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银行国际业务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2-05-02 09:29:06

银行国际业务工作总结

银行国际业务工作总结篇1

一、国际结算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类型

国际结算业务(InternationaISettlement Buslness)是商业银行为从事国际贸易、投资、往来等涉外经济活动的机构和个人提供的各种国际间支付手段的银行服务,主要包括汇款、信用证、托收等结算方式,及与这几种结算方式相关的贸易融资业务和将外币与人民币相互兑换的结售汇业务。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的定义和所列举的风险表现形式,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操作风险形式有:

1、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类型的风险

其表现形式是国内客户和国外银行信用违约、违反国家外汇管制政策、涉嫌洗钱、超范围经营业务、错误选择和使用产品。其来源是分行为完成业务指标而降低对客户及国外银行资信的要求、违反外汇管制政策、为客户从事总行和监管机构禁止的业务:业务员对客户和国外银行了解不足;业务员对产品本身隐含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国家政策不熟悉,错误处理业务。

该类风险是国际结算业务最主要的操作风险,原因是:(1)市场压力。国际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之一,其业务考核其一是中间业务收入或与贸易融资相关的利息收入:其次是业务量或市场份额,中间业务收入和利息收入一定要靠业务量才能带来收入,而国内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加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届满五年的保护期,外资银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的各个领域,分行为完成下达的业务指标(收入和市场份额),开拓新客户很容易降低对客户的信用要求,或者在业务上的手续要求进行过度简化或灵活以换取老客户更多的业务量,因此产生手续不齐或违规风险。

(2)业务特点。国际结算业务具有复杂性、政策性、涉外性,分行业务人员在熟练掌握业务方面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大量的持续的培训。在培训不足,人员素质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误操作;即便业务员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但对于国外银行和客户的了解程度也不足,容易产生意外的问题和风险。国家的外汇管理政策条目繁多,经常变化,而银行必须代位履行国家给予的审核外汇政策的职责。

(3)责任的非对称性。分行考核的不对称性体现在绩效的直接性和操作风险的隐蔽性和外在性。所谓绩效的直接性是分行业务量和收入的每一笔或每一元的增加都会直接计算到绩效中,而风险在当期则不被计量,直到风险发生、带来银行的损失或不良的影响时才计入考核结果。信用证业务是以银行的整体信用作为担保为国内外双方的客户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的,国际商会也把信用证业务中的分布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分行视同一家银行整体看待,当某家分行不恰当地拒了一笔信用证,会对整个银行产生不良的信誉和形象损失。对于这种不良影响的后果,肇事者分行通常承担少,而银行整体承担多。因此,分行存在冒险的倾向。

2、执行、交付和流程管理类型的风险

该类风险的表现如数据录入错误、保证金没有落实、抵押管理失败、业务申请书和合同有缺陷、国外客户过失和客户之间纠纷。风险来源是业务员因专业水平不足而错误录入;业务员因粗心错误录入并且未被检查发现和改正:分行为贪图方便和迎合客户,客户的保证金还没有交足就办理业务:为图方便与客户的合同及业务申请书不完整,手续不齐备:国内客户对国外客户了解不足、对于贸易流程不尽熟悉,而银行未能纠正。该类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重大,这是因为国际结算业务的特点所决定的:

(1)流程长,环节多。以信用证业务为例,流程的主要环节有二十来个:客户申请开证、授信审核、_收取保证金、开出信用证、国外银行审核信用证并通知客户、第三家银行加保、国外银行融资、交单议付、提出不符合、不符合答复、来单和审核、提货担保、承兑、付汇、收汇、转让、修改、多次到单和付汇、开证行融资、融资还款、闭卷和归档等。

(2)当事人多。信用证业务主要当事人有开证申请人、开证银行、通知银行、议付银行、受益人、中介的运输公司、保险公司、商品检验机构、商会或贸易促进机构、当地监管部门等,有时还加上偿付行、保兑行、第二受益人、担保人等。

(3)文件和单据多。信用证业务的主要文件和单据有开证申请书、授信审批文件、信用证、全套单据(发票、提单、装箱单、保险单、受益人声明、产地证、商检证)、汇票、往来函电、融资文件等。在提单、发票等多个种类的单据通常都要求多份。这种文件和单据都要进行远程邮寄、签收、拆分、扫描、签批、更改、换单、审单等处理动作和交换。

(4)系统操作多。信用证业务和贸易融资通常要在SWIFT电讯系统收发电文、有时需要加密押拍发电传电报,银行还需要在业务系统进行录入、登记、计算,在信贷系统进行融资和还款的登记,在会计系统进行记账等。多种单据的制作也需要大量的人工录入操作。因而录入操作较多不可避免带来风险的增加。基于业务的特点,执行、交付和流程管理类型的风险列为国际结算业务的第二大风险。

3、外部欺诈风险

表现为信用证诈骗、伪造支票、不当得利,其风险来源是蓄意欺诈,但银行因专业水平不足而未能引起注意或警惕;蓄意欺诈,但分行为完成业务指标放松警惕性:国外当事人不当得利,但因银行影响力或法律手段不足不得已归还。除接触国内客户之外,银行还同时与国外银行、国外客户、运输等中介有直接或问接往来,汇票、信用证、提单等是可以流通或转让的,在转让过程中会出现多个难以意料的当事人和结果。在国外银行业务中,外部欺诈被列为银行国际贸易结算的头号操作风险,而在我国。相对于前述两类风险,外部欺诈发生的频率要少得多。

4、内部欺诈风险

表现为挪用和盗取客户及银行资金,风险来源是人员众多,管理不好;系统控制不足,流程有缺陷。国际结算业务所涉及的人员众多,管理不易,容易出现道德风

险,但是这与银行的其他业务有共同点,与国际结算业务本身的特点关联度较低。

5.系统风险

表现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停用、通讯不畅、供电中断。来源于技术人员和支持力量薄弱;系统陈旧欠维护;安全备份不足。国际结算业务依赖于各种计算机信息系统,如业务系统、通讯系统、会计系统、信贷系统、打印设备、传真设备等,对国际结算业务有一定影响:

此外,还有其他风险,如实物破坏、雇佣关系、场所安全等,这些风险对于银行较少发生,对于国际结算业务影响不大。

二、国际结算业务的分散操作模式及缺陷

我国主要的国有银行柜台业务大多采用分散的业务处理模式,在营业柜台后面设有后台处理岗位,处理前台业务。对于国际结算业务,因其专业性较强,需要使用较复杂的系统,业务量相对较小,则集中到分行进行后台处理。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将部分国际结算业务集中到较大分行或省一级分行进行处理,进行小规模的集中处理。但与国外银行的实践相比,这种小范围的集中也仍然属于分散处理,没有达到可观的集中操作规程,尚处于高度自动化和集中化之前的分散操作模式,而国内中小银行则开始探索业务操作的集中模式。截止2006年9月,13家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5家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集中,设立名为单证中心或贸易服务中心等后台操作中心,各行业务集中范围不尽相同,业务集中程度较高的银行有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见右表:

现行分散操作模式在风险控制方面的缺陷体现在:一是监督独立性不足,管理不力:二是分支机构权力过大,过于自由,难以规范操作:三是各分支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战略协调性。国有大银行虽然设立审计部门,但几千人的队伍却难以应付数以二、三十万的队伍的检查工作,尤其其中来自各分行审计部门的因受分行管理层的影响而独立性不足,监督不到位。国有大银行分散操作管理模式,使得分支机构具有相当大的权力、自由度和灵活度,分支机构对外有直接的处置权:部分分行以省级机构为单位进行局部的集中操作,但操作部门所处理的也是该区域的业务,工作考核上对该省级机构报告,而不是与其他省级操作机构进行交叉处理业务,其独立性仍然不充分,其业务集中的范围和品种也不彻底:各分支机构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过多地强调地区差异,缺乏战略协调性,总部在对下属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组织时,无法协调统筹而只能放权,导致管理松散和混乱。

三、风险控制模式的转变――前后台分离模式

商业银行的业务通常都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或与同业进行交易。与客户进行直接接触,受理客户申请,或者与同业进行直接交易的工作都是前台工作(front end)。根据前台接到的业务或已达成的同业交易指令,进行后期处理、交割,以便完成为客户提供服务和与同业的交易。这些工作划分为后台工作(backend)。前后台分离是指将前台的工作与后台的工作进行分离,分别设置独立的岗位,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完成。将前后台分离作为一项业务政策贯彻起来,应用到业务中就形成前后台分离的业务处理模式,在操作风险控制方面,可称为前后台分离的风险控制模式。

1、前后台分离模式的风险控制机制

前后台分离的业务模式将业务的操作从业务的发起部门(银行基层单位)分离出来,转移并集中到一个新的部门(银行总部操作中心),从而实现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和组织风险的控制目的,其风险控制机制是组织职能的分离和权力的约束。

(1)职能上的分离:在职能分离之前,银行的分行机构具有市场开拓、客户服务、预处理和业务处理。按我们的界定,市场开拓、客户服务和预处理属于前台职能,业务处理属于后台操作职能。在职能分离之前,分行兼有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之后,将后台职能移交给总部,如下图:

对于每一笔国际结算业务,前后和后台是构成完整业务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后台操作的分离意味着分行不可能独立完成任一笔国际结算业务的处理。在分离之后,每一笔国际结算业务都仍然属于某个具体的分行所有,每一个分行的业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总行后台操作中心的工作,这就构成分行对总部的依赖。在这种分离和依赖的基础之上,分行想脱离总行自行处理业务是不可能的。

(2)权力上的约束:随着后台操作与前后工作的分离,业务处理的权力、业务处理的标准上收总部,分行不再具备独立处置业务、自定业务标准的权力,在发生业务纠纷或隐藏风险的时间后台操作部门可依据自身的职权进行自主处置或拒绝处理,不受前后的左右。前台的分行,为使其业务能够完成处理,就必须满足后台操作部门的要求。后台操作部门在风险决策上独立于前台的分行,不受其影响,当然银行对后台部门应进行效率的考核。操作中心对分行权力的约束能力来自于操作中心的独立性,因此分离是权力约束的基础,权力约束是分离的结果。

前后台分离模式通过职能的分离和权力的约束,实现其风险控制的机制,这是组织结构上的安排,是风险控制比较可靠的模式。

2、前后台分离模式对于国际结算业务风险控制的优势

前后台分离的风险控制机制实质是,后台操作中心有权拒绝前台提交的业务,同时操作中心受到操作效率的约束,双方制衡机制能够更能做到公平公正处理,有效扼制操作风险,提高基层加强风险控制的意识,同时保证业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基于前后台分离模式的特性,结合国际结算业务的操作风险来源,可以总结前后台分离模式对于风险控制的优势。

(1)有利于控制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的风险:前后台分离模式由总行操作中心处理,分行难以控制总行操作中心降低标准、违反政策和从事禁止业务;操作中心专业人员对于国外银行、产品、国家政策更为熟悉和了解:虽然对于客户的了解可能不如分行,但具有横向比较的优势,对客户异常情况的觉察更为敏锐:

(2)有利于控制执行、交付和流程管理的风险:操作中心有更为熟悉、专业的业务员:操作中心有条件实行质量管理;后台不会迎合客户而不收保证金、手续不齐备、申请书不完整;操作中心在国内客户和国外客户之间更具有桥梁作用:

(3)有利于控制外部欺诈风险:操作中心的专业操作比分行更有能力识别和防范欺诈:独立的后台没有分行业务指标的压力,反而有风险控制的压力:总行比分行对国外不当得利当事人更具有影响力和处理手段:

(4)有利于控制内部欺诈风险:前后台分离模式的岗位相互制约,人员减少并且集中监控:系统集中控制;前后台分离,前台人员难以利用系统或虚假业务钻空子。

银行国际业务工作总结篇2

一、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指银行按照国际规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或间接加入全球性金融服务。主要表现为银行通过大规模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或建立关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实现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跨国经营。具体来说,国际化银行的业务活动主要在国际市场,服务网络覆盖全球或世界主要地区,主要服务对象是进出口公司及跨国公司,金融产品实现了高度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进行金融合作与竞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纷纷制定并实施“走出去”的海外发展战略,将立足境内,面向海外,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作为发展的既定方针,同时开始尝试以资本合作方式引入境外战略合作伙伴和直接投资参股适合的国外银行。截至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中总资产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的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这5家银行全部跻身全球银行总资产排名前100名之列。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这几家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均已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愈千家境外行,同时加紧开设境外分支机构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不断进行,经营网络逐渐覆盖全球各大主要经济区域。因此,可以说这几家银行称得上是国际化的大银行。

作为目前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1929年即在伦敦设立中国金融业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后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继开设分支机构,目前拥有遍布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网络,包括境外分支行、附属企业和代表处等境外机构共计600余个。中国工商银行虽然开始在境外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近年来采取设立分行、参股及并购等多种发展方式,已先后拥有包括境外分行、全资子银行、控股公司、代表处等在内的境外分支机构总数达106家。“五大”商业银行中的“老五”交通银行虽然资产量排在第五位,但在海外机构建设发展方面却并不落后,除了在香港、纽约、东京、新加坡、首尔设有分行,在伦敦和法兰克福设有代表处,还有交通保险及交通证券2家子公司,其中仅香港分行就拥有分支机构40个。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中国各大商业银行也都纷纷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不断地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借助国际资本市场上参股及并购等新的资本扩张形式拓展和延伸网络,力争提升综合实力,直面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商业银行总部与其海外分支机构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随即日见显现出来。

二、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迅速发展,其经营管理中的存在问题也日益显露。结合我们的自身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经营管理方面的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内总行的管理体制与海外分支机构实际经营机制之间不协调

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到海外经营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国内体制也正处于发展变革时期。因此,现行转轨时期国内银行并未成熟稳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与海外分支机构在实际业务经营方面的不协调十分明显。从上述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布局来看,境外机构绝大多数设立在市场经济发达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总部确是在市场经济尚在培育发展期的中国,国内银行管理体制与海外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扩张之间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境外机构现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与国内管理体制尚无法接受和满足这种要求之间的矛盾,有时这种矛盾会体现在对某一具体问题迥然不同的看法与冲突上。甚至。有时这种矛盾和冲突会表现得相当激烈。

(二)授权范围不恰当,请示渠道繁杂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总部对海外机构管理总的原则是授权管理,即总部给予海外分行在经营、人事、费用支出等方面一定的权限,权限之内可以自主决策,超过权限则要上报总部批准。一般讲来,这种授权式的管理是现代国际商业银行管理的通行做法,比较适合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扩张的需要,既可以保证海外分行一定的自主决策权,给予一定的决策空间;同时,又保持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在控制分行的发展速度和风险调控方面能有所保障,从而确保总部全球发展战略的推行与实施。

然而,由于授权内容界定较为模糊,赋予了驻外机构非常大的权力空间,导致前几年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各家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案件频发,受罚不断:

2002年初,中行纽约分行因违规经营被美国货币监理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罚款一千万美元;

2003年7月,中行副董事长、中银香港总裁涉嫌经济犯罪而被免职;

2004年8月3日,中银香港副总裁朱赤和丁燕生因涉嫌私分“小金库”被中行通知停职,随后被正式逮捕。

2005年10月,银监会向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通报了对建行法兰克福分行的现场检查情况,该分行包括超出授权额度拆放资金在内的十大问题因此浮出水面。银监会发现,该分行在执行当地监管要求,授权制度执行等10个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同时银监会要求建行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并上报银监会。

由此,各家中资银行纷纷整改,大幅缩小海外分行权限。只允许海外机构在规定的各项授权范围内行事,其他事项必须先行请示。然而,这种对策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海外分行的经营决策问题。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有大量的事项在授权规定之外,必须向总部请示报告,而由于总部的管理部门较多,海外分行上面实际有着太多对其施行直接管理的“婆婆”,预算财务、授信审批、人力资源、资金管理、国际业务、机构业务、公司业务、会计结算、稽核审计、信息技术等部门,均有其各自对海外分行进行管理的职能范围。请示的事项如果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海外分行往往要为一个项目耗费相当大的内部交易成本来进行请示、汇报和跟踪办理情况,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在总行各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这样一个项目想要办下来,在总部没有相当熟的人脉关系几乎是不可能办成的。因此,经常发生海外分行由于上报项目时效性较强而请示到批准的过程繁杂从而丢失市场机会的情况。

(三)总部向客户提供全球性金融服务的能力不足与海外分行寻求依托总部全行资源进行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作为服务性行业的金融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国际化的发展,正是由于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兴起。客户经营行为国际化趋势日渐加强,从而要求银行提供更多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融资、衍生金融产品及其他投资理财服务。因此,全球化、多元化、标准化的国际化商业银行服务就成为对各家商业银行现代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而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目前的国际化进程表面发展迅速,实际则服务能力不足,效率低下,工具单一,难以适应国际市场中客户大量的新需求。

这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尚未真正建立的全球授信业务体系。授信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顾名思义,全球授信额度就是指一家商业银行给予某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一定时间内一定的授信额度后,这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就可以在这家商业银行的任何一家分支机构,自主地在额度范围内使用资金。这种授信可以节约跨国公司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合作的成本和时间,并方便双方在全球的经营合作,自然就成为各家海外分行瞩目的一项金融服务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尚无一家能够真正实现对企业进行全球授信。而海外分行在没有总行统一的全球授信金融产品的情况下,以跨国公司客户为主要对象的业务就很难得到应有的扩展,市场竞争能力也相应受到影响。

(四)管理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中国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历史发展路径而形成了其固有的管理文化和这种文化下的管理惯性,这种管理文化自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而包含一定的传统因素,甚至有时候还带有一些计划经济背景的色彩。显而易见,这给在海外各大国际金融中心经营的分行适应当地的管理文化造成了困难,由此也引起了总分行之间在很多具体经营管理策略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作为海外分行的管理者,往往被夹在这样的文化冲突之中,左右为难。而银行的管理文化,又往往会密切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和服务活动,影响到银行各团队的协作合作能力和凝聚力,从而大大地影响到其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设置了不少的分支机构,但另一方面,先进的、能够与市场相适应的“容纳百川”的国际大银行的管理文化与管理风范的培育和形成仍需待以时日。

(五)总部和派驻分行真正符合国际化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人才的匮乏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设分支机构多在世界各大国际金融中心,这就对于各家中资银行总部的管理人员和总部对于海外机构的派驻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身处金融业尚在发展中的中国,各家总行要对在国外发达金融市场中经营的分行进行正确的监管和业务指导,不能不说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对从事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自然也就更高。

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这方面的矛盾却往往最为突出。以语言一项为例,至今可以说没有一家中资银行解决了总分行之间的语言沟通问题。我们这些已经号称国际化的大银行,总部对海外分行工作语言仍然全部都是汉语,总部自上而下需要实施的各类书面的文件、报告、通知等均需各家分行翻译成英文给当地员工,而当地员工准备的各类英文报告又常需外派人员给总部翻译成中文。往往由于外派人员不在就造成沟通渠道不畅,甚至总分行之间连个简单的电话都没法交流。显然,要求来中资银行工作的外籍员工都懂汉语是不实际的,因此,加强和提高各家商业银行总部和派驻分行人员的管理素质和能力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途径。

另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就是风险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尚待提高,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更显不足,缺少有丰富金融从业经验、对多种金融交叉产品的风险识别、度量与控制有一定研究且能致力于高效、高端、高等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人才,风险管理制度形式多于内容,缺乏详尽列示潜在风险点的各种业务操作手册,风险意识淡化问题普遍。中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问题突出、违法违纪案件时有发生就是这方面的实际体现。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究其原因,问题的根源在于境内外金融市场环境之间的差异性,在于国内金融体制与国外银行制度的不同,在于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现代经营模式的区别。

三、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已经对中国各家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造成了较大障碍。应当尽快引起各家商业银行充分的重视,以使这些问题能够早日得到解决。为此,笔者相应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适应国际市场潮流,转变境外机构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趋势,国际化发展对商业银行管理提出了大量新的要求,管理的国际化标志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出现,也必然会对每一个管理要素提出新的要求,必然在整个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创新。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商业银行已经加入了世界金融的竞技场,中国银行必须进一步密切与外资银行在产品、业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全面提升管理国际化的水平,方能真正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上取得实际成效。

上文已经提及,我国商业银行开设分支机构多在世界各大国际金融中心,这就给商业银行总部对海外机构的管理提出了挑战性的要求。身处金融业尚在发展中的中国,各家总行要对在国外发达金融市场中拼杀的分支机构做出严密的风险监管和正确的业务指导,不能不说是一项难度很高的要求,而纽约中行、香港中银集团近年来个案频频正是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化,风险随处存在,而发生问题的地方往往就是银行的海外机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目前海外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自上而下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科学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体制和问责制,制订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操作程序、操作规程,规范管理,为商业银行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加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动掌握国际规则,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真正面对国际市场

应尽快转变商业银行总部对海外机构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主动学习国际规则和惯例以及分支机构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借鉴国际先进同业的管理经验,学会运用国际规则,提高对于在国际化环境中运营的分支机构的管理能力和监管水平,才能真正做到与国际同业开展竞争与合作,也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自身的利益。而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和各家商业银行总行各职能管理部门这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商业银行管理的国际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要求我们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逐步达到国际规范。还需要我们在管理范围、管理技术工具以及管理团队的结构等方面达到国际水平。面对挑战,我们必须要尽快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管理效率,确保境外行的高效安全运行,彻底改变过去“一放就出事,一管就统死”的状况。

(三)实现业务与产品的国际化

业务与产品的国际化指银行的业务由单纯的国内业务转向国际业务,由提供传统金融产品服务转向能够提供适应国际市场经营需要的各类新型的国际业务产品,并使其占到总业务比重的一定规模,银行的海外资产和营业收入应成为该银行体系总资产和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IMF统计,美国跨国银行在国际上的存款和贷款量占其总存贷量的一半以上,国际利润也超过了总利润的一半。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业务的国际化不仅包括提高国际业务量,包括国际利润的占比,还应包括业务与产品结构顺应全球客户市场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包括根据跨国企业客户需要而能够为其提供各类全球性的金融服务产品。

(四)人才的国际化

在多个国家经营,面对多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商业银行在人才方面也需要国际化。看看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各大知名跨国银行,其人才队伍的组成,往往是最关键的。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人才的国际化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不断引进一批海外金融人才,迅速提高国内商业银行金融经营管理水平。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需要大胆解放思想,对于一些尖端人才,可以直接引入到银行高层管理团队之中,例如从上文提及的中资银行驻外机构的几个案件可知,我们需要针对海外机构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引进和培养国际型的高级风险管理人才,以加强海外机构的风险管理;二是要自己培养一大批懂外语、懂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熟悉现代金融运行规律的业务人才。在培训等工作安排方面,需要在国际化人才培育方面进行更大的、带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投入。新晨

(五)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化

银行国际业务工作总结篇3

而现在,工商银行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人民币离岸中心清算行。近日,中国银行一位中层向记者证实,工商银行正在向监管层申请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清算行,有此“野心”的还有汇丰银行。

而正在推广的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意味着商业银行国际化业务商业模式、经营机制、产品开发、服务构架的重构。谁能赶上这波国际化浪潮,谁将占得先机,从而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成为王者。

很显然,战争已经打响了。

挑战老大

中国银行曾是国内最大的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但随着近年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上的老大地位正在被逐渐削弱。

中国银行是香港唯一的人民币清算行。“做一个清算行是有好处的,所有头等银行都要去他那儿开户。”一位国有银行从事国际业务的人士说。不过,中国银行在人民币清算方面的垄断地位早就被工商银行盯上了。中行一位中层透露,从2009年开始,工商银行就有意从事这项业务。

2012年,新加坡争取成为继香港之后的又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就在争夺新加坡唯一人民币清算行的地位。近日,工商银行被指定为老挝唯一的人民币清算行。

这位国有银行的人士表示,我们也在积极与人民银行磋商,人民银行也想过是否让其他银行成为人民币清算行。“当然这中间存在着商业竞争问题。我认为,在香港,清算行给两家以上的银行,会造成很多麻烦和困难,而且人民银行或者中国政府的一些意图很难实现,因此,在一个地区只选一家是正确的。”

人民币清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行模式,国外的企业要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开一个账户,人民币就放在这个账户,要支付人民币只要给该行发个指令调拨就行了。

还有一种是清算行模式,只有港澳地区有,中国银行是这两个地区的清算行。中国银行在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开一个户,使中国银行的清算系统跟央行的实时清算系统和大额清算系统相连接。“在国内,所有银行都跟央行的系统相连。但在海外,只特许中银香港直连央行,其他行就不行了。”他说。

不要小看离岸中心人民币清算行地位,这个资格将对一家银行的国际化业务起到关键性作用。

自从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至今,中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3万亿元。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境内机构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实际收付金额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70%以上。24家海外机构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近5000亿元,其中,中银香港以参加行身份办理2300多亿元。目前,中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客户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行的人民币清算业务做得最大,到底赚不赚钱?业内人士坦承,还真不好说,因为进出口都用人民币了,不用美元,汇差收入没有了,银行主要是赚汇差的,这等于是银行的收入减少了。

这个损失能不能从人民币业务补回来呢?答案是肯定的:“到2010年,中国银行的人民币业务赚了很多钱,卢森堡和巴黎分行的收益一半以上是人民币业务带来的。”这位人士表示,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会,通过人民币业务带来了很多客户。比如德国大众以前只跟德国的银行往来,跟中国银行往来很少。自从中行成为人民币清算行之后,大众就通过中国银行做人民币业务,成为了中国银行的客户。

国际化商机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不仅为企业规避了汇兑损失,而且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额的中间业务收入。

有分析认为,就现阶段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开放资产账户,对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产生利弊参半的影响,也将深刻变革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是商业银行体系在人民币国际化舞台上面临的主要挑战。二是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商业银行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创新业务服务中外企业跨境贸易与投资,构建实质的人民币境内外双向流动渠道,沟通在岸和离岸市场。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思考推广跨境人民币业务对既有经营和管理机制的冲击,结合当前实际以探索形成最优的业务模式。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之后,套利商机就出现了。比如一家外贸企业,2010年10月,可以用人民币在香港换美元,再把美元通过贸易渠道进入内地以后换成人民币,然后再用人民币打到香港后再换美元;2011年9月后,可以反过来操作。当时有大量企业在商业银行的指导下,做着套利生意。

中行的这位中层表示,当时有很多企业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钱,银行也赚了不少。

当时人民币在境外是非常便宜的,香港人民币利率在今年年初时是2.2%,现在在3%右,而国内是4%~5%。

中国银行今年年初曾给宝钢在香港离岸市场发了27亿人民币债券,中行国际部做了测算,宝钢发债如果在国内市场的话,能高出150个基点。

人民币离岸、在岸两个市场形成的利差,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2010年,在英国和新加坡等地,人民币一年期利率只有零点几,如果商业银行在香港地区发大额定期存单,当时的成本也就0.7%,然后用5%在国内做贷款,这个利差是相当可观的。

这位人士还说,人民币国际化试点以来,企业进出口选择用人民币,汇兑损失就很少了,去年如果用欧元签出口合同的话,亏损将非常大。

现在香港人民币利率在上升,这是因为国外人民币市场越来越大,人民币流动性也越来越好,大家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很多人愿意借人民币了。

保守与激进

银行国际业务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国际融资;创新;商业银行;表内业务;表外业务

一、国际融资创新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国际融资创新是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趋势,其表现为国际融资工具不断地开发和运用,国际融资模式理论根据及其运作机理不断演变。

1.国际融资工具创新及其演变发展趋势

国际融资工具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承载工具。国际融资工具创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银团贷款为标志的国际信贷融资工具创新是第一阶段;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工具创新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国际项目融资工具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融资工具创新首先表现为国际信贷融资工具的创新。它是国际融资工具创新的早期发展阶段。国际信贷融资工具主要包括国际商业性质的信贷融资工具,如普通商业银行贷款、银团贷款、具有优惠性质的国际金融机构信贷和外国政府信贷、具有贸易融资性质的出口信贷融资方式以及福费廷等。

20世纪80年代,国际融资创新主要表现为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主要包括国际股票融资工具的创新和国际债券融资工具的创新以及票据融资工具创新。国际股票融资工具创新是有价证券融资工具创新的较早形式,包括普通国际股票融资工具以及ADR和GDR。国际债券融资工具创新是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外国债券融资工具创新和欧洲债券融资工具创新两个方面。正是由于国际债券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导致了令人瞩目的国际融资证券化趋势出现。与此同时,共同基金创新迅速崛起。

20世纪末,国际融资呈现了崭新的特征,国际项目融资方式应运而生。国际项目融资工具是国际融资创新的新趋势。所谓项目融资是以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为融资依据,或者说以项目本身未来的现金流量为融资依据。据此人们又称其为表外融资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

2.国际融资模式内涵及其演变

国际融资模式是指国际资金融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迄今为止,随着国际融资的发展,其融资模式分为传统型融资模式和新型融资模式两种。所谓传统型融资模式是指融资者利用本身的资信能力为主要融资依据进行的融资活动。此时,债权人在决定是否对融资者提供贷款或者购买债务人发行的债务凭据,依据的是该融资主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利润及其现金流量的情况,对于该公司所要投资的某个具体项目的认识和控制,则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因为,借款者注重的是融资者的历史和目前公司的信誉、业已形成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从无形资产等状态中获得应有的安全感。或者说传统型融资模式是注重融资者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并以其为融资基础进行的融资活动。

传统型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信贷融资工具和有价证券融资工具两大类。这种融资模式主要特点是:(1)融资规模相对较小,风险较小;(2)属于公司负债型融资或者表内融资;(3)融资的保守性;(4)融资期限较短;(5)融资成本较低。此种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那些资金需求规模庞大、风险相对较高的大型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

所谓新型融资模式又称为项目融资模式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模式。它是为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安排的融资,其借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贷款时,将该经济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将该经济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项目融资用来保证贷款偿还的首要来源被限制在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中。项目的经济强度是指项目本身未来的可用于偿还贷款的净现金流量以及项目本身潜在的资产价值。新型融资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融资和特许权融资。新型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融资规模庞大,信用结构复杂,风险相对较大;(2)属于表外融资,即依赖于项目本身的未来经济强度作为融资的基础;(3)融资活动具有开放性;(4)融资成本较高。因此,新型融资模式可以为项目安排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实现其按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实现的一些特殊的融资要求。其主要优点表现为:为超过项目投资者自身筹资能力的大型项目提供融资;为国家和政府建设项目提供形式灵活多样的融资,满足政府在资金安排方面的特殊需要;为跨国公司安排在海外投资项目中的债务追索权提供便利;创造一个适当的融资保证结构;能设计出一个具有竞争性的融资安排计划。

二、国际融资创新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

1.国际融资工具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表内业务发展

国际融资工具创新推动了国际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迅速发展。以银团贷款为标志的信贷融资工具的创新促进了商业资产业务发展。20世纪60年代,银团贷款作为一种新型信贷融资工具被开发出来就显示出它的极大优越性。首先,分散了风险。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遵循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原则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原则,而银团贷款很好地解决了信贷风险问题。一般而言,银团贷款可以起到分散信用风险的效果。其次,克服了资金来源的有限性。随着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满足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而银团贷款可以为融资者提供巨额的资金。因为银团贷款可以吸纳多家大中小银行参与融资,同时其市场运作空间极其广阔,除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外,欧洲货币市场也是银团贷款运作的主要市场。其三,扩大客户范围,带动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任何一家银行都希望与更多借款客户建立贷款关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扩大客户资源,并带动其他业务经营范围的扩大。因此,银行提供信贷融资时,即使能够满足单个借款人巨额的资金需求,也不愿意将贷款借给少数。而是希望通过参与银团贷款与更多的融资客户建立业务联系,提高银行的业务半径。

同时,国际融资促进了跨国银行业的发展。国际融资方式的创新为跨国银行也提供了广阔的资产负债业务以及表外业务的运作空间。1960年美国仅有八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总资产不到40亿美元,而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100多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总资产5000亿美元。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扩张,需要国际银行提供服务,特别是国际融资方式的不断创新,与之相应的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迅速发展。比如花旗银行在海外的业务主要为包销证券和推销保险,并成功获得了丰厚利润。为了支持大型国际融资工具的运作,推动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更为了抢占海外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相应的服务,跨国银行纷纷拓展海外服务业务

2.国际融资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张

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方式出现新的变化。1984年国际融资总额中,国际证券融资比例首次超过国际信贷融资的比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所谓的证券化的趋势。证券化融资过程,主要表现在股票(国际股票、ADR和GDR)、债券(国际债券)、商业票据以及共同基金这些代表着融资发展新趋势的融资工具取代了传统的信贷融资工具,成为国际融资市场的新宠。

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商业银行大宗贷款业务逐步失去主要市场,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越来越小,传统借贷业务优势地位逐步下降。以花旗银行经营来看,表外业务的收益不断增加,在总收入中已经超过利息的收入。由于融资工具的创新,融资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作为借款人的资金来源大大降低。1974年,美国银行贷款由占融资总额的45%降低到90年代初期的15%。银行的负债业务也有大幅度下降,表内业务的收益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传统上,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关注的重点,但是近年来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一直在积极地从事表外业务寻求利润。表外业务是指金融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但却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些表外业务主要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其次是出售贷款,又称为二次参与贷款,是这样一种合约安排:将某一笔贷款现金流量全部或部分销售出去,应将该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上消除。银行出售贷款的价格比该贷款的原始金额高一些,由此得到利润。另一方面是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若干专业化的服务来收取费用。如客户买卖外汇、代收抵押贷款、贷款承诺,在这种安排中,银行同意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要求,随时提供一笔一定限额内的贷款。

3.国际融资创新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际融资创新首先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商业信贷模式是根据借款者现有的资信能力和其潜在的偿还能力提供信贷安排。这种融资模式注重的是融资者业已形成的资产负债状况和一定的融资清偿能力,因此属于表内业务融资。同时,传统型融资模式中债权人对债务人有无限的追索权;也就是说,当银行贷款出现风险时,银行对借款人可以行使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追索其财产。

而国际项目融资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是依据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或者项目具有的潜在价值为融资依据提供的信贷安排。因此项目融资属于表外业务融资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而且债权人对债务人具有有限的追索权或者无追索权。也就是说项目融资中的债权人只能对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量享有有限的追索权,而对项目以外的其他任何资产无缘染指。可见,项目融资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

按照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模式,银行在安排信贷融资前要对借款人资信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对从信用级别到资产负债状况以及关联交易状况进行彻底的审查分析,作为提供融资的依据。而项目融资是根据项目本身的未来现金流量或者说项目未来的潜在经济价值进行融资安排,这就大大超出了现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规则。也就是说,银行安排项目信贷融资,所考察的是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状况以及未来的潜在经济价值,作为融资安排的依据。不仅如此,银行为了确保自身信贷安全,还必须考察项目融资的信用担保结构。总之,项目融资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国际商业银行对项目融资及其相应的信贷安排管理还尚未形成相应的管理架构。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有关项目信贷融资安排的制度建设。

4.国际融资创新对未来银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银行业的发展像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历程一样,经过了不断异化、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发展过程。所谓传统银行模式,一方面,作为金融中介,充当资金借贷交易的融资主角,连接资金的提供者和资金的消费者,即商业银行;另一方面,是经营有价证券业务的投资银行。传统银行模式经历了混业经营阶段、分业经营阶段以及又重新回归混业经营三个阶段。随着融资工具和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直接融资必然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博弈的最终结果。这又意味着传统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将走向边缘化,传统银行模式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

银行国际业务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银行业;国际结算;人民币;商业性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752;F832.4

一、贸易融资业务对中国金融机构的意义

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贸易融资业务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一地位源于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中国对外经贸规模巨大,在全世界经济大国中贸易依存度最高,且多年来增长速度一直快于GDP增速,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改变。因此,金融机构若不重视这个巨大的高增长市场,就无异于自外于高速增长的机会。2010年,不考虑方兴未艾的服务贸易,仅考虑货物贸易,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9727.61亿美元,按2010年12月平均汇率1美元兑6.6515元人民币计算,折合人民币197733.20亿元,当年中国GDP初步核算数为397983亿元(《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49.7%。而且,越是经济发达的省市,外贸依存度越高,这一点进一步提高了贸易融资业务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如广东省2010年进出口总额8337.40亿美元(按进出口商品境内目的地/货源地统计),折合55456.19亿元,当年广东实现GDP45472.83亿元,外贸依存度高达122.0%。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在对外经贸发达的宁波市(按进出口商品境内目的地/货源地统计2010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986亿美元),宁波银行将贸易融资列为其公司银行业务的三大核心之一,与理财和网上银行业务并列。

其次,尽管存在一定的虚假交易(如后文将提及的“融资铜”交易),但贸易融资业务总体上都有真实交易支持,因此这部分业务资产质量较高。如招商银行2010年末贸易融资余额485.63亿元,其不良贷款率仅0.96%,在企业贷款各个类别中质量仅次于固定资产贷款(不良贷款率0.49%)。

第三,与近年来收益丰厚的房地产融资等项业务受资产市场行情波动影响较大不同,贸易融资业务总体上受资产市场波动影响较小,而且不是直接影响,这一特点进一步提高了贸易融资业务相对于其它业务的质量。

二、中国贸易融资体系的构成

中国现行贸易融资体系划分为商业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两个部分,前者在数量上构成了贸易融资业务的主体,但后者对前者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通过直接投入和降低特定业务的成本,政策性融资引导着商业性融资的方向和数量。特别是在大宗、长期和政治性商业性风险较高的领域,政策性融资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世界各国的贸易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一贸易大国,且积极主动运用商业性及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无论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还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市值、业务规模在全世界同行中均名列前茅,或独占鳌头。论商业性金融机构,中银集团2010年国际结算量超过1.97 万亿美元,列全球银行业首位;出口双保理业务量24.15 亿美元,也居全球第一(《中国银行2010年年报》)。论政策性金融机构,根据伯尔尼协会公布的2010年协会成员机构业务数据,中国信保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为1792亿美元,占协会总业务规模的13.3%,名列官方出口信用机构首位,承保金额增速继续领先。

三、中国贸易融资业务的初步估算

目前,中国金融统计和国际收支统计中没有建立独立的贸易融资统计项目,而由于保守商业机密等各种考虑,金融机构也很少公布详尽的贸易融资数据,因此,对中国贸易融资的总体规模目前还只能估算,暂时无法提供精确的统计数据。

估算中国贸易融资总体规模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两者各有其优劣。

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上,简便的估算办法是在资金运用方项目中剔除委托贷款项目,剩余部分即近似地视之为贸易融资业务。以此计算,2010年12月,中国金融机构外汇贸易融资业务规模存量为4505.45亿美元。但这一估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是存量数据,而非全年业务流量数据,且存在两项误差:第一,外汇贷款未必都是属于贸易融资;第二,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业务迅速发展,与此相应的人民币贸易融资规模也突飞猛进,仅仅考虑外汇信贷业务,可能低估中国贸易融资业务规模。随着人民币计价结算业务的持续增长,此项低估误差只会越来越大。

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虽然设置了“贸易信贷”统计项目,但根据其定义,这不属于我们所探讨的贸易融资范畴。国际基金组织1993年《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第二十章“其它投资”第414段对贸易信贷的定义如下:“贸易信贷包括由供应商和货物、服务交易卖方直接提供的信贷、在建(或即将动工的)工程的预付款以及与这类交易有关的款项(贸易融资不包括在内,他们列在贷款项下)。由于贸易贷款没有实际日期,贸易贷款可根据所有权变更日期记录的货物和服务交易的账目与国际收支记录的账目之差计算出来。虽然贸易信贷和预付款通常是短期的,但是他们还是细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类。”在现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贸易信贷放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其它投资”项下。在资产项目中,贸易信贷的借方表示我国出口商对国外进口商提供的延期收款额,以及我国进口商支付的预付货款,贷方表示我国出口延期收款的收回;在负债项目中,贷方表示我国进口商接受国外出口商提供的延期付款贸易信贷,以及我国出口商的预收货款,借方表示归还延期付款。因此,《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贸易信贷”项目与我们所探讨的贸易融资不同,前者属于商业信用,后者属于金融信用,尽管预付货款者、赊销者的营运资金中可能有很高比例来自金融机构信贷。基于商业信用的贸易信贷种类主要有预付货款(payment in advance)、延期收款(赊销,open account)、延期付款,在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汇付方式完成支付,基于金融信用的贸易融资种类主要有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保理、福费廷等。在贸易信贷交易中,资金支付、接受双方均为工商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仅发挥支付中介功能;而在贸易融资交易中,资金供给者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向卖方提供融资之后,取得对买方的代位求偿权。

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我们只能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其它投资”项下的“贷款”项目推测贸易融资规模。根据定义,在资产项下,借方表示资产增加,贷方表示资产减少;“贷款”项目的借方表示我国金融机构以贷款和拆放等形式的对外资产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在负债项下,贷方表示负债增加,借方表示负债减少,“贷款”项目指我国机构借入的各类贷款,如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组织贷款、国外银行贷款和卖方信贷,其中贷方表示新增额,借方表示还本金额。在《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资产项下,贷款贷方197亿美元,借方407亿美元,其中长期贷款贷方277亿美元,短期贷款贷方197亿美元,借方131亿美元。负债项下,贷款贷方5860亿美元,借方5069亿美元,其中长期贷款贷方264亿美元,借方163亿美元,短期贷款贷方5569亿美元,借方4906亿美元。

四、主要金融机构2010年贸易融资及其它国际业务规模与发展

(一)中国银行

作为老牌专业外汇银行,中国银行在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等项业务方面占有近乎压倒性的优势。2010 年,中国银行集团国际结算量超过1.97 万亿美元,为全球银行业首位;中国内地外币贸易融资余额475.02 亿美元、外币保函余额562.21 亿美元,市场份额保持绝对领先;出口双保理业务量24.15 亿美元,也居全球第一。

在2009 年7 月启动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市场上,中国银行也利用自己的传统优势取得了高速增长。除现有的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产品均适用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外,中国银行还依托在中国商业银行中最为广泛的海外网络,在海外形成了涵盖存款、贷款、国际结算、清算、资金、信用卡、保险、基金等业务的全面的人民币产品体系。2010 年,中国银行境内试点行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超1600 亿元,业务发生额及年末余额均较上一年度翻番,中银香港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及结算业务超3500 亿元。内地业务范围拓展至20 个试点省区的23 家一级分行,服务不同行业的客户超3000 家,业务规模、业务笔数、客户数量等均持续领先同业。在国际上,中国银行海内外机构已为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成功办理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并发挥跨境人民币清算上海行模式、香港清算行模式并重的独特优势,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清算渠道。

在贸易融资产品创新方面,中国银行在2010年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其汇利达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供应链融资叙做范围不断拓宽,办理了全球首笔TSU( Trade Services Utility)平台下订单融资业务及BPO(Bank Payment Obligation)项下出口商业发票贴现业务,推出了银团保函、海事保函、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保函等多种创新业务。

在国际业务领域,中国银行还有一项突出优势是与境外金融机构客户合作最为广泛。中国银行在两岸银行之间率先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创新推出“中国柜台”服务模式,在中行未设立分支机构的海外地区设立“中国业务柜台”,为“走出去”中资企业、个人以及外国企业开展中国业务提供服务;推出中俄两国商业银行间首笔人民币信用证业务;积极拓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清算业务,涵盖10 种货币,进一步巩固本行海外分行作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当地一级清算行的地位。

(二)中国工商银行

2010 年,中国工商银行境内分行贸易融资累计发放9747 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其中国内贸易融资6244 亿元,增长66.8%,国际贸易融资3503亿元。2010年12月31日,在“流动资金贷款”项下,工行贸易融资余额4887.30亿元,占公司类贷款总额(47003.43亿元)的10.4%。全年工商银行境内分行累计办理国际结算7827 亿美元,增长43.4%。

为发展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中国工商银行在2010年加强了与外资行进口代付业务合作,试点办理内外联动项下出口融资和进口代收承兑融资业务。推广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业务,带动出口订单融资、全球快汇和结售汇等业务发展。累计完成53 家境内外机构单证业务集中,新设合肥、成都单证分中心,提升单证和贸易融资业务集约化经营能力。为了加快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工商银行把在本行开立境内人民币清算账户的境外机构和行覆盖至31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全球人民币同业清算网络。

(三)中国建设银行

2010年全年完成国际结算量6670.26 亿美元,同比增长43.42%,增幅在四大行中排名第一;实现收入30.47 亿元,同比增长46.02%。贸易融资表内外余额合计2622.10 亿元,增长52.76%,国际业务发展状况良好。在贸易融资等国际业务产品创新方面,建行2010年成果甚丰,成功推出了大宗商品融资套期保值、银行保单项下融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应收账款池融资、外汇现金管理等一系列新产品。

(四)中国农业银行

境内分行全年累计发放国际贸易融资563.07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8.1%,实现国际贸易融资手续费收入8.73 亿元;完成国际结算量4679.1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03%,实现国际结算业务收入9.01 亿元;边贸结算业务稳步发展,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农行积极配合国家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大力支持企业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境内分行全年对外提供担保61.7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7.1%。

为了发展贸易融资和国际结算业务,2010 年农行持续优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流程,加强品牌建设,加大产品创新力度。2010 年,农行成立总行国际结算单证中心,推进单证业务的集中处理,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在试点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地区,推出“跨境融易通”和“跨境双币通”产品。

(五)交通银行

2010年交行贸易结算业务增长较快,支付结算与手续费收入人民币33.20亿元,同比增长39.26%。在交通银行持有的外币资产中,贷款和应收款2010年初为2320.79亿元,年末为2781.12亿元(其中包括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发放贷款和垫款、应收款项类投资)。

在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交行在2010年作出了不少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步伐,获批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试点,实现由贸易结算服务向境外融资服务的延伸;首家获得在上海地区开展新台币现钞与人民币双向兑换业务资格,成为境内经营外汇币种最多的两家银行之一;率先推出航运金融“租约融资”产品,办理业内首单人民币跨境融资、出口买方信贷、境外船舶融资“三合一”的创新融资业务;不断加强现金管理服务,成功实现及优化了二级分账户、联动账户、票据池等多样化功能,连续几年荣获《欧洲货币》和《亚洲货币》的“中国最佳现金管理银行”奖。

(六)招商银行

2010年,招商银行完成国际结算量2273亿美元,其中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282亿元,市场份额占比5.53%;结售汇交易量915亿美元,累计发放贸易融资167亿美元,其中叙做进口代付25亿美元(占贸易融资总额的15%),运用福费廷业务办理资产转让5亿美元,办理国际保理24亿美元,出口保理服务质量在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全球年会上蝉联全国第一,全球第五,排名较上年提升三位;国际双保理市场份额接近20%,比上年末大幅提高;实现国际业务非利息收入20亿元。在上述国际业务中,境内外、离在岸联动结算业务增长强劲,在总量中占比达到40%;出口买方信贷及境外银团贷款全年对外签约项目7个,签约金额合计近7亿美元,堪称招商银行国际业务重大突破。截至2010年末,招商银行国际结算、结售汇、外币存款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为支持国际业务发展,2010年在机构布局和产品创新方面着力甚多。收购的永隆银行与招商银行整合进展较大,实现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纽约分行美元清算与贸易结算业务初具规模,风险与合规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香港分行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重点开展境内外联动产品创新;伦敦代表处积极做好调研与联络工作;台北代表处设立申请正式获批;招银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发展大型设备、飞机及供应商租赁业务,收益水平居国内同业前列;招银国际实现IPO业务零的突破。

(七)民生银行

2010年末,民生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人民币贷款余额76.61亿元,外币贷款余额18.99亿美元,新增贷款不良率为0%,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6.91亿元。

在各类贸易融资业务中,民生银行保理、国内信用证、保函、银团贷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特色业务发展迅速,以下业务较为突出:

保理业务保持同业领先地位,报告期内业务量615.57亿元,业务笔数57729笔。其中,国际双保理业务量9.23亿美元,位居国内同业第三;国际双保理业务笔数9857笔,位居国内同业第一。为此,民生银行获得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第42届年会最佳出口保理商服务质量进步奖第二名。

以“走出去”融资、船舶融资和长单融资为核心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势头良好。确定以3―10万吨散货船为主要支持船型的船舶融资经营方针,作为牵头行成功组织由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参加的银团贷款,开发推广船东融资新模式,筹建“中国民生银行船王俱乐部”;创新“走出去”融资商业模式,成功支持民营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光伏电站项目的建设期融资,创新成套设备出口和工程承包项下中期结构性买断业务。

在服务客户方面,民生银行基本建立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为战略客户、以中型民营企业为基础的稳定客户群,突出特点是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民生银行在对公贷款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继续集中向民营企业倾斜,2010年末有余额民企贷款客户8192户,一般贷款余额3886.35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92.80%和34.58%。民生银行年度新增贷款66.17%以上投向了小微企业,“商贷通”贷款全年累计发生额近3000亿元,不良率为0.09%,很好的实现了“高增长、低风险、高效益”。

就总体而言,民生银行贸易金融经营思路是“走专业化道路、做特色贸易金融”,奉行“专业、专注、专业化经营”方针,已经建设形成覆盖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贸易融资等在内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拥有遍布全球的行网络和通畅的清算渠道,能够为客户提供以应收账款、进口贸易链融资、保函、服务增值及结构性贸易融资为核心的贸易金融综合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内外贸一体化的多环节、全过程的贸易融资需求。

(八)中信银行

2010年,中信银行收付汇量达到1727.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53%,比全国对外贸易增速高出0.8个百分点;贸易项下收付汇量突破1500亿美元,持续领跑中小股份制银行;非贸易项下收付汇量达到162.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80%,业务增速明显加快;发放贸易融资113.09亿美元,期末余额39.11亿美元;累计完成进口代付106.68亿美元。2010年,中信银行国际结算量市场份额为5.83%,比上年上升0.2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中小股份制银行领先地位;实现国际业务总收入21.8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0.24%。资金资本远期结售汇交易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结售汇收入首次在中等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2010年末,中信银行开出信用证1165.29亿元,比上年末的525.85亿元增长122%。

2010年,中信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高速增长,全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量达390.57亿人民币,市场占有率11.16%,位居国内所有商业银行第三位,作为一家中型商业银行,堪称佳绩。国内信用证成为中信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开证额达534.81亿元人民币,为上年同期的4倍。

在发展各类贸易融资和国际业务的进程中,中信银行积极与BBVA和中信银行国际开展合作,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海外平台渠道优势,收效显著。与此同时,在产品和服务方案创新方面着力颇多,推出了信保、保理、货权质押等产品。

(九)浦发银行

2010年,浦发银行国内、国际结算业务量增长迅速,其中对公国内结算收入实现9822万元,同比增幅46.98%;国际结算业务量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1342亿美元,同比增幅超52%。

(十)光大银行

光大银行将塑造“阳光供应链”品牌作为业务重点和突破口,力图围绕供应链深化全方位金融服务方案,有效带动上、下游业务全面开展,在此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促进贸易金融快速发展。2010年,光大银行的商品融资、国内信用证和保理等贸易金融主要业务均取得了良好经营业绩,其中商品融资同比增长126%,国内信用证同比增长71%,保理同比增长68%。

(十一)上海银行

2010年,上海银行加快了开发和推广贸易融资业务产品,贸易融资业务授信总额比2009年翻番,客户数比2009年增长60%。其中创新推出的汽车经销商融资产品年内累计授信超过7亿元。其表外项目中,开出信用证2010年余额67.3737亿元。

在贸易融资相关业务方面,上海银行的特色在于港台业务,2010年港台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25%。上海银行力图依托沪港台“上海银行”战略合作平台,整合资源,积极推进三地企业客户共同营销和联动服务。持续提升台资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展业。2010年4月,上海银行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签署第三轮合作协议,启动上海地区“2年100亿”台资企业专项授信。6个月内已向上海台资企业累计发放贷款25亿元。持续推进深圳和天津地区“2年10亿”的专项授信。

(十二)兴业银行

2010年,兴业银行累计办理国际结算业务325.18 亿美元,累计办理结售汇业务234.03 亿美元。其贸易融资经营思路是扎实有效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建立健全业务运营模式,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做好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工作。

(十三)广发银行

立足于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省,广发银行着力塑造了供应链金融品牌“贸融通”,2010年末贸易融资余额2219亿元(含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国际结算量617.91亿美元。

(十四)宁波银行

宁波银行将贸易融资、理财、网上银行列为其公司银行业务三大核心,2010年末开出信用证38.0924亿元。

(十五)国家开发银行

截至2010年末,国开行外汇贷款余额1413亿美元,贷款项目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对外投融资合作的主力银行地位。当年成功运作了中委大额融资等一批重大项目,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以及中信泰富、铜陵有色、金风科技、西电国际等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对非中小企业贷款覆盖非洲23个国家。

(十六)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2010年中国信保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为1792亿美元,占伯尔尼协会总业务规模的13.3%,名列官方出口信用机构首位,承保金额增速也继续领先。

五、中国贸易融资主要业务类别及其创新需求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贸易融资主要业务类别包括信用证打包放款、出口押汇、卖方远期信用证融资、出口发票融资、开证授信额度、信托收据、进口押汇、买方远期信用证融资、国际保理、福费廷、融资租赁,其中以各类信贷工具为主,其它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如国家开发银行虽然除了银行业务之外还有其他类别业务,但融资租赁等可以划入贸易融资范畴的其它业务类别规模相对很小,对利润的贡献也很小。在国家开发银行合并财务报表中,2009年其融资租赁应收款仅182.51亿元,而客户贷款和垫款多达36901.59亿元;2008年国家开发银行利润总额279.38亿元,其中银行业务利润402.68亿元,租赁业务利润仅1.25亿元。

随着中国出口商品、服务结构不断丰富和提升,对汇率避险等各项需求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供能满足企业汇率避险、开展新业务和长期业务的贸易融资新产品。在这方面,值得称许的是,中国金融机构在顺应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开发相应贸易融资产品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如中国进出口银行目前提供的出口信贷产品不仅包括传统的货物贸易融资工具,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品(含软件产品)出口卖方信贷、文化产品和服务(含动漫产品)出口信贷这样面向服务贸易的融资工具。但就总体而言,中国金融机构还需在丰富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继续付出较大努力。

六、中国贸易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

就总体而言,中国贸易融资业务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在国内以正面的激励政策为主。如商务部与中国信保联合下发的《关于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优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通知》要求重视出口信用保险风险防范和政策引导作用,称金融危机以来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防控作用充分体现,政策进一步增强。要求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引导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提高外贸质量和效益,推动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要求扩大中小企业承保规模,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而且要求出口信用保险重点支持机械电子、高新技术、纺织服装、轻工、医药、农产品六大行业出口,并对船舶、汽车、成套设备出口给予支持,扶持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贸易四大领域发展,并增强中国信保综合服务平台功能,积极打造出口风险综合防控平台,将国家风险评价、出口信用保险、买家资信调查、商账追收等纳入平台管理。要求中国信保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不断丰富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将风险管理与信贷结算相结合,共同为企业量身定制保险与融资服务方案,改善贸易融资环境,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等等。但在国际上,要注意防范政策性贸易融资工具被列为“补贴”项目而引发贸易争端。

就局部而言,中国贸易融资业务也面临一些违规业务和副作用带来的监管强化措施的干扰,其别突出的是变相资本流动风险下的监管问题。典型如“融资铜”问题。以融资为目的的进口铜交易近年来在我国部分企业中颇为流行,其基本业务模式是通过银行开出延期付款的美元信用证,进口铜到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销售换取人民币现金。如果企业能开出6个月信用证,经过这样的操作,能取得大约5个月的资金运用时间,到期后还可通过同样的操作继续这一融资模式,借新债还旧债。2010年我国进口未锻造铜3381942吨,金额251.3646亿美元,平均单价7432.6美元/吨,假如进口1000吨铜,可取得743.26万美元资金,折合人民币约4944万元。由于通过这种方式融资的企业通常属于国家宏观调控限制行业,且这类企业通常冒险倾向较高,这种表面上的贸易融资、实际上的短期资本流动政策风险和商业性风险都不可忽视,也理所当然受到了外汇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狙击。

银行国际业务工作总结篇6

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经历了经济泡沫破灭的打击。近年来,海南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有了全面的提升,但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不大,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所需的金融支持更为迫切。

作为海南发展速度较快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光大银行海口分行一直注重通过金融创新实现自我优质发展,全省第一家自助银行、第一款理财产品,第一个汽车行业“全程通”金融服务方案等系列创新金融服务的推出,为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1年六月末,光大银行海口分行资产总额达224亿元,实现账面利润1.98亿元,员工总数388人,在海南省开设离行式自助银行91家,布设各类自助设备226台,在光大银行系统内综合考核排名第二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进程中,光大银行海口分行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和努力为海南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以机制创新推动内部管理升级,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夯实基础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和海南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企业财富持续增多,银行优质客户将大幅增加。银行业应牢牢把握机遇,加强机制创新,以新思路、新办法应对新形势、新环境,实现新发展。

光大银行海口分行创新实践“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首先,在全行范围内打破条线、部门、产品的界限,围绕客户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业务流程,把客户做深做透,提升客户贡献度和忠诚度,从而推动全行客户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其次,充分发挥全行综合优势开展公私联动,强化公私交叉营销,整合各条线、领域的资源,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快内部流程再造,将前中后台操作职能全部进行条线管理,以控制风险,降低操作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夯实了基础。

二、以联动创新发挥集团优势,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

在海南金融业中,与光大银行海口分行同属光大集团的还有光大证券驻琼机构。独特的产业集合优势,使光大银行海口分行成为省内唯一一家拥有证券、基金、期货关联企业的银行机构。

光大银行海口分行充分依托中国光大集团强大的金融背景,发挥金融产品门类齐全、金融专家荟萃的优势,创新集团联动方式,与集团所属其他金融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有机整合银行、证券业务资源,在资金业务、第三方存管业务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光大银行海口分行不断开拓银行与资本市场的业务互通,设计丰富的产品与服务组合,为客户量身定制横跨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领域的服务方案,使金融消费者享受到光大银行所提供的综合性、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三、以结构创新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国际旅游岛建设配套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2010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光大银行海口分行及时把握这一重要历史机遇,认真分析《意见》中关于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和政策指导,结合自身发展和业务特点,及时调整了信贷政策结构,重点支持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密切相关的产业。并以优势项目争取总行的信贷支持,着力扩大了分行信贷规模。光大银行海口分行积极参与了海南省主要的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旧城改造、生态环境改善项目,侧重对旅游景区景点、三亚旅游环境的改善升级项目授信,重点支持海南省十大工程建设,积极为海南旅游环境改善提供资金支持。

经过信贷结构调整和创新,光大银行海口分行不仅置换了和政策性银行的间接银团贷款近50亿元,而且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支持迅速扩大了信贷规模,保证了信贷资产质量的优良,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升级。

四、以项目领域拓宽创新支持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在积极投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同时,光大银行海口分行不断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配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结构调整,支持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具有创新性的环保项目,如污水处理项目和昌江核电项目;充分结合海南现有的产业基础、港口条件、重点工业园区以及开发区产业布局,积极支持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药谷建设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依托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大力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通过开发保兑仓、货权质押授信、保理、进出口通、出口退税帐户质押授信等产品,满足港口经济辐射范围内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无缝衔接;通过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开发银企通、银关通、银关保、银税通等网银产品,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丰富的现金管理业务,大力支持海南保税港区的快速发展。

光大银行海口分行还积极参与推动人文智力项目的建设,通过加大对高等院校的授信支持,助力大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医药连锁店医保项下应收帐款融资,支持特色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对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力度,为海南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五、以模式创新完善链式金融服务,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近年来,光大银行海口分行着力推行模式化经营工作,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化经营方针推动银行与企业由单纯的财务合作向产品供销深入,由单一企业合作向批量化上下游企业合作转化。

海南省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项目的核心工程之一,光大银行作为该中心的唯一清算银行,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深化旅游金融服务。分行以链式金融服务理念为依托,加大旅行社、旅游车、酒店、景点、机场等领域的银企合作力度。通过开展对运营车辆总对总按揭、铺设POS机、办理信用卡、商务理财卡、代付等业务,搭建更为全面、方便、快捷的旅游金融服务平台,有力支持了海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六、以平台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推国际旅游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在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中,光大银行海口分行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坚持“战略引领、制度先行、模式推进、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客观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中小企业扶持培育工作。

光大银行海口分行通过与担保公司搭建风险共担平台、与核心厂商搭建链式融资平台,通过委托贷款、贸易融资产品模式化为中小企业包括医药、旅游房地产、矿产资源加工、农产品加工、旅游装备制造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为海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便利的融资条件和丰富的融资品种,帮助中小企业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同时,光大银行海口分行密切关注海南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积极做好市场调研,结合区域特点制定营销指引,根据企业特点推广新型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在投资银行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广选择权贷款的运用,为中小企业上市提供投行顾问支持;充分运用房地产投资信托产品,协助企业发行信托受益券,满足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为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提供顾问咨询服务等,不断为国际旅游岛提供更全面、快捷的金融服务。

七、以科技创新推动金融服务,大力打造安全便捷的电子银行系统

电子银行具有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安全稳定的特点,能够为客户提供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金融服务。光大银行海口分行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不断优化软件和硬件配置,开发符合时代需求的电子银行系统,为客户带来全新的金融服务体验。

在“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易用性最好的电子银行”的服务理念指引下,光大银行海口分行实现了对各电子渠道的统一管理、协同发展,不断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金融服务,逐步构建起了面向全行客户的全新金融服务体系。光大银行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合作伙伴合作,打造行业内首个开放式网络缴费平台,便利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缴费难”的困境。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成为最受欢迎的业务之一。光大银行海口分行同步推出手机银行iPhone和iPad客户端,以简洁流畅的UI设计,为客户提供最佳金融软件使用体验。2011年11月,光大银行海口分行推出了第一个24小时自助银行旗舰店,凭借高科技的设备支持以及人性化的服务,分行电子银行建设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八、以创新服务推动软实力提升,构建国际旅游岛金融服务新标杆

自2009年光大银行总行推行“阳光服务”以来,光大银行海口分行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作为全行软实力提升的抓手,秉持“阳光在心,服务在行”的品牌理念,以“对内服务提高效率,对外服务提升品牌”为目标,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分行的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海南岛内银行业服务的一面旗帜。

银行国际业务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国际结算;融资;创新

【Abstract】In a competitive market environment, the commercial bank continue to innovate to find new profit growth point. For focusing on deposit and loan business, commercial banks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mediate business. The talent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can be more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nking business,which becomes commercial bank’s value aspect. In this paper, with the local commercial bank staff interview and practical business investigation, we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 of talent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department in the modern commercial bank . Finally,we expect to bring some inspiration on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

【Key words】I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Financing; Innovation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核心,在当今中外资银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断寻求更稳定的利润来源。目前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来自于存贷差及中间业务收入。而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将是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点目标。商业银行的中间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以及咨询顾问类业务等等,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大力创新其中间业务进而试图吸引更多的客户。如此众多种类的中间业务中,支付结算类业务算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类中间业务,主要是通过提供结算工具为购销双方或收付双方完成货币收付、转账划拨行为的业务。在发展创新业务的同时,传统业务也不能怠慢;在研究业务发展的品种及风险控制时,对于业务人才的研究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从经营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国内结算业务和国际结算业务。国际结算是指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的货币支付环节,而此涉及的跨国货币支付活动正是通过银行作为中介提供服务来完成,从而偿付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它的英文表达为international settlement。从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历年发展情况看,其在处理国际结算业务时侧重于货币收付行为。商业银行通过在这些货币收付行为中提供银行服务收取相应的手续费,这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近年来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手续费收入不断增加,如中国银行2012年累计完成国际结算业务量2.78万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4.66%,其收取的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为12,165百万元人民币,比2011年增长 11.55%。而从国外商业银行经验看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商业银行正需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其中国际结算人才如何能够更加适合银行业务拓展的需要成为商业银行重视的方面。通过与本地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多次座谈以及现场实际业务的考察,以下总结出现代商业银行国际结算部门对于国际结算人才需求的特点。

1 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国际结算基本知识包括国际结算工具的使用,国际结算方式的流程及特点,国际结算过程中的单据制作及审核以及贯穿整个国际结算过程的国际贸易惯例。如涉及国际贸易术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及涉及信用证业务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电子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标准银行审单实务》、《跟单信用证项下银行间偿付统一规则》等。在实务中因为工作人员基础理论知识的薄弱导致的风险案例不在少数,因此作为国际结算部门从业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以上基本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涉及银行工作的审核环节,从业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进而有利于工作中审核单据,提前识别风险。同时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英语、国际贸易、金融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综合性人才。

2 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

国际结算属于银行中间业务中的国际业务范畴,其需要工作人员处理相关的单证,因为国际结算业务中的三种主要的结算方式所使用的文件都是用英语书写的,根据某种结算方式所出具、办理的各种单证、票据也都是用英文制作的,包括银行往来之间的信函都是英文。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商业银行在招聘过程中发现不少应聘者甚至是已经录用的员工在刚开始开展工作遇到英文单证时都略显手足无措,可见在学校虽学了理论知识,但并未重视英文专业名词的学习。因此商业银行期望本科教学能够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从而加强英语在国际结算过程中的应用。

3 提高融资业务能力

除了以上传统的对于国际结算人才的要求,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银行对国际结算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主要就是银行在国际结算中除了进行传统的货币收付业务之外,开始侧重向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商务部、中国财政部由2010 年12 月25 日联合发文《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促进贸易融资发展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为进一步改善贸易融资环境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和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充分认识做好贸易融资工作的意义,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贸易融资,努力改善金融服务、鼓励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加快政策性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加大对中小贸易企业的融资力度。因此国际结算不同方式中涉及到的贸易融资得到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视,商业银行期望在教学过程中如在讲授各种结算方式的进出口业务中加入进口融资、出口融资、进出口组合融资及装船前融资等方面的内容,能够强化学生融资业务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其对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产品具有较强的掌握能力。商业银行一方面希望能招聘到精通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的营销人员,又能有熟练的掌握专业的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专业知识类型的专家型员工。

4 提高创新能力

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希望他们能够招聘到的国际结算部门人才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包括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从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来看,各家商业银行都在重视国际结算业务的拓展,而目前市场存在的国际结算产品和服务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因此银行希望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能够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该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完成的,所以从学生时代就应该逐渐培养。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站在银行的角度思考如何创新出国际结算业务中的融资产品来吸引更多的客户,甚至举办创新型竞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学改革达到为银行输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目的。

5 培养具有耐心,注重细节的人才

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操作十分专业,属于分工明确的类型。部门当中的每个职员在其自身工作的领域基本只能接触到业务流程中的其中一个业务环节的某部分工作。而国际结算方式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的话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因为国际结算业务一般涉及金额都比较大,轻则几万,重则上亿。因此要求员工在工作中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并且注重细节,因为很多问题往往都是出现在单据的细微环节处。总之银行需要的是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的员工,这样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忠英,林琳.《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255-257.

银行国际业务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历史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历史性机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深化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9日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现状

伴随中小银行、外资银行市场占有份额持续攀升,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市场、人才等各方面均面临严峻竞争与挑战,只有积极寻找应对方针,推进国际化经营。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在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努力和国际国内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和相应的经济金融基础下进行的,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海外行和海外分支机构,银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当今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银行在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984家境外分支机构,海外资产达23,283亿元。截至2011年末,中行海外机构总资产比股份制改革前增长181%;中国银行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22%,海外利润也占到全行利润额的20%以上。中国工商银行依托强大的整体实力,通过收购、重组、股权交易等方式,在各大成熟市场及新兴市场进行广泛布局,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3家境外分支机构,与1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53家境外银行建立了行关系。

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1年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国有3家银行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显示了我国银行业结构优化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发挥自身优势,走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道路。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深化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化经营带来历史性机遇

伴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深化,客户的金融需求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迅猛增长,这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充分发挥人民币本币优势,各行应对该项业务予以高度重视,抓住机遇,借以稳步实现国际化战略经营。

(一)为银行开辟更多获利途径,以增加收益。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商业银行通过与行和境外分支机构合作,拓宽了业务范围,带动了商业银行境内外的人民币跨境联动业务,服务对象从境内企业扩展到境外企业和境外商业银行,服务业务从外币结算扩展到本币结算,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国际结算业务、人民币贸易融资及配套产品及服务,可不断为需求者及银行带来收益。

(二)促进银行国际业务多元化的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商业银行应把自身的国际化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借此推进国际化的步伐,实现其经营业务多元化发展。为满足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结算需求,我国银行可以为境外企业开立人民币境内结算账户,还可以吸收境外人民币资金,进而开展跨境贷款和融资,促进本外币一体化业务的全面发展;同时,采取因地制宜的经营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减少我国银行境外机构“水土不服”情况的发生,使之与当地客户的需求相适应。

(三)促进商业银行业产品的创新。企业对贸易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从单一需求转为个性化、综合性、全程性的需求,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预收预付保函、履约保函、押汇、贴现、保付、福费廷、国际信贷等结算及贸易融资类产品需求;另外,伴随人民币同业拆借和购售业务的增多,运用人民币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业务也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如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产品需求;以及为营造高效的境内外人民币结算渠道,对清算及现金管理类产品需求,这都要求银行推出对应的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创新产品,满足市场需要,实现金融营销。

(四)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不断扩展,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服务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加强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安全回流境外人民币,以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为突破口,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业务升级,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商业银行把握机遇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不断开展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由此衍生而来的日益丰富的人民币跨境业务,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认识机遇,并继续推动国际化经营。

(一)加强境内外国际业务客户的维护及拓展。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金融营销理念,分析金融环境及金融顾客的市场行为,对客户进行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营销。当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刚刚对我国所有进出口企业开放,有业务需求的客户必然有所增长,这就要求银行全面调查市场,分析企业的需求及方向,激发企业对人民币结算的需求,引导客户以人民币办理国际结算,以人民币跨境业务为基础,逐步推进国际化经营。

(二)加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创新。积极与客户沟通,充分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料,为客户“量体裁衣”,制定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业务品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开发,是跨境人民币结算顺利拓展,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核心。通过业务创新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银行,必然会占得发展先机。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围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加强相关业务的创新,加大研发新产品的资源投入,提供差异性个性化产品,形成丰富完整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线,为未来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

(三)加强海内外机构的风险监管。随着金融环境风险的不断加剧,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可体现在其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上,各金融机构都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伴随海内外机构不断增加、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监管标准和经营风险存在差异,增强风险防控的能力,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有效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治理能力,势在必行。

(四)加强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政府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本国银行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适时地进行金融改革,推进本国银行国际化;并通过加强政府间的合作,积极推进双边经济交往中对人民币结算的支持,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促进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言权,不断深化国际金融市场地位。此次六大部门携手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正是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及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政策性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幽晔.现阶段我国大型商行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经营策略[J].时代金融,2011.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