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研课题的途径8篇

时间:2024-03-26 09:50:27

科研课题的途径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途径

1999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这种合作模式给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契机。为此中国许多学者对这种教育做了很多宏观角度的研究,如:运行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等。但现在很多校企合作也从第一阶段的初步合作发展到深度合作阶段,现在对与微观层面的研究已经比较迫切。如:课程开发途径、课程的开发应用于实践等。所以本课题对校企合作过程中课程开发途径进行了研究。

2005年开始,宁波大红鹰学院与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以共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通过校企合作汽车专业一些专业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如《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等课程成功开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说:实训课程项目内容过于简单,满足不了大二的学生的知识需求;有些课程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实训设备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校企合作的深层次的发展。所以校企合作课程需进行再次开发,所以需对开发途径得进行研究。

一、水平转变途径

校企合作期间已开发的课程可通过水平转变途径来实现课程再次开发。从学校和企业双方着手,对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的师资力量、实训设备、教材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然后提出水平提高的措施。

学校方面:1、牵头召开课程建设讨论会,邀请汽车专业教师、学生、合作企业代表参加,讨论专业综合课程的设置及具体实施等内容等,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更合理。2、提升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水平。可通过“应用型”教师的建设,把教师建设成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素养较高,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专兼职应用型教师。应用型教师是指本身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并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师,或具有实践应用能力,能够解决政府、企业的实际问题,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教师。如:为鼓励教师的发展宁波大红鹰学院特出台文件《宁波大红鹰学院应用型教师资格认定、考核试行办法》。让教师参多与横向课题的开发与研究等方式方法提升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水平。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科研水平,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这一切不但提高了相关人员的能力,也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更进一步带动了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1]

企业方面:(1)安排真正的技术能手,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师傅参与教学,这类型的师傅毕竟是少数并且企业有自身的效益追求此类型的师傅很可能不能全程参与学生的教学,但要求他们一定要参与课程的开发,保证课程开发者的高水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理论,认为课程开发应包括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教学情境设计、行动导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等6个步骤。[2]企业方面技术能手必须参加课程再次开发环节中的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教学情境设计前期环节,把企业里的新技术、新要求融合到课程开发环节,才能使新开发的课程跟的上社会的新发展。(2)实训设备更新,通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原实训设备面临老化落伍的局面,企业需对设备进行及时更新,否则仍出现学生会的不是企业所现需得,仍需岗前再培训得局面,这样就失去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本意,努力通过实训设备的提升来实现课程的再次开发。

二、社会活动途径

社会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针对社会需求而设计的课程也是丰富多样的但他们总有一定的共性。课程的开发要适于本校实际特点与又要满足社会的高需求,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进行联合开发。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构建具体的课程开发途径上,应在专业层面与职业道德层面的基础上进行。 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环节来进行。如,在实训环节中增加“拓展”活动,在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精神。

为确保校企合作后期合作课程的持续性,需对课程进行再次开发。可通过水平转变途径来实现课程再次开发,可通过社会活动等途径来丰富已开发的课程。当然课程再次开放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2

【关键词】高职;德育途径;比较研究

读书育人,以德为先。在我国,由于高职院校存在的历史不长,高职德育工作正在探索过程中。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如何整体构建富有我国高职院校特色的德育体系,探索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显、隐结合的德育教育新途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研究课题。

1.何谓高职德育途径

高职院校德育途径是指教育者对高职生实施德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2.国内外高职德育途径研究之比较

2.1国外德育途径研究

国外有关德育途径的研究主要围绕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学科建设、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家校结合、心理教育等方面展开[1-2],并侧重于对德育隐性途径的研究。

在西方国家,他们的在德育途径不仅注重正面的、德目式的灌输教育,还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开展教育,寓德育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生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隐性教育。在美国大学,隐性的教育往往是通过生活指导、社区活动、宗教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的。在社区学院,课外活动主要有学生社团和被视为必修课的课外活动。早在20世纪2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初级学院,曾经成立了70个各种学生俱乐部。目前,虽然参加各种俱乐部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 但是一些社区学院,它们会采取积极措施在学生中培养能够组织领导课外活动和俱乐部的人才,通过学生组织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自我教育。在美国高校,它们的学生工作采取法制化的校纪管理,因而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其法制特点不仅在于规范化,而且有极高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程序,从而使得校纪管理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工作构成了良好的德育软环境,在对学生的关注、体谅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给予学生以熏陶,是日本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德育方法上常常采取隐性教育的方法,但是其德育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 比如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等。

2.2国内德育途径研究

国内的研究文献较丰富,涉及面较广。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更青睐选择具有明确教育意义和目的的德育途径,而对学生道德具有潜在影响的隐性德育比较忽视,从而导致隐性德育途径的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德育工作主要通过贯彻实施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得以开展,这是对高职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两课课程在高职德育过程中扮演着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角色, 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其他途径来开展德育工作。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德育主阵地建设,而在其他非德育课程教学的德育渗透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结果是淡化了各科教师关心育,参与德育的意识,尤其是非德育课教师淡化了教育性教学意识,客观上丧失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机会。同时,我国更注重显性德育途径的利用,校园环境、风气等隐性德育途径的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途径的拓展、各途径如何发挥各自功能、各途径如何优化配合、如何加强德育途径的实践环节等问题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趋向于体系化建设和具体化实施[3-7]。如按照空间特点,一般将德育途径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基本途径。国内相关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把企业纳入高职院校德育途径体系中,构成四大基本途径。从高职德育的具体实践出发,又在院校、家庭、社会、企业四大基本空间德育途径的基础上,再按照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分析整合和归类,把高职院校可以经常运用的德育途径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传媒等七类。这七类近20项德育途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通,构成了高职院校德育途径整体体系。对这些德育途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使德育资源得以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德育大格局。

通过对各国家德育途径的相关研究比较, 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与实践倾向于隐性的德育途径建设,国内的研究与实践则侧重于显性的途径建设。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大学生思想活动也随之显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从而决定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形式要从传统的以显性德育途径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变为显性德育途径与隐性德育途径相统一、相结合的德育途径新模式。只有显性与隐性途径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既是德育活动的客体,又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提升德育水平,满足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需要。只有两种德育途径相互结合,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威尔逊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美]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赵炜.比较视角中高职德育之共性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3:97-100.

[4]程则思.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5:113-114.

[5]胡孝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创新思路[J].职教论坛,2010,12:36-37.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3

[关键词]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64-03

长沙理工大学是湖南省一本招生的十所大学之一。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科研实力雄厚、立足行业、立足地方、发展迅猛的高校,肩负着“十二五”期间富民强省和建设“两型社会”的重任。在服务地方、科技强省和教育强省的过程中,学校提出“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工作重心由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的根本性转变,全面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和谐治校”的发展战略,目前学校正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人才培养是现阶段学校的重点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是能否顺利实现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建设的关键。在转型期,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这是学校转型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现状分析

(一)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认识

现阶段依据各种教育研究成果将高校定义为三种典型类型:“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现阶段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给出准确的界定并开展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见。在国内,武书连等曾提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并准确给出相应的界定。对此湖南大学陈厚丰等也提出类似的概念,但其给出的界定与武书连有所差别。在国外,现阶段没有出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界定,但是有与其相对应类型或层次的大学。

结合各类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对各类型大学的界定,“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从“规律”到“原理”转化的学术型研究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从“原理”到“方案”转化设计型技术人才,“教学型大学”主要培养从“方案”到“产品”转化应用型技能人才。可见“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培养厚基础、强应变、素质高、技术硬,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开拓精神,面向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型大学承担了“学术导向型”和“职业导向型”人才的双重培养任务。所以,在教学研究型大学里,应有15%至20%左右的学生是培养“学术导向型”的,即研究型人才。剩下的80%至85%学生是培养“职业导向型”的,即应用型人才。

可见,“教学研究型大学”仍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兼顾部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研究型人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有别于“教学型大学”的显著标志,同时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主要生源。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工作一直都是学校的重点,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学校的质量,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要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该明确学校属于哪种类型,是“教学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其次应结合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情况,同时充分考虑自身学校的特点与优势。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从价值倾向上,人才培养目标功利主义倾向严重。2.重人才培养的数量目标,轻质量。3.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类型不清,特色不够,呈现单一化、理想化趋势。

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正确选择人才培养途径是大学人才培养两个中心环节。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选择人才培养途径的基础,在大学确定好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规模后,方能以此为依据和标准,正确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途径。

(三)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途径是高校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途径。“教学研究型大学”一方面要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实用人才,另一方面要考虑学校更进一步的发展,为向更高层次的“研究型大学”转变做好充足的准备。可见“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兼顾“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途径的特点,承担着双重人才培养的任务,是现阶段我国大学中实力相对较强,培养学生相对较多的院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兼顾”绝不是“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这两种类型的直接拼凑,而是两者有机的“交叉与融合”。

现阶段我国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发言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其全面、系统、精细、深广的一面,但是这种学生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会造成学习被动、动手能力差、思维滞怠、主动探索意识薄弱等多种弊端。部分研究成果表明,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具备思维活跃、竞争意识强、主动积极、独立操作能力强等优秀品质,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结果可想而知。“研究型课程”最大优势在于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研究”,让学生“主动研究中”探索问题,从而锻炼各种能力。这是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很好补充和完善,有利于提高中国教育的水平,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必须“以研究为本、以学生为本”。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应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活动意识,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做学习和研究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研究型课程”关键不仅在研究后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研究型课程”中通过研究实践树立不断创新的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掌握各项实用技能。

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但是大学的人才培养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实际上目前的大学人才培养也主要依靠多种方式来完成,并以此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途径。在“教学研究型大学”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是一种有效人才培养途径方式,即通过学研究和社会实践途径培养人才,实现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研究型大学”可以充分发挥其与社会联系紧密的优势,使得学校人才培养活动充分借助社会的力量。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此来完成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另一方面“教学研究型大学”也为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实现其社会实践功能。

二、人才培养探讨

长沙理工大学“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专业是该校设置最早并保持持续发展的专业之一,作为学校的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南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如何在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期间,构建适应未来港航建设发展需要和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毕业生培养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设计型高级技术人才,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学环节、科研环节、实践环节入手,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型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在教学理念上,学校应紧紧围绕“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安排、选取课程教材、实施教学活动的环节中,都应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内容设置时,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安排、选择合理教材,教学实施时以完善人才培养的教学途径为主。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增加数学、力学等理论基础课,突出“厚基础,宽口径”;加强实践教学课时和实验课时,突出“强能力、高素质”。依托港航流体实验课、“长沙理工大学―广东金东海集团有限公司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长沙理工大学―广东金东海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基地”、“长沙理工大学―广东金东海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水利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紧紧围绕“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增加案例和实例教学,弥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同时采取课内讲学与课堂讨论、课外授学与课后自学并举的教学方式,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减少课内讲学,增加课堂讨论和课外指导,增设课外授学,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留出足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整体教学活动。

(二)研究型课程教学结果评价方式和考试方式建设

研究型课程教学结果评价必须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结果评价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教学途径中的重要作用。考试可考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例如:1.笔试。但这种考核方式应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方式,多采用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讨论式、论文式的题目等等。2.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无标准答案的设计型、研讨型、论文型、知识综合运用型作业。3.面试。面试可以使得老师与学生能直接进行接触和交流,通过拟定开放式题目,不仅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综合考查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如思维扩展、逻辑分析、应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多种教学结果评价方式的运用能较好地评定出是否顺利完成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同时教学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学生的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综合表现,降低传统的期末考试在评价教学结果中的权重比例,突出作业、笔试、面试、课外的学术成绩的权重比例,提高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实验成绩的权重比例。从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实验的次数、难度系数、成果等多个角度综合评价成绩,最后综合理论成绩和实践、科研、实验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学生科研平台体系建设

首先,通过搭建各类型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平台和基地,提供良好科学研究场所,营造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建立完善的科研奖励与资助机制。引导、激励、资助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开阔学科视野、提升理论水平、丰富知识层次。通过提高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来促进和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通过从事科学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所授知识的理解,课堂上就不容易照本宣科,讲授的课程内容也变得会生动且丰富。

其次,将科学研究变为人才培养的直接途径,给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基于港航流体实验课和“水利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立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鼓励学生参与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试验计划”、“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科前沿问题的洞察力,增强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完善“云影讲堂”和“博士论坛”等学术活动,聘请相关学科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举行学术讲座或专题报告,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提问、多学习,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跨学科开展合作式学习的研讨模式,鼓励不同学科学生相互交流,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符合“教学研究型大学”特点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机制建设

我校已经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下属单位以及省市设计院等水利水运工程领域主管部门及生产单位签订了一系列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院就合作研究、资源共享、双方学生、教师互访等多方面达成合作协议。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等均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机制,共同开展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质量要求的研究,共同探讨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监控方案。鼓励毕业生前往国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积极争取选派优秀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学习。

三、结束语

2010年长沙理工大学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学校启动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发展。本文选取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为例,分别从教学环节、科研环节、实践环节入手,探讨“三位一体”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可进一步推广到类似专业建设中。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录平,曹军,张拥华.大学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转型的途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1).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核评价途径 改革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知行合一’重在行的思政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编号:13C50)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3-0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高职院校工作的开展。现如今,落后的教学观念、方法、手段和死板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都是造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原因。所以,改革课程考核评价途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才能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实际状况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主要形式是笔试,考题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为了应对这样的考试,学生只是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对课堂上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更不用说对课外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的考核途径很容易让学生只在意考试的结果,不去注重享受学习的过程。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迟到早退看小说,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想方设法的从老师那“偷题”,要求老师给出考试范围、划出考试重点。更有甚者,通过请老师吃饭、给老师送礼来贿赂老师,希望老师可以透露考试内容,或者是在改卷时多多关照。这些现象在如今是很常见的。这些学生的行为彻底背离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所在,真是令人寒心。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有缺陷

现在,对于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一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专题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课程考核评价途径比较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没有自己的特色。

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运用考试的方式来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并转换为一定的学分,计入学生个人档案中。而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一部分,再联系教师的工作业绩和科研能力,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评职称的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的课程是一样的,其考核方式与教学效果的显著性密切相关。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途径经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的不断改进,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3.现有的考核评价途径难以考查教学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

现有的通过一张试卷进行考评的方式,是没有办法准确考查教学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其结果会导致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不等同于素质。因为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和教学对象不同素质水平的特殊状况不吻合,再加上观念、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理评价考核系统难以建立,从而导致了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极有可能会因为自身修养而受到个人爱好和感性色彩的极大影响,如果只顾及学生的爱好,就会很容易使理论庸俗,有可能会出现“低俗的课程受到学生的追捧”等问题。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改革的研究思路

1.加重过程考核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注重学习,改变学生应付考试、只要分数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考核更应该侧重于学习的过程。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应该将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上课时是否遵守纪律,是否认真听讲,课后是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等也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加重过程考核会加大教师的任务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与学生接触,深入学生之中,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2.注重灵活运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修养,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而不是一味的遵循教条、一味的死记硬背。教师要用灵活的考试题目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应用,绝对要避免临时突击记忆重点知识就可以得高分的考试形式。在倡导“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高职院校里,纯记忆题型是不符合其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考虑考试题型时应坚决避免这样的考试方式,不出或尽可能少出只靠记忆就可以得满分的题目,更不应该将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点作为考试内容。

3.运用实践载体

在专业课注重实践载体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重视实践载体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和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素质的做法,应该运用更加全面、更加多样的考核评价途径。比如社会专题调查、演讲答辩、分析案例等等。在众多的考核方式中,要紧紧抓住实践载体。与卷面笔试的考核方式相比较,运用实践载体,用具体的实际问题来考核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在运用过程中,要避免格式化的条条框框,重视题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课程考核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课程考核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间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途径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展现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还可以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考核评价途径的改革,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课堂扩展到课外,由单纯的知识考查扩展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这样可以以考试促进教学,以考试推动学习。所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和改革可以大大的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推动高职院校更好更快的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再娥.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91-92.

[2]刘友田. 对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4:85-87.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5

初中生物教师能够引领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

二、化学教学专业发展的一些途径

1.要善于学习

这是我们专业发展的保障,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生活开放,对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开放,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求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将教师置于一个被学生选择的地位上。因此,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是化学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使自己的教学有“源头活水”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学习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读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但读书要注意选择,要选自己能看懂的,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确实有用的书籍,否则效率会很低。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向网络学习,向社会学习,随时注意去发现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有意义的东西。

2.加强听评说课的训练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会上课,还要会听课、评课、说课。听课是教师开阔自身的教学视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感悟力,发展观察、记录、分析等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中重要途径之一。每所学校都根据不同教师提出不同的听课时数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听课的作用没有切实落到实处。要听好课教师首先要做好听课准备,比如,我听课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要得到哪些信息,在听课过程中要科学记录,用心去发现去推敲上课教师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相互交流,这样才有助于彼此提高。评课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评课要评教学理念、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评教师的基本功、评学生学习效果等,优质的评课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转变教育理念,激励教师加快知识更新、优化教学艺术。

3.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不再做“教书匠”,而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最直接的方式。课题的确定就是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围绕问题制订研究方案,之后再开展一系列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研究成果。

三、结语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6

一、 新课标、新要求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Learning by doing)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于新课程标准是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新课程标准的落实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先进的教学途径的支持。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匹配的,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途径。

二、 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有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小学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知道也不举手”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14.5%,高中生竟高达53.8%(孙云晓: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20个发现,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特别是在农村普通高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通过调查访谈,专家们认为,学生上课不愿主动提问发言,其实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表现。而在“任务型教学”中可将整个对话或阅读课文设计成一系列英语学习任务环,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通过个人、对子、小组活动形式,经历与人合作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展示各种才华,提供最大化语言习得机会,体验或多或少的成功,增强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实现教学目标。我校---洞头县第二中学是一所最普通的海岛学校。虽然近年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一些学科的成绩依旧不令人满意,与其它县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英语学科。诚然,客观现实的诸多因素制约着教学的本质,但是教师课堂教学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课堂设计,趣味性和兴趣性不高,教学模式老一套,导致教学目标不能落实,教学效益低下。学生也由于基础薄弱,兴趣不高,难以接受,甚至一些学生对英语彻底失望以至放弃。而英语学科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新教材的使用,这种矛盾和差距将会愈来愈严重。因此,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学情调查研究之后,课题组从2002年春就开始旨在探索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途径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1、杜威实用主义认识论: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学习的目的并非记住僵化的条条框框,而要解决个体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语言学家Herbert H. Clark (1996)说:“Language is used for doing things.”学习语言既不是背诵孤立的单词,也不是熟记脱离语境的句子,更不是记忆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应当教会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做事情”或“完成任务”服务的。

2、习得与互动理论:语言习得指出创设类似学习母语的真实环境,是一种轻松无意识的师生、生生及学生和环境中的互动关系。互动使学生学得的材料具有实践性。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输入材料稍稍超过个体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更有利于互动的产生和学习习得能力的培养。印度语言学家N.S.Prabhu提出语法知识可以而且必须会在交际活动中“学得”(pick up)。

3、社会语言学: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者能用语言描述对象、陈述观点或感悟材料的内容及深层内涵,即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语言运用时不但受规则制约也受文化习俗的限定。语言运用能力既要顾及语言的正确性,更应涵盖语言的得体性。

4、人本主义心理学:内在学习潜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和教学环境的外因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任务。当教师尊重了学生的意愿,相信他们的能力,就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融洽的师生关系克服了的阻碍,加速了学习进程,更利于学习任务较早完成。课题研究的实践和操作(一)课题研究的目标①探索“任务型教学”途径和我校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相结合的一种课堂教学框架;②汇编适合我校的“任务型”课堂教学途径的任务设计集;③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主动去习得英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力争提高我校教学质量; ④尝试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构想(见获奖论文《浅谈新课标下任务型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评价过程化》);⑤尝试在“任务型”教学理念下高中英语写作课的模式探讨(见获奖论文《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高三英语写作课的探索》);⑥英语新闻或多媒体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尝试,培训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见获奖论文《以英语新闻促进高中英语的创新教学》),同时汇集部分课件集;(二)、课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步骤及措施

1、方法:本课题研究综合运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为主,同时也辅以文献法、调查法、对比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法,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明确教学改革思路,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以实践为主,探索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各种类型及其操作方式,不断进行反思、组织公开课、实践课、进行总结,并以此指导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研究的基本思路为:(图略)

2、研究的步骤本课题虽然从立项到结题只有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但是课题的前期酝酿、准备早已在2002年春就开始了。课题申报成功后到现在结题,主要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2年7月---12月。①成立课题科研小组,积极宣传发动,明确职责,统一思想。调查分析“任务型教学” 目前在国内外、省内外研究现状,收集相关资料。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③编印学习材料,采用集体和分散学习的方法,组织教师系统学习相关理论、培训教师。④搞清了以下几大问题:“任务型教学”的理论背景;“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内涵和外延;任务学习的一般操作;实施课题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2)探索阶段:2003年2月---2004年6月。 ①对“任务型”教学途径进行深入的试验和探索,主要实施探索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备课及课堂教学的一般操作,分析和收集有关数据,分析它是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及“任务型”教学带来的变化等。 ②实施探索,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实际课堂教学的操作能力,对课题实施的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力求课题研究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③每三个星期进行一次课题组会议,内容包括:课题实践课、说课、评课、经验总结交流教科研活动,平时随时可以开展个别讨论。④定期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

(3)总结阶段:2004年6月—8月。 ①收集、分析、整理、提炼有关研究材料,为最后的总结做好准备。②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编辑《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任务设计简集》并且编印成册。③召开面对全校的课题成果汇报课,并且做好相关准备工件。④如有可能要求学校召开课题领导小组会议,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初步鉴定,准备或确定下学期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3、研究的措施

(1)宣传发动,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和课题实践课(每人每学期至少上四节课),商讨研究对策,营造教育科研氛围;

(2)统一思想,认识到位,定期进行科研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素养;

(3)加强师生联系,定期举行座谈会,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并改正不足;

(4)加强课题过程的管理,及时搜集课题研究材料,建立课题档案袋管理制度;

(5)及时了解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关注和督促学习的过程;

(6)理论联系实际,发现不足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总结经验,反复推敲,最后确定。

4、研究的原则

(1)分工负责原则。建立课题研究定期汇报制度,明确各成员在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定期检查、督促,不断修改完善。

(2)实事求是原则。本课题就是根据“任务型教学”理念及其模式和我校教学实际相结合,从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脚踏实地,不脱离实际和客观现实。

(3)创新原则。“任务型教学”本来就是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要求有点高,而本课题就是要找准研究的突破口,大胆实践,形成具有普通学校的课堂教学特色。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本课题以课堂实践为载体,不断丰富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理念,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课题研究的结论和思考

一、 课题研究的成效

1、得出一套比较符合普通海岛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课堂教学模式实例见获奖论文《浅谈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设计P22》

2、成功编写了《任务设计集》。此任务设计集聚了课题组成员的近两年的心血,它是在充分理解了“任务型教学”理念的精髓和在掌握其课堂一般途径后,在大家一起讨论,不断修改之下完成的。当然也借鉴了他人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整合了任务型教学途径在普通高中的实施,其更加富于社会信息和时代气息,也充分结合我校处于海岛和农村的现实条件,一些教学素材就来源于学生的身边,来自于学生的真实世界和生活实际。因此,课题组成员深深体会到此成果的珍贵和份量,这也是本课题最大的研究成果之一。说明:本《任务设计集》主要以高一英语为主,高二则以任务简集为主,高三则以写作课为主。(表略)

3、对“任务型”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1)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课题组归纳了“任务型教学”的各种任务类型,其中有几种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也十分适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2)任务的结构。“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其自身的结构性,它有任务目标、输入材料、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其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4、课题达到了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主动去习得英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展合作精神,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课题组做了如下一些调查分析:①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由于高一使用新教材和任务型模式的教法,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改变(见表1)。课题组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情况做了一次调查分析,从中不难发现,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发生了变化,实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表一: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统计表(表略)

②在口语水平上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在一个侧面上反应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的高低,口语也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因此,我校从2001年起就在高一年段实施英语口语测试,并作为期中、期末测试的重要部分。其主要内容为:流利程度、准确度、交流策略、主要意思表达度四个方面。从表中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口语的四个指标平均得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其中实验学生口语的流利程度的提高较明显,但是主要意思表达的提高不是很明显。

表二: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口语测试平均分统计表(表略)

③在综合应用能力上不断提高

表三是在2004年春一次高一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竞赛上,实验班和对照班参加竞赛学生的各项数据统计,由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听力、阅读、应用在平均分上都有所提高

表三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听力、阅读、应用平均分(表略)

④在学生竞赛方面成绩斐然。2003年在洞头县首届学生英语口语节上,我校学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实验班的包小云、朱珊珊同学获得了二等奖。⑤在教学成绩方面逐步提高。表四 实验班101与对照班102在高一入学(中考)、第一学期期末、第二学期期末成绩统计一览表(略)从表中可看出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实验班的成绩较入学相比有所提高,虽然提高的幅度不是很明显,一些数据可以说是让人担忧,但这也是我们做课题的主要原因。但从总体上看,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生率指标有了可喜的提高,让课题组感到非常欣慰。从中也反应了教学成绩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促而蹴的。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继续保持一颗永恒的科研之心,继续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我们定会取得好成绩和成效。

5、促进了课题实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改善教学行为,促进素质优化。

①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教科研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载体,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教学实际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不断提升教科研素养和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良好的教研氛围中,教师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提高了教研能力。近两年来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和参加各类教学技能评比,获得了较好的荣誉,其实也实属不易。

表五 课题组教师在各类评比中获奖统计一览表(略)

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近两年的课题实践研究,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加速了教师成长进程,其教学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深受学校领导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课题组教师可以说在我县也有一定的声誉。这些成绩的获得都是课题实施研究带来的结果,我们也体会到做课题的意义和乐趣所在,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表六 课题组教师在课堂教学评比、公开课统计一览表(略)

二、课题研究的结论和思考

(1) 课题研究的结论

1、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及理念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口语、阅读理解和写作等综合方面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从平时课堂观察看,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合作意识较强,口语表达能力强。

2、提高任务设计的质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是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3、恰如其分的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标准是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4、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需要是教师要有一口authentic(真实的)的口语。

5、课题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课外材料的搜集和整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英语的热忱。

6、任务型教学途径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精神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对于学习一贯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任务型教学途径可能会使他们掉队。因此,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变化尤其重要。

7、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适合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每节课都用任务型教学途径也是不现实的。同时任务的设计一定要遵循任务设计的原则(见获奖论文:《浅谈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设计P21》),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不能开展任务活动,课堂出现冷场等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思考

1、由于任务型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因此学生合作精神增强了。但是独立思考下降了,而且有向其他学科蔓延之势,学生往往一遇到问题就爱讨论。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是教师们当前争论的焦点。在教学操作中,如何处理好合作、竞争、独立意识的培养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2、高一新教材起点高,进度快,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经常给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讨论,因此我们的课时会出现不足。所以,如何更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如何正确处理能力培养和考试的关系,也是课题组接下来要研究的课题。

3、在任务型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差基本相等,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的语言水平要求。同时,一个教学课题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师资为保证,以适应新的教学任务。说心里话我们是第一次做市级课题,没有经验可谈,没有专家指导和成功经验借鉴,开展课题研究也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如何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迫切的课题,尤其在农村普通中学。

4、虽然我们的任务型设计和课堂教学比较适合实验班的学生水平,但是随着近几年普通高中的扩招及生源质量的下降,如何继续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或者是如何把任务型教学途径和“分层教学”相结合,这也是另一个课题。

推广的价值

在“任务型教学”理念下,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其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操作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他们获得的更多的是运用语言的能力。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深化,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越趋自动化和自主化,学生了愈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由于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小组讨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操练的机会,而且是一个集思广益和互相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智力水平。 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大力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其教学理念已经广泛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实也得到了在一线教师的认同与实践的证明,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理念,不管是在重点中学还是一般的普通高中都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① Jane Willis 1996.[M]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② David Nunan 1989 [M] Design Tasks of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③ 高歌 关于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思考 《教学月刊》2001年7 月

④ 左焕琪等《全国中学英语教学调查与分析》1990年[M]

⑤ 池方浩 池哲萍 《教育课题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⑥ 《TBLT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技巧》 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2年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7

【关键词】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显性和隐性培养环节;跨学科延伸

1 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快速发展,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建筑学学科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稀缺资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筑学学科教育从业人员应积极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培养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建筑学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不同于以思想和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学科,建筑学研究生需要综合运用科学原理,针对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工程实践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因此,善于发现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并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创新途径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培养建筑学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创新型研究生应该是具有宽阔深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的实践创新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个性品质,三者要有机统一。其中,宽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建筑工程类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实践知识及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等工具类相关知识。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专业实践的创新活动过程中,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方式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个性品质是指具有对科学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与洞察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见图1-1。

图1-1 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素质结构1

建筑类研究生应该注重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参与科研实践是建筑类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导师和任课教师是培养建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但是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应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这对于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出于经费等制约,研究生很少能有机会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氛围相对封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课堂灌输知识,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学术问题的探寻,难以对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目前高校对建筑类研究生考核形式还主要集中在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等几方面,而对于研究生心理综合素质、实践训练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等缺少评价机制。

2 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创造三构成理论

在对创造力的研究中,哈佛大学的阿马比尔(Amabile)教授提出的创造三构成理论较有影响力。他认为,创造三构成理论包括专业知识(Expertise)、创造技能(CreativitySkills)和工作动机。在阿马比尔的创造三构成理论中,专业知识是创造者创造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基础,而创造技能是开展创造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动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见图2-1。

图2-1 阿马比尔的创造力三构成理论2

2.2 显性和隐性培养环节并重

在研究生显性培养环节中,课程的设置对研究生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研究生在所修课程中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通过选修不同的课程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其创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一门课程,授课教师不同、所选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不同,其教学内容就会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学深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教学方法不同也将会影响教学效果,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创造三构成中的专业知识来看,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非天赐,而是必须与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显性培养环节与隐性培养因素对研究生的创造力培养几乎同等重要。导师不仅应该关注研究生是否完成了实践环节,还应该关注其有效性,以明确显性培养环节和隐性培养因素的效果。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造能力培养更是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创造三构成理论为建筑学研究生创造力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3 注重科研课题的跨学科延伸

将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引入教学过程中,是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可通过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综合训练,并在实践中整合和补充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和设计能力,从而由一名学生转化为符合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建筑类研究生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实践中科学问题,激发创新意识,研究新方法、新技艺,提升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无疑是非常适合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实践的途径。导师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新形势、新变化下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导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将传授知识转为启发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导师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兴趣,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在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点容易产生创新点,应重点关注。课题应具备研究意义和可行性,同时要重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的确立,从研究方法上对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建筑学研究生应熟悉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等研究方向,面对新现实和新课题,能做到专业知识的熟练运用,目光独具,及时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并能够总结凝练成学术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使之解决。

3 结语

建筑学研究生应兼具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学习者。在有限的培养时间中,教师应及早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特长确定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传授一整套研究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资料和提高研究技能的要求,督促研究生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建筑学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就是对提高其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中间导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师生应该是一种科研伙伴关系,相互信赖,相互启发,共同合作,以便顺利完成建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丁金华.“五位一体”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J] . 四川建筑, 2015,(2) : 54-56

[2] 杨青娟等. 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 [J]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9) : 108-112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8

【关键词】提高 教师 自身能力 有效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广大教师面临新的挑战。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只有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尽有由志向来培养,才干只有由才干来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人才,首先必须有一批忠诚教育事业、有献身精神、知识广博、治学严谨、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应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学习的提高途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交流、学习、研究以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的需要。

1.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1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既是学习者、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1.2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发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

1.3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1.4教育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知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把握了学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

2.校本研究是提高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和重要基地,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完善的职业。通过校本培训,我们认识到:①教师必须由“教书匠”成为研究者。②可以充分提升中学教师的科研素养。③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④更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⑤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合作意识。

3.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经过三年多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书写研究日志,也成为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反思的良好习惯,大家把每天对课题的思考、探究、试验等一系列行为都记录在研究日志上,便于日后的搜集和整理。在这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内省、反思,很快地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课题组5人在短短的一年中,都进步非常快,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别的老师,目前我们都是我二中的骨干教师。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这是提高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

4.说课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说课作为新的教研形式,对于教育观念的改革、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教学的研究、反思评价无疑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①说课能提高教师掌握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要求教师说大纲,说教材,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地学习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理清本课的知识结构,弄清教材的前后联系,以及所说内容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及编写意图。为此说课者势必逼迫自己去系统地、深入地钻研教材和反复阅读有关教学参考、教育杂志,加深理解大纲、教材,准确地制定出教学目标。 ②另外,教材分析对于讲授的知识、练习的内容、作业的布置、新旧知识的衔接,重点、难点、以及拓展练习等的设置,教师必须做到严格筛选,认真选择。③其他教师的评价也有利于完善自我、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5.读书和写作: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