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需求分析示例8篇

时间:2023-05-16 10:16:54

需求分析示例

需求分析示例篇1

例1如图,已知: AC=2BC,M是AB的中点,MC=6,求AB的长.

分析与解图中只有一条线段MC=6是已知,这时想从这一条线段出发求出其他的线段则不太容易.考虑设其中一条未知线段为x,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的未知线段,然后立方程求解.如设AM=MB=x,则AC=x+6,BC=x-6,又AC=2BC,所以x+6=2(x-6),解之,得x=18,则AB=AC+BC=24+12=36.

例2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OF平分∠EOB,OB平分∠COF,若∠DOE=39°,求∠AOE的度数.

分析与解图中只有一个角∠DOE=39°是已知的,其余的都是未知的,这时考虑设其中一个未知的角的度数为x,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的未知的角,然后立方程求解.如设∠COB=∠BOF=∠FOE=x,则∠AOD=∠BOC=x,则∠AOE=∠AOD-∠DOE=x-39°,又∠AOE+∠EOF+∠FOB=180°,所以x-39°+x+x=180°,解之得x=73°,所以∠AOE=x-39°=34°.

例3如图,ABC中,AB=AC,BD=BC,AD=DE=EB,求∠A的度数.

分析与解本题中没有一个角的度数是知道的,但是角与角之间却隐藏着众多的关系: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等.可设∠DBE=x,则∠EDB=∠DBE=x,又∠DEA=∠EDB+∠DBE=2x,则∠A=∠DEA=2x,又∠CDB=∠A+∠DBE=3x,则∠C=∠CDB=3x,又∠ABC=∠C=3x,则在ABC中,∠C+∠A+∠ABC=180°,则3x+2x+3x=180,则x=22.5°,所以∠A= 2x=45°.

评析从上面的三例可以看出,当题目中的未知量较多时,可以考虑设其中一个用字母表示,然后尽量挖掘题目条件中的等量关系,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出其他的未知量,最后列方程解决问题.这样使解题过程显得一目了然,这就是字母表示数的一大魅力.

例4如图,已知:∠AOB=90°,∠AOC是锐角,ON平分∠AOC,OM平分∠BOC,求∠MON.

分析与解分析本题的条件可以发现:若知道∠AOC的度数就好了.这时设∠AOC=2x,则∠AON=∠CON=x,又∠MOC=∠MOB=(∠AOB+∠AOC)=(2x+90°)=45°+x,又∠MON=∠MOC-∠CON=45°+x-x=45°.

这真是个热心肠的字母,需要的时候来帮你一下,当你不需要的时候就自觉的离去.另外,其实∠MON的度数与∠AOC的度数无关,只与∠AOB的度数有关,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例5如图,AB=8cm,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MN.

分析与解与例3类似,若知道BC的长就好了.设BC=2x,则BN=NC=x,则AM=MC=(AB+BC)= (8+2x)=4+x,所以MN=MC-NC=4+x-x=4.和例3一样的效果.

例6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上的一点,∠BAD=40°,E是AC上的一点,AE=AD,求∠EDC的度数.

分析与解直接由∠BAD=40°来求出其他的角的度数是不太容易的,可先设∠EDC=x,∠B=y,则∠B=∠C=y,又∠AED=∠EDC+∠C=x+y,则∠ADE=∠AED=x+y,所以∠ADC=∠ADE+∠EDC=2x+y,又∠ADC=∠BAD+∠B=40°+y,所以2x+y=40°+y,得x=20°,∠EDC=20°

评析我们发现在用字母表示某个未知的角或线段后,计算过程显得特别的顺手.和例1与例2不同的是:例3与例4中所设的字母在计算到最后时却主动的消失了,在你需要它时它帮你,不需要时就自动的消失,这不是很神奇吗?这是字母表示数的另一神奇魅力.

需求分析示例篇2

[关键词] 统一建模语言 管理系统 建模 应用

一、引言

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一种用于描述、视化和构架软件系统以及商业建模的语言。它提供了多种基本的模型图,并通过对这些图的综合运用来全面刻画整个系统的全貌。UML符号表示法为开发者使用这些图形符号和文本语法进行系统建模提供了标准,具体可分为5大类,9种图形。5大类分别是用例图、静态图、行为图、交互图和实现图。静态图包括类图和对象图,用来描述静态关系;行为图包括状态图和活动图,用来描述系统的动态模型和组成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交互图包括协作图和顺序图,用来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实现图包括组件图和配置图,分别用来描述代码组件的物理结构以及系统中软硬件的物理体系结构。

二、基于UML 的系统开发过程

UML是一种建模语言而不是方法,UML本身独立于过程,使用UML进行开发时,仍有统一的过程框架。UML的开发过程是一种柔性开发过程,即在需求牵引下,自顶向下分层细化地建模,然后通过对模型的虚拟执行,由底向上地逐层上移修改,直至各层的模型结果都满足需求为止。

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定义、分析、设计、实现几个阶段。需求定义阶段建立系统的需求模型,分析阶段建立系统的分析模型,这两个模型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基础。

建立系统需求模型包括:

1.问题陈述。根据用户初始需求,在用户帮助下,写出问题陈述;

2.定义参与者(Actor)。在用户参与下定义系统的参与者;

3.建立GUI界面原型。在用户参与下,用可视化编程工具为每个参与者建立GUI界面原型;

4.定义用例。观察参与者与界面原型的交互过程,导出用例。建立系统分析模型主要包括:

(1)静态建模。根据问题陈述和用例,对系统的静态结构建模,静态模型可以用类图表示,它概要地描绘了问题域对象类,同时也表示出这些类的基本属性和类间的关系。

(2)动态建模。根据用例及静态模型进行动态建模,动态模型可用顺序图、合作图、状态图等表示。动态模型表达了系统的动态特征。

下面以集装箱管理系统的开发实例阐述如何利用UML 建立系统的需求模型和分析模型。

三、建立CFS 业务信息系统的需求模型

1.问题描述

CFS是集装箱货运站(CONTAINER FREIGHT STATION)的缩写,是处理拼箱货的场所,它的主要业务分成两大块,即进口货拆箱业务和出口货装箱业务。在进口货拆箱业务中,货主或其先将记录着集装箱装货信息的箱单送到货运站,申明有重箱(即装有进口货的集装箱)要送来拆箱。在其后的某一时间,重箱由某车队送到货运站,货运站马上根据箱单进行拆箱操作,通常,拆出的货物还要放入仓库的跺位中,空箱子由车队及时拉走送到另外的堆箱场地(即集装箱堆场)。以后,收货人来提货时货运站再从跺位中取出货物交给收货人。在出口货装箱业务中,货主或其先发出装箱委托(假定都是整箱货委托)。其后,货到时,就将货放入分配给该委托单位的垛位。此后的某一时间,进行配积载并实施装箱。最后,重箱交给车队送往港区。由于拆装箱是货运站的主要业务,仓库存放货物是辅动作,为了加快周转,在货运站仓库堆放货物,有个免费仓期问题。

2.参与者与用例分析

首先,确定了系统的两个参与者(Actor),即仓库管理员和仓库主管。通过为他们建立系统界面原型,观察他们与界面交互的过程,可以分析出每个参与者使用的用例。所谓用例就是参与者与系统的一次对话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相关事务序列。系统中各用例间及用例和参与者间的关系可由例图表示,本系统的用例图(部分)如图1所示。

用例图只是表达了用例间及用例和参与者间的关系,我们还必须文档化每个用例的具体内容。集装箱货运站系统各用例描述如下:

(1)拆箱受理。仓库管理员收到客户拆箱委托时执行本用例。①仓库管理员创建新的拆箱委托单;②仓库管理员填写委托信息。如发货人和收货人名称、提单号、箱号、受理日期、计划拆箱日期、货物信息(包括货类、货物描述、数量、单位等)。系统自动生成委托号。③系统标记委托单状态为“受理”。

(2)重箱进场。本用例从客户将重箱送进场时开始。①仓库管理员调出拆箱委托单,输入重箱进场日期;②系统标记委托单状态为“已进场”。

(3)预分配垛位。仓库管理员受理拆箱委托后,可以根据情况在重箱进场前或重箱进场后但尚未拆箱时为该笔委托单预分配一个垛位。①仓库管理员查询垛位状态图;②仓库管理员为拆箱委托单预分配一个空垛位;③系统标记该垛位为“锁定”状态;④系统标记委托单状态为“预分配”。若分配的垛位不处于“空闲”状态,则系统拒绝接受预分配垛位操作。

(4)拆箱入垛。在已为拆箱委托单预分配垛位并且重箱进场后,可以执行拆箱入垛用例。①仓库管理员调出拆箱委托单;②仓库管理员执行拆箱入垛操作;③系统标记该垛位为“占用”状态;④系统标记委托单状态为“已入垛”。

(5)货物交出。当将垛位的货物提出交给客户时,执行本用例。①仓库管理员调出拆箱委托单,执行货物交出操作,输入交货日期;②系统标记该垛位为“空闲”状态;③系统标记委托单状态为“已交货”。以上为进口拆箱业务用到的用例。出口装箱业务用到的用例包括如下几个用例(为简明起见,不再详细描述各用例的具体内容)。

(6)装箱受理。仓库管理员收到客户装箱委托时执行本用例。

(7)预分配垛位。仓库管理员根据情况在适当时间为该笔装箱委托单预分配一个垛位。若分配的垛位不处于“空闲”状态,则系统拒绝接受预分配垛位操作。

(8)收货入垛。仓库管理员收到客户的货物并且已为装箱委托单预分配一个垛位后执行收货入垛用例。

(9)装箱。货物从垛位提出装箱时执行装箱用例。

(10)重箱交接。将装好的重箱交给客户时执行本用例。以上为出口装箱业务用到的用例。下面是几个查询用例。

(11)垛位查询。①仓库管理员向系统查询垛位状态;②系统显示垛位状态。

(12)库存货状态查询。①仓库主管要求查询仓期超过一个月的委托单;②系统显示满足条件的委托单。

(13)客户装、拆箱数查询。①仓库主管要求查询某客户某段时期内的装、拆箱数;②系统显示查询结果。

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描述用例时,最好不要包含界面实现细节方面的词汇。如“用户在列表框中选择收货人”,这句话中的“列表框”就表达了界面实现细节,因而不是好的描述方法。之所以要强调描述用例时不要包含界面实现细节,是因为在初始的需求分析阶段,构造的界面原型只是一个草稿,我们仅仅用它来方便用例的导出。而最终用于实现用例的界面要做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它们可能和初始界面原型很不相同。如果在用例中过多描述跟初始界面原型相关的实现细节,就会大大限制设计人员设计最终用户界面的创造性,从而无法设计出最优的最终用户界面。以上问题陈述、参与者、GUI界面原型和用例一起构成了系统的需求模型。

四、建立CFS 业务信息系统的分析模型

完成需求定义,得到需求模型后,下一步进入系统分析阶段。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构造系统的分析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静态模型(用类图表示) 和动态模型(用顺序图、合作图、状态图等表示) 。

首先,可以根据问题描述及用例,通过词法分析,提炼出系统的对象,进而画出类图,用以表示系统静态模型。寻找对象的基本规则是名词和名词词组成为候选对象,动词是对象的服务,形容词可能暗示存在子类。当然,由于自然语义并不十分精确,所以不能机械地套用基本规则,还须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调整。本系统的类图模型如图2所示。

该图中,三角形符号表示父类与子类联系,棱形表示聚集联系,连线代表一般联系。连线边的标注表明该端对象在该联系中扮演的角色,如客户在与委托单的联系中扮演发货人角色(适用于任一子类) ,在与拆箱委托单的联系中扮演收货人角色(仅适用于拆箱委托单) 。各对象类的主要属性已标注在类中,但对象的服务没有全部标出。建立对象模型后,为了表达系统的动态特征,可以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动态模型可用顺序图、合作图、状态图表示。本系统选择顺序图和状态图。

理论上说,我们可以为每个用例开发一个顺序图,但实际上,通常可以省略那些过于简单的用例的顺序图。顺序图表达了参与一个用例的几个对象协同工作的行为。这里,给出本集装箱货运站系统中为拆箱委托单预分配垛位用例的顺序图(如图3) 。

顺序图适于表达一个用例中几个对象的交互行为,若想表达跨越多个用例的单个对象的行为,可以使用状态图。同样,我们也不必为每个对象开发状态图,而只须为关键的对象和具有复杂状态的对象开发状态图。这里,给出“拆箱委托单”和“垛位”的状态图见图4。

完成了顺序图和状态图后,可据此研究对象间的消息传递,从而进一步修订、精化类图,为类添加服务。例如在“拆箱委托单预分配垛位顺序图”中,事件“预分配垛位”成为委托单类的“预分配垛位”服务;事件“验证可用性”成为垛位类的“检查垛位状态”服务,事件“锁定垛位”成为垛位类的“设置垛位状态”服务。这样,最终的类图、顺序图、状态图和模型词典共同构成了分析模型。此后,在系统设计阶段,可以根据类图设计数据库,根据界面原型设计界面对象,根据数据访问要求设计数据服务层对象。进而,扩展原来的类图,让它包含界面对象和数据服务层对象。最终,在系统实现阶段,把各层对象组装起来,形成完整的应用程序。

五、结语

通过集装箱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看到,UML是一种面向对象、可视化的系统分析建模语言,它支持从需求描述开始的软件开发全过程。采用UML语言进行系统建模分析和设计,解决了领域专家、软件设计人员和客户之间交流的难题,使用它的图形元素便于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业务流程,建立更为完善的系统模型,使用户和开发者对问题的描述理解达成一致,排除语义差异,提高分析的正确性,从而加速了开发的进程,保障了系统的开发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光明陈炼马永生:基于UML需求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广场, 2005,(03)

[2]冯玲玲沈轶:基于UML的需求分析与建模[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09)

[3]徐宪武刘永泰:UML与RUP在科技项目评审系统中的应用[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5,(07)

需求分析示例篇3

关键词:需求侧资源;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电网规划提出具体、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兼容需求侧资源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分析方法,实现对电网的规划,以此解决电网设备利用率低、电网建设投资消耗大、电网规划落实难等问题。

二、需求侧资源的类型分析

综合考虑技术进步、行业发展以及我国的相关政策导向(例如《有序用电管理办法》、《可再生能源管理办法》)等因素,根据需求侧资源对负荷曲线的影响效率,将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中的需求侧资源分为负荷类能源和能效类资源两类。负荷类资源:指的是用户自愿选择,通过改变用电时间或者减少用电设备的电量,以此实现降低电力负荷目标的各种行政措施或者经济措施,其中行政措施包括直接负荷控制、有序用电管理等,经济措施包括可中断电价、季节性电价、阶梯电价、丰谷电价等电价政策,负荷类资源的规划以及实施能够有效的达到节约电能、降低电力负荷的目的。能效类资源,指的是通过提高用电效率,以此实现降低电力负荷水平以及用电量的技术措施,例如采用节能空调、节能电梯、电动机系统节能、变压器节能、节能型家用电器、绿色照明等,通过引入能效类资源能够在所有时间段降低用电量。

三、兼容需求侧资源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总体思路以及模型构建分析

1兼容需求侧资源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总体思路分析。兼容需求侧资源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总体思路表现为:通过合理的统计与估算某个地区内各种类型需求侧资源的类型与潜力,然后将其考虑到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的增加预测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准确性,以此避免由于粗放扩容方案造成资源的浪费。

2模型构建分析。文章以某10kV变电站供电区域为例,该变电站包含了三条线路,每一条线路都覆盖有商业用户、工业用户、居民用户以及其他用户等,某一条线路上的用户分类以及初始用电状况如表1所示,其中P1为初始最大负荷、Q0表示初始月用电量、n表示电力用户数量。

2.1单一需求侧资源的电力系统最大负荷预测模型。每一种雷丁的电力用户都存在多用用电方式,例如商业用户的用电主要包括空调、照明;工业用户的用电主要包括电动机、照明等;居民用户的用电主要包括热水器、冰箱、空调以及照明等;其他用户的每个用电环节都存在需求侧资源。首先研究单一需求侧资源的电力系统最大负荷预测模型,某种类型电力用户考虑单一需求侧资源的电力系统最大负荷预测模型表示为:

(公式1)

公式中γLR表示该类用户在LR作用下的电力负荷;rEER表示该类用户在EER作用下的降耗率; 表示在需求侧资源作用下的最大电力负荷。

2.2多种需求侧资源的电力系统最大负荷预测模型。由于EER是电力用户采用的各种技术措施的组合,直接对应某种类型,例如节能空调、绿色照明等,并且降耗率是相对于原来用电类型而言的,并不是用户的整体用电状况,所以EER的节点效果应该根据用电类型进行计算,分析多种EER作用下总电量的变化状况。假设ΔQ表示节电量,ΔQi表示用电环节i的节电量;ui表示能效类资源能够存在的状态系数;riEER表示用电环节i在EER作用下的降耗率;Qi,0表示用电环节i预测年的初始用电量,如果ui的取值为1,则表明该用户具有此类资源,如果ui的取值为0,则表明该用户不具备该类资源。由此可以获得该类用户用电环节i在EER作用下的节电量,节电量的公式表示为:

(公式2)

总的节电量为各种用电环节的节电量的总和,因此EER作用下的用电量公式表示为:

(公式3)

2.3兼容需求侧资源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分析结果。通过采用兼容侧资源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在LR作用下能够准确的预测电力系统的负荷,能够在用电高峰段实现负荷的转移,以此实现削峰填谷的目标,有效的提高负荷率,通过对该综合变电站的该条线路进行负荷预测分析,对比需求侧资源作用前后最大负荷预测值的结果,P0为初始最大负荷、P1表示不考虑需求侧资源的最大负荷,PDSR表示兼容需求侧资源作用的最大负荷,经过实践表明,在兼容需求侧资源作用下,该条线路的电力用户的最大电力负荷降低了23.56%。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应用兼容需求侧资源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创建兼容需求侧资源的馈线负荷预测模型,能够有效的预测一定范围供电系统的电力负荷状况,并且该种负荷预测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可复制性以及可操作性,值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需求分析示例篇4

关键词:城市交通系统;系统动力学;供需关系;模拟仿真;交通需求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3003107

Supplydemand analysis model of urb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MA Shuhong1, SUN Chaoxu2

(1. School of Highway,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

2. Zhejiang Jinquli Gas co., LTD, Hangzhou 310016,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a multivariable, multifeedback, and nonlinear complex system. There are mutual restrictions between its element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cientifically describ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is system. This paper set the boundary of urban traffic system by use of the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 analyzed the causal feedback effect relations between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internal system, and presented a flow chart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Based on that,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urban traffic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urban traffic system was studied to present the main equations of the model. Taking X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imulated the model and estima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erious imbalances in the proportion of longterm supply and demand. Some proper traffic demand management policies can be adopted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such as taking Transit Priority Policy, developing urban public traffic system.

Key words: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system dynamics;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imulation; traffic demand management[GK-2!-2]

城市化和C动化的快速发展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其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道路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交通系统的供需关系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活动效率,也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重点关注。目前,对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评价方法和专门技术等方面,并以平衡分析为主,主要有平衡理论和弹性理论两种方法[1]。平衡理论认为道路交通的供需平衡不仅体现在总量上的平衡,还体现在结构上的耦合;弹性理论针对有附加条件的交通成本与需求量、交通成本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事实上,对交通系统供给和需求的分析,不仅要单独分析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还要系统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系统动力学来进行分析。已有成果主要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可持续发展、宏观政策、城市发展、区域经济与交通相互关系、交通运输方式与结构等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23],而在城市交通系统方面,则主要着眼于城市经济与交通的互动协调以及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内部各种因果关系的研究[4]。基于此,本文拟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研究,在重点分析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产生交通系统外部特性的内在作用机制,从宏观上给出交通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城市及其交通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系统动力学概述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其认为系统的行为模式与

特性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5]。相比于传统的系统学科,系统动力学更注重系统的内部机制与结构,强调单元之间的关系与信息反馈,可处理高阶数、多回路和非线性的时变复杂系统与巨系统问题[6],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步骤如图1所示。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诸多方面且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大系统,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其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基于系统分析―结构分析―建立模型―模拟评估―政策制定的系统动力学分析过程与一般情况下分析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过程一致,故可以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按照图1的基本思路来确定交通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间的因果反馈关系,从城市交通系统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入手,分析与它们存在联系的各个要素,建立城市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交通系统供给与需求在系统中的转化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交通供需分析

以分析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关系为建模目的,根据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确定建立的模型包括人口、经济、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等要素,通过研究系统各个部分的反馈关系和设定各种变量(方程)来建立模型。

(一)系统的界限

系统的界限(或边界)规定哪些应该划入模型,哪些不应归入模型,它是一个想象的轮廓,把建模目的所考虑的内容圈入,并c其他部分(环境)隔开。对城市交通系统来说,供需矛盾是当前导致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交通需求和交通供应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城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机动车数量、现状路网情况等对供应和需求的影响明显[7]。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后,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重点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的供需关系,并确定模型包含的主要要素有:

(1)GDP。GDP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及机动车出行比例的增长都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交通系统的运行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GDP的增长。

(2)人口。人口的增长会直接导致出行量的增长,使机动车出行量不断增加。

(3)交通需求。造成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小汽车出行,因此可用小汽车的出行量来表示交通需求。在需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延迟,即从出行者有意图选择小汽车这种出行方式到最终将其实现之间存在一个时间间隔。所以将需求分为潜在需求和需求两个部分,潜在需求表示出行者选择小汽车出行的意愿,它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转化为实际的交通需求。

(4)交通供给。采用道路网长度与平均单车道容量(VKT)的乘积来表示。同样存在着延迟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在建设阶段是无法形成供给能力的,投资的道路建设项目往往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建设后才能形成实际的供给能力,因此供给也可分为计划供给和供给两个部分。同时,考虑到城市用地的限制,道路网不可能永无止境的扩张,存在着一个最大值,将其定义为最大供给能力,当供给能力达到这个水平后将不再进行道路的建设。

(二)因果反馈关系分析

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来重点研究城市交通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主要反馈关系,分析得到系统内部包含的主要反馈回路如下,其中箭头表示因果关系,正负号表示正效应或负效应。

(1)从需求出发的负反馈回路。GDP+人均GDP+机动车出行比例+潜在需求+需求-供需比例-GDP影响因子-GDP。

这是一个负反馈回路,表示经济的增长会刺激小汽车出行需求的增长,但在需求增长的同时会造成供给方面的不足,使得交通运行的效率降低,反过来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用“GDP影响因子”来表示交通系统供需求关系对社会经济的这种影响。

(2)从需求出发的正反馈回路。需求+投资比例+交通投资+计划供给+供给+供需比例+转化率+需求。

这是一个正反馈回路,表示交通需求的增长会刺激道路建设投资的增长,人们试图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但是随着供给能力的不断提升,反而会加快潜在需求的转化,产生更多的交通需求。使用“投资比例”来表示交通需求增长对投资增长的这种作用。

(3)从供给出发的正反馈回路。经济+交通投资+建设率+计划供给+供给+供需比例+经济。这是一个正反馈回路,表示随着经济的增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也会相应增多,道路网建设速度加快,形成了更加充足的供给能力,最终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8]。

(4)从供给出发的负反馈回路。供给-差值+建设率+计划供给+建成率+供给。这是一个负反馈回路,表示交通的供给能力并不是随着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在实际中道路网会受到土地利用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建设。

四、模型应用

以西安市交通系统为例,采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来模拟运行建立的城市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基础数据来自西安市统计年鉴和居民出行调查报告。

(一)模型的参数估计

根据西安市历史和现状的相关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通过参数拟合和回归分析,获取和标定GDP增长率、出生率、人均出行次数、平均出行距离等各个参数。迁入率和人均机动车出行比例的函数通过回归分析计算确定,如式(18)(19)所示,其他模型参数见表1。

(二)模型的检验

为了验证模型是否较好地反映系统的特征,选取城市人口和GDP这两个指标,以2000年为起始年,2010年为终止年,运行模型输出预测结果与实际统计数据相比较,并计算两者的相对误差,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相对误差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模型预测得到的人口和GDP数据与实际的统计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认为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具有高可信度的,可用来模拟预测与相关政策分析。

(三)系统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前文分析,这里重点对西安市城市交通系统的供需关系进行研究。模型设定运行以2000年为起始年,2020年为终止年,仿真步长为1年,模拟运行模型并输出每年的需求、供给与供需比例的仿真结果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如表3和图4所示(需求与供给量的单位均为pcu)。

从图4中可以看出,供给会随着需求的增长而增长,但是道路网建设受到各种用地因素限制,其增长率会逐渐减小,在2015年城市道路网建设接近饱和。交通需求量因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而继续增长,且它的增长率慢慢变小,这是因为当需求大于供给即供需比例小于1时,就会出现道路拥堵等交通问题,影响人们对小汽车出行方式的选择,导致潜在需求转化率的降低。在不采取任何外部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不断增长的需求致使供需比例持续降低,最终导致交通系统的瘫痪,其表现是实际需求无法继续增长,供需比例严重失调。从2009年开始,城市交通供需比例就会随着需求的增长而下降,由于供给能力在2014年接近极值,供需比例会持续下降,到2018年时供需比例已经严重失衡,需求量远远超出路网的供给能力,交通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来抑制需求的增长,以维持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政策分析

从供需关系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西安市城市交通系统将会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长而最终瘫痪,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外部措施来改善系统的行为,抑制机动车出行需求的增长,使供需关系趋于合理化。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单纯地限制机动车出行和保有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才能到达令人满意的效果[12]。发展公共交通被国内外一致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出路,因此在限制机动车出行需求量增长的同时,要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具体措施有:

(1)限制机动车出行需求的转化。采取如小汽车限购、提高小汽车出行费用、拥堵收费等政策,延长潜在需求的转化时间,降低其向实际需求的转化率,来降低交通需求量。设定限制机动车出行需求转化的政策干预有两种模式:一般限制(模式1)和严格限制(模式2),相应的潜在需求转化时间分别为1.5DT和2DT。

(2)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吸引出行者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如采取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开辟公交专用车道、建设公交枢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等措施,同时限制机动车出行,使城市交通系统出行方式的结构合理化,把机动车出行比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西安市居民出行调查结果,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机动车出行需求的增长,设定政策干预模式为控制机动车出行比例的增长上限为30%(模式3)。

在以上两类政策的影响下,通过软件的模拟运行,得到不同政策模式作用后的交通需求预测结果,如图5、图6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在外部政策的作用下,交通需求的增长出现了减慢的态势,特别是在不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需求的增长明显放缓,很好地抑制了过快的增长势头,绝大部分的交通需求得到了满足,供需关系基本上保持平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机动车的出行需求量仍然略大于道路网的供给能力,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流在时空分布上是不均匀的,高峰时段的需求量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在早晚高峰时段机动车的出行效率会相对低一些。因此,建议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大容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满足高峰时段的出行需求。

六、结语

鉴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动态性和非线性特征,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在对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西安市为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应用,并探讨了在相关政策作用下交通系统行为的变化趋势。通过建立城市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交通需求与供给如何产生并相互作用,反映交通系统的运行情况,有助于加深对交通系统供需关系的理解。应用模型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预测并分析不同政策Τ鞘薪煌ㄏ低彻┬韫叵档挠跋欤可在了解交通系统供需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考量各种政策作用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为决策和

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WB]王殿海.交通系统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宋世涛,魏一鸣,范英.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4228.

[3]来逢波.综合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2(3):1319.

[4]王丰柏.论对构建城市和谐交通问题的思考[J].江西化工,2010(1):4647.

[5]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吕康娟,王娟,陆晶.上海城乡运行的系统动力学分析及仿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专刊):505510.

[7]朱明皓.城市交通拥堵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8]HoltzEakin D, Schwartz A E. Infrastructure in a structural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5,25(2):131151.

[9]王其藩.管理与决策科学新前沿――系统动力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10]王继峰,陆化普,彭唬.城市交通系统的SD模型及其应用[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8(3):8359.

需求分析示例篇5

【关键词】外汇储备规模;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回归分析法;定性分析法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攀升,截止2011年6月,已经接近3.2万亿美元。如何衡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成为学者研究重点。本文从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趋势及结论建议等几个方面叙述。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主要以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回归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外汇储备规模。

1.1 比例分析法

早在1960年,Robert Triffin提出利用外汇储备与进口额之间的比率来研究外汇储备规模的进口比例法。他认为:一国外汇储备应与其进口额度保持一定比例,40%最合适但不低于20%,且低于30%后应采取调节措施,一个国家至少保持三个月进口额度以上的外汇储备规模[1]。约翰逊等人以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的比例为研究指标。他们认为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种货币现象:当一国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时,供给剩余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使得该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规模减小。遗憾的是约翰逊等人没有给出比率的一个合理界限。

比例分析法是静态分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此法只从单一因素出发考虑外汇储备需求,未全面考虑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具有片面性。所以采用比例分析法研究外汇储备时应采用多项指标对外汇储备规模进行衡量。

1.2 成本收益法

成本收益法又称机会成本法,代表人物有Heller、Fleming、Agarwal等人,主要代表模型有:

1.2.1 Heller模型

该模型假定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概率为50%,融通t时间内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储备需求量R=Ht=Hlg(rm)/lg0.5,其中H为一国外汇储备的平均变动量、m为边际进口倾向、r为资本社会收益率与持有储备本身收益率之差,表示持有储备的边际机会成本。Heller从外汇储备收益最大化定义外汇储备规模,模型中r的测量比较困难[2]。

1.2.2 Agarwal模型

该模型公式为:

其中R为外汇储备最适量;w为国际收支逆差,用以往年份经常项目最高逆差额表示;p是国际收支逆差出现的概率;k是资本―产出比的倒数;是追加资本的进口含量;是进口生产性物品占总产出的比例[3]。

成本收益法对机会成本的计算很难精确量化,个别参数难确定。它仅考虑交易性和调节性用汇需求,具有一定片面性。但Agarwal模型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特点,适用研究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

1.3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又称需求函数分析法,由M.J.Flanders、J.A.Frenkel、M.A.Iyoha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他们利用经济计量技术方法结合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建立需求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同国情,构造不同的储备需求函数,从而确定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这标志着对外汇储备研究进入了动态分析,主要代表模型有Flanders模型、Iyoha模型和Frenkel模型,对应储备需求函数为:

1.3.1 Flanders模型

其中L/M表示国际清偿力与进口额度的平均比率;F/L表示一定时期内官方储备与清偿力的年平均比率;表示储备变动率;GR表示生活水平指数减去通胀的GNP比率;D表示本币贬值程度;Y表示该国人均GNP占美国人均GNP的比率;X表示出口变动率。Flanders结合实际对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需求函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该模型具有一定猜测性,不能准确测算一国外汇储备需求[4]。

1.3.2 Iyoha模型

其中R表示一国外汇储备需求;表示预期出口收入;表示进口支出变动比率;r表示持有外汇储备的利率;O表示一国经济开放程度;和表示前一期和前二期的外汇储备规模。Iyoha利用发展中国家实际数据对模型的检验比较理想,该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需求研究有很大成效[5]。

1.3.3 Frenkel模型

其中,R表示外汇储备需求量;m表示进口倾向;表示国际收支变动比率;M表示以进口额表示的一国国际交易规模;分别表示R对m、和M的变动弹性。通过对需求函数参数的估计,Frankel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需求量对该国国际交易规模变动的弹性大于发达国家,而对国际收支变动的弹性小于发达国家。所以,Frankel认为应分别分析这两类国家的储备需求函数[6]。Frenkel模型虽然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储备水平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但仍以静态分析为主,未反应外汇储备需求与相关因素的动态关系。

1.4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由R.J.Carbaugh和C.D.Fan等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他们通过分析影响外汇储备需求量的因素定性分析一国外汇储备,归结为:一国国际收支动向及一国经济状况、一国外汇储备资产质量、各国经济政策之间的合作态度、一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一国采取调节措施的谨慎态度、一国国际清偿力的来源及稳定程度等。

定性分析法较全面地对影响外汇储备需求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为确定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提供了一个有用方法。但这种方法局限于理论,没有给出具体计量模型,不能进行定量分析,难于操作。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对外汇储备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定性分析,即直接分析影响外汇储备需求的因素;一方面是定量分析,即计算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判断我国实际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文章将研究文献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种,如下:

2.1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论

汤澍涵(2010)[7]认为外债还本付息需求与外资撤离用汇需求未必同时发生,两者直接相加计算偿债性储备需求不恰当。他对原始的Agarwal模型通过取外债还本付息需求与外资撤离用汇需求的最大值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新模型检验我国1997-2008年的外汇储备,得出结论: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且超出适度外汇储备的偏离程度随时间越来越大。

2.2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小论

朱掸婷(2005)[8]利用协整分析方法与误差修正模型,通过经济因素的视角分析了我国1982-2003年期间的宏观经济数据,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偏小。

2.3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适度论

李巍、张志超(2009)[9]在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形势下,通过研究外汇储备与金融稳定、汇率制度以及相关实体经济变量间的关系,测算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包括中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并选取1992-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下,中国外汇储备总量处于适度范围内。

我国对外汇储备规模的研究从定性分析、比例分析、静态分析逐渐发展到数量分析和动态分析,并且运用协整理论等先进的分析方法。但仍存在缺陷:1)学者选取的理论思路和方法侧重点不同,结论上很难达成一致;2)“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定义比较模糊,带有片面性;3)多数学者主要根据主观经验选取研究外汇储备规模的变量、方法和数据,缺乏可信的理论根据,因此国内没有在分析结果上达成一致,缺乏普遍认可的测定外汇储备的方法和理论。

3.国内外研究趋势

20世纪90年代协整理论出现以后,西方学者开始利用协整理论研究外汇储备均衡与否的问题。Jeanne和Ranciere(2008)[10]基于Ben-Bassat和Gottlieb的效用最大化模型,对跨时期动态均衡框架下代表性消费者的最大福利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对新兴市场最优外汇储备水平大约是该国GDP的9%。Bamichon(2008)进一步发展上述模型,并对有特殊国际收支制约的中低收入国家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自然灾害和贸易条件恶化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加勒比国家最优外汇储备对进口的比率为1.78,非洲撒哈拉地区国家为4.13。

我国学者在协整理论出现后开始运用这一理论研究我国外汇储备。李斌、李岸潮(2009)[11]运用Johansen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外汇储备模型Lres=f(Lex,Lim,Lbp,Lm2)进行选择和协整检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实际规模与适度规模变动趋势基本一致,1985-2006年(剔除1993年)外汇储备规模处于超额状态,且有2个阶段有严重过量倾向,2002年后外汇储备规模增加迅速,过量趋势不断扩大。所以,综上外汇储备未来研究趋势是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结合其它研究方法分析外汇储备。

4.建议

我国当前外汇储备远远超出实际需求,处于过剩状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应在某一范围内波动。美国次贷危机后,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多角度多因素综合分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同时,制定一些策略和对策抑制外汇储备高速增长:1)积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际支付货币,从而避免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外汇储备大量缩水;2)构建多层次的管理模式,积极的多渠道利用过剩的外汇储备,减少机会成本;3)鼓励国内企业改革,引起技术、购买机器等,刺激国内消费,减少顺差,减缓外汇储备增长态势;4)鼓励对外投资,限制盲目招商引资,避免“热钱”的大量涌入。

参考文献:

[1]Triffin Robert,Gold and the Dollar Crisis,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60).

[2]Heller,H.Robert,Optimal International Reserves,Economic Journal(1966),Vol.76(June).

[3]J.P.Agarwal,Optimal Monetary Reserv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e,CVII(1971).

[4]M.J.Flanders.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No.27,1971

[5]M.A.lyoha.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 Distributed Lag Specifica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6

[6]Jacob A.Frankel,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by Develop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ies,Economica(1974),Vol.41,February.

[7]汤澍涵.基于改进阿格沃尔模型的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24(10).

[8]朱掸婷.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性分析[J].武汉金融,2005(3).

[9]李巍,张志超.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分析框架―兼论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J].经济研究,2009(8).

[10]Olivier Jeanne and Romain Ranciere.The Optimal Level of International Reserves fo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Formulas and Applications.IMF Working Paper,2006,06/229.

[11]李斌,李岸潮.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的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NO.5,2009.

需求分析示例篇6

关键词:法学教育;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参与型教学;实务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29-05

收稿日期:2014-06-03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务技能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G2012A009);湘潭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改科研项目“全真法学案例演示教学研究”(FXYJG002)。

作者简介:胡军辉(1976-),男,湖南娄底人,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学教育研究。

我国现有的法学研究生教育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务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法科毕业生到实务部门后,要能够适应审判案件、处理案件、各种法律事务的需要,至少还要三到五年的时间”[1]。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提升实务技能的机会,也没有培养学生活跃的法学思维方式,因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对此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旨在提升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新的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现特撰文加以介绍,以期有益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含义及其核心要素

所谓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在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挑选其亲自参与过的法律案件作为教学案例,由学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演练,然后由教师对案件的真实处理流程及结果进行演示,比较案件模拟演练与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案件的处理流程、技巧与技能,并深刻了解司法实践中真实案件的运行状况,进而拓展学生实务知识,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核心要素如下:(1)真实的案例。“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是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案例必须是真实的”[2]。全真的案例是这种教学方法成功运用的基础,因为只有全真的案例才能展示真实的司法文书和案卷材料,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真实的案件处理流程,详细地理解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全面地认知真实的司法运行状况。而且,教师作为案件的真实参与者通常有机会也有必要对案件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其在办案过程中对于案件的分析工作转化为了教学的准备工作。全真的案例融入了教师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的思考,他们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思考良久的案件作为教学案例更加有益于法律分析方法、思维方式、诉讼技巧等内容的全面传授。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不太可能花上几个月来思考一堂普通的教学课程的,因而“全真案例”本身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2)学生的模拟演练。在教师提供了全真的案例之后,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要方式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案件主体角色来参与案件的处理。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需要承担特定的任务,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制定最优法律方案的能力。同时,通过模拟整个案件的处理流程,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司法实践当中的问题,使学生对法律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有一个更清醒的认知。(3)教师的演示。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体系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案卷材料的提供者,更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演示者。教师在课堂讨论当中,应当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点评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件模拟中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优点、不足和问题。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见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演示案件的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比较学生演练的方案和案件实际的处理方案,引导学生评价两者的优缺点,让学生感受到各种方案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后的总结。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分析、相互的研讨以及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等对于案件的相关问题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对相关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因上课时间短、任务重,对于“知识养分”只能做到粗消化,因而课后学生的系统总结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成功运用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其他案例教学法的区别及其特点

在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实践中,法学教育者们已经探索出了多种案例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现有案例教学方法既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与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以及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传统案例教学法均以案例为教学素材,均通过模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但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要求教学必须选择自身参与的案件作为授课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示范和指导,并要求学生根据案件素材分角色进行演练。(2)与亚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所谓亚案例教学法是通过高度激活教师与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使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同时最大化、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亚案例教学法都属于参与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都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两者的区别也是较为明显的,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包含了全真案例、学生模拟、教师演练、点评与总结等亚案例教学法所没有的元素。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更加明确地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实务技能的提升以及学生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培养。(3)与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比较。个案全过程教学法是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章武生教学科研团队推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吸收美国“个案教学法”精髓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真实案例教学方法[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一,前者强调案例是由主讲教师曾经实际参与过的案件,后者并无此要求;其二,前者不要求对每个案件的全部过程进行模拟演练,而是将案件的精华部分挑选出来作为教学素材,后者则要求学生对案件的全过程进行学习;其三,前者同时包含了学生演练和教师演示两环节,后者仅强调学生的模拟,对教师的演示并不特别强调;其四,前者要求参与案件模拟演练的学生根据案件的原始材料作出自己的方案、形成自己的文书,依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演练,而后者提供给学生演练的素材是已经形成的真实案件材料和文书,相比之下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受到了限制,难度明显降低。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案例性”特点。这一教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以理论讲解和法条的教授为主,而是注重以具体的案例为依托来传授法律知识。(2)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特点。对于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而言,实践性既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又体现在教学结果之上。一方面,学生查明事实、分析法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解决具体案件的过程是一个法律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法律、使用法律达到了提升法律实践能力的目的。(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真实性”特点。这种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案件的真实性和案卷材料的真实性两个方面。真实的案件和案卷材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非常重要,因为其反映了真实的案件事实、反映了真实的案卷材料以及真实的法律运行状态。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真实的法律社会,解决真实的法律问题,获取真实的法律实践能力。(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互动性”特点。这种互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老师演示教学与学生模拟分析的互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对抗的方式来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和水平;三是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互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时间范围并不限于上课时间,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均需投入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特别是课后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固定教学环节。(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综合性”特点。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学生的讨论、模拟和总结,教师的分析和演示等;而且,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法律部门知识,比如一个案件的顺利解决可能既涉及到程序法知识又涉及到实体法知识,既涉及到民商法知识又涉及到行政法知识,还可能涉及到刑事法知识。(6)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合作性”特点。全真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在案件讨论和模拟阶段,不同组别的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相互讨论、学习、交流和合作过程中能够逐渐意识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意识到合作在司法实务中的重要价值。

三、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要求、课前准备及流程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项:(1)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是谙熟实务技能的法律实践者,其应当以某种或者某几种角色参与过大量案件的处理,具备较为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和阅历以及相当的实务技能;其次,教师应当同时具备法律实务技能和讲解、演示和传授实务技能的能力;三是教师需要积累大量且比较齐备的案卷材料。(2)对听课学生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法。在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一定的法律分析的能力,能够胜任一定角色的扮演。(3)对适用课程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适用课程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法学学科,而对于理论性课程的讲授则不宜使用。法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方案设置了较多的应用性课程,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应用机会;(4)对授课设备设施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角色模拟、教师演示等重要实践性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挑选合适的案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方向、法律知识基础、课程开设情况等来综合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难度要适中,具有典型性,在时间上优先考虑新近发生的案件;二是增补案卷材料。现有的案卷材料是根据案件实际的处理需要而准备的,可能与教学工作的需要并不完全契合,因而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必要的整理,核实是否具备教学所需的所有法律文书和资料,如果没有,须尽量相办法增补,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三是对法律文书资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在教学中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所掌握的案卷材料是不一样的,同一角色扮演者在不同的阶段所掌握的案件信息和案卷材料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程序:(1)教师介绍案情并对学生分组。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案件的大致情况,案情介绍可以从当事人、法院或者人等不同的主体视角来进行介绍,这取决于教师办理案件的角度和拟开展教学工作的切入角度。介绍案情应当掌握信息透露的度,通常情况下只需介绍本课所演练的案件类型、相关的法律主体、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即可。案件相关信息透露得过多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演练的难度,进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对案件作基本的案情介绍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如何分组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学生的人数、法律实务能力等因素来确定。(2)分发材料,确定各组任务。扮演不同角色的学习小组所拥有的材料、掌握的信息、所能运用的方法、所要实现的法律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确定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应当明确负责人,由负责人来组织内部成员的分工和协作。(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的分组讨论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该环节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量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讨论空间;二是强调各组学生的独立讨论,防止各自信息、思路和方案的泄露;三是允许并鼓励学生查询各种资料、法律信息和法律条文;四是要求学生形成一份讨论报告。(4)学生对案件进行模拟演练。在案件分组讨论工作完成后,学生开始进行模拟演练。模拟演练由授课教师主持,学生在模拟演练中扮演预定的角色,从各自所扮演角色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学习。演练活动要尽量模拟现实的司法环境,要立足现实的案情和情境。模拟演练可以分阶段进行,也可以依照案件的处理流程全过程进行。(5)点评与全真案例演示。该环节包括三项核心任务:一是关于模拟演练的点评。学生可以对分组讨论所形成的案件处理方案、模拟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等方面进行点评。点评可以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的互评以及老师的点评。二是教师对全真案例的演示。教师的演示包括对法律方案和思路的展示、全真案例法律文书的展示、具体问题的处理技巧和技能的演示等内容,教师的演示和点评可以交叉进行。三是比较全真案例处理过程与学生演练过程中的各环节和要素。(6)撰写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课堂总结。撰写课堂教学总结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对案件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所运用的法律方案、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课堂总结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案件的主要内容、案件涉及到的重要法律关系、各方主体的核心利益、各种案件处理方案的利弊以及个案处理的心得等内容。

四、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实务技能提升路径及其教育价值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其中最主要的路径包括:(1)通过督促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法律实践来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包括案卷资料整理、法条收集分析、法律方案的讨论与制定以及法律方案的模拟和案件总结等。参与这一学习过程的学生,能够获得大量动脑、动手和动口练习的机会,他们的实务技能能够在大量的法律实践中得到提高。(2)通过教师的演示与点评等方式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师对于真实案件的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会对真实的法律方案、思路进行分析,会对具体问题处理的技巧技能进行讲解,对真实的法律文书进行展示,对学生处理案件的思路、方案以及真实的处理办法进行点评与比较。教师的演示过程是学生深刻总结、反思和改良案件处理方案的最佳时机。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点评和比较,能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和运用法律,进而达到提升实务技能的目的。(3)通过培养学生综合而开放的思维方式来提升实务技能。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是以部门法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培养的层次越高,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就越专。民法专业的研究生不懂刑法,刑法专业的研究生不懂民法,实体法专业的学生不懂程序法,程序法专业的学生不懂实体法的现象非常普遍。然而,现实的案件不会只涉及到某一部门法,而是会同时涉及到多部法律,且程序法和实体法在应用过程中始终是不分离的。知识面过窄,各部门知识不能贯通运用严重制约着学生实务能力的发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需要学生从多个学科来进行综合分析,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救济程序。(4)通过展现全真的案件素材来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真的案件”。全真的案件意味着法律关系、法律主体、法律事实、法律文书、案件处理流程等一系列相关案件素材均是真实的。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案件材料,观摩教师的演示等方式直接了解司法实践的运行状况,可以在课堂上看到真实的法律文书,了解真实的案件处理流程,感知法律条文如何被真实地运用于实践,进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形成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立马适应真实的法律环境。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一,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全真案例演示教学与传统的案例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其不仅强调教师对于全真案例的讲解和演示,更重视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来参与案件的解决和处理。学生动手解决法律问题是这一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理念之一,是这一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价值和目标所在。其二,有利于学生法律职业思维的形成。法律职业思维是指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性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是一种法律职业共同体独有的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是成为一名成功法律实务工作者的前提和基础。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运用的真实案例将一些真实的法律问题带入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如何处理真实的纠纷,像法律职业人士一样思考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严密的法律职业思维。其三,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现实的法律社会。法律理论教学与法律现实社会存在一定区别,法律理论知识虽然源自法律实践,但其是从法律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已经不能直接地反映真实的法律社会。全真的案例将现实的法律元素带入了课堂,真实的案件、真实的当事人、真实的法律思维、真实的案卷材料等对学生熟悉现实的法律社会具有重大的价值,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毕业新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其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分组讨论环节、模拟演练环节以及案件的总结和分析环节均是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检索法律条文、自主收集资料、自主分析和讨论案件并自主总结分析。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其五,有利于学生协作意识的养成。协作意识是法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诸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任务是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才能高效完成的。通过在学习活动中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优势,意识到相互协作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形成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卫平.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一种有效提升学生法律实务技能水平的新路径[N].人民法院报,2013-04-19(04).

[2] [美国]Katherine.K.Merseth.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4(Z1):77-78.

[3] 姜明安.行政案例精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393.

需求分析示例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程管理;合同管理;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7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9904

随着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工程项目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招投标已成为中国建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合同管理也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1]。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各类标准合同文本的应用普及,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已成为工程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更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对其进行案例教学改革探索,对于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一直是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重点,并成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子课程。“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将经过处理、提炼后的实践案例展示给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的教学模式[2]。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既是课程内容特点的客观要求和专业能力建设的需要,又可弥补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帮助学生体验在工程管理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经验的积累,内化为对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工具的切身体会和实际把握[3]。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的案例准备、教学实施、考核测评工作进行探讨。

一、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概述

关于案例式教学法,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但通常的概念描述包含以下要点:一是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二是重视情景建设、环境模拟;三是借助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式;四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一般而言,教师首先针对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具有典型性、实效性的案例进行案例背景和问题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结合理论知识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或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与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式、演示式等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一方面活跃了以往略显呆板沉闷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气氛、增加授课吸引力;另一方面,可改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知识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其它专业学生辅修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之一。目前,该课程在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共40个学时,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授课班级学生数一般为50~65人。通过学习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学生应对建设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有系统掌握,同时获得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把握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的各方责任、各项工作流程、风险分析,清楚如何研读、分析合同,如何以合同指导实际工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对工程施工合同、委托监理合同等的系统学习,具备分析其它如委托设计、物资采购合同的能力。学生还应熟练阅读并理解英文工程建设招投标文件和合同范本。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帮助本专业学生将大学前三年所学主要专业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建设法规、工程质量管理、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等课程联系起来,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维度的知识架构,达到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融会贯通。

二、案例教学准备工作

案例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与学生分享实践经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思辨能力。案例的编写和案例库的构建是顺利组织实施案例式教学并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此项工作也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教学基础材料的丰富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教师通常需要针对所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内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感悟,进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实际事例和事件的搜集,编写案例教案,形成实用性和质量性并重的案例库。

近年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调研相关企业的实际操作和经验,精选加工公开发表的典型案例,编制了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注重体现四个特点:(1)专题性,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知识体系的不同设置不同专题,选取的案例涵盖合同管理各个理论模块和方法体系,有较强的针对性。(2)实用性,案例选取来自工程实际,多选取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并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先进性。(3)简洁性,在充分、清楚的前提下力求案情描述文字精炼、简明扼要,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花尽少的时间了解案例内容。(4)趣味性,案例力求内容生动、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对该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涉及的案例大致可分为操作型案例、描述型案例和分析判断型案例三种类型。

操作型案例是指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案例基本背景内容、文本或图表信息和相关材料,并且提出具体的分析操作要求,包括案例分析的内容、结果呈现形式等。例如,在工程招投标管理教学模块中,根据招标和投标流程知识点所使用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对某实际工程施工招标文件的研读和交流,根据招标文件分组编制投标文件,通过投标书制作和投标模拟,掌握如何响应招标文件,如何进行投标书的文件准备、内容组织、文本编写和签署封装等。

描述型案例通常是将实际工程项目运作中关于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管理部分的典型做法(如要约和承诺的期限、项目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平衡报价等案例)抽取出来,编制成文字论述的PPT课件,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运行和合同管理的要领。

分析判断型案例是在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和具体问题描述的基础上,针对有关案例(如招投标违规操作、合同条款争议、国际工程索赔等案例)明确提出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各自的判断见解和建设性意见,实现理论知识的巩固。

在编制案例库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形式上的完善,即形成案例教案,以帮助教师把握好案例内容及课堂教学的过程控制。案例教案需要围绕一个预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明确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案例教案通常可包括:教学目标、相关理论知识点、案例标题(便于案例分类和识别)、案例正文(包括案例的时间、地点、事件起因、具体内容和争端问题等背景,帮助学生对案例内容及案情有概括性了解)、对案例思维角度的提示(鼓励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开放式思考和不同视角的分析)、教学实施计划、附加的阅读材料、参考分析及评述等。对于较为简单的案例,教师只需向学生展示基本案情和主要数据资料,将大量的问题探索、综合分析工作留给学生;而对较为综合复杂的案例,教师则应提供较为详细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重点问题的判断和分析[4]。

三、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教学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一项考验。考虑到本科生大都缺乏工程实务和管理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案例教学组织中,明确教学各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基于案例库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模块整合,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案例教学计划和组织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根据课时计划和目标,选取案例库中相关案例,熟悉案例教案。其次,在人员组织方面,受班级学生数量的限制,结合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一般可采用小组演示法,这样既有利于个人观点的表达又方便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规定6~10人为一组,学生自由分组、搭配并选出联系人,课程中小组成员不允许变动。

(2)课堂案例展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案例,考虑到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需要阐释案例深层内涵,补充可能用到的相关信息。然后,教师需要提出案例分析讨论的问题和具体要求,包含涉及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案例分析的形式、内容、准备时间等,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通常学生会在课后进行有关案例参考资料的查询和分析讨论。

(3)案例分析展示。学生经过课后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对不同的案例类型,教师可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如对于操作型案例,学生课后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按教师要求形成文本或实物,再在课堂上呈现,宜采用小组演示法。小组演示法可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头脑风暴、思维碰撞以消减他们实践经验缺乏的影响,但缺点是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而对于描述型和分析判断型的案例,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则可以采用单独回答的形式进行问题的阐述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把控好课堂讨论的进度、深度和范围,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并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4)案例分析总结和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们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问题及结论的归纳和总结,评价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侧重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点的回顾以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和效果。教师可采用分类图、流程图、归纳图等形式理清知识脉络,将内容系统化,使学生既见树木亦见森林[5]。

(5)案例教学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综合性强或可进一步深化的案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后,上交书面总结。教师还应注意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以及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改进,并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

四、案例教学课程考核测评

根据案例教学课程特点,笔者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考核和评价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案例分析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如表1。

例如,在招投标管理案例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某水电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文件编制

投标文件。首先考察各小组学生对招投标范围、文件、程序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后具体考察案例讨论分析的成果,如编制的投标文件是否齐全,是否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文件袋封条和签章是否合格等;在课堂上模拟实际开标过程,教师担当主持人,学生担当投标人和评标委员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模拟投标和评标时的表现。又如,在FIDIC合同国际工程索赔的案例中,重点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发现、分析、解决和对知识点的反向捕捉能力,以及清晰表达自我想法的能力。

状况考察学生对于案例涉及知识点的学习是否到位,如能否运用正确适合的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和应用,能否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40

分析

质量考察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效果,如能否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并提出有建设性的结论或对策建议,能否就案例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40

课堂

展示考察学生的现场表现水平及口头表达能力,如能否将问题和分析论述清晰并重点突出,能否借助多种表现形式(PPT,视频,现场模拟等)进行充分展示并吸引听众。20

五、结语

将案例式教学法引入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案例库的建立、案例教学的过程设计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测评是做好案例教学的三个重要方面。案例编写和案例库建设重在适用性和针对性,并通过教案为教师提供辅助支持。对于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案例过程,充分挖掘授课技巧,使教师更好掌控课堂,保证案例教学启发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将学生案例分析的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情况计入成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考文献:

[1]李启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方光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315-318.

[3]赵振宇.项目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需求分析示例篇8

【关键词】统一建模语言 用例模型 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 实现模型

一、引言

UML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主要帮助开发人员对软件系统从需求分析直到最终实现的全部开发过程进行面向对象的描述和建模。火车站售票系统实现查票、订票、退票和换票功能,主要用于火车站售票大厅及点售票使用。为了提高系统开发的效率,达到系统的设计目标,满足用户的要求,在对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UML对系统进行建模。

二、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理解用户需求,就软件功能与客户达成一致,估计软件风险和评估项目代价,最终形成开发计划的一个复杂过程。订购火车票系统是一款复杂的软件控制硬件的系统,它的系统功能需求主要包括:①用户管理模块;②系统参数设置模块;③票务信息模块;④订票管理模块;⑤实时信息管理模块;⑥数据库管理模块。

三、系统建模

(1)用例模型。UML中的用例图描述了一组用例、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例是对系统的用户需求(主要是功能需求)的描述,表达了系统的功能和所提供的服务。参与者是系统外部的一个实体(可以是任何的事物或人),它以某种方式参与了用例的执行过程。

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可以确定系统的角色主要有两个:旅客和售票员。同时可以确定系统的用例有:查票、订票、退票、换票、停止售票和缴纳手续费。在确定好系统的角色和用例的基础上,得出用例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系统用例图

(2)静态模型。静态模型显示了系统的静态结构,特别是存在事物的种类的内部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静态模型最主要的工作是构造类图。它是在分析阶段用例建模以后,设计阶段开始类图建模,主要实现用例图中的用例,描述系统提供给最终用户的服务。它主要包括类、接口、协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类图中类之间的关系有:依赖、泛化、关联、聚合、实现和组合。

实现该系统功能的类图如下图2所示,它包含8个类(旅客、售票员、用户、打印机、电脑、工作设备、数据库和火车票)和4种关系(依赖、实现、泛化和聚合)。

图2 系统类图

(3)动态模型。动态模型描述了系统随时间变化的行为,这些行为是用从静态模型中抽取的系统的瞬间值的变化来描述的。它主要建立系统的交互图和行为图。交互图包括时序图和协作图;行为图包括状态图和活动图。

当客户查询车次时候,系统由等待状态转换成工作状态;若是列车正常运行并且有余票,客户可以预定车票,若是预定成功,系统将进行自身转换,修改车票信息。

(4)实现模型。火车站售票系统的物理方面建模是实现模型,建模时要用到两种图:组件图和配置图。组件图描述软件组件以及组件之间的关系,组件本身是代码的物理模块,组件图则显示代码的结构。配置图显示了运行软件系统的物理硬件,以及如何将软件部署到硬件上。它描述了运行系统的硬件拓扑。由于篇幅所限,系统配置图如图3所示,该图共有六个节点(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工作站1、工作站2、打印机1和打印机2),节点之间是关联关系,其中应用服务器节点包括查询程序和预定程序两个组件。

图3 系统配置图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火车站售票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UML对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进行建模,分别构建了用例图、类图、时序图、状态图和配置图。系统建模过程标准化、统一化和规范化。实践表明,UML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相同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在不同的阶段不必转换概念和表示方法,避免了传统软件开发方法的两个鸿沟,可以加快开发进程,提高代码的质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