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4-03-13 16:15:16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 后勤 社会化

实行全面的后勤社会化改变了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帮助医院降低了后勤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医院后勤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帮助实现了医院人力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了医院的竞争能力。

1.后勤社会化的具体实施

1.1实施后勤社会化的第一步就是解决人员编制问题,对医院后勤机构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削减,把一部分编制岗位设置为后勤监督,其他部分的岗位都用来吸收具有丰富经验和海外先进技术的人员,大力引进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保证医院的医疗实力,从而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的配置,使后勤机构更加精简干练,以最少的人力发挥最大的效用。

1.2对后勤人员的引进要严格把关,并进行相关培训。每一个企业雇佣员工都要签署合同作为约束,医疗机构也不例外,每一个后勤人员都要佩戴相关证件上岗,要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比如,与食品有关的岗位员工一定要持有健康证、上岗证等。每一年医院的后勤要负责督促员工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对于某些特殊的岗位要进行特殊的培训和考核。这样做的目的,既能提高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又能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

1.3运用低廉的用工成本壮大后勤队伍。企业的用工成本占医院的15%~20%,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廉价的用工成本壮大后勤队伍。例如,一家医院雇佣800名员工为医院提供后勤服务,而按照传统的编制,后勤人员的数量仅仅200多人,这样一来,后勤的人力成本就有所降低。后勤公司可以承包医院的各类物业管理项目、医疗辅助项目等等,充分地保障了医院的后勤工作。

1.4要实现医院后勤的社会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我们可以将医院的后勤业务交付给一些专业的后勤企业来完成。例如,可以将挂号、护理、运送等业务都交给后勤企业来处理。后勤企业可以组成一个三十人左右的后勤小组,24小时在医院待命,哪里有需要就及时赶上去,例如,负责运送病人去手术室、传送检查报告、药品消毒等等,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医护人员分担了很多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好本职工作。

2.实行后勤社会化对医院的影响

2.1使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例如,一家医院的在职员工2000名,而卫生技术人员就有1900名,全部工勤人员仅仅100名。而此医院招聘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524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088名,中级以上职称的1026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有429人。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医院的员工在学历和职称上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2.2减少医院后勤的服务成本。医院每进入一名新职员,就要增加将近10万元左右的经费。如果我们还是实行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医院每年支出的经费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虽然,国家承担一部分的费用,但是,医院本身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但是实行后勤社会化以后,可以帮助医院节省很大一笔后勤开支费用。医院不需要自己组建后勤队伍,因此也不需要解决住房、交通、子女等问题。后勤费用的不断降低,为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3为医护人员减轻了负担。医院大大小小的运送任务达到几百万次,而每一次运送都要耗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全部由医院的医护人员来完成这些运送任务,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耽误了救治更多病患的时间。实行后勤社会化以后,为医院的医护人员分担了很多的工作负担,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医治病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2.4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后勤社会化以后,医院的业务数量不断增加,急诊人数和住院人数都在不断上涨,但是后勤人员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很多,增加的人数多为一线临床人员,因此,这些都归功与后勤社会化所发挥的效用。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得到改善以后,不仅医院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社会效益也得到良好发展。在大量的压力下,医院还能够保证医疗质量不下降都有赖于后勤社会化的功劳。因此,实行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中后勤社会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3.结论

实行全面的后勤社会化能够帮助医院合理人力资源,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引进高技术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组建一支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把一些低学历和低技术水平的岗位分离出来,可以有效节省医院的编制岗位,为更多高技术人才留出岗位,进一步帮助医院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才能利于不败质地,后勤企业的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供完善的服务,从而才能降低人力成本。即使后勤人员在社会后以后与医院没有直接的雇佣,但是,坚持为病人和医院提供良好的服务是他们的职责。所以,作为一名后勤服务人员一定要有一颗为人服务的心,改善自身人力资源的同时,间接也优化了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

因此,实行后勤社会化对于医院的人力资源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又能保证医院和后勤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使双方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滇黔桂边;民族地区;水资源开发;社会保障制度;必要性

引言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报告指出,全党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逐步建立起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在党中央强有力的号召下,我们必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从滇黔桂边民族地区库区的实际工作出发,针对库区移民的特殊性以及存在的发展障碍,建立兼顾库区移民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做好优抚安置移民工作,积极应对库区移民老龄化,全面建成覆盖滇黔桂边民族地区库区移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移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一、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特殊性和发展障碍

(一)身处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是阻碍民族地区库区移民自身发展的客观原因

地处滇黔桂边的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龙滩水电站、岩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等几座大中型水电站都处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广大少数民族同胞为服从国家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需要,成为非自愿移民,但大多水库移民因为主要从事农业、种养业,掌握的生存技能低,习惯“靠山吃饭”,只能依赖自然资源,选择后靠安置的方式,后靠在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存条件差的以碳酸盐岩石为主要特点的喀斯特地貌地区,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土地贫瘠,耕地少、质量差,山高坡陡,不适于耕作,发展基础差。再加上这些大中型水电站建成蓄水,地下水位抬高所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的变化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而还会影响库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成为了阻碍老少边山穷地区库区移民发展的客观原因。

(二)生活贫困程度深,国家投入不足,现状依然薄弱是阻碍民族地区库区移民自身发展的直接原因

滇黔桂边民族地区水库移民的主要安置点:广西的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和贵州的安龙县以及云南的富宁县等就处在最贫困的大石山区中,库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库区移民只能从事农业、牧业或者林业生产,而农、牧、林业生产的条件差,集约化程度低,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国家扶贫投入仍未能满足库区建设的需要,移民落后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如今,库区移民的主要来源是种养业和外出打工。但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民族地区库区移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一遇灾害就容易陷入生活困境,再加上农副产品的价格不稳定,交通不便,销售不畅,导致库区移民通过经营种养业提高家庭收入的难度增大。虽然劳务收入也是库区移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民族库区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当地就业机会很少,外出务工的移民也因少数民族语言与外界语言不通,或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缺少技能培训,只能从事一些粗活、累活、脏活,难以提高劳动收入并改善生活质量。生活贫困程度深,国家投入不足,现状依然薄弱是阻碍滇黔桂边民族地区库区移民自身发展的直接原因。

(三)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思想观念保守是阻碍民族地区库区移民自身发展的主观原因

在大规模的民族地区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中,众多移民一部分选择就地后靠的安置方式,一部分外迁到本镇或本县的集中安置点,小部分外迁到其他县,从总量上看,绝大部分库区移民都安置在本县。在这些移民安置县中,除广西天峨县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各县均属于国家重点扶持县,移民生活在地方比较偏远,交通比较糟糕,教育比较落后,发展比较滞后,与外界往来比较少的山区,缺乏与周边城市的交流、联系与合作,教育投入不足,教师队伍也不稳定,严重影响着库区的教育质量,很多移民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有限、思想观念保守、综合素质不高。虽然天峨县的整体经济发展不错,但众多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后,还是远离经济发展地区,交通不便,地理位置不利,移民点大量富余劳动力只好背井离乡,纷纷进城务工,由于缺少文化和劳动技能,多数移民处处碰壁:不是方言过重影响找工作,就是找不到技术工,只能做搬运、伐木等苦工。甚至有些移民工人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没有在务工前签订合同,遇到拖欠工资甚至拿不到工资等尴尬。[1]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思想观念保守是阻碍民族地区库区移民自身发展的主观原因。

(四)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无力改变生活现状是阻碍民族地区库区移民自身发展的生理原因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广西百色市作为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安置人数较多的一个市,在201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为46.55万人,占13.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46万人,占9.36%,意味着库区移民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大量老龄移民生理功能退化,身体衰老多病,精力和体力下降,劳动能力衰退,难以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导致移民家庭劳动用工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参与率下降,劳动力短缺。特别对于长期从事种养业的库区老龄移民来说,他们已经对长期居住的区域、民族建筑风格和从事的种养业形成习惯,并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感,不愿搬迁到其它地方居住及改变自己的居住风格和工种,再加上老龄移民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的速度慢,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难以对他们进行再培训和教育,这必然阻碍种养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2]民族地区库区移民无力改变生活现状,必然会影响库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未化解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实现公平公正是阻碍民族地区库区移民自身发展的体制原因

表面上看,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中进城务农的移民与其他劳动者一样,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事实上,库区移民在务工中受到很多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这主要是由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造成的。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结构间的这种事实上分而治之的现状使库区移民在就业保障、购房、粮油副食品价格补贴、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公共设施的使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的建设、公共服务和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很多限制。[3]虽然国家逐步完善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而且可报销的种类和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移民因此享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但是同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的已经失去土地的民族地区库区移民,如果所在的务工单位没有给他们缴纳工伤保险费,他们的人身安全很难得到保障;如果移民找不到工作,在没有土地耕种的情况下也享受不到失业保险、再就业培训等福利;同在一个城市里生活的移民由于他们是农村户口,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与城镇人口不一样,等等这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带来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都会阻碍民族地区库区移民自身的发展。

二、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传统移民安置模式的局限性

(一)以土地安置为主,但安置容量偏低,配置资源价值小,移民不适应重新安置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以就地后靠搬迁,土地安置为主的龙滩水电站、天生桥一级和二级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岩滩水电站等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库区中都共同存在着环境资源容量严重不足、移民安置容量标准偏低、配置资源产出效益低、被迫改变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移民收入难以获得保障等问题。库区移民在水库建设以前,都在各自熟耕熟种的、土壤肥沃的土地上劳作,习惯于原来种果树、种玉米、育树苗、养家禽等生产方式,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水库建设之后,库区移民只能靠重新配置的资源获取生活来源,这些重新配置的资源主要都是一些新开荒的贫瘠、沙性土地,由于土壤肥力不足,必须要库区移民经过增施有机肥,常年养地,促使土壤有机质提高,不断改良土壤,方可实现持续丰收、稳产。对于这些新开荒的土地也要修建水利设施,需要投入的成本高,投资回报长,并且,库区移民还要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原来习惯种田的只能种树或种玉米等,在短期内,移民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生产方式,生活陷入困境。

(二)缺乏长效保障功能的“前期补偿,后期扶持”政策根本无法有效解决移民的可持续生产和生活问题

目前,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库区主要实施的补偿政策是“前期补偿,后期扶持”。“前期补偿”等同于按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标准补偿 16年就永久买断移民户及后代后续的生存之本,这种补偿方式并不能真正体现土地具有稳定性和增殖性的价值以及土地对农民世代生活的保障功能,“前期补偿”只能满足移民搬迁安置前期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有效解决移民的可持续生产和生活问题,至于给符合扶持范围的农村移民每人每年扶持600元,扶持20年的后期补偿资金,对于很多没有田地耕种,没有工可打,无一技之长,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四无”少数民族移民来说,每人每月50元只能解燃眉之急,偏低的后期补偿费却反长效保障功能,根本解决不了库区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传统移民安置模式不能有效避免和降低不断出现的民族地区库区移民社会风险

根据世界银行移民政策高级顾问Michael M. Cernea 的研究,移民搬迁后将面临8 大方面的风险: 1.无地可耕;2.失业;3.无家可归;4.边缘化;5.食品不安全;6.发病率增加;7.失去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8.社会结构解体。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库区采用的是传统的移民安置模式,即土地安置+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后期扶持基金(项目扶持)。这种传统的安置模式主要采用的是补偿金直补到个人。如果以土地安置为主,安置容量又偏低,配置资源价值小,配置达不到标准,少数民族移民也不适应重新安置带来的特殊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如果以安置补助费为主,安置补助又不足以帮助移民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之“前期补偿,后期扶持”的手段和方式都比较单一,缺乏长效的保障机制,难以满足库区移民多元化的需求,根本无法解决移民的可持续生产和生活问题,难以有效避免和降低不断出现的移民社会风险。

三、建立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移民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维护库区稳定的需要

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库区移民得到“前期补偿,后期扶持”,但以土地安置为主的安置容量偏低,配置资源价值小,安置补助费偏低,缺乏长效保障功能的传统移民安置模式根本无法有效解决移民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民族地区库区移民丧失的不仅是在补偿中没有体现长期生活保障功能的土地,少数民族同胞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网络关系以及能够享受的公共财产权利和公共服务权利都遭到难以估量的破坏,维持民族地区库区移民生活水平的稳定因素被打破,移民的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和精神需求都陷入困境,不稳定因素滋生,移民工作埋下安全隐患。因此,构建、完善和运行体现滇黔桂边民族地区水库移民特殊性,实现“应保尽保”,保障移民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维护库区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做好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工作最起码的要求。

(二)建立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社会保障制度是规避移民社会风险,增强对抗社会风险能力的需要

党中央对水库移民采取“前期补偿,后期扶持”的政策和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些补偿以及相关工作依然不能保障民族地区库区日增的移民医疗支出,还不能满足移民对医疗卫生设施、交通通讯、学校教育、库区安全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突出、移民收入和非移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生存条件恶劣、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弱等移民遗留问题。移民搬迁后面临丧失土地、失业、无家可归、边缘化、食品不安全、发病率增加、失去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社会解体的风险没能从现今的安置工作中得以消除,如今在龙滩水电站库区试行的长期补偿政策可以进一步改善库区移民的生活,但加强移民后期扶持,细化移民安置实施措施,建立移民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可以帮助面临社会风险的移民提供最稳固的生活保障,让民族地区库区移民有家可回,有工可做,有钱可收,吃得起饭,看得起病,住得起房,享受得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与非移民和谐相处、公平竞争、共同进步,增强对抗社会风险的能力。

(三)建立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移民经济持续发展,改善移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库区移民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为移民营造安稳祥和的氛围。建立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库区移民中的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和劳动者提供专门的社会福利,为库区移民解除后顾之忧,是坚持少数民族特殊保护原则,全面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移民权利,实现人权保障的全面化,维护弱势群体人格尊严的重要举措。只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库区移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和扩大救助范围,加大经济建设、政策倾斜、卫生投入、教育扶持的力度等,根据库区移民的不同诉求,采取一些“特殊的”、“积极的”、“具体的”措施保护少数民族库区移民,才能为少数民族库区移民创造与原住居民经济社会发展一致的起点和公平的机会,使搬迁移民改变原来落后的生活面貌,达到事实上的与原住居民真正的平等地位,为实现移民经济持续发展,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制度保证。[4]

(四)建立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移民老龄化负效应,减轻移民负担的需要

随着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库区移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移民对于老龄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库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家庭抚养任务繁重,用于照顾老人的医疗支出,物质供养消费基金比例扩大,用于可持续发展的结余基金减少,移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因此,建立实行省级统筹的适合滇黔桂三省(区)民族地区库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强三省(区)社会保障的互助和共济,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监管,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为库区移民不断创造居家养老条件,加快库区老年服务建设,发展适合库区移民公共养老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在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同时,大力推广移民医疗救助制度,满足移民老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确保移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服务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让社会共同帮助移民应对老龄化负效应,减轻移民负担,为库区的快速发展扫除障碍。

(五)建立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强移民与原住居民社会整合度,促进库区和谐的需要

库区稳定是民族地区库区移民经济发展和库区进步的前提,社会保障是维护库区稳定的重要手段。建立充分保障民族地区库区移民利益的,实行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行业、属地管理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移民向城市有效流动。消除社会对移民的歧视与排斥,保护库区移民与其他居民积极合法的一切社会行为;消除库区移民与其他居民两极分化引发的社会不公平感以及移民生活没有着落的不安全感;消除由于移民的不公平产生的不安全因素,缓解库区移民与原住居民的矛盾和对立情绪,防止库区与社会产生新的隔阂;为移民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和移民福利;缩小库区移民与原住居民的贫富差距、享受国家政策的差距、参与公平竞争的差距,增强移民与原住居民社会整合度,促进库区和谐。[5]

参考文献:

[1]天峨县移民时兴请家教.天峨县地方志办公室[EB/ OL].http:// ,2007-10-15.

[2]祁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 策[J].生产力研究,2010,(7).

[3]童星,马西恒.“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 新移民的社区融合[J].社会科学研究,2008,(1).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篇3

【摘 要 题】理论探索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涵和特殊配置形式的社会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同时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提升,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同时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内涵正在不断拓宽,不仅包括日益增多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信息资源,而且包括与时俱进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能否得到高度重视和利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1 信息资源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

关于信息资源的内涵,学术界已进行了多层面探讨,但却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一种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信息资源,即是能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和渠道的传播,可以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信息。这一定义,蕴含了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

(1)具有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性。与一般物质资源相比,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性的资源。信息资源首先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发生直接影响作用,通过人对信息资源的理解、消化、运用,提高人自身的素质,甚至改变某种传统与习惯,从而有利于启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要素或变革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动力。而一般物质资源,比如矿山、河流、气候、土地等等,则不具有这种对人的主体作用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功能。信息资源的这种特性,要求人们必须以战略眼光认识信息资源,自觉地运用信息资源,立足有利于经济社会战略性发展的高度积极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转化。

(2)可传播性。信息资源借助于各类媒介,比如网络、电视、电话、印刷品、声像、电子信息、数据库等,可以广泛向社会传播,从而经常地深入地影响社会,对社会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以实现。信息资源不断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其价值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信息资源的可传播性,要求人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传播渠道的开拓与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建设,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达国家,信息传播经济占有愈益突出的位置,甚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生长点。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这样发展中大国所借鉴。

(3)可增长性。信息资源是人的智慧与才能的结晶,是无形资产,因而具有可增长性,是在不断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增长的过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一般的物质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只能是越开发利用资源越少,有些稀缺资源甚至会发生枯竭。信息资源的可增长性,要求人们不仅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研制与开发。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对信息资源研制与开发的力度与水平,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甚至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事实上,人们正是在不断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量的不断增升,信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车头”。

(4)综合性。信息资源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反映,而且任何一类信息资源,都几乎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类信息资源密切联系。由一种信息源引发生成另一种信息源,这是信息资源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正在呈现出一种“大科学”趋势,自然科学各门类之间相互交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和交融,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视角,不仅注重技术层面,而且更加注重社会及人文层面,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这是现代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愈益深入的必然结果。信息资源的综合性,要求人们不仅要注重自然科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且要注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善于在各类信息资源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中发现、挖掘信息资源的巨大社会价值。

2 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

2.1 信息资源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力量

处在信息化世界氛围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后发”优势,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首要环节显然是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功能,切实促进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使各个层面的生产力发展都依托灵敏、畅通、高效的信息资源,从而产生更大效益。

不可否认,在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6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超过80%,而我国只有40%左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在依托和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说明,信息资源尤其是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源的转化工作在我国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与潜力。深入地发掘信息资源的价值潜力,充分地拓展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空间,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当务之急。

2.2 信息资源对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市场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信息资源对社会生产力的价值促进,离不开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的作用。而社会生产力能否充分地依托和吸纳信息资源,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是否拥有吸纳、转化信息资源价值的空间和能力的结果。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狭窄,信息渠道不畅,更无所谓信息资源的形成与作用,这是造成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在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发展及其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与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畅通以及信息资源价值转化力度的不断加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通过20余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了由传统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向市场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的这场伟大变革,恰与世界信息化革命同步,因此,我国的经济市场化进程,更多地受益于世界信息革命的成果,更鲜明地体现了信息资源对生产方式变革的特色。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世界信息大传播、大交流的桥梁,利用层出不穷、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改造我们的生产方式,提升生产关系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这是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中国工业革命的必然选择。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国防;土地资源;逆向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163-02

1 国防土地资源逆向应用的含义

国防土地资源是指用于军事目的的土地,军事用地包括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军事设施用地,如指挥机关,营区训练场试验场,军用机场、港口、码头,军用洞库、仓库,军用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等用地。国防土地资源逆向应用是指军用土地向民用方向转移,是土地资源用途的转移。国防土地资源逆向应用为经济资源是国家国防资源以民用为目的的逆向应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新配置,它包含了以下含义:首先,指明了国防土地资源转向民用为逆向应用,使国防土地资源逆向应用的对象准确化了。其次,以“逆向应用”来表示“转”,表明民这个“转”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开发、应用的过程,逆向应用是相对于前一次为军用目的开发、应用而言。再次,“逆向应用”明确地表达了转的方向。最后,指出国防土地资源逆向应用以后还要在国民经济当中进行重新配置,说明民实质上仍是资源配置问题,也是宏观经济理论所应当包含的内容。

国防土地资源是国防资源的一种,从经济角度看,国防土地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自然性。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区位存在差异性,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其利用具有可持续性,供给具有稀缺性,而且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具有困难性。

(2)社会性。虽然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但由于国防土地资源是应人类社会的国家机器的国防而生,并且为国家国防所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在国防资源中带有社会资源,而且其发展顺应国家国防的需求而变化,总是伴随着国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对满足社会需求和国防需求有重大意义。

(3)战略性。国防土地资源是用于维护国家安全,军事用地上的指挥机关,营区训练场试验场,军用机场、港口、码头,军用洞库、仓库,军用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等都是保障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

(4)可变更性。许多不同种类和特性的土地资源,在社会和国防需求中进行变更。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通过劳动可直接或间接生产出需要的某些植物和动物产品,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服务,还可按国防、社会需要变更用途,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等。

2 国防土地资源逆向应用的原则

中国国土辽阔,各种资源包括国防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雄厚的基础,而国防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一直以来,军地土地资源配置都是相互独立的,国防土地和民用土地自成体系、相互分割,大量的土地资源重复投入,这些在无形中都增加了社会总成本,使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国防土地资源的开发、保护、分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关注。国防土地资源逆向应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国防土地资源应该首先保障国防用途。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而我国又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的今天。国防土地资源作为国防资源的一种,其战略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其不可动摇的战略性和重要性,国防的功能是首位的。

(2)在保障了国防需要的前提下,对于闲置的国防土地资源,可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军民共用。鉴于部分国防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军用机场、港口、码头等在保障和满足了国防需要的前提下,可以军民共用,服务经济建设。例如:2007年后甘肃的天水军民合用机场,作为甘肃省第二大城市的天水市也从此结束了没有民航运输的历史,天水军民合用机场实现民用航空通航;2010年开始的总投资4.5亿元的张家口机场军民合用改造工程,打通了张家口与外界的“空中走廊”,构筑起公路、铁路、航空并存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为建设京、冀、晋、蒙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奠定了硬件基础。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资源节约;指标体系;评价

资源节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既是推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及监测评价方法,对建立资源节约型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为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时,我们应遵循如下指导原则。

1.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必须在对区域社会大系统的运行过程及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做出准确、全面地分析和描述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及其协调性,使指标体系既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同时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取得数据,作为计量和评价基础。

2.全面性与突出重点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指标的选择要反映全面性要求。同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现实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应是指标体系中的重点。

3.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应与国际上为各国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接轨,但又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特殊性,比如城乡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规模过人等等,与发达国家或国际平均水平比较均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重点等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4.简便性与可行性并重的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避免过于繁琐,同时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是日前我国统计制度中具有或通过努力容易得到的,这样才能使其运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目的性与科学性相一致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变成可以量化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分析,用以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工作,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考核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成果。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反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及其内涵要求,具有代表性,同时还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内在联系,适应各省市及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具体指标的选择要通过分析筛选,明确指标含义,指标间可通过一些辅助指标;互相校核,便于取得资料进行监测。

6.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首先应突出发展速度。但要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重视发展的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与“总体小康”的区别,除内容更加全面以外,速度与质量并重也是明显的区别。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指标设置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园区的运行特点,指标体系应由宏观经济评价指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构成。

1.反映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就要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将环境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反映包括环境因素的经济发展成果。我们从环境经济、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来设计指标。

(1)环境经济指标如:人均国内生态产出总量(EDP);环境保护支出与GDP的比率;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

(2)资源状况指标如:人均能源年消费量;制造业增加值中自然资料密集产业所占份额;已探明矿物储量和已探明矿物燃料能源储量;物质材料利用强度;可再生能源资料的消费份额。

(3)环境污染程度指标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

2.反映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资源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主要由产出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和废物处置降低指标构成。

(1)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2)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传统的六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

(5)废物排放降低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具体包括: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农业秸秆资源化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从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废弃物排放的循环过程中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内容”;反映消费环节中主要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情况;反映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的生产运行情况;反映主要能源、原材料的适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情况。指标主要分成三类指标:一类是目标指标,一类是过程指标,一类是条件指标。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监测和预测功能的评价

1. 确定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量化标准。资源节约型社会奋斗目标以全国为考核范围确定其量化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对不同的省、市和地区而言,不能成为该省市、该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应远远超过临界值。也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及其具体指标的取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最低标准就是这些指标在全国范围内的临界值。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对不同地区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时也不能采取一套模式,有些地区个别指标可能已经达到了的标准,有些地区还达不到最低标准。

2.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由于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多个层次的指标子系统,考核评价应包括这一指标体系中各层次、各具体指标的实际水平。实践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在某个时期、某些方面存在快慢、先后,这样必然会出现有些指标的水平高,有些指标的水平低。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要坚持科学性与措施性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该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评价功能,更要有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与经济增长和环境预警工作是一个整体,指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现实讲,指标的数据必须可以获得,具有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能够与有关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密切相关,要能够为政策的决策部门提供有用的数据。

3.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按照“统筹兼顾、监测预警、调节需求、重点保障”的原则,整合煤电油气热等资源的信息,建立快速反应的能源与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及时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状态和发展态势,实现运行管理制度化,运行监测信息化,预测预警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能源与经济运行预警能力。为使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实现程度及最终是否实现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评价,实际工作中应以最上层的总体指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鲁玲.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监测评价[J].改革研究,2004,2:45-47.

[2]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国家统计局将建立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EB/OL].中国网. 2006.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 社区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整合

[作者简介]李训贵(1958- ),女,湖南澧县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物理;韩娟(1970- ),女,陕西西安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社区教育。(广东 广州 51040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67-02

自20世纪60年代末“学习型社会”概念提出以来,学习型社会不仅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主流教育思想,构建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为体系的学习型社会更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和目标。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也受到各国政府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社区教育也是如此。当前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强调对社区内“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共享。为了明确我国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对近几年公开发表的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一、社区教育资源及其类型

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学习型社区建设是推行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社区教育资源亦是社区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

基于学习型社区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教育周期的全程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社区教育开展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当然应该在数量上是丰富的,在属性上是多元的,在表现形式上是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社区全体成员在不同生命发展阶段的多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应该是一个庞大的基础工程,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关键。

教育资源 也称教育条件,包括了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影响教育活动开展的非物质因素或者精神资源,如教育的经验、传统、态度、精神风貌等。对教育资源的类别划分也存在多种标准。以资源的存在形态为标准,分为物质资源(或称有形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资源(或称无形资源);以资源的利用状态为标准,分为已利用的显性资源和尚未被利用的潜性或隐性资源;以资源的隶属主体为标准,分为教育机构的资源、非教育机构的资源和学习者个人的资源等。作为教育资源的下位概念,人们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类型划分也存在多种标准。

现在,人们大多倾向于从资源的存在形态和利用状态这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考察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我们以为,从资源的隶属主体为切入点思考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更能够有效推进我国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

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教育资源隶属主体间缺乏协调力

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强调社区内“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共享。因此,我们必须先明确,“现”存在于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是归谁所“有”。社区教育资源的隶属主体主要是组织机构和社区成员个体。社区内的各类组织机构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能够为社区教育提供场地、设施和师资。同时,社区内的名人、能人也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上述教育资源,或隶属单位,或隶属社区成员个体。这些资源主体对社区教育的参与程度有着显著差异,《东城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调查》课题组对北京东城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内各单位动员不够,参与度不高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号召和协调下,虽然一些单位对社区教育活动有所参与,并向社区开放了单位的部分资源,但是这仅限于个别单位,如学校、部队、医院、文化事业单位(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还有很多单位与所属社区联系较少。”

社区教育资源隶属主体间缺乏协调力的原因何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社区人”,原有的社会资源投入方式并没有同步地完成转型。同时,政府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投入系统也存在投入部门间相互封闭而非整合、开放、共享的问题。如民政部门从社区建设需求切入社区教育;宣传部门从构建学习型城市来切入;劳动部门从职业技能培训切入;司法部门从法制教育切入……但各类教育资源在社区层面相互封闭,缺乏协调。因此,必须整合各类组织机构的教育资源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二)不同资源隶属主体参与社区教育的驱动力不足

社区内的各类机构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有政治目标组织,如各级各类政府机关,以及像妇联这样的社团;有整合组织,如政党、法庭等;有模式维持组织,如学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博物馆等;以及经济生产组织。在我国,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以及模式维持组织中由政府举办的机构,它们的资源不仅具有特定部门的专属特征,更具有浓厚的社会公共性,驱动它们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要凭借政府的行政命令。对于经济生产组织,如社区内的企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等,其运作方式是市场化的,驱动它们向社区开放或投入教育资源,不仅要强调其在社区中应承担的非营利性的社会责任,还要遵循市场规律,以确保企业参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长久性。社区成员个体,是社区教育兼职队伍的重要力量,主要由先进人物、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干部和学生家长等构成,他们对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有着很高的参与热情,乐意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与人分享,但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驱动社区成员个体参与,更多要依靠自我社会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心理需要。

三、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策略

(一)政府要强化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统筹领导

当前,随着我国政府对社区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对社区教育从本部门职能出发予以领导、管理和监督。但是,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政府对来自各方面的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整合”,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在社区层面形成“合力”。

首先,在社区教育发展现阶段,一方面,社区教育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对教育资源建设提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社区内的资源隶属主体整体上自主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观念有待加强。而政府在社会资源统筹配置方面的优势权力和能力,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发展、影响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所以,需要政府出面,统筹领导和协调,组织、调动、协调社区内方方面面的分散力量,形成稳定的整体。

其次,建立具有全面统筹权力和能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实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实践证明,“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很有效。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在“区”的层面,“建立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管理机构——‘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主任,牵头单位是区教委,参与单位为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具体运行机制为区教委协调区直工委、区文明办、区街工办等有关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有关资源整合工作。”这是当前有效实施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组织保障。

最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资源整合的稳定性。在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共享与合作关系因人为因素而产生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完善的法规政策则是克服这些随机性、任意性,保障社区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政府要凭借法规政策手段,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性、途径、政府各部门应承担的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各团体参与社区教育鼓励政策等予以规范,确保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长效和稳定。

(二)教育资源整合要以资源隶属主体为第一切入口,分类分层逐步推进

首先,社区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文化单位等)以及区内社团组织(如行业协会、学术性机构、专业性机构等)应该是参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第一序列主体,因为其掌握的相关教育资源本身就具有社会公共性,再者其自身也拥有相对比较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此外也承担着很多社区教育的任务和工作。而且机构和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大力度参与会在社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这本身就会吸引其他资源主体如企业、社区成员个体更多地、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这是分类推进。

其次,所谓的分层推进是从资源的可利用程度来讲的,就是人力、财力、物力这些显性的、可量化的教育资源放在整合的第一层面。如此操作,有利于社区教育资源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社区内学习者的主动性的调动要建立在学习资源、学习机会以及学习途径的现实可获得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首先为社区成员参加、体验、认同、参与社区教育乃至形成较高水平的社区认同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然,要实现隶属于不同资源主体的资源能够长期且稳定地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还要根据不同资源主体的目标追求和运行方式探索互利双赢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三)教育资源整合要以较强整合能力的专业人员队伍为保障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最终实施者主要是各级社区教育机构的工作者,因此,社区教育工作者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态度及其自身的工作水平与能力直接关系到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水平和效果。

要形成有效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社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和驻区学校及社会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还要及时掌握社区成员的文化教育需求变化。因此,社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还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较强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活动策划能力也是必需的。所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职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来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学习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

[2]叶忠海.试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学习化社区[J].教育发展研究,2000(5).

[3]邱柏生.论社区资源类型及其整合方式[J].探索与争鸣,2006(6).

[4]《东城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调查》课题组.东城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调查研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9(4).

[5]李传红.海淀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调查研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0(1).

[6]李征.上海市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06(9)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社会制度 思政课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42-02

1 社会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思政课课程资源

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终身受益的课程。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都非常关注思政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指对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程活动环节产生制约作用的一切资源的总和。依据课程资源所发挥的功能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是课程必不可少的素材和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方法、情感等。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师资、教学场地、校园环境、设备等。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转变学习方式,而且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般而言,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本文正是在此意义上分析我国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对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我国的社会制度是影响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涉及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涉及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包括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是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课程资源。

2 社会制度之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凸显实践教学在思政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而实践教学正是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联系纽带,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认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谈”,不再是“真空”教学,才能使课堂学到的东西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由此可见,关注社会生活,就必须与社会制度相结合,从而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有机结合。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本质上是指向社会实践和指导社会生活的,其教学活动离不开社会的制度环境,同时社会制度规范和塑造大学生的行为,也在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社会制度为思政课教学活动规定了秩序,指明了方向。

2.1 社会制度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任何社会制度,都是对特定人群的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和规定,规定着人们行为的选择空间和社会生活秩序。当前我国的社会制度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了规范,既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又保证了课程资源的价值导向性。

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讲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共发展”,这样的课程资源既使学生掌握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不能要求单一的公有制。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可以使学生懂得经济成分多元化导致价值主体和价值的多元化,因此要尊重他人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兼顾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长期与近期的利益。

2.2 社会制度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行为规范作用

社会制度本质是一种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准则。因此社会制度一种可以规范学生行为的课程资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讲到“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需要规则和秩序,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经营者必须遵循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当然还要坚守职业道德。但在实际生活中,从几年前的“豆你玩”到“蒜你狠”,从“姜你军”到“糖高宗”,这一连串的涨价风波,透视出部分经营者的不规范的涨价。为此,国家发改委公布《反价格垄断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由此既可以让大学生理解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规范性,懂得了无论作为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思政课教师可以藉此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思维:生活中应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2.3 社会制度是思政课从教学功能向育人功能转变的重要载体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从注重教学功能到逐渐凸显育人功能,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一根本性转变更能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当然这一转变的实现需要社会制度这一课程资源和载体的支持。通过社会制度,大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社会,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 社会制度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开发利用原则

作为重要的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资源,社会制度的教育价值其开发和利用不能随意挖掘,而要遵循一定原则,既要体现高校思政课的特点,又要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最终要到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1 坚持主体性原则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倡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因为,主体性原则日益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原则,主体性原则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课程资源利用的主体。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促使大学生自觉地挖掘、发现、整合思政课中的社会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的、广泛的社会制度资源,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2 坚持时效性原则

任何课程资源都具有时效性。虽然社会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社会制度资源的利用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的社会制度课程资源虽然与我国的大政方针高度一致,充分体现国家的育人政策,但有些社会制度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脱节,无法激活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关注热情。因此,社会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坚持时效性。

3.3 坚持实效性原则

社会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益的制度性的课程资源,并结合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开发,恰当地选用。

4 社会制度课程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开发和利用策略

4.1 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制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思政课具有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思政课服务。例如,在讲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城乡选举首次“同票同权”的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而“同票同权”正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通过此案例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民主,更能发挥社会制度的价值导向作用,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发挥社会制度性课程资源的价值导向作用还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思政课教材、课堂教学中,就离不开社会制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开发和利用,可以牢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真正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

4.2 强化行为规范作用,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

在思政课教学中,高校思政课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强化社会制度的行为规范作用,充分发挥其课程资源优势,更好的指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

例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关于《构建诚信社会》一章,在讲解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美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及“社会安全号”,也可以结合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制度建设的现状,充分利用社会制度资源向学生阐明将来我国逐步会形成“一旦失信,处处碰壁,影响终身”的严密体系。最终会让失信者寸步难移,让守信者一路畅通。从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此树立诚信观念,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之,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需要借助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而社会制度是影响思政课教学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从而改进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制度缺失与制度伦理―― 兼议教育制度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14-15,39.

[2] 刘忠年.构建和谐课堂激活学生思维[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7-98.

[3] 冯永刚.制度架构下的道德教育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8):20-25.

[4] 邢瑞煜.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121-123.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篇8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在经济交往中形成了社会关系网络,身处于网络节点的中小企业将通过信息的传递以及资源的输送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中小企业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调动资源的能力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绩效。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成果的丰富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提供了可行性的研究路径,将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提供新的研究工具,为企业绩效水平的改善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社会资本的起源及其内涵界定

“社会资本”由经济学术语“资本”一词衍生而来,其理论来源自古典经济学理论。在传统经济学理论范式中生产要素具有三种表现形式:土地、资本以及劳动。这三种要素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资本具有流动性,是能够撬动土地,引导劳动的重要力量,资本可以通过金钱价值来衡量。但是随着学科视野的拓宽以及学科间的融合,“资本”一词逐渐地从经济学领域转向社会学科框架中。“社会资本”一词由此而形成,在早期的使用中马克思将社会资本作为工人阶级集合起来的人力资本,而马歇尔区分有形资本与社会资本,舒尔茨则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行区分,将人力资本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从这些讨论中,资本逐渐剥离其经济属性,融入了对社会对个体人的考虑。社会资本在含义变化中受到不同学科学者基于本学科实际问题考虑而丰富了其原始含义,在政治学者福山看来社会资本是一种基于信任基础上的深层次文化规范。而经济学者厉以宁看来社会资本则成为处于人际关系中的无形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学者对社会资本的解释因出发点的不同形成了不同视角下的定义。从诚信及准则的角度来看,Woolcook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信任及互惠的规范,Pumam认为,社会资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为人际关系网络、规范和信任感等,从而促进利益相关者间的协调与合作。从关系网络角度来看,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既是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联系又是社会结构中个体的特定行动,当这些联系发生了有利于行动的变化时,社会资本便产生了;Nahapiet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由个人和社会单位拥有的关系网络中,是通过这些关系网络获得的,并从这些关系网络中衍生出来的现实和潜在的总和,社会资本是一种影响了个人的行为以及经济增长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资源角度来看,Lin Nan认为,社会资本来源于组织活动所形成的交际网络,行为主体动用该网络中的资源形成了社会资本。各种角度不同的定义均指向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够促进使用者发展进步的资源。社会资本融合了使用主体的整体性价值与形象,对其本质的认识以及开发有助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能够调动资源,通过对资源的供给来实现预期目的。

社会资本由经济学概念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中,布尔迪厄、科尔曼社会学学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科尔曼为解决在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之间的差别问题,着重分析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建立转换的纽带,他从经济人的理性假设出发,为了实现经济人的长期持续化的利益必然会重视建立持久稳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作为一种纽带的同时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就此科尔曼将资本的经济价值属性转换到社会属性中。社会资本是社会个体中拥有的无形的资产,是个体能够调动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虽然不直接反映到经济价值,但是通过资源可以创造出经济效益。在科尔曼的理论结构中社会资本具有五种形式: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以及社会组织。这五种形式从不同的维度反映了社会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更清晰地认知社会资本提供了捷径。

二、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的维度分析

中小企业的社会关系是其社会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中所能够依据的重要资源,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发挥着优越性。就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环境来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依托企业技术资源赢得市场空间,同时依靠政治关系协商处理与政府之间关系,加强同行之间联系维护市场秩序,整体上保证企业发展绩效稳定化持续化。因此,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可以从如下三种维度分析。

(一)技术纽带

技术纽带是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空间吸引优秀人才所建立的以技术为媒介所形成的社会资源。以技术为纽带,但是其实质是具有认同性文化人才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在这一团体中人员拥有共同的知识结构,受到同等的技术标准规范。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建立相关专业性的协会,加强与技术人才的交流沟通,加强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优秀人才培养与建设,形成人才梯队,补充企业发展人才资源。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技术性人才资源,这类的社会关系既存在企业内部,同时也存在企业外部。内部的拉力与张力以及对外部的牵引力是衡量企业社会资本在这一方面上的重要指标。技术协会的影响力将决定中小企业能否直接在生产中改进生产方案,优化产品方案,将直接影响对产品以及企业形象的塑造力。

(二)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指在市场环境中生产同一产品的各个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定期进行沟通协商的组织。行业协会成为中小企业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组织媒介,也是中小企业在同行中展示良好形象的重要通道,通过这一平台加强与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共同维护好该行业市场环境。行业协会加强的是行业内部之间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行业内部的社会资本,通过自身所培育的社会信任度来实现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业协会因地域之间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而且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行业协会的成立也需要一定的标准要求。中小企业社会关系资源体现在这一行业协会中,与同行之间的联系组成了中小企业重要的社会交往资源,利用这种社会关系资源可以实现强强联合,形成其规模效应,增强行业协会之间的凝聚力。同时,行?I协会的出现意味着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相互沟通,在市场开发中能够尊重对方达成一致性共识,避免在行业市场内部秩序失衡现象的发生。行业协会将保证中小企业的交流交往频次,能够整合行业内部资源,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政治关联

政治关联牵涉到中小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招商引资需要中小企业参与,而中小企业为了实现规模化增长也需要政府力量的培植,需要政府能够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财政资金上予以倾斜,但是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政治关联往往意味着中小企业要通过不正当的渠道来获取政策的优惠权,要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来掌握更多的经济发展权。尽管不排除这种因素的存在,但是在这里政治关联主要是中小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处理方面。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交流有助于企业更快地获取相关信息,有助于企业能够最好地掌握政策的指导方向,对企业发展有着清晰化的指示效果。因此,政治关联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更为透明化的发展空间,政治关联意味着企业获得广义上的社会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政治关联上的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政治上提供符合行政程序的援助,如外部的政治关联可以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信誉度,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信誉保障,提高企业贷款的额度,解决企业在看发展中融资困难的局面,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通过与市场的互动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交往积累了各种社会资源,社会交往中的关系网络为企业提供了各类信息资源途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提供了交往的媒介,中小企业通过社会交往实现了对外的联系,拓宽了企业发展的路径。就技术协会的社会联系上,技术人才的储备给企业补充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企业在技术协会上的社会资本其实质演变为人才资本的形式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同行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提供了企业更多的社会帮助,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社会联系对企业信息渠道的拓宽以及信息收集和行政程序性问题的解决都带来了便利,减少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烦琐性问题。

(一)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汲取社会资源影响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是指企业在发展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当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比大于1的时候说明企业整体上的绩效不是很理想,相反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比小于1就说明了企业的绩效较高,愈偏离于1就说明绩效越好。企业的绩效受制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源,资源数量的汲取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都将代表着企业所独特的资源禀赋,是区别于其他企业进行资源消化的重要指标。社会资源嵌入到企业生产中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当然企业在发展中可能会因为资源汲取能力不足造成企业绩效上表现不佳。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在社会互动交往中培育而来的,作为社会交际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企业社会资本越丰富,企业获得的资源将会更多,特别是企业将能够通过社会关系建立起关系型的资源,将企业的资源与外部的社会资源进行对接,获得额外的资源,在社会网络中企业通过新的资源配置以及整合将会形成新的商业发展模式,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水平。企业社会资本连接着各个企业,在社会网络中企业能够通过延伸的社会网络来获取资源,在消化资源的同时来培植社会资本,在这一点上企业的社会资本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二)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提高企业合作效率影响企业绩效

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是经过长期的互动交往建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代表着企业作为一个主体在关系网络中的活跃度,中小企业一方面要直接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还要对接着上游的原料产商,双方的长期合作形成一定的信任感,在合作中企业能够相互了解对方的能力,对方在合作中对应的业务流程也相对熟练,减少了因陌生的合作方所带来的交易费用。中小企业在合作中首先需要确定合作对象,并选择合适的合作战略方案,企业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会选择最优的方案,在选择偏好上会根据社会资本的积累程度来定,一般交往密切同时符合双方发展战略目标的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优势能够在合作中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减少企业间合作的流程,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如在企业合作中具体事项的办理上可以暂时出让产品资源,产品成本可以后续到账等形式都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加快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加快经济运行效率。

(三)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提高企业形象影响企业绩效

在狭义上看,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就是一种信任关系,企业的信任度建立在社会资本之上,是经过长期的交往形成的有效同时也附带经济价值的一种关系。基于这种关系,企业社会资本也是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间通过信任来实现合作。在企业外部上企业社会资本越高,越能提升企业的形象,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合作空间,将迎来更多的合作对象。中小企业通过社会资本对企业形象的改善将能够汇聚更多的资源,使资源互补的企业能够实现合作,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提高。企业在对市场开发中面对消费者其企业形象将决定消费者对企业商品的态度,将影响企业市场份额的大小。企业社会资本塑造企业正面积极的形象,企业在对外展示中将无形中以这种积极的形象出现,企业获得同行之间以及消费者的赞誉。从社会资本上而言,企业能够通过良好的形象实现与同行之间的合作获得更丰富的资源,企业正是通过形象汇聚稳定的企业联盟获得更多的经济信息,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来实现绩效的提高。

(四)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强企业内聚力

社会资本本身是中小企业在市场交往中形成的,属于企业外部性资源,但是企业外部性因素同样将影响企业内部结构以及文化的改变。社会资本本身汇聚着信任的元素,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员工具有示范性作用,将对员工具有一定的功能引导性以及模范性的作用,在企业社会资本形成一定的影响后其外溢效应产生,企业员工在信任文化背景下将注重在生活与工作中对自己行为的规范,以企业信任文化为奠基,员工注重自身的修养,注重在个人品质上的锤炼,凝聚企业发展的共识来实现对自己的发展。企业社会资本的优势将形成一种规模化效应,更多的企业以及消费市场依附在企业社会资本之下,员工将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通过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力来巩固对企业的认知,强化对企业的归属感,凝聚对企业的共识。员工对企业社会资本企业形象的认可将会增强员工对企业整体性的认知,将集体的荣誉以及价值超越于个人的价值体认,形成员工共同的价值期待。

(五)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的创新

推荐期刊
  • 社会
    刊号:31-1123/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社会建设
    刊号:22-1410/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大社会
    刊号:44-1717/D
    级别:省级期刊
  • 法治社会
    刊号:44-1722/D
    级别:省级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