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差异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0:57

差异教学论文

差异教学论文篇1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但要有爱心,而且还要将这一份爱播撒到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普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还他们一个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此,《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崇高理念。强调“课程实施应该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一些个体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现有基础、学习潜能等诸多放面。我们尊重个体差异,就不能对所有的学生都制定统业的学习标准和要求,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材料,不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仔细分析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要求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无论是在标准要求、语言材料还是在学习活动方面,都要注意形式多样化,面向中等学生,照顾学困学生,提高优等学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长、各得其能。

二、教法指点:

以下几点建议供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参考:

1.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的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英语基础,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组,可以分别命名为“提高组”、“拼搏组”、“跃进组”等美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做到心中有数,队需要常排,组需要常分,备课必须备到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到每一个小组,细化到每一个人,从而完全避免以往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普遍存在随意性、模糊性和单一性的弊端,使得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化。2.详细制定多层次的目标要求。比如英语口语测试,对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应该问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能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背诵对话或者课文时,优等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全篇背诵,而学困学生则可以要求背诵部分段落或者一些重点句子。

3.精心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活动。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对于同一项学习内容,有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快。有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则非常慢。完成学习任务快的学生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就会感到无聊活者找其他同学讲话。因此,很有必要把这一部分空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假定给他们三分钟的时间复习单词,以准备听写,而有的学生能够拼出全部单词,这时就可以尝试着让他们默写课文。默写课文要比听写单词难得多啦,这就对他们形成了一种挑战,就会使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一项活动中。

4.布置多种可以让学生选择的作业和练习。我们可以把作业和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和练习、提高作业和练习、拔尖作业和练习。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至少选做其中的一组作业和练习。在每一次作业和练习的评改上,可以作如下形式的改革:

(1)对中等学生做对“拔尖题”的,半倍加分;对学困学生做对“提高题”的,半倍加分;做对一道“拔尖题”的,一倍加分,

(2)暂时不予评分。学困学生如果做错了题目,暂时不予评分,等他们真正搞懂弄清之后,再评分。

(3)多次加分。针对学困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再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补练,练一次,进一步,进一步,就加分。这样,学困学生就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了经过自已的不懈努力,学习成绩在大幅度提高。

5.推荐使用不同程度或类型的学习辅导材料。比如新课程要求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和兴趣差异选择不同难度的或者不同题材(体裁)的读物,而不应该不加区别地让全班几十个学生总是使用同样的语言辅导材料。

三、结语

差异教学论文篇2

1.1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结构主义教学模式影响下,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处于主导地位,文化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处于从属地位。测试或评价体系中忽略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考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同时语言又可以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两者互相依存。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指与人们交际或外语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的讲授。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并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交际能力。

1.2文化教学可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随处可见。然而,英汉两种文化不同,其语言习惯、交流方式自然不同,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误解,甚至障碍。只有充分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真正了解英语语言,避免语用失误,实现顺畅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2文化差异对比

文化教学可采用多种方法,这里探讨差异对比分析方法。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存在文化差异,如语言习惯差异、地理环境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模式差异、差异等。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Dr.RobertLado)提出对比分析假说,他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时,如果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学习者往往会借用第一语言的某些规则,从而产生母语负迁移。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对学生而言较难习得。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学习上的困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导入文化差异,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可能出现的交际失误,减少文化负迁移,增加文化正迁移。

2.1语言习惯差异

2.1.1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

胡文仲等学者认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因为许多词汇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英语中狗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和伙伴,所以多为褒义。如“Luckydog”,表示“幸运儿”,“Lovehim,lovehisdog”表示“爱屋及乌”。而狗在汉语中多为贬义,如鸡鸣狗盗、狗尾续貂、狗仗人势等。

2.1.2句子结构差异

询问对方意见或表示称赞时,汉语多用肯定句式,而英语却多用否定句式。如称赞别人幸运时,汉语用“你真幸运!”,英语却用“Aren'tyoulucky!”。“Wouldyoupleaseturndowntheradio?”这个句子形式上是疑问句,实际上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而不是表疑问,因为按照西方人的习惯,用问句形式提出对对方不利的请求显得较为礼貌。认识了这种差异,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才会使用符合英语思维的表达方式,不会出现交际失误。

2.1.3语法规则差异

语法规则虽然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但也包含文化的成分。例如英语中的人称、数等,都与中文不同,体现出不同文化的独特性。英语省略主语的情况较少,汉语无主句特别常见。英语被动语态使用较多,汉语较少使用被动语态。英语句子要求主语和谓语保持一致,动词有时态和语态上的变化,汉语谓语动词没有这种变化。汉语句子为线性结构,英语句子为树型结构。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自然时空,中国文化关注心理时空。例如,“AFrenchmanwassittingbythewindowofarestaurantinLondonwhenheheardavoice,'Lookout!'”这个句子的主干部分是“AFrenchmanwassittingbythewindow”,然后加上一个状语从句“whenheheardavoice”,这个从句就好像是主干的旁支。有时间句子比较复杂,还要加上修饰、限定、补充等其他成分,就好像一棵树枝蔓层叠。这句话翻译成汉语表达为“一个法国人坐在伦敦一家餐馆的窗边,他听到有人喊:'小心!'”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句子多使用动词连用结构,按逻辑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叙事表达,句子呈流线型。

2.2地理环境差异

英语中短语“spendmoneylikewater”是用来比喻人们大手大脚,浪费钱财,而相同的概念在汉语中用“挥金如土”来表示。“asslipperyasaneel”比喻人像鳗鱼一样狡猾,相同的意思在汉语中表达成“像狐狸一样狡猾”。这是因为英国是岛国,四周环海,海洋及鱼类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英语中很多短语都和水、海洋、鱼类有关。中国位于亚洲大陆,长期的农耕社会生活使人们重视土地,和陆地生物接触较多,因此短语多与土地、陆地生物等有关。词汇教学中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既了解其字面意思,又了解其文化背景意义,透过词汇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

2.3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不同,从姓名可见一斑。英语姓名是先名后姓,如BillyStewart,“Billy”是名,“Stewart”代表家族姓氏。汉语姓名是先姓后名,如张强,“张”代表家族姓氏,“强”是个人的名。上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这种不同,还应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西方社会文化以个人主义为基本特征,体现个人本位,强调自我奋斗,个人价值至上,个人权利高于一切,注重隐私。而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和农耕文明影响,强调集体价值,先有群体,再有个体,个体是群体的一部分,要符合群体需求。中国人推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因此中国人注重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2.4思维模式差异

英美人注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意合的对比。英语重形合,用连词、分词、关系词等连接句子,而汉语重意合,关注事物整体的关联性,主要通过逻辑关系将句子连接起来。例如,在语篇内容的衔接上,英语中使用大量连词,而汉语中连词运用却很少。“ThenhesmiledandtoldmeIwouldreceiveanex-trathousandpoundsayear!”此例中两个动词“smiled”和“told”用连词“and”连接起来,汉语译文则直接连用两个动词“微笑了一下告诉我”。从文章结构来看,英文文章通常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篇章和段落的主题句运用较多,先点出主题,再进行分析。如“InEngland,peopledon'tusu-allytalktoomuch.Youcangoonabus,orinatrain,andeveryonesitslookingoutofthewin-dow.Oftentheyread.Theyreadbooksornews-papers.Buttheydon'ttalkmuch.”此例中开头就指出在英国,人们不太喜欢谈话,然后举例说明。而中国人的文章含蓄、婉转,注意维护对方面子,为避免直接表达与对方不同观点会使对方尴尬,多采用归纳式,主题常出现在文章末尾。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文字先说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然后才点出主题泥墙根一带趣味无限。这是因为西方受哲学家柏拉图理性主义和亚里斯多德实证主义影响,语篇分析多为推演式,一般先提出结论,再分析原因。中国则受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语篇分析多为归纳式,先分析原因,再指出结论。

2.5差异

英美国家的人多信奉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主宰世界,所以在英语中要表达愤怒、惊讶、焦虑、忧伤等感情时用“Oh,God”,“MyGod”,“Lord”,“GoodLord”,“JesusChrist”等词语。中国文化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影响,认为万物主宰者是“老天爷”、“玉皇大帝”,表达喜悦之情时用“谢天谢地”、“菩萨保佑”等。由于不同,人们对数字的好恶也不同。西方人认为“十三”是不吉利的数字,因为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中国人对“十三”颇有好感,佛教中有“玲珑宝塔十三层”的说法。英语中“atchurch”这个短语表示“做礼拜”,学生了解其字面意思,却不能掌握这个短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做礼拜一般有固定的流程,各地教会也可能略有不同,一般包括唱诗、祷告、读经、证道(宣讲教义内容)、唱诗、祝福等。授课时也可通过观看视频、分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其文化内涵的认知。

3结语

差异教学论文篇3

一、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主要体现

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不管在地域特征、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化的差异。

(一)地域特征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与地域有关,特定的地域环境是文化形成的温床,不同地域环境下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采取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即便面对同一词语,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往往会对其有不同的语义联想。比如asummer’sday,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个季节是燥热难耐的,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夏季则是一年中最为舒适的季节,因此在看到这个词组时,英国学生会自动带入美好,而中国学生则可能理解为厌恶,这种迥然便是地域特征不同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的结果。如不了解这一中西文化差异则很难正确理解词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主要指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风俗习惯也会有所不同。以美食文化为例,我国由于自古重视美食文化,因此不同的烹饪方法都会精准且对应的词汇专门表述,如“煎”、“炸”、“炒”等词汇。而在英语中,“煎”、“炸”、“炒”等则被“fry”统一指代。汉语中的“炖”、“煲”、“蒸”等,在英语中则被统称为“stew”。这种中西文化差异都是风俗习惯不同而产生的。

(三)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作为文化和语言沟通的桥梁,思维方式不仅是文化特征的体现,同时与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重要关系。虽然人类思维规律有共性的部分,但由于文化氛围的不同,各个地方的人思维方式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以写信地址顺序为例,中国人在汉语习惯上通常按照国名、省名、城市名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在英语中习惯中则是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种中西文化差异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

(四)价值观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美丑、善恶的价值体系,是一种持久信念,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价值观体系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其中西文化差异的显著性:比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谦虚和礼义十分推崇,以和为贵;而在西方,人们则推崇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争强好胜,对个人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价值只为自己服务。

二、中西中西文化差异的渗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中西中西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语言中词义、句义等各种语言现象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东方语系,这两种语言不管在历史文化还是区域文化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可能很难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现象,而思维方式或视角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而只有站在西方文化思维视角才能形成审视西方文化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视角。

(二)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内涵

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渗透和传播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西方英语语境下平等待人、互尊互让等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在了解这些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西方人为什么喜欢恭维、称赞对方的习惯会有更深的理解,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学习英语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在英语学习中,人们很容易受到自身所处文化背景的干扰,学习到的英语往往不够地道,如中国的英语在西方看来就只是中国式英语,而非真正的英语。学生在组织英语语言时,仍然会站在汉语的思维方式上进行,表达出来的英语具有浓浓的地方风味。在大学英语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通过文化渗透和传播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文化和语言结构的进一步了解,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有利于减少英语学习中本土文化的干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建议

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学习障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视。

(一)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要促进学生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的综合提高,首先需要具备高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对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全方位地丰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换位思维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摆脱中国式英语的困扰。

(二)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篇章和词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因此教师可以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蓝本,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对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对英语国家的地理、风俗、饮食习惯等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学生正确、充分地理解所学的材料,使学生对英美国家和中西文化差异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

根据所学教材及学生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文学作品或报刊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和载体,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使学生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特点有更多的了解,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异地文化,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并能在实际交流中加以利用。

(四)开设文化课程及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也可以开设一些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者鼓励学生对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进行选修,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中西中西文化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文化鉴赏力的提高。其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带领他们参加文化展览,鼓励他们多与英语人士交流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更深刻地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鉴赏力。

差异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数学教育文化差异

一、中国人看美国式教育:对253名幼儿园教师的调查

美国幼教专家凯米依在其《怎样教幼儿学数》一书中曾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要她5岁的孩子每天吃饭时给每人的盘子里放一条餐巾。家里经常是4个人吃饭,这个儿童平时能数到30甚至更多,但他在完成这一任务时,还是先到碗橱里拿来第一条餐巾,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回到碗橱拿来第二条餐巾,放在第二个盘子里……拿4条餐巾就来回走了4次。当他5岁3个月16天时,才第一次想到要数盘子和从碗橱里拿来的餐巾,数好后才把餐巾分到每个盘子里,他这样做共持续了6天。到了第七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比平时多了一个盘子。他仍像往常一样拿来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到有一个盘子空着时,没有再去拿一条来,而是把已经放在盘子里的4条餐巾收起来,放回碗橱里,然后又一次次地去拿,走了5次才完成任务。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仍旧走了4次,这样做了5、6天,他才发现要数盘子和餐巾。十天后的一天,妈妈告诉他来了一个客人,他仍像往常一样分发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见有一个空盘子时,只是再去拿了一条餐巾。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先数了一下盘子的数量,然后再去拿来相同数量的餐巾。此后,家中再有客人来,他也能应付自如了。

这是一个非常“美国式”的教育案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生动的发展过程,而他的母亲一直隐藏在后台。当我看到这个案例时,心中不由生出一个问题:中国的教师和家长会如何解读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中国版”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为此,我以安徽省合肥市的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共收回253份有效问卷。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内陆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在国内居于中等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介于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之间,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样本。

调查采用开放式问卷进行,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

A.您如何看待这位妈妈的做法?

B.如果您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您会怎样做?能不能说说您的理由?

前一个问题,可以反映出调查对象对美国式教育的看法;后一个问题,则可反映出中国式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为避免对调查对象产生暗示效应,问卷中没有明确说明此案例来自美国文化背景。研究者将教师们对案例中教育方法的评判进行分类编码:肯定(A1)、否定(含部分否定,A2)、未明确表态(A3)。同样地,也将教师自己愿意采用的教育方法进行编码: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B1)、不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B2)、未明确表态(B3)。调查结果以双向表的形式呈现如下。

结果显示:有143人对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表示肯定,占57%。然而愿意实践这种教育方法的教师总共才有48人,占19%。有107人明确表示不会采纳这样的教育方法,占42%。在这107人中,有71人明确表示赞同这样的教育方法但自己不会去实践它。

二、不同教育观的文化差异分析

人的教育行为都是受其观念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又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中关于教育的看法和做法,也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从上面所述的案例以及众多中国教师对该案例的评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1.案例中折射出的美国式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

仅根据一个案例就断言美国教育如何、如何,未免失之偏颇。我们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是因为它的确具有典型性。下面我们就对这个案例作一个深入的剖析。

这位美国妈妈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为儿童提供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儿童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得自然的发展。成人往往隐退在后台,并没有干预儿童的发展过程,更不急于将高级的或正确的方法直接教给儿童。

这种教育方法隐含了以下教育观念:

儿童天生具有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具有主动发展的潜能。教育应该创设环境,让儿童的这种潜能得以发挥。

儿童通过他自己的个人经验学习。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儿童就能自己获得发展。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儿童的学,而不是成人的教。这种信念,在皮亚杰的一句名言中得以充分体现:“你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自己发现的就越少。”

2.调查结果显示的中国式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

根据调查的结果,仅有19%的中国教师会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而42%的教师作出了“中国式”的回答。我们将这些回答选取一部分呈现如下:

如果我是孩子妈妈,我会在旁边稍微提醒一下,因为孩子还是太小了,作一下引导是应该的。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家里有客人来,让孩子在发餐具时多发一份。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首先让他数盘子,再让他取相同数量的毛巾一一对应进行配对。先给他正确的示范,巩固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当家里来了客人时,让他操作,自己发现问题。

如果我是这位母亲我会及时纠正孩子,教育孩子(将)数和事实相联。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母亲,我会先给予幼儿引导,让幼儿认识自己做法的错误,幼儿是没有太多思想的,所以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引导。

我会给他提示,教他、启发他。理由是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可以在他动脑动手之前启发他。

我不会让他这么傻干,我会教他怎么去做,也许不会太直接,间接地去教他。

我会直接告诉他这个规律,因为这样更节约时间,不一定非要等他自己去发现。

以上回答虽然五花八门,但我们从中可以大致看到中国式教育方法的特点:成人为儿童设定一个问题的同时,也设定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当孩子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时,或孩子的答案不符合成人预设的正确答案时,成人就会给予帮助。帮助的形式从直接告诉答案、指出并纠正错误、示范到启发、暗示或提醒,不一而足。

这样的教育方法所隐含的教育观念是:

成人比儿童拥有更为高级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因而往往掌握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有责任对儿童的学习给予帮助。

儿童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学习情境中成人更强调儿童的“接受能力”即记忆和理

解,并将其看成是迁移和运用知识的前提。

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学习,但更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后者因为可以缩短学习所需的过程,少走弯路,更快地达到正确的结果,而被看成是更有效的途径。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成人的教,而不是儿童的学。认为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的潜能就越大。

3.中美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差异的文化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将这种差异简单地归结为西方家长拥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或是西方家长的素质较高等等,而要从中美文化背景的差异去分析,方能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们以为,中美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慈幼之心,古今中外并无二致。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具体表现却有不同。

美国家长并不比中国家长更有耐心,也不是不如中国家长负责任。他们这样做,是基于这样的儿童观: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它们,这是教育的前提。这种对儿童世界的发现和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实质上根植于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即尊重个人、尊重他人(包括儿童)。即使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平等关系重于权威关系。

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权威”恰恰是一个核心概念。大到社会政治体制、小到家长结构中,等级和权威概念无所不在。在教育中,这种权威概念表现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包括知识的控制和行为的控制。如成人将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儿童、而不考虑儿童的理解,要求儿童按照成人的方法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等等。“儿童是需要教的”,这几乎成为每个中国人对于儿童的基本观念。而在中国文化中,教的意义又常常等同于“告诉”、“教导”、“指示”。中国家长一方面忽视对儿童的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把“教”孩子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是中美教育观念的一个巨大差异。在我们的调查中,虽然只有60人(占总数的24%)对案例中的教育方法提出批评,但这些意见大多集中于一点,即美国妈妈的指导不力:

这位孩子似乎太累了,来回跑了那么多次,而家长为什么没有予以适当的引导,而任由孩子自由发现,发现时间似乎太长了。我比较赞同这位家长的做法,但我觉得家长还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我认为这位妈妈没有及时对孩子的做法给予指导,而促使孩子很长时间做出笨拙的事情。在发现孩子错过几次以后,要向孩子提出问题,使孩子对自己的做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至于走弯路。对孩子最后的(正确)做法应给予肯定。

佩服她的忍耐,我是急性子!虽然我知道让孩子去探索、总结自己去寻找答案,可是如果我给孩子上一堂关于节省体力的课,通过试验、举例,让他尽快找到做事的思维方法是否更好?

孩子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对所作的事进行总结的能力,发现事物的规律,成人即家长也没有及时地给予规范引导,以至幼儿在完成任务时走了很多弯路。

我认为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法不对。

这位妈妈给了孩子做事的机会,却没有给他做事的方法。

上面引述的这些评论,或许可以映证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三、反思中国幼儿数学教育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应该如何对待文化间的差异?立场问题是首要问题。我们明确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立场。那种“言必称希腊”、认为西方教育理论就代表着中国教育的进步方向的观点,实际上是无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存在。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生长的土壤,也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世界丰富多彩。只有在追求文化多样、承认文化差异、保证文化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文化间的对话。也只有通过文化间的对话,才可能促成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动机所在。

在对中美教育观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之后,我们有必要回过来反思中国的幼儿数学教育。当前,很多人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批评,但是中国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数学教育的改革又应向何处去?也许文化差异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1.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美国式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如前面的分析所言,在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中,确实有很多做法是值得批评的,集中表现为儿童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数学教育而言,我们还常常看到,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仍是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记忆、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缺少操作和体验的机会。而这正是美国式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的确,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发展过程,应该给儿童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引导儿童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但是,有人把传统幼儿数学教育的问题归结为教得太多,甚至提出幼儿园无需数学教学,我们不敢苟同。事实上早已有学者指出,中国学生数学能力明显优于美国学生,这和早期数学教育实践中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大有关系(林嘉绥等,1999)。国外也有类似研究表明,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方法等因素是儿童数学能力发展文化差异的成因之一(周欣,2004)。而更多来自教育实践的经验均告诉我们,幼儿数学教育对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看来,学科取向的课程设计、集体形式的教学组织、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数学教育领域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对待中国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而在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我们更应警惕“将洗澡水和婴儿一起泼出去”的做法。超级秘书网

2.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可能改变吗?应如何改变?

应该看到,我们的幼儿数学教育实践正在发生一场变革。可以说这也是文化对话的结果,或者说是西方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从调查中就能看出,超过一半的教师对美国式教育持肯定态度,其分析也深得其精髓:

这位妈妈是个聪明的好妈妈,表面看上去她没有做什么事,但就是通过这段过程,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能有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同意这位妈妈的做法,这样孩子对这种体验记忆更深。

孩子在给盘子分毛巾的过程中确实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在一次次的分配操作中,孩子终于一层层发现,一步步地靠近捷近方法,虽然母亲没有过多的引导,但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晰可见,或许母亲的引导可以更便捷地帮助孩子找到方法,但却束缚了孩子动手动脑,以及尝试探索的权利。

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孩子去亲身体验、亲身经历事情后,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

我要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让他自己去做,发现问题,如果只是家长一味地去告诉他,他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所以只有让他自己去犯错误,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数字:有71人明确表示赞同这样的教育方法但自己不会去实践它。她们的

理由也比较相似:

她很了不起,很有耐心等待,她看重的是过程,让孩子自由探究。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没有这个耐心,可能会给他一些提示,或者让他想一想,怎样才能每人一条毛巾。

看到这个故事,我很有启发,知道这种做法的好处,但有可能懒于实践。

虽然这位母亲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再让他自己慢慢走出误区,但孩子走了很多不必走的冤枉路,如果在教育研究中,这是一个好办法,但这是在日常生活中,绕路太多。

也许不会像上面那个母亲一样,还是给孩子灌输,告诉他该怎么做。觉得有点太浪费时间。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们在这里引述这些教师的语言,是想说明这样的观点:西方教育理念已经并正在影响中国教师的观念,然而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其中,既受制于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程度,更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惯性力量。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不管这些教师心中是否存在明确的文化意识,变化仍在她们的身上缓慢地发生着。这正是文化对话的结果,也是文化对话的追求。我们希望“西学东渐”的结果不是改变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而是丰富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

参考文献

[美]康斯坦斯·凯米依著.方观容等译.怎样教幼儿学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差异教学论文篇5

英文中“文化(culture)”一词是由拉丁文cutura演化而来,原意是指“耕作、教育、培养、发展”。诺思洛普•弗莱给“文化”一词下的定义是: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是把一个特定的人类社团“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西方的人类学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看法一般包括了语言、信念、思维模式、处事态度、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多种元素,这些看法在诺思洛普•弗莱对文化的定义中也得到了体现。英语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语言学、人类学和心理学得研究成果。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人文性,而且与相应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也并非一成不变,其规范与个性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非常不同。尤金•A•奈达曾经在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书中用三种隐喻说明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从哲学角度看:语言(肉体)+文化(血)→有生命的组织;从沟通角度看:语言(游泳技巧)+文化(水)→沟通(游泳);从实用主义角度看:语言(交通工具)+文化(交通灯)→沟通(交通)。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化教学的影响

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性的了解,很多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张占一(1990)把文化差异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差异和交际文化差异。他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交际文化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准确传递。吕必松也指出,所谓交际文化,是指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东部面临大海,北、西、南三面都被荒漠和山脉所包围,中央是适宜耕作的大片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在历史进程中必然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中国的语言(主要是指汉语)中与农业有关的习惯用语非常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蒂落。英国和中国有很大不同,它是一个位于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国土狭小且缺乏可耕种的土地,人民必须通过向海洋扩张来获得生存空间,其历史上就以渔业和畜牧业为主,所以,作为一个海洋民族,英语中源于航海和水的用语很多。如:atsea(茫然不知所措);beinsmoothwater(事事顺心);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最为恪守的信条,所以,中国人传统的见面打招呼的语言就变成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句“您吃过了吗?”。英国地处大西洋东岸,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中纬度西风的影响下,常年温和多雨且天气多变,常常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其独特的气候及自然环境也造成了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变化的异常关心,所以,英国人传统的见面寒暄时往往也少不了非常有英国特色的一句“今天天气怎么样?”。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文明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文明自身与其周边环境的联系也会对其文化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华文化生长于内陆平原,被丰沛的江河湖泊所浸润,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大陆文化。西方(欧洲)文化诞生在地中海沿岸,属于典型的商业文化、海洋文化。中国大陆东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由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引起的季风,在每年的春季由东向西给内陆地区带来充沛的雨水,其时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所以温暖的东风又被称作“春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对其喜爱备至,而预示着秋天到来的西风则是令人讨厌的,西风紧、北雁南飞,严冬将至。汉语词典上对西风的解释是:西风指秋风,比喻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有趣的是,与此恰恰相反,欧洲由于位于西风带上,每年春天的西风给欧洲大地带来降雨,滋润万物生长,所以欧洲文化中自古就对西风倍加推崇。

2.风俗习惯。

作为有着悠久聚居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受到儒家文化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在餐桌上及各种社交场合中非常讲究座次,对长辈或年龄大于自己的人直呼其名也被认为是非常没有教养、非常粗鲁的行为。以商业、渔业及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西方人则不像中国人那么讲究亲缘关系,对于亲属关系也没有那么丰富详尽的称谓,如英语中不管表哥或表妹,一概称之cousin,不管叔叔还是舅舅,一律叫做uncle。西方人没有十分森严的等级观念,在不太使用称谓语的同时,对熟悉的人往往直呼其名而不管其辈分高低。东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不只是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也有体现。在中国,汉语中的“狗”虽然时常也会代表着“忠诚”,但大多数情况下,狗这种动物往往是和势利、帮凶、狠毒等贬义联系在一起的。如:“狗仗人势”、“走狗”、“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在西方,尽管“狗”偶尔也被形容成帮凶,但通常都被认为代表着“友谊(friendship)”和“忠诚(loyalty)”,所以英语中用狗来形容一个人,未必是贬义的。如:Heisaluckydog(他真幸运),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3.思维方式。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英语中叙述或说明事物时,习惯从小到大,从一般到特殊,而汉语的顺序则刚好相反。比如写一个地址,用英语叙述是从门牌号开始,然后到街道,再到区、到市、到州,直到国家,而中文则刚好相反。写作也是同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写作时通常直奔主题,而中国学生写作通常开始时有一个长长的铺垫,以渐进的方式接近主题,所以大家在阅读中外文章时会发现,通常英语文章的开头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汉语文章基本是在结尾处。中国人不会直接捣龙头,而是会旁敲侧击,迂回前进,就像一个蚊香,绕一圈然后达到目的。而西方人不同,他们的思路是直线式的,直捣龙头。比如你要请个假,你肯定是先把要请假的前因后果讲清楚,然后引出自己要请假的事实,而西方人一定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铺垫。

4.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指“个人或社会对某种行为方式或终极存在偏好的一种持久信念”。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逊。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这点的话,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姓名问题就可以说明。中国人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西方人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姓氏代表的是家庭,是群体,而名字代表的是个体。这说明中国人是将群体放置在个体之上,而西方人则是将个体强调在群体之前。中国人更注重群体效应,而西方人更注重个性张扬。

三、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特长,而且要熟练掌握英语,以适应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和在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合作对象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对于这些合作办学国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必将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为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职业能力的国际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Byran(1991)认为外语教学目标包括人文和社会因素,比如通过培养对其他文化及其他文化成员的认识与理解,反对偏见。教育部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计划应该将文化学习正式列入教学大纲里,并制定出具体的“文化教学内容”,列出具体的文化教学项目,把文化话题和语言学习联系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本好的教材也将使英语文化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实用综合教程》和《实用听说教程》中,每单元的课文材料主要选自国外书刊,题材广泛,语言地道。每单元都包含“跨文化知识介绍”(CultureNotes),主要提供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社交礼仪以及英语惯用法等方面的介绍和说明。这本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教材还是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能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就会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汲取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出国深造以及实现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做贡献。多让学生做一些翻译练习,特别是翻译那些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词语,如谚语。因为谚语往往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利用翻译这一手段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某一谚语,提高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

2.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注重师资队伍素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经验的英语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两条途径。

(1)加大海外“引智”力度。

要注重“引智”的质量,不能良莠不分。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引进的外教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学科水平,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师德和文化修养,同时,还需具有TEFOL或TESOL的教师资格证书。江苏教育电视台著名英语栏目SmallTalk主持人盖山顶就是外籍专家中的杰出代表。

(2)广辟渠道,加强对中方教师的培养。

要增加教师赴海外进行学术访问和进修的数量,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海外学习和科研经历、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教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优秀的ESP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出国访问、培训、进修等,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受国外教育和了解国外文化,培养ESP教师的综合能力和自身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双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水平,以便有效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文化教学。此外,鼓励中外英语教师共同参与英语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以及教研室活动,通过中外教师集体备课、同行评价、共同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有关教材,从而自然而然得将中西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英语文化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不定期的安排中外教师合作授课,让外教活泼生动的语言练习与中方教师循序渐进的知识讲解相结合,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

根据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独立的中外合作教育教学区内,配置了中外合作多媒体语音室和英文阅览室,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手段参看与指定文章相关的其它链接,扩大知识面。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告等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信息,开阔视野。广泛阅读英文原版书及英文报刊、杂志等,注意文化方面的细节,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和信仰。

4.营造跨国界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

(1)让国际学术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国际学术交流无论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对教师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邀请外国专家、合作院校的教师、友好人士及海外校友来院做学术、文化报告和讲座,这无疑为校园生活增添更多姿的色彩。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国际会议,让英语专业的学生给外宾作翻译、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接待服务、导游等活动,国际商务的学生参与中外合作项目洽谈和合作备忘录或协议的草拟工作,为学生们接触异域文化提供了好机会。

(2)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外籍教师不定期举办各国风情文化节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西餐美食节、欧洲经典鸡尾酒调制评酒会、日本茶道及花道表演、中加希尔克项目感恩日活动、圣诞晚会、万圣节形象设计大赛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的积极性,扩展了青年学生的视野

。(3)举办中外师生联欢活动。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多次举办中外青少年联欢晚会,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表演各自国家的歌舞和传统体育项目,让异国的文化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去。此外,还邀请来校游学的外籍学生和教师参加学校的迎新联欢、元旦春节文艺演出、校庆庆祝活动、运动会等,学生和老师自发组织的英语角、英语研学社、雅思训练营等社团组织也给中外师生提供了互相认识和交流的机会。此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经常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周边的外资企业考察、实习,组织师生参观国际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等。这些都有利于学校英语文化教学的实施与推进。

四、结语

差异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陆国强,1983年)。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1),英语中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2),英语中说paulwasinbluemood;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一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with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估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到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的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1989年)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开设英语课。从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语、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六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就是在中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的今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strongascow",把"凡人皆有得意的"译成"Everypersonhasahappyday.",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其二例正确形式为asstrongasahorse,Everydoghasitsday.

四,中、英文化比较及英语词汇教学

4.1,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

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

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

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

再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指英语的学生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判别

见面打招呼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事项"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areyougoing?和Wherehaveyou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

3,称呼语中的政治地位差异

无论在英国或是在中国,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别的。不同地们、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起。这就产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问题。中英称号不同,请见下表:

StatusChineseEnglishWrongSpeech

Superiorpeople姓+头衔/职务例王院长刘军长马经理

Rank/Post+namePrincipleWangArmyCommanderLiuManagerMa

Name+Rank/PortwangPrincipleLiuArmycommanderMaManager

Exceptions

姓+头衔/职务例马市长牛州长杨博士

Rank/Post+nameMayorMaGovernorNiuDr.Yang

Rank/Post+nameinSoundMayouHorseGovernorCowDr.Goat

4其它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以please"请"为例。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go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yourself(tosth.),也不用please.。

5,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用词也有区别。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比如"公牛"、"雄鸡"、"雌鸡"等等;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的称呼,小动物也另有名称。具体请看下表:

总称雄性名称雌性名称小动物名称

chicken鸡cockroosterHenchich

duck鸭drakeduckduckling

goose鹅gandergoosegosling

horse马stallionmarefoal

cattle牛bullCowcalf

pig猪boarSowshat

dog狗dogbitchpuppy

sheep羊ramewelamb

deer鹿stagDoefawn

当然,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自然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要用male和female或she再加上原名。比如:female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等。

6,不同语言文化中诩的感彩差异

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请看下表:

字面意义涵义

green绿green-eyed嫉妒("红眼病"而不用red-eyed)

blue蓝blue-mood沮丧的、忧郁的ablueMonday倒霉的星期一

red红red-faced不好意思、难为情、困窘inthered亏损、负债、赤字

white白Awhitelie不怀恶意的谎言

black黑inablack经营一项企业盈利

yellow黄yellowjournalism不择手段地夸张沉浸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

五,结束语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是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集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胥懋云,2000《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陈申,200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陆国强,1983《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差异教学论文篇7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差异教学论文篇8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