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商业文化特征8篇

时间:2024-02-29 16:26:20

商业文化特征

篇1

[关键词] 商业文化 现代特征 创新模式

一、商业文化的现代特征

商业企业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商业进行的一种深层发掘,体现了商业活动中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生活情趣、行为习惯、伦理道德等,可以说是人类从事商业活动所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称。因为商业行为是受到商业文化支配的,商业文化的这种巨大的作用决定了商业文化的巨大价值。只有从商业文化的角度出发,才会深刻理解商业举措发生和发展的缘由和结果。事实上,商业目标的确立,生产、消费心理的形成等也都可以从商业文化得到解释。先生将商业文化的内涵界定为德、智、美、情四个字。德,即商业道德,就是要树立商德。智,是要发挥智力,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美,即完美,从商品的设计到商品的包装、广告都要让消费者有美的感觉。情,就是情谊,商家与顾客要有情感的交流。这种界定得到业内和学界的普遍认可。

现代商业企业文化,是在实施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建立的,并形成由商业企业认同和遵守的道德标准、管理方式与规章制度。其核心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最终目标是追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和造就优秀的商业人才。在构建现代商业企业文化体系中,要以商品文化为基础,以商品营销文化为手段,以商业环境文化为条件,以商业伦理文化为自律,以新商人文化为主体,以商业精神为核心,并在其相互的统一作用下,共同对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商品文化是构建商业文化的基础,缺乏良好的商品文化基础作为保障,就断然不会有商业文化和商业经济的长期发展与持续繁荣。只有文化商品通过长久保持自己先进的专有技术、独特的工艺创新和超出普通商品质量标准等行业优势,有效地满足商品特定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方能超越商品本身而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其次,商人是商业活动的主体,任何商业文化都必须由人来表现,人是创造一切商业文化的决定因素。因此要依靠优秀文化的力量来引导,培养出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一代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新一代商人,成为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经济能人”和“道德贤人”,这是关系到商业文化建设兴衰和成败的关键。第三,营销文化贯穿于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的全过程,并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品格,促进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获得域外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同,才能不断为商品流通产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动力。还有,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业伦理文化,即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蕴、寻找支点,突破传统伦理维系封建秩序的历史局限性,提倡弘扬品德修养、强调群体关系的商业意识、突出社会道义责任的精神内核。

应该看到,现代商业文化早已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由于商品经济本质所体现的金钱至上、人性自由和个性张扬等特点,在此环境下形成的商业文化除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成分外,同样存在着一些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成分。这也是现代商业文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特征之一。

二、商业文化的自身构建

商业文化建设从文化的角度对商业进行宏观把握,它链接的不仅是商品的供需,还交流着商品之外的大量文化、精神信息,对商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商业文化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构建商业精神文化。商业精神文化的巨大意义在于树立美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强化竞争能力,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创造智慧;构建品牌、商号、商标文化。品牌的确定、商号的命名、商标的设计均体现了商业企业独特的文化内涵;构建营销文化。营销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包括橱窗艺术、柜台艺术、广告艺术、展销艺术等;构建商业伦理文化,也叫公关文化。无论是传统商业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商业,都必须珍视对人的真诚、关心和尊重;构建商业环境文化。包括城市的商业建筑、商业设施,以及影响商业活动的环境氛围、店堂设计、配套服务达到的水平等。商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服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社会以及市场环境的发展,做出与企业相适应的文化决策。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服务特色,营造服务文化氛围,这是企业发展最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准确而全力的投入,即便拥有再先进的技术、设备,或是再雄厚的资金实力等外在条件,企业的发展也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企业的竞争,最终也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以人为本”的另一层重要含义是尊重顾客,坚持顾客利益至上的经营原则。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也归结为对顾客资源的争夺,谁拥有了顾客谁便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二是塑造优秀的现代商业精神。商业企业必须实现现代化管理,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员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伟大的整体力量,当他们把个人溶于企业之中的时候,就能形成统一协调、励精图治的自觉行为,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树立起以文化制胜为特征的精神风貌。三是建构完善的现代商业制度。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商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不能不呼吁全社会共同建构起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和环境。这一机制与环境的建构除了有赖于政府法律、法规外,另一个更具实践意义的就是商业企业“自我制约”的制度建设。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就是弘扬高尚的商业道德,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不可否认,商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乃至“利令智昏”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建设中,毫无疑义地必须坚决消除唯利是图的腐朽的商业道德观的恶劣影响。同时坚持“义利一致”的原则,充分肯定经商获利,发财致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通过理性的引导和必要的规制,批判和革除传统商业文化中的糟粕,继承和保留那些以义取利、刻苦创业、节俭守业、富贵立德等优秀商业文化因素。

三、商业文化的创新模式

商业企业文化的创新关键是企业家基于知识和素质基础上的学习创新,不断在合作、竞争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符合企业和员工个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确保企业文化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使企业的发展时刻充满生机和活力。

商业文化反映出人类对商业活动的高品位精神追求,是先进的商业理念在商业领域的深层体现。从管理的角度看,商业文化带来的是文化管理。对商业企业内部来说,它将形成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对企业外部而言,商业文化将为外部提供更多可依赖的商务路径,从而降低社会成本。商业要发展,必然走文化创新之路,商业本身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大众消费文化档次的不断、全面的提升也必然带来对商业文化的进一步需求,这种需求正由潜在变为现实、普遍的行动模式。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创新实施方案包括:建立企业文化的领导机制和实施机构;编写企业文化手册,依次对各层次员工进行培训;建立企业文化责任制度,责成各级管理层切实负责,实施严格考核,搞好企业文化的传播;建立企业文化的奖励与惩罚制度;制定完整的企业文化计划和预算,并付诸实施的配套措施。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的世界瞬息万变,企业的环境、顾客的要求、竞争的对手、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的改变,都要求企业及时调整自身的运作。优秀的企业会把创新模式引入到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以应付各种不断出现的市场变化。

经济文化一体化与经商理念的新变化也要求商业竞争方式作出新选择,这就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商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文化行为,这种新的商业经营理念促使商业经营者改变商业运行的传统,选择“以文促商、以文兴商”的新模式,打造与时展同步的商业企业文化。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更在客观上要求企业提升商业文化品位,消费方式已逐渐从实用功能型转变为文化审美型,体现出消费的智能化、健美化、个性化和世界化倾向。对此,商业主体必须考察消费者深层文化心理和审美欲求,运用具有文化品格的营销观念和手段,才能打造商机,赢得消费者。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经济的新世纪,体现文化融合的大趋势。发展商业文化品牌,强化商业文化经营,就是充分发挥我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铸造独具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名牌文化产品,并全力将其普及全国、推向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贸易、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更好地发展商业经济,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形成现代商业精神和商业道德,不仅成为当今商业文化创造的新模式,而且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追求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贺名仑等主编:商业文化学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

[2]刘建湖:再论商业文化内涵,商业文化,2006年,第10期

篇2

一、新蒙商企业文化研究对象的选择

根据新蒙商的内涵,本研究选择了改革开放之后在内蒙古创业和发展的典型企业30家,其中有28家企业属于六大优势产业,占93.3%。分别是:伊泰集团有限公司、霍林河煤业集团公司、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塞飞亚集团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酒业集团、万正投资集团、蒙牛酒业公司、内蒙古牛妈妈乳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兆君羊绒集团、包头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东达蒙古王集团、内蒙古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套酒业、内蒙古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公司、内蒙古奈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家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亿利资源集团公司、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乌兰水泥集团、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内蒙古小尾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集团、内蒙古蒙牛集团、鄂尔多斯集团、包头华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内蒙古包头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公司。

所选择的30家企业的特征是:1.所选企业分布在11个产业。其中:煤炭企业2家、水泥企业2家、酒业企业3家、城市建设企业1家、乳业企业3家、羊绒企业4家、制药企业2家、餐饮业企业2家、车辆制造企业1家、食品加工企业5家、化工企业5家;2.所选企业以大中型规模为主。其中:特大型企业8家、大型企业15家、中型企业6家、小型企业1家;3.所选企业发展时间以20年以下为主。其中:10年(含10年)以下企业有13家,10~20年(含20年)的企业有11家,20~30年(含30年)的企业有4家,30年以上的企业2家;4.分布在9个盟市,并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三个地区为多数。其中:呼和浩特市8家企业、包头市7家企业、鄂尔多斯市6家企业、通辽市3家、乌兰察布市2家、乌海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各1家。

二、新蒙商企业文化特征分析

通过对以上30家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原始素材进行分析,可提炼出新蒙商企业文化的13个构成要素,分别是:1.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包括冒风险、创业意识强、有社会责任感、创新);2.艰苦奋斗与敬业奉献精神;3.拼搏、进取精神(包括远大的战略目标、博大的市场观念、整合资源发展的理念);4.创新理念;5.绿色的经营理念;6.市场合作共赢的竟合理念;7.团队精神;8.和谐理念;9.诚信理念;10.以人为本的理念;11.社会责任的理念;12.学习精神;13.务实精神。

进一步对新蒙商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在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以人为本理念、诚信理念、拼搏进取精神、创新理念的企业最多,分别达到了25家、23家、22家与21家,反映了新蒙商在管理实践中,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的最重要资源,把诚信、拼搏进取和创新作为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久”不竭的动力源泉。以人为本、诚信、拼搏进取和创新成为新蒙商企业文化的核心。2.强调团队精神、艰苦奋斗与敬业奉献精神、社会责任的理念、务实精神、市场合作共赢的竞合理念的企业也较多,分别是19家、18家、15家、14家、10家。3.具备企业家精神、学习精神、追求和谐理念的企业均为9家。4.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明确提到了绿色的经营理念的企业有8家。

三、新蒙商企业文化的形成

新蒙商企业文化特征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和背景的,可以归结如下:

(一)艰苦的创业环境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

创业条件艰苦:交通落后,资金短缺,人才少,市场小。新蒙商的创业历史是一部艰苦的创业历史,企业文化精神和要素与这种艰苦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伊利公司的前身是当时濒临倒闭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厂。当时的奶食品厂一片凄凉,两间布满蜘蛛网的车间,一个狭小的门面和八十几个无精打采的工人,仅此而已。而伊利要发展,面临的是呼市狭小的市场、落后的技术和僵化的体制。这是伊利改革和发展的起点,也是孕育伊利新文化的基本条件。而蒙牛成立之时,也只有一间租用的53平米的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乌兰水泥成长初期也是人才少、债务负担过重、地处偏僻,面临着“投产之时,便是下马之时”的危机。正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中,企业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获得了发展,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也随之孕育、发展、形成。而“狮子和羚羊的故事”、“水泥精神”很早就被这些企业提倡、传颂和发扬,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

(二)艰苦产业特征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

内蒙古优势产业中的冶金、煤炭、水泥等非再生资源型产业的企业,其工作环境艰苦,常常是噪音、尘土、高温相伴,甚至与大自然做斗争。这样艰苦的产业特征造就了员工抗争拼搏的精神。

新蒙商的企业大部分属于资源型企业,在实施资源外取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地外派管理人员和员工,他们长期两地生活,忍受物质生活和精神压力的痛苦,长期奔波,待遇相对差,家里老小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合家敬业的“奉献”精神也成为这些产业员工的真实写照。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形成了艰苦奋斗、抗争拼搏和敬业奉献精神的企业文化。

(三)发展传统产业对企业文化形成的作用

大部分新蒙商所从事的产业为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电力、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畜牧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一是需要创新精神,突破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以适应时展潮流。无论是“草原兴发”.还

是“小肥羊”都在这方面有突出业绩。“草原兴发”在肉鸡饲养模式、肉牛羊的出栏模式方面,打破了农牧民历史悠久的传统观念,成功解决了农牧民致富与环境资源之间尖锐的矛盾,突破了企业规模发展与资源条件限制的瓶颈,为其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成长铺平了道路。而“小肥羊”则立足于火锅餐饮业,打破了延续至今的蘸小料吃涮羊肉的餐饮习惯,开创了不蘸小料吃涮羊肉的先河,顺应了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生活的需求,造就了“小肥羊”高速成长的不凡业绩。二是需要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博大的市场观念。由于当地区域市场小,传统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小,所以这些企业具有强烈的生存和发展意识,“走出去”的思想非常强烈。它们以全国甚至世界为目标市场,不屈不挠,不畏强劲的竞争对手;追求卓越,加强技术创新;重视实施名牌战略,积极维护产品信誉,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走出西部地区,在更广阔的市场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所以,新蒙商资源型产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样的企业文化――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面对“大市场”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

(四)脱胎于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生态文化。草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不仅把人当作“天”(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把“天”(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惜自然。这一特点直接导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草原文化天然地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变为行动的准则,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到极致。草原文化是英雄文化。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不难看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草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新蒙商的经营理念、宗旨受草原文化的熏染和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意识、建设资源基地的意识强烈。大部分企业均利用“公司+农户+示范基地”的方式,对资源条件进行改良或提供相关服务,保证绿色产业资源,追求与坚持“纯天然品质”,发展循环经济,塑造绿色产品形象。例如,以养殖加工为主业的塞飞亚集团“天然大草原、健康草原鸭、九十九道安检”的品牌优势;小尾羊“煮沸绿色梦想,涮出营养健康”的追求。

2.勇于进取、胸怀博大、敢于争先。新蒙商在创业时期就立志做行业领导者,甚至敢于逐鹿国际市场。例如,鄂尔多斯敢于“温暖全世界”,伊利争作“全球乳业的领先者”,蒙牛“强乳兴农”要成为“世界牛”。

3.具有敢于并善于用大思维、大手笔、大运动、冒大风险来做大企业的特征。立足于产业做市场,具有竟合意识,共赢的胸怀。例如“两牛”、“两羊”对市场的开拓;营销大手笔,目标市场的运作、广告、服务等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点。

4.学习进取性更加突出。崇拜英雄、效仿英雄。树立标杆,不断学习。万正集团的“建设学习型企业”、蒙牛的“学习沟通,自我超越”、霍煤集团的“学习观:学习会了学习,就学会了生存”。

新蒙商脱胎于草原文化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形成了――绿色的经营理念,建设区域品牌的理念、共赢的利益分配理念、培养市场合作共赢的竞合理念、争当英雄和学习英雄的标兵精神、企业家精神、与强大对手拼搏的精神和学习进取精神。

(五)融合西部文化

我国的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1.西部文化具有融合性强的特点。多民族是西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目前我国已认定的56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民族居住在西部地区。各族人民和谐相处。所以西部文化具有融合性强、包容性强的特点。2.珍重自然、崇尚科学的文化观念。例如,西北回族穆斯林在《古兰经》的启示下,正确地认识自然。他们仔细观察自然,总结出一些自然规律,并运用于社会生产。回族人民十分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如要求讲究清洁卫生,不允许污染环境,对动物不可以任意乱捕滥杀。在这种生态道德观的影响下,回族群众积极开发自然,努力生产,创造社会财富。3.集体文化观念。这是同我国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各民族生存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分不开的,也是同社会长期运作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统一的计划经济环境相联系的。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存群体的利益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种社会生存法则,决定着个体在文化认同上必须以群体存在为价值本位。这种选择是西部少数民族生存经历中锤炼出来的民族文化自认。4.西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厚道、朴实、勤劳、厚实、凝重的传统文化。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上述西部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构成要素的形成上:

1.追求“和谐”的理念。新蒙商中的各民族员工聚集在一起,彼此包容,团结协作,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例如,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雕塑是一座由三只巨臂托举的巨大结晶体。三只巨臂代表着蒙、汉、回等多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托举起吉兰泰盐湖银色的事业。伊利集团着力推进内部的多元文化发展,并强调多元文化的通力合作。内蒙古家园食品公司努力营造出“进入家园门,就是一家人”的和谐企业文化氛围。对和谐理念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对内的和谐上,也体现在对外的和谐。西部珍重自然的文化观念,也使得新蒙商注重企业与消费者、公众、社会、自然等的和谐。奈伦集团经营理念为:正德、利用、厚生,厚生者,即善待生命与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拼搏进取的精神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国西部各民族主要居住地区多为大川、大山、戈壁、沙漠和草原,自然条件恶劣。他们不畏艰辛,敢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为自己、为本民族创造一片生活空间的责任感。体现在新蒙商的文化建设中即为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被科学家钱学森亲笔赞誉为“你们从事着一项伟大事业”的鄂尔多斯企业家赵勇亮,在羊绒制品、路桥建设、沙产业草产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1996年,东达蒙古王集团在鄂尔多斯地区投资24300万元,建设规模300万亩的沙柳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同处鄂尔多斯市的亿利资源集团十年内先后修筑了三条横穿库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并在几年间陆续整合了300亩荒漠土地。真正实现了“沙漠绿了,环境好了,农民富了,企业强了”的多赢目标。

3.团队精神。集体文化观念的西部文化有助于形成新蒙商强调团队精神,例如,小尾羊的“鹰一样的个体,雁一样的团队”,鄂尔多斯集团的“众人划桨开大船”,科尔沁牛业公司的“团队精神高于个人利益”。

4.务实的工作作风与诚信经营理念。西部“朴实”、“厚道”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新蒙商求真务实的工作风格和诚信经营理念。如,提升拓荒奔牛“脚踏实地,勤奋耕耘”的素质与品格,是蒙牛酒业倡导的企业作风;市场化的绩效意识,是东达蒙古王的市场血统注入到每位员工身上的东达基因;“以业绩论功过,以成败论英雄”,是鄂尔多斯集团用人的基本准则。乌兰水泥的“实事求是”,小肥羊的“品质为本,诚信至尚”,包头华资实业的“以诚信为宗旨赢得市场信任”,都反映了企业对诚信经营的不竭追求。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当代文学;商业化;特征

引言

互联网犹如“洪水猛兽”,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网络无孔不入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下,“象牙之塔”的文学面临的环境与情状发生了巨变。随着产业化运作机制在文学领域的逐渐完善,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方式,也改变着文学价值本身。物欲横流之下,文学浮躁之风盛行,纯文学只能走出“象牙之塔”,为生存而挣扎。在如此情形下,文学的生存环境和价值取向都具有其新的特点,一种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特点、多元并存的新的文学格局正在构建。

1.商业化的特色非常鲜明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纯文学步履维艰。最近十几年来,纯文学刊物读者越来越少,所有文学刊物已经无法再现昨日的辉煌。同时,文学和商业的结合不可阻挡,商业化已经成为文学生存的重要条件。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界限,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以传播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传播方式。网络的力量使文学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商业性、快餐化的特点进一步突出,满足了忙碌的普通市民日常的感性娱乐需要。

文学从来和商品在互联网时代结合更加紧密,互联网为文学的商业化提供了天然的适宜土壤,对利益的追逐和生存的压迫使文学的商品属性和商业化特征更加突出,文学运行过程中伴随的商业色彩也就更加顺理成章。和当年小说、戏曲的兴起取代诗歌一样,互联网文学的兴起有着适应市民生活的背景,文学和商业化结合规范了文学的表现方式,作家成为一种资源,出版商是背后的策动者,而大众传播媒介是具体的实施者,大量的个体阅读者成了跟风者,文学市场经过不断的媒体炒作,它们要不断地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需要通过制造热点的方式来达到聚集人气的效果。显然,文学的商品化以及对文学的媒体炒作,直接受到商业利益驱动,媒体所追求的是时效性和实利性,文学所追求的是对人的关注及终极价值等问题,两者之间存在冲突,毫无疑问,过度的人为炒作会对文学构成一定的伤害,但商业因素的参与,也给文学原有的价值体系注入了新的因素。

2.呈现多元化参与的特征

由于互联网为文学传播提供的便利,文学写作成为一种极度自由的创作,网络为每个有文学梦想的人提供了一个放纵才情的舞台,使文学创作已不仅仅是专业作家的专利。因此,互联网时代成为多元参与的时代,文学作者队伍成为混合大军,专业的、非专业的,体制内的、体制外的(自由撰稿人),名人、普通人等等,互联网络提供了载体,正等待着这些作者们去填空。他们的写作进入前所未有的自由状态,生产出的产品,也是花色品种齐全,有高雅的,有通俗的,有庄重的,有轻松的等等。有这批文坛耕耘者的努力,文学开发其适销对路的产品,挖掘潜在市场的能力是以前体制所未具备的。

作者的非职业化倾向、创作的自由化、文本的超文本和多媒体化、篇幅的短小精悍化、语言的简约化和幽默性、作者与读者之问距离拉近甚至消失,这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它的发展。网络文学是普通大众作为创作者这样一种主体姿态自主表达的文学形式,他们用自己的心灵诉诸笔端去真实地书写现实的忧伤与欢乐。大量的信息存贮,瞬间即逝的流传方式使它保持着持续的信息更新,网络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又使它永远的保持着平民性,发出文学回归大众的呼声。就这样,网络以其特有的迅捷使网络文学实现了大众文学的狂欢。

3.创作形式更加多样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平面、电视等媒介如果不和互联网结合将无法生存,新的传播技术带来的新的传播样式的风生水起,纯文学的衰落伴随着着传统媒介形式的节节败退。传统文学艺术类型的划分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某些变化,传统文学类型中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分法”已不再适用。文学的形式进一步多元化,原来的文学语言形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网络的多媒体影音技术给文学带来空前丰富的表现手段。网络技术在文本里镶嵌各种声音、各种画面、各种色彩,再配上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和故事情节。这种画面和文字结合、视觉与听觉互补、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审美方式给予读者的享受虽然不一定胜过阅读原文,但这种全方位的文学审美也给读者“耳目一新”的空前体验。自由随意、幽默搞笑、丰富多彩的“电子化语言”和网络用语大行其道,网络环境下,文学语言却打破了这种基本要求,作出了自己的语言选择,采用一种与网络文学和网络媒体相适应的语言方式:口语化和速食化。与传统文学语言追求书面语的诗性不同,网络时代文学语言往往运用日常用语,较短的句式,不讲究文句的修饰,不太考虑表达方式,不太注重铺垫和描述,语句构成简单,叙述节奏快速,但贴近网民,因而网络文学语言成了口语词汇占很大比重,速食化特色非常浓厚的语言形式。

作为文学的消费一方,受众嗜好直接影响制约文学的生产,对文学活动起着某种调节作用,读者由于职业、年龄、性别、经历、情趣、文化背景等不同,阅读的动机和口味也是复杂多样的。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很难再把读者统一在一种文学审美趣味中,由于各种审美趣味的并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学取悦大众多样需求的趋势始终存在。

4. 娱乐性和快餐化特点非常突出

网络时代,文学不再热衷于对阳春白雪、高不可攀之物的极力描述和渲染,而对内心的表达更为直接率真,不矫情、不造作。从一开始就没有禁忌,内容的自由给文学创作以心灵的解放。网络文学这种脱口而出、少加雕凿、原汁原味的风格更加有利于呈现作者的本初状态,而且更容易引起青年一代的共鸣,有利于读者冲出语言的藩篱,去体验作者真实的审美体验。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的无功利写作势必会有力地推动文学的发展。

在互联网环境,文学娱乐消闲功能成为文学生态的主导力量。满足于声色需求、感官刺激的流行音乐、歌曲、卡拉ok歌舞、电影、电视、休闲杂志等泛滥于大众文化市场,其强劲的态势,逼迫文学降低自己曾经高高在上的品位,与大众文化相适应才能有自己的位置。言情、武侠、宫廷、官场文学、女性作家系列小说等等甚嚣尘上,由于这类文学样式迎合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媚俗要求,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从众心理也导致更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寻找类似的文本阅读。各种媒介在这种娱乐消闲化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展开竞争,纷纷以迎合大众的欣赏习惯为能事,文稿竞卖、作家签约、媒体炒作、自由撰稿人、快餐读物等形式的出现,其中难免对读者进行煽情,媒介的商业化和大众的世俗化结合起来为文学的娱乐消闲功能推波助澜。互联网媒介的广泛与快捷的参与,为大众的参与提供了一个文化和审美的公共空间,使大众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5.创作内容呈现平民化倾向

文学创作对广大平民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表现,展示描写平民阶层在世纪之交经济文化转型中的得失、苦乐,表达了对平民阶层现实生活的同情和批判,传达出一种理智的平民意识,其写实的风格既迎合了广大平民的审美趣味,又拉近文学与民众的距离。具有平民化文学创作倾向的文学作品,既满足了民众的需要,也适应了文学的新形势。

  平民阶层不仅是社会的大众,也是文学的大众。一批有意识地选择大众感兴趣的题材,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传达形式,表达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抒发大众所寄托的思想情感的作品相继问世,互联网媒介为平民阶层赢得了话语的地位和话语的权利,体现出平民意识和与之相关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从而打破由文学长期占据的话语权利地位,形成为平民说话、让平民说话、听平民议论这样一种传播氛围。互联网媒介的活动特点为平民意识化的创作提供了条件。

6.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由于商业化特点的突出,服从于商业利益,迎合大众一般口味,这使得互联网环境下文学从对精神的追求更多关注转移到对物欲的追求与关注。以金钱为轴心,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文学为钱而来,而不再为了精神、心灵,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学品格、水准的下降。宣扬暴力、色情、迷信和伪新潮时尚等低俗作品盛行,确实也是在文学与经济接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倾向,互联网的信息膨胀,不仅制造出一大堆文学泡沫,也给文坛带来哗众取宠和浮躁的风气。严肃的创作和文学批评遭受冷落,而人为地炒作成为热点而备受关注。厚此薄彼的功利性想把文学变成娱乐场所,把作家、评论家们纳入娱乐圈,像影视明星一样好进行商业炒作,消解了文学的深刻性。

7.结束语

当文学从社会的中心走向边缘,文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其话语权被逐渐消解,文学的价值被重新定位,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在新的时代,各种利益在重新分配,各种关系在重新调整,文学必须适应新的时代并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要达到和谐、健康有序的局面,需要从社会各方面对文学的支持,也需要文学界自身的努力,商业化和文学本质的磨合,适应商业化多元并存的新的文学格局正在构建之中。在完成了磨合期的彼此适应后,相信双方联手定能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学精品。

参考文献:

[1]陈定家.现代传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 2000 (3)。

[2]威尔伯·施拉姆.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3]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1,(6)。

[4]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5]王多.解读网络文学[j].探索与争鸣,2000,(5)。

篇4

[关键词]南屏街 空间 雕塑 水景 美学特征

一、 南屏街概况

南屏街是昆明的代表性景点,自2005年修建以来,至今基本没有作过大的改造,上为步行街,下为机动车道,这样的设计为的是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与商业的矛盾,更好地营造出繁华热闹、亲切宜人的现代城市核心商业空间。南屏街机动车专用隧道全长685米,其中敞开段280米,中部下穿隧道405米,主要步行区段宽40米,近日公园中心节点处向正义路、三市街两边延伸。人们对南屏街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结,都喜欢去南屏街,喜欢谈论它。

二、空间布局特征

新南屏街的格局以中轴对称为主,两边为较高的商业楼,步行商业空间步行区全长485米,宽40米,在与正义路交汇处向南北两侧扩展形成一个较大的核心广场。40米的宽度是比较宽的,为了避免显得空旷、冷漠,步行区设计通过街道两侧的行道树、可移动的树池和街道中部景观休息带将街道划分为20来米的带状,这样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使整个步行街不是那么空旷,同时沿线穿插情景雕塑、标志小品、喷泉小景、街头小景、图腾柱、景观墙等,使整条路线显得丰富多彩。另外四周的商业建筑几次修建后显得繁华而高大,对南屏街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感,针对于此,在南屏街与正义路的交汇处的核心广场上设计了四组大型的树池,且种上大型树种,这样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同时削弱了高大建筑对空间的压迫感。

三、景观小品及雕塑

南屏街真正使人流连忘返的就是一处处动人的街头小景和雕塑作品。从东看起,最早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老昆明的门,据说这是南屏街一户人家的老门,保留了老昆明建筑特色,在房檐下和门框上分别写了“福禄寿”等字样,人们都喜欢到门前看看,摸摸。大门前后呈现了5组情景雕塑----“遛鸟”、“挑水”、“照相”、“卖吆喝”、“跳海牌”,每组均用青铜制作,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当代社会几乎看不到的情景了,南屏街之所以能让我们驻足,正是因为这些雕塑让我们回忆起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单纯的美好往事。

再看看两个重要的标志性小品---“圆锥叠水”、“金斗亭”。东部的叠水呈正圆锥状,造型由最具云南特色的草帽锅盖演化而来;西部的金斗亭临水而设,造型打破常规亭子的形状,呈倒锥体,如斗状,寓意日进斗金,与商业街的氛围相吻合,亭子采用现代材料西部造型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与安置于亭子正中的石雕太平缸相结合,创造出新颖别致的视觉效果,增加文化氛围。另外还有“云南十八怪”的景观墙,地处步行街的中部,云南十八怪生动地被刻制在土红色的石板上面,每块石板成一个倾斜角度整齐的排列,便于人们观赏。

四、南屏街美学特征

南屏街是一个浓缩的老昆明的“家”,每一个小景在范围不大的面积当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有家的感觉,大家都愿意在这里小憩一会,在闹市中让内心得到回归。

新改造后的南屏街交通变得更加便利,为了避免繁华地段的交通拥挤,采用上下分道的方式,地面为步行场地,显得宽敞,地下为机动车道,畅通无阻,如此设计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而且很人性化,在地面的步行场地又可以自由地营造出一系列景色。

南屏街周围都是喧闹的商业区,高大且现代感十足,而步行街则以小景小物见长,安静中带有一定的文化氛围,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但观者却不会觉得冲突,南屏街作为一个休息的小场所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喘息的空间,是从一个繁华走向另一个喧嚣的纽带,它营造的是一份安静,一份悠闲,让观者在这里回忆和遐想,在闹市中感受过去的文化传统,体会历史的变迁,自然会让心灵在此自由放松。

结 语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过去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古老的文化与传统却无时不被人们提及,旧的南屏街已不复存在,但新的南屏街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把古老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驻足观望,无限遐思。在潮流时尚与传统文化不断碰撞的年代,南屏街恰恰很好地诠释了这其中的内涵。

篇5

关键词:“汉商” 文化主体 文化学视角

对“汉商”主体的几种界定

在对“汉商”主体的界定方面。主要有“籍贯说”和“地域说”。“籍贯说”不符合武汉商人“南北杂处”的历史事实,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地域说”把“汉商”界定为“武汉商业”,包括生产商、中间商和零售商,还包括一切以商业为目的的经营行为和组织,其行为主体是在武汉从事商业活动的所有人员(熊正安,2008)。由于扩大了研究领域,虽能更好地覆盖商业活动人群,但这些人群非文化学意义上的人群,偏离了“汉商”文化研究的初衷。

研究“汉商”,与研究其他商帮一样,是对一个地域的具有某种特定行为特征的商业活动群体进行研究,而非对所有参与商业活动者的研究。否则就不是“汉商”研究,而成了“武汉商业研究”,纳入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汉商”文化研究也就成了在武汉地区进行商业活动的文化研究,把对商业主体的研究扩展为对中观层次的地区文化研究,模糊了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因此,汉商研究,应该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目的、标准的差异性。

对“汉商”主体的界定,应打破传统对“汉商”界定的“籍贯说”、“地域说”的局限,在前者基础上,吸纳“地域说”的合理成分,采取“商业文化说”。把“汉商”文化理解为一种超地缘、籍贯的商业文化。“汉商”文化与其说是一种籍贯、地缘商业主体的文化,不如说是一种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具有一定外向拓展性的商业文化。把“汉商”主体也理解为一种文化主体,就不但脱离了籍贯说、地域说的窠臼,而且能够更好地发展和传播“汉商”文化。即“汉商”是指在某一时期,以武汉地区楚文化和商埠文化为固有文化,吸纳其他地域文化,在具有一定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质商业文化背景下,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业群体。在文化发源地,该群体所从事的商业活动覆盖本地区主要商业领域。故,“汉商”与其说是一个与籍贯和从业地相关的人群概念,毋宁说是具有“汉商”精神,以“汉商”精神来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汉商”是“汉商”文化的主体,以“汉商”文化为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汉商”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和传播者,而不论其是否具有“汉商”文化发源地的籍贯或从业于“汉商”文化发源地。

“汉商”文化主体可以籍贯的形式来描述,也可以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来描述。“汉商”文化,在本土表现为一种地域特征,是以一系列体现“汉商”文化特征的器物、制度、环境等来展现本土“汉商”文化,同时吸收、消融和同化外来文化;在异域,则更多地以器物为载体,体现为精神文化和行为特征。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界定“汉商”,有其学理上的合理性。进行文化研究,多是从文化现象开始,而文化现象又是和文化主体相互联系在一起,可以从同质的文化,来界定其文化主体;也可以先界定某一特定人群,再对其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研究“汉商”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其商业活动规律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非人口学上的研究。而影响商业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商业文化,因此,一个地区的商业活动,有相同的商业规则、相近的商业环境和共同的商业信仰,由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基本上可以规范一个群体的商业活动,使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商业活动群体。其他商帮由于其商业文化的共同性与同籍性合二为一,形成了有各自籍贯特点的商帮,冠之籍贯以区分,有一定的可行性;而汉商由于其商业文化与活动主体籍贯的分离性,以籍贯来区分显然行不同。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界定“汉商”,也有其很强的现实解释性。汉商文化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成因,是因地域交通的便利性而兴起的商埠文化,融入了本土的楚文化,以商埠文化和楚文化为其主体文化,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海外文化和其他地方文化。汉商因地域兴起的文化,是与其他商帮文化的最大不同点。其他商帮文化多以本籍贯人群为文化主体,活动范围波及异域。而汉商以活动地域的固定性为最大特点,以在汉的不同籍贯人群为文化主体。也正因其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性,成为汉商很难走出去而为外人所知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文化学的角度来界定不同商业群体,具有解释对象的广泛适用性。

“汉商”主体与“汉商”文化

对“汉商”主体的界定,实质是对“汉商”文化的界定。在文化研究实践中,研究侧重点不同,方法亦不同。人们可以侧重于对文化现象的研究,先对观察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出其文化特征,此文化现象对应的主体,即为该文化主体。这时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文化主体可能会出现不一致性。人们还可能对某一文化群体更感兴趣,先对某一文化主体进行界定,然后研究其文化现象,分析归纳出其文化特征,此时的文化主体具有确定性。

文化主体与文化现象常态下是一致的,即文化现象所对应的文化主体,与文化主体所展现的文化现象可以重合,但也存在文化现象与文化主体相错位的情况。因为主体与现象的对应是从概念层面来说的,而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文化主体超出或小于文化现象研究样本所对应文化主体的范围。文化研究过程是从样本到概念,再回归现实,而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主体可能会超出或小于研究样本,由此产生概念上的文化主体与实际的文化主体相脱离。

在不同的文化区域里,可以有相同的文化。地理间隔远,而文化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相近,可以叫做同一文化系统,而非同一文化区域。从文化的系统的观念看,相同的文化,未必在同一的区域。同时,从文化的区域的观念来看,在同一的文化区域里,也未必就有同一的文化(陈序经,2009)。

在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中,对某一地域、某一时段选取研究样本,概括出文化特征。而文化特征所对应的实际文化主体可能会小于研究样本中文化现象所对应的文化主体,即文化主体缩小;也可能超出研究样本所对应的文化主体,涵盖了样本之外的其他文化人群,即文化主体扩大。

“汉商”主体实质上是“汉商”文化主体。对于“汉商”主体的界定,是对“汉商”文化主体的界定,可以从文化学的视角,先从对“汉商”文化的界定开始。由“汉商”文化现象着手,选取的样本可以是武汉三镇地区,概况出武汉地区商业文化的特征,从商业文化的特征出发,对具有该文化特征的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界定为“汉商”文化的主体—“汉商”。“汉商”群体可能和武汉三镇的样本人群相重合,也可能小于或大于武汉地区的商业人群。具体取决于商业文化特征,而商业文化的界定,关键要看所研究的样本文化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承性。

当“汉商”文化主体小于三镇商业人群时,要排除部分武汉地区的异质商业人群,尽管这些商业人群可能表现出相同的商业文化现象,但具有异质的文化特征;当“汉商”文化主体大于三镇商业人群时,即“汉商”文化主体拓展到非武汉地区的部分商业人群,这部分商业人群具有相同的商业文化特征。由此可以看出,以武汉地区商业文化特征作为界定“汉商”文化主体的标准。即以武汉商业文化的特征作为界定“汉商”主体的依据和标准。

此外,该标准的度量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汉商”文化特征也不完全相同,由此“汉商”主体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汉商”主体与“汉商”文化的对应性

“汉商”文化是发展变化的,汉商的主体也处于动态之中。以文化来界定主体,而文化又是一定主体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又要由主体来界定。如何处理“汉商”主体和“汉商”文化的对应性呢?“汉商”主体是在武汉地区商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处于主体地位的商业活动群体。这个群体范围可能定得过窄或过宽,而群体范围的限定,又看其是否具有相同的、稳定的商业文化背景。这时可以采取主体与文化的“互相逼近法”来相互调试,通过放大或缩小彼此的范围逐步逼近,使主体与其文化彼此对应。

群体范围定得过窄,商业文化可以涵盖整个群体,但群体覆盖不了商业活动的主要领域,故有必要放大群体范围;随着群体范围的放大,具有某种连续性、稳定性的特质商业文化可能涵盖不住这些主体,说明主体定得过宽,可以收缩主体。当二者处于均平衡状态时,正是“汉商”的适当人群。但有两个原则:人群的界定原则—为一定时期覆盖主要商业领域的商业活动主体人群;文化界定原则—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同质文化。

“汉商”文化的基本特征

“汉商”文化以汉口的商埠文化最具代表性。汉口商埠具有复合型、流变性、市井性(皮明庥等,2006)、外生性。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复合型文化特点。汉口是个“五方民处,客旅居多”的移民城市,“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一分民亦别处之落籍者)”。贸迁汉口的各地客商把东西南北的异地文化也带到了武汉,从而使汉口文化领域呈现“杂有吴越川广风”( 侯祖 ,2001)的驳杂局面。

汉口的商业文化表现为本地文化、外地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并存,但因杂而缺乏厚重感和凝练感(皮明庥等,2006)。而香港和上海的商埠文化同样具有复合型,但海派文化的影响力更显著,因此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而不仅仅是“杂”。汉口商埠文化,海派文化与本土异地文化平分秋色,故没有明显的特殊性,但也由此打造了汉口商业自成一派的“合金文化”。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流变性。流变性源于汉口的移民城市特点,汉口的形成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汉水改道后,从汉阳剥离出去的一块区域,且是一个移民地区,因商而兴起,缺乏厚重的文化积累。一开始就以商业文化为主导文化,传统文化对商业文化的制约和传承较为薄弱,由此也产生了商业文化中求新求异,对新事物、新风尚、新文化有较少的抵触性,而多的是宽容与接纳乃至追捧。新事物新观念一旦出现,即成为社会时尚。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低层次徘徊的市井性。汉口作为新兴的商业移民城市,单一的商业化,使商业文化仅仅有交易的特征,而交易的特征就是及时性、功利性。且汉口以转口贸易为主,由此功利性的市井文化较为繁荣。汉口商业文化氛围充溢着实用价值的取向和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商业文化的市井性气息浓烈。

浓烈的市井气息,也影响限制了商业文化的发展,使仅停留在低层次上,缺乏经商的气质与境界。使汉口尽管商户众多,但一直缺乏居于业内领军地位的大型商业巨头。这不能不说与汉口商业文化的市井性有关,是商业发展一直在低层次徘徊,大而不强,众而不精。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外生性。明清以降,随着新兴商业城市汉口的崛起,又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离析出异质的商业社区文化。清代,汉口已经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商业城市,它由商而兴,因商而盛。“居斯地者,多半商贾致富”。

与自然长成的传统商业城市不同,传统商业城市是在原有的商业基础或其他产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商业文化与原有的其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血脉相联。即商业文化是内生的;而新兴的商业城市,往往是移民城市,是在缺乏商业文化基础或作为其演化母体的其他产业文化基础上,直接以商品交易的技术性原则为商业文化的最初文化母版而产生,或直接由异域商业文化移植过来为商业文化母版。即新生商业城市的商业文化具有外生性。当然,新生商业城市文化中,也不可避免受到来自各方文化主体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传统在与商业活动结合的过程中,相互取舍、交融,逐步形成新的统一商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熊正安.“汉商”及其行为主体的界定[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3)

2.陈序经.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下)[M].武汉出版社,2006

4.范锴.汉口丛谈(卷2)[M].武昌益善书局,1933

篇6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

摘要院现代步行商业街是城市商业活动发展下形成的特殊街道形式,其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好比是一座城市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综合载体。这其中由于自然环境特征、文化习俗特征和历史背景特征不同,每一条步行商业街也都大相径庭。《周礼·考工记序》中提及:“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想必就是这个道理吧。在指出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地域性问题的同时加以分析,明确地域特征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重塑其中。

关键词 院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地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院TU984.1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70-02

0 引言

古往今来,由于历史的沿袭和文化的积淀,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发展必然与历史的文化变迁密切相关,融入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文化习俗特征,形成了今天的商业空间地域性特征。在这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植物、日照、温度、湿度、风向、地质、地貌等;文化习俗特征包括民俗、饮食、曲艺、建筑等。反观这些特征,如果能集中映射在现代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上,那么追寻的既是自然条件及地域文化的集合,又是现代技术和当地材料运用的具体表现,从而造就出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性现代步行商业街景观。

1 地域性现代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之视角

基于地域特征对现代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要求衡量,断不敢言哪条街道就是尽善尽美毫无缺憾的,辩证法思考只是相对于“强”与“弱”罢了,而“强”与“弱”之分就在于对地域性的认知与把握。善于利用地域特征去创造,势必以逸待劳,我国如此,世界亦然。

1.1 世界视角放眼光怪陆离的现代化全球,步行商业街景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谓是独树一帜,不可小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步行街景观设计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诸如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不仅是时尚购物的天堂,更是承载历史文化和链接民族命运的纽带,协和广场和凯旋门记载了光荣与屈辱的奏章。再则“童话王国”丹麦为顺应历史之进程,建造了世界最长的步行商业街———根本哈根步行街,商业氛围结合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得16 至18 世纪的建筑毫无违和感的融入了步行商业街中,这种建筑与之景观一体化的设计彰显出安徒生童话般的独特地域文化。那么,到底是地域文化促进了步行商业街景观的发展,还是步行商业街景观拉动了地域文化的进程呢?无独有偶,各国家及地区的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正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经济、环境、地域文化等要素并驾齐驱,也使得步行商业街景观更为人性化与多元化。

1.2 中国视角作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相对于国外还是比较缓慢的。上世纪80 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潮,许多地区开始大兴建造步行商业街,这其中不乏有三种形式。其一,“时移俗易”指的是对传统商业街进行步行街改造,导致商业建筑和景观没有融会贯通。其二,“古今合壁”指的是对传统形式的步行商业街单纯的复制重建,缺少了提炼及创新。其三,“生搬硬套”指的是直接抄袭或借鉴国外成功的设计案例作为本土设计,养成了拿来主义、形式主义的陋习。这几种形式固然会创造出旅游活动空间和提升商业价值,但却造成了文化底蕴大量流失,说到底就是脱离了符合地域性特征的设计原则,没有因地制宜,效果大抵也都不会太理想。吴良镛先生早在1999 年的建筑师大会上提出过“全球———地区建筑学”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建筑全球化的趋势,从而保护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地域性设计中的应用。众所周知,建筑和步行商业街景观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而是你中有我,并相互依托共同构建的商业空间,同理可得,且一样适用。

2 目前地域性现代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之存在问题就目前国内现代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征现状而言,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譬如说空间尺度序列与消费心理的差异;景观设施缺乏人性化设计;空间界面效果弱化及商业化的过度开发等等。但究其本质,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才是导致问题的关键。

2.1 地域文化特色缺失谈及地域文化特色之缺失问题,其根本诱因就是受到现代商业化的侵袭,以沈阳中街为例,准确的披露了这一现象。沈阳作为清王朝的发源地,有着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和历史印记,无论是三百多年前还是今天,沈阳故宫依然坐落在中街旁彰显着雄伟。但作为中心商业街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历史文脉都没有很好的延续这一特色,只有像萃华楼金店这样屈指可数的几家商铺依稀支撑着历史的传承,在被像大悦城、恒隆广场这样的国际化大品牌店面的包围下,这种割裂似乎反而显得“哗众取宠”了,实则悲哀啊。在这里,笔者所言的传承并不是一味的复古,不求与时俱进,而是要保留那些最基本的文化特色,如果等到哪天连这仅存的老字号、老城墙也被现代化商业群所吞噬,那么我们剩下的就只有梦里重逢了。于此同时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本该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可是从建筑立面到地面铺装,亦或者基础设施都没有得以完全展现。反之,同样地处东北地区,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则基本上满足了这些诉求,在发展现代商业功能的同时,也体现了它独有的俄式地域特色。

2.2 地域特征生搬硬套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道理。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如是说:“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长技”本质是借鉴学习并加以创新,并非崇洋媚外、盲目抄袭。在国内现阶段规划设计中,我们似乎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归根结底就是“以人为本的因地制宜”。一条符合地域特征的步行商业街并不是说现代中夹杂着传统,也不是中式中糅合着欧式,如果这样肆意参杂就能称之为地域性设计,那么只能说其不伦不类了。中国人很会“山寨”,这一点无可厚非,说得委婉些就是大部分城市或地区景观环境设计同质化蔓延,模仿抄袭过度了。如果说某一地区的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是有局限性的,是依附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存在的,那么它就脱离不了时代因素和空间环境,无外乎就是历史文脉和自然条件。也正因如此,好多国家的步行商业街在设计上都有着自身独有的风土人情,才会有更多地域差异性的变化。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本身就不是一个工业标准化的产物,每一条步行商业街都不应该摒弃自身浓郁的地域化风格。

3 地域特征在现代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之重要性

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落与未来》中写道,“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提及地域特征无疑最先想到的就是怎样能够准确直观的表现出一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样貌,地域特征就是现代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灵感和设计元素的重要来源。

3.1 利用自然条件从盘古开天辟地起,自然界就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任何景观空间都必然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它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如太阳光照射在建筑上的投影;植物对地理空间的区分;降水量对生态规划的影响;地形地貌对设计的约束等等。当我们懂得怎样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去思考时,地域特征就顺其自然地融入到了景观设计中,在这里,姑且认为历史文脉是地域特征的内因,那么地域特征就是通过自然条件这外因起作用的。试想啊,如果苏州园林在修建初期没有考虑江南地区独特的阴雨连绵的朦胧意境,也忽视了太湖石那“皱、漏、瘦、透”的峻美,更拒绝了亭台楼榭、春花秋月浮水上的婉约,那么又何来的“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这样的翘楚华章。论及造景风格效果,就地取材无疑为上佳选择。首先,取材均为当地土生土长,与当地生活密不可分,给人以亲切感,达到尊重地域特征的目的;其次,在成本造价上,就地取材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低碳又环保。云南自古就是一个生产各类石头的地区,昆明作为省会,在城市建设及景观规划中,石材的利用率更是首屈一指。昆明市最主要的两条商业街分别是南屏街和正义路,在修建时便利用了多种天然的石材和石雕工艺。正义路南段长约500m,路面为青石板铺就,中间为500伊900mm 的凿毛大石板,两侧为300伊600mm 的开槽小石板,在体现防滑、易渗水的功能性外,显得古朴大方。南屏街的主要铺装为400伊800mm 的青石板,局部由青石方砖和木条版拼装,其中不乏各式石雕小品等,在总面积3.67 公顷的条件下,青石板的比重占90豫以上。这就充分证明了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把天然资源融入到地域特征建设中的可行性,即可以保留岁月变迁的印记,又可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长此以往,必将会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地域形态。

3.2 把握历史文脉当女娲创造人类时,五千年的文明史拉开了华丽篇章。城市历史文脉是基于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进程中就是一个有机体,而在城市之中的景观则是这一有机体具象的呈现,随着城市形态的不断演变也带动了景观形态发生变化,在这其中,历史文脉尤为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文地域特征,还体现出了城市的独特风貌。每一座城市的景观特色都取决于不同环境中的地理位子特色、建筑特色、民族特色及文化特色共同组成的极具多样性的历史文脉,正是具有多样性的历史文脉体现了步行商业街景观的多样性。所以说,一条承载着历史文脉的现代步行商业街起到了保护和传承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极作用,它夯实了城市的烙印,赋予了城市的灵魂,象征着这座城市自己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置身其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碰撞和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指引我们用心去领悟历史文脉的意义所在。

篇7

作者简介:胡瑜佳(1981-),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钟虹滨(1966-),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城市形象品牌研究――长株潭一体化城市形象战略研究”课题编号:教社政司函[2005]217号

摘要:近年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塑造步行街的个性特色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影响商业步行街个性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其中根本因素是它所处环境场所各因素的物质特征,本文先分析环境场所的特异性,联系商业步行街的自身因素,并结合实例来探讨商业步行街的个性设计。

关键词:环境场所;特异性;个性;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45-03

商业步行街是现代城市商业活动发展下形成的特殊的街道形式。国外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与建造上历史悠久,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特色步行街。美国第五大道的现代与时尚,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浪漫情调与金碧辉煌(图1),日本东京都新宿大街的活力与繁华,奥地利维也纳克恩顿大街历史建筑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的特殊环境魅力,这些商业步行街不仅是城市的形象代表和名片,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特色对城市经济、环境与文化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步行街也成为了各个城市设计与建造的热点。这其中虽然也不乏有特色突出的步行街出现,但是与国外相比,在步行街景观整体环境特色的塑造与个性的设计上还有一定差距,所以需要积极探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设计的方法。

1 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任何人为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场所中。这个环境场所由多种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具有各自的性质特征,特异性就是每个物质要素自身所独具的且相互间区别的本质特征。由于环境场所特异性的客观存在,人为事物的设计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其本质规律不会改变。研究环境场所的特异性就是通过分析设计物之所以形成变化的深层原因和条件来寻找本质规律,只有把握了本质规律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发展要求的人为事物。

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景观的内部因素,包括结构、材料、色彩、功能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景观的外部因素,即景观所处的环境场所中的人、时、地、事等关系因素。依据郝伯特・A・西蒙的理论,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就发生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中,设计活动是在两者之间寻找相互适应,“左右逢源”:了解外部需要与限定并组织内部结构,然后接受外部的评价、反馈、最后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达到人的意识与目的。所以步行街景观个性的设计应在明确外部各因素的特征与人们的需求后再对景观的内因进行个性化的组合与创造。这样才能使商业步行街景观发展更符合社会与人性化的要求。

2 商业步行街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2.1外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是城市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开放空间,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是商业步行街的主要外环境。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性质差异是影响它个性特征的外部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2.1.1自然条件

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其自然条件。城市面貌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定地域的地理位置、天气气候、自然地貌、山石水土、植物种群等自然条件不仅影响城市的环境基调,还深深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心理的形成。

2.1.2历史文脉

历史记录城市发展的历程,刻画城市的形象,它展示着城市不同时期的面貌。从中可以总结出城市发展的规律,并且发现城市在某个特定时期中突出的形态特征。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脉中的历史性建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特色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主题个性形象。

2.1.3社会状况

城市的社会状况也是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状况主要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商业步行街可以反映城市的社会状况,而社会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步行街的规模和功能形式特点。

2.1.4文化传统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物质生产时间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的物质形式,城市文化共同基因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地改造、扩大、深化,从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框架”。挖掘与运用城市文化特色是成功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关键。

2.2内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内环境主要指与步行街自身相关的因素,内环境的特异性体现在因人们心理与行为要求的不同而形成的商业步行街内环境要素特征上。

2.2.1形成原因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特殊街区形式。它的特殊性主要与其形成有很大关系。古代人因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相约交换各自生产的生活用品由此形成了“集市”。中国史书有所谓“日中为市”、“前朝后市”,即指集市交易的商业区;这是早期步行商业区的雏形。

现代商业步行街始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城市的发展造成车辆交通、环境与居民活动的矛盾设置了限制车辆通行商业活动集中的步行街区。

2.2.2功能形式

商业步行街与普通街区相比功能特征有其独特性,其最大的特征是多功能性。

①商业功能。商业步行街是以购物消费为主的环境场所。商业性是最基本的功能特征,主要是由人们的消费需求决定的。其他功能形式都是由这一特征衍生发展而来。

②休闲功能。为满足人们消费后休息放松的需要。步行街中一般都具备供人们休息观赏的设施及景观以及餐饮服务等功能场所。

③娱乐功能。由步行街本身的商业性和游人的需求决定,所以一般步行街内都会建立一些娱乐的功能设施,如小型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

④展示功能。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担当着体现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以展示出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风貌。

3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设计

3.1设计原则

所谓个性设计的关键就是抓住环境场所中最具特色的因素特征。通过合适的设计方法把这些特征强调突出表现即可达到个性设计的目的。因此,应先充分研究外环境特异性后,再进行个性设计,而不是对步行街内部相关因素的简单个性化处理。

3.2设计方法

商业步行街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材料、色彩与功能等方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可以根据内部要素中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的特色为主通过设计景观设施来具体表现。

3.2.1空间形式的个性化

商业步行街在空间形式上可以分为空中步行街、地下步行街、室内步行街等。对空间形式进行个性化处理时应考虑商业步行街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特征和社会状况,设计上可以充分强调这种特征,以达到个性化目的。如加拿大蒙特特利尔市,2月的时候气温会下降到-34℃,一年的积雪量多达2.5m。到七月气温升高到32℃,湿度100%,夏天天气非常闷热。这个长方形的,大约12km2的区域恰恰被卡在两个重要的地理景观中间。北面是皇家山(MONT-ROYAL),南面是圣劳伦斯河。为了避免上面的恶劣天气,每天有50万人从地下进入到相互连接的60座大厦中。因为这个城市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以地下空间结构与交通系统为特色的蒙特利尔地下商业步行街(图2)。

3.2.2建筑风格的个性化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产生出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商业步行街景观构成因素中最能体现个性的是标志建筑。因此建筑风格的个性化是每条步行街都必须考虑的。在风格选择上也应遵循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征。从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或者设计――系列突出城市特色的景观小品作为步行街标志进行塑造。如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突出和保持了大量17和18世纪的历史原有建筑,如波旁宫、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凯旋门等。对于街道及沿街建筑立面的装饰、色调、高度等,基本保持了老城原有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欧洲传统的特色。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大部分是传统的商业步行街改造而成。因此很多城市以代表性的传统建筑风格塑造步行街整体特色,如苏州玄妙观、上海豫园(图3)、南京夫子庙、无锡崇安寺、开封大相国寺的广场等。

3.2.3材料色彩的个性化

材料与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它们是最能直接表现商业步行街的视觉形象个性的要素,对体现步行街的个性有重要的影响。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因为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特殊的、并为本地居民所喜爱的色彩和材料。因此在色彩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城市中独有的材料和色彩来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个性。如北京红墙黄瓦的宫廷建筑色彩和青瓦灰墙的四合院民居色彩构成北京的城市特色;青岛红瓦屋顶、米黄色的墙面、碧海白浪等色彩构成了海滨城市特色。绍兴(图4)粉墙黛瓦、特色的石板材料和倒影灵动的水色组成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把这些城市的特彩和材料融入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不止突出了城市特色而且也达到了塑造步行街个性的目的。

3.2.4功能设施的个性化

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居民对生活消费要求的不同对功能设施的要求也有所差别。功能设施的个性设计应突出体现城市的社会状况特点。在历史悠久的古城中,人们生活方式比较传统和悠闲,因此功能设施可以以传统休闲观赏类型为主,现代都市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步行街的功能设施可以在商业性与娱乐性方面个性化。如美国纽约是经济发达的现代城市,它的第五大道步行街的商店因货品丰富、品牌齐全、高档优质而闻名。街内商店橱窗设计精致新颖个性突出。同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都市,街内的功能设施文化个性也非常突出,从42街往北直至11O街,在第五大道两边,有一二十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而最南端的华盛顿广场(图5)是纽约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纽约的作家、画家、演员、艺术家都喜欢住在这里。这里有纽约最古老的剧场,散布的餐馆更是各种文化圈子聚会的首选。

篇8

关键词: 文化 市场 特征 产业 复杂

文化市场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产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市场,它带有本身的特殊属性。研究探讨文化市场的特征,对于繁荣发展文化市场,既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照价值。本文就此发表几点浅见,以期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

一、商品的双重性

文化产品与一般的产品不同,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商品也与一般的商品不同,文化产品与文化商品均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产品,顾名思议,指生产出来的物品。商品,指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一般价值两大要素。“使用价值”与“一般价值”都是一般商品的共同属性。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产品不是商品,为他人生产但不经过交换的产品也不是商品。可见,所谓“商品”,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历史范畴,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的结果。换言之,商品是进行交换、交易或进入市场销售的产品。而文化产品,一旦进入文化市场进行交换、交易、销售之后,便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就物质属性的层面而言,文化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存在价值;就精神属性的层面而言,文化商品又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美学品位、提高人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艺术素质等多种功能。

二、产业的复杂性

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相比,也呈现出明显的复杂特征。

一般产业,是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而文化产业,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新兴的产业,同样具有物质与精神相交融、相渗透的复杂性特征。正因为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所以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常常密切相关,甚至成为“连体婴儿”或“孪生姊妹”。然而,发展文化产业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开发,目的是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为此,一方面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努力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与精神意义,努力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要强调:文化生产不同于其他的物质生产,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劳动与精神创造,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三、市场的多元性

文化商品的双重性与文化产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市场的多元性。

一般的“市场”概念,是指商品买卖的场所,它是一定地区内商品或劳务等的供给和有支付能力需求间的关系。按地区范围划分,有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按商品种类划分,有粮食市场、棉纱市场、黄金市场等,并有技术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老五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市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与商品经济密切相连,它具有交换商品、提供信息、通融资金等重要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地发挥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个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代市场体系,推进了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特别是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与一般的市场相比,文化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市场,呈现出明显多元化特征。

一是经营体制的多元化,既有国营的文化市场,又有民营、自营的文化市场。

二是经营范围的多元化,既有一般的文化市场,又有特殊的文化市场(例如古玩文化市场、书画文化市场等)。

三是经营者的多元化,既有文化人,又有商人,还有商业文化人或文化商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