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人口老龄化现状8篇

时间:2024-02-20 14:41:08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1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包括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1982年、1990年和2000年江苏省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上资料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局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方法

公式如下:

老年人口系数=(≥65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老少比=(≥65岁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少儿人口系数=(0-14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二、人口现状及老龄化发展趋势

(一)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按国际通行标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分析得下表。

表1: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

可以看到,2002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9.95%,大于国际标准7%。因此江苏省在2002年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从其增长速度分析看到2002年-2009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不稳定的变化态势,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截止2009年江苏省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已达到11.9%。从少儿人口系数来看,这八年来处于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很快,尤其2009年的降幅更是达到12.5%。以上说明江苏省的老年人口与少年人口的发展呈相反方向的变化,老年人口比例在增加,同时少儿人口比重在不断下降。观察2002年-2009年的老少比发现,江苏省的老少比已经严重超过联合国确立的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国家的大于等于30%的标准。2002年江苏省的老少比为52.6%。而在这八年间老少比快速增长,仅2009年的增速就为28.42%。截止2009年老少比已经达到108.9%。

(二)江苏省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对比

江苏省人口位于全国第五,为了更深一步了解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全国相比的情况,分析对比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如下表:

表2: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的对比

从老年人口系数来看,老年人口比例呈增长趋势。200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8.8%,与1982年的5.5%相比上升了3.3%;少儿人口系数为19.6%,与1982年的29%相比下降了9.4%;老少比为45%,与1982年的19.1%上升了25%。从江苏省与全国对比来看,三年统计数据均显示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少儿人口系数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老少比都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老少比来看,1982年江苏省老少比为19.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而2009年江苏省老少比为4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因此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于全国总体水平,而且其发展速度也是远远大于全国总体水平的。

三、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特点

(一)老少比很大且仍保持每年增长

老少比是判断人口老龄化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结合了老年人口比例与少儿人口比例的变化更能切实的反应人口年龄结构。从表1可以看到,从2002年起江苏省老少比一直维持在50%以上,而且保持每年增长。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严重于全国总体水平

从江苏省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总体水平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老年人口系数、少儿人口系数还是老少比,江苏省的比值都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体水平

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得,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速度大于全国总体水平。1982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5.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而2009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8.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2

关键词:老龄化 人口 养老机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相对年轻人口来说老年人口增长比例过快的动态发展过程。国际上人口老龄化界定标准通常以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作为判定老龄化的标准。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概述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1.1表现形式及特点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相对青壮年、儿童少年来说,老年人口比例增大,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我国社会发展相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经济问题、养老问题比较尖锐。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左右时步入老龄化社会。在当前国内和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无疑我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和繁荣富强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等各方面的要求,均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

1.2养老经费状况

扶养老人与扶养儿童耗费的经济与人力大不相同。相关研究结果证明抚养老人与扶养儿童所需费用比大约在2:1—3:1范围内。老年人主要的社会负担体现在医保和养老保障基金方面。我国1990年离退休人员支出为388.9亿元,到2003年已高达到4088.6亿元。医疗费用支出则从1990年的76.2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71.3亿元。

1.3配套设施状况

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家庭成员联系紧密,邻里关系融洽,这位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在家庭和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努力下,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共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各种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运动健身器材、运动广场等在中华大地随处可见,为老年人丰富精神生活提供了各种保障。

1.4物质生活方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明显提高。据权威数据显示老年人平均收入在城市2000年比1992年提高3.1倍,同期在农村增长1.7倍。半数的城市老人基本的家电、煤气、通讯设施齐全,每户住房面积平均达70多平方米。农村老人50%有2种以上现代化家庭设施,每户住房面积达80多平方米。虽然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相对青壮年,其消费额所占比例还很小。国家统计局2002年对4000户城市居民调查显示,60—70岁老年家庭财产平均为16.2万元,70岁以上者15.7万元,比35—40岁青壮年家庭财产少43%。

1.5医疗保障方面

我国医疗费用支出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1993年和1998年国家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人均每年住院费用0-4岁为817元,10-19岁增至2244元,40-49岁为4577元,65岁以上为5096元。我国正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逐渐缓解。尤其是针对医疗系统的一些违规运作问题,加大惩处力度,这对老年人医疗问题是极其有利的。尤其是社区医院的普及对于老年人方便就医解决了大问题,同时为老年人健康咨询、减少开支等都提供了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基本普及,对于农民大病治疗、医疗报销给予有力的支持。

2.措施与建议

2.1加强宣传督导,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之中。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老龄化工作体系,明确制度和责任,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层层落实,争取见到实效。

2.2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为辅,公共福利养老为补充,社会养老保险为保障的养老体系。推进养老、医疗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逐步完善城乡养老社会福利保障、老年社会救济体系。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软硬件设施齐全。

2.3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为不断丰富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形成相关的产业是完全必要的,收费应相对其他产业低一些,以保证更多老年人均能享受到改革的实惠。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老年人,实现老年人与其他人同享社会发展成果。同时要实现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转变老年人消费观念,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

2.4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法律推进各项措施的实现,解决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法律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个别案例值得深思,通过法律救济,避免类似问题尽少发生。

2.5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老龄化导致的人力资源问题

增加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方位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使我国逐渐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此,应从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制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入手,尤其是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水平,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统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在人口及其相关政策方面应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关于延长退休年龄问题,目前在中国时机尚未成熟,如果不顾民意,执意展开相关工作,将极其不利于社会和谐。老龄化问题必须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方能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同步推进。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其对各个领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是否能够成为繁荣和稳定的发达国家,并对世界人口转变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总体快速发展,公民的平均寿命得到了提高,这也促进了人口老龄化的提早到来。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女性平均寿命为71岁,男性平均寿命为70岁,比1978年前提高了十岁左右,60岁以上的人口增加到十分之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40年,少出生了3亿人口,人口出生速度的减缓给社会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中青年劳动力开始短缺;其次人口提前老龄化,社会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国力对人口老龄化的负担能力还很脆弱。人口老龄化也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较大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问题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的特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在农村,养老问题面临两难选择

首先,农村老年人的最主要收入来源是体力劳动收入,农民收入本来就不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劳动能力尤其是体力劳动能力逐渐减弱,劳动收入减少。一旦失去了劳动能力,也就没有了收入,依赖子女照顾,居家养老目前是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其次,由于农村传统的习俗,因子女要结婚、买房,作为父母的农村老年人,往往将自己年轻时积蓄全部资产都资助给了子女成家立业。这样,一旦子女本身没有能力发展好家庭经济造成经济困难,老年人很难从子女那里得到生活保障;再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大,有劳动能力的年青人大多都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老年人不但要自己照顾自己,而且还要照顾儿童。这样农村老年人不仅背负一定的劳动负担, 更没有条件得到家庭的照顾。

(二)城镇养老问题复杂多样

在我国城镇地区,不同的老年人群w存在着不同的养老问题,我国虽原有退休制度,但是退休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物价不断上涨造成退休金贬值;二是退休年龄偏早,影响一些仍有工作能力的退休人员发挥才干,浪费人力资源;三是现行退休制度的职工退休劳保基金的分配形式存在问题。离休干部的问题,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个人生活却发生了变化, 由为事业转而为生活,由面向社会转而面向家庭,精神生活感到不习惯。留守老人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城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处理难度面临多重困境。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老龄化社会问题必将深刻地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为了更好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倡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

充分发挥居家养老,不仅仅是简单解决养老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老年人进行晚年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尤其是在我国农村, 绝大多数老年人因条件所限,只能在家中度过晚年,因此居家养老仍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一种主要方式。

(二)逐步完善养老的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特别是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1986年就开始实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养老需求,也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应对,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值得指出的是, 对于我国的农村的养老问题来说,我国已经着手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并且得到了农村地区的响应与支持,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制度定将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三)转变我国的老年人价值观,重视老年人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的健康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继续工作,需要实现老有所为。国家要搭建平台,将具有丰富技能、经验且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合理地利用起来,继续为国家建设发挥余热。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地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老年人的价值观,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再就业以及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宁景超.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

[2]李振军.“包容性增长”模式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学术交流,2011.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4

四川省系全国省级户籍人口第三、常住人口第四、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业大省,于1997年早于全国二年进入人口老龄化。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10.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16.30%。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80.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10.95%,高出全国2.08个百分点。从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看,四川省位居全国省级第二位,仅次于重庆市。2000年至2010年,四川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由937.95万人增至1310.67万人,年均递增率为3.40%。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数据1.377基础上,参照《四川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提出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指标进行修正后,按总和生育率1.505进行预测,计算出人口老龄化30年发展的趋势(见表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常住人口出生率为8.93‰,死亡率为6.62‰,自然增长率为2.31‰,老龄化率为16.30%。与2000年相比,前三项指标均有所下降,而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比重却上升了4.9个百分点。四川省人口已经进入“三低一高”时期,即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高老龄化率。

四川省人口老龄化特征

四川省近30年人口老龄化将逐年加重

按照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1.505计算预测,尽管在2021年前后,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有一个小的波谷,但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0~204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2%。且65周岁及以上人口在同期与60周岁及以上人口相比,反而呈上升趋势。到2036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到2609.33万人的峰值,届时将占总人口的32.97%。

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化程度加重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80周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195.74万人,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4.93%。而且近30年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37年80周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将达峰值,届时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18.96%。

老龄化程度区域、城乡间差距大

一是西低中高的区域差异。川中的资阳、眉山等地的老龄化程度较高,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12%以上;而川西高原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只占当地总人口数的7.5%。二是城乡老年人口的差异。2010年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90.82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的33.04%,乡村老龄人口为589.47万人,占全省老龄人口的66.96%;而2010年四川城镇65岁及以上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例为6.64%,乡村为10.83%,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仍然高于城镇。

老年人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

随着家庭小型化以及独生子女父母数量不断增加,空巢家庭越来越多。2010年纯老年人口家庭数为22.46万;2005年至2010年,纯老家庭人数增加了19万人,增幅约为26%,其中单身独居老人增加1.8万人,增幅约为11%。另据六普数据显示,四川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0.37人。

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比例较高

据2010年对四川省1市6县18个养老机构的近百名老年人抽样问卷和走访调查,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比例达到37%。

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世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而四川和中国大多数省份一样,属于未富先老。1997年四川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当年四川人均GDP为4017.09元,约合485.45美元。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相伴随,与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收入差异扩大相重叠,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相交织,给四川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加了难度。

四川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

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挑战社会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时进行,加之历史欠账形成沉重的转轨成本,导致相当部分老年人无制度保障,或者实际保障覆盖面窄和低水平保障。老年人是社会医疗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医疗费用支出逐年增加。

老年负担系数的持续攀升挑战经济发展

老年负担系数这里使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2011年四川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15.81%,2015年上升到18.83%,2020年进一步上升到24.44%(见图1)。

图1 2011~2020年四川老年负担系数变化趋势图

未来10年中的前4年,老年负担系数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后5年老年负担系数的上升快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养老负担将进一步加重,给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挑战社会管理

随着老年群体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等需求对量和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社会管理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挑战养老模式

我国传统的养老是家庭养老。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1∶2∶4的家庭结构越来越突出,一对夫妻在抚养一个小孩的同时,还要赡养四个甚至更多的老人。

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状况逐渐下降,长期护理照料问题突出,年轻夫妇要承受工作、抚养子女和照料老人的多重压力,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服务业

树立人口老龄化意识,贯彻积极老龄化战略

加强人口老龄化宣传,树立人口老龄化意识;将老龄工作切实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让积极老龄化的战略变成现实;加强老龄问题战略研究,为政府制定老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体制全覆盖

健全完善老年人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困难老年人家庭救助制度;积极推动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探索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符合四川实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龄产业。加强老年消费产业和市场的培育、监管,积极培育老年服装业、老年饮食业、老年营养保健业、老年文化娱乐业和老年旅游业等消费市场;创新开展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候鸟式”养老等产业新模式。

建立适应积极老龄化战略要求的体制机制

可通过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经费保障和推进老年群众组织方面加强引导。

其中在老年群众组织方面,截止2011年底,四川省共有县(市、区)级、乡(镇、街道)、村(社区)老年协会22061个,会员超过418.09万人,其他老年群众组织1454个,参加人员58.57万人。老年群众组织是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在维护老年人权益、为老服务、老年互助、老年教育、文体活动、老有所为、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农村老龄工作,让农村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川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总数的60%以上,再加上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致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远比城镇高,形成显著的城乡倒置。农村老龄工作相对较弱,老龄基础服务设施匮乏,养老、医疗保险服务等欠缺。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175-02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某一个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根据联合国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型国家。目前中国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贵阳市也不例外,本文对贵阳市养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特点

贵阳市作为贵州的省会,已步入老龄化阶段。据贵阳市老龄办统计,截至2010年底,贵阳市总人口364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49.71万,占全市总人口13.7%,65岁以上老年人34.48万,占全市总人口9%,预计到2015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将达77.89万,占总人口的15.88%,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8.33万,占总人口的10.69%,贵阳市人口老年化形势十分严峻。同时,在贵阳市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还呈现出以下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从2010年数据可以看到贵阳市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状况和计划生育等各项因素的影响,这一形势必将越来越严峻。同时,贵阳市进入人口老龄化时间虽然迟,但是老龄化发展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也快于全国水平。

2.高龄化现象严重且性别比例逐渐递增。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全体老年人口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2005年贵阳市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38万,占到了老年人总数的9.9%;2009年贵阳市高龄人口为4.64万,占到了老年人总数的9.7%。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自身生理机制的原因将使男女性别比例不断失衡,老年女性人口逐渐多于老年男性人口,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女性老年人陷入了失去配偶的困境,独立生活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小。

3.贫困、病残、空巢比例高。根据贵阳市老年学学会课题组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云岩区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老年人占被调查老年人的16.9%,患有各种疾病的老年人占被调查老年人的18.7%;南明区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老年人占被调查老年人的 17.57%,常年患有各种疾病的老年人占被调查老年人的27.03%。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居住方式的改变,空巢老年人的比例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据调查,云岩区空巢老人占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37%,南明区空巢老人占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 29.11%,这就意味着有近1/3的老人是与子女分开居住。

二、贵阳市养老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托,补充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指子女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子女向老年人提供衣、食、住条件并照料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养老方式。社区养老是指以社区为依托向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指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等机构。中国的传统习惯基本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带有浓厚的“救济”性质,因此老年人一般是不入机构养老的。社区养老虽是城市养老的新产物,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将养老的重心放在力量薄弱的社区,因而规模小,缺乏竞争,其发展的可持续性非常可疑。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和实现“老有所养”的战略部署,为搞好养老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养老工作必须在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和发挥各种优势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贵阳市日益关注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引导力度,搭建养老服务平台,完善社区服务,倡导社会养老,取得较大的进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贵阳市家庭养老现状。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养老方式,贵阳也不例外,笔者通过对贵阳市农村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少数集体养老、储蓄养老、征地补偿养老、房屋出租养老、困难救助和低保养老。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老人儿童留守农村,依靠土地和子女供养维持生活,同时,早已存在的医疗卫生水平低、社区建设不完善等情况,造成家庭养老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养老的水平相当低下。

2.贵阳市社区养老现状。当家庭养老不能满足形势的发展,社区的迅速成长,有效地实现了家庭养老和社区照顾的最佳结合。经过几年的努力,贵阳市的社区养老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其表现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市内各辖区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特色养老服务。南明区开展的“晚霞彩带”以及云岩区中北办事处的“走进来走出去”活动,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第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建设已初具规模。贵阳市全市共有3 15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市级9个,县级17个,社区1 325个,村1 797个,覆盖率达90%以上,社区免费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实施70岁以上的老人可优先就诊,免挂号等优惠政策,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就医。第三,城镇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优先落实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目前贵阳市各辖区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全市共有老年大学204所。设有多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室,共有458个户外活动点。丰富的书法、舞蹈、老年艺术团等,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第五,积极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贵阳市组成的老年维权工作网络初步形成,这些机构负责接待老人来访、受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开展法律宣传,对老年人给予全免或减免诉讼等法律援助。

贵阳市的社区养老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由于产生的时间尚短,在建设的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社会化程度不够。社区老年设施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没有根本改变。社区的养老救助信息系统没有有效建立,社区养老产业及资源无论是有偿、低偿、无偿的整合度不够,难以满足老人的就医、就餐、家政等需要。以南明区为例,其老龄工作覆盖面虽然广,各级党政领导也很重视,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社会力量、民间组织未被充分动员起来,工作基础薄弱。其次,资金来源不足。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贵阳的社区养老主要依靠政府和民政部门的投入,政府部门的投入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是有限的。民政部门的投入主要依靠,而的收益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使得社区养老的发展受阻。南明区在2006―2009年间财政投入老龄事业经费共252万元,但对于日趋庞大的老年人口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财源不足将必然制约贵阳市社区养老的发展。

3.贵阳市机构养老现状。当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都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需要时,机构养老的出现成为必然趋势。机构养老能够为老人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满足老人个性化需求,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机构养老可以有效地缓解老年人的精神空虚,许多老年人居住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代际、言语的隔阂,可以聊天话家常,互帮互助,共同寻找心灵慰藉;同时机构养老可以吸收社会闲散资本,推动老龄产业,拉动老年消费,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今年是贵阳市“老有所养”五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至106家,其中公办7家,民办42家,乡村敬老院57所,已建成养老床位5 000余张,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93%,53万余老人受益。虽然贵阳市的机构养老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按照全国老龄办规定的每千名老人拥有12个床位、即12‰的标准,贵阳还有约4‰的差距。以贵阳49.71万60岁以上的老人为基数计算,床位缺口至少近2 000张,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需要的床位数还将相应增大。

在目前贵阳市养老机构床位总体上存在缺口的情况下,更为凸显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全市7家国办养老机构床位供不应求,十分紧俏;而由于地理位置、环境、设施和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40多家民办养老机构大部分存在长年入住率低、床位空置率高、生存较为艰难的现象。例如贵阳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贵阳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等7家国办养老机构由于大部分位于市区内,交通方便、管理完善、设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护理人员素质较高等因素,长年维持高入住率,床位供不应求;而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除了交通、位置、环境、等相对较差外,护理人员也缺乏规范的培训和护理技能。

结语

贵阳作为西部落后地区的一个省会城市,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衰弱,社区功能又不完善,养老服务机构也刚刚起步,因此,养老保障如果不加以重视,则会成为日积月累的沉浮积久的严重社会问题。养老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老有所养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社会是否稳定团结的关键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必须从实际出发,摸索出一种适合于贵阳地区实际和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刚义.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J].创新,2008,(3).

[2] 周长洪.大量独生子女家庭将导致社会性养老困境[J].探索与争鸣,2009,(7).

[3] 梁馨月.中国社区养老方式新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6

(一)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较大,增速较快

截至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80000人,占16.00% ;15-64岁人口为6628910人,占76.84%;65岁及以上人口为617595人,占7.1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7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35个百分点。

(二)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衡,单身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女性人口数量多于男性人口数量

截至2010年,郑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422024人,占51.26%;女性人口为 4204481 人,占48.74% 。

(三)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截至2010年,郑州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3432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66815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6620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409323人。

(四)家庭结构及家庭小型化的改变,导致家庭养老负担较大

截至2010年,郑州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436501 户,家庭户人口为766722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0人减少0.35人。

(五)以家庭养老为主,导致老年人贫困率较高

在所有不工作的老年人口中,大约30%靠领取退休金,65%靠家庭养老,领取基本生活费、财产性收入、保险、其他等方式小计不到5%。由于领取退休金、基本生活费的老年人基本上享受正式社会保障体系支持,依靠财产性收入、保险等收入保障程度较高。

二、当代城市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们国家主要采取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家庭养老功能会弱化,而机构养老由于成本偏高、老年人心理不适应等原因也困难重重,社会养老事业遇到了新情况,碰到了新问题。

(一)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解决高龄老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般而言,在老年人超过75岁以后健康状况会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就会下降,从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日常照顾、生活护理等各种服务的需求。

(二)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

一是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二是由于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三是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许多调查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提供主要照顾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令人忧虑。

(三)雇请保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居家养老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居家养老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只得自己雇请保姆,照顾老人。但由于现在保姆市场管理欠规范,请保姆已经成为许多家庭面对的“两难”问题:不请,家中老人无人照顾;请,则由于文化、习惯、观念等多方面原因,平添许多矛盾,苦不堪言。

(四)机构养老难以满足高龄老人养老的现实需要

大部分老年人是不得已才选择去养老机构的,只要不是迫不得已,首选的还是在家养老。此外,机构养老床位少、成本高,即使在经济发达城市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满足高龄老人养老的现实需要。

三、构建郑州市养老模式的政策建议

根据当前我国的国情及郑州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应采取多种养老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作用,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大力发展社会保险、社区服务,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为我国城市老年人构建一个严密的养老网络。

(一)继续提倡家庭养老

为鼓励子女与老人共居,我们可以学习新加坡的做法,为养老有困难的家庭提供养老补贴或特别优待。比如对那些赡养老人的人,增加假期;对照顾无自理能力老人的家庭,提供资助;对子女和老人同住或就近居住的,给予减税优惠等。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子女不能与老人共居,也要力求在居住距离上二者尽量靠近,对此,日本的“一碗汤距离”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将社区养老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主要模式

1.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的形式

可以有两种:托老服务和上门服务。托老服务是对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白天家人将生活无法完全自理的老人送入托老所,晚上子女将老人接回家照顾;上门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能部分自理的老人提供的一种服务,比如上门做饭、打扫卫生、陪同购物、陪老人聊天等。

2.确立社区机构的服务性、专业性地位

由权威机构或部门在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建设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社区地位和形象,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使人们的归属感、凝聚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们了解、接受并采用社区养老的形式。

3.加大社区养老投入

政府在社区中建立老年人活动室、日间照顾中心、医疗服务室、餐饮中心等基础。

4.将社区养老服务所需纳入建设预期

在未来住宅小区建设中,必须要求建筑单位预留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将来社区办公服务和各类养老设施服务的需要。

5.明确养老服务的项目和责任

社区养老必须形成其特有的养老服务项目明细和服务规章制度,让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了解社区能为其提供什么样的、什么标准的服务,更是给社区养老服务制定一个量化标准。

6.选择性引入市场机制提供多层次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应建立相应的服务系统,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如,家政服务、专门陪护、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

(三)进一步发挥养老机构作用

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兴建更多设施比较齐全,服务质量比较好的养老机构。对于现有的养老机构,也应该着力改善设施设备,提高服务水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里生活得更舒心。

(四)推广“以房养老”的养老新概念

“以房养老”,即在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金融产品,由房屋产权的拥有者,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综合评估人年龄、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房产价值等诸多因素后。在特定的年限范围内,每月付给房主一笔固定的资金,而房主在生存期间仍获得居住权,一直到其去世。其房产出售,所得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和评估费用,升值及超出部分归抵押权人及其继承人拥有。其实质是在老年人“有房无钱”的情况下,采取的住房养老财务证券化融资手段。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组织领导

政府要鼓励社会、个人等捐助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各种经济组织及外资合资合作企业兴办各类养老服务企业组织,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要牵头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整体协调推进全社会关注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养老服务的多元化的不同需求。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7

论文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共同性话题,就上海而言,未来上海市人口老铃化带来的影响已逐渐凸显,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匾乏,劳动力不足以及社区为老服务发展滞后的矛质已开始成为制约上海市经济发展的瓶颈,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寻求可行性办法解决老龄化人口的赡养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据《2008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公布,截至2008年12月31日止,全市户籍人口1391.04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00.57万人,占总人口的21.6%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4.50万人,占总人口的15.4% ;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0.65万人,占总人口的11.5%;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3.44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8%,占总人口的3.8%;100岁及以上老人836人,其中男性175人,女性661人。按照人口学测算标准,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一般定为60岁或者65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的国家或地区被称为进人老年型社会。上海远远超过这一标准,其分别超过测算比例的11.6%和8.4%,上海的老龄人口已经是其总人口的1/5,上海市城市发展已进人真正的人口老龄化时代。

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按照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公布的2008年最新上海人口生命表测算,未来10-巧年上海市步人老龄人口的数量会急剧增多,即将进人人口老龄化高峰时代。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力短缺矛盾、等待领取养老金养老的老年人口与社保基金严重不足矛盾以及外来新增劳动力人口与上海市现行户籍政策等矛盾,都将给政府现行社会政策带来巨大挑战。

从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人口检测统计数据来看,在上海城市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近年来已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1.从老龄人口总数来看,上海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增高

从已有数据来看,近年来上海市老龄人口呈递增趋势,平均每年新增老龄人口数已超过10万人。截至2006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75.62万人,占总人口的20.1 %,比上年增加9.25万人,增长3.5% ; 2006年到2007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1.21万人,增长4.1%;占总人口比重从20.1%增至20.8 % ; 2007年末到2008年末,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13.74万人,增长4.8% ;占总人口比重从20.8%增至21.6%,达到300.57万人。据预测,到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31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3%。这一比例直向世界第一长寿大国日本的老龄化水平看齐。2020年,上海老年人口数字将攀升至500万,而上海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要到2025-2030年间才会达到高峰。

就其原因而言,从世界范围来看,上海市这一老龄化符合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讲,现在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大多出尝于1949年前二战结束世界人口出生高峰期所生人口,上海解放前与解放后,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一直保持着劳动力的充足状态,由于二战结束后短期的和平以及解放后发展大上海而迁入上海市的青壮年人口生育意愿的极高状态,使得当时出生的人口极多,呈现出一个高峰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60年后的今天正好进人一个人口的老龄化时期。

2.从老龄人口年龄结构来看,上海市女性老龄人口多于男性,城市独居女性老人越来越多

从上海城市老龄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女性老龄人口多于男性老龄人口,并且呈现出随着年龄的递增,女性老龄人口所占整个城市老龄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高龄女性人口越来越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6.9%,女性占53.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5.3%,女性占54.7 % ;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3.6%,女性占56.4% ;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38.9%,女性占61.1%;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20.9%,女性占79.1%。由此我们可以很显著的看出,由于男女性别人口总数的不对等以及男性实际生命比女性短等现实因素的考虑,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市进人老龄化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的现状仍然要维续一段时间,未来上海市的城市独居女性老人数将越来越多。

3.从人口抚养系数来看,上海城市老龄人口抚养系数越来越高,总人口抚养系数越来越高

人口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处于被供养年龄(一般指15岁以下和64岁以上)的人口与处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的比,也被称为年龄抚养系数。如果只计算巧岁以下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则该比值称为少儿抚养系数;如果只计算64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则该比值称为老年抚养系数。相关数据显示,200(〕年人口普查上海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为26.1 % , 2005年老年抚养系数为27.2% ,2006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到28.1%,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2007年末,老年抚养系数再次上升到29.4%,比上年增加1.3个百分点,2008年末,上海市老年抚养系数为30.8%,比上年又增加了1.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8年开始,平均3.33个上海劳动适龄人口就要养活1个上海老龄人口,加上人口生殖过程中的少儿抚养系数的存在,上海城市总人口抚养系数一直在增加。

4.从城市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纯老家庭”日渐增多,高龄人口显著增加

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发达以及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上海全市“纯老家庭”越来越多,也即意味着老年人总数在上升,2004年上海市“纯老家庭”总人数为70.%万人,时隔2年后2006年上升到78.72万人,2007增加到84.37万人,2008年上海市“纯老家庭”人数为86.38万人,比2004年首次统计增加了15.42万,其中8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人数达24.26万人,比2004年首次统计增加15.06万人。从已有数据以及上海市人口生命表推测来看,由于家庭养老习惯的变更,未来上海市纯老家庭总数还将有个上升的趋势,同时高龄人口也会进一步增加,这部分“纯老家庭”老人的生活照顾问题也将是研究与解决城市人口老龄化政策必须要考虑的现实性问题。

5.从老龄人口地区分布来看,城市不同地域间老龄人口差异显著

从上海市老龄人口分布来看,截至2008年末根据已有数据,老龄人口最多的依次为浦东新区40.6万人、杨浦区22.9万人、徐汇区20.74万人、普陀区19.21万人、阂行区18.82万人、虹口区18.26万人、宝山区17.72万人、崇明县16.82万人、闸北区15.17万人、南汇区14.41万人、黄浦区13.5万人、长宁区13.33万人、嘉定区12.3万人、松江区10.88万人、奉贤区10.59万人、金山区10.51万人、青浦区9.46万人、静安区7.72万人、卢湾区7.57万人。据《2008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数据,"2008年末各区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该区县总人口比重前三位的依次是静安区、卢湾区和崇明县,分别为24.9%,24.4%和24.3%;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前三位的依次是金山区、宝山区和普陀区,与上年比分别增加1.0,0.9和0.9个百分点。2008年末各区县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该区县总人口比重前三位的依次是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分别为5.5% ,5.5%和5.1%;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前三位的依次是普陀区、长宁区和杨浦区,与上年比均增加0.3个百分点。2008年末各区县高龄老年人口占该区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前三位的依次是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分别为22.9% ,22.3%和22.2%;比重增加前三位的依次是长宁区、普陀区和杨浦区,与上年比分别增加0.7,0.7和0.6个百分点。

二、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性问题,从上海来看,人口结构中的日益老龄化现象已经给上海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1.老年人增多,上海市社会保障体系面临重新调整,财政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上海市现在户籍人口1391.04万,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来说已经发展的比较健全,但从上海社会保障体系内部社会保险方面来看,现在上海的社会保险分为:①城市社会保险;这部分大约缴纳的人数为450万人,主要是针对上海市城市在籍人口缴纳的。②城镇社会保险;这部分人群主要有180万,主要是上海城市郊区大量农转非的失地农村人口。③农村社会综合保险;大约为200万人左右,主要是原来是农村户口的人群缴纳的农村保险,大多集中在区县郊区地域。④综合保险;这部分保险主要针对的是在上海市的流动人口而开设缴纳的,大约为350万人。⑤医疗保险;自愿参加,即在上海工作的人群都可以成为医疗保险的对象。

而现在上海的城市退休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已经达到了206.51万,占老年人口的68.7%、全市户籍人口的巧%。根据2008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显示,2008年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小城镇社会保险人数为33.38万人,领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30.96万人,领取征地养老的人数为19.21万人;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从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养老保障中获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0.77万人,获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5.20万人,获得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养老保障金人数为5.71万人,农村无保障老年人获得老年农民养老金补贴的人数为32.52万人,农村五保老人获保障人数为0.29万人。初步测算一下,上海现在单就户籍人口来说,用①中城市社会保险450万人群缴纳的部分保险金来养这206.51万人,差不多就是2.18个城市人养1个退休老龄人口,仅依靠征收社会保险金的形式返还社会保障已经“失灵”,政府不得不财政补贴兜底补偿社保基金的不足,加上财政在②③④⑤上的投人,上海市目前在社会保障体系财政负担已相当严重,已经出现了社保基金严重穿底的现象,“社保基金严重穿底,仅2008年上海市级财政收入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170-180亿元,占到了市级财政收人的17%-18%左右,而预计今年还需要增加60-70亿才能把社保基金的窟窿补上。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靠并提高财政支出比例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的情况将长期存在,甚至会越来越严重,最根本的理由就是上海的老龄化问题。”(上海市市长韩正,2009卢由此来看,目前上海社会保险资金不足,社保基金中用于养老、助老、护老医疗费用支出的严重不足,现实社会养老问题的不到位,未来养老金缺口长期存在已是不争事实,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口老龄化以及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面临着重新调整的挑战。 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上海市现有家庭结构模式的变化,年轻人负担将越来越重

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直接一个后果是家庭抚养负担的加大,一方面,国家在老年人养老保障、养老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社区为老服务以及社区其他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都使得老年人养老服务再一次回到了家庭养老的层面。而由于医疗技术带来的人口寿命的延长,居家养老模式必然会带来现有家庭结构模式的变化,居于中下层的劳动适龄人口抚养负担未来将越来越重。

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得出,未来上海市人口抚养系数将越来越高,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20多年后政策效应的显现,以及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带来的人口寿命延长,未来独生子女A和B结婚,处于劳动适龄人口的他们将要抚养其下面的小孩C以及可能4-8个其上面的老人(A和B各自的父母以及各自父母的父母),由此,上海市未来劳动适龄人口家庭结构将发生变化,家庭总抚养系数也将越来越高,年轻人负担越来越重。

3.本地劳动力就业人口减少、外地劳动力的引入,上海市社会政策体系面临重新调整

由上海市15-64岁人口抚养比30.8%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4.50万人,可以测算出来,15-64岁之间的劳动适龄人口为696.43万人,剔除一部分高学历尚在就学以及失业人口来说,也就是讲目前上海市真正在籍适龄劳动力就业人数不足650万人口,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本地适龄劳动力不足将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制约因素,目前来看,外来劳动力的流人可能会为此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是外来人口的流人又会要求上海市现行社会政策进行新的一系列调整,例如,外来人口人沪户籍问题、外来人口会保障以及其未来养老服务养老金问题、外来人口子女人学问题、外来人口的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外来人口的住房、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等等,都使得未来上海保持经济发展强劲势头,弥补劳动力不足必须要进行解决的政策调整问题。

4.城市人口的日益老龄化,未来可能阻滞上海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越来越多的超过总人口1/5人口老龄化问题,使得上海市人口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带来就业人数的变化,就业人数变化将会引起链锁反应。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经济的来临,高端产业在上海的发展,改造和淘汰传统产业都会使一部分人失去工作,而这一时刻恰恰在当家庭收人出现危机时又面临大量家庭养老问题的出现,政府又无力去全部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此时的人口日益老龄化将会影响到上海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目前的社会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面临着重新变更的现实,“鉴于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都是着眼于近期的人口状况和国内外的需求而建立发展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一些产业将不再需要甚至大量缩减,而原来没有的或者很薄弱的一些产业,却需要大量发展。”因而,在社会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发生变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转型期的社会问题也必将会表现得进一步明显起来,典型的就是上海市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大。

三、应对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思考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老龄化已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如何应对老龄化趋势,尤其是在为老服务方面已是各国都在积极探讨的话题。然而对于上海而言,提前应对人口老龄化,发挥上海目前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事业,可能是应对上海目前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可行性办法。

1.完善现有老龄人口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

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全市养老机构共计582家,其中,政府办287家,社会办295家,床位数共计80554张,平均每千位老人占有床位26张;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共计229家,平均13125人享受1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社区助老服务社共计234个,平均12844人享受1家社区养老服务社提供服务;老年活动室全市共计5547家,平均542人使用1家老年活动室;全市老年医疗机构(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共计71所,平均每所为42334位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全市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开设的家庭病床达41300张,平均每73人享有1张家庭病床数;全市共有老年学术组织、老年协会、老年文艺团队、老年体育团队、老年体协共计19706个,平均每153位老年人占有1个社团。因此,从总体上看,目前上海市养老、为老、助老服务体系严重不健全,为老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也严重不健全,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还难以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因此,从长远来看,要在社区兴办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养老,社区助老为老服务,在满足各个层次老年人需要的基础上,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主体的老年服务体系,建立以社区养老为主,鼓励个人、家庭自助养老,实施社区助老、帮老,国家与社会资助养老等四级养老服务体系。

2.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金保障机制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就上海而言,健全养老金保障机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和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和资金的管理方式,就目前来说,上海急需要尽快拓展和完善现有养老保障金资金的来源渠道,上海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比如为了缓解养老金的压力,西欧各国养老保险体系实施的职业养老保障基金机制很好的解决了一部分资金的来源问题。“所谓职业养老保障基金,又被称为企业补充退休金,一般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缴费费用,在西欧国家,通常该基金是从出资企业中独立出来,由企业的雇主组织和工会协商建立,通过储蓄、政府债券等多种投资渠道,提高基金的收益率,使职业养老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近几年,西欧各国更是通过财政激励和与有关合作方达成协议来提高职业养老保障基金,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英国,职业养老基金的覆盖面就极广,达到75%,资产规模超大,超过GDP的80% 。上海也应该从制度方面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制度创新、鼓励支持发展企业年金缴纳制度、配套实施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机制,形成国家、企业和个人相结合的多维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养老金保障机制。

3.延长退休年龄,实施柔性退休制度,延缓老龄化高峰

据相关部门测算,五年后上海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开始依次进人退休年龄,并开始领取养老金,届时老年人中八成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十年后,独生子女父母数量将进人高速发展时期,每年将有20万一30万独生子女父母进人老年阶段。局时上海将在全国最早面临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家庭成员照料者严重不足将是未来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从独生子女社会承受力来看,独生子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抚养压力,既要负担好几个老人的赡养问题,又要承担子女教育负担还得承担自己的生活成本,独生子女的生存压力空前高涨。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现行统一退休标准,上海市男性人口年满60岁实施退休,女性人口年满55岁实行退休,从家庭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部进步,还按照旧的退休标准实施退休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年龄结构和经济发展需要。从社会职业结构来看,60岁左右的人还能继续在社会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45-65岁年龄段的人仍然还可以在社会重要部门岗位发挥作用,因而,上海能否延长退休年龄或者实施柔性退休制度,鼓励并规定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口可以自愿选择是否退休,实施老年人继续再就业,以达到减轻独生子女抚养负担,减缓提前进人老年生活的老年人数增长速度,同时还能够起到活跃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目的。

人口老龄化现状篇8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时代。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8亿,占总人口的13.3%。预计到2013年,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2025年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发展不平衡、牵涉问题多、应对难度大等显著特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人口领域,涉及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将逐步演化为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关系到亿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健康和福祉,也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大局、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兴衰。

纵观发达国家经验,老龄服务问题是比老年人的经济困难更难解决的社会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我国面临的老龄服务压力超出世界上任何国家。应对快速增长的老龄服务需求的挑战,加快建立社会化的老龄服务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

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事业、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行动即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无论从社会保障,救助、福利体系的构建,还是社区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一个重要的基础是应当对老年人口状况及相关情况的充分了解,真实记录和科学管理,而做好这一切就离不开老年人口的档案,这无疑是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没有全面、真实、完整的老年档案,在工作中就无法避免盲目、偏颇,甚至失公,也就不可能给老年人提供优良的服务。

二、离退休档案静止现状

2011年10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回良玉副总理在会上讲话,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并对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作了具体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承担档案事业发展的档案工作者,理应责无旁贷地关注社会老年事业的发展,引导、指导相关部门及时建立健全老年档案,为老年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有效的服务。而现实档案收集管理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距甚远,企事业单位里的退休档案基本都是“静止”状态。因现行《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内容主要涉及在职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历来重视在职职工档案管理,上级检查考核通常都不重点看退休档案,退休职工因不参加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工作。所以大家普遍认为,一个人退休了就不会有人事档案,认为离退休人员无档可归或档案无用的现象非常普遍。本人工作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齐全,在同行中经常受到好评,但职工退休后的档案收集管理仍是空白。从现存的退休档案中看到,几乎所有退休人员档案中,《退休人员登记表》是他们最后一份记录。本人工作的事业单位共有职工73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就有441人。最早退休的是1974年,之后每年有职工退休,即退休职工档案最多有38年档案是空白,之后30年、20年直到最近,退休职工档案袋里除了退休时的呈报表和批复,就没有一份其它档案资料,此类现象在全国都是非常普遍的。

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实行社区管理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是必然趋势,但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中心,缺乏离退休人员的档案资料,仅存离退休时劳动工资部门的工资批复,同时,随着事业单位改制,撤并等原因,有些事业人员将从原单位“脱离”出来,成为社会人自然人,所以不管是单位需要还是服务于社会,广大档案工作都必须行动起来,着手收集完善离退休职工档案。

三、具体措施

(一)各级领导和档案管理部门首先要增强离退休人员档案意识,纳入议事日程,列为考核内容。档案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互相合作,落实人员,落实经费,指导相关部门建立离退休档案工作。

(二)加大对离退休人员档案归档宣传。离退休人员档案是党和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档案中有着大量的有价值的历史、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是落实党的有关政策,应对老龄化,让每位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广大离退休人员要积极配合,将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及时交给档案人员归档,确保材料的齐全完整。

(三)作为档案工作者,当务之急首先要加强离退休人员档案收集,彻底改变退休人员无档可归现状。目前离退休档案还没有规范的建档范围要求,对离退休档案的归档内容、管理范围认识也不统一,本人根据工作实际需求及多年工作体会,认为收集内容如下:⑴年度总结表。即职工从退休之日起每年年底交一份由本人签名的年度总结简表,实事求是简要总结一年来包括学习、生活、工作、身体状况、本人居住联系信息等,这是目前最简单也最容易收集的材料。⑵离退休履历表。⑶参与学习辅导、岗位培训、科技咨询、课题研究等活动材料。⑷包括个人病历、体检材料健康检查表、医生针对主要健康问题设置的病情记录表,慢性病及其他各种健康材料。⑸年龄较大、身边无子女的、丧偶的、长期生病的、特困等离退休人员需要组织照顾的申请表。⑹子女的基本信息、就业情况。⑺离退休工资福利变动材料。⑻落实本人政策待遇的文件材料。⑼本人材料的批示复函材料。⑽退休后获得的各类证书、奖章、信函等;⑾反映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活动的作品及研究成果、文章、报告、演讲、手稿、工作日记或名人活动的照片、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⑿身份证复印件。⒀死亡通知书。⒁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以上材料可以按年度收集也可以分年度收集或者根据收集难度先易后难收集,总之,在没有出台具体指导政策前越早收集越受益。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每一个老人在夕阳余晖里,体会生活的温馨和从容,这不仅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在为我们自己铺设彩虹。相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老年人面临的老龄服务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传书.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群言2012第(01).

[2]王园园杨红卫.老龄化:明天的话题[J].山西档案2001年第(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