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出口贸易情况8篇

时间:2023-06-01 08:53:29

出口贸易情况

出口贸易情况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石油设备;出口

引言

目前全世界生产石油的国家有40多个国家,而石油设备的生产只集中在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少数国家,而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石油设备制造历史,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与国际市场不接触。随着我国石油开采设备不断优化,石油开采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石油开采力度也不断增强,可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中国的石油资源有限,对石油设备需求量不会大幅度增多。石油设备生产企业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同时,对于融入国际市场的石油设备,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升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1.当前国际贸易形势

在经济与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际形势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1.1经济知识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各国都非常重视高新科技,加上各国都极力维护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迈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贸易也成为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服务平台,完成产品,商品交易,货款支付等一系列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1.3两极化分配的国际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利益依然有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别对待,发达国家依然站在主导地位,也因此两者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对中国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务院也越来越重视外贸工作的实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要大力推动外贸的稳定发展,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国际市场份额,培养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新优势。

2.当前石油设备出口现状

3.石油设备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石油设备制造业随着石油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无论是新产品的产值,还是出口的交货值都有跨越性的增长。但在光艳的数据下,石油设备出口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阻碍。

3.1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而我国石油设备比较简单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开发出具有高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存在很大困难,根本不能满足石油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与其他石油设备制造大国相比,缺乏竞争力。

3.2 企业数量多,竞争力强。

国际贸易的网络化,使得石油设备出口行业变得相对简单,使得更多的石油设备企业有条件进入此出口行业。企业数量多,加强行业了的竞争,甚至不可避免产生恶性竞争。某些企业甚至为了降低设备价格来赢得竞争而不惜忽略设备的质量,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在国际贸易的信任感,从而影响了石油设备出口的发展。

3.3 贸易结构不合理,较少的贸易利益

国际分配贸易利益的过程中,依然有着区别。中国在全球价值低端的地位决定了其获取不了多少国际利益。再加上,中国还不能拥有过多高新技术的比重,贸易结构不十分合理,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不能找到产品贸易的平衡点,也相应减少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

4.针对石油设备出口提出的建议

要想石油设备出口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提高产品的质量、合理的出口渠道和正确的贸易结构等方面入手。

4.1 致力于高端设备制造

产品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而好的产品才是行业发展的支撑。石油设备制造是

一项具有非常高技术性的行业,其技术就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想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就要加大力度研究出具有高新技术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不断创新,持续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才能满足更多的需求。

4.2 完善设备出口方面法律

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国际贸易网络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网络贸易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并完善一定的法律、法规是当前不得不解决的任务之一。只有制订一些与石油设备出口相关的政策,鞭策企业按着一定的规章进行工作,不得违法,减少恶性竞争,才能保障设备出口行业健康发展。

4.3 参与国际贸易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也是加剧了国际贸易的竞争。我国要想在矛盾日益激烈的贸易过程中,维护我国的外贸利益,不仅要参与国际贸易中去,还有融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贸易形象,与各国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维持贸易活动,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出口贸易情况篇2

关键词:对外贸易;区域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资源类产品;技术装备;船舶;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127

一、我国省域对外贸易总体形势分析

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缓,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局面,我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地区外贸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在提升质量、提高效益、优化结构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一)外贸出口形势

从总量看,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国际销售网络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定优势,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当前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东部地区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更强,因此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点区域。2012年,我国外贸出口排名前9地区共完成出口17,263.5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4.3%,除辽宁省属于东北地区外,其他8个全部为东部省份。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位列前四,出口额分别为5,740.5、3,285.4、2,245.5、2,067.4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9%、5.1%、3.8%、-1.4%;占全国比重均超过10%,分别为28.0%、16.0%、11.0%、10.1%。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9名省份排名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我国外贸出口的区域格局已经趋于稳定。其他22个地区排名变动明显,其中重庆、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出口增长较快,排名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重庆、河南、安徽分别完成出口385.7、296.8、26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4.5%、54.3%、56.6%;排名分别为第10、第5、第2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11、5、2位。这些地区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与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2012年重庆、河南、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3.6%、10.1%、12.1%,远高于全国7.7%的增速。

此外,黑龙江省出口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明显,排名下降幅度很大。2012年完成出口144.4亿美元,同比下降18.3%;排名第19位,较2010年下降了7位。

(二)外贸进口形势

从总量看,由于我国外贸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有“两头在外”的特点,东部地区出口总量大,需要进口的能源、原材料相应也较多;同时,目前东部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带动了对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因此,2012年我国外贸进口排名前9的区域格局与出口基本相似,以东部省份为主,只是地区间排名有所不同。9个地区共实现进口15,834.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7.1%。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位列前四,进口额分别为4,097.9、3,483.8、2,298.5、2,194.9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4%、5.4%、0.9%、-3.3%,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2.6%、19.2%、12.6%、12.1%。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9名省份排名基本稳定,其他22个地区排名变动明显。黑龙江、河南、重庆等地进口增长较快,排名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黑龙江、河南、重庆分别实现进口233.9、220.7、14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2%、64.9%、56.1%;排名分别为第10、第11、第15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5、8、11位。其中,黑龙江省区位优势独特,目前已成为我国对俄开放的“桥头堡”,2012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由2011年的189.9亿美元增至213.1亿美元,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量的1/5以上。

此外,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抵御外部冲击的力量仍然不足,部分中西部省份进口排名下降明显。其中,安徽、江西、山西排名下降幅度较大,2012年分别实现进口125.4、82.9、70.2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9%、-13.5%、-13.8%;分别排名第18、22、24位,较2010年下降了5、6、6位。

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形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在一些拥有传统优势的东部沿海省份以及经济飞速增长的中西部省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有回暖趋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从总量看,我国各省(区、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集中在少数几个东部沿海省份,其他地区与这些省份差距较大。2012年,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排名前三,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35.2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3.8%。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分别完成出口2,213.8、1,315.6、905.9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3%、1.8%、-2.8%;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6.8%、21.9%、15.1%,而第四名北京市仅为190.2亿美元,占比不足4%。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是我国传统的高新产业集聚区,集中了大量的资金、人才、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优势明显。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以及第4、5位的北京和天津两市排名基本没有变动。其他26个地区排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四川、河南、重庆等三个中西部省市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四川、河南、重庆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4.8、163.2、14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1.4%、191.4%、155.8%;排名分别为第6、第7、第8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4、11、7位。

究其原因,四川、河南、重庆三省市分别属于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近年来这三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很快,带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其中,四川省成都市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领域都已经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产业基地;重庆市发展内陆加工贸易模式,引进惠普、宏、华硕、思科等龙头品牌商,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领域发展迅速;河南省2012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720亿元,同比增长18.3%,河南许继、中信重工等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形成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完成出口144.4亿美元,同比下降4.7%;排名第10位,较2010年下降了5位。

(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从总量看,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区域格局与出口基本保持一致。2012年,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排名前三,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进口3,604.2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1.1%。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分别实现进口1,859.5、921.7、823.0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5%、1.5%、9.6%;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6.7%、18.2%、16.2%,第四名北京市为298.6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5.9%。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7位地区没有变化。其他24个地区中,与前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情况相似,河南省和重庆市排名上升势头迅猛。2012年,河南、重庆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28.2、83.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2.2%、112.8%;排名分别为第8、第11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13、7位。说明河南、重庆两省市高新企业的快速发展,也相应提高了对国外相关技术、设备的进口需求。

东部地区的浙江、河北两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浙江、河北分别实现进口87.5、11.2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6%、-32.6%;分别排名第10、第21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2、6位。浙江省民营经济活跃,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融资能力都面临很大挑战。河北省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比较集中,面临的节能减排、环保压力逐步加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浙江、河北两省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

三、机电产品贸易形势

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企业经营环境不乐观等多重压力下,我国东部地区仍然保持机电产品对外贸易优势,少数中西部省份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一)机电产品出口

从总量看,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机电产业在规模和技术上拥有传统优势,企业风险规避能力更强,在目前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东部省份发展相对较好,基本保持低速增长态势。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排名前8地区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完成出口10055.1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5.3%。其中,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完成出口3894.6、2175.0、1453.9、959.1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3%、4.7%、-2.0%、3.8%,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3.0%、18.4%、12.3%、8.1%。除了上海市较2011年减少了29.5亿美元外,其他7个省市机电产品出口均实现稳步增长。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8名东部省份排名没有变化。其他23个地区中,重庆、河南机电产品出口排名提升幅度较大。2012年,重庆、河南分别完成出口259.5、19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6.9%、130.5%;排名分别为第9、第12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4、8位。重庆、河南机电产品出口的良好增长态势,与这两个中西部省市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摩托车、通机产品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

黑龙江、内蒙古机电产品出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分别完成出口43.9、5.3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4%、-37.7%;分别排名第21、第29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6、4位。

(二)机电产品进口

从总量看,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额排名前8地区仍然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实现进口6760.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6.4%。其中,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别实现进口2452.0、1295.5、1288.8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3%、0.9%、-2.3%,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1.3%、16.6%、16.5%。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8名东部省份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地区相对排名有所变动。其他23个地区中,吉林、河南、重庆等地排名上升明显。2012年,吉林、河南、重庆分别实现机电产品进口157.0、156.5、11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5、153.0、66.9%;排名分别为第9、第10、第13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2、11、3位。

安徽、海南机电产品进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分别实现进口31.3、19.1亿美元,安徽同比下降24.0%,海南同比增长6.1%;分别排名第17、第22位,较2010年均下降了4位。

四、船舶出口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产业影响非常显著,目前我国船舶产业的几个重要省份都进入调整期,面临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新船订单不足、成交价格走低、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

我国船舶产业出口的区域集中度非常高。从总量看,2012年,船舶出口排名前十地区完成出口373.3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96.5%,除了辽宁省和湖北省,其他8个全部为东部省份。其中,江苏、浙江、辽宁、上海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完成出口91.9、61.4、53.5、47.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3.7%、15.9%、13.8%、12.4%。这四个省市船舶出口均为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12.3%、-6.9%、-1.9%、-23.7%。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10的省份中,天津市船舶出口逆势大幅增长成为亮点。2012年天津市实现船舶出口11.9亿美元,同比增长298.4%,排名从2010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0位。原因一方面在于天津市船舶出口额与位居前列的江苏、浙江、辽宁、上海等省市相比,基数仍然较小;另一方面,目前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天津市经济增长的龙头,而造船业是滨海新区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底新区临港修造船基地已形成造船能力,天津船舶企业在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竞争力都在迅速提升。

五、农产品出口形势

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贸易摩擦增多、食品安全问题压力加大、国内生产综合成本上升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下,2012年,我国多数地区农产品出口增长较2010和2011年明显放缓。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和区域经贸合作开展状况良好的省份仍有亮点,农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从总量看,201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排名前9的地区共完成出口479.7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6.6%。其中,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别完成出口150.2、75.6、75.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4.0%、12.1%、12.0%;福建、广东同比分别增长9.8%、7.8%,但山东作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大省,受国内外不利环境影响较大,同比下降了2.3%。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9的省份基本没有改变。其中,云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2012年云南实现农产品出口20.5亿美元,同比增长16.3%,排名超过上海,从2010年的第8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7位。云南省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和区位优势,近年来该省重点发展咖啡、橡胶、茶叶、甘蔗、蔬菜、水果、蚕桑、花卉、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农产品出口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其他22个地区的相对排名有不同程度的变动,其中广西自治区值得关注。2012年广西实现农产品出口14.5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排名从2010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0位。目前广西与东盟地区的农业合作发展迅速,2012年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13.1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5.8倍,年均增长21.1%,未来双方区域合作仍有继续深化拓展的空间,在境外产业基地、农业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前景非常可观。

六、资源类产品进口形势

2012年,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实体经济普遍增长乏力,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投资扩张意愿明显减弱,影响资源类产品进口需求。同时,国际市场能源、资源类商品价格基本在低位运行,又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贸易条件。受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化趋势。

从总量看,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良好,对资源、能源的需求相对更多,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仍然集中在东部省份。但是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地区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东部各省进口增长态势有很大差异。2012年,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排名前9地区,除辽宁省外,其他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实现进口7475.3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5.1%。其中,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实现进口2400.7、1096.0、828.8、827.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7.3%、12.5%、9.4%、9.4%。上述四个省市同比增速差异明显,北京、山东同比分别增长9.9%、9.3%,而广东、江苏同比分别下降4.3%、4.7%,这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相符合。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9的省份没有改变,但是从地区相对排名看,山东省超过上海和浙江,从2010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4位,这与山东省实施蓝色经济区战略、海洋产业体系及现代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其他22个地区中,多数中西部省份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受经济不景气影响较大,资源类产品进口排名下滑明显。其中,江西、山西、甘肃分别实现进口56.7、54.1、50.3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3%、-21.8%、-20.3%;分别排名第18、第19、第22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4、4、6位。

七、技术装备进口形势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了对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需求。2012年,超过一半地区技术装备进口实现平稳增长,但是也有部分面临经济发展和转型双重压力的东部省份,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的中西部省份,技术装备进口下滑明显。

从总量看,由于东部地区自身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以及我国实施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目前技术装备进口仍然集中在东部省份。2012年,我国技术装备进口排名前7地区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实现进口5847.6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3.9%。其中,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别实现进口2100.6、1180.7、1180.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0.2%、16.9%、16.9%;广东、上海同比分别增长7.0%、1.2%,但江苏同比下降了2.3%。

出口贸易情况篇3

一、来进料加工贸易平稳增长,进料加工比重下降

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24.8万吨,出口额11.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3.14%,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8.46%,与上年同期持平。和来料加工相比,进料加工贸易自主性更强,利润较高,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进料加工风险较大,市场开拓难度较高的特点使得其增长受阻,而来料加工则凭借客户和效益都相对稳定的优势获得增长空间。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料加工贸易表现明显好于进料加工,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18.45万吨,出口额8.5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0.29%和增加12.72%;来料加工出口量6.35万吨,出口额3.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7.82%和14.31%。

二、一般贸易出口量减额增,养殖产品出口降幅明显

一季度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55.11万吨,同比下降8.93%,出口额2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8%。其中,贝类、对虾、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形势不容乐观。对虾出口量下降33.6%,出口额下降21.9%,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对虾病害严重、产量减少,再加上国内对虾价格高涨,企业难以抢到加工原料,无法完成订单任务。罗非鱼出口量下降6.7%,出口额下降4.8%,主要是由于去年一季度我国罗非鱼出口形势很好,出口大幅增长,基数太高导致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再加上现在罗非鱼货源太充足,价格不高,国外采购商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持观望态度,不急于下订单,预计这种形势只有到下半年国外采购商的库存耗尽才能好转。

捕捞水产品中墨鱼、鱿鱼、章鱼制品、蟹制品、鲭鱼、鲳鱼、沙丁鱼、金枪鱼等产品出口量额均较大。其中,蟹类(含梭子蟹、大闸蟹、其他蟹及加工品,以捕捞蟹及其制品为主)出口量3.79万吨,出口额5.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18%和47.69%,超越贝类、对虾等传统优势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种类。但捕捞产品作为资源性产品,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三、多个市场出口呈现负增长,对欧盟出口持续下降

日本和美国依然位列我国出口市场前两位。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三大水产品出口市场,韩国从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滑落至第六位,且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出口市场中,日本、美国和香港特区出口量额均有增长,东盟和我国台湾地区出口量减额增,而欧盟和韩国则是出口量额双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稳定增长的欧盟市场,自去年下半年起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一季度降幅继续扩大,预示着欧债危机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可能已经开始显现,其后续影响值得高度警惕并积极应对。

四、主要省份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福建、浙江出口量大幅下降

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4.77%。其中山东省继续稳居我国水产品出口第一大省位置。福建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虽出口额仍保持增加,但增幅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山东、福建两省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浙江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额小幅增加。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省位于前三位,其中,湖北省去年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出口量额大幅下降,今年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五、鱼粉进口大幅增长,国内食用水产品进口稳步增加

出口贸易情况篇4

根据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出口贸易发展情况是与国际及国内经济形势紧密相联系的。本文将从理论方面分析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因素(1)。 一、 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国际因素 1.从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率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来看,根据凯恩斯的出口需求理论,一国的出口总量受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和该产品的相对价格影响。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迅速时,其居民的实际收入就会提高,那么对出口国的产品需求就增多,有利于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反之,若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缓慢,则不利于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则理论上可以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湖南省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率提高,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反之,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缓慢。即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率和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 2.从出口价格水平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来看,按照需求供给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价格水平提高,国外对出口产品的需求将下降,而国内对出口的供给将上升;相反,出口价格降低,国外对出口产品的需求将上升,国内对出口产品的供给将下降。由于湖南省具有劳动力优势,并且国家和地方政府长期以来贯彻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因此其出口供给受价格影响程度不是很大。所以,一般来说,出口价格水平的上升会阻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出口价格水平的下降会促进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即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情况和出口价格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 3.从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来看,从理论上讲,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蒙代尔认为:贸易与投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贸易障碍会促使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阻碍会促使国际贸易的发生。而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分工深化等渠道促使东道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所以从理论上讲,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从多方影响的综合效应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二、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国内因素 1.从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总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其出口供给水平。一方面,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从数量上提高了出口贸易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通常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以及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了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也优化了出口产品结构。所以,从理论分析上来看,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促进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即湖南省的GDP水平和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2.从汇率变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理论界长期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在理论上一直是存在有争议的。所以,汇率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判断。 3.从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看,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可以按照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方式分两种情况考虑。首先,在一般贸易方式下,初级品和工业制品的进口为出口产品的增加提供了投入品,并且提高了出口国的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工业制成品进口对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进口提高了出口的竞争力,因此,进口对出口的影响是同向的正相关。其次,在出口加工贸易方式下,由于出口加工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国际贸易模式,出口国外产品的投入品绝大部分是来自国外的进口,所以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是相辅相成的。鉴于以上的分析,无论是在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对出口的影响都是正相关的。 4.从技术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同时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也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按照技术差距理论,科学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生产要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可以改变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比较优势。科学技术进步不仅能降低其传统工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能促进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壮大。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增加出口。当前科技进步在中国及湖南省均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湖南省出口产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基本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科学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并且可以认 为技术进步是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 三、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 湖南省1985年~2005年贸易出口额趋势图 由于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统一的有机系统,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出口贸易的变化。如比较典型的1994年外汇体制的改革,汇率的并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的9. 11事件、2001年中国加入WTO, 2003年的“非典”事件等。从理论上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体制的并轨,以及中国加入WTO等事件完善了中国的外贸体制,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亚洲金融危机、9. 11事件和“非典”事件对出口贸易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根据下图,湖南省的出口贸易增长率波动比较大,可以看出1994年以前,湖南省出口增长率一直不稳定,而由于受1994年国家外汇体制改革的影响,随后由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5年~1999年间,湖南省的出口贸易增长率都在低位徘徊,2000年才开始回升。但2001年由于受9. 11事件的影响,尽管中国于11月份加入WTO,湖南省的出口增长率仍然比上一年有大幅度的下降,由2000年的28.94%下降到2001年的6.11%继而到2002年2.34%。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加入 WTO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显现,2003年~2005年间,出口贸易增长率一直比较高;而2003年的“非典”事件,由于得到及时的控制,其影响面比较小,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并没有影响其出口贸易上升的总体趋势。

出口贸易情况篇5

关键词:人民币机制改革 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改革与进出口贸易概述

(一)汇率内涵简析

汇率Exchange Rate)是指两个国家的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用公式可表示为汇率=A货币/B货币,货币汇率可反映不同国家货币价值之间的对比关系。有专家学者认为,没有汇率就等于没有计算标准,则没有进出口贸易。作为一种经济杠杆,汇率可反映一国一时的经济状况,同时可称为调节外汇收入的重要指标。

汇率调整一般可表现为货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的升贬值属于官方汇率变动的范畴。货币贬值是指一国公开降低本国货币的含金量,或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比率,或提高外国货币汇率,一国政府主动降低本国货币价值,一般有多方面理由,例如该国出口困难、或长期贸易逆差,国际收支出现危机或国民严重失业等,由此可见,货币贬值是一国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应急措施,旨在对进出口贸易或国际收支产生较大影响;货币升值是指提高本国货币价值,提高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有人认为货币升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增强。

(二)进出口贸易的涵义

进出口贸易又称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过程,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对输入商品和劳务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输出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就是出口。一般来说,用以下几个指标来统计衡量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

1、对外贸易值

一定时期一国从另外一国进口的商品或劳务总值,为进口贸易总额;一定时期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总和,为出口贸易总额,两者之间的差额则反映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总体情况。当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总额时,出现贸易逆差,即贸易赤字;两者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进口贸易总额小于出口贸易总额时,则称为贸易盈余或贸易顺差。

2、贸易条件指数

贸易条件指数是指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再乘以100假设基期的贸易条件指数是100),若乘积大于100,说明贸易条件较基期获得改善;若乘积小于100,则说明贸易条件相对基期恶化。

3、贸易的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构成,通过对商品构成的分析,可看出一国的资源配置、技术等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按照生产商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按照产品的加工程度可将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值、贸易条件指数都与货币汇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对进出口贸易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

(一)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

1、原材料价格降低情况下

原材料价格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产品的外币价格下跌。这可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提高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外国人购买中国制造;另一方面,相对应的进口商品价格会增加,这会影响本国国民选择国产产品,同时进口替代产品的产量会增加,刺激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进口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原材料价格不变情况下

原材料价格不变,生产成本不变,商品的本币价格不变,但由于汇率下降,本币贬值,这同样会造成商品外币价格下跌,同上分析,同样也会增强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原材料价格提高的情况下

原材料价格提高,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提高,但在汇率下降的情况下,要考虑外币的汇率变化情况,外币的汇率变化情况与本币贬值的幅度共同决定了最终结果。若商品r格上涨的幅度与本币贬值的幅度相同,则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若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本币贬值的幅度,则出口的产品外币价格上涨;若价格幅度小于本币贬值的幅度,则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

(二)货币贬值对进口的影响

货币贬值只针对自己国家,并不会影响外币的价格。但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折算成人民币后则会显示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进口产品的减少,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将凸显。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作用的局限性

(一)汇率变化不能反应市场参与者的意图

汇率变化影响外汇市场供求,但这并非是市场参与者的意愿,因此汇率变化对市场的影响作用具有非市场特点,对其调控不具有规律性。

(二)银行外汇市场缺乏主体

银行间的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具有严格的准入原则,这并不是真正作用上的外汇市场,导致了市场主体的缺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交易价格并非市场的外汇价格,当前的外汇市场主要作用是实现人民币与外币的转换,不是真正作用的金融性的外汇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健.如何打造中国外贸升级版――以人民币汇率机制为例[J].中国经贸,2013(07).

[2]徐浩钿,戴纳.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纺织行业的影响分析[J].上海金融,2006(07).

出口贸易情况篇6

【关键词】海运;国际贸易;金融危机;货量;货值

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影响全球实体经济,其后果也反映在美国与其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和海运方面。中美之间贸易关系紧密,港航业直接感受到这种变化。

1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和货值

2009年,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达到12.15亿t,其中:出口货量4.52亿t,进口货量7.63亿t;国际贸易海运货值达到亿美元,其中:出口货值亿美元,进口货值亿美元。

次贷危机在2006年底初露端倪。2007—2009年各季度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见图1。从图1可见,从2007年第2季度到2009年第1季度,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进口货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从2009年初开始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从2007年初到2008年初,海运出口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从2008年初到2009年中,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09年下半年以来又呈现增长趋势。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的变化情况,与金融危机打击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导致消费需求下降、美元贬值等原因导致美国出口产品成本下降、油价剧烈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情况表明,美国国际贸易及海运需求在恢复之中,但是要恢复到与次贷危机之前相当的水平还有待时日。

2004—2009年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和货值年增长率变化见图2。从图2可见,自2004年以来,美国进口海运货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而出口海运货量只从2009年开始下降,这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2009年才有充分表现有关。2009年之前,进出口海运货量和货值均呈现基本类似的变化趋势,表明单位海运货物重量货值变化并不大。但是2009年情况有所变化,进出口海运货值的下降率均大于货量的下降率,表明单位海运货物重量货值在降低,这与经济不景气导致的货物价格下跌以及运输货物构成变化相关。

2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变化的区域差异

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影响反映在美国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上,表现为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变化的区域差异。

2006年,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达到创纪录的13.82亿t,其中:出口海运货量3.81亿t,进口海运货量10.01亿t。与2006年相比,2009年美国与不同区域(美国的海运统计分亚洲、南美、北美、非洲、欧洲、中东、加勒比、前苏联、中美洲和澳大拉西亚等10个贸易伙伴区域进行)间海运货量变化情况见表1。

与次贷危机前的2006年相比,2009年美国除了出口到北美的海运货量有所减少外,出口到其他各个区域的海运货量均有所增加,出口到亚洲的海运货物净增量最大,占美国出口海运货净增量的64.74%;出口到南美的海运货量增长率最高,达到39.06%;除了自前苏联进口的海运货量增加外,自其他区域进口的海运货量均有所减少,自亚洲进口的海运货物净减量最大,占美国进口海运货净减量的22.94%;自亚洲进口的海运货量减幅最大,达到38.46%;在所有贸易伙伴区域中,除了与前苏联和中美洲之间海运货量有所增加外,其他区域均出现下降,其中:北美下降率最大,亚洲下降率最小。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反映美国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海运货物结构的调整情况。由于金融危机下美元贬值、贸易不平衡、劳动力成本提升、石油价格飙升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国际贸易海运量出现上述变化。

3中美之间的海运货量和货值

2009年,中美之间海运货量达到万t,其中:美国出口至我国海运货量万t,自我国进口海运货量万t。中美之间海运货值达到亿美元,其中:出口至我国海运货值448.65亿美元,自我国进口海运货值亿美元。

在美国的贸易伙伴国家(地区)中,美国出口至我国的海运货量排第2位,仅次于欧盟,撒哈拉以南非洲排第3位;自我国进口海运货量排第7位,排在第1至第6位的依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委内瑞拉、墨西哥、欧盟、加拿大和沙特阿拉伯。中美之间的海运货值排第2位,仅次于欧盟,撒哈拉以南非洲排第3位。其中:美国出口至我国的海运货值排第2位,仅次于欧盟,东盟排第3位;自我国进口海运货值排第1位,欧盟次之,日本排第3位。中美之间的海运货值排第1位,欧盟次之,日本排第3位。

2004—2009年,中美之间海运货量变化情况见图3。2004年以来,美国出口至我国海运货量呈现较为稳定的逐年增长态势,但2008年的年增长率有所回落,2009年有大幅增长;2004—2006年自我国进口海运货量逐年增长,2007年大幅下降,2008—2009降幅逐渐加大;2004—2008年,美国出口至我国海运货量占美国出口海运总量份额比较稳定,保持在9.60%左右,2009年有较大增长,达到14.52%;2004—2006年,自我国进口海运货量占美国进口海运总量份额呈现逐年稳定增长态势,之后逐年小幅下降,2009年为6.11%;2004—2006年中美之间海运货量逐年增长,达到1.11亿t,之后数年稳定在这个量,占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的份额呈增长态势,2009年达到9.27%。

出口贸易情况篇7

关键词:出口贸易;煤炭;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0日

一、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对经济影响现状分析

(一)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对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国内的生产特点和优势,生产适合自己的产品。根据这种生产模式能够决定该国国内的产品结构。各个国家通过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能够为该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和机遇。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能够充分发挥该国的相对优势,弥补该国家的相对劣势。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适合本国的发展要求,不能只盲目地追求高产量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选择正确的出口贸易方式。

(二)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就业。山西省煤炭出口企业和相关的煤炭生产企业能够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包含与其相关的生产和服务岗位。自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不断增多,出口贸易的增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了山西省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在带动就业方面有所下降。有不少的煤炭出口企业出现危机,并带来了工作人员下岗的现象。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带来的就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这与整个煤炭出口贸易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在煤炭出口贸易带来的就业中,有不少的劳动者存在着劳动素质低下的状况。提高劳动者素质也是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行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优化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的对策

(一)优化与煤炭出口相关产业结构。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属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适合本地区的发展要求,不能只盲目的追求高产量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山西省要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一、第二产业中。山西省本身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发展第一产业,在保障耕地、林地、草地不变的情况下,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满足本身的实际情况。

(二)培养高素质的煤炭出口贸易相关工作人员。我们发现,培养高素质的煤炭行业人员是优化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的重要措施。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懂得其他相应知识,注重相应的法律知识、财会知识、管理知识的培养学习。当代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综合性煤炭出口贸易相关工作人员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是一种跨区域的经济活动,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注重本区域内的经贸活动,更加注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及时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

(三)煤炭出口贸易相关税收的制定要合理。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本国利益。针对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出现的税收不合理现象,我们要结合当前煤炭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在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中,税收对贸易发展影响重大,税收的制定一定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使企业真正融入到市场竞争中。并且税收改革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通常各个国家颁布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贸易保护的常用方式。我国采取的取消炼焦煤、焦炭出口增值税退税以及其他煤种降低退税率的举措,目前已经产生一定效应。山西省在采用税率方面,除满足国家规定的税率范围外,一定要结合本身发展的情况制定。

(四)提高煤炭开采技术,研发新型煤炭开采设备。山西省出口的煤炭量不断下降,为稳定山西省煤炭出口量,我们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山西省煤炭在开采过程中的浪费率。减少煤炭的浪费量,我们可以从技术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技术竞争越来越重要,我们应高度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开发使用新型煤炭开采设备,提高煤炭开采质量与效率,从而增强煤炭开采量。只有在效率与质量上有所提高,我们才能在煤炭出口贸易中处于不败地位,增强竞争力。在研究新型的煤炭开采技术时,我们要注意技术的应用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其适用本地的煤炭开采。研发新技术需要我们积极地学习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不断开拓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仇兵奎.山西煤炭产业政策演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冯江华,王峰.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的格局与山西煤炭出口战略的选择[J].能源基地建设,1997.2.

出口贸易情况篇8

关键词:当前 贸易形势 进出口贸易 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袭席卷了全球,对全球经济贸易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稳定性。随着国际金融贸易市场中的不断变化,人民币汇率处于一个逐渐升值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出口贸易的发展。当前贸易形势在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机遇,如何处理好进出口贸易中面临的挑战、把握好机遇,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给欧美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给欧美国家的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状况改变了欧美国家人民的消费观念。金融危机到来之后,一些欧美人民开始逐渐的积攒积蓄,这就导致欧美等一些国家的消费水平处于一个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形势,虽然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呈现着一种逐渐消退的景象,但是这还不足以使欧美国家的消费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反而欧美国家消费水平所显示出来的是一种非常缓慢的上升速度,严重的影响了国际金融贸易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仍处于一个低迷的阶段,但是也逐渐的开始呈现复苏的状态。

欧美地区中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制造业,主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给服务业与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短时间之内还没有办法进行快速、有效的恢复,欧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这一转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欧美国家还加大了对外贸易中的一系列关税。

二、当前贸易形势对进出口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

1.我国出口贸易项目逐渐减少

就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元在国际汇率市场中处于一个持续贬值的状态,这就导致我国人民币处于一个不断升值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存在的价格优势,极大的降低了我国在出口贸易中的经济收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人民币汇率不断的上升,国外各个地区中的资金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美元的贬值,我国在美国这一方面的出口贸易的局势也就越来越复杂,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中企业的产品还是主要以价格为优势,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这一种出口贸易局面中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使我国出口贸易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局势。

2.主要贸易国的消费需求呈现降低的趋势

主要贸易国,是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主要的经济来往者,直接影响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经济收入,主要贸易国的消费需求关系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局势,如果消费需求大,那么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就能够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作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如果主要贸易国中的消费需求低,则会严重的影响我国出口贸易中贸易额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额大幅度的降低。

3.出口贸易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足

就目前来看,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非常的稀缺,出口贸易产品的品牌效应也非常的低,在国外经济市场中主要是以价格优势为核心竞争力,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国外金融市场环境中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根据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加工贸易这一方面呈现着不稳定的状态,而普通贸易所受到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非常的少,这就致使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

4.进口贸易额降低

我国是一个贸易出口的大国,在进口这一方面主要以一些稀缺能源为主,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在进口贸易中的处于一个被动、不利的地位,一些能源资源大国由于自身经济的缓慢发展,在贸易中提升产品的价格,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成本对进口贸易进行支撑,不仅影响了进口贸易额的下降,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政府、企业在财政方面的负担。

三、当前贸易形势下,进出口贸易的应对措施

1.政府要合理的对进出口贸易政策进行调整,推动进出口贸易

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要坚持“走出去”这一战略方针,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政府要针对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一些新的国际贸易项目进行扩展,参与到国际市场的分工中去,合理的利用一些国际资源,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开各个国家中存在的贸易壁垒,将进出口贸易中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主动的局面。

2.扩展内部市场,将一些出口贸易产品在我国经济市场中进行销售

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可以对内部经济市场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将一些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在内部经济市场中进行销售,一些外贸企业可以将贸易目标转向满足国内经济市场需求,满足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拉动我国内需。

3.加强进出口贸易中服务与技术的创新,完善进出口贸易体系

进出口贸易中的外贸企业,应当加强在服务与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创新,提升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在服务这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出口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政府要完善进出口贸易体系,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外贸企业基本的经济利益。

四、结语

就目前来看,我国人民币的汇率正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造成一些国家中的热钱不断的涌向我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性,增大了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风险,面对这一实际情况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应对方案,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稳定性,切实解决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