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民主价值的要求8篇

时间:2023-06-11 08:22:55

民主价值的要求

民主价值的要求篇1

摘要:民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推进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建设,可以形成良好的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从而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民主;公平;政治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民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故此,我们探讨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民主、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

任何政治活动和行为都是有其价值依据的,没有脱离价值依据的政治活动和行为。社会主义政治活动亦是有其政治价值依据的,这种政治价值依据就是民主和公平,民主和公平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

第一,民主与公平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实现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紧紧抓住社会劳动这一核心,阐述了民主政治的本质。社会劳动具有二重性,即特殊性和普遍性,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有机统一。劳动的特殊性可以指人类劳动的具有特殊性意义、或者具有个体性的具体性的劳动活动,它是一种个性;劳动的普遍性则是指任何人类劳动都是蕴涵了人类一般劳动性质,也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活动,它是一种共性。劳动二重性矛盾本质上反映就是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或者也可以说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矛盾冲突,当这种矛盾无法解决时,那么政治革命就不可避免,从而走向人类解放,趋向于社会主义。这种劳动的二重性的矛盾只有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消解,而其历史趋势就是社会主义。同样,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才能建立起来。马克思说:“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本质上也揭示了唯物史观的本真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民主意愿。只有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民主意愿,才能真正发展社会主义。忽视了此点,社会主义将走向反面,丧失了社会主义的本真精神。

公平的政治价值观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讨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精髓。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所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共产党人通过消灭三大差别,实现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真正公平的社会。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公平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们强调只有社会赋予人与人之间公平的基本权利,结束历史上一切人身依附关系,是人获得尊严和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恩格斯指出:“公平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在,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已往的历史为前提。”

第二,民主和公平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价值取向。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追求民主与公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的目标,无论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旗帜上始终书写着“民主”两个大字。在如何解答“历史周期律”问题时,毛泽东的答案是人民民主。新中国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民主的新纪元,建立了一系列的体现人民民主政治价值的政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更是人民民主思想的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局面。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江泽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思想,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胡锦涛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提出了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社会公平思想同样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始终是一个核心的政治价值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政治上推翻了“三座大山”,在宪法上确立了人人平等,建立了相关的保障制度,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条件;经济上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人享有公平的物质条件;文化上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思想自由,确立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思想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公平的政治价值观重新获得确立,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关于社会公平的错误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一条探索实现社会公平的新路。社会主义本质论阐释了社会公平必须建立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公平思想,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观和核心执政理念。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全体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执政价值观,制定了保障社会公平的系统政策。

总而言之,民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它们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二、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民主、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则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人类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价值诉求,是对“应该是什么”的一种追问,这种价值观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它也体现在不同层面,表现为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等层面。民主、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看,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其内在要义之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的理论抽象,而现实的活动是蕴含丰富的内容,其中就包括政治活动在内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等活动。而政治活动中形成的民主和公平的政治价值观本质上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深刻反

映,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相一致的,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治活动的一种深刻反映。

第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看,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在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以及现实选择的必然结果,追求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和公平的社会,反对专制和不平等的社会,始终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这也是中国人民对现实社会政治认同的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需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样一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也就必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诉求之一。如果缺乏民主和公平的政治价值观,那么政治活动就是不健全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不健全的,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偏颇的;只有具有民主和公平的政治活动,才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政治活动,也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来看,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中国社会实践的一种本质反映和价值追求,已经化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方面,追求民主和公平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价值诉求,也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是凝聚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方面,其实,追求和实现民主和公平的社会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民族精神的内在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富有理想的民族,把社会和谐始终作为自己民族奋斗的价值追求。而社会和谐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均衡的全面发展的状态,民主与公平也就必然成为其内在价值诉求;另一方面,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顺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的本质反映,是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历史本质把握,而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恰恰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内在反映,深刻揭示了时代精神在社会政治领域的价值诉求。我们现在提倡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概括,也是现时期社会政治活动本质的提升,而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则是世界政治历史活动的理论提升,也是中国社会政治活动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和理论诉求。

第四,从社会主义道德视域来看,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政治活动领域的具体表现,规范着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反映,它深刻揭示了是非、善恶和美丑的标准。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的基本看法,是一种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规范着人们在社会中的言行,同时,它也是社会的一种价值目标和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追求,深刻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和社会的价值诉求目标。而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本质是民主和公平的,民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政治活动实践的价值欲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在政治活动实践中的反映。如果离开了民主和公平政治价值指导,那么社会主义政治活动将显得僵硬和死板,缺乏活力;社会主义政治活动只有具有民主和公平,才可以真正显现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精神和活力以及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本质要求。

三、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民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推进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建设必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起到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政治文明,同时,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文化价值观本质就是一种公民政治文化价值。就如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说,公民文化就是公民政治文化。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动作层面的观念依托。而这种观念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一种公民文化价值观,这种“‘公民文化’是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比如说,有政治活动,但不至于去摧毁政府的权威;有政治的参与和输入,但却是温和的;有政治纷争,但却是有节制的。公民文化的内涵是守法、宽容、恕道和理性论事的多元文化”。民主和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内在表现,而这种民主和公平的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必然对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促进了我国公民文化的发展,从而推进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文明的发展以及公民文化价值观的提升,也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了社会各族人民凝聚力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和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需要具体化为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大众的内在价值追求。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的转变,实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功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和要求。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那么,我们努力实现政治活动的民主和公平的政治价值观以及培育具有此种价值观的公民,本质上就是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另外一个方面,抽象理论只有具体化了,才可以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和理解。同样,抽象理论只有具体化并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才可以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也使得人民群众更好地掌握,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社会存在、社会制度秩序和个体心灵秩序等三个角度来建设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

第一,从社会存在角度来看,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建设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生产方式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深层原因,也是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经历着完全依赖物的时期、片面依赖人的时期以及人的独立自由全面发展时期等三个阶段,生产方式随着三个阶段是逐步前进发展的,社会文明也是随着三个阶段逐步前进发展的。所以,变革生产方式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途径。那么,在现阶段我们主要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也是改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要求政治文明、法制健全、秩序良好和优良道德的,特别是民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故而,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和发展生产方式,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从而使得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文明获得发展,那么,也就相应地促进了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形成。

民主价值的要求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重要性 协商民主 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十报告简明扼要地提炼、概括出了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立足中国实践的统一,又是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与借鉴国外先进文明的统一,还是国家共同理想、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人行为规范的统一,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协商民主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显著特征。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或言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来看,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以期从全方位来保障人民民利的实现,使各个群体既能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国家重大问题行使民利,又能从国家到基层各个层面的公共事务治理中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将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和国家治理过程中,使协商民主嵌入到中国民主政治的全过程,可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促进和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也得到彰显。因此,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确保协商的公共利益导向,保障公民在协商中的平等地位,引导他们在处理矛盾和分歧时拥有正确合理的态度,将个人的品行融入到协商过程中。由此可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协商民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发展文化、完善法律与加强监督等协商民主的环境建设而言,这种作用表现极其显著。

是建设协商民主文化的基本要求

“制度选择文化或以文化为生长土壤,新的民主制度需要先进的文化进行引导和支撑,人们对协商民主制度的态度、信仰和感情,是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的重要文化力量。”④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需要在协商民主文化的润化下进行,才能营造出协商的浓郁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集中彰显了我国的治国理念、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为协商民主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整体思路和基本方向。

推动协商民主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设计离不开制度文化的支撑,必须与制度文化并行发展,才能使制度充分体现协商民主精神,从而给予协商活动明确的行动准则。制度文化是制度的理念、灵魂和生命,它决定民主政治制度的最终确立良序运作⑤,其核心就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民主政治制度运行的基本原则,为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提供道义基础和合法依据。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将其融入到协商民主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克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传统和尊卑差别的弊端,提高党员和政府官员对平等观念的认识,营造以平等为核心理念的制度文化,确保参与者在协商活动中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与表达观点意见的平等权利;避免“参与政治生活与否无所谓”心态的产生,加深公民对国家政策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关注,“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⑦,使之自觉遵守协商规范,以理性和友善的态度倾听其他参与者的意见建议。

促进协商民主行为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行为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环境三个要素构成⑧⑨。协商民主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协商活动的开展和协商民主的成效。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选择合理的行为标准。公民是选择自利型还是公利型的导向,是选择公平正义还是徇私枉法的标准,是持有自私狭隘还是宽容豁达的态度,都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关联。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使其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公正法治与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人们在这样的行为环境下饱受熏陶,润物细无声,能够强化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确立符合协商民主的平等、法治精神和价值观念。因此,培育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公利平等的价值取向,可以指导人们在选择个人利益的同时又不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行为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功利主义盛行、不受协商民主法制规范约束的行为环境。

加强协商民主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精神文化是协商民主文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习惯传统等”⑩。核心价值观与协商民主精神文化呈现本质上的统一,这首先表现在,我们之前已详细论述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与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上。按照党和国家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署,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能够不断增进人们对协商民主理念的认同,提高全社会的民主协商意识,增强公民参与协商的能力,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营造全社会重视协商、崇尚协商、参与协商的良好氛围”,形成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协商的良好传统;能够培育人们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加强人们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的自觉性,促成良好和谐的协商民主风尚,与协商民主的法律和制度相辅相成,共同保障协商民主的顺利进行。这样一来,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个人权威轻众人参与、重少数持有权力的官员决策轻普通群众发表看法的习惯都将得到有效改善,各级领导者逐步由协商观念缺乏而变得主动开展民主协商使之成为决策的必要环节,人民群众也逐步由协商民主意识淡薄而变得积极争取和珍惜自己的民利,参与各种协商民主实践。

是完善协商民主法律的价值准则

协商民主法律是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成协商民主的法律制度,可使具体实践的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协商民主法律制定的基本准则,是协商民主法律的价值表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律,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准则,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协商民主法律制定的总体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要实现的现实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换而言之,就是要建设经济上高度富强、政治上高度民主、文化上高度文明、社会上高度和谐的美丽中国。因此,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个价值目标,使之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南针。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重要任务,协商民主法律的制定也必须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总体目标和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协商民主法律完善的基本原则。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法治是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保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八个字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完善协商民主的宪法保障,制定协商民主单行法,需要以这八个字为基本原则,其根据在于:协商民主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要让协商参与主体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自由表达利益诉求,保护和扩大人们对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基层公共事务理性发表意见建议的民利,即自由原则。要防止协商民主“精英化”的倾向,通过相关法律规定协商主体的平等地位,提供一个平等的协商平台,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建言献策,从而确保各个界别和各个群体的利益都能顺畅地传达到协商过程中,即平等原则。以人们的平等权利为前提,设定公正的协商程序,从议题的提出、信息的到主持人的遴选,从参与者的发言到协商成果的实施,都能有公正的标准,即公正原则。要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公民的权益、确保协商的顺利进行,同时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和协商的全过程都要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进行,即法治原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协商民主法律实施的关键因素。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人民素质直接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道德,在影响人们成长和人才能力发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党就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这八个字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对公民道德行为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协商民主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人民群众如果有一颗拳拳爱国心、孜孜敬业心和诚信友善心,在协商过程中就会秉持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理性地、宽容地聆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反之,就会造成唯个人利益独尊而忽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后果,甚至导致较为严重的矛盾冲突。因此,在协商民主中遵循这一基本道德准则,能为协商民主的开展凝聚精神力量、提供道德支撑。

是加强协商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

健全基层协商民主监督体系,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使整个协商过程接受全方位的监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培育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能够提高协商民主监督意识。协商民主监督,“是一种不具有强制力的监督”,它主要是通过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协商过程和成果落实情况的公开,协商民主评议等方式来实行。协商民主的监督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的素质及其对自身民利的认识。当前,不少人民群众对协商持有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即便是参与到协商中,也不主动发表意见,或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甚至由于利益诱惑而违心发表某些观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从个人层面来讲,更重要的是民利的行使。”把培育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协商民主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提高民主监督意识,珍惜民主监督权利,自觉成为民主的践行者,具备相应的品质素养。

培育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治理实践中,能够增强协商民主监督实效。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把培育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治理工作和制度建设中,使各项制度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能够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实现协商民主监督的组织机制、配套运行机制与反馈评价机制建设与公民道德提升的双向互动,使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规范和制度都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从而增强协商民主监督的约束力,提高监督的实效。

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能够营造协商民主监督氛围。通过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开展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并使其与培养全社会的协商民主监督意识相结合,能够营造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崇尚公平、反对特权,崇尚宽容、反对狭隘,崇尚诚信、反对虚伪的优良社会风尚。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自觉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责,主动参与到公共决策和社会治理中,敢于和善于对党和政府的协商组织工作发表建议和批评。这是因为“定位在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展示的是民主观念、精神的培育以及民主协商等”。人们通过协商民主实践,能够培养出政治参与兴趣,进而具备较高的协商民主监督能力,形成人人都愿监督、人人都会监督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站博士后)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3页。

②③:“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2日。

④黄晓娟:“着力培育协商民主文化”,《民主》,2014年第4期。

⑤张西山:“文化、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之思”,《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⑥王永贵,郑海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理论探讨》,2012年第4期。

⑦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2页。

⑧[荷]丰斯・特龙彭纳斯,[英]查理斯・汉普登・特纳:《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关世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⑨[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⑩郑永廷,张彦:“当代精神文化价值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高洁,张军:“发挥政协优势作用 建设协商民主文化”,《江苏政协》,2014年第1期。

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日报》,2013年5月22日。

徐久刚,冯进成,刘润民:《中国民主政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民主价值的要求篇3

关键词:民主;公平;政治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民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故此,我们探讨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民主、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

任何政治活动和行为都是有其价值依据的,没有脱离价值依据的政治活动和行为。社会主义政治活动亦是有其政治价值依据的,这种政治价值依据就是民主和公平,民主和公平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

第一,民主与公平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实现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紧紧抓住社会劳动这一核心,阐述了民主政治的本质。社会劳动具有二重性,即特殊性和普遍性,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有机统一。劳动的特殊性可以指人类劳动的具有特殊性意义、或者具有个体性的具体性的劳动活动,它是一种个性;劳动的普遍性则是指任何人类劳动都是蕴涵了人类一般劳动性质,也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活动,它是一种共性。劳动二重性矛盾本质上反映就是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或者也可以说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矛盾冲突,当这种矛盾无法解决时,那么政治革命就不可避免,从而走向人类解放,趋向于社会主义。这种劳动的二重性的矛盾只有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消解,而其历史趋势就是社会主义。同样,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才能建立起来。马克思说:“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本质上也揭示了唯物史观的本真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民主意愿。只有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民主意愿,才能真正发展社会主义。忽视了此点,社会主义将走向反面,丧失了社会主义的本真精神。

公平的政治价值观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讨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精髓。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所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共产党人通过消灭三大差别,实现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真正公平的社会。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公平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们强调只有社会赋予人与人之间公平的基本权利,结束历史上一切人身依附关系,是人获得尊严和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恩格斯指出:“公平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在,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已往的历史为前提。”

第二,民主和公平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价值取向。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追求民主与公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的目标,无论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旗帜上始终书写着“民主”两个大字。在如何解答“历史周期律”问题时,的答案是人民民主。新中国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民主的新纪元,建立了一系列的体现人民民主政治价值的政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更是人民民主思想的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局面。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思想,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提出了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社会公平思想同样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始终是一个核心的政治价值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政治上了“三座大山”,在宪法上确立了人人平等,建立了相关的保障制度,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条件;经济上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人享有公平的物质条件;文化上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思想自由,确立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思想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公平的政治价值观重新获得确立,纠正了时期关于社会公平的错误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一条探索实现社会公平的新路。社会主义本质论阐释了社会公平必须建立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公平思想,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观和核心执政理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全体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执政价值观,制定了保障社会公平的系统政策。

总而言之,民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它们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二、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民主、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则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人类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价值诉求,是对“应该是什么”的一种追问,这种价值观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它也体现在不同层面,表现为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等层面。民主、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看,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其内在要义之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的理论抽象,而现实的活动是蕴含丰富的内容,其中就包括政治活动在内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等活动。而政治活动中形成的民主和公平的政治价值观本质上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深刻反映,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相一致的,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治活动的一种深刻反映。

第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看,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在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以及现实选择的必然结果,追求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和公平的社会,反对专制和不平等的社会,始终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这也是中国人民对现实社会政治认同的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需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样一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也就必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诉求之一。如果缺乏民主和公平的政治价值观,那么政治活动就是不健 全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不健全的,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偏颇的;只有具有民主和公平的政治活动,才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政治活动,也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来看,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中国社会实践的一种本质反映和价值追求,已经化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方面,追求民主和公平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价值诉求,也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是凝聚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方面,其实,追求和实现民主和公平的社会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民族精神的内在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富有理想的民族,把社会和谐始终作为自己民族奋斗的价值追求。而社会和谐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均衡的全面发展的状态,民主与公平也就必然成为其内在价值诉求;另一方面,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顺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的本质反映,是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历史本质把握,而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恰恰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内在反映,深刻揭示了时代精神在社会政治领域的价值诉求。我们现在提倡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概括,也是现时期社会政治活动本质的提升,而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则是世界政治历史活动的理论提升,也是中国社会政治活动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和理论诉求。

第四,从社会主义道德视域来看,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政治活动领域的具体表现,规范着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反映,它深刻揭示了是非、善恶和美丑的标准。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的基本看法,是一种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规范着人们在社会中的言行,同时,它也是社会的一种价值目标和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追求,深刻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和社会的价值诉求目标。而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本质是民主和公平的,民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政治活动实践的价值欲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在政治活动实践中的反映。如果离开了民主和公平政治价值指导,那么社会主义政治活动将显得僵硬和死板,缺乏活力;社会主义政治活动只有具有民主和公平,才可以真正显现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精神和活力以及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本质要求。

三、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民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推进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建设必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起到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政治文明,同时,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文化价值观本质就是一种公民政治文化价值。就如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说,公民文化就是公民政治文化。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动作层面的观念依托。而这种观念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一种公民文化价值观,这种“‘公民文化’是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比如说,有政治活动,但不至于去摧毁政府的权威;有政治的参与和输入,但却是温和的;有政治纷争,但却是有节制的。公民文化的内涵是守法、宽容、恕道和理性论事的多元文化”。民主和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内在表现,而这种民主和公平的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必然对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促进了我国公民文化的发展,从而推进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文明的发展以及公民文化价值观的提升,也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了社会各族人民凝聚力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和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需要具体化为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大众的内在价值追求。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的转变,实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功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和要求。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那么,我们努力实现政治活动的民主和公平的政治价值观以及培育具有此种价值观的公民,本质上就是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另外一个方面,抽象理论只有具体化了,才可以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和理解。同样,抽象理论只有具体化并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才可以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也使得人民群众更好地掌握,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民主、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社会存在、社会制度秩序和个体心灵秩序等三个角度来建设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

第一,从社会存在角度来看,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建设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生产方式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深层原因,也是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经历着完全依赖物的时期、片面依赖人的时期以及人的独立自由全面发展时期等三个阶段,生产方式随着三个阶段是逐步前进发展的,社会文明也是随着三个阶段逐步前进发展的。所以,变革生产方式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途径。那么,在现阶段我们主要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也是改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要求政治文明、法制健全、秩序良好和优良道德的,特别是民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故而,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和发展生产方式,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从而使得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文明获得发展,那么,也就相应地促进了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形成。

民主价值的要求篇4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践行;意义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理念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价值目标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价值的角度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概括。富强即国富民强,指的是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也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凤愿。这里的富强,是社会主义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美好的诉求,绝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我们追求的民主,指的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高于资本主义议会民主的民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之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木理念,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总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也是人们对未来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认同,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和制约作用。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一直强调的公民意识,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它指的是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其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消灭私有制,使人们摆脱一切剥削和压迫。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使中国人民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获得了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都没有的广泛的个人自由,极大促进了人的自由发展。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都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平等同自由紧密相连,都受着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才能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公平正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其主旨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总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向往和实践的社会核心价值理念。

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中华民族富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它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试实守信,它是人类千百年承传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与人为善,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总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整体工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和生命工程。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了社会广为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完善的着力点,聚焦着思想理论界诸多学者的研究视线。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其主旨就在于追究理论的彻底性,从价值理念的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它要求我们不仅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和功能,而且要从价值理念层面对其进行哲学分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价值观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完善、更具理论逻辑魁力,也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把握。党中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纳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融汇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理论智慧,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凸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解答,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提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制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渗透的迫切需要

自人类社会诞生社会主义制度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其策略、手段在不断变化而已,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西方霸权国家和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演变战略。他们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推销、扩张到中国;他们把“自由”、“民主”、“人权”等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美其名为“普世价值”,竭力在中国“布道”,企图策动 “”,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民主、自由和人权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但这些美好的价值诉求的存在发展,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同一定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民主,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我们实行的民主和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和自由,决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和自由。[1]面对价值观领域存在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坚守好价值观领域这块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彻底撕去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虚伪面纱,还要遵循“打铁还要自身硬”的逻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工夫。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逻辑魅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演变的重要举措。[2]

3.提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内在要求

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十报告提出的“24字”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简洁凝练,是从追求目标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尺度、基本价值理念的概括,将其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认到“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成为凝聚13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3]

[参考文献]

[1]黄士安,戴木才.如何科学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J]. 学习月刊. 2012(07)

民主价值的要求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五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流倡导的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深刻地反映社会核心价值的培育取向。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清晰地勾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目标取向和方式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也体现了当前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诉求,基于国家主体、反映国家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并制约和引领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自身等发展方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信念的表征,基于社会主体,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主导社会各种思潮的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公民行为规范的要求,基于公民主体,反映公民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公民的实践方向,包括公民对自我身份、国家制度的认同和对道德的自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倡导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导向,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公民文明向上,三者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复杂的、深层次的心理现象,其教育也应严格遵循由表层结构、中层机构再到深层结构的灌输和教育顺序,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外在驱动状态,而是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追求和保持。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价值观的教育,它具有特殊性。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的价值观教育在各个社会群体可以是相通的甚至是相似的,而带有“社会主义”标签的且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教育即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且与“非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特性。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在其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世界上多民族国家众多,其国家核心价值观必定带有民族特色,但又各不相同。尽管我国由56个民族聚集而成,但我们传承的却是同一脉的民族精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采用包含民族精神的方式传递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族精神融入到价值观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及其全过程。最后,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要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关系。从内容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是其精神和灵魂,决定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会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演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内涵的延展性决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并通过具体的实践促进其深化与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文化精髓,在不断的教育传播中,发挥强大的社会效用,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民主价值的要求篇6

[关键词] 军人 核心价值观 文化传统

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军队军魂塑造、军人品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价值诉求和内涵深厚的文化传统,充分认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素和传统基因,紧扣精神涵养、传统熏陶、行为锤炼三个方面积极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必将有效推动当代军队文化建设。

一、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素

价值是一个反映主客体关系的范畴,不同的主客体之间存在不同的价值关系。尽管价值由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共同决定,但是价值突出表现为一种应该、一种取向、一种要求、一种规范,主体性在其中表现得特别充分和明显。价值观是对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一个人而言,发挥统领、支配、导向、决定作用的价值观就是这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依此类推,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也有相应的发挥统领、支配、导向、决定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主导旋律,是旗帜方向,是文化灵魂,在精神世界里起决定作用。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通常由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组成。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里,军人核心价值观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要求,又要体现军队军人的特殊要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这种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了军人与党、人民、国家、职业、自我的关系,突显了军人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精神价值。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理顺关系、正确定位,明确价值、找准方向。

从军人与党的关系看,人民军队接受党的领导,党对军队进行绝对领导,就要求军人在思想、政治、组织、行动上忠诚于党,听党的指挥。之所以要忠诚于党,因为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自身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伟大任务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完全统一。忠诚于党突显了军人的政治属性和政治使命。

从军人与人民的关系看,军人是人民的子弟兵,来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军人的宗旨。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人民养育军人,军人服务人民,军人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热爱人民既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又要支持人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热爱人民突显了军人的人民本色和宗旨意识。

从军人与国家的关系看,军队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保家卫国的核心力量,承担着维护国内与国外和平发展的重要任务,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后盾。强军是建国、治国、富国、卫国的根本保证。报效国家,承担建国、治国、富国、卫国的艰巨任务,时刻准备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切,突显了军人的社会价值与爱国意识。

从军人与军队的关系看,军队对军人有特殊的职业要求。军队有铁的纪律,要求军人坚决服从命令,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在最困难、最危险、最关键、最紧迫的时刻,表现出最顽强的战斗力乃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献身使命,爱岗敬业,积极投身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锻炼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保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做到不变质、打得赢,突显了军人的内在价值和职业精神。

从军人与自我的关系看,军人的自我价值要通过做真正的军人,做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表现出来。军队、党、国家、人民给予的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是军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不竭动力。崇尚、创造、维护、珍惜军队、党、人民、国家赋予的各种荣誉,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中尽力实现无限的社会价值,突显了军人的自我追求和精神价值。

以忠诚于党为价值灵魂、以热爱人民为价值主题、以报效国家为价值责任、以献身使命为价值义务、以崇尚荣誉为价值要求,不断实现军人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充分认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价值要素,是军人自觉将其核心价值观理性积淀并内化为行动指南的认知前提。

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基因

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党的建设实践、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实践,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直接的传统基因。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既立足时展要求,又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中国人民军队文化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统基因,代表了当代军队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文化传统是结合社会结构来分析社会主体,指出不同社会主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军队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国家机器,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军人的价值观自然要体现这种政治性。根据军人与党、人民、国家、军队、自身的关系来确定军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应然要求,就能够立足唯物史观把军人的价值观奠定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性与真理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文化传统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常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对军队在思想、政治、组织、行动上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同以往军阀不同的根本标志。在思想上自觉接受党的理论武装,在政治上始终坚定党的立场信念,在组织上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安排,在行动上尽力执行党的命令决策,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是军人的党性要求。

中国人民军队的一个文化传统是始终保持军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始终不忘军人的人民本色,服务人民、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同时非常重视军人的素质提高和灵魂塑造。培养打得赢、不变色的军人是军队建设的根本任务。不管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不管是天灾人祸还是内乱外侵,人民子弟兵为了保家卫国,服务人民,维护稳定,支持建设,始终在最前面奋不顾身,默默地奉献。人民军队的这个优秀传统本身就是军人的核心价值,必将继承下去。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坚持道德本位,崇尚价值判断,注重关系协调,强调灵魂塑造,讲究历史担当,追求精神不朽。传统文化认为,人禽之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性,能够按照社会关系的应然要求行事。忠诚、热爱、报效、献身、崇尚等词语都体现了鲜明的道德色彩,具有正价值。尽管这些词所对应的具体对象可以不同,但蕴涵其中的精神价值却有普遍意义。比如,与古代说忠诚于君主、朝廷不同,现在讲忠诚于党、人民、国家,不管忠诚的对象有多么的不同,但忠诚的品质却体现了一种高贵的价值。传统文化强调人要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符合人性的本质要求。传统文化在处理公私、群己、义利、理欲、国家君民等关系时,公、群、义、理、人民、国家都在价值上处于优先地位,表现出强烈的整体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精神生命,提倡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铁肩担道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同时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名垂青史。士可杀不可辱、精忠报国、战必胜是优秀的军人传统。可以说,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高度浓缩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充分认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内蕴的传统基因,是活化文化传统资源,有效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三、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立足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素和文化传统,通过精神涵养、传统熏陶、行动锤炼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将会化成当代革命军人的精神血脉,纳入当代革命军人的生命洪流,生成当代革命军人的价值行为。

首先,要充分认识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规律,搞透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价值要素,把外在的“应该要求”转化为内在的“立意追求”,使军人核心价值观真正化成当代革命军人的精神血脉。什么是核心价值观,为何需要核心价值观,如何体现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培育有何特点和规律等,不仅是培育者必须首先弄清楚的,也是价值主体自身需要理性自觉的。在一种价值观还没有成为价值主体内心的“立意追求”前,外在的“应然要求”灌输教育很有必要,但要使一种价值观真正变成内在的“立意追求”,归根到底要靠价值主体自愿地选择服膺,获得情感认同。在价值冲突中进行价值选择,做出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与价值主体的意志有很大关系。培育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始终着眼军人的知情意心理结构,在理性认知上侧重道理阐发以发挥逻辑力量,在情感认同上侧重情境体验以发挥情感力量,在意志认向上侧重行为选择以发挥意志力量。一旦军人深刻理解到必须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特别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生活,自觉地在生活情境中反复实践体验感悟,在多种价值冲突时毅然做出理性决策,那么,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通过理性积淀、感性凝聚、意志锤炼化为军人的点滴骨血,成为军人的精神血脉,无论在何时何地遇到何事都能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践行核心价值观。

民主价值的要求篇7

关键词:价值维度;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192-03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史学家班固对河间献王刘德的一句评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古代中国用这个词来指“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的治学态度,后作为一种学风,形成实学思潮,从宋至清延续数百年,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学术研究及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长期的重大影响。从湖南岳麓书院的门匾,到清末北洋大学的校训,再到茅盾的小说《子夜》,“实事求是”四个字随处可见。

把“实事求是”作为与主观主义相对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风而赋予了新的含义。1941年5月19日延安干部会上,在所作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恢复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表述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表述中提到的四句话是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了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既简明扼要,又完整准确地表达了一种先进的学风,一种优良的作风,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通常用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简称。

无论是作为学风和作风,还是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往往多是从认识论的维度展开的,这的确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仅仅从认识论的维度理解“实事求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从价值论的维度对“实事求是”给予更多关注,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实事求是”的完整含义,找到现实世界中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因,进而更好地“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

(一)“实事”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其认识论内涵自然就意味着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实事”应该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范围的“实事”才是现实的认识对象,而那些超出主体实践范围或被主体实践活动遗漏的“实事”,只能是其潜在的认识对象。除此之外,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实事”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是随着时间、地点和场合的变更而发展变化的。因此,“实事”因其无穷性和变化性而极具复杂性,使得历史上任何现实的个人主体、集团主体都不可能对作为整体的“实事”达到绝对全面的认识。党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全面地看问题,必然得对“实事”的范围和认识的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一个明确的界定,而这个界定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实事”的价值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不同时期里,如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党始终以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不同的“实事”,既是认识的成果,也是价值选择的结果。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的“实事”“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二)“是”的价值内涵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它首先是个认识论命题,因为规律不会自动进入我们的头脑当中,而是隐藏在事物表面现象之后的本质联系,需要主体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认识的努力才能够把握。我们把对规律的正确认识称为真理。“是”同“实事”一样,貌似完全客观,实则也是有其价值内涵的。人们不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规律,认识规律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运用它来解决具体问题,正如所言:“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众所周知,规律是有条件性的,主体合理运用规律的前提就要包括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适合运用哪些规律作出适当的主观判断,而这个判断(“是”)既应包括对可供选用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1”),也应包括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性认识(“是2”),更要包括主体对哪些规律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性认识(“是3”),这就是“是”的价值内涵。例如,曾经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由此可见,在眼中,具体的真理是有好坏之分的,之所以作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1”)是“最好的真理”(“是”)这样一个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判断,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2”)下,只有它能够“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是3”)。

(三)“求”的价值内涵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一个动词,表示主体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实事”和“是”的统一,内在地包含着“求”什么、怎么“求”、为谁“求”等问题,因而最具能动性,也就最能体现“实事求是”的价值性。 “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还是为了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去学习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消极被动“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还是积极主动“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是为个人或小集团的狭隘利益而求,还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求。这些问题无一不带有强烈的价值色彩,而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仅关乎到能不能“实事求是”,而且关乎到愿不愿“实事求是”和敢不敢“实事求是”。

从以上分析可见,“实事求是”的三个组成要素中,每一部分都既含有真理的成分,也含有价值的内涵,而当三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简称时,其价值内涵更是得到了彰显。也就是说,“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内涵显示了其科学性,而其价值论内涵则显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先进性和伦理道德高尚性。可以说,价值维度的“实事求是”,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二、“实事求是”的价值要求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历史上最早获得“实事求是”称号的河间献王对此问题的理解。刘向的《说苑》中曾收入刘德佚文四则,其中一则如下: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酾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苦者,利归于民也。”

此处可以说是刘德借大禹之口,说出了“实事求是”价值要求的最早表达。

中国共产党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思想路线,既是对其科学的认识论内涵的自觉坚持,也是对其高尚的价值论内涵的自觉选择;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自觉继承,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立场的自觉维护。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人民群众是其价值主体

“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要求必须首先明确其价值主体。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其价值内涵必然要求党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党只有自觉地把人民群众作为“实事求是”的价值主体,才能从人民群众的最大 “实事”出发,才能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而“求”,才能求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是”,才是求得其所,才能求得其法。因此,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指南统一起来,必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联系起来,必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通起来,必须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必须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应起来,才能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其他主体,完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鲜明彰显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的阶级先进性,真正实现在“实事求是”价值要求问题上的人民性。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共产党员是其价值客体

“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还要求必须明确其价值客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首先要把自己看成是“实事求是”的价值客体,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总纲》中明确提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可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内涵要求作为行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自己作为价值客体。自己为价值客体,他人为价值主体,这是一种先进的价值选择;自己要付出不小的成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成本)、甚至是很大的代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是一种高尚的价值选择。这就要求党员必须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中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并把“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列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辩证地看待主体价值和价值客体的统一

从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共产党员(除了那些不合格的但暂时还没有被的)本身也包含在广义的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因而实际上党本身也是“实事求是”价值主体的一部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对此,《・总纲》中明确告诫全体党员:“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风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而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用自己的正确主张、方针、政策影响群众、带动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人民群众也是“实事求是”的行为主体和价值客体。党和人民群众在“实事求是”价值利益上的这种高度一致,决定了“实事求是”在价值要求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辩证统一,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辩证统一。

三、“实事求是”的价值影响

(一)价值观念对“实事求是”的影响

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对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量,决定其愿不愿“实事求是”、敢不敢“实事求是”,制约其能不能“实事求是”。

只有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行为主体,才能自愿地遵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要求,心甘情愿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才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才能愿意“实事求是”;也才能不怕“丢位子”,不怕“掉帽子”,不怕“挨板子”,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所谓的“逆淘汰”环境中敢于“实事求是”。这种价值观念甚至可以帮助主体克服巨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序上弥补其认识水平上的不足,有助于其能够“实事求是”。这样的人即使没能做到“实事求是”,往往是“有心无力”,最多就是“好心办错事”,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态度上的“不愿”或“不敢”,而往往是因为水平上的“不能”,或者说不是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认识能力的问题。

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行为主体是不会主动放弃、更不用说牺牲自己的半点利益而去做任何利他却有可能损己的“傻事”的。这种人没能坚持“实事求是”,有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敢”;如果没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不涉及到“敢不敢”的问题,那就只剩下“愿不愿”和“能不能”的问题了。有些人即使有“实事求是”的能力(主要指认识能力),不存在能不能“实事求是”的问题,也“不愿意”自觉地“实事求是”(做好事),甚至有可能会把“实事求是”进行庸俗化解释(片面地把自己作为价值主体,为了追求一己私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声称这是对自己的“实事求是”),从而去“理直气壮做坏事”。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弄虚作假现象与其说是主观主义的流毒,倒不如说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恶果,与其说是行为主体水平上的不能“实事求是”,倒不如说是态度上的不愿“实事求是”,与其说是客观上不理解“实事求是”,倒不如说是主观上故意曲解“实事求是”。

(二)利益因素对“实事求是”的影响

价值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利益关系的问题。共产党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共产党员追求个人利益的途径或手段的正当与否,对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有着重大的影响。《》中明确指出:“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就是说,一方面既要承认党员有属于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还要求党员必须用党纪国法规范自己的获利行为。因为党自从执政以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掌握着国家和社会的许多重要权力和资源,如果能坚持“实事求是”,对人民、对国家、对党就是好事,如果党员干部利用职权来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对人民、对国家、对党自身就都是灾难。对此,党必须有高度的警惕和得力的应对措施。首先,对党员要把好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党员是愿意“实事求是”的,坚决避免那些冲着升官发财而来的人混入党内,这种动机不纯的人往往形象不好,但却“混得不错”;其次,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性教育,使之树立与党员身份相符的价值观念,坚定党员愿意和敢于“实事求是”的决心;再次,要以民主、法制和创新等手段保障那些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政治上“良币驱逐劣币”的有利于“实事求是”的制度环境,也可以适当运用利益杠杆建立“实事求是”(尤其是在所谓的“逆淘汰”环境中仍敢于“实事求是”)的激励机制和正当权益补偿机制(可以是奖金等直接形式,也可以是免税等间接形式),从而激励党员愿意和敢于“实事求是”;最后,要解决好党员干部的出口关,对于那些经批评教育等帮助手段仍长期不能坚持“实事求是”或在重大问题上没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员干部,要有切实的惩罚机制,让那些党性不纯、压根就不愿“实事求是”的党员在党内没有藏身之地。

民主价值的要求篇8

【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勤学在于充分利用各种优越的教学师资环境,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和创新责任意识;修德在于志存高远,同时注重细节,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明辨在于面对鱼龙混杂、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个人问题时,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正确判断;而笃实则在于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坚持不懈地为梦想而奋斗。可以说,这四点不仅是成功人生的必备信条,同时也应成为我们审视自己日常言行的圭臬标准。

然而反观当下,内心浮躁、急于求成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而追求名利浮华和物质享受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队伍思想的纯洁性。部分同学汲汲追求的不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是投机钻营、笼络人脉、维护和巩固自身利益,试问这样的思想觉悟怎么可能撑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又怎么可能自觉去追求和创造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要拥有一个让自己骄傲、让别人欣赏的人生,我们必须时刻审视自我、砥砺自我,自觉摒弃各种落后错误的思想,培养和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

今年5月初,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出炉,全国仅10人获此殊荣,而华中农业大学研一女生安玥琦则是其中一位。她的事迹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却感动了很多人。她学习成绩优异,却果断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保研机会,远赴贵州山区支教;即使条件再艰苦,也坚持用微薄的支教补助资助5名贫困学生她是城市独生子女,也是90后,但是在她身上,却一点也没有各种娇生惯养、桀骜不驯的自私言行,相反,更多的是对社会和他人无私的爱与奉献。

安玥琦的选择,源于她内心对于青春和人生的定义。这其实也正是价值观的力量,帮助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判断对错、做选择时明晰取舍。什么样的青春最有意义?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青春?一个人拥有知识、智慧、财富固然重要,然而仅有这些的人生并不完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我们以一颗温暖的心来拥抱整个社会,我们的视野和心胸才会变得愈加宽广,从小我到大我,需要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踏踏实实地付出和为他人着想。社会需要我们播种爱,播种希望,而我们也将在播种的过程中收获一段精彩别样的青春。

【2】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中国梦,价值魂。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党的十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3】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提到,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其中的要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其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必然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始终。在一定意义上,必然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经过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艰辛探索,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是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三座大山、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明确中国革命的目的是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人民共和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