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8篇

时间:2022-06-16 01:20:36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篇1

5月8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抗菌素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在几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正式由卫生部对外,并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

正式出台的《管理办法》共6章59条,重点提出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从遴选到退出的全流程工作机制、细菌耐药预警机制等。

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表示,《管理办法》是对过去十多年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固化,为未来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抗菌药物将分级管理

“什么时候该用什么级别的抗生素?医生违规使用怎么办?《管理办法》里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其要求之严格,措施之具体,我们同行都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管理办法。”参与起草《管理办法》的核心专家成员、浙医二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王选锭说。

《管理办法》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并规定,具有高级职称医师,可授予特殊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可授予限制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职称的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同时,特殊级抗菌药不得在门诊使用。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在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村卫生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管理办法》规定,医院院长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第一责任人,并以此作为院长和医生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卫生行政部门还要对各医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排名并公布。如果抗菌药物使用考核不合格医生将被取消处方权。如果未按规定使用抗菌药,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责令暂停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当建排名、报告制度

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内部公示和报告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并予以内部公示;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医师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年报告一次;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半年报告一次。

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医疗机构应当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销售行为的管理,对存在不正当销售行为的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无理由超常处方取消医师处方权

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依据。

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处方权:抗菌药物使用考核不合格的;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

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六个月内不得恢复其处方权和药物调剂资格。

《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监督检查的主体。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布和诫勉谈话制度,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依法依规对医疗机构、医师和药师出现违反本办法的相应情形给予相应处理。

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部级和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动态监测、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医疗机构要及时掌握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及时有效干预。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篇2

 

自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紧紧围绕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并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这一活动目标,根据原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云南省卫生厅有关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要求、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结合“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和等级医院创建等,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和组织,各级医疗机构认真落实各项部署要求,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同时广大医疗工作者积极参与活动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品种结构较为合理;其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明显下降;再者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现将有关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根据原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云南省卫生厅有关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要求、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市卫生局每年均结合实际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同时每年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每年均结合实际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如**市延安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组织领导工作;此外,医院还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由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组织领导小组制定的年度和月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此外,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市卫生局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即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对全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县(市)区卫生局具体负责辖区内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实施,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

二、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一是组织市属医院分管医疗、药学及医务、院感和药学部门负责人参加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二是组织县级以上医院的分管医疗、药学及医务、院感和药学部门负责人由云南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经验交流学习班”;三是组织各县(市)区卫生局、五个国家(省级)开发(园区)社会事业局医政科科长、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部分民营医院的分管领导、药学、医务、信息、感染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卫生部办公厅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暨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四是组织全市医务人员参加全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员培训;五是组织200多名临床医师、药师参加国家卫计委在**举办的“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等。此外,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工作,如市妇幼保健院于2011年9月、2012年6月和2013年8月分别对全院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了“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云南昆钢医院于2012年11月29、30日两天举行了为期2天的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参与医师、药师近200多人次,覆盖面达90%以上。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保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持续开展,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栏、医患沟通会、网站信息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群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合理用药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氛围;二是继续把医务人员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营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内部环境。如市一院通过院质控会、院内网、医院药讯、临床微生物与抗感染通讯、宣传栏和组织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全院上下明确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政治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围绕重点,扎实推进。

(一)及时转发各种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文件,使全市的整治活动始终围绕着中心目标开展。

(二)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一是明确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主要责任人,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二是按照谁发证,谁管理的原则,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各自发证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此外,各医疗机构院长与临床科室主任也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三是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均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长、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三)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在医疗机构开展2011、2012年度和2013年上半年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根据云南省卫生厅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了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处方的现象。如市延安医院一是制定了《**市延安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二是医务部定期到科室抽查运行病历及医嘱,对个别越级使用情况及时纠正,以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使用抗菌药;三是严格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会诊制,并且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一律不放门诊使用,以促进该类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

2.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保障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结构合理。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口腔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儿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精神病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4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

3.实施备案管理。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要及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六)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不合理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事件等情况,及时调查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如市儿童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临床使用异常等情况,及时调查并提交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小组会议进行讨论,对于使用量异常增长的药品进行停药处理。

(七)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提高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标本送检比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市一院2012、2013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46.7%、68%,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75.5%、77%,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 89.93%、97%。

(八)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如安宁市人民医院在对全院医师和药师开展培训、考核的基础上,于2012年8月27日下发《安宁市人民医院关于授予执业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及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的通知》(安人医﹝2012﹞39号),对考核合格的医师分别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对考核合格的药师授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同时下发了安宁市人民医院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的管理制度与程序,对新调入我院及新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师,要先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才能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医院处方点评小组在每月的处方点评过程中,严格检查是否有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及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一旦发现,对处方医师进行通报及处罚,从目前检查情况来看,通过医院HIS授权管理,医院执行情况很好,无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发生。

(九)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二级以上医院组织感染、药学、微生物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病例。如市儿童医院按卫生部要求,对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截止2013年8月止,共随机抽查了全院医师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共367人次,处方及医嘱总数各5821张及251份病历,每月定期将点评结果交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小组讨论,根据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评价,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十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十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并纳入绩效考核、诫勉谈话、限期整改等处理,进行有效干预;安宁市人民医院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每月开展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工作,及时将点评结果交医教科及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审核,审核后每月一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情况通报,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内部公示,每张处方扣罚30元,在常规点评基础上,针对问题突出的科室,加大点评力度,不断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十)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为扎实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建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如市三院制定了《**市第三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考核奖惩办法》,医院根据监测情况对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对未达到相关指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科室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截至2013年9月底共进行诫勉谈话8次;如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每月坚持一轮处方及医嘱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点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反馈并对不达标科室给予经济处罚,2012年受处罚的科室累计达11个,2013年受处罚的科室累计达3个。此外,对达标科室给予奖励,近三年来,对控制达标且无不合理用药的科室累计奖励金额计10余万元。

五、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一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即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均分别不超过50种和35种,如市一院品种数为48种,市三院品种数为48种,市妇幼保健院为40种,市儿童医院品种数为50种,官渡区人民医院为33个。

二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即品规数均符合好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要求,即同一通用名称的抗菌药物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二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1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2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不超过5个品规;二级医院不超过2个品规。

三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明显下降。如市延安医院今年1-8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45.87%、7.78%、29.87%和38.57DDD/100人/天;安宁市人民医院今年上半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54.96%、25.22%、20.72%和35.18DDD/100人/天。

四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如市延安医院2011年1月(还未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比例为88.91%,,启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到2011年12月,该项指标已降一半,到49.38%,2012年,随着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该项指标进一步下降到27.55%,到2013年1-8月该项指标维持在28.30%水平,较好地完成了控制指标;市儿童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率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50.35%、29.68%和14.79%;市一院

六、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医疗机构领导不重视,致使本院对实施方案贯彻落实较差。二是少数医疗机构没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工作不踏实。三是部分医疗机构未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点评工作。四是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仍然存在,极少数还较严重,如清洁手术预防用药选择错误、用药时机不合理、使用疗程不合理、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及门诊使用特殊限制性抗菌药物等。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篇3

关键词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药品使用 控费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1-0057-03 

为更好地指导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的快速增长,国家和各省相继出台了《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牛育保险药品目录》,对城镇参保居民以及临床医牛的用药行为进行规范。药品目录作为医疗保险管理的重要部分,医保机构应对其实施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医保用药结构,明确医保基金主要费用流向,从而更好地调整药品目录、控制药品费用。这对维护患者利益、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率、提升患者的保障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医院作为药品使用的第一大终端,对其用药研究是分析药品市场、了解药品费用流向的重点。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南京、无锡及淮安市医保中心所提供的2012年18家医院(各市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各2家)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品使用明细,主要包括药品的药理类别、支付类别、剂型及相应的使用金额等。 

1.2 研究方法 

本文对药品的分类标准丰要依据江苏省药品目录标准库对药品的分类。同时,基于金额排序法,以药品费用累积占比为80%以上为评价标准,确定丰要用药品类及品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保药品支付类别分析 

由表l可知,一级、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目录内药品费用占比分别达到99.2%,98.5%和97%,说明现阶段江苏省目录内药品的利用度高,且目录内药品能基本满足治疗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药品目录设置及药品遴选的合理性。 

其中甲类和乙类药品总费用占比分别为92.5%、91.5%和81.2%,说明甲、乙类药品是医保用药丰要支付类别,是医保机构的丰要控费对象。 

乙类增补药品费用占比分别为6.7%、7%和15.8%,说明增补药品能更好地满足高层及医疗机构的临床治疗需求,但对低层级医疗机构的用药行为影响不大。 

2.2 医保用药主要品类分析 

各层级医疗机构医保用药丰要品类见表2。 

由表2可知,第一,各层级医疗机构医保用药丰要品类中均出现的有抗菌药物、内科用药、消化系统药物、循环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物这6大类,是医保机构控制药品费用的丰要对象。第二,各层级医疗机构医保用药品类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医牛的用药习惯等有关,进而导致医保用药品类的差异性。故在对医保目录进行调整或对药品费用进行控制时,需根据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用药结构,有针对性地加以管控。第三,二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比达到46.g%,明显高于其他品类费用占比,说明二级医疗机构存在抗菌药物临床滥用的情况。这可能与医牛选药不合理、处方剂量及给药方式不合理、患者不良的用药习惯等因素有关。进一步探究二级医疗机构丰要抗菌药物品种,发现依诺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等注射剂型的广谱抗菌药物费用占比很高,说明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能是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的另一重要因素。 

2.3 医保用药主要品种分析 

基于上文得出的6类丰要用药品类,同样以费用累积占比80%以上为评价依据,进一步分析医保用药丰要品种,结果如图l所示。 

第一,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物、喹诺酮类是抗菌药物丰要类别。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费用占比最高,这可能是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抗菌谱广、毒性较低,在临床上受到医牛与患者的亲睐。此外,数据显示,费用占比较高的几种抗菌药物均为注射剂,由于其费用明显高于口服制剂,可能导致抗菌药物费用较高。 

第二,质子泵抑制剂、肝病辅助治疗药物在消化系统临床应用中占丰导地位。其中,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费用占比最高,原因在于质子泵抑制剂在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等)治疗中疗效显著,抑酸作用持久。与其他类别抗酸药相比,疗效更确切、安全性更好,是此类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复合辅酶、异甘草酸镁亦是近年来肝病辅助治疗药物的首选。此外,这可能与肝病治疗药物价格较高、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逐渐增高及其较高的复发率有一定联系。 

第三,钙拈抗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拈抗剂及他汀类药物在循环系统药物临床应用中占丰要地位,且剂型以口服为丰。其中,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坎地沙坦阿托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等由于其疗效优、不良反应小、用药方便等,是临床上降压、调脂、稳定心血管功能的一线药品。此外,由于前列地尔在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环磷腺苷在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辅助治疗等方面的疗效优势,亦为临床上循环系统用药丰要品种。 

第四,神经系统用药以注射用脑血管病用药和中枢兴奋药物为丰。其中,长春西汀、奥拉西坦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的使用金额最高。这可能与脑血管病和中枢兴奋药品价格较高、治疗时间较长有关。 

3 讨论 

第一,从药品支付类别来看,目录内药品金额占比超过90%,甲、乙类药品金额占比远高于增补目录及目录外药品,乙类增补目录较好地补充了三级医疗机构的用药需求。说明江苏省医保药品目录的遴选与制定合理,基本上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同时为医牛临床用药提供了充分选择。 

第二,从丰要用药品类来看,医疗机构层级越高,品类构成越复杂。其中,抗菌药物,内科用药,消化系统药物,循环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物是江苏省医保丰要用药品类,是医保机构控制药品费用、调整药品目录的重点。此外,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丰要用药品类构成具有差异性,应针对性地加以管控。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篇4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提取某二级医院信息系统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数据,调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各项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及采取干预措施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1.2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计算方法统计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指标,本次调查的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也不包括滴眼剂、滴耳剂、软膏剂、阴道片等外用抗菌制剂[2]。

1.3干预措施

该院于2006年底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开始采取干预措施,主要是建立安全用药文化,统一文化价值观,使不合理用药会给患者带来伤害、患者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医生应用抗菌药物由传统的经验用药转变为循证应用、精确用药。其次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合理用药的知识培训力度,并进行考核;职能科室跟进,检查督导临床应用情况;利用信息化技术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2006年该院制定并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分级管理;2010年依据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修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调整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2011年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和医院等级评审,该院又进一步加强抗生素应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2011年10月1日起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不仅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指标进一步下降,促进了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一步规范,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真正达到了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2结果

2.12006年—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变化趋势

2006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4.00%,40.99%,43.09%,44.79%,42.83%,29.52%,28.89%,27.63%,28.91%和33.60%。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抗菌药物使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54.00%降至2015年的33.60%,降幅明显;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未超过40%,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3](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见图1。

2.22006年—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06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90.08,58.22,54.96,62.30,56.48,35.19,30.52,30.72,35.50和25.33(单位:DDD/100人/d)。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90.08DDD/100人/d,降至2015年的25.33DDD/100人/d,降幅明显;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未超过40DDD/100人/d,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3](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2.32006年—2015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2006年—2015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6.60%,13.07%,13.02%,9.52%,14.63%,62.82%,71.15%,67.13%,66.56%和66.74%。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6.60%上升至2015年的66.74%,增加明显;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一直在60%以上,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4](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见图3。

3讨论

抗菌药物是当今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及围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2]。但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可能会引发细菌耐药性增强,给个体带来损害[3]。加强管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有效控制细菌耐药、加强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医疗机构中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成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要策略之一[4]。因此,自2011年开始,卫生部先后下发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加强管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连续3年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指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多个方面对抗菌药物管理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并对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及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指标做出明确规定。该院自2001年开始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索管理的思路和模式,2006年底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开始采取干预措施。主要是建立安全用药文化,统一医疗文化价值观。首先尊重生命,循证医学,合理用药,精确用药,给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方案;其次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培训力度,职能科室跟进检查督导;利用信息化技术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科学指导临床。根据国家及省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2006年制定并实施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开始对该院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2010年根据国家新的法律法规修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调整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2011年该院根据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2011年10月1日起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2012年至2015年,该院充分利用好医院等级评审和标准化建设这个契机,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在对全体医务人员继续强化合理用药理念的同时,强调医学发展已经由经验医学进入循证医学时代,强调先诊断后治疗、根据临床指南用药的理念,同时充分发挥职能科室作用,质控科和医务部负责临床指南应用监管,药学部对科室用药合理性进行点评,将结果定期上报院领导并全院公布。每周的院周会上,合理用药管理及用药理念的教育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不定期就各科室常见病诊治指南及推荐用药情况对科主任进行提问。近15年来,该院共进行了两次大的持续质量改进,使得药品管理尤其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本调查显示,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和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在采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各项指标趋于下降,在采取强化管理措施后下降尤为明显,并且一直保持在较好的水平。表明该院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且具有可持续性,值得借鉴。

作者:刘洁 王超花 单位:东阿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尚旭明,刘芸,王盛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47.

[2]王超花,郭瑞臣.某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干预措施的调查评价[J].中国药房,2013,24(23):2669.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篇5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现状;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074-02

抗菌药物是人类控制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但随着其在临床的大量使用,尤其是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及各种不良反应也随之大量出现。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是一件关系到人类当前和未来安危的大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成为各个医院关注的热点,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

1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及因素

1.1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

当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医药界、家庭、农业和畜牧业及其他方面。在医药界存在五个误区:一是用药不对症,未进行必要的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二是无明确适应证而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三是无明确指征的预防性用药;四是用法、用量不当,未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的原则;五是过度使用高档或广谱抗菌药物。在家庭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规律性,甚至同时服用多种抗菌药物,导致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在农业和畜牧业,据美国统计,每年生产约23 000吨抗菌药,用于人类疾病治疗和用于农牧业各占一半。近些年,抗菌药又作为杀菌药在清洁剂中使用。

1.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因素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有医疗机构、公众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更为突出,选用抗菌药物时,或缺乏具体的实验数据,或无明确适应证,或无明确指征等。另外药品的虚高定价和药品生产企业的过剩所导致的药品临床促销活动,致使一小部分医生不顾病情的需要而多用高档抗菌药物。二是群众认识模糊,自我诊断,自购药品。2000年国家实行的药品分类管理给群众购药带来了便利,但在药店不凭处方即可随意购买抗菌药物也造成了滥用。三是管理缺陷,宣传不到位。目前医疗管理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监管不到位,对医师处方缺乏有力的技术和行政干预措施。

2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措施

2.1 教育为先,以合理用药促进医疗安全质量

通过定期举办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讲座,召开抗感染研讨会,公布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品种、天数、金额,细菌耐药监测及对不合理用药的典型病例进行剖析等多种形式,展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教育活动。为了适应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时更新知识,医院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在每个医生工作站安装了“临床合理用药咨询系统”,实现对药物的使用剂量、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查询,从而为医务人员实施药物治疗这一风险性医疗活动,增加了一道安全屏障,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抗菌药物药学知识的平台。通过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认识,促进了医院合理用药整体水平的提高。

2.2 建立健全医院管理组织和制度

加强领导是医院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各医院实际情况,成立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或相应管理组织,由主管业务院长任小组组长,成员包括临床经验丰富、用药知识全面的感染性疾病医师和外科医师、感染控制护士、药学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等。制定符合本医院、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协调、监控医院抗菌药物的购进及使用;负责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定期审查、总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经常性、各层面人员的药理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素质。

2.3 实施临床用药督导三级负责制

全院临床用药由督导组织负责,定期组织专家对临床科室病历用药情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用药;对临床科主任所管理病区的用药情况进行检查;每半年对各临床病区应用抗菌药物金额比率排在前3名的医师病历,结合专业特点、工作量和抗菌药物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临床病区用药由科主任做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这是医院实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的关键环节。病区则实行医疗小组长临床用药督导负责制,它是临床用药督导管理体系的最基本环节。

2.4 构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医院管理的自动化建设,已成为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最有效手段。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平台上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对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2.4.1 抗菌药物使用率在临床抗菌药物统计按时间点或时间段快速统计各科或诊疗组,在院患者或出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按科室或诊疗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反馈、考核。

2.4.2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对不同标本中,不同病区(科)细菌检出率进行统计;各病区(科)不同季节细菌检出趋势分析;对各病区(科)细菌药敏结果、产β-内酰胺酶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进行统计分析。对药敏进行评价,向临床提供更全面和更新的药敏指导。

通过抗菌药物使用的实时查询和出院患者抗菌药物的统计,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咨询和为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完整、可信的依据,提高了临床抗菌药应用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合理用药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卫生医疗机构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方法和技术,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达到建立以安全、有效、经济为核心的合理用药的工作目标,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美英.抗生素耐药性的起源、传播和对策[J].抗感染药学,2005,2(1):3.

[2]李世娟,辛苏宁,孙丽萍.浅谈医院合理用药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60-161.

[3]张亚莉,史占军,李中齐,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31-333.

[4]张万英.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99-101.

[5]谭海森,曹华.医院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41-43.

[6]刘雯静.医院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108.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篇6

卫生部同时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2011年4月起,卫生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国430多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的专项督导检查显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和临床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了一定控制。

《办法》明确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全流程工作机制,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干预力度,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明确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抗菌药物将正式被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医疗机构同一通用名的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两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医疗机构确因临床工作需要,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超过规定的,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详细说明原因和理由;说明不充分或者理由不成立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接受其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的备案。

据介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在乡、民族乡、镇、村的医疗机构独立从事一般执业活动的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办法》同时还对医疗机构及医师提出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该《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抗菌药物限规,在2011年5月和8月曾先后两次向社会征求意见。5月8日正式的文本显示主要内容变化不大,但在限制使用级的抗菌药物中明确了对价格相对较高的药物的限制使用。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篇7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 抗感染类药物

分析

将静宁县所属20家基层医疗机构2010年1~6月抗感染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基层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感染类药物,也为加强监管、改进监管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收集静宁县所属20家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2010年1~6月药品出库数据进行统计,统计内容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及用药金额。

抗感染药物分类:依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中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

数据处理方法:运用FOXPRO对数据进行分类、索引、汇总、排序。

结 果

2010年1~6月抗感染类药物使用金额前10位数据,见表1。

讨 论

使用的抗感染药物各类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位居前位。头孢菌素类具有抗菌谱广、作用强、耐受性好、不良反应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成为临床应用首选。喹诺酮类药是一类广谱、高效、无需做过敏试验,与常用抗感染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二重感染发生率低,比较安全的药物。糖肽类为去甲万古霉素,血液内科用量较多。适用于葡萄球菌属所致心内膜炎、骨髓炎、肺炎、败血症或软组织感染等。β内酰胺类,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用于重症感染病人。因每支金额大,所以排位靠前。

从表1看,静宁县20家基层医疗机构所使用的抗感染药物价格低廉,医疗费用下降。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品种上占50%,在金额上占了绝大部分。头孢菌素类属繁殖期杀菌剂,用于比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作用靶位是细菌的细胞壁,毒性较低。头孢菌素类抗菌谱覆盖率高,药物的组织分布广泛,适用于各部位较多种类的细菌感染。其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的可能性低于青霉素类。这些因素是头孢菌素类在临床上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但是,据了解,感染的重症病例在基层医院就诊者甚少,说明表1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大多数用于了一般感染。另外,头孢菌素类对肠球菌属厌氧菌脆弱类杆菌几乎无抗菌作用,不适用于这些细菌感染。且许多不良反应报告显示,虽然这类药物毒性低、引起过敏反应的几率小,但仍出现了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病例。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不应作为一线抗菌药物使用。

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克林霉素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问题较为严重,主要以全身损害、呼吸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为主。其中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血尿的问题相对突出。国家中心数据库分析报告显示,该产品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并且不合理用药是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为超适应证使用、剂量过高、用法不当、儿童患者超剂量用药等。从上表可以看出,克林霉素确实存在过度使用问题,因其使用方便,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而备受欢迎但忽略了不良反应问题。

中药注射剂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安全性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各系统损害及过敏性休克较为突出,这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2期上可见。

青霉素没有在表中出现,是因为其价格低廉,在金额上无优势。但即使以出库数量排序,也只能排到第5位,用量不及头孢呋辛钠、克林霉素、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青霉素使用于临床将近百年历史,至今仍是一种优秀的抗生素。虽然出现了耐药菌株,但其抗菌谱内的绝大多数细菌仍对其敏感,除了过敏性休克外其他不良反应很小,而且价格低廉、市场供应充足,理应成为使用量最大的抗感染药物。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篇8

为了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用药,2004年8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同时责成各级医疗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直至2007年1月,上海市卫生局公布了“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并从3月起正式实施。《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都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的规范性文件,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应高度重视、切实执行。

1 《实施细则》的特点

1.1 基本内涵与《指导原则》相符

《指导原则》包括四部分。前两部分为主体,第一部分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预防性应用和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三方面规定其基本原则,临床各科医师、药师等专业人员应予掌握; 第二部分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就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及加强合理用药管理与督查提出具体要求。后两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及“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实际上属附件,其内容大多可在经典专业参考书上查到。

上海市卫生局出台的《实施细则》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卫生部《指导原则》的基本内容重新组合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细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指导原则》的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后一部分将《指导原则》的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更加具体化。至于《指导原则》的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被省略,没有列入。

1.2 规范更具体、细致

针对临床上滥用抗菌药物的主要问题,着重在预防用药上规定得更加具体。例如“内科、儿科领域抗菌药的预防应用”一项中,《实施细则》除了重复《指导原则》规定的3条适应证,强调指出“对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昏迷、休克、心力衰竭、免疫抑制剂应用者等,预防用药既缺乏指征,也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对上述患者通常不宜常规预防用抗菌药”外,还特意列表阐明“抗感染药在预防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时的应用”,其中有预防用药指征的包括风湿热复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新生儿淋菌性或衣原体眼炎、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等十余类对象,对其用药品种、剂量以及用法和疗程均作详细说明,使临床实施有据可依。同样,《实施细则》按《指导原则》就不同种类的外科手术列表规定是否需预防用药以及具体用药品种、用药方案与疗程,从而形成统一的外科预防用药规范。

1.3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具体《指导原则》明确提出各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原则,但没有限定如何进行分级。而《实施细则》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和安全性并结合上海的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百余种药物具体分为“非限制使用类”、“限制使用类”和“特殊使用类”,且不同级、不同种类的医院包含的品种有所差别,以促进全面、合理地推行分级管理。

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列入分级管理的抗菌药物及剂型共124种。属“非限制使用类”的有35种,均为长期临床应用证实的安全、有效且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各级临床医师可根据对患者的诊断和其病情选用。大致包括青霉素、耐酶青霉素中注射用的苯唑西林和氯唑西林,氨基青霉素中的口服阿莫西林和注射用的氨苄西林,广谱青霉素哌拉西林,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及20世纪80年代的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注射用磷霉素,复方磺胺、呋喃类、甲硝唑、黄连素和制霉菌素。这些品种加上“限制使用类”的5种口服制剂(庆大霉素、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按“非限制使用类”管理,故基本上能满足大多数门、急诊和部分住院患者治疗的需要。属“限制使用类”的74种,鉴于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价格相对略高,需对其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故临床医师在患者病情需要应用时,应受到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留下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该类大致包括广谱青霉素中的美洛西林和阿洛西林,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头霉素类中的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氨基糖苷类、口服四环素类、氯霉素、新型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主要品种,替硝唑和奥硝唑,抗结核药和大多数抗真菌药,更能满足包括大多数较重感染患者和部分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需要。其中,头孢地嗪,大多数口服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奈替米星和异帕米星,奥硝唑,除氟康唑以外的抗深部真菌药共14个品种在二级医院按“特殊使用类”管理。属“特殊使用类”的有15个品种,某些用于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某些为新上市品种,对其疗效或安全性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品种;不少品种价格相对较高,因此患者病情需要应用时,应经感染专科医师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方可选用。包括碳青霉烯类,头孢米诺、拉氧头孢、依替米星,多粘菌素,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夫西地酸、伊曲康唑针剂,伏立康唑和卡泊芳净等。

对于一级医疗机构,92种抗菌药品也分成三类管理。“非限制使用类”34种,基本上与三级、二级医院相似,但多了青霉素V、苄星青霉素、林可霉素口服剂、磺胺嘧啶口服剂、联磺甲氧苄胺口服剂这5种,少了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哌拉西林,头孢丙烯、磷霉素钠针剂和制霉菌素口服剂这6个品种。“限制使用类”(43种)和“特殊使用类”(15种)共58种,与三级、二级医疗机构的“限制使用类”相比, 删除了其中抗菌特性类似,主要针对耐药明显病原、毒副作用较明显、基层较少应用或价格较贵的品种,包括:广谱青霉素中的阿洛西林,第三代头孢中的头孢唑肟与头孢地嗪,大多数口服第三代头孢,第四代头孢菌素,大多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针、阿莫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基糖苷类中的奈替米星与异帕米星,氯霉素,替硝唑与奥硝唑,部分抗深部真菌药(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及特比奈芬共23种,但增加了小诺米星、吉他霉素这2个品种,以及三级、二级医院中属“非限制使用类”的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哌拉西林、头孢丙烯和磷霉素钠针剂。所有的品种已能满足基层医院日常医疗的需求,且大多属安全、有效、价格较低的品种。

所有的常规抗结核药在二、三级医院的呼吸内科,按“限制使用类”管理,但对非呼吸内科则按“特殊使用类”管理,在所有二、三级医院的结核病科或一、二、三级结核病专业防治机构却按“非限制使用类”管理。

1.4 强调抗菌药的管理建章、责任追究

《实施细则》从上海实际出发,强调药事管理措施具体到位,包括医院必须设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并规定人员组成、职责、任务; 每一通用名药品的剂型只能选定1~2家生产企业的产品,定期公布抗菌药使用情况,实行动态监测,超常预警;每年至少进行合理用药培训2次,并作检查、考评和处理,切实纳入医疗质量与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2 执行《实施细则》必不可缺的措施

抗菌药物作为最常用、最普遍应用的药物,虽然长期推荐合理应用,但收效甚微。笔者分析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我国医学教育“重诊断轻治疗”,多年来医药院校的学生在校均未经正规的药物治疗学培训,以致造成几代人“先天缺陷”;二是对临床合理用药缺乏严格的药事管理。这次贯彻《指导原则》与《实施细则》恰恰为纠正滥用抗菌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以此为抓手规范医务人员用药。

2.1 切实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的作用

实践证明,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不可能有效推行合理用药。因此,各级医疗机构首先应将管理队伍建立起来,将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相关专家与医药卫生技术骨干整合到一起,结合实际建章立制,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看出成效。

2.2 分类、分批对医药人员进行培训

应由分管领导、临床专家和临床药学专家亲自授课,宣讲两个文件的精神与具体规范,使每一个相关员工知晓。培训的重点放在合理用药重要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章制度。内容包括:⑴严格治疗性与预防性用药的适应证;⑵如何尽早确定致病原针对性选择有效、安全、适当、经济的抗菌药;⑶如何科学地给药(途径、剂量、次数、疗程、联合用药);⑷特殊生理、病理状况下的患者的用药;⑸分级管理内容及管理、督查、奖罚、考评等规章制度。对于抗菌药物使用量大的临床科室与药剂科人员、医药院校实习学生应列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系统培训。某些细节需具体讨论,统一看法落实措施,做到管理“细而不死”。例如单纯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时,或免疫缺陷者发热可能为细菌、真菌感染需用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时,都应向患者解释说明,作相关化验和辅助检查,并在病史上留下具体诊断记录和暂不用药或考虑用药的依据。

2.3 完善标准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充实力量,实行质控

完善与临床密切联系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保证病原菌培养、鉴定、药敏试验质量的基础,也是确保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诊断水平的必备条件。不少医疗机构的微生物实验室还没有达到标准,缺乏严格的质控,对于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厌氧菌的病原诊断存在更大的缺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应得到充分保证。

2.4 鼓励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到临床一线

应鼓励药学、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到临床一线,使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协助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2.5 对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

没有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合理应用抗菌药是句空话。针对“抗菌药是退热药”、“抗菌药能防所有感染”、“新药、贵药总比老药好”、“用多个抗菌药总比用一个药保险”、“用抗菌药就得静滴”等误区,医药工作者要借助公众媒介,宣传科普知识,促进市民科学意识的提高。应利用医院科普宣传阵地和从医过程,尽可能做好对患者的宣传解释工作。

3 持之以恒推行规范用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