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8篇

时间:2022-12-08 06:13:16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1

关键词:汽车设计;课程车技;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29-02

“汽车设计”课程是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会了解汽车设计的主要流程、设计方法和主要总成的设计、选用思路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掌握汽车整车设计及各主要总成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以及先进的汽车设计技术,从而具备分析和解决该领域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内容涉及较广泛,集机械、电子、液压等多种学科知识,并且相互渗透愈来愈深;结构图、国家标准、设计要求和公式繁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汽车设计”课程自从作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课程负责人的组织和领导下,课程组多年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012学年课程组经过多次的教研会议研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对“汽车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新的课程进程及授课方式;多主讲教师负责制教学;外聘专业制造企业的技术专家讲座和指导;课程设计分组及题目设计;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管理。

课程内容按照底盘结构和目前企业生产的基本组织方式,主要划分为:汽车总体设计、离合器设计、机械式变速器设计、万向传动装置设计、驱动桥设计、悬架系统设计、转向系设计、制动系设计等部分。课程设计一般选择理论教学中几个相对独立,难度适中的部件进行机械设计(如驱动桥,变速器、制动器、转向器等),训练学生的结构选型、载荷确定、强度分析和绘图等方面的能力。课程设计在教师初步讲解设计、校核方法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

一、教学进程

课程进程跨度为8周,包括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两部分,课程设计与课堂内容穿行。第十一周开卷考试,第十二周课程设计总体答辩。基本组成环节包括:课堂讲解、布置设计任务、外聘专家讲座、设计指导、课程设计答辩。每章内容包括课堂讲授、现场设计指导和集体汇报交流。讲课可以多次进行,第一次课重点布置本部分设计的主要内容、主要设计流程、主要设计方法,介绍设计标准、参考资料,包括网络资源和资料,确定任务的时间要求,确定设计任务,确定绘图完成的内容。

教学内容及进程部分章节安排如下例:

二、主讲教师

本课程采用按章节由在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有专长的教师担任的方法。改革的初衷是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师学员结构合理,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以及科研领域各有不同,对汽车的某系统有长期的、深入的研究,而且掌握专门的研究方法,了解学术前沿。尤其是部分教师掌握了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例如三维设计、有限元分析、汽车CAE方法等,对机电液一体化有着较丰富的经验。由这样的教师担任其所熟悉的系统的主讲,可以充分发挥其特长,更容易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到一起,还可以将课程设计题目和教师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获益更多。

实施过程中,精心选择了8位主讲教师。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职称和学历,在汽车相关部分有着较深入的研究。

讲课全程进行录音录像,主讲教师尽职尽责,充分备课,认真讲课,悉心指导。这种形式,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专业教师,领略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

三、外聘专家

课程组在重要章节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或专家举行讲座或设计技术指导,经过与我省专业生产企业和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广泛接触,初步选定了四个单位的专家,他们分别在汽车总体设计及总布置、汽车离合器产品开发与生产、汽车变速器产品设计开发、汽车驱动桥设计与制造等领域有着多年的工作经历。

当然,这个环节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投入,包括专家联系、日程安排、接送、讲座内容设计等。专家讲座让学生一方面了解到了实际的企业研发过程、手段和方法,了解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学习专家的设计经验;另一方面也了解了行业现状,企业对人才能力、知识结构的需求,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促使其更加努力。不同的讲解角度和新颖的内容,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课程设计

1.分组。通过广泛征询教师和同学的意见,课程组研究决定,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分组进行,仿照专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一个项目组内,对于一个给定的项目,要求分工明确。即任务分析、调研、资料查阅、设计、分析、绘图、答辩、设计资料整理等工作由项目小组长指定或抽签确定,但要保证每个同学在8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中都从事过不同的工作。项目小组成员按照班级宿舍自然形成,每个宿舍自成一组,这样便于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工作协同和教师分散指导。

2.设计任务。以我国市场上常见的几种汽车产品整车布置及底盘系统的设计开发为目标,按照汽车总体需求及总布置、离合器、机械式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悬架系统、转向系、制动系共8个设计题目进行,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汽车底盘系统设计。考虑到结构的差别、用途上的差别等因素,实施过程中选取了6类汽车进行设计,分别是:轻型货车、中型货车、重型货车、城市公交车、公路长途客车和中级轿车。每一部分的题目还要结合主讲教师的具体要求,比如CAE应用,电子控制系统应用、液压系统应用等内容。每一个项目完成进行集中答辩,按照小组进行,一人负责陈述,全体成员接受质询。需要指出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规定每一名同学至少进行过一次答辩陈述和讲解过程。

五、考核方式

1.汽车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分值比例为:各主讲教师根据课堂表现及出勤情况给出平时成绩,最后求平均值;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学生打分及教师给出的平时成绩由5级分制转为百分制。

2.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1)组长主要针对成员参加资料查阅、小组方案讨论、设计过程、参与程度等环节给出每成员的成绩(按照ABCD四个等级给出)。(2)各主讲教师据本组总体情况给出本组的基本分数,结合教学指导过程和学生出勤情况、汇报效果等,依次确定每个人的成绩。(3)课程设计成果和答辩成绩。课程设计最后完成所有材料的系统整理,完成整车的系统设计、计算和资料整理,撰写设计说明书装订成册,整理设计图纸,并最终答辩。

六、总结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2

关键词: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开放;效果评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各个高校建设了丰富的远程教学资源。为探索和实践优质远程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9所高校联合成立了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2013年,研发中组织各成员高校建设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展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各成员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陆续组织远程学生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截至2018年3月底,成员高校的远程学生共计348,898人次选课学习,选课884,406门,学习完成735,842门课程,总计704,208学分。学生是远程教学的中心,是课程平台、课程资源的用户和受益者。旨在通过搜集学生对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课程网络教学的评价和意见,发现课程资源共享开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推动高校联盟课程共享开放工作更好的开展。

二、调查研究框架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如教与学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学习主要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的实现需要可靠而安全的网络教学系统;学习需要必要的支持服务等等。因此,对网络教学的评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王凤琦等人基于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建立了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包括对学生、教师、课程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五大方面的评价。武丽志等在调查学生对高校间课程互选互认的网络教学评价中采用了平台访问、资源建设、过程实施、学习评价四个维度。本研究从学生视角对网络教学进行评价分析,结合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和相关网络教学评价维度以及该项目的具体情况,选取了网络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即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学习支持等作为学生评价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网络教学的四个维度。相应的各个维度评价指标也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四个方面的应用体验。

三、调查工具设计与调查实施

远程教学资源的共享互选工作已实施5年多,大量的学生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常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了解学生对远程教学中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学习评价、支持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认可度,以及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学习层次、学习时长、学习动机学生群体间对各维度认可度的差异。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以及原因分析,为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评价等的完善提供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以推动远程教育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互选互认项目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主要目的是调查远程学生对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认可度。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该项目网络教学的实施情况,确定了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学习支持等四个维度和各个维度相对应的指标,共计17个问题,经过征询专家意见后,将问卷内容调整为11个问题。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各指标答案分别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完全符合。问卷还包括性别、年龄、学习层次、学习情况、所在院校等基本信息调查,以及学生对平台、课程的综合意见或建议调查。研究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内部信度,问卷总体的α系数是0.919,高于0.9,信度指标理想。四个维度上的克伦巴赫α系数依次为0.723、0.859、0.774、0.630都在0.6以上,数据表明问卷各维度信度都较好,内部一致性好。内容效度指问卷设计的内容与研究主题是否吻合的程度,即问卷内容的适当性。在本研究中,问卷内容设置均有理论作为依据,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四个维度与总分之间相关性程度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关性分别为0.886、0.924、0.826、0.867,问卷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

(二)调查方式

本研究的对象为9所远程教育高校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的学生。本研究采用网络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链接公布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供学生填写。调查时间为2017年12月-2018年3月。收回问卷1457份,剔除作答一致性问卷以及无效问卷共计254份,有效问卷数1203份。研究采用SPSS19.0.0作为统计分析工具。

四、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一)学生认可度总体分析

根据里克特量表的赋值方法,依次对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赋以1、2、3、4、5分,最终得出每个表征指标的均值,以及四个维度的均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通识性、专业性和时效性”的认可度最高,均值为3.92,其次是“讲师表达能力较强、讲授生动”的认可度,均值3.90,对平台“网页浏览、视频播放顺畅”的认可度最低,均值为3.62,其次是“平台系统选课导航清晰,步骤明了”的认可度,3.64。进一步汇总可知,学生对教学资源的综合认可度最高,均值为3.87,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次之均值为3.75,课程平台较低,均值为3.66。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认可度的总体特征,以每个学生在总体认可度的均值为分析变量,进行了快速聚类分析(K-MeansCluster)。结果表明,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认可度较高组,共有411名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4%;第二类为认可度中等组,共有778名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5%;第三类为认可度较低组,共有14名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

(二)学生认可度差异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的学生人口、学习情况等信息,对不同性别、学习层次、年龄阶段、学习时长、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四个维度的指标认可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1.性别差异

接受调查的男、女学生在四个维度认可度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学生对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的认可度是一致的。

2.学习层次差异

结果显示,专科和专升本学生在“学习评价”维度的“课程测试难度适中”指标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2.500P=0.05),专升本学生的认可度偏高于专科学生。由于课程是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专科和专升本层次学生选学的同一门课程其内容和测试题目是相同的,但是专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的本身认知基础总体上有差异,导致他们对课程测试题目的难度认可度不同。

3.年龄阶段差异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课程平台(F(3,1199)=2.540,p=0.045,p0.05)、课程资源(F(3,1199)=4.647,p=0.003,p0.05)、学习支持(F(3,1199)=2.936,p=0.032,p0.05)方面的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不同维度的认可度进行多重比较(LSD)发现,19-29岁阶段与30-39岁、40-49岁年龄阶段的学生之间在课程平台(p=0.010,p=0.035)、课程资源(p=0.010,p=0.002)、学习支持(p=0.010p=.029)方面的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19-29岁年龄阶段的认可度最低,30-39岁年龄阶段的认可度稍高,随着年龄阶段增大,认可度逐步增高。19-29年龄阶段的学生是最接近“数字原生代”的“数字移民”,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是最多的,在线学习过程中对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支持的要求比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要求较高。他们对利用计算机、Pad以及智能手机上网等操作比较熟练,当遇到网页图文速度显示缓慢,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会对网站的质量产生怀疑。对于平台导航不清或操作繁琐的网站,他们继续下去的情绪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毫不犹豫关掉网页。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问题时希望立刻能够得到帮助,迫切性更强烈,希望能在远程学习中能享受到快速、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

4.学习时长差异

结果显示,每周学习时长的学生在课程平台(F(3,1199)=7.776,p=0.000,p0.05)、课程资源(F(3,1199)=5.844,p=0.001,p0.05)、学习支持学习评价(F(3,1199)=6.231,p=0.000,p0.05)、学习支持(F(3,1199)=10.850,p=0.000,p0.05)四个维度各指标的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学习时长越短的学生认可度越低,随着每周学习时长时间增加,学生对各指标的认可度逐步提升。随着登录平台学习的时间增加,学生逐渐对平台的界面、操作熟悉以及对页面访问速度、视频的流程度等的适应,使得学生对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以及学习支持的各个指标的认可度逐步提升,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5.学习动机差异

结果显示,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在课程平台(F(3,1199)=9.445,p=0.000,p0.05)、课程资源(F(3,1199)=9.006,p=0.000,p0.05)、学习评价(F(3,1199)=4.134,p=0.006,p0.05)、学习支持(F(3,1199)=13.749,p=0.000,p0.05)四个维度的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对各指标的认可度均偏高于外在学习动机的学生。有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其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学习兴趣较低,将导致学习的信心、耐心等降低,进而对课程平台、导航、资源、测试等的认可度降低。因此,内部学习动机学生与外部学习动机学生在四个维度的认可度具有显著性差异,也就容易理解。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3

【关键词】汽车设计 教学 改革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它不仅将机械、电子、液压、材料、软件工程等多种成熟技术应用于汽车开发中,同时,还将这些技术柔和在一起,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兴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在汽车技术中的大量应用,使得电子设备在整车制造成本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因此,在汽车的设计中,往往需要涉及到电子、软件工程等一些非机械工程学科的领域。这就对高等学校汽车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显落后趋势。本文在阐述汽车设计课程的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汽车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汽车设计教学的改进方法,并进行了相关教学实践。

一、课程内容及特征

传统的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授和课程设计。理论授课一般在50~60学时。主要介绍汽车整车设计及底盘各总成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包括汽车总体设计、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轴、驱动桥、悬架、转向系和制动系等各总成设计应满足的要求、结构方案分析、主要参数及零部件载荷的确定、强度计算方法、主要结构元件的分析等。理论教学通常不讲授课程设计的知识内容,通过课程设计补充完善。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等知识。

课程设计一般选择理论教学中一两个相对独立,难度适中的零部件进行机械设计(如钢板弹簧,转向桥等),训练学生的载荷确定、强度分析和绘图等方面的能力。课程设计在教师初步讲解设计、校核方法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

总地说来,汽车设计是汽车专业课程的精髓所在。它综合运用了大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涉及面广,专业跨度大,授课难度较大。同时,它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的典型课程,对教师的设计经验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

汽车设计的对象主要是传统的零部件。而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型的结构、零部件甚至总成在实际中已得到大量应用,而汽车设计课程在新技术方面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少。比如,变速器设计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手动变速器。而目前自动变速器在车辆上得到大量的应用。在美国和日本,自动变速器车辆已经占到了90%以上,在我国也将达到50%。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汽车设计课程在变速器设计部分关于自动变速器的设计内容非常有限,更谈不液力变矩器、湿式多片离合器、行星齿轮等关键零部件的设计。而这些内容又是目前的变速器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所急需的掌握的技术。

2.设计思想单一,与实际脱节

汽车设计课程的主要是将载荷确定,强度计算,校核的传统静态机械设计方法应用到汽车零部件上,机械类课程安排较多。而目前汽车设计所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除了强度寿命,还有法规标准、小型轻量化、NVH等等,这都需要在设计阶段综合考虑。因此,汽车设计越来越趋向于动态设计、一体化综合设计的方向。而目前汽车设计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还不具备这种设计思路。这就造成教学与实际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设计知识单一,往往单纯从机械设计的角度思考零部件乃至整车的设计,与现代汽车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偏差,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工作。

3.专业跨度大,授课难度大

目前的汽车设计虽然主要是以零部件的机械设计为主,但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要求、结构和工况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和机械设计方法。如果考虑到机电一体化设计,还需要教师具有汽车软件工程、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要求非常高,还要起到对本科课程总结和应用的作用。所以汽车设计不仅是专业课程,也是总结提高的课程。其授课难度较大。

4.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一个班一般由2~3名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问题较多时,会出现排队答疑的现象,使得没有足够的精力主动检查学生设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设计问题,造成一些共性的问题无法及时纠正。近年来,青年教师参与汽车设计课程设计逐渐增加。青年教师往往学历较高,理论基础深厚,但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对实际设计问题理解不深刻,使得课程设计指导与答疑质量受到一定影响,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

三、课程教学改革

1.改进汽车设计内容及其相关课程

(1)增加先进零部件设计

电子稳定系统、自动变速器、整车网络系统等技术应经被广泛应用到当今的汽车上。汽车设计课程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还需要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汽车上应用较为普遍又相对先进零部件设计方法。

(2)增加法规标准相关内容

在教学中,还应强调法规标准对设计的约束作用。在实际的汽车开发中,法规标准是第一要素,如果不满足要求,就会造成在量产阶段变更设计甚至无法上市的后果。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法规标准方面的概念较弱。可适当增加涉及安全(制动、操纵稳定性、灯光等)、环境要求以及经济性和排放等方面重要标准及法规内容。

(3)改进方式

①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压缩一些传统内容的授课时间,增加新技术相关内容。

②学生课外自学,完成课程作业。

③在自学的基础上,以课堂讨论、教师答疑、学生讲课等互动方式完成增补内容教学。

④对相关课程(如《汽车构造》、《汽车电器》等课程)加强现代汽车技术的内容,增加法规标准等课程内容。

2.课程设计改革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掌握设计方法,理会和理解汽车设计思想。由于课程设计的时间相对紧张,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和创新,可适当减少课程设计的题目,提高难度。要求学生完成包括方案分析、参数的设计计算、绘制零件图和总装图以及灵活运用手册、标准、规范和经验数据等设计资料,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

3.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保证每个章节的教学质,可采取多个教师共同完成汽车设计教学课程的方式。一个教师负责两至三个章节的讲授,由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系统把握和贯穿。这样既保证了整个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减少由于教学内容广,教师对知识理解不深刻等问题。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4

关键词:在线评测;程序设计;实践教学

0.引言

程序设计类课程具有入门难、两极分化严重、实践性强等特点,多数高校依赖计算机实验和综合课程设计,进行大量编程巩固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以程序设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上述实践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程序设计类课程一般为5个班以上的大班教学,1名教师要同时指导20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上机实验,教师工作压力大,监督能力有限,且无法及时了解每名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提交的作业一一进行上机验证,只能通过抽检的方式检查,导致抄袭现象严重。

(2)上机实验教学通常是根据课堂讲课进度安排,实验课时一般为2学时或4学时,上机时间有限,只能以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理解为目的,不能进行有效的编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实际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差。

(3)进行上机实验的案例一般通过教材或课件提供,案例陈旧,不方便更新,覆盖知识点不全,且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因而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通过上机考勤、实验作业、课程设计报告等手段无法全面掌握和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如何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是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大高校纷纷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实践课教学的改革中来。为此,笔者将北京化工大学在线评测系统应用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程序设计类实践教学中,提出了符合学生认知和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在对所收集的大量实践教学活动原始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该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1.在线评测系统应用现状

在线评测(online judge,OJ)系统,起源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ACMICPC),经过ACM竞赛近30年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开发了属于自己的在线评测系统。其中,国外知名高校的在线评测系统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UVA OJ系统、俄罗斯萨拉托夫国立大学的SGU OJ系统、俄罗斯乌拉尔国立大学的URAL OJ系统,另外还有一些国外公司开发的知名网站,包括TopCoder公司的TopCoder网站、Directi公司的CodeChef网站、CodeForces公司的CodeForces网站等。国内知名的在线评测系统中,最早开发在线评测系统的高校是浙江大学,其在线评测系统为ZOJ。提交次数最高的OJ系统是北京大学的pojE21,提交次数仅次于POJ的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HDOJ。其中,浙江大学的ZOJ、北京交通大学的BOJ、华中科技大学的HustOJ作为开源在线评测系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另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开发了在线评测系统。这些评测系统,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竞赛的集训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当中,还对外开放注册,为其他高校的程序爱好者们提供服务。

2.基于在线评测系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线评测系统广泛应用在各大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其现有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面进行总结:实验教学、课程范围、教学效果评价。

在实验教学方面,各大高校将该系统直接应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任课教师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内容和具体要求,合理设置实验任务,新增题目或者从题库中选择合适的题目供学生上机练习。学生在编写、调试完程序后,将程序提交给评测系统进行判断。评测系统会在后台进行编译,并结合测试输入样例得出运行结果,与测试输出样例进行比对,给出评判结果。任课教师通过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并给予指导。该系统的使用,使得教师一人可以同时指导几个班级的学生一起上机,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还能避免作业抄袭现象。学生课后,可以继续登录系统,完成未完成的实验,保证了教学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课程范围方面,该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C/C++语言的教学上,对C/C++语言的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而对于其他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程,例如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很少涉及。

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各大高校一般使用课程平均成绩的对比数据或者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评测其教学效果,没有进行更科学有力的数据分析,不能有效说明对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实质性的帮助。

3.本校实例

3.1北京化工大学在线评测系统

为了收集一手的实践教学研究数据,我校于201 1年基于改进的开源系统HustOJ开发了北京化工大学在线评测系统(online judge system ofBUCT),主要用于参加ACM竞赛的队员集训、校内周赛、跨校区组织的月赛以及我校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北京化工大学在线测评系统使用php语言开发,后台数据库使用MySQL,采用B/S架构,主要系统模块包括系统维护、题库管理与训练、实时状态与排名、竞赛及作业管理、名校联赛、北化程序员论坛、数据统计等,评测系统的主界面如图1所示。该系统支持C/C++、c#、Pascal、Java、Python、VB等常用编程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笔者非常注重题库的管理,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系统题库现有题目1600多道,题目类型涵盖了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C/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实训、ACM/ICPC程序设计方法与实践等几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并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练习需求,将题库题目按难度系数划分为5个等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其中,数据统计模块使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有意义的数据,通过highcharts、thinkphp等技术将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图形化展示,从而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学生在线评测系统的使用情况。

3.2OJ系统在我校的应用

经过近4年的教学实践,我校已形成一整套基于在线评测系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案,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教学效能、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4个方面。

3.2.1实时评测、反馈调控的互动实践教学模式

系统管理员在开学初将每届的学生信息导人到评测系统,根据学号生成相应的用户账号。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评测系统的状态显示功能,查看学生的做题情况,实时跟踪学生的做题进度,对学生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讲解和及时指导,还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实验任务的难度和数量,进行题目的分级分类,从而达到有效反馈、合理调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2.2简化作业批改,提高教学效能

教师把课后作业题目挂到在线评测系统上,设置好起止时间,学生通过在线评测系统按时间要求进行作业提交,系统会统计出每道题目的提交次数、提交通过的题目数量及所使用的编程语言,对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并可导出到Excel文件进行备案。教师可以方便地获取到所有学生每道题目的做题情况,记录总结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讲解。在线评测系统的使用,简化作业批改,使教师可以注重教育教学及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能。学生提交作业后,系统会快速给出评判结果,及时得知作业完成情况,即可进行后续修改与再次提交,与传统收发作业的模式相比,这种方式科学运用了生物心理学的规律,既缩短了反馈周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热隋。

3.2.3公平客观的考核评价机制

加大实践考核力度,使用在线评测系统进行实验课考核,操作实施方便,评判结果公正客观。学生通过使用在线评测系统,可实现对每次考核内容的系统化管理,发现当前课程学习的薄弱部分,主动弥补。每次考核都会给出系统排名,可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差距,从而能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4创建科学合理的学习激励机制

评测系统会根据提交通过题目数量、提交通过比率给出总排名,从而鞭策落后的学生努力追赶,激励名列前茅的学生努力保持。另外,在每门课的教学中,设立“正确题目最多奖”“正确率最高奖”“通过高难度题目最多奖”;以宿舍为单位,统计每个宿舍完成题目数量进行排名;将ACM竞赛机制引入实践课教学中,每学期开展花样程序设计类竞赛,如课程月赛、周赛、以庆祝某个节假日为由的节日赛等。通过以上不同形式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效果分析

在2011-2014共4届学生的程序设计类实践教学中,“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科学导论”“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的实践课教学先后被纳入在线评测系统中。下面将对2015年5月份之前的实践教学数据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4.1各年级做题提交情况对比

各年级做题提交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其中2013级的提交次数最多,正确率最高,对评测系统的使用效果最好,2011级和2012级由于教学模式未完全转变,对评测系统处于初步尝试阶段,2014级由于使用时间较短,故提交次数偏低。

4.2一年中不同月份做题提交情况分析

图2列出了2013年和2014年2年中不同月份提交总次数变化规律,由图2可看出,2013年该曲线变化情况为:1-4月、8-12月,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提交总次数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是5、6月份由于学生准备期末考试,提交总次数下滑,8月份由于是暑假,学生做题积极性不高。总结2013年做题提交情况,2014年学校调整教学和考核方案,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并将在线评测系统应用于小学期实践教学中,所以5、6月和10月的做题提交总次数达到峰值。

4.3各班级男女生做题提交情况对比

图3为计科2013级6个班级男女生的做题情况汇总。其中,每个班的总学生数和男女生比例相近,但却呈现出不同的提交情况分布。据调查,2班的班主任曾引导2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系统上做题,所以2班提交总次数最多,达8823次,整体编程水平也较强。由图3可见,6个班级中,男生提交总次数为28028次,女生提交总次数为10782次,由于计科班级中,男女生比例大约为3:1,整体来说,男女生提交次数之比大约为2.55:1,女生平均提交次数略高于男生,可见,通过使用在线评测系统,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4.4各宿舍做题人的提交情况对比

图4将计科2013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列出了28个宿舍的做题人均提交情况。由图4可以看出,人的提交次数超过400次的有5个宿舍,其中人的提交次数最多的达720次,经过调查统计得知,这些宿舍有学生参加ACM/ICPC或者“蓝桥杯”软件大赛,因为个别学生对编程的爱好而引发整个宿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建议学校在大一学年结束时,可根据所有学生做题提交情况,合理调配宿舍成员,以一带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丰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团队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寝室学习状况的效果。

4.5课程总成绩、绩点与提交次数关系分析

图5列出了计科2012级数据结构和编译原理2门课程的期末总成绩、绩点与提交次数之间的关系。由图5可看出,提交次数与课程总成绩、绩点曲线变化基本一致,大致成正比关系,学生做题的提交次数越多,课程成绩越高,绩点越高,反之亦然。该图进一步验证了在线评测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6提交通过的题目数量与各科成绩相关性对比

公式中:COV为协方差;σx、σy为标准差;E为数学期望;变量x、y分别为所有学生提交通过的题目数量与各科考试成绩或平均学分统点。

由图6可见,ACM/ICPC程序设计方法与实践、编译原理、Linux/Unix编程基础、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等专业核心课程,期末成绩与提交通过的题目数量的相关系数较大,故两者相关性较大,而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的相关系数太小,表示两者相关性小。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是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普遍没有编程基础,该课成绩与在线评测系统提交通过的题目数量相关性不大。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由于题库中的相关习题较少,学生做题量小,故相关性较小。所以后续需要继续丰富相关课程在线评测系统的题库,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题目,发挥在线评测系统在这些课程中的作用,实现评测系统在上述课程中的全面应用。

通过此相关系数还可看出,学生提交通过的题目数量越多,编程能力越强,课程成绩越好,故在教学中需大力引导学生注重编程基础,提高动手实践和编程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5

1.1项目建设目标

①在建设期内完成各项指标,通过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②力争2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2项目建设思路

①总体思路:一切以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推动专业课程建设。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首先结合该院该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其次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精品课程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顶岗实践,去收集、总结、引进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③教学内容:必须与岗位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9个模块: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预应力构件;11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④探求课程与行业一线的结合点,积极参与行业技能大赛。如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行业技能大赛等。⑤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教材。以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性为目标。平法识图是造价员、施工员从事工程施工、工程量计算必备的核心技能,目前在教材的编制上仍存在空白,多依赖11G101系列平法图集。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角度来看,建设新平法教材都具有很高的价值。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及管理:开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课内实践学时用以保证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强化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开展与“五大员”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⑦课程教改科研:围绕平法识图技能方面展开。⑧强化管理:通过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将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1.3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三年,一年后进行阶段性验收,建设资金由学校提供。2012年10月该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11月通过阶段性验收,后期将按照验收标准做好后续课程建设工作,包括视频、作业、试卷、FLASH等相关课程材料。

2总结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6

1. 制度性资料。学校工作包括很多方面,有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等。但不论是哪方面的工作,我们都应有个规范,有个制度,科研工作就更不例外了。学校要搞科研,就应该制定出科研工作制度。这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科研评价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课题组会议制度等等,还有科研室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能、学校科研领导小组机构及职能、课题组成员及职能等。这些就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制度性资料”。

2. 基础性资料。基础性资料也可以看作是课题的前期材料。包括申报材料,立项批准书、开题会材料以及实验之初的背景材料等等这些最基本的资料,就构成了课题的“基础性资料”。

3. 计划性资料。课题研究其实跟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是一样的,首先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有一个规划,那就是课题的实施方案,这是一个总的计划,所以把它归到计划性资料里。因为课题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的时间段很长,我们可把这个时间分成几个阶段,一般来看,可按年度分,也可按学期分,这个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每个阶段之初都要写出阶段性的计划,使一学期或一年的工作有个目标,有个方向,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年末或期末写出阶段性总结。学期初拟定的科研工作计划、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阶段计划,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方案等等,分装起来就变成了“计划性资料”的档案了。

4. 过程性资料。过程性资料主要体现在课题研究中期阶段,它是课题档案材料的核心部分,反映了研究的扎实程度、管理力度。

(1)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分析:在研究初期进行相关调查,可以掌握原始情况,日后进行对比。在研究中期进行相关调查,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认识问题。这些都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如果要整理档案的话,这本档案里就应包括样表、原始表、数据统计、分析及改进建议。

(2)组织培训,召开会议的记录。作为课题负责人应该定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实验的相关培训,组织课题小组的研究活动等。每次组织活动都要有时间、地点、人员、主题、主持、会议纪要等基本情况记录。不管是培训还是会议,都要有活动方案、活动总结、培训讲座材料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设计适合本校的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如不能成本,至少成表、成册。而且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培训及研讨活动,并有专人负责做好记录。这样每个学期的研究过程也就一目了然了。

(3)阶段性总结展示会议等材料。在课题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必不可少的要开展研讨或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这就涉及到活动的一些材料。如教学素材、各种竞赛活动资料,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观摩课、汇报课、教师的课堂设计、反思,学生竞赛等方面的资料。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课题负责人设计组织好各年级、各阶段的活动,并且每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都要写出活动的方案,在方案中讲清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同时做好课题实验活动记录,活动后有总结,要写出此次活动的收获。这样一项活动就有了系统性。

5. 总结性资料:每学期或每年度的课题阶段性总结、实验教师阶段性总结、课题的中期报告、阶段成果报告等所有总结性的资料都属于这一类。

6. 效果性资料:效果性资料是体现课题研究效果的材料。如个案变化、群体变化资料、检测统计成绩、实验前测与后测对比资料、教师和学生的获奖情况、荣誉证书统计等都属于这一类。

7. 成果性资料。我们研究课题的目的是取得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一个课题如果没有最终结果,那课题研究就没有完成。所以课题研究必须取得最终的成果。那么成果性的资料就包括:结题审批书、课题实验报告或叫研究报告,研究论文集、成果体系、课件集等。

档案中有了这些材料,不仅使文档丰富而有质量,同时,它还可以使管理者对各个研究项目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把握,防止研究者将研究流于形式,为督促与检查提供了事实依据。

二、课题组成员个人研究档案材料的积累

为鼓励和培养研究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积极提倡各校,根据学校的研究课题,建立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档案。

1. 参与课题研究总的实施方案;

2.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3. 每学期的计划、总结;

4.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课件(软件)、学生的作品、获奖证书等。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服装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工学结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服装设计项目课》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服装设计项目课》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将服装成衣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通过服装设计项目或主题设计项目的学习,对服装整体设计进行认识和研究,使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内在规律,培养用专业的眼光,独特的视觉角度观察与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具有服装创意设计、打样、制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设计师助理角色做好准备。项目的确立、制定和实施,需由主讲教师针对企业要求及相关部门的建议,提出整体思路,并与教学小组内的教师共同商议后,由教研室讨论通过。教师上课以指导性和引导性教学方式为主。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该企业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找出该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产品款式设计,并完成结构设计,完成样品制作,提高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任务设计

1.2013年春夏童装产品开发方案案例简介

1)设计主题

通过对流行趋势和童装市场的调研分析,进行设计主题的确定,包含灵感来源、色彩流行趋势、设计流行元素、标杆品牌市场调研。

2)品牌命名

通过对企业品牌的了解,对品牌文化进行诠释;了解儿童心理,以儿童作为主人翁来设计品牌的主题说明。借鉴标杆品牌把握品牌风格,根据品牌的目标市场确立品牌定位。

3)产品分析

根据流行趋势,注重不同质地面料的搭配,增加服装的层次感。产品分析内容包括色彩定位、面料定位、设计方向、系列商品构成等

4)设计人员及时间安排

1.每个小组设立组长、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和营销总监,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责。

2 .根据企业要求,制定详细的时间规划,确保按时交货。

2.开发思路

1)色彩定位:对2013年青青果春夏童装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说明,根据国家权威机构流行色发表信息和去年的流行色彩情况,定出今年产品的主色调,进行色彩定位。

2)面料定位:从生理特点看,儿童的皮肤稚嫩,易受不良物质的刺激。这就要求服装面料吸水性能好,能够充分吸收汗水而不会产生不舒适感。现在棉织物的功能开发越来越细,各种风格的面料性能都可以仿制,比如说仿真丝、仿化纤等棉织物。本方案选择绿色环保的棉类面料作为主要选择。

3)设计方向:根据面料流行趋势、色彩流行趋势,确定设计方向,结合成人服装的款式细节流行趋势,比如今年流行的肩部夸张造型等,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打造产品特色。图案装饰方面运用一些机绣、贴图、印染、立体化等工艺手段,要多注意图案的时代感、民族性、卡通感、立体感等。

三、教学设计

1.以能力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分五个模块进行教学:

模块一、项目任务分析,内容包括企业品牌特色分析、、企业2012年产品策划书案分析。模块二、服装流行趋势分析和市场调研报告。模块三、产品开发方案,内容包括消费对象定位、色彩定位、面料定位、设计方向(面料流行趋势、色彩流行趋势和款式细节流行趋势)、系列商品构成、款式设计和系列拓展。模块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模块五、产品及评价。

2.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演练法,根据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设计,过程全部模拟企业产品开发流程,并按照企业要求设置相应岗位。人员组织: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设立小组长、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市场经理四个岗位,由学生竞争上岗。每个人拿出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显示自己的组织才能,竞选合适的岗位。由辅导老师团队进行考核打分录用。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企业招聘员工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推荐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展示方式的改革

1)面向学生和辅导老师的成果: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文本资料(包括设计主题、产品开发方案、款式设计、面料选择、样板工艺设计、产品照片、个人总结等)。学生准备ppt进行自己的产品设计制作过程的讲解,回答提问,作品介绍,由指导老师打分。锻炼学生的资料整理和表达能力。

2)时装模特秀展示,邀请专家企业媒体人士参加,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评分。模特秀由学生负责全过程的筹划,包括一些形象设计店家的广告赞助等。锻炼学生的展示项目筹划实施能力。

3)静态样品展示,要求合作企业有关人员参加,进行作品选择,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合适开发的产品。由各学生小组长负责进行产品陈列,检验学生对陈列营销课程的知识掌握水平。

4)由各小组的市场经理根据自己的设计报价和企业洽谈资金投入问题。学生从面辅料成本、设计价格、样板提供价格、样衣制作费用等方面做出自己的报价单。此环节锻炼学生的商务洽谈水平和交际能力。

四、课程改革的意义

1、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本项目课程为企业提供了4个系列共34套童装,款式结合流行时尚元素,色彩搭配协调,结构合理,面料选用纯天然的棉印花布和针织卫衣面料,透气性好,属于绿色环保产品,充分考虑了儿童好动的特性。表现手法上延续青青果的特点,设计各类卡通图案,并结合口袋等功能性设计,较好的体现了品牌特色。

2、以能力本位教学为主导,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项目的确立、制定和实施,完全按照企业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教师上课以指导性和引导性教学方式为主。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该企业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找出该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产品款式设计,并完成结构设计,完成样品制作,提高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从选题(任务书或主题内涵分析)、调研分析、(对材料、色彩、款式造型及各种装饰方法)进行设计研究、打板到完成工艺操作的综合性训练过程,深化女装产品外形、技术图、放样、编制技术卡、预算表等方面的知识。

服装项目课程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更容易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从面料、配色的选择开始,到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和样衣制作,每个环节的实施由具体的学生负责和指导老师及企业专家交流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检验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8

摘要:本文从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质量动态监控、重点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和实验环节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计算机学院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过程。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估;绩效考核;梯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1本科教学质量院校两级考评机制的实施

上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采用院校两级考评机制管理,学校由教务处和评估办共同牵头,成立专家组定期对学院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环节、实验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等。学院则成立教学委员会。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主要职能是提出并落实课程建设、课程规划以及教学计划的修订与调整,在整个教学环节落实教学计划的执行,检查教学质量管理的落实情况,同时,配合学校评估办做好教学环节的各项检查、抽查工作。近五年来,学院教学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加强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强化质量取胜的监控路线,确保整个教学环节的提高。

教务处为全校每位任课教师建立教学业绩考评档案,各项考评的结果都会记录到教师的业绩档案中。我们采取教学质量院校两级监控的考核办法,也就是学院教学委员会组织的定期听课制度检查结果等同于校评估办专家组考评结果,同样会影响到每位教师的绩效考核。以课堂教学环节为例,上海大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方法手段、内容进度、形象举止、教学效果、课堂管理以及学习指导等七个指标,其中涉及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内容进度以及教学效果的指标占总分70%,课堂管理与学习指导占20%,教育思想的落实占10%,充分实现了质量为本与管理引导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结合。

2学院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实践

学院在近几年出台了大量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学院授权教学委员会完成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学院教学委员会每学年至少召开3~4次会议集中讨论年度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调整,接受并讨论学院教师新开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申请,督促各教研室组织教师完成各课程组的教学计划修订等。教学计划内课程由课程组集中管理,采取课程组长负责制。每年负责组织教师完成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的修订,更新教材计划和课堂讲稿,完成学期试卷命题和阅卷工作。

此外,学院教学委员会还要根据学校的相关部署,完成或完善教学制度或条例的制定与落实工作,比如,我们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计算机学院教学委员会工作条例》、《计算机学院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计算机学院课程组工作条例》以及《计算机学院教研室工作条例》等,以确保各项制度措施的执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2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健全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主要集中在抓好教风和考风建设、规范听课制度、加强对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学工办评教信息反馈等。教学委员会重点做好教风考风建设、听课制度、毕设质量监控这三项工作,教学情况信息反馈由学工办组织完成,做好评教和信息反馈工作。

在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课堂教学评估也就成了院校两级考评部门关注的重点。校评估办每学期都组织专家组对课堂教学进行抽查,评估结果通过校评估办的定期工作会议反馈到学院。学院教学委员会定期组织教研室主任、课程组组长以及部分名师深入课堂参与听课和教学评估,两者工作互相补充,有效地加强了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的监督。表1列出了学院近三年学校评估办抽查课堂教学综合评估的结果。

说明:综合评价等级:A:95-100A-:90-94B+:85-89B:80-84B-:75-79C+:70-74C:60-69D:

年度绩效考评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日常教学监控,二是职称晋升评价,三是教师教学比赛。对课堂教学考评中出现C以下的情况,会影响到该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如,针对日常教学监控出现C的情况,院校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落实到人,责成该教师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并先期改进;针对职称晋升课堂评价的情况,采用一票否决制,如果教师课堂教学评估为C或C以下成绩,将会自然失去本年度的职称晋升资格。

2.3市校两级重点课程建设

学院在近几年深入推动市校两级的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自01年开始,学院就明确了以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的指导方针,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学院教学委员会先后确定5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作为市级重点课程建设申报项目,其中3门课程获得市级重点课程建设,如03年“操作系统”课程被确定为市校两级共建的课程建设项目。

最近三年,学院申报6门市级重点课程建设,并获得立项,其中05-06学年还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1项,获得立项并已经于06年10月顺利通过验收。在学校去年组织校级特色-亮点的“T-L工程建设”中,我们学院先后在第一批和第二批立项项目中拿到四项L工程建设项目,07年7月学院组织召开的课程建设总结会议上,每位课程建设负责人都分别介绍了在建课程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其中四项L工程建设项目进展良好,全部都在按照进度时间节点做好了各项工作安排和部署。

2.4实践教学与实验环节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以06级为例,在教学计划中,总学分为309分,单列实验学分为55分,实验环节比例为18%(不含课程实验)。近几年来,计算机学院在实验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为落实教育部2号文件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基础。

计算机学院实践教学与实验环节的配置主要为三个方面,即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短学期实践。课程实验模式为教学计划内实验,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统一将实验环节的学时采取小时数2被。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和实践任务。

课程设计的实验环节主要体现在学院加强推进的自学课程上,学院自01年开始设置“电子商务”、“ACM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为自学实践探索课程,学生实验环节的任务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在来体现。大部分同学都能在实践编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自学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地提高。

在每学年末的夏季学期主要集中短学期实践,时间跨度为5周。除毕业年级外,大一阶段完成计算机实习和社会调查,自06学年开始,计算机实习以ACM程序设计的网上自动判题系统进行实践,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编程能力培养;大二阶段完成认识实习和计算机硬件大作业;大三阶段完成生产实习和计算机软件项目实践,强化培养学生对Web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解与实践。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我们学院设置的实践教学和实验环节,极大调动了学生对编程、硬件以及项目等各环节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编程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以及项目创新实践能力等。通过实践环节的引导,每年都有部分优秀学生免试推荐保送或考取北大、复旦、浙大和本校的研究生。

3“以人为本”制定积极的教学质量绩效考评体系

院校两级教学管理部门都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做了大量工作,力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在坚持学校各项教学制度和条例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许多积极向上的教学质量监督政策,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表2列出了近三年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院近三年获得立项的课程建设项目11项,在国内召开的教学会议或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通过课程建设和学术论文撰写这两个环节,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积累教学经验的积极性。同时,学院在年度工作量考核办法中,提高了课程建设和教改论文的奖励幅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制度保障。

自03年以来,学院先后新进或毕业留校博士教师26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达到41名,占一线专业教师的比重达到55.41%。如何发挥这些年轻博士教师的作用,使得他们能较好地融入教学梯队就成了学院班子和教学委员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学院人才梯队培养方面,我们更加注重年轻博士教师和45岁以下教师的培养,制定了许多积极的人文关怀政策,使得他们能够较快地融入到教学梯队中来,主要体现在:

(1) 健全助课/助教制度,为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供支持。学院自02年开始,坚持新进教师地助课/助教制度,每位教师必须完成至少-门次的课堂助课。新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自主选择或由教研室安排到课程组的知名教师下助教,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05-06学年有21人次的教师完成助课助教后,顺利通过教学委员会组织的开新课试讲,06-07学年有14人次通过新开课试讲测试,07-08学年第一学期有7人次通过新开课试讲测试,为新进教师早日融入上大教学团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 制定积极的年轻教师教学比赛,挖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潜力。学院每年都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制度宣传,鼓励各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教学比赛活动,其中参与学校层面教学比赛的教师每年都取得了突出成绩。05-06学年学院选派的两名青年教师分别获得全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06-07学年,学院选派的两位青年教师分别获得一等奖和提名奖,两人也都顺利通过职称晋升课堂考评,获得晋升职称资格。

(3) 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各类课程建设,为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学院鼓励课程组在申报校级和市级课程建设方面,吸引更多年轻博士教师和新进教师参与课程建设项目,在学院近三年申报并获得立项的11项课程建设项目中,每个项目都有年轻博士教师的参与。以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电子商务、JAVA程序设计和ACM程序设计”为例,先后吸引了3名新进博士教师参与,其中两位教师已经分别承担课程主讲的任务,较好推动了学院教学梯队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

(4) 加强推动绩效考核的政策激励,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在学院激励措施中的教学科研全面奖、教学评估单项奖的奖项中,有一半以上的得奖者都是学院近三年新进或毕业留校的年轻博士教师。

总体来看,在学院制定的整个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中,只有抓住了人才建设这个核心,也就正确把握了教学质量的命脉。以此为基础,学院制定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政策,通过“一帮、二推、三引导”的人才梯队建设战略,为学院各项工作的实施做了卓有成效的铺垫。

参考文献

[1] 吴悦,沈云付.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 上海大学学报,2003,(9):67-70.

[2] 沈云付,吴悦. 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搞好本科教学质量评估[J]. 上海大学学报,2003,(9):58-60.

[3] 辛明军,吴悦. 计算机专业自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248-25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