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校班级建设路径3篇

时间:2023-02-20 15:41:07
摘要:一个政治过硬、组织有力、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班级对集体每位同学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大大提高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一个优良班级的建设必定伴随着优良班风的产生。
关键词: 高校 班级建设 路径

高校班级建设路径3篇

高校班级建设路径篇1

1新时代偶像文化释义

1.1偶像、偶像文化的含义

“偶像”一词最早伴有迷信和宗教色彩,是指人们供奉、崇拜、信仰的对象,英语译为idol或icon,有崇拜物、圣像、幻象、图标之意。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偶像的内涵与外延扩大,意义上倾向于褒义。所谓偶像是个体或群体极度认同、喜爱、向往、模仿的形象化的象征性人格化符号[1]。偶像存在的意义是满足个体或群体较高层次需求,对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甚至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偶像文化即人们在进行偶像崇拜过程中创建的包括思想观念、物质财富、实践模式等一系列文化形态和文化环境的总和。特定时期的偶像文化具备其所处时期特有的印记,新时代偶像文化是当前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社会要素的产物[2]。

1.2新时代偶像文化的特征

1.2.1主体:偶像“落地”与粉丝群体高度参与

在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中,偶像文化中的主体———偶像和粉丝群体间的融合度达到最高。一方面,偶像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草根文化”的兴起让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偶像;另一方面,粉丝群体不再满足单纯地追逐既定的偶像,而是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参与式”“陪伴式”地打造专属偶像并通过二次营销行为扩大偶像知名度和影响力。主体间的“粘度”受“养成”过程中的参与度影响,参与度越高,情感依恋程度越深,主体间的融合则越强。

1.2.2客体: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

偶像和粉丝是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同路人”。偶像通过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占据更多资源去输出文化产品,实现个体的经济价值,同时通过向社会输出文化作品、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提供必要的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粉丝享用文化商品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偶像的价值越大,则与偶像互为“共同体”的粉丝自我认可则越高。在“应援”偶像过程中,粉丝既收获极大精神愉悦,还通过习得、精进崇拜行为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自身增值,粉丝群体素质提升又将作用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在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偶像文化中“一起成为更好的人”“正在做对的事”,实现“双赢”是偶像和粉丝共同推崇的。

1.2.3载体:形式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

粉丝依靠实践载体来认知偶像所具备的诸如精神品质、性格特质、能力才华、衣着时尚等符号化特征,实现崇拜行为。相较过去,新时代偶像文化得以发展所依托的实践载体更加丰富多样。以影视明星为例,线下有粉丝见面会、商业路演等;线上则更多,除直接输出影视文化产品,还通过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直播实现主体间的沟通交流。

1.2.4媒体:高度网络化与虚拟社群的建立

粉丝群体数量及类型的膨胀使“线上”聚集成为崇拜行为的主要方式,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们建立网络专属部落,打造营销阵地和精神世界的“理想国”。粉丝自主建立或自发加入某网络阵营,形成虚拟社群,并以其作为媒介对内偶像最新动态,对外宣传并扩散偶像知名度、影响力。例如,建立某某后援会、某某站子……“网络圈地”行为是新时代偶像文化的显著特征。

1.2.5组织:群体规范化、网状化、专业化

粉丝社群建立后必然需要一系列措施确保组织有序发展。一是形成包括符号、语言在内的群体规范,这些衍生社群文化具备独特性和壁垒性,即为群体“量身打造”,组织以外者很难迅速理解,例如组织logo、饭圈用语等。二是群体组织形态呈以偶像为核心,网状化分布,具体表现为某项实践活动由一名或数名粉丝牵头,抱团形成小组,例如,网络文宣组、影视翻译组、投票打榜组等,各小组发挥优势,各司其职。三是线上交流、造势需要粉丝群体和崇拜行为本身具备专业性,图文宣传、数据分析、工程技术、危机公关等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群体组织固化和长远发展[3]。

1.2.6输出:粉丝的文化再生产

新时代粉丝群体不再是单纯的“精神受众”,他们具备文化再生产能力,且衍生产品兼具文化和经济效益[4]。例如: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粉丝自发为肖战(时下当红偶像)制作数以万计的原创视频,由此形成的衍生文化;淘宝上搜索关键词“肖战”,除去相关代言,粉丝原创的衍生商品不计其数,偶像文化的“变现”能力———“粉丝经济”在当前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2借鉴新时代偶像文化理念,探讨高校班级建设

2.1摒弃刻板化印象,建设主体由博弈走向融合

高校班级建设主体是以辅导员为主的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两个群体的角色定位及其关系影响着班级建设的结果。首先,受传统“尊师”观念影响,以辅导员为主的教师群体成为班级建设“上位者”,而“知心朋友”和“引路人”角色还未充分显现,同时缺乏人格魅力的教育者难以取得学生群体的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次,未充分贯彻以“以生为本”的建设理念,学生群体尤其是非班委学生存在对班级建设“置身事外”“机械性”服从,甚至抗拒的现象;最后,辅导员与学生群体之间单纯的博弈给班级建设带来了难度,“猫鼠游戏”“命令者与服从者”的二元对立关系早应摒弃。合理定位建设主体,构建非二元对立的主体关系是建设优秀班级的前提。主体关系应由博弈走向融合,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树立相互包容、尊重、多元化的建设理念。辅导员要与时俱进,真正地贴近学生实际和情感需求,同时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焕发人格魅力,并非迎合而是主动吸引学生认同、追随,实现共同成长。

2.2消除建设目标虚无化倾向,注入价值认同和情感依恋

建设目标缺失或不切实际会使班级建设迷失方向。辅导员进行“顶层设计”时会进入未充分考虑班级特色和群体气质,急于制定班级管理细则———班规班训的误区,但学生对班规班训不认同的情况却真实存在。以笔者所带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班级为例,生源多来自绩溪、祁门、黄山等徽商文化发源地,受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该班学生十分“崇商”,如果建设目标未体现该群体推崇的价值理念,则很难让学生投入情感并形成凝聚力自觉建设班级。注入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情感依恋是班级建设的原动力。笔者所在班级根据实际,共同设定了以“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合作贡献、敢于商业尝试、崇尚自我奋斗,拒绝低俗文化”为内容的班级核心价值观。通过全员共建“心灵契约”和多方位建设,该班被评为“商贸十佳班集体”之一,学生的身份认同感随之增强。

2.3打造开放化、个性化交流平台,提升媒体“引流”能力

当下高校班级进行信息、日常交流的主要媒体是QQ群、微信群等线上端口,但多数辅导员都面临过线上信息效果不佳,甚至学生屏蔽班群的尴尬处境,究其原因是班群等公共媒体平台的吸引力不强。“公式化”抓不住学生群体的眼球,同时辅导员牢牢掌控班级建设媒体的话语权,学生群体没有权限,只能是纯粹接受者,没有参与感,致使建设媒体的功能失效。打造多元化、个性化交流平台,提升媒体吸引力,才能有效发挥建设作用。“两微一端”不能只是官方消息的“传声筒”,还应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握班级学生心理特点;除了“两微一端”,班级建设媒体可以拓展“抖音”“微信电台”等时下流行形式,学生群体来经营,辅导员最终把关,媒体建设既要保障规范化,又应注重个性化和生活化,不搞千篇一律和“一言堂”。

2.4丰富实践载体,聚焦打造具有班级特色的“第二课堂”

脱离活动载体的班级建设是“无土之木,无水之源”,除了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当前高校正如火如荼地打造“第二课堂”,校级相关部门已将“第二课堂”纳入总体育人体系设计,但从实践来看,受多方面限制,班级无特色活动而全然依赖院系活动的“第二课堂”活动则容易导致活动与学生具体专业割裂,文体类活动过于泛化的情况。笔者认为立足班级建设,结合学生专业,契合班风班貌,聚焦打造班级专属“第二小课堂”则十分必要。笔者曾在班级开展“线下电池义卖”“线上闲置物品交易”和“徽商文化大讨论”等活动,这些活动皆由学生组织策划,结合学生专业和兴趣点开展,收获了良好效果。

2.5打破科层制,建立多元主体、网状分布的组织模式

实践中,建设主体有时会误将“建设”等同于“管理”,在组织模式上沿用科层制,表现在高校行政班级内部则是辅导员(班主任)-班委-非班委学生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优点是及时、高效、服从,但班级建设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班级建设的落脚点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层制组织模式倾向于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辅导员、班委、非班委学生间的关系架构依旧是上位与下位关系,难以激发学生群体在班级建设中的活力。科层制组织模式在校级任务执行和信息采集方面有优越性,但不能在班级建设全过程中一以贯之,笔者认为多元主体、网状分布的组织模式值得尝试,即任何个体学生或学生群体都可以是某项班级建设事务的核心,由其牵头完成建设事务,辅导员和其他学生参与并提供保障,核心随着建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辅导员不再是一切班级建设事务的唯一核心,而是参与者和后防力量。

2.6激发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受益者也是创造者正如新时代偶像文化中的粉丝群体具备文化再生产能力一样,学生群体也有生产能力,这种生产力是班级建设的成果,又能反作用于班级建设,要实现良性循环,就要认识到学生不仅是受益者,更是创造者,激发学生活力,营造班级建设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创造并输出文化产品,根据各自特长、爱好设计班级Logo和班旗、创作班歌、编写班级年鉴、组织策划活动等,既凝结出班级建设“精耕细作”的成果,也阿是学生对集体注入真情实感、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有力证明。

作者:束静 单位: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班级建设路径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愈加重视,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强大国家的必备条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要把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高校在这其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班级是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班级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同学、教育学生的职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网络与科技技术的不断更迭,大学生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给新时期的班级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针对当前传统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班级凝聚力不强、干部号召难、活动组织难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用新方法、新途径、新技术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加强班级管理机制成为高校提升教育水平的一条重要道路。

一、 完善班级制度,突出审核机制班级制度

事关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在班级制度的制定上,将班级制度分学习类(课堂请假、帮扶小组、学习小组)、生活类(宿舍卫生、校园内外安全、心理健康)、事务类(班级活动、财务收支、会议制度)等方面,[2]并明确要求其职责,最后再次征集意见和现场表决,突出数据展示和结果导向。在学生干部的管理和培养中,突出审核机制,制定学生干部例会制度、舍长责任制、班委职责明确制、问题反馈制度、座谈制等,设立检举意见箱,学生不仅可以对违规违章行为进行检举,而且可以对班级管理及制度提出可行性意见,同时建立事务处理机制,使班级工作更加规范化、透明化。

二、量化把班级考核,强化目标指引班级考核

提供给学生目标,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当下考核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实时教育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构建班级建设情况本,采取定期察看与随机抽查的方式,实现动态监督,并根据情况进行实时指导;结合阶段考核制度,定期考核班委完成任务目标情况,对于不合格者进行批评教育,对多次教育无果的班委,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清退并给予一定处罚。在班级学生的考核中,对每位学生进行量化考评与学分预警,采取硬性指标与软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如上课考勤、绩点、卫生成绩、诚信档案等硬性指标可以直接采取量化考评机制;如思想品德、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等软性指标,则可以采取班级内调查问卷和民主测评的形式,均使之明确量化,并与综合测评有效结合。

三、丰富班级活动,突出心理教育

班级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在班级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并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在班级活动中,加入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娱乐之中,既丰富了班级活动的内容,又给予心理团体辅导一合理的切入点,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四、加强学风建设,融合专业教育

将班级导师纳入学生学业管理的一线,充分结合教师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深度了解,对专业发展前沿的认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更加有效地辅导,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点理解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五、推动网络育人,创新易班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这一重要阵地,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到,要拓展网络平台,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推选展示一批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在这其中,班级易班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易班建设中,辅导员、班级导师可以充分利用易班围绕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沟通,展开讨论;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充分发挥其民主性,在易班上进行班干部选举,各类评奖评优、奖助学金的评选、党员发展情况的公示,班费使用情况的公示等。[3]同时,充分利用易班APP上的各类功能,可进行资源共享,可利用公告栏进行通知,在资料库上建立学生的信息库和学习资料等,采用新的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在网上的互动交流,运用好易班对学生开展在思想方面、学习方面、生活等方面的教育。

作者:刘曌阳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高校班级建设路径篇3

一、高校班级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为班级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先采用班级的形式进行了教学,开创中国班级教学之先河。1901年,清朝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为此,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各地被推广开来。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教育界生根壮大已有近14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世界全球化的步伐,班级在我国除了秉持着学校教学最小的单位,学校行政管理最基层组织的教育初心外,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作为高校组织学生学习、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是不可替代的载体。作为育人孵化器,班级承担着传承文化知识,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风学风建设等重要职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1]古话诚不欺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级建设亦是如此。一个政治过硬、组织有力、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班级对集体每位同学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大大提高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一个优良班级的建设必定伴随着优良班风的产生。处于正能量汇聚的班级必定会促使集体的每位同学奋发拼搏。

二、目前高校班级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化教学的挑战

网络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加快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慕课、通识尔雅等线上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已屡见不鲜。高校越来越看重在线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便于学习者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三分之二左右的高校课程都要求学生要完成规定的网课。可见,在线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接触网络的时间和机会。然而,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易成为网络的俘虏。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都处在建构过程中的大学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和挑战。

(二)班主任工作艺术还有待提高

班主任是学生班级建设的引领者、指导者和骨干力量。因此,班主任对班级建设的定位、认识和工作艺术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高校班主任分专职和兼职。专职班主任即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然而,辅导员队伍因具有缺乏专业化建设、继续教育力度不足、流动性大、日常事务繁杂等特点,使其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建设中。同时,辅导员队伍普遍偏年轻化。因此,班主任工作能力和工作艺术相对有所欠缺,对班级的掌控力度不如经验丰富的“老革命”,班级建设基本停留在完成日常管理层面。兼职班主任以任课老师居多。任课老师担任班主任多是因为职称评定需要。他们的工作重心基本在教学和科研上,也没有经过专门的班主任培训,往往对班级建设不甚上心或有心无力,缺乏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三)学生对班级的角色定位不明晰

由于高校培养人才方式的独特性,学生有了很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如参加社团活动、完成学生工作、参加小团体团建等。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往往也只和相熟的室友、同学结伴学习、玩耍。同时,高校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如双学位、英语国际班、跨专业选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二确定专业等制度虽体现了高校育人机制的创新性、灵活性和人性化,但也导致学生分散学习,结成小团体,关注个人活动而忽略班级团建,使班级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学间关系生疏,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这些都为传统班级管理带来了挑战。

三、加强高校班级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网络监管,强化自律教育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的迅速普及,线上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在高校教育中,“线上+线下”教育的普及、网络教育资源的跨时空性、地域性和即时性使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教育资源。然而,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有害信息会借机传播。这会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层面应加强网络监管,及时过滤不良信息。班级、家庭层面应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使其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同时强化大学生网络自律性,使其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

(二)加强队伍建设,落实专人专岗

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是决定班级能否形成优良班风的主导因素,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是学校实行单位化管理的重要队伍。因此,国家、省市、高校必须要建立一套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定,从制度层面保障这支队伍的建设、发展和壮大,尽力为他们搭建专业发展平台,保证其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同时,老师要加强专业学习,强化职业能力,每年要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线上+线下”专业培训,并定期参加考核,在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三)搭建交流平台,实现班级管理

要搭建班级交流平台,学校首先应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充分发挥班集体智慧,在班主任主导下开展班级讨论、定期举办贴近班级同学生活、学习、实际的班级文化活动,丰富活动内涵,开展班级精品活动。其次,学校要积极打造健康、和谐、向上的“线上+线下”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班级成员全方位、无障碍交流。管理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是助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有力臂膀。首先,班主任要和全班同学共同健全班级管理、班委选拔、班级成员奖惩制度,开展民主监督,在坚持公开、透明、公正的前提下开展班级事务。其次,班主任要知人善用,培养选拔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的班委,在要求班委发挥模范先锋带头作用的同时,要给予其一定的工作指导和激励。

作者:赵柳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