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防治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2-09-30 21:38:48

防治技术论文

防治技术论文篇1

论文摘要阐述了辣椒疫病在福鼎市的发生流行规律,并从种植抗性品种、采用农业栽培措施、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其防治技术,以供辣椒种植户参考。

近年来,辣椒疫病在福鼎市部分地区发生危害日益严重,重病田死秧率达30%~100%,成为影响我市辣椒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笔者就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关键技术作简单介绍,以期为农民在辣椒生产过程中进行此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1发生流行规律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所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病害,可经雨水、土壤、气流等多种途径传播,除了引起大面积死秧外,还可造成叶片枯萎、果实腐烂、茎杆出现坏死斑以及萎蔫死亡等多种症状,一般病株率为15%~30%,严重时达80%以上,现已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和流行,成为辣椒生产中增产增收的主要障碍之一。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通常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及卵孢子在病株残体、土壤内越冬,也可以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在潮湿土壤中,菌丝可存活4~15个月,卵孢子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3年。当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原菌随灌水、气流等传到寄主各部位,引起发病,进行再侵染。

福鼎市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这给辣椒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的政策引导下,辣椒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辣椒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新品种引进、栽培条件的改善等措施的实施,其实也将辣椒疫病的发病因素积聚起来,致使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危害日趋严重。2006~2008年对我市辣椒产地的调查表明,气候适宜时,一般田块减产20%~30%,严重的全田绝收,给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构成了严重威胁。该病在大棚全年均可发病,露地4月下旬发病,5月至7月下旬大发生,蔓延迅速,2~5d内可危害大部分植株,尤其是刚进入坐果期的辣椒极易感病,常发生果实腐烂,植株大片枯萎,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防治技术

2.1种植抗性品种

由于杀菌剂对环境和生物的潜在危险性愈来愈强,加之辣椒疫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一旦地上部分出现发病症状,再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已很难达到防治效果。如果在种植抗性品种能有效地解决辣椒疫病的前提下,那么种植抗病品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又安全的措施。我国已选育和筛选出了一批抗辣椒疫病的品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有湘研1号、湘研4号、湘研5号等系列以及21号牛角椒、朝天椒、早丰1号、光皮椒、窑嘴大辣椒等,生产者可根据需要选种合适的品种。

2.2采用农业栽培措施

2.2.1清洁田间、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辣椒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不能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丢弃在田间和水渠中,应集中晾干烧毁,以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

2.2.2合理轮作。辣椒疫霉菌不仅可侵染辣椒,还可侵染番茄和葫芦科中的50多种作物,因此在我市可以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或与叶菜类和葱、蒜类作物轮作,避免与茄果类和瓜类作物轮作或套作。

2.2.3改进栽培措施。辣椒地应选择不易积水、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移栽前进行深翻晒土,采取高畦深沟地膜覆盖栽培,及时地进行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对辣椒疫病的抵抗力。

2.2.4选择合适的肥水管理方式。在辣椒种植过程中应选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有机肥为主,磷、钾肥作为基肥,苗期少施氮肥,可适当地施些硅肥和硼肥来增强植株对辣椒疫病的抵抗力,在花蕾期和盛果期应及时地追肥。灌水要及时适当,一般播种或定植后要浇足保苗水或定植水,缓苗发根时要适当控制水分,促进根部发展,结果期要勤浇水。灌水应采用小水沟灌,杜绝大水漫灌,以多水口、不上垄为原则,避免病原菌从发病区向未发病区传播。

防治技术论文篇2

论文摘要阐述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杨树烂皮病与杨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杨树产业发展。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2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3杨树主要害虫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2)刺吸类害虫。主要是草履蚧、叶蝉、红蜘蛛、日本龟蜡蚧等。这类害虫早春上树吸取树木嫩芽、嫩枝的汁液,常造成整株枯死。可在若虫上树前用塑料布设置20cm宽的隔离带,并辅助人工扑杀。化学防治,在树干1m以下用废机油加有机磷农药涂成10cm宽的药环,以阻止草履蚧上树。在害虫上树后可用内吸性农药喷雾防治。

防治技术论文篇3

论文摘要阐述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杨树烂皮病与杨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杨树产业发展。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2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3杨树主要害虫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2)刺吸类害虫。主要是草履蚧、叶蝉、红蜘蛛、日本龟蜡蚧等。这类害虫早春上树吸取树木嫩芽、嫩枝的汁液,常造成整株枯死。可在若虫上树前用塑料布设置20cm宽的隔离带,并辅助人工扑杀。化学防治,在树干1m以下用废机油加有机磷农药涂成10cm宽的药环,以阻止草履蚧上树。在害虫上树后可用内吸性农药喷雾防治。

防治技术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增大,蔬菜品种的增多,保护地蔬菜病虫种类越来越多,发生面积越来越大,为害损失日趋严重,防治难度加大,已成为保护地蔬菜生产的重要障碍。在防治工作中,要搞好预防,综合运用农业、生态、物理、生物及化学等防治手段,才能切实控制好保护地蔬菜病虫害。

一、农业防治

1、及时清园、晒土及土壤消毒。冬季种植蔬菜之前清洁保护地前茬植物残体及杂草,消灭枯枝落叶及杂草上的病菌和虫卵,通过日光暴晒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虫卵。搞好保护地土壤消毒措施,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物、害虫等有害生物,能很好地控制病虫为害。土壤消毒重点是苗床,可用电热消毒,即用电热线温床育苗时,播种前升温到55 ℃,处理2小时。也可用甲醛、棉隆、福美双、多菌灵等药剂处理。大面积土壤消毒最好是在高温季节,棚室拉秧后利用太阳能进行日光消毒农业论文,对各种土传的真菌、线虫等病害有很好的防效。

2、尽量选用抗病虫品种。虽然目前的抗病虫品种远不能完全满足保护地蔬菜生产的需要,但黄瓜、番茄等蔬菜已有相当数量的抗病品种供选用,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针对性的选用抗病虫品种,发挥抗病虫品种的作用。

3、搞好种子处理。多种病害可通过种子传播,种子处理可消除种子上附带的病菌,减少初侵染源。种子处理的方法有干热处理、温汤浸种、药剂浸种、药剂拌种等。如防治番茄早疫病,茄子褐纹病可用0.3%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或用退菌特600倍液浸种20~30分钟,捞出后用温水冲洗5~6次。

4、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如实行用地与养地的综合体系,合理轮作、间作、套作。长期连作会导致作物产生自毒作用,如黄瓜、豌豆、大豆、番茄自毒作用较强,一般连作易引起土传病害加重。轮作时禁止相同科、属的作物轮作,协调用地与养地的关系。大蒜、小葱根系分泌物质具有杀菌作用,可在休闲期种植小葱、大蒜。

4、培育壮苗,减轻病虫危害。采取的措施有:①异地或客地育苗。②护根育苗,可采用营养钵、穴盘、营养土育苗等。加强苗期管理,提高幼苗的抗病抗虫能力,移栽时淘汰弱病苗,保证壮苗定植。

5、推广嫁接防病技术。对于冬春季保护地难以防治的瓜类枯萎病、茄子黄萎病等可采用嫁接的方法控制病害。嫁接育苗主要是预防土传病害,增强植株的长势,提高抗寒、抗旱能力。如用黑子南瓜等做砧木嫁接,防治黄瓜枯萎病;用葫芦、超丰F1等做砧木嫁接西瓜,防治枯萎病;用云南野茄、山西野茄等做砧木嫁接,防治茄子黄萎病。

二、生态防治

合理调控设施环境,使之不利于病害的生长,有利于蔬菜的生长从而达到防病高产的目的。

1、保护地土壤温湿度和空气湿度调控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利用保护地的特殊环境,采用放风、闭棚等措施来调控温湿度。覆盖地膜,加强通风可提高土壤湿度,降低空气湿度。加上充足的光照、利学的通风透气等措施,不打药或少打药就可控制多种病害发生为害。如高温杀菌抑菌,黄瓜棚变温管理,可控制霜霉病蔓延等。

2、保护地内气体调控。保护地蔬菜有机肥不足时,可施二氧化碳肥,作物生长需二氧化碳浓度在800×10-6~1000×10-6。因此,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应打开通风口使空气流通,把保护地内的有毒气体如氨气、乙烯、二氧化硫等放出去,以免蔬菜受气害。

3、光照的调控。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适时揭棚进行光照调控。

三、物理防治

1、利用温度如温汤浸种、高温土壤消毒等措施。如用50~55℃温水进行温烫浸种10~20分种,可杀死粘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

2、根据害虫具有特殊的趋性诱杀害虫。如用黄板诱杀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等。

3、人工捕杀。在田间农事操作时发现蔬菜上害虫所产的卵及刚孵化的幼虫应及时摘除。

四、生物防治

包括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农业论文,人工养殖释放天敌,从外地引种利用及施用生物制剂等。目前比较成功的生防技术较多,如释放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广眼蜂防治棉铃虫、菜青虫等害虫;用Bt乳剂、青虫菌等防治各类鳞翅目幼虫;用浏阳霉素防治各种害螨;阿维菌素防治各种害螨、斑潜蝇、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用农抗120防治各种蔬菜白粉病、炭疽病、西瓜枯萎病;用83增抗剂防治茄果类蔬菜病毒等。

五、化学防治

由于在保护地蔬菜上病虫害种类多、为害重,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如果用药不合理,不仅影响防治效果,而且增加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冬春季保护地使用化学农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严禁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

2、根据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即使用药也选用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或用生物农药,以达到减少污染或无污染的目的。而且要控制用药次数和掌握用药时间,如常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的托布津和防治锈病、霜霉病和叶斑病的百菌清,整个生育期最多用药次数不超过3次,最后1次用药时间距采收应不少于15天。用于防治害虫的敌百虫、辛硫磷和溴氰菊酯等农药,全生育期最多用药次数也不能超过3次,最后1次用药时间距采收应不少于7天。

3、掌握科学的施药技术。加强保护地病虫情况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适时防治,切忌盲目打药。正确掌握农药使用剂量和浓度,注意轮换、交替用药,防止单一使用一种农药,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大力推广应用烟剂、粉尘剂等高效剂型。

4、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生物农药有爱福丁、蔬丹、1%吡虫啉灭虫签、苏云金芽孢杆菌(Bt)制剂千胜、1.5%苏丹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0.9%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环业三号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等。

防治技术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温室黄瓜霜霉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黑毛病”,是黄瓜栽培中发生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条件适宜时,流行极为迅速。黄瓜霜霉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子叶染病,初期叶面症状不明显,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水浸状斑。病斑沿叶脉扩展,然后叶面均匀黄化,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黑色霉层,为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真叶染病,初期叶背有水浸状病斑,病斑被叶脉分隔,呈多角形病斑,后病部黄化,湿度大时病部叶背面有黑褐色霉层。黄瓜霜霉病在同一植株从下至上发病,新叶很少感病。低温高湿是霜霉病发生与流行的关键因素、保护地栽培黄瓜,其生长环境更利该病的发生。而在防治的过程中,菜农往往病害防治意识差,施药较晚,单一依靠化学用药,不与其它方法的配合,甚至乱用药、配药,无绿色用药意识,从而造成生产上的黄瓜,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威胁着人们的身体。下面,我介绍一下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一、选用抗病耐病、丰产、优质品种

可选用如津优3号、中农5号、中农7号、津杂2号、4号、津春2号、3号、济杂1号、碧春等品种。

二、培育和选用无病瓜苗

育苗和生产两温室要分开以免苗期感染,加温苗床育苗因夜间温度高,湿度低,不结露而很少发病。苗期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栽苗时严格检查农业论文,防止带病菌进入温室期刊网。

三、加强栽培管理、防病抗病

管理目的是抑制病菌的发生与发展,以保护和促进黄瓜的生长。这样就要求人们要想方设法创造一种有利于黄瓜的生长而不利于病菌发生及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以确保其优质丰产。

1.嫁接防病

嫁接防病即可采用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以优质黄瓜品种作接穗,采用生长点直插法等嫁接方法,进行嫁接。嫁接黄瓜具有抗病、增产和耐低温作用,抗病上除抗黄瓜霜霉病,也能兼防其病害。在不受害条件下,嫁接黄瓜和不嫁接黄瓜相比,总产量可增加40%~90%。

2.科学施肥浇水

施肥时要注意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一般1000千克/亩,速效肥最好随浇水进行,且注意N、P、K的合理搭配,避免偏施N肥。浇水最好采用滴灌或膜下灌,前者具有节水,不易增加棚内湿度的优点。后者地膜不但能提高地温,而且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散失,降低温室内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要尽量避免明沟浇水,阴天、雨天严谨浇水。浇水最好在晴天早上进行,灌水后要立即关棚室提温,使棚室内温度上升到32℃左右,维持1小时,然后放风排湿,经过3~4小时后,若棚室内温度低于25℃,再重关棚室提温一次,效果优佳。

3.适时放风排湿,控制温、湿度

该法是对保护地黄瓜霜霉病进行生态防治的手段,即通过控制棚内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不利病菌繁殖和侵染而却能保证黄瓜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以达到抑制黄瓜霜霉病的效果,具体方法为:早晨先放风排湿1小时左右,然后闭棚室提温。到上午将温度提高到28~32℃,这样不但有利于黄瓜的同化作用,而且还抑制了霜霉病的发生。但不宜超过35℃,超过则及时放风降温。下午放风,温度降到20~25℃,湿度降到60%~70%,这样虽然温度适于病菌生长,但低湿严格控制着霜霉病菌的生长发育。若温度低于18℃要关棚升温,到傍晚再放风3小时左右,然后闭棚。夜间温度可控制在12~13℃,若湿度过大可放夜风,温度超过13℃时,可整夜通风,但刮大风或下雨例外。

4.补充二氧化碳

苗床增施CO2,对形成壮苗,缩短苗龄有明显作用,定植缓苗后施用CO2,对形成健壮的同化吸收器管有利,增施CO2一般增产10%~20%,也能增强黄瓜对霜霉病等病害的抵抗能力。具体方法:可于早春、秋后增施CO2,可用盐酸与生石灰反应,可产生CaCl2、CO2和H2O的原理生产CO2。一般若每亩温室内CO2浓度达到1050PPm时,需盐酸(浓)8.020千克,碳酸钙(96%)4.536千克,盐酸按1∶1加水稀释,按五个容器均匀分装,再将称好的生石灰破碎后农业论文,均分五份,分别放入盛盐酸的容器中,吊挂距离地面1.5米。

5.增强光照,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程度

选用无滴棚膜,及时清除棚面内外尘土,在棚室北侧设置铝合金、反光幕等均能起到增光保温的效果,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

可用35%瑞毒霉WP、75%百菌清WP或者70%甲基托布津wp和50%福美双WP按1∶1混合,药量占种子质量的0.3%拌种,防效良好。

2.喷雾法用药

不论在幼苗期或成株期,一但出现病叶后,就抓紧时间施药,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减少损失

一般可选用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60%氟吗,锰锌WP700倍,70%锰锌,乙铝WP500倍液,72.2%普力克AS800倍液、72%a锰锌、霜脲WP600~700倍液等,每亩喷药液60~70升,隔7~10天1次,连续2~3次,也可视病情发展,确定施药次数。另外,有病则治,无病则防,预防保护时,可选用75%百菌清WP600倍液,对植株上、下部叶片正反面全部用药,或半量式波尔多液,伸蔓期以前可用240~300倍液,结瓜期后可用200~240倍液,进行喷雾保护。

3.熏烟法用药

用百菌清烟剂防治黄瓜霜霉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当发现棚室内出现病株时,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温室用药200~250克,药分5份,均匀分布5处,用暗火由里向外依次点燃,关闭门窗。宜傍晚用药,次日早晨通风,每隔7~10天熏烟一次期刊网。此种方法,不仅对霜霉病有效,还对白粉病,灰霉病也有效。

4.粉尘法用药

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进行粉尘法防治,此施药方法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工效高,节省水,防效好,不增加棚室内湿度,且还可以加少量微肥,达到治病、健株,防衰的效果。其具体方法是:发病前每亩棚室内用药1000克,用丰收5型或丰收10型喷粉器在早晨或傍晚喷粉,丰收5型喷粉器每分钟摇不低于35转,10型摇不低于50转,从棚室尽头开始,平举喷粉管,向棚室门退行,5分钟左右可喷完,喷粉闭室1小时后可放风农业论文,若晚上喷粉,可第二天早晨打开棚室放风,一般用药7天一次,连续4~6次。有的地区报道,晴天傍晚施药,防效最好,晴天的早晨、中午用药效果较差。

五、高温闷棚

若发病迅猛,药剂防治效果差,可采用此法。一般可选择晴天上午,关闭棚室升温,使棚室内黄瓜生长点附近的温度高到44~46℃之间。此后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超过46℃要放风降温,低于44℃要封严棚室升温,使温室温度在44~46℃之间保持2小时,闷棚室前若配合施药,杀菌效果优佳。若为害严重可隔4~5天再处理一次。但要注意闷棚前一天要浇一次水,增加棚室内湿度,否则,易伤黄瓜生长点。

六、喷糖液,补给营养

黄瓜生长中后期,生长势衰退,机体内营养缺乏,如氮糖含量下降后,抗逆力减弱,易感箱霉病。此时,在叶面喷洒糖液,补充营养。糖液可用尿素、红糖加水制成,比例为0.4∶1∶100,最好午后3~4小时喷在叶子背面,一般5天1次,共4次。若霜霉病已发生,可加农药防治。

防治技术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温室黄瓜霜霉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黑毛病”,是黄瓜栽培中发生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条件适宜时,流行极为迅速。黄瓜霜霉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子叶染病,初期叶面症状不明显,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水浸状斑。病斑沿叶脉扩展,然后叶面均匀黄化,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黑色霉层,为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真叶染病,初期叶背有水浸状病斑,病斑被叶脉分隔,呈多角形病斑,后病部黄化,湿度大时病部叶背面有黑褐色霉层。黄瓜霜霉病在同一植株从下至上发病,新叶很少感病。低温高湿是霜霉病发生与流行的关键因素、保护地栽培黄瓜,其生长环境更利该病的发生。而在防治的过程中,菜农往往病害防治意识差,施药较晚,单一依靠化学用药,不与其它方法的配合,甚至乱用药、配药,无绿色用药意识,从而造成生产上的黄瓜,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威胁着人们的身体。下面,我介绍一下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一、选用抗病耐病、丰产、优质品种

可选用如津优3号、中农5号、中农7号、津杂2号、4号、津春2号、3号、济杂1号、碧春等品种。

二、培育和选用无病瓜苗

育苗和生产两温室要分开以免苗期感染,加温苗床育苗因夜间温度高,湿度低,不结露而很少发病。苗期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栽苗时严格检查农业论文,防止带病菌进入温室期刊网。

三、加强栽培管理、防病抗病

管理目的是抑制病菌的发生与发展,以保护和促进黄瓜的生长。这样就要求人们要想方设法创造一种有利于黄瓜的生长而不利于病菌发生及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以确保其优质丰产。

1.嫁接防病

嫁接防病即可采用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以优质黄瓜品种作接穗,采用生长点直插法等嫁接方法,进行嫁接。嫁接黄瓜具有抗病、增产和耐低温作用,抗病上除抗黄瓜霜霉病,也能兼防其病害。在不受害条件下,嫁接黄瓜和不嫁接黄瓜相比,总产量可增加40%~90%。

2.科学施肥浇水

施肥时要注意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一般1000千克/亩,速效肥最好随浇水进行,且注意N、P、K的合理搭配,避免偏施N肥。浇水最好采用滴灌或膜下灌,前者具有节水,不易增加棚内湿度的优点。后者地膜不但能提高地温,而且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散失,降低温室内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要尽量避免明沟浇水,阴天、雨天严谨浇水。浇水最好在晴天早上进行,灌水后要立即关棚室提温,使棚室内温度上升到32℃左右,维持1小时,然后放风排湿,经过3~4小时后,若棚室内温度低于25℃,再重关棚室提温一次,效果优佳。

3.适时放风排湿,控制温、湿度

该法是对保护地黄瓜霜霉病进行生态防治的手段,即通过控制棚内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不利病菌繁殖和侵染而却能保证黄瓜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以达到抑制黄瓜霜霉病的效果,具体方法为:早晨先放风排湿1小时左右,然后闭棚室提温。到上午将温度提高到28~32℃,这样不但有利于黄瓜的同化作用,而且还抑制了霜霉病的发生。但不宜超过35℃,超过则及时放风降温。下午放风,温度降到20~25℃,湿度降到60%~70%,这样虽然温度适于病菌生长,但低湿严格控制着霜霉病菌的生长发育。若温度低于18℃要关棚升温,到傍晚再放风3小时左右,然后闭棚。夜间温度可控制在12~13℃,若湿度过大可放夜风,温度超过13℃时,可整夜通风,但刮大风或下雨例外。

4.补充二氧化碳

苗床增施CO2,对形成壮苗,缩短苗龄有明显作用,定植缓苗后施用CO2,对形成健壮的同化吸收器管有利,增施CO2一般增产10%~20%,也能增强黄瓜对霜霉病等病害的抵抗能力。具体方法:可于早春、秋后增施CO2,可用盐酸与生石灰反应,可产生CaCl2、CO2和H2O的原理生产CO2。一般若每亩温室内CO2浓度达到1050PPm时,需盐酸(浓)8.020千克,碳酸钙(96%)4.536千克,盐酸按1∶1加水稀释,按五个容器均匀分装,再将称好的生石灰破碎后农业论文,均分五份,分别放入盛盐酸的容器中,吊挂距离地面1.5米。

5.增强光照,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程度

选用无滴棚膜,及时清除棚面内外尘土,在棚室北侧设置铝合金、反光幕等均能起到增光保温的效果,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

可用35%瑞毒霉WP、75%百菌清WP或者70%甲基托布津wp和50%福美双WP按1∶1混合,药量占种子质量的0.3%拌种,防效良好。

2.喷雾法用药

不论在幼苗期或成株期,一但出现病叶后,就抓紧时间施药,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减少损失

一般可选用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60%氟吗,锰锌WP700倍,70%锰锌,乙铝WP500倍液,72.2%普力克AS800倍液、72%a锰锌、霜脲WP600~700倍液等,每亩喷药液60~70升,隔7~10天1次,连续2~3次,也可视病情发展,确定施药次数。另外,有病则治,无病则防,预防保护时,可选用75%百菌清WP600倍液,对植株上、下部叶片正反面全部用药,或半量式波尔多液,伸蔓期以前可用240~300倍液,结瓜期后可用200~240倍液,进行喷雾保护。

3.熏烟法用药

用百菌清烟剂防治黄瓜霜霉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当发现棚室内出现病株时,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温室用药200~250克,药分5份,均匀分布5处,用暗火由里向外依次点燃,关闭门窗。宜傍晚用药,次日早晨通风,每隔7~10天熏烟一次期刊网。此种方法,不仅对霜霉病有效,还对白粉病,灰霉病也有效。

4.粉尘法用药

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进行粉尘法防治,此施药方法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工效高,节省水,防效好,不增加棚室内湿度,且还可以加少量微肥,达到治病、健株,防衰的效果。其具体方法是:发病前每亩棚室内用药1000克,用丰收5型或丰收10型喷粉器在早晨或傍晚喷粉,丰收5型喷粉器每分钟摇不低于35转,10型摇不低于50转,从棚室尽头开始,平举喷粉管,向棚室门退行,5分钟左右可喷完,喷粉闭室1小时后可放风农业论文,若晚上喷粉,可第二天早晨打开棚室放风,一般用药7天一次,连续4~6次。有的地区报道,晴天傍晚施药,防效最好,晴天的早晨、中午用药效果较差。

五、高温闷棚

若发病迅猛,药剂防治效果差,可采用此法。一般可选择晴天上午,关闭棚室升温,使棚室内黄瓜生长点附近的温度高到44~46℃之间。此后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超过46℃要放风降温,低于44℃要封严棚室升温,使温室温度在44~46℃之间保持2小时,闷棚室前若配合施药,杀菌效果优佳。若为害严重可隔4~5天再处理一次。但要注意闷棚前一天要浇一次水,增加棚室内湿度,否则,易伤黄瓜生长点。

六、喷糖液,补给营养

黄瓜生长中后期,生长势衰退,机体内营养缺乏,如氮糖含量下降后,抗逆力减弱,易感箱霉病。此时,在叶面喷洒糖液,补充营养。糖液可用尿素、红糖加水制成,比例为0.4∶1∶100,最好午后3~4小时喷在叶子背面,一般5天1次,共4次。若霜霉病已发生,可加农药防治。

防治技术论文篇7

1.1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借助于积极的生物以及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技术,生物本身的存在或者是生物代谢的产物能够抵御这些农作物病虫害。例如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天敌,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因此大自然才处于平衡的状态。而生物天敌具有抑制农作物病虫害增加的能力,因此病虫害天敌的引入对于农田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在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保护农作物病虫害天敌的工作,做好保护工作就是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病虫害的控制。农药在我国农业是不可避免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因此减少农药的使用是未来我国农作物的发展趋势。

1.2化学防治技术化学试剂发展以来,就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我国长时间以来,农药对于农作物的防治就是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最主要的技术。农药的使用在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效果,但是对于农药防治而言预测预报的准确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农业防治之前,需要对田间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发生的规律,这些是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依据,在了解到这些数据以后,采用网络测报方式,对病害进行积极防治;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使用农药是否对粮食安全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以及农药是否会危害环境,同时农药的混合使用是否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保证合理性,严禁出现随意使用农药,农药需要在有效期内进行使用,方能达到防治效果。

1.3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物理机械防治通常是指借助物理机械设备与工具等来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新时期下,机械光学以及放射物理等是比较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议

2.1采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技术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发展,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也是这个道理,要想对农作物病虫害取得更好的效果,引进先进的技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新技术。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生长繁殖问题是昆虫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繁殖期采用措施进行扼杀,无疑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2不断完善农药产品市场长期以来,我国都在使用化学试剂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这是因为化学实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较好的功能,但是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乱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了预期效果和理想效果相差甚远,甚至会出现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加大农药生产和监管力度,提高农民科学使用农药的能力,保证农民利益。

2.3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作用新型农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新型农药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对于环境以及对于粮食的污染较小,因此需要积极的普及对新农药在广大农民之间的使用。做到这一方面的工作时,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正确的引导,结合病虫害的知识,做好示范点的推广,方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3结束语

防治技术论文篇8

1.1设置沙障设立沙障的目的是通过搭设的屏障保护苗木免受风沙的侵害,主要是由于沙障一方面可以降低风速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沙面的粗糙度。搭设沙障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合理的栽植林木实现对流动沙丘移动的限制。这种技术一方面要在造林前进行乔木和灌木结合的混交造林用于阻止沙丘的移动,另一方面在可移动沙丘的迎风坡栽植固沙植物,从而实现两个方向限制流动沙丘的移动;二是利用稻草绳设置沙障。将稻草拧成绳依据风向固定在沙丘的两侧,也可将稻草通过物理方式压成网格状,根据风力大小和侵蚀程度设成1m×1m或1m×1.5m的网格进行固沙。除了上述沙障还有通过沙柳沙蒿密植,设立黏土沙障等方式进行固沙的。设立沙障能够为苗木根部的生长创造条件,使苗木根系能够萌生深入沙层,促进苗木对水分的吸收从而保证造林的成功率。

1.2补水治沙由于沙化地区土壤含水量极低,很多苗木栽植后因长期干旱而枯死,为提高苗木成活率实现对沙化土壤的治理,必须在旱情严重时进行补水。一方面促进苗木成活,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移动沙丘的移动速度。

1.3春季植苗为了提高造林效率,有效治理荒漠化,林场实行了春夏秋三季造林的先进技术。在春季进行植苗,春季是植树造林的较好季节,此时选择无病虫害的苗木进行栽植,并做好灌溉、施肥等后期管理工作,一般可取的较理想的成活率。

1.4雨季穴播在雨季到来时采取穴播的方式造林。雨季来时土壤墒情较好,种子播种后有相对充足的水分满足其萌发需要,而且穴播存活的苗木有较强的适生能力,根系生长较其他造林方式更为强壮,更能适应在沙地的生长。由于穴播后种子会受到病虫鼠等的危害,为提高出苗率,应适当提高播种量,此外还可适当的提高穴播的密度以抵御流沙侵蚀,增强幼苗扎根的稳定性,并随着幼苗的生长逐渐降低密度以提高苗木保存率。穴播时一般在种子上方覆土3-5cm,种子用量在3.5-8kg/hm2,具体用量根据种子大小决定。

1.5人工模拟飞播人工模拟飞播不仅目的性、针对性较强,而且对播种时间、地点和树种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在正式播种前对播种地进行适当的整理,由于沙漠区植被覆盖率普遍偏低,加上土壤沙化会降低种子的触土几率从而影响出苗率,可以适当进行穴状整地增加种子出芽率;二是选择种子萌发力较强,适应性较强的树种进行飞播,可以选择单一种子也可混合种子撒播;三是播种前结合当地实际对种子采取适当方式的处理,如高锰酸钾浸泡催芽,种子包衣,使用生根粉等方法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四是结合当地降雨量,温度等气候特点合理选择飞播时间,只要保证种子出苗后有75d左右的生长期以便保证幼苗能够安全越冬并抵御春旱即可。

1.6营养袋育苗营养袋育苗造林时不需要缓苗期,能够加快苗木生长速度,无形中降低了幼苗抚育管理的难度。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1年生,苗高8cm左右且木质化程度较好的幼苗进行;二是在苗木移栽时尽量不损坏苗木根系的营养土球以增强苗木移栽后的抗旱,抗灾能力,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三是在苗木移栽前应给营养袋内苗木浇足水;四是育苗地应离造林地较近,以保证苗木移栽后能够较快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2.管理模式

防沙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足够的劳动力,而沙漠化地区由于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等原因往往缺乏劳动力。白芨滩林场为改变这一现状,积极探索“干旱固沙林、骨干防护林和经济林”三位一体,“林农牧”立体开发的防沙治沙模式,不仅解决了防沙治沙缺乏劳动力的难题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按照这种模式,他们在沙区边缘累计开发建设经济林和苗圃基地6000多亩,将沙漠化地区的改造和利用推向多维林业、能量循环、资源再生的新阶段,为沙漠化地区的产业开发创造了成功范例,值得推广应用。

3.小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