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乡村科技论文8篇

时间:2023-03-13 11:06:33

乡村科技论文

乡村科技论文篇1

关键词:乡村媒介;传播学;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04-02

1 乡村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至60年代,传播学发展有效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有相类似的研究行为出现。传播初期,相关的研究对象重点围绕村民个体和村落整体来进行。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亦抹不去乡村传播研究的痕迹。从民国时期的大西北开发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从乡村传播视角来看,运动的目的均以改造乡村社会及村民素质为基本出发点,采用自上而下、由外至内的运动模式,以知识与理念,促进中国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1]。就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而言,乡村传播学在迈向成熟之际,也将参与式理念引入到行动研究上。在摒弃以往传统的传播理念的过程中,更注重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就我国而言,乡村传播学发展的成果带动了农技推广机制的变革,然而,要大刀阔斧地变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尚需要解决原创性理论和实证调研工作相对缺乏的问题。

2 乡村传播学理论滞后的原因

在传统、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中,乡村社会总是人们较易忽略的部分。在城市中,传播媒介较为发达,具备一定的知识需求和场域环境,而在乡村中,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纵观历史不难看出,从事传播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机构和技术人员多集中于城市,这就决定了现代传播学不仅在地域上倾向于城市,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谱系中一些相关内容也占得了先机。据悉,知识谱系诞生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权利体系。可见,乡村环境因现代化程度的滞后,严重缺乏了知识谱系形成所需要的资源和现实基础。

3 乡村传播学研究的若干理论思考

现阶段,随着乡村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大众传媒呈现独特的发展态势,这与传媒在城市中的发展状况有所区别。城市传媒发展的产物有广播、电视、网络和报刊亭等,而乡村大众传播媒介与之相差甚远。由乡村社会特殊的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独特性,使农民在接受大众传播媒介过程中表现出令人始料未及的行为,比如漠视、抛弃、迎合或意见分歧,这是用现代传播学理论难以阐明和解释的,这也正是乡村传播研究中最为关键的结点所在。目前,有关乡村传播的研究尚处于从城市视角观察的初级阶段,其传播内容通常较为复杂,不仅包括信息本身,还牵涉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传承问题。此外,在纵向研究的同时,还应对横向内容多一些关注,力争在动态转型中准确描述现代乡村传播系统的衍生过程。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模式多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乡村传播系统中即将面临的问题,然后再将问题逐一分割,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加以深入、系统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全貌即可呈现。

对于乡村传播系统的有效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农民,进而对乡村社会的真正写照有正确的认知,随后,我们才有资格、有意义去探讨乡村社会如何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型及形态变迁等问题,而这也正是研究乡村传播系统的关键所在。

4 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现实作用

通过培训、信息提供等非强制手段来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我们称之为农村科技传播。而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是我们对农村科技传播中大众媒介的现实要求。首先,大众媒介可起“桥梁作用”,链接组织与个体农民,通过对惠农政策生动形象的解读来使农民更好地把握政策,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提供政策指引和思想保障。其次,媒介可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进而影响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信息要素的把握,有利于在市场环境下掌握主动权,农民从电视上汲取新技术和操作方法,进而尝试使用多元化的致富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创了科技兴农、消除农村陋习邪气的好局面。此外,农民科学素养和意识的提升也依赖于媒介。媒介向农村传播信息不仅传递知识体系,也是技术层面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在知识匮乏和思维禁锢的农村大背景下,摈弃传统观念和陈旧技术,接受使用新技术、新方法需要媒介的大力宣传。

5 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1)需求程度的匮乏。据悉,农民对非农实用技术,如家电和汽车维修、房屋装修以及烹饪等行业兴趣明显高于农业。农民之所以对农缺乏热情,主要源于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想外出务工,在接受传统农业科技信息方面表现被动、积极性不高;(2)传播方式的缺陷。报刊等印刷媒介略显专业且缺乏亲和力,让农民望而却步,而广播、电视等媒介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尽管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但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动态性和瞬间性,往往不便于捕捉和记忆;(3)居于从属地位。受到农村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制约,人际和组织传播在乡村环境中占主导地位,而大众媒介通常作为政府机构或涉农企业的宣传工具,并未充分发挥公益性科普知识传播的功能,因此处于从属地位;(4)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2]。尽管传播媒介数量渐趋增加,但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却相应减少。媒体在运作过程中通常与农村实际生产状况相脱节,在地域相符性、时段适宜性方面均难以贴合农民的习惯。一些管理上的疏漏使虚假信息充斥其中,更加限制和阻碍了媒体与农民之间的有效沟通,不利于农业科技的传播。

参考文献

乡村科技论文篇2

关键词:乡村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

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历史使命。工作生活在乡、村中的教师、医生、兽医、农业技术人员和乡村企业中的科技人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中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认识和解决乡村知识分子问题,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和地缘优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时代特点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乡村知识分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他们具备了参与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条件。

1.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兼容性。乡村知识分子,由于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影响,他们的文化精神具有多重性质兼备互融的特点。首先,在乡村知识分子的观念中既受到传统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的浸染,被迫遵循经验、常识、习惯、天然情感等自在文化传统习俗,又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理性主义文化模式的教化,主动依据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自觉文化原则行事,还一定程度地受到力图颠覆现代文化精神、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后现代文化的冲击。其次,乡村知识分子一般都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他们具有知识精英阶层的文化基础和道德情怀,关心世界进步、民族发展和文化繁荣,同时,在中国二元社会格局下,乡村知识分子直接面对的是农民群众和农村文化的制约,他们受到深刻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与城市知识分子那种很强的专业性和文化选择性相比,乡村知识分子从群体到个体的文化精神都带有明显的综合性。这样的文化结构特点,使他们具备很强的沟通传统和现代、精英和大众文化的能力。

2.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实用性。乡村知识分子无论所学的学科专业是什么,他们几乎都会有一个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用性转化。一是限于工作条件的被迫实用性转化。在农村很难开展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研究,虽然部分乡村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不同形式的联系与合作,但数量和范围都很有限,大多数人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政府鼓励的主动实用性转化。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一般均有支持鼓励乡村文教科技工作者为农村经济文化发展进行地方性、实用性研究或宣传的政策。很多农村学校都编写针对性很强的乡土教材,乡村医院、兽医院和农业技术部门也经常编写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通俗科技读本。三是应农民需要的自然实用性转化。乡村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知识技术问题会随时随地向他们请教,大量具体问题的解决及其经验的积累使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技术逐步向实用性靠近。这种知识的实用性使乡村知识分子具备传播和普及现代新知识新技术的条件。

3.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先导性。通过政治参与实现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的终生愿望,追求政治民主、人民自由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历史传统。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国情教育,在政治知识、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上都是农村社会中的先进群体。乡村知识分子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方向、任务和现状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农村中的民主选举、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等各项民主建设工作一般都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参与和支持,他们常常会得到干部群众双方面的信任和尊重。当农村出现一些政治纠纷或疑难问题时,群众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找到乡村知识分子,以求得他们的帮助或对相关事宜的分析解释。当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也会影响当地农民群众,尤其是相关专业中有威望的知识分子的言论影响更大。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先导性决定他们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4.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道德示范性。道重于利,道尊于势,以德立身,用君子风范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这是古代文化先贤的一惯人生态度。生活在农村社会的知识分子身居农业文明和传统文化氛围之中,社会的使命感更强,道德示范作用更大。对于农村的广大青少年来说,乡村知识分子,特别是乡村教师的道德人格影响更为深刻,教师的精神气质、品格形象、言谈举止是学生们经常议论的话题,也是他们重要的效仿对象。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关怀、科学严谨的处事方法、从容文雅的个人修养、整洁简约的生活习惯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无形的影响。特别是一部分学术有成果、工作有成就的“地方名士”,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及其个性化的人格形象对于在农民群众中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常常具有特殊的示范价值。乡村知识分子的道德示范性在中国农村社会具有鲜明的体现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①乡村知识分子作为农村中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无疑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的先进力量。

1. 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撑。如何解决农业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邓小平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②。则更为具体地讲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大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③ 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认为“要开辟我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④。总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科学研究需要乡村农业技术工作者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密切合作;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需要乡村知识分子作为中介进行积极的宣传指导;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更是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文化支撑。

2. 推进农村民主管理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根本性大事。”⑤ 今天的农村民主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政治法律知识内涵更加充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创造条件使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这就需要乡村知识分子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加大民主管理知识和政治法律常识的宣传力度,在民主政治活动中积极参与管理和监督,以知识分子特有的公平和道义努力维护农民的政治权利,使农民在政治实践中提高水平和能力。乡村知识分子推动民主管理的独特优势是乡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各种主流媒体的宣传所无法替代的。因为乡村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有亲情、友情、乡情等多种感情联系,有知识、道义、人格等多种影响力。

3.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⑥。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任务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动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要兴办农村文化产业,开拓农村文化市场。乡村知识分子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基础教育、实用人才培养、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发挥乡村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的作用,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保护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的传统文化遗产也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指导和帮助。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传播先进文化成果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

4.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道义推动。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⑦ 和谐农村建设面临众多的矛盾和困境。既有观念上的问题,如科学思想与封建迷信的对立,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风尚与小生产狭隘自私的冲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落后生活陋习的矛盾,也有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工资拖欠等各种具体事件引发的不和谐因素,有的甚至出现群体性和恶性事件。解决这些复杂的矛盾需要政府和乡村干部的教育引导,也需要乡村内部各种道义力量的配合。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民群众中普遍具有很高的道德和正义影响力,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很多干部群众是他们的学生或专业技术服务对象,他们在矛盾冲突中具有疏导调节作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道义推动。

5.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引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保护生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靠土地等农业资源的数量取胜。毁林、毁草开荒造田的情况到处存在,甚至置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相关法令条文于不顾。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乡村,存在很多资源能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的乡镇企业,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解决环境生态问题需要政策法律的宣传和落实,也需要周边先进分子的教育和影响。乡村知识分子有知识和专业上的优势,有强烈的环境保护使命感,有热爱家乡关注子孙后代的理性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工作生活中渗透生态文明思想,在环境纠纷中也有乡村知识分子敢于仗义执言,为国家和乡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自己的天职。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乡村知识分子是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

三、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乡村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人才资源,只有充分认识乡村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各种问题,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乡村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展现出来。

1. 以历史性的态度对待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从历史传统看,中国社会重视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带有“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利色彩,身处乡村的知识分子要么是仕途之路的奋斗者,要么是仕途未果的失败者,都缺少成功者的地位和荣耀。从政策演变看,建国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理论几经变动,“左”的影响根深蒂固,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的思想在农村的贯彻也有一定的局限,怎样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许多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从现实状况看,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率较低,精神生活的消费和需求有限,农民对科技文化和乡村知识分子作用的认识还更多地停留在经济务实的层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视乡村知识分子作用,解决乡村知识分子问题,必须对历史有深刻的反思,对国情民情有透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措施才可能是切实可行的。

2. 以城乡统筹的思维看待乡村知识分子的数量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本来就是世界上很低的,而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一是乡村知识分子的“上输”现象持续不断,农村青年通过多种途径成长为知识分子后,大部分人留在城镇工作,在边远落后的农村有的人甚至将跳出农门看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二是乡村知识分子的“外流”趋势难以遏制,建国后培养起来的为农村服务的农林水利师范等高校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流失”到其它行业或部门,致使农村文教科技队伍很难稳定。三是乡村人才的“引入”困难重重,城镇中的知识分子不愿在农村长期工作,即使是临时需要的实用性科技人才,大部分落后地区的乡村也很难得到。统筹城乡发展,一定数量的乡村知识分子是一个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加大对农村人才因素的考虑,使已经开展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西部的活动不断推进和扩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增加乡村知识分子的数量。

3. 以人才强国的远见思考乡村知识分子的水平问题。中国农村发展不仅受到知识人才数量的制约,还受到水平问题的影响。一是乡村知识分子专业知识提高相对缓慢。除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和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外,正常业务学习培训,限于资金、管理等因素很难及时进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少、条件差,一般没有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自我提高比较困难。二是乡村知识分子服务乡村和农民群众的能力不够。多数乡村知识分子习惯地固守自己的岗位,安于“正常”的工作,对农村和农民的现实需要缺乏主动的关心和支持,这也相应地带来农村干部群众对他们的漠视。对此,我们必须从人才强国高度来认真思考和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水平问题。一方面,乡村知识分子要增强为农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应采取必要的督促和奖励措施,通过实施农村教师和农技人员培训计划、农村远程教育计划等努力为乡村知识分子创造学习条件。

4. 以大农业的视野认识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大农业格局的出现,农村社会对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乡村知识分子对于新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发展趋势了解不够,有的人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缺乏深刻理解,对发展循环农业、“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新知识不能及时补充,因而在农民中,尤其是在青年人中的教育能力和影响能力不足。乡镇企业、国际农贸、乡村建设规划设计、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知识人才,目前的乡村知识分子队伍内部都不能有效满足。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积极调整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乡村知识分子本身要有足够的认识,高等院校、地方党校等也需负起责任,从大农业的视野出发,对现有的乡村知识分子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增加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5. 以积极务实的措施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乡村知识分子待遇过低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待遇过低首先反映在工资上,乡村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同城镇知识分子相比明显偏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仍有拖欠工资或工资发放不足额的现象。其次是工资外的其他相关劳动收入过低,城市中的知识分子来源于业余专业技术服务、单位内超工作量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一般占有较大的比例,乡村知识分子这方面的收入则很少。再次是乡村知识分子能够享受的福利待遇较少,中西部的一些乡村地方政府维持文化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尚且不足,更是无力顾及其它问题。有的乡村知识分子甚至与农民争包土地,利用业余时间种田创收,将大量时间精力用于专业知识以外的非脑力劳动上,形成人才浪费的可悲局面。我国科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在乡村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必须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注释:

①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③⑤ :《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716页。

④ :《扎扎实实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人民日报》2004年4月14日。

乡村科技论文篇3

关键词:乡村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

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历史使命。工作生活在乡、村中的教师、医生、兽医、农业技术人员和乡村企业中的科技人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中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认识和解决乡村知识分子问题,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和地缘优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时代特点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乡村知识分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他们具备了参与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条件。

1.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兼容性。乡村知识分子,由于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影响,他们的文化精神具有多重性质兼备互融的特点。首先,在乡村知识分子的观念中既受到传统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的浸染,被迫遵循经验、常识、习惯、天然情感等自在文化传统习俗,又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理性主义文化模式的教化,主动依据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自觉文化原则行事,还一定程度地受到力图颠覆现代文化精神、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后现代文化的冲击。其次,乡村知识分子一般都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他们具有知识精英阶层的文化基础和道德情怀,关心世界进步、民族发展和文化繁荣,同时,在中国二元社会格局下,乡村知识分子直接面对的是农民群众和农村文化的制约,他们受到深刻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与城市知识分子那种很强的专业性和文化选择性相比,乡村知识分子从群体到个体的文化精神都带有明显的综合性。这样的文化结构特点,使他们具备很强的沟通传统和现代、精英和大众文化的能力。

2.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实用性。乡村知识分子无论所学的学科专业是什么,他们几乎都会有一个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用性转化。一是限于工作条件的被迫实用性转化。在农村很难开展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研究,虽然部分乡村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不同形式的联系与合作,但数量和范围都很有限,大多数人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政府鼓励的主动实用性转化。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一般均有支持鼓励乡村文教科技工作者为农村经济文化发展进行地方性、实用性研究或宣传的政策。很多农村学校都编写针对性很强的乡土教材,乡村医院、兽医院和农业技术部门也经常编写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通俗科技读本。三是应农民需要的自然实用性转化。乡村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知识技术问题会随时随地向他们请教,大量具体问题的解决及其经验的积累使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技术逐步向实用性靠近。这种知识的实用性使乡村知识分子具备传播和普及现代新知识新技术的条件。

3.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先导性。通过政治参与实现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的终生愿望,追求政治民主、人民自由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历史传统。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国情教育,在政治知识、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上都是农村社会中的先进群体。乡村知识分子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方向、任务和现状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农村中的民主选举、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等各项民主建设工作一般都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参与和支持,他们常常会得到干部群众双方面的信任和尊重。当农村出现一些政治纠纷或疑难问题时,群众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找到乡村知识分子,以求得他们的帮助或对相关事宜的分析解释。当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也会影响当地农民群众,尤其是相关专业中有威望的知识分子的言论影响更大。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先导性决定他们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4.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道德示范性。道重于利,道尊于势,以德立身,用君子风范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这是古代文化先贤的一惯人生态度。生活在农村社会的知识分子身居农业文明和传统文化氛围之中,社会的使命感更强,道德示范作用更大。对于农村的广大青少年来说,乡村知识分子,特别是乡村教师的道德人格影响更为深刻,教师的精神气质、品格形象、言谈举止是学生们经常议论的话题,也是他们重要的效仿对象。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关怀、科学严谨的处事方法、从容文雅的个人修养、整洁简约的生活习惯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无形的影响。特别是一部分学术有成果、工作有成就的“地方名士”,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及其个性化的人格形象对于在农民群众中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常常具有特殊的示范价值。乡村知识分子的道德示范性在中国农村社会具有鲜明的体现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①乡村知识分子作为农村中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无疑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的先进力量。

1. 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撑。如何解决农业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邓小平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②。江泽民则更为具体地讲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大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③ 胡锦涛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认为“要开辟我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④。总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科学研究需要乡村农业技术工作者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密切合作;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需要乡村知识分子作为中介进行积极的宣传指导;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更是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文化支撑。

2. 推进农村民主管理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江泽民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根本性大事。”⑤ 今天的农村民主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政治法律知识内涵更加充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创造条件使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这就需要乡村知识分子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加大民主管理知识和政治法律常识的宣传力度,在民主政治活动中积极参与管理和监督,以知识分子特有的公平和道义努力维护农民的政治权利,使农民在政治实践中提高水平和能力。乡村知识分子推动民主管理的独特优势是乡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各种主流媒体的宣传所无法替代的。因为乡村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有亲情、友情、乡情等多种感情联系,有知识、道义、人格等多种影响力。

3.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⑥。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任务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动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要兴办农村文化产业,开拓农村文化市场。乡村知识分子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基础教育、实用人才培养、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发挥乡村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的作用,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保护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的传统文化遗产也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指导和帮助。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传播先进文化成果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

4.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道义推动。胡锦涛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⑦ 和谐农村建设面临众多的矛盾和困境。既有观念上的问题,如科学思想与封建迷信的对立,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风尚与小生产狭隘自私的冲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落后生活陋习的矛盾,也有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工资拖欠等各种具体事件引发的不和谐因素,有的甚至出现群体性和恶性事件。解决这些复杂的矛盾需要政府和乡村干部的教育引导,也需要乡村内部各种道义力量的配合。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民群众中普遍具有很高的道德和正义影响力,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很多干部群众是他们的学生或专业技术服务对象,他们在矛盾冲突中具有疏导调节作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道义推动。

5.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引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保护生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靠土地等农业资源的数量取胜。毁林、毁草开荒造田的情况到处存在,甚至置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相关法令条文于不顾。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乡村,存在很多资源能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的乡镇企业,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解决环境生态问题需要政策法律的宣传和落实,也需要周边先进分子的教育和影响。乡村知识分子有知识和专业上的优势,有强烈的环境保护使命感,有热爱家乡关注子孙后代的理性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工作生活中渗透生态文明思想,在环境纠纷中也有乡村知识分子敢于仗义执言,为国家和乡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自己的天职。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乡村知识分子是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 转贴于

三、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乡村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人才资源,只有充分认识乡村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各种问题,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乡村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展现出来。

1. 以历史性的态度对待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从历史传统看,中国社会重视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带有“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利色彩,身处乡村的知识分子要么是仕途之路的奋斗者,要么是仕途未果的失败者,都缺少成功者的地位和荣耀。从政策演变看,建国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理论几经变动,“左”的影响根深蒂固,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的思想在农村的贯彻也有一定的局限,怎样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许多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从现实状况看,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率较低,精神生活的消费和需求有限,农民对科技文化和乡村知识分子作用的认识还更多地停留在经济务实的层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视乡村知识分子作用,解决乡村知识分子问题,必须对历史有深刻的反思,对国情民情有透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措施才可能是切实可行的。

2. 以城乡统筹的思维看待乡村知识分子的数量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本来就是世界上很低的,而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一是乡村知识分子的“上输”现象持续不断,农村青年通过多种途径成长为知识分子后,大部分人留在城镇工作,在边远落后的农村有的人甚至将跳出农门看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二是乡村知识分子的“外流”趋势难以遏制,建国后培养起来的为农村服务的农林水利师范等高校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流失”到其它行业或部门,致使农村文教科技队伍很难稳定。三是乡村人才的“引入”困难重重,城镇中的知识分子不愿在农村长期工作,即使是临时需要的实用性科技人才,大部分落后地区的乡村也很难得到。统筹城乡发展,一定数量的乡村知识分子是一个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加大对农村人才因素的考虑,使已经开展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西部的活动不断推进和扩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增加乡村知识分子的数量。

3. 以人才强国的远见思考乡村知识分子的水平问题。中国农村发展不仅受到知识人才数量的制约,还受到水平问题的影响。一是乡村知识分子专业知识提高相对缓慢。除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和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外,正常业务学习培训,限于资金、管理等因素很难及时进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少、条件差,一般没有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自我提高比较困难。二是乡村知识分子服务乡村和农民群众的能力不够。多数乡村知识分子习惯地固守自己的岗位,安于“正常”的工作,对农村和农民的现实需要缺乏主动的关心和支持,这也相应地带来农村干部群众对他们的漠视。对此,我们必须从人才强国高度来认真思考和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水平问题。一方面,乡村知识分子要增强为农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应采取必要的督促和奖励措施,通过实施农村教师和农技人员培训计划、农村远程教育计划等努力为乡村知识分子创造学习条件。

4. 以大农业的视野认识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大农业格局的出现,农村社会对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乡村知识分子对于新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发展趋势了解不够,有的人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缺乏深刻理解,对发展循环农业、“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新知识不能及时补充,因而在农民中,尤其是在青年人中的教育能力和影响能力不足。乡镇企业、国际农贸、乡村建设规划设计、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知识人才,目前的乡村知识分子队伍内部都不能有效满足。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积极调整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乡村知识分子本身要有足够的认识,高等院校、地方党校等也需负起责任,从大农业的视野出发,对现有的乡村知识分子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增加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5. 以积极务实的措施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乡村知识分子待遇过低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待遇过低首先反映在工资上,乡村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同城镇知识分子相比明显偏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仍有拖欠工资或工资发放不足额的现象。其次是工资外的其他相关劳动收入过低,城市中的知识分子来源于业余专业技术服务、单位内超工作量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一般占有较大的比例,乡村知识分子这方面的收入则很少。再次是乡村知识分子能够享受的福利待遇较少,中西部的一些乡村地方政府维持文化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尚且不足,更是无力顾及其它问题。有的乡村知识分子甚至与农民争包土地,利用业余时间种田创收,将大量时间精力用于专业知识以外的非脑力劳动上,形成人才浪费的可悲局面。我国科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在乡村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必须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注释:

①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③⑤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716页。

④ 胡锦涛:《扎扎实实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人民日报》2004年4月14日。

乡村科技论文篇4

新场乡2004年度宣传思想暨精神文明建设工 作 总 结 今年,我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和部署,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引导和激励全乡人民围绕乡党委、政府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团结奋斗。努力开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一年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抓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乡党委始终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关键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职责。首先及时调整充实了精神文明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党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乡直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乡党委将精神文明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村、到乡直各单位,与各村、各单位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建立了定期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度。今年共召开党委会4次,研究制定了《新场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保证了整个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四是实行乡党政领导挂村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全乡5个村都有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负责指导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二、抓教育,提高党员群众思想素质 乡党委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为重点,不断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乡党委中心学习组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每月一次专题讨论学习,每季度召开一次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专题会议。一年来,中心组围绕8个专题组织学习讨论,中心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文章20多篇,精读精学理论文章和有关文件30多篇,记读书笔记4万字以上。乡党委还抽调9名乡干部组成政策理论、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三个宣讲组,不定期地赴各村进行宣讲,目前止,共宣讲23场次,参加党员群众10000多人次。二是结合村级换届、“云岭先锋”工程、“百场演出”等载体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政策观念淡薄,“三爱”意识不强的实际,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针对部分群众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死灰复燃,加强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的实际,切实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活动。同时,乡党委还充分利用乡农技学校,采取宣讲、办班培训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全年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14期,参加群众12000多人次。通过学习教育,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 三、抓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在抓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乡党委始终注重载体创新,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是广泛开展“百佳创建”活动。乡党委根据县委 “百佳创建”活动的有关要求和本乡实际,制定了《新场乡“百佳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在学校、机关、农村通过师德师风教育、“云岭先锋”工程、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扫盲工作等载体开展广泛的“十佳教师”、“十佳致富女能手”、“十佳公务员”、“十佳人民代表”、“十佳村支部书记”等创建活动。现已完成推荐上报评选工作。据统计参加“百佳创建”活动的人数达3000多人,目前,全乡增先创优气氛浓烈,大家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业务工作越干越好。 二是积极开展“百场演出”活动。乡党委在总结去年“百场演出”活动经验后,今年早计划早安排,在5月份就抽出4名文艺骨干到县文体局学习文艺表演。随后,组建了舞蹈、小品、歌曲三个表演小组,选择节目,精心排练。8月底开始进村演出,9月中旬全面完成演出。共计演出7场次,参演节目12个,参演人数达2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观看群众10000余人,真正让群众在寓教娱乐中受到了教育,很好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群众满意,百姓称赞。 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百名妇女宣传”活动。乡党委在全乡抽出7名妇女同志与县妇女宣传队组成新场乡妇女农村工作宣传组,经过认真培训后,在全乡5个村向广大群众宣传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帮助农村妇女寻找致富门路,破除“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树立妇女也能创业,也能大业的思想。全年共计宣传9场次。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 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八个一”工程建设。今年乡党委在去年“八个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在全乡5个村117个村民小组广泛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目前,已在石垭、大马、漆树村建成“八个一”工程示范点5个。全乡已有75个村民小组参与了“八个一”工程创建,参创农户2500多户,参创率达65%。有效地促进了全乡村容村貌的改善。 五是争取各方支持开展“沿河美化”工程建设。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在我乡辖区洛泽河沿岸200米范围内实施美化工程,粉刷房屋,种植绿化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乡党委与扶贫办、林业局等单位联系,争取支持。目前,已在沿河两岸种植了300多棵黄角树,投入资金5000元粉刷房屋,设置两个垃圾堆放点,加大卫生、交通的监管力度。有效的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环境。 四、抓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一是抓了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工作。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大马村龙湾、寨子两社为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为了抓好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乡党委实行示范社建设目标责任制,抽调1名副科级干部,4名一般干部挂村包社,明确工作目标;在示范点建设上,把示范点文化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攻坚;乡党委先后筹资5000元,为示范社农户免费提供砖、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修厨改厕、粉刷房屋,无偿提供绿化树苗260余棵。

乡村科技论文篇5

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情,具有一举多得的社会效应。它不仅会给农村牧区带去人才、技术、资金,而且会带去市场、管理、信息、文化,带去开发资源、开辟市场的新思路和新观念。不仅会促进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会大大拓展城市就业投资和市场空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广大农村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城里人去那里兴办实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城镇人员下乡上山可以采取,应灵活多样、自主自愿的选择和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下乡上山形式。在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下,我们要鼓励部分城镇人员打开视野,走出城门,到农村广阔的市场经济天地创一番事业,拓出一条发展致富之路。

顾名思义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年上山下乡运动年代提出的一句宏亮口号今天已变成全国许多地方城市化浪潮中城市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发展经济的实际行动。“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就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的工程。

它是科技、文艺、卫生“三下乡”活动从政府行为到城乡民间经济行为、由临时性活动向经常性工程的重要转变和拓展。它是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的,以城乡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城镇部分人员和企事业为主体,以各级政府为后盾而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现实矛盾

当前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镇人员又要到农村,二者是否会形成冲突,给当地农村形成新的就业压力?这确实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矛盾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城市政府迫于城市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选择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又回到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老路,即城市政府在城市范围内解决城市职工就业的问题,为此而不惜采取了一些清退外来工和农民工的做法,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强调在农村自我消化。我们认为这是和改革开放中选择的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取向相违背的,也不符合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方向。近年来许多地区农村产业化为什么难以发展起来?推动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什么成效不人。从城市方面讲则是我们没有把城市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作为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把城里人下乡上山与农民进城经商看成是互相冲突的。“城镇部分大?发展起来的农村乡镇企业为什么只能独领三五年?原因多种多样,根本在于许多农村劳动者、管理者的观念、素质、文化、科技、信息、资金等诸方面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要求,在于农村致富无路、发展无门、转移无领路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的中心目的是利用城乡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在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使城乡融合后而组成的经济要素具有几何次方的效应,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温州人当年大举北上,走向全国不是也有一番争论吗?最后事实证明,尽管温州劳动力进入当地劳动市场给当地带来一些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带去了新技术、新观念、新文化,更带去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一段磨合期过去,“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正趋向合理的动态调整阶段,毕竟这是市场行为。而城镇职工到农村兴办实业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是建立在生产要素需要流动、融合的基础上的互利合作行为,它虽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存在一定矛盾,但只要引导得当,竞争压力会变成城乡发展的动力。

重要意义

中国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势能差,同时在供求结构上又有互补性,充分利用这一规律促进城乡交流合作,达到融合发展是当前推动城市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需要注意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当前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情。

1、一项促进社会再就业的工程

当前,城乡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城市下岗待业大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成为摆到各级政府面前的严重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城乡分割、画地为牢的经济体制和就业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城乡融合双向交流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不但会开辟一条城市职工下岗再就业的新出路,而且通过竞争会启发、刺激和带动农牧民开拓新的生产门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和开发,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2、一项促进城乡资源优势向市场经济优势转化的工程

由于体制的制约和结构的影响,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剩余劳动力优势也是有待开发利用的潜在优势,而城市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等优势也远未发挥出来,闲置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鼓励城镇人员下乡上山兴办实业就是打破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体制约束,既有有利于开发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利于解决大量城镇科技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严重问题,把城乡市场供求结构上的互补效应发挥出来,把城乡潜在的各种资源优势利用起来,重新组合而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3、一项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工程。

鼓励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尽管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必由这路,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既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又有利于把农民和市场、农村资源供给和企业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占全国近70%的农民脱贫致富无疑对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一项消除城乡二元分割、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发展的工程。

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化,但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原因,城乡之间仍为两个不同的社会天地。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与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经商一样,就是让城里人冲破体制樊篱和观念束缚,到广阔的大地寻求投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通过人员交流必然促进城乡之间在经济、投资、技术、市场、文化、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从而推进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发展,这无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5、一项促进科教兴区、传播精神文明的工程

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的素质低下、人才短缺是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牧区存在的普遍问题。科教兴农、科教兴国是我们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而仅仅依靠缺信息、少文化的农牧民是根本无力承担和完成这一重要历史使命的。而鼓励城镇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到农村牧区,参与农村牧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城市科教智力资源利用率和科教成果转化率,又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推动科教兴农。同时又有助于城市先进文化、先进观念、先进思想道德在农村牧区的传播,从而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

综合以上,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实施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具有一举多得的社会效应。它不仅会给农村牧区带去人才、技术和资金,而且会带去市场、管理、信息和文化,带去开发资源,开辟市场的新思路和新观念;不仅会促进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农村产业化和农牧民脱贫致富,而且会大大拓展城市就业、投资和市场空间,发挥城市辐射功能,推动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理论和实践依据

当前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形势下,大批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自谋职业,大量城镇工商企业发展急需人才,为什么还要设立“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其理论依据和社会背景是:

1、二元结构理论及其实践背景

二元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贫困到富裕、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转化的理论。中国是一个二元结构非常明显的国家,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二元结构的最典型表现。

实施新时期设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主要是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矛盾和转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蓬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相应扩大,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大问题。城乡之间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信息等方面发展水平悬殊的两个天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既存在发展的势能差,有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城市有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但由于城市传统体制改革滞后、结构效益制约而使其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尤其是当前城镇下岗待业人员增加正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农村有土地、草场、林地,有农牧林产品资源、药物资源、矿物资源和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但由于人的素质、观念、信息等方面滞后,特别是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缺乏而使许多地方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正所谓“富饶的贫困”。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到农村发展经济、兴办实业,设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内在要求。

2、城市发展极理论及其实践背景

发展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城市作为发展极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效应,一是极化效应,或者聚集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大量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二是扩散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部分城市人员、要素和文化向农村和区域扩散的过程。正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化才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成为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必由之路。对于城市化,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许多人仅仅认为城市化是单指农村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镇集中转移的过程,这当然是城市化的主导方面和主要趋势,但不可忽略的还有另一面,即一定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城市人口和要素向农村的扩散也是城市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如我们区域经济学理论讲作为“发展极”城市的区域经济效应时,包括城市的积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一样,一定时期城镇人口和要素向农村扩散,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方面。

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更成为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必然之举。经过建国5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已初具规模,全国已建立城市660多个,工商建运服企业数十万个,城镇职工2.2亿人,国有单位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吃财政饭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城市下岗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隐性失业人员等均有相当规模,许多大中小城镇已聚积了相当巨大的能量,具备了向农村辐射的基础和实力。但是由于城乡双轨体制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之间的交流发展尚不正常和通畅。因此,促进城市人才、技术、资金、文化、信息向农村的扩散是充分发挥现有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扩散、辐射和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理论是中国过渡阶段的基本经济理论。城乡体制、结构和观念的影响,城乡各自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其矛盾问题更加凸现,人浮于事,下岗待业,科技人力资源闲置浪费外流成为许多城市单位的严重问题。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建设时期,推动“上层建筑”、机关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移,即向城市企业和农村牧区产业转移,从城乡身份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从城乡之间人员封闭向城乡开放、交流融合的转变,既是政府财政增收节支和城市消肿减肥的重要措施,更是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趋势。

基本内容、分类和形式

当前中国农村不是远离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蛮荒之地,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城里人在那里兴办实业发展经济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城市企业到农村开辟市场寻求合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从事农牧林资源开发、加工、转化利用方面。例如租赁土地、草场、承包“五荒地”、发展种养加项目,开发农村旅游资源:

――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尤其是为农业产前产后和产中提供社会化服务;

――开拓农村市场,从事市场中介服务,既为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出力,又为开辟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刺激农村牧区需求而努力;

――参与农村乡镇企业形象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运销及管理体制的建立;

――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培训、教育普及、理论辅导、科技推广、信息咨询和医疗卫生服务;

――参与农村乡镇规划、基础建设、房地产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等。

总之,农村有各种行业、资源和市场,我们城市许多行业的有识之士、有为人才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许多科技成果都要以在那里得到应用转化,许多工业产品、服务产品,甚至过时的旧货产品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市场,许多投资者可以在那里找到项目。

下乡上山工程的分类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设立共青团、青年、大学生、研究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离退休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城镇下岗分流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机关、事业、企业在职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各类科技教育人员、医疗卫生人员、文艺理论宣传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等等。

从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的形式来看,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其基本形式:一是户口迁移、停职停薪,常年下乡上山;二是户口不变,留职停薪,定期下乡上山;三是原户口身份和工资待遇不变,不定期或临时需要就下乡上山。对于农村和乡镇企业来说,应积极吸引城镇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作为其现实可行而有效的用人政策;对城镇人员和企业来说,应灵活多样、实事求是、自主自愿的选择和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下乡上山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下乡上山工程利国利民、收到实效。

实施思路和建议

1、建议设立“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并将这一工程列为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各地推进城市化战略、城乡融合战略、农村产业化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的重要步骤,列为政府实施社会再就业工程、农牧民脱贫致富工程和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重要措施。

2、成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领导协调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由计委、财政、劳动、人事、科委、农委、文化、宣传、理论、教育、公安等部门领导参加。主要负责对工程实施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制定“工程”的规划目标、任务和思路。

3、制定和实施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的政策措施:包括科技、劳动、管理、资金、干部政策等等;应对预期效益较大的项目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

4、成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研究会和研究小组。研究人员由城市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政策、管理、信息等问题,为工程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5、要利用大众媒体对“下乡上山实业工程”进行宣传引导,提供舆论支持。宣传工程实施的目的、意义和政策,宣传农村资源,产业和市场,宣传和表彰城镇下乡上山涌现出来的创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动员和鼓励城镇人员转变局限于城市的就业观念、市场观念和投资观念及城乡身份观念,迈出城门到农村兴办实业。同时要鼓励农村乡镇企业到城镇招商、引资和聘人。

6、建立健全城乡通开、统一的要素市场包括人才市场、劳动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培育建立相应联结城乡市场的社会中介机构。要改革单纯或重点为城市经济服务的政府管理机构,转变职能,增强为农村经济服务和为城乡融合的服务功能。

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虽有体制约束、观念滞后和信息不畅等不利因素,但更有不少有利条件:

一是实践基础,全国已建立城市660多个,工商建运服企业数十万个,城镇职工2.2亿人,仅国有单位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上千万人,吃财政饭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数千万人,还有数量庞大的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城乡二元经济之间的巨大的势能差和互补性客观上奠定了下乡上山的社会基础;

二是经验条件。过去上山下乡运动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城乡交流的经验和启示,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交流、合作已成为平常之事,全国不少地方制定和实施了促进城市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城乡交流合作,尤其是“三下乡”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越来越受到农村牧区百姓的欢迎;

三是运行机制。因为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一种市场机制超动下的经济行为,当前改革中城镇许多企业和职工确实感受到竞争和就业压力,农村又有许多发展和赚钱的机会,只要政策鼓励,信息畅通,城镇不少职工还是愿意到农村兴办实业的。

乡村科技论文篇6

关键词 都市类媒体;乡村;科技传播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11-02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科技的广泛传播则承担着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应用。乡村科技传播是“通过说服、培训和提供信息等非强制方式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传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同时还包括工业、医疗、生活等农村生活涉及的各个方面。”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强调:“必须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传播力度,提高媒体的科技传播水平和能力。通过加大科技传播力度,促进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传播与落实,促进公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工作方式。”都市类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它不仅是城市,也是广大乡村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积极研究和探讨都市类媒体如何加强科技信新闻信息报道,提高科技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都市类媒体在乡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1.1传递国家政策

都市类媒体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它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解读,向广大农民传递国家科技政策和惠农政策,使农民更好地把握这些政策,对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提供指引与思想保障。

1.2传播科技信息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农村接受信息的渠道不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在信息时代,掌握有效信息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特别是科技信息,对农村的发展尤其重要。都市类媒体积极发挥自己在乡村发行渠道健全的优势,积极增强对相关农业信息和技术等的报道与宣传,扩大了科技信息在乡村的传播。

1.3传播科学知识

都市类媒体不光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信息,还为农民传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提倡健康科学、和谐有序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1.4弘扬科学思想

都市类媒体加强对乡村的科技传播,不仅仅是向你们传播一些科技信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广大农民在思维方式上不断的转变,树立起一种科学精神,摈弃传统生产方式下的旧技术、接受新时期下的新技术。

2 提高都市类媒体对乡村科技传播能力的路径

2.1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类媒体必须对新农村建设内涵要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做好对乡村的科技传播报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它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2树立良好的采访作风

都市类媒体树立起良好的采访作风,重要是做好三点:一是勇于担负责任。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农村事业,一头扎进最基层的农村现场去,深度挖掘农村新闻资源,撰写鲜活报道。二是摆对报道主体。在对乡村的科技传播报道中,记者心中必须有农民的位置。三是放正价值取向。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农民的科技需求。

2.3多视角进行科技报道

都市类媒体立体而多视角地进行乡村科技报道,才能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首先,要把握好国家科技政策;其次,要广泛地关注新农村发展现象,关注农民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多渠道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第三,要不断增强科技服务意识,积极为农民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科技资讯产品;最后,要做好跟踪报道,不仅要传递给农民科技信息,还要反馈农民接受科技信息后的反应与进一步的需求。

2.4增强科技传播报道效果

都市类媒体进行科技传播报道,不同于过去的农村新闻报道,要增强科技新闻信息传播效果,必须十分注重传播方式。首先,是要对乡村中的重大科技事件、现象精心组织策划,把握其精神,深化报道主题,增加报道的亮度;其次,要注重科技新闻的通俗性,多用农民话说事,不要搬起面孔说教。

2.5传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科技传播不同于其他新闻信息传播,特别是对乡村的科技传播,务使传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都市类媒体做好科技传播报道的重要环节。要注意传播的科技信息与乡村自然环境与生产条件的适应,要了解农民的科技需求,要清楚农民对都市类媒体传播内容是不是感兴趣。同时,要十分注意不能向乡村传播一些虚假的科技信息。

3 结论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媒体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大众传媒是乡村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尤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度不断增强,都市类媒体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加大科技传播力度,不断创新科技新闻信息传播手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乡村的科技传播,主动担负起对广大乡村传播科技政策与普及科技知识的社会职责,将乡村科技传播作为一项艰巨而重要任务狠抓落实。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N].农民日报,2006,1,11.

[2]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张鸥,江均.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与发展路径[J].新闻世界,2011,4.

乡村科技论文篇7

[关键词]广西;高校;旅游乡村;科技帮扶

[作者简介]文军,广西大学生态与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广西大学环境景观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副教授;李星群,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5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069―04

近10年来,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广西的旅游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等现状情况目前还缺乏系统研究。与本论文相关的前期研究主要有:方锦明等(2004)对高校实施农村扶贫作了探析,认为高校扶贫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目前的扶贫工作存在一些误区,高校实施农村扶贫工作应把重点放在科技文化、思想精神等各方面;陈大柔等(2004)就高校教育扶贫的问题及对策作了分析;黄昌财等(2005)分析了高校与农村共建青年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浙江师大与井冈山拿山乡共建青年中心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乡校共建农村青年中心的新途径;辛艳伟等(2006)就农业高校参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与方式进行了探讨;裴春秀(2006)对地方高校立足于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进行了重新定位。总之,通过从CNKI期刊检索的结果来看,目前国内对高校科技扶贫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欠缺,目前仅有40余篇相关论文,尚没有涉及高校与旅游乡村进行对口旅游扶贫方面的论文与实践报道,也没有关于广西“高校一旅游乡村”结对子旅游扶贫的前期研究。

一、研究意义

实践教学、专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旅游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或活动的作用和地位显得尤其重要,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的现象,旅游专业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的机会不多,加上一些实践教学、专业实践多采用“放羊式”管理,学生实践效果较差。此外,许多高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摹本沿用了传统的运作模式,即一种“观光或度假式”的社会实践,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的特点和科技优势,这对国家建设以及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常不利。高校出现了诸如旅游专业的学生不懂旅游,农业专业大学生不懂种田,林业专业大学生不知道种树等许多“奇怪”的现象,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或社会的期望值存在明显差距,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广西旅游乡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来提高文化水平。通过“高校一旅游乡村”结对子是高校与旅游乡村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目前,对我国许多学校关于“校―企”结对子的科技扶贫多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高校与没有多少经济实力的乡村的合作有实质成效的不多见,对于科技文化比较落后的广西广大旅游乡村,“校―村”旅游科技帮扶显得意义非常重大,结合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校―村”结对子科技旅游扶贫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在“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和“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06年5月一2006年12月,分批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屯进行了调研。旨在系统研究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以期揭示乡村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等问题。调查范围涉及整个广西区域,主要调研的县市包括龙胜、阳朔、恭城、临桂、灵川、资源、桂林市近郊、乐业、田东、田阳、南宁市近郊、武鸣、靖西、东兴、北海市近郊等县市,调查村屯或乡村旅游景点共32个,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及对照样本(未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为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法与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法,调查完即回收问卷,未能完成调查的样本不列入统计分析中,共完成调查样本250份,其中有效样本213份;对照样本264份,其中有效样本232份。深度访谈在征得被采访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后整理,每次时间为2~3小时,共完成12份样本调查。本论文的内容取自调研中与其相关的经济实体及其对照的基本信息采集模块和一些实地调查内容的总结。虽然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样本与其对照样本数不一致,考虑到样本比较多分析的准确率会高一些,加上本论文的分析是用百分比来表示,因此,对照样本多出部分在分析中没有剔除。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分析

从调查样本的年龄结构来看,在广西已开办乡村旅游的地方,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创办者主要集中在25―54岁这个年龄段。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中文盲比例为4.2%,其对照样本文盲比例高达17.2%,说明文盲在广西旅游乡村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对照的比例远高于经营实体的比例,但我们仍可看出,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还很低。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者中,小学文化比例占25.4%,与未创办实体者的比例41.4%相比,未创办实体者小学文化比例明显高于创办经济实体者。综合文盲与小学文化这两项,实体创办者两者之和比例为29.6%,而未创办实体者两者之和的比例高达58.6%,相差近1倍,从这两项之和可知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初中及以上文化者所占比例为70.4%,而未创办旅游经济实体初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为41.4%,两者相差很大。尤其是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4%,远远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9.9%的比例。

另外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层次实体创办者在本次调查中共有8人,占总比率的3.8%,而其对照样本的比率为0。从整个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来看,在广西旅游乡村居民的总体文化水平仍然偏低,文盲比例高达11%,高中比例仅占14.8%,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所占比率仅有1.8%,小学与初中文化占绝对优势,占总比率的

72.4%,说明广西的旅游乡村总体文化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总体来看,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旅游乡村,文盲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的群体整体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严重地阻碍了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极大地影响其市场竞争力,这说明发展“高校―旅游乡村”校企结对子科技旅游扶贫非常重要,这从一个基本层面揭示了广西“高校一旅游乡村”科技对口帮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普通话水平分析

从普通话水平分析来看,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普通话“听和说”比例均为100%,而对应的未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听和说”的比例为90.1%和82.3%,说明广西旅游乡村在开办乡村旅游后,村民总体普通话“听和说”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其中开办实体者均能听和说普通话,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广西的旅游乡村开办有乡村旅游的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中,能够“读和写”的比例分别为94.8%和93.4%,同时其对照样本为60.8%和54.7%。从普通话水平来看,说明乡村旅游开办者整体文化水平要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者,这从两者的学历层次上也得到了印证。但与受教育程度对比进行分析可知,开办实体者有4.2%是文盲,但这些文盲均具有“听和说”普通话的能力,未创办旅游经济实体的文盲比率为11%,与不能“听”普通话的对照约10%的比例基本一致,而有17.7%的对照不能“说”普通话,明显高于其文盲的比率,说明一部分小学文化的未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说不好普通话。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中不能“读和写”的比率分别为5.2%和6.6%,略高于文盲的比例,说明少量的非文盲的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办者还不能正常“读和写”,这是一项摆在我们高校、研究者和乡村旅游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英文水平分析

从英文水平分析来看,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能“听”英语的比例为5.6%,而对应的未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听”英语的比例为4,3%,虽然两者比例相差不大,但总体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远高于广西其他未开办乡村旅游的村落。说明广西旅游乡村在开办乡村旅游后,村民总体英语“听”的比例有所提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开办乡村旅游后,广西旅游乡村居民的外语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够“说”英语的比例实体与对照样本分别为4.2%和2.6%,两者总体所占比例不高,但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除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总体文化水平高于未开办者这个因素外,可能还存在乡村旅游开办的过程中,由于业务需要,一部分经营实体被迫去“说”英文,其英文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中,英文能够“读和写”的比例分别为3.3%和2.8%,其对照样本的比例均为0.4%,这说明广西的旅游乡村实体经营者英语“读和写”的能力明显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经营实体者,但从广西整个旅游乡村的层面上来看,能够“读和写”英文的乡村居民比例非常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英语水平较高的主要集中在龙胜平安村与阳朔的乡村,这个区域村民的英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这可能与这两个区域接待的客源结构相关,龙胜与阳朔的客源结构中,外国游客占有相当的比例,由于经营的需要,部分村民自觉地学习英语,这不仅提高了本村英语水平,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广西旅游乡村的英语水平。

(四)家庭收入水平分析

从家庭收入水平来看,在广西旅游乡村中开办旅游经济实体者处于“下等”的比例为3.29%,同比未开办实体者,其比例高达19.8%,相差非常大。开办实体者家庭收入处于中下层次的比例为14.1%,其对照样本比率为28%,两者相差也相当悬殊。综合家庭收入的“下等+中下”两项,实体与其对照的比例分别为17.4%和47.8%,两者相差很大,说明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影响很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中,家庭收入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其经营实体缺乏竞争力的缘故,主要是经营不成规模和软硬件设施差的原因,这些实体多数是季节性乡村旅游经营者,只有在旺季其他旅游经济实体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前提下,游客才会到他们处消费,加上条件差,收费低廉,经营效益不高,这些群体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收益不足以改变其贫困状况。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中,属于中等及以上的比例高达82.6%,而其对照仅有52.2%,尤其是收入处于上等的比例相差非常悬殊,开办实体者收入处于上等的比例为9.86%,而未创办乡村旅游经营实体者比例仅有0.4%。此外,由于涉及收人这个敏感问题,多数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开办者回答比较保守,回答时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而相当一部分对照样本即未开办乡村旅游者又可能顾及面子,可能会夸大其家庭经济状况,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得出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通过对广西旅游乡村村民进行现状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其一,广西目前的旅游乡村居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的文化水平明显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其二,开办乡村旅游对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具有明显的作用,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在开办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普通话水平和英文水平的提高,其他乡村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三,村民的文化素质高低与其收入水平相关,总体呈现出高文化素质高收入的趋势。从广西旅游乡村单方面调查结果来看,广西旅游乡村亟需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因此,广西“校―村”科技帮扶显得意义非常重大而迫切。

四、“高校―旅游乡村”科技对口帮扶的展望

(一)加强“校―村”联系,探索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科技旅游扶贫新路子

“校―村”结对子旅游扶贫开发与实践,要充分利用广西乡村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高校的科技资源,走一条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科技旅游扶贫开发新路。“校―村”合作旨在深挖乡村旅游本身增效潜力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村经济的转型,促进农业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并实现农业经济较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而且在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解决农民就业等问题上意义重大。这种旨在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校―村”结对子科技旅游扶贫开发,不仅可以开创一条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路子,提高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高校一乡村”科技旅游扶贫开发对广西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对高校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具有较强参考价值;对我国其他区域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贫困乡村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也有较强的参考与示范作用,对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科技论文篇8

    今年,我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和部署,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引导和激励全乡人民围绕乡党委、政府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团结奋斗。努力开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一年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抓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乡党委始终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关键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职责。首先及时调整充实了精神文明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党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乡直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乡党委将精神文明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村、到乡直各单位,与各村、各单位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建立了定期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度。今年共召开党委会4次,研究制定了《新场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保证了整个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四是实行乡党政领导挂村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全乡5个村都有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负责指导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二、抓教育,提高党员群众思想素质

乡党委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为重点,不断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乡党委中心学习组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每月一次专题讨论学习,每季度召开一次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专题会议。一年来,中心组围绕8个专题组织学习讨论,中心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文章20多篇,精读精学理论文章和有关文件30多篇,记读书笔记4万字以上。乡党委还抽调9名乡干部组成政策理论、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三个宣讲组,不定期地赴各村进行宣讲,目前止,共宣讲23场次,参加党员群众10000多人次。二是结合村级换届、“云岭先锋”工程、“百场演出”等载体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政策观念淡薄,“三爱”意识不强的实际,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针对部分群众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死灰复燃,加强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的实际,切实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活动。同时,乡党委还充分利用乡农技学校,采取宣讲、办班培训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全年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14期,参加群众12000多人次。通过学习教育,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

三、抓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在抓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乡党委始终注重载体创新,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是广泛开展“百佳创建”活动。乡党委根据县委 “百佳创建”活动的有关要求和本乡实际,制定了《新场乡“百佳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在学校、机关、农村通过师德师风教育、“云岭先锋”工程、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扫盲工作等载体开展广泛的“十佳教师”、“十佳致富女能手”、“十佳公务员”、“十佳人民代表”、“十佳村支部书记”等创建活动。现已完成推荐上报评选工作。据统计参加“百佳创建”活动的人数达3000多人,目前,全乡增先创优气氛浓烈,大家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业务工作越干越好。 二是积极开展“百场演出”活动。乡党委在总结去年“百场演出”活动经验后,今年早计划早安排,在5月份就抽出4名文艺骨干到县文体局学习文艺表演。随后,组建了舞蹈、小品、歌曲三个表演小组,选择节目,精心排练。8月底开始进村演出,9月中旬全面完成演出。共计演出7场次,参演节目12个,参演人数达2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

共3页,当前第1页1 000余份,观看群众10000余人,真正让群众在寓教娱乐中受到了教育,很好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群众满意,百姓称赞。 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百名妇女宣传”活动。乡党委在全乡抽出7名妇女同志与县妇女宣传队组成新场乡妇女农村工作宣传组,经过认真培训后,在全乡5个村向广大群众宣传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帮助农村妇女寻找致富门路,破除“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树立妇女也能创业,也能大业的思想。全年共计宣传9场次。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 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八个一”工程建设。今年乡党委在去年“八个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在全乡5个村117个村民小组广泛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目前,已在石垭、大马、漆树村建成“八个一”工程示范点5个。全乡已有75个村民小组参与了“八个一”工程创建,参创农户2500多户,参创率达65%。有效地促进了全乡村容村貌的改善。 五是争取各方支持开展“沿河美化”工程建设。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在我乡辖区洛泽河沿岸200米范围内实施美化工程,粉刷房屋,种植绿化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乡党委与扶贫办、林业局等单位联系,争取支持。目前,已在沿河两岸种植了300多棵黄角树,投入资金5000元粉刷房屋,设置两个垃圾堆放点,加大卫生、交通的监管力度。有效的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环境。

四、抓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一是抓了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工作。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大马村龙湾、寨子两社为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为了抓好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乡党委实行示范社建设目标责任制,抽调1名副科级干部,4名一般干部挂村包社,明确工作目标;在示范点建设上,把示范点文化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攻坚;乡党委先后筹资5000元,为示范社农户免费提供砖、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修厨改厕、粉刷房屋,无偿提供绿化树苗260余棵。目前,二个示范社共新建改建装修房屋25户。新建厕所9个,改造整治院坝1200平方米。二是抓致富能人、科技带头人、优秀教师的培养,全乡涌现出了谢明翠、周晓芳、齐文学、伍顺敏等10余个先进典型,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三是现身说法,乡党委先后组织了先进事迹典型报告会2场,请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推动了全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五、抓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抓对内宣传。加大对广播、专栏和黑板报的利用,坚持用广播、专栏和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等。全年共计广播40余次, 书写标语200余条,出专栏15期,黑板报60余期。

二是对外宣传。乡党委在6月份,按工作性质划分为党建组、精神文明组、农村经济工作组,把任务分解到人头;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规定任务的给予处罚;全年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采用稿件46件。

总之,通过上述抓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效的促进了我乡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的发展。目前,全乡完成计划生育结扎手术239例、放环手术172例、独生子女办证98对;完成玉米良种推广15600斤、稻谷良种推广7620斤、兑现良种补贴款58000元;劳务输出2000余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回顾一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离群众和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运用理论研究和解决当前农村问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尚有欠缺;抓群众思想教育效果不够明显,方式方法不够灵活;部分群众集体主义思想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精神文明示范点总体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创建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显得力不从心等。 六、2007年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打算

2007年乡党委打算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深化理论学习。继续坚持以乡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重点抓好六项教育(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农村政策教育、农业实用科技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健康文明新风教育)。通过抓学习教育,使全乡乡村干部自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是广泛宣传,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以“干群团结”为载体,以办实事、办好事为重点,强化乡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社抓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 三是增加投入,夯实物质基础。不断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一部分资金,大力扶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投入逐年增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