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商业文化特征8篇

时间:2024-02-29 16:26: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商业文化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文化特征

篇1

一、新蒙商企业文化研究对象的选择

根据新蒙商的内涵,本研究选择了改革开放之后在内蒙古创业和发展的典型企业30家,其中有28家企业属于六大优势产业,占93.3%。分别是:伊泰集团有限公司、霍林河煤业集团公司、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塞飞亚集团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酒业集团、万正投资集团、蒙牛酒业公司、内蒙古牛妈妈乳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兆君羊绒集团、包头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东达蒙古王集团、内蒙古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套酒业、内蒙古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公司、内蒙古奈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家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亿利资源集团公司、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乌兰水泥集团、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内蒙古小尾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集团、内蒙古蒙牛集团、鄂尔多斯集团、包头华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内蒙古包头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公司。

所选择的30家企业的特征是:1.所选企业分布在11个产业。其中:煤炭企业2家、水泥企业2家、酒业企业3家、城市建设企业1家、乳业企业3家、羊绒企业4家、制药企业2家、餐饮业企业2家、车辆制造企业1家、食品加工企业5家、化工企业5家;2.所选企业以大中型规模为主。其中:特大型企业8家、大型企业15家、中型企业6家、小型企业1家;3.所选企业发展时间以20年以下为主。其中:10年(含10年)以下企业有13家,10~20年(含20年)的企业有11家,20~30年(含30年)的企业有4家,30年以上的企业2家;4.分布在9个盟市,并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三个地区为多数。其中:呼和浩特市8家企业、包头市7家企业、鄂尔多斯市6家企业、通辽市3家、乌兰察布市2家、乌海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各1家。

二、新蒙商企业文化特征分析

通过对以上30家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原始素材进行分析,可提炼出新蒙商企业文化的13个构成要素,分别是:1.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包括冒风险、创业意识强、有社会责任感、创新);2.艰苦奋斗与敬业奉献精神;3.拼搏、进取精神(包括远大的战略目标、博大的市场观念、整合资源发展的理念);4.创新理念;5.绿色的经营理念;6.市场合作共赢的竟合理念;7.团队精神;8.和谐理念;9.诚信理念;10.以人为本的理念;11.社会责任的理念;12.学习精神;13.务实精神。

进一步对新蒙商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在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以人为本理念、诚信理念、拼搏进取精神、创新理念的企业最多,分别达到了25家、23家、22家与21家,反映了新蒙商在管理实践中,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的最重要资源,把诚信、拼搏进取和创新作为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久”不竭的动力源泉。以人为本、诚信、拼搏进取和创新成为新蒙商企业文化的核心。2.强调团队精神、艰苦奋斗与敬业奉献精神、社会责任的理念、务实精神、市场合作共赢的竞合理念的企业也较多,分别是19家、18家、15家、14家、10家。3.具备企业家精神、学习精神、追求和谐理念的企业均为9家。4.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明确提到了绿色的经营理念的企业有8家。

三、新蒙商企业文化的形成

新蒙商企业文化特征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和背景的,可以归结如下:

(一)艰苦的创业环境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

创业条件艰苦:交通落后,资金短缺,人才少,市场小。新蒙商的创业历史是一部艰苦的创业历史,企业文化精神和要素与这种艰苦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伊利公司的前身是当时濒临倒闭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厂。当时的奶食品厂一片凄凉,两间布满蜘蛛网的车间,一个狭小的门面和八十几个无精打采的工人,仅此而已。而伊利要发展,面临的是呼市狭小的市场、落后的技术和僵化的体制。这是伊利改革和发展的起点,也是孕育伊利新文化的基本条件。而蒙牛成立之时,也只有一间租用的53平米的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乌兰水泥成长初期也是人才少、债务负担过重、地处偏僻,面临着“投产之时,便是下马之时”的危机。正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中,企业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获得了发展,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也随之孕育、发展、形成。而“狮子和羚羊的故事”、“水泥精神”很早就被这些企业提倡、传颂和发扬,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

(二)艰苦产业特征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

内蒙古优势产业中的冶金、煤炭、水泥等非再生资源型产业的企业,其工作环境艰苦,常常是噪音、尘土、高温相伴,甚至与大自然做斗争。这样艰苦的产业特征造就了员工抗争拼搏的精神。

新蒙商的企业大部分属于资源型企业,在实施资源外取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地外派管理人员和员工,他们长期两地生活,忍受物质生活和精神压力的痛苦,长期奔波,待遇相对差,家里老小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合家敬业的“奉献”精神也成为这些产业员工的真实写照。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形成了艰苦奋斗、抗争拼搏和敬业奉献精神的企业文化。

(三)发展传统产业对企业文化形成的作用

大部分新蒙商所从事的产业为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电力、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畜牧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一是需要创新精神,突破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以适应时展潮流。无论是“草原兴发”.还

是“小肥羊”都在这方面有突出业绩。“草原兴发”在肉鸡饲养模式、肉牛羊的出栏模式方面,打破了农牧民历史悠久的传统观念,成功解决了农牧民致富与环境资源之间尖锐的矛盾,突破了企业规模发展与资源条件限制的瓶颈,为其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成长铺平了道路。而“小肥羊”则立足于火锅餐饮业,打破了延续至今的蘸小料吃涮羊肉的餐饮习惯,开创了不蘸小料吃涮羊肉的先河,顺应了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生活的需求,造就了“小肥羊”高速成长的不凡业绩。二是需要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博大的市场观念。由于当地区域市场小,传统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小,所以这些企业具有强烈的生存和发展意识,“走出去”的思想非常强烈。它们以全国甚至世界为目标市场,不屈不挠,不畏强劲的竞争对手;追求卓越,加强技术创新;重视实施名牌战略,积极维护产品信誉,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走出西部地区,在更广阔的市场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所以,新蒙商资源型产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样的企业文化――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面对“大市场”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

(四)脱胎于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生态文化。草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不仅把人当作“天”(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把“天”(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惜自然。这一特点直接导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草原文化天然地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变为行动的准则,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到极致。草原文化是英雄文化。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不难看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草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新蒙商的经营理念、宗旨受草原文化的熏染和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意识、建设资源基地的意识强烈。大部分企业均利用“公司+农户+示范基地”的方式,对资源条件进行改良或提供相关服务,保证绿色产业资源,追求与坚持“纯天然品质”,发展循环经济,塑造绿色产品形象。例如,以养殖加工为主业的塞飞亚集团“天然大草原、健康草原鸭、九十九道安检”的品牌优势;小尾羊“煮沸绿色梦想,涮出营养健康”的追求。

2.勇于进取、胸怀博大、敢于争先。新蒙商在创业时期就立志做行业领导者,甚至敢于逐鹿国际市场。例如,鄂尔多斯敢于“温暖全世界”,伊利争作“全球乳业的领先者”,蒙牛“强乳兴农”要成为“世界牛”。

3.具有敢于并善于用大思维、大手笔、大运动、冒大风险来做大企业的特征。立足于产业做市场,具有竟合意识,共赢的胸怀。例如“两牛”、“两羊”对市场的开拓;营销大手笔,目标市场的运作、广告、服务等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点。

4.学习进取性更加突出。崇拜英雄、效仿英雄。树立标杆,不断学习。万正集团的“建设学习型企业”、蒙牛的“学习沟通,自我超越”、霍煤集团的“学习观:学习会了学习,就学会了生存”。

新蒙商脱胎于草原文化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形成了――绿色的经营理念,建设区域品牌的理念、共赢的利益分配理念、培养市场合作共赢的竞合理念、争当英雄和学习英雄的标兵精神、企业家精神、与强大对手拼搏的精神和学习进取精神。

(五)融合西部文化

我国的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1.西部文化具有融合性强的特点。多民族是西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目前我国已认定的56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民族居住在西部地区。各族人民和谐相处。所以西部文化具有融合性强、包容性强的特点。2.珍重自然、崇尚科学的文化观念。例如,西北回族穆斯林在《古兰经》的启示下,正确地认识自然。他们仔细观察自然,总结出一些自然规律,并运用于社会生产。回族人民十分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如要求讲究清洁卫生,不允许污染环境,对动物不可以任意乱捕滥杀。在这种生态道德观的影响下,回族群众积极开发自然,努力生产,创造社会财富。3.集体文化观念。这是同我国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各民族生存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分不开的,也是同社会长期运作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统一的计划经济环境相联系的。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存群体的利益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种社会生存法则,决定着个体在文化认同上必须以群体存在为价值本位。这种选择是西部少数民族生存经历中锤炼出来的民族文化自认。4.西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厚道、朴实、勤劳、厚实、凝重的传统文化。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上述西部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构成要素的形成上:

1.追求“和谐”的理念。新蒙商中的各民族员工聚集在一起,彼此包容,团结协作,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例如,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雕塑是一座由三只巨臂托举的巨大结晶体。三只巨臂代表着蒙、汉、回等多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托举起吉兰泰盐湖银色的事业。伊利集团着力推进内部的多元文化发展,并强调多元文化的通力合作。内蒙古家园食品公司努力营造出“进入家园门,就是一家人”的和谐企业文化氛围。对和谐理念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对内的和谐上,也体现在对外的和谐。西部珍重自然的文化观念,也使得新蒙商注重企业与消费者、公众、社会、自然等的和谐。奈伦集团经营理念为:正德、利用、厚生,厚生者,即善待生命与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拼搏进取的精神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国西部各民族主要居住地区多为大川、大山、戈壁、沙漠和草原,自然条件恶劣。他们不畏艰辛,敢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为自己、为本民族创造一片生活空间的责任感。体现在新蒙商的文化建设中即为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被科学家钱学森亲笔赞誉为“你们从事着一项伟大事业”的鄂尔多斯企业家赵勇亮,在羊绒制品、路桥建设、沙产业草产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1996年,东达蒙古王集团在鄂尔多斯地区投资24300万元,建设规模300万亩的沙柳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同处鄂尔多斯市的亿利资源集团十年内先后修筑了三条横穿库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并在几年间陆续整合了300亩荒漠土地。真正实现了“沙漠绿了,环境好了,农民富了,企业强了”的多赢目标。

3.团队精神。集体文化观念的西部文化有助于形成新蒙商强调团队精神,例如,小尾羊的“鹰一样的个体,雁一样的团队”,鄂尔多斯集团的“众人划桨开大船”,科尔沁牛业公司的“团队精神高于个人利益”。

4.务实的工作作风与诚信经营理念。西部“朴实”、“厚道”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新蒙商求真务实的工作风格和诚信经营理念。如,提升拓荒奔牛“脚踏实地,勤奋耕耘”的素质与品格,是蒙牛酒业倡导的企业作风;市场化的绩效意识,是东达蒙古王的市场血统注入到每位员工身上的东达基因;“以业绩论功过,以成败论英雄”,是鄂尔多斯集团用人的基本准则。乌兰水泥的“实事求是”,小肥羊的“品质为本,诚信至尚”,包头华资实业的“以诚信为宗旨赢得市场信任”,都反映了企业对诚信经营的不竭追求。

篇2

关键词:“汉商” 文化主体 文化学视角

对“汉商”主体的几种界定

在对“汉商”主体的界定方面。主要有“籍贯说”和“地域说”。“籍贯说”不符合武汉商人“南北杂处”的历史事实,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地域说”把“汉商”界定为“武汉商业”,包括生产商、中间商和零售商,还包括一切以商业为目的的经营行为和组织,其行为主体是在武汉从事商业活动的所有人员(熊正安,2008)。由于扩大了研究领域,虽能更好地覆盖商业活动人群,但这些人群非文化学意义上的人群,偏离了“汉商”文化研究的初衷。

研究“汉商”,与研究其他商帮一样,是对一个地域的具有某种特定行为特征的商业活动群体进行研究,而非对所有参与商业活动者的研究。否则就不是“汉商”研究,而成了“武汉商业研究”,纳入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汉商”文化研究也就成了在武汉地区进行商业活动的文化研究,把对商业主体的研究扩展为对中观层次的地区文化研究,模糊了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因此,汉商研究,应该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目的、标准的差异性。

对“汉商”主体的界定,应打破传统对“汉商”界定的“籍贯说”、“地域说”的局限,在前者基础上,吸纳“地域说”的合理成分,采取“商业文化说”。把“汉商”文化理解为一种超地缘、籍贯的商业文化。“汉商”文化与其说是一种籍贯、地缘商业主体的文化,不如说是一种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具有一定外向拓展性的商业文化。把“汉商”主体也理解为一种文化主体,就不但脱离了籍贯说、地域说的窠臼,而且能够更好地发展和传播“汉商”文化。即“汉商”是指在某一时期,以武汉地区楚文化和商埠文化为固有文化,吸纳其他地域文化,在具有一定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质商业文化背景下,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业群体。在文化发源地,该群体所从事的商业活动覆盖本地区主要商业领域。故,“汉商”与其说是一个与籍贯和从业地相关的人群概念,毋宁说是具有“汉商”精神,以“汉商”精神来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汉商”是“汉商”文化的主体,以“汉商”文化为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汉商”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和传播者,而不论其是否具有“汉商”文化发源地的籍贯或从业于“汉商”文化发源地。

“汉商”文化主体可以籍贯的形式来描述,也可以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来描述。“汉商”文化,在本土表现为一种地域特征,是以一系列体现“汉商”文化特征的器物、制度、环境等来展现本土“汉商”文化,同时吸收、消融和同化外来文化;在异域,则更多地以器物为载体,体现为精神文化和行为特征。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界定“汉商”,有其学理上的合理性。进行文化研究,多是从文化现象开始,而文化现象又是和文化主体相互联系在一起,可以从同质的文化,来界定其文化主体;也可以先界定某一特定人群,再对其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研究“汉商”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其商业活动规律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非人口学上的研究。而影响商业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商业文化,因此,一个地区的商业活动,有相同的商业规则、相近的商业环境和共同的商业信仰,由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基本上可以规范一个群体的商业活动,使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商业活动群体。其他商帮由于其商业文化的共同性与同籍性合二为一,形成了有各自籍贯特点的商帮,冠之籍贯以区分,有一定的可行性;而汉商由于其商业文化与活动主体籍贯的分离性,以籍贯来区分显然行不同。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界定“汉商”,也有其很强的现实解释性。汉商文化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成因,是因地域交通的便利性而兴起的商埠文化,融入了本土的楚文化,以商埠文化和楚文化为其主体文化,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海外文化和其他地方文化。汉商因地域兴起的文化,是与其他商帮文化的最大不同点。其他商帮文化多以本籍贯人群为文化主体,活动范围波及异域。而汉商以活动地域的固定性为最大特点,以在汉的不同籍贯人群为文化主体。也正因其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性,成为汉商很难走出去而为外人所知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文化学的角度来界定不同商业群体,具有解释对象的广泛适用性。

“汉商”主体与“汉商”文化

对“汉商”主体的界定,实质是对“汉商”文化的界定。在文化研究实践中,研究侧重点不同,方法亦不同。人们可以侧重于对文化现象的研究,先对观察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出其文化特征,此文化现象对应的主体,即为该文化主体。这时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文化主体可能会出现不一致性。人们还可能对某一文化群体更感兴趣,先对某一文化主体进行界定,然后研究其文化现象,分析归纳出其文化特征,此时的文化主体具有确定性。

文化主体与文化现象常态下是一致的,即文化现象所对应的文化主体,与文化主体所展现的文化现象可以重合,但也存在文化现象与文化主体相错位的情况。因为主体与现象的对应是从概念层面来说的,而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文化主体超出或小于文化现象研究样本所对应文化主体的范围。文化研究过程是从样本到概念,再回归现实,而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主体可能会超出或小于研究样本,由此产生概念上的文化主体与实际的文化主体相脱离。

在不同的文化区域里,可以有相同的文化。地理间隔远,而文化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相近,可以叫做同一文化系统,而非同一文化区域。从文化的系统的观念看,相同的文化,未必在同一的区域。同时,从文化的区域的观念来看,在同一的文化区域里,也未必就有同一的文化(陈序经,2009)。

在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中,对某一地域、某一时段选取研究样本,概括出文化特征。而文化特征所对应的实际文化主体可能会小于研究样本中文化现象所对应的文化主体,即文化主体缩小;也可能超出研究样本所对应的文化主体,涵盖了样本之外的其他文化人群,即文化主体扩大。

“汉商”主体实质上是“汉商”文化主体。对于“汉商”主体的界定,是对“汉商”文化主体的界定,可以从文化学的视角,先从对“汉商”文化的界定开始。由“汉商”文化现象着手,选取的样本可以是武汉三镇地区,概况出武汉地区商业文化的特征,从商业文化的特征出发,对具有该文化特征的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界定为“汉商”文化的主体—“汉商”。“汉商”群体可能和武汉三镇的样本人群相重合,也可能小于或大于武汉地区的商业人群。具体取决于商业文化特征,而商业文化的界定,关键要看所研究的样本文化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承性。

当“汉商”文化主体小于三镇商业人群时,要排除部分武汉地区的异质商业人群,尽管这些商业人群可能表现出相同的商业文化现象,但具有异质的文化特征;当“汉商”文化主体大于三镇商业人群时,即“汉商”文化主体拓展到非武汉地区的部分商业人群,这部分商业人群具有相同的商业文化特征。由此可以看出,以武汉地区商业文化特征作为界定“汉商”文化主体的标准。即以武汉商业文化的特征作为界定“汉商”主体的依据和标准。

此外,该标准的度量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汉商”文化特征也不完全相同,由此“汉商”主体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汉商”主体与“汉商”文化的对应性

“汉商”文化是发展变化的,汉商的主体也处于动态之中。以文化来界定主体,而文化又是一定主体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又要由主体来界定。如何处理“汉商”主体和“汉商”文化的对应性呢?“汉商”主体是在武汉地区商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处于主体地位的商业活动群体。这个群体范围可能定得过窄或过宽,而群体范围的限定,又看其是否具有相同的、稳定的商业文化背景。这时可以采取主体与文化的“互相逼近法”来相互调试,通过放大或缩小彼此的范围逐步逼近,使主体与其文化彼此对应。

群体范围定得过窄,商业文化可以涵盖整个群体,但群体覆盖不了商业活动的主要领域,故有必要放大群体范围;随着群体范围的放大,具有某种连续性、稳定性的特质商业文化可能涵盖不住这些主体,说明主体定得过宽,可以收缩主体。当二者处于均平衡状态时,正是“汉商”的适当人群。但有两个原则:人群的界定原则—为一定时期覆盖主要商业领域的商业活动主体人群;文化界定原则—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同质文化。

“汉商”文化的基本特征

“汉商”文化以汉口的商埠文化最具代表性。汉口商埠具有复合型、流变性、市井性(皮明庥等,2006)、外生性。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复合型文化特点。汉口是个“五方民处,客旅居多”的移民城市,“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一分民亦别处之落籍者)”。贸迁汉口的各地客商把东西南北的异地文化也带到了武汉,从而使汉口文化领域呈现“杂有吴越川广风”( 侯祖 ,2001)的驳杂局面。

汉口的商业文化表现为本地文化、外地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并存,但因杂而缺乏厚重感和凝练感(皮明庥等,2006)。而香港和上海的商埠文化同样具有复合型,但海派文化的影响力更显著,因此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而不仅仅是“杂”。汉口商埠文化,海派文化与本土异地文化平分秋色,故没有明显的特殊性,但也由此打造了汉口商业自成一派的“合金文化”。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流变性。流变性源于汉口的移民城市特点,汉口的形成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汉水改道后,从汉阳剥离出去的一块区域,且是一个移民地区,因商而兴起,缺乏厚重的文化积累。一开始就以商业文化为主导文化,传统文化对商业文化的制约和传承较为薄弱,由此也产生了商业文化中求新求异,对新事物、新风尚、新文化有较少的抵触性,而多的是宽容与接纳乃至追捧。新事物新观念一旦出现,即成为社会时尚。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低层次徘徊的市井性。汉口作为新兴的商业移民城市,单一的商业化,使商业文化仅仅有交易的特征,而交易的特征就是及时性、功利性。且汉口以转口贸易为主,由此功利性的市井文化较为繁荣。汉口商业文化氛围充溢着实用价值的取向和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商业文化的市井性气息浓烈。

浓烈的市井气息,也影响限制了商业文化的发展,使仅停留在低层次上,缺乏经商的气质与境界。使汉口尽管商户众多,但一直缺乏居于业内领军地位的大型商业巨头。这不能不说与汉口商业文化的市井性有关,是商业发展一直在低层次徘徊,大而不强,众而不精。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外生性。明清以降,随着新兴商业城市汉口的崛起,又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离析出异质的商业社区文化。清代,汉口已经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商业城市,它由商而兴,因商而盛。“居斯地者,多半商贾致富”。

与自然长成的传统商业城市不同,传统商业城市是在原有的商业基础或其他产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商业文化与原有的其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血脉相联。即商业文化是内生的;而新兴的商业城市,往往是移民城市,是在缺乏商业文化基础或作为其演化母体的其他产业文化基础上,直接以商品交易的技术性原则为商业文化的最初文化母版而产生,或直接由异域商业文化移植过来为商业文化母版。即新生商业城市的商业文化具有外生性。当然,新生商业城市文化中,也不可避免受到来自各方文化主体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传统在与商业活动结合的过程中,相互取舍、交融,逐步形成新的统一商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熊正安.“汉商”及其行为主体的界定[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3)

2.陈序经.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下)[M].武汉出版社,2006

4.范锴.汉口丛谈(卷2)[M].武昌益善书局,1933

篇3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商业街步行街是城市商业经济和来往人流最为集中的繁华场所,它承担着表达城市经济实力、社会和人文内涵的任务。经过历史的沿袭和文化的积淀,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发展必然与地域文化变迁息息相关,融入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文化习俗特征,形成了当今商业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作为设计师来说,在进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时,既要关注自然条件及地域文化的集合,又注重现代技术和当地材料结合运用的具体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

1目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地域文化缺失

受到现代商业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的商业步行街设计缺乏对地域文脉延续的重视,其整体设计注重追求商业效益,缺乏各城市所特有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空间的处理手法单一粗糙、景观设施缺乏人性化设计、景观特色塑造欠缺无新意等。大量仅仅注重商业目的、忽视地域文化特征的商业街道,充斥在城镇的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形成“千城一面”城市形象特色缺失的现象。究其本质,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才是导致问题的关键。

1.2地域特征的生搬硬套

在国内现阶段规划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不符合地域特征的步行商业街,现代中掺杂传统,中式融合欧式,肆意掺杂称之为地域性设计。不同地域背景下,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同质化严重,过于崇洋,过度模仿抄袭是根本原因;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本身就不是一个工业标准化的产物,每一条商业步行街都不应摒弃自身特有的地域风格。

2地域文化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写道,“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须注重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利用,加强区域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会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体现城市特色,成为外地人了解城市的名片。

3地域文化在商业街环境与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3.1利用自然条件

从开天辟地起,自然界就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任何景观空间都必然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它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孕育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自然观,是商业街区等城市环境地域性差异的重要根源。如苏州园林将江南地区独特的阴雨连绵的朦胧意境,太湖石那“皱、漏、瘦、透、”的峻美,结合亭台楼榭、春花秋月的婉约,从而才能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任何城市在进行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时,都应该综合考虑并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尊重自然规律,规范组织步行街的景观空间序列,形成自身的特色。

3.2对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运用

商业步行街景观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紧紧相连,便形成了商业步行街的地域化特征。以南京夫子庙商业步行街区为例,秦淮河畔滨河绿廊体现出传统江南水景之美,秦淮小游园内的诗碑小品、传统风格的灯具、名人雕塑、传统过街楼桥、亭、阁及各种画舫游船,与疏浚后的秦淮河将附近的乌衣巷、中华门城堡等景观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具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魅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步行街区景观。承载着历史文脉的现代步行商业街,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赋予城市的灵魂,表达着城市特有的语言和符号,指引我们用心去领悟历史文脉的意义所在。

4结语

作为现代城市风貌的窗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是塑造城市形象内涵的重要手段。设计师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须综合分析地域特征,遵循表达地域文化的设计原则,延续地域文化连绵发展的脉络,实现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地域价值,创造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满足环境中的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直长运.史学民:地域文化在老城更新中的延续与生长[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2王晓.商业步行街地域性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石冰.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10(1)

篇4

作者简介:胡瑜佳(1981-),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钟虹滨(1966-),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城市形象品牌研究――长株潭一体化城市形象战略研究”课题编号:教社政司函[2005]217号

摘要:近年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塑造步行街的个性特色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影响商业步行街个性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其中根本因素是它所处环境场所各因素的物质特征,本文先分析环境场所的特异性,联系商业步行街的自身因素,并结合实例来探讨商业步行街的个性设计。

关键词:环境场所;特异性;个性;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45-03

商业步行街是现代城市商业活动发展下形成的特殊的街道形式。国外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与建造上历史悠久,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特色步行街。美国第五大道的现代与时尚,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浪漫情调与金碧辉煌(图1),日本东京都新宿大街的活力与繁华,奥地利维也纳克恩顿大街历史建筑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的特殊环境魅力,这些商业步行街不仅是城市的形象代表和名片,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特色对城市经济、环境与文化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步行街也成为了各个城市设计与建造的热点。这其中虽然也不乏有特色突出的步行街出现,但是与国外相比,在步行街景观整体环境特色的塑造与个性的设计上还有一定差距,所以需要积极探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设计的方法。

1 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任何人为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场所中。这个环境场所由多种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具有各自的性质特征,特异性就是每个物质要素自身所独具的且相互间区别的本质特征。由于环境场所特异性的客观存在,人为事物的设计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其本质规律不会改变。研究环境场所的特异性就是通过分析设计物之所以形成变化的深层原因和条件来寻找本质规律,只有把握了本质规律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发展要求的人为事物。

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景观的内部因素,包括结构、材料、色彩、功能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景观的外部因素,即景观所处的环境场所中的人、时、地、事等关系因素。依据郝伯特・A・西蒙的理论,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就发生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中,设计活动是在两者之间寻找相互适应,“左右逢源”:了解外部需要与限定并组织内部结构,然后接受外部的评价、反馈、最后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达到人的意识与目的。所以步行街景观个性的设计应在明确外部各因素的特征与人们的需求后再对景观的内因进行个性化的组合与创造。这样才能使商业步行街景观发展更符合社会与人性化的要求。

2 商业步行街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2.1外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是城市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开放空间,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是商业步行街的主要外环境。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性质差异是影响它个性特征的外部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2.1.1自然条件

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其自然条件。城市面貌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定地域的地理位置、天气气候、自然地貌、山石水土、植物种群等自然条件不仅影响城市的环境基调,还深深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心理的形成。

2.1.2历史文脉

历史记录城市发展的历程,刻画城市的形象,它展示着城市不同时期的面貌。从中可以总结出城市发展的规律,并且发现城市在某个特定时期中突出的形态特征。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脉中的历史性建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特色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主题个性形象。

2.1.3社会状况

城市的社会状况也是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状况主要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商业步行街可以反映城市的社会状况,而社会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步行街的规模和功能形式特点。

2.1.4文化传统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物质生产时间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的物质形式,城市文化共同基因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地改造、扩大、深化,从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框架”。挖掘与运用城市文化特色是成功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关键。

2.2内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内环境主要指与步行街自身相关的因素,内环境的特异性体现在因人们心理与行为要求的不同而形成的商业步行街内环境要素特征上。

2.2.1形成原因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特殊街区形式。它的特殊性主要与其形成有很大关系。古代人因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相约交换各自生产的生活用品由此形成了“集市”。中国史书有所谓“日中为市”、“前朝后市”,即指集市交易的商业区;这是早期步行商业区的雏形。

现代商业步行街始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城市的发展造成车辆交通、环境与居民活动的矛盾设置了限制车辆通行商业活动集中的步行街区。

2.2.2功能形式

商业步行街与普通街区相比功能特征有其独特性,其最大的特征是多功能性。

①商业功能。商业步行街是以购物消费为主的环境场所。商业性是最基本的功能特征,主要是由人们的消费需求决定的。其他功能形式都是由这一特征衍生发展而来。

②休闲功能。为满足人们消费后休息放松的需要。步行街中一般都具备供人们休息观赏的设施及景观以及餐饮服务等功能场所。

③娱乐功能。由步行街本身的商业性和游人的需求决定,所以一般步行街内都会建立一些娱乐的功能设施,如小型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

④展示功能。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担当着体现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以展示出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风貌。

3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设计

3.1设计原则

所谓个性设计的关键就是抓住环境场所中最具特色的因素特征。通过合适的设计方法把这些特征强调突出表现即可达到个性设计的目的。因此,应先充分研究外环境特异性后,再进行个性设计,而不是对步行街内部相关因素的简单个性化处理。

3.2设计方法

商业步行街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材料、色彩与功能等方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可以根据内部要素中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的特色为主通过设计景观设施来具体表现。

3.2.1空间形式的个性化

商业步行街在空间形式上可以分为空中步行街、地下步行街、室内步行街等。对空间形式进行个性化处理时应考虑商业步行街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特征和社会状况,设计上可以充分强调这种特征,以达到个性化目的。如加拿大蒙特特利尔市,2月的时候气温会下降到-34℃,一年的积雪量多达2.5m。到七月气温升高到32℃,湿度100%,夏天天气非常闷热。这个长方形的,大约12km2的区域恰恰被卡在两个重要的地理景观中间。北面是皇家山(MONT-ROYAL),南面是圣劳伦斯河。为了避免上面的恶劣天气,每天有50万人从地下进入到相互连接的60座大厦中。因为这个城市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以地下空间结构与交通系统为特色的蒙特利尔地下商业步行街(图2)。

3.2.2建筑风格的个性化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产生出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商业步行街景观构成因素中最能体现个性的是标志建筑。因此建筑风格的个性化是每条步行街都必须考虑的。在风格选择上也应遵循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征。从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或者设计――系列突出城市特色的景观小品作为步行街标志进行塑造。如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突出和保持了大量17和18世纪的历史原有建筑,如波旁宫、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凯旋门等。对于街道及沿街建筑立面的装饰、色调、高度等,基本保持了老城原有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欧洲传统的特色。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大部分是传统的商业步行街改造而成。因此很多城市以代表性的传统建筑风格塑造步行街整体特色,如苏州玄妙观、上海豫园(图3)、南京夫子庙、无锡崇安寺、开封大相国寺的广场等。

3.2.3材料色彩的个性化

材料与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它们是最能直接表现商业步行街的视觉形象个性的要素,对体现步行街的个性有重要的影响。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因为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特殊的、并为本地居民所喜爱的色彩和材料。因此在色彩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城市中独有的材料和色彩来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个性。如北京红墙黄瓦的宫廷建筑色彩和青瓦灰墙的四合院民居色彩构成北京的城市特色;青岛红瓦屋顶、米黄色的墙面、碧海白浪等色彩构成了海滨城市特色。绍兴(图4)粉墙黛瓦、特色的石板材料和倒影灵动的水色组成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把这些城市的特彩和材料融入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不止突出了城市特色而且也达到了塑造步行街个性的目的。

3.2.4功能设施的个性化

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居民对生活消费要求的不同对功能设施的要求也有所差别。功能设施的个性设计应突出体现城市的社会状况特点。在历史悠久的古城中,人们生活方式比较传统和悠闲,因此功能设施可以以传统休闲观赏类型为主,现代都市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步行街的功能设施可以在商业性与娱乐性方面个性化。如美国纽约是经济发达的现代城市,它的第五大道步行街的商店因货品丰富、品牌齐全、高档优质而闻名。街内商店橱窗设计精致新颖个性突出。同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都市,街内的功能设施文化个性也非常突出,从42街往北直至11O街,在第五大道两边,有一二十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而最南端的华盛顿广场(图5)是纽约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纽约的作家、画家、演员、艺术家都喜欢住在这里。这里有纽约最古老的剧场,散布的餐馆更是各种文化圈子聚会的首选。

篇5

[关键词] 现代设计 商业模式 文化语境

一、概念

现在,终于是语境取代原来的物理设计的时代了,原因就在于商业模式的语境建构,使得商业设计具有时尚审美特征,以及工艺流程体系,它是工业化的创意语境所在,因此,商业设计中的语境类型表现得更为具体、直观。这其中,商业文化语境作为设计过程的一个大语境,对设计符号的选用及设计符号系统的表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商业设计中的商业文化语境显然是构成设计的物理、审美、心理和社会环境,或者说是一种世俗的再现。要实现商业设计的世俗再现,必须将其根植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沿袭中积淀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伦理习俗、文化教育、价值取向的结合体,决定着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心理,影响着受众对广告的意义解读。只有在我们所属的文化里,世俗的设计语境透过商业文化的积淀,我们才能认识这世界的世俗的美,同时获得一种商业得满足。因此,现代商业设计要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提高效果,就要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尊重受众的文化口味,符合他们的文化习俗,与他们达到有效的文化沟通。

二、商业设计的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通过与世俗文化艺术元素相结合,能够形成人情之美、和合之美、温馨之美等审美特征,但因为商业模式是为了满足商业传达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商业性,所以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的融合的比重可能会存在某种倾斜,比如公益海报,美学价值可能浓重突出,非美学价值可能淡化减弱,而商业礼品包装、日用工艺品的平面设计,非美学价值就浓重突出,美学价值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艺术作品中能够有效的运用美学与商业特性,紧紧抓住人们的视觉心理,这是艺术与设计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设计通过商业符号来负载特定信息,在世俗文化语境这一大语境的作用下反映着具体的时代和文化。因此,可以说商业设计是商业与大众世俗文化交融的艺术,因此,商业设计又可说是商业模式下的世俗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中的创新离不开工艺创新,但不能仅仅依靠工艺,还要依靠世俗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文化是有一种历史特性的,具有传承的独特性,并且很难简单引进和仿造,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就商业模式而言,它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种对设计文化的强烈呼唤。我们的传统设计适合商业机制,一方面固然需要设计主体具有文化“活力”,可以体现来自大众化时代的强烈的现代社会、产业发展力,以及商业模式下的一种工作模式。也就是说,设计文化在我国当代商业模式、产业体系中关系到人的新文化语境建构,它以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语境为依托,作为文化活动的特征已越来越明显,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生活在设计之中。因此,我们对设计的批评不能局限于物质和形式的层面,应该在人类文化系统这个当代批评语境中去理解设计“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专业性、市场化,都更加接近商业模式。

设计作为“商业的手段”和“文化传承”、“语境共识”,它不仅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建构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同时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学习趣味,建构着人类的文化。

三、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建构

1.文化主体:设计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设计能力养成包括来自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技能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而应用体现在商业模式和产业体系中。专业知识或者行为或实践知识主要形成于实践活动,也即来产业、行业经验,随之积累起职业知识。设计的能力以理论知识与职业知识为基础,直接产生于社会实践过程,当然也与其他因素相关联。具体而言,这种行为能力指恰如其分地、有目标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日常情景或者新情景下把握从未经历的情景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成功养成与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自我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2.设计主体:设计语境属于个性特征因素的有个人的职业伦理、对职业的自信与自我批评,以及职业上的理性竞争。商业模式下个人设计与他人,以及社会形成的批评语境的互动,设计在这种语境下,作为一种产品形式,作为一种活动,也作为一种视觉性的形象系统无所不在地出现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正因为如此,设计的内涵被无限扩展了,呈现出一个具有开放性并不断在扩大的范畴。

3.职业主体:设计语境突出的特点是与市场驱动的机构有类似之处,设计能够在市场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设计批评需要建立“真实的批评”,因此,必须建立行业规范下的品牌意识。应该很好地反映产品诉求,体现鲜明的产品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求新、求信、求美、求趣、求异的消费心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生产已经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中,以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相结合、消费体验与情感、成人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向人们呈现丰富的内涵。这种面向生活的物质性实践行为正日益突出和体现出设计职业技术语境的行为维度。

参考文献:

[1]尹定邦主编:设计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第41页

篇6

【关键词】 现代商业插画;艺术特征;发展趋势

1.现代商业插画的定义

现代商业插画是一种为了实现艺术消费者的审美要求,艺术家让渡艺术价值的绘画形式,用来满足艺术鉴赏者的审美精神需求。就如同艺术绘画得到了收藏或拍卖一样,插画艺术家获得了经济价值。现代商业插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表现技法往往可以借鉴绘画艺术语言。而现代商业插画艺术与一般纯绘画艺术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特征,它的有强烈的大众性和传播性等特征,也就说它们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绘画形式,带有更强的商业性质。

上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现在设计的深入发展,报纸杂志、广告、影视等行业需要加入绘画的元素丰富艺术形式,因此现代商业插画工作自然落到艺术家的身上,艺术界引起对插画的足够重视。许多主流艺术家们纷纷放弃以纯绘画为主的创作,转入到现代商业绘画的行业。现代商业插画与数字技术的联姻,丰富了其艺术表现技法,开阔了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展现了特有的插画艺术魅力,进而拓展了现代商业插画的市场,使得现代商业插画运用的范围及为广泛。

2.现代商业插画的艺术特征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插画风格多样,不同类型的插画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受到新时期的艺术与技术的发展影响,有的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有的带有传统民族元素,有的带有现代文化气息。内容主要涉及到后现代主义的装饰性插画、新现代主义的简朴风格插画以及数码插画,虚拟代言人形式的时代风格插画等等,这些风格特征的背后都有其深远的美学价值,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价值。下文就现代商业插画的风格和形象特征等方面发展趋势做了介绍。

2.1现代商业插画的风格特征

1)逼真感。运用各种单色画或多种彩色画绘制出具体深刻实际存在的表现对象,达到突出审美意象的目的。这类作品主要特点是形象直观,可爱逗趣,真实可感,制作精细,体现了较强信息性和可读性。为了追求比较理想、且逼真的艺术效果,通常人们称其为“逼真感”的商业插画。可以说这类追求逼真的商业插画容易使观众误以为就是摄影作品。2)幽默感。这类插画是主要以漫画、卡通画为形象语言,以夸张变形的漫画性的手段来表现主题,而专业上我们把它称为漫画式表现手法。插画依靠幽默的内容、喜剧性的情节,常常深受儿童的喜爱,就是一些成人观众也陶醉其中。3)现代感。结合现当代艺术的手段如印象派、点彩派、抽象派等表现技法,同时汲取了数码摄影技术或电脑绘画的创作特点,设计出适合商品推销的特殊气氛。突出奇异的视幻意境,给人一种幻想的感觉。这类插画有时候结合网络游戏来设计。

2.2现代商业插画的形象特征:介于插画的历史悠久,可见插画是世界通用的艺术形式,在商业应用上插画的设计形象通常分为人物、动物、商品等等。下面分别对这些类型的形象特征做简要的说明。

1)人物形象。在商业插画中运用人物形象容易给审美观众以亲切感和可爱感,容易打动他们的心,想象性创造空间大,常常运用于插画艺术。塑造的形象时要注意人物比例,与实际的人物结构比例是不同的。为了充分展现插画艺术的特征,人物形象一般是以1:2或1:1的大头形态出现,表现一种趣味感和审美性等。2)动物形象。动物形象作为插画主题的很常见的,也由于人类天动物使得动物形象受到公众的喜爱。在插画创作中,动物形象的创造性要求比较高,通常采用拟人化创作手法。例如,卡通形象借助拟人化手法,使动物形象动起来笑起来,具有可爱感和人情味。3)商品形象。商品形象是动物拟人化的变通,在日常商品领域中的得到一定的扩展,这样的商品给人以真实感,符合人类审美需求。个性化的造型和巧妙的色彩搭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得消费者加深了对现代商业插画的认识。

3.现代商业插画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电脑逐步得到了普及,电脑艺术辅助制作技术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现在电脑艺术辅助制作技术可以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好莱坞电影特效到常见的影视广告,从网络游戏的虚拟画面的营造到艺术摄影的后期处理等,电脑艺术辅助制作技术帮助艺术实现了艺术效果的飞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新奇的工具与技术在商业插画创作中也引发了新的创作方式,促使新的艺术作品的产生,这就是数码视觉特征。它可以生成各种新奇的视觉效果,变化是自由奔放的,没有一定的套式。通过复制和粘贴,就可以得出各种简洁或复杂的原始插画图形。借助电脑软件技术还可变形、旋转、调色,都会与原图形保持一种密切的规则性的联系。在后期处理中,把二维图形、平面图形、矢量图形整合在一起也是常见而易解决的,这是传统插画艺术做到的。

数码插画艺术除了创作出复合艺术效果,还引起了全新的构思想法和另类不可思议数码风格的变化。在当下,自从矢量设计软件Illustrator的问世,,尽管商业插画不能在媒体里取代摄影的地位,但部分商业插画动已经动摇了摄影作品的地位,成为了某种价值取向标杆,又渐渐的回归了艺术创作的阶段。今天的商业插画艺术家没有受到传统艺术表现工具的限制束缚,可以在个人电脑和其他艺术家头脑风暴的形式下进行创作,大胆地做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尝试,最大程度的还原和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使得自己的创作构思自由翱翔,不受约束。如许多的年轻艺术家更喜欢借助互联网将他们的商业插画于外,这样有利于促进现代商业插画艺术活动的交流和发展。这些都是数码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现代商业插画新的动力,扩展现代商业插画的内涵和外延。从更深的角度看,倘若文化是一种消费品,则现代商业插画在艺术消费层面中可以作为流行文化的符号存在。因此,现代商业插画成为了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商业空间,地域性,文化,渗透,场所精神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商业空间作为一座城市进行商业活动和举办各种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它可以被作为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传达基质,有效地展现整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貌。商业空间中景观的设计已经成为完善城市职能、传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在历史的不断行进过程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并经过积累、延续和发扬所形成的物质与文化上的成果。地域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一定的文化发展脉络,并主要依托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得以体现,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文化基础上的稳固、文化形态上的延续以及文化认同上的一致。商业环境在布局、空间形态等方面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深层次地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社会经济背景,将地域文化有效地渗入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去,展现城市所特有的形象特征,树立鲜明的景观形象。

对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渗入

人们在进行商业消费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引人入胜的文化体验,文化是精神层面最丰富的内容,文化概念和文化因素的引入,能够使人们在进行购物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能够给一个城市带来其独特的更个韵味,具有文化魅力的商业空间也是一样。商业空间的设计想要通过当地的地域文化来获得创作灵感,就要对当地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深入的理解,了解当地的人们的各种活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完全地展现当地的地域文化。而文化内容的渗入也使得商业空间不再是简单的盈利场所,更成为的一个城市文化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涵养。福州“三坊七巷”就是一个地域文化渗入商业空间中的典型例子,它主要是通过对福州当地传统文化的重现与挖掘,在建筑的设计中突出唐宋建筑特色,整体布局凸显江南小镇的古典韵味,并利用青砖灰瓦等古典建筑建筑材料进行现代化的建筑筑造,将古代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现代的商业空间之中,对当地的古典文化进行的新的诠释。这种文化内涵的融入,为商业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对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回应

伴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社会中有关于非物质设计的提出,挪威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了“场所精神”理论: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里重点强调了现状的地形地貌以及现状土地上的存在物。《园冶》也曾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所指的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基地的现状特征,因地制宜,才能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环境。

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诸多要素。对于这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回应,不仅能够使原有场地的自然特质得到保持和加强,还能够所处空间上的人们得到更强的归属感。在进行商业空间的项目设计时可以从保持原有基地环境特色为切入点,将商业空间的功能布局与原始环境形成有机的结合,强化地理环境特征,充分将基地内的现有的植被、水流、坡地等自然环境元素融入到新的商业空间中去,在公共活动空间中形成富有基地特色的景观小品或景观空间。在对于商业建筑及周边景观小品进行设计时,无论在外观、体量、质感还是颜色上都应保持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坚持自然至上的原则,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整体空间设计保持与周边景观植被的协调尊重,使空间与环境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原有地貌的冲击。

对材料的地域性选择

商业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在实现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同时,还应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适应。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材料对于当地空间环境的设计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建筑形式上,很容易看出地方材料、自然资源对建筑造成的重大影响。材料尤其是自然材料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很容易地将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交融在一起,体现出地域特征来。例如,在重要的商业廊道空间内选择富有当地特色的植物作为行道树种,或是用特色花卉植物点缀景观小品,都能够够在美化空间环境的同时使人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样,在上海新天地商业街区的改造设计中,传统上海石库门的传统建筑材料——清水砖墙被再次利用,在融入现代商业业态的同时也保留了其原有的历史感和老上海底蕴。

对活动空间的地域性展开

商业活动空间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当地人的行为习惯而展开的,通过多元化及具有地域性的功能区块的设计,丰富人们的活动体验。在主要步行空间,通过研究当地传统街市的模式及人的行为习惯设计既具有当地特色,且长度适中,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同时在街道的景观营造中融入当地传统园林元素,如在进行江南传统园林城市的商业空间设计时可在商业街道中加入景观水渠的设计,再现江南水乡特色,并在街道上加入若干个景观节点的设计,将当地的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元素融入景观小品的设计中,使其在成为商业步行空间的同时,也成为展现当地传统文化的一个场所。在商业空间的总体布置上也应结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展开功能组团,努力在整体空间布置上做到动静结合,疏密有致,在符合当地人行为模式的同时又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为人们创造一片集商业、休闲、活动、聚会于一体的商业活动空间。将“以人为本”的地域性设计理念贯穿入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去,最终实现人与商业空间环境的和谐共生。

小结

城市的可识别性以及城市环境所带来的归属感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而商业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凸显城市特色。结合地域特征所进行下的建筑环境布局、空间设计、将会更为深入地反应城市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商业空间塑造城市形象,成为人们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参照物。通过创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商业空间环境,可以更加有效的实现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播,使商业空间在设计上既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充满当地人文精神的场地吸引力,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心灵感觉,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联想和回忆。

参考文献

[1]乔峰,孙艳.商业景观环境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对周庄“钱龙盛世"景观环境的设计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

[2]杨婷,季菲菲,吉文丽,王诚吉,樊俊喜,唐胜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

[3]刘廷杰. 后现代的商业空间——体验一种非"短暂"的时尚[J]. 时代建筑. 2005(2)

[4]. 浅析复合型商业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J].山西建筑,2010(25) .

[5]屠苏莉.地域文化、场所精神和景观的再现——苏州太湖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景观环境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

[6]范建红.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建筑学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2010,19(2).

篇8

关键词:资源观;历史文化脉络;遂安古城;姜家镇商业街

Abstract: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lines of an area are embedded in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which also distinguishes with the disappear of such communities, rendering an area to lack of the forceful driv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ediment in the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Jiangjia Town in the Ancient City of Suian of Zhejiang Province lacks sufficient development force due to being deprived of regional cultural foundation. With the modern recreation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Suian and relocation protection of surrounding historical buildings as the designed measures, this paper probes the advance road of regional culture in modern township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resource concept;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ine;the Ancient City of Suian;commercial street of Jiangjia Town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0-44(6)

作者简介:范霄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袁媛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传统聚落,将其在长期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发展脉络凝结在聚落风貌形态之上,并且其特质已成为一种地区文化的标识性资源。在当今全球化快速发展、文化逐渐趋同的背景下,体现着文化脉络的聚落传统风貌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种“稀缺性”决定了地区发展的价值。聚落风貌形态作为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资源,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挖掘和弘扬地区历史文化、拓展旅游资源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姜家镇呈现出历史文化的“失忆”状态。即浙江省淳安县由于兴建水库的历史事件,而使得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遂安古城淹没在浩渺的水面之下,从而导致当今姜家镇地区的建设历史被大大地缩短,地区文化脉络的断裂和文化价值载体的消失。立足于拓展千岛湖旅游类型的目标,面对文化底蕴的缺失而呈现出发展力不足的状况,在旅游基地――姜家镇的商业街建设中,聚焦于通过钩沉淹没于水下的历史资源和利用现存的历史建筑,再续地区的文化脉络。

一、文脉溯源与营造理念

1.从遂安古城到姜家镇

浙江省遂安县的县城,即遂安古城,地处现今千岛湖至姜家镇航道中的遂安列岛与婺头尖之间,距离现今的姜家镇5公里。遂安县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建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遂安县治迁至五狮山下,由此而得名“狮城”。古狮城处江西和安徽过往浙江的交通要隘,为百里平丘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自古以来有“浙西小天府”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狮城处于古徽婺一隅,深受徽商和徽州文化的影响,能工巧匠无数,城市布局和城中建筑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史料记载至解放初(1956年)时有居民1347户5371人。(图1)

1959年,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施工的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利发电站开始蓄水,形成了新安江水库,原先的千山郡就此成了现今的千岛湖。遂安县城由于地势低,按照设计将被淹没于水下25~35米左右。由于上游暴雨导致水库水位上涨迅速,古城中的绝大部分房屋以及其中的家具都因来不及搬迁,而完好无损地保留并沉睡于水面之下。原遂安古城的居民,迁至古城以西5公里外的姜家村,并在此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建设成了现今的姜家镇。

2.姜家镇发展现状

现今的姜家镇位于淳安县西南部郁川半岛,是千岛湖风景区的西大门,地处千岛湖、沪、杭大都市与皖、赣、闽等省的交接点上,东距县城千岛湖镇39公里,距杭州、上海市区分别为180公里和350公里,西距黄山仅84公里。镇域陆地面积129.7平方公里,建成区总面积0.63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集镇人口3000人。

姜家镇以奇山秀水著称,自然环境形态为山低坡缓、湖面广阔、岛屿密集、港湾回环、层林交错,故被古人称之为“山川形胜,墨斗之墟”,是一处优雅宁静之地,被誉为“郁溪胜迹”。2006年,《新安江―富春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千岛湖风景分区规划》中将姜家镇定位为千岛湖风景区西南部旅游次中心,已经建设完工的姜家镇旅游码头开通了与千岛湖主湖区的水上游线,沿千汾线车行一个多小时即可抵达黄山,水陆交通的便捷使得姜家镇成为“千岛湖至黄山”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中继站。

尽管有着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政策支持等有利条件,但姜家镇发展力不足的状况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姜家镇的城镇建设主题为“风情小镇、山水姜家”,而现实的状况是有“小镇”而无“风情”、有“山水”而缺“独特”,即人文资源分布零散、缺乏利用,自然山水资源缺乏与千岛湖主湖区的鲜明差异。

3.立足文化脉络的营造理念

纵观千岛湖区域旅游的建设状况,其主打产品为主湖区的水面和登岛观光旅游,而主湖区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则分布散、规模小且关联度弱。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旅游方式单一,特色项目和参与性项目少,观光活动多而休闲娱乐活动少,缺乏本土文化挖掘与展示等。鉴于这样的状况,姜家镇作为千岛湖旅游次中心的建设,采取与千岛湖主湖区资源利用的错位发展方式则是必然的途径,即通过转化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发展的要素,突出地方文脉以拓展千岛湖旅游的内涵。

姜家商业街是姜家镇发展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其紧邻新建的姜家旅游码头的凸出位置,以及作为千岛湖区水上游线的延伸端点,成为游人登岸进入姜家镇的门户,因此商业街的形态必然承担着标示姜家以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风情小镇”的核心作用(图2)。故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线,使其集中体现姜家的地区文脉特色,实现旅游差异性发展则成为商业街建设的目标。基于商业街的建设目标,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确立为营造理念,并将营造理念落实为两个方面的规划设计措施。即一方面将淹没于水下的遂安古城所拥有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由不可见的资源转化成可见的实体资源,并在商业街的建设中进行再创造;另一方面将姜家镇周边地区的零星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遗存,由散布的保留状态整合成集中的保护状态,并使其成为商业街环境风貌建设的控制点。

二、古城风貌的当代再创造

基于挖掘、推展和重续地区文化脉络的发展目标,姜家商业街在塑造承载历史文化的环境风貌上,汲取遂安古城的非物质和物质历史遗存作为形态营造的基础元素,并依据当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旅游模式,在商业街实体和空间环境中进行再创造而非复原性再造。在遂安特质、空间布局和街巷结构等几个方面,将风貌营造理念连贯地转化成具体的营造措施,以实现陆上商业街对水下遂安古城的风貌再创造。

1.源水之城

姜家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主题确定为“源水之城”,其主题的提出有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的依据,并且在表达遂安古城特质上具有文化脉络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的指向。

在历史上,遂安古城有两条人工引入的水系,为该地区古严陵六县中最独具匠心之作,水系被冠以“县城涧水”。城水围绕与贯通、城山相依与相融的山水格局,构成了遂安古城选址环境和形态风貌的特质。

在现实中,姜家镇处在千岛湖湖区的上游,郁川溪自西北方向汇入成为浩渺湖水的主要源头之一。据此,通过将“源水之城”的主题作为商业街的规划设计理念,意在联结历史与当代、融合当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征。

这样的营造主题转换成商业街规划设计的措施――商业街西入口以水流作为主体环境营造要素,水流从题有“源水之城”的景观墙中涌出并流入街内河道,配合植物和石材河岸等地方材料,标识出姜家商业街的“源水”主题。水流流入贯通商业街的河道之中,构成水陆两道并行的商业街骨架,河道水面宽窄收放变化并设置水埠码头,加之石桥、井台、池塘、跌水等要素穿插其间,营造出水乡生活环境的亲切氛围,河道由西端沿街蜿蜒流向东南,汇入商业街东端晨钟台下的一池静水,联结了商业街西部和东部的陆路与水陆入口门户,并契合了涧水贯城的古城风貌,再构出城、街、建筑和水道之间相互融合的特征。

2.空间布局

历史上的遂安古城虽淹没于湖水之下,但考据的古城图准确地绘制出了遂安古城山水环境的空间布局形态:山――据旧遂安《山川图》所示,狮城选址遵循中国典型的风水模式(“婺峰环其前,五狮拥其后”),周边众山层层环绕形成完整的地理单元,城墙南临水、北越山,突显出古城空间布局中的防御功能;水――据旧志《方舆志・水》表述,狮城选址之初,为了确保城池“聚气”,刻意将两条涧水引入城池,人工引入并沿街巷流淌的水系,保证了城中居民的生活用水(图3)。

基于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定位为遂安古城的历史片断,在空间布局上凸出强调山水要素的运用和组合。在商业街规划设计的措施上,保留地段中部的独立山体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要素纳入街道空间布局中,即将街道空间推近山体形成拥有自然界面的半街格局,以丰富街道空间的布局形态。配合凸显山体要素的空间布局,将方塘和瀛山书院构筑成街道另一侧的界面,穿街的河道在此处流入方塘,使得建筑营造与山水环境相互交融,并创造出商业街上富有地区特质的空间节点(图4)。

3.街巷走势

历史上的遂安古城有六条主要街道,其中最主要的是横贯东西并连接东西两座城门的东大街与北大街,由县衙向南延伸出的直街与东西两街交汇于古城的中部,形成“丁”字形的街道骨架。古城中的主要街道除南北向的直街外,其余街道与巷弄皆顺应山势和水系呈现出弯曲的线性,尤其以东西向街巷弯曲和折转最为鲜明,且水系水圳与街道走势关联紧密(图5)。

在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上,提取遂安古城的街巷走势特征运用于街道的线性塑造,即将古城弯曲转折的东西向街道结合规划地段进行变形,商业街主体街道由西北入口门户进入后折向南北走势,取得保留山体作为街道对景并利用街道空间节点转向东西走势,蜿蜒转折联结东部旅游码头的水路登岸门户。并行与穿街流淌的河道和街道空间配合,串联起各个空间节点,展现出传统街道灵活多变的形态走势与生活气息浓厚的氛围,并结合规划用地的条件营造出传统街道的空间趣味和遂安古城的街道形态特征。

4.街巷结构

历史上的遂安古城街巷空间结构由“街―巷―弄”三个等级构成,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相对应,街道宽度最大、通达性好,且承载的通行量最大,而巷则次之、弄则再次之。在形态上,主街相对直而宽,巷弄往往窄而曲,深入地块内部的巷弄与主体街道转折相连,形成“鱼骨”状的街巷结构。

鉴于街巷结构的确立是古城风貌再创造的基础,在姜家商业街的设计中,提取三级的街巷等级和“鱼骨”状的街巷结构,并根据当代人们旅游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容量上的测算,确定步行商业街的主街宽度为7~10米,巷道宽度为3~4米,滨湖步行景观道的宽度为2米。依据人流的集聚状况和临街建筑的功能业态与规模,对主街的宽度进行调适,并与蜿蜒串行其间的河道相互配合联结各规划节点空间,构筑通行空间、驻留空间和景观空间配置有效的街巷结构体系(图6)。

5.形态肌理

遂安古城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传统城镇的形态肌理,即以矩形的民居建筑为单元集聚而成,无论“前店后居”还是“下店上居”模式的商业建筑,都是在民居建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故而商业类建筑与居住类建筑在尺度规模上没有大的差异,由此所形成的城镇形态表现为匀质化规模肌理和屋顶肌理。古城匀质化的形态肌理所承载的内容,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内向的生产生活模式。

鉴于传统城镇形态肌理的形成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模式使然,而现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旅游和商业活动等都与以往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传统街巷形态肌理与现代生活行为模式之间的冲突,成为姜家商业街规划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商业街具体的规划设计措施上,结合商业街地段北侧和西侧接城镇、南侧临湖面的状况,对形态肌理的塑造进行了划分,即地段中部的形态突出强调古城的传统肌理,采取小体量单元化的组合方式控制建筑物的开间数、形式和高度,以形成亲切的形态尺度;地段西部和北部的形态顺应城镇尺度的要求,采取相对较大体量的建筑并配合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以协调整个地段传统风貌的塑造;地段南部和东部的形态顺应湖面观景的要求,采取相对开敞的空间形态配合滨湖步行道与码头广场,以实现开阔湖面与陆地街巷之间的空间转换。通过对整个商业街地段分段的形态塑造,构建起“外整内零”的肌理,外部衔接城镇与湖面,内部强化古城的传统风貌。

三、历史建筑的迁地保护

建筑单体的造型反映出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建造栖居环境的方式,对于延续地区文化的脉络具有重要的作用。姜家镇周边的炉形村和浪川乡洪家村等地保留着一些具有典型徽州特色民居,但这些传统建筑和构筑物由于分布零散且未得到保护,多闲置和破败。姜家商业街的建设对散布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整合具有两个方面的效益:一是将历史遗存集中,以便有效地进行保护;二是利用历史资源,推动商业街建设中地区文化脉络的重续。

1.迁地保护――历史建筑的再生途径

零星散布于姜家镇周边多个乡村的传统民居、祠堂建筑以及牌坊构筑物等,普遍为级别较低的历史遗存,其中只有少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普查单位,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炉形村的余氏节孝坊,文物普查单位的郭村汪氏宗祠等。绝大多数具有典型传统风貌的建筑尚够不上普查挂牌的级别,如浪川乡洪家村的民居建筑等。这些历史遗存由于功能衰败、缺乏资金、年久失修、无人看管等原因,而呈现出破败或闲置的状态,如余氏节孝坊周边因为村民搭建房屋而局部改变了形态,洪家村的砖构牌坊面临即将坍塌,民居中拥有典型徽州地域文化特征的精美木雕由于烟熏火燎而改变了本来面目(图7)。

借姜家商业街建设的契机,将挖掘、重续地区文化脉络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延伸到商业街项目之外,改变传统建(构)筑物的散点保留状态为集中保护状态,即通过搬迁这些历史遗存并使其成为商业街的建设要素,对当地存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释放出蛰伏于其间的文化价值。通过迁地保护将正在逐渐消失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旅游资源,并根据商业街功能业态的规划建设赋予历史建筑以新的功能,如改变汪氏宗祠的闲置状态,引入文化展示功能和恢复祭祖的民俗活动。通过在当代旅游功能建设构架中,赋予传统建筑有活力的当代功能内涵并由此获得维修资金,确保历史建筑能得以再生和有效的保护。

2.历史建筑――街巷风貌的控制要点

由于姜家镇地处古徽州文化圈范围内,散布于其周边乡村的传统民居建(构)筑物尽管级别较低,但普遍具有典型的徽州民居风貌特征,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迹,也蕴含着地区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承的记忆。这些历史建(构)筑物的功能型制、空间形态、设置方式与建构材料等,均体现出地区文化的特征,如汪氏宗祠的功能型制和空间形态既具有典型的徽州建筑特征又具有遂安本地的文化特色,建于清乾隆年间余氏节孝坊牌坊的设置方式和建构形态具有遂安地区独特的建造特征。

尽管对历史遗存的建(构)筑物进行迁地保护有利于延续地区的文化脉络,有利于整合资源,拓展旅游产品的类型,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建筑的迁地保护所需耗费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较大。据此在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中,出于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考虑,对众多历史遗存进行选择性的迁地保护,并使其发挥出展现地区文化脉络最大效益是主要的工作内容。即选择体量规模适宜和具有当地典型形态特征的历史遗存,迁入已经搭建起的商业街巷骨架中,结合街巷的线性转折、节点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等关键位置进行设置,使得历史建筑的形态特征成为商业街空间形态的控制要点,统领并引导商业街进行展现地区文化的整体风貌的塑造。如在商业街空间形态的节点上迁入汪氏宗祠,结合公共空间营造商业街传统风貌的核心区域。

3.嵌入融合――迁入建筑与建构匹配

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特征的建(构)筑物,尽管其在承载功能、建构方式、表达意义等方面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有着和谐的对应关系,但与当今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建造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避免迁入的历史建筑孤立于功能环境、行为环境和实体空间环境之外,建构历史建筑周边的空间环境,使其融入姜家商业街整体风貌和环境气氛之中,就成为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内容。针对嵌入商业街中的历史建筑,建构其周边的空间环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实体空间形态方面的匹配,二是当代人们行为方式以及功能需求的匹配。

在实体空间形态方面,侧重以嵌入的传统建(构)筑物的形态风貌为主体,周边的实体和空间营造与主体相协调,在建筑形式、规模体量、尺度比例和材质色彩等要素上予以呼应,共同构成符合造型逻辑和凸显地区风貌特征的街巷节点。如依据商业街东西两个出入口嵌入的牌坊,规划设计侧向对应的次级巷道,以凸显牌坊不跨越街巷设置的地区特征。

在功能环境与行为方面,侧重以当代旅游的业态功能接替嵌入历史建筑的原有功能,以人们行为方式的公共属性来彰显嵌入历史建筑的风貌特征,在嵌入建筑的前端设置容纳人们公共活动的街道广场,并在其周边建设功能相互连贯的公共建筑。如在嵌入商业街中部的汪氏宗祠南部设置广场,配合宗祠所承担的地区文化展示博览功能,在广场南侧建设戏台、广场周边设置酒楼茶肆等建筑,建构起具有浓郁地方风貌特征的公共活动场所。

四、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