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效学习的步骤8篇

时间:2023-06-15 09:27:45

高效学习的步骤

高效学习的步骤篇1

关键词: VB程序设计; 案例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5-52-03

Impact on teaching VB programming via different examples

Li Ro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Zengcheng Colleg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63, 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ase-teaching modes on students in teaching VB programming, in order to explore a teaching mode which suits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 of non-computer major, helps to raise students' ability to program and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VB programming.

Key words: VB program design; Case teaching;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ffect

0 引言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案例为基点设计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现成知识传承与获得为目标,而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以在知识的探究、迁移、运用基础上发展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VB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基本上分为两类方法:一是案例讲解法,二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首先讲思路,再一步一步讲如何实现。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逐步渗透,给学生讲解程序结构、语法要求、对象的属性以及事件过程的代码编写思路,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完成一个比较综合的小型程序,让学生知道学习VB后可以做到什么,并提高他们学习VB的兴趣。从解答题过程的角度分析案例,使学生获得解答题的目标结构步骤。这种教学模式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问题表征、系统化问题和解答题步骤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案例学习的迁移。

本研究设计了演示不同实例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完成多种程序设计专题任务。通过实例演示的教学设计来降低学生在学习VB程序设计语言的认识上的压力,通过完成专题任务来了解学生解决程序设计问题的能力。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0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国际会计1班(共42人)采用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国际会计2班(共43人)采用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教学实验为期2周,每周4学时,共8学时。采用尚未学习的一维数组进行实验。实验前先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在80分及以上认为是基础好的学生,80分以下认为是基础差的学生。最后实验分组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分组情况

[[教学策略\&VB基础好差\&人数\&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VB基础好\&15\&VB基础差\&27\&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VB基础好\&18\&VB基础差\&25\&]]

1.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使用spa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的研究法,探讨不同类型的实例呈现及VB基础好坏对数组的学习效果、程序设计专题解决能力的影响。本研究的变量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的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不同类型的实例

1. 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

2. 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

学生VB基础的好坏

VB基础好

VB基础差\&一、程序语言学习效果

1. 语法理解能力

2. 程序逻辑理解能力

3. 问题解决能力

二、程序设计专题解决能力

1.专题任务一

2.专题任务二

3. 专题任务三\&]]

数组单元学习实例教案的设计原则如下。

⑴ 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

采用教材提供的实例,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目的是训练学习者思考怎样解答题,帮助学习者建立解答题的模式。实例如表3所示。

表3 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

[[问题描述:设计一程序,将3位同学的成绩存放到数组中(利用inputbox函数与for-next循环)

解题思路:

1. 需存放3位同学成绩,那么数组的类型要如何定义呢?如果要是下标为1,那要怎么编写代码呢?

2. 要输入3位同学成绩,需重复3次输入函数,我们可以使用for-next循环来实现,起始值与终值要考虑下标。

解题步骤:

1. 我们应该先定义数组。

程序代码:option Base 1 ’数组下标从1开始

Dim sa(3) as integer

2. 要让使用者利用inputbox函数输入成绩,输入第1位的成绩到

sa(1),sa(1)=inputbox(请输入成绩)

3. 要让使用者利用inputbox函数输入成绩,输入第2位的成绩到

sa(2),sa(2)=inputbox(请输入成绩)

4. 要让使用者利用inputbox函数输入成绩,输入第3位的成绩到

sa(3),sa(3)=inputbox(请输入成绩)

5. 在步骤2至步骤4中,因语法重复,可以使用循环来控制

For i=1 to 3

sa(i)=inputbox(请输入成绩)

Next i

参考解法:

option Base 1

Dim sa(3) as integer

For i=1 to 3

sa(i)=inputbox(请输入成绩)

Next i

\&]]

⑵ 只有解题步骤的实例

在表3中把解题思路删除,让学习者根据解题步骤了解程序代码的编写。

⑶ 程序设计专题任务

本研究为了了解学生解答题的效果。设有一专题任务,任务目标为编写双色球简单选号系统。界面如图1所示。专题任务计划如表4所示。

图1 双色球选号界面

表4 专题任务计划

[[专题子任务一\&设计界面\&专题子任务二\&判断数值不能重复\&专题子任务三\&将数值从小到大排列\&]]

任务与教学目标如表5所示。

表5 任务与教学目标

[[专题任务目标\&教学目标\&电脑选号:利用电脑自动产生6个数,并显示在界面上。利用循环和随机函数产生的数必须存放在数组中\&能利用循环产生随机数并存放在数组中

应用Randomize、Rnd二函数设计随机产生1-33之间的数值

数组的输出\&判断数值不能重复\&能利用if-then来判断产生的数是否相同\&将数组中的值从小到大排列\&应用冒泡法对一维数组进行排序\&]]

⑷ 测试题分布情况

语法知识为填空题6道,5道程序调试补充题,解答题1道。

2 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2.1 学习效果的分析

实验完成后对学生进行一维数组单元的测试。各实验组在一维数组学习效果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如表6所示。

表6 各实验组在一维数组学习效果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

[[教学策略\&VB基础好差\&人数\&Mean\&Std.Deviation\&含解题思路和

步骤的实例\&VB基础好\&15\&20.33\&2.876\&VB基础差\&27\&18.21\&3.27 \&只含解题步骤

的实例\&VB基础好\&18\&17.63\&3.552\&VB基础差\&25\&13.56\&4.021\&总和\&VB基础好\&33\&18.86\&3.245\&VB基础差\&52\&15.97\&3.631\&]]

由表6看出,在基础好坏方面,VB基础好的组的平均数高于VB基础差的;在教学策略上,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的组的平均数高于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的组。说明在教学策略上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比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好。

在学习效果变异数分析前,先以Levene法进行变异数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组并无显著差异(F(3,66)=1.151,p=.335),故符合变异数同质性假设。一维数组学习效果经变异数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数组学习效果经变异数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SS\&Df\&MS\&F\&Sig.\&教学策略\&220.011\&1\&220.011\&18.453\&.000*\&VB基础好\&161.574\&1\&161.574\&13.552\&.000*\&教学策略×

VB基础好\&15.764\&1\&15.764\&1.322\&.254 \&误差\&786.914\&66\&11.923\&\&\&]][*p

从表7看出,教学策略对一维数组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

2.2 解答题的知识学习效果分析

解答题1道,分数为20分。各实验组在一维数组解答题学习效果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如表8所示。

表8 各实验组在一维数组解答题学习效果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

[[教学策略\&VB基础好差\&人数\&Mean\&Std.Deviation\&含解题思路和解

题步骤的实例\&VB基础好\&15\&8.10\&1.868\&VB基础差\&27\&6.94\&1.569\&只含解题步骤的

实例\&VB基础好\&18\&6.58\&1.676\&VB基础差\&25\&5.10\&2.234\&总和\&VB基础好\&33\&7.27\&1.763\&VB基础差\&52\&6.06\&1.889\&]]

在学习效果变异数分析前,先以Levene法进行变异数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组并无显著差异(F(3,66)=1.085,p=.362),故符合变异数同质性假设。经变异数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解答题的解题效果的变异数分析

[[变异来源\&SS\&Df\&MS\&F\&Sig.\&教学策略\&46.668\&1\&46.668\&12.970\&.001*\&VB基础好\&29.039\&1\&29.039\&8.071\&.006*\&教学策略×

VB基础好\&.453\&1\&.453\&.126\&.724 \&误差\&237.473\&66\&3.598\&\&\&]][*p

从表8可以看出,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实例的实验组的学习者解题能力好于只含解题步骤实例的实验组的学习者,基础好的实验组解题能力要好于基础差的实验组。从表9可以看出,教学策略对解题能力有显著影响。

2.3 解题效果分析

解题效果用以评价学习者在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能力。本研究的专题任务分为三个阶段性子任务。

2.3.1 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总效果分析

各实验组在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总效果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如表10所示。在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总效果的变异数分析前,先以Levene法进行变异数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组并无显著差异(F(3,66)=1.220,p=.309),故符合变异数同质性假设。经变异数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0 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总效果

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

[[教学策略\&VB基础好差\&人数\&Mean\&Std.Deviation\&含解题思路和

步骤的实例\&VB基础好\&15\&48.12\&8.955\&VB基础差\&27\&40.81\&8.475\&只含解题步骤

的实例\&VB基础好\&18\&46.13\&7.874\&VB基础差\&25\&39.14\&10.117\&总和\&VB基础好\&33\&47.03\&8.365\&VB基础差\&52\&63.04\&14.598\&]]

表11 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总效果的变异数分析

[[变异来源\&SS\&Df\&MS\&F\&Sig.\&教学策略\&55.679\&1\&55.679\&.679\&.413 \&VB基础好\&846.914\&1\&846.914\&10.331\&.002*\&教学策略×

VB基础好\&.437\&1\&.437\&.005\&.942 \&误差\&5410.524\&66\&81.978\&\&\&]][*p

从表10看出,基础好且在专题任务的解题效果上好,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的实验组也好。从表11看出在教学策略方面,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表示教学策略对于专题任务的解题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在基础好的实验组,结果则有显著差异,表示基础好的实验组对专题任务的解题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2.3.2 专题阶段任务的解题效果分析

在进行专题阶段任务的解题效果经变异数分析前,先以Box’s M多变量变异数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组并无显著差异。故符合变异数同质性假设。专题阶段任务解题效果的变异数分析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 专题阶段任务解题效果的变异数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SS\&Df\&MS\&F\&Sig.\&教学

策略\&专题子任务一\&139.859\&1\&139.859\&10.832\&.002*\&专题子任务二\&18.837\&1\&18.837\&.942\&.335 \&专题子任务三\&75.768\&1\&75.768\&2.470\&.121 \&VB

基础好\&专题子任务一\&58.797\&1\&58.797\&4.554\&.037*\&专题子任务二\&116.417\&1\&116.417\&5.824\&.019*\&专题子任务三\&113.299\&1\&113.299\&3.694\&.059 \&教学策

略×VB

基础好\&专题子任务一\&27.238\&1\&27.238\&2.110\&.151 \&专题子任务二\&63.634\&1\&63.634\&3.182\&.079 \&专题子任务三\&11.688\&1\&11.688\&.381\&.539 \&误差\&专题子任务一\&852.143\&66\&12.911\&\&\&专题子任务二\&1319.393\&66\&19.991\&\&\&专题子任务三\&2024.440\&66\&30.672\&\&\&]][*p

在教学策略方面,专题子任务一有显著差异,而专题子任务二及专题子任务三没有显著差异,表示教学策略对于子任务一的解题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对于专题子任务二、三的解题效果则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专题子任务一及子任务二有显著差异。因基础好的实验组的学生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相关基础知识,所以解题效果要好于基础差的。

2.3.3 程序设计解题效果总结

程序设计解题效果如表13所示。

表13 程序设计解题效果

[[程序设计问题

解决效果\&教学策略

与基础\&交互

作用\&结果\&专题子任务一\&教学策略

VB基础\&未显著\&含解题思路和步骤的组>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

基础好的组>基础差的组\&专题子任务二\&教学策略

VB基础\&未显著\&含解题思路和步骤的组=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

基础好的组>基础差的组\&专题子任务三\&教学策略

VB基础\&未显著\&含解题思路和步骤的组=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

基础好的组>基础差的组\&程序设计专题

总效果\&教学策略

VB基础\&未显著\&含解题思路和步骤的组=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

基础好的组>基础差的组\&]]

3 结束语

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①实例教学有助于学习者对VB程序语言的理解;②含解题思路和步骤的实例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及解题效果;③专题式的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基础好的学习者解答题。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建议:①增加VB程序设计教材的实例;②训练学习者先考虑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以提高VB程序设计专题问题的解决效果。先了解问题,再设计解决方案,最后执行解决方案;③增加VB程序设计专题教学活动,让学习者有充分的时间来强化对问题的思考以提高解题的效果;④教师在VB程序教学中应以解答题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 梁新,张怀强.任职教育中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研究[J].海军院校任

职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2006.

[2] 孙万东.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M].黑龙江高教出版社,

2007.

[3] 王涛.VB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及应用举例[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8.7(4):78~81

[4] 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

科研[J].重庆教育,2003.7:4~7

高效学习的步骤篇2

关键词:样例;样例效应;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一、 样例效应

1、 样例效应的定义

样例是以一步一步的形式向学习者呈现解题步骤的一种教学工具。样例效应,即对于新手来说,更多的基于样例的教学比更多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更有利于学习和迁移,而且更高效,即以较少的时间投入和心理努力取得较高的成绩。

2、 样例效应产生的原因

样例效应可以通过问题解决和样例学习所引起的认知过程来解释。问题解决的教学迫使学生采用弱的问题解决策略,如手段-目的分析、尝试-错误等,学生不断地搜索减少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的操作。样例不仅提供给学生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目标状态,还给出了达到目标状态的解决步骤。因此,样例阻止了这种弱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从而使学生将所有可用的认知资源投入到学习已给出的问题解决步骤(如问题状态和操作的关系)和建构解决此类问题的图式中。所以与包含问题解决的教学相比,更多的基于样例的教学能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并且促进学习和提高迁移成绩。

3、 样例效应产生的条件

第一、样例效应主要在新手身上出现。样例对于具有高先验知识的学生来说,由于任务已经被纳入其认知图式中并且引导他们的解决问题,因此任务施加给他们的内在认知负荷较低。所以,对于高先验知识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再需要样例提供的引导,样例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这就是所谓的“专长知识逆转效应”,指在样例学习过程中, 原本假设的教学策略对学习者产生好的效果(特别对较低专长知识的学习者) , 但随着学习的进程或学习者专长知识的增加, 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失去作用, 甚至起了反作用。

第二、样例在认知技能获得的初始阶段起主要作用。根据Anderson的四阶段模型,认知技能的获得包括相互重叠的四个阶段:问题类比解决阶段,规则提取阶段,程序性规则形成阶段,样例贮存阶段。根据这一理论,当学生处在认知技能获得的第一阶段或开始进入第二阶段时,样例学习比问题解决的练习更有效。而当学习的目的是实现第三个阶段时,样例学习就不是一个优先考虑的方法,这时,问题解决的练习则更为关键。

二、不同样例设计形式的研究

(1)“样例-问题对”(example-problem pairs)

1985年之前,研究者们认为“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是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即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然而,Sweller及他的同事(1985)首先发现了“样例-问题对”是比传统的“问题解决”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对代数问题解决图式的获得进行了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运用了样例,并且实验组的每个样例后面都紧跟着与其结构相同的问题(样例与问题解决的交互,即样例-问题对)。研究结果表明,“样例-问题对”比“问题解决”需要更少的学习与测试时间,并且在测试时产生更少的错误。他们认为,在学习样例之后立即要求学生解决一个类似的问题(“样例-问题对”)比样例后面跟着另一个样例(“只有样例条件”)更能激发学生,因为前者需要学生更多的加工过程。

(2) “问题-样例对”(problem-example pairs)

上述研究运用了“样例-问题对”,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能激发学生对之后样例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即在“问题”解决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从而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这样会更加积极地学习之后的样例,并且专注于自己不能解决的一些步骤。

Stark等人(2000)又将“问题-样例对”与“样例”进行对比,他们发现,结合的方法(“问题-样例对”)促进了学生对样例的更深的加工,并且提高了迁移成绩。

但是,在“问题-样例”条件下,学生是否能在解决“问题”时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陷呢?Paas等人(1994)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例”条件比“问题-样例”条件投入了更少的时间和努力。也就是说,在“问题-样例”条件下,新手并不能在解决问题时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也不能很好地将样例作为对问题解决的反馈。所以,对于新手来说,“问题-样例对”并不是一个好的设计方法。

Reisslein等人则发现了“样例-问题对”和“问题-样例对”与学生先验知识的交互作用。即低先验知识的学生从“样例-问题对”获益最多,而高先验知识的学生从“问题-样例对”中获益最多。

(3)“不完整样例”(incomplete example)。

不完整样例就是删除部分解题步骤的样例,在样例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不完整样例补充完整。删除样例中解题步骤的方法有“部分删除法”和“渐减步骤法”。渐减步骤法又分为“正向渐减步骤法”与“逆向渐减步骤法”两种。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样例在认知技能获得的初始阶段起主要作用,而问题解决在认知技能获得的后期起主要作用。那么,如何设计样例来顺应这一规律呢? Renkl等人(2002)运用了“渐减样例 ”,之前的“样例”与“问题”的配对都是静态的,没有由“样例”到“问题”的过渡,而“渐减样例”提出了一种样例与问题的成功整合方法。即由“完整样例”到“逐渐增加的不完整样例”再到“问题”的逐渐过渡。这样就能达到从认知技能获得的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研究结果表明,渐减步骤能促进学习,尤其能促进近迁移成绩。并且“逆向渐减步骤法”与“正向渐减步骤法”在近迁移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远迁移成绩上,“逆向渐减步骤法”优于“正向渐减步骤法”。实验还将“渐减样例”与“样例-问题对”进行了对比,发现“渐减样例”的近迁移成绩显著优于“样例-问题对”。

(4)“分段样例”(segmented example)

分段样例就是将样例的解决步骤以空格或标记的形式分成几块。Spanjers等人(2012)的研究运用了三种策略:分段样例、非分段样例与要求学生学习时积极地将样例分段(“积极分段样例”)。结果表明,三种条件下后测成绩都显著地高于前测成绩,但三组后测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三种条件下的学生都从样例中受益。但是从心理努力的角度看,发现了不同条件之间的显著差异,即“积极分段样例组”的心理努力显著高于“分段样例组”与“非分段样例组”,并且,“分段样例组”比“非分段样例组”投入了更少的心理努力。从效率的角度看,“分段样例组”显著高于“积极分段样例组”,“分段样例组”略微高于“非分段样例组”。虽然要求学生将样例分段的任务能鼓励学生考虑哪些信息能组合到一起,但是,这项附加的任务也可能施加外在认知负荷。因此,直接呈现分段样例能提高学习效率,而指导学生积极地将样例分段降低了学习效率。这项研究说明,至少对于新手来说,要求其积极将样例分段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另外,“分段样例”是比“非分段样例”更好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Sweller, J., & Cooper, G. A., The use of worked examples as a substitute for problem solving in learning algebra.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85, 2:5989

[2]Stark, R., Gruber, H., Renkl, A., & Mandl, H., Instruktionale effekte einer kombinierten lernmethode: Zahlt sich die kombination von l?sungsbeispielen und probleml?seaufgaben aus? [Instructional effects of a combined learning method: Does the combination of worked-out examples and problem-solving tasks pay off?]. Zeitschrift für P?dagogische Psychologie, 2000, 14:205217

高效学习的步骤篇3

关键词 网络学习;样例;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35-02

Network Learning Worked Examples Desig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Zhang Jiaojiao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learning worked example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learning five worked examples design principles for network learners, corresponding to each of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oposed strategy.

Key words network learning; worked examples; design principle

样例(worked example)是一种教学工具,它们通常以逐步呈现解答步骤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专业问题的解决方法[1]。它是联系实际应用与知识领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备的学习材料。样例学习是指把经过加工处理的例子呈现给学习者,让其从中归纳出隐含的抽象知识来解决问题,学习者从例示了一般概念、原理、程序的例子中习得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2]。

1 网络学习中样例的特点

网络已经成为广大学习者经常性的、重要的学习环境和工具,研究样例学习在网络学习中的特点,是推动网络教育普及化和学习终身化的现实追求。

1.1 学科特点

样例在网络环境中最多应用在数学学科中,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略有涉及。帕斯和范麦瑞波尔在1994年用计算机呈现几何题的方式,对荷兰中学生进行了样例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朱新明等在数学学习领域做了一系列研究,发现样例学习的效果好于传统问题解决的学习[2]。样例包括问题及解答,既能起到说明和解释概念原理的作用,又能起到解决同类问题规则的作用,还能起到示范作用。

1.2 学习材料特点

结合样例学习在网络学习中的学科特点,可以看出适合使用样例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问题解决类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样例学习教学时,所使用的学习材料必须依据不同学习者,针对不同学习者知识经验差异,在认知技能获取的不同阶段,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使用样例[3]。

1.3 学习者特点

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处于主体地位,样例学习改变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技能的培养。样例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适应程度不同,在新手学习者中应用样例学习的效果较好。

2 网络学习样例设计原则

为了在网络学习中更好地应用样例这一教学方法,同时也为了促进学习者的近迁移以及远迁移能力的建设,帮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知识,在此提供几点样例设计的指导原则。

样例原则1:从减少样例步骤过渡到完全的问题解决[4]

在逐渐减少样例步骤的过程中,学习者逐渐完成更多的步骤,最终学习者完全依靠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逐渐减少步骤的概念如图1所示。

样例原则2:促进自我解释操作步骤

自我解释是学习者用来帮助自己理解各种形式的外部信息的加工过程。推理生成观认为自我解释就是产生推理填补样例文本空缺的,而不完全心理模型观认为自我解释是推理样例中缺失的信息,更新或矫正学习者样例学习之前所拥有的心理模型的过程[5]。自我解释有助于学生概念原理的获得,并有效地促进学生近迁移问题和远迁移问题的解决[6]。自我解释的概念如图2所示。

样例原则3:为样例提供解说

为学生提供有详细解答步骤的样例对于知识原理的抽取和加工有促进作用。相比较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面言,考察详细解答步骤和答案的样例的学习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图式的获得[7]。为了防止在原则2中学生自我解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样例中提供解说,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自我解释问题中出现的错误。

样例原则4:在例子中应用多媒体原则

使用样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外在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可以分配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如果样例中违反了多媒体原则,会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从而减少样例的潜在优势。例如,使用邻近原则把文本和图片放在一起,减少了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如图3所示。

样例原则5:支持学习迁移

近迁移指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在样例中结合工人在工作中遇到的相同的情况,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远迁移指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远迁移需要更加灵活的知识,不同的背景或故事但具有相同的基本原则。

3 网络学习样例设计策略

为了方便网络学习中样例的设计者设计出更专业的样例,针对以上提到的网络学习样例设计原则,阐述每一原则下所对应的策略。

1)应用逐渐减少步骤的样例时的设计策略:逐渐减少步骤的样例更适合应用在近迁移学习中;使用逐渐减少步骤的样例时,要重视关键步骤对学习迁移效果的影响;使学习者对下一步是什么或怎样解决有一个心理预期,进行积极的推理。

2)在促进自我解释步骤时的设计策略:在样例的关键步骤处,呈现问题要求学生做出自我解释;结合渐减提示法中所缺少的步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释所用知识的概念原理;学生自我解释的问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自我解释过程中,给予学习者适当的提示,从而提高迁移的成绩。

3)为样例提供解说的设计策略:为初始学习样例的新手学习者提供详细解释;为课程的进展作出简短的解释,响应自我解释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为操作步骤和基本原则之间的连接作出明确的解释;样例的解说与操作步骤相接近,以减少学习者认知负荷,即应用邻接原则。

4)在样例中应用多媒体原则的设计策略:提供相关的插图;使用音频时要与所呈现的视频或图片相对应,适当地使用文本,避免产生冗余;避免出现在两个文本和音频的情况;让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步调,而不是连续播放所有步骤。

5)促进近及远迁移样例设计策略:尽可能加入与工作环境相似的样例,旨在支持近迁移任务学习;样例至少包括两个不同的情境,但体现了类似的原则,支持远迁移任务学习;在样例中加入学习者互动,来积极地促进远迁移。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网络学习中样例特点的归纳总结,得知样例学习的重要性。为了通过对样例的设计来提高网络学习中的学习效率,提出相应的样例设计原则及其相应的策略,为网络学习中样例的设计提供相应指导。为了更进一步地利用样例对问题解决的益处,样例学习中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网络学习中关键步骤对样例学习的影响,正确错误样例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样例的呈现方式对学习迁移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探索样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Atkinson R K, Derry S J, Renkl A, Wortham D. Learning from examples: Instructional principles from the worked examples research[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0(2):181-214.

[2]唐剑岚,喻平,周莹.增加样例学习中认知负荷的研究与思考[J].心理科学,2009,32(3):663-665.

[3]陈满琪.样例学习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3):145-148.

[4]Clark R C, Mayer R E.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M].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2008:

207-217.

[5]邢强,莫雷.样例学习的发展及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65-170.

高效学习的步骤篇4

【关 键 词】 有序;数学;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笔者觉得教学的有序性对于师生教学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中无论你创设多么新颖的情境,无论你采取何种激情澎湃的组织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小学数学内在的知识脉络是一脉相承的。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力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对所拥有的素材进行逻辑严密的排列、组合建立教学过程新秩序。从而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圆润的认知抛物线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的学习应重视有序学习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题型,特别是一些典型题的解题进行有序处理,让学生做题时有迹可循,从而较好的历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

一、有序的预习步骤

“有序”一词贯穿着小学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但凡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都与之相伴。数学新知的预习需要“有序”。平日的教学中,教师总结了一些指导小学生预习的步骤,每次预习时老师就要求学生一看,二划,三问,四尝试。简单的四点,对学生的整个预习过程做出了较好的指导,特别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明白了预习时做什么,怎么做。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的信心得到了树立。

二、有序的解决分数类问题的步骤

在教学分数、百分数的解决问题时,由于这部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复杂,学生每每遇到这种题总会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于是我与学生在体会和分析这类题目的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步骤,学生操作后具有较好的效果,能较好地推进这种题型的解决。

三、有序的分析步骤

按比例分配的解决问题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一种题型。这类题的常规题型规律性还是比较强。在教学这类题时,大部分老师将这类题的解题策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份数做题;一种是用本学期所学的分数乘除法的知识做题。前者由于学生从低年级就接触,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即使是后进生,只要多加练习与对比,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的给予解决此类问题;而后者相对来说综合性较强,解决起来方便快捷,但对学生运用分数知识去抽象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要求就高一些,如果能顺利的抽象出含有分率的句子,那么就可以较好地运用分数的解题步骤进行解题。这种解题的方法对于后进生来说就较为吃力或错误率较高。教学中,我针对后进生的特点,采取前一种解题策略,即用份数。用份数分析按比例分配的解决问题关键抓住两个步骤:一是分配谁,二是按什么分配。每每做到此种题目时,就让学生先回答这两个问题再做题,这样的解题秩序就让复杂的题目找到了入手点。

四、有序的解决几何知识类问题的步骤

几何知识的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中也占有着较大的比重,这部分知识学生学起来看似很容易,但用起来就力不从心,错误百出。如果采用一定的秩序去分析题,效果就会好一些。在教学这部分题时,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一找,找到题中的关键句,如果是顺向思维的题目,关键句大多是问题;如果是逆向思维的题,关键句往往是题中的已知条件;二写,根据问题所问和已知条件写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或数量关系,根据公式或数量关系去题中找出或算出所需的中间条件;三请,把公式中所需的条件照单请客,一一请到相应的位置;四算,根据一个等式可求出一个未知条件的原则,然后去求出中间条件和题目所需的问题。

五、有序的计算步骤

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两条腿,只要数学学习一旦开起,总是有这两腿相伴。数学学习的好坏,计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对计算的学习看起来较为简单,但是如要精确的完成却较为困难。有序的计算步骤,能让学生计算题的学习和准确性的保证更靠谱一些。计算题教学中的做题步骤:一读,二想,三算,四查。第一步读题,以前我总结的可不是读而是“看”,“看”让很多学生的做题失误不少,他们看题时只是浏览一下,并不能把题目了然于胸,做题时就会出现考虑不周等现象,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读题就可以较好的克服学生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平时做题小声读出题目,检测时做出口形的默读题目,这样就能较好地揪住学生容易分散的心,让他集中到题目的理解中来。一读就能较好地让学生了解题目整体情况,使计算策略的选择具有了一定的方向性;二想,想这一道题符合哪一个或哪几个运算定律和性质,如果不符合就想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后度算什么;三算,一旦确定了计算策略,就细心计算;四查,查一查所用的运算定律是否合理,计算的顺序是否正确,查一查数字是否搬错,四则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的计算每一步均要按照以上的步骤有序推进,如是培养,比要求学生你要细心、要认真这些粗放的大道理更要有章可循,让做题更靠谱了一些。

有序地做事,有序地推进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建立较好的模型,建的模型多了,用得熟练了,学生的认知体系就能得到较好的建立,再学习的能力就会好了不少。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我们理清知识的内在逻辑,细细揣度学生的认知心理,总结出有序的解题步骤与策略,以期以不变去应对万变的知识,从而有效乃至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小学数学“做中学”教学案例研究[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高效学习的步骤篇5

对中职数学教师来说,一节数学课上不完是屡见不鲜的事,常常听到同行们抱怨“学生的基础怎么这么差?我一节课的内容都掰成两节课了,还上不完!”“学生的反应怎么这么慢?我都不敢叫学生到黑板上做题了!”“一节课只能讲这么点内容,这本教材什么时候才能上完啊?”……一堂数学课上不完——谁之过?我以《点到直线的距离》这节课为例,谈谈我对一节上不完的数学课的思考与感悟。

二、教材简介

《点到直线的距离》选自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八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运用公式解决有关点到直线距离的简单问题。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类比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掌握;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效果辨析

【方案一】

步骤1: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

步骤2:给出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

步骤3:教师用例题1示范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4:学生练习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5:用例题2提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综合应用。

预测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上课时会睡着,没睡着的会变成数学机器。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只“教”学生机械地套用公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几乎没有作用,还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是一节枯燥无味的课。

【方案二】

步骤1: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

步骤2:求点P(3,1)到直线l:x=5的距离d;(图文并茂)

步骤3:求点P(3,1)到直线l:x-y=0 的距离d;(数形结合,1题多解)

步骤4:求点P(3,1)到直线l:x-y+2=0 的距离d;(用通用方法求解)

步骤5:求点P0(x0,y0)到直线l:Ax2+Bx

+C=0 的距离d;(公式的推导)

步骤6: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步骤7:教师用例题1示范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8:学生练习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9:用例题2提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综合应用。

预测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估计探讨到步骤4,下课的铃声就该响了,而此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还未正式登场呢!看来这又注定是一节上不完的数学课。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从教法学法上都有所改进,课堂设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探究点到直线距离的求法,有效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类比思维能力,但安排的内容明显过多,是一节无法完成的任务。

【方案三】

步骤1: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

步骤2:求点P(3,1)到直线l:x=5的距离d;(图文并茂)

步骤3:求点P(3,1)到直线l:x-y=0 的距离d;(数形结合,用通用解法)

步骤4: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步骤5:教师用例题1示范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6:学生练习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7:用例题2提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综合应用。

教学实践结果:本节课从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从图上“看”出来(步骤2),到距离可以“算”出来(步骤3),到距离可以用公式“代”出来(步骤5),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师引导得从容,学生学习地轻松,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从《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规定时间内能否把一节数学课上完,虽然和学生的基础,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联系,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把握。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或避免一堂数学课上不完的尴尬。

因此,中职数学教师要做到完整地上好一堂数学课,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把握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有在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才能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其次,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将有利于教师有预见性的设计教学方案,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另外,还要了解学生间的差异,这关系到教学的进度以及因材施教原则的有效贯彻,也为合理安排例题、练习、设计问题链创造条件。学生在学习上都会有一定的喜好,教师要积极的对待学生的喜好,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2.教学目标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中职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培养提出具备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说明教材充分考虑了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铺垫和拐弯抹角地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只有把握好课堂这艘船的舵,才能使教学驶向正确的彼岸。

高效学习的步骤篇6

1重难点知识梳理反思

知识梳理是高中生能较快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原来学习的知识做出线索性的整理,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的体系,便于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其次,在这种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如知识夹生、记忆性知识错误与知识衔接性错误等,为学生改正错误与理清思路提供了良好的内驱机会。然而,在数学学习与考试中,往往那些易引发学生解题错误的都是重难点知识。因而,在这种学习实践中加强重难点知识的整理是首要的关键工作。其中对于那些掌握不熟、运用较少、疑问较多的知识点尤其要注重整理,而且需要与其他的一般性的知识点与数学原理结合起来,把知识性的基础做扎实。同时,把那些常见的疑难解决掉,为以后的解题知识运用做好基础工作。例如常见的函数与方程知识整理,可以解决常见的知识运用逻辑性错误与以偏概全性错误等。如在做“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知识整理时,其重难点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等灵活运用,进一步掌握与学会运用方程、分类讨论与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

2易错题解题方法与步骤反思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量大且抽象化,单凭知识的熟练掌握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关键还需要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精细的解题步骤来实现。在学生考试实践中,方法性错误与步骤性错误是常见的现象,有的表现为解题方法错误,一开始就步入了错误的泥潭无法自拔;有的则是步骤错误,虽然前面的解题都是正确最后也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而,这种反思教学应该从另个方面展开:一是,方法应用性反思。公式应用、定理与性质应用、数学思想应用(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主要反思其应用性的错误,以及其容易发生错误的题目情境、题型等。这类错误会随着学生反思的积累逐渐得到改善,且会对学生的学习进步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解题步骤反思。这种反思是细节性的,且很多学生的失分都源于此。一方面和学生的粗心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学生对题目理解与解题步骤掌控有关。反思实践中一般针对下列情况展开:隐含条件、应用公式等关系式时限制条件、逻辑性、等价性变形等。通过这样的反思会让学生进入解题方法正确、步骤细致的良性循环中,学生相应地会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也会用上升的成绩来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3.结语

高效学习的步骤篇7

关键词 学习风格 4MAT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4MAT Teaching Mod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asic Teaching of Programming

CHEN Dan, FU Qianq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4MAT teaching mode provides an effective, systematic teaching mode which can not only adapt to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of students, but also generally coordinate the function of their brain hemispheres to have a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VB teaching,4MAT teaching mode has extraordinary value in the completion of teaching tasks, the excitation of acknowledging senior programsand the use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s.

Key wordslearning style; 4MAT; teaching mode

David Kolb提出的学习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以及主动实践,这一完整的学习模式揭示了一个循环的学习过程,这种循环过程的学习模式已在研究中得以证实。四分法(4MAT)是Bernice Mc Carthy将Kolb学习模式进行扩展开发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易于实施的教学模式。

1 4MAT教学模式

Mc Carthy 把4MAT教学模式描述为“通过8个步骤的教学,利用学习者个体不同的学习风格与大脑的优势度来处理倾向性。”

学习风格又称为认知风格,它是人的心理特质。学生们在学习风格方面有很大的差异,Mc Carthy根据人们获取知识的的不同倾向方式归纳为两个方面:信息的感知与信息的加工。信息的感知,即接受新信息方式,包括经验和概念化,经验是指个人参与的亲身感受、体验;概念化是指以概念形式传达的经验,即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换而言之,人的感知过程包括对经验的感受和对概念化的思考。

人的信息加工方式包括内省与行动,内省是通过结构化、有序化、理智化对知识进行转换,即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行动是一个主动实践的阶段,是将自己的想法作用于外部世界,包括实验、执行和操作,通过这些方法,学习者将概念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中去。因此,信息的加工包括对“内省”的观察和对“行动”的实干。

学习风格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想象型,较能接受具体的有经验的信息及较能处理感官信息;分析型,较能接受抽象思考概念化的信息及较能处理感官信息;理智型,较能接受抽象思考概念化的信息及较能处理操作的、实验的信息;能动型,较能接受具体有经验的信息及较能处理操作的、实验的信息。

每一种学习风格都有各自大脑左右半球的偏向。以大脑右半球学习者是直觉的、感性的、整体的、并行的和触觉的学习。大脑右半球的功能是感性直观思维,这种思维不需要语言的参加,比如掌管“音乐”、“美术”、“立体感觉”等具体思维能力、空间认知能力以及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大脑右半球与人类的创造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在创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想象、直觉和整体综合等都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以大脑左半球学习者是逻辑的、理性的、有序的、连续的、语言的学习。大脑左半球是主管语言的中枢,它的功能是抽象概括思维,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主管“说话”、“写字”、“计算”、“分析”等。

图14MAT的8个步骤教学模式周期

实践证明,许多具有高度创造才能的人,不仅大脑左半球发达,右半球也特别发达,而且二者的活动十分和谐。因此,只有大脑左右半球的和谐发展和应用,才会富有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来安排教学计划,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平衡发展,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4MAT教学模式试图满足所有的学习风格,这一涉及4种风格的教学过程需要利用大脑左右半球共同处理信息,即结合了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信息处理模式,同时还使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图1描述了4MAT的8个步骤的教学模式周期,在4个象限中,每个象限都含有大脑左右半球活动的内容,每一步骤都有它的教学目标。

2 4MAT在VB教学中的运用

程序设计基础是国家教育部根据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养目标而设定的课程体系,包括Visaual Basic、Visaual Foxpro和Visaual C程序设计语言。这三种设计语言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数学逻辑性很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之前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以“精讲多练”为原则,以“模块式讲练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运用4MAT的教学模式安排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建立计算机编程的思维方式,逐步加强编程能力的实践。以VB中的常用控件章节为例子,用4MAT教学模式安排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象限中的步骤1:将模块的所有功能以实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能整体地感受到该模块的主要作用,同时提起他们了解实现过程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并让大脑右半球活动起来;步骤2:学生通过前面的功能展示,与他们曾经学过的模块或已有的经验连结起来,思考其相关性,发挥学生的大脑左半球的理性思维,这一步骤可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这一象限中,老师是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角色。

第二象限中的步骤3: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让学生想象和初步了解新模块的整体概念;步骤4:讲授新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该模块的重点难点。一部分易学、易懂,或者与以前所学模块类似的内容即可做简单的提示,甚至可以省略。在这一步骤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概念的抽象化。在这一象限中,老师的角色是教学的角色。

第三象限中的步骤5: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操作,尽量独立尝试着完成所学模块的主要功能,对整个模块的基本操作有个大致的认识;步骤6:合理地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操作来掌握所学知识。这一步骤中,老师是教练的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提示和引导,甚至要个别授导,使学生成功,增长自信。

第四象限中的步骤7:对实验内容进行整体的演示、修正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讲解模块中容易误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步骤8: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将整个模块的知识进行整合,制作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模块设计,让原来实验的验证性转化为实践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乐趣。在这一象限中,老师的角色是评价和矫正的角色。

将以上的教学设计方案有效地实施,在顺应学生不同风格的原则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可完善其学习风格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训练大脑的左右半球的交替使用,使其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3 小结

4MAT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上的有效实施,不仅能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学生,而且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到极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鸿江.现代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高效学习的步骤篇8

许昌县灵井镇一中在日常教学教研方面,注重在高效课堂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改理念有着较深的理解。作为重要的组织者,我一直致力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这也奠定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与初中语文课改研究的基础。

“五步五查”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总结近年来全国高效课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许昌县灵井镇一中高效课堂实施具体情况提出来的。“五步五查” 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易操作性等特点,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在倡导高效课堂形势下语文课改的有效尝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推广,使农村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新课改靠近,进而在实践中创新。

“五步五查” 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预习检测,一查自主学习效果,时间控制在5分钟。

该步骤要求教师查看学生预习的情况,确定课堂重点、难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达到60%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结对子的同学互助形式解决40%学生的“双基”问题。

第二步:班级展示,二查小组合作效果,时间控制在5分钟。

该步骤要求各学习小组积极推荐人选进行竞争性展示,展示问题要有普遍性;问题应体现“双基”特点,给学困生一定的机会。在展示的过程在中,提倡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要及时,准确。预期达到80%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对子解决20%学生的“双基”问题;60%的学生能突破重难点,结对子解决40%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问题。

第三步,师生互动,三查学生问题探究能力,时间控制在15分钟。

该步骤通过学优生的示范带动,教师的导引、点拨,突破课堂重点、难点。该过程提倡学生讲解、争论,教师当裁判。通过该步骤的实施,以期90%以上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对子解决10%学生的“双基”问题;70%以上的学生能主动合作、探究问题,突破重难点,并产生学习兴趣,结对子解决30%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问题。

第四步,课堂反馈,四查课堂目标完成情况,时间控制在10分钟。

该步骤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达到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结构的目的,同时完成课堂作业。通过该步骤的实施,以期95%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85%学生能主动探究新问题,进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结对子解决15%学生探究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对子解决5%学困生的问题。

第五步,课堂衔接,五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时间控制在5分钟。

该步骤由教师点拨下节课预习要点,并下发导学案。通过该步骤的实施,使学生课下能自主学习,小课堂变成大课堂,让乐趣充满教与学的过程,同时在学生结对子的基础上解决学困生的预习问题。

上述步骤中涉及的学生百分比数据,根据学科与班级学生的情况而定。每一步的时间限制根据学科特点及当节课的难易程度适当调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