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8篇

时间:2022-12-22 10:55:35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1

关键词: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总结改革开放30a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国家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1]。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气象服务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气象服务也从提供简单的气象信息服务,转变为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生产力[2]。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越来越多的需求,中央、省市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手段层出不穷,气象服务产品种类繁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县级气象部门作为最基本的气象服务单位,作为解决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重要执行单位,其气象服务却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高度要求:服务产品单一、被动服务、无针对性等。本文通过阐述县级气象服务现状,分析基层气象服务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改进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思路和措施。

1 县级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1.1 县级预报准确率无保障

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的生命线,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而保证预报准确率是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前提。县级气象部门由于缺乏专业预报人才,无法对省、市级指导预报进行正确的本地化订正,因而县级预报准确率一直是顺利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难点。

1.2 公共气象服务人员欠缺主动服务意识

大部分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仍处于被动服务状态,并没有同政府机构、县直单位达成气象服务协议,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唯有天气已经产生变化,并且对政府机构的活动及安排产生不利影响时,气象部门才会接到询问天气情况的电话或通知。如果气象部门能与政府机构有良好的沟通,第一时间知晓各类活动或安排的具体时间,才能真正提前、准确、主动地做好决策气象服务,为其他工作的开展赢得良好的基础。

1.3 气象服务方式过于单一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交流方式的拓展,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已充斥于大街小巷,而网络微博以其参与人群的广泛化、互动方式的创新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关注。各类商家第一时间抓住商机,政府各职能部门也相继开通实名微博,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也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开通微博气象服务,构建于社会公众沟通互动的新平台。然而,大部分县级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仍局限于电话、手机短信及预警机等固有服务手段,无独立网页、无实名微博,即使开通了微博的县级气象部门,其中大部内容单一,粉丝寥寥。

1.4 开展专项服务能力不足

在现代化气象的发展路途中,县级气象部门的人才素质逐渐提高,整体业务水平稳定增加,但是仍然达不到专岗专业专人的对口要求。随着气象部门与国土、林业、农业等社会职能部门的有效合作、“两个体系”工作的有序推展,县级气象部门的专业人才缺口仍然存在,农业气象人才的缺失导致农气预报产品没有专业性、针对性,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两个体系”的稳定发展。

2 县级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建议

2.1 切实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水平

气象预报准确率作为气象工作的生命线,是提升气象服务科技含量和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工作的基础,进而建立完善的预报预警系统、专业预报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的重中之重。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同时要加大对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完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加强天气过程的总结和技术交流,支持预报人员参加省市级轮训,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预报队伍的专业素养,进而保证预报准确率。

2.2 积极运用网站、微博等网络工具优势

在这个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站、微博等网络工具以其快捷、高效的信息优势,拥有了极其广泛的使用者。在微博爆炸式发展的2011年,我国各地气象部门相继开通气象服务实名微博,但是大部县级气象部门并没有看清及发挥出微博在气象服务中的优势。

如何能让气象热点成为人们每天的牵挂,必须得让气象信息变得更准确、更贴心、更美,气象服务者不仅得具备扎实的气象专业知识,更得注重加强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修养,保持高度的服务敏感性,还要充分了解百姓需求,以需求牵引服务,避免以预报结论简单替代服务产品,进而体现“气象服务、以人为本”的气象服务精神,在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成功塑造气象部门的形象。

2.3 针对性地扩展公共气象服务人才的范畴

人才是服务的支撑,服务是人才的发挥。知识复合、长于应用、合作与创新的新气象人才是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关键。成功的气象服务产品需要有扎实文学功底的气象人才,需要有社会服务感知度的气象人才,需要与社会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进而开发、创新的气象人才。在县级气象部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能根据本单位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扩展公共气象服务人才范畴是对领导班子用人、举人的挑战。

2.4 与社会各职能部门共谋发展契机

在国家对气象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气象高度关注的今天,气象部门迎来了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良好契机。随着气象与国土、水利、林业、农业等各职能部门的合作,气象事业已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行业中,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防灾减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发展基于服务,服务带来发展,县级气象部门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及现状限制了本地气象事业与社会职能部门的有效合作,唯有加强专项服务能力,有力、有效地服务于地质灾害、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林业病虫害等,才能提高县级气象部门于政府部门及社会大众中的认知度及重要性,进而创造气象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 结论与讨论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3.1 面向决策

不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

3.2 面向民生

不断丰富有地域特色的服务产品,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质量。

3.3 面向生产

提高专项服务能力,拓展专业服务领域,做精细地、专业地气象服务。

3.4 面向“三农”

提高农村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率,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2

[关键词]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 服务主题

[中图分类号] Q938.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90-1

0前言

公共气象服务指的是气象部门利用一系列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将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提供给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生产部门的过程。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很多个组成部分,比如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等。我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是在2008年成立的,它的成立代表着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已经加入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在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气象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等。目前,政府职能在改变,社会对气象部门公共服务有了更大的需求,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

1数据与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以气象服务为主题,对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了搜索,在2013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得到的论文有4500篇,将那些会议发言稿、简讯以及作者不明的文章给剔除掉,一共剔除了300篇文章。

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文献计量学范畴中的知识图谱方法,比如词频分析、因子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图形可视化方法,可以将学科内部知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给直观化的显示出来。其中,在文章或者讲话中,一个词语出现的次数就被称之为词频。通过对主题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对某一个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热点有效获取,从而对可能的研究热点转移趋势进行捕捉。词频分析法指的是找出那些关键词,这些词语可以将文献核心内容给揭示或表达出来,通过对研究领域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的分析,可以对该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发展动向进行有效的确定。

2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在气象服务中,继“效益”、“气象条件”以及“对策”和“数据库”之后重要的研究关键词就是公共气象服务。对所选的论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出的关键词数量为2900个,如果关键词在词意方面有合并关系,就进行合并,处理后,大于5的关键词一共有84个词,代表了本研究领域在方面至少在5篇以上。将检索关键词如气象服务、气象、服务等取消之后,位居前列的就是公共气象服务。比如气象服务的词频为250,气象信息的词频为100,气象的词频为98,服务的词频为67,公共气象服务的词频为37排在它后面的有专业气象服务、服务系统、系统设计、灾害、农村以及天气预报等等。

通过共词分析可以将相同研究主题文献间的联系给揭示出来,对本领域的学科结构以及相关领域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反映出来。通过同时感知到两次的相对频率可以有效衡量两个词间的联系。利用共词词频次矩阵可以有效量化多个关键词两两共现情况,对这些关键词的共现词频进行了统计,得出一个共词频次矩阵,我们可以看出来按照词频大小与公共气象服务相关的关键词分别是公共气象、应用、系统、应用气象等等。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分类识别:运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来因子分析共词频矩阵,就可以得到公共因子抽取情况,通过相关的图表我们可以得知,抽取出来的13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87.23%,也就是说将关键词分为13个类别,可以对气象服务研究领域87.23%的信息进行解释。提取的关键词是旋转平均正交,因子负载不小于等于0.5的因子。命名这些因子,就可以将中国气象服务领域研究热点分布给得出来。其中在公共气象服务类别在因子负载方面都没有小于0.7,说明在气象服务研究中,一个热点就是公共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层次性:采用系统聚类法来分类上文所提到的共词词频次矩阵,在分类的时候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并且依据的是组间距离的相似性,这样可以将研究领域主题聚集的情况给反映出来。主要可以得出这些结论,一是在气象服务主题中,总体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研究和气象灾害防御,前者的关键词是气象信息,后者的关键词是防灾减灾。二是关键词聚集程度可以将研究领域内被关注的层次性给直观的反映出来,那些比较明显的领域层次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应对、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应用气象服务等等。三是应用气象服务领域研究层次包含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在气象服务背景下,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要关注的内容分别是灾害、系统、服务农村等。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下有着分散和扁平的主题,说明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面,并且应用和实践比较的偏重。

其中,气象服务总体评价的两个重要维度是服务专业性和气象时效性,服务专业性指的是关注气象服务中气象服务内容和气象服务技术手段的程度,而气象时效性指的是对气象服务业务内容时效性关注的程度。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已经成为气象服务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希望可以促进公共气象服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3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服务;公共气象服务;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3-0032-01

由于公共气象服务具有公益性,决定了气象科技服务也具有这一特点。在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消防减灾能力方面,提高气象科技的服务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当前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本文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1 概述

1.1 气象科技服务释义

我们将提供各种气象信息的气象服务称为气象科技服务。它的内涵就是,在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各种气象产品、科技研究的主要成果,气象资产等方式,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具有公益性特点。同时,气象科技服务的运行离不开市场经济环境,所以存在营利的需求。在当前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正确处理该项工作中营利性和公益性之间的矛盾,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1.2 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

所谓公共气象服务,其主要内涵就是指由气象部门向各行各业,包括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大众等,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和气象信息的具体过程。社会的公共权力和自愿是实现该服务的主要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公益性显著。

1.3 气象科技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之间的联系

气象科技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缺一不可,既相互统一,又互相对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体表现可以从如下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科技服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脱离了公共气象服务的条件,气象科技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无法突显出来;另一方面,公共气象的发展也离不开气象科技服务,因为它可以为前者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 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积极作用

2.1 扩大了公共气象服务的适应范围

在社会公民公共服务体制中,公共气象服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对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气象科技服务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促进气象科技的发展,提高其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新时期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改进,为气象科技服务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单一的广播形式已经被综合传递的方式取代,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还自带天气功能,气象信息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2.2 提高了气象服务信息的准确性

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与社会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力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互联网和计算机普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水平不断提高,集中体现了气象科技服务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科技力量的进步也促进了气象监测设备的完善和更新,这是提高气象预报信息准确性的重要前提,既可以实现精确的气象预报,还可以对较长时间内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同时,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可以减少天气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

3 气象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 不同性质存在显著矛盾

营利性是气象科技服务的根本性质,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为社会提供相应的科学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具有补偿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气象科技服务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点。其营利性和公益性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冲突,找到它们的平衡点,是当前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3.2 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

随着气象科技服务的迅速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了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是,从当前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来看,专业气象人才的数量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是做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很多气象工作人员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且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导致他们对气象预报的认识存在偏差,错误理解气象科技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将二者等同起来,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4 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主要对策

4.1 增加资金投入

为了处理好气象科技服务营利性和公益性之g的矛盾,增加财政对气象工作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气象科技属于事业单位,所以国家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来对其进行管理。但是,该事业单位又和其他事业单位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它具有双重性质,而且其社会的公益性也是其营利的重要前提。如果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不足,又要求它以社会公益性为前提,那么气象行业就无法满足行业内的工作人员,会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提高气象事业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实现其公益性,就需要适当增加国家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

4.2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当前情况下,气象科技服务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就需要建设一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是因为,气象科技服务包含了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的内容,从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积极引进外来的优秀人才,补充气象专业人才。第二,综合利用多种手段,例如,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对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 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气象科技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在气象服务中作用显著,集中体现在扩大气象服务的范围、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等两个方面,针对其中存在的公益性和营利性矛盾突出、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除了要增加自己投入之外,还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促进气象科技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晖,李力.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13(5):179-180.

[2]魏吉忠,韩玉清,申童,等.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26(12):207.

[3]王晓.甘肃省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J].北京农业,2015,09(31):179-180.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4

关键词 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青海共和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95-02

气象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共和县气象服务开展情况,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公众进行调查,从而掌握社会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以提升气象服务质量。

1 调查方法及内容

1.1 {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制作公众气象服务调查问卷,分发给共和县第一、二、三小学,由学生家长填写。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26份,其中有效问卷520份,远远高于万分之一的社会抽样调查要求。经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调查问卷显示,城镇居民366份占70.4%,乡村居民154份占29.6%,符合当地城镇、乡村居民比例。

1.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设置了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满意状况,对气象预报服务的满意状,对天气预报的关注程度,关注何种气象信息类型,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等方面[1-3]。

1.3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职业、年龄以及学历情况如表1所示。

1.3.1 职业分布。从职业分布情况看出,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主要有农民、学生、个体人员、干部、工人、公务员、教师、科技人员、商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医务人员等,符合2015年共和县恰卜恰地区常住人口职业分布比例。其中,农民占的比例相对较多,为26.0%,其次是学生,占20.0%,工人、干部、个体人员比例在10.2%~14.2%,其他人员占2.1%。

1.3.2 年龄结构。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60岁,占93.8%。其中,30~49岁最多,占75.2%;其次是50~60岁,占9.8%;再次是18~29岁,占8.8%;60岁以上最少,仅占6.2%。

1.3.3 学历比例。被调查者的学历情况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最多,占29.0%;其次是高中学历,占20.2%;中专和本科学历人员基本一致,占18.2%左右;大专学历人员占13.8%,研究生学历人员最少,仅为0.6%。

2 结果与分析

2.1 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关注程度

对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关注程度以及公众是否需要上下班的天气预报、出门前是否关心当前的天气状况进行调查[4-5],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公众对天气预报表示非常了解、比较关注、一般关注的占92.4%。说明天气预报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等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不太关注的人员比例占6.3%,一点也不关注的比例仅为1.1%。

在公众是否需要上下班的天气预报、出门前是否关心当前的天气状况方面,公众需要上下班的天气预报的占53.3%,不需要的占46.7%。绝大多数公众很关心出门前的天气状况,占85.8%,不关心的占14.2%。

2.2 公众感觉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从图1可以看出,公众感觉天气预报“很准确”的占13.3%,感觉“准确”的占19.8%,感觉“基本准确”的占65.0%,感觉“不准确”的占1.3%,感觉“很不准确”的占0.6%。“基本准确”以上的公众占总人数的98.1%,但仍有近2%的公众感觉天气预报“不准确”,说明天气预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2.3 公众对天气预报服务的满意度

从图2 可以看出,公众对当前的天气预报服务“非常满意”的占16.2%,“满意”的占35.2%,“基本满意”的占42.9%,“不太满意”的占4.8%,“非常不满意”的占1.0%。“基本满意”以上的公众占总人次的94.3%,说明我们的气象服务得到了绝大多数公众的认可,但是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与公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对目前气象服务总体评价不满意的公众在6%以下,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公众获得气象信息的渠道和希望获得气象信息的渠道

从图3可以看出,电视、手机短信和网络是公众目前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分别占46.5%、28.7%和19.8%,三者占总人次的95.0%。公众最希望通过手机短信获得气象信息,占42.7%;其次是电视,占32.5%;第三是网络,占16.9%;公众还有不同的选择方式。

3 结论与讨论

(1)气象预报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表明,33.1%的公众认为天气预报是准确的,有2%的公众认为天气预报不准确。可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仍然是气象部门最需要改进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6-8]。

(2)应当拓宽公众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公众主要通过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取气象服务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20%的公众希望增加和改进气象信息的途径,更多的公众希望通过手机短信获取天气预报及气象服务信息。因此,气象部门在保证原有渠道效能的基础上,注重开发“互联网气象+”模式,积极拓展和应用新型的信息渠道,提升其利用效率,从而适应时展需求。

(3)共和县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较高。公众对目前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较高,气象服务社会效益得到肯定。2016年共和县天气预报服务总体满意度94.3%,要提高天气预报服务的满意度,除了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外,还应在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主动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

4 参考文献

[1] 黄焕寅.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调查分析及服务效益评估[J].湖北气象,1996(1):11-12.

[2] 王建萍,刘耀武.陕西县级农业气象服务调查及思考[J].陕西气象,2008(6):4.

[3] 骆月珍,雷俊,吴杨,等.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J].浙江气象,2009,30(1):24-26.

[4] 韩佳芮.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分析[D].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

[5]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课题组.气象服务效益分析方法与评估[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2.

[6] 王莘.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海气象,2011(4):2-11.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5

[关键词]气象信息 需求规律 公共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08-01

对于气象服务来说,属于我国气象事业的立业之本。伴随着对气象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加上观测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资料处理技术也在一步步增强,还有计算机技术、卫星雷达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气象信息不但在量上有个很大的突破,信息的准确率也得以提升。但是,在气象服务领域,社会公众对于气象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气象服务水平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需求。所以,要找出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的规律,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

一、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的规律

在公众的需求动机理论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最基础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的需求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从低层到高层,低层次属于生理需求,高层次属于心理需求,这些需求被分为五个层次,主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一般来说,公众的需求主要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之后再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公众的行为和所作出的决定首先会受到低层次需要的驱动,当低层次需求满足之后,再往上发展。气象信息需求也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据此,我们可以对气象信息服务规律进行分析:

(1)在夏季的时候,由于气温比较高,过高的气温会对人们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情绪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温对于人们维持身体健康以及基本的生存状态甚至日常的工作都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对于公众来说,获取基本的信息就是人们一个最低层析的生理需求。所以,对于温度方面的信息是公众首要的关注对象。而在最近雾霾频繁发生的季节,人们对于空气污染指数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虽然这不直接跟温度有关系,但是对于经常受到大气污染的城市来说,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质量都会因为空气方面的污染而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比如,雾霾天气对于人们的出行限制等等,所以,这个信息也是公众在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状态中最低层次的需求之一。

(2)暴雨天气或者大风天气等在南方的雨季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当这些天气出现的时候,就会对人们短时间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这些现象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如:城市内涝、雷击、高空坠物等灾害损失,但是这种天气状况对于一些现代化的大城市来说,对于他们的基本生存状况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影响会相对大一些,特别是在干旱的季节或者农作物成熟收割的季节。虽然城市人口在获取大风或者暴雨天气的信息不再受到基本生理需求的驱动,但是他们的一些基本的活动,比如,户外活动以及一些大型的公共活动,像演唱会或者体育比赛等等,只有这些需求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产生需求,属于比较高的层次,也就是安全需求的驱动。所以,站在统计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公众对于这类天气信息的关注程度是排在温度或者空气污染的信息需求后面的。事实上,由于环境条件所限制的人体舒适状况不涉及到具体的生存问题,就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和不方便。所以,这类气象信息比温度和污染相关信息和高影响灾害性天气相关信息的公众关注程度低。

同理我们可以推断出来,在气象信息服务中,空气能见度、晨练指数、游泳指数等属于公众关注程度中比较低的,主要是因为这类信息只对于特殊的人群在从事特殊的活动的时候才比较需要。比如,空气能见度对于高速公路行驶的人们有需求,游泳指数只对于那些喜欢户外运动的人们有需求,晨练指数只对于那些进行老年活动的人有需要。这些公众主要是为了进行某种活动,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才需要这些信息。事实上,这些气象信息也只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更高一个曾层次的需求,也就是社会需求而存在的。所以,从社会整体来看,这些信息的排序就相对比较落后了,而气压以及湿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跟公众的舒适度相关,但是怎样把这些信息跟日常感受相联系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这些信息的有无对大多数人的生活、生产、出行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公众给予的关注就更少(具体见下图1)。

二、公共气象服务

根据上文我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规律进行分析,可以认定,公众对于社会气象信息的需求最先受到生理需求的驱动,之后是保障内在安全需要的驱动,最后是高层次的信息需求。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减少损失,长期以来,气象部门通过更新观测、通信设备,不断改进预报模式,加强特殊季节值班等各种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主要是因为向连续暴雨或者冰雹等灾害性的天气容易给人们造成损失,所以,气象部门要把这些天气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把分析公众的需求和特点是提高气象服务效果的基础。

虽然如果把社会公众看做独立的个体的话,其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整体需求是存在规律的。气象部门要提供的服务就是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这种需求需要气象部门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调查,在不同地区进行调查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出规律中的社会决定需求因素,要为社会公众提供能够满足他们生理、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气象信息产品,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公众需要的产品,进一步明确未来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各个类型的媒介,通过积极的合作,在保证了气象信息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强化气象信息服务宣传工作的趣味性和直观性,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并对气象信息内容进行反复的宣传和教育,尤其是那些不同季节出现的、具有一定特点的灾害性天气,要尽早的对公众进行科普。对于那些新开发的气象指数来说,要通过全面的社会效益评估之后才能进行推广活动。

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气象服务属于社会公益性的政府部门,主要的职能就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所以,在提供气象服务的时候,要可能的多了解社会公众需求,把握需求规律,不断推展气象服务的内容和领域,这是我国气象服务事业一个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濮海娟,解令运,刘立中江苏省气象服务效益研究-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J].气象科学 2012(02)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6

1.1舆论制造主体的改变———“大众麦克风时代”

以往在传统媒体为主体的时代,公共危机影响面较小,在新闻媒体尚未参与大规模报道时,危机就可以被解除。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使信息的和社群的组织变得简单、迅速,的成本也十分低廉,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使舆论危机初期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危机的爆发很迅速,在相关部门或人员还没有做好准备时,相关的危机事件已经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如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2011年广东“4.17”雷雨大风期间,一些非理性的刷流量、搏粉丝举动故意放大社会痛点、增加了网络戾气。

1.2舆论传播方式的改变--交互性强

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让信息的传播方和接收方转变成一种地位上的均等和互动关系,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可以随时进行,不再像以往语言文字时代和报纸、电视传播时代传播方居高临下、没有接收方及时反馈的单向传播方式。新媒介的传播类似于利用大众媒体的人际传播,而人际传播的弊端如谣言、流言、信息的扭曲等也通过大众媒体被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危机事件很容易被夸张、放大甚至扭曲,给危机管理带来困难。如2012年6月11日上午开始,武汉市出现严重雾霾天气,一时间,“锅炉爆炸”、“氯气泄露”等谣言四起,引起恐慌。面对谣言,武汉市充分发挥网络、微博、手机等新型媒体在舆论危机应对中的作用,通过跟踪滚动雾霾气象事件信息、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等方式迅速平息谣言,稳定公众情绪。

1.3舆论传播内容的改变--碎片化、无中心化倾向

由于微博、微信等对单条信息的容量控制,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无中心化的倾向,往往无法展示事件全貌。微博对用户发送信息的容量控制为每条不超过140字节,即70个汉字。然而,危机事件往往都具有突发性、复杂性,通常情况下,70个字很难展示事件全貌,在互动传播中,事件局部特征被进一步强化。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微博传言房山有200名敬老院老人死于暴雨,引起了社会恐慌,幸而房山区积极调查,及时公布事实真相,使得谣言在短时间内消亡。

2公共气象服务应对舆论危机存在的问题

引发公共气象服务舆论危机的诱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气象灾害的重大性。气象灾害属于公共危机中的自然危机,特别是重大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是一种具有紧急性、破坏性和社会性的危机。二是预报能力的有限性。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大气演变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天气预报准确率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气象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三是产品覆盖的不均等性。当前,城乡、区域、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差异明显。目前公共气象服务的舆论危机管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舆情监控机制不完善

尽管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舆论危机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的来看,尚没有形成务实、高效的运行体制,尚没有建立规划、有序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新媒体并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和警觉,很多单位没有组织成立专门人员对新媒体的舆论危机进行监测和预警,导致舆论危机出现苗头时,不能及时、果断预警,不能在短时间化解危机。就广西气象部门而言,目前仅有自治区气象局层面作了舆情监控,这种监控也仅限于主汛期由兼职人员对主流媒体做一些简单的新闻报道收集与整理,而市县级气象部门的舆情监控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2媒介素养不高

在信息量“超载”的新媒体时代,普通民众媒介素养普遍欠缺,从事公共气象服务的人员同样存在这一问题。通常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不足,如无法辨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盲目依赖媒体、容易形成非理性狂欢等。通过对广西气象部门的初步调查,宣传业务人员和新闻人接受过媒体应对和沟通技巧专门培训的不足三成。如2008年新华社关于某市气象局《气象服务有偿渔民“保护伞”难撑》的报道,该市气象台人员在通过电话接受记者采访时“语焉不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气象业务人员应对媒体的素质与能力存在问题。

2.3策划能力不强

策划,从出发点看是引导的问题,从结果来看也是应对的问题,策划,尤其是新闻报道策划应坚持适宜性原则,做好议程设置,适当引导舆论,要考虑群众真正需要什么,过多过滥的宣传报道有时起到反效果。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大量报道聚焦于主要领导子夜奔赴一线、党员干部出现在抗灾一线、预报预警非常到位等事件,过多的此类报道推出后,微博舆论流露出一定的反感情绪,网友们认为“这种传统的报道形式,很少能起到真正及时沟通的作用”。

2.4媒体公关意识不强

有的单位认为,媒体公关就是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危机事件发生时通过各种手段掩盖、切断消息来源,甚至要求媒体不参与、不播发。这是一种误解。媒体公关是处理危机的一种方法,具有科学性和较为规范的处理模式,是指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协调的方法去应对和化解危机。

3公共气象服务舆论危机管理策略

3.1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舆情监测机制。明确专门机构负责舆情信息管理,设立专职人员从事舆情信息工作,随时掌握各新闻网页有关危机新闻的报道,包括影响力强大的主流网站和各中小网站、地方网站,以及各主要网上论坛和BBS相关危机讨论的信息,一旦发现舆论危机事件的苗头就迅速反应,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醒其提前预警,采取应对措施。二是建立预警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预警和应急的信息服务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拓展系统的信息规范化处理、存储和报送功能。可以考虑建立全国性的公共气象服务舆情监测网络,由舆情站、舆情监测点、舆情信息员三个层次构成。信息员运用短信、电子邮件、在线输入等方式上报舆情信息,由舆情监测点整理,以舆情专报的形式向舆情站反馈。舆情站可以利用舆情智能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做整体分析,即时掌握有关舆情动态及危机征兆,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此外,还可以建立气象部门与网络媒体间的预警机制,实现公共气象服务舆论危机的预警联动和信息共享。三是建立沟通机制。危机管理的核心是沟通管理,应该搭建新媒体环境下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运转机制与平台,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到危机出现后紧紧抓住舆论主动权。一方面争取最快、最新的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及时对谣言进行更正、对事件进行解释、对舆论进行引导,减轻由于危机事件发生造成的社会误解、公众恐慌等负面效应。四是建立反馈机制。在危机事件的消退时期,危机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程度大为减小,此时要对危机事件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入分析,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3.2提升媒介素养

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气象预报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率,面对媒介往往会强调自己“做了什么”,忽视解释与引导。再如,关于暴雨、台风、干旱等气象灾害,气象部门面对媒体的多个出口的口径不统一,干“内仗”现象时有出现。此外,当危机发生时,本部门或本单位人员在接受采访或传播信息时具有随意性、缺乏判断,有的甚至泄露气候资料,导致单位形象受损、气象服务成效打折。因此,气象部门应适应时代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媒介素养培训,做到正确认识媒介,正确使用媒介,学会判断媒介内容,理性传播与气象服务有关的信息。尤其要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共气象服务一线人员等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信息传播和社会舆情的了解,让他们学习舆论传播相关知识,掌握使用新媒体的技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主动接近和使用新媒体,主动观察网络舆情和民意的变化,加强运用新媒体管理危机的能力。

3.3加强网络系统建设

一是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为应对新媒体舆论环境下的危机管理,在加强气象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电子政务的日常管理,并根据电子政务环境下危机管理的新特点,构建完备的风险管理系统,提高信息运转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及时准确公众关切的气象服务信息,特别是针对公众高度关注的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等及时主动权威信息。二是推进公众服务平台建设。公众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增加气象信息的供应量,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信息传播,满足公众的“信息饥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公众气象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实现气象服务的利益相关群体间的信息互动和交流沟通,帮助化解危机。

3.4重视媒体公关

一是建立健全新闻制度。危机发生后,及时召开新闻会,使用各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告知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目前和未来应对措施等内容,避免公众的各种无端猜疑。还有应组织管理学、新闻学等专家建立公关团队,利用新媒体进行单位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危机发生时,新闻发言人能否正确地、沉稳机敏地对外信息尤为关键。因此,应建立常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并尝试建立新闻发言人专家库,即每个单位、气象服务的每个领域都要培养能够与媒体对话、及时高效地信息,对信息源能够及时掌握并做出判断的新闻发言人团队。三是建立新闻口径库。因天气现象具有周期性、规律性,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新闻口径库就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可能性。新闻口径库,对各种灾害性天气、对相关问题的基本情况或记者、公众关注的问题,确定规范的应答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新调整,使新闻宣传做到管理统一、口径统一、信息准确。

3.5主动引导舆论

一是有效的“议程设置”。日常工作中,可以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合作,设置议题,集中讨论重点,通过专题报道对风险事件做深度剖析,整合信息资源、解读热点、满足公众需求。危机发生后,也可以迅速切入,分析气象灾害或其他引起舆论危机的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动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引导公众议题,努力实现媒介议程设置和公众议程设置的重合,从而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二是争取“意见领袖”的支持。在危机状态下,信息混杂、观点激荡,大多数网民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这时,一些学识渊博、掌握信息充分、见解深刻的人会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影响着公众对危机的认识、判断,也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相关方的评价。一方面要寻找网络意见领袖。观察他们的发言内容和态度趋向,重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在风险沟通中争取到理解和支持。二是培育政策水平高、看问题客观全面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意见来引导舆论,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4结论与讨论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7

关键词:创新服务;公共气象;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建立气象服务会商制度

结合之前“汛期气象服务会商”的成功经验,在引入媒体策划服务新理念的基础上,中心今年正式形成了《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机制开展。

制度规定每周周一举行服务会商例会,遇到重大天气情况或者应急气象服务启动,采取日报制。会商参与人员为各业务科室(包括专业台、宣传中心、气信息中心、影视中心)当日值班人员。此外,中心另内设总编导、首席预报员、技术总监列席会议总把关。

2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的5个功能模块

2.1 热点分析

热点包括重大天气过程、社会热点、农事热点以及重要事件4大类。每次会商会都会对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形成一个服务重点,中心对外服务都围绕这个重点统一口径,打组合拳,形成合力。此外,中心今年还组织了气象防灾减灾、世界气象日、春运专题、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汛期暴雨服务、高考气象服务、中秋国庆气象服务等10多个服务专题,并配套拟定了服务方案。自主策划外,中心的记者与各大网络、报刊媒体记者保持密切联系,在遵守气象部门信息制度的前提下,最大可能与之合作,借助公共媒体平台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同时快速掌握舆论方向,及时把握话语权,引导公众及时获取正确信息,趋利避害。

2.2 联动联防

服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面对社会,服务公众,这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百姓所需,更要与社会互动,与部门联动。为了更准确地使用预报信息,提升气象服务的效益,中心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服务会商会,务求服务准确性。2012年中心与国土、水利、电力和农业部门的联合会商,为水电部门联合调度,大型水库蓄泄兼筹提供科学建议,为后期用水高峰储备了宝贵的水资源。2012年全年统调水电电量达到260亿KW·h,创历史新高。

2.3 舆情监督

会商会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对舆情的监督,对网络、报刊、影视各类媒体受众意见反馈、舆论氛围,都可以通过会商进行交流,确保汛期气象服务宣传导向正确,统一口径,快速反应、控制处理。

3 总结与评估

通过召开服务会商,业务科室都会对上一周的服务情况进行小结,突出亮点,总结不足。积极开展气象开展服务效益调查工作,将之作为公共气象服务反馈和服务总结的重要部分。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保险气象服务调研问卷调查”、“新媒体气象业务统计”、“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等。评估的问卷调查结束后,通过会商,各部门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查找优势与不足,并形成会议纪要为来年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决策和开展提供参考。

4 科普宣传

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手段,通过会商制度,把之前零散状态的气象科普串联起来,而这个引线就是“气象志愿者”。热爱摄影的,可以做一名天气拍客,为气象部门提供精细化的原始数据;热爱数学物理的,可以钻研数值预报和专家“叫板”;热心公益事业的,可以成为一位传递者,超前预警,挽救宝贵的生命。中心将精心搜集来的气象服务案例做成课件到各个行业部门宣讲,树立气象部门形象同时号召更多热爱气象的人加入到气象志愿者队伍中来。

5 创新服务方式为公共气象服务带来的显著成效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的建立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重点、服务要求,进一步清晰岗位职责及公共气象服务各项业务流程,强化了各项值班值守制度,统一了对外服务口径,提高了时效性、准确率,进一步优化预警服务工作模式,将气象服务与公众需求紧密挂钩,全面提升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2012年,7月12~20日,湖南省遭受连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导致洪涝、江河库湖水位上涨,城市内涝以及山洪地质灾害,湖南省气象局全力做好应急气象服务,为政府决策和灾区群众自救赢得了时间。省局启动应急后,中心第一时间策划“2012年盛夏强降水气象服务专题”,内容涵盖预警预报、气象服务、防汛动态、科普知识、灾情收集、服务反馈等各个方面,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短信、微博等媒体和信息平台万箭齐发直击防汛抗灾前沿。12日晚到13日,湖南卫视频道、湖南都市频道、湖南公共频道、中国气象频道节目全部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对湘西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重点提示,提醒相关单位科学安排调度,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6结束语

正是有一套日臻成熟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流程和应急服务模式,湖南省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在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观摩交流会上荣获公众气象服务组第1名,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共享数据库年初起投入业务运行,得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信息中心领导专家的高度好评,通过省局组织的验收鉴定,获得省局科技开发奖并推荐参评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在浙江检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工作[N].中国气象报,2012-11-12.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8

[关键词]气象部门 公共责任 气象报道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14-1

1气象部门履行公共责任的问题分析

气象部门履行公共责任的问题,包括公共责任机制不畅、公共责任能力较弱、公共监督能力不足几个方面,这些问题制约了气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

(1)公共责任机制方面。气象部门面对的责任机制类型多,机制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之处,首先是气象专业领域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而气象部门依靠日常天气预报、气象灾害信息、气象分析论证等公共服务的产品,树立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如果行政权力干预力度太大,会造成气象专家领域学术权力屈服于行政权力。其次是气象部门对社会公众负责,与对上级负责存在矛盾之处,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和思维方式具有差异性,势必造成责任类型的冲突。再次是气象部门总体布局与城市气象事业发展的协调性方面,通常要求后者服从于前者,但前者的侧重点是气象服务产品的类型,后者在于服务的方式,两者之间的不协调,会影响气象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2)公共责任能力方面。首先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与公共气象投入存在矛盾,尽管近几年我国投入到气象事业的公共财政数量在增加,但与公共气象的服务需求仍然存在不匹配之处,无法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短时间内可能会影响投资的决心。其次是气象服务需求的增长,与目前单一气象服务体制存在相悖之处,长期以来,气象部门承担气象职责属于单一气象服务体制,无论是气象服务的内容,还是气象服务的机构设置,都仅仅作为气象部门内部的运行管理机制看待,使得气象服务体制过于集中统一,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公共责任监督方面。公共责任监督有利于控制公共权力的不合理扩张、滥用和变异,目前的气象管理部门监督机制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气象部门以双重领导机制为主,地方政府则以“协管”的身份,在气象部门的投入力度不足,使得气象部门缺乏足够的动力接受监督,对于大多数社会公众来说,同样缺乏对气象部门监督的意愿,再加上监督技术条件的限制,以致对监督范围始终无法科学界定,直接影响监督工作的开展。

2气象部门履行公共责任的建议措施

鉴于气象部门履行公共责任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城市气象部门公共责任的实现,有必要基于气象部门的工作实践,在建立和完善气象部门公共责任体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1建立气象部门公共责任机制

首先是责任法定原则,该原则是气象部门公共责任机制落实的根本,辐射政治、行政、专业、道德等领域,一般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予以规范,是目前认定气象部门公共责任严肃性和强制性的标准,现有的气象法律法规以《气象法》为主,所法定的责任主体包括行政官员、气象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等,具体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承担责任的条件、具体机构承担责任的类型等,以及所需要承担公共责任的内容。其次是责权对等原则,即气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拥有相应公共权力的同时,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公共责任,因而要求在挑选气象部门行政官员和工作人员的时候,要求综合考虑选择对象的素质水平和公共责任意识的高低。再次是分级负责原则,直辖市气象局、市级气象局、县级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所负责的气象服务工作内容各不相同,所承担的责任自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气象部门需要按照科层制组织的原则,设置垂直管理的分级责任系统。

2.2提高气象部门公共责任能力的措施

首先是气象部门公共精神的塑造,一方面是提高对公共精神的认识,强化公共责任内部控制机制,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氛围,包括内部的平等、公共服务的及时有效、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等,另一方面是注重内部人员公共精神的角度,通过加强气象职业伦理建设、强化公共气象理念培育、塑造独立人格和自律自制意识等,规范公共行政行为和行业服务行为。其次是公共责任机制的优化,做到专业责任优先于行政责任,协调好气象部门与政府官员、气象部门内部行政官员与专家等之间的关系。再次是增强履行公共责任的能力,除了需要加强气象法制建设之外,还需要加大气象普法宣传和加强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创新气象服务的机制,以便准确界定气象服务的类别和建立多元化的气象服务体制。最后是加大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强气象事业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形成。

2.3完善气象部门公共责任监督体制

首先是法律监督体制的完善,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执法检查等体制的完善,凡是涉及到气象部门的行政诉讼案件,要秉着自由裁量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法律法规依法处理执法检查不力的气象部门工作人员,捍卫公共责任监督体制在气象部门工作中的严肃性。其次是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 ,包括行政监察、行政问责、审计监督、行政控制、内部行政监督等机制的完善,以便依法问责违反法律的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和加强气象部门日常资金运作的审计监督。最后是社会监督体系的构建,譬如新闻媒体监督力度的加大,加大公共气象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社会化公众了解气象、关心气象,并自觉监督气象部门工作的开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象部门履行公共责任的问题,包括公共责任机制不畅、公共责任能力较弱、公共监督能力不足几个方面,这些问题制约了气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笔者认为城市气象部门公共责任的实现,有必要基于气象部门的工作实践,在建立和完善气象部门公共责任体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秀存,谢章萍,朱冬永等.对深入推行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思考[J].气象软科学,2008,(1):18-2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