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字阅读8篇

时间:2023-03-01 16:22:56

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篇1

【关键词】少儿阅读 数字阅读 隐忧 保护 举措

【分类号】G25

当前,越来越多的儿童喜爱数字阅读,从国内外进行的相关调查看出,数字阅读的儿童数在成倍增长。如:美国最大的儿童图书出版商学乐出版集团与战略研究咨询公司哈里森集团的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阅读电子书的儿童所占的比例几乎翻了一番;国内,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4.2亿网民中,儿童互联网渗透率51%,高于全体网民。

当前少儿数字阅读所面临的隐忧

数字阅读越来越备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但需要成人对其进行网络规范教育和正确的数字阅读引导。因为:(1)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少年儿童的“微阅读”渐成趋势,孩子们虽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微阅读”,但碎片式的即时分享(只言片语、闲言碎语、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却花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少年儿童进行“微阅读”的消遣性、娱乐化特点非常明显,“微阅读”碎片式的传播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孩子们过度沉溺于“微阅读”,其实用性和消遣性会在无形中消解少年儿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从而影响到少年儿童对知识的吸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常处于不求甚解的‘浅阅读’层面上,不利于少年儿童的思维发展及成长。(2)目前数字阅读在内容上过于自由和开放、资源良莠不齐,少年儿童尚不具备数字阅读所需的基本信息素养与能力,对数字信息资源缺乏辨别能力,多媒体终端便捷的上网方式和便捷的娱乐功能,经常会引诱他们放弃阅读去投入在线游戏。(3)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产业模式还不成熟,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不清晰,内容提供者、平台提供者、终端提供者、渠道推广者、增值服务者在数字阅读中的社会定位和价值再造还没成型,数字阅读中的参与者中出现了“越位”和“缺位”并存的现象,甚至有交叉争位的乱象。(5)数字阅读目前也带来一些使人困扰的问题,比如 坏书、庸书的泛滥 。同时,近日国外的一系列研究显示,和纸质书相比,电子阅读设备上大量的操作会干扰孩子们的阅读,进而影响儿童理解能力的培养。与书籍相比较数字阅读存在其他诱惑,孩子们很难专心于阅读。此外,相比纸质书籍,它伤害眼睛 ,对视力的损伤更大 。

虽由于以上种种弊端,虽明知少儿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还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就此剥夺青少年选择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积极帮助他们形成辨析能力,使他们养成自觉健康的数字阅读意识。

在数字阅读大潮中如何对少儿阅读给予引导和关注

(1)尽量让儿童阅读经典图书。有人说“网络阅读”从两方面破坏阅读:垃圾太多、泡沫太多;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化的东西,对“儿童生态”是严重的破坏。我赞成这一说法,认为确有必要将儿童从网络文化中引导出来,让他们去阅读经典,多亲近书本,直接与文化大师面对面,从中获得健康、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的精神营养。因为少年儿童毕竟是缺乏自制力的群体,他们对“微阅读”的过分迷恋,就如同迷恋动漫和游戏一样,这种负面影响最主要的表现是:不爱书籍的阅读。如在引导无效的情况下,我想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或者说限制性的措施,比如限制上网的时间,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等,把孩子们拉到经典图书的阅读上来。

(2)引导孩子多元化智慧型阅读。从教育学角度讲,如果过度沉溺于“微阅读”,其实用性和消遣性会在无形中消解少年儿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从而影响到少年儿童对知识的吸收。因为单纯的信息量累加,并不能产生深度阅读所带来的拓展智识的效果。如何减少“微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学校、家庭要在少年儿童中倡导多元化阅读习惯,教会孩子以“深读”和“微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并逐渐引导孩子走向智慧型阅读。而对少年儿童健康、智慧阅读方式的培养,应建立在对少年儿童阅读现状的准确把握上。图书馆要与学校、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联动,共同关注少年儿童阅读动态。

(3)社会各界联手关注少儿数字阅读。出版界、信息技术界、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关心和关注少年儿童的数字阅读状况,共同参与进来进行示范和引导。尤其是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阅读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应该肩负起少儿数字阅读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的重任,为建立数字阅读社会出谋划策。

(4)各类公共图书馆应肩负少儿数字阅读引导之重任。数字阅读服务是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辅导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各级各类图书馆必须在数字阅读中找准位置,积极发挥作用,让少年儿童在数字阅读中学知识、悦身心、修品德、长本领。要积极建立安全、可靠、开放、共享的少儿网络阅读社区;要通过网络讲座、报告会、展览、竞赛、展演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阅读推广活动,消除少儿数字化阅读障碍,普及正确的数字阅读方法,当好儿童数字阅读的导航员;要结合少年儿童的阅读特点和差异性,在馆内开展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数字阅读推广活动,组织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和使用各个数据库,对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阅读行为习惯,在数字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性格,从而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数字阅读习惯。

2011年6月1日,在我国图书馆界首次召开的“关于少年儿童新媒体服务”的研讨会上,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数字阅读是阅读发展大趋势。我想我们图书馆人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从事少儿阅读指导工作中给予少年儿童数字阅读以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努力普及少儿数字阅读知识,宣传推广少儿数字阅读意识,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网上数字阅读的文化自觉,让文明、规范、理性的网上阅读助跑青少年的人生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

1.王静,李桂华.我国青少年阅读倾向研究综述及其展望.图书馆,2012(4):52-54

数字阅读篇2

【关键词】纸质阅读;数字阅读;调查

人们更偏好纸质阅读,结果显示有57.33%的人偏好纸质阅读,有42.67%的人会更喜欢数字阅读。纸质阅读依然比数字阅读高了14.66个百分点。

1)就收入状况和对两种阅读媒介的影响而言,无收入和极低收入,还有收入高于5000元以上的人会更喜欢纸质阅读。而处于中间收入的群体偏好数字阅读。尤其收入在2001-3000元区间的群体,对数字阅读的偏好率达高到83.33%

2)人的学历也会影响人的阅读喜好,高中及高中以下,硕士及以上的群体对纸质阅读的需求会更强烈,而中间学历群体的阅读需求虽然以纸质阅读偏好为多数,但不及以上两方强烈。

3)人的年龄会影响人对阅读媒介的偏好,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60岁所有的中老年会喜欢纸质阅读的比率高于18-45岁的中青年,其中中老年人的比率最高,调查中达到100%。

4)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女性对纸质阅读的偏好率分别为56.1%和58.82%,对数字阅读的偏好率分别为43.9%和41.18%。由此可见,女性和男性都比较偏好纸质阅读,而女性更胜一筹;对于数字阅读,男性比女性更能接受。

显然的,我们可以知道两种阅读媒介的所处的境况,纸质阅读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数字阅读在后面紧追不舍,前者的地位目前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但相比几年前弱势许多。

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阅读内容的偏好,比如低学历者主要对娱乐新闻,新的小说感兴趣;而高学历者会更关心社会新闻、文学作品或学术论文,所以高学历者会倾向纸质书,因为其更易于做笔记和反复查看且错误率低。

学历和收入的相关性比较大,结果显示高学历者,收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消费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人们对阅读媒介的选择,收入决定消费。大多数人会更加喜欢价格便宜的数字阅读,而纸质阅读成本较高,价格不菲,但这些条件对高收入人群来说无关紧要。

然而调查显示低年龄层人群有66.67%选择纸质阅读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其没有收入来源,按以上结论来说,应属于数字阅读喜好者,但其是一个特殊群体,本身不依靠自身收入来进行学习获取信息,父母的收入是其纸质阅读开支的物质基础。

高年龄层的中老年人也是一个特例,调查结果显示将近100%更喜欢纸质阅读。中老年人普遍学历低。其选择纸质阅读的原因更倾向于生理感受与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平常较少接触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或电纸书等数字阅读的媒介设备,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和兴趣。

而处于中间的年龄层的人,主要是青年和少数中年。由于工作需要及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的沟通、分享需求的推动,大多数人对数字媒体设备都有兴趣,甚至可以说是习惯去操作和运用,而且所担负的成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数字阅读在此群体中渗透性较高。中间收入者大多位于此群体。

对于数字阅读,男性比女性的偏好更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男性对数码产品的消费和喜爱本身就比女性高,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会更多的运用其电子设备作为数字阅读的媒介。

客观来说,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都有其自身独有的优点与缺点。在调查中,人们除了对其自身购买条件的考虑,还有对两种阅读本身性质的度量。

就纸质阅读而言,它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许多纸质书还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孤本,珍本可遇而不可求。制作精美,或是内容可口的书籍也是赠予亲友的好礼。其阅读方便,更具有真实感,阅读得当还能不影响视力。但是对于一些博览群书的书友来说,阅读纸质书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它只是作为一次性阅读方式就显得有些浪费和占空间了;大多数纸质书价格偏高,携带不方便;记下笔记后就不利于多次修改和整理。

就数字阅读而言,它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阅读方式,阅读起来方便快捷,经济实惠,信息量大,而且资源共享方便;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易于携带,可以随时随地地阅读。但是电子阅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诸多的缺陷,和纸质阅读相比,它阅读起来缺乏真实感;使用电子产品阅读有很大的辐射,会影响视力健康;而且它是以虚拟信息的形态存在的,信息容易丢失,不具备实体书客观存在的安全性;而且现在社会垃圾书泛滥,数字阅读反而会帮助这些书籍的传播,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再加上我国出版行业的版权概念较国外许多国家低,数字阅读这一新兴领域出现的版权问题很难解决。这些都是现在数字阅读急需解决的问题。

究竟选择哪一种,还要看个人喜好及其阅读习惯。但是人随潮流,始终要追上时代的脚步。这是一个web 2.0向web 3.0过渡的时代,这是一个集思广益共同分享的时代,这个时代中Brainstorm和Weibo让人们在大网络的共性中疯狂地追求自己的独一无二与举世无双。Sharing是数字阅读的一把金钥匙,在阅读中群找到志同道合,在阅读中展现自己的魅力。所以数字阅读更是一场分享与交流的饕餮盛宴,你可以通过当今流行的各大社交网站或门户网站,发表一条你的拙见,也可以让你的原创转发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数字阅读现在依旧不能超越主流,但是毋庸置疑,它就是一种趋势。

那么这种趋势究竟能不能完全代替主流?从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阅读的媒介不同,但是阅读作为一种行为,某些要素是不大会发生变化的,例如阅读场景、阅读方式和对阅读花费的态度上。只要我们阅读,这种共性似乎就会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

数字阅读篇3

在阅读场景方面,两者几乎达到了一致的程度。无论是纸质阅读者还是数字阅读者,他们最经常进行阅读的场所都是在家中,舒适的环境和不受打扰的状态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进行一次阅读。其中数字阅读场景的这一比率占到78%,纸质媒体为70%。排在第二位的是在公司进行的阅读,纸媒阅读是64%,数字阅读是57%。

阅读方式――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在阅读方式上,两者的相同点更是明显。在纸质报刊的阅读上,有85%的被访者表示自己阅读报刊时会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表示会从头到尾仔细看的人数仅占20%。在数字阅读方面,有91%的被访者表示自己阅读报刊时会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表示会从头到尾仔细看的人数仅占18%。

阅读花费――每年不超过300元

在阅读的花费方面,仔细核算发现两者相差无几。50%的被访者每年用在阅读报刊上的费用在100元以下,每年的花费在100-300元之间的人数约为33%。在数字阅读上,读者能接受的价格基本上在20元以内(每月),这样一年12个月计算的费用约为240元,也没有超过300元。

付费态度――为“占有感”付费

而且从数字阅读的付费态度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和传统阅读内在的契合点。不排斥为阅读数字报刊付费的被访者约为30%(27%+3%),但是当询问到是否愿意为下载数字报刊付费时,这一比率上升到52%。可见,一旦满足了读者的“占有感”,读者还是愿意为内容买单的,这和花钱拥有一份报纸和杂志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传统阅读习惯和心理在新媒介上的惯性延伸。

付费方式――内在动机一致

另外,从数字阅读的付费方式选择上,我们也能看到其与传统阅读习惯和心理的关联。绝大多数消费者(60%)更愿意按流量进行付费,即我看多少内容就付多少钱,这和买几本书就出几份钱的内在动机也是一致的。

数字阅读篇4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

数字阅读服务是图书馆适应数字时展的产物,是数字资源与阅读服务的结合。数字资源的发展和数字阅读的兴起不但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改变着图书馆服务方式。

一、数字阅读概念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有两层含义:1.阅读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比如电子书、电子地图、数码照片等等;2.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不再是阅读纸张,电子仪器,比如电脑、手机、阅读器等。[1]和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比较,数字化电子出版物具有检索方便、储存量大、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优点。数字阅读的内容也从文字与图片扩展到了声音和视频等形式,打破人们过去单纯依靠视觉获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由于阅读载体的便携性,使得人们在任何地点,闲时都可以利用手机等工具进行阅读,因此数字化阅读日益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二、数字阅读现状

在去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多达361家参展商以“数字化出版”为主题。保守估计,全球电子图书的市场份额2018年将超过传统图书。电子出版业的繁荣发展,说明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数字化阅读的新时代。在日本,“手机小说”成为青少年的阅读新宠。据《朝日新闻》报道,由年轻业余作者通过手机撰写以手机阅读的小说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这种小说的特色是语言风格完全来自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不乏有他们才使用的流行用语。由于手机画面显示的字数有限,这种小说运用的词句也大多言简意赅,符合年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美国,传统的新闻业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也积极向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转型,力求与新的传播式融合。这种转型吸引了很多流失已久的青年读者。据调查,由于接触网络报纸,18到24岁的美国人比10年前阅读报纸的比例有所上升。以《纽约时报》为例,只有2%的年轻人阅读它的纸质报纸。而网上,阅读它的人数却飙升至18%之多。

三、图书馆服务方式变化

根据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 群占85.8%。网络阅读与手机阅读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读者已经大大减少对图书馆场地的依赖,这也是近些年图书馆读者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图书馆传统服务在时间与地点上都受到限制,没法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迅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要求。图书馆需要新的服务模式,不仅在图书馆内为读者供服务,更要在馆外为读者提供数字阅读服务。

四、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措施

(一)数字资源建设

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图书馆应该建设数字资源用以服务读者。但是当前图书馆数字阅读普及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还不够丰富,使读者产生不好的阅读体验。图书馆应该增加数字资源建设经费,以建立丰富的数据库,开展互动阅读、个性化推荐、多媒体阅读等方式,来满足读者阅读新需求。图书馆馆与馆之间也应该加强合作,通过网络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来丰富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更多选择。

(二)在线阅读服务

在线阅读以其阅读方便的优点深受当前读者喜爱,已成为常用阅读方式。图书馆应该顺应趋势,充分利用网络,通过建设图书馆网站,在网站上提供在线阅读服务和数字资源下载,以便读者随时随地都能够方便的读取图书馆资源。还可以通过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出无线移动阅读服务,针对安卓、苹果等智能手机、平板开发图书馆专用APP,使读者能够通过使用APP在馆外也能方便地使用图书馆资源。

(三)阅读引导

数字阅读在给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了阅读效果。深阅读、精阅读逐渐被浏览式浅阅读和手机碎片化阅读取代,面对海量资源,许多读者不知如何驾驭信息,不知如何搜索有用信息,造成盲目阅读。此时图书馆就要做好阅读引导工作[2],引导读者如何保持阅读心态和掌握阅读技巧,提升读者获取和鉴别信息能力。要做好引导工作,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不同类型和不同需要,给读者书目推荐和帮助读者制定阅读计划。有方向性的整合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结合各自优点,培养读者养成两种阅读方式综合利用的习惯,引导读者回归深阅读和精阅读。图书馆还可以申请自己的微博、微信、易信等公众账号,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在网站里建设论坛,读者可以在论坛里发书评,发阅读感悟,通过彼此交流促进数字阅读发展。

数字阅读篇5

1.1阅读的概念和本质

本文虽然着重探讨的是数字化阅读,但也要考察数字化阅读的前世今生,才能综合还原它的面目和地位。所以研究数字化阅读就必须从阅读说起。阅读是什么,不妨望文生义,从其字面出发,是“阅”加“读”,“阅”是看,即默读;“读”是念,即诵读,联合了说和听,听者是说者自己,还可以有旁人。阅读就是通过看、说和听将信息输入大脑的行为。广言之,阅读是人通过感官将文本信息输入大脑的行为,有视觉阅读,听觉阅读(听机器播放或真人朗读),触觉阅读(触摸盲文)。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无需通过感官而用某些工具和方法就可以将信息植入大脑或基因植入并遗传,这是阅读未来的发展方向。阅读有主体和客体。阅读的主体是人,俗称读者;相应地,阅读的客体是文本,俗称读物。文本于读者而言是读物,于作者而言是作品。这些作品,既可以是视觉的文字、图形、视频和模型,也可以是听觉的读音和录音,还可以是触觉的盲文等。阅读的本质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表达和传达。因为阅读的客体(文本)的属性,决定了阅读具有如下“四性”:一是认知的间接性。指的是读者直接面对的是文本,而不是具体的人和物,是通过对文本的研究来间接研究存在。二是空间的离场性。说的是读者直接面对的是作品(文本),而不是作者,作者本人是离场的或在场也不干扰阅读;作品一经诞生,即独立于作者而生存,作品的生命因读者的阅读而得以延续和繁衍。三是时间的滞后性。这是由空间的离场性造成的。文本的创作目的主要是为了给不在场的人阅读和传诸后世。所以先有文本,后有阅读。四是交流的单向性。指的是读者与之交流的是作品(文本),而不是作者;阅读是读者个人的事,指向的是作品,此时已与作者无关,是读者对作品的诠释和再创作。以上“四性”也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阅读的标准。

1.2数字化阅读及其与传统阅读的区别

数字化阅读是指对经过数字化处理并在电子设备呈现出来的阅读对象进行阅读。数字化阅读需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共同组成并实现的。硬件是指其载体为电子设备;软件是指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除了内容的呈现是数字化的,其创作、记录、复制、储存、传输等环节也部分或全部经过了数字化的处理。严谨地说,数字化阅读不是阅读的数字化(读的更不是数字),而是读物的数字化,是指阅读的内容经过了二进制数字化的处理。所以数字化阅读就是阅读数字化的读物。数字化阅读属于阅读的一种,从阅读的发展史看,数字化阅读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它是传统阅读和现代技术结合的产物,是最新的一种阅读,也将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一种阅读。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没有本质的区别,阅读介质由纸墨到电子屏幕,只是载体的变化,阅读的过程与原理还是一样。感官的感觉和理解方式未变,纸墨和电子屏幕于读者而言并无大异,输出和呈现给读者的还是传统的样式,备受推崇的电子书阅读器正是高度模仿传统纸墨,只是作品(文本)的创作、记录、储存、复制、传播、输出、呈现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而电子设备输出、呈现的还是文字、图形、动画、声音,是目前人类感官所能直接感知和理解的信息。阅读的介质载体和传输途径本质未变,未有直接大脑植入、基因植入,或如电影《黑客帝国》中的联网联脑学习。

2数字化阅读的影响

数字化阅读作为一个新事物、一股新力量,其作用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爱因斯坦说原子弹改变了世界。而笔者认为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对世界的改变更大,因为它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数字化阅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它强大得甚至让人恐惧,激发你的想象力。

2.1对数字化阅读的恐惧和误会

2.1.1对阅读的先天恐惧对数字化阅读的恐惧是在出现了数字化之后,而对阅读的恐惧则早已有之。这种恐惧可能伴随文字的出现而生,仓颉造字而鬼夜哭[1]。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寄寓了人类对文字的敬畏。若说这是神话,则佛陀的不立文字、不树形象是信史,所以佛经的首句有“如是我闻”。孔子也是“圣人述而不作”才有了“子曰”。老子则是被逼挤出了五千来个字以买通关。耶稣也是不立文字的。你可以说耶稣、佛陀是宗教的唯心主义,但唯物主义的科学也不否认和拒绝直觉,因为科学的发展受制于新工具和新方法的发明。但只要有工具就意味着间接,所以佛陀有文字障一说。语言文字及其阅读是否是认知事物和呈现、传播真理的唯一和最好的方式和工具,尚无公论。正是有此隐忧和不满,才有了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对事物认识的角度、层面和途径,是一大进步。苏格拉底则将文字比作药,既是医药,同时也是毒药,而且更倾向于后者,以为文字是有毒的礼物[2]。同样,中国古人也有认为读书如食砒霜的[3]。庄子也讽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4]可见古今东西一也,正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笔者在此也同声相训———阅读者悦毒也,虽是毒(因其会使人上瘾),但这是一种令人怡悦的毒。人类对文字(包括语言、图形等)又敬又畏,既敬其所能,又畏其不达,对其既依赖又怀疑。对传统的阅读已有如此多的顾虑,就可以理解今人对数字化阅读即使杞人忧天也不为过了。2.1.2对数字化阅读的误解上述对阅读的恐惧不乏出于深刻的思考和深层的直觉,但有些对数字化阅读的诟病和指责,不是批判式的研究思考而是批斗式的无理取闹。对数字化阅读的误会主要有以下几说,如泛滥化说、混乱化说、碎片化说、娱乐化说、快餐化说、浅表化说等。对数字化阅读的诟病主要在于内容过滥过乱,获得过易,传输过快,超出人们的接受能力。因太容易获得,所以不再记忆;因太多议论,而查证核实、思考研究是一个累活,所以不再思考,只听网络意见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就像之前现实社会生活中只听政府和专家的一样。人们在网络生活中只负责“围观”“抢沙发”“灌水”。这不是网络特有的,也不是现在才有的,鲁迅早已一针见血指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爱围观做看客。他们既迷信权威又明哲保身;既胆小怕事又爱看热闹;既贪便宜又怕惹麻烦。对现实的把握,对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加工、利用,是当代人必备的技能。不是网络和数字化阅读造成信息的泛滥和混乱,而是网络和数字化阅读让普通人有机会看到了知识和时事的丰富多样。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浅表化,任何时代的阅读都有这些现象,自古以来就有编此类书者,只不过古代就连能这样阅读的人也少得可怜,连被讥为附庸风雅的机会都难得。一切新生事物皆如新生的婴儿,欲其一朝成人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知道这是新事物、新生命,所以我们不会苛求和怪责之。

2.2数字化阅读的积极作用

数字化阅读不只是给某些人带来了恐惧和误会,它给每个人和全社会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和帮助。数字化阅读的本质与传统阅读是一致的。区别虽然只在于阅读的形式和阅读的工具(载体),但形式和工具会影响内容。我们常说内容重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有哲学思维的人都明白形式即内容,形式必将影响内容和改变内容,没有单独的形式,也没有单独的内容,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一体两面。2.2.1从阅读走向研究和交流———数字化阅读对阅读“四性”的影响首先是对阅读自身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四性”上反映出来。长久以来,人们只能依赖于图文在空间的维度上进行记录,而进入数字时代,声音、照片、动画等时间维度的文本大增,更接近事物本身———因为物质的属性是运动。由于数字化的高度仿真和光电的高速传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走向多维立体全天候,使读者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认知的间接性有所减弱,从而更接近事物本身,走向实际研究和即时交流。读者与作者交流的离场性、滞后性和单向性都得到极大改善,由个人阅读走向双向甚至多向交流。2.2.2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数字化阅读对创作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对创作最大的影响是降低了作品发表的门槛,不用通过传统出版社的出版发行就可以在网络上被阅读和广泛流传。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维基百科等的百家争鸣、共创繁荣;二是网络文艺作品的空前繁荣、百花齐放。这种状况造成业余激增,专职作家相对式微。数字化阅读对创作的另一影响是加强了读者对创作过程的参与。数字化的易修改、易复制和网络传播的快速及阅读的方便,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性、作者的在场性、阅读的交流性。这种网络舆情的互动甚至会影响到网络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由个人独创变成了集体创作,模糊了作者和读者的身份。2.2.3扩大了出版发行的领域———数字化阅读对出版发行的影响数字化和数字化阅读是科技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的出版物差不多都已先行数字化排版,再纸质印刷,告别了铅与火。如今出一本书,出版发行物可以囊括电子书、有声读物、印刷本和盲文甚至动漫等。如果出版社还只是在传统出版领域的那一亩三分田里瞎转,就说明它不懂阅读和出版这两个概念的与时俱进,未明阅读的本质。出版发行的数字化推动了阅读,但因其容易复制、修改、传播和保存,降低了盗版的经济成本,产生了版权保护更为困难的问题。这也将促进版权保护的立法和技术的研究,使出版和阅读走上互利双赢的正轨。2.2.4普及阅读,消灭文盲———数字化阅读对阅读推广的影响数字化最显著的功劳是推广普及了阅读,真正消灭了文盲。以前读书是文化人的事,士农工商排在第一位的读书人(士)是极少数的。而今阅读变成了大众化的事,没有数字化技术及其载体这是不可想象的。2.2.5降低了求学的门槛———数字化阅读对教育的影响因为数字化阅读的到来,一切知识的获取都不再困难,教学讲解也有了海量的音频和视频,还有电邮、网聊等方式的答疑解惑。数字化阅读还是立体的学习,集聚链接了电子辞典、维基百科、语言翻译,可搜索外文、古文和经典,古今中外尽在一屏中。链接,发散,集聚,多维度,多角度;由点连线,由线结网,由网组面,由面成体,由静到动,由单感到通感,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全感官的学习。这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成为真正的平民教育。物极则反,因太容易得到,所以不再珍惜学习的机会。教育是一个不断平民化的过程,是挑战和自我挑战的过程。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教会学生自主选择、教会学生享用自由和发展自由是比教会学生一些强制性的规矩和一些专业知识要难得多的。也只是在数字化阅读的时代,才会有真正的教学相长、师生相成。2.2.6人人保存,代代相传———数字化阅读对知识保存和发展的影响数字化技术推广了阅读,将知识散播在更广泛的人群,让更多的人成为知识保存的载体和新知识的生产者,所以数字化阅读更有利于信息的保存、复制、传播、加工和利用。数字化阅读对知识的保存意义重大,因其复制、传输、贮存的方便,更有利于思想的保存和文明的传承。一是因其数字化的处理方式简单、失真小;二是载体多样;三是选择性的阅读和摘录有如基因片段。不断的复制、传播,虽有断章取义、歪曲文意之嫌,但也有分散风险的作用,有分头保存文化的历史功劳,并作为文化的基因片段而孕育出新的文化生命体。分散是星星之火,日后还会燎原。2.2.7延长“食物链”,丰富文化生态系统———数字化阅读对文化文明的影响(1)数字化阅读———文化生态系统的新“物种”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有其生命,若以其为中心,则其他一切皆为其环境,组成其生态系统。数字化阅读是阅读的新物种,也是文化的新物种,增加了阅读的多样性,丰富了阅读的生态环境,使阅读这个种群更稳定、更进化,使文化的生态系统也更繁荣和稳定发展。有人担心数字化阅读会造成传统阅读的消亡。笔者以为某一事物(物种)若真的不适合发展的环境,其被淘汰是必然的,事实上也是每天都有旧事物(物种)消亡,每天都有新事物(物种)诞生。但传统阅读真的会消亡吗?认真考察一下,在自由的社会,它是绝对不会消失的,除非是像恐龙遇上了火流星。纸质印刷和传统阅读是不会因数字化阅读而消亡的。正如毛笔不因钢笔的出现而消亡、钢笔不因键盘的出现而消亡一样。新物种的出现只会繁荣生态系统,分工越来越专细而已。数字化丰富了文化生态,毛笔丰富了艺术生态。文化、艺术有先后之分,但无先进与落后之别,最多只能说合不合自己的口味。某一物种即使被淘汰,它的某些基因片段也会被其他物种遗传下来,永恒而不可替代。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声明:“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能打败他。”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证明,你既不能打败它,也不能消灭它,因为它是基因,连物种也不是。基因是比物种更隐蔽、更顽强的事物,文化的基因亦然。所以盲目的乐观和过度的悲观都是自作多情的一厢情愿,皆不可取。传统阅读无论是作为阅读的一个物种或基因都将是永存的。数字化阅读延长了创作、发表、出版、发行、传播、阅读的食物链,丰富了阅读的生态系统,功德无量,善莫大焉。(2)数字化阅读———文化生态系统繁荣发展的新力量数字化阅读是一种技术和工具,但它不是无生命的,也不是中性的,它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在数字化阅读中,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资源和电子设备载体都不再是无生命的,它们会影响人,从而影响文化和文明。数字化阅读这种阅读形式及其使用的阅读工具(载体)深刻地影响着阅读的内容和文化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扩展了阅读的内容———伸展了时间的长度和扩大了空间的宽度。现在的书刊附带声像光盘的已不鲜见,还有报刊在其纸质页面上嵌入视频和音频,直至纯粹的数字化阅读,增强了阅读的立体感和运动感。网络阅读、网络交流的高速和方便,还有它的轻松随意,会产生大量的新词、同音字词从而演化隶定成通假字,这是一个新字、新词、通假字大爆发的时期。数字化阅读的今天也是这么一个时代而且是更激荡的时代。思想自由迸发,语言跟不上思想,文字又跟不上语言,所以通假借用来也,结果是一借不还或多方共用。所有文字都有走向表音的倾向,汉字中的通假字是表音字,而不再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文字很多就是中美汉英的混血儿,拼音化不一定那么快到来,但表音化、拉丁化已悄然光临。可见,文化是有其独立性、群众性和历史惯性的,并不依附于政治任其支配打扮美容整形。也就是说政治不要干涉文化,更不能文化,否则就是人类文明的罪人。2.2.8公开、公平、公正———数字化阅读促进政治改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再一思考,上帝就发抖。由于数字化使得发表、传播、阅读变得方便,使极权专制独裁的政府更难以控制言论。针对印刷品出版、发行的那一套审查制度在数字化———数量无限、形式万象面前,只会捉襟见肘,立显寒酸。在专制社会走过来的人是尤其害怕言论自由的,于是诬蔑之、打压之。这是自由和新事物永远的接风洗尘和成人礼仪式。唯有公开,才可能有公平、公正的出现。而数字化阅读是最能推动信息公开的方式和力量。世界扁平化,不是削平了原有的高峰,削高填低的结果,而是因网络、通讯的发达和方便,因吸收了大量之前所见不到的知识和不知道的事实,让大众成长起来,还站了起来,于是高峰的垄断不再,而显得扁平。以前是跪伏在地仰望立者———即使是侏儒也以其为巨人、伟人、圣人,现在终于站了起来,人人相互平视,人与人之间再无仰视和俯视。由此造就出真正的公民、平民社会。这是数字化阅读对政治的最大促进。

3数字化阅读既非进步亦非退步

数字化阅读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我相信读者最有发言权。但笔者敢肯定的是:数字化阅读自有其历史地位并且是唯一和不可代替的。而且笔者赞同达尔文的观点,即物种之间不存在高级、低级的分别,物种不是在进化,而是在演化。按道金斯的说法,遗传和演化的只有基因,连物种也不是。认真想一想,笔者真的不如卡夫卡,不知道自己比一只甲虫到底高级在哪里和先进在哪里。文化的遗传与演化亦然,整体完整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各取所需的碎片化的文化基因,不断地杂交优化而繁荣兴盛,生生不息。读史使人明智,建议害怕数字化阅读会带来阅读和文化倒退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来好好读一读历史,相信数字化阅读会穿越时空给他们灌顶和加持的。

4积极主动和顺其自然是对待数字化阅读的正确态度

数字阅读篇6

【关键词】网络数字阅读图书馆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阅读起源于掌上阅读机、手机等数字载体的出现,其网络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携带方便,为数字阅读提供了可能#。移动互联网技术成为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和有力推手,数字阅读的趋势不可逆转,它的出现为人们的阅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一、数字阅读的概念和我国国民数字阅读的现状

1.数字阅读的概念。数字阅读是相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而言的,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包括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前者是指阅读的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比如电子书、网页、博客、网络小说、数码照片等;后者是指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纸质的,而是带有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网络浏览器、电子阅读器、电子纸或音视频设备等。

2.我国国民数字阅读的现状分析。中国教育新闻网公布了“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其中第一条就是2010年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对阅读作用的认知程度较高,国民综合阅读率达77.1%,传统纸质媒介阅读率稳健增长,数字阅读接触率强劲增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l8~70周岁国民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相比较而言,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增长幅度达到了200%,增幅最大。这些调查数据表明,数字阅读正在悄悄地走近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它与传统的纸质阅读一起丰富了国民的精神生活。

二、数字阅读促使图书馆加速转型

传媒巨头默多克说:“我相信苹果iPad将领导内容消费的革命。”电纸书将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阅读天地,使阅读无处不在,使信息、知识的传播与获得轻而易举,改变了人类学习、生活的方式。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枢纽,是人们传统的阅读基地,必将因阅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甚至转型。2010年底,英国图书馆界爆发了“拯救图书馆运动”。运动的起因是自英国政府削减公共服务基金的计划实施以来,全英约有375家图书馆停业,26家流动图书馆在苦苦挣扎。目前,英国政府仍在加大削减图书馆资金的力度,面临停业的图书馆的数量每个星期都在增长,预计有800-1000家图书馆将陷入困境。这场运动从表面上看是因削减图书馆资金而起,往深探究,运动本身是耐人寻味的。这场运动,至少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在数字阅读时代,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强烈了,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如以前那么强了,或者说,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此,在数字阅读时代,图书馆需要转型,服务需要创新。美国图书馆学家、情报学家、教育家F.W.兰开斯特认为,除非某个机构主动作出改变来适应身边不断变幻的世界,否则就难以生存,这一警告同样适用于图书馆。

三、以数字阅读为契机创新图书馆服务

数字阅读时代下,图书馆正逐步调整自身的服务内容与形式,在馆藏采购计划中大幅增加购买数字资源经费的比重,加快电脑、服务器等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建设大容量的数据存储设备,以适应数字阅读在技术上的要求。

1.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合适介质信息资源阅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步入了数字阅读时代。与龟甲、简帛、纸张一样,网络只不过是文献信息的载体形式,我们读的是文字承载的内容。载体的形式可以影响阅读,但不能决定阅读。数字阅读可以鼓励并推进,但对其内容必须加以引导。分析读者阅读需求,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将数字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相结合,向读者提供最便捷、最符合阅读需求的信息资源。

2.提供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将数字阅读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去电子阅读器以其特有的阅读便利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图书馆创新性地开展了电子阅读器的外借服务,巧妙地将图书馆服务与这一新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动态的渠道和较快的速度传递图书馆的资源,将数字阅读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去,使用户随时随地阅读想看的数字资源。例如,上海图书馆规定: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器须凭本人的有效读者证外借,每证只可借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器1台,借期28天,不可续借。用户通过借来的电子阅读器阅读三大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书、报、刊),还可利用无线网络功能,在全球仟何地方随时进行借阅,并可实现自动还书。用户不必购买电子阅读器就能方便阅读图书馆的电子书,也不用担心在图书馆网上下载的图书会有不良信息,可以放心体验新的阅读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图书馆电子书的利用率,更方便了用户的阅读,使更多的人体验移动阅读的快乐。

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阅读在方式、特征和规模上都呈现出巨大的不同,发展趋势锐不可当,更多更好的数字阅读模式将会不断呈现。能否做好数字阅读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将决定图书馆的未来。作为图书馆人,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抓住机遇,发挥图书馆独特的资源优势,开拓进取,创新服务,迎接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数字阅读篇7

“从北青报到北青Pad”,在建党90周年党报(刊)事业发展成就展的北青集团展台前醒目地标有此广告语。从字面意义已可见传统报业对数字化转型这一蝶变的理解与决心,这也与“报纸消亡论”有些不谋而合。只是需要说明的是,内容不会消亡,消亡或被革命掉的应该是承载内容与产品的形式,即介质。而与此相关,如果媒体内容的载体改变了,那么内容也会与之前发生很多改变与衍生,例如付诸于数字终端之上的媒体内容会逐渐走向更加复杂与多元的市场化,会在销售新闻信息之外产生其他的延伸服务。于是,媒介生态的产业链也会由此而爆发又一次的革命,未来我们获取新闻信息和实现许多其他诉求会融合并轨在一个渠道进行,今后新闻媒体的内涵与外延也将会有全新的定义。

iPad要革传统媒体的命?

20lO年,一场由苹果iPad引领的移动终端革命波及全球,平板电脑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区别于电脑与智能手机,然而又兼具很多特性,并且抢眼的“移动”魅力与随心所欲的应用体验着实吸引并吻合了当下受众的消费需求。同时,iPad也在阅读领域深深地影响并启发了媒体的变革。从2010年至今,国内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加入到iPad化的队伍中,选择将内容在iPad上线或许是顺应时展的必由路径,但如果只是简单盲目地跟从与追随,而没有真正对iPad阅读方式的受众体验做深入探究,没有持续稳健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恐怕也只能像是投向茫茫戈壁的一粒沙,会毫无声息地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因为,对传统媒体来说,移动终端在数字化的今天已经严重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它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求内容编排与产品服务与时俱进,这给了媒体更多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是挑战也是机遇。纸质阅读是线性的、连续的,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深入研读、品味细节,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而移动网络阅读侧重于形象思维,满足快餐式、浏览式、碎片式的受众体验。

目前,国内很多传统媒体已选择了在iPad上线,媒体特性与资金实力的不同铸就了各自不同的呈现方式和实际效果与收益。与北青选择自己开发和运营移动终端不同,更多的媒体选择了与苹果合作,借助对方的强势平台展示和销售自己的内容,如人民日报、南方报业、中国新闻周刊等等。《新闻晚报》副总编辑韩自立认为,和iPad合作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有没有把结合点看透,在内容的互动、赢利模式、打造结合点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摸索。

据了解,眼下能够在iPad稳居下载排名前列的纸媒往往拥有自身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如果一些媒体只是做“搬运工”,仓促上线后简单地把内容搬到iPad上,再频繁地修订版让读者更新,这无异于是在漠视iPad的媒体特点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数字化让传统媒体更灵动

正如北青Pad制作团队所形容的一样,移动阅读终端是一场媒体的革命,它分别在材质、平台、体验和功能等方面实现了超越。“纯粹阅读的报纸即将成为历史”,移动阅读终端高度注重用户体验与个性化需求,很多时候技术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它们不仅把内容资源的供给成本降低,而且延伸到更有想象力的丰富应用中,为用户提供好玩、便宜、高效、多选择的阅读解决方案。

在移动阅读终端上,读者可以通过连接无线网络阅读到感兴趣的报纸和杂志,最新资讯触手可得。而更为人性的是,媒体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实用价值,通过微博、社区网站等与他人实现互动。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所说,“现在新媒体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点对点,有网状传播,所以它可以聚集、互动、链接。如果iPad要成为主流性的传输,它一定要适应这样的网状传播。”

反观媒体人,由传统媒体转变到新媒体,载体变了,内容变了,方式和渠道也变了。一系列的改变起点于人又回归于人,即有了受众的需求于是产生新的产品与服务,由此投射到内容生产者――记者与编辑,他们会顺应并探索出更为先进的传播方式。北青集团新媒体部负责人王磊说,“数字化时代的记者应该是全媒体型”,即记者要具备新闻采集的多项技能,除传统要求外视频等新技术手段也要掌握,在新闻理念上要有突破,并且在实践中全媒体记者也能更加真实地感知到自己的价值。

在未来,数字化阅读方式势必要求每一个媒体从业者都思考内容与服务的开发和应用,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关注用户的个性需求和独特体验,这是媒体人的角色定位。北青Pad的研发和问世,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本土传媒力量在数字化终端平台的尝试与开拓。据北青新媒体部负责人介绍,北青Pad不仅仅是服务于北青集团自身旗下的传统媒体,而是采用了开源特性,投入市场后会欢迎同行传统媒体的加盟与合作,吸纳更多的国内传统媒体共同打造这一更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的数字终端,为纸媒的转型和发展寻路。

形式真的大于内容么?

数字化时代,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有了革命性突破,这也给作为内容生产商的媒体提出巨大的挑战,要如何顺应时代?要如何挽回流失的受众和读者?要怎样和终端生产商谋得利益实现双赢?对比新媒体,过去的传统媒体生产流程和盈利模式更倾向于单一,如今的媒体要做转型就一定要转变观念,媒体概念要由从前的狭义转变为广义。

数字阅读篇8

1月27日,苹果公司在旧金山举行新品会,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像关注美国总统选举一样,盯在屏幕前看乔布斯摆弄他那些新玩意,事实上,从技术角度看,这款被命名为iPad的平板电脑一点都不新。但谁都知道,这个小小的数码产品,最膨胀的野心在于进军传媒出版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完全可以被称为是一款苹果版的电子阅读器。人们都很好奇,这个小玩意是不是能像iphone的诞生彻底改变数码音乐产业那样,推进传媒出版业的革命?

汉王科技的董事长刘迎建也盯在电视前看了乔布斯的会,他和他的汉王科技早在2008年,就开始在全世界卖电子书了,如今从销量上看,汉王科技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子阅读器生产商,2010年的销售目标是超过150万台。“乔布斯都杀进电子书行业了,这至少说明这个行业巨大的商业价值被认可了。”刘迎建说。要知道,就在一年前,乔布斯还断言,人们早就不那么喜欢读书了,电子书是没有前途的。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这波由终端阅读器制造商们掀起的数字阅读浪潮已经开始席卷整个传媒出版业,那些被传统的出版商们牢牢掌控多年的文化传播链条是否能轻而易举地被新技术撼动?乔布斯的阅读器一出生就得到了全球最大的5家出版商的支持。

不过,在中国,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虽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让这个市场潜在的利润听起来像个天文数字,但读者在线付费习惯的培育、政府对出版业严格的管制、下载通道的垄断等等问题的解决都远比技术革新更加困难,也正是这些特殊的国情困难阻挡了这个行业的外资公司同步进入,为致力于汉字内容数字化的本土公司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中文世界,谁能真正攫取数字阅读时代的第一桶金?

技术革新永不止步

在北美市场,苹果的iPad诞生之前,最成功的电子书是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kindle所使用的技术是电子墨水,这是一种旨在模仿纸质书籍阅读感受的显示技术,而iPad则是传统的液晶显示技术的新变种,iPad的诞生竞争目标直指kindle,这两种电子阅读产品以及其背后的显示技术的对比也成为业内最热衷的话题。

汉王所生产的电纸书跟kindle一样,使用的是电子墨水技术,一直以来,刘迎建都把亚马逊定作追赶的目标,因此,iPad的横空出世让很多人为汉王担忧。是不是会被拥有更多功能的iPad所取代?毕竟,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让一个又一个一度辉煌的IT企业迅速走向没落。如何能够确保电子书不会成为一个过渡产品?

对此,刘迎建倒是没有太多担忧。“苹果的加入,只能让人们更加确信,不管是怎样的显示技术,都至少说明电子书跟电脑、手机一样,成为一个固定的类别将会长期存在。”刘迎建说,科技总是进步的,产品也随科技和需求的进步而不断演进,电子书也一样,必然向更高的阅读体验方向前进。

事实上,目前两种显示技术都拥有对方无法取代的优势和各自无法克服的缺点。电子墨水还做不到彩色显示,而液晶显示则更加伤害眼睛、浪费电池。在成熟终端产品带来的巨大利润刺激下,试验室里的科技竞争总是显得活力十足,这也正是世界各个国家科技进步的一大源泉。

电子书是为数不多的中国与美国不存在代际差距的一个领域。“汉王还拥有独有的手写输入识别技术,这些都是可以完善阅读体验和互动功能的重要技术,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始终在为提升阅读体验夜以继日地努力。”刘迎建说。在他看来,与书报、电视电脑、手机一脉相承,电子阅读器可被成为人类阅读的第四屏,随身携带、超级低能耗、无线下载、即时摘抄、改编、发送等互动功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阅读方式。

搭建电子“新华书店”

技术的革新听起来总是让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图景充满了美妙憧憬,但是当下,跟其他领域一样,中国的商人们更关心的仍然只是如何将别人发明的新技术应用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从而攫取利润。

刘迎建很清楚,现在的电子书行业还处于导人期和成长期,因此依靠卖终端阅读器就能够赚到钱,但用不了几年时间,这个行业就将迈入平稳期,到那个时候贩卖终端获取的利润将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细分,电子书行业可以分为内容供应(主要指出版社)、数字化(将大量的图书转换成数字模式)、下载平台(相当于网上书店)、下载通道(移动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五大环节。其中,最大的利润所在是下载平台的建设。因此,不管是掌握资源的出版社,还是掌握下载通道的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制造商,各个环节现在都在极力做自己的下载平台。

早在去年7月,中国移动就曾召集国内的阅读器厂商,希望搭建以电子书为核心的资源运营平台,并整合各个出版集团和网络原创网站,在这个平台上,中国移动统一阅读器上的文件格式,并提供便捷的下载通道和支付方式。

除了中国移动这样的巨头之外,那些传统的出版社依然是数字阅读链条上最具话语权的一方。无论技术怎样进步,开发人员和硬件技术都无法取代编辑们依赖经验积累起来的智慧。在出版价值链中,出版机构仍然把持着最核心的资源,即使今后个人出版兴起,但编辑们对内容的挖掘、把握、整理、推介等对作品阅读价值的提升都至关重要。数字出版时代,我们应该阅读更高价值的读物,这一需求也锁定了专业出版机构的不可被替代性。

对于汉王科技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既不掌握丰富的出版资源,又没有垄断性的下载通道,依靠什么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仅仅是核心技术显然并不够用。“未来网上会有很多书店,但是到底哪个书店能够成功,制约的因素很多,不仅仅取决于资金、技术这些单一因素。”刘迎建很清楚,“汉王的定位还是‘做好出版产业的服务生’,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为各出版机构以及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为了扩充自己的在线图书馆,汉王甚至计划将80%的收入付给内容提供商,以吸引版权持有人。

无论如何,读者的需求、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家们对全新商业模式的探索都将推动整个阅读价值链滚滚向前。

被改变的阅读

事实上,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东亚,这些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电子阅读所掀起的浪潮并无二致,但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遭遇却有着相当大的反差。在不同的国家和地方推介电子阅读器,刘迎建对其中的差异感触颇深。“欧洲极度保守,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等地则都非常恐慌,认为纸质图书会很快消亡。”刘迎建说,但最具活力的依然是美国和中国,美国是大公司竞争态势剧烈,从而促进这个行业的大发展,而中国则是政府推动,这么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强调改革,事实上已经相当激进,对新生事物政府其实总是充满热情,在每一个行业,不改革似乎就是不正常的,不应该的,所以以新闻出版总署为代表的相关政府机构,对数字出版非常支持,这样的景象与欧洲等地大有不同。

对于中国而言,和其他行业一样,政策主导的发展模式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垄断、培育人为的巨头,民营企业希望在这个事关国家文化传播大计的行业取得决定性的地位难度极大。不管是出版资质的审批、无线基础设施的改进和监管,还是传播通道的垄断以及内容的审查都将会随着产业的发展而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书撬动的数字阅读时代,是正在进行着的新闻业的数字化革命的深度延续。对于一个民族的长远进步而言,文化的传播远比信息流通更加重要,因为它将从根本上塑造一代国人的国民性格。

也因此,数字阅读的大潮带给中国社会的绝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未来的文化传播将会以怎样的形态来进行,什么样的机构会掌控文化传播的链条,崭新的传播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政府严苛的文化审查出版机制抑或被政府更加有效地管制?这些都是饶有趣味且需深度观察的议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