母乳喂养的健康指导,在母亲遇到喂养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

4.2 黄疸的护理措施

4.2.1 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注意皮肤、巩膜的色泽。

4.2.2 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精神状态,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4.2.3 皮测胆红素Q6h,根据皮测胆红素的值评价病情的进展情况,足月儿如果皮测胆红素>12mg/dl可行光疗,如果皮测胆红素<12mg/dl密切观察病情,足月儿如果皮测胆红素>20mg/dl,未成熟儿皮测胆红素>15mg/dl且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表现时应立即通知医生作好抢救的准备。

4.2.4 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必要时可灌肠,促进粪便及胆红素的排出。

4.2.5 保暖,合理喂养,在光疗时保证足够的水份和营养的供给。

4.2.6 对光疗的患儿注意观察和处理光疗的副作用,如发热,腹泻、呕吐,皮疹。光疗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眼、会阴。记录光疗的时间。光疗前后及光疗期间应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以判断疗效。

4.2.7 责任护士在光疗前、光疗后应了解、评估患儿,估计光疗过程中患儿常见的护理问题。

5 结论

通过对196例新生儿黄疸原因分析,其中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80.6%,而在母乳性黄疸中又以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为多见,为85.4%。针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原因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明显减少或已患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 人民卫生院出版社 《实用新生儿学》.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6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46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之一,国内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40%~50%[1],本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对50例新生儿黄疸进行家庭访视,对其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新生儿黄疸,男33例,女17例,生理性黄疸43例,病理性黄疸7例。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第3周43例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例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例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例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相对较多,且其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破坏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旁路胆红素来源多,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出生后5-15天可达到成人水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母乳喂养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即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病情观察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巩膜色泽观察注意观察皮肤、巩膜色泽变化,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详细掌握患儿的黄疸发展状况,对于生后24h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发展迅速的患儿应高度重视,避免溶血症及核黄疸的发生。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早吮吸、早开奶可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刺激肠蠕动,以利于排便,减少肝肠循环[2]。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患儿哭声、吮吸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4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4.1蓝光疗法护理蓝光照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疗效好且无严重副作用,得到广泛使用,它能使血中间接胆红素经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使之易于从胆汁及尿液中排出[3]。在护理过程中,首先评估患儿的黄疸程度,称体重,检测生命体征及观察大便情况。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或遵医嘱给予补液和白蛋白治疗,纠正酸中毒,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2提早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提早人工喂养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本文7例婴儿均为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7天后,黄疸下降,认为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4.3健康宣教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以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配合;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及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对胆红素后遗症者,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指导,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可暂停1-4天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1例婴儿家长未予重视,致使婴儿8周后黄疸才消退,影响婴儿预防接种,这应引起广大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红细胞酶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5小结

通过总结50例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有助于在日后的护理工作尽快找出原因,及时开展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防止胆红素脑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惠英.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舒适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10):3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7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间歇式蓝光照射;茵栀黄注射液

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以皮肤、黏膜、巩膜黄疸为主要特征的病症称为新生儿黄疸,有资料报道,约有50%足月儿以及超过80%的早产儿具有新生儿黄疸[1]。临床上常用的有蓝光光照、换血、含有茵陈、栀子等中成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2]。本研究从2011年6月~2013年7月,对我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采用间歇式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进行治疗,旨在探讨不同光照方式以及联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于2011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8例,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3),两组患儿在出生体重、胎龄、日龄、性别、病因等多项临床基础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保温、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感染者给予抗菌药物,溶血症者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及清蛋白,红细胞增多症者给予换血等治疗;在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时,所有患儿均置于治疗箱内,将双眼和外生殖器分别使用黑眼罩和纸尿布进行保护,皮肤距离50 cm;观察组采用间歇式蓝光照射,照射时间为8 h/d,间歇时间为16 h;按照1~2 ml/Kg体重静脉给予茵栀黄注射液10 ml/支,1次/d;对照组采用24 h持续蓝光照射进行治疗,茵栀黄注射液的给药剂量、方式等与观察组相同;两组疗程均为72 h。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估 ①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后第24、48、72 h的经皮胆红素(TCB)和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②疗效评估:根据治疗后临床症状和TBIL水平进行分析并评估临床疗效。显效:面目、周身皮肤黏膜黄染消退,伴随症状消失,TBIL水平至正常;有效:面目、周身皮肤黏膜黄染部分消退,伴随症状好转,TBIL水平下降但未至正;常;无效:患儿病情未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恶化现象,临床症状未见好转,TBIL水平未下降。

1.4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后第24、48、72 h的TCB水平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黄染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两组在治疗后24 h,TCB水平已有大幅度下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48、72 h,观察组TCB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BIL和DBIL水平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TBIL和D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共有5例不良反应,其中腹泻2例,发热2例,皮疹1例;对照组中出现12例不良反应,其中腹泻4例,发热4例,皮疹4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作为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可以是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现象,也可以是细菌、病毒感染等引起的败血症、肺炎等疾病以及溶血性黄疸、胆道闭锁、遗传性疾病的严重表现,早期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使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4]。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用治疗手段是蓝光照射治疗,其通过光氧化及异构化作用使患儿体内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双吡咯经过胆汁和尿液更快排出,减少胆红素引起的黄疸症状[5],但有资料报道,持续照射蓝光会损伤新生儿染色体并且会影响新生儿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血清胆红素在光照后4 h后,其各异构体达到稳定水平,当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至100 μmol/L后蓝光照射无法进一步降低其水平[6],因此,目前很多临床医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为了避免蓝光照射时间过长,常采用间歇式蓝光照射治疗,光照8~12 h后,胆红素经过代谢由深部转移至体表而分解,反复循环最终使胆红素水平降低至安全限度。另外,患儿在治疗时的腹泻、过敏、发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照射时间过长具有很大关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湿热胎毒或湿毒侵淫肝胆至胆汁溢出静脉造成全身发黄,而茵栀黄注射液中药物主要有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功效的药物,有资料显示,其不仅可以增加肝对胆红素的提取、结合和排出的能力,还可以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效减少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有效降低体内胆红素达到治疗黄疸的作用[7]。

本研究中,采用间歇式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的方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后患儿血清TBIL和D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1.0%,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远远低于蓝光持续照射的患儿。因此,在传统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两者合用增强了疗效,不仅可以治标退黄还可以治本,具有临床疗效好、黄疸消退时间短、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更易于被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家属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吴水梅,张春兰.茵栀黄口服液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49例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2):130-131.

[2]唐骏.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4):68-69.

[3]宋志芳.间断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7):767-768.

[4]余小红.新生儿黄疸315例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1):96-97.

[5]简秋萍.新生儿黄疸病的治疗进展简述[J].内蒙古中医药,2014,30:65-66.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8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89―01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发病原理是由于血液中非结合型的胆红素含量过高。当黄疸严重时,未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下丘脑、大脑基底节和第四脑室的脑细胞变性、受损及坏死,导致胆红素脑病,直接威胁小儿生命或造成严重神的中枢经性系统后遗症。我们通过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加速粪便的排出及皮肤的排泄等,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临床表现仅为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1μmol/L78例;除上述表现外,同时伴有嗜睡、神经活动减弱、不愿吃奶等,并有不同程度感染或溶血等22例。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蓝光疗法

蓝光照射疗法是通过利用蓝光照射的方法,使4Z,15Z-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4Z,15E-胆红素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达到退黄的疗效。

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简便而且安全,护士为具体的操作人员。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儿全身,用深颜色尿布遮住会,戴好眼罩。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我科的光疗箱为单面蓝光,护士一般每2小时给患儿更换一次,仰卧、侧卧、俯卧交替进行。俯卧时,专人守护,以免口鼻受压影响呼吸。在蓝光照射的同时,给患儿适当多饮水,补充水分,并帮助胆红素异构体自尿液排出。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简便有效。

1.2.2新生儿沐浴

患儿游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在加速新生儿的结合型胆红素的代谢上能够取到很好的效果。在护士的陪护下,抱住婴儿进行游泳运动,保持头部的呼吸顺畅以及注意婴儿的手足运动情况,每天1次,每次10―20分钟,促使新陈代谢加快,促进皮肤排泄,清除皮肤黄染。

1.2.3新生儿抚触

通过抚触按摩,促进皮肤代谢,按摩腹部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消化道排泄。

2 结果分析

经过临床早期护理干预4d―7d后,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显著。其中有明显康复效果的患儿有89例,皮肤黄染全部消退,患儿能够正常吃奶和睡眠,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3 讨论

本文所进行的一系列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和临床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治疗的有效性。综合运用各种护理干预措施,注重在早期的治疗,最大程度地增加新生儿黄疸康复的可能性。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进行护理干预,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各种护理干预方法的相互配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永芳.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与评估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20-21.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