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银行统计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3-03-06 16:01:27

银行统计工作计划

银行统计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形势呈现出新常态特点,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托媒条件下的科技转型逐步实现和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进步,商业银行若想要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积极转型,对计划实施高效化管理,从而沉着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新常态下的会计核算管理

1.新常态下会计核算管理所遇到的瓶颈

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对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了新的挑战,投行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品投资的不断发展,要求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不断优化调整,从而保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金融衍生品为例加以分析可知,表外核算是当前市场经济中衍生金融的主要工具,监管部门仅仅能够对商业银行的报表数据信息进行监督与管理,而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品存在较大风险,这与会计核算缺陷存在密切联系。会计信息披露是确认与计量的重要方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确认方式,导致相关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所谓会计计量,主要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对经济业务及其结构进行准确计量,而货币计量规则难以实现,导致金融衍生工具存在一定计量难度,此种情况下,金融衍生品业务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操作标准尚不统一,银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不尽相同。科目调整与会计核算内容调整后,商业银行表内外余额波动较大,相关监管部门也只能够通过报表对银行余额变动情况进行监督,难以进行实时把控。相关操作人员会计知识的不足,也是滋生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因素。

2.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是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制度及相关规定,结合银行自身发展实际,制定规范的会计制度及业务操作标准,进而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实行动态化管理与控制,确保大额支付以及应收应付款挂账等事项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报批。在原有业务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建立奖惩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完善会计核算程序。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积极完善会计核算程度,柜台及相关会计人员应当严格且规范的填写会计凭证,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核算程序进行严格控制,通过账务核对以及相互监督等方式,切实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合理控制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点,应当通过设置台帐记录等方式,对规划、预测、计划以及控制监督等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全面提高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效率,应当积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商业银行运行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因此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当前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梳理,对银行内部人员岗位进行有效梳理,争取实现内部科学化、规范化控制。在此基础上,应当依据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加以全面分析,对现代信息科学进行合理利用,优化调整商业银行新老业务的控制方式,并建立事前控制系统,切实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二、新常态下的流动性管理

1.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环境下,商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商业银行为有效应对利润空间下滑问题,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头寸预报的准确性,确保结余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运行需要各项存款来支撑,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预定要求对企业及个人进出款进行准确预报和控制,在此种情况下,受上下传导会受时间限制,以及客户进出款存在的不确定性,会出现流动性不稳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因此在新常态下加强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流动性管理的具体策略

为促进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建立健全流动性管理体系,通过上下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剩余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做好压力测试,并及时对体系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切实保证财务管理整体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进行合理安排,适时调整理财资金池比例,对同业业务进行科学化梳理,在保证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财务杠杆的收益。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当对央行各类政策工具及市场融资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切实扩充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最大程度上满足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监管要求及抵御风险的实际需求。

三、新常态下的信息统计管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处于新常态运行环境下,信息统计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新利润点,信息统计数据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和经营现状,从而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及流动性风险规避的准确性,对于商业银行科学决策以及业务结构调整也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知,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1.信息统计管理的不足

一是时效性不足。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过程中,受到数据传达方式、系统运行以及监管层数据共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报表数据获取的时效性不足,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是影响信息统计管理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是部分报表涉及到人工调整和填报,并依照人工方式进行校验,往往存在一定疏漏,此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中,往往耗费较大的人力资源开展数据的采集汇总检验等工作,综合管理效率较低。

2.信息统计管理相关建议

注重系统开发,尽量避免手工填报数据,以避免类似于总分支机构汇总数据无法配平等情况;注重人工培训,人员设置应合理、注意新老员工的数据信息移交。同时,应当加强进行相关创新业务统计培训,以提高信息统计的准确度;注重数据共享,由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跨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因此在信息数据共享上(包括银行内及银行间)也应加强,以避免例如不良客户跨地区或跨行瞒骗授信或单笔抵押物重复瞒骗质押等情况;注重基础数据部门信息准确度,相关基础数据统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息录入、维护及汇总工作。

四、新常态下的预算管理

影响预算管理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相互串用因素,三是战略发展因素,四是风险因素,五是经济波动因素。

因此在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型。考虑“木桶效应”,即积极挖掘弱势业务的潜力。在管理上,建议施行精细化管理,将各项工作分配到人,并进行自上而下的监督,自下而上的反馈。定期对预算管理进行评价,不断对其补充和完善。预算管理人员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应执行完善的风险预算管理制度和具备科学的前瞻性思考及判断。通过一系列包括设立合理目标、合理建立风险矩阵、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反馈处理问题、分析后出具风险排查报告等步骤实施风险预算管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对商业银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当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划财务管理,从会计核算、流动性管理、信息统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科学化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小梅.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通讯,2012(35).

[2]周煜.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分析[J].财会研究,2015(6):53-55.

[3]刘喜文.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发展转型[J].农村金融研究,2015(6):40-43.

银行统计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管理会计;银行;应用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市场竞争迫使商业银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我国商业银行都已认识到了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而且也正在探索如何应用管理会计之路。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实践为例,对管理会计在计划管理、绩效考评、成本核算与费用管理、责任会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提出对策建议。

一、管理会计在建设银行的应用现状

(一)综合经营计划的编制与运用

综合经营计划是包含业务与财务计划,涵盖部门、分行和产品的全面年度规划文件,体现了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基本上实现了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

从1997年开始,建设银行开始按“零基预算法”编制、核定主要财务指标,并建立起相应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2000年对综合经营计划编制方法作了重大调整,将劳动增加值和资本增加值的测度作为贯穿整个计划的一条主线,从而形成与分行绩效、产品绩效、部门绩效紧密挂钩的全方位激励约束机制。2002年又调整完善为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综合经营计划编制主线,在纵向上和横向上全面体现激励约束机制,以计划方法和管理参数的逻辑约束来控制、提高综合经营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综合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融会贯通、合二为一,综合经营计划的内涵更加丰富,实行细化到主要产品的经济增加值的测算,为全面推行激励约束机制打下了基础。

(二)绩效考评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绩效考评与激励约束机制是商业银行监督、控制和分配制度的核心。为推动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合理考核和评价分行经营管理绩效,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使各级行绩效工资与其经营绩效紧密挂钩,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探索,逐步建立起具有建设银行特色的绩效考评体系与激励约束机制。

(三)成本核算与费用管理

一直以来,建设银行把强化成本核算和费用管理作为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对财务成本管理进行了不断的规范和细化。

(四)建立责任会计制度

全行综合经营计划编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还表现在对横向部门预算的关注以及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另外在内部考核体系中引入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概念,使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进入实施阶段,为横向绩效考评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管理会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用意识不强

虽然建设银行的管理会计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基础性改善,但由于全行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识存在一个逐步接受和不断深化的过程,目前总体基础和深入应用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深化,全行上下对管理会计工作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还未能统一思想认识、真正形成合力。各级管理者和管理会计人员对远期能力建设重视不够,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不足,主动跟进前台收集数据和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意识还有待增强。

(二)应用范围较窄

从目前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情况看,主要是查阅部分客户和网点的盈利数据,用于上报信贷审批、租赁审批、服务价格减免申报等材料,较少主动应用于客户分析、综合定价、交叉销售等经营管理实践,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信息系统源数据质量有待提升

随着“以客户为中心”和业务转型的提出,建设银行启动了以MA系统为载体、以“账户和交易级”数据为基础,构建客户、产品、条线、经营主体等多维盈利分析平台的工作。目前,该平台已完成初步搭建。但由于MA系统的很多数据必须来源于生产系统和相关业务系统,在这些系统的客户信息、产品和数据标准未完全统一,手工录入数据仍然存在的情况下,盈利计量的精细度、及时性受到一定限制。存在手工计息无法自动识别到单一客户、中间业务收入识别率有待提高、账户粒度的信贷成本不够准确、经济资本存在缺失和时滞、运营成本分摊模型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三、深入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构建多维度的盈利分析与评价体系

全面的管理会计系统应从多个维度评价银行的盈利能力,具体对象包括:分支机构、客户、产品、员工等。建设银行经济增加值在纵向的计量和管理已相对成熟,但在横向的分解和落实还相对滞后,未来一段时期内,管理会计工作推进的重点可以确立为经济增加值的横向分解(如部门、产品、个人的经济增加值),管理会计应该围绕该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客户盈利性分析与评价、产品盈利性分析与评价等相关基础性工作。

(二)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项目投资决策分析是指银行在项目投资或费用开支之前,对与该项支出有关的效益性产品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与评价,确定投入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而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决策的一种方法。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有本—量—利分析、投资回收期分析、净现值分析等。营业网点的投资决策分析即是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的重点内容之一。

总之,管理会计应当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客户战略、产品战略以及其他发展战略的制定,将越来越依赖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的更深入更细化的有效信息。当然,管理会计信息并不是加强内部管理所需信息的唯一来源,在许多情况下它还不是主要来源,管理会计只能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对过程的监控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管理活动本身。现代商业银行的成功之路将有赖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绪缨,主编.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M].管理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2]舒新国,主编.西方银行管理会计[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摘要: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实践为例,对管理会计在计划管理、绩效考评、成本核算与费用管理、责任会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银行;应用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市场竞争迫使商业银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我国商业银行都已认识到了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而且也正在探索如何应用管理会计之路。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实践为例,对管理会计在计划管理、绩效考评、成本核算与费用管理、责任会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提出对策建议。

一、管理会计在建设银行的应用现状

(一)综合经营计划的编制与运用

综合经营计划是包含业务与财务计划,涵盖部门、分行和产品的全面年度规划文件,体现了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基本上实现了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

从1997年开始,建设银行开始按“零基预算法”编制、核定主要财务指标,并建立起相应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2000年对综合经营计划编制方法作了重大调整,将劳动增加值和资本增加值的测度作为贯穿整个计划的一条主线,从而形成与分行绩效、产品绩效、部门绩效紧密挂钩的全方位激励约束机制。2002年又调整完善为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综合经营计划编制主线,在纵向上和横向上全面体现激励约束机制,以计划方法和管理参数的逻辑约束来控制、提高综合经营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综合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融会贯通、合二为一,综合经营计划的内涵更加丰富,实行细化到主要产品的经济增加值的测算,为全面推行激励约束机制打下了基础。

(二)绩效考评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绩效考评与激励约束机制是商业银行监督、控制和分配制度的核心。为推动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合理考核和评价分行经营管理绩效,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使各级行绩效工资与其经营绩效紧密挂钩,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探索,逐步建立起具有建设银行特色的绩效考评体系与激励约束机制。

(三)成本核算与费用管理

一直以来,建设银行把强化成本核算和费用管理作为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对财务成本管理进行了不断的规范和细化。

(四)建立责任会计制度

全行综合经营计划编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还表现在对横向部门预算的关注以及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另外在内部考核体系中引入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概念,使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进入实施阶段,为横向绩效考评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管理会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用意识不强

虽然建设银行的管理会计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基础性改善,但由于全行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识存在一个逐步接受和不断深化的过程,目前总体基础和深入应用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深化,全行上下对管理会计工作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还未能统一思想认识、真正形成合力。各级管理者和管理会计人员对远期能力建设重视不够,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不足,主动跟进前台收集数据和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意识还有待增强。

(二)应用范围较窄

从目前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情况看,主要是查阅部分客户和网点的盈利数据,用于上报信贷审批、租赁审批、服务价格减免申报等材料,较少主动应用于客户分析、综合定价、交叉销售等经营管理实践,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信息系统源数据质量有待提升

随着“以客户为中心”和业务转型的提出,建设银行启动了以MA系统为载体、以“账户和交易级”数据为基础,构建客户、产品、条线、经营主体等多维盈利分析平台的工作。目前,该平台已完成初步搭建。但由于MA系统的很多数据必须来源于生产系统和相关业务系统,在这些系统的客户信息、产品和数据标准未完全统一,手工录入数据仍然存在的情况下,盈利计量的精细度、及时性受到一定限制。存在手工计息无法自动识别到单一客户、中间业务收入识别率有待提高、账户粒度的信贷成本不够准确、经济资本存在缺失和时滞、运营成本分摊模型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三、深入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构建多维度的盈利分析与评价体系

全面的管理会计系统应从多个维度评价银行的盈利能力,具体对象包括:分支机构、客户、产品、员工等。建设银行经济增加值在纵向的计量和管理已相对成熟,但在横向的分解和落实还相对滞后,未来一段时期内,管理会计工作推进的重点可以确立为经济增加值的横向分解(如部门、产品、个人的经济增加值),管理会计应该围绕该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客户盈利性分析与评价、产品盈利性分析与评价等相关基础性工作。

(二)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项目投资决策分析是指银行在项目投资或费用开支之前,对与该项支出有关的效益性产品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与评价,确定投入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而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决策的一种方法。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有本—量—利分析、投资回收期分析、净现值分析等。营业网点的投资决策分析即是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的重点内容之一。

总之,管理会计应当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客户战略、产品战略以及其他发展战略的制定,将越来越依赖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的更深入更细化的有效信息。当然,管理会计信息并不是加强内部管理所需信息的唯一来源,在许多情况下它还不是主要来源,管理会计只能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对过程的监控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管理活动本身。现代商业银行的成功之路将有赖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绪缨,主编.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M].管理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银行统计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人民银行 经费指标 工资计划

近期,审计署公布了2011年审计报告,其中显示:人民银行部分分支机构在公用经费、项目支出和专项经费中违规列支人员经费2亿元。此事件在人行系统引起强烈反响,也揭示出近几年人行系统财务管理的困境。下文将对此作简要分析。

一、人员经费不足的原因分析

1.人员工资计划与人员经费指标不匹配。人民银行的人员工资计划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批计划数,由人民银行人事部门下发;而人员经费指标则是由财政部统一核批,由人民银行会计财务部门批复。近几年,由于通货膨胀、人员增减、正常调资等因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不断提高人民银行工资计划数,但财政部门却没有相应增加人员经费指标数,这就造成了人行系统普遍存在的工资计划数与经费指标数不一致的现象。

2.部门预算管理体制不适合人民银行经费管理。2006年人民银行正式开始执行部门预算管理体制,部门预算在加强人民银行预算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人民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管理机构,无论是自身性质还是履行职责都有其特殊性。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部委,履行着一定的行政职能,但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还承担着维护金融稳定,执行货币政策等经营管理性职能。因此,单纯将人民银行作为一般的行政机构,不加区分地与其他部委一样纳入部门预算,这势必影响人民银行各项职能的履行。

3.离退休人员挤占在职人员费用。由于人民银行实行行业养老统筹模式,离退休人员未参加地方养老医疗统筹保障制度,且近几年人员结构老龄化严重,离退休人员数量增长较快,养老统筹基金严重不足,导致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和津补贴等支出严重挤占在职职工医疗费等生活补助经费,从而进一步加剧人员经费不足。

二、人员经费不足的危害分析

1.严重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人员经费不足,尤其是基层央行,如果按照财政部批复的人员经费指标,年末最后两三个月工资难以保障。而人事部门工资计划数却大量剩余,基层行员工只能“画饼充饥”。尤其是看到上级行能够完成工资计划时,基层行总是认为上级行克扣下级行的经费指标,从而造成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基层行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2.严重阻碍人民银行职能的履行。《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项重要职责。人民银行既有对宏观货币政策调控所采取的再贷款、再贴现、货币金银和外汇等经营业务;又有为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进行的反洗钱、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社会征信等行政服务职能。人员经费的不足,迫使基层行在“保稳定、保工资”的压力下,被迫将公用经费和行政事业类经费用于发放人员工资,从而消减了用于履职的费用开支,经费不足已经严重束缚了人民银行各项职能的履行。

3.严重损害了人民银行的对外形象。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重要组成部委,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为保持其独立性,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不受地方政府影响。但近期人民银行发不起工资的传言已经在金融体系甚至当地社会传扬开来,人民银行对外执法形象严重受损。同时,部分基层行为了保证工资的正常发放,只能向地方财政求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影响到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管理机构的外在形象。

三、解决人员经费不足的途径分析

1.加强部委之间的沟通。造成人员经费指标与人员工资计划“两张皮”的重要原因就是各部委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制定工资计划时除了考虑各项社会经济因素外,还应考虑我国财力状况,做到量力而行。财政部门在核批人员经费指标时应参照人社部人员工资计划数,将各项因素考虑进去,适时调整指标数额。同时,财政部还应参照国外中央银行人员工资制定方法及金融系统平均工资水平,制定人民银行人员经费指标数额,而不应完全按照国内公务员工资水平核准。

2.改变当前预算管理体制。部门预算的实施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作为既有行政管理职能又兼具经营管理活动的非营利性经营组织,人民银行不能照搬部门预算的模式。由于人民银行履行职责的复杂性,不应不加区分地将各项职能所需的费用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的范围,而应根据人民银行履行职责的需要,将其履职成本进行合理划分,可分为一般行政性费用和业务性费用,将前者纳入部门预算管理,而后者应据实列支,不受部门预算束缚。

3.由人总行提取盈余弥补经费不足。人民银行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利息收支和业务收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年度终了人民银行收支相抵后产生的利润,在提取总准备金后上交中央财政。在当前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人总行在提取的准备金中,划出一部分来单独用于弥补人行系统内部经费不足。

4.适当扩大基层行收费项目。当下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很多服务性项目都是免费的。如:审批开立账户、账户年检、贷款卡审批和征信记录查询等。此种做法虽然可以较好地提供社会服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人民银行履职成本,加剧费用紧张趋势。因此,建议参照其他地方行政单位做法,开征相关收费项目。所收费用用于弥补相关职能的费用开支,并在财务账中详细列示,从而缓解当前经费紧张状况。

5.各级人行系统共同分担差额。在上述各项建议尚不能立即执行的情况下,建议人行系统各级共同分担人员经费指标与人员工资计划数不足的差额部分,而不能一味地将差额部分挤压到基层行。建议将差额部分,在总行、分行及省行、地市级中心支行、县支行四级之间,根据各级人员经费数额所占比例标准,分摊上述差额。从而减轻基层行经费压力,缓解矛盾。

(作者均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银行统计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3)01-0146-02

1 引言

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六五”时期的准备和“七五”时期的基础建设,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金融数据通信网络的基本框架并已开始运行各类金融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全国金融卫星通信网是金融系统信息的主干线,目前已建成1个中央卫星地面站和几百个远程地面卫星小站。中国人民银行已在175个城市建立了同城资金清算系统,并陆续建成并运行了十几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网。我国各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均建立了从总行到基层行的基于分组交换网、电传电报、电话专线等多种通信方式的系统内全国远程通信网络系统。电子化营业网点发展迅速,金融电子化已从大城市扩展到中小城市、县和乡镇。现代化支付系统、新型电子化服务等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然而,限于技术条件,我国金融电子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到银行计算机网络领域,当前还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架构问题,网络架构难以适应业务融合发展的趋势;二是网络安全问题,缺乏总体的安全策略、关键区域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够、多层面的协同安全防控不够;三是网络管理问题,网络管理手段不够先进、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四是网络服务问题,对服务融合、应用承载变化等支持不够。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原则,应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网络的安全性、易用性、可靠性、扩展性和经济性等因素,要符合“更安全、更高效、更集约、更方便”的绿色智能发展趋势。

2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架构规划

2.1 网络架构总体规划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应建设以总行为核心的树型网络结构;将目前分离的各网进行融合;各类服务集中上收到总行和一级分行;提升一级骨干网的链路带宽及综合利用率;提升全行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在网络路由规划方面,应充分考虑各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OSPF路由协议、BGP路由协议或静态路由协议。

2.2 数据中心局域网规划

新一代银行数据中心局域网应遵循水平分区、垂直分层的原则进行建设。水平分区是将承载相似业务、具有相似安全级别的网络设备归集为一个网络分区,便于实施安全策略和最优数据交互。分区是根据安全性、可扩展性原则进行的,包括主机区、开放平台区、开发测试区、运行管理区、Internet区、Extranet区、用户接入区、城域/广域区等,各分区均支持系统和业务的平滑、灵活扩展。由于每个分区内部仍然有不同业务,可继续通过VLAN和IP地址再细分,进而实现不同安全细微差别控制和传输保障。垂直分层是将不同网络功能界定清楚,独立成为一个层面,包括核心层、分布层、接入层。其中核心层与分布层紧耦合,高效可靠;分布层与接入层松耦合,可以很好的支撑虚拟化资源池技术。

2.3 广域网规划

新一代银行广域网规划,核心网可概括为高速转发、业务分离、降低耦合、控制风险;一级骨干网可概括为就近接入、提高效率、缩短距离、节省投资;二、三级广域网可概括为层次化、扁平化、按需配置、带宽动态扩展多业务承载。

3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规划

3.1 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信息安全体系架构,从技术维度上讲,包括安全技术体系,具体有应用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从管理维度上讲,包括安全组织与制度体系,具体有安全流程相关制度、安全策略相关制度、人员安全、安全培训、安全组织与职责等。从运行维度上讲,包括安全运行体系, 具体有安全运维服务机制、长期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安全运行学习改进机制等。

具体到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标准、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以及行业特点,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规划:安全域划分、网络访问控制、防火墙、访问控制列表、防拒绝服务攻击系统、虚拟专用网、网络设备自身安全、身份鉴别、特权用户权限分离、边界完整检查/入网检测、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入侵防御系统、异常流量监测和网络审计系统等。

3.2 网络安全策略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概括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网络安全域的划分,根据信息资产的安全属性及安全防护需求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安全层次(即安全域),安全域内可以根据安全等级再划分安全子域;二是网络安全技术部署,根据要保护的信息资产重要性,在各个安全域中部署多方面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实现多方面协同防护、纵深防护;三是网络安全管理,对整个安全防护体系的所有安全措施实施有效的监控管理;四是多层面协同工作,与其他技术条线协同工作,共建网络安全体系,实现对信息资产的全方位的安全防护。

4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管理规划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应具备网络管理平台(包括网络性能管理、业务影响管理、网络事件管理等);网络服务平台(包括服务支持流程、服务提供流程等);网络操作自动化平台(包括网络操作管控、网络配置管控、网络授权管控等);网络运行质量分析平台(包括服务水平、网络可用性、网络连续性、网络容量规划等)。

5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服务规划

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应具备IP地址管理(包括IP地址管理规划等);应用交付(包括内容分发平台和应用等);网络应用规划(包括视频、语音、监控系统;无线网接入;Internet接入等)。其中,互联网与内部网有互联的应用系统(如网上银行),应用须在DMZ区落地;高安全等级接入用户(如境外机构接入),须增加VPN加密隧道等安全措施;外网邮件系统与内网严格物理隔离;严格执行网络准入策略,做好联网终端与信息点绑定等管理工作,保证联网终端的安全性。

6 结论

篇幅所限,本文仅阐述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宏观规划,具体的实施细节就不赘述了。在“科技创新、精细管理、持续改进、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新一代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将为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杜英等.银行计算机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

[2]帅青红.银行信息系统管理概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7).

[3]屈延文等.银行行为监管---银行监管信息化[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1).

银行统计工作计划篇5

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进一步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因其僵硬的制度、单一的管理方式以及落后的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实现制度和模式的创新,才能体现出内部审计工作在银行管理中的历史意义,才能使商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奋勇前行,才能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的管理中的地位。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对商行内部的财务以及各项业务进行审计、评价分析、控制管理的工作。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能够实现企业盈利、杜绝腐败、规避风险等目的。所以,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是当前时期下,我国商业银行自我发展以及开阔创新的突破口。

一、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制度面临的现状

(一)财务型审计模式

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带有浓厚的行政监督的特点。这种环境下还形成了双重领导的现象,一是国家审计机关对银行进行审计,二是商业银行自身内部进行审计工作。这种双重审计的模式下,审计工作的价值难以得到增值,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难以开发。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以财务为审计对象,审计业务过于单一,不带有其它复杂的目的,只是为了监督银行内部的财务状况。这种范围过窄,程度过浅的审计制度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企业的竞争中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来。

(二)形式化审计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只停留在审计程序的表面,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只是为了监督和评估银行的工作,并未真正的开发出内部审计工作更多的价值,例如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等作用。传统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式化过于严重,审计部门更加注重程序的严谨性以及规范性,而不注重内部审计工作本身的意义。而且商业银行对内部的审计部门的观念和地位就存在质疑,许多商业银行都不能正确的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一来,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就流于形式,趋于表面,只是为了响应大政方针而设立的机构,内部审计制度根本无法真正落实。

(三)单一化审计方法

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还表现在:自内部审计制度成立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采用报表、数据的手段,按照向上级层层汇报的模式进行开展的。这些层层上交的报表以及数据都是根据人工统计而来的。人工操作并不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规范性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往往由于人工统计的失误,审计工作的质量就大大折扣。审计理论和技术的落后还体现在方法的落后性上,审计的内容过于陈旧,数据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如果人力和时间都不够的情况下就不能达到及时上报的效果,特别是数据没有针对性,一锅端的现象时常发生。对银行各项业务的事前分析、事中监督力度不够,更别说达到风控的目的。

二、我国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理念创新

现阶段,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创新,就要转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传统观念。首先,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改变。特别是我国已近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利于银行的持久发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奋勇前行。其次,树立管理审计的观念。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围绕银行的财务收支展开的,实现监督银行内部财务的作用。所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要想创新,就必须要将审计工作渗透到银行的管理过程中去。将审计工作扩宽到银行内部的各个业务中,这种管理审计理念才能体现出审计的动态性、系统性、全面性,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内审制度在整个风控中的作用。最后,树立增值审计的观念。将传统的依靠财务的审计工作转向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审计工作,扩展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开发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实现审计工作的价值的增值,才是内审模式创新的根本追求。

(二)组织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建立相应的审计部门,但其内部结构还是比较落后和单一的。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结构创新,就要做到:一是重设内审机构。重设的内审机构要按照商业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规划,架构设置采取业务或区域划分的方法,又或者交叉运用两种模式,并将商行的内审机构更加贴近实际。二是重设内审步骤。由下级审计部门直接向中央审计部门负责和报告审计工作,同时减少银行内部审计的上报层次,程序越复杂、层次越多,贪污的概率就越大。因此,削减各分行的内部审计部门,有效的配置、利用资源,以防资源的过度浪费,同时精简的组织和简化的审计步骤,才能杜绝贪污的风险,才能保障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安全性、科学性以及时效性。

(三)方法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方法创新,就是指利用新的内部审计手段实现内审模式的创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法创新体现在:一是多样化;打破传统单一的审计工作流程,实行收支平衡的审计管理制度。同时,丰富审计的内容和扩大审计范围,为审计工作带来更多空间。二是网络化;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替代传统的手工记录、计算、审核的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网络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审计,这样可以提高工作的便捷性。三是系统化。建立内部审计资料库,实现内部审计系统化的模式,实现账户自动化管理。银行内部审计的手段向多样化、网络化以及系统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三、结论

银行统计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操作风险;统计测量;理论依据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223

统计测量法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当中的应用,不仅依赖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还要使用计量统计学,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促进统计测量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高级计量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损失数据与建模要求不匹配、损失计量未能与商业银行的高频低损事件的管理相结合、有关指引与损失计量之间关联性不大、低频高损事件的计量缺乏充足的数据,这些问题导致高级计量法无法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1统计测量法应用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1.1理论依据

结合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各个方面看,其产生的基本特点是多样性、内生性和复杂性,受操作风险生成机理和内在特征的影响,高频低损事件和低频高损事件是其呈现的主要形式,其中,对低频高损事件的控制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而高频低损事件与低频高损事件的产生环境是相同的。由于商业银行发展的环境中存在较多的风险产生因素,且这些因素非常不稳定、难以评估,因此无法完全杜绝低频高损事件的发生,在实际的操作风险管理当中,只能通过减少风险产生的因素方面着手压缩低频高损产生的空间,达到控制低频高损事件发生的目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见下图。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图

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图可以看出,如果高频低损事件和无损失操作风险事件的空间相对增加,那么低频高损事件的空间就会增多,商业银行的损失将大大减少。一方面,商业银行必须要准确判断这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采取必要手段降低其发生的概率,为银行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只有充分了解低频高损事件、高频低损事件和无损失操作风险事件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对操作风险管理采取措施。如果将X看做低频高损事件的发生概率,Y作为高频低损事件不发生的概率,当ED这条线向X靠近时,Y的空间就会变大,即低频高损事件不发生的概率就会变大,此时就可以降低低频高损事件的发生概率,并为商业银行下一步的计量损失提供依据。

1.2方法

统计测量法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体现出来的主要是判断高频低损事件和无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测量其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统计测量法的目的。统计测量方法使用银行提供的信息将其归纳总结,从中分析出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因素,并对其大体的分布状况进行统计,得出每种因素导致操作风险产生的概率。统计测量法对银行内部的相关信息采取抽样调查的办法,针对样本进行测试、分析和评价,找寻出风险点,以此来反映银行整体的操作风险状况。银行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风险测量体系,重点突出风险发生频率最高的风险点。

2统计测量法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步骤

2.1流程划分与梳理是统计测量法应用的基础性工作

流程的划分与梳理是统计测量法应用的基础性工作,商业银行要全面考虑银行业务的各个内容,对管理部门、产品条线、业务板块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区分并加以定义,引起银行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在进行银行管理部门划分的时候,银行要注意到经营机构和管理机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涉及的业务也必然存在差异,银行划分这两个部门的时候必须要使其能够反映银行业务的全部情况,基于此,商业银行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方式进行流程划分。首先,在进行流程划分的时候,将银行视作划分的对象,其涉及的各个经营流程作为具体的划分内容。其次,如果按照功能进行划分的话,就可以分为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监督评价流程和支持保障流程,再对每个流程做再一次的细分。最后,形成一套比较详细的银行流程图,完成流程划分。

2.2风险识别与评估是统计测量法应用的关键环节

统计测量法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估中应用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析出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包括已有的因素和潜在隐患,因此,风险识别与评估是统计测量法应用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结合已有的操作风险经验识别操作风险,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找出每一个风险点的潜在隐患,并以银行的经济效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制定出较为合理的风险控制策略,最大程度地减少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要根据操作风险事件的影响程度划分操作风险等级,通常,人们会将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影响大小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一般把操作风险划分为三档十级。

2.3操作风险测量计划的制订是统计测量法应用的重要内容

操作风险测量计划包括制订测量的整体计划与设计抽样方案,制定测量的整体计划需要以风险评估结论和以往的相关经验作为参考依据,以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以及预判操作风险隐患,突出操作风险的高频率发生区域,依次对风险事件进行排序,制订合理的检查计划。同时,抽样方案的设计要统一,根据控制点的性质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保证抽样方案设计的科学性。

3统计测量法的意义

3.1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要想行之有效,必须要从银行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着手,通过分析各个风险点的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严格保证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内部风险统计测量法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相较于传统的稽核方式,在使用统计测量法后,稽核信息的采集方式更加规范化,为检查评价方法的实现提供了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奠定了其可比性的基础;统计测量法改变了稽核结论的形成模式,使稽核结论的形成模式由定性分析为主变为由个体到整体分析的形成模式,使结论的形成更加科学,但由个体到整体分析的结论形成模式难免有些单一,在其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定量分析作为基础;在使用统计测量法之后,内控评价信息将把统计学计量作为考虑范围之内,为实现内控评价信息的多维度分析功能提供了可能,同时,为高级计量法的使用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依据;增加了稽核信息传播的技术含量,从口耳相传到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方式,特征层筛选脚本的普及加速了稽核技术的转化,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促进了稽核非现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统计测量法在特征层和非特征层的应用具有可以验证非现场筛选技术准确度的作用,为非现场技术的评价提供了评判标准,并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在银行的稽核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将稽核资源应用在风险较高的地方和重点业务方面,可以有效节省稽核资源。

3.2现实意义

统计测量法的现实意义主要有:统计测量法深入到操作风险管理的各个流程、操作方式和制度规范,明确银行工作人员的职责,使银行业务流程更加标准化,从这些方面来降低操作风险;统计测量法所收集的信息有关于操作风险事件,在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出同类风险事件发生的规律,找出风险的成因,从源头上遏制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可以为银行内控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发现更多的风险隐患;银行的内部控制的措施在不同的时期会根据银行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换句话说,银行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统计测量法可以分析出内部控制的措施的差异性,帮助银行科学地决策。

4结论

综上所述,统计计量法克服了高级计量法的弊端,比较全面地归纳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以及性质,为银行深入剖析操作风险的本质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银行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任重而道远,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证银行快速平稳地运营,商业银行需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市场的最新动态,严加防范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欧晖,周玮统计测量法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4):16-25

[2]钟鼎礼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2(7):35-38

[3]梁力军,李志祥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管理状况分析[J].管理评论,2010(5):11-19,28

[4]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浙江金融,2011(12):27-29,33.

[5]王理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3(12)

银行统计工作计划篇7

一、 2009年工作计划中的重点仍以客户为中心,做好结算服务工作。客户是我们的生存之源,作为营业部又是对外的窗口,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行的信誉

1、我行一直提倡的“首问责任制”、“满时点服务”、“站立服务”、“三声服务”我们将继续执行,并做到每个员工能耐心对待每个顾客,让客户满意。

2、随着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客户对银行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不单单在临柜服务中更体现在我行的服务品种上,除了继续做好公用事业费、税款、财政性收费、交通罚没款、BSP航空等结算外,更要做好明年开通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业务、开放式基金收购业务、证券业务等多种服务品种,提高我行的竞争能力。

3、以银行为课堂,明年我们将举办更多的银行结算办法讲座,增加人们的金融知识,让客户多了解银行,贴近银行从而融入到我行业务中。

4、主动加强与个人业务的联系,参与个人业务、熟悉个人业务以更好为客户服务。虽然已经上了综合业务系统,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没有能做到真正的综合,是我营业部工作的一个欠缺。

5、继续做好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和网上银行的工作,并向优质客户推广使用网上银行业务。

二、 强内控制度管理,防范风险,保证工作质量。随着近年来金融犯罪案件的增多,促使我们对操作的规范、制度的执行有了更高的要求

1、督促科技部门对我营业部的电脑接口尽快更换,然后严格按照综合业务系统的要求实行事权划分,一岗一卡,一人一卡,增强制度执行的钢性,提高约束力。

2、重点推行支付密码器的出售工作,保证银企结算资金的安全,进一步提高我行防范外来结算风险的手段。

3、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强化总会计日常检查制度以及时发现隐患,减少差错杜绝结算事故。

4、切实履行对分理处的业务指导与检查。

5、进一步强化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内控外防,着重加强帐户管理(确保我行开户单位的质量)和上门服务。

6、制定出财务人员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会计出纳制度,严格会计出纳制度的执行与检查,规范会计印章和空白重要凭证的使用和保管。

7、做好会计核算质量的定期考核工作。

五、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员工的素质如何是银行能否发展的根本,在目前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下我营业部急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1、把好进人用人关。银行业听着很美,其实充满竞争和风险,所以到我营业部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在用人上以员工的能力且要能发挥员工最大潜能来确定适合的岗位,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2、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仍要加强岗位练兵,除了参加明年的技术比武更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3、勤做员工的思想工作,关心鼓励员工,强化员工的心理素质。

4、加强业务培训,这也是明年最紧迫的,现已将培训计划上报人事部门,准备对出纳制度、支付结算办法、综合业务系统会计制度、新会计科目等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新兴业务进行培训。

5、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岗位轮换,培养每一个员工从单一的操作向混合多能转变

相关文章有: 银行信贷工作计划

银行统计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1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和竞争的加剧,银行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事后会计信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管理者决策的要求,管理者需要更加全面、及时的管理会计信息,通过对经营管理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和未来趋势进行预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探索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架构,满足各层级管理者实施决策和控制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必须加快转型步伐,构建起现代管理会计体系。

一、管理会计的内涵及特点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主要包括成本核算、财务预算、盈利分析、资产负债管理、业绩评价等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价值的创造与维护是其核心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两点。因此,管理会计是银行的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在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1、管理会计的本质特点是规划未来、控制现在。管理会计以决策会计为主体、以未来尚未发生的会计事项为主要对象编制各种管理报告,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2、管理会计为银行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的一般是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最优管理信息,业务报告并不对外公开发表;3、管理会计的主体主要是银行内部各个责任单位,对它们日常工作的实绩和成果进行控制、评价与考核,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4、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并不固定,通常不涉及填制凭证和账户处理,报表无统一的格式和固定的报告日期,可按管理人员的临时需要自行设计;5、管理会计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不受“公认会计准则”,但要服从管理人员或上级行的需要,以及成本效益关系的约束。

二、管理会计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与启示

(一)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现状。国外业绩优良的银行都有结合自身战略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者根据对比分析能够很清晰地量化各部门、各产品、各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由此做出科学的决策。美联银行以COMPAS盈利能力核算管理模型为核心构建管理会计核算系统,科学地衡量产品、部门、客户和销售渠道的盈利能力,为经营单位控制成本、增加利润和计算风险调整资本收益提供及时信息。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全成本管理系统,通过作业成本法(ABC)将费用成本分摊到机构、部门、产品、客户的多维度核算、分析和监控。英国劳埃德银行将全部业务主要划分为经营、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采用责任会计将机构根据业务性质划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为改善内部经营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银行经济效益,我国多数商业银行逐渐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中国工商银行从2001年开始建立机构、产品、部门、客户四个维度的管理会计系统,完成FIP设定、成本分摊等技术问题,2004年上线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和配套的成本归集还原系统。上海浦发银行从2003年开始实施管理会计项目,建设基于责任会计、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全面成本分摊和风险资本分摊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分析和评价体系。中国农业银行于2007年开发了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生成机构、产品和部门多维度管理会计信息,为农业银行转变业务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准确界定创造价值的区域、部门和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启示

一是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职能部门,负责产品、客户和机构的收入、成本、效益核算以及分析工作,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测算银行的盈亏平衡点。通过盈亏平衡点的分析预测,可以准确测算银行保本经营前提下的资产运用总量与结构以及经营成本,使得管理层及时有效地了解产品、客户是给银行带来收益和亏损情况。

二是引入全面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是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各层次、各门类、各环节实行成本调节与机会成本抉择的现代管理方式,促进银行的成本和经营管理发生新的改变。管理主体由单个部门转向全行各部门,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银行注重全面效益,完善效益管理机制;管理客体由单一的数额转向责任与数额,推动银行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管理重点转向事前和事中调节,改变事后核算管理,推动银行建立积极、动态的经营管理方式。

三是以责任会计加强内控。责任会计是各部门按职责不同将企业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银行根据各职能部门性和承担的不同责任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通过划分若干个责任中心,明确各中心的权责范围、编制责任预算、严格控制成本费用、评价考核工作业绩,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一步强化成本和风险意识,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

三、农发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一)农发行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新形势。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发行面临外部经济体制环境与内部经营管理的双重挑战。这就要求农发行的内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前,农发行实行的是统一法人领导下的“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的分层经营、分层管理、分层核算的体制。在此情况下,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在经营管理及核算中划分责任中心,实施对各级核算单位的业绩考核与评估。在运用目标管理、价值核算、预算控制和决策分析的基础上,再通过“设立目标-记录实际-分析考评”机制来实现对过程的控制,用以引导各责任单位根据本部门的经营状况及责任目标,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努力提高经营效益。运用管理会计,挖掘农发行内部潜力,将财务工作由营业费用的核算和控制转到追求最大效益、控制成本和考评绩效上来,加强投资和经营手段的决策分析,是农发行转变经营方式的必然要求。

(二)管理会计在农发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快速提升管理会计建设能力。建立管理会计制度是农发行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对农发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农发行加强成本核算。管理会计在业务体系上倡导实现垂直管理,强调建立一体化的责任中心,并建立成本控制的责任制。现代管理会计使成本核算的基础进一步加强,有助于农发行在其内部降低成本、挖掘潜力,并实现集约化经营投入使用,解决成本费用在部门、产品、客户之间分摊的问题,准确度量机构、部门的业绩,确定产品、客户的盈利性贡献度。

2、有利于农发行进行科学的业绩考评。管理会计体系中有一套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的完整、科学的方法,为建立激励机制提供了客观、合理的依据。考核和评价,是指通过实际与预算的比较,确定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并据以对责任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和对生产经营进行调整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在标准成本法和责任会计的实施中表现出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其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并实行相应的奖惩,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农发行的长期稳定发展。

3、有利于农发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国内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作为内部控制支柱的管理会计体系,能够有效地控制银行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行为,给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并提供科学的考核标准,提升银行的活力和效率。通过强化成本控制、加强对各种成本的绩效考核,应用成本控制技术手段,使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掌握农发行经营管理中各环节、全过程的业务效益状况,围绕实现农发行总体绩效进行不断完善,促进农发行实现其战略目标。

四、农发行应用管理会计对策建议

(一)优化组织架构,建立专门的“责任中心”。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根据权、责、利相统一原则,按照目标大小和责任层次高低将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若干个单位,把责任单位视同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的核算单位,这些责任单位就是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所控制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承担责任。依据农发行“一级法人,分级管理”的体制以及政策性银行改革的需要,可以建立以全行决策中心为首,下级行对上级行负责的纵向责任中心;建立本行各业务和非业务部门之间,各部门对本级决策中心负责的横向责任中心;建立以专业部门为首,实行下级行专业部门对上级部门专业部门负责的纵横结合的责任中心。通过划分责任中心,规范农发行的内部管理,贯彻农发行的总体发展目标。

(二)实行全面预算,强化责任预算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通过责任预算和成本控制,有助于强化农发行各分支机构和部门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农发行应在统一计划、统一领导下,通过财务部门牵头组织,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并将其细化。在具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和考核办法,完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监督的跟踪系统,并进行反馈控制,不断细化目标成本、从而形成明确的成本控制网络,落实成本管理落。

(三)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提高整体运作效率。扎实推进农发行科技支撑平台的建设,优化财会系统,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会计需要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对会计数据的采集、加工、整理形成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信息。农发行应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基础信息系统,为业务决策提供完整准确的各类数据。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决策系统、业务控制系统、责任会计考评系统、评价分析系统等。同时,建立金融信息系统,将金融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各个责任中心执行责任预算情况的信息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辉,崔光华.基于开发性金融的政策性银行转型――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J].金融研究,2008.8.

[2]胡玉明,叶志锋,范海峰.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J].会计研究,2008.9.

[3]周小川.积极推进中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金融,2006.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