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实践练习法8篇

时间:2023-05-26 08:53:24

实践练习法

实践练习法篇1

一、课前实践型练习设计

在上新课前,以往我们仅仅让学生预习教材,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思考,这种做法往往仅涉及到知识一维目标。笔者在新课前的预习时,将生活原型引入练习中,设计体验性实践练习和发现性实践练习,让学生在贴近自己的生活与经验的实地实践中,获得真切宝贵的感性认识,初步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猜想等实践能力。

1.体验性实践练习

体验是认识科学最有效的途径。科学的教学应是建立在学生对自然的感性认识上,并是生活的深化。课前的体验性实践型练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通过实践去认识科学的习惯大有帮助。

例1.在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新课前,学生对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光的反射现象有一些生活的经验,但太粗浅,也并未进行科学的、深入的体验与探究。若能安排课前的体验性实践练习,会得到更多更详细的感性认识。当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有玩具激光灯,这种灯价格便宜,其发出的光不发散,实验效果好。笔者就设计两道实践型练习:

①用激光灯的光直射入平面镜,观察现象。再斜射入平面镜,观察现象。变换斜照的角度或平面镜放置的角度,再观察现象。

②用激光灯的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观察现象。增大或减小入射角,再观察现象。再让激光灯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观察现象。同样增大或减小入射角,再观察现象。

通过做这两道实践型练习,学生体验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通过体验能粗略地探究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规律。学生带着体验成果走进课堂,养成从实践开始认识自然,从实践开始深入思考的作风。

2.发现性实践练习

学生对熟知的自然现象往往熟视无睹,生活中并没有仔细地观察,当然很难有新的发现。课前安排发现性实践练习。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去发现,去猜想,去解释。

例2.在水的沸点新课前,学生对水的沸腾现象非常熟悉,但并没有仔细地去观察、去研究。我分发每位学生一只温度计,设计了这样一道发现性实践练习;每人回家烧一壶开水(用电烧或煤气烧均可)。

①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观测水温变化。

②观察沸腾前水里有无气泡;观察沸腾时,水里的气泡变化。

③让水沸腾烧10至20分钟(注意不要烧干),观察水的质量或体积是否有变化?

④观察沸腾时形成的“白汽”在什么位置。

⑤水沸腾后,停止加热,观察水的现象,并观测水温变化。

⑥对①――⑤项观察发现。得出什么结论?或提出解释或猜想。

学生通过实践发现:

①观测到水未沸腾前,水温一直在上升,到沸腾时水温一直停留在100°不变。得出结论:水沸腾时水温保持不变。

②观察水沸腾前。温度低时无气泡,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出现小气泡;沸腾时气泡大量出现。气泡随着上升越变越大。解释:水沸腾时,内部的水以气泡形式转变成气体逸出。对于沸腾时气泡随着上升越变越大这一现象,大多数学生难以解释,他们给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猜想,其中有的猜想已非常接近正确的解释,如认为可能与水的压力有关。

③水的质量或体积明显减少。解释:水沸腾时,大量液态水变成气体逸出,所以水的质量减少。

④“白汽”形成位置在壶嘴、壶盖的稍上方,不是紧贴壶身的。对于这种现象觉得难以给出恰当的解释。他们也给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猜想,如可能与温度有关,也可能与状态变化有关。

⑤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有同学观察到沸腾马上停止,有同学观察到沸腾还在,过了1―2分钟才停止。对此学生争论不休。但对水停止沸腾后温度下降的看法一致:认为是散热的结果。我及时引导学生:停止加热。壶底的温度比水温高,壶底向水传热,所以水还会沸腾。所以也得出结论:水沸腾要不断吸热。

通过做这道实践型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细致观测的基础上,对科学问题去猜想去解释,尽管猜想很不完善,但为新课教学时进行探究打下实践基础,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课堂实践型练习设计

笔者在近年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实践型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科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活化的模型。

1.科学思想方法的实践型练习

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时需要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而科学思想方法若不进行再次地实际运用,大多数学生往往只能停留于知识点上,而忽略科学思想方法,忽略探究的思路和过程,进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法。反之,若在课堂实践型练习中得到及时内化,学生不仅内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再次实际运用了科学思想方法,内化了研究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

例3.在《压强》的新课教学时,我演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后,设计这样一道实践型练习:用笔压自己的手做压强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写出实践报告。

学生在课堂上做这个练习时,少数能力很强的同学能自觉地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去设计实验,然后去做实验。有部分同学尽管自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的意识不强,但在实际摸索实验中已朴素地体现和运用了这种思想方法:他们用改变笔与手的接触面积的方法,但使力一样,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压强的变化;用使力大小不一样,笔与手的接触面积的方法,来感受压强的大小。并在整理实践报告时不少人明晰了“控制变量法”。这种课堂练习是实践着“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经过练习评价,学生不仅内化了“压强”这个知识点,更主要是内化了“控制变量法”这种思想方法。否则,今后遇到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就很难自发产生朴素的思想方法了。

我作对照实验研究发现:做过科学思想方法实践型练习的班级,在新课上解决新问题时,如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与电流、电压、时间的关系等,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思想方法自觉性明显强于对照班。新课中学生能自主设计实验思路,顺利地开展自主

探究。而对照班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且自主探究开展得很不顺利。

2.模型活化的实践型练习

科学中的模型抛去了客观对象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学生学习科学模型后,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被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特征所蒙蔽,往往不能联系上模型,或者即使知道是哪一模型的具体表现,但又不知从何分析。为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联系生活、科技,另一方面要设计些模型具体化的实践型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在杠杆的新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的模型。但实际上的杠杆具体样式多样,并非是根直棒。我设计以下练习:把老虎钳、羊角锤、剪刀、天平横梁、瓶盖起子和脚踏式垃圾桶(附上练习的辅助材料如钉子、盖紧盖子的瓶子等)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使用这些不同形式的杠杆,并分析它们的结构。在使用这些杠杆过程中,学生体会模型的深刻性,多数学生能在练习中排除非本质因素,找到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最后我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杠杆”。

科学中模型很多,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但教师若不将模型在实践中具体情境,学生可能只是浅层次地了解,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而不能学活。

三、课后实践型练习设计

科学课堂教学应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生活、社会紧密相连。课后时间相对充裕,实践的空间更广阔。应安排综合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综合性问题,能动手试验,能有创新。

1.综合探究类实践型练习

例5.在电阻中学习滑动变阻器的课后,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找出日常电器中使用变阻器的地方,并亲手调试变阻器以观效果。如方便动手,弄清变阻器电阻能改变的原理。对于这种综合性的开放练习,学生感到难,但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助,学生能找到像收音机的调频,电扇的调速器,亮度可调台灯的开关等。甚至还有学生画出变阻器电阻能改变的原理图。尽管有些问题学生难以弄清楚,但这种实际经历给其带来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2.制作类实践型练习

科学教材中安排的一些活动可以作为制作类实践型练习。如《设计并安装前、后门电铃电路》,《制作潜望镜》等,我自己也尝试设计一些练习。

实践练习法篇2

关键词:计算机实习课;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外巩固强化

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是学好计算机专业课的关键。理论学习是上机实践的基础,实践操作可以使理论得以深化与巩固。上好实习课是学生从认知活动中由“理论”向“能力”转化的桥梁。因此,明确实践课的目的要求,安排合理的实践环节,优化师生双边活动,提高实习效率,对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上好一节计算机实习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课前准备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既是上好实践课的前提条件,又是提高实践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应该做到“三备”。

1.备实习教案。

要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坚持实践教学课堂化的教学思想,实习指导老师课前一定要编写实践课教案,制定本次实践课的目标、任务、步骤,并且根据教案组织实践教学。

2.备实习设备。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机房普遍采用局域网结构,计算机硬件配置不是很高。因此,实习指导老师要非常熟悉局域网机房的维护与管理、一般故障的排除、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等,上课之前要充分做好设备的维护与软件的调试工作,保证实践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避免因机器故障而影响学生实习。

3.备实习的学生。

实践课前要先布置学生预习、复习和实践课相关的课本内容,让学生熟悉实践内容,填写实践报告,在知识、技能和心理三个方面做好实践课的准备,另外还要事先编好实习小组,使学生优化组合,以便做好小组帮带和竞赛的准备。

二、课堂指导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一节好的实践课应该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组织教学,复习巩固。

学生全部进入机房后,老师指导学生按组按号入座,然后进行5—10分钟的基本技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训练状态,完成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对指法、英文录入、汉字录入、文档编辑等基本功进行复习和巩固。期间老师也可迅速发现并排除设备及软件故障,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

2.提出任务,明确目标。

巩固训练环节结束后,指导老师要及时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和练习的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心中有数,同时简要概述新课技能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围绕新的任务目标主动刻苦练习。

3.讲解要领,示范演练。

一是要讲解本节技能练习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二是要示范,让学生看清楚技能练习的基本步骤及过程。

4.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学生练习,老师指导是形成技能的中心环节,练习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一要紧紧围绕实习目标,模仿老师示范动作,进行独立练习或分组练习;二是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产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做好记录,不能只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做一遍,遇到新问题要设法解决,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断总结,把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记下来;三要巡回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老师要处处留心,细致观察,适时指导,把握教学的主动权,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保证练习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促进课堂技能目标的全面实现。老师指导可采取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也可让优生指导学困生,发挥骨干帮带作用。若大面积出现错误,则应停止练习,集体纠正,重新示范,提高练习效率。

5.强调小结,布置作业。

练习结束后,老师应及时总结本次练习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强调练习的实质和核心关键要领等,根据练习内容和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

6.考核评价,激励提高。

考核是技能训练的重要检测手段,不仅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提高训练成绩,而且可及时检测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老师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实习指导方法。考核方法可灵活多样,随堂测试,每节课可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进行测试。达标考核,按照阶段技能训练目标,不定期地进行达标考核,鼓励学生实现技能达标。模拟训练,在课堂中,向学生提供一些综合性的文档编辑、报表、广告制作等,让学生进行实战训练。技能竞赛,以校、班为单位,组织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和技能鉴定等。改革考核手段,计算机课的成绩评定可以技能考核为主要依据,发挥考试手段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重视技能训练。此外,要想使学生练就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制定相应的奖罚条例,使考核评价激励措施制度化。

三、强化课外练习

加强课外辅导、指导课外练习,要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课外辅导、课外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既可以巩固课堂练习成果,又能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学生的后续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技能的形成,凭一两节课堂教学与实践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反复的课外练习强化,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从而夯实基础,形成技能。

四、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节完整的实习课,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着眼点,以目标为主线,以练习为重点,以反馈为手段,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组织,讲解示范,练习,纠错,达标,等等,坚决反对“放羊式”教学和把实践课当做理论课来上的错误做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注意:理论讲授与上机练习紧密结合;恰当安排理论教学与上机实习的课时比例,一般应做到1∶1或理论教学占总课时的40%,实习占总课时的60%;保证实习开出率为100%;做好机房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讲究练习方法,可采取单项练、综合练、平行交替练等方法,避免单调枯燥的练习,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使学生眼、耳、手并用,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增强练习效果。

总之,计算机专业课要充分体现“以能为本”的当代教学思想,教学应注重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知能交叉,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掌握同步进行,大面积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静.如何上好计算机应用基础实习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

实践练习法篇3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7页《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的第1-4题。

教材学情分析:

数的运算主要复习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方法。教材先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索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不论是整数加、减法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系统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1-4题主要练习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四则运算的验算。“练习与实践”第1题是要求学生直接写出答案,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直接写得数的过程中自主回忆并总结相关的口算方法,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相应的口算技能;“练习与实践”第2题通过对比的形式让学生练习相关的笔算,突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蕴含其中的基本数学方法;“练习与实践”第3题是估算练习,主要是加减法和乘法的估算;“练习与实践”第4题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和验算,自主回忆总结四则运算的基本验算方法,进一步加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能正确进行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小数、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

⑵进一步促进学生口算技能的形成,增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小数、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增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复习“数的运算”。板书:数的运算。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87页,思考:计算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完成第87页“练习与实践”第1-4题。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理解算法,寻找联系点。

利用“练习与实践”第1-2题中的题目,举例说明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探索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不论是整数加、减法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

⑵交流口算,促进技能的形成。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答案。

整数加减法的口算,一般的方法分步加减,鼓励学生说出多种得到结果的方法;小数加减法也是如此;小数乘除法重在让学生体会转化的策略,并掌握转化的方法;分数加减法积累一些口算经验;分数乘法可以和笔算结合;分数除法同样体会转化的策略,掌握转化的方法。

⑶练习笔算,清晰算理。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2题的答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分成整数、小数加法、整数、小数乘除法和分数乘除法来体会。整数、小数加法体会数位对齐的道理;整数、小数乘除法先体会整数乘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在体会转化的策略和方法;分数乘除法先体会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⑷练习估算,增强估算意识。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3题的答案,交流选择答案的理由,体会估算的方法:整十、整百数,四舍五入法。

⑸练习验算,养成习惯。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4题的答案,指名学生板演,交流验算的数学根据:运算定律,四则运算间的关系。

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8页《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的第5-8题。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数的运算》复习的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应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体会不同计算方式、方法的应用价值。

“练习与实践”第5题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中的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价值;“练习与实践”第6题是有关购物的简单实际问题,题中提供的信息较多,学生解答问题时,不仅需要正确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而且需要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信息;“练习与实践”第7题是有关纳税的简单实际问题;“练习与实践”第8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解答这两道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与百分数有关的计算。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形成,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不同计算方式、方法的应用价值。

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数的运算》中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完成课本88页5-8题。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交流“练习与实践”第5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交流算式,了解全班学生的思考情况,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交流计算的方法,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⑵交流“练习与实践”第6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交流算式,了解全班学生的思考情况,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出其它问题,并解决问题;交流计算的方法,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⑶交流“练习与实践”第7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方法。

⑷交流“练习与实践”第8题。

实践练习法篇4

一、实践教学考核的现状分析

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对大部分高校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多多,主要问题包括:

1.教学计划执行的随意性

有些实训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没有标准可循,随意性较大,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水平。还有的采取结合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根本体现不出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

2.注重形式的评价

学生依照实践课程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操作或通过模仿教师完成操作,根据所得数据整理实践报告,教师依据书面报告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因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过程中的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无法形成激励,不利于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评价的片面性

学生实践课程结束后,从本阶段所学习的训练项目中以抽签形式抽取项目,在教师监督下进行单独操作,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评判。这种评价方式不可能包含该阶段训练的全部内容,而只能选取一部分训练项目或指定几个重要项目,具有随机性和片面性。

4.实践应用能力评价一次性确定

在实践应用能力评价中,有些成绩是通过实践课程结束时的一次评价来决定,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练习,甚至有些学生逃课,最后参加考核。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也不能全心地投身到实践能力训练中,因此,达不到实践教学目的。另外,对学生的评价,多以实践最终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由于并无详细记录,仅能依靠指导教师的主观判断。

5.忽视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评价

实践训练是现场(或模拟场所)的训练,由于评价重结果,在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项目中,按照岗位业务处理能力设置的项目少,评价目标不明确,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实际业务的处理能力的掌握程度,容易造成学业评价成绩高,但实际业务处理能力低的现象。

6.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评价规范

实践教学虽然有教学大纲,但缺少对实践应用能力评价的量化标准,对于能力训练项目中的关键知识点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评判没有评价规范,而由教师自己主观决定。

综上所述,大多数高校目前的评价方式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谈不上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框架

构建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方法框架,如图1所示。

按照会计执业对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模式设计。即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原则,体现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模式的重构;本着能反映会计专业人才知识与专业实践特色要求的原则,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践应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本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养成教学相融合的原则,构建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与评价规范;最终达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根据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法设计实践能力训练项目

根据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法,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设计实践能力训练项目及评价点。霍恩斯坦将全部教育目标划分为4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每个领域包括5个子目标。在实践能力训练项目设置中,先根据“认知领域”5个子目标(概念化、理解、应用、评价和综合)设计基本应用能力训练项目和对应的评价点;然后再根据“动作技能领域”5个子目标(知觉、模仿、整合、创作和熟练)设计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项目和对应的评价点。

在实践应用能力训练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企业经营业务实际相一致,为学生创造职业场景环境与氛围,充分地利用“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设计训练项目及评价点,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已经不是传统的灌输者和被灌输者的关系,而是体现在会计实践中的“角色差别”。在场景式的实践训练中,学生可能是会计人员,教师可能是审计人员;学生可以扮演会计流程中的所有“人物”,教师只是组织者或评判者。作为实践训练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必须在平时对有关关键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在实践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职业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就业能力上,构建评价方法与评价项目,改革评价方式与方法,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过关制评价法

基于过关制的实践教学评价,采用训练和评判一体的方式,即每一个实践训练项目和评判构成一个子单元,各个子单元按照实践训练目标可连接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大的单元。如基础会计中的第一个实验项目:“记账凭证的认识与填制”构成一个单元,只有当这一单元实践教学内容完成才进行评判,不合格者须对相应的实验训练项目内容再训练、再评判,直到合格为止。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习问题的累积,即采用“过关制”。“过关制”就是把前一个单元的考核成绩作为进入下一个单元训练的通行证,即作为进入基础会计的第二个实验项目:“账簿识别与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通行证。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增加项目训练的压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克服“训练不努力,考前大突击”的问题。也可设计更大的单元,即按课程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应用、高级会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过关制”的实践教学评价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弊端,对学生学习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驱动力,使学生学习目的、方法更加明确,训练效果更加突出。

实践练习法篇5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时间与强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采取职业技能“课外训练课堂化”的运行模式,将教师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解、细化,将适于自主训练的技能如语音正音、英文书画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等分项训练,以部为单位进行训练,这样就优化了课堂理论教学、课外专业技能、职业技能以及实践教学技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创新了训练模式,建立起集职前职业训练、评价,职后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及训练架构(冯展极、李晓凤,2010)。本文依托外国语学院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这一平台,以其中的课堂教学部为载体,对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自主训练情况进行研究,旨在解决教学法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得不到充分训练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实践训练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师院校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来看,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在课程设置导向、训练途径和实践模式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课程导向:重理论知识轻技能训练

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受到重视,“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扩展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如“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学生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等,课程更加细致、系统,针对性更强,但是教师培养还需要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英语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往往被归入“英语教学法”课程,但限于课时、传统和教师培养者的理念,英语教学法课程往往偏重理论传授,如各种教法流派、教学理念等,压缩或省略教学技能训练,这将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能力。

(二)训练途径:重社团比赛,轻系统培训

师范生职业技能是指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依据教育教学理论,运用教育专业知识,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专业技巧和能力(潘绍兵,2009)。技巧和能力必须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师范生只有接受系统的实践锻炼和强化训练,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高师院校普遍将学科专业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强化往往依靠学生社团组织比赛,但由于比赛的人数限制,学生得不到普遍锻炼。而且学生也得不到专业老师的系统指导,进步不明显,成就感不强,因此积极性很难保持。

(三)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造就师资的方法,认为教学做合一是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马啸风,2003)。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技能培养离不开专业实践环节和综合实践环节,包括第二课堂活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及教育实习活动。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实践环节,部分院校也仅对师范生进行一些常规的实践锻炼活动,如教育实习活动,实践模式十分单一。教育教学实习工作的开展由于实习时间短,使实践环节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在校期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锻炼,直接导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自主训练模式

(一)自主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训练中心有严格的入部规则和组织形式。课堂教学部属于中心设立的七个训练部之一,遵守中心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根据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需求在入部考试、登记、入会、日常训练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要求。

1入部规则

为强化学习动机,加强竞争意识,中心制定了严格的入部规则,学员需通过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进入部内学习。

课堂教学部的考试形式主要为面试,要求每名学生准备一段10-20分钟的中小学课段进行展示,由指导教师和部长共同评判,选择具备一定教师素质和培养潜力的学生,以期待他们能通过短期的、强化式的、教师指导下的自主训练得到迅速提高。为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也为其他同学进行示范,带动更多同学自主训练的热情。

在入部之初,每名学员需填写会员登记表,除基本信息外,登记表中还包括对学员教学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学员预期学习效果及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训练等的调查。课堂教学部结合学员的情况以及需求,制定自主训练计划,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组织形式

外国语学院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校社团组织,由外国语学院负责,并有专门教师负责中心日常管理工作。中心下设七个训练部,每部设部长一人、副部长一人,负责本部门日常工作的开展,团结、带领本部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每个训练部还配有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员训练。

课堂教学部部长主要负责选拔学员、制定训练计划、组织活动,副部长主要负责学员考勤、日常管理、配合部长组织活动。每期学员25~30名,分为5~6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一名,在自主训练和各项活动中监督和鼓励组员,以提高小组的合力。

为确保学员的学习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心制定了学员奖惩制度。

(二)自主训练内容

自主训练是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训练目的的活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后,需要做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将教学理论内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提高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一步训练教学技能。

自主训练内容主要面向初中英语教学,是根据教学法课程对教学技能的分类来划分的(见表一),是对教学法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自主训练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大三、大四已经开设了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学生,重点训练学员的教学技能,弥补教学法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得不到充分训练的不足,使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1常规教学技能

常规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训练而逐步形成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常规技能(冯展极,2006)。自主训练活动主要选择教案编写技能、说课技能和试卷分析技能等进行训练。训练在教学法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着力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深化学生技能的层次。如对教案编写技能的训练,首先训练三种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的具体设定,以保证教学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教学时间能得到合理分配,解决学生在教案书写中常见的教学目标大而空、重点难点找不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训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在教学步骤中的体现,以避免教学目标与教学步骤脱节的问题。

2辅助教学技能辅助教学技能的运用能创设情境,带动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英语。自主训练活动主要训练英文游戏辅助教学技能、英文歌曲辅助教学技能、简笔画辅助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技能等。如:组织英语教学游戏过程中,训练学生使教学任务与游戏任务基本吻合,教学任务在游戏活动中得以完成。

3课堂教学技能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训练而逐步掌握的。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教态练习、课堂用语练习、板书设计技能、微课技能、语篇教学技能和语法教学技能。在自主训练中,语法教学技能是训练的重点及难点。在训练中,首先,指导教师对初中语法脉络进行初步梳理。第二,要求学生讲解中考英语试题,讲题时遵循三个原则:准确、清晰、透彻。最后,小组合作重点研讨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语法,选一项重点语法进行20分钟的教学展示。经过分层的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法知识更加扎实、系统,语法教学技能也得到了强化。

(三)自主训练方法与形式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所以,教学技能自主训练的方法以练为主,运用“三明治训练法”,即“训练-指导与反思-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训练中,以部长组织学员自主进行教学训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辅导与学生自主训练有机结合。

1学生自主训练为主

自主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由部长负责组织活动、安排训练、考核评定等一系列活动。学员入部后,部长将学员进行分组。训练主要遵循“训练-指导与反思-训练”的过程:首先由学生展示对本次训练主题的理解和准备,多数以课段形式呈现;展示后,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指导;之后,部长根据自主训练计划带领学员开展以竞赛为主的活动。

自主训练的另一个特点是指导教师和部长共同设计各个层次的任务,由部长带领学生进行训练。如在课堂用语的训练中,自主训练的任务主要包含5个层次:第一,确定需要掌握的基本课堂用语50条,这50条课堂用语由指导教师和部长共同确定,既能保证课堂用语的准确使用,又能控制难度,适合学生背诵;第二,由部长设计课堂用语竞赛,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也保证学生背诵的准确性;第三,由教师设计模拟课堂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将课堂用语应用到教学中提供实践机会;第四,部长将学员教学过程录像,学生当堂进行观摩,分析课堂用语使用方面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指导教师进行总结;第五,针对问题集中的部分再次练习。经过部长带领的自主训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训练效果明显。

2教师指导为辅

在课堂教学部,学员的集中训练始终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教师在训练中起到辅助学员练习的作用。每次训练约1/4时间为教师指导时间,指导教师根据学员自主训练计划,制定相应的教师指导方案。训练前,教师为学员指出训练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自主训练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并适时给予学员一些评价;训练结束后,教师根据训练中学员的普遍问题进行总结,帮助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课堂教学技能。

3其他实践活动为补充

英语教学法与中小学实际教学脱节,也是毕业生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课堂教学部还组织中小学实地观摩、与中小学生联谊等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所要达到的技能训练的要求和标准。

(四)自主训练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自主训练中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员结业成绩是将平时训练成绩与最终的考核成绩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形成性评价是在平时的自主训练中进行的。每次自主训练活动学员都会取得相应分数,依据学员的训练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或扣分,主要包含三种评价方式:指导教师点评、学员之间互评和学员自我评价。在这三种评价方式中,又以学员间互评和部长对学员的点评为主。这对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一种促进。指导教师的点评则是对学员提出的具体建议,以及对训练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的讲解,而学员的自我评价则是学员对于自身的认识,找出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每节课学员获得的分数将在期末结业时汇总,与结业考试成绩一并计入结业成绩。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训练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训练全过程的检验。每学期训练结束后,将进行结业考核,考核内容一般为说课或微课,由教师评判。指导教师根据学员水平给出结业考试成绩。结业考试成绩(40%)与学员的平时成绩(60%)构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合格的学员可获得中心颁发的教学技能合格证书。

大庆师范学院实行“双轨双证制”,“双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两条轨道,“双证”即毕业证与教师职业技能证两种证件。考核通过的学员可以领取该项目的单项训练合格证书,并继续参加其他项目的学习与训练。最终训练中心各项训练项目学习、考核均期满合格的学员,将获得大庆师范学院颁发的外国语学院职业技能训练等级证书。持职业技能训练合格证书可免考相应的外国语学院教师职业技能课考试科目。上述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与实践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冯晓燕.美国“高质量教师”引发的争议及启―――基于“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的立场[J].基础教育参考,2008(11):29-33.

[2]冯展极.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冯展极,李晓凤.教师职业技能课外训练课堂化模式探究―――以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8): 83-85.

[4]李爱秋.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色与启示―――以美国伊利诺大学(UIC)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例[J].教育科学,2009(6):79-84.

[5]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孟令坤.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行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4-55.

[7]潘绍兵.高校师范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6):78-81.

实践练习法篇6

关键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前言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2006年由20所试点高校首次进行招生,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的趋势,有利于积极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国家自2009年开始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努力从根本上改变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攻读学术学位为主的局面,并力争到2015年,使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各占50%。随着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规模的壮大,到2010年全国已有62所高校开始招生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新形势下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进行培养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课程设置方面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不够完善。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分析研究

如表1所示,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和竞赛组织这四个领域。资料显示这几所高校只有沈阳体育学院有竞赛组织这个专业,其他学校尚未涉及这个领域。东北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只有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这两个专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追求科学健身,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合理科学的健身。因此其他高校可以增加社会体育指导这个专业领域,同时还能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让那些对社会体育指导感兴趣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

表1部分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的专业领域

专业领域学校类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

指导竞赛组织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鲁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在各个领域下又设置了不同的研究方向。见表2:

表2上海体育学院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教育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研究运动训练一般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体育理论与基本方法体育教学研究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体育教育社会学研究竞技体育的社会学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户外与极限运动项目开发与推广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应用与开发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2.2不同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研究

2.2.1公共课

10所大学在公共课方面的比较,调查发现: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这些高校的公共课有四门,分别是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计算机,上海体育学院、宁波大学的公共课有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计算机和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这五门公共课。上海体育学院有统计分析与计算机课、鲁东大学有网络应用技术课,这些课的设置比计算机这门课更具体、更容易让学生学到一些具体的知识。与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同的是浙江大学,它的公共课也是四门,但不同的是这四门课包括英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还有一门公共素质类课程的选修课。

2.2.2体育教学

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及北京师范大学这几所学校的体育教学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五门课程,分别有体育课程导论、体育教材教法、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山东体育学院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学体育教学概论和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现代学校体育专题;山东师范大学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人类运动发展与促进。浙江大学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体育科学研究法、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体育教学论、球类教学理论与实践、田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操教学理论与实践、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

2.2.3运动训练

浙江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宁波大学、鲁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有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运动训练科学监控、运动上病的防治与康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这五门课程。与此不同,东北师范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还设置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这门课;山东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运动心理学进展、运动人体科学专题和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海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题;浙江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科学研究法、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与实践、球类训练理论与实践、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体操训练理论与实践、武术训练理论与实践。

2.2.4社会体育指导

浙江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这部分学校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有社会体育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大众体育管理、运动休闲项目概要这五门课程。山东体育学院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锻炼心理学、社会体育指导理论与实践、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海体育学院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现代学校体育专题;山东师范大学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社会学研究和社会体育心理研究。

2.2.5竞赛组织

沈阳体育学院的竞赛组织领域核心课程有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导论、体育管理理论与实务、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体育法与伦理。曲阜师范大学的竞赛组织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运动竞赛理论。

2.3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

表3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环节比较

学校类别教育实习内容学分宁波大学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调查研究。实习时间为半年(必要时可以延长到一年)教学工作实习要求学生一般每人听课不少于2周,从事课堂教学一般不少于15周,参加教学评议不少于5次。从事1个班(一般是任课班)的班主任工作,开展班主任工作实习活动,实习班主任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0周。8浙江师范大学顶岗实习包括见习与实践1个学期,见习不少于10次课(20学时),实践教学不少于4次课(8学时)。本科专业实习管理,协助带队教室做8周的本科生教育实习管理工作,完成2期实习队刊、3次以上听课记录。专业技术实训,不间断学习或训练一个学期。学术活动,参加6次以上(含6次)学术活动。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检索或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获得相关资格证书。8东北师范大学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教学实践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等实践形式,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8山东体育学院教学实习或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4上海体育学院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实习,实习时间为6个月;第二阶段为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习时间6个月。实习结束后撰写实结报告。8沈阳体育学院实习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鲁东大学实习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或训练实习与科研技能训练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在实习期间应参加不少于8次的有关学术活动。8浙江大学实践实习,每周2学时以上,总计时间一年,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践总结。8山东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社会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实践等实践形式,其中校外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10周,校内专业教学实习不少于20学时,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由表3可以看出,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对学生的实践部分做的比较详细具体,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的实习时间为半年,其他高校的实习时间均为一年,但宁波大学根据需要可将实习时间延长到一年。宁波大学与山东师范大学的实践环节中包括了班主任工作实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而且还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学实践课的学分都是8学分,只有山东体育学院的是4学分,实习结束后都要求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3、结论

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和竞赛组织这四个领域。大部分高校设置的公共课都大同小异,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各专业领域根据特点不同,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这10所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制订了不同的实践内容,实习的时间大多是一年。实习合格所得的学分是8分,只有山东体育学院是4分。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资料汇编[Z].2011年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2011,(11).

[2]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3).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05]8号,2005.

[4]谭政典,周兰君.中、美、日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3,20(4):18-20.

[5]魏德样.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报,2011,27(4):6-8.

[6]高玉英.新形势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72-74.

[7]曹健.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94-96.

[8]周珂等.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15-117.

实践练习法篇7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育训练;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训练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载体体现,是教学方法的直接运用,是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教导机构作为部队军事训练的继续教育中心,随着信息知识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速,官兵的教育观、人才观、实践观、学习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注重人才培训的能力素质、思维方法、创新发展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种继续教育人才培训标准的转变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

一、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训练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是教员填鸭讲解、学员被动学习、教学训练方式单一、忽视能力培训的模式,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科技时代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模式对于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提高任职培训的质量效益越来越受到影响。

(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员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注重教员知识的传授,追求知识量的填充式增长和鼓励学员模仿复制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员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学员知识量自生式的增长和自主创新素质的生成发展。这种传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多为教员知识的灌输,学员和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深层次的教学互动较少,极大地约束了学员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教员专业技能的发展。

(二)强调教员的主导,忽视了对学员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强调并注重研究教员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强调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体现教员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宰地位,对于如何引导学员发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所忽视,没有体现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特征和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教员主宰教与学的现象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非常普遍,没有对学员主体学习的兴趣加以培养和发挥,从而导致了学员在继续教育期间处于被动地位,教与学不能做到相辅相成,教学相长,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显得缺乏生机。

(三)关注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

在继续教育中都关注多讲解方法,而且要讲管用的方法,却忽视了理论知识对工作方法的指导作用,这种忽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联系,而没有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度层次,缺乏对知识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的讲解和指导,从而导致了教员就方法而讲方法、学员就方法而学方法的现象出现:教员对课堂的方法讲授仅仅停留在方法复制、体会认识、经验感授、现象解释,没有给学员以理论传授、实践借鉴、思维启迪,学员虽然已经学过相关具体方法,但是遇到具体问题还是感到一片茫然,解决不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甚至不知如何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对其加以解决。

(四)发挥课堂的作用,忽视了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传媒的不断出现,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训练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使教育训练呈现出了教学个性化、知识信息化、学习合作化、训练摸拟化的新特点,同时又为网络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从目前部队训练机构办班培训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来看还比较单一,在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等进行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运用力度不够,多媒体精品课件不多,模拟仿真训练较少,利用局域网和可视系统组织网上教学、远程教学与院校相比差距较大。

二、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训练模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传统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创新日益成为部队训练机构关注的热点、探索的重点、突破的难点,尽管呼声强烈,积极探索,但模式单一、信息闭塞、技术含量不高似乎已成为制约教育训练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

(一)人才观滞后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根本原因

滞后的人才观没有将知识、能力、创造力加以有机融合,而进行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正是这种集知识、能力和创造力于一身的新型军事人才,从而导致在人才培训目标、人才培训理念、人才培训内容、人才培训方法、人才培训机制、人才培训要求等方面与科研试验任务、部队建设实际、官兵成长成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2010年国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志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同志也强调:“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这充分说明新的人才观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能力,着眼人的创新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观偏离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关键原因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员和学员关系,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员中心”论,学员则应当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认知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主宰着教学活动的一切,使得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也不能走另外一个极端——“学员中心”论。过于强调学员在教育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员的主导作用,也会影响教学质量效果。所以,在新的教育训练环境下,教员与学员发挥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其相互间的关系应当是并行促进关系,教员的教学主导作用要促进学员主体作用发挥,学员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能偏离于教员主导作用之外。

(三)实践观弱化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主要原因

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突出实践的主课作用,是教导机构教育训练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对于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促进知识向实践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训练机构在教育实践环节上加大了调控力度,也加强了教员到基层进行代职锻炼、到部站进行调查研究等一系列实际举措,但由于教员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倒挂”现象比较突出,教员任职经历单一、基层实践经验少、具体问题接触少、专业实践操作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和开展。突出实践特色,直面部队需求和基层的实际问题,并将教学内容与部队情况、现实问题以及教员工作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根本途径。

(四)学习观不强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直接原因

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新经验,是完成教育训练任务的保证。从训练机构教育学习情况来看,虽然对理论知识学习、业务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高科技知识学习等学习抓的紧,但按照“教学、教研、教改”三结合和“项目、成果、人才”一体化学习不够;结合教育训练培训任务、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现实问题课题研究、教育技术方法运用等方面做的还不够深入具体;一手抓学习、一手抓教学,学习教学化、教学学习化还缺乏具体抓手。有的专业教员知识结构还不够合理,对于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学员学习融合结合不好,所学专业与目前承担继续教育授课任务不相符。

三、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创新的主要对策

信息时代下知识获取和现代教育理念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效率质量,而且也能促进传统教育训练模式向更科学、更开放、更高效的方向转变,从而进一步实现继续教育人才培训能力素质的提升。

(一)建立“专题授课、研究讨论、互动交流”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量迅速增长、知识量迅猛增加和网络信息广泛应用的今天,知识和信息随处可见,让学员花费大量精力去“复制”记忆海量知识的做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在信息海量传播的今天,学员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要远比单纯地接受知识、复制知识更为重要,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应是目前部队训练机构教育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大力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安排课题、设置专题的形式,进行专家讲课、专题讲授、专题辅导,让学员掌握任职岗位工作重点,明确培训学习内容重点,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研究讨论、互动交流的形式,在教员的组织和引导下,为学员提供问题研究平台和学习交流环境,进一步消化吸收课堂学习内容,真正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二)建立“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模拟演练”一体的训练模式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单一呆板,缺乏活力,无法激起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当在教育训练方式方法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优势,采取多种多样、开放灵活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坚持专职教员、兼职教员和相关学员授课;另一方面还要坚持“请进来”的办法,邀请部队机关领导、基层优秀主官、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讲课,开阔学员的视野,增强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课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实践训练因素,拓展实践训练方式,强化学员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提升创新能力,达到训练效果。加强模拟演练环节,进行情境设置演练,将发现的问题反馈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三)建立“任职培训、部队实习、参观见学”联合的组织模式

训练机构是部队人才培训的继续教育中心,重在对学员进行任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规范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方法,提高胜任本职工作岗位的能力。随着教育训练职能的不断拓展、专业技能的不断加强,仅靠训练机构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继续教育的任务完成。所以,要开展联合培训的组织模式,与部队相关单位建立教学合作关系。要重视实际教学和参观见学,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实践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强调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环节,加强学员到部队进行实习、到有关单位进行参观见习,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与部队建设对接、融合,使学员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继续教育的综合化、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四)建立“知识考核、能力测评、素质展示”多维的评价模式

对于培训学员的成长成才进步来说,获取知识结果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方法和体验?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应建立多维的评价模式,采取多种手段评价学员掌握知识程度,多层次评价学员能力结构,多渠道评价学员素质结构,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评价设计上由注重“结论获得”转向侧重“过程参与”,引导学员积极参与教学的进行过程,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想定、案例编写、论文撰写、第二课堂活动等手段使教育训练过程真正成为学员主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参与并体验相关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员掌握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其学会思考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信息工程大学主编.教学与研究[M].郑州:信息工程大学,2009.

实践练习法篇8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注重实践,改变了传统的至今仍为许多师范院校沿用的重知识传授、轻实践的做法。理论与实践并重,使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教师技能娴熟,一毕业即成为合格教师。注重实践,切中“缓苗”之弊。“缓苗”的主要表现是:新教师的理论功底扎实,但口头表达能力和板书能力较差,而讲和写的技能是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的。这就要求加大实践力度,着力培养教师技能。为此,“模式”提出了“七步”实践的模式。“七步”对于传统的一次性实习,是个重大突破,“七”之多表明了“模式”对实践的重视程度。

具体表现在:在校内阶段,有五个步骤。与教法理论课并列,开设教学技能实践课,包括讲演、书法等等;仅有校内练习基本功等是不够的,还要走出校门,在中小学学习教师的实践,即“见习”;经过一段技能训练和见习,进入模拟教学阶段,即师范生分别模仿中小学教师讲课和中小学生听课,边讲课边录像,将师范生的讲课录像与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等相对比,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在备课、看录像的基础上,可以试实习,尝试讲课,讲课合格者可以试当班主任;之后,在总结教学实践课的过程中,注重树立标杆,由一系列“选优”组成。小组优秀者参加班讲课比赛,选出“班优”;“班优”者,参加系讲课比赛,选出“系优”;“系优”者,参加学校讲课比赛,选出“校优”。对于校系先进生的成功经验予以推广,号召全校师范生学习。不但注重选拔在校优秀实习生,而且不断发现本校往届优秀毕业生。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其先进事迹及其成因。当然,也从在校生和往届生中发现问题并找出对策。成功经验予以推广,发现问题予以解决,即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实习等。通过上述技能训练、备课、见习、试实习和学习往届生等,师范生的素质提高很快。接着就是收获阶段,包括校外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两个实践。校外“顶岗实习”,由优秀师范生承担。而较差的同学,则留在校内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包括技能训练,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着力加强薄弱环节,之后,讲课。讲课后,每课一评,师生讲评结合,以评促讲,以讲带评,评讲的水平都得到提高。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的指导。所谓适时,就是要及时对优秀者和好做法予以表扬,对于重要问题提出对策;所谓适度,就是批评和表扬都要科学、准确,达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注意凡是师范生能说的和能做的,一律由师范生去说去做,教师不得包办代替,因而给师范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经过评讲的若干反复,使差生的讲课水平很快提高。不少同学的讲课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老练和成熟,让人觉得仿佛已在讲台上任教多年。之所以取得如此之好的成绩,首先在于“模式”适应了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主要是技能性职业,而技能是通过连续的、循序渐进的、反复的实践取得的。老教师的水平比年轻教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经历了多年的技能演练。需要明确的是,高师院校的学制虽有限,但师范生年龄处于精力高峰,而且精力最容易集中,完全可以在二三年的时间里学到毕业后数年难以学到的东西。其次在于加强实践,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逐渐深入。学习了教法理论,钻研教材,仍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法理论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备课、见习、试实习乃至实习,才能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况且,学习教法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师范生讲好课,而一个人讲课是否优秀,只能通过实践锻炼和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学习教师技能和检验教师技能的水平,升华对理论的认识。同时,也通过实践校正理论,指出理论的狭隘性、肤浅性,从而完善和深化理论。完善的理论又进一步指导实践,使实践在更高的层次进行。实践是重要的,在实践中,师范生不仅经过生动的、直观的、有目的地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过程;而且经过身临其境,并且是身体力行。从一般教师技能训练到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从专业教师技能训练到试实习,从模拟教学到教育实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训练过程。

在实施目标的手段上,理论与实践统一是指针,理论指导和典型示范是其重要体现。典型示范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理论指导解决为什么这样做,使师范生知其然和所以然,从而增强参加技能训练等的自觉性。加强实践,绝不是忽视理论,而是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为,理论越是能指导实践,越能调动师范生学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强了理论学习,打好了理论基础。但仅有理论指导,对于搞好技能训练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典型示范。典型范例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优秀师范生的汇报课,高校教师的课,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师范生认识如何上课的效果更佳。在各种示范课中,对师范生影响最大的是高师院校教师的课,其语言、板书、一招一式的教态都无时不在地影响师范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因此,要缩短师范生“缓苗期”,必须从高师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入手,抓好院校的师资进入关是最重要的,还要有激励和竞争机制。激励就是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制度;竞争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工作竞赛,优胜劣汰。用高素质的高校师资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师资,用高质量的高校课程带动中小学课程的质量。师范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进有方向,改有所得,从而缩短“缓苗期”,快出合格师资。

二、师与生的统一

在实施实践的主体上,重视调动教师和师范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力培养合格师资。出现“缓苗期”的原因除了缺乏经验和技能以外,就是缺乏对中小学生的了解和认识,诸如不了解中小学教学的特点、中小学生的文化、心理状况,而传统的一次实习,到中小学来去匆匆,是难以全面、准确的认识这些情况的,甚至是刚刚有点认识,但实习也将结束。因而,有必要在实习之前,增加见习和试实习,以便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生和学习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对中小学生来说,师范生是“教师”,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师范生仍然是“学生”。师生统一,是指师范生在见习和实习期间虚心向中小学教师请教,这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这时两者仍然是师生关系。教师教学生天经地义;师范生请教教师,理所当然。而毕业后,师生关系演变为同志关系,教师或老教师不愿意教,恐怕教了“学生”、饿了先生;同时,青年教师也羞于开口,怕老教师瞧不起。二是实习生留在实习学校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不存在徒弟对师傅的威胁。师生统一,还指师范生对中小学生的了解,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班级的情况,以便因人制宜、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地确定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案及治班方法。为了尽早了解中小学生, “模式”主张在第一学期结束后的寒假即开始见习,开始了解小学生,产生共同语言,建立师生感情。这样,师范生既教又学,教学结合,教学相长,以学促教,以教带学,教学融合,从而尽早实现角色转换而进入教师状态,显然利于缩短“缓苗期”。

师生统一还表现为高校教师与师范生的多样化统一。一是高校师生共同努力提高,包括教师的导,师范生学和练,以及师生讲、师生评,共同提高。二是教师指导师范生实践,如批改教案等,全身心投入。做到课上教,课下导。既言教,又身教;既教理论,又演示和指导技能。全方位教学,最终实现师范生基础理论和教师技能全面发展。

三、校内外的统一

在实现目标的场所上,坚持校内外统一。加强实践是“模式”的核心和原则,通过校内外两种场合实施。校内实

践,诸如基本功训练、备课、模拟实习等,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校内实践,缺乏实战环境,师范生难以进入“实战”状态,一旦“出战”,则可出现“缓苗”现象。因此,需要校外实践如见习、试实习和实习,校内实践侧重基本功训练,这是校外实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校内实践基础打得越好,校外实习就越可能成功。凡是校内基础好,校外实习又很投入的师范生,实习都是成功的。因此,校内外实践都要抓好。解决中小学接受实习生困难的问题,需选派优秀师范生去实习,这类师范生基本功扎实,讲课水平较高,能够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对于基础较差的师范生,留在校内实习,对于基本功差的师范生,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短项。之后,这些“留校生”的水平有所提高后,方可派出实习。至少可以派回其中小学母校实习。通过校内外实践,实现了学和用的统一。技能训练和备课、讲课等试实习是“学”,实习是用,学是基础,用是目的。在校外,合格生实习;在校内,差生训练,提高达到合格的水平后,其可以进入实习基地实习。

四、课上课下的统一

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上,把课上和课下统一起来。缩短“缓苗期”,主要是通过校内教学完成的。课上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后者包括技能训练和示范课。课上的特点是教师的理论教学及其示范,体现理论性,规范性(符合教学规律),实践性或操作性,连续性(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过渡自然),典范性(抓好师生的典型示范),多样性(针对不同师范生提供不同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方法),应变性(有应变措施),系统性(即教育理论和技能训练均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课上,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布置课下训练内容。课下主要是基本功训练,如演讲、练口才、练书法和加强胆识。加强胆识训练的基础是具有过硬的理论水平和高超的教师基本功。课上指导课下,对师范生来说,课上是接受理论,课下是实践;课上统一听课,课下各自为战。各个师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侧重的练习,包括弱项或强项的练习,对于优秀师范生要把强项加强,对于差生要把弱项变强。教师可根据一般情况确定统一的标准;同时,对于尖子师范生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差生提出合格要求。实现普遍合格和优等生更好的目标。为此,在课下训练过程中,要实行优等生带差生,一帮一、二帮一,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五、德与能的统一

推荐期刊
  • 实践
    刊号:15-1002/D
    级别:省级期刊
  • 检察实践
    刊号:11-5462/D
    级别:部级期刊
  • 药学实践
    刊号:31-1685/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新闻实践
    刊号:33-1387/G2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