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8篇

时间:2023-08-24 09:27:31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篇1

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一方面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状况,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准确依据,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定企业经营成果,为企业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益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勇敢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档案管理成果同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决定了该企业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决定着企业的商业版图和未来发展,对于实现该企业经营战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不断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指导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达到逐步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目的。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淡化,很多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再加上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就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工作中存在失位现象,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档案管理无用论在本部门滋生蔓延到整个企业。不利于形成企业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整个企业的档案意识进一步弱化。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新旧更替的历史进程遇到新的障碍,在整个企业发展进程中有边缘化危险。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 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缺乏运用办公自动化对档案管理方法进行更新改造。目前,一般档案管理都是采用一台微机一套软件的管理办法,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远远适应不了档案网络化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手段的落后,给档案工作带来消极后果,主要是落后的档案管理技术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造成档案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部分领导缺乏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足够认识,财力投入少。二是一些单位虽然购买了不少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但由于档案管理人员操作不熟练,导致先进设备没有起到先进作用。三是领导重视不够,虽有微机和档案网络,但档案并没有录入电脑,还按手工在进行工作。档案工作缺乏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当前企业档案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收集不规范。在收集过程中,制度形同虚设,想交就交,不想交就不交,档案收集考核不明确。二是档案整理不规范。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新档案人员不断进入,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立卷过程中有的没有按照卷内文件目录顺序进行排序组卷,卷内目录与实际整理文件不相符,卷内资料漏失现象比较普遍。此外,在立卷时间上,有时会累积起来一次立卷,既不符合事毕立卷要求,又不利于查找利用。三是档案综合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现在综合档案管理室以一个班组存在,在行政上无法对各大部进行管理,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需向主管领导汇报,但主管领导一般都是兼任,本身的各项工作时间都较紧张,档案人员要想向领导说明一项工作较为困难,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也较为困难,现在某些部门自设资料库,给档案的综合管理也造成困难。四是档案利用不规范。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借阅内松外紧,借出的档案没有按期归还。

企业档案工作缺乏长期性、连续性的发展规则企业档案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进行了档案的达标升级工作。但达标工作作为一项运动,一次考试在进行,整个过程加班加点,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达标以后,就出现后力不足,没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再由于部分干部对档案综合管理的参与程度不够,对档案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足,甚至有部分干部还认为档案室就是资料没有地方存放了就放的地方,档案室在某些人眼中成了废纸仓库,造成了档案工作有领导、无计划;有任务、无落实;有形式、无效果。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发展规则。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篇2

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上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不断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指导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达到逐步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目的。本文采用例证分析的方法,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发现: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相比,电子文件的管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优势非常明显。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档案管理;科学规范;浅析。

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不断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

一、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呢?这个问题是摆在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面前所必须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企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是衡量一个企业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企业档案记载着这个企业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对研究本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一方面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状况,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准确依据,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定企业经营成果,为企业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益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勇敢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档案管理成果同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决定了该企业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决定着企业的商业版图和未来发展,对于实现该企业经营战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边缘化危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淡化,很多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再加上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就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工作中存在失位现象,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档案管理无用论在本部门滋生蔓延到整个企业。不利于形成企业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整个企业的档案意识进一步弱化。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新旧更替的历史进程遇到新的障碍,在整个企业发展进程中有边缘化危险。

 

三、坚持依法治档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3.1立足于法,搞好建章立制工作

法制化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以依法治档为根本,实现档案管理制度化。档案管理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特点决定了档案管理方法要不断改革,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因此,日新月异的形势对档案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依法治档的道路。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应运而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新的形势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地方要充分利用地方的立法权限,建立一整套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法律法规,是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项制度要管理,项制度要效益,只有这样,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

3.2实现档案管理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只有正视这个挑战,实现档案管理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档案管理工作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档案管理者应具备服务意识,又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示,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科技情况下的档案管理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档案管理中要注重档案信息的组织化、系统化,在输入检索词时再点查找范围,检索得出的文件就是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既准确又不浪费时间,只有这样,丰富的库藏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然而,现代科技的一大弊端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系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为了保证安全,就必须制定严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电子文件流转跟踪登录管理。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建立有效的操作权限管理体系,按照信息安全、人员职责、设备管理等因素,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操作权限进行合理划分,在工作模式和软件功能上周密设计。同时结合电子签章、口令管理、活体指纹识别等新技术,提高身份认定的精度。其中应重点对最常用的口令方式进行严格管理。设置自动启动的电子文件操作日志,以备日后进行安全查考或真实性鉴定时作为依据。

3.3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档案利用

档案运用的合理有效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全面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直接手段,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管理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档案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要加强档案的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加强档案基础管理。档案员除了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方面下功夫外,应着重做好档案的编目、检索、编研工作,编制较适用的检索工具,建立健全检索体系和档案文件汇编等参考资料,及时、系统、完整地提供、满足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档案的保管工作,随时准备为利用者提供所急需的档案。重要、珍贵的档案要备有微缩或复制件,以代替档案原件提供利用。同时加强档案库房设施建设,减少外界条件对档案造成的损害。在管理好档案的基础上,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寻求更为有效的服务新途径,以提高档案利用的质量和水平,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全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

综上所述,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抢抓机遇,避免消极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管理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管理道路,一定会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刘涛《谈谈档案工作的“有为”与“有位”》,[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第14期。

2、宋北星,《让档案工作插上翅膀》,[j],《航天工业管理》,2006年第12期。

3、杨静,《怎样加强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刘瑛,《质疑档案工作能否产业化管理》,[j],《兰台世界》,2005年第7期。

5、白桂芝,《略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现代化中的运用》,[j],《江苏水利》,2002年8月。

6、钱云祥,陈晓春,陈明,《关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思考》,[j],《浙江档案》,2002年8月。

7、王凤霞,王秀芳,《深化档案管理工作》,[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篇3

【关键词】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体系;石油企业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04-01

质量管理不单纯指的是产品质量,还包括工程质量、施工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同时质量成本意识在市场竞争中的比重也在逐步加强。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树立质量强企的工作理念。如何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在石油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全员质量意识,树立质量强企的理念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全员重视质量、提升质量的良好氛围,按照“安全第一、环保优先、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具有大港油田特色的质量文化。通过召开质量工作会议、安排基层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等形式,宣传中石油质量方针政策、部署本单位质量基础工作,形成反映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行为规范,引导员工增强质量意识,自觉按照质量和标准要求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二、做好培训和宣贯工作,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做好公司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培训活动和宣贯工作。开展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引进、吸收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提高其专业素质;开展质量检验人员的培训,确保专业人员持证上岗;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到兄弟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拓展思路,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油田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工具,开展基础管理建设工程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报道工作成效,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一)加强采购物资质量监督。

对涉及公司安全生产、人身健康、产能建设、施工质量的采购物资产品,要加大其监督抽查力度。严格执行公司体系文件,对采购的物资或产品进行检验,对于没有合格证、手续不全、标识不清、失效过期的物资一律不准购进、同时严格履行货物验收制度,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对物资进行检验,确保购买物资、工具与设备的质量。严格按照油田公司安排部署,执行物资抽检计划,确保使用物资的质量合格。对于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要坚决停用,避免流入生产环节。对于质量记录不佳,产品质量出现过不合格的供应商,加大抽检力度;对于多次出现问题或不能及时整改的,坚决清理出油田市场。同时做到质量监督抽查发现问题整改率必须是100%。

(二)加强现场工程质量管理。

公司坚持“超前谋划,精细管理,过程控制,一次成优”的质量管理方针。每口井每个工序产能建设部都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作业,通过现场的指导协调,减少了不必要的组织停工,同时加强对现场甲方所派工程监督的管理,现场监督按工程设计要求对工程的全过程监督,审核乙方全井施工各项技术措施的制定,做好预防事故复杂的工作,制定严细的措施,并在执行中严格监控到位。在工程实施中监督对不合理的措施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必要时给予制止。公司严格执行“工程质量三级检验”,实施事前、事中、事后三过程质量控制,突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四、有效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一)开展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公司年初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分析,查找生产过程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消除质量事故和安全隐患为目的,选择能够有效提高产品、工程和消除安全隐患的课题,确立活动目标,开展QC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攻关活动,并对活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对实施效果进行验证,不断提高基层质量管理和现场管理水平。

(二)开展“质量月”活动。

利用全国“质量月”活动时间,在公司内组织开展悬挂横幅、知识答题等多种形式的“质量月”活动,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上台阶。

五、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一)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公司创立了“一套体系,两级管理”的管理模式。编写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作业文件并到各二级单位,同时,不断地结合公司机构调整、业务变动,认真组织公司编写人员和体系管理人员对体系文件多次讨论,逐步完善,包括了覆盖生产经营所有活动的体系,提高体系文件的适宜性、针对性和全面性,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二)开展质量体系推进审核活动。

公司每年举行一次体系的内部审核活动,并将施工现场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在对审核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内部整改的同时,征集各单位意见和建议,持续完善体系文件,提高其约束性。公司每年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迎接中油集团公司的体系审核,并对审核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闭环整改。召开公司管理评审会议,及时发现体系存在的需要完善之处,强化了体系文件的运行质量。

六、实施质量责任分管制,纳入业绩考核

注重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实施各级岗位质量责任制,把质量工作纳入承包合同,并与业绩挂钩,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了由公司经理担任质量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施工项目经理为该项目质量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公司决策层成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部门,各项目、班组设立了专(兼)职质量管理员,各员工岗位都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明确了本岗位的质量职责,形成了完整的质量管理网络,各司其责,层层落实,为质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七、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树立行业“质量标杆”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环境

一、企业管理创新是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1.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的创新在整个创新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管理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以解放思想和观念更新为先导的。

在我国,要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管理创新能力,必须有先进的观念创新机制作保证。观念创新不光是几个领导人的观念创新,而是整个企业以至于每个员工的观念创新。

要进行管理观念创新,首先要对企业现状和内外竞争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在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差距,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这样才能激起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 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大胆否定自我不断突破。

其次,解决观念创新问题最关键的一个词是“主动”,主动收集创意。必须承认,这是个苦力活儿,但是哪有闭着眼睛就能获得的创新呢?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收集关键知识方面,并通过关键知识的分享激发员工各方面的创新想法。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新及分享文化的形成,这种做法仍然可以帮助企业在管理创新上获得更多的机会。 2.战略管理创新

战略创新是企业根据其内外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性谋划方面做出的新的思考和实践。现在世界各地有效的管理者无不认识到战略创新对于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  企业管理层必须意识到当前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要素上进行重新整合,对关系着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以有的决策及决策过程进行全面整合,旨在增强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决策等,使之更加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概括来讲,战略创新的要点如下:企业是容纳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的容器,这些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并且通过特定的企业运营模式来相互平衡;高回报来自于对公认的假设进行挑战,而不是采纳和其他对手差不多的策略;从客户的不满、厌倦和感受中寻找灵感;根本性的战略上的创新比在单纯运营效率上的改善有价值的多;战略要面向未来的市场环境。

3.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对企业组织的流程、结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范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重组或变革。组织创新的实质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适应环境持续变化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系统,该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充满效率,能敏锐地感觉到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进行自我变革和调整。

我国企业要加强组织的柔性,建立跨职能部门的机动团队。这是因为在柔性组织结构下,其专业化、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比较低,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更易于发动和实施组织创新。

富足的组织资源是实现组织创新的重要基础。组织资源充裕,使管理部门有能力开发创新成果,推行整体性组织创新。建立多向的组织沟通有利于克服组织创新的潜在障碍。例如,委员会、项目任务小组及其他组织机构等,都有利于促进部门间交流,达成共识,采用组织创新的解决方案。创新型组织通常具有独特的组织文化,例如,鼓励试验,赞赏失败,注重奖励等。如: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它是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它能不断反思,不断否定自己,这就是组织创新的成果。

4.管理模式创新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模式有两种:一是以改进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适应模式,一种是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创新模式。发达国家常采用市场创造模式,而我国企业还处于市场适应模式这一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应围绕如何在适应市场的基础上,向市场创造的模式迈进。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产品创新模式。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可以取得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技成果;或设计出新结构、新规格、新样式的产品,或具有独特技艺或配方的老字号产品。这些都可以使我国企业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以独特的优势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2)服务创新模式。所谓服务创新是一切能增加产品附加值来便利消费者的新举措,如服务项目的增加,服务态度的改善、服务设施的改进、及服务方式的推陈出新等。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高档化。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方面应该不断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附加利益,以创造企业经营特色,创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5.管理方法与手段创新

管理方法是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直接涉及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企业要重视和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来加强管理,把建设企业的长期实践中所创造的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与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结合起来,逐渐扬弃并改进以前的管理方法,从市场预测、成本分析、库存物流、产品销售等过程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例如: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它是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它还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的创新型管理方法。 管理手段创新主要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及其变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生存在环境中,必须对环境开放,与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又必然被经济社会环境所制约,因此企业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达到其管理目的,不仅要掌握员工的价值观、组织其所拥有的资源等内部环境因素,而且要了解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和竞争等外部环境因素,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今天的企业而言,其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空前的,对企业管理的冲击也是空前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内范围来讲,我国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企业面临的所有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经济规模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日益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的层次性已明显地表现出来;环境意识、生命意识、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进步发展途径、经营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使得环境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范围而言,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竞争对手跨越国界,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在不断削减,市场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伴随着信息革命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企业管理转向知识和无形的资产,知识成为决胜的法宝,人力资产的管理无比重要。面对这一变化,企业管理者如何转变思维方式,学会竞争与合作,创造双赢或多赢的市场竞争格局,以适应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是企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三、做好企业管理对环境变化的应对之策

企业是存在于经济社会这个复杂而又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以便生存下去。达尔文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大的、最强的,而是变化最快的。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重新定义了通用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该公司以前的产品类型和管理模式。在1980年上任伊始就提倡“管理思想的变革”,首先烧掉了鼓吹传统行业管理方式的公司政策手册,随后改进了公司的管理机制,革除了两个完整的管理层。此外,他还广泛向下属授权,实现决策制定的分散化,并由此提高了经营运作的效率,使得通用电气公司在过去的10多年来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究其原因是当今世界游戏规则的变化迫使管理者们开发系统性的方法,以分析环境,评价组织的优势和劣势,识别有可能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在组织方面,长期以来,企业是按职能设立管理部门,按管理幅度划分管理层,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管理组织机构。这种组织结构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已成为新的趋势,管理组织结构变扁变瘦,综合性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扁平化、网络性、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将发展起来,这样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权化和分权化相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相统一。上述变化对我国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借鉴优秀企业的做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变不惊,游刃有余。对当前来说,企业应选择以下应对之策:

首先,要制定面向世界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国际范围内,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竞争对手跨越国界,竞争将更加激烈。面对这一变化,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敏捷而灵活地做出反应,冲破狭隘主义的束缚,施之以恰当的管理方式。中国加入wto后, 在纷繁变化的国际市场中,每个企业都必须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制定面向世界的企业发展战略。具体而言,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全球信息情报搜集网络,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了解和掌握同类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供求状况、技术创新程度以及成本和收益情况,准确定位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从而能有效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企业发展服务。与此同时,要转变思维方式,不仅要学会竞争,还要学会合作或竞争中的合作,创造双赢或多赢的市场竞争格局,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技能和智慧,在变革的年代,企业管理者的中心任务就是推进组织的变革。处变不惊,随机应变,这是企业系统的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对企业管理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企业管理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是系统思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要求的。企业要有意识地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守规则,恪守信用。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区别于该企业系统的其他周围系统,就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企业经营而言,既能提供机会,也会形成风险。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所提供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避开社会环境造成的威胁,为企业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提供基础性资料,以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存在和运行的。社会环境是对管理的限定,也同时提供了管理发展的机会。企业管理就是在不断的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中,产生一种能量以抵偿系统运转所消耗的能量,从而保证了管理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具体要注意的就是:在处理与发展资源的关系上,要正视自己企业的位置,不要以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自己企业,更不要以攫取不可再生资源来为自己企业谋利益;在处理企业与外界企业的关系上,不要偏向自己的企业,也不要完全依托别的企业;在发展速度上,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利益的关系,不要贪图小利,更不要只顾发展速度而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无欲速,无见小利”。④①

参考文献:

[1] 黄人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7.01

[2] 石明合.浅议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思路[j].西部财会.2009.04 [3] 马海清.谈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改革与开放.2009.08

[4] 张学银.企业管理创新的几个着力点[j].领导科学.2009.20 [5] 伏玉.企业管理创新的策略研究[j].理论界.2009.1

[6] 白慧博.浅谈企业管理创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7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78-02

一、企业管理创新是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1.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的创新在整个创新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管理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以解放思想和观念更新为先导的。

在我国,要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管理创新能力,必须有先进的观念创新机制作保证。观念创新不光是几个领导人的观念创新,而是整个企业以至于每个员工的观念创新。

要进行管理观念创新,首先要对企业现状和内外竞争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在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差距,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这样才能激起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 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大胆否定自我不断突破。

其次,解决观念创新问题最关键的一个词是“主动”,主动收集创意。必须承认,这是个苦力活儿,但是哪有闭着眼睛就能获得的创新呢?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收集关键知识方面,并通过关键知识的分享激发员工各方面的创新想法。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新及分享文化的形成,这种做法仍然可以帮助企业在管理创新上获得更多的机会。

2.战略管理创新

战略创新是企业根据其内外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性谋划方面做出的新的思考和实践。现在世界各地有效的管理者无不认识到战略创新对于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 企业管理层必须意识到当前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要素上进行重新整合,对关系着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以有的决策及决策过程进行全面整合,旨在增强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决策等,使之更加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概括来讲,战略创新的要点如下:企业是容纳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的容器,这些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并且通过特定的企业运营模式来相互平衡;高回报来自于对公认的假设进行挑战,而不是采纳和其他对手差不多的策略;从客户的不满、厌倦和感受中寻找灵感;根本性的战略上的创新比在单纯运营效率上的改善有价值的多;战略要面向未来的市场环境。

3.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对企业组织的流程、结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范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重组或变革。组织创新的实质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适应环境持续变化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系统,该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充满效率,能敏锐地感觉到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进行自我变革和调整。

我国企业要加强组织的柔性,建立跨职能部门的机动团队。这是因为在柔性组织结构下,其专业化、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比较低,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更易于发动和实施组织创新。

富足的组织资源是实现组织创新的重要基础。组织资源充裕,使管理部门有能力开发创新成果,推行整体性组织创新。建立多向的组织沟通有利于克服组织创新的潜在障碍。例如,委员会、项目任务小组及其他组织机构等,都有利于促进部门间交流,达成共识,采用组织创新的解决方案。创新型组织通常具有独特的组织文化,例如,鼓励试验,赞赏失败,注重奖励等。如: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它是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它能不断反思,不断否定自己,这就是组织创新的成果。

4.管理模式创新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模式有两种:一是以改进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适应模式,一种是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创新模式。发达国家常采用市场创造模式,而我国企业还处于市场适应模式这一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应围绕如何在适应市场的基础上,向市场创造的模式迈进。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产品创新模式。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可以取得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技成果;或设计出新结构、新规格、新样式的产品,或具有独特技艺或配方的老字号产品。这些都可以使我国企业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以独特的优势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2)服务创新模式。所谓服务创新是一切能增加产品附加值来便利消费者的新举措,如服务项目的增加,服务态度的改善、服务设施的改进、及服务方式的推陈出新等。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高档化。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方面应该不断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附加利益,以创造企业经营特色,创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5.管理方法与手段创新

管理方法是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直接涉及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企业要重视和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来加强管理,把建设企业的长期实践中所创造的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与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结合起来,逐渐扬弃并改进以前的管理方法,从市场预测、成本分析、库存物流、产品销售等过程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例如: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它是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它还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的创新型管理方法。 管理手段创新主要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及其变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生存在环境中,必须对环境开放,与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又必然被经济社会环境所制约,因此企业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达到其管理目的,不仅要掌握员工的价值观、组织其所拥有的资源等内部环境因素,而且要了解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和竞争等外部环境因素,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今天的企业而言,其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空前的,对企业管理的冲击也是空前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内范围来讲,我国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企业面临的所有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经济规模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日益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的层次性已明显地表现出来;环境意识、生命意识、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进步发展途径、经营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使得环境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范围而言,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竞争对手跨越国界,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在不断削减,市场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伴随着信息革命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企业管理转向知识和无形的资产,知识成为决胜的法宝,人力资产的管理无比重要。面对这一变化,企业管理者如何转变思维方式,学会竞争与合作,创造双赢或多赢的市场竞争格局,以适应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是企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三、做好企业管理对环境变化的应对之策

企业是存在于经济社会这个复杂而又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以便生存下去。达尔文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大的、最强的,而是变化最快的。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克q韦尔奇重新定义了通用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该公司以前的产品类型和管理模式。在1980年上任伊始就提倡“管理思想的变革”,首先烧掉了鼓吹传统行业管理方式的公司政策手册,随后改进了公司的管理机制,革除了两个完整的管理层。此外,他还广泛向下属授权,实现决策制定的分散化,并由此提高了经营运作的效率,使得通用电气公司在过去的10多年来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究其原因是当今世界游戏规则的变化迫使管理者们开发系统性的方法,以分析环境,评价组织的优势和劣势,识别有可能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在组织方面,长期以来,企业是按职能设立管理部门,按管理幅度划分管理层,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管理组织机构。这种组织结构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已成为新的趋势,管理组织结构变扁变瘦,综合性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扁平化、网络性、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将发展起来,这样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权化和分权化相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相统一。上述变化对我国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借鉴优秀企业的做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变不惊,游刃有余。对当前来说,企业应选择以下应对之策:

首先,要制定面向世界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国际范围内,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竞争对手跨越国界,竞争将更加激烈。面对这一变化,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敏捷而灵活地做出反应,冲破狭隘主义的束缚,施之以恰当的管理方式。中国加入WTO后, 在纷繁变化的国际市场中,每个企业都必须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制定面向世界的企业发展战略。具体而言,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全球信息情报搜集网络,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了解和掌握同类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供求状况、技术创新程度以及成本和收益情况,准确定位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从而能有效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企业发展服务。与此同时,要转变思维方式,不仅要学会竞争,还要学会合作或竞争中的合作,创造双赢或多赢的市场竞争格局,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技能和智慧,在变革的年代,企业管理者的中心任务就是推进组织的变革。处变不惊,随机应变,这是企业系统的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对企业管理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企业管理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是系统思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要求的。企业要有意识地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守规则,恪守信用。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区别于该企业系统的其他周围系统,就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企业经营而言,既能提供机会,也会形成风险。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所提供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避开社会环境造成的威胁,为企业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提供基础性资料,以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存在和运行的。社会环境是对管理的限定,也同时提供了管理发展的机会。企业管理就是在不断的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中,产生一种能量以抵偿系统运转所消耗的能量,从而保证了管理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具体要注意的就是:在处理与发展资源的关系上,要正视自己企业的位置,不要以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自己企业,更不要以攫取不可再生资源来为自己企业谋利益;在处理企业与外界企业的关系上,不要偏向自己的企业,也不要完全依托别的企业;在发展速度上,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利益的关系,不要贪图小利,更不要只顾发展速度而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无欲速,无见小利”。

参考文献:

[1] 黄人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7.01

[2] 石明合.浅议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思路[J].西部财会.2009.04 [3] 马海清.谈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改革与开放.2009.08

[4] 张学银.企业管理创新的几个着力点[J].领导科学.2009.20 [5] 伏玉.企业管理创新的策略研究[J].理论界.2009.1

[6] 白慧博.浅谈企业管理创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7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环境

一、企业管理创新是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1.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的创新在整个创新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管理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以解放思想和观念更新为先导的。

在我国,要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管理创新能力,必须有先进的观念创新机制作保证。观念创新不光是几个领导人的观念创新,而是整个企业以至于每个员工的观念创新。

要进行管理观念创新,首先要对企业现状和内外竞争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在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差距,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这样才能激起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 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大胆否定自我不断突破。

其次,解决观念创新问题最关键的一个词是“主动”,主动收集创意。必须承认,这是个苦力活儿,但是哪有闭着眼睛就能获得的创新呢?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收集关键知识方面,并通过关键知识的分享激发员工各方面的创新想法。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新及分享文化的形成,这种做法仍然可以帮助企业在管理创新上获得更多的机会。 2.战略管理创新

战略创新是企业根据其内外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性谋划方面做出的新的思考和实践。现在世界各地有效的管理者无不认识到战略创新对于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  企业管理层必须意识到当前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要素上进行重新整合,对关系着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以有的决策及决策过程进行全面整合,旨在增强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决策等,使之更加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概括来讲,战略创新的要点如下:企业是容纳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的容器,这些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并且通过特定的企业运营模式来相互平衡;高回报来自于对公认的假设进行挑战,而不是采纳和其他对手差不多的策略;从客户的不满、厌倦和感受中寻找灵感;根本性的战略上的创新比在单纯运营效率上的改善有价值的多;战略要面向未来的市场环境。

3.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对企业组织的流程、结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范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重组或变革。组织创新的实质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适应环境持续变化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系统,该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充满效率,能敏锐地感觉到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进行自我变革和调整。

我国企业要加强组织的柔性,建立跨职能部门的机动团队。这是因为在柔性组织结构下,其专业化、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比较低,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更易于发动和实施组织创新。

富足的组织资源是实现组织创新的重要基础。组织资源充裕,使管理部门有能力开发创新成果,推行整体性组织创新。建立多向的组织沟通有利于克服组织创新的潜在障碍。例如,委员会、项目任务小组及其他组织机构等,都有利于促进部门间交流,达成共识,采用组织创新的解决方案。创新型组织通常具有独特的组织文化,例如,鼓励试验,赞赏失败,注重奖励等。如: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它是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它能不断反思,不断否定自己,这就是组织创新的成果。

4.管理模式创新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模式有两种:一是以改进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适应模式,一种是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创新模式。发达国家常采用市场创造模式,而我国企业还处于市场适应模式这一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应围绕如何在适应市场的基础上,向市场创造的模式迈进。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产品创新模式。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可以取得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技成果;或设计出新结构、新规格、新样式的产品,或具有独特技艺或配方的老字号产品。这些都可以使我国企业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以独特的优势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2)服务创新模式。所谓服务创新是一切能增加产品附加值来便利消费者的新举措,如服务项目的增加,服务态度的改善、服务设施的改进、及服务方式的推陈出新等。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高档化。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方面应该不断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附加利益,以创造企业经营特色,创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5.管理方法与手段创新

管理方法是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直接涉及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企业要重视和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来加强管理,把建设企业的长期实践中所创造的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与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结合起来,逐渐扬弃并改进以前的管理方法,从市场预测、成本分析、库存物流、产品销售等过程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例如: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它是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它还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的创新型管理方法。 管理手段创新主要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及其变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生存在环境中,必须对环境开放,与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又必然被经济社会环境所制约,因此企业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达到其管理目的,不仅要掌握员工的价值观、组织其所拥有的资源等内部环境因素,而且要了解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和竞争等外部环境因素,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今天的企业而言,其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空前的,对企业管理的冲击也是空前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内范围来讲,我国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企业面临的所有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经济规模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日益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的层次性已明显地表现出来;环境意识、生命意识、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进步发展途径、经营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使得环境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范围而言,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竞争对手跨越国界,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在不断削减,市场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伴随着信息革命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企业管理转向知识和无形的资产,知识成为决胜的法宝,人力资产的管理无比重要。面对这一变化,企业管理者如何转变思维方式,学会竞争与合作,创造双赢或多赢的市场竞争格局,以适应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是企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三、做好企业管理对环境变化的应对之策

企业是存在于经济社会这个复杂而又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以便生存下去。达尔文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大的、最强的,而是变化最快的。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重新定义了通用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该公司以前的产品类型和管理模式。在1980年上任伊始就提倡“管理思想的变革”,首先烧掉了鼓吹传统行业管理方式的公司政策手册,随后改进了公司的管理机制,革除了两个完整的管理层。此外,他还广泛向下属授权,实现决策制定的分散化,并由此提高了经营运作的效率,使得通用电气公司在过去的10多年来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究其原因是当今世界游戏规则的变化迫使管理者们开发系统性的方法,以分析环境,评价组织的优势和劣势,识别有可能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在组织方面,长期以来,企业是按职能设立管理部门,按管理幅度划分管理层,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管理组织机构。这种组织结构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已成为新的趋势,管理组织结构变扁变瘦,综合性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扁平化、网络性、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将发展起来,这样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权化和分权化相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相统一。上述变化对我国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借鉴优秀企业的做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变不惊,游刃有余。对当前来说,企业应选择以下应对之策:

首先,要制定面向世界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国际范围内,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竞争对手跨越国界,竞争将更加激烈。面对这一变化,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敏捷而灵活地做出反应,冲破狭隘主义的束缚,施之以恰当的管理方式。中国加入WTO后, 在纷繁变化的国际市场中,每个企业都必须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制定面向世界的企业发展战略。具体而言,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全球信息情报搜集网络,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了解和掌握同类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供求状况、技术创新程度以及成本和收益情况,准确定位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从而能有效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企业发展服务。与此同时,要转变思维方式,不仅要学会竞争,还要学会合作或竞争中的合作,创造双赢或多赢的市场竞争格局,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技能和智慧,在变革的年代,企业管理者的中心任务就是推进组织的变革。处变不惊,随机应变,这是企业系统的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对企业管理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企业管理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是系统思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要求的。企业要有意识地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守规则,恪守信用。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区别于该企业系统的其他周围系统,就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企业经营而言,既能提供机会,也会形成风险。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所提供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避开社会环境造成的威胁,为企业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提供基础性资料,以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存在和运行的。社会环境是对管理的限定,也同时提供了管理发展的机会。企业管理就是在不断的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中,产生一种能量以抵偿系统运转所消耗的能量,从而保证了管理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具体要注意的就是:在处理与发展资源的关系上,要正视自己企业的位置,不要以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自己企业,更不要以攫取不可再生资源来为自己企业谋利益;在处理企业与外界企业的关系上,不要偏向自己的企业,也不要完全依托别的企业;在发展速度上,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利益的关系,不要贪图小利,更不要只顾发展速度而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无欲速,无见小利”。④①

参考文献

[1] 黄人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7.01

[2] 石明合.浅议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思路[J].西部财会.2009.04 [3] 马海清.谈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改革与开放.2009.08

[4] 张学银.企业管理创新的几个着力点[J].领导科学.2009.20 [5] 伏玉.企业管理创新的策略研究[J].理论界.2009.1

[6] 白慧博.浅谈企业管理创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7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针对措施

1.要做好施工管理工作首先要认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工程施工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少施工现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高位瘫痪的脱节管理模式

这种不健全的管理模式使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了自和控制权,被动地依附项目承建人,仅收取管理费,从而被迫违心听从和放任于项目承建人。而项目承建人往往又把工程进行层层转包或分包,从而造成部分建筑施工现场未能很好贯彻落实有关建筑施工安全文件,造成政令不通和建筑施工现场失控的被动局面。

1.1.2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重视不够

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显著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省级下发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监管薄弱,检查、处罚不到位。而且部分企业领导、项目经理忙于日常事务,对安全生产的相关文件无暇顾及,只停于口头上讲安全生产,或被动、或应付检查走过场,从而影响了施工安全工作的落实。

1.1.3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安全生产机构名存实亡,工作无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和对各自的职责负责,经济承包合同未能体现从施工企业项日部班组施工作业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

1.2工程质量问题

(1)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2)政府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把关不严。

(3)建材产品的质量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2.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了解工程概况,有备而战

(1)要熟悉施工图纸、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了解设计要求及细部、节点做法,了解清楚有关技术资料对工程质量的要求。

(2)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经济文件对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技术措施、施工进度及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要求,了解清楚完成施工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

(3)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和了解,熟悉施工图纸,只是对工程的纸上了解,这是不够的。要清楚、全面了解工程,掌握工程概况,必须亲自到现场进行勘察、了解。认真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管理、落实施工方法,更好地完善工作。

2.2实行目标组织,面面俱到

(1)实行有目标的组织协调控制是基层施工技术的一项关键工作。做好施工准备,向施工人员交代清楚施工任务要求和施工方法,是为完成施工任务、实现建筑施工整体目标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尤其重要的是在施工全过程中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有关技术、经济文件的要求,围绕着质量、工期、成本等施工目标,在每个阶段、每个工序、每项施工任务中积极组织协调,严格控制,使施工中人、财、物和各种关系能够保持最好的结合,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关键部位要组织有关人员加强检查,预防事故的发生,凡属关键部位施工的主要操作人员,必须强调其应有相应的技术操作水平。在一个施工班组中,人员技能有所差异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施工技术员合理分配。 例如,在砖砌体丁程中,人员协调安排要求按技术分工。技术底子厚的人员安排在砌墙角的位置,确保墙与墙之间的成角垂直。反之,技术生疏的人员分配砌墙身中部的砌筑。同时实行“熟手带生”的方法,让熟练的人员带着新手,发挥互助互利的精神,确保砖砌体工程的质量。 施工管理当然离不开“管”和“理”。要“管”好人手的分配,也要“理”顺施工的程序,要随时纠正现场施工各种违章、违反施工操作规程及现场施工规定的倾向性问题。

(3)另外,如遇设计修改或施工条件变化,应组织有关人员修改补充原有施工方案,并随时进行补充交底,同时办理工程增量或减量记录,并办理相应手续。并且要在图纸上标识修改的内容,便于施工的顺利进行。不但要做好以上工作,还要严格质量自检、互检、交接检的制度,并督促有关人员做好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

2.3安全管理,预防为主

安全管理工作,在建筑行业上是一项重点工作,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名誉和管理素质。因此,在施工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的首位,若忽视了施工安全的管理,那是最大的隐患,是最大的危险,是施工管理工作中最大的错误。而且安全管理的好坏牵连到人的生命,所以安全是企业的命脉。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做足安全措施,对所有的进场人员要做好安全教育与宣传工作,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让他们自觉遵守安全规则,执行安全措施,才能保障企业生存和工程的效益。

2.4强化组织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在管理建筑工地时,要确保工程能够安全,按质、按量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而且还要有科学的管理,注重良好集体的建设。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凝聚力,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施工班,集体的凝聚力越强,班组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越顺利,越有效果。因此,必须加强集体的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使集体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2)一个集体风气的好坏,会影响每一个施工人员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技术发展的积极性。因此,作为管理员必须了解每一个施工班以及施T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班风,使之自觉遵守施T规则和执行安全规范,并自始至终地遵守这一集体无形的准则。

(3)为了使工程质量符合有关设计要求,就要依靠技术人员的团结协助。如何得到班组人员的信任,同时可以很好地管理他们的工作,服从自己的安排和要求,要依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融洽关系。

(4)一名施工员不但自己要有高质量的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科学的管理能力。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开展工作过程上依靠集体的力量,双方达成共识,哪怕工程再大、楼宇再高、要求再严,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应关心施工人员的生活,从各方面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自尊心。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篇8

关键词 建筑装饰;技术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7-0050-02

0引言

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是每个企业都必须狠抓的一项重要课题,一个企业的信誉、效益以及所处的市场地位都是由其决定,建筑装饰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目前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建筑装饰行业面临空前竞争压力。因此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狠抓工程质量之外还要注重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建筑装饰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相较于建筑土建行业,其施工周期短。正是由于其较短的施工周期才体现出了一个装饰工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短时间出效果便体现了装饰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价值。因此就如何做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管理,笔者给出了以下论述。

1 建筑装饰工程的特征以及技术管理的核心地位体现

建筑装饰工程可以说是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升华,是尊重科学、基于技术的一个建筑艺术创作过程。人们审美的提高以及对生活质量的高标准使建筑装饰工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高度。

技术管理,顾名思义即是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施工因素以及建筑装饰企业的技术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做好建筑装饰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内在潜力和充分利用所涉及的工程设备,它是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成本、艺术优化的基础。只有重视技术管理工作企业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技术管理的核心地位的体现。

2如何做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管理分析

针对如何如何做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管理,本文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阶段一: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做好技术先馈控制。作为建筑装饰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业内最新动态,掌握行业内最前沿核心技术。具体可过企业订购一些专业期刊、搜集整理网上相关资料以及参加各种展会等手段获取本行业发展信息。待获取大量行业信息后还要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备案,分类存档便于查找,具体可分为化工、建材、纺织、五金等几类,而且要注意保持所储备档案信息的时代性。随后在掌握了一些先进技术后,要勇于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新理论,例如现代装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点,提高自身自动化水平。阶段一的最关键一步即是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人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主题,只有充分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尽显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因此企业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合理配置人才专业结构是企业得以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

阶段二:该阶段是在施工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严格的现场技术控制上,它是提高工程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首先,企业要敢于面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考验,要迎难而上,不能回避、规避技术难题,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解决技术难题是技术管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施工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对于不同难题要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结合施工方案和技术要点去积极应对。严格控制和检查现场施工过程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必由之路,而这些只能通过现场实践去积累。然后是技术设计的评审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出的施工图纸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设计出的图纸是否适用于实际建设施工需求;设计出的图纸预期效果是否具有先进性,其具体实施起来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宏观考虑设计出的图纸是否面面俱到;具体评估一下图纸中所要求的建筑耗材在采购方面是否有障碍,以及在使用这些材料时是否可以用于实际项目实施;待这些要求都审批后一定要由企业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批;时刻抽查与评审设计的质量,以此来进行及时的设计修改。最后就是做好针对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主要包括建筑装饰材料是否采购齐全、施工质量是否达标,并要求相关负责人全过程检查,及时发现施工问题并及时解决,此外还要设立相关的奖惩制度用于激励施工人员,使装饰工程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阶段三:做好事后技术反馈控制。阶段三是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在工程实施结束之后进行的,主要是审查工程交付后的一些竣工资料,组织编撰和审批施工企业的相关技术标准。针对要审查的竣工资料主要包括竣工图和技术管理举措资料的审核,以及相关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的审核。这些审核资料一定要备案分类进行存档保管,在审查时若发现问题,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直接指出立即修正;而针对需要编撰和审批企业的相关技术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国家的包括省、市一级的相关规范、标准等的使用;编撰企业规范、标准;制定企业的标准图册集。

3 结论

通过三个阶段的工作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这是笔者所希望的,综上分析可知企业的技术活动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有规律的,有相关规范约束的,有法可依的,只有做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完成建筑体完成后的升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精神生活的提高,相应的建筑装饰行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任何行业都不能固步自封,要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方法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浩.论电网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