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8篇

时间:2023-02-02 11:09:25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篇1

[关键词] 糖尿病;家庭医生;团队;社区卫生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a)-0146-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1]。日前,全球DM平均患病率为4%,总人数超过2亿。我国DM平均患病率己达3.2%,患病人数约4000万,居世界第2位[2]。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DM的防治刻不容缓,本院通过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实施DM患者健康管理,利用有限资源对DM患者实施综合性干预,探索新的DM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自愿原则,2010年3月~2011年12月,选取深圳市宝安区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DM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男98例,女82例;年龄45~70岁,平均(62±12)岁,病史2~35年,诊断符合WHO DM诊断标准,无瘫痪、严重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意识障碍,无高血压、高血脂,肝肾功能正常,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和其他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进行特殊药物干预。

1.2 测量指标

所有患者均空腹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1.3 血糖测定

仪器:Olympus AU 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大干生物公司和长城保定生产的血糖定标物和质控物,测定方法为葡萄糖己糖激酶法;在做试验前,对实验室现用血糖方法进行校准。采集样本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需禁食、禁水8 h以上,抽取肘正中静脉血 2 ml作为静脉血标本,2 h内样本在送至检验科离心后分离血清并测血糖。

1.4 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建设

首先根据各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规模及其服务的区域,把各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分为大、中和小3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康服务中心把服务区域划分为5个区域并建立5个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中型健康服务中心把服务区域划分为2~3个区并建立2~3个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小型健康服务中心把服务区域划分为1个区并建立一个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配备全科医生1名兼团队队长,公共卫生医生1名兼团队副队长,妇幼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医生兼职1名,中医康复及理疗师兼职1名,全科护士2名,医技类医师兼职1名。构建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体系队员,均是经专家的培训和指导,采用现场闭卷考试的方式,选拔优秀医护人员组建而成。

1.5 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

①家庭医生与患者签约,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健康处方,建立健康档案;②家庭医生与患者互留联系电话,家庭医生每年面对面随访不少于4次;③进行健康体检,制订个体化饮食、运动处方,监督患者按时服药;④为患者预约门诊,优先提供必要的辅助检查,防治并发症;⑤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⑥血糖控制不良时联系专家会诊,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协助患者到上级医院继续进行治疗,服务时间为1年。

1.6 干预模式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干预,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DM防治知识率为95.6%(86例),DM自测率为98.9%(89例),BMI平均值为(26.5±1.7)kg/m2,空腹血糖平均值为(7.2±0.5)mmol/L;对照组DM防治知识率为55.6%(50例),DM自测率为78.9%(71例),BMI平均值为(30±1.8)kg/m2,空腹血糖平均值为(9.6±0.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国内的家庭医生服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展过试点工作,他们的家庭医生围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开展工作,但与居民的签约服务关系尚不稳固;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已开展了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普遍建立了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固定式、契约式的医患关系,家庭医生通过一系列规范严谨的培训,依托家庭医生诊所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普遍采用预约形式,由家庭医生审核后开展转诊服务,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医疗费用进行控制,国家给予人头经费支持,居民对家庭医生充分信任,医患关系融洽[3-5]。

所谓“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是指首先把社区卫生中心所管辖的范例按规模大小划分为区域,以区域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组建功能完善家庭医生团队,为家庭及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和效果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通过近2年来的现场研究,对DM患者除接受予常规药物治疗外,还应当接受系统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管理,内容包括患者登记、定期随访、规范用药、健康教育和定期血糖自我监测;结果表明,经过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干预的社区DM患者DM防治知识率、DM自测率、BMI平均值和空腹血糖平均值均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在社区DM患通过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干预,能为患者测血糖浓度,详细询问、记录病情,做到能够针对患者的个体特点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同时有效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6-8],并据此指导其合理用药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的目的。

通过建立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可持续的细心周到的服务,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们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可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这就为依此而实施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9-10]。为患者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讲解病理知识、注意事项及用药原则,普及各种慢性病的防治知识,鼓励患者自测血糖,提高自我保健意识[6],开通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渠道,能有效控制和改善DM并发症的自然病程,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值得社区卫生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

[2] 范朋风,陆菊明,田慧,等.全程糖尿病教育模式的构建、组织与管理[J].现代护理,2005,11(8):575.

[3] 杜兆辉.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1):3541-3543.

[4] 陈华星,辉,陈慧芳,等.上海市白鹤社区实施糖尿病信息化管理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363-364.

[5] 周平南,洪淇,匡培清,等.江阴市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内科,2010,5(4):387-389.

[6] 高秀芹,肖建彪,吴浩,等.社区团队模式在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2):2776-2777.

[7] 张翔.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和早期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9, 47(22):133-134.

[8] 张亚君.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需求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5):360-361.

[9] 叶金朝,程长松,段先飞,等.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7(3):282-284.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篇2

[关键词]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138-03

我国目前正向老龄化社会迈进,老年人群的器官组织功能明显衰退,各种疾病随之而来,糖尿病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给社区带来了不和谐因素[1]。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由于部分患者对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控制措施的忽视,导致单纯依靠药物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因此在社区中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是我国新医改形式下发展的一种社会服务模式,其目的是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实施的一种健康教育管理模式[2],本研究探讨了该服务在我社区糖尿病控制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2月~2013年5月社区3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男164例,女136例,年龄36~76岁,平均(58.6±8.8)岁,病程1~7年,平均(4.2±1.9)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62例,中、大专科106例,本科及以上104例,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免疫缺陷和精神疾病。

1.2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1)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召开动员宣传会,帮助社区居民了解该团队的服务意义,使其明白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控制的意义,获得居民的认可和支持,建立好健康管理档案。(2)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定期安排专题讲座和健康咨询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如临床表现、发病原因、治疗关键和并发症等,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指导和病情检查等作为讲解重点,使患者能够自行进行上述管理,培养自觉能动性。(3)团队制作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册,将其发放给患者,指导患者按照教育宣传册的内容进行疾病的控制。(4)由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组织成立糖尿病互助小组,建立患-患联系,合作学习,鼓励其交流经验,共同提升疾病自我控制能力。(5)定期家访,了解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等情况,根据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鼓励其长期坚持,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

1.3 效果评价

本研究观察指标为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前后300例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体重指数;使用SF-36健康量表[3]对服务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患者对本次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300例患者接受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体重指数分别为(6.5±1.1)mmol、(9.1±2.1)mmol和(23.1±1.8)kg/m2,均好于服务前(P

3 讨论

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发病数仅次于美国[4-6]。调查显示中老年人群是主要发病人群,部分患者对该病缺乏正确认识,以为只要通过药物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忽视合理饮食、运动和定期检查,造成病情反复[7-8]。对于慢性病的治疗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控制,增强患者的遵医嘱行为尤为重要[9]。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一直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10],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该形式下发展起来,旨在为社区人民的健康提供教育和帮助。本研究对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社区糖尿病中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提示服务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空腹血糖和体重指数均低于服务前,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上述三项指标均是糖尿病的常规检测指标,能够较好的反应糖尿病控制情况[11]。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单位,个人为为目标,通过防、治、保、康、教、计来体现社区医疗服务,它通过优化生活方式、情绪、饮食和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连续协调社区家庭服务模式。该服务组织通过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来增强其对饮食、运动和血糖定期检测的认识,多管齐下,改变了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了其治疗依从性。笔者认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重点作用就是帮助患者树立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这点也是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保障。实施该服务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后的SF-36健康量表评分为(91.2±6.8)分,明显高于服务前(70.8±6.2)分。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因自身糖代谢紊乱出现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对生活造成不同程度影响[12],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注重该方面的心理教育,帮助患者控制了病情,缓解了血糖过高造成的并发症。患者经过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管理,其情绪、生活习惯均得到了指导,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生活质量随之提升。研究进步调查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提示97.33%的患者满意该服务模式,说明此次服务模式深得人心。

综上所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教育效果明显,利于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罗翠花,张海珍,邓伟娴.糖尿病患者社区家庭护理需求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76-77.

[2] 吴军,徐蕾,陆,等.程家桥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1809-1812.

[3] 相蕾,黄慧,吕泽平,等.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和糖耐量异常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分布基线调查[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1):22-25.

[4] 张学标,王启,周立志,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和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9(7):62-63.

[5] 徐玲.医院-社区一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糖耐量低减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2,26(6):1715-1716.

[6] 吴浩,贾鸿雁,刘秀梅,等.方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构建及服务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74-776.

[7] 张学标,莫希兰,高福群,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社区糖尿病41例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2):66-67.

[8] 丁兰,董建琴,孙洪玉.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与社会支持评分及精神卫生状况[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96-98.

[9] 于海霞,李智莉,闫明茹,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1):6121-6122.

[10] 蔡炼东,缪建平,吴国龙.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防治效果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146-147.

[11] 杜利民,袁 杰,戴冬霞,等. 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樟木头镇户籍人口进行健康管理的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19-21.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篇3

[关键词]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服务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7(c)-0147-03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team in health service of community floating population

ZHANG Fei XIE Ren-xi WANG Qi CAO Feng-mei CAI Hua-wei

Zhangmutou Tow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Donggu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Zhangmutou 5104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team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 floating population. Methods 4000 migrant workers accepting investigation were regard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8 community of our town.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Conventional symptomatic treatment of disease were given to two groups.Family doctor service team was not taken by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 community (n=2000).Family doctor service team was taken b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 community (n=2000).Health knowledge,chronic disease control,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screening rate before pregnancy and annual per capita medical expenses of 2 groups were then compared.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awareness rate of health knowledge,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ronic disease control rate,screening rate before pregnancy and annual per capita medical expens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91.2%,0.15%,90.1%,98.5% and (48±12) yuan.The index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64.3%,0.75%,79.8%,79.1% and (126±24) yuan]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service team;Community floating population;Health service

我国流动人口日益增加,该类人群的健康保障已成为卫生和人口计生部门面对的难题[1],特别是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健康服务。社区健康服务是我国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探索适应民众医疗服务需求的医疗保健体系和医疗服务模式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家庭医生团队”是一种新理念[2-3],本研究探讨其在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镇8个社区接受调查的4000名流动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化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个社区,流动人口2000名,其中男1268名,女732名(20~46岁女性642名);年龄20~78岁,平均(36.2±7.2)岁;主要慢性病:高血压96例,糖尿病82例;学历:初中以下365名,初中以上1635名。观察组4个社区,流动人口2000名,其中男1272名,女728名(20~46岁女性648名);年龄18~80岁,平均(36.8±7.4)岁;主要慢性病:高血压98例,糖尿病84例;学历:初中以下376名,初中以上1624名。本研究接受调查的人员均无认知障碍,组间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慢性病和学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的疾病对症治疗,其中对照组未进行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模式的开展,观察组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模式,具体模式如下。

1.2.1 成立家庭责任医生工作领导小组 督导组负责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的总体设计、安排和方案执行;专业组负责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日常工作,家庭健康档案的发放、登记、回收等资料的整理;后勤组负责建档物质的供应,宣传照相等。

1.2.2 确定服务对象 取得公安机关的配合,了解社区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比例、文化程度、工作等基本情况,确定对象后安排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上门实施医疗服务。

1.2.3 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社区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为辅的团队,结合各种医疗服务,为家庭成员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完善团队服务的条件包括硬件设备,以方便出诊,优质的团队人员素质和综合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家庭。

1.2.4 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制度和职责 在中心主任的领导下,认真完成责任区保健、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建立等基本工作;制订团队年度工作目标、计划,如居民健康档案的完善,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管理等,每季度对团队工作进行考核,存在问题及时改正,协调工作程序。健康管理流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通过健康监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预测,对于慢性病患者给予治疗个保健指导,同时记录跟踪随访,对亚健康人群如肥胖、血脂异常、营养不良等,给予合理膳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对健康人群给予合理生活指导。

1.2.5 加强宣传 通过健康教育、义诊等活动形式使居民了解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让其认识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意义,促进家庭医生服务的展开。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流动人员的健康意识、慢性病控制、传染病防治、孕前筛查率和年人均医药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两组的满意度。其中健康意识主要是调查研究对象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包括慢性病的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合理工作生活等多个方面,问卷共100分,80分以上为知晓。慢性病控制是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效果,是否能够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传染病主要包括性病、HIV/AIDS发生率。孕前筛查率指可育妇女孕前接受检查的比例。满意度是由调查对象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进行的评分,满意、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满意度(%)=(满意+较满意)/调查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率、传染病发生率、慢性病控制率、孕前筛查率和年人均医药费为91.2%、0.15%、90.1%、98.5%和(48±12)元,均明显好于对照组[64.3%、0.75%、79.8%、79.1%、(126±24)元](P

表2 两组流动人员对社区医疗健康服务满意度的比较(例)

3 讨论

“家庭医生团队”将社区健康服务的理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跳出医疗看社卫,透过社卫重民生,通过民生创和谐,创建和谐保稳定,保住稳定促发展”,使社区健康服务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卫生行为,而是将社区健康服务与民生、和谐、稳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此内容将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经济意义[4-8]。患者对“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昂的医疗费用极度不满意,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流动人口提供全方位的社区健康服务,营造完善的社区预防为主、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9-12]。通过比较发现观察组4个社区的流动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传染病发生率、慢性病控制率、孕前筛查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模式应改变“健康就是无病、无病即健康”的狭窄、静止思维,其旨在将疾病控制在发病前期,提前进行干预,防病于未发。构建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特有服务功能,根据流动人口的需求,以性病、HIV/AIDS防治、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与孕前筛查为切入点,为流动人口提供必要的、及时的、适宜的、优质的健康服务,提高社区基本医疗健康保障服务均等化水平。观察组年人均医药费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该模式社会经济效益突出。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上看,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相比,其享有的公共服务差距在显著加大,如何使流动人口公平享有本地化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13-15]。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看,流动人口对本地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民工荒”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使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保持在合理水平直接影响本地经济发展[16]。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上看,流动人口公共管理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频发,“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17-18]。笔者认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不只要面对本地居民,更应当向流动人员推广,保证其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城同质”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健康服务,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是一种新的服务理念,该模式对社区流动人员的健康保护意识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菲.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中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5):138-140.

[2] 罗翠花,张海珍,邓伟娴.糖尿病患者社区家庭护理需求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 18(1):76-77.

[3] 吴军,徐蕾,陆F,等.程家桥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1809-1812.

[4] 杜利民,袁杰,戴冬霞,等.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樟木头镇户籍人口进行健康管理的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2):19-21.

[5] 于海霞,李智莉,闫明茹,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1):6121-6122.

[6] 张学标,莫希兰,高福群,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社区糖尿病41例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 8(22):66-67.

[7] 袁杰,王启,杜利民.东莞市樟木头镇流动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7):53-54.

[8] 吴浩,贾鸿雁,刘秀梅,等.方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构建及服务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74-776.

[9] 蔡炼东,缪建平,吴国龙.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防治效果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 20(22):146-147.

[10] 张学标,王启,周立志,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和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9(7):62-63.

[11] 吴军,沈安,陆F.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方法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4(11):3543-3545.

[12] Kon E, Doran T,Gra H, et al.Family doctor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incentives for influenza immunization under the U.K. 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 pay-for-performance scheme[J].Health Serv Res,2012,47(3):123-134.

[13] 张学标,王启,周立志,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1,9(6):40-41.

[14] 李燕.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社区糖尿病68例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3(3):153-154.

[15] 张平,赵德余.中国特色健康保障之路的探索――长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与经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

[16] 何能清,黄俊芳.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的社康中心绩效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6):1770.

[17] Lay-Yee R, Scott A, Davis P.Patterns of family doctor decision making in practice context.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for medical practice variation and social disparities?[J].Soc Sci Med,2013,76(1):47-56.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篇4

关键词:基本医疗卫生;家庭医生;工作室;上海长宁

中图分类号:R197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试图以政府直接供给的形式满足公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公益性的提高是否会牺牲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一直是各种医改政策争论的焦点之一。而效率的改进则是以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可计量和可考核程度为前提,如果不能对服务提供者团队成员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甄别和考核,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作为全国较早的新医改试点地区,上海市长宁区一直试图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进行完善,特别是引入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之后应如何细化之以提高团队成员的激励水平是制度创新的关键点。新的制度必须有新的服务模式与之相适应,服务模式也决定了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的方向。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是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深化和发展。2011年4月,上海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在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周家桥卫生中心”)成立。通过工作室这一服务载体的实践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显然重塑和优化了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本文将对“家庭医生工作室”这一新兴服务模式的制度含义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05年起,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引领的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抓住了卫生体制改革中“公益性问题”这一症结,并围绕着社区卫生公益性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国家新医改找到了重要突破口。2006年,国务院召开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方向、基本原则和执行框架。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先后提出“家庭医生”服务的概念。2011年国发〔2011〕23号文《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从全科医生制度顶层设计上描绘了全科医生制度的蓝图。

2005年底,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长宁区,率先创新推广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并推行家庭签约制服务,但当时的服务基础、人才队伍、政策环境尚不能完全支持签约制服务;上海徐汇、闵行、青浦、金山等区也从2007年起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责任制医生”的健康管理模式;2008年,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区内试点居委责任制医生健康管理模式探索;2009年,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纳入区卫生局重点工作,并制定《长宁区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试点探索;2010年8月10日,在“城市与健康国际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首次提出上海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11年,上海配合国家新医改方案,试点推进五项重点工作,试点家庭医生制就是其中一项,全市有10个区县参与试点工作。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之一,早在2008年下半年,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基础上,开始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工作模式试点,并于2009年6月在中心全面试点。目前,中心家庭医生18名,分别承担19个居委会的家庭医生制服务。2011年4月,成立全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陈华工作室”。

在上海尤其是长宁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内涵深化的方向和共识,国家对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正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热火朝天地进行时,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提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概念,并迅速得到了政府、舆论的响应,业内的关注以及居民的认同。那么,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成立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模式还是一种暂时性的炒作手段?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及家庭医生工作室成立的背景上进行分析。

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需要服务载体来适应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社区卫生发展和全科理念深入实践的产物。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内起步较晚,大体经历了以功能转型为主的框架建设期、以公益性改革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期、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的内涵发展期等三个时期,而在三个不同时期,卫生服务的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框架建设期期,地段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及企业医院等逐步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逐渐成立了“三科一室”的工作模式,即医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后勤保障科及办公室。然而,这仅仅是功能定位的调整,这些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载体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内科、外科等专科。

(一)在体制机制改革期,社区卫生逐渐引入全科理念,提出“六位一体”的服务理念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篇5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健康医生;服务模式;困难;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5-02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新医改方案对进一步健全以全科团队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健康医生制度,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逐步实施社区首诊、定点医疗和转诊制度等提出明确要求。作为医改重要内容之一的家庭健康医生制服务,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有力抓手,是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扬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工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有序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提供参考。

1 家庭医生制的定义

家庭医生制是实施家庭健康管理服务的制度,是政府主导,在社区范围内,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域医疗卫生协同服务体系提供支撑,以依托全科团队的全科医生为主体,在签约服务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服务相结合的形式,为家庭成员提供综合、连续、有效的基本卫生服务。在全科团队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基础上,为签约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个性化的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模式,畅通社区医生与居民联络渠道,建立稳定的、信任的、友好的服务关系,让居民享受到更为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使全科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和医保费用的守门人。

2 家庭医生制服务现状

2.1 组成与工作模式 扬名街道常住人口9.51万人,总户数3.13万户,有11个社居委。目前,扬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由中心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含社区医疗、公共卫生、社区护理、医药医技岗位等所有具备医药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组成,队伍成员统一命名为“家庭健康医生”。中心有在岗卫技人员72人,其中全科医生19人,公卫医生7人,护士26人,其他卫技20人,中心现建8个家庭健康医生团队,每个团队由2名全科医生、1名公共医生、3名护士和其他卫技人员2-3名组成,平均每个团队成员服务1321人,435户居民。

全科团队模式下的家庭医生负责为包干区域家庭成员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及康复服务。团队工作推行团队长负责制,原则上团队长由主治医师以上资质的全科医生担任,实行网格化分片管理,发挥团队中医生、护士及其他卫生人员的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功能,在服务过程中,注重与街道的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及社区健康志愿者等资源,为家庭健康医生开展工作提供社会支持平台。

2.2 家庭医生制的服务内容与要求 在摸清包干区常住家庭户底数和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根据中心人员配置及服务区域实际情况,划分服务社区区域和包干户数,片区责任团队的包干区域与社区卫生服务区域保持对应关系,家庭健康医生包干家庭与所在责任团队包干区域上保持对应关系,实现服务区域健康管理的全覆盖,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家庭健康医生是包干社区家庭健康成员服务日常管理直接责任人,其主要服务内容:一是详细掌握包干家庭健康管理基本信息,确保常住居民基础健康信息的准确、完整、有效。二是主动加强与包干家庭的沟通联系,与家庭建立有效对接关系,承诺可提供服务内容,主动接受服务监督。三是跟踪包干家庭健康服务内容规范落实情况,及时与片区责任团队联系沟通,督促每项服务内容规范落实。四是在服务能力许可范围内满足包干家庭健康服务需求,包括提供出院病人随访、健康信息咨询、帮助有需求的老弱病残等特殊对象预约联系上门健康访视、医疗康复等服务。五是主动配合包干家庭及区域卫生监督、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处置工作。

片区责任团队是包干区域家庭健康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主要职责:一是全面掌握包干片区家庭健康管理的基本信息。二是按照服务规范规定完成包干区域内常住居民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康复服务,包括对有服务需求的对象提供上门服务。三是开展传染病、卫生监督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首报和处置工作,协助专业机构开展计生、残疾等服务。四是及时响应并完成家庭健康医生提供的居民服务需求。五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家庭健康服务内容。

3 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3.1 现家庭健康医生服务模式下,人力资源缺口较大

3.1.1 无锡市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工程”的意见》中要求家庭健康医生实行分户包干制,根据工作岗位、能力、区域,每名成员负责200户左右社区家庭健康服务的日常管理,必须确保每户家庭有1名家庭健康医生负责家庭健康管理。而目前扬名中心每位家庭医生平均包干435户家庭,中心以现有数量的卫技人员在完成基本医疗的同时,必须完成这些家庭健康医生工作,难度很大。

3.1.2 家庭医生服务技能有待提高 现有团队成员中医生少、护士和其他卫生技人员相对较多,他们在距离家庭医生“‘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系统的医学全科知识,为辖区内的服务对象实行全面、连续、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而引进人才,尤其是引进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等急需人才存在瓶颈,迫切需要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机制。

3.2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目前无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用信息系统处于初级建设阶段,许多功能和模块还在试用和调试中,而且与二三级医疗机构的信息无法共享,导致资源难以整合、工作效率难以提高。二、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上下联动、资源整合的平台比较薄弱。

3.3 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服务项目与流程、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居民签约的优惠措施以及家庭医生的准入标准、经费补偿等尚属探索阶段。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后盾的社会各类资源整合机制尚不健全,工作流程需要以家庭医生为核心进一步优化,整合社会各条线力量。

4 对策与建议

4.1 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国家和无锡市医改精神,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与创新。2013年4月,无锡人民政府下发了《市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通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通知》的文件,文件中提出要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服务进家庭”的有序服务新格局。中心要在全科团队和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以全科团队作为家庭医生的支撑,以社区各类资源作为家庭医生的后盾,逐步完善家庭医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全过程健康管理的有效机制。

4.2 合理配备人员,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求

4.2.1 调整和落实人员编制 根据服务对象、服务项目逐年增加等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在城区每万人口配备15人为标准分批引进卫技人员。

4.2.2 加快引进和培养急需人才 重点加强全科医学岗位人员和其他紧缺岗位人员的培养,加强适宜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对中心现有卫技人员在家庭健康医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观念转变上的培训,主要是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敬业和责任心、主观能动性和服务技巧,改进家庭医生的工作习惯。通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进修学习以及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家庭医生在患者、家庭以及社区的利益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期的医患关系在医疗保健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情况下,如何在面临复杂的医学问题时具有敏锐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4.2.3 完善社区卫生绩效工资制度 行政部门要通过制定社区卫生机构特岗人员、技术骨干评审办法,鼓励医护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完善绩效考核方案,调整绩效奖励分配,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政府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特点适时调整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工资水平,吸引优秀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中心工作。

4.3 立足实际,完善工作内容

4.3.1 界定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 以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人群(即长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以及接受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初期探索阶段,服务对象范围不宜过大,可以为在册规范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定期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65岁以上老人、重性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以及区域养老机构内老人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逐步覆盖至社区全人群。

4.3.2 明确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 以社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提供适宜、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服务方式包括签约服务、预约服务、双向转诊、健康咨询以及家庭健康管理服务等。签约服务是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特点和具体手段,是家庭医生在与社区居民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一种契约方式在“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之间建立的一种固定联系,所以,签约服务必须建立在互信、自愿的原则上,逐步提高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认可度与信任度,循序渐进,合理确定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责任义务等款项,居民通过自主选择需要的服务项目并签订“家庭医生制服务协议”,逐步实现居民与家庭医生的责任契约关系,形成家庭健康管理的有效签约服务机制。

4.3.4 规范服务流程 签约后,家庭医生在以家庭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基础上开展服务。服务流程如下:一是签约家庭通过预约,在约定时间段内利用签约家庭医生门诊服务。二是通过预约提供上门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当签约家庭有患者病情严重或加重时,由家庭医生开具转诊证明,病人持转诊证明至上级医院转院治疗,病人出院后由家庭医生进行出院后访视和康复指导。

4.4 保障有力,促进工作有序推进

4.4.1 政府主导,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经费保障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成本不断攀升,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和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同时,伴随健康管理的深入有可能造成疾病诊疗费用上涨的情况,也需要财政和社保在政策上给予适当补偿和倾斜。

4.4.2 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通过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尤其是电子档案)的建立与利用,使家庭医生能够在医生工作站、移动设备等平台上及时掌握签约居民的有关健康信息,真正实现全程、连续、主动服务;加快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的整合与共享,逐步形成区域医疗中心、疾病防制专业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同服务体系,有效利用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为家庭医生开展预约服务、双向转诊、健康教育等服务提供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4.4.3 加强监督,科学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评估 合理制定绩效考核细则,通过服务数量、服务质量以及满意度测评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体现家庭医生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的特点,避免考核“一刀切”的平均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2009-03-17.

[2] 伍德威.家庭医生制度、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根基[J].中国社区医师,2010,26(10):23.

[3] 张勘,董伟.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6):289-291.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篇6

为加快推进我区“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工程”工作的实施,全面落实《转发<区社区卫生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将相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健全组织,建立家庭健康服务考核机制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充分认识实施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要制定适合本中心的“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工程”实施方案;要成立以中心主任为组长的工作小组;要明确具体负责人及相关分工情况;要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定期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各中心将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分工情况于2012年5月1日前报于区卫生局社管办。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将家庭健康责任医生、片区责任团队职责落实情况列入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确保各家庭健康医生服务责任到人,服务到家。

二、组建团队,形成家庭健康服务网络结构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根据服务区域常住居民底数和基本情况,配备相适应数量的家庭健康医生,建立相应数量的家庭健康医生片区责任团队。团队实行团队长负责制,原则上由通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社区医生担任团队长,负责全面协调和管理团队服务工作,团队长要明确队伍中每名家庭健康医生的具体服务家庭和工作分工,组织团队有效落实家庭健康医生反馈的居民服务需求。各中心要形成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结构图,落实家庭健康医生与居民家庭的对应关系,并将结构图于2012年5月1日前报于区卫生局社管办。

三、强化培训,规范家庭健康服务行为模式

各社区卫生中心要在市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家庭健康医生服务模式的规范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培训内容以《市社区卫生服务规范》规定的13项服务内容的规范要求、服务标准为主,加强沟通技巧、服务流程、服务技术和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培训。

四、广泛宣传,营造家庭健康服务良好氛围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广泛开展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工程的宣传,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社区(村)居委、楼道公布家庭健康医生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组织网络、人员信息情况。各中心要在社区(村)发放家庭健康服务宣传折页、《区家庭健康医生20问》、《区家庭健康医生致居民朋友们的一封信》、服务承诺和服务联系卡,提高社区(村)居民对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工程的知晓率,了解家庭健康医生的服务内容,构建家庭健康医生与社区居民间良好沟通互动的和谐氛围。各中心每月30日前将2篇家庭健康医生手记报于区卫生局社管办。

五、开展活动,树立家庭健康服务优质品牌

区卫生局将2012年5月7日到13日定为“区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工程活动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务求实效,确保活动周顺利开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要在活动主题上更加凸显特色,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更加活泼生动,在宣传手段上不断创新;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把群众对家庭健康医生服务的需求作为本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中心要利用活动周的有利时机,结合健康宣教、卫生科技进社区、妇女病普查等多种形式,进社区开展家庭健康医生集中签约工作。各中心要通过“感知健康,先行”卫生信息平台,树立区自己的家庭健康医生品牌。活动周结束后,各中心将活动周小结5月20日前报于区卫生局社管办。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篇7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家庭医生工作 远郊农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6-0014-03

Discussion and thinking of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in the suburban rural areas

LU Xinjian, HOU Jin, CAI Liqiang

(Dat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1311, China)

ABSTRACT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is an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ode and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the new medical health reform situ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work in Dat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in Shanghai,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service mode, 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emand-orientation of the residents who have signed the contracts explores to further do really make the superior of the family doctor work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corresponding to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family doctor work; suburban rural areas

2011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健全以全科团队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医生制度,逐步实施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1]。2010年10月,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6家试点中唯一一家农村地区单位,试点探索针对农村地区的家庭医生制工作。经过4年多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健康守门人作用不断凸显,但在探索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 大团社区概况

1.1 区域面积大、村民居住散、存在一定“就医难”现象

大团地处浦东南部,是典型的农村地区,镇域面积50.7 km2,辖区内有16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常住人口8.2万(户籍人口6.6万),居民居住分散,镇政府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区域边缘,村民就医不便。

1.2 村民文化程度较低,卫生保健意识较差

作为社区卫生的主要服务对象,本地区60岁以上村民占18.5%,60岁以上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卫生保健意识较差、主动就诊意识差、慢性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2-3]。

2 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工作

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认识到农村地域的现状与特点,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经过4年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政府组织-中心主推-村居发动-村医网底”四方联动,以“3+X”全科团队为核心,以“4+X”全科服务为重点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主要做法包括一个工作思路、两项服务方式、三层网络体系、四项服务内容。

2.1 一个工作思路

针对远郊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偏低、保健意识较差,村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信任不够、卫生资源不足、医疗服务能力不够、社区卫生网底不强等现状,确立了适应远郊农村地区的“强化宣传,集中签约为主、门诊签约为辅,上门服务,网格化管理,与农民交朋友”的工作思路[4]。

2.2 两项服务方式

根据远郊农村地区的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实行以村为单位,划片包干和网格化管理,逐步形成了“三站式”平台服务与“3+2”工作时间分配的服务模式[5]。

“三站式”平台以家庭医生服务就近、解决问题成本最低为原则,建立了中心预约门诊、村卫生室及居民代表家中的“三站式”服务平台。中心预约门诊平台满足了签约对象相关医疗诊断的需求;村卫生室有利于患者获得社区诊疗;到居民代表家中上门服务让家庭医生可以深入了解居民家庭背景,拉近医患距离。

“3+2”工作时间分配通过时间上的合理搭配,实行病区医疗与门诊医疗、中心预约门诊与卫生室、坐诊服务与上门走访的联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医生的医疗潜能。全科医师每周五个工作日中,3 d在中心从事临床医疗活动,2 d参与家庭医生制工作。其中全科医疗工作2 d时间细化为0.5 d到村卫生室开展社区诊疗,0.5 d在中心接待预约门诊患者,1 d开展健康教育、社区走访及必要的上门服务等医疗保健服务。

2.3 三层网络体系

建立由“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考核小组”等组成的领导与推进“三层”组织管理体系。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为负责人、其他班子成员为组员,全面统筹推进家庭医生制工作。工作小组由中心副主任为负责人、职能科室负责人为组员,负责具体实施家庭医生制工作。考核小组由医务科负责人及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按月对全科团队进行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

建立由“中心―全科团队―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制工作服务网络,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网络体系的技术及支撑,全科团队是网络工作单元,一个全科团队负责一个村,在团队长的统筹协调下,承担责任区域内居民签约及签约对象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每个全科团队组成“3+X”人员结构,“3”包括全科医师、社区护士、乡村医生,其中全科医师是主力,社区护士为辅助,乡村医生为协调;“X”包括非固定配置的中医、儿保、妇保、妇科等若干专科服务人员,根据需要协助全科团队做好儿童、孕、产妇的签约及服务工作。

2.4 四项服务内容

围绕“六位一体”功能,构建“4+X”全科医师服务功能体系。“4”是四项核心业务,包括慢性病管理、社区诊疗、预约门诊、健康教育;“X”是延伸业务,针对签约对象不同的年龄和身体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对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高龄老年人提供出诊服务、上门服务或建立家庭病床等;或对某一疾病、某一健康需求,提供热线咨询、健康评估、双向转诊、康复指导等。

3 工作成效

3.1 服务成效

自2010年10月正式启动家庭医生制工作至2014年底,累计签约人数58 661人,对所有签约居民进行了初始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签约人数占常住人口的70.36%,为家庭医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签约后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健康关怀等各项服务功能日益拓展,4年来累计开展慢性病管理205 663人次、预约门诊28 537人次、上门服务13 292人次、热线咨询14 357人次、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1 361次。其中预约门诊、上门服务、热线咨询诊疗服务项目是实施家庭医生制工作之后新开展的服务项目。在2015年上半年对20个村居委1 033个调查对象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85%的调查对象对上述服务内容非常满意。慢性病管理年服务量比未开展家庭医生制前服务人次数上升了5%以上,年开展健康教育场次比未开展家庭医生制工作前上升了50%以上。

3.2 资源利用成效

通过4年多的实践,提高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使用成效。通过家庭医生制进一步提升镇村卫生资源一体化,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村卫生室各自优势的有效叠加,产生了乘数效应。推动乡村医生由常见病诊治为主,向协助家庭医生开展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综合功能转型,发挥着社区卫生“部分守门人”或“守门人”人的作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村卫生室平台,借助乡村医生的人缘、地缘优势,实现了家庭医生工作的快速渗入,提高了服务成效。

3.3 观念转型成效

家庭医生制工作的推动从上到下、从政府到社会,社区卫生服务观念的形成及认识转型已成为深化家庭医生服务的软实力。家庭医生制的试点及成效初现,让政府认识到医疗下沉,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发挥家庭医生“守门人”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衡优质、高效便捷的最“经济”的抓手,具有投入小、成效大的优势,从而加大了家庭医生制工作的推进力度,覆盖范围也逐步拓展。从行业来看,家庭医生制的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六位一体”社区卫生功能的定位更加明确,健康“守门人”角色认同不断提高。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4.1.1 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固定诊疗关系尚未确立

家庭医生制是建立在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并建立固定诊疗关系的基础之上[6],中心截止到2014年签约数达到58 661人,但签约后,居民就诊仍然以传统排队侯诊为主,与家庭医生没有形成固定、连续、综合诊疗的服务关系,距离市、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的家庭医生有效服务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相差甚远。从各方调研分析原因有以下三点:①居民固有的就诊思维模式没有根本改变,没有充分意愿进行预约门诊服务;②中心大部分家庭医生在病区工作,每周只有一个半天在预约门诊,居民在签约家庭医生处就诊不方便;③家庭医生对固定、连续、综合诊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作为家庭医生“守健康、守费用”的双重守门人机制尚未建立,家庭医生“守费用”机制尚未与家庭医生的利益有所挂钩。

4.1.2 家庭医生对新农合基金费用管理模式需改进

2012年8月,浦东新区率先开展新农合“按人头支付”改革的探索,中心采取控制均次费、床日费、医药比等举措综合控制费用,但效果不佳。目前未能探索出更加优化的基金控制模式,也未能让全科医生主动参与到基金管理工作中去,弱化了全科医生既管健康、又管费用的“双重守门人”角色定位。

4.1.3 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可度、知晓率、满意度不高

2013―2014年间,浦东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社会第三方对中心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对象进行电话随访,其知晓率、满意度均为75%左右,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可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5年上半年我中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辖区内20个村居委1 033个签约服务对象进行了回顾性调查,调查涉及到“全科医生能否解决社区基本医疗问题”这一项目,结果显示62.5%的调查对象认为签约全科医生不能解决或只能部分解决社区基本医疗问题。

4.2 建议

4.2.1 建立和探索固定诊疗服务模式

完善全科团队成员,由门诊医疗、住院医疗全科医生作为全科团队的重要成员,按照“固定、连续、综合诊疗关系”的服务要求,以全科标准化诊室建设为契机,建立片区全科医生工作室,每个工作室为2~3个固定村居的签约居民服务,使签约居民能在任何时间、固定地点(门诊、住院)找到自己的签约医生及团队,使团队全程负责签约居民的门诊就诊、住院治疗、双向转诊等医疗服务。医生与签约居民之间建立起固定、连续、综合诊疗关系,提高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有效利用率。

4.2.2 探索优化的医疗支付改革模式

将家庭医生制和新农合“按人头支付”改革工作有机结合,以片区全科工作室为单位,将每个工作室所管辖村居的新农合基金“按人头支付”总额预付给片区全科工作室,实行“超支问责、结余奖励”政策。让家庭医生依托全科团队主动管理基金,成为兼管健康和费用的双重守门人,通过社区诊疗、预约门诊、双向转诊等工作,建立有效的医疗秩序、从而有效控制医药费用、提高疾病控制率。

4.2.3 提升全科医生综合服务能力

全科医学是目前最能体现新医学模式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医学学科[7]。提高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综合服务能力,关键在于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注重对现有全科医生的培养,提高其医疗服务技能、敬业和责任心、主观能动性和服务技巧,改进全科医生的工作习惯[8],通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进修学习以及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全科医生在患者、家庭及社区扮演重要角色[9],满足签约居民的服务需求。

4.2.4 确立基本服务项目、配套技术规范、完善绩效考核

结合调研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确定家庭医生基本服务项目、完善配套技术服务规范,并在基本服务项目量化和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全科团队为单元,以制度建设(履行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要求)、服务数量(签约人数、首诊人次数、预约门诊人次数、慢性病管理人次数、健康教育场次等都要有详实的原始资料)、服务质量(知晓率、满意度)、社会成效(慢性病控制成效、基金使用管理情况)等4大类X项指标为重点,以例行检查与飞行检查结合,抽查访谈与电话访问兼顾为主要方式,考核结果与团队成员奖励挂钩为绩效评价激励机制,激励家庭医生主动、积极的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便捷、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进一步完善保障和评价机制[1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1, 10(9): 609-612.

[2] 唐锦辉, 王正平, 林慧. 上海市某郊区老年农民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J]. 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6): 46-48.

[3] 唐锦辉, 王正平, 林慧. 上海市某农村地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1, 18(4): 34-36.

[4] 王正平, 唐锦辉, 周成武, 等. 上海某农村地区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工作模式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3, 20(10): 19-21.

[5] 潘雪君, 王正平. 远郊农村地区家庭责任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医学美学美容, 2014, 23(12): 568.

[6] 侯进, 陆军, 乔玲. 农村社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建立固定诊疗关系的探索[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 28(3): 7-9.

[7] 彭艳英. 朱泾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上海医药, 2012, 33(22): 25-26.

[8] 李井泉(译). 家庭医生与全球健康[J]. 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4): 309.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篇8

目前东莞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已超过2300人,到去年年底,全市已达到了每万名居民拥有1.6名全科医生。近日,东莞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局下发了《东莞市城乡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2015年1月起,东莞将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到2017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达到90%。

卫生部门表示,这种新的服务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群众建立稳定、互信、契约式服务关系为原则,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双向转诊机制,为群众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基本满足群众的健康管理需求。此外,通过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也可以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

签约人群:重点包括老人、儿童、孕产妇

今年上半年,东莞已经率先在寮步和大岭山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经验总结,《方案》提出了东莞今后三年的工作目标:2015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40%;2016年,服务机构达到70%;2017年,服务机构达到90%。

从具体目标来说,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镇街,启动当年与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15%。第二年,与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30%。第三年,与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50%。

此外,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镇街,启动当年辖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比例要达到20%。2015年,首诊比例达到35%。2016年,首诊比例达到50%。

人员配备:各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不少于2个

家庭医生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主体。《方案》要求,在东莞以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团队为主体,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和实施网格化管理开展工作。

在试点家庭医生式服务时,全科医生不足是镇街社卫中心面临的最大难题。据统计,目前东莞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已超过2300人。到去年年底,全市已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1.6个全科医生的配比。这一数据虽然相对很多城市已是较高水平,但是按照每万人口配备2―3个全科医生的要求,东莞仍有一定的缺口。

以大岭山为例,目前有全科医师40多人、护士30多人、公共卫生人员10多人,而该镇常住人口有30多万人。按照国家的标准,每1000名常住人口中要有3名全科医师、3名护士、2名公共卫生人员,这样比较起来,大岭山镇远远达不到人员配置的要求。

对此,《方案》也提出,各镇街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不少于2个,每个团队至少为3人,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组成,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团队的责任医生。

根据要求,全科医生原则上要求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但在面临人手不足情况时,也可以根据当地全科医生资源,将条件放宽至接受省级以上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执业医师。

此外,《方案》鼓励各镇街根据辖区居民结构和服务特色,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中增加妇幼医师、中医师等专科医师。

服务费用:按年收取,基本医疗费可享社保待遇

费用方面,家庭医生团队按服务合同约定的项目为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通过签订服务协议按年收取服务费。现阶段,服务费由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里划出5%设立的家庭医生式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家庭医生服务过程中的人员经费支出和所需必要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等。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家庭用药指导、就医预约服务和转介转诊服务均属增值服务,不另外向居民个人收取服务费用。基本医疗服务部分,在莞参加社保人群,按照有关现行社保文件执行;非参保人群,费用自行负担。

绿色通道:大医院预约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

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内容中,“转诊”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如果遇到疑难、急重症需要转到大医院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可以及时为签约家庭成员开具转诊书,并为签约患者联系转介转诊就医时的预约或登记等服务,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诊治。

为了方便社区居民转诊,《方案》提出,要开通双向转诊平台和“绿色”转诊通道,为家庭医生转诊的签约患者预留一定的就诊名额。这意味着,大医院专家门诊号和床位预约、双向转诊通道将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

具体来说,按照要求,东莞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将严格执行《关于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有关规定,有专门科室负责双向转诊工作,设立基层转诊服务窗口或转诊专属区域,为经由家庭医生转诊的患者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缩短转诊患者的待诊时间。

相应的,对从大医院回到社区就诊的患者,《方案》也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能力建设,完善设施设备,为已经二、三级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鼓励镇街 试点探索

“家庭医生式服务惠民、利民,希望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提高对这种新的服务模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卫生部门鼓励相关的镇街开展服务。

为全面铺开服务,各镇街可以在辖区范围内选取2―3个条件较好的机构作为试点,试点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深入研究,探索解决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稳步开展。

要加强家庭医生团队人员培训,重点加强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城乡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为了加大激励力度,《方案》提出,要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户数、签约人员、服务落实情况、医药费用控制、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工作情况纳入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范围,并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关经费拨付挂钩。此外,在绩效工资分配、晋级晋职以及各类评先活动上,要向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以及责任医生倾斜,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基础。

来源:《南方日报》

包括三大内容

签约服务

城乡居民自愿与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帮助辖区居民自主选择家庭医生团队、登记注册、选择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并签订服务协议。

协议有效期为1―2年,期满后可续约或另选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户数由各镇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超过600户或2000人。

预约服务

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预约服务制度,开展电话、网络等多种预约服务,为其提供优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上门服务

对空巢老人、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健康咨询、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

提供服务

1、家庭健康管理服务:以国家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基础,对签约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为签约家庭成员制订个性化的健康体检套餐,优先安排其在辖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同时,根据签约居民的年度健康管理情况进行健康分析,为续约居民提供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并指导签约对象开展健康自我管理。

2、健康咨询及用药指导: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材料发放、家庭护理、家庭康复指导、用药指导及家庭药箱管理等服务。为行动不便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访视服务。

3、就医预约登记服务:通过网络或电话为签约家庭提供健康咨询、预约、登记等服务。

4、转介转诊服务:规范转介转诊服务,如遇有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需要转上级医疗机构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要及时为签约家庭成员开具转诊书,负责协调转诊事宜,通过双向转诊渠道将签约居民转往上级医疗机构,并为签约患者联系转介转诊就医时的预约或登记等服务,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诊治。让签约家庭享受到更快捷、更方便、更专业的就诊及健康保健服务。被转诊对象从上级医疗机构转回至相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患者家庭医生团队的责任医生应通过转诊渠道积极主动、认真接收并阅读上级医疗机构的诊疗信息,做好接收、随访、家庭康复指导等承接工作,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

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及其责任团队要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免费为签约居民提供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含国家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本地增加的服务项目)。

6、基本医疗服务: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可以通过预约方式优先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为签约家庭成员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家庭医生要建立工作台账,每月要将门诊日志制表交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存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