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环保经济论文

时间:2022-04-16 03:30:30
摘要: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不仅能够极大的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还能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并有效的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大力开发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和模式,积极宣传和倡导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活模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统一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环保经济 环保论文 环保 经济

环保经济论文

环保经济论文: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的经济与环保战略

摘要: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项运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将锯屑、秸秆和稻草等发酵基质和有益微生物共同建立生物发酵床,生猪养殖过程中排泄的粪尿通过发酵床垫料吸附,经过微生物发酵、分解,转变为微生物蛋白,达到降低成本、变废为宝,减少污染目的一种养猪技术。其优点是能较好的解决秸秆焚烧、粪污污染等难题,有效减少应激,提高猪肉品质,保障肉产品安全,改善动物生长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猪养殖过程中污染治理存在的污染问题,论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的经济与环保战略意义。

关键词: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经济;环保;意义

近些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全面完成县(市、区)禁养区的地理标注和工作,并依法推进分区管理,制定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的拆迁计划,落实养殖场关停拆迁补助,确保2018年底前禁养区内的所有养殖场全部关闭或拆除。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按照国家总量减排有关要求,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消纳能力,建设完善畜禽养殖场(小区)雨污分流、粪污收集系统和废弃物贮存设施,鼓励采取单独清除粪便的“干清粪”工艺和固液分离工艺。其中,对周边消纳土地充足的畜禽养殖场(小区),鼓励采取“种养结合、生态还田”模式,对周边消纳土地不足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鼓励采取粪污加工制肥或深度处理工艺,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再行还田利用或达标排放。

1猪养殖过程中污染治理存在的污染问题

首先,养殖者主动治理的意识不强。除养殖者主观认识不到位外,客观上是因为养殖业门槛低、污染治理成本高、污染产生后监管依据不足,处罚不到位,养殖者管养不管治的观念没有改变;其次,生产工艺落后,历史欠账多。养殖场内部养殖和粪污处理设备、工艺、技术落后,防渗防溢、雨污混流等已远远达不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历史欠账非常大,改造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再次,种养循环结合差。由于化肥增产的效益比有机肥投入更有优势,加上耕地碎片化、农村劳动力缺乏等问题,致使养殖与种植无法有效衔接,生猪粪污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资金、技术支撑弱。生猪养殖比较效益低,政府投入少,粪污处理的技术、方法等相对滞后且难以推广,粪污处理成本高,出栏生猪粪污处理成本需要30元/头。大多数场户无力对污染治理进行投入,而无害化处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建立。

2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的经济与环保战略意义

2.1彻底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

传统猪养殖产业粪便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如果养猪产业能够采用高度集约化的生态养殖模式,规模化养殖场每年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当于1300hm2森林1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头猪大概可以产生5.5L/d的排泄物,每年所排泄的氮元素在9.5kg左右,这些物质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土壤中,其中所包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空气、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探索一种对环境零污染的技术,从目前情况来看,猪发酵床养殖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2.2节省大量水资源

积极推广应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粪便和废水污染环境的问题,对维护水源地水质安全发挥着积极作用。采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省去了水冲洗粪便这个流程,猪从出生到出栏,都不需要进行冲洗和洗浴,相对于传统猪饲养模式需要每天冲洗圈舍好几次,节省了95%的用水量,同时也能够节省大量劳动力,在节省水资源的同时,劳动力成本大大下降,提高猪养殖产业的生产能力。

2.3有利于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率

秸秆资源是放错位置的宝贝,在过去农作物收获后很多秸秆都被当场焚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对提高生产能力,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积极作用。近些年,国家积极倡导秸秆综合利用,但是秸秆利用效率还是很低,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而推广应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需要大量的木质垫料原料以及铺垫发酵床栏舍,这就为秸秆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垫料最为重要,垫料的厚度一般为60~80cm,一个规模化养猪场需要消耗的垫料可达数百吨,一般每10m2的发酵床就需要667m2左右的秸秆作为垫料。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巧妙的为秸秆综合利用找到了一条比较有实际效益和再利用价值的途径,也为减少秸秆燃烧,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尝试。

2.4将动物粪便制作成有机肥料

我国是畜牧大国,随着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畜禽粪便的排放量呈现递增趋势,这些粪便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将会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致病威胁。而推广应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能够实现动物粪便的充分发酵,然后制作成有机肥,供农业生产利用。采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垫料层能够形成一个堆肥发酵层,畜禽粪便被发酵菌消化之后形成垫料,这时粪便已经成为一种半腐熟的有机肥,只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加工,就可以作为一种优质有机肥在市场销售。从再生效益角度分析,这些经过有益菌发酵的肥料能够替代大量化肥,增肥土地,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5省人工和省储粪房

传统生猪养殖需要根据养殖规模建设大量的储粪房,占用大量土地,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增加了饲养者的养殖成本。而推广应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粪便能够直接在猪舍垫料中发酵,省去了多次清理粪便人力成本,同时发酵过的粪便能够作为有机肥半成品,通过加工直接利用,省去了储粪房建设,大大提供了土地利用率。人工、设备和资源投入量减少也能够间接提高饲养者经济效益。

作者:谢瑞明 单位:广西玉林市陆川县温泉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环保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对于提升国民经济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中低碳经济模式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保证经济与环境二者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友好型环境以及节能型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维护,而在维护环境的过程中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形态能够得到极大转变,并向着循环低耗的方向发展和改变,就能够促进经济海域环保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保: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碳排放量低,能源的消耗量比较低。它主要是以通过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开发清洁能源的模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与温室排放的气体标准标准,以及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模式是发展经济的一类新形态,其实质就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与稳定发展,同时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目的。低碳经济模式是指发展以低碳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能源消耗模式、产业模式以及低碳技术模式等,其主要特点就是由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生态社会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还能够极大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低碳经济模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起点,究其根本,低碳经济模式可以看成是一场充满巨大挑战性的社会变革,其涉及到了与能源相关的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不以及市场消费模式,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最低的温室气体的碳排放。

2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低碳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目前低碳经济模式在欧洲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由于我国引入低碳经济模式的时间比较晚,因而低碳经济在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国内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如下:

2.1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

目前国内三大产业的比例大致为1:5:4,其中占比最大的为第二产业,同时也是国内的主体产业。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现阶段,国内生产制造的产品大都比较低端,因而使得一些基础的能源和材料被大量消耗,即煤炭、石油等。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国内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而落后的工业制造技术也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总之,产业结构是影响国内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2.2碳排放量不可控

我国在高碳能源方面的主要特征就是多煤、少气、缺油,煤碳在国内所有的高碳能源中所占的比例能达到70%以上,并且煤炭中所含的碳也是所有的高碳能源中最高的。因此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强度够很高,已经超出了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水平的30%及以上。尽管国内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研究和开发清洁型能源,以及开发具有可再生性的资源等。但是短时期内还是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因此二氧化碳排放的量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国内把煤炭作为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源的消费模式还很难进行根除。

2.3缺乏先进的低碳技术

目前的低碳技术内容主要有采集和封存碳技术、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国内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目标,至少需要将近60种核心技术的支持,而目前国内的还缺少42种。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国内在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模式中,还缺乏先进的低碳技术来加以支撑,并且目前国内在整个低碳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也是相当落后。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其核心就是要大力开发和创新低碳技术,因为先进的低碳技术直接决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成果。

2.4能源消耗持续加大

目前国内正大力建设现代工业化的经济,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而发展经济就不得不消费大量的能源。目前国内能量消耗较大的产业大致有六种,因此使得国内的高碳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和加剧。再加上国内正致力于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使得未来的能源消耗将持续加大。

3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途径

3.1构建低碳环保的发展体系

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首先就是要构建良好的低碳环保的发展体系。因此可以建立完善的能源可再生法规,加强和落实政策法规的实施和执行,加强太阳能源、海洋能源、风力能源以及地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大力开发生物质能,从而促进能源可再生性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同时还要建立低碳经济工程,并积极研究和开发没煤电清洁型的生产基地,以及建设具有可替代性新型资源基地,例如核能、水能以及太阳能源等,从而促进新型的能源消费模式发展。在农村,政府部门以及环保部门还要引导农民们大力修建沼气池,充分利用生物质能,从而为生活和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

3.2加强环境保护与资金投入

在运用具有可再生性的能源进行发电时,国家和政府部门要给予一些发电企业设备资金上的鼓励和补偿。只有这样,那些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收益又比较慢的发电企业才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人们的生活环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政府在环保这一方面还要对企业创新低碳技术以及使用生物能源这一块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能源政策才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另外还要大力宣传生物燃料的使用优势,使得人们能够养成良好的环保生活的习惯。

3.3发展低碳产业

发展低碳产业是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产业对于促进现代化服务贸易以及高新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是调整和转变国内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低碳产业不仅能够是企业生产更多的污染低、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同时还能够避免污染高、耗能高的出口产品生产,从而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趋向于低碳化。

3.4加强宣传与制定标准

国家和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理念的宣传和倡导,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降低能源消耗以及节能发展的标准,从而促进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例如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要建立相关的节能降耗的标准和制度,从而使其达到环保节能的标准和要求。另外在衣食住行方面也要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并制定相关的消费标准和节能制度。

4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不仅能够极大的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还能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并有效的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大力开发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和模式,积极宣传和倡导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活模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统一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刘璇 叶莉 单位:北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环保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下的环保能力探索

一、环保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大众传播媒介从业人员环保传播专业水平低,无法对环保知情权进行专业处理

媒介及其从业者环保意识和全局观念仍需提高。当下部分传媒界从业者缺乏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加之自身相保知识的乏困使其对环保传播的功能性匮乏。比如,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媒体介入环保都是以科技为入口的,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大的改观。然而,环保归于科技只是其特性之一,长此以往,会使环保传播产生异化,将环保局限在一个纯技术的层面,从而成为了遏制环保传播的又一个拘束。但大众传播的主体媒介———环保传播的量与质都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相关从业研究人士、记者环境环保意识的高低、专业环境素质水平的影响。因而,当下尤为重要的事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知识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再如,当人们对GDP顶礼膜拜时,具有环保传播素养的媒体人应该告戒人们,这么高的GDP是以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为清理环境破坏所付出的成本应该从GDP中减去,进而提倡绿色GDP,这才是顺应低碳经济,合乎国民利益的传播。人们所谈的知情权、公民权的实现,这都是对专业媒体人提出的要求。

(二)经营上的权衡战胜媒体使命感,使得真正的环保传播被迫出局

目前,许多电视台把观众收视率放在首位,利用收视率提升栏目形象,取得市场经营高效益。这种方式已经逐渐以盈利性为目的走向市场。这让环保传播处在了尴尬的局面,其本身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但却无法创造出相应的经济效益,或者直接作为公益事业发展而没有收益,这造成了环保栏目生存空间更加艰难。面对公共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大众传媒难以坚持长期进行环保传播,毕竟自身的运营与生存是每个媒体需要担忧的问题,正如谢涛、古小琳所说:“中国报业曾一度希望在报纸形象(使命感是其中一个重要反映)的提升上来应对竞争,但由于竞争出现恶性化局面,经营上的权衡最终占据上峰,这就必然使得媒体真正的环保干预及传播被迫出局。”[4]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

(三)环保传播多以精英(忧患)意识为主,公众环保传播力量薄弱

公众的环境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环保传播的实施,否则就会制约环保传播进程。环保传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它包括了政府、企业、媒介、社会公众,缺一不可。环保传播不仅仅是由政府和媒体为主导的公益性活动,更是一项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通过依靠政府和媒体宣传环保传播事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则是要依靠社会和企业发挥作用。然而,即便是媒体的环保传播也多表现为某种精英(忧患)意识,主要是对公众进行环保意识的启蒙以及环保理念的灌输,而不是发动精神、伦理以及思想上的革命。如今许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环保理念普遍较为薄弱,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营销观念尚未形成,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强度不足,缺乏力度和均衡性,这对于发展环保传播事业而言仍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公众对于环保事业是一个最强大最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个基础的牢靠性还正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中。综上,环保传播主要面临着来自于媒介环保意识现状、环境传播与经济发展冲突、公众环境力量薄弱三大挑战。现在全球对于环境传播重视度不断加强,拓宽传播渠道与环保空间,全面提升大众传媒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提升环保传播能力

(一)大众传播媒介从业人员认清环境问题本质,提升环保传播素养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这是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而在我国,环境问题作为本质上的经济问题,更具有它的特性,这就是,我国环境问题一是来自贫困和发展不足,二是来自发展本身。前者是由于贫困和压力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事件,以及人类居住环境恶化等,后者则因发展不当而造成种种生态危机。”[4]如今许多环保传播中的内容相对较单一,没有多元化发展,有的仅仅是走程序化或者例行公事,甚至回避问题造成空洞无意义的报道。所以对于环保传播的效果应当多元化,利用最简易明了的方式传达给观众,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的内容会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以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视角进行环保传播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应。媒体精英只有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准确到位,才能整合信息,让受众从媒体上获取的有关环境保护信息范围得以拓展。

(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确保环保传播制度化、常态化

根据污染博弈理论,任何企业在没有强制性约束的情况下,都不会为了减少污染而增加产品成本,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哈丁所说的“公用地悲剧”,环境的恶化是现代版的“公用地悲剧”。为了解决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政策,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大众传媒也属于公共领域,与环境两者都具有公共性的同构特征。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传媒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服务机构,一个依靠有偿提供信息和及播放广告的隐形形式获取利润的公共部门。因此,媒介作为社会“公器”,在获取利润享受社会权利的同时,也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即在各自的传播中留出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进行环保宣传。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建立优良的制度环境,规定各媒介在传播中具体应尽和怎样尽环保传播责任。政府也可出台关于环保传播的相关规定,使得环保传播制度化,常态化,进而避免因不良竞争而导致的环保传播被迫出局的尴尬局面。

(三)传媒有效设置环境议题,促进环保传播与公民社会构建相结合

由于我国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情况,客观需要一种新力量的介入。在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网络化、开放化以及文化世俗化的当代中国,这种力量表现为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作为公共议题,除了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之外,环境领域也是公民参与程度较高的一个议题。近年来发生的诸如2004年前后的“怒江保卫战”、2005年圆明园铺膜听证会、2007年厦门PX事件乃至2011年“南京梧桐树”事件等典型的环境公共事件,都表现为传媒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充当社会的中介,有效设置环境议题并将其置于社会公开、广泛的讨论中,进而形成不断加深的影响力,最后有效组织公众参与环境公共问题的解决。这无疑是公民社会构建的切入口。“公民社会的建设与现代公民的素质培养是一致的,在这个历程中,传媒与公众携手,借助于环境这一公共问题积极行动,能够有效培育民间力量,与政府一道开展环境治理,履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健康文明发展。”[5]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了一个必然趋势,而发展经济则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形态下进行。过量的碳排放成了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已经难免出现此类问题,也必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在环保发展的基础上降低碳排放的危害,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现今社会上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已经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舆论,将来也必然会发展成为一个“环保传播”的社会。环保传播有义务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有责任促进构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社会的建立,这是历史也是人民赋予环境传播的使命。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杨妍王佩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环保经济论文:地区经济发展与环保疑问简述

作者:陈孝胜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三峡库区在近年来和全国各地一样,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人均GDP大幅度提高。但库区贫困的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库区与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在扩大。从全国发展趋势来看,三峡库区依然属于落后的地区。产业结构在调整,未冲破低层次框架[4]。根据三峡库区(重庆)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比较,库区产业结构在近几年与10年前相比有很大改善,但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过高,第二产业过低。在所有制结构上,库区仍以国有制为主,私有和合作经济成分比重较低,而全国和沿海地区私有经济比重大,国有经济比重小,其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投资环境差和产业经济效益低的状况导致引资困难。据有关资料数据显示,在重庆库区的15个县市中,人口数量虽大,但作为产业支柱的工业总资产数额很小,且负债率很高。尽管三峡工程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对带动库区工业的发展与贡献极其有限,对吸引外资的希望也很渺茫。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根据三峡库区的经济现状,制约经济发展主要有三个问题:首先是库区人口素质的问题。三峡库区目前共有人口三千多万,除了重庆市中区人口素质较高以外,其余地区的人口素质还较低。这种现状还适应不了城市大发展、经济大启动的需要。因此,要提高三峡库区的整体人口素质,就必须加大对库区居民的教育力度。其次是对库区的规划、政策和资金等问题。众所周知,三峡工程的修建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当然发展库区经济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它涉及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组织一支专家队伍经过认真调查、仔细分析和充分论证之后,制定出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意见并且认真贯彻落实。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规划政策的顺利落实,还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规制度,以加大依法管理的力度。此外,库区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有必要的资金作支撑。三峡库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改变其基础设施较差,工农业基础还很脆弱的现状,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以增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最后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5]。由于三峡工程的落成,各项基础设施都还很差,远远适应不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奠定发展基础和改善投资环境的角度出发,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和城市环境设施的建设。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土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6]仅从2008年的相关数据来看,重庆库区总人口达1497.52万人[7],长江沿岸是人口密集区,每平方公里600人以上。万州区、涪陵区及其他10多个县市都分布在沿江的狭长地带上,作为一个山区密度高的地区,其人口早已超过其环境容量的承受能力。为了解决众多人口的生活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只有大面积伐树,盲目开荒,使库区的原始植被受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发生。此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加快水库淤积,缩短三峡工程的使用寿命。生态基础脆弱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个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势崎岖,河流横贯其中,山高谷深,70%以上的土地都为山地,不利于农垦,也给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增加了难度。三峡库区由于地质、地貌复杂,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干旱、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由于该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差,已成为全国危岩滑坡的高发地区[8]。环境污染严重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和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峡库区的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库区生态环境日渐恶化。重庆库区2007年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5238万吨,2008年为78086万吨;二氧化硫2008年的排放量为78.24万吨,其中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5.52万吨。三峡库区的环境负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库区已成为我国酸雨严重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低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三峡库区除鄂西三县外,其他各县森林覆盖率仅有7.5%~13.6%,沿江地带仅5%左右[9]。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对策

促进库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本文着重从政府、企业和公众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政府方面第一,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库区公民的环保意识。群众是实践的主题,库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政府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加强有关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共识和支持,促进广大群众树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绿色观念,自觉减少和防治污染,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促进库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还可鼓励社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并监督三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第二,尽快出台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及配套规划,并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坚持政府领导,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稳步推进,讲求实效等原则,运用生态环境学等理论和思想,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依靠科技支撑,有效地协调好经济发展、移民安置、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第三,加快三峡库区水库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步伐[10]。政府可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和领导的批示精神,用法律支撑三峡水库管理和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使其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有序开展,规范进行。第四,实施研究和实施生态移民,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进一步结合起来。生态移民是解决库区人口超载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敏感,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性措施。政府及有关部门可适时编制生态移民规划,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移民安置,并强化管理,促进生态移民有序进行。第五,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推进有关理论、科技、政策和管理的创新。第六,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11]。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我们调动各个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坚决落实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联系面广,人才济济的优势,通过他们带动广大群众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破坏环境的不法之徒予以严厉的制裁,使保护环境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第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的过快增长往往会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很大的影响。过量的总人口会使社会负担加重,持续发展势头削弱,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就业压力增大,生产效率下降,同时还会削弱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增加投资的能力。因此,适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环境保护,促进库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八,对库区产业进行重组,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培植交通运输、旅游、建筑、天然药物、特色纺织、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此类产业既可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促进库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第九,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合作[12]。经济落后的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联动。要实现库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有三个层次:一是强化与周边区县的经济合作,在合作中壮大经济的整体实力;二是强化与武汉和重庆主城区的经济合作,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强化与大城市产业的互补性、配套性和协作度;三是强化与对口支援省市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省市提供的资金、人才、技术、物资和信息,增强库区城市经济的实力。第十,将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目标型转向综合目标型。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目标的,它只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必然忽视环境保护,造成生态条件恶化等环境问题,其结果只能是不但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之中,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令经济和环境同步发展。企业方面第一,库区企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大经济发展的力度,以壮大库区自身的发展能力。三峡库区今年的发展很大程度是依靠国家密集的投资来拉动的。对于西部发展滞后的地区,从长远的市场经济发展上看,区域的发展不能依赖国家的投入,而应该靠库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特别要开拓外资、私人和集体投资的途径。因此,库区的各企业都要下大力气拓展与库区外企业的合作渠道,促进库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第二,库区企业加大对库区环境保护的投资。库区企业是库区经济发展的主体,也应是库区环境保护投资的主力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要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就应为库区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促进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改观,以此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家来库区投资以促进企业甚至三峡库区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第三,自觉加强对企业污水和烟尘排放的控制和处理。库区企业特别是沿江企业要尽量减少污水和烟尘的排放量,自觉使用环保清洁能源进行生产,同时对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江河与空气的污染。第四,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企业对资源的需求量是最大的,要保护三峡库区的环境就要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第五,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六,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公民方面第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理念,特别是干部群众要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将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转变为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同时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环保的思想基础应该是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意识。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千方百计地做到不耗竭资源,不破坏环境,不仅使当代人收益,而且能给子孙后代留生路。第二,自觉接受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从自身出发,不乱扔垃圾;并积极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让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人人都为库区的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第三,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来。每年的植树节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对库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间接的促进作用。第四,使用环保产品,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第五,转变消费观念[14],打消高消费、超前消费、挥霍消费及畸形消费的观念,形成适度消费观念以促进库区经济的公平协调发展。

环保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中环保室内设计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焦点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绿色环保成为新时展的主题,环境亲和力与人文关怀度已成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新标。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碳排放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早已拨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神经,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成为拯救地球、延续文明的热门话题,而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的低碳室内设计,也将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作为设计师,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以低碳经济为正确目标

低碳在我们的理解当中,主要是应用在一些实际的节能减排方面,比如汽车的耗油量、国家所倡导的低排放量的汽车能够进入市场。从个人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应该多从我们日常用的节能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方面,做到低碳环保。在家装方面,我们从材料应用方面要有一些节俭的因素在里面,比如什么样的材料能够降低耗损量,怎么样去规划施工过程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减少浪费也是降低能耗,我们要身体力行去践行低碳环保,这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有很大关联。谈到“低碳生活”,先引入一个“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下的低碳室内设计更是给设计师提出了一个高层次的要求。设计师应该做的就是坚持以“低碳”为主线,自觉抵制那些浪费和奢华的不良设计风气,把低碳贯彻实施到我们的室内生活乃至整个大生活中。

2坚持以改善室内环境为调节过程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舒适等。室内环境的创造,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一间封闭的屋子就算拥有再多的节能产品和绿色材料,也只是形式上的低碳,而利用合理的设计,把自然风、景观和自然采光巧妙引入房间,让人与自然能充分接触的节能,才算得上是高品质的低碳生活。改善室内环境,我们应从主要的两点入手:①室内风环境和室内光环境。用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新室内空气,保持空气质量符合人体卫生要求,因为室内空气品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对现代密闭办公楼的工作人员。②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或者能在室内产生穿堂风,这样就可以省下空调所产生的碳量,可以达到部分节能、低碳。安藤忠雄的住吉长屋是人与自然灵魂沟通的杰出代表,人在室内可以充分的感受自然四季,风霜雨雪。将自然通风、生态设计引入室内,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在无形之中对人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有更多的好处,更能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的品质。现代人类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和社会压力相应增大,人们的个性追求日渐丰富,其中采光与照明便是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住宅中主要目的是休息和家庭活动,在照明上宜突出自然、放松、柔和等特点。由于精细视觉性工作所需照度相对较小且多集中在书桌、起居室沙发、床头等局部空间,因而均匀明亮的高照度不应是住宅照明,不同的室内场所应用不同的照明才能达到灯光的使用效果和节能。例如:卧室、客厅、起居室等宜选用低色温(暖色调)高光效光源,并选用表面高度较低的灯具,在这样低照度环境若采用较高色温的光源势必对人产生压抑的心理感受,这是我们设计师在设计中应该极力避免的。而餐厅、厨房宜采用高显色性光源,避免新鲜食物的色彩失真导致人们的食欲下降,建议采用高显色紧凑型荧光灯,吊灯光源也可采用高显色紧凑型荧光灯。另外,卫生间可采用较高色温的光源(如荧光灯),洁白而明亮的环境会给人洁净的感觉。镜前灯的光源宜保持较高的显色性,避免对认定面色和化妆产生不良影响。

3努力以节约资源为主要途径

在需要改善室内环境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资源的节约。在设计阶段应对室内空间及其布局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满足人们多功能的实用需要,使室内空间面积充分地得到利用,注重选用节约型、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达到资源的节约。另外,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也是可以做到低碳的。比如少用一个水杯、少用一双一次性的筷子、少坐电梯多走楼梯;设置家庭水处理中心,把水分为白水、灰水和黑水三类,通过内部连通的管道和净化器,实现水在屋内的循环和利用;每选择1m2的软瓷,便为地球减负11.25kg二氧化碳、0.17kg氮氧化物、0.34kg二氧化硫和0.9kg烟粉尘;“垃圾、废物换一种态度来对待,也可以成为有用的东西;等等。在世博零碳馆,出现了80把特殊的椅子,仔细辨别,可以从这些椅子中发现很熟悉的东西:报纸、轮胎、水管、浴桶、方向盘、易拉罐等。它们被巧妙地改造和安排,变身为特别的坐具。零碳馆的出现,带动了低碳生活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更好地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4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目的

在室内设计中,以人为本,即是以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舒适、合理、安全、健康的室内环境,从尊重人和注重文化内涵出发,关注人自我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环境。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从为人服务这一点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用以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要求,低碳经济下的低碳室内设计更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实现着低碳的愿望。

5结束语

低碳,在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设计理论界早已有人提出“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美的设计”的原则,包括今天的“绿色设计”和“低碳设计”,这都是试图给现代设计进行新的定位,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现代的商业化设计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破坏,防止社会生活过度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被葬送甚至造成人性人情的失落和异化,从而让人类和子孙后代更健康更艺术地生活下去。而家装“纯粹的”低碳设计很难,作为设计师,不能无限制地去追求,而是将低碳设计按照需求落实到家装设计中。进行有效节能的家庭装修,就是落实“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过程,就是低碳设计在家装设计中的新追求。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人人有责任参与低碳行动,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做起,减少碳排放量。我们有义务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去实现低碳室内设计,让低碳服务于全社会全人类,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环保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下环保传播制作及实施方针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通过传播沟通、引导和促进公众在日常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实行低碳消费,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环保传播(Envi-ronmentCommunication)是指相关机构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和户外等各种媒体以及主题节目、专题栏目、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对公众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宣传教育沟通活动。环保传播已逐渐成为近年来媒体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形式的环保传播活动经常见诸各类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和户外媒体。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环保传播活动的实际绩效却不太显著。这源自我们缺乏对环保传播及其内在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试图探索环保传播的主要步骤和各阶段的策略重点,从而为相关机构提高环保传播绩效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证资料。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发达国家,对于环保传播研究的文献却并不多见。一些学者着重考察环保传播媒体与公众环保意识的关系。Besley和Shanahan指出,接触电视和报纸有不同的效果。具体表现为,相对看电视少的人,看电视越多的人对环境有更大的关注度和更少的参与度,更不可能参与环保行动[1]。O’Guam和Shrum认为,传播媒体影响公众环保意识可能是通过媒体上报道的环保事件、公益广告或是环保节目,也可能通过其他与环保主题无关的内容而间接影响[2]。Holbert,Kwak和Shah进一步考察了特定环保传播内容与环保传播绩效的关系[3]。他们发现,不同类型节目呈现的环保传播内容不同,对受众环保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具体来说,新闻和自然纪录片对环保行为有正面影响,非纪实类则对受众环保行为没有影响。Winettetal.研究了环保信息传播后指出,基于影视等媒介整合使用社会营销、沟通、社会学习和行为分析可以构成行为变革的有效构架。大众媒介传播的潜在收益看起来非常巨大,但其成本也不可小视[4]。Staatsetal.对荷兰环保部开展的针对气候变暖的大众传媒运动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大众传媒运动很难转变消费者目前的认知和行为,且调查显示即便大众传媒运动能提高消费者对于气候变暖的知识水平,往往也不会带来显著的行为变迁[5]。

近年来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环保传播问题。高立鹏认为,大众传播绿色新闻和信息的影响力十分强大和有力,其主要影响环节和影响因素包括绿色新闻的传播主体、绿色新闻的传播技法、绿色新闻的传播对象等[6]。王莉丽认为,环保传播的效果受到主客体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受众接受心理的制约。提高环保传播的效果要首先分析大众的情感、兴趣和需要,然后合理组织传播内容,改进传播策略[7]。巫喜玲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媒体确实对环保意识存在促进作用,但各种媒体的影响存在差异,报纸对环保意识的影响要大于电视,户外环保内容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则大于其他媒体[8]。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从发达国家现有的相关研究看,学者们主要研究了环保传播媒体和环保传播内容这两个变量对公众环保意识的直接影响。事实上,影响环保传播的因素可能还包括其它变量,如传播机构、受众需求、传播情境等,这些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中国现有的相关研究看,多数研究只是对特定环保传播及其效应进行简单分析,如从理论上分析环保新闻报道或公益广告对受众的影响作用。但对于环保传播应遵循的步骤,不同阶段应采取的重点策略问题,目前还缺乏专门的深度研究。

三、环保传播的实施步骤设计

对于环保传播来说,首先应明确传播的实施步骤。笔者以为,有效的传播沟通应遵循以下步骤:明确目标群体、确定传播目标、设计传播信息、选择传播方式和渠道。下面分别阐述。

1.明确目标群体。根据我们的调查,不同公众群体在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行为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9]。由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传播沟通和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人口统计变量有效地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特定的目标细分市场重点实施,这有助于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益。笔者认为,应该把年轻人确立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群体。这是因为:(1)年龄是影响公众绿色、环保、低碳消费模式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笔者的实证研究,年轻人在日常生活消费过程更少地实行环保行为。(2)年轻人的消费量相对较大。(3)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与年龄成反比。根据传播理论中的“选择性影响理论”,由于不同个体间存在客观差异,传播效果对于不同个体的效果或影响不一致。一般来说,对年轻人进行宣传教育的效果会比较好。由此,应着重对年轻人加强绿色、环保、低碳消费的沟通和引导。特别是应重视对大学生和少年儿童这些特定目标群体,通过对大学生和少年儿童的教育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2.确定传播目标。一方面,传播沟通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现有的传播沟通目标往往是抽象、一般、不可操作的目标。现有的代表性传播目标(口号)如表1所示。从现有的传播口号看,政策制定者往往把“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等直接作为传播沟通的目标。实际上,这些仅仅是政策制定者的一般目标或最终目标。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些一般目标或最终目标要具体落实,还需要制定更明确、具体的传播沟通目标。例如,“购买小排量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购买节能家电”、“用完电器拔插头”、“请选用无磷洗衣粉”、“请选用无氟制品”、“购买尾气排放达标的汽车”、“每天少冲一次厕所”、“每天少用两个塑料袋”、“多走楼梯、少乘电梯”、“每周少开一天车”、“少开空调多开电扇”、“多乘公交车,少用私家车”,等等。类似上述这样具体、明确、可操作的目标对公众个体来说才更有意义,也更能激励公众去实现目标。另一方面,传播目标不仅仅是单维的,而应该是多维的。笔者以为,环保传播目标可以分为“行为改变”、“影响认知”、“普及知识”、“增进情感”、“培养意识”、“变革观念”等多维度目标。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阶段,传播的目标可能有所不同。有时,传播沟通教育的重点目标是直接的行为改变和行为塑造,有时传播沟通教育的重点目标可能是增进公众对特定环境问题的情感,有时则可能是改变公众的物质主义消费观念。政策执行者应该视具体情境确定不同的传播沟通目标。

3.设计传播信息。首先,传播信息应以微观的环保信息内容作为重点。传统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味强调宏观环保知识和意识,以宏观环保内容作为传播重点,使公众形成环保的社会舆论环境,但也容易使公众仅仅成为环境保护的监督者,而非实践者,甚至有时会导致人们将环保责任外推倾向[10]。因此,环保传播活动的沟通重点应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保行为内容(特别是公众日常消费过程中如何行动的信息内容)为主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直接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推行环保行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其次,传播信息分为理性信息、情感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三方面。[11]有关部门在设计传播沟通信息时,应综合运用这几种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理性信息是集中传递数据与事实的信息,如告知公众当前的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垃圾排放量、资源浪费状况、环境污染形势等等。情感信息旨在诱发出某种积极情绪(如快乐、激动、愉快或兴奋等)或消极情绪(如恐惧、内疚、罪恶或羞耻等),这些情感因素能激发期望的行为(绿色环保行为)、抑制非期望的行为(非绿色、不环保的行为)。非言语信息则依赖视觉、图片、形象、符号、代言人的形体语言,包括口语表达、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眼神交流、空间距离、体型外表等。相关机构应综合运用这几种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以更好地提高传播沟通的效果和效率。

4.选择传播方式和渠道。一方面,传播沟通过程中应针对目标市场特点选择有效的传播沟通方式。一般来说,环保传播应尽可能贴近目标消费者,这样才能获得显著的传播效果。例如,根据前文分析,应重点针对年轻人加强沟通和引导。相应地,应针对年轻人这一目标群体的特点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其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较为广泛,除了报纸和电视这些普通的传播媒介外,他们往往还通过网络、手机、课堂、朋友、同学、同事等途径获取信息。鉴于此,可以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网络、手机、朋友、课堂等多种传播方式对年轻人加强沟通和教育。当然,对年纪较大的目标群体来说,鉴于其使用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较少,对他们可以较多地选择传统传播方式(特别是面对面、近距离的宣传方式),如社区活动、宣传手册、广播等对年长者加强沟通和教育。另一方面,在传播渠道的选择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选择性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应结合使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往往适合于针对整体公众群体。选择性传播媒介(资料传单、直接邮寄、电子邮件等)和人际传播媒介的反馈迅速、有利于传播者和目标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易于为目标受众接受,因此更适合于针对特定的细分公众群体。笔者以为,在传播渠道的选择过程中,应结合使用以上三类传播媒介,特别是应重视利用选择性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例如,为减少公众对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一种方式是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上呼吁公众自带购物袋,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另一种方式是针对性地在特定消费场所(如超市、农贸市场、餐馆等)运用现场媒体(标语、横幅、传单等)或利用环保志愿者进行宣传沟通,引导公众在购买过程中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显然,很多情境下后一种方式会更有效。因为,前一种方式虽然告知公众要实行环保行为,但公众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很可能又忽视或忘记了这一点。而后一种方式实现了消费过程的实时提醒,确保公众在消费过程中注意并重视这些信息内容,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公众忽视或忘记实施环保行为。

四、环保传播的次序阶段和策略重点

明确了环保传播的实施步骤后的下一步则是确定传播的次序阶段和策略重点。确定环保传播的次序阶段,其目的是使媒体传播信息的时间和目标接受者的效力等级阶段相一致。[11]笔者以为,环保传播沟通过程有不同的次序阶段,包括认知扩散阶段、信念形成阶段、行为塑造阶段和价值观变革阶段。在不同阶段,环保传播沟通应采取不同的传播重点。以对低碳消费的传播为例,在认知扩散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是提高公众的低碳问题认知、低碳消费知识。在信念形成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是提高公众的低碳消费情感、个体责任意识。在行为塑造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是引导公众改变行为(购买购置、使用管理、处理废弃行为)。在价值观变革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则是形成低碳的环境价值观和减物质主义(或后物质主义)的消费价值观。环保传播不同阶段的策略重点如图1所示。需指出的是,不论在哪一阶段,环保传播都必须主动、积极、广泛、高强度、全方位、持续进行,这样对于公众的实际影响效应才会比较显著。反之,如果环保传播是被动、消极、时断时续、应付式的进行,则往往达不到显著效果。

根据不同阶段传播沟通重点的不同,传播诉求方式也应该有所差异。例如,在认知扩散阶段,应更多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采取理性诉求的方式;在信念形成阶段,应更多地应用人际传播媒介,采取情感诉求的方式;在行为塑造阶段,应更多地应用选择性传播媒介,采取非言语诉求的方式;在价值观变革阶段,则应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采取多种诉求方式。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特定传播阶段的传播方式和诉求重点并非一成不变。有关部门应该视具体情境选择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诉求重点。总体上笔者以为,环保传播应采用更多的情感性诉求(激发受众对于环境问题的真情实感)、适度的恐惧性诉求(告知受众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或采用更多的实践体验式活动诉求。这样环保传播对公众的影响效应会相对较为显著。

环保经济论文:节能环保的电力经济调度探析

【摘要】

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发电调度方式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同时,从电网调度层次来讲,并未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试点区域,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电力企业的电价定价机制依然存在问题,本文针对电力经济调度方式进行了分析,从实施电力调度经济化、环保化、节能化方面给出了意见。

【关键词】

电力调度方;经济性;节能环保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显著提高,全国用电紧张趋势依然未得到很好的改变。面对新形式下对电力调度的要求,作为电力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力调度部门首先应该清楚当前的电力形势,在准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条件下,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严格执行相关部门下发的电力调度指标,调整调度方式,确保电力调度的节能环保要求。

1发电调度方式

当前发电调度采取竞价上网形式来降低电网购电成本。根据电监会制定的电力市场主体运营规则,当启动区域电力市场后,区域电网内装机容量大于100MW的火电机组都需竞价上网进行电力交易。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①要保证区域电网内足够的装机容量,若机组装机容量不足时,为保证电网负荷需求,要求发电企业尽量满负荷运行,这样就不可能存在竞价上网的情况;②缺乏健全的市场规范,导致电力市场滥用操纵权力,一个电力市场的参与者通过控制上网价格来谋取个人暴利。如2006年我国境内投入的第一个区域电力市场———东北电力市场,由于区域电网内的发电企业上网电量报价过高导致企业运行1个月后就不得不暂停,这表明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电力市场机制所要面临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如图1)。

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电力市场在面对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自身的发展经营绩效,另一方面要兼顾到环保要求。当前,西方国家在电力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将环保因素作为考核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控制环保指标排放力度,以此来引入高电价环保型能源,并通过鼓励政策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对于发电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构建了相当完善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通过税收政策来抑制高排放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引入污染排放物交易体系,采取疏堵结合的方针来降低火力发电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对环保型能源企业,采取税费补贴、电量强制上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来促进其发展。综上所述,正是一系列完善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让发电企业在提高自身的经营性利润的同时不得不充分考虑到环保、节能效益,最终,电力市场在上网电价上来推动电力企业的节能、环保。由此可知,当发电报价来充分展现发电企业的环保成本时,采取竞价上网的调度方式才能够推动整个电网的节能、环保要求。

2实施节能、环保、经济调度的探讨

2.1面临的问题截止到2014年,国内电力总装机容量136019万kW,全社会用电量已经达到55233亿kWh,其中火电占全部装机容量的67.3%,可以看出,电力市场中火电机组的占比还是相当高。从污染物排放方面来看,国内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相当高的。而一次性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量储备方面的匮乏也使得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同时,国内在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方面的开发水平和技术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能源利用方面,也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目前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和发电技术方面存在的限制,应采取合理的发电调度形式来提高机组的平均利用小时数和已有的旧的调度模式,鼓励一批能耗低、污染排放少、节约型发电机组的发展。同时,作为电网负荷的调度部门,应该担负着优化电网调度的责任,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导致调度协调无序。综合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电网优化调度进行了分析。

2.2完善电网经济调度政策建议根据“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开发原则,要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采取“有序推进水利发电的开发、对煤电开发进行合理优化、积极推动核电建设发展、适度发展天然气能源发电、提高新能源技术的电力开发”政策,为了提高电网调度的科学性,确保电网经济、节能、环保的要求,在电力市场还未发展成熟的地区,可对当前不合适的发电计划进行合理安排,树立节能减排的目标,推动经济性调度;对于已经构建了完善电力市场的区域,在以市场调控为基础的条件下,可适当结合行政调度,逐步构建起一整套完善的的市场配套机制。完善能源价格体系,构建电价竞价上网机制。当前国内煤炭、石油等能源物质价格已经与国际接轨,但电力价格水平较国际水平却明显偏低。为让电力价格体现出能源物质的应有价值,应该逐步完善新型的能源价格体系,实现煤、气、电的联动关系,构建起符合当前要求的电价上网机制和输配电机制,降低基于电价结构方面而存在的重复交叉补贴项目。根据实际情况,以社会发展稳定为出发点,笔者认为可暂时取消煤电联动形式,根据煤、气等能源物质的市场价格来适当提高电力上网价格,将能源成本由用户和企业来共同承担,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内部通过技术提高来增加效益,也能够在用户中树立节能意识。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将环境污染带入电力市场定价的考虑范围内,建立起与环境污染相互匹配的配套机制,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对以煤炭为能源的火电机组,要采取环保加价的方式,结合煤耗折算因子等多种措施来降低高煤耗机组的带负荷,提高低煤耗机组的负荷能力,机理火电企业向能耗低方向发展。

2.3兼顾节能、环保双重因素,科学安排入网电量提高能耗低机组与机组装机容量小机组的年度计划发电小时数级差和发电利用小时数,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地区发电机组的污染排放标准和煤耗量等指标,形成多级别的机组能源利用模式。具体来讲,可以采取100h的分级制度,将当前装机容量小于10万kWh的小机组发电小时由当前制定的5000h调整到3000h水平以下,多出的发电空间将由低能耗高效率发电机组承担。同时,对当前的机组布置形式进行优化,由低煤耗的机组来担负电网系统的基本负荷,对于一部分性能较差但调峰灵活的中小型机组,可由其承担尖峰负荷。进一步改革电力市场规章制度,避免一些高效低排放火电机组带负荷过高而导致上网电价上涨,间接提高了社会用电成本。

此外,为积极响应国家颁布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要求分布区域的可再生能源能够全额上网。尽管政府部门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已经提高了其上网电量,但是考虑到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的附加费用以及政策扶持资金方面采取的专款专用形式,导致上网电量被进一步消弱,这样新能源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增长幅度缓慢,相较于西方等发达国家,输配电价和上网电价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当然,为保证“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拟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应该改革现存的发电调度形式,一些企业牺牲自己的短期利益是在所难免的。而目前电网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区域内电源的无序分布,基于可再生能源本身的特征使得可再生能源只能够“靠天吃饭”,往往会导致电网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目前也缺乏一个健全的节能、环保权衡准则,导致拟定的发电调度方式很难执行,同时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也使得调度部分承担更为繁重的责任。当前,发电企业大部分都是央企,因此,作为国家企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但同时,发电企业也是市场竞争中的一部分,作为经营主体,必然要实现经营利润来保证自身的发展和电力建设要求。此外,在电力调度过程中,要进一步确立电网调度在电力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发电调度的主体部分由当前的发电侧转移到经济、节能、环保方面。

3结语

新形势下的电网调度要同时满足节能、环保、经济要求,结合电力行业自身特色和国家政策对电力市场调度方式进行改革,健全以市场为主题的市场机制,引导电力企业由粗放型发展向节能、环保、高效型经济模式转变。

作者:刘凯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铜陵供电公司

环保经济论文:低碳经济环境下公民环保意识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由于社会生产的无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无节制索取,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赐予,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低碳环境计划的行业中。各国加强了对人民低碳环保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公民的环保意识,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将就低碳经济环境下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低碳经济;公民;环保意识;提升;策略

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度的工业化文明彻底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步伐和轨迹,现代文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均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抗议和惩罚。全球气候变暖、雾霾天气的增加、扬沙天气的增多、温室效应的产生、水土流失和污染的加重等都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提出了警示。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国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等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低碳经济环境下,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这是站在国家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考虑,关系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实现。

1努力开展各种社会低碳环保活动

应是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低碳环保公益活动中来,全面提升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的低碳环保技能。因此,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作支持进一步向广大公民宣传并普及低碳环保知识,并在城市中挖掘树立典型的低碳环保榜样人物。站在环保范围的角度来看,加强社会公民的低碳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低碳环保公益活动,在低碳环保理念的中不断提升自我,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例如:可以组织本地居民到本地区的乡镇企业、厂矿企业进行参观,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低碳环保的情况。各社区应组织本社区的居民大城市的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参观观摩,感受自然环境被污染后的严重后果,彻底感悟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强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加强环保行动的紧迫感。

2加强低碳环保的网路宣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全球迎来了网络信息时代。社会环境方面也在进一步拓展信息交流平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网络的发展更是为低碳环保的宣传创造了条件。网络的灵活性、开放性能够满足公民生活中多环保知识的多样化需求,并进一步巩固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力量,为公民有效的提供丰富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开辟交流平台,多建立一些与低碳环保相关的特色环保网站;还可以结合各种真实的案例资料,利用网络的传播介绍生态环境的现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建立并完善大众媒体引导机制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各种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网络、微信等传播平台媒介正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形式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平台,它更是有效提升我国公民低碳环保意识的重要媒介,还是在新时期大力开展公民环保理念宣传与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大众传媒的覆盖面较广、传播的速度较快、传播的影响力较强等特点,使得大众传媒在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培养与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

4搭建并完善低碳环保社区平台

每一个公民都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日常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作为社区中的一份子,每一个公民都必须仅仅把握在社区学习的机会。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将低碳环保的意识教育与培养融入到社区教育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特别是以社区为中心努力建立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平台,更是对公民进行低碳环保意识提升的重要落实途径。因此,必须要努力推进绿色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低碳社区在提高公民低碳环保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利用社区的宣传公布栏公布当前本市、国家、省的水、空气质量、植被情况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公民在社区活动中进一步关心环保建设问题,履行公民的环保责任。再例如:可以鼓励社区公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环保志愿者的队伍中,从而在低碳环保社区环境中提升自己的低碳环保意识。

5结语

总之,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加强我国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更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成败。目前,我们人类正承受着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理念、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大势所趋。

作者:林娜 单位:辽宁省铁岭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环保经济论文:浅论环保与林业经济发展的阐述

1建立和完善森林保护制度,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力度

近一阶段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林业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林业资源比较丰富,但是,要有计划、合理开发,以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要对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场进行保护,因此,应该根据我国林业的总体开发情况,制定完善的森林保护制度,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过度开发采伐的情况,予以严重的惩罚。加强执法力度,首先要有完备的法律约束,其次也要建立一支合格的执法队伍,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2加大对森林保护、建设的投入

森林在今天的环境工程里的地位十分的重要,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森林对于环境的自身调节能力十分的强,对于污染问题有很强的改善的功能。在森林的建设里要加大投入力度,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作用。对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的环境,在森林建设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选中,选一些具有很强的净化功能的品种,繁殖能力适应能力强的品种,后续的维护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一些自然灾害要及时的治理,像是虫害等方面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最大限度的保障森林的安全。相关部门的资金一定要到位,最好做到专款专用,这样就可以避免资金断流的现象发生,在资金方面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3坚决贯彻“十六字”方针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严格执行“十六字”方针,即: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更加强调森林的生态功能,突出对森林的保护和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新政策的公布和贯彻实施,适应了新形势下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调动林业职工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森林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引导传统农业,发展混农经济

可持续的混农林业高级生产模式,就是在一定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综合利用森林林下小气候、土地、水体、生物资源,在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同时,进行农作物包括粮食品种、药用植物、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的栽培,使之成为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合理流动,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相互促进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引导群众开展多种经营,种植经济树种和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等,如树—果—药,树—茶—药等,增加群众收入,既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林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林业生态旅游是强有力的宣传形式,不仅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还在人们旅游中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尤其要重视各地部级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及申报。各地应该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及优势,统筹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科学规划,能够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结束语

近年来,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探寻的课题,越来越认识到环境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切身的利益。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的身体会更加的健康,我们每天可以愉快的工作学习。

基于以上的几方面我们的探索之路在不断地拓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森林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倡林业的环境保护,对于其深远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加深人们的认识程度,使人们更加自觉的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一切的活动只有广泛的调动全民的积极性才会得到最终的想要的效果。目前,在林业产业生态保护这块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整体的构思,以及大力倡导响应国家的号召政策密不可分的。今后的环境保护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积极地面对,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刘永斌单位:内蒙古准格尔旗林业局

环保经济论文:地区旅游经济与环保资源的研讨

1宁夏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的互动关系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黄河上游,“水、沙”巧妙组合造就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区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相互交融.近年,宁夏实施旅游兴区战略,以打造“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旅游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宁夏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承受外来干扰能力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该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如果过度地追求旅游经济增长,将会给环境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造成环境资源系统的崩溃.宁夏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关系的定量研究能够及时发现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及发展动态,能够为区域综合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指明方向。

2宁夏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定量研究

2.1研究方法

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是定量研究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方法之一,它能够度量两个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得出宁夏旅游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

2.1.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指标进行收集、分析,根据宁夏的区域性特征对收集的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使指标体系的选择符合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表1).在评价指标选取中需要说明一点: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建立促使宁夏重要的各个产业都向该区集聚,形成沿黄经济产业带.2010年第一产业比例为7.63%,第二产业比例为52.96%,第三产业比例为39.41%.未来沿黄经济区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且工业化导向越来越明显,即大量的资源和产业在沿黄经济区集聚,这使得宁夏的环境资源问题首先在这一区域表现突出.沿黄经济区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在整个宁夏资源环境评价中相当关键,因此,在选取环境资源评价指标时,也将沿黄经济区作为重点评价对象,选取了沿黄经济区工业排放SO2去除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

2.1.2熵值法确定权重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它根据来源于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联系程度及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

2.2评价标准

协调发展度的计算结果必须通过一系列评价标准加以衡量,才能表达其形象的含义.通过参照国内外各种综合指数的分级方法,按照协调发展度的大小将环境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分为3个层次(表2).

2.3评价结果

根据上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度计算模型,采用2002—2010年《宁夏统计年鉴》、《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中部分数据,计算出环境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指数C、综合评价指标数T以及环境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度D,结果见表3.

3结果分析

3.1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由表3可知,宁夏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2002—2003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严重影响了旅游经济的增长.随后又开始回升,呈缓慢上升趋势,2008—2010年增长幅度较大.环境资源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也呈增长趋势,2002—2004年增长较快,2005—2007年增长缓慢,2008—2009年又增长较快,随后至2010年稍有下降.这是由于“十一五”期间,宁夏以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等因素为依据,对全区进行环境保护功能区划,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不同的环境要求和措施,实施差别化的区域环境管理政策.同时,对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中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区、草原“三化”地区等限制开发区域进行环境保护引导和调控,减轻环境压力.此外,宁夏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主题,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制定了宁夏工业新一轮技术改造规划(2008—2012年),按照产业集群和配套要求,大力发展“五优一新”产业,全面启动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工程.这一系列发展政策上的调整,都改善了环境发展的局面,使环境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总之,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和环境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3.2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度分析

从表3还可以看出,2002—2010年宁夏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协调发展度等级上,2002—2004年轻度失调,2005—2008年濒临失调,2009—2010年发展为勉强协调,总的协调等级由轻度失调转变为勉强协调.依据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每个协调发展度分别再分为3种类型:即f(x)>g(y),为环境发展滞后型;f(x)=g(y),为经济与环境同步型;f(x)<g(y),为经济发展滞后型.由f(x),g(y)的值可知,在每个协调发展度中,旅游经济总是严重滞后于环境资源的发展,说明旅游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低,今后宁夏应继续加大旅游发展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2008—2010年协调发展度增长幅度较大,与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相吻合,这是由于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因而旅游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逐渐开始趋向于协调发展.

4结论与展望

宁夏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低,目前还属于过度发展类型(过度区间),距优质协调发展类型还有很大距离.旅游与环境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建立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旅游经济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向优质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宁夏2011年旅游业总收入比2010年增长24.2%,说明宁夏旅游业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因此,要继续加强推进宁夏旅游业发展.滞后于环境的旅游经济现状要求宁夏充分挖掘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旅游,增强地方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可忽视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不断缩小的趋势可以推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的频繁发生,最终会促使旅游经济超越环境资源的发展,对环境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呈现环境资源发展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局面,这就会严重威胁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态势,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要未雨绸缪,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应倡导与环境资源保护要求相符合的生态旅游、公益旅游、低碳旅游等,并增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建立有效的景区管理与监督制度,使旅游与环境达到和谐共生,朝有利于区域和谐发展的方向演进.

作者:张欢苗红单位: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环保经济论文: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研究

摘要: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改革,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键措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将电力节能环保经济分成几个部分展开讲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节能环保;经济调度

电力作为社会主要二次能源,其生产方式决定了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和环境的破坏程度。那么如何在稳定供电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维持与稳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将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作为当前电力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分别从节能环保与提高经济水平方面,谈一谈电力企业的调度措施。

一、电力调度中节能环保措施

(一)科学的安排电网调度

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电网的运行情况科学的安排电网调度。首先,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分析电网的经济运行情况。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电网运行的历史数据的分析,对电网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检修情况,供电情况,电网损坏情况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并且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制定解决措施。通过对电网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可以使电网在最经济的形式下运行,从而能够做到节

能降损。

(二)提高电网负荷率

首先,加强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电力工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它是电网负荷的监控与管理的一项基本功能。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对电力系统的经济稳定运行,合理地安排电网运行方式,以及对发、供电计划的编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预测结果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可靠运行,良好的负荷预测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电及网络运营成本,更好地为地区电力市场的发展铺平道路。负荷预测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安排短期设备维修即目前的每月调度检修计划。②制定周、日发电计划。③网络安全分析

(三)`活调整变压器的容量

农村与城市中的电网,他们两者之间的规律完全不一致。农村电网中,用电负荷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配电变压器出现的空载以及轻载的时间相当的长。所以要针对性的选择,并且合理的使用配电容量。在城市中,用电高峰期的时候出现负荷量就十分严重了。所以就应该根据城市的用电情况,及时调整和对电源的地方得到增加,让配变的工作在范围之内。

(四)合理的配置电网设备

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大量能量耗损的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的配置电网设备。首先,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最大负荷作为标准合理的配置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合理的配置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可以根据用电情况及时进行切换调整,将变压器合理的配置成最大负荷和低负荷,能够有效的提高变压器配置的使用率,能够有效的降低变电器造成的能源损耗,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其次,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合理的配置各相负荷。由于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因为输电线路合成漏电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能源消耗较为严重,导致电流动作保护无法正常运行。输电线路出现损坏是由三相负荷不平衡,配电变压器的出力大大降低造成。因此,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用电情况合理的配置各相负荷,尽可能的使三相负荷保持平衡。这样才能避免电网在运行过程中输电线路出现问题造成大量能源耗损。再次,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科学的选择计量装置。由于计量装置是电力系统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设备。因此,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选择好计量装置。以前,电力系统使用的计量装置通常是高耗能、精确度较低、误差较大,效果不好。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涌现,电力系统应该采用精度高、灵敏度高、耗能小、误差小的新型计量装置,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能源损失,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水平的调度措施

(一)改善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情况

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很常见,同时他也是最费电的一种设备,如果我们能够降低它的能量损耗,那么对于电力系统的经济运作将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关于我国电网运作过程中的变压器还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有的时候就会造成超出标准范围的现象,因此,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第一点,在运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开、关的往复操作,这样能够减少其对于能量的损耗,使其一直处于经济的运作状态。在使用变压器之前,明确其使用章程,确保其畅通、合理的运作。第二点,对变压器的操作方法要了解,有针对性的对变压器进行操作,使其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在现实当中,很多人会采用一台变压器,认为这样损耗小,与此同时,他们还倾向于容量小一些的变压器,这样也能够使能量的损耗得到降低。但实际却正好相反,这样的操作行为不但不能够使消耗减少,还会使能源的消耗变大,严重影响变压器的经济运作。所以,在我们选择变压器的运作方式的时候,要经过严格的实际计算和分析,选择适当的运作方式,以实现运行效果的最优化。

(二)适度提高运行电压

电网功率损耗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固定损耗,另一方面是可变损耗。线路导线和绕组的功率损耗与电力平方呈反比,与变压器铁心损耗呈正比。电压适当的提高,损耗就会降低。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运行电压,在保证电压质量的前提下,不断的降低电网的损耗。一般的电力调度中电压的控制主要实施逆调压的方式来对电能质量进行调整,从而减少输送的电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网的损耗,提高了设备的传输效率。此外还要加大电压的监视力度,在高峰时段实施主变分接头的调整,提高电网电压,在电压低谷阶段,如果电压高的话就要调低电压,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提高供电质量。

三、结语

电能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不仅是电力工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之举,也是推动自身发展、革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电力行业乃至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因此,电力企业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国家政策对电力市场调度进行改革,向节能环保高效的经济模式靠拢。

环保经济论文:浅析发展低碳经济开发建筑节能环保新技术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更是有了质的飞跃,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大开发、大建设的场景,而高速的经济发展、大规模开发建设伴随着的是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因此,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更加提倡发展低碳经济,高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节能环保材料应用;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几十年以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并受到重视,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要发展低碳经济,让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共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开发节能环保新技术的重要性。这种理念已经贯彻到各个领域,包括整个建筑产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节能环保材料被应用到房屋建造中。文章就这一话题,围绕建筑节能环保材料进行阐述,浅析发展低碳经济、开发建筑环保新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1 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

在过去几十年的里,中国建筑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一直以来,建筑业经济都是粗放型经济,使用了大量的陈旧炼钢设备,并完成了大量黏土砖的烧制,以至于消耗了大量的煤炭和石油,并导致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清洁可再生能源进行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从而使煤炭和石油等能源的使用得到减少,并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缓解[1]。具体来讲,就是可以进行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太阳能装置和雨水收集设施等材料设施的设计,从而加强对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利用这些能源,则能实现自己自足,所以能够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2 改善经济结构,结构转型

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建筑业在材料选择、技术工艺使用等方面都很少进行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引入,以至于建筑经济结构一直为高能耗、粗放型的单一结构进而产生了较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发展低碳经济,还要对该种结构进行转变,倡导进行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从而实现建筑的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建设,进而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上海的印象钢谷就是典型的低碳建筑,采用了混凝土立面结构,从而使花岗岩大理石、瓷砖贴面等材料得到了节省。其地下车库上方则完成了10000m2绿色坡地的设置,车库则保持四面通风和自然采光,能够全方位体现低碳理念。因此,加强对新材料和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将成为发展低碳建筑的关键,能够使建筑业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转变。

3 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提倡建筑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先生提出的新时期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科技革命的进行,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已经提升到一个高度了,因此,将科技运用到经济发展中也是很合理的事情。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下,清洁能源利用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清洁能源运用普及率不高,在这样的状况下,减少能耗是目前最需解决的事情。想要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就必须利用科学技术。所以建筑业还应加快转型,严禁使用黏土砖等高能耗材料,并尽快实现钢厂结构转型。此外,还要加快对环保新材料的倡导,比如在外门窗上进行Low-E节能玻璃的使用,从而减少冬季室内热量散失,并避免夏季阳光对室内进行加热,继而有效减少空调、暖气等能源的消耗。目前中国的建筑业发展还处于一个高能耗低回报的阶段,主要原因就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现阶段使用的技术都是英美等国所不使用的技术,技术的落后也是中国发展的一大难题。所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掌握建筑节能环保技术,减少建筑生产的能耗以及污染物排放量,从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两个方面实现低碳减排的目的,保护生态环境。

4 政府引导,促成产业转型

自可持续发展提出之后,中国的各类产业面临着升级转型的问题。在传统经济形态之下,中国企业采取的也是较为传统的组织结构,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中国的企业必须改变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以带动产业转型。在促进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以限制企业生产的能耗以及限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利用财政手段,提高企业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成本,同时,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奖励,或者出台相关政策,给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补偿,从政策和经济两个方面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出台政策禁止建筑业继续使用黏土砖等高能耗材料,并为使用节能环保技术的建筑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引起建筑企业完成结构转型。

5 结语

在二十一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环境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在中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被抛弃,现在中国无论是领导人还是全社会都在倡导低碳,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从各个方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变暖的现象。要发展低碳经济,要从清洁能源的使用,核心技术的掌握,产业的改革转型,改善经济结构四个方面着手,全方位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保经济论文:对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经济效益研究的探讨

摘 要: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几个方面。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经济效益研究有利于加深建设单位对于环保投入经济效益的认识、提高建设单位环保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水平的改善,对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关键词:环保投入;经济效益;交易成本

1 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经济效益研究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大部分建设单位对于环保投入的认识均为纯粹的投入,没有经济效益回报。原因在于建设单位对于收入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环保投入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从广义的经济效益来讲,环保投入是有经济回报的,这种回报体现在例如对于社会生态环境改善的间接经济效益回报及社会改善对于企业进行反哺的经济回报。

同时,这种环境保护投入的经济回报还体现在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企业社会美誉度的改善,进而带来消费者、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的认同,带来企业直接经济效益的增长。此外,如果企业能够通过循环经济等措施进行环保处理,更会带来企业运营成本的下降、企业利润水平的上升。

此外,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环保政策的指导下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虽然在短期内有一定投入,但是从长期来看,是企业响应国家政策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举措,对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进行环保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

企业投资的主要驱动力在于投资收益率水平的高低。现阶段,企业在环保措施方面的投入都是在基于环保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下实行的,因此,很多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都是被动的,一些企业认为只要能够达到环保监管部门的要求就可以,甚至有的企业在监管部门检查的时候开启环保设备,不检查的时候就关停环保设备,能用便宜的设备就不采购质量更好的环保设备,企业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如果企业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的经济效益所在,将使得建设企业认识到环保投入的经济效益,了解到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经济效益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提高建设单位进行环保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从思想意识上保障了建设项目环保措施实施的主动性,对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有利于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水平的改善

以秦皇岛市为例,在2015年的秦皇岛空气质量环境报告中,当年秦皇岛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比例为72.6%,主要的排放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在水环境方面,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54564吨和4692吨,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包括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和秦皇岛鹏远淀粉有限公司、秦皇岛天马食品厂、南戴河娱乐中心、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和灵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整个2015年中,整个秦皇岛市危险废物的种类主要包括腐蚀性极强的金属铜,易燃易爆的塑料类制品和其他类型的液体废物。这些种类的危险废物的重量为2.85万吨。其中超过一半的危险废物已经被安全处理,而医疗器械类的废物占据了整个秦皇岛市内部危险废物总量的34.2%。包括很多医疗器械厂和电子厂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的数量是最多的,它们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的话,容易产生很大的毒性和腐g性,对环境的伤害极大。

建设项目的环保投入经济效益研究,对企业进行环保措施的方案设计、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有利于企业更加理性的分析环保投入的措施或方案,进而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的改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3 对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建设中,精神文明一直在建设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全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为了适应是低昂的变化,市民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将会翻开一个新的篇章,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整体的发展。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评选标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城市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也是城市创建城市品牌的重要保障。

2 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经济效益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1983年,美国的学者就对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做出了相关的研究。到了1993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弗瑞曼也对环境经济的评估理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并且他在整个阐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多个种类的方法。后来,瑞典著名的环境学者里农约翰在1995年的时候对前人总结出的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之后再指出各种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他的这一次分析使得环境评估方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之后的一年,联合国环境组织开始正式着手对环境项目与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推出了《环境项目与政策评价》白皮书。在这份报告中细致地对环境对经济影响中的理论和特点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让所得的理论更好地运用到我国三大产业的各种项目中去。

2.2 国内研究现状

李佳、吴军年分析了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很多专家也提出了通过建立参数的评估模型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境影响队伍的建议。这样可以有效弥补经济环境评价体系中的不足,使得该评价体系得以更好地完善。郑杰总结了费用效益分析法、指标计算法、静态索洛方程法三种分析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的分析思路,对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损益定量分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003年时,国内的知名环保专家张丽对火力发电对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做了系统性评价;环保专家张兴明运用生命感知理论对矿山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实地地查看、数据的采集,最后对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做了全面的评价。环保专家刘新力、林雨凡通过司法的角度对港口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做了透彻的分析,并最终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评价流程。

3 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

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建设项目环保投入放入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几个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的经济效益的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也为后续进行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提供分析思路。

3.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入直接经济效益研究

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是由于环保投入带来的企业产品销售数量的增长、销售利润的上升、企业生产运营成本的下降、企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带来的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和员工流失率的下降。现阶段,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转变,消费者对于健康、环保的诉求不断提升,同时生产企业的整体形象的美誉度对于消费者的认同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因此,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的增加,能够更加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增消费者对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的认同感,进而带来企业销售数量的上升,企业利润水平的增长。

此外,在淘汰高耗能、落后产能的同时,增加了环保设备的投入,短期内对于企业来讲增加了投入,但从长期来讲节约了企业的生产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一些企业通过循环利用,将生产排放的废气、废物等进行再利用,也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入间接经济效益研究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入间接经济效益体现在对供应链内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贡献和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对于下游企业来讲,将降低销售终端与相关监管部门的交易成本,提升下游企业原材料、产品的环保美誉度,进而为下游企业销售额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上游企业而言,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投入和环保重视程度的提高将提高对于供应商产品的质量要求,主要是对于环保型原材料的要求,进而促使上游供应商增加环保的投入,提高产品的环保水平,进而带来与建设项目同样的经济效益的收获,包括直接经济效益的收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收益。

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的间接经济效益还表现为企业交易成本的下降。一方面,企业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下组织生产和销售,例如质监局、环保局、卫生局等,企业环保的投入和环保重视程度的提高将使企业在符合相关部门的要求下生产和销售,减少由于企业不达标带来的停产整顿等交易成本的水平。另一方面,交易成本的下降体现为企业与周围社区、民众的和谐相处,减少了企业与社区居民的交易成本。由于企业环保不达标,例如企业噪声的污染、河北沧县红豆水的案例、相关钢铁企业烟尘、废气污染造成村民的健康影响、癌症村的出现等案例不在少数,虽然企业在环保投入上节约了成本,但是由于企业环保意识的淡薄及污染物排放的不达标,从舆论压力、环保监管到企业的名誉损失直至企业的销售下降等,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非常可观。

3.3 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的国民经济效益研究

建设项目环保投入的国民经济效益从短期来讲,主要体现为国家治理生态环境的成本下降。例如国家每年治理雾霾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如果建设项目在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就重视环保的投入,就会大幅度减轻国家治理雾霾等环境污染的成本投入。从长远来讲,环保投入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至于一些人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其实,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非不可兼顾,做得好还能实现双赢。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其实是一种隐形的生产力。生态环境同样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只有在把握环境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建设生态环境,才能够让整个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而且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会让整个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保经济论文:循环经济下的农村环保策略研究

【摘 要】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与环境问题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就当前现状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致使农业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循环经济理论日渐成熟的今天,对农村环保策略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在对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循环经济下的农村环保策略。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环保策略

新r期,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当前在工业点源污染逐渐得到有效管理与控制的背景下,农村生活污染与农业生态污染却日趋严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要想进一步推进农村文明建设,就必须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入手,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农村生活污染与农业生态污染予以彻底解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在农村,秸秆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为了进一步实现农村生产环境的净化与完善,可充分运用秸秆寻求农业循环经济的突破口,例如运用秸秆发电、制备沼气、制作动物饲料、开发能源等。同时,还能将秸秆就地粉碎用作秸秆肥料,使土壤有机质进一步提升,进而对农业耕地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说,通过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控制污染,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资源。

2.沼气循环开发模式

沼气循环开发模式,即以沼气为中心,建立综合性产业链条,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的同时,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此模式的开发主要将沼气池作为重要的连接桥梁,将种羊、加工与沼气池三者进行结合,组成循环链,实现循环经济的开发与利用。在该模式下,对农作物秸秆与牲畜粪便进行加工制成沼气,将沼气液用作施肥材料,进而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经长期实践证明,沼气循环开发模式是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经济模式,能够通过有限的投入获得无限的生态效益。

3.农业绿色生产模式

在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中,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模式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严格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探索绿色安全的基因工程,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发展。农业绿色生产模式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减少了农业稀缺资源的浪费,并从源头上减少了农业污染,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下的农村环保策略

1.加强环保宣传,更新农民发展观念

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广大农民群众既是最大受益者,又是主力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等多种途径,以专题片、宣传册、宣传牌、手机短信、微信推广等形式加强环保工作的宣传,转变农民的发展观念,树立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中的环保意识。同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产生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自身职责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进一步提升农村环保工作实效。

2.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农村循环经济的探索中,离开技术的支持或者资源的循环利用成本过高都必然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效果,可以说,农村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必定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从总体上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不仅需要农业遗传工程与生态管理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有机农产品技术、环境生态管理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农产品开发技术及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广泛支持。因此,作为科研人员,必须投身于农业经济开发与实验探究中来,将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引入实际农业生产中,在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的同时,培育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农业技术普及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科学生产中来。

3.严格控制农村污染,实施垃圾科学处理

第一,控制农村工业污染。在农村环保工作中,应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对工业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建立健全环境准入制度,减少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的转移。

第二,对农村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在对农村垃圾的处理中,尤其对于农业焚烧、埋填及堆肥等产生的污染,应采取分类收集与治理的方式,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循环利用,在控制污染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应正确对待,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积极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平衡。

环保经济论文:泉林:建设绿色环保循环经济产业链

黑龙江泉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下属子公司。2012年10月注册成立,2013年6月立项,同年9月开工建设,占地279公顷。是通过“泉林模式”复制,采用成熟先进的生产工艺,以玉米、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建设绿色环保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本色浆、本色生活用纸、黄腐酸有机肥为主导产品的大型现代化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公司以技术为支撑,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以“秸秆全元素高效利用”和“生产过程废弃物资源化”为基本内容,将秸秆纤维素用于生产本色秸秆浆,进而加工制造本色文化纸、本色生活用纸、本色食品包装盒(纸)等本色系列纸品,将秸秆木质素用于制造黄腐酸肥料,实现“生产过程污染物资源化”,形成了以秸秆资源高值化深度利用为核心的新型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泉林公司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社会效益方面:1.变堵为疏,遏止秸秆焚烧。秸秆的处理方式现大多采取焚烧或就地堆弃处理。公司年处理400万吨秸秆,今年,多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秸秆禁烧政策,可使大量秸秆免于焚烧,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的问题。同时减少了空气污染,防止雾霾生成,有效控制温室效应。2.实现“三减”目标,改良土壤保护黑土地。公司生产黄腐酸有机肥的功效,完全符合国家“三减”政策,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在全国可率先实现化肥农药双减;并能蛴行е苯釉黾油寥烙谢质含量,改良土壤,增强作物抗逆性,真正的做到保护黑土地。

环境效益方面:1.减碳护林,改善生态环境。3吨秸秆可生产1吨秸秆本色浆,1吨秸秆本色浆可替代4立方木材。公司年利用400万吨秸秆生产140万吨秸秆本色浆,相当于节约50万亩森林树木免遭砍伐,从而保护森林植被。2.施用黄腐酸,可减少20%化肥用量,减少煤耗和CO2排放量。3.减少水体污染。经济效益方面:解决当地就业,增加税收。黑龙江泉林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可直接解决就业8300人。项目投产后,年创造税收11.5亿元。年利用400万吨秸秆,按最低保护价500元/吨计算,年为农民增收20亿元。同时,泉林公司通过建立“企业+秸秆收储中心(合作社)+农户+专业秸秆运输队”的秸秆收储运模式,农民收集秸秆用工工资年可创收4.8亿元,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难题的同时为农民创收,解决就业,有效改善三农问题。

环保经济论文:黑龙江省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摘要]利用回归分析模型,以2003―2014黑龙江省的环保投资额和GDP为样本,根据黑龙江省环保投资的现状,分析了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环保投资额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环保投资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保投资;经济增长;回归分析;GDP

一、引言

环境保护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方向性、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供暖季期间,黑龙江省各地(市)的雾霾天数明显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大气污染固有的区域性特征给治污带来了较大困难。“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黑龙江省环保投资呈增加趋势,但依然存在投入资金较多、效率不高的问题,分析黑龙江省各地市环保投资的现状,对于指导和优化 “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各地市环保投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其他地区提升环境保护投资效率提供针对性参考依据。

二、黑龙江环保投资现状分析

(一)投资规模逐年增加

如图1,黑龙江省自2003年投资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由2003年的56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821亿元,增长了近四倍,环保投资的高速增长对黑龙江省的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全省废水排放量1486亿吨,同比下降 067% 。如图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364亿吨,同比下降1333% ,占废水排放总量的24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121亿吨,同比增长418%,占废水排放总量的754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5936万吨。

(二)环保投资占GDP的比值较低

我国学者周文娟(2010年)研究显示,环保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经济发展程度对环保投资影响较大,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越强,环保投资额也随之增加。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保投资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5%即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超过3%可使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2005―2007年黑龙江省环保投资占GDP的比值均未达到1%,环保投资比例偏低,还处于控制环境污染的阶段,黑龙江省各地方政府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引导作用,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来促进环保投资、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投资结构有所优化

由表2和图4可知,2003―2014年黑龙江省环保投资结构呈逐年优化趋势,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占比例一直较高,占比稳定在5545%―8116%区间,主要是由于城市排水、园林绿化、电力等方面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这些方面与污染物减排关系并不密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占比稳定在179%~1738%区间,主要因为增加了治理废水和治理废气的投资,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的环保投资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维持在899%~4075%区间,在环保投资中占比第二。黑龙江省各地市采取各项措施优化投资结构,工业污染治理卓有成效,增加了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近几年增加的的环保投入初步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应。

三、黑龙江省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一)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样本取自2003―2014年的年度数据(以亿元计算当年价格),文中用GDP来反映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情况。GDP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根据2003―2014年环保投资和 GDP 的年度数据制作环保投资与 GDP 相关图,如图 5。

(二)模型的估计

由黑龙江省环保投资与 GDP 的相关图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环保投资额与 GDP 呈线性关系,因此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i=a+bxi+μi

其中,yi表示GDP,为因变量;a、b表示回归系数,为估计参数;xi表示环保投资额,为自变量,μi为残差项。运用 Eviews80 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所估计参数b为 0018,说明黑龙江省的环保投资每增加一元,可导致黑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 0018 元,符合经济学中边际贡献率的意义。

(三)模型的检验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 R2=082,说明在线性回归模型中,总离差平方和的82%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

对回归系数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常数项C及解释变量X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所以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模型成立。参数估计量的值为0018大于零,表明黑龙江省环境治理投资额与 GDP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公众参与环保意识的强弱,决定着经济社会中环境保护的发展程度。因此努力培养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使公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黑龙江省各地市政府应以普及环保法律、强化国策地位、扩大社会影响为宗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活上环保大宣教格局、提升环境文明,更好地鼓励和引导公众投身环境保护。

(二)加大环保投资的力度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黑龙江省的环保投入保持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政府还应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督查力度,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增加环境保护以及环保设施的投入。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黑龙江省的各项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三)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

由于目前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例远低于环保投资的最佳控制比例,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十分必要,创新多元化的投融资行为,避免出现投资总量过小、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资金的需求,促进经济健康、良性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