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冲压自我总结8篇

时间:2022-03-07 21:22:18

冲压自我总结

冲压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冲击地压 未来发展趋势 治理技术

所谓煤矿冲击地压是指在高地应力作用下,井巷或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煤岩体出现了破坏的情况,并伴随着较大的声响,岩体抛起的现象。这不仅仅会对于采掘空间中支护设备造成危害,还将可能使得采掘空间出现变形,严重的情况下造成人员伤亡,井巷毁坏和局部地震。

1.我国国内煤矿冲击地压灾害以及理论研究情况

1. 1国内外煤矿冲击地压灾害评述

我国最早记录的冲击地压发生在1933年的煤抚顺胜利矿。在此后的60年间的时间内,矿井累计发生了四千多次的破坏性冲击地压,造成巨大人员伤害和财产伤害。

1. 2冲击地压理论研究现状的评述

我国对于冲击地压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是以结合实践冲击地压生产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探索的。首先系统化的对于煤矿冲击地压进行研究的是重庆大学和煤科总院重庆分院,以天池煤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的;随后全国性的煤矿冲抵地压调研工作顺利开展。与1987 年颁布实施由煤科院北京开采所和阜新矿业学院联合起草的我国第一部《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暂行规定》。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 已使我国对冲击地压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其中煤体注水与深孔松动爆破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及冲击地压的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煤岩体地应力场的测试和有限元计算分析、声发射技术、微震监测系统在防治冲击地压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对煤、岩体冲击地压和岩爆机理的研究。

2.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结合实际煤矿冲抵地压实践,其运行的机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冲击地压的分类及显现特性,一般情况下冲击打压可以归结为动型,构造应力性和动构造应力并有三种类型,依照不同矿体变形破坏范围大小可以实现合理的划分。而冲击地压的特点可以表述为煤壁抛射性塌落, 顶板下沉或底板撇裂, 板炮频繁, 煤体移动, 弹性振动, 设备震搬, 煤尘飞扬, 无明显预兆突然爆发,伴有巨大响声和地震, 冲击风波引起构筑物损坏, 易于出现较大损失和伤亡[2]。 其二,发生冲击地压的地质及开采条件,不同的冲击地压地质和开采条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冲击地压情况,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于冲击地压特点的界定。其三,冲击地压发生的地点及影响范围,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界定冲击地压的发生区域,不同区域,其机理运行也是不同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四,影响冲击地压产生的因素,如果采煤方法,采掘程序,顶板管理控制,煤柱大小尺寸和放炮有所不同,也会对于冲击地压产生影响。其五,选择防治冲击地压措施的原则,保证对于不同地点,不同影响范围,不同诱因展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

3.冲击地压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冲击地压理论研究都是岩石力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大量的学者都在此方面做了研究工作。我国学者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对于冲击地压进行研究的,其主要集合冲击地压实际生产流程来畸形探析。不可否认,我国对于冲击地压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有了很多的成绩,比如煤体注水与深孔松动爆破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及冲击地压的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煤岩体地应力场的测试和有限元计算分析、声发射技术、微震监测系统在防治冲击地压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3]。从这个角度来探析冲击地压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以微裂纹扩展区的概念实现对于岩石类材料的损伤状态的描述;其二,从岩石断裂和损伤力学的角度去审视岩石的断裂和损伤情况;其三,以变量定义的方式去探析宏观微观理论的损伤变量方法和损伤模型;其四,以岩石准静态损伤过程理论去假定,实现对于损伤和外界的功成正比探析;其五,从现代数学、力学理论如断裂力学、突变、分形、分叉(岔)、混沌等理论出发,实现对于冲击地压问题的研究,健全交叉学科体系;其六,以预测预报为突破口的防治观念研究,以综合指数法、钻屑法、微震法、地音法即声发射法、电磁辐射去实现对于岩石动态监测;其七,将计算机技术和测试技术纳入到煤矿冲击地压知识体系中去,以不断提高预测效果。

4.国内煤矿冲击地压治理技术

从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特点出发,治理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技术途径,不断改变煤炭岩石的应力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从而实现对于恶性事件的遏制。对于我国来讲治理煤矿冲击地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其一,煤层注水,这是我国采用最早的施工技术,操作简单,效果比较明显;其二,开槽卸压、诱导爆破和钻孔卸压等防治措施。其三,现阶段国内使用比较多的冲击地压治理措施有煤岩体注水、钻孔卸压、深孔松动爆破、卸载诱导爆破、煤岩体掏槽卸压、顶板预断裂、巷道切槽卸压、加固软煤层、加强采掘支护、开采保护层、合理选择开采方法和安排采掘设计及工艺进度等。

5.结束语

显然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不断总结自身实践经验,实现查缺补漏,以健全煤矿冲击地压治理体系;其二,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和理论,保证不断创新,以实现自身理论知识的健全。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不断促进我国煤矿冲击打压理论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鞠文君,潘俊锋.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 煤矿开采. 2012(06)

冲压自我总结篇2

一、课程目标

《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是我院模具技术系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课程建设伴随着我校模具专业几十年的专业建设历程。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开发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有力地指导了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的建设。

1.课程培养的专业能力目标

(1)依据冲压件图样或样件分析冲压工艺性;

(2)制定冲压工艺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

(3)确定冲压模具结构(模具设计);

(4)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具备机床操作能力;

(5)编制模具装配工艺,具备模具装配技能。

2.课程培养的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2)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3)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4)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

(5)会运用《冲压手册》《模具制造》等资料,以及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课程培养的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具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技术创新的能力;

(2)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3)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

(4)工作中的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

(5)评估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能力。

通过冷冲压成形模具这门课程的学习,模具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可以胜任如下岗位:模具冲压工艺岗、模具加工工艺编制工艺岗、模具加工岗、冲压生产现场服务岗、模具装配调试岗、模具生产管理、调度等岗位。

二、《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在大量调研和访问专家的基础上,以文具夹冲压件的生产过程为例,对应工作岗位,形成基于模具生产过程的7个环节,如图1。由此,本课程也相应形成了7个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1:依据冲压件图样或样件分析冲压件工艺性。根据标题栏、冲压件图样结构、尺寸标注及精度、技术要求等方面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冲压件的冲压工艺性,并作详细纪录。

学习情境2:制定冲压工艺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在分析冲压件冲压工艺性的基础上,制定出多种冲压工艺方案,在保证冲压件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生产条件,选择最佳冲压工艺方案,编制出具体的冲压工艺,并做出详细的模具价格报价,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并作为存档记录。

学习情境3:模具设计。依据选定的冲压方案,先分组然后进行分工,进行各步模具结构设计;完成模具总装图后,要有明细表,将模具标准件和非标准件分开标出;接下来绘制非标准模具零件,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具设计图样;图样完成后,进行评审,校对、审核、工艺、批准等过程要做出具体记录。

学习情境4: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并进行模具零件加工。模具图样后面的生产阶段,要对模具总装图、模具零件图分别进行分析,针对每个模具零件图样均应编制出详细的模具机加工工艺卡,涉及到数控加工的,还应编制出详细的数控加工工艺卡。如果设计图样不符合加工工艺,要和设计者协商;如果需要更改结构,则需要设计者写出书面更改通知单,每个过程都要详细记录、签字。

学习情境5:模具装配。模具装配阶段,首先要依据图样对所有加工好的非标准模具零件进行检测,检查是否合格,模具标准件由市场直接采购。根据模具的具体结构制定出详细的模具装配工艺,然后按照装配工艺完成整个模具装配过程。

学习情境6:模具调试。根据模具设计技术要求,将装配好的模具安装在相应吨位的压力级上进行试模,冲压件如果出现缺陷,找出解决措施。

学习情境7:生产合格冲压件。这个阶段为利用合格模具进行冲压件生产,要熟练掌握压力机的操作,还要求会解决冲压生产中常见的缺陷以及解决措施。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使用以及出现的问题作记录。

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自觉遵守安全作业及5S的工作要求。

三、课程实施设计

第一,建立学习小组。

第二,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根据课业要求和调研题,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调研计划、讨论内容,让每个小组成员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小组根据布置的课业任务,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进行实施。

第三,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演讲式教学、专业对话式教学、问题解决法、实践性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

第四,理论学习和模具制作技能相结合。

四、课程评价设计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可能多地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评价、企业评价也不可少。

2.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综合考评

重点考核实践技能。

3.过程性考核与课业评价相结合

过程考核:在课堂教学中从十二个方面评价平时成绩:求知――提问、思考――回答问题;表达――讨论;想象――创意;独立――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搜索――获得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应用;总结――归纳总结;竞争――各层面的小组竞争;合作――小组合作、效率――完成任务的速度;实践――动手能力。

4.对执行职业规范的情况做详细记录、考核

注重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习惯的养成,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五、课程资源设计

1.建成现代模具技术实训基地

拥有批量的模具加工数控设备、普通机加工设备以及国际一流的数控加工品牌设备,形成了产、学、研“教学工厂”模式。

2.企业专家指导

有一批固定的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3.双师型教师

拥有一批既有丰富企业经验、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既有北京市级骨干教师,又有部级优秀教师。

4.教材开发

以企业模具生产的行动为导向,编写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教材。

5.教学课件设计

完成了全套冲压模具教学课件以及三维立体仿真模拟动画课件,可供学生在课堂和课余时间使用。

冲压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冲压自动化;仿真模拟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049

1 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在增加,工业自动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工艺和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企业将机器人引入到生产中。而将工业机器人引用到冲压自动化生产线中,在原本的基础上不仅可以大大的提升工业的产量和效率,而且提升了产品的质量。

2 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及特性

(1)结构。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和结构本体。其中机器人的结构本体是机器人的支撑基础,驱动系统是机器人的动力结构,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指挥机器人的操作。机器人的关节灵活度是非常高的,一般的机器人都具有6个自由活动的关节。在机器人工作前,操作人员对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进行设定,实现对机器人操作的指挥和控制。

(2)特性。工业机器人可以将机床和控制器进行信号对接,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在冲压自动化生产线上使用机器人,机器人一般需要增加外部行走轴,并通过安装在机床的传感器模拟人工的感知,从而来完成工作任务。另外,工业机器人的柔性是非常好的,对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进行简单的升级就能实现更多的功能。

3 工业机器人在冲压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

(1)运行方式。工业机器人冲压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流程大致为拆垛输送、抓料放料、对中材料、取料放料、首台机冲压、取料放料、压机冲压、循环工序、取料放料、末端压机冲压、取料放料、码垛输送等等。

(2)拆垛输送系统。工业机器人冲压自动化生产线中使用的拆垛系统都是自动的,包括拆垛后的物料输送。根据功能的需求可以将物料输送应用分为两种,分别为导入式和导出式。导入式是将物料从传送带中取出来,导出式是将物料放在传送带中送出去。传送带上的料物导入和导出是机器人的自动化的重要环节。

(3)抓取系统。抓取系统最常用的是真空吸盘或电磁铁的形式,但是采用这两种方式,在断气或断电的情况下,工件会掉落从而影响设备或人身安全。为了更加安全生产,目前越来越多厂家采用了磁性吸盘和新型电永磁铁。其中一,磁性吸盘是气缸和磁力座的复合产品,其动力来源于压缩空气,与双线圈的电磁阀配合在断电断气情况下依然有磁力;二,电永磁铁是采用双极性磁差原理,用短暂的脉振电流控制的永磁器,在0.02s时间可转换成永磁铁,之后无需供电保证磁力,所以使用更加安全。

(4)切换系统。切换系统能进一步增加工业机器人在冲压自动生产线的柔性程度,其能适应更多的工件种类变化或解决冲压前后工件变化后抓取系统不能共用的问题,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它是很常用的一个装置。其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公盘及母盘,公盘安装在机器人上,母盘连接抓取系统,两者均有安装气和电模块,工作时机器人抓取公盘通过双销定位在母盘配合位置后,采用钢珠锁或勾销锁紧方式与母盘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气和电快速切换。

(5)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内容,决定这机器人的功能实现。控制系统能对机器人的上料、下料、传输、拆垛进行统一的监督和控制。

1)控制系统的物理层。物理层位于控制系统的最底层,是控制系统的基础。物理层包含了系统中需要的所有物理基础,包括电机、检测、输出输入、等等。这些设备通过总线互相相连,并与数据层相连,是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控制系统的数据层。控制系统中采用总线技术,实现各个层面的数据相互连接。并使各个模块相互依存实现系统的自动化。使用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将控制系统与机器人的驱动系统和机器人的本体进行相连,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以实现系统的自动化。

3)控制系统的操作面。对机器人的操作,我们采用的是示教器,并且生线产上的各机器人由总线连接起来,并汇总到上位机PLC,从而实现对机器人整体的监控。上位机主触摸屏能够显示各机器人是否正常工作的信号,当机器人出现故障时,示教器会发出报警信号。同时有异常的机器人的报警信息都会汇总到上位机PLC并显示在主触摸屏上,工作人员通过主触摸屏的信息对机器人进行适当的处理。

(6)安全系统。将工业机器人引入到冲压自动化生产线中之间,必须要保证机器人的安全性,对机器人进行检查和维修是非常重要的。上位机PLC通过总线技术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实时监控,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的发出报警信号,通知工作人员对机器人进行故障排除。

(7)仿真模拟系统。将工业机器人引入到冲压自动生产线之前必须要保证所选型的机器人自身功能是否满足生产要求,在机器人工作之间,要对机器人的工作范围、工作速度,有效负载及干涉区域等进行验证,以保证工作的高效性及可达性。在仿真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冲压生产线的工作环境,验证机器人是否可以达到工作要求,在检验合格之后才能将机器人投放到生产线中。同时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对机器人进行控制和调试,增强设备的安全性。

4 总结

本文过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了阐述,分别机器人的结构和特性进行了分析。接下来阐述了工业机器人在冲压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分别从机器人在冲压自动化生产线中的运行方式以及机器人的拆垛输送系统、控制系统、抓取系统、切换系统、安全系统、仿真模拟系统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将机器人引入到冲压自动化生产线中,不仅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性,这一特点也促进了工业机器人的普遍使用。

参考文献:

[1]屈云涛.冲压机器人本体设计及机器人自主设计开发研究[D].河北:燕山大学,2012.

冲压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 设计 实施 考核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授课内容比较多,并且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连贯性又不强,加上学生多数是高中起点,对模具概念还不十分清晰,也缺少感性的认识,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的话,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较好的调动,教学的效果也和理想的效果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要将这门课的授课思路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来适应当今社会和学生的发展。

首先,设定学生的就业岗位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首先我们要求模具专业学生对就业的岗位有明确的认识,学生的就业范围可以在模具制造、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等方面,就业的岗位可以是:模具设计员、冲压工、模具钳工、工艺员、质检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而本课程所支撑的岗位有:模具设计员、冲压工、模具钳工等。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掌握,这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模具方面的工作都有一定的作用。

其次,明确课程地位

在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前,要完成《模具识图与制图》、《公差与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CAD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学习提供较好的基础。为对该课程进一步的学习,后续还应开设《电加工技术》、《模具制造工艺学》、《Proe/E》(或其他设计软件),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得以进一步实践。该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属于承上启下的课程。

其三,设定教学目标及能力的培养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仅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

能够识读零件图及模具结构图纸;正确识别模具结构类型;对冲压零件进行合理的工艺分析,选择合理的冲压加工工序;选用合理的冲压模具结构;合理选用冲压模具的各零部件;选择合适的冲压加工设备的专业能力;具有独立学习、查阅分析资料、获取冲压模具设计所需信息、制订工作计划与组织实施工作、分析与解决冲压模具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操守;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对课程的设计

为满足企业工作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对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设计,根据课程的特点及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序化,将工作岗位必需的冲压理论知识、行业标准融入各学习情境中,从而突出能力目标的培养。

(二)课程的实施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任务分析:分析完成工作任务用到的知识以及具体实施过程。

2、(资讯)知识准备:通过教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学、查询资料来掌握为了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

3、决策计划:为给定的零件图进行工艺分析,并选择合适的模具类型。

4、任务实施: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

5、检查评价:分析总结模具总体设计方案,查找需调整与优化之处,撰写小组工作总结报告,学生自评,教师点评。

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三)课程的考核

课改后的课程考核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具体比例如下:

三、结束语

技工院校的课程要根据特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改革,给学生一个好的定位,课堂上不再以教师为主,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辅助,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冲压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双侧输尿管结石;临床疗效与意义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主要患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居多。本病发作主要是由肾结石在排出时经过较为狭窄的输尿管而发生阻塞所导致。发病时多见于肾脏部位绞痛,小便不畅,部分患者排尿时可见血尿等。目前临床对于输尿管结石一般采用传统方法口服药物排石以及镜下或体外手术排石,可针对结石情况及患者自身调节进行针对性治疗均有一定疗效。双侧输尿管同时出现结石概率相对较小,临床使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进行治疗主要发挥其创伤较小,碎石率高,治疗时间短且并发症较少等优势,能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本实验为研究体外冲击波碎石用于治疗双侧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与意义,特选取100例本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泌尿外科双侧输尿管结石患者100例,年龄29~47岁,平均年龄(38.3±9.4)岁。所有患者均进行CT尿路造影检查及相关检查确诊为双侧输尿管结石。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肾绞痛,发热等现象。包括上段结石27例,中段58例,下端15例。结石大小约为(0.4×0.5)cm~(2.5×1.7)cm,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50例,年龄34~44岁,平均年龄(39.1±5.3)岁;B组患者50例,年龄29~45岁,平均年龄(37.3±12.5)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患者采用气压弹道碎石术,取截石位并进行硬膜外麻醉。之后使用硬质输尿管镜经尿道进入输尿管结石侧[1]。确认结石位置后使用气压弹道碎石装置将结石击碎并保证结石破碎后直径小于3mm,之后使用抓钳对结石进行抓取。结石直径小于3mm结石可自行经尿道排出。B组患者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进行治疗。手术前30min嘱患者饮水600ml确保膀胱充盈。无麻醉前提下于输尿管上段结石采取俯卧位进行碎石;中段及下端采用仰卧位碎石。治疗前使用B超及X线确定结石具置。定位时B超探头与患者术前所作标志处紧密接触。微调碎石机三维运动并寻找结石位置,将其置于冲击波冲击焦点上。定位完成后调解冲击波电压,电压从12kv开始,每50次增加0.5kv。工作电压需控制在12~16kv每次治疗冲击次数约3000次但不得超过4000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需保持饮水量在500ml/d以上并使用抗生素。治疗后3d需进行B超以及腹平片。

1.3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人数等指标[2]。治疗总有效率标准记为:①显效:结石全部排出且肾积水完全消失或减少;②有效:结石大部分排出仅有少量残存且肾积水量较治疗前减少但仍需使用药物或继续治疗;③无效:结石大小未有显著变化或未排除,肾积水指标未发生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和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B组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其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优于气压弹道碎石78%(P

2.2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人数比较 B组使用体外冲击波碎石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显著少于气压弹道碎石组(P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发作多是由于肾结石在排出体外过程中由于输尿管路径较为狭窄,结石不能顺利通过而留滞于内并在输尿管内逐渐增大。起病后患者多感到不适症状明显,同时易引发肾积水或肾功能损害,是造成肾绞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临床一般采用开放手术但创口较大,出血量较多,术后易引发感染且需要进行分期治疗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非侵入性手术。该手术对人体伤害小且安全系数高,可在较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能量对结石进行粉碎使体积较大结石变为小颗粒,从输尿管表面脱落后随尿液排出。其安全性高主要是由于组织和结石的声阻抗差异造成冲击波在各自界面产生的应压力和抗应力不同因此对机体伤害较小[3]。在冲击波作用于结石过程中,利用冲击波应力和空化作用使结石粉碎成泥沙大小[4]。结石周围液体范围越大,结石摆动幅度越小,能够显著增加击中结石的概率,其粉碎作用越好[5]。另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目前被临床广泛推广使用。而气压弹道碎石术可能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反复进出境造成输尿管粘膜多次摩擦而出现水肿,造成输尿管损伤及术后疼痛。本实验中运用体外碎石技术对治疗双侧输尿管结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其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应用气压弹道术组患者。但是,该技术在治疗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其更适用于治疗结石直径小于10mm的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可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效率且安全性较高,同时省治疗费用,不仅帮患者解除身体及精神上所承受痛苦,更帮助患者及家属减少经济负担。值得注意的是,手术过程中应根据结石移动及时调整定位寻找大结石颗粒并尽可能将其粉碎至最小;对于较大且不易粉碎的结石应坚持分次治疗原则。术后应配合使用抗感染及利尿药物促进结石进一步排出。

综上所述,运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双侧输尿管结石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各类不适症状,促进结石排出且术后恢复速度快,价格低廉。

参考文献:

[1]郑楚敏,林立国,王坚,等.体外冲击波治疗输尿管结石急性肾绞痛的体会[J].右江医学,2006,11(02):172-173.

[2]陈爱梅.体外冲击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211例临床疗效观察和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11(03):123.

[3]佘衍玲,佘绍逸,何学军,等.体外冲击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伴肾绞痛[J].黑龙江医学,2005,12(05):324-325.

冲压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汽车;冲压模具;市场;现状;技术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已被列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之一。2012年期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大幅度增加,已经超过了1900万辆左右,再次突破同比增长的4%,不仅超过了最大生产国和最大消费市场(美国、日本),而且从日后的发展趋势来看,预计在2020年期间,我国汽车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仍然能够保持在8.5%以上。作为汽车工业最主要的加工方式之一,冲压模具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必将以高技术水平获取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地位,实现汽车工业高速、高产需的景象。

一、我国汽车冲压模具市场的现状

21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模具行业和企业要发展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自觉主动地调整自已的技术结构。传统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必须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进行,模具的技术含量必将逐步而快速地提高,现代化工业企业管理技术也必将逐步替代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在我国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包括信息工程和虚拟技术等许多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已在很多模具企业得到应用。虽然如此,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有关专家统计资料得知,我国2011年期间汽车冲压模具的总销量为1240亿元左右,其中,出口总销量为52.40亿美元左右,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23%左右。由于在冲压模具中汽车模具占主要部分,因此,汽车车型的开发周期和模具的采购,以及模具质量和数量等方面都将成为我国汽车冲压模具市场关注的焦点。汽车工业每款新车型的开发,不管是汽车再次开发,还是汽车变型,都将导致车身冲压模具需经过大量的新开发。由于新车型在开发的时候周期时间会缩短,因此,对汽车冲压模具市场的周期也会造成影响。随着我国模具发展速度的加快和模具价格的低廉,许多国内与国外知名品牌车在采购模具方面逐渐由国外转向国内,使我国汽车冲压模具市场更为明朗化。同时,国内低廉成本模具是国内品牌车发展的关键,但是模具成本价格的低廉并不证明模具水平低。由于,国产品牌车要想以低成本开发、发展、提高品质,模具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因此,国产汽车要想获得汽车冲压模具市场占有率,必将对模具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一趋势,充分使国内汽车企业认识到,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定地位,就必须保持高技术、低成本的条件下,使模具质量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目前企业模具市场出现过度和无序的竞争,使企业和用户利益被损坏,因此,模具的生产能力和模具生产厂家间的供需协调也是我国汽车冲压模具占据市场的关键。

二、我国汽车冲压模具的技术分析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轻量化和高质量、高可靠性和节能的需求增高。对汽车冲压模具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冲压模具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功能方面也接近国际水平,在轿车模具国产化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但在制造质量、精度、制造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高精度、高效益加工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跟随时代的发展,许多国外汽车模具制造技术逐步被计算机技术所替代和覆盖,高精度的加工方式使模具制造更为标准化、精确化,这项高新技术值得被我国所借鉴。汽车冲压模具生产中,CAD、CAM、CAE、真空处理技术、激光热处理和焊接技术等方面都拥有了自主知识的产权软件,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国内许多汽车冲压模具企业在经过实际锻炼以后,已经成功应用CAE技术,实现了汽车数模和冲压工艺同步工程分析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试制技术使汽车产品数模更为完善,并结合了RP和传统模具技术,使模具制造精度更高。标志汽车车身试制和覆盖件模具制造的成功。尽管如此,我国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不管是加工工艺,还是设计、能力等方面,但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表明我国汽车冲压模具制造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和完善。

三、汽车冲压模具在我国市场的发展前景

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汽车冲压模具日后的产品发展重点落于覆盖模具中,高强度板和不等厚板的冲压模具,以及多功能精冲模具成为发展的重点,而根据未来信息化、高速化、精度化的生产发展,其技术将跟随集成化和智能化、网络化的趋势应用具有专用化程度的,CAD、CAM、CAE、真空处理技术、激光热处理和焊接技术等来建立完整的模具资料和系统。同时,为了能够使冲压模具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模具表面将采用各种强化超硬技术作为日后发展前提,从计算机辅助、模具数字化制造、模具制造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在降低生产成本和缩短制造周期的同时,使模具制造水平和质量获得提高。由于我国汽车市场与汽车企业之间在技术上存在差距,因此,模具生产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重点实现计算机技术、消灭钳工、一体化加工、缩小差距,提高我国汽车冲压模具行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尽管我国目前在汽车、模具发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要想成为汽车制造业强国,就必须在提高汽车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冲压模具水平和冲压模具的能力。以冲压模具的覆盖件模具和高强度板,以及不等厚板等作为日后发展的重点,占据市场竞争地位,实现市场高速、高质量、高产量的景象。

参考文献

[1]陈桂军.车身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发展面临的新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07期

冲压自我总结篇7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部分企业均设有模具车间,但处于本厂的配套地位,自70年代末才有了模具工业和生产专业化这个概念。模具工业主要生产能力分散在各部门主要产品厂内的工模具车间,所生产的模具基本自产自用。我国模具工业现有能力只能满足需求量的60%左右,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般模具国内可以自行制造,但很多大型复杂、精密和长寿命的多工位级进模、大型精密塑料模、复杂压铸模和汽车覆盖件模等仍需依靠进口,近年来模具进口量已超过国内生产的商品模具的总销售量。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内地的模具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设计、制造加工能力和水平、产品档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按照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的划分,我国模具基本分为10大类,其中,冲压模和塑料成型模两大类占主要部分。从总体上来讲,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仅有约10%的模具在设计中采用了CAD技术。在应用CAE进行模具方案设计和分析计算方面,也才处于试用和动画游戏阶段;在应用CAM技术制造模具方面,缺乏先进适用的制造装备,在应用CAPP技术进行工艺规划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需要进行大量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在模具共性工艺技术,如模具快速成型技术、抛光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方面的CAD/CAM也才刚起步。中国模具行业中的技术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8%~12%左右,使得我国模具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一)模具的发展趋势

1.模具CAD/CAE/CAM正向集成化、三维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模具结构设计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和集成化技术要求。新一代模具软件以立体的、直观的感觉来设计模具,所采用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能方便地用于产品结构的CAE分析、模具可制造性评价和数控加工、成形过程模拟及信息的管理与共享。随着模具在企业竞争、合作、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全球化、国际化,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使得在模具行业应用虚拟设计、敏捷制造技术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

2.快速经济制模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与传统模具加工技术相比,快速经济制模技术具有制模周期短、成本较低的特点,精度和寿命又能满足生产需求,是综合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模具制造技术,具体主要有以下一些技术。

(1)快速原型制造技术(RPM)。

(2)表面成形制模技术。

(3)浇铸成形制模技术。

(4)冷挤压及超塑成形制模技术。

(5)无模多点成形技术。

(6)KEVRON钢带冲裁落料制模技术。

(7)模具毛坯快速制造技术.

3.模具工业新工艺、新理念和新模式逐步得到了认同。在成形工艺方面,主要有冲压模具功能复合化、超塑性成形、塑性精密成形技术、塑料模气体辅助注射技术及热流道技术、高压注射成形技术等。

二、课程设置是品牌专业的关键

讲实际.超越时空局限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政策、解决问题是高职教育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法宝。具体来说,高职教育在调整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保证学校的一切出发点都符合实际需要.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职业教育在本着着眼于当地经济建设.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在空间上不能过分强调只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在立足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前提下,根据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需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设置专业,以需定培,向经济发达地区搞劳务输出,乃至走出国门。向国际劳动力市场进行劳务输出。这样才能培养走向世界的人才,与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劳动力市场世界化的时代相适应。

高职教育是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实用”,即职校学生毕业就要能“上岗”顶岗。所谓“实用”就是要能在实际中应用。专业课程内容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现实太远;知识和专业技能既要够用,又要有一定发展潜力。从人才合格性的角度和职业学员就业的角度出发,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的调整过程中与人文教育加以整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求实效,超越急功近利。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调整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当然是个正确的思路和方向。但在办学实践中,迫于现实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仅是单纯地被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大批的就业者,对专业的设置、调整工作也出现了某些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于专业设置的完善和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在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在求实效的基础上超越急功近利,力图创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上和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上。

三、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是打造品牌专业的核心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当前职教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旨在通过对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来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其职业地位。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变革,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内涵不断获得丰富和充实的过程,也是不断从专业不成熟逐步走向专业成熟的动态生成过程.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要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当前,首要的任务是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用、培养和提高。有些学科可以直接引进学科带头人,有些学科可能需要自己培养。学科带头人不仅对学科和专业建设及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对教师队伍建设也具有带动意义。民办高校要逐步做到多数学科或全部学科都有带头人,还要有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师,以形成学术梯队。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同样需要经过建设和调整,逐步趋于合理。专职教师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的主力军、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对他们应加大重视和培养力度,特别是应扩大中、青年教师中“双师型+管理型”教师所占的比例。 为此,不仅需要为他们提供理论学习的环境,更需要为他们提供现代工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实践学习场所,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法、课程内容和教材等方面的研究,摆脱陈旧教学模式的影响,使之更贴近高职院校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需求,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兼职教师应多从企业、公司等一线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补充专职教师在讲授应用性课程方面的不足,扩充授课内容,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民办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苦练教学基本功,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以便能够从容地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授课要生动有趣,力争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汲取更多的知识。民办高校的教师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接受新知识、借鉴新方法,逐步完善提高自己,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工作的挑战。

四 、冲压模具设计程序及步骤

(一)冲压模设计的准备工作 根据课程设计目的,设计课题由指导教师用“设计任务书”的形式下达,课题难度以轻度复杂《冲孔落料复合模》为宜。设计工作量根据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情况,由指导教师酌定。

1.研究设计任务

学生应充分研究设计任务书,了解产品用途,并进行冲压件的工艺性及尺寸公差等级分析,对于一些冲压件结构不合理或工艺性不好的,必须征询指导教师的意见后进行改进。在初步明确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冲压总体方案的论证。 第一步,酝酿冲压工序安排的初步方案,并画出各步的冲压工序草图; 第二步,通过工序安排计算及《冷冲压模具结构图册》等技术资料,验证各步的冲压成型方案是否可行,勾画该道工序的模具结构草图。 第三步,勾画模具的结构草图,进一步推敲上述冲压工序安排方案是否合理可行。 第四步,冲压工序安排方案经指导教师过目后,即可正式绘制各步的冲压工序图,并着手按照“设计任务书”上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

2.资料及工具准备 课程设计开始前必须预先准备好《冷冲模国家标准》《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冷冲压模具结构图册》等技术资料,及图板、图纸、绘图仪器等工具。也可将课程设计全部或部分工作安排在计算机上用Auto CAD等软件来完成,相应地需事前调试设备及软件、准备好打印用纸及墨盒等材料。

3.设计步骤 冲压模课程设计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拟定冲压工序安排方案、画出冲压工序图、画出待设计模具的排样图(阶段考核比例为15%)。

(2)计算冲裁力、确定模具压力中心、计算凹模周界、确定待设计模具的有关结构要素、选用模具典型组合等,初选压力机吨位(25%)。

(3)确定压力机吨位(5%)。

(4)设计及绘制模具装配图(25%)。

(5)设计及绘制模具零件图(25%)。

(6)按规定格式编制设计说明书(5%)。

(7)课程设计面批后或答辩(建议对总成绩在10%的范围内适度调整)。

4.明确考核要求

根据以上6个阶段应该形成的阶段设计成果实施各阶段的质量及考核,从而形成各阶段的考核成绩。其中课程设计面批或答辩不仅有助于当面指出学生的各类设计错例,也是课程设计考核的重要手段。最终的考核成绩在6个阶段考核成绩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结合考勤记录及面批或答辩记录对总成绩在10%左右的范围内适度调整。

五、总结

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导的各种形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发展到与普通高等教育等量齐观的地步,也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所关注的教育目的的问题。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随着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市场的重新整合,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加入WTO以后,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基地。而在现代制造业中,无论哪一行业的工程装备,都越来越多地采用由模具工业提供的产品。为了适应用户对模具制造的高精度、交货期短、低成本的迫切要求,模具工业正广泛应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来加速模具工业的技术进步,满足各行各业对模具这一基础工艺装备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

[2]《 模具工业发展趋势综述》.有为模具设计学校

[3]魏正平.《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

冲压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 PLC;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实验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42-02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冲压设备生产者的数量不断增多,生产工艺不断完善,但是其生产的产品都是以满足工业生产为目的。这导致高校已有的冲压实验设备以及冲压实验装置已经不能适合冲压技术发展的要求,导致高校冲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中的冲压技术已经落后于冲压技术的发展。因此,利用PLC技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建立起现代化的、先进的自动化教学系统,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实验的总体方案

依据我国冲压成型的教学现状,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遵照知识传授由浅入深、教学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划分成四个模块:PLC技术学习模块、模具的熟悉模块、单一对象的控制实验部分以及综合实验部分。

1)PLC学习部分。PLC学习部分一共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学习使用PLC软件。目前,市场上的PLC生产厂家很多,导致不同生产商生产的PLC无论是在硬件配置还是在程序风格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PLC之间,指令系统也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实验教学系统中的PLC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其次,梯形图编程及程序的调试。通过本实验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梯形图形语言的编程以及测试方法。最后,PLC控制程序设计。通过具体分析,可以使学生设计并且调试PLC控制程序。

2)模具拆装与学习。模具的拆装与学习部分主要是通过软件演示以及实际模具的操作完成的,首先要通过软件演示使学生初步形成对模具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对模具的拆装,使其对模具形成全面认识。

3)对单一对象的控制以及机器实验部分是由几个各自独立的实验共同组成的,通过实验主要要完成步进电机的参数设置、十字工作台的电位控制等。本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开放性以及模块化特征。

4)综合实验部分是在以上三个步骤全部完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主要通过利用PC以及实验台的操作界面的控制,以达到不同模块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对工件的加工。其中,实验过程既可以是人工完成的,也可以通过设计参数由程序自动完成。

2 教学实验系统功能分析

基于PLC技术的冲压成型自动化实验教学系统是由诸多功能不同的模块构成的,当确定进行实验教学的目标之后,其实也是对各系统模块的功能提出具体要求。实验教学系统实际以实现冲压成型自动化作为最基本的目标,其系统功能要求主要体现在:纵向以及横向的定位功能;工作能够按照要求实现正向、反向、暂停以及复位等功能;纵向以及横向的进给是由两条独立的传动链完成的,因而能够保证冲压成型的精度;系统能够完成多种模具的冲压和过程演示。

3 机械系统的设计方案

根据进行实验教学的具体设计要求,将机械系统的功能参数整理如表1所示。

系统设计其他要求:在教学实验系统机械结构设计部分应该给予装配工艺以应有重视,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安装程序进行安装,以方便机械装置的安装、调试、拆卸,以方便需经常调整的部位方便调整。在相同效果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简化结构,降低系统设计成本。

按照自动化冲压成型教学系统的设计要求,教学平台机械设计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教学实验系统的压力机主要采用福建省精艺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的JB系列。

在进行工作设计时要分别使用两台能够进行独立控制的步进电机对横向以及纵向进行进给,为了提高整个实验教学系统的加工精度,可以采用滚动杆进行传动。在利用实验教学系统进行加工时,要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选择不同的加工模具。

4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为了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设计动手能力,控制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控制系统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敞开式控制柜。只要在控制柜上安装有机玻璃,就可以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透过玻璃窗口看到各元件的构造,进而激发出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其次,可重组的控制电路是整个控制系统应用开放性的核心。一般而言,控制面板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将除强电回路以及保险之外的所有电器元件的接线端都引出并接到接线面板的弹孔插座上,这样就可以使不同元件通过插线简洁地形成控制电路。这样的系统设计,只需要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使用必要的元件,就可以生产出满足系统需求的实验电路,可以根据实验教学需求灵活地组成不同的实验教学系统。在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实验工作人员必须能够亲自将各种实验元件利用导线相互连接起来,才能够真正形成实际意义上的控制电路,才能使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增强对实验的理解,从而有效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也应当认识到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可重组式电路也为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系统功能的进一步拓展留下广阔的空间,可以满足多样性以及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要求。

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主要由模块化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有机组成部分。

1)PLC模块是整个冲压自动化实验教学控制系统的核心,在系统设计中主要采用FX2n-48MT型号的PLC。

2)工作台以及步进电机的控制模块。实验系统工作台的驱动采用四通57BYG250步进电机,并且选用型号是SH-20403的驱动控制器。

3)夹具控制模块。对夹具的控制主要是由两个电磁换向阀对两个做直线运动的液压缸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固定夹以及移动夹可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4)冲压床控制模块。主要利用床身以及实验平台面板控制两套控制电路,以实现压力机单行程以及连续行程的冲压工作。

5)在实验系统的电流模块,实验系统主要使用三个额定电压电流,分别是24V/5A、5V/2A、24V/15A的直流电源。

基于PLC的冲压成型自动化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主要采用“PC+PLC”的开放式数控结构,在本系统之中,PLC主要负责对系统内部电气线路中的电源通断以及步进电机的脉冲输出。在本系统的设计中,上位机主要利用PLC串口通讯读取数据。除此之外,PLC还要对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确保实验数据的输出。

5 结语

根据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特点,本文主要设计了一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基于PLC技术的冲压成型自动化实验教学系统,并对本系统的功能做了深入研究,对系统构成做了理论上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谭超,任根宽,朱登磊,等.基于PLC和MCGS的化工自动化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11).

[2]蒙启泳.基于PLC的自动化夹具教学实验台的设计与实现[J].机械工程师,2014(11).

[3]陈世辉.浅谈机床夹具实验教学模型的设计[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