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效识字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2:33

高效识字论文

高效识字论文篇1

关键词:“六书”理论; 历史演变; 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六书”理论以《说文解字》为载体,其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创立期、中兴期、鼎盛期、新时期。我们发现,在前三个时期中,“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均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近代以来的新时期,“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发挥的有效性却在逐渐降低。面对当前识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主张以“六书”理论为视角,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一、“六书”理论的历史演变

(一)创立时期――东汉

东汉时期,班固、郑众、许慎分别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目。三家具体名目依原来排序罗列如下: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郑玄注《周礼》)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1]

三家的说明,虽然名称和次序略有差异,但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其中,许慎不仅说明了“六书”的名称,而且还对每一书下了定义,并列举了例字,影响最大。他对“六书”传承、阐发和运用的成果――《说文解字》是“六书”理论的物质载体,在后世绵延不断,久远流传。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说,东汉时期是“六书”理论研究史上的创立期。有了理论基础,“六书”开始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并在其后长时期成为我国古代识字教学最主要的方法。

(二)中兴期――宋元明

在“六书”理论的研究史上,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在整理研究《说文解字》方面最典型最具影响的代表是徐锴、徐铉,史称“大小徐”。他们无论是以私家著述还是官刊本的形式,校理或传注了载有许慎“六书”理论的《说文解字》,从而,为研究“六书”学说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中的徐锴还首开阐发“六书”之风,并创“凡六书为三藕也”之说。[2]王安石的《字说》,尽管一概用会意说形声字,自多穿凿附会之说,但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对“六书”的研究是有所裨益的。王圣美“右文说”着眼点也在形声字,提出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世称“右文说”。[3]

“六书”理论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的是继续性的,继承和整理了文字学的已有研究成果;有些是开创性的,丰富了古文学研究的理论宝库。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继承与创新,丰富了“六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六书”在识字教学中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三)鼎盛期――清

清代是我们所说的“六书”理论研究的鼎盛期,主要体现在:

一是“六书”性质的突破。继杨慎“经纬说”之后,戴震对“六书”进行了“体”“用”的分类,提出了“四体二用”说。他认为,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书之体止此矣”,转注、假借“所以用文字者,为字之用”。二是“右文说”研究在这个时期有新的发展。清代学者发明的“以声为义”、“声近义通”、“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都是在宋代“右文说”的启发下做出的;对于语源学的研究,“右文说”更是提供了重要门径。三是转注研究,在清代可谓星光灿烂。戴震创为“互训说”。其弟子段玉裁力倡其说“转注犹言互训也”。王筠也指出:“故转互为注,遂为转注之律令矣。”朱骏声创为“词义引申说”。其转注是“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也就是词义引申。将身创为“立部属字说”。许宗彦、孔广居,张行孚、陈醴等学者均从之,并谓“此真转注之的解也”(孔广居《说文疑疑》)。“立部属字说”与“互训说”不仅在清代二分天下,今亦有从其说者。转注研究绵延到晚近,章太炎曾创为“音转说”,也是一主要派别。[4]

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们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继续对“六书”进行系统地总结与阐发,有些对汉字形体演变规律的探讨虽然很有创见,但在“六书”理论上却没有多少创见。因此,我们说,清代的“六书”理论研究没有多少新的突破。

(四)新时期――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传统“六书”理论研究处于一种新的时代氛围之中,具有一种全新的面貌和气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传统“六书”性质的研究。学者们仍有坚持“六书”为“造字之本”者,有继续“四体二用”说的研究者,还有对其进行现代文字学意义上的研究和当做教学条例、识字方法研究的。他们的见解,自成其说,颇有益于现代文字学理论系统地构建与完善。[5]

二是对“六书”各“书”的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字学家对形声转注和假借的研究倾注了不少热情。在对“六书”进行的总体分类上,有“四体二用”之说,还有将“六书”分为“形系”和“声系”或“尚形”和“尚声”的。

三是对汉字基本类型及结构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唐兰第一个开始批判传统“六书”,提出了关于汉字构造的新理论――“三书说”,即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书说”之外,汉字结构类型的分类特点,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詹勤鑫提出的“新六书说”。他将汉字结构类型分为“比传统六书更加明确”的六类:象形、指示、象事、会意、形声、变体。[6]

“六书”理论虽然在这一时期的研究视角有所突破和创新,但是它在识字教学中的地位却开始下降,“六书”不再是最主要的识字教学方法。加强“六书”理论的研究和探析,对于发展文字学和在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它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都有密切的联系。儿童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之后,就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7]

(一) “六书”理论在古代蒙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张志公先生总结的传统语文教育的识字教学经验中,集中识字便是最重要的一条。而决定集中识字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是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特点,这样,“六书”理论在蒙学中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六书”理论一提出来,就一直被汉字研究学者奉为圭臬,成为汉字研究的准绳,并历代沿袭,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以识字教学为核心,按照汉字结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的语文教学系统。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六书”的规则教给儿童,一般先教独体字,再教合体字,清人王筠在《教童子发》中说“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两千字乃可读书。”历史证明,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历经千年而不衰。

古代蒙学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子在2000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要的基本识字量。“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古代蒙学的识字效率。中国按照汉字结构分类集中识字的传统教法,起源于西周。六书教学方法的大盛则在小学发达的东汉、魏晋时期。可以说,从西周开始出现的“六书”理论,支撑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小学识字教学,并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二)“六书”理论对当代识字教学的启示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万丈高楼平地起”,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它不仅决定语文学科的后继学习,也影响着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统观目前的识字教学,不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且学生的识字兴趣极差,识字教材大多采用随文识字和分散识字,缺乏必要的系统性。

针对目前识字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回归、借鉴传统“六书”可能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1.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针对部分小学教师文化素养不深、专业水平不高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师普及古代汉语常识,特别是以“六书”为中心的文字学方面的知识。

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几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至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既能反映文化,又与文化相互依存,还能伴随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结构。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古代字形讲述古代文化,既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字义,又有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避免写错别字。例如:小学生往往容易将“礻”(示) 和“衤”(衣)相混淆,教师只要向学生强调凡是从“礻”的字均与祭祀有关,凡是从“ 衤”的字均与衣服有关,这个问题就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还能掌握一系列带有这些偏旁的汉字。

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上生字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很有必要结合“六书”理论制作精美的课件,教师配以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多媒体教学。

有些古文字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古人造字充满智慧的联想和想象,既方便了汉字的产生,又方便了后人好认好记。所以,“六书”应该成为现代识字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如在教“吠”字时,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会意字,是“狗”与“口”合形而生意,而且突出了“口”,是狗张大嘴在叫,正好是“吠”(狗叫)的意思。

普通的识字方法是把汉字拆开来看,拆开来学和记,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字的趣味性丧失,认字成了枯燥的机械劳动,自然难有好的效率和效果。汉字是充满趣味的,形意同位,美如图画的。进行汉字教学,教学生识字记字,应该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字的字源,知道汉字书写形式的流变,懂得“汉字六书”理论中包含的种种道理。只有这样,教学才可能更有效果,学生才可能对汉字发生兴趣,从而学好汉字。

3.从识字教材角度看,针对当前常见的小学语文教材生字表中的生字排列缺乏内在联系的现状,很有必要在教材后再附录一个以“六书”作为关联的集中识字的新生字表。现在小学所用的几个版本的识字教材从总体上来说是非常不错的,紧跟时代步伐,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密切学生课内与课外的生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教材中的生字表顺序基本是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排列的,生字之间缺乏必要的、系统地联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纵观古代识字教材的范本“三、百、千”,在古代蒙学的识字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原因就是这些识字教材言简意赅,容量丰富,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从“六书”理论和韵语化角度集中识字,在当时流传甚广。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按照“六书”理论,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对语文教材中原有的生字表重新分类汇总,根据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新的生字表,与原有生字表相结合,供教学参考。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不能过分拘泥于“六书”,对于一些字型、字音发生了很大变化,无法从“六书”角度来分析的字,老师应及时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教学。正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字因人而异,才能使“六书”识字法真正达到使学生受益、教师省力的效果。

指导教师:耿红卫

参考文献

[1] 董志翘 杨琳.古代汉语(上册)[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91.

[2] [5]韩伟.“六书”研究的历史演变[J].山西师大学报,2004,(1):124,126.

[3] 韩伟.试论宋元时期的六书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3):79.

[4] 韩伟.论六书研究的历史分期及其学术蕴含[J].深圳大学学报,2007,(5):129-130.

高效识字论文篇2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管理;机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引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被当做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高校知识管理的技术与水平影响着高校绩效水平。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其知识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规模小、分散、闲置、特色不明和共享满意度低等,亟待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1]以理论指导实践是推进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知识管理原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显性的隐性的知识进行管理,促进企业知识的动态知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知识总量,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他的学科领域,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识管理主要对象是教学资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可行的。

从管理的角度看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应包含三个分方面,一是参与建设资源库的人员(教师、学生和技术人员等)的建设意愿,二是,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的构面。三是,建立促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动态知识创新的管理机制。本研究主要运用知识共享理论指导参与激励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人员的建设意愿;运用知识分类理论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构面;运用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ECI模型)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动态知识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运用理论指导样例资源库的建设,并对该资源库的使用效果开展满意度调查。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借鉴。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研究

1.知识共享意愿―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知识共享也被称作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共享的内涵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知识共享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强调的是不同知识碰撞在一起产生的加和效应。二是知识共享的参与对象分为知识发送者、知识接收者和知识本身。三是知识共享是参与对象之间互动的连续的过程,而非能独立完成的简单过程。四是知识共享受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2] 从资源的角度出发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把资源建设看做是知识共享和创造的过程,其目的亦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知识的发送者是教师,知识的接收者是学生,而知识本身则是存储于教师、学生和资源库中的显性的或隐性的知识。知识共享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2.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构面

管理学领域对知识的划分一般采用的是Polanyi(1958)[3]和Nonaka(1991)[4]的观点,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语言、数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能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和接收并显示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是用语言难以表达,只能通过意会、隐喻、直觉和思维模式等形式表现,要经过人与人交流和相互作用方能扩散。依据知识的分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构面主要有4方面。一是,教师建设的基于各类知识点的电子文档、课件、习题、微课程视频等知识外在表现教师显性知识构面。二是,教师辅导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方法、知识点呈现的顺序、思路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无法外在显示出来的教师隐性知识构面。三是,学习者使用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学习产生的各种电子文档,如做习题产生的答案、论坛帖子和课程问题等外在显示的学习者显性知识构面。四是,学习者在使用教学资源库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方法、经验和技能等无法明喻的学习者隐性知识构面。

3.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W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机理

Nonaka(1995)[5]提出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该理论主要描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流动与转化过程及模式。其中,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组合化关系,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是内部化关系,隐性知识转化显性知识的外部化关系,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社会化关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涉及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显、隐性知识转化。因此,知识的动态创新理论可以指导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机制建设。

4.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

从前面的文献梳理和理论推导可知,教师与学习者的知识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以教师和学习者为主体,可以将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知识构面分为教师显隐性和学习者显隐性4个知识构面。在上述基础上,引入SECI动态知识创造理论,得出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图1)。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案例分析

1.案例设计与开发

根据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严格按照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流程,实施“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并以此为案例对本研究推理的模型进行验证。

项目需求分析阶段,依据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4个知识构面,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已有显性教学资源及学校已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进行摸底调查,发放所罗门“学习风格测量表”对参与建设的师生进行个人学习风格测量。对师生开展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共享意愿”为主题的深度访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形成项目需求分析文档。

项目的设计开发阶段,依据项目需求分析文档和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的“4个转化”机制,对整个平台的基础支撑平台、资源、系统功能与应用平台功能,做到统一设计、逐步细化、模块化实现。其中,系统支撑层主要包括支撑系统平台运行的基础模块,包括多媒体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挖掘等。资源层主要实现平台运行所依赖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同时对平台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资源包括学校自有资源、如教学视频、大纲、作业、PPT、讨论答疑等。基础架构与系统功能层主要包括平台基础架构,苹果架构+APP市场,同时还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系统功能。应用平台层包括本项目建设的六大功能:网络教学互动、资源共享、移动学习、教师发展、关系管理和公共服务。

项目的实施阶段,“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线上网址为:http://:8013。知识共享意愿是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运行的动力源泉,知识共享涉及到利他行为,需要制定知识共享机制及措施来保障知识共享者的权益。为此,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教学资源库管理部门专门出台了《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条例》确保项目实施的动力。

2.案例结果分析

项目实施1年后,笔者就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行和使用效果,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全校使用该数据库的人员范围内抽取100个教师样本和500个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76份。将评价内容测量指标按“非常满意”赋值100分、“比较满意”赋值80分、“一般”赋值60分、“不是很满意”赋值40分、“不满意”赋值20分,得60分及以上为及格。计算每项评价指标的统计量,并按平均得分由低到高排序,得到排名数据。该数据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得分从低到高分别是,教师显性知识构面、教师隐性知识构面、教师知识共享意愿和教师主动外化效果,每项的得分均超过了60分,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总体满意。其中得分最高的评价内容是教师主动外化效果,为80.88分,表明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教学资源库能有效提升教师主动外化自己的隐性知识,使学生受益。同样的,学生方面的评价得分也表明该系统能有效的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内化。最后,教学资源的组合化效果和社会化效果得分最高,表明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知识转化,资源库中的显性存在的资源明显增多,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动态循环,促进知识总量增加和创新。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从知识管理理论出发结合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目的和流程,探析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推导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并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实践案例,对模型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指导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库建设方面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文虽然从教师和学习者角度划分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4个构面,但是否存在其他构面,比如基于数据库管理者的知识构面尚未可知。其次,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知识流转应是双向流动,模型中并未体现,具体流动的模式,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最后,研究的案例有待增多及经过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徐明,陶秋荣.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83-88.

[2]惠S.M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17-18.

[3]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oago Press,1958.

[4]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9(6): 96-104.

[5]Nonaka, I.,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5-129.

高效识字论文篇3

关键词:迁移理论;小学语文;应用策略

教师要合理利用迁移理论来指导语文课程的教学,这不仅能够全面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还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在我国古代就有在学习中用到迁移理论的例子,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曾经提出“由此以知彼”“举一反三”等蕴含迁移理论的论述。由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这说明以前学过的知R是现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或者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来推理出新的知识,通过已有的知识推断、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虽然古人发现了学习中迁移的现象,但并没有系统地提出迁移理论,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那么,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迁移理论呢?

我将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迁移。第一点是由字到字的迁移,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对字、词的教学,在教生字的时候,有的老师常常会单个单个地教,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将迁移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常常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一个字的时候,我们将它的偏旁、笔画、顺序以及组词教会后,就可以把类似的字一并学习,比如说这些字的偏旁不一样,但是另一半都是一样的,如“清”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请”“情”“晴”等,它们因偏旁不同而读音不同,但是它们却非常相似,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对比学习,让学生更加容易记忆,而且提高了学生字、词的认知程度。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举一”归纳识字方法,如示范教“偏”字,指出“偏”是形声字,左边的“人”表示“偏”与人的住处有关,从而归纳出识字方法:看偏旁,明字义。举一之后,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学其他类似的生字,如僻、础、勉、厕、资、膜等。运用这些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第二点是词语到词语的迁移,词语有褒义、贬义还有中性词之分,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褒义词、什么是贬义词、什么是中性词,然后运用迁移理论,对词语的词性进行分类,只有辨别词性之后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词语。第二方面,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这个原则是语言学科必须要坚持

的。语文学科中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顺利开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他学科,因此要利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来促进语文学科能力的迁移,同时提高其他学科的知识水平,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站在语文的角度,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乌鸦并没有因为现实环境的限制而没有喝到水,而是通过变通来实现了自己喝水的愿望;从另一方面来考虑,为什么乌鸦把小石子扔到细颈的瓶中,水的位置就会上移,由此能顺利地喝到水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生活中的常识,或者说是进入中学后的物理知识来解答,这就达到了学科与学科或者学科与生活常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方面,通过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迁移。知识的迁移建立在学生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才能够充分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就是说语文学科中,迁移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敢说敢想的能力。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探索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的课堂教学形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需要老师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促进课堂的高效率。

小学语文知识的迁移是由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任务决定的,教师要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需要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

境,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高效识字论文篇4

【摘要】汉字是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文字,它是方块字,不像字母文字那样拼写识别,认识并记住它们对于初学者是非常困难的。如何简单快速地认识汉字、学习汉字是一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传统教学法不能完全适应目前识字教学的新要求,走出汉字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以“六书”为指导进行识字教学。

关键词 六书;识字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94-01

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而言,自身的智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语言组织能力仍需进一步强化训练。我国的汉字不比英文,可以随意拼写组合,汉字是一个个复杂的字形,需要儿童逐一记熟。当记忆储存量达到500个字的时候,方能读一些简单的句子,达到2000字才能大体阅读一些小文章。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由2500字增加到3000字,但教学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一半,原本应该10节课完成的任务现在5节课就应完成,加大了教学难度。为了走出教学困境,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六书”理论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汉字的构造方式和造字规律,将其引入到小学识字教学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六书”理论在汉字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识字教学应当从汉字的性质入手。在汉代,汉字的使用和构成被学者归纳为六种类型——形声、会意、象形、指事、假借、转注,这六种类型总称为六书。我国最早关于汉字构造和性质全面系统的理论就是“六书”。“六书”一说被提出的时候就被汉字研究的一些学者奉为“圭臬”,而且研究汉字也以其为准绳,历代都在使用,随着历史的进程慢慢形成了按照汉字结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以识字教学为核心的汉字教学系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六书”的规则,由简单到复杂,从简易的独体字到复杂的合体字。六书当中这样提到“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在识字的教学方法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虽然现代简化汉字和古代汉字形体上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仍然可以利用六书理论来进行分析,依旧可以作为现代汉字教学的指导理论去使用,因而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六书识字法变得非常重要。

二、“六书”在识字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1.象形字教学法,这个方法主要用于讲解象形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话拙,日月是也。”象形就是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以图画方式讲解象形字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帮助学生建立每个汉字与其在现实生活理解的根本意义的关联。比如,“山、人、月、羊”等较为生动易懂常见的字,适合刚开始学习汉字的人,因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如,讲解“山”字的时候,可从古字形到今字形之间清晰演变线索给学生展示,“山”字就像高高低低的山峰,学生就能迅速在大脑中建立“山”字与山体之间的联系。

2.指示字教学法,这个方法主要用于讲解指事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字是利用抽象符号或在象形字上添加指示符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记录的多为抽象概念。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进步,人们无法用图画表达意义的时候就发展到用比拟的办法,用有形来比拟无形,利用象形字构型的同时用抽象概念来表达字义的字便是指示字。比如,“本”和“末”,“木”为象形字,意为树木。在“木”的下方加上具有指示意义的一横,便是“本”为树根的意思;在“木”的上方加一横即为树梢。

3.会意字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讲解会意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摇,武信是也。”会意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指事意义的符号组合成一个,见而知其新意。因为会意字能集合、动态地表达意义,所以用看图说话的方式来教授指事字,能增强学习效果而且学习过程中更生活化和艺术化。比如,学习“甘”这个指示字时,可以在字旁画一张吃东西的嘴,同时体会吃糖或其他带有甜味的东西时嘴里的滋味,这样就能形象地理解并记住这个字。

4.形声字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讲解形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在汉字中以形声字最多,也最能体现汉字的特点。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组成的,形声字又有许多不同的类型。这就要求教师在讲形声字时,应当引导学生把握形声字中的形旁和声旁的特点,总结学习规律,认识汉字的据形知义的特点,提高学生认字的速度和效率。比如,由“兰”类推出“烂、拦、栏”等字的读音,由“林”类推出“琳、淋、霖、啉、菻”等字的读音。这样既能够更好地理解字义,掌握读音,还能够减轻学习的负担。

5.假借与转注字教学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假借和转注字的讲解。在象形、指示、会意造字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有限的文字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及语言发展的需要了,于是就出现了字形与字义毫无关系的假借字,以及用表示事物类别的类符加表意不明确的文字字首组成的新的转注字。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合理运用“六书”理论,引导学生对汉字的构形、造意进行理解。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构形和造意,就能更好地学习汉字,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加快识字速度,少写错字,同时充分感知汉语和汉字的特点。

三、“六书”在汉字教学运用中的弊端

“六书”理论在汉字教学中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1.汉字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一些象形性较强且笔画较少、容易记忆的汉字,如“日、水、火、山、木”等,应该利用古文字来识记汉字,准确把握。众所周知,汉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汉字的象形性不断变化,而且是一个不断减弱的过程。尤其是现代汉字中的简化字,与古字形相差甚远,即使是一些字形未变的汉字,其本义早已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以古字形讲解古文本义,就会把汉字教学变为古文字学课,还会加重学习汉字的负担。所以象形字教学法、指示字教学法及会意字教学法的实用范围有一定限度。

2.就形声字教学法而言,虽然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但声旁相同的字读音就完全一致的形声字是有限的,如倩、靓和清都以“青”为声符,但读音却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会出现“秀才认字认半边”的情况。此外,汉字有声调,这也加大了汉字教学难度。所以,在汉字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六书”理论,但绝不能滥用、死用,应该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六书”理论,将汉字教学有趣化、简单化。

总之,通过大量实践可以看出,将“六书”理论融入小学识字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记忆汉字,对于汉字形成更深层的认识,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传锋.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与小学识字教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

[2]刘伟.语文识字教学科学方法建构的心理学依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3]胡平.汉语儿童识字的心理机制及其给教育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1).

高效识字论文篇5

摘 要 近几年,数字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堂中,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体育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体育实践,本文对小学体育课堂中应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 数字多媒体技术 小学体育 教学效率

数字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视频、动画、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分散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长期教学实践发现小学生容易被形象、生动、直观的事物所吸引,因此为帮助小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可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应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数字多媒体技术在提高小学体育课教学效率的应用。

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小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课堂学习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创造目的性强、生动、形象、合理的教学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趣味性极强,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通过分解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理解力

小学生理解力较差,体育动作具有瞬时性特征,数字多媒体技术是直观教学方式,可通过声音、画面等形式分解体育动作,带给小学生真实、动态的教学体验,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美感与魅力,帮助小学生突破并掌握体育动作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树立小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教学效率。如四川成都某小学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跑步训练时,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数字多媒体跑步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掌握到跑步时正确的脚步动作,视频播放结束后,让学生自主进行跑步训练,该教师在学生跑步训练的同时规范学生动作,让学生了解自身理解的不足之处,掌握体育动作要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促进增加学生凝聚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数字多媒体数字技术教学有利于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如某成都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足球教学时,为向学生清楚说明足球运动规则、违规行为,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足球比赛的仿真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踊跃发言,指出足球比赛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分析比赛过程中比赛双方进球失误的主要原因,以这种教学方式可帮助学生进行直观理解,提升教学效率。

(四)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数字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可视化教学工具,可进行强大且有效的演示。可视化教学工具可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率。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主要教学工具有动画和图形。体育课堂中图形的引入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吸收。动画具有动态特性,与静态图片相比,动画有利于长期性的深刻记忆。针对体育课堂具有较强实践性这一特点,体育教师在教授体育的理论知识时,应充分结合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质,进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体育课教学与数字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体现了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精神,并有效提高了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受到越来越多体育教师的推崇与认可。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坚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数字多媒体技术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体育理论知识,明显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要明确数字多媒体技术仅仅只是一个教学辅助手段,教师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设计者,教学活动的主要领导者,这一点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不容忽视。

(二)明确教学目的,避免盲目模仿

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均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是教学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在教授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时需尤其注意,由于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知识点较为杂乱,学生多会感觉枯燥,因此需合理使用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三)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性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

数字多媒体技术教学适用于中小型教室,即容纳100人左右。若教学场地过大,学生人数过多,多媒体距离较远则不利于课堂管理,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四)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灵魂对视,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有效结合传统教学与数字多媒体教学模式,相互补充,扬长避短,进而提升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数字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小学生的心里特征、智力特点等方面相符合,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达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率的目的。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深入学习体育课堂的新标准,提高自身的体育专业素质,认真学习并合理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并适时引入到小学体育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高效识字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15-01

多元智能理论和优势智能理论认为,小学第一学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大脑中事物的画面越丰富,记忆越牢固,语言表达越清楚生动。这一时期如果能够有效地刺激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就可以更大限度地开发其语言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尝试将多元智能理论和优势智能理论应用于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汉字的世界里尽情遨游,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一、在情境创设中发展语言能力

在情境中识字能让学生抓住识字的根本,分散识字的难点,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的特点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引导学生在特设的“生活”中自主识字,发展语言思维。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识字六・海鸥沙滩军舰帆船》中,将一个个汉字置于海边沙滩的词串语境中,词语间的留白给学生发展语言智能的无尽空间,学生可在词串诵读中强化识字效果。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插图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海边的美景。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看见了蔚蓝色的大海,洁白的海鸥在海面上飞来飞去”“我在金色的沙滩上踩出了一串串小脚印”“我在沙滩上捡到五颜六色的贝壳”“蓝蓝的大海上漂着一艘帆船”。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的语言丰富而又充满童趣,他们在进行语言活动过程中不仅初步认识了课文的生字,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进行说话练习时,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习效果也达到了最优化。

二、在实践体验中创新语言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把识字教学贯穿于语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说话,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实践,让思维活跃、语言丰富,从而真正提高识字的效率。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菜园里》一课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到菜市场调查,用彩色画笔在纸上画出蔬菜瓜果的图案,标上名称。学生通过看、闻、摸,对蔬菜瓜果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创编儿歌:“扁豆弯弯青又长”“苹果高高红又圆”“玉米粒粒像牙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实践体验感知,通过模仿课文句式对语言进行了创新,发挥了语言智能的优势,不仅寻找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他们在生活中积累、在探索中实践的学习能力。

三、在拓宽资源中丰富语言能力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教材中的生字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丰富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其识字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与学生识字量相当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利用课外阅读时间自主阅读,然后进行阅读展示,比一比谁阅读的文章多,还可以鼓励他们把所读的内容讲给同学、父母听。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大量地认识和巩固生字,而且培养了语感,增强了识字的自信心。教师还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识字。例如:在学习“黄”这个生字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说说你们在哪儿有见过这个字?”学生举手发言:“我们班黄××就是这个‘黄’”“彩色笔中‘黄色’的‘黄’”……教师没有讲解生字的间架结构,而是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运用个体生活经验来识记生字,这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而且张扬了学生个性,引领和丰富了学生语言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实实在在地发挥。

高效识字论文篇7

1 引言

自从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动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进行各种改革尝试,不论是何种改革尝试,大家对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共识。以此为指导,吸收当今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很多很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由于科目地位的问题,信息技术科教师很少形成有本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都是为别的学科作嫁衣裳。因此,广州市天河中学信息技术科教师为了本学科发展,在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有效性教学的要求,在大量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为: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三段递进式任务,结合讲授模式、发现模式、自学模式等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循环学习,最终达到多次学习知识和分层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任务主动或被动循环学习,加深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的情况形成自己的课堂作品,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

2 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关于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的学说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习者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认知,“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采用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作为该教学模式的主干,每段任务的教学也会采用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发现模式、自学模式等。

2.2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能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人在智能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表现出质和量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能力优势,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各方面的能力有机整合,形成每个人的核心专长和独特优势。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认知,“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三段任务的设置是从基础知识层层递进到综合知识运用,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形成差异性的作品。

2.3 凯洛夫教育学理论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产生了常用原则,其中循序渐进原则阐述了人的基本认知规律。“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三段任务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非常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3 “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介绍

3.1 模式的目标

通过采用“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内容更能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而且教师的主导者地位更加凸显;通过采用“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更强,学习过程中更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相应的各种信息素养也将得到提高。

3.2 模式的适用范围

该模式适用信息技术操作实践课。

3.3 模式的实现条件

模式的实现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硬件方面,需要有能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应的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第二方面是教师较熟练掌握各实践操作课需要用到的软件,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有梯度、有扩展性、有关联性的任务,并能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灵活指导。

3.4 模式的操作及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

下面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5.3.2节“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中“图像加工”一节“为图像作品点睛——图像中文字的加工”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操作及教学结构。

为图像作品点睛——图像中文字的加工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5.3.2节“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中“图像的加工”的一节课。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图像中文字的加工,内容包括文字的添加、利用文字变形工具、格式工具和图层的样式工具为文字制作效果。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像加工和合成,本节课“图像中文字的加工”为完善图像作品起到点睛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图像的设计和图像加工和合成的方法,而且对图层的概念有了了解,但是他们对图像中文字的加工还是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学习此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用Photoshop的文字工具进行文字添加;使用Photoshop的文字效果功能进行文字处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学案导学循序渐进学习新知;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个别辅导与评价,结合自主探究、互助学习来获得新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创作文字效果的过程,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Photoshop文字效果的处理。

【教学策略】

本课力求体现“做中学”的思想,以三层递进式的任务和学案为引导,辅助以教师的讲解、教师的个别辅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的互助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主动建构知识。

新课导入采用对比法,将上节课作品和本节课作品的基本效果对比,既复习旧知,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新知学习采用三层递进式的任务为主干。

1)基础任务:为上节课自己制作未完善的圣诞贺卡利用文字工具添加主题,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利用Photoshop的文字工具进行文字的添加的基本操作。

2)拓展任务:为刚才的圣诞主题文字添加效果,由于操作较复杂,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演示,辅以学案操作提示来学习Photoshop文字效果的处理。

3)综合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完善圣诞贺卡,要求有主题文字和祝福语,主要采用教师个别辅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互助学习来学习知识的综合运用,形成作品。

课堂小结采用学生作品点评和学生上网答题的形式,既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小测。

【课时】

1课时(40分钟)。

【教学环境】

多媒体的联网的计算机室。

【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①教师展示上一节课的学生作品,演示操作,复习图层、图像的加工、合成等知识点,学生思考、复习旧知。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作品的分析,复习本节课需要用到的知识点。

②比较图2和图3,提问:两者有何不同?图3添加元素的好处?并引出课题:画龙点睛的文字。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引出本节课内容。

2)基础任务。教师提问:图像中文字的作用?(揭示主题;传达信息。)布置任务一:利用文字工具为上节课未完善的圣诞贺卡添加主题。学生明确任务,自主探究、讨论并操作。教师展示学生的操作方法,强化文字添加的方法;学生听讲并回顾。设计意图:此任务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基本添加文字的方法。

3)拓展任务。教师提问:圣诞贺卡添加了主题后,从美学上看感觉如何?设计意图:引出文字太过单调,需要进一步加工。

教师示范、讲授如何进一步加工文字:

①通过变形文字工具(图4),格式工具(图5)添加效果;

②明确文字也是一个图层,可以进行图层的操作(缩放、旋转等);

③图层的样式:渐变叠加;投影;外发光;斜面和浮雕(见图6)。

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讲解,进一步强化图层的使用,并让学生了解文字变形工具、格式工具和图层样式。

布置任务二:为刚才的圣诞主题文字添加老师演示的效果,可参照学案提示操作。

①学生明确任务,互助学习、讨论并操作;教师巡堂、个别辅导。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为文字添加效果。

②教师展示操作方法、评价学生作品,强化文字工具的使用和添加文字效果的操作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效果的操作方法。

4)综合任务。布置任务三:运用所学知识完善圣诞贺卡,要求有主题文字和祝福语。教师巡堂、个别辅导;学生明确制作目标,自主探究、互助学习、讨论并操作。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加上个人知识掌握情况和喜好综合运用,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作品。

5)练习巩固反馈小结。

①教师点评学生作品、展示操作方法,进一步强化文字工具、文字效果等操作方法;学生欣赏并思考。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学生反思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强化知识的学习,使小结更有针对性。

②教师进行网上小测:图7中文字的作用?(揭示主题;传达信息。)添加文字的工具是什么?(文字工具。)添加的文字是不是一个图层?(是。)本节课学到添加文字效果的方法有哪些?(变形文字工具、格式工具、图层样式。)设计意图:通过小测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和回顾知识。

“为图像作品点睛——图像中文字的加工”教学设计的教学结构: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基础任务拓展任务综合任务练习巩固,反馈小结。其中“基础任务拓展任务综合任务”是“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本教学设计的“基础任务拓展任务综合任务”体现了模式三段的特点,这里的三段不是指三个任务,任务的多少可以根据需要设计。

本教学设计的基础任务是为圣诞贺卡添加主题(文字工具),拓展任务是为圣诞贺卡的主题添加效果(变形、格式、样式),综合任务是利用所学知识完善圣诞贺卡,三段任务围绕图像中文字的加工循环往复多次学习,而且任务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体现模式循环递进的特点。

在模式的任务环节中采用多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基础任务采用了发现模式,教师创设为圣诞贺卡添加主题的情境,学生自主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知识;拓展任务采用讲授模式和自学模式相结合,教师将文字效果这一难度稍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如果有学生没听懂或想自学,可利用学案自学;综合任务是以学生自主探究结合互助学习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作品。

3.5 模式的应用效果

“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是广州市天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通过该模式的应用,教师的备课不再随便,不只是为了教学生一些技术而已,而是注重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情况出发去备好每一节课;通过该模式的应用,教师上课内容不再杂乱,能够做到上课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有的放矢。通过该模式的应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转变了,从以前上课不知道要干什么或者只知道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到现在课前从学案了解上课的内容,课中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主动学习;通过该模式的应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更能做到灵活运用,信息素养有了较大提高;通过该模式的应用,学生每节课都能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总之,整个信息技术课堂更加高效有序了。

3.6 模式的自评

信息技术课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但是很多时候感觉只是空有其表,不能落实教学目标,学生也学得不明不白。“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深化了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既规范了教师的教学流程,使之更加有的放矢,又让学生符合规律地主动学习,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虽然“三段循环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但是该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所有内容,如理论知识,还需要探索其他模式,让整个信息技术课都能为学生带来信息素养的提升、学习兴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2]加德纳.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高效识字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策略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很多学生虽然能写对,单向写好写快却很难,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而“语文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教学则为快速提供了前提条件,现就识字问题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联想的条件,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有关理论研究认为:“在识字教学中,只有把字的音、形、义三个因素统一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儿童在建立音、形、义联系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简单的直接联系和具有智慧性的间接联想。”因此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首先要创造有利于儿童联想的条件。

1、反复认读。

通过多次反复认读,直接建立音、形、义的联系,这是一种简单的联想,也是一种机械记忆,花时间较多。

2、利用环境。

利用字所在的环境,引发定位联想,进行定位识字。这就要求学生比较熟悉的背诵所学的课文。有时学生为了读出一个字,有可能把一句或者全篇课文在脑子里过一遍,如“说”字,学生会联想的学过的《柳树醒了》一课中的一句“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读出这个“说”字。

3、利用迁移。

通过和已经认识的字在一起出现而引发的联想,例如:学“礼”字,由于学生见过,“旺旺大礼包”这句广告词,学生会根据前后的字进行推测,所以学生会脱口说出“旺旺大礼包”的“礼”字。

4、利用形声。

借助生字形成的联想引起的联想。“语文识字”依据识字的教学规律,先学基本字和偏旁部首,指导学生采用部件分析字形的方法学习合体字。例如我在教学“歌”字时,我先向学生出示“哥”“欠”两个单独的字,接着读出来,然后把这两个字合起来给学生一解释,从而引起学生的联想,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这个字。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忆字形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记忆字形的方法,也是快速识字的必要手段。

1、部件记忆法。

要说清部件,说清方位,一定要用大部件,凡是学过的部件,不要拆散,如“间”可以说成“门字框,日字心”。

2、辩形记忆法。

在教学形声字时,先让学生,认识部首和知道部首的意思,即强调形表义。如在教学提手旁的字时,告诉学生凡是带有这个偏旁的字多与动作有关,带“月”字旁的字多与身体有关;带“虫”字旁的字多与昆虫有关。

3、比较记忆法。

学新字时,回忆过去学过的字,用它去掉一部分或者加上一部分。在比较中要特别强调不同点,强调关键一笔。如“往”字与“住”字,学生容易混淆,就要强调两个字的不同点。把容易混淆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不同之处,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4、编字谜记忆法。

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可以根据字义编一些字谜,如:“告”字一口咬掉牛尾巴;“回”字大口套小口,在编字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联想,同时又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小学生字形分辨能力差,遗忘率高,认清字形、记忆字形是儿童识字的难点和关键。猜字谜识字法把识字教学与我国自古就有的“猜字谜”游戏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把握字形结构、笔顺、笔画的特点,加强对生字的观察、分析。很多汉字都可成为一则谜语,如:八只脚——趴;十八张嘴——杏、束、呆、困;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美;人在高处走,云在脚下行——会;辛辛苦苦说句话,站在两边争论它——辨;辛辛苦苦种个瓜,时时刻刻抱住它——瓣……猜字谜识字寓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不但能激起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谓是两全其美!

5、编儿歌记忆法。

根据汉字的组字特点,利用一些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了解字意。如:“鸡、鸭、鹅”三个字:尖嘴鸡,扁嘴鸭,我我我,是大鹅。让学生边说边做动作,在游戏中记住了字形。在《乌鸦喝水》一课中,有这样两个生字“渴”和“喝”。教学时,把两个生字放在一起出示,让他们进行对比。学生通过细心比较后得出结论:这两个字的部首不同,部件相同。据此编首儿歌:“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口,喝是口字旁。”……在琅琅的儿歌声中,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加强,语言表达得到锻炼,主动识字愿望得到了提升,课堂识字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复习联想,巩固识字能力

多次重现是儿童识字联系的有效方法。在学生认读生字时,让学生拿出生字卡片,或者教师说字形,让学生说出学过的那些字。“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人们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遗忘先快后慢规律,对学生经常及时地复习和反复的复习,让学过的生字在脑海中重现,提高识字效率。

四、鼓励阅读,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