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投名状》的叙事者与文化冲突

    中国传统社会中重情义的民间文化与重权谋的精英文化之间长期存在着深刻冲突。就《投名状》而言,兄弟情义、江湖义气等中国民间文化理念铸就了草莽英雄姜午阳、赵二虎的文化心理,经世济民的精英文化意识构成了庞青云人生理念之核心,这三人由义结金兰到相互残杀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在文化消费时...

  • 聊城大学艺术学院 孙秀霞作品

  • 中国主流电影文化诉求策略思考

    开放视野下的电影是国家文化形象的代表,也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主流电影愈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主流电影有狭义广义之别。强调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国家政策倡导、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情态表现积极向上,表现历史与现实健康情趣的电影创作,才是主流电影的意义所在;在观念上要具有强大自身、面对竞争、扩大视野的意识,强化文化诉求、情感诉求...

  • 王抗美的生存新状态——电影《耳朵大有福》解读

    《耳朵大有福》作为"贺岁轻喜剧",集中描写铁路工人王抗美退休后两天的生活。主演范伟将王抗美的苦涩与辛酸浸透到观众的心坎上。影片细腻、平实、紧凑,增添了片子的魅力;同时采用的"生活流"式的纪实,营造出了苦涩的情境,使整部影片闪现出鲜亮的美学光彩。影片使人明白,多数人都像王抗美一样在庸常、世俗的潮流里裹卷着,但只要能够每天都面对种...

  • 当代诗电影的尴尬

    诗电影从诞生之初就以"去情节"为特征,而最近几年中国的商业大片似乎也暗含了一定的诗电影的品质,它同样追求一种画面效果、场面的设计,也表现出搁置情节的特征。但这样做必定是以牺牲情节、结构为代价的,它一味地追求缺乏内容的娱乐性、回避真正的社会冲突,这其实成了变异的诗电影。诗电影重要的表现手法──隐喻和象征主要是借鉴了诗歌当中的...

  • “八一”战争电影的悲剧审美特性

    作为我国战争电影的一个著名品牌,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更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它突出表现了战争本身的悲剧意义,特别是它的崇高感成为中国战争电影特有的审美特性。对"八一"战争电影的悲剧美的特征,主要着眼于如下几个方面:对战争悲剧意识的构建,对战争悲剧崇高美的体现,战争悲剧中英雄的凸显,戏剧冲突对表现战...

  • 能者意识的崛起——对当下中国大片的一种描述与判断

    迈入21世纪全球化时代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凭借着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制作的所谓中国式大片,展现了一种巨大的中国想象——一个具有能者意识的强大中国文化形象。能者意识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本选择上最能反映强大中国的文化,内容设计上着力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影片的中心转移上偏向于凸显强者哲学。这种中国大片体现的能者崛起,既能获得外国...

  •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扬了当时的民族政策。这些影片用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等符号构筑指认性的身份场景,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在强调各兄弟民族情谊的基础上,顺利地将各族人民团结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来,...

  • 走向“红色经典”——以《红旗谱》为例

    由小说到电影,是打造"红色经典"的必由之路。相对于小说而言,电影改编是在小说基础上的一次再创作,而且对小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红旗谱》从小说到电影,作品艺术结构更为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使《红旗谱》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性作品。《红旗谱》经历,说明一部作品要想真正成为经典,必须处于历史传播之中,不断被传播和接受。只...

  • 媒体文化语境中文学的二度传播现象透视

    现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以其对社会和受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存在方式——媒体文化。在这种特定的媒体文化语境中,文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现象:文学的二度传播热潮。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总结其特点,认识这一现象存在的利弊并有的放矢地发扬与规避,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乃至当代文化的建构意义重大。

  • 译制片翻译的特点及策略

    译制就是把影片中的语言从一种符号体系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符号体系,译制片可分为字幕片、译配解说片和配音复制片,狭窄意义的译制片就是配音复制片。影视作品中包含大量的人物对白,属于口语文体;影视译文必须方便配音演员对准口型配音,方便中国观众理解原文,这就制约了影视翻译创作活动的特性。衡量影视译文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信、达、雅,遵守这...

  • 英雄母题——西方魔幻电影主题之一

    以《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为代表,西方魔幻电影作为近几年复兴的电影题材,其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已经由一个单纯的大众娱乐话题成为有待深究的文化现象。而对其的解读不应局限于儿童文学、幻想文学乃至宗教、文化背景的狭隘范围内。这些影片的故事是相似的,即英雄应运而生,与恶势力一绝生死。英雄原型作为一个重要的神话母题,在历代文学作品中...

  • 程式化的人物,非程式化的震撼——谈结构主义叙事在神话电影中的力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魔幻电影已经成为新的类型片。这种影片多取材于神话题材或用神话的叙述方式进行创造,影片流派中的大部分元素在神话故事里都可以找到,而且不同流派所关注的其实也是神化故事的不同方面。在这些影片的结构上,不管情节如何,只要进一步剖析"神话素"的逻辑结构方式,就会发现各个要素就产生于叙事的二元之中,二元对立的模式便是...

  • 音乐与电影关系浅谈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音乐对于电影的作用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它直接诉诸观众的听觉,明确电影的意义,强化着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提示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推动剧情的演进和发展。而音乐一旦融入电影,其风格和特色又受到电影的限制,其创造与构思、节奏与速度,必须适应影片的整体要求。随着声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

  • 网络影视恶搞现象出现的社会语境

    在影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今天,直接催生了一些新的大众文化样态。其主要表现之一的网络影视恶搞现象,更使得"大众"从豪华商业街上被动的漫游者变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自由的漫游者"。各种各样的网络恶搞影视作品不断地推出。然而就影视恶搞这种新的表达现象的出现就其含义而言,也应该有长时间的积累和一个历史的过程。网络影视恶搞现象具有其文...

  • 无厘头影视作品风行解析——以《武林外传》为例

    消费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给无厘头作品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环境,《武林外传》一类影视作品的出现就成了理所当然。这些作品在表面对传统价值观、审美观等颠覆的背后,表现了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参与话语权的努力;是对社会现实无奈的呐喊,是对寓教于乐方式的真正贯彻,反映了人们参与话语权的渴求,意味着传统审美领地的拓展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真...

  • 动作电影趋势窥视——影片对白分析

    《导火线》除情节与精彩打斗场面之外,语言对白也别有特色,与《东邪西毒》相比,虽然产生时代不同,两者在语言层面上是一致的:都是利用语言来突显主题。这两部电影中,语言的结构都较简单,多用短句;精彩的对白,富有情感哲理,有时甚至用无语的结尾,给人以回味思索的余地,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丰富感受。这种风格的产生,是生活节奏和观众的欣赏水平变...

  • 论美国战争电影的主题、人物及情节结构

    美国战争电影往往是联合多个国家共同拍摄,美国全景式战争电影交代战争的政治、经济、军事原因,描绘了整个战争的进程,刻画出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战场上各个局部战斗的情景,如教科书般准确、细致。由于社会生活的习惯不同,美国同类电影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注重情节的编织和细节的营造,注重视觉奇观的呈现——如潜艇战、空袭战、空降战...

  • 电影类型划分方法新论

    当前的电影类型学研究现状,普遍存在着分类不清,划分标准不合理的理论缺陷。而结合电影几何学的知识,根据电影的三种价值,建立新的电影类型划分方法,即三维价值坐标系中的重心分类法。这种方法对解决某一影片的价值及收藏意义、创作者向着高价值层级方向的努力程度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一电影类型理论的革新,将给当前的电影理论研究和电...

  • 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

    电影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电影音乐的审美不具备传统音乐的自足性和独立性,必须与画面、音响和人声等系统元素的背景相结合进行体悟,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艺术审美感受。其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声音与画面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音乐表现内容具有确定性,音乐结构形态具有间断性;电影音乐在艺术性表现上,主要是...

  • 论纪录片和故事片的互融倾向

    当下影视创作实践中一个可见的事实是故事片采用纪录片的手法和元素,而纪录片也采用故事片的叙事方法和造型手段,纪录片和故事片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互融的倾向。故事片和纪录片都有自己本质属性,有自己的相关概念和内涵。目前,二者之间出现的相互借鉴、互相整合的状况,但其背后的确有着不同意义。纪录片的故事片倾向是不符合纪录片的本质...

  • 影视色彩的象征意义

    色彩作为影视文本基本的视觉性元素编码,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造型元素和主要的表现手法。影视色彩除了本身的表层自然属性外,更重要的是其深层的象征性。色彩即感情。不同色彩或同一色彩的不同运用能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影视色彩发挥职能的核心是能对人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使人产生情感反应。同时,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 论西方传统电影叙事模式下的车站母题

    电影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和西方现代文学叙事学、符号学的影响下产生的一门专门研究电影叙事中的叙述者与接受者、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的学科。在西方传统的电影叙事中,车站母题反复地被加以应用,不断地以"人生转角"内涵出现在一部部经典的西方电影中。对于与西方人具备不同的审美情趣的东方人来说,正确的感受这些典型...

  • “母子”与“姐妹”的理性思辨——论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差异和融合

    影视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戏剧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影视艺术脱胎于戏剧艺术,关系犹如"母子";另一方面,戏剧艺术又和影视艺术截然不同,关系形同"姐妹"。影视艺术对于戏剧艺术的依赖性,以及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种种不同的特质,使它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既不可能相互包容,也不能彼此孤立。对"母子"和"姐妹"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对于探讨...

  • 从三部影片看家庭/婚姻对女性的围困和女性自我实现的艰难

    《克莱默夫妇》、《廊桥遗梦》、《复制娇妻》三部影片都是关于婚姻和家庭的。内容看似不同,但却暗含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家庭和婚姻对女性的围困以及女性自我实现的艰难。在一个男权意识形态笼罩下的社会里,女性的价值是通过妻子和母亲实现,而不是通过女性自我实现,女主人公在社会规定的女性角色的扮演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难度可想而知...

  • 媒体批评兴盛原因探析

    媒体批评已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化现象,媒体批评的兴盛是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结果。大众传媒的繁荣、文学的转型,以及受众欣赏习惯的改变,是媒体批评兴盛的外在基本因素;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批评自身也面临着困境和危机,其改革和转型成为必然,这构成了媒体批评兴盛的内在因素。媒体批评的出现顺应了传媒、大众和文学创作的需...

  • 《投名状》:源自心灵的情感符码

    电影从诞生开始,就牵动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参与了人们心灵史的建构。《投名状》抒写了一曲荡气回肠、令人痛惜的战争悲歌。作为源自心灵的情感符码,《投名状》的不求华美,但求真实的场景、细节营造,故事情节紧凑连贯、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血肉饱满,这些无不呈现出电影直达观众内心的巨大的艺术魅力,让观众拥有了一份渴盼已久的真诚的感动...

  • 《投名状》——乱世英雄梦的破灭

    "投名状"旨在强调影片的核心是代表或象征兄弟间的情义与承诺,它讲述的是乱世英雄追寻自我价值的励志梦的破灭,揭示了深刻而复杂的人性。在这个故事中,没有至善,没有至恶,它没有讴歌,没有批判,更多的是无奈与走向无奈的命运。《投名状》整部影片一贯而下,都是灰暗的色调,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陈可辛使用了浪漫的表现手法,并运用大量的隐喻,而极...

  • 时代背景及其作品总印象——都市意识视域中的黄建新、冯小刚电影创作比较

    黄建新和冯小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导演群落中具有可比性的两位导演,在大的时代背景上,他们的电影创作在思想的宏观指向上比较接近或相同,尤其是他们的电影创作中体现出的"都市意识"对当前中国都市电影的创作是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的。他们的电影创作基本处在相同的嬗变的历史背景中;他们的作品在总体上体现出关注时代与关注人生的统一,...

  • 现代隐喻中的传统道德碎片——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十诫”主题的阐释与重构

    在影片《十诫》中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不仅深刻阐释了基督教经典圣经中"十诫"的原始含义,而且以隐喻式的手法传达了现代意识,尝试探讨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困惑。正是由于他这种对现代社会的饱含人道主义的探讨,而使基督教传统里最伟大的契约产生了现代意义。基督教伦理学、现代哲学,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十诫》的文化主题具有指导意义。导演在...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