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家居活动总结8篇

时间:2022-03-29 12:15:03

家居活动总结

家居活动总结篇1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51)。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其他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交通通信(0.0582)、医疗保健(0.0475)、家庭设备(0.0463)、衣着(0.0295)、其他(0.0119)、文教娱乐(-0.0306)。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娱乐的支出反而有所下降,反映出省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投入的忽视,全省整体精神文化层次较低。

(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敏感程度。

从整体上看,居住支出对收入的敏感性最高,为1.46。其次是家庭设备,为1.12。这说明此两类商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省农民非常关注和热衷于改善家庭生活、居住条件。而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其他类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几类商品对收入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缺乏弹性,省农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增长低于其收入的增长。

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针对目前的消费现状,为合理引导省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一)稳步提高省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只有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适合省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放开农民消费思路的重要基础。

(三)大力推动“建材下乡”、“家电下乡”。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的情况,全面推广“建材下乡”、“家电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建材、家电产品,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家居活动总结篇2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51)。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其他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交通通信(0.0582)、医疗保健(0.0475)、家庭设备(0.0463)、衣着(0.0295)、其他(0.0119)、文教娱乐(-0.0306)。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娱乐的支出反而有所下降,反映出省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投入的忽视,全省整体精神文化层次较低。

(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敏感程度。

从整体上看,居住支出对收入的敏感性最高,为1.46。其次是家庭设备,为1.12。这说明此两类商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省农民非常关注和热衷于改善家庭生活、居住条件。而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其他类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几类商品对收入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缺乏弹性,省农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增长低于其收入的增长。

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

针对目前的消费现状,为合理引导省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一)稳步提高省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只有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适合省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放开农民消费思路的重要基础。

(三)大力推动“建材下乡”、“家电下乡”。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的情况,全面推广“建材下乡”、“家电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建材、家电产品,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超级秘书网

家居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 城乡结合地区 居民休闲行为

城乡结合地区是城市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关于城乡结合地区的休闲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很少,一直都把它笼统地置于城市居民或农村休闲市场休闲研究的范畴,没有注意到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的特殊性。所以,在建设和谐城乡的大背景下,关注和研究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的休闲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者于2010年5月份随机选取了南昌市桃花镇和京东镇30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了解了当地居民休闲的现实状况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行为特点。

一、南昌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现状分析

1.调查概况

(1)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

桃花镇位于南昌市西湖区,全镇占地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5千人,辖12个行政村,4社区。全镇GDP达到1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16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47元,综合实力在江西省乡镇中排名第四。京东镇位于南昌青山湖区,镇域面积7.9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下辖10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居委会,2009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164万元。这两个镇都属于南昌经济强镇,居民收入大多依靠出租房屋或者经营实体,年收入高,除部分公职人员外大多数都能自由分配时间。

(2)旅游休闲发展状况

截止2009年,两镇周边共有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4个;艺术馆及文

化馆2个;专业艺术剧团3个。伴随着南昌全面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阶段,两镇将增加全民健身工程28个,将改扩建社区活动中心8个,将建设晨晚练辅导站11个,将建设高标准电影放映场所1个。

2.居民休闲的基本情况

(1)休闲动机

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有227位居民选择以观光游览、疏缓压力、陪伴家人及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休闲动机,占总量的78.5%。同时又由于调查地处于赣江岸边,离梅岭风景区又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有78位居民单单选择享受大自然,欣赏美丽的风景为主要动机,占总量的27%。

图1 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主要休闲动机示意图

(2)闲暇时间分配情况

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有182位居民选择能够自由的分配自己的休闲时间,占总量的63%,他们一天的休闲时间占全天时间的1/4;另外有87位居民选择自己的休闲时间不受自己控制,休闲时间较少,占总量的30%。造成地区居民休闲时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桃花镇和京东镇是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建制镇,镇区的居民以个体经商者居多,大多数居民并不在意周末和节假日的区别,一般都是自主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但由于所住居民主要分为两类,即房东和租房者,房东由于不要从事任何工作,故闲暇时间较多,而租房者由于经济压力较大,闲暇时间几乎没有。

(3)主要的休闲方式

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在工作日,有237位居民选择室内休闲方式主要是以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打牌、搓麻将、看书看报、睡觉为主,占总量的82%,而有178位居民选择的户外休闲方式主要是以购物、散步和走亲访友为主,占总量的62%。在休息日,虽然看电视上网、打牌搓麻等室内活动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但相比工作日来说,更多的人走向了户外,有246位居民选择如逛街购物、走亲访友、唱卡拉OK、跳舞、做美容美发等户外活动,占总量的85%。

图2 居民主要休闲方式选择示意图(百分数)

(4)主要的休闲空间选择

调查发现,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两地居民的休闲区域都高度集中在本镇范围内。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在工作日,有219位居民首选的休闲场所就是家里,占总量的76%,而需要承担家务的女性和退休后的老人则会选择逛街道、超市、去公园和广场。在休息日,人们更愿意走出家门,到户外参与一些休闲活动。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有31位居民仍然选择在家里度过假日时光,占11%;有97位居民前往商业街旅游购物,占34%;有29位居民选择去公园和广场,占10%;有33位居民选择去风景名胜区,占11%;而去卡拉OK厅、舞厅、网吧、社区活动中心、电影院、美容美发店的人有99位,占34%。

(5)休闲满意度

由于休闲生活质量涉及到很多方面,故这里所说的满意度是对总体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有151位居民选择休闲生活质量一般,占52%;有77位居民选择比较满意,占27%;有21位居民选择非常满意,占7%。所以从从总体上看,两地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

二、影响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的因子分析

1.地域文化

城乡结合地区原属于农村,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划入到了城市,故其文化带有浓重的农村地域文化。调查显示,地域文化只对居民休闲方式和空间的选择产生影响。如桃花镇由于经济水平发展较高,故大部分居民在选择休闲动机时,以调节身心和缓解压力为主;而京东镇的居民则以感受自然和联系感情为主。

2.性格

“性格”在居民休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查显示,热情率直的人偏好与家人结伴而行,喜欢广场和各种社交场合,同时这种人在休闲中的花费也比较高;安静的人偏好与家人同事结伴而行,喜欢山水和田园环境;抑郁的人偏好与贴心的朋友结伴而行,喜欢独处。

3.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喜爱的休闲空间及资源均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休闲行为。调查显示,年龄主要对居民每月休闲花费、居民休闲时间选择、居民休闲同伴选择、休闲空间和类型选择等四方面产生影响。如:36至45岁的居民工作收入稳定,事业较成功,其他压力(如住房、汽车等)都已解决,因而大多数都选择春季和秋季携家人一同出行,在休闲空间的选择上则以各种山水风光、文物古迹为主,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比较注重享受,在休闲上花费较高。

4.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对居民每月休闲花费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收入越高,花费就越大。调查显示,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居民一般选择一礼拜一次逛各种广场和社区活动中心,花费大概在100元以下;收入在1000―2000元的居民一般选择一个月一次参观近郊的景区,花费大概200元左右;收入3000―5000元的居民一般选择携带家人参加各种观光、钓鱼、野炊活动,花费大概500元左右;收入5000元以上的居民一般会选择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类聚会和观赏电影,一旦有长假,还会安排长途旅行,花费一般占到收入的五分之一。

5.性别

男性比较偏好的旅游资源有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及乡野田园风光,而女性除了以上之外,还比较偏好旅游购物;男性在人际交往上比女性频率高,休闲兴趣比女性大,因而男性比女性休闲花费多;男性选择去游乐场所的比重较大,而女性则比较偏好步行街休闲场所。

三、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

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的休闲行为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是比较发现,其与农村居民的更为相似,却又逐步向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靠拢,所以总体来说其特征具备过渡的性质。

1.突出交往性

城乡结合地区居民多来自农村,相互之间沾亲带故,这与大城市的社区居民不同。大城市居民之间的的距离感和隐私性都很强,相互之间都在隐藏自己,是属于行政性的社区,而城乡结合地区的社区属于带有情感色彩的传统社区,相互之间以休闲为纽带的行为四处可见。因此,在休闲伙伴的选择上,城乡结合地区的居民都会选择自己认识的人来参与。

2.休闲方式的选择单一且极易跟风

虽然城乡结合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规划的滞后,导致地区内部休闲产品种类单调,使得人们拥有过剩的休闲时间却只能以简单的方式打发。同时,由于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之间的休闲交往是随意而自然的,可以随意地到邻居家串门聊天,也可以很自然地加入一个牌局或棋局,使得各种不健康的休闲方式极易在居民中传播开来,而需要花费精力的学习提高型和自我发展型休闲活动则易受到冷落。

3.休闲消费低却存在潜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并不低,但是就其消费和休闲消费进行比较后发现,绝大多数居民在工作日的实际休闲消费额不超过200元,即使是在休息日,其消费也只有300元左右,这说明该地区居民在休闲支出上保守而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愿意在休闲方面消费,调查发现,人们的理想休闲消费远高于实际休闲消费,这说明在消费意愿上,他们已经跟城市居民相差无几,其消费能力存在巨大的开发空间。

四、促进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市场发展的建议

1.将休闲纳入公共政策的范畴

目前,城乡结合地区休闲时代已经提前来临,休闲活动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当地政府应考虑将休闲纳入公共政策的视野中。通过完善社会福利等各种制度和规范商业休闲市场,以提高民众的休闲满意度及休闲生活质量。

2.社区加强对居民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社区基础组织首先应增强休闲在居民生活中重要性的认识,多组织本地社区居民能够参与的休闲活动;其次应加强对本社区休闲服务场所员工的培训力度,保证社区休闲软服务及时跟上;再次应完善休闲设施指示系统并及时修补和更新残缺的休闲设备,消除安全隐患。

3.政府应加大对休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目前,南昌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旧城改造建设,桃花镇和京东镇要成为改造成果的展示区,就应该根据原有规划,遵守有关规定,确保对休闲设施的投资力度,确保在新建造的社区、办公区、步行街、广场中设置足够多的休闲设施。同时,也要注意对原有公共休闲设施的改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补齐老建筑群缺乏的休闲设施、健身器材、景观小品等。

4.重视文化休闲,倡导文明休闲方式

目前,两镇部分居民对物质的追求超过对精神追求,甚至对文化休闲缺乏兴趣,致使许多健康的休闲方式在居民中难以普及,这样不利于文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而,政府和休闲企业应在公共休闲空间的设置中增加文化氛围,如扩大对文明、高雅的休闲方式的宣传,对部分文化体育等休闲场所实行免票方式等。同时,还应增大图书馆的数量,尽量做到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并建立好属于社区居民的休闲档案,实现休闲供求的完全平衡。

参考文献:

[1] 金倩:成都、武汉市居民休闲活动满意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金倩 楼嘉军:武汉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及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06

[3] 张玉华 谢庆芝 罗明凤:江西省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2007

[4] 唐雪琼:县级城镇居民休闲行为研究一以云南蒙自县为例[J].人文地理,2004

家居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分配改革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5025603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09年的17174.7元,增长了49%,年均增长率达16.3%。但中国国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总是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9.3%,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是7.5%,两者相差不到2%。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10.1%,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只有5.2%,两者相差近5%,由此可以看出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的状况在加大。而且,剔除期间价格因素,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增长只有3%左右,总而言之,居民收入跟不上经济增长,或者说,经济增长没有让大多数中国人分享其应有的成果,这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目标。

“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缓慢,这不仅影响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制约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还会相对减少国内总需求,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运行。在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已成为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而加快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则是我国今后社会总需求增长快慢的主要决定因素。另外,居民收入增长,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问题,还关系社会稳定。鉴于居民收入增长问题,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关系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划等诸多重大问题,分析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提出有效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就显得十分重要。

2居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1居民收入结构分析

城镇居民收入来源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工资性收入,即居民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二是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三是经营性收入,指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即企业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通常表现为现金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这里主要是城镇自主创业,以自己生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居民)。四是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就是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2.2建立模型

为了分析各个因素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可建立如下生产函数:

家居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新疆 农村居民 消费结构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支点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刺激消费需求、优化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首选措施,更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要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一方面,应启动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应启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因而,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当务之急应是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因而,关注农村居民消费,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并引导和促进农村居民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经济的发展对边疆的稳定和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要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的增长,因而研究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消费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可以提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信息,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对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快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费问题是现代西方消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从心理因素入手提出了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及“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建立了收入假说下的消费函数理论,为消费结构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自凯恩斯之后,出现了诸多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尤以佛里德曼(1976)、莫迪利安尼(1985)、杜森贝里、霍尔(1978)等人为代表。1976年佛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分为瞬时收入和持久收入,消费分为瞬时消费和持久消费,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当前的消费支出,即居民当前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

我国对消费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63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初教授在其所发表《关于消费问题的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消费结构的概念。1983年尹世杰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作为我国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远耍系统地研究了消费结构问题;今年来消费结构研究方法更是趋于新颖化。董永茂(2005)采用ELES模型,利用1998、2003年浙江省农村家庭消费开支调查资料,对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杭斌、申春兰(2005)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来证明潜在的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农户的预防性储蓄有着密切关系;郭爱君、武国荣(2008)通过建立AIDS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九五”和“十五”两个时期的中国农村居民七大类商品消费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此外;对数模型、二次移动平均模型(DMAM)、综列数据模型等均为目前消费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国外侧重于方法的研究和创新,而国内研究则侧重于居民消费结构所涉及的具体方面,如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居民消费结构的预测等多方面的定性分析,以及应用数量方法对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定量分析等。尽管在国内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已有很多理论成果,但是大部分是研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关于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三、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和变动趋势分析

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近年来新疆农村居民各个方面的消费情况,以下通过对新疆农村居民的吃、穿、住、用等方面人均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比重的变化图来研究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食品支出

新疆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从2000年的618.2元上升到2011年的1589.5元,11年的时间新疆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增长了2.57倍。恩格尔定律指出,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将随收入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然而由下图可以看出2000~2011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从2000年22%左右下降至2011年的15%以下,说明新疆农村居民并正向更好生活阶段迈进。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从恩格尔系数变化所得到的结论。

(二)衣着支出

近十年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欣赏品味在不断提高,新疆农村居民在穿着方面出现了较大变化,农村居民已不仅仅满足于“穿”的本身,也更加注重于质量和款式等方面的提高。相关数据表明2000年新疆农村居民用于衣着方面支出为114.26元,到2011年增加到了372.1元,是2000年的3.25倍,而2000~2011年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幅为2.57倍,低于衣着支出的增加幅度。可见,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衣着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5年这一下降趋势并不明显,甚至有些年间偶尔有上升趋势,但近十年间新疆农村居民衣着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也正是恩格尔定律的一次运用。

(三)居住支出

住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场所,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农村住房消费变化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其总的特点是农村居民住宅面积逐渐扩大,住房质量逐年提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1年的人均居住支出1025.3元,相比于2000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170.9元,增长了6倍;从下图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新疆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6.06%上升到2011年的9.11%。反映出这一时期新疆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长,改善住房条件成为他们的迫切愿望,建房的积极性提升明显。

(四)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支出

近十年来新疆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一直持续快速增长,其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增加,由2000年的2.61%上升到2005年的3.35%,医疗保健支出的持续增加体现出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四、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征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特征,下面特从农民最终消费支出(亿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农村居民消费规模不断增长

2000~2012年,新疆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亿元)由159.97亿元增加到675.6亿元,增长了4.22倍,年均递增12.75%。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

2000~2012年,新疆居民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由1236.45元增加到5301.3元,增长了4.29倍,年均递增12.9%。其中农村居民家庭居住支出(元/人)由170.9元增加到1025.3元,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1%。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在增加。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50%下降到2012年的36.1%,下降了13.9个百分点。虽然农村居民消费较低,但消费结构已逐步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生存消费比重下降,享受和发展消费所占比重上升。

五、新疆农村居民整体消费结构现状和变动趋势的分析

从下表可以看出,1995~2005年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货币化程度在逐年提高,其中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元/人)、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元/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元)四类消费几乎完全是货币化消费几乎完全是货币化消费。自给性消费程度最高的是食品消费,由2000年50%的自给自足下降到2011年的36.14%;居住类消费货币性程度从2000年的13.82%上升到2011年的23.312%。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元/人)从2000年的5.96%上升到2011年的8.57%,表明新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六、结论与建议

新疆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的比重较多,促进新疆经济增长首先做好农村消费问题工作,农村居民存在有欲望但不能消费的现象。

我们知道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是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目前状态一下子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刺激消费需求不可能,首先靠投资的力量,南北疆调整投资投入量,促进经济发展,缩小经济差异,调整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平衡,保证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然后,经济的增长必然会引起居民消费的增长,消灭有消费欲望但没能力消费的问题,只有消费增长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再次经济稳定发展,可以缩小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差距,平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才能同步发展。最后政府对农村的投入量主要为调整农村居民居住类支出和医疗保险类支出,所以为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调整农村居民文教类,居住类,和医疗保险类支出,文教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消费增长相对缓慢,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不足。在增加收入刺激的消费的基础上提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调整消费结构,保持外需的基础上扩大内需,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量,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正确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缩小城镇和农村,南疆和北疆居民消费差距,促进新疆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参考文献

[1]高鸿严.《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高敏雪,李静萍,许健.《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龚曙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

[4]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

[5]高敏雪,李静萍.《经济社会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6]何烧群,金勇进.《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何烧群,刘文锓.《应用回归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8]达莫大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9]杨永忠.《消费不足与结构调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年.

[10]蒋萍.《社会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

家居活动总结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和谐村居建设的目标,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创清洁家园、建和谐坞根”工作要求,着力打造稳定、发展、亮丽、文化、创新的老区风貌,努力探索、科学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文明和谐、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坞根,现制订《镇和谐文化进村居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构筑清洁家园、建设和谐坞根”的总体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基层群众为目的,以提高基层群众素质为重点,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把村居建设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大家园,构建生态坞根、和谐坞根。以和谐文化进村居为抓手,以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品行规范为目标,培育文明、健康、友善的人文理念,倡导崇文重德的精神追求,促进村民个人素质及生活品味的提升。

二、活动安排:

和谐文化进村居活动将紧扣主题,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成果的活动,加快和谐坞根建设步伐,达到以活动凝人心、以活动促工作、以活动促发展的实际效果。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18日——3月28日)

和谐村居建设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和谐文化进村居活动是农村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行动,惠及各村群众的好事实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这次和谐文化进村居活动,旨在通过活动,把“送文化”转变成“种文化”,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让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得到快乐,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健康。各村(居)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好计划,落实好措施,组织好人员,安排好节目,做好整个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和各类活动的筹备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29日——12月底)

1、开展团队业务培训。(3月29日——4月3日)

2、开展文化周活动。(4月6日——4月12日)

3、完成红十三军二师历程纪录片的制作工作。(4月底前)

4、完成主题公园建设。(4月底前)

5、设立以沙山村、茅陶村、街头村为中心的农村文化团队教学点,聘用三名文艺爱好者长期进行教学,对工作成绩显著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每个点各赠送一套音箱设备。

6、举办纪念红十三军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6月——8月底)

举办纪念红十三军成立80周年“红歌会唱响坞根”大型演唱会、“纪念红十三军成立80周年”中小学生书法、征文比赛、8月8日全民健身活动,引导村民过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7、配合市局做好“和谐村居文化三下乡”活动。

8、开展“百姓讲堂”进村居工作,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以切实开展以“邻居节”为载体的文明礼仪进村居、进家庭活动,通过“礼仪知识万人学、礼仪言行万人评、礼仪实践万人行、礼仪典型万人颂”等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村居民懂礼貌、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殡葬新风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宣传丧葬礼俗改革的积极意义,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方式,助推丧葬礼俗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我镇的“讲文明礼仪、树和谐新风”的氛围逐步形成,不断提升村民素质。(7月——12月)

9、启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道德教育试点工作,开展“手拉手,城乡家庭结对”关爱行动、“感恩五月”爱心教育活动、低收入青少年关爱行动等,倡导新老村民感恩互助,增进村居和谐,大力培育关爱和谐的社会风尚。

三、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各村(居)要按照我镇总体活动安排,结合各自实际,制订活动计划,把整个“和谐文化进村居”活动贯串于各村居的实际工作中,精心组织开展。

家居活动总结篇7

2017年5月19日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委《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部署重点任务要求,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传播以签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的理念,增进家庭医生团队社会美誉度,提高居民的签约积极性,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按照xx省森林工业总局卫生局《关于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x卫函[2017]x号)要求及统一部署,卫生局决定,于5月19日—26日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周活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宣传目的

本次宣传活动按照面向社会、贴近群众、分级负责、突出重点的实施原则,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提高家庭医生在林区居民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内涵、形式和特点,增强居民参与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升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获得感,从构建制度和改善服务的角度积极引导辖区居民优先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二、宣传主题

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

三、宣传形式

(一)电视台专题宣传

(二)门户网站专栏宣传

(三)服务内涵政策宣传

(四)机构环境氛围宣传

(五)活动座谈互动宣传

(六)微信公众平台宣传

四、活动内容

(一)卫生局

1. 开展一系列媒体宣传。“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周期间,协调沟通相关部门,将“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片在电视台和林业局网站进行播放,并集中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在卫生局网页、迎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

2.制作一期签约知识大讲堂。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念新、业务精、居民信任度高的家庭医生作为主讲人,采取一问一答形式,重点对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内容、方式、优惠政策等进行讲解的知识讲座,宣传周期间在电视台循环播放。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开展一次满意度调查。开展一次不少于50名签约居民的签约服务满意度调查,了解签约居民续约意向和签约服务感受,及时梳理签约服务承诺履行情况,总结完善服务内容。对参与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对开展签约工作的意愿和建议,不断调动和提高医务人员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

2.召开一系列征询会。召开一次居民征询会,通过多种形式听取居民建议意见,了解签约居民对于签约服务的感受。每个家庭医生要选择各种场合,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与签约对象的谈心和交流。

3.进行一次全方位立体式宣传。

⑴在机构服务大厅、家庭医生工作室、楼道、诊室等宣传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使辖区群众充分了解可以签约的辖区基层医疗机构地址、签约团队或签约医生的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在中心网站、公众平台微信等载体上进行家庭医生相关内容的宣传。

⑵组织医务人员进社区、进山上林场所,在街道、居民小区、机关办公区、林(农)场卫生所集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入户宣传,开展现场签约。优先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点人群签约。

⑶开展一次广场义诊活动,与家庭医生宣传活动相结合。

(三)各林(农)场卫生所

“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周期间,按照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积极进行全面宣传和签约活动,优先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点人群签约。

五、活动时间

2017年5月19日—5月26日。

六、活动步骤

(一)动员阶段(5月12日一5月18日)

制定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宣传活动动员会议。

(二)集中宣传阶段(5月19日一5月26日)

根据实施方案活动内容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展开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掀起宣传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新热潮。

(三)总结阶段(5月26日一5月30日)

对全局开展的宣传活动进行总结评估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林(农)场卫生所要注意收集宣传活动资料,做好宣传活动总结工作。2017年5月30日前,将宣传活动的有关视频、照片、先进事例、以及工作总结以电子版形式报卫生局。

七、活动要求

(一)卫生局统一部署,负责制定全局“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方案,制作宣传单、宣传折页、宣传条幅,印刷宣传海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配合做好宣传活动的实施工作,确保 “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能够及时有效和高质量完成。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根据家庭医生宣传活动方案要求,将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宣传工作与日常签约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签约服务氛围、充分挖掘签约服务特色和亮点、丰富契约服务内涵、不断改善群众对签约服务的就医体验,逐步建立签约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扩面增量提质工作。

联 系 人:

家居活动总结篇8

为了解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基本情况,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于2002年5月~7月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采取多相抽样的方式抽取了大、中、小城市3997户居民家庭作为有效样本户,由专职调查员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

本文所指家庭财产包括:家庭金融资产、房产、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现值和家庭经营资产。

一、家庭财产总量和结构

家庭财产的总量及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44元增加到2000年的6280元,提高了17倍(名义增长)。作为收入增长的必然结果,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积累也日渐增多。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2年6月底,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为22.83万元。

1、近一半城市居民的家庭财产集中在15万~30万元之间。

有48.5%的被调查户家庭财产在15万~30万元之间,有34.8%的被调查户家庭财产在15万元以下,有16.7%的被调查户家庭财产在30万元以上。

2、大中小城市之间居民家庭财产差异明显,大城市居民户均财产最高。

大城市家庭财产总量接近小城市的2倍。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级差地租是大中小城市之间房产价值差异的主要原因。

3、户主年龄在35岁~40岁之间的家庭财产最多。

4、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家庭财产越多。

5、户主职业对家庭财产的影响。户主职业不同,家庭财产差异明显。

6、有经营活动的家庭其财产明显高于无经营活动的家庭。有经营活动的家庭其财产为64.87万元,无经营活动的家庭其财产为17.67万元,前者是后者的3.7倍。

家庭财产的结构

1、房产在家庭财产构成中比重最高。在城市家庭财产的构成中,家庭金融资产为7.98万元,占家庭财产的34.9%;房产为10.94万元,占家庭财产的47.9%;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现值为1.15万元,占家庭财产的5%;家庭经营资产为2.77万元,占家庭财产的12.2%。

2、财产在100万元以上的家庭,其财产结构与其它家庭差异明显:金融资产和家庭经营资产比重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房产比重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该类家庭的财产总量为253.45万元,其中家庭金融资产为98.27万元,占家庭财产的38.8%,高于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房产为44.80万元,占家庭财产的17.7%,低于平均水平26%;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现值为12.51万元,占家庭财产的4.9%,高于平均水平0.2%;家庭经营资产为62.87万元,占家庭财产的24.8%,高于平均水平5.6%。

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而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0%,另外80%的家庭占有财产总额的53.6%。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51,远远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0.32。

二、家庭金融资产的分布

我国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主要由人民币和外币两部分组成,其中人民币金融资产又由储蓄存款、国库券、股票(含基金按现价计)、其它有价证券、储蓄性保险(累计交款额)、借出款、手存现金、住房公积金余额和其它人民币金融资产组成;外币金融资产由外币储蓄存款、外币手存现金和B股股票(折成美元)等组成。

1984年,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仅为0.13万元。1990年,户均金融资产达到0.79万元,比1984年增长4.9倍,平均年递增34.4%。至2002年6月末,户均达到7.98万元,比1996年又增长1.6倍,平均年递增17.3%。从1984年到2002年户均金融资产增长速度为25.5%。

城市居民金融资产的总量与结构

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为7.98万元,其中人民币金额为7.37万元,占92.4%;外币折合人民币为0.61万元,占7.6%。

家庭及个人不同特征对金融资产分布的影响

家庭以及家庭成员的不同特征对家庭财产的影响十分明显。下面我们以文化程度、职业、是否有经营活动以及所在城市规模等特征(前二种的特征以户主为准)为影响因素,对金融资产的分布状态做进一步观察。

1、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家庭金融资产越多。

2、户主职业对家庭金融资产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看,户均金融资产拥有量排在前列的职业与人们心目中的高薪职业基本吻合,因此金融资产与职业的关系实质上只是其与收入关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3、城市中现有一成左右(10.9%)的家庭从事各种方式和类别的经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从事经营活动的城市家庭户均金融资产目前已经达到21.98万元,而非经营家庭仅为6.26万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3.5倍,双方差距较为悬殊。

4、大中小城市外币资产差异明显。

除户均金额领先外,大城市居民拥有的外币资产在其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也明显高于中小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城市家庭金融资产中,外币资产已经占到了11.1%,而中小城市该比例仅为2.3%和1.4%。这表明外币资产目前已成为大城市家庭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中小城市则言之尚早。

三、家庭房产状况

房产基本情况

家庭房产主要由公房、租赁私房、私房、部分产权的私房(特指购买公有现住房产权)等4类房产组成。本文提到的房产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房屋自身价值,另一部分为装修附加价值。城市家庭现有房产价值(含装修)为10.94万元/户,其中私房及部分产权的私房现值为9.89万元,公房现值为0.7万元,家庭装修现净值为0.35万元。

房产在家庭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已接近一半,达到了47.9%。其中大、中、小城市该比例分别为49.3%、45.1%和48.1%。上述结果表明,房产已逐渐成为我国普通居民家庭价值量最大的财产。

影响房产的基本因素

1、大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平均房产价值远远超过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大城市家庭现有房产价值最高,达13.69万元/户;中等城市为8.95万元/户;小城市户均7.46万元。

2、房产价值与居民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户主收入越高,其家庭所拥有的房产价值则越大。

3、户主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拥有的房产价值越大。户主为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家庭房产价值最高,户均达到22.43万元;其次为大学本科,户均15.87万元;第3为大学专科,户均13.94万元;排在4至6位的依次是中专、高中、初中和小学,平均房产价值分别为10.04万元/户、9.89万元/户、7.88万元/户和7.64万元/户。

4、户主从事高薪职业或身居单位要职的家庭所拥有的房产价值相对较高。拥有房产价值较高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各单位负责人或私营企业主,另一类则为证券、银行、IT、三资企业等高收入职业或行业从业人员。

四、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净现值

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主要由非经营性家用汽车和购买原值500元以上,产品寿命一年半以上的主要耐用消费品。

(一)城市家庭耐用消费品现值已达1.15万元。调查显示,城市家庭拥有汽车及其它耐用消费品现值已达1.15万元。

(二)城市家庭户均汽车现值为0.29万元,与收入显著相关。户均拥有汽车0.03辆(3辆/百户),相应的购车支出为0.37万元/户。由于高收入家庭汽车拥有率较高,因此其户均汽车现值也较高。调查结果还显示,汽车现值目前在我国城市家庭财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3%。由于不同收入家庭户均拥有汽车现值相差悬殊,因此该比例从数值上看差别较大,在户均年收入4万元以下的家庭中,汽车现值占家庭财产总值比重均未达到1%,但在户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的家庭中,这一比例都在5%左右。

(三)城市家庭户均耐用消费品(不包括汽车)现值为0.86万元。从调查结果看,高收入户中因支出金额较高的家庭比重较大,故其平均现值相应也较高,除个别情况外,耐用消费品现值基本符合家庭收入越高,其支出金额则越大的分布特征。

(四)耐用消费品(不包括汽车)现值在家庭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已降低至3.8%。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曾是家庭最重要资产,但随着其自身成本的不断降低及居民家财的日渐丰厚,耐用消费品在家庭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快速下降,目前已降低至3.8%。在不同收入家庭中,该比例最高达到5.3%,而最低则仅为0.9%。由表11可见,耐用消费品现值占家庭总资产比重随收入升高而不断下降,在户均收入达到4.5万~5.0万元时降至最低点(0.9%),随后又开始逐渐上升,当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时,该比例已回升到4%。

五、家庭经营资产

家庭经营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现值(扣除贷款)和自有流动资金两部分组成。

(一)投资于经营活动的城市家庭已达10.9%,经营方式和经营类别呈现多样化分布。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小城市家庭从事经营活动的比例最高,为15.6%;中等城市次之,占11.4%;而大城市则最低,为8.9%,低于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从经营类别看,我国城市家庭经营活动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宽广,从工商、运输、建筑、修理等传统行业到信息服务、装饰装修等新兴产业,已延伸至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家庭经营类别详细分布情况详见表12。

(二)有经营性投资的城市家庭户均经营资产总值达29.85万元。

调查结果显示,从事经营投资的家庭,目前其户均经营资产总值已达到29.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6.23万元,占54.4%;银行贷款4.47万元,占15%;自有流动资金9.15万元,占30.6%。

在大中小3类城市中,从事经营投资的家庭户均经营资产总值最高的为中等城市,目前已达到37.48万元,相当于平均水平的1.26倍;排在中间的是大城市,户均31.4万元,也超过平均水平;而小城市则排在最后,户均仅为16.28万元,只达到平均水平的54.5%。

从家庭财产结构看,经营户与非经营户之间存在明显差别。非经营户的家庭财产主要由金融资产、房产及耐用消费品现值3部分构成,其中房产为价值量最大的财产,占到了全部财产的59.8%,已接近六成。而经营户的家庭财产除包括上面提到的3部分外,还增加了经营资产,且经营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达到39.1%,接近四成;其次为金融资产,占33.9%;而房产价值仅排在第3位,且占家庭财产比重仅为二成(21.6%)。多数经营户因从事经营活动而积累了大量财产,其价值已远超过房产。

(三)从事经营活动的家庭超过九成将维持现有投资规模或继续追加投入。

在谈到下一步投资打算时,超过九成的经营户表示将维持现有投资规模或继续追加资金投入。从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看,未来几年不考虑对其进行变动的家庭占78%,准备继续追加投资的占19.9%,而打算减少资金占用的仅有2.1%。从流动资金投资计划看,暂时不打算作出调整的家庭占81.9%,准备继续注入的占16.1%,而考虑将现有流动资金抽走的占2.1%。从选择情况看,目前多数经营户对其经营的事业发展前景较为看好并且投资信心十足。表14: 经营户与非经营户家庭财产结构(%)财产构成

六、家庭财产的历史性变化

本次调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我国目前财富分配的格局和机制总体上看是合理和富有效率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呈现出“富人大富、穷人小富”的良好态势,还没有出现大规模“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不良状态,具体如下:

(一)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步向富裕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1、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个阶层群体都获得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如10%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比1988年增长2.9倍,10%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比1988年增长5.4倍。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均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各个阶层收入增长速度有差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度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10%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10%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8年为3.1:1,而2000年扩大为5:1,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高收入群体,并且近几年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二)家庭财产性质实现重大跨越,城市居民不仅拥有生活资料,而且还拥有生产资料。城市居民户均经营资产2.77万元,占家庭财产的12.2%。

1、大部分居民家庭财产的性质尚停留在生活资料的层面,激活民间投资应成当务之急。89%的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性质尚停留在生活资料的层面,储蓄仍是城市家庭最钟情的投资方式,子女教育、养老、防病成为居民家庭进行储蓄的主要目的。在调查问卷列示的10余种储蓄目的当中,把子女教育摆在首位的家庭最多,达到36.5%。而实现子女教育消费则周期较长;排在第2位的储蓄目的是养老,选择率为31.5%,我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故以此为首要储蓄目的的家庭也超过了三成;排在养老之后的储蓄目的是防病,选择率为10.1%。

2、少部分拥有经营资产的家庭应进一步扩大消费和投资。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家庭中,未来几年不考虑变动固定资产的家庭占78.0%,准备继续追加投资的仅占19.9%,而打算减少资金占用的有2.1%。从流动资金投资计划看,暂时不打算作出调整的家庭占81.9%,准备继续注入的占16.0%,而考虑将现有流动资金抽走的占2.1%。

(三)家庭财产呈现较大差距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1、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呈现较大差距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说明了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过程中收入或财富分配差距长期趋势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收入或财富差距会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后期逐渐缩小。因此我国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居民收入或财富分配差距“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动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由于对效率的极度渴求,使得收入或财富按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进行分配的比例越来越高,并极有可能带来“马太效应”:拥有较高技术或较多资金的群体获取的财富越来越多,而拥有较低(或没有)技术或较少(或没有)资金的群体获取的财富越来越少。

2、体制改革使居民的收入来源多元化。正是体制改革导致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收入来源的变化,使过去几乎全部人口都只在公有经济(包括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经济)中就业,单一地从公有经济中取得收入,改变为现在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口逐步开始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并从中取得收入,还有一部分人开始取得非劳动收入或财产收入,也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导致各种经济成分的收入分配机制发生变革,人们在各种经济中的就业结构及每个人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人们从每种收入来源得到的收入差别程度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

(四)家庭财产增长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制度变迁和市场机制为其提供加速度。

表现为:

改革初期家庭财产普遍增长,其表现形式以家用电器为主;

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市场机制导致家庭财产迅速增长,家庭经营性资产迅速增长导致家庭财产继续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这是一个产生“马太效应”的过程:高收入阶层的财产迅速增长,财产形式多样化;低收入阶层财产增速减缓,财产形式相对单一;90年代末期至今,制度变迁导致城市居民财产普遍增长,尤其是住房制度改革使得居民家庭的住房迅速转化为家庭财产,房产在整个财产中的比重迅速增加,这是一个普遍增长的过程。

(五)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结构不尽合理,金融资产比重过高,家庭耐用消费品比重过低。

金融资产的多少取决于收入与支出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除了居民货币收入稳步增长奠定了金融资产增长的物质基础外,还有以下因素导致居民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

1、经济转型时期的预期消费扩张,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

在目前的特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原来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相应改革为由国家与个人共同负担,如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这就为居民家庭未来的经济生活增添了不确定因素。为了保证现在尚不确知的未来所必须的开支,居民只有现在就尽量多储备资金。今天的钱明天花,形成预期消费扩张。这也使储蓄的性质由以前的“节俭型”转变为现在的“储备型”。由此,居民金融资产近年来快速增长,且受传统观念影响与风险性考虑,大多选择了银行储蓄。这就造成银行存款大幅上升。

2、居民消费的周期性特征是目前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特殊原因。

从较长一段时间观察研究居民整体的消费行为,国际和国内的实践表明,居民消费存在周期性特征。在某个时期,居民消费行为高涨,形成剧变期(或消费革命),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大件家用电器的消费热潮。在下一个剧变期到来之前,居民需要积蓄资金,要有一个较长的准备期,即缓变期。这一时期居民消费表现为低潮。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正处于这一时期。该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资金的大量积累。同时,我国消费品市场也处于结构性供求失衡的阶段,从而使得金融资产快速增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