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设计转正总结8篇

时间:2022-07-18 14:41:32

设计转正总结

设计转正总结篇1

时间过的真快,还3月份有幸被公司录用了,回顾起来这几个月的工作中了解到了很多东西,也学了不少知识;虽说还不是十分熟悉,但至少很多新的东西是从不懂到基本了解,慢慢的也积累了很多。通过工作中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让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在公司所做的工作

设计方面的工作:

1、标识、标牌、导视系统的设计。

2、楼体的亮化,动画效果的设计。

3、平面广告画面的设计。

4、工艺、施工、结构图设计。

日常的工作有:

1、打印出图,联系制作单位、审核样品。

2、必要的时候与客户沟通,到实地查看项目状况。

3、公司内部电脑的运行、维修及相关技术支持。

4、到制作部门监督工程质量、进展。

5、到现场给客户提供技术培训、远程协助等。

二、工作上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

首先感谢在这段时间里公司各位领导和同事给予我足够的宽容、支持和帮助。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照和指导下,当然自身也在不段努力,使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20xx年的时间里,我对我们设计部所从事的工作流程、方法等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行业内设计规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一年来,我参与了公司的多项方案的设计,紧密配合个部门的工作,并虚心向同事请教,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日后还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1、从设计上,自己从以往偏爱的风格到现在多元化风格(融合主义),将多种设计元素结合大众喜好做出方案。

2、学无止境,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各种学科知识日新月异。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设计相关知识,并用于实践!

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熟悉业务知识,通过多看、多学、多练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

4、不断锻炼自己的胆识和毅力,工作上、做人做事上都要非常细心,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克服急躁情绪,不能鲁莽行事,积极、热情、细致地的对待每一项工作。

三、思想总结:

很多时候,日常的工作是琐碎的,我们只有自己从中找到乐趣,才不会觉得枯燥;很多时候当我们做设计刚有灵感的时候,会突然有其它的工作布置下来,我们只有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统筹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才不会手忙脚乱,顾全大局。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工作不会感到厌倦或者是不胜任,才能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工作。

四、建议和意见:

我希望公司是不是能不断提供一些新的设计、工艺、施工技术等相关的一些资料,比如可以关注一些有很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并不光是图片、画册,还应该更多接触新的技术工艺;以更好完善公司目前全方面发展的工程项目的运作;再有就是工程项目的时间安排,“慢工出细活”嘛!所有项目赶一起时间又都很紧迫,谁都很难保证不出任何问题!与其每次都这么着急赶工出来的活,各种问题还不断出现,到不如慢工细致、多监督一步到位把产品做到;如果这样的事情频发也会影响到整个公司声誉和效益。

时间匆匆转走,现在的工作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是让我值得留恋的一段经历。一个多月的试用期下来,自己努力了,也进步了不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我想这不仅是工作,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在各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做好统筹及上传下达工作,把工作

想在前,做在前,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思想素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公司宣传、人事管理、职工培训、档案管理、后勤服务及公司保卫等多方面的任务。为了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我完善了过去的各种管理制度,突出制度管理,严格照章办事,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完善了公章使用、纸张使用、电脑使用、请假、值班等各种常规管理,充分体现了对事不对人的管理思想,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做好办公室工作,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为此各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利用网上资源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不断开阔视野,丰富头脑,增强能力,以便跟上形势的发展,适应工作的需要。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工作上我认真、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勤勉不懈,具有工作热情;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强,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地完成各项工作。

设计转正总结篇2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试用期已接近尾声。这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接下来我要对这段时间做一份广告公司设计师试用期工作总结。在这段时间里感谢领导和各位同事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以及足够的宽容,让我感受到了领导们“海纳百川”的胸襟,体会到了广告从业人员作的艰难和坚定,感受到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对领导和各位同事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为我有机会成为一份子而惊喜万分。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和关怀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进步。

记得应聘时,我对设计师一职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从事相对单纯的广告创意和美术执行工作,对公司的认识仅仅局限于重庆几家顶级的广告公司之一。所以,试用期中如何去认识,并熟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成了我的当务之急。

一、认真学习岗位职能,工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我的工作任务是(1)参与相关广告创意的讨论;(2)负责完成组长分配下来的设计工作指令;(3)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通过完成上述工作,我认识到一个称职的设计师应当在熟悉的设计软件操作能力、具有相当的美术功底的同时,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设计心态,敢于创新!目前我在创意想法方面存在不足,还需要多向组里的各位资深领导和同事多学习。为了让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广告美术设计人员,阅读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并争取在工作中有所帮助和提高。

二、通过理论学习和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公司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初到公司时,交到我手里的第一份工作是修改一张企业贺卡,然而惭愧的是,由于对对方企业整体形象包装的不熟悉,导致这修改任务就让我在公司的第一天工作从下午5:00左右持续到深夜12:00,反复的修改和漫长的等待客户的回复,对我来说,既新鲜又富有挑战性。不懂就学,是一切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了公司各相关资料,并且对公司客户的资料有了比较初步的了解,再加上日常工作的积累使我对公司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了公司在重庆广告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广告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同时,公司拥有企业化标准运作的行政机构和比较先进的管理体制。这一切都让我对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

转眼前我已经来公司三个月了,试用期一转眼就过去了,回想初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如何做好工作,但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使我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系统的熟悉了整个操作流程,在此十分感谢公司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照。这三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对公司和部门的认识。

来到xx公司,那是我一直向往的一个公司,真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够进入这家企业,来到这里等于完全接触了一个全新的行业,一切从零开始。通过公司培训部人员的培训,以及三个月在公司的慢慢学习,使我对公司和部门的产品和企业文化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越来越让我觉的进入这里是我的荣幸,因为这里是我们所属行业的佼佼者。

二、 对工作的认识。

这三个月里,我学到了之前没有学到的知识,也对自己的工作和操作流程有了比较熟悉的认识。我的本职工作是xx,我的工作随着订单来开展工作,需要面对相应的供应商和公司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同时起到介于销售人员和项目进程的纽带作用。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的服务品质和企业形象,是一项非常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工作。

我的工作同时也是非常严谨的。从确认订单开始,到合同评审,到与相应供应商进行采买和生产的追踪,到与中试厂生产状态的确认,到追踪项目的到货情况,到相关的费用结算等,环环相扣,都需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来开展。这三个月的工作我了解了整个流程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跟那些人沟通,也了解了哪些环节比较困难,需要特别注意。

三、工作遇到的困难。

当然,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甚至还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小的失误,可是身边的同事和领导总是耐心的为我简答,而且还总是安慰我,下次注意就好,正是因为他们这种的宽容,我下定决心要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的避免这些由于粗心而导致的失误。

这三个月面临了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面对一个全新的行业和工作模式,需要从新熟悉产品和新的工作制度。遇到工作流程和产品方面的难点和问题,我经常需要请教公司领导和其他有经验的同事。通过不断的学习产品知识,现在我逐渐对部门和公司的产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我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设计转正总结篇3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毕业生,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完成了从普通职员向高效职员的转变。

在岗试用期间,我在市场部学习工作。这个部门的业务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和我的专业知识相差也较大;但是在各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下,使我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熟悉了公司的整个操作流程。

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同时主动为领导分忧;专业和非专业上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希望能尽早独当一面,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

经过这三个月,我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处理公司的业务,整理部门内部各种资料,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处理问题的经验方面有待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不断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设计转正总结篇4

[关键词]基础设置;日常处理;期末处理;UFO;报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33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2

目前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课程,能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采用用友ERP―U8.61软件进行上机操作,教师根据操作步骤和原理要求对学生进行演示,学生根据演示情况自己上机练习。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掌握步骤不正确以及对会计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等原因,会出现很多问题。但出现错误不一定是坏事,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更灵活地掌握软件应用和理清原理。本文分析会计电算化上机中的常见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1 系统管理及基础设置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在系统管理中已设置用户和权限,但用003进入企业应用平台进行基础设置时无法进入企业门户。

分析原因:操作员编号错误。用admin或账套主管进入系统管理―权限―用户,发现操作员姓名正确,但是编号并不是003,因此用003不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用操作员的编号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必须保证该操作员编号存在并且正确。用户编号在系统中必须唯一。

更正:用admin或账套主管进入系统管理,增加003用户,并赋予相应权限。

问题2:已建立完账套,在基础设置中增加“供应商分类”时,无法增加。

分析原因:在建立账套过程中,并未选择供应商分类。在建账过程中,选择供应商分类,在基础设置中才能增加供应商分类,然后再增加供应商名称。相反地,如果要求没有供应商分类,直接增加供应商名称,那么在建立账套时不能选择供应商分类,如果选择了,则不能直接增加供应商名称,因为只有增加供应商分类才能增加供应商名称。注意软件系统中的前后关系。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登陆系统管理,点击账套―修改,打开修改账套对话框,点击下一步,出现供应商分类一栏时,在供应商分类前方框内单击左键,出现“√”标示以示选择。

问题3:在基础设置中,增加部门档案时,一级分类编码和二级分类编码与教材不同,不能按要求增加正确的编码。

分析原因:在账套建立过程中,编码方案设置有误,或者直接按默认编码并未修改。

更正方法一: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选择“账套―修改”,找到编码方案,修改相应分类编码方案中的信息,修改结束后点击确认保存。

更正方法二: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基本信息―编码方案”,双击修改分类编码方案信息。

问题4:用账套主管身份注册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础档案,基础档案展开没有客商、存货等信息。

分析原因:在建立账套时,没有启用总账系统。

更正:用账套主管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本信息―系统启用”选项,打开“系统启用”对话框,启用总账,并选择启用日期为某期期初。

问题5:已通过“系统管理―账套―输出”功能进行账套备份,但原备份的目标文件夹中没有备份文件Uferpact。

分析原因:备份步骤不完整,备份时只选中了目标文件夹,没有双击打开,备份文件没有装入目标文件夹,而是存放于目标文件夹的上一级文件夹中。

更正:可以在目标文件夹的上一级目录下找到丢失备份。正确备份方法是,在备份时要选定目标文件夹并双击打开,再点击确定。

2 日常业务处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填制凭证时,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科目输入凭证点击回车,系统并未弹出“现金流量表”对话框。

分析原因:没有将现金、银行存款科目指定为现金流量科目。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出现会计科目对话框,点击菜单中“编辑―指定科目”,选择“现金流量科目”单选按钮,将现金、银行存款选入。

问题2:出纳执行现金日记账查询时,没有查询权限。

分析原因:出纳没有现金日记账的查询权限。

更正方法一:如果在选项中设置了“明细账查询权限控制到科目”,取消。

更正方法二:如果不取消“明细账查询权限控制到科目”,则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赋予出纳现金、银行存款科目的查询权限。

更正方法三:数据权限控制设置中,对出纳进行了权限控制,则在科目前取消科目控制。

问题3:出纳有了查询日记账权限,但不能双击查询凭证。

分析原因:出纳没有查询总账的权限。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赋予出纳“科目账”权限。点击权限―权限,选中出纳,点击修改权限,单击“账表―科目账―总账”权限选择。

问题4:以账套主管身份填制凭证,导致不能审核凭证。

分析原因:应以会计身份填制凭证,账套主管审核凭证,填制和审核凭证不能为同一人,即职务不相容原则。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将所填制凭证作废,并整理凭证,则没有账套主管填制过的凭证,再以会计身份重新注册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填制凭证。

问题5:出纳执行出纳签字时,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

分析原因:出纳签字必须符合以下4个条件。(1)出纳具有出纳签字的权限;(2)现金、银行存款科目分别指定为现金总账科目、银行总账科目;(3)“业务―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总账控制参数中选择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4)会计科目修改中,现金科目选择日记账、银行存款科目选择日记账、银行账。出现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要从以上4个条件中分析原因,查看4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另外有可能会出现该操作员没有出纳签字的权限而导致无法执行出纳签字,这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1,此时应以账套主管身份登录系统管理,执行“权限―权限”,赋予出纳人员出纳签字权限。

更正:经过分析以上4种原因发现出现错误在于没有指定科目,则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指定科目。

问题6:填制凭证保存时,出现“凭证不满足借贷必无”无法保存凭证。

分析原因:凭证类别选择了转账凭证,类别选择错误。该凭证不是转账凭证所以选择转账凭证时无法正确保存。

更正:在凭证类别一栏中选择相应的凭证类别,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

问题7:填制凭证时,输完银行科目,并填写完辅助项对话框,凭证输入完成后,没有弹出“此支票尚未登记,是否登记”的窗口。

分析原因:没有进行支票控制设置。没有设置支票控制,则在银行存款科目是支票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支票登记。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打开“业务―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选择支票控制。

问题8:填制凭证时,出现科目不合法。

分析原因:填制凭证所填科目编码与设置会计科目时科目编码不一致。前后不一致时,系统不能正确匹配编码,则科目不合法而无法使用。

更正:查找会计科目,找到相应的会计科目编码填写正确。

3 期末会计处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在期末对账过程中,单位日记账的记录为空。

分析原因:没有记账则不会产生企业的日记账信息。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打开总账系统下凭证―记账,完成记账。

问题2:银行对账时,出现检查不平衡。

分析原因:本单位存在未达账项。银行对账通过自动对账和手工对账两种途径进行,之后发现检查不平衡,则可能存在未达账项,此项不平衡不影响后续操作。

更正:通过手工对账仔细检查,仍然不平衡,则在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中不予考虑。

问题3:进行期末结账时,出现“存在未记账凭证”,无法结账。

分析原因:期末结转生成凭证并保存后,单位出现新的转账凭证,需要进行凭证审核记账后才能结账。学生经常忘记审核记账环节直接进行结账,这种方法往往导致无法结账。

更正:期末处理的顺序是:转账―凭证生成―审核凭证―记账(―按前序循环)―结账以账套主管的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审核凭证,然后执行记账功能。

问题4:期末转账时,生成凭证,点击保存出现“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而无法保存。

分析原因:实验课不是实际操作,所以必须要分清系统启用日期和操作日期的关系,上机实验一般以一个月的账务处理为对象,启用日期一般是某月月初。操作时一般把电脑的系统时间调整为对应某月的月末,这样可以处理处于月初至月末间任意一天的业务。出现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的原因是转账应于月末进行,而电脑系统日期提前甚至提前了日常业务处理的日期。

更正:修改电脑系统日期,将其改为月末,转账生成凭证的时间选择月末。

问题5:期末损益结转转账生成凭证时,执行“转账生成―损益结转”,右边没有相应需要结转的项目。

分析原因:在转账生成之前需要进行损益结转的设置,没有需要结转的项目是因为没有进行损益结转。

更正:进行期末损益结转的设置,具体操作如下。以会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业务―财务会计―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期间损益―期间损益结转设置”,选择本年利润科目编码,点击确定。

4 UFO报表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利用UFO表编制会计报表时,报表格式、公式全部成功设置,但运算后没有产生数据。

分析原因:(1)总账系统还没有记账;(2)录入的关键字(如年、月、日)与总账系统不符或公式中会计科目代码与总账系统设置的会计科目代码不一致,公式运行时没有正确数据所以不会产生数据。

更正:(1)记账后再编制报表;(2)进入总账系统确认正确的年、月、日或会计科目代码,然后在会计报表中录入正确的关键字和会计科目代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雪芬.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中学生常见问题浅析[J].现代会计,2006(5).

设计转正总结篇5

关键词:基础设置 日常处理 期末处理 UFO报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06-02

目前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课程,促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采用用友ERP-U8.61软件进行上机操作,教师根据操作步骤和原理要求对学生进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演示情况自己上机练习。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掌握步骤不正确以及对会计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等原因,会出现很多问题。出现错误不一定是坏事,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们更灵活掌握软件应用和理清原理。该文就会计电算化上机中常见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1 系统管理及基础设置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在系统管理中已设置用户和权限,但用003进入企业应用平台进行基础设置时无法进入企业门户。

分析原因:操作员编号错误。用admin或账套主管进入系统管理-权限-用户,发现,操作员姓名正确,但是编号并不是003,则用003不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用操作员的编号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必须保证该操作员编号存在并且正确。用户编号在系统中必须唯一。

更正:用admin或账套主管进入系统管理,增加003用户,并赋予相应权限。

问题2:已建立完账套,在基础设置中增加“供应商分类”时,无法增加。

分析原因:在建立账套过程中,并未选择供应商分类。在建账过程中,选择供应商分类,在基础设置中才能增加供应商分类,然后再增加供应商名称。相反地,如果要求没有供应商分类,直接增加供应商名称,那么在建立账套时不能选择供应商分类,如果选择了,则不能直接增加供应商名称,因为只有增加供应商分类才能增加供应商名称。注意软件系统中的前后关系。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登陆系统管理,点击账套-修改,打开修改账套对话框,点击下一步,出现供应商分类一栏时,在供应商分类前方框内单击左键,出现“√”标示以示选择。

问题3:在基础设置中,增加部门档案时,一级分类编码和二级分类编码与教材不同,不能按要求增加正确的编码。

分析原因:在账套建立过程中,编码方案设置有误,或者直接按默认编码并未修改。

更正:方法一: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选择“账套-修改”,找到编码方案,修改相应分类编码方案中的信息,修改结束后点击确认保存。

方法二: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基本信息-编码方案”,双击修改分类编码方案信息。

问题4:用账套主管身份注册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础档案,基础档案展开没有客商、存货等信息。

分析原因:在建立账套时,没有启用总账系统。

更正:用账套主管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本信息-系统启用”选项,打开“系统启用”对话框,启用总账,并选择启用日期为某期期初。

问题5:已通过“系统管理-账套-输出”功能进行账套备份,但原备份的目标文件夹中没有所备份文件Uferpact。

分析原因:备份步骤不完整,备份时只选中了目标文件夹,没有双击打开,备份文件没有装入目标文件夹,而是存放于目标文件夹的上一级文件夹中。

更正:可以在目标文件夹的上一级目录下找到丢失备份。正确备份方法是,在备份时要选定目标文件夹并双击打开,再点击确定。

2 日常业务处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填制凭证时,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科目输入凭证点击回车,系统并未弹出“现金流量表”对话框。

分析原因:没有将现金、银行存款科目指定为现金流量科目。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出现会计科目对话框,点击菜单中“编辑-指定科目”,选择“现金流量科目”单选按钮,将现金、银行存款选入。

问题2:出纳执行现金日记账查询时,没有查询权限。

分析原因:出纳没有现金日记账的查询权限。

更正:方法一:如果在选项中设置了“明细账查询权限控制到科目”,取消。

方法二:如果不取消“明细账查询权限控制到科目”,则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赋予出纳现金、银行存款科目的查询权限。

方法三:数据权限控制设置中,对出纳进行了权限控制,则在科目前取消科目控制。

问题3:出纳有了查询日记账权限,但不能双击查询凭证。

分析原因:出纳没有查询总账的权限。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赋予出纳“科目账”权限。点击权限-权限,选中出纳,点击修改权限,单击“账表-科目账-总账”权限选择。

问题4:以账套主管身份填制凭证,导致不能审核凭证。

分析原因:应以会计身份填制凭证,账套主管审核凭证,填制和审核凭证不能为同一人即职务不相容原则。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将所填制凭证作废,并整理凭证,则没有账套主管填制过得凭证,再以会计身份重注册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填制凭证。

问题5:出纳执行出纳签字时,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

分析原因:出纳签字必须符合四个条件:(1)出纳具有出纳签字的权限;

(2)现金、银行存款科目分别指定为现金总账科目、银行总账科目;

(3)“业务-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总账控制参数中选择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

(4)会计科目修改中,现金科目选择日记账、银行存款科目选择日记账、银行账。出现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从以上四个条件中分析原因,查看四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另外有可能会出现该操作员没有出纳签字的权限而导致无法执行出纳签字,这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1,则应以账套主管身份登录系统管理,执行“权限-权限”,赋予出纳人员出纳签字权限。

更正:经过分析以上四种原因发现出现错误在于没有指定科目,则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指定科目。

问题6:填制凭证保存时,出现“凭证不满足借贷必无”无法保存凭证。

分析原因:凭证类别选择了转账凭证,类别选择错误。该凭证不是转账凭证所以选择转账凭证时无法正确保存。

更正:将凭证类别一栏中选择相应的凭证类别,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

问题7:填制凭证时,输完银行科目,并填写完辅助项对话框,凭证输入完成后,没有弹出“此支票尚未登记,是否登记”的窗口。

分析原因:没有进行支票控制设置。没有设置支票控制,则在银行存款科目是支票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支票登记。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打开“业务-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选择支票控制。

问题8:填制凭证时,出现科目不合法。

分析原因:填制凭证所填科目编码与设置会计科目时科目编码不一致。前后不一致时,系统不能正确匹配编码,则科目不合法而无法使用。

更正:查找会计科目,找到相应的会计科目编码填写正确。

3 期末会计处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在期末对账过程中,单位日记账的记录为空。

分析原因:没有记账则不会产生企业的日记账信息。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打开总账系统下凭证-记账,完成记账。

问题2:银行对账时,出现检查不平衡。

分析原因:本单位存在未达账项。银行对账通过自动对账和手工对账两种途径进行,之后发现检查不平衡,则可能存在未达账项,此项不平衡不影响后续操作。

更正:通过手工对账仔细检查,仍然不平衡,则在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中不予考虑。

问题3:进行期末结账时,出现“存在未记账凭证”,无法结账。

分析原因:期末结转生成凭证并保存后,单位出现新的转账凭证,需要进行凭证审核和记账后才能结账。学生经常忘记审核、记账的环节直接进行结账,这样无法进行结账。

更正:期末处理的顺序是:转账-凭证生成-审核凭证-记账(-按前序循环)-结账以账套主管的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审核凭证,然后执行记账功能。

问题4:期末转账时,生成凭证,点击保存出现“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而无法保存。

分析原因:实验课不是实际操作,所以必须要分清系统启用日期和操作日期的关系,上机实验一般以一个月的账务处理为对象,启用日期一般是某月月初。操作时一般把电脑的系统时间调整为对应某月的月末,这样,可以处理处于月初至月末间任意一天的业务。出现日期不能之后系统日期的原因是转账应于月末进行,而电脑系统日期提前甚至提前了日常业务处理的日期。

更正:修改电脑系统日期,将其改为月末,转账生成凭证的时间选择月末。

问题5:期末损益结转转账生成凭证时,执行“转账生成-损益结转”,右边没有相应需要结转的项目。

分析原因:在转账生成之前需要进行损益结转的设置,没有需要结转的项目是因为没有进行损益结转。

更正:进行期末损益结转的设置,具体操作:以会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业务-财务会计-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期间损益-期间损益结转设置”,选择本年利润科目编码,确定。

4 UFO报表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利用UFO表编制会计报表时,报表格式、公式全部成功设置,但运算后没有产生数据。

分析原因:(1)总账系统还没有记账;(2)录入的关键字(如年、月、日)与总账系统不符或者公式中会计科目代码与总账系统设置的会计科目代码不一致,则公式运行时没有正确数据所以不会产生数据。

更正:(1)记账后再编制报表;(2)进入总账系统确认正确的年月日或者会计科目代码,再在会计报表中录入正确的关键字和会计科目代码。

参考文献

[1] 陈雪芬.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中学生常见问题浅析[J].现代会计,2006(5).

设计转正总结篇6

关键词:转换层结构;拉梁设计;配筋设计

Abstract: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of lap column conversion structure desig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based on cylinder to decorate a form the selection, the lap piece of section, and the conversion of the column in design, through the overall analysis, local calcula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design of lap column.

Keywords: conversion layers structure; Pull beam design; Reinforcem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75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搭接柱设计的有关问题分析

1.1柱体布置形式的选取

这里主要针对的是上柱外移时的搭接块布置形式如图1所示。搭接块高度应该与转换层高度相同如图1(a),使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搭接块直接传递到下部梁柱节点。节点处大部分水平力由梁来承担,竖向荷载则传给下层柱。即使通过承载计算出来的搭接块高度比转换层高度小,应该把搭接块高度设计成层高,不宜采用如图1(b)所示的形式,如果设计成如图1(b)所示的形式,则梁柱节点与搭接块底部之间的柱段是明显的薄弱部位,这个区域可以看作是个极短柱,由于搭接块上偏心荷载产生的附加弯矩会使得该处存在较大的水平剪力,因此很可能在该位置发生延性极差的剪切破坏,最终导致结构整体失效。

图1 搭接柱转换结构的形式

1.2 搭接块截面设计

1.2.1 搭接块斜裂缝控制

由于搭接块正常使用中不因混凝土受斜向压力过大而出现裂缝。因此,搭接块应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不出现斜裂缝作为截面尺寸的控制条件,即搭接块上层柱顶轴力与搭接块截面应满足

其中Vk为搭接块上层柱正常使用状态轴力标准值;β为斜裂缝控制系数;ftk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b为搭接块厚度;h为搭接块高度。

1.2.2 搭接块斜截面抗剪的控制

搭接柱体本身要抵抗较大的剪力,为使斜截面可以安全的抵抗剪力的作用应满足

其中V为搭接块上层柱考虑罕遇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γ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1.2.3 搭接块的配筋设计

搭接块水平及竖向钢筋应按照抗剪要求配置,不考虑混凝土的抗剪作用,按罕遇地震作用下弹性计算结果的组合进行配筋。其中水平及竖向配筋应分别满足

其中V1、V2为罕遇地震作用组合的搭接块竖向和水平剪力设计值;fyv为钢筋受拉强度设计值;γ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Asv为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竖向和水平钢筋的截面面积;S、S′为竖向和水平钢筋间距;h为搭接块高度;C为搭接块宽度。

另外,除计算配筋外,设计中还要求搭接块竖向钢筋均拉筋拉结,拉筋的间距同搭接块水平钢筋。而且,为限制搭接块产生温度、收缩裂缝,要求搭接块中的水平钢筋及竖向钢筋配筋率应满足下列关系

1.3 相连受拉梁设计

内收型的搭接柱转换形式与外伸型情况类似。与搭接块相连的下层梁是一个偏心受拉构件,在转换结构中,该梁实际起到一个拉杆作用,受力总体以拉力为主,所以梁内纵向钢筋必须配置充分。由于该梁在荷载较小时就开裂,梁开裂必然也要带动梁上面的楼板开裂,所以在实际设计中,该梁中必须施加预应力。根据该转换结构的受力情况,预应力筋可以有2种布置方式:曲线布置预应力筋和上下同时布置直线预应力筋,如图2所示。

图2 搭接柱预应力钢筋布置形式

图2(a)所示曲线预应力钢筋是沿梁主拉应力线布置的,符合一般的设计思路,但曲线预应力筋计算和施工上都比较麻烦,且预应力损失相对较大。对于主要受拉力为主、弯矩影响不大的情况,可以采取直线布置预应力钢筋,梁的上下部均布置一定数量预应力钢筋,如图2(b)所示,这样不仅施工方便,而且预应力损失很小。根据该实际情况,下部预应力筋应多于上部。

如何选取转换层梁的截面尺寸是很关键的,也是值得探讨的。搭接块上部节点处各构件的弯矩是按线刚度进行分配的,如图3所示。

图3 弯矩分配

其计算式为

其中M为由偏心荷载引起的节点总弯矩;M1为搭接柱承担的弯矩;M2为梁端承担的弯矩;EI1为搭接柱截面的抗弯刚度;EI2为梁截面的抗弯刚度;L1为搭接柱的高度,也是转换层层高;L2为梁的长度。

在带转换层结构的高层建筑中,由于搭接柱要承担上层结构传下来的巨大荷载,搭接柱截面尺寸必然很大,其抗弯刚度很大。而在一般情况下,梁的截面尺寸相对于搭接柱要小很多,且梁的长度要比搭接柱高度大,故梁的线刚度要比搭接柱小很多,所以梁端分配到的弯矩较小。分析表明,梁所受的拉力占主导作用,而弯矩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近似把该梁看作一个拉杆,梁中拉力最后都由纵筋来承担,从这种意义上讲,梁的截面尺寸影响不大,即在一定范围内的截面尺寸变化对该构件最后受力状态影响不大。

设计中,如果把该梁的截面尺寸增大许多,使其线刚度接近或超过搭接柱的线刚度,此时,该梁的受力状态肯定要发生变化:搭接柱上分配到的弯矩减小,相应地梁中拉力减小,梁端弯矩增大,梁端最后的状态将会是大偏心受拉。在这种情况下,梁的变形将会相应减小,搭接柱的侧移和转动也将受到较好的约束。但由于梁截面尺寸很大,会存在以下3个方面问题:

(1)混凝土用量增大,同时为了保证配筋的构造要求,梁中纵筋和箍筋的用量也将增大;

(2)由于梁高的增大,转换层的结构高度加大,使用空间将相应减小。为了满足转换层使用空间的要求,则转换层层高必然要增大,如前所述,搭接块高度必须与转换层层高一致,所以搭接块尺寸也随之增大;

(3)在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中,要控制转换层上下部主体结构总剪切刚度之比应满足

其中为转换层下层主体竖向结构总剪切刚度;为转换层上层主体竖向结构总剪切刚度;Gi、Gi+1为i层、i+1层混凝土剪切模量,G=0。42E;Ai、Ai+1为i层、i+1层计算方向折算抗剪截面面积,其计算式为

中AW为计算方向上剪力墙的全部有效截面面积;AC为所计算层的全部柱的截面面积;hi、hi+1为i层、i+1层的结构层高。

但由于梁高的增大导致该层层高的加大,使得该层主体竖向结构总剪切刚度减小,相应地,上述这种比例关系就愈加难以实现。

由于上述原因,意图通过增大梁截面尺寸来改变其受力状态,期望达到控制转换结构变形的目的不是最佳方案。

1.4 相连受压梁设计

上层梁是一个偏心受压构件,其轴压力大小主要与搭接块上柱的内收尺寸与转换层层高的比值有关,而弯矩大小取决于搭接块上节点的转角。在前面分析中我们得出,该梁在整个转换结构中实际起到一个压杆的作用,如果在转换层下梁中施加预应力,充分控制搭接块的侧移和转动,那么上层梁端所受的弯矩将更小,压杆作用就愈加明显,就可近似作压杆设计。为了能够较好发挥其水平支撑作用且不会产生较大的弯曲变形,其刚度也应得到充分保证。

类似拉杆梁,该梁中的相当一部分压力是由楼面板承担,保留在梁中的部分压力仍由核心筒壁来承担。在设计时除了应该考虑连续楼板的传力作用外,还需尽量保留转换梁在核心筒中的截面尺寸,最后尚需对传递到核心筒壁上的拉压力进行计算,并对核心筒壁相关的承载力和变形进行验算。

在设计时还要注意考虑梁的有效翼缘宽度。梁和楼板是浇筑在一起共同工作的,当梁受正弯矩作用时,翼缘承受一定纵向压应力来平衡梁肋内纵筋的拉力; 当梁受正负弯矩作用时,翼缘板内的钢筋和肋内上部纵筋一起作为受拉钢筋发挥作用。由于翼缘的参与作用,其刚度比单根梁要大。在计算构件内力时,如果不考虑有效翼缘,计算得到梁内力值是偏小的。另外,不考虑有效翼缘内钢筋的参与受力也可能导致设计时梁的实际承载力大于柱,形成“强梁弱柱”,有悖于“强柱弱”的抗震设计思想。所以,实际设计中应该考虑梁的有效翼缘作用,翼缘计算宽度bf'的具体取值。

1.5 转换层下层柱的设计

对搭接柱局部分析时,由于只施加了竖向荷载,没有考虑水平荷载的影响,且由于上下梁的水平支撑,使得柱所受的剪力不大。

在实际高层结构设计(特别是抗震设计)中,水平荷载是不容忽视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必然会产生层间侧移,柱中的剪力将会很大,因此箍筋配置必须充分满足抗剪需要且应全长加密。轴向压力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柱的抗剪能力,但为防止发生延性不好的小偏心受压破坏,设计轴压比不宜过大,建议其轴压比限值应比普通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减小0.1,即柱的轴压比限值:一级抗震时为0.6,二级抗震时为0.7,三级抗震时为0.8。当很难满足轴压比和上、下层剪切刚度比的要求时,可采用型钢或钢管混凝土柱,用以改善这种柱的受力性能和变形性能。

下柱的截面尺寸,可根据转换结构上、下层剪切刚度比和轴压比的大小来确定。在结构设计中,还应遵循“强柱弱梁”的原则,即该柱必须设计的比其相连的梁要强。

2 其他相关设计原则

带搭接柱转换层的结构设计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按“强化转换层及其下部、弱化转换层上部”的原则,使转换层上下部主体结构的刚度及变形特征尽量接近; 搭接柱转换层上部框架结构按“强柱弱梁、强边柱弱中柱”的原则,确保塑性铰在梁端出现,使柱比梁有更大的安全储备。

在进行结构分析设计时,必须将转换结构作为整体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符合实际受力变形状态的计算模型进行三维空间整体结构计算分析。在一定情况下,需要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转换结构进行局部补充计算,转换结构以上至少取2层结构进入局部计算模型,同时应该计算转换层及所有楼层楼盖平面内刚度,考虑实际结构的三维空间效应,采用符合实际边界条件的正确计算模型。

3 结论

总之,在工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转换结构的类型,应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不出现斜裂缝作为搭接块截面尺寸的控制条件,并对转换层各构件受力特点予以加强。

参考文献:

设计转正总结篇7

【关键词】汽车;车身;总布置;碰撞;纵梁

1、总布置设计碰撞控制设计的基本思想

汽车的车身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前撞区域、后撞区域和乘坐区域三部分,在设计这三部分时,所需要达到的标准各不相同。在发生车辆碰撞时,为了保护乘坐区域人员的安全,车身的“碰撞区域”要尽可能的产生变形,尽量吸收撞击能量,而撞击能量的其余部分要传至立柱、大梁等处,所以在设计车身的前、后撞区域的结构时,要比乘坐区域的设计“软”一些。乘坐区域是车辆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发生车辆碰撞时,此区域要尽量降低变形量,减少由于车辆变形对乘员的直接伤害或增加在发生事故后乘员逃脱的可能性,所以车身的车室区域要坚固可靠,结构要设计的“硬”一些。总而言之,车身的总体设计原则为:中间“硬”,两头“软”,并具有良好的能量传递环境,碰撞能量要尽可能少的作用在乘坐区域。当发生侧面碰撞时,车身的变形量较小,对乘员造成的危害较大,所以车门、立柱和门槛的设计要为刚性结构,提高车室的刚度要求,增加乘员的有效生存空间。同时增设防侧碰安全气囊,降低二次碰撞对乘员的伤害。车身侧面碰撞防护设计的基本思路为:车身的梁、地板和其它部件,要尽可能的吸收、分散由于侧碰力所产生的撞击能量,以此最大限度将损害程度降至最低。通常在车身设计时,多采用增加门槛梁的强度、侧围构件的强度等方法来增加承受侧碰撞的能力。

2、车身总体碰撞参数设计的控制

车身在正面碰撞时,准确判断构成各种动力学模式的物理量如速度、载荷和位移等,以便在模拟碰撞时确保力的传递途径和方向的精确性,再分析出碰撞的时间、变形量和溃缩长度等参数,进而对零件的强度和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2.1整车尺寸的布置 前悬、后悬、轴距等尺寸的总体布置,要根据已经确定的整车长度、高度和宽度来进行分配。在确定前悬的长度后,再确定发动机机舱中动力总成的姿态和位置。正碰的速度很高而且和时间短,所以车身的结构要具有足够的变形和吸能空间。根据以往汽车设计经验,若要达到4星以上的碰撞效果,吸能空间L值要≥420mm,L=L1+L2,L1为动力总成与前保险杠外沿的最小距离;L2为动力总成与前围板的最小距离。见图1。当吸能空间受整车的长度和动力总成尺寸限制时,为了达到良好的吸能效果,可对零部件的材料性能进行分析,采用更换零部件材料的方法来拟补这一问题。例如将进气歧管的材质更换为塑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增加吸能空间的效果。吸能空间L值受发动机的机舱X轴和零件尺寸等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当碰撞速度为50~51km/h时,L≥420mm;碰撞速度为56km/h时,L≥560mm,此时的L值大小由碰撞的评价方法决定。由于吸能盒与前保险杠的溃缩距离较大,因此L1的距离通常为280~300mm。

2.2悬置系统的结构及位置设计 悬置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承载动力总成和降低动力总成对车身产生的震动,是动力总成的主要配备附件。其结构和位置的确定直接影响着正碰效果,悬置系统通常布置于不影响吸能空间的区域,并尽可能的降低由于悬置系统的移动造成对乘员区域的破坏。在碰撞过程中,悬置点的安装方式和数量对动力总成的移动形式有很大影响,且决定着前围板的侵入量和前纵梁的变形形式。所以,在设计悬置系统的结构时,要经过模拟分析后再确定,并对正碰时悬置系统的位置和断裂时间进行计算,确保动力总成向斜后方移动的畅通性。

2.3纵梁的设计 纵梁是在碰撞过程中起最大作用的构件,是发动机机舱内的主要承载零部件。在碰撞时,所产生的冲击力由纵梁向后部传递,动力总成等零部件跟随纵梁向后移动,并最终弱化,同时纵梁也具有一定的吸能和缓冲作用,如图2所示。纵梁的结构、强度等因素决定碰撞效果的好坏,而一旦纵梁的设计不合理,碰撞能量将会集中于部分结构和局部区域上,造成局部结构崩溃式变形,引起碰撞的不良效果。所以在对纵梁的结构设计前,一定要认真分析碰撞载荷的传递分配形式,避免不合理的载荷分配。通常为了避免在碰撞时,纵梁根部发生崩溃式变形,其根部的结构表面都不超过纵梁的中心线,这主要是因为一旦超过了中心线,根部位置就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从而趋势纵梁沿中心线向后溃缩。另外,X轴方向上的纵梁平行度也对碰撞时的纵梁变形效果有影响。纵梁距离地面的高度由悬架、底盘的布置等因素影响,由于40%偏置碰的可变形壁障上沿高度为530mm,因此纵梁的高度需≤530mm,以确保前纵梁和可变形壁障能够充分接触,从而获取最佳的碰撞效果。另外,纵梁的截面形状对碰撞的产生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2.4上纵梁的设计 上纵梁的作用是与前纵梁、侧围形成封闭式结构,有效避免在碰撞过程中,由于悬臂结构的失稳而导致车身变形,同时其可以传递由前纵梁传输的载荷,对前纵梁具有极好的补充性。但由于上纵梁的周围具有很多其他的结构部件,因此在初期布置时,就要充分考虑上纵梁的设计结构,以免后期无法更改。

2.5座椅的设计 座椅是在碰撞过程中,支撑和保护乘员躯干的最为重要的部件,其包含坐垫倾角、深度及座椅的刚度和强度等参数,这些参数对乘员在碰撞时的运动姿态有很大的影响,并影响着其他约束部件的保护效果。

2.6人机工程的布置 人机工程在安全碰撞及对乘员的保护方面上也有很大的效能,人机工程的布置,要充分考虑乘员在碰撞时,其相对整车的碰撞受力和移动加速度等因素。包括风挡倾角、座椅靠背角、转向盘的倾角、胸部和仪表板的距离、胸部与转向盘中心的距离等,在对其布置时,可参考已有优良型车的参数来进行设计。

2.7转向系统的布置 由于正碰时,转向系统会与驾驶员进行碰撞,所以转向盘的刚度不可过大,避免驾驶员的挤压损伤。而转向管柱的布置要具有一定的压溃距离,确保在碰撞时,转向盘对人体胸部较小的挤压力,其值通常设至为50~100mm。管柱的下护套内,不得存在硬点,确保驾驶员的腿部在碰撞时,所受的碰撞力低于标准要求。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车身的总布置设计不仅是对碰撞效果进行约束,而且还是对整车的综合性能和关键性参数等进行控制的过程。在设计新车型的初期,要对整车的参数、尺寸及性能等参数进行定义,后期再分析和控制前期所确定的尺寸和性能等参数。由于安全性能要求是整车其他性能要求的前提条件,因此初期设计时,总布置要对影响安全碰撞性能的关键零件的尺寸和结构进行约束,力求碰撞效果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设计转正总结篇8

关键词:PKPM;设计;学习;应用

Abstract: a series of PKPM developed by the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Analysis hospital software is now the most widely used domestic structure calculation software one, most domestic design institute structural design is completed after the software has become a structural designer must correctly grasp the skilledapplication of basic skills. But when in actual applications, ofte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practice and practice, resulting in a lot of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leakage brought trouble to the engineering parameters and quality of the project, this article on PKPM Series software learning the essentials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sis, intended to illustrate the engineering staff to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constantly test exercises based on learning, and the gradual consolidation of the learning content and make good use of what they learn.Keywords: PKPM; design; learn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J9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PKPM是一套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及概预算、施工软件等于一体的大型建筑工程综合CAD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就是不断根据专业和实际需要进行取舍,因此没有必要介绍PKPM所有的功能和命令。

一、回顾PKPM课程的学习

1. PKPM课程的针对性

针对建筑工程设计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四大课程教学内容是:(1):结构平面计算机帮助设计(PMCAD);(2):框排架计算机帮助设计(PK);(3):结构空间有限元研究设计软件(SAT-8);(4):基础工程计算机帮助设计(JCCAD)。在PKPM实践教学这一阶段,可以以不一样种类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学习应用PMCAD进行结建立模,然后接力SAT-8进行有限元计算,再把上部结构模型数据传到JCCAD进行基础设计,最后采用施工图设计模块对智能化生成的施工图进行后处理并转换为AutoCAD图形进行编辑,从而完成一套工程项目的结构施工图。

2. PKPM课程的实践练习性

在学习过程中,参照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以实际数据为依据来对本身所做项目的设计参数进行选取,如对结构的抗震等级、结构体系的部署方式、不一样用途房间的活荷载、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的强度等级、钢筋的强度等级和采用的直径等的选取。并采用正确的检查方法以包管结构设计信息、计算信息等输入的正确性。如经过对整楼模型的仔细观察,检查构件部署是否正确;经过平面荷载表现校核这一模块中的荷载图,来研究荷载输入的正确性等。验证这些提前定的参数经过计算后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和经济。

经过这个反复试算的整个过程,掌握模型优化的具体方法和操纵本领。结构模型优化完成后,在进行施工图绘图的时候,正确选择和应用结构施工图的绘图软件,可以快速准确地绘出施工图。并强调施工图绘制与结构制图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联合,避免在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出现很多不规范绘图难题,从而包管施工图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和图面质量。在这个实践教学整个过程中会全面运用到大量以前所学的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地基基础、工程制图等知识,处理实际难题的本领,都会觉得本身的专业技能。

3. PKPM课程的有效考核

我们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完成相应的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能比力客观的考查总体知识和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的掌握情况,能更好地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时作业的要求方面,可适当放宽时间,但一定要求本人动手去做,不可以眼高手低,真正应用时才发现不会操纵。并且在今后的课程里面要增设计算机帮助设计(PKPM)的课程设计(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也作为整个课程考核中的一部分。

二、PKPM结构设计软件应用

1.抗震分析

抗震分析,更是作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设计人员在运用软件进行结构计算时,对软的功能要有切实的了解,才能正确运用,并且对计算结果要进行判别,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能在设计中使用,千万不可盲目依赖于计算软件。随着软件功能的日益完善,相当一部分结构设计人员应用软件时不够重视其技术条件与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的相符性。PKPM 系软件在结构设计中应用较广泛。

2.结构计算振型数的确定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 《抗规》 第 5. 2. 2 条规定: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确定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只取前2~3 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15 s 或房屋高宽比大于 5 时,振型个数应适当增加。《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以下简称《高规》 )第 3. 3. 10 条规定:对于不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结构,结构计算振型数规则结构可取 3 ;当建筑较高、结构沿竖向刚度不均匀时,可取 5~6。上述规范的条文说明均要求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 90 %所需的振型数。

结构抗震计算时,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 15 ;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 9 倍 ,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 90 %。TAT 在 TAT -4. out 文件、SATWE 在WZQ. out 文件、PMSAP 在工程名- TB. RPT 文件中查看 X , Y 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我们都知道,结构计算振型数增加,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增大,即内力和变形增大;振型数如取少了,后续振型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未能计入,导致计算结果不安全,所以,振型数要尽量取得多。但对大型结构,过多的振型数,导致运算时间过长,并对计算机的内存也要求大,而最后的那些高振型对结构地震作用贡献也不大,因此,也不必所有的振型都计算,当有效质量系数超过 0. 9,就意味着计算振型数够了;如果小于0. 9,说明后续振型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不能忽略,应增加振型数重算。需要注意的是,振型数也不能超过结构固有振型总数,否则,会引起计算的混乱,以致造成严重的分析错误。结构固有振型总个数等于结构自由度总数。对于有 n 个独立的水平块刚性楼板的结构,独立于刚性楼板的弹性节点数为m ,则结构的自由度数为(3 n + 2 m)。所以,当结构存在大量弹性楼板、越层柱、大开洞错层时如空旷的错层工业厂房、体育馆等 ,按常规的以楼层数为基数来确定振型数 ,有时很可能远不够。所以,检查计算结果时,有效质量系数是否超过 0. 9,是必须检查项目之一。

3.周期比控制及调整方法

《高规》 第 4. 3. 5 条对结构位移比、 周期比作出了具体控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位移比可以从输出文件中直接检查,而周期比需要先根据振型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区分各振型是平动振型还是扭转振型 ,然后从中分别找出周期最长的扭转振振型,得到对应的第一扭转周期Tt,第一侧振周期 T1,计算出 Tt/ T1,看其是否符合规程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周期比针对的是高层建筑整体振动效应,要在“刚性楼板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多层建筑不必控制周期比。多塔结构验算周期比时,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分别验算。周期比主要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即抗侧力构件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避免结构出现过大的扭转效应。当周期比不满足求时,说明结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偏小,这时单纯增加结构尺寸,往往收效甚微,通应通过整体调整结构布置,来获取良好的改善效果。如加强外圈结构刚度、增设抗震墙、增加连梁的高度、削弱内筒的刚度等措施。

4.进行位移比、位移角验算时关联选项的确定

判断结构是否属扭转不规则时,楼盖计算,即对结构位移比、位移角的控制要求均为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的计算值。《抗规》第 3. 4. 2 条的条文说明已明确应按刚性《抗规》表 3. 4. 2 -1 规定: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112 倍为扭转不规则。扭转不规则结构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计及扭转影响。《高规》第3. 3. 3 条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抗规》第 5. 2. 3 条第 1 款规定:“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 2 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因此,在应用软件验算位移比时,总是要考虑偶然偏心。一般偶偏心对位移比的影响还比较明显。《高规》第 4. 6. 3 条规定:层间位移角的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因此,程序操作时应分 2 次进行。

5.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1)位移控制: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3倍。

2)周期控制:新高规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0。

3)层刚度比控制: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新高规的10.2.6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D的规定。

4)、框剪结构中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计算;新抗震规范第6.1.3条、高规8.1.3条规定,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采用。

6.结构构件设计计算

1)柱轴压比计算:新抗震规范6.3.7条、高规的6.4.2条和混凝土规范的11.4.16条,都规定了柱轴压比的限值,并规定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降低。柱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可不进行地震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

2)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新抗震规范6.4.6条、高规的7.2.14条和混凝土规范的11.7.13条,都规定了剪力墙轴压比的限值。目前新规范程序给出各个墙肢的轴压比。

3)剪力墙强区:底部加新抗震规范和新高规对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定义略有不同,分别定义如下:新抗震规范6.1.10条规定,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l/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它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高度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新高规的7.1.9条规定,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l/8和底部二层高度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新高规的10.2.5条规定,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4)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新高规的7.2.15条规定,抗震设计时,一、二级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的墙肢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5结论

相比操纵性强的PKPM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合理的选择教学主要内容,运用综合的考试考核方式,掌握计算机帮助设计的真本事,努力应用好PKPM结构设计,协助工程建设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靳元峻.PKPM建筑结构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46—4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