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如何写好教研论文8篇

时间:2022-08-24 12:17:42

如何写好教研论文

如何写好教研论文篇1

关键词:论文写作 教学框架 教学环节

《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本科毕业论文正是考查学生这种初步能力的重要指标。《论文写作》是为中文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此时的学生在过去两年的专业学习中打下了一定的专业课基础,也有了理论的储备,初步具备从事论文写作的条件。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温儒编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该教材是为中文学科本科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而编写的,编者强调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结合,即将写作训练与专题课结合,将写作训练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这也决定了本教材的导向,即较少涉及理论而多提供学术性写作的范文,多往研究方法、规范和一般科研写作的路上引导。本教材在导言之后分为八个专题,即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涉及的八个学科领域,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为中文类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教学框架:总论与专题的合理设置

该教材编者原来设想该课程不是由一位教师单独讲授,而是分给各个教研室,由中文各学科老师共同完成,但在我院实际教学中均由一位教师单独讲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总论与专题结合的教学框架,加强了总论部分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本课程简介、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何选题、如何拟定写作计划、材料搜集与观点设定、论文构思与常见问题、修改与定稿、学术规范。详尽的总论之后才开始分专题例文选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该课程的学习与探索中来,在第一堂课时就必须介绍该课程的内容、要求与意义,使学生明白该课程将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尽快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首先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学术实践能力。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学术论文(优秀的论文一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文献的要求,对话性,递进感和规范性);学会选题:如判断其是否有学术意义。圈定合适的研究范围;保持客观、公正的研究立场,不人为拔高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则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思想上的发现、逻辑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文字表达等等,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文字表达,错别字、病句、空话连篇、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文风都是不提倡的。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与要求:如开列核心期刊目录,使学生有途径阅读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寻找规范的文本阅读,阅读并伴随思考: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对我有何启发?在研究方法、观点梳理、语言表达、资料搜集方面有何可学之处?要求学生从本课程开始具备选题意识,多阅读一些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经典研究成果,并随时记录阅读心得,以便寻找到合适的论题;要求学生学会查找相关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如纸质图书的第一手材料、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晟后让学生思考论文写作的意义。相当多同学仅仅将论文写作作为毕业的手段,事实上通过论文写作,学生将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获得一种思维的能力,死记硬背的知识未必伴随终身,而智慧和能力则让人终身受益。

总论部分的重点包括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何选题、如何拟定写作计划、材料搜集与观点设定、论文构思与常见问题、修改与定稿、学术规范等。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模拟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实际运作流程,就各个环节应当注意的问题加以强调,尤其侧重于思路的启发和规范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论文操作的具体模式。

而在分专题例文选读部分,由于本教材每个专题前均有该学科专家所写的导论,每篇范文前均有专家简明扼要的点评,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将导论、点评与具体例文结合。使学生对范文有了多向度的观照视角,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研究方法、文章得失及文风有了深切的体会。从而在自己写作毕业论文时能找到有针对性的参照物,做到事半功倍。

二、教学环节:规范、实例与细读

学生以往的阅读体验多偏于感性,对学术论文的体制多有隔膜,故而笔者认为,在论文写作教学中首要确立的是规范。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要求主要强调四个方面:首先是创造性,毕业论文本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考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尽量要求学生在选题、立论、材料运用方面有自己的独创;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分为几种情况:或者是填补空白,或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推进,或是指出前人论述的谬误并加以新的阐发;第三则要求理论性,要求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提炼总结,避免仅仅是堆垛材料,或是停留在感性赏析的层面;最后是学术规范问题,从道德层面来说,明确要求不可抄袭。从文本层面来看,要求语言规范典雅,条理清晰,论证严谨,行文符合文体规范。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基于死记硬背型的学习方法,对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基础概念存在教条化的理解,实际操作时则错误百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重点强化学生经常出现问题的摘要、关键词、注释等部分的教学,要求学会实际操作而非仅仅熟知概念。在教导学生拟定写作计划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价值与意义;2、前人相关的研究状况;3、论文准备解决的基本问题;4、研究的主要角度与理论方法;5、材料搜集的主要方面;6、难点与可能的突破点。这事实上也是规范的开题报告所必须解决的内容。在材料搜集与观点设定方面要求学生查找以下资料:1、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2、与所选论题有关的各种材料,特别是可以支持论点的原始材料:3、有助于建立研究范式和方法的理论资料。此时教师可通过列出书目训练学生筛选第一手资料及质量较高文本的能力。在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追溯法、常用法和循环法。此外还需重点强调阅读笔记的制作。要求学生注明书名、版本、摘抄页码,学会重点摘抄与自己论点相关的文字内容,如有个人见解可以加注。以上均为规范的确立。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课态度不够积极,先人为主地认为该课程过于理性,枯燥无味,纯粹为完成学业的目来上课。为扭转这种局面,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侧重实例教学,尽量使偏于理性 的论文写作课生动起来。如在选题过程教学中。不提倡学生找教师要题目(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摸索的机会,而且由于学养问题,教师能熟练操作的选题未必适合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查找资料,找到选题后才和教师进行讨论,以便进一步筛选和深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让学生模拟选题并列出开题报告,这调动了学生自主选题的积极性,绝大多数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毕业选题,并就可行性及持续发展性和笔者进行热烈的讨论。学生选题往往存在过大或过小的现象。过大者,大而无当,动辄是跨文化研究,过小者,过于停留细节,作为赏析文章合格,作毕业论文则不合适,还有些选题构想很好,但需要相当多的学术储备,作为普通本科生可能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这时就要量力而行,忍痛割爱,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要加以引导。笔者讲授该课程已有几轮,平时注意搜集往届学生的选题构思、开题报告及论文全文以备教学之用。为让学生更感性理解选题进程,笔者多采用往届学生的选题案例进行教学。就以往学生的选题偏差、纠正、深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如何集中并深化选题,找到合适的论述范围与角度。在选题类型方面注重通过前人研究实例及往届学生实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有学术意义同时又是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选题。在学生经常出现问题的开题报告格式及表述、摘要、正文行文等方面,笔者大多采用往届学生存在问题的实例,通过课堂互动环节,让本届学生指出问题并修改。这极大地引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并在这种课堂实践练习中学会正确的表述方式。事实证明这些实例更接近学生水平,有亲切感而无隔膜,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并非凭空出产,它建立在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本细读能力也很关键。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只会照抄文学史教科书的若干结论,却缺乏对作家作品的解读能力。为解决部分学生在文本细读能力方面的薄弱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大量例文,包括学术论文和文学文本,并与教材中的例文相结合。如结合专题导论补充例文:在讲解比较文学专题导论部分时,补充了帕斯捷尔纳克《二月》一诗的多个中译本以使学生理解译本选择的重要性;还原教材例文中研究对象的原文,让学生在对原文的解读中理解研究者的论述:如在讲解吴晓东《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时,补充了《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与叙事视角有关的节选,让学生意识到自以为非常熟悉的材料也存在大量被忽略之处;补充与教材例文同一研究对象而在方法、角度方面均有不同的新例文,使学生在细读中拓展思维能力:如讲解吴宇宏《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一文时,辅以季红真《论汪曾祺散文文体与文章学传统》(《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使学生了解不同的研究视角及论文结构。

如何写好教研论文篇2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接受式作文教学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而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常以教师命题、作前指导、作后评讲这种约定的格式进行,我们称之为接受式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思想,缺乏主动地思索,文章缺乏自己的思想、情感,缺乏有创意的表达,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加剧了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要改变这种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就要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以解决学生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参与的问题,实现由完成任务到感受成功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支离破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中有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作文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探索,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读促写,在探究中养成写作的兴趣和习惯

读写结合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读”。即注重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忽视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始终沿着教师预先设计的轨道前进,学生没有充分的发挥和表达,阅读只是教师讲解下的阅读,没有利用阅读引导学生说和写,读和写不能有效地结合。这样的阅读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并且导致学生平时在阅读时往往也是走马观花,不能真正地理解作者写作的奥妙,如果能够较好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的课文或者精选一部分文章作为训练学生写作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利用这些阅读材料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如:作品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应当如何写?作品写了什么?想要表现什么?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心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如何?我读了作品有何感受?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就会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会在探究中明白了作品的奥妙。当然,在探究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写,如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仿写作品中优美的句子,片段;还可以创设情境作文,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结合故事人物的年龄、身份、心理、周围环境等,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探究、写片段作文外,还可以留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课下探究,写成文章。如例如学习《风筝》后,便可以展开“认识鲁迅”的作文话题,引导学生读鲁迅作品,查阅资料,开展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再如,学习《济南的冬天》后要求学生再找一些描写冬天的文章,进行比较,得出怎样来描写冬天。通过这样研究性的阅读,学生不但提升了阅读能力、阅读兴趣,而且达到了让学生写作的目的,学生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中会逐渐养成写作习惯的。

二、精设课题,在研究中加深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和把握

在接受式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写作技巧进行不厌其烦地解说,但学生能够吸收的很少,在作文中几乎没有什么运用,这是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写作技巧,而不能真正体会这些写作技巧是如何运用及妙处,研究性学习改变了这种接受式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这些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有很大的收获。

在对写作技巧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就写作技巧的不同方面设立一些小的课题,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寻找例子、研究总结。如可设置以下小课题:文章的开头怎样写;文章如何结尾;文章的结构有哪些;怎样的语言更有特色;作文如何出新意;如何设置悬念……每次布置一个课题,学生可以分组或单个进行,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讨论研究后,教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利用手抄报把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学生每研究完一个课题,每个学生除了有自己的体会之外,还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掌握这一写作技巧。如在研究“如何使语言形象生动”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去研究,给一定的时间后,并利用一节课展示研究成果。同学们除了展示一些语言形象生动的句子外,他们还对如何将语言形象化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全面的归纳:增加附加成分;叠字反复;巧用修辞;句式灵活多样,长短变化,整散结合;灵活地使用诗句、歌曲、名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使用幽默的语言;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同学们在课上声情并茂地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有了对语言有了新的体会,他们在作文时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方法,这样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了进步。

三、自评互改,在研讨中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知道,作文评改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接受式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只要写完作文就算完成任务,而教师须要抓紧时间去批改作文,由于人数较多,教师的批改量非常大,一般不可能对每篇作到精批细改,而学生对老师的三言两语的评语则是一看而过,不去认真地体会、修改,所以,通过评改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不少教师的一个不能实现的理想。为此,必须要建立一种新的评改模式,在种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觉而习惯地修正自己的作品,这既可使教师从大量的烦琐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又能切实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为什么学生不能参与到评改之中呢?

研究性学习的评改模式要求学生要参与评改之中,而不是只看老师的批改,其具体要求如下:教师先给学生规定一个作文评价的标准,学生在完成作文后,自己给文章下一个评语,给一个分数,然后在小组内互评互改,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共同研究,争议之处可以找老师解决。同学们互评之后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认真修改,然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再针对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这样可使每个学生真正提高作文水平,而学生也在这种自改互评中彻底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不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得以彻底完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为作文教学开启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也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力,学生也必将大幅度地提高写作能力,写出最具有创意的文章。

如何写好教研论文篇3

关键词:研究;教育工作;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46-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等口号已为人所熟知,众多中小学校干部教师热衷于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等。然而,部分有识之士认为科研热情背后,存在着“繁荣有余,发展不足”的现实问题。其根源有教师科研能力与方法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干部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科研意识等问题。我们的一项调查曾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学校教育科研等于课题研究”,狭义理解教育科研的概念――只有课题研究才是教育科研。“科研即课题”的狭隘认识助长了教师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倾向,由于一味的追求课题研究的理论性、规范性与创新性,很多学校教师不能体验到“改进教育工作、提升教师幸福感”的学校教育科研价值导向,致使科研的“花瓶现象”、“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为此,让研究的理念融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使重点工作研究化、专题研究工作化,尤其是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要普遍倡导以下几种意识。

一、问题意识保证研究的起点源于工作

日常工作中,人们总是习惯于交流经验与亮点,而对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的呈现却有所顾虑。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改革实践的推进无一不是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展开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过程的逻辑起点,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研究者的重要素养。研究状态下的工作,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倡导勇于发现问题、乐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存在问题并不代表工作的失败,这恰恰反映出教育者高品质、高质量的教育追求。一次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座谈中,我们引导教师积极查明以往工作中的问题,老师们提出很多值得关注的困惑与问题,如,如何使学生明确、更重要的是体验到综评的价值与意义?如何使学生保持评价的兴趣与热情?如何保证发挥发展性目标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发展?这都是教师实际工作中发现的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正是这些有价值的真问题的发现,表明了教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非仅仅定位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填写这一工作任务的完成上,而是在践行“以评促育”的教育评价理念,并在工作实践基础上生发出研究的意向。

二、反思意识体现研究改进工作的价值导向

全国劳模李素丽曾说过:“用力去做,只能做到称职;用心去做,才能做到优秀”。“力”是一种能量,“心”指的是专注与智慧。只用“力”不用“心”就容易走弯路,甚至远离目标;用“心”则不仅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偏差,有时还可以找到捷径。研究就是倡导工作要多用“心”反思改进。具有研究心态的老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少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和道德说教,因为这样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具有研究心态的教师遇事也并非仅仅思考“怎么做”?他们首先探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再说怎么做。只有弄清问题的来源,才能够避免重犯错误。教师要想以研究的心态开展工作,就应该多在“诊断”和“治疗”上下工夫。北京市中小学学生素质评价工作要求教师、学生、家长等各评价主体要按时按量的完成电子平台的填写任务,这是工作任务。当然,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但不管你怎么做,如何解决,都必须要按时按量填写才算完成任务。以研究的视角推进工作的老师完成工作的同时会经常思考为什么要填写这项内容?怎样填写质量与效果会更好?如,有的学科老师曾提出,每当要给学生撰写学科评语时,就感到很为难,不仅是因为面对的学生数量多,更重要的是还要写出每个学生的发展与特长,如何才能克服教师评语的空洞、刻板化问题。经过反复思考,这位教师在班中建立了学生亮点卡专栏,把“发现学生特长与肯定学生进步”这一理念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也使学生的进步与特长及时、充分的展示出来。

三、学习意识使研究服务于工作

学习是每所学校都要组织的经常性的活动,如业务理论学习、政治思想学习、个人自学、集体学习、培训班学习等等。广义上讲,学习也是一种研究,是一种相对于应用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小学教育研究状态下的学习,也是需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倡导基于工作问题解决的专题理论系统学习。基于实践中问题解决的专题理论系统学习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因为它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法解决“是什么”、“为什么”以及“他人是怎么样做的”等问题。由此,基于工作问题解决的专题学习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明确工作的目标与定位,可以借鉴他人好的做法与经验,可以更好的应用理论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等等。

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一定都需要立项为课题采用自身实践探索解决,有些问题的解决通过学习借鉴已有理论或经验就可以解决。某位校长非常重视自身理论学习,他了解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字理识字教学的缺憾,想在学校中开展“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识字兴趣与语文素养的研究”,可是该如何在课题引领下推动这项工作呢?分管的领导比较困惑。因为如果按照校长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们对于字理识字教学的认识很浅、知之甚少。什么是字理识字教学?如何开展字理识字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字理识字教学,如何能够保证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与语文素养?很多现实性的问题摆在面前。为此,经过反复研讨论证,校长感到,提出的字理识字教学的研究需首先从专题理论学习入手,要让多方学习有关“字理”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学习与“字理识字教学”相关的教学研究成果资料等。

如何写好教研论文篇4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 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 “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 “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 “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 “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 “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 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 徐 群.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3-26.

如何写好教研论文篇5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徐群.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3-26.

如何写好教研论文篇6

说的习惯。教师每天都在说在讲,说得明白,说得清楚。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学生爱听,这的确是一个教师必备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极力给自己创造说的机会,出口成章,抑扬顿挫,言简意赅,无懈可击!

写的习惯。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才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教研小论文、教学后记、教学案例述评、教学反思、心得体会、教育随笔、评课稿、听课点评、专业论文、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散文、诗歌都可以写。可以说一个老师如果不会写文章,那么他是绝对不会领悟教育和人生的真谛!所写文章要树立一个“理”字,立足一个“情”字,突出一个“想”字,强调一个“勤”字,追求一个“真”字!至于写作格式,不必管他,想到哪就写到哪,想到什么就写到什么,但无论写什么应立足于自己的想,自己独特的想,经常想、经常写,常想常写、常练常新,积土成山,聚沙成金。

读的习惯。教育需要创新,更需要与时俱进。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那么就难免与教育理论联系。无论你喜欢与否,即使你真不喜欢也要硬着头皮去接触。教学杂志要常读,教研网络要常看。它有最新的教学动态,丰富的教学资料,成功的教学经验,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要想方设法占有资料、储存信息。积累是为了应用,这些宝贵的资料一定会帮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开启心智、指导实践,拓宽思路、改进教学。

听的习惯。虚心使人进步,经常听同行的课,经常听名师的课,博采众长,拿来主义。同样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育智慧;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处理的技巧也不同,我们要听课、经常听课、要听不同的老师的课!在听课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亮的习惯。教师要敢于亮含剑,大胆展示自己,该出手时就出手。名师名在上课棒!名师可以说是被“煮”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的公开课、示范课之后,才有了名师的诞生,尤其是年轻教师要想做好这一行、要想吃好这碗饭、要想在这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主动去要求上公开课、示范课吧,用心上好这些课吧!

思的习惯。教师要思考如何备好课,如何讲好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我思故我在!我们要质疑传统、经典、原有的经验理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得意之笔,反思自己的工作得失。教育点滴,随时记之。

如何写好教研论文篇7

一、如何确立研究专题

确立研究专题,是搞好专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确立研究专题时,要注意考虑如下几点:

(一)要选择目前教学中大家既感兴趣、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大家只有对所确立的研究专题感兴趣,才会有研究的热情,才容易营造出一种研究、争议的气氛。例如: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再去孤立地研究字怎么识、词怎么解、某一种类型的课文怎么教,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师感兴趣的问题会很多,也会各式各样。因此,只有选择大家共同关注、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意义、价值才重大。例如: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构封闭、压抑,教师“统”得严、“牵”得紧,未能还“自主”给学生,如何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现象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确立研究专题时,就可以抓住这种现象,着力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解放学生的脑和眼、手和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首要问题。

(二)要抓住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又是根本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抓住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有针对性,才能更直接、迅速地推动和促进教学,改进现存的教学弊端;抓住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怎样备课”,这是教学工作中永恒的研究课题。无论何时,只有备好课,才能把课上好、上活,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否则,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但是,备课只是教师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支配下的一种具体行为。因此,在研究“怎样备课”时,要研究备课的内容,完善备课的框架、格式,但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上,放在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的策略上,放在如何更好地体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启发诱导而不强迫牵拉;鼓励自学而不勉强推动;开启思维,指点门径,而不注入灌输、简单直接地告诉学生结论,代其通达)的教学精神上。因为,这是提高备保质量的根本性的问题。

(三)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有比较广阔的开展研究的空间,又要难度适当。

如果专题的空间领域太小,没有多少内容可供探讨,就会使专题研究走进零打碎敲的“窄胡同”,这会直接影响专题研究的效果和价值。例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的题目。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既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但是如果将它作为全校或全乡(镇)教研组集体的研究专题,就显得小一些。为什么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只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一方面举措。因此,如果将原题换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或《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研究的范围就拓展多了。因为前者可以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入竞争、奖励机制”这个比较广阔的领域中去探讨。后者可以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抓住课文有关内容或他人发言的内容,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想别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启发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发散点,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这个比较广阔的空间中去研究。

如果专题涉及的领域过宽,难度过大,就容易使研究活动无从下手,或出现东一下、西一下,盲目活动的现象,这又会直接影响专题研究的深度和质量。为求难度适当,专题要订得具体些,也就是要适当限定专题所要研究的领域,明确研究的内容,使专题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例如:《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研究专题很有意义,因为“习惯”就是“能力”,只是它研究的空间稍微大一些,因为“阅读”又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因此,原题若改为《加强课内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或《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既缩小了研究领域,降低了难度,又具体了。

专题涉及的研究领域范围既不能太小、太窄,又不能太大、太宽。那么,开展专题研究,到底确立多大的研究专题才合适呢?这要依据教研组主要成员的研究实力和开展专题研究的规模而定。

(四)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有新意、反映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又要禁得住教育形势发展和实践的检验。

研究专题有新意,反映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能与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步,才能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及时接纳新的教学思想和信息,及时转变过时的、不科学的教学观念,进而使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素质跃上新的台阶。当然,研究专题如果具有预见性、超前性,使专题研究走在教学改革大潮的前面更好。例如: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还在研究“考什么,就教什么”;在大语文观日趋深入人心的形势下,研究的着力点还只盯在课本上、课堂上;在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全面发展、提高的形势下,研究内容还仅局限于读、写,惟读、写重要;在倡导少讲多读、引导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的形势下,还在研究怎样讲深讲透、怎样进行那些机械重复的训练……凡此种种,都是不合时宜的。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要看准了再研究,即确立的研究专题及所要开展的专题研究要禁得住教育形势发展和实践的检验,永远不过时、不落后。例如:前几年我们着力研究在“快乐教学”,眼下“减负”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实施“快乐教学”是非常正确的,其根本的宗旨就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与发展。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是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只有减轻了学习负担,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做想做、乐干的事情,进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学习”总是一种苦差事、一种负担,总会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研究如何实施“快乐教学”或怎样“减负”的过程中,必须把实施“快乐教学”、“减负”工程与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崇尚认真刻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不是从小胸怀远大抱负,通过孜孜不倦的“苦学”而成的。也只有胸怀远大的理想,才会自觉刻苦地学习,才会视“苦学”、“负担”为“乐事”。如果抛开这一点,片面地研究“快乐教学”和“减负”问题,教学就容易出偏差。

(五)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突出学科特点、年级段重点,又要注意和以往的研究专题相联系。

研究专题突出学科特点、年级段重点,这样的专题研究才具有实效性,大家才会觉得研究有用处。研究专题注意和以往的研究内容相联系,这样既能够使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又容易像“滚雪球”那样摸索出整套、成系列的研究经验。例如:1997至199年,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段开展了《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施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课题研究。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是和新调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精神相吻合的。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课堂阅读教学”是这项课题实验框架的枢纽──只有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效率,才有可能节省出教学时间用于组织开展课外自主阅读、写读书笔记的活动,才有可能实现“得法于课内,以课内带课外”的良好愿望,“在读中学写、以读带写”的目的才会真正得以实现。为此,继《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施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课题实验之后,于1999年9月,我们又确立了《深化改革,实施优化教学,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及效率》这一研究专题,准备在高年级段用两年时间从以下几方面(简称三个“优化”、五个“加强”)着力进行研究: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重视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3.优化教学指导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加强读的指导,加大读的力度,充分发挥读的多功能作用。

(2)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把理解语言与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3)加强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发散点,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想别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

(4)加强学生动手方面的训练,把标划、批注、绘画、书面回答问题、扩写、补写等融入到课堂阅读教学之中。

如何写好教研论文篇8

一、如何确立研究专题

确立研究专题,是搞好专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确立研究专题时,要注意考虑如下几点:

(一)要选择目前教学中大家既感兴趣、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大家只有对所确立的研究专题感兴趣,才会有研究的热情,才容易营造出一种研究、争议的气氛。例如: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再去孤立地研究字怎么识、词怎么解、某一种类型的课文怎么教,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师感兴趣的问题会很多,也会各式各样。因此,只有选择大家共同关注、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意义、价值才重大。例如: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构封闭、压抑,教师“统”得严、“牵”得紧,未能还“自主”给学生,如何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现象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确立研究专题时,就可以抓住这种现象,着力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解放学生的脑和眼、手和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首要问题。

(二)要抓住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又是根本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抓住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有针对性,才能更直接、迅速地推动和促进教学,改进现存的教学弊端;抓住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怎样备课”,这是教学工作中永恒的研究课题。无论何时,只有备好课,才能把课上好、上活,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否则,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但是,备课只是教师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支配下的一种具体行为。因此,在研究“怎样备课”时,要研究备课的内容,完善备课的框架、格式,但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上,放在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的策略上,放在如何更好地体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启发诱导而不强迫牵拉;鼓励自学而不勉强推动;开启思维,指点门径,而不注入灌输、简单直接地告诉学生结论,代其通达)的教学精神上。因为,这是提高备保质量的根本性的问题。

(三)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有比较广阔的开展研究的空间,又要难度适当。

如果专题的空间领域太小,没有多少内容可供探讨,就会使专题研究走进零打碎敲的“窄胡同”,这会直接影响专题研究的效果和价值。例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的题目。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既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但是如果将它作为全校或全乡(镇)教研组集体的研究专题,就显得小一些。为什么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只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一方面举措。因此,如果将原题换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或《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研究的范围就拓展多了。因为前者可以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入竞争、奖励机制”这个比较广阔的领域中去探讨。后者可以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抓住课文有关内容或他人发言的内容,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想别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启发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发散点,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这个比较广阔的空间中去研究。

如果专题涉及的领域过宽,难度过大,就容易使研究活动无从下手,或出现东一下、西一下,盲目活动的现象,这又会直接影响专题研究的深度和质量。为求难度适当,专题要订得具体些,也就是要适当限定专题所要研究的领域,明确研究的内容,使专题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例如:《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研究专题很有意义,因为“习惯”就是“能力”,只是它研究的空间稍微大一些,因为“阅读”又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因此,原题若改为《加强课内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或《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既缩小了研究领域,降低了难度,又具体了。

专题涉及的研究领域范围既不能太小、太窄,又不能太大、太宽。那么,开展专题研究,到底确立多大的研究专题才合适呢?这要依据教研组主要成员的研究实力和开展专题研究的规模而定。

(四)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有新意、反映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又要禁得住教育形势发展和实践的检验。

研究专题有新意,反映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能与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步,才能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及时接纳新的教学思想和信息,及时转变过时的、不科学的教学观念,进而使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素质跃上新的台阶。当然,研究专题如果具有预见性、超前性,使专题研究走在教学改革大潮的前面更好。例如: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还在研究“考什么,就教什么”;在大语文观日趋深入人心的形势下,研究的着力点还只盯在课本上、课堂上;在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全面发展、提高的形势下,研究内容还仅局限于读、写,惟读、写重要;在倡导少讲多读、引导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的形势下,还在研究怎样讲深讲透、怎样进行那些机械重复的训练……凡此种种,都是不合时宜的。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要看准了再研究,即确立的研究专题及所要开展的专题研究要禁得住教育形势发展和实践的检验,永远不过时、不落后。例如:前几年我们着力研究在“快乐教学”,眼下“减负”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实施“快乐教学”是非常正确的,其根本的宗旨就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与发展。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是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只有减轻了学习负担,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做想做、乐干的事情,进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学习”总是一种苦差事、一种负担,总会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研究如何实施“快乐教学”或怎样“减负”的过程中,必须把实施“快乐教学”、“减负”工程与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崇尚认真刻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不是从小胸怀远大抱负,通过孜孜不倦的“苦学”而成的。也只有胸怀远大的理想,才会自觉刻苦地学习,才会视“苦学”、“负担”为“乐事”。如果抛开这一点,片面地研究“快乐教学”和“减负”问题,教学就容易出偏差。

(五)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突出学科特点、年级段重点,又要注意和以往的研究专题相联系。

研究专题突出学科特点、年级段重点,这样的专题研究才具有实效性,大家才会觉得研究有用处。研究专题注意和以往的研究内容相联系,

这样既能够使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又容易像“滚雪球”那样摸索出整套、成系列的研究经验。例如:1997至199年,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段开展了《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施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课题研究。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是和新调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精神相吻合的。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课堂阅读教学”是这项课题实验框架的枢纽──只有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效率,才有可能节省出教学时间用于组织开展课外自主阅读、写读书笔记的活动,才有可能实现“得法于课内,以课内带课外”的良好愿望,“在读中学写、以读带写”的目的才会真正得以实现。为此,继《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施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课题实验之后,于1999年9月,我们又确立了《深化改革,实施优化教学,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及效率》这一研究专题,准备在高年级段用两年时间从以下几方面(简称三个“优化”、五个“加强”)着力进行研究: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重视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3.优化教学指导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加强读的指导,加大读的力度,充分发挥读的多功能作用。

(2)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把理解语言与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3)加强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发散点,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想别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

(4)加强学生动手方面的训练,把标划、批注、绘画、书面回答问题、扩写、补写等融入到课堂阅读教学之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