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8篇

时间:2023-06-20 17:05:3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1

随着人们对教育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探索,艺术教育教育已逐渐被教育界关注,作为艺术教育重要内容的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这个群体的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也已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越来越多学者和教育专家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成长产生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索,旨在促进特殊儿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

音乐教育;特殊儿童;影响

近年来,特殊儿童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特殊儿童这个群体也需要被我们关注,需要被我们爱护,需要被我们接受。特殊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也需要被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所关注、所研究。事实上,教育界正在不断探索和引进先进的适合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儿童教育的有效手段正在被逐渐认识和重视,其教育作用和教育效果明显。音乐教育作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能有效培养特殊儿童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激发特殊儿童积极向上的态度,促使特殊儿童具备更好的感知觉能力,让他们通过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最原始的意义是与人类语言、动作、舞蹈最能够触及人类心灵深处的艺术。1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来鼓舞人们积极向上,促使特殊儿童能够更加恰当和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感知生活美好的一面,以此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为学习知识奠定的良好基础。

一、特殊儿童的内涵与发展特征

(一)特殊儿童的内涵

所谓的“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非正常儿童,主要包括低能儿童和超常儿童。狭义的儿童是指有身体缺陷的残疾儿童,包含聋哑儿童、精神残缺和智残儿童。由于对特殊儿童的鉴定标准不同和原则不同,各国对于特殊儿童的分类的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内外比较认可的特殊儿童分类是智力偏常、感知觉缺陷、交往障碍、行为缺陷这四大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各类残疾人总共约9000万人,其中残疾儿童占有相当数量,仅6岁以下的残疾儿童就有近100万,14岁以下有200多万,并且残疾儿童的人数和比例正在呈现上升的态势。2针对这部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突出。如何培养这部分儿童的正常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这些儿童的正常成长和融入社会中,是整个教育界和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由于我国对特殊儿童领域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理论都是借鉴外国的先进理论,这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受到社会和专家的重视。

(二)特殊儿童的发展特征

经过查阅已有资料和研究显示,本文所指的狭义的特殊儿童的发展特征主要从特殊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两方面阐述。一方面是特殊儿童的生理特征,身体形态如身高、体重、外貌与正常的儿童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异,少数情况下,存在差异也是因为智力发育导致生长发育出现疾病问题所致。另一方面是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较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发育较晚,逻辑思维发展较慢,判断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稳定性差,感知觉发展迟钝,记忆保持力差,语言能力发展较晚,词汇量小,语言组织能力差,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性格冷漠孤僻。3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特殊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身体或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水平低下。以上述及的智障儿童的一般特征,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千人一面,也会因为残疾(包括身体或心理)程度的不同及其他一些原因,显示出较大差异。同时,特殊儿童尤其是智障儿童由于脑功能受损,其个性发展失去了良好的物质前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就影响了其良好个性的发展,表现了与正常儿童不同的个性特点。如缺乏主动性,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求知欲差,而且缺乏适当的社会行为或伴有明显的社会行为障碍,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训练尤为重要。同时只有尽早实施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训练,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正常成长的作用和价值

艺术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音乐教育在一个人特别是特殊儿童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特殊儿童审美情感的成长

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是展现人情感,促进人审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音乐作为一种展现人的情感和审美的声音艺术,能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来展现给人,让人们通过聆听的艺术来体会到情感和精神领域的享受,并能够对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出击作用。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意味得到提高,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虽然自身的身体或是精神领域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缺陷和不完整,但是从根本上他们并未丧失对语言和美的一种感知、感受、理解和创造能力。并且往往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人们在其他方面却又有异于常人的特长之处。

(二)音乐教育能够增强特殊儿童的社交自信特殊

儿童由于身体或是精神上的某些缺陷,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愿或是不能与外界通过正常的途径建立社交联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特殊儿童成长的难度。但是音乐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和普适性,任何人甚至动物对于音乐艺术都能够产生反应。特殊儿童通过一定的音乐教育包括个体音乐教育或是群体音乐互动,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轻松的独特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特殊儿童能够忘记或忽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通过音乐这个途径建立联系,并且进行分享,从而提高特殊儿童的实践和群体意识,这也有利于他们摆脱个人困境,重建自信。

(三)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特殊儿童感知能力的发挥

特殊儿童在身体或是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往往在另一方面就有优于常人之处。比如他们在身体方面有缺陷,但是在记忆或是思维方面却又有惊人的能力,但是这种优点需要一定的机制才能激发出来。音乐教育具有语言或是行为矫正所不具备的优势,通过实施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摆脱传统方式的局限,以此为突破口,能够激发感知能力的提高,让其拥有对社会、对外界事物一定的感知能力,让其真正拥有对自身的独特优势的认识,建立起生活的自信和勇气。

三、音乐教育促进特殊儿童成长的实现途径

(一)以音乐教育为抓手,提升特殊儿童的审美能力

特殊儿童尤其是智障儿童一般都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障碍,轻中度的特殊儿童可能只具有简单的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字词、语音的不连续认识等等,即使是重度的智障残疾儿童也具有简单的听觉或视觉识别技能。而音乐作为一种可短可长的,形式多样的,不同节奏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艺术教育的独特可取之处。音乐教师能够通过不同音乐的或短或长、或轻或重的节奏、旋律、声高、音色、速度等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来传达不同的含义,如果对智障儿童加以不断得强化和训练,就可以让他们掌握不同音乐所表示的不同含义,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理解和信息理解能力。4同时音乐教师通过不断地针对性研究,能够通过对特殊情境下不同特殊儿童群体的独特特征进行分析,对音乐教育所运用的音乐进行分门别类,如对音乐进行声音定位、声音识别、声音区分等小活动,来增强特殊儿童对不同音乐的特殊体验。通过不间断的强化训练,能够让特殊儿童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以音乐教育为途径,提升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

对特殊儿童尤其是精神智障儿童来说,他们在社交能力的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的人生的完整性和独特人生体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建特殊儿童社交能力。一是通过开展个体音乐训练,提升基本音乐技能。不同的特殊儿童具有不同的特点,音乐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特殊儿童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应该通过选取专门针对性的音乐教材、运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不断强化提升特殊儿童对音乐整体认识的感知能力。二是通过集体音乐教学,提升分享合作的社交能力。通过开展集体音乐教学,让特殊儿童在音乐交流媒介的作用下,认真体会到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接受和参与到集体的互动中来,掌握礼貌的社交秩序、感知音乐教学中互相配合、合作产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群体伙伴的集体交往能力。

(三)以音乐教育为突破,提升特殊儿童潜能的发挥

特殊儿童在认知外界事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身体功能或是精神感知方面可能存在着不如正常人的特征。但是只要是人就有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而特殊人群在其中的某一方面可能会具有超乎常人的额优势和特点。感觉是人们通过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受器官对外界产生的反应,他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所具有的的大小、形状、声音、味道、色彩等特点。而知觉就已经超越了最基本的感觉层面,上升到对事物整体状况的反应和认识。而思维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含义。他不仅仅是“知觉”层面上的一般认识,二是已经上升到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思维过程。正所谓上帝对人关闭了一扇门,但是肯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特殊人群在某一方面具有了局限,那么总会有一方面就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和特点。比如,身体残疾的人事在数学思考能力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比如视觉残疾的人听觉却异常敏锐等等。如果对这些独特儿童的教育能够更加的细化和有针对性,就会产生惊人的成效。音乐教育具有平常教育形式所不具有的独特之处,如果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专家和音乐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一定的创新和举措来改进音乐教育的形式、内容,那么,特殊儿童一定能够通过开展音乐教育,来激发出深藏于特殊儿童身体内部的潜能,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正常成长。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促进特殊儿童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专家的进一步探索和追求。也只有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的作用,特殊儿童这个重要群体的成长才能够得到广泛关注与不断提升。

注释:

1.肖瑾.浅谈幼儿的音乐教育[J].诗学研究,2007,(6).

2.李晓靖.音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枣庄师专学报,2009,(2).

3.张馨,张文禄,徐胤.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2):65-68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智障儿童;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38-02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DSM-IV)的定义,智障人士是指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等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者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群体。虽然智障不能通过药物治愈,但实践证明智障儿童是可以经过训练而发展其有限的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的。由于智障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喜欢音乐,一听到歌曲就会不自觉地接近、倾听并且手舞足蹈起来,使得音乐教学成为“治疗”智障儿童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根据本人在饶平县益智学校的实际工作经验,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经验谈谈笔者对于提高智障儿童音乐教学有效性途径的思考,希望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同行。

一、音乐教学对智障儿童的影响

在进行对智障儿童音乐教育有效性探讨之前,笔者认为将音乐教学对智障儿童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我们了解到音乐是如何在智障儿童的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音乐教学对智障儿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显著。

1.情感方面。智障儿童在情感上是十分匮乏的,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对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而音乐这种无国界的语言,能激发出孩子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感,唤起内心的共鸣,能丰富孩子们的情感,同时抒情的音乐能有效调节他们的情绪,控制其过激的行为。

2.语言能力。在智障儿童中大多数都存在着语言障碍、发音困难等问题,即使是程度较轻的智障儿童也只能说些极简单的句型,往往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音乐作为一种由旋律、歌词、节奏及音调等因素构成的语言,对智障儿童辨别外界环境的音量、音调,对语言、节奏的接收能力有积极作用,并刺激其听觉系统的发展、成熟。

3.运动能力。程度较轻的智障儿童通过音乐教育,可以逐步唤起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控制,增强智障儿童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从而锻炼精细肌肉群和大肌肉群的运动能力。虽然在熟练程度上比不上正常的儿童,但是对于智障儿童中枢神经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使其能逐步完成跑、跳等活动技能。而对于那些智障程度较重的儿童,音乐教学能使他们完成诸如点头、跺脚等较简单的肢体动作,调动其运动积极性。

二、提升智障儿童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1.为程度不同的智障儿童选择合适的歌曲。针对智障程度不同的儿童,实行分层教学。为每个阶段的儿童制定专属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同时在选曲方面也应当特别注意,应根据儿童的实际行为水平以及感知特点选取。一般情况下宜选择那些旋律较简单、音色容易区分并且带有节奏感的音乐。旋律简单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跟唱、学习;音色易区分能降低孩子们的认知负担,并刺激其听觉,让他们能够区分高音、低音,完善听觉系统;选取有节奏的歌曲则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凭自己的感觉跟着节奏手舞足蹈,让他们用肢体感受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同时锻炼其肌肉群,完成简单的肢体运动。

2.在音乐教学中注重独立能力的培养。有的父母或是教师因为心疼孩子或是觉得孩子因为智力缺陷而“一帮到底”,反而使得孩子失去了那些他本可以学会的能力。这里的独立能力既指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自己用勺吃饭、穿脱衣物、去厕所大小便等,也指孩子们对事物的选择、认知和学习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不能事事帮助孩子,尤其是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音乐教学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0~7岁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教学能在最大程度上补偿其智力缺陷,因为该时期是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强,可塑性较好。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多花时间来引导孩子,比如,鼓励孩子唱出声来、跟着旋律打击乐器、运用肢体表现节奏,等等。虽然这些孩子的歌声、肢体语言并不像一般孩子那样动人、协调,但只要他们这样做了就足够了,这已经表现出这些孩子在学习感知这个世界了。

3.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孩子的感官。智障孩子的情感比较匮乏,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弱,注意力也不大集中,而这些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孩子们常常被多媒体中播放的歌曲视频所吸引,视频中不断变换的场景、色彩鲜艳的画面以及清脆悦耳的歌声都让他们很感兴趣,能集中注意力欣赏音乐,跟着“哼哼”或是“比划”。多媒体教学与平时一般的教学相比,能在孩子的视觉、听觉方面进行更加强烈的刺激,加强其感官的感受,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歌词,更好的融入音乐氛围中,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智障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学对他们的重要性,实践也证明了音乐教学对于智障儿童的效果较好。音乐教学能够丰富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强化其语言能力,促进其肢体动作的发展。不过较之于其他国家,我国对智障儿童音乐教学领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于特殊教育这块儿的关注也远远不够。因此,希望以后社会各界能更关注智障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国能在音乐教学这块儿形成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维维.用音乐开启智障孩子的心门[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16).

[2]姚聪燕.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5).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3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音乐教育 品格 统一

中图分类号:G613.5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唯有人类才懂得通过教育改进自己。“教育”不仅是“教”,还是“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技能,还要培育人的品格。杜威提出:“教育者最重大的任务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而音乐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使音乐教育可以作为品格教育的一种途径。西方自古希腊起,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思想家把教育作为国家的建设基础,把音乐作为教育的基础。古希腊创建的音乐德学和古中国的儒家的“礼乐”思想有着许多共同点,如重视音乐的德育,把音乐当作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由此看出,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存在一定的统一性。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认为: 六岁以前的幼儿期是进行品格教育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六岁以前的学龄前儿童极易受到外界的塑造。蒙台梭利的研究发现,幼儿具有一种“有吸收力的心理”,他们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会积极地和有选择地从外部世界中进行吸收,成为他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因此,在人类可塑性最强的学龄前阶段,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利用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性,培养出高尚品格的人才,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1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学龄前阶段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这个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音乐教育者的目标应该使儿童热爱音乐,学会倾听音乐、理解音乐,从听觉到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让儿童真正感受到音乐中流淌的智慧和人格的力量,真正被音乐的魅力所打动,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变得更高尚、更有智慧。在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中,努力摸索、探寻教育的方法,创造出富有启发、卓有成效、富于美感的音乐活动形式,包括欣赏音乐、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节奏活动、身体律动等等,让孩子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体会音乐的美感,并学习表现这种美。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培育儿童的优秀品格。

音乐教育家铃木曾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要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灵。”他始终把“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作为自己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早期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人都造就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让每一个儿童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同时,培养品格完善之人才。

2早期音乐教育对品格教育的影响

我国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文献《大戴礼》、《礼记》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近代的康有为主张:“婴儿能歌,则教仁慈爱物之旨以为歌,使之浸渍心耳中。”说明教育婴幼儿唱有关接人待物的歌曲,使之受到熏陶。1912年2月,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思想,认为尽管五育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而缺一不可的。陈鹤琴指出,技术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他认为“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生活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

3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重任

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育研究者应当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启蒙教育的理念,深入研究适用于我国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我们要重视对教育自身规律的探讨,用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育,在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品格的发展。抓住六岁以前幼儿敏感性和接受力最强烈的黄金时期,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使人的品格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研究者,背负着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为教师和家长们提供具有参考价值和可行性的教育方法,担当起培育优秀品格之人才的重任。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者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儿童教育理念与研究成果的精髓,有选择性地借鉴适于学龄前儿童成长需求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合理的根据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性,为学龄前儿童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方案,以教育人的品格为目地。在学龄前儿童处于“精神胚胎”的阶段,进行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践行。有意识地将音乐教育作为手段,对高尚人格和伟大理想的培育,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曹理,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 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留守儿童;心理成长;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196-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受条件的制约,儿童不能随父母外出,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占80%以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教师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责任。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教育解决与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基础教育薄弱以及父母教养的缺失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品行、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健康成长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内心极度渴望被关心重视,使他们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一)亲情缺乏,没有幸福感。留守儿童本身缺失家庭关怀和完整的爱,存在心理不平衡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感到生活单调,出现抑郁、焦虑、逆反、敌对的心理,缺乏幸福感。

(二)学习能力差,学习压力大。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有厌学情绪,学习中出现强迫症状,害怕考试,造成学习成绩差。

(三)难以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弱。留守儿童不善与人交流、不能与人友好相处,极易出现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存在情绪与交往问题。

(四)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由于缺少父母对其情绪上的疏导,留守儿童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导致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性格抑郁、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形成悲观、偏执、内向、胆小、自卑、消极、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五)人格不健全,人生无目标。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引导和管束,有的孩子出现意志薄弱、道德品质差、妒嫉他人、憎恨富人、仇视社会等心理,并有撒谎欺骗、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塑造完美人格、保持健康心理、实现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大多数,是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作为弱势群体存在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支教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成功的音乐教育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和审美情趣,通过音乐的熏陶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道德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有利于开发留守儿童的智能,培养他们的语言、数学、逻辑、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观察等能力,提高留守儿童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感受旋律美、节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四)音乐教育的体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身心素质。音乐净化人的心灵、调节人的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人的身心、强壮人的体魄、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音乐的娱乐解压作用,能及时疏导、释放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平衡心理,愉悦身体,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音乐教育的凝聚和激励功能,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留守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协同合作能力。

(六)音乐教育的传承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成为音乐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现代先进文化的接班人。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音乐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途径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老师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二者应主动担当起培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

(一)培养留守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首先,音乐老师要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在学生面前展现专业的音乐素养,用自己丰富的乐理知识和美妙的歌声,解答学生的疑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运用电教和多媒体动画手段,将音乐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有所获;丰富教学内容,开发音乐课程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再次,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传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进行技能培训,让学生了解音乐相关知识,掌握呼吸、发声、共鸣等声乐技巧;成立课外音乐兴趣小组,组织观看演出、开展音乐比赛,举办音乐节,搭建展示学生音乐才华的舞台,吸引更多的留守儿童热爱音乐。

(二)用音乐加强与留守儿童心灵的沟通。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和一名音乐老师,我们采取互动式的音乐教育,注重用心和音乐去与留守儿童沟通,疏导其心理,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首先,通过家访和谈话聊天,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和其对音乐的认识情况,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将他们带入音乐的殿堂;其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个人音乐的潜能,挖掘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和音乐天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让留守儿童享受成功的快乐;再次,注重他们的音乐审美观,激发孩子主动对天籁之音的追求,让他们参与到互动的音乐教育中来,让孩子感受审美的意境和对音乐的创造力,让音乐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

(三)音乐教学中倾注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留守儿童处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特别渴望和需要老师的关怀。音乐教师要将教学的过程当成重塑留守儿童形象和信心的过程。首先,在教学的目的上倾注人文关怀。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的熏陶、意志品质的培养,让留守儿童在学习音乐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其次,在教学内容中倾注人文关怀。扩大留守儿童的音乐视野,用音乐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倾注人文关怀。教师要为留守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打破“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合唱、音乐游戏、歌舞伴奏、观看录像欣赏、相互观摩和交流演出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音乐教学,激励留守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以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展示留守儿童的音乐成果。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如组织留守儿童进行歌曲排练、音乐技巧培训和安全文明知识讲座,举办歌曲歌词知识抢答赛、歌曲接龙趣味赛、“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爱国经典歌曲歌咏赛、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组织留守儿童到外地参观访问、举行城乡儿童文艺联欢等活动,展示留守儿童学习成果,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五)用音乐治疗留守儿童心理疾病。针对那些已经患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记录卡(包括心理问题产生时间、主要表现、原因分析、治疗方式、治疗效果等)。在对他们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同时,尝试用音乐治疗他们心理疾病。音乐治疗分为聆听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三种方法。在聆听式治疗中,我们让留守儿童聆听、欣赏、理解音乐乐曲的内容,达到放松肌肉、启发联想、安抚心灵、宣泄感情、缓解稳定情绪、释放减轻压力目的,引导他们将消极生活状态转变到积极的生活状态中来。如用柔和优美的音乐治疗抑郁症、以轻快活泼的音乐消除自我封闭症状。通过在校园播放音乐,改善学习紧张的气氛,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在再创造式治疗中,让留守儿童直接参与到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通过歌曲欣赏和音乐想象,使自身心理在音乐活动中被同化和感染,身心和谐,达到改善治疗其心理生理的目的;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是以鼓、铃鼓、木琴、三角铁等为工具,根据他们自身的喜好即兴演奏各种节奏,在团体的演奏中重塑自我,增强集体意识,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建立协调人际关系,从而达到身心愉悦、健康的目的。

总之,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同样担当重任。我们音乐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音乐教育把每一位儿童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8.

[2]高亚兵.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10(1).

[3]仁真古.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新课程(教研),2011(5).

[4]普红雪.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探索学刊,2013(8).

[5]李权超.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2007(5).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彩色周末;新童谣创作;情感记忆

正文:

音乐是表演艺术,她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态①。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

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下的校内音乐教育和校外音乐教育。

一、儿童校内音乐教育状况

在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下的校内音乐教育中,《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儿童的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都作了详细的解读。

整本《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际上包括和涵盖了三个具体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技能。②这三个具体目标改变了校内音乐教育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儿童校内音乐教育由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决定:儿童校内音乐课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说儿童校内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

儿童校内音乐教育虽然重在体现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但在学生受感染的过程中,换句话就是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还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做基础的。这就要求校内音乐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情感审美的同时,也要巧妙渗透音乐知识和技能。

在渗透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方面,要注重方法的巧妙:既不破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意境,又能把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用交流的形式传导给学生。这就对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音乐素养要有高水准、高标准的层面,只有对音乐知识熟练掌握,并且能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驾驭校内音乐课堂,让儿童校内音乐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儿童校外音乐教育状况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③从音乐教育的目标来说,儿童音乐教育无论是哪种途径,儿童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应该把这一目标始终放在第一位。

儿童校外音乐教育不像儿童校内音乐教育那样有完整的课程标准和全国统一的课本教材,但校外音乐教育一般教学设备比较先进,师资力量比较强,再加上校外的音乐教育机构为儿童提供的实践机会比较多,舞台表演的机会也很多。

这就需要对儿童校外音乐教育的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更有效的利用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让儿童音乐教育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以石家庄市的“彩色周末”为例:石家庄市从每年的三月下旬到十月底,每个周六的晚上会有“彩色周末”文艺演出。演出的形式是露天联欢会,属于群众性娱乐活动,由街道办事处承办,或者由辖区知名企业承办。这个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记得刚刚发起“彩色周末”的时候,演出节目几乎被老人们所垄断,近几年,中小学的少年儿童成为了“彩色周末”的主要演员。更有祖孙两代同台演出的节目不断出现。这是为校外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彩色周末”虽然不是音乐盛会,但让演员和观众难忘,让儿童在自己的家门口体验了音乐的魅力,领悟了音乐的震撼力。

在周末,我们很容易看到某个儿童音乐训练中心的大门前,熙熙攘攘的父母们领着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艺术训练班、提高班。这些训练班的设备先进,师资力量强大,学费也是昂贵的。家长付出了学费,当然希望花费的学费和孩子学习物有所值,再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做祟,还有家长之间的相互攀比,于是便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有许多孩子甚至是哭着、闹着、极不情愿地被家长推进了学堂。这样的校外音乐教育,全然不把儿童的感受考虑在内,更谈不上顾及音乐教育的核心及目标,于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作”④便成为空谈。

这就是儿童校外音乐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三、校外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严格意义上的校外音乐教育不单指那些专门的校外音乐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还有来自家庭、社区、社会等非音乐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经过儿歌、童谣的滋养。

那时因为媒体传播的落后,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很贫乏。那时候的儿童音乐教育往往是亲耳聆听学来的。没有什么专业的音乐技能培训。当长辈们轻轻哼唱着歌谣哄孩子入睡,那挥舞的蒲扇就是节拍器,随着歌谣的节奏,蒲扇送来阵阵凉爽的风,孩子们也枕着歌声入睡。这就是最早的来自家庭的校外音乐教育。

改革开放后,城市街头的公园里有舞蹈队和文艺表演队,每天的早晨或傍晚,那些非正规团体的队员们(大多是一些离退休的人员),在一招一式的训练排练,这些社区音乐训练吸引了附近的孩子们,孩子们在观看中不经意地学会了一招半式,并在学校的课堂中表演给老师和同学看,这是社区音乐教育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商场或者生产厂家也会搞一些促销活动,而这些活动为了吸引人往往用文艺节目穿插其中。在这些场合中往往少不了孩子们的凑趣,不管是当观众还是当演员,孩子们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于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又成了校外音乐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四、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与改革

⒈河北省文明办举行的“新童谣创作”活动是校外音乐教育的创新。

河北省举行“新童谣创作”活动的目的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传唱民族歌谣,创作反映民族风情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石家庄市的各个中小学都组织参加了这次活动。当参赛的获奖者接到石家庄市电视台的颁奖晚会邀请通知时,孩子们的再创作激情被激发了。当桥西区红星小学杨丽旋同学的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后,这篇优秀诗歌吸引了音乐老师,于是音乐老师为作品谱曲并教会学校的孩子们歌唱。

活动到了那个时候仿佛一下子进入了高潮,因为那些优秀诗歌被每一个孩子关注,石家庄市电视台也进行了追踪报道。还有的作品被省内的专业作曲家谱曲,也被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谱曲。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和出自业余作者创作的音乐作品,被放在一起传唱、评论。石家庄市内的各中小学也都参与到活动中:或者举行吟诗会,或者编创成剧本,或者以合唱合奏的形式表演这些优秀作品。

一次活动引起这样大的轰动,大概连举办方――河北省文明办也没有料到吧?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⑤

这次的活动虽然不是一场音乐盛会,但有了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就成为了一次校外音乐教育的创新。这不就是音乐教育所要求的最高境界吗?

⒉欣赏音乐会是校外音乐教育的另一种创新尝试。

音乐是情感、感受和心绪细微变化的语言。能否敏锐地感受和领会音乐语言,要看儿童对民间和作曲家作品领略得如何。儿童校外音乐教育对孩子欣赏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用欣赏音乐会的形式来提高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欣赏音乐会时,首先应该教会儿童参加音乐会的最基本的注意事项:提前入场,万一迟到了要在中间音乐休息的时候再入座。不大声喧哗,不在乐曲中间部分喝彩或鼓掌,以免打断音乐。不带婴幼儿参加音乐会,不要中途退场。

笔者曾经多次欣赏音乐会,在石家庄市的艺术中心观看过爱尔兰“舞之魂”舞蹈团演出的踢踏舞《舞之魂》。那次演出伴随着爱尔兰舞蹈的令人震撼的激情,以及演员与音乐天衣无缝的配合之下,演员以一列高速列车般的速度跃动着,你甚至可以感觉到你的座位上传递出的热量!演员的舞姿、技巧和精确的击打令你为之不由自主的震颤!

《舞之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踢踏舞发源地爱尔兰的活力风情、弗拉门戈戏剧的韵味、古典芭蕾的深邃、萨尔萨舞火热的激情及爵士舞的浓情融合在了一起,是将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壮丽舞剧。

在观看这场演出之前,笔者对儿童的欣赏水平还不了解,持票入场时看到好多儿童也在入场,还曾担心儿童观众因为不了解爱尔兰风情和爱尔兰音乐,在音乐会上会坐不住,影响演出效果。结果在演出中,舞蹈“以力量、步调统一、欢快的节奏感”感染了观众,观众和着音乐的节奏击掌伴奏。听着它的音乐你会感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那些令你头疼的烦恼,只会随着轻快的节奏消失的无影无踪。所有欣赏那场音乐的会的孩子都很优秀,他们用自身的音乐修养吸取了异族音乐文化的精华,表现出自己的音乐素养,升华了自己的音乐追求。

在欣赏音乐会的过程中,观众的情感记忆得到发展,对旋律美的敏感性和感受性得到增强。也许看一场音乐会并不能使儿童增强多少鉴赏音乐的能力,可是在日积月累的日子里,总会让儿童从音乐中领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心境。这样在没有给儿童介绍音乐术语之前,他们就掌握了形象语言,这不仅对音乐教育,而且对整个情感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于提高儿童音乐修养的方法,我们不妨让儿童多听听专业的音乐会,这也是儿童校外音乐教育的另一种创新尝试。每一次的欣赏音乐会,都是在音乐素养的积累上迈出了一大步。为了教会儿童听懂音乐,就要介绍表达思想感情的音乐手段。这个介绍在欣赏音乐会之前先有家长、老师来给孩子渗透,等欣赏过音乐会了再来和孩子一起讨论音乐会的感人的地方和曲目创作背景。

笔者总是在欣赏了音乐会后,和自己的学生们探讨一番,有时那些孩子们的看法让人耳目一新,也许这些学生的看法就成了你撰写论文的出发点了。

如此地良性循环肯定可以提升儿童的音乐素养,提高儿童的音乐欣赏水平。儿童校外音乐教育应该从实践出发,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出发,注重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不要让儿童校外音乐教育成为限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夹板,不要让盲目的攀比心作怪,要让琴童有展演和创新的舞台。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②教育部制定《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中国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6

关键词:儿童;音乐潜质;开发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76-01

儿童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潜能,根据研究表明;大约68%的婴儿具有一般的音乐潜能,16%婴儿有高于一般水平的音乐潜能,另外16%的婴儿较低。音乐这件礼物,每一个在婴儿出生前就已列在他们人生的礼品单上了,孩子们都会对音乐有他们自己的反映。因此,要重视儿童早期的音乐学习,了解早期音乐学习对于儿童成长的帮助。

一、音乐对于儿童潜质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在早期能顺利地哼唱出曲调;较早的注视乐器或乐器类玩具;甚至自己发明出简单的小乐器,这些都是儿童早期音乐天赋的表现。“家长在通过开发儿童心智的过程中,可以为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音乐环境,使儿童懂得聆听,学会如何使用音乐来抒发自身的情绪,学会使用音乐来自我放松。”对孩子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是把音乐当作一种途径,培养出儿童心灵的美感,对声音的兴趣,懂得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孩子们的智力和创造性,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才是我们开发儿童音乐心智的价值。

二、影响发掘儿童音乐潜质的客观因素

传统的认知理论觉得发展是孩子自发的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结果,在这一过程当中环境起的作用是微弱的。但事实上不论哪一类的能力上要得到提高和创造,都一定要给予充足的和系统的环境条件刺激。教育的角色不是被动的等待孩子各种能力的自行发展,而是应协调每个方面的环境调节,引发、推动,实现它们从潜在的状态转化为现实。音乐智力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很多成功的例子和相关的一些研究都向我们证明了,在孩子发展的早期阶段进行音乐方面的影响,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在接触学习音乐的过程当中,家长不应该给予过多压力。应当有一个挖掘儿童心中对音乐的渴望的一个过程。通过生活中一些与音乐有关联的活动,联系到音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往往会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对音乐的敏感度。家长不必非要要求孩子端正坐下去“欣赏音乐”,而是在身边帮助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理解,并且自身参与到与孩子的音乐学习中去。倾听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种,不一定要那样正规,家长可以陪同孩子出去看看就在身边的“音乐”。

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都有着从众的思想。“很多家长看见了亲友,同事,邻居的孩子在学习什么乐器,也就跟着学什么,你家的孩子考了几级,我家的孩子绝对不能比你低。”为了证书而去考级,至于学习这门乐器对儿童成长有多大帮助,却浑然不知。学习目的的不明确,其结果将会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在为少年儿童减负,让孩子有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家长却让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夜晚成为了更忙碌的学习时间。添加了儿童的压力;由于儿童学习的科目过多,忙得不可开交,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伤害。

三、发掘儿童音乐潜质的途径

(一)重视早期教育

每个音乐作品,包括歌曲,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理解、想象,通过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其表达的内容是文字、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儿童早期的音乐欣赏活动能够使他们培养创造性思维,“欣赏音乐对于儿童想象力的丰富和提高,大脑的锻炼作用同成年人的欣赏水平相比要有用的多。”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任何一项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急于求成是音乐教育中的一大忌。”[3]其效果往往都欲速而不达,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在儿童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急于见成效,希望看见自己的孩子完成完整的演唱或者演奏,而对孩子们的基本功,是否理解作品等因素持可有可无的观点。这是一种对儿童,甚至是对音乐不负责任的表现。儿童早期的音乐学习就像是一个载体,它是让孩子探索,音乐将会变成他们一生的兴趣,爱好。长大之后,能成为具有鉴赏力的听众,甚至已将音乐融入于生命。

“儿童”、“音乐”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音乐来体验情感,完善心智,抒绪。而在音乐的发展中,需要传承、创新、自然、真实。这几点在儿童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儿童是新一代、未来的象征,所以肩负着音乐的传承;儿童需要音乐这样一种无限正能量的途径来伴随自己成长,使人格获得充分的完善。音乐需要儿童的天性去延伸,创造出更多不受现实拘束,不受条件限制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情感遐想,儿童的成长不能没有音乐,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也离不开儿童。

参考文献:

[1]陈东. 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影响与分析[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2]朱明秀.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成长――读〈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有感[M].江西:南昌读与写,2009.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7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前艺术教育是指根据学前自身的特点,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儿童的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平衡、健康的发展。学前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创造性、人文性、综合性,其目的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启发孩子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前儿童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近年来,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一方面表现在国家政策方面: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学前教育都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表现在学前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越来越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并进行相关研究,在学前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尽管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在学前艺术教育观念、师资、以及收费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同时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形式大多局限于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表达形式。

二、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政策及分析

1、我国学前艺术教育大事记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为我国学前艺术教育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在2009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儿童快乐健康成长。2012年7月5日,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章程,审议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其中详细制定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在艺术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

我国各地区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大规模地开展地方的学前艺术教育工作。2012年12月18日到12月20日在成都召开了第八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2012年2月,北京市教育学会学前教育研究会制定2012年工作计划。2012年6月12日至13日举办了“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策略与方法”培训班。

2、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政策分析

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和师资状况两方面。从教育内容来看,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儿童三个年龄段末期的发展任务以及具体的建议途径和方法。在2012年《指南》之艺术领域中明确提出了幼儿艺术领域的目标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指南》不仅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建议,适应了教师和家长的要求;还指出了目前我国学前艺术教育存在的许多教育问题和误区,如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小学择校现象、家长功利的错误观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因此,专家指出要把《指南》落实到实处需要政府、幼儿园和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从师资状况来看,我国在幼教师资建设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学前教师数量和质量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学前教师是无编制政策、政府投入不足,幼教缺口依然很严重。其次,在学前教师艺术教育能力方面,大多数学前艺术教师缺乏必要的艺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艺术教育本身,教学途径单一、方法陈旧,没有从儿童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考虑,使儿童无法在艺术教育中获得快乐和美的情感体验。[3]最后,在学前艺术教育设备配置方面,教育经费总体支出乐观,但学前教育因不属于义务教育,政府对这部分的经费投入依然处于偏低的水平。

针对以上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现状,为了提高我国学前教师的素养,教育部等四部委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今后幼师上岗须持教师资格证,同时,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4]《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学前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保教行为的基本规范。

三、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相关研究

1、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音乐和美术

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起源于“学堂乐歌”时期。[5]近现代以来,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正式提出来“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大力倡导美育,但是“五育并举”的方针并未付诸实际行动。教育学家陈鹤琴认为“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感的活动,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陈先生不仅开创了中国现代学前音乐教育的开端,并且编制了《儿童韵律曲及歌曲集》。[6]2012年以来,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幼儿园音乐设备配备不尽如人意,教师缺乏相关的音乐书籍,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努力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学前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学前音乐课程改革等措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使用打击乐器,采用唱歌、拍手、游戏等多种形式,被引进中国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并未完全推广开[7]。有学者研究指出:奥尔夫语言节奏朗诵训练教学法、体态律动教学法、以及即兴创作教学法提高了儿童在音乐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8]

学前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感受、理解、表现、欣赏、创造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操,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指出: “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学前的美术教育具有三方面的含义:是一种情感教育、创造教育和操作教育。[9]但在学前美术教育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美术教育看作传授美术的教育,孩子有孩子独特的视角,不要过于注重孩子技能的培养,不能过早的把他们束缚在技能掌握的牢笼中。另一方面是忽略了学前美术教育的实质,单独把它作为德育的手段,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功能多面的教育体系,应从多方面培养儿童欣赏和审美的素质,帮助他们用美的视角来看世界。[10]

2、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有助于开发儿童的大脑功能,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形象布局的审美特征和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容相结合,使左右脑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的开发。[11]

其次,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艺术素质,激发儿童的艺术兴趣。艺术教育通常以活动的形式表现,这对于儿童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保证儿童身体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而且促进儿童基本心理机能的发展。同时,艺术活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儿童对艺术的兴趣。[12]

再次,有利于儿童开始萌发对生命发展的艺术视角。学前艺术教育以促进儿童生命和谐发展为艺术教育的目标追求,艺术与生命有本质上的通合与联系,其个性、自主、创造、灵动的共同特性使二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以关注儿童生命为艺术教育的内核,也是对艺术教育更高的价值追求,它是艺术教育在其本体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基础上的进一步超越,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迈向“人性化”的一个重要阶梯。[13]

四、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改善对策

第一,努力提高学前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学前艺术教育目标。首先,转变家长和教师的一些错误观念,儿童对艺术应该是热爱的、好奇的、感兴趣的,学前艺术教育围绕着感性教育,而不应该是掌握艺术技巧以及带有功利色彩的目的。其次,细化学前艺术教育的目标,增强艺术教育的可操纵性。[14]在学前艺术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要将不同艺术教育的内容有机的融合起来,设置宽松开放的教育环境。[15]

第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俄罗斯的学前艺术教育目标的表现形式有音乐、美术和综合活动,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培养儿童的创造性。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学前艺术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发挥综合效应,艺术教育自身的目标也得以真正的实现。[16]

而在我国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如美术或音乐),而不是将学前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察。

第三,将学前艺术教育形式游戏化、内容生活化。将游戏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也就是指用具体游戏规则作为艺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用游戏的形式,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满足儿童成长性需要。用儿童独特的视角来关注儿童现实和独有的生活世界,使艺术教育的内容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17]

第四,加强我国学前艺术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强学前艺术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对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实现对儿童早期学习及能力培养的目标。学前教师要主动的参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策划及组织。邀请艺术专家进入幼儿园指导艺术活动,以更好的实现对学前教师艺术学习及能力的培养目标。[18]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3] 韩冬茹:《谈学前儿童音乐现状及对策》,《华章》2012年第3期。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

[5] 陈琳、王欣:《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时代挑战》,《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6] 张文君、姜琳:《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达成及存在的问题》,《新世纪剧坛》,2012年第2期。

[7] 贾晓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国学前音乐教育》,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2-35页。

[8] 罗洋,潘丽萍:《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探讨》,《时代教育》2012年第8期。

[9] 余珍有:《什么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介》,《幼儿教育》2000年第12期。

[10] 杜丽娜:《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中国市场》2012年第8期。

[11] 雷力钧:《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艺海》2012年第6期。

[12] 李晓杰:《浅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途径》,《创新沈阳文集》2009年第8期。

[13] 陈蓉辉、刘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报》2010年第1期。

[14] 张立新、曾菲:《俄罗斯学前艺术教育的目标及其功能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15] 王任梅、边霞:《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分析》,《幼儿教育》2012年第4期。

[16] 曾菁菁:《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考试》2012年第10期。

[17] 严为凤:《试析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游戏化》,《早期教育》2012年第2期。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活动 开发智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儿童的基本素质是强国之本,是建设祖国、开创未来的一项基本任务。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有一定的关联,在幼儿启蒙教育时期,用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从而使其智力得到开发和应用,促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大有裨益。

在美国曾经有过几项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许多与学习相关的潜能,都可以用音乐教育在幼儿时期加以激发。音乐所具有的特有模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好处,对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学习有关文学、科学和数学以及语言方面的知识很有帮助。比如,听音乐名家的曲子就能够激发人的理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处在音乐环境之中,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也很强烈。因此可以说音乐对幼儿的智力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活动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

音乐对幼儿智力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增强幼儿的记忆力,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幼儿的精神系统的功能,使幼儿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所以,音乐也是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雨果曾经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再一把就是音符。”因此,音乐在对智力的开发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效果。孩子的好奇心很强,脑子里总会浮现“十万个为什么”,尤其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敏感,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促进脑发育最好的途径就是音乐,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科学研究还发现,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后,大脑的左、右半球在平衡发展方面有了很大改观。经一些社会调查发现,在音乐方面优秀的儿童,往往在其他学科方面也很优秀,数学需要的是幼儿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体现音乐对幼儿智力有直接性的影响,此外,音乐还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音乐的影响,他的一生与音乐有很深的缘分。在爱因斯坦6岁时就已经能够很好地演奏乐器,在他上大学时,还一直在学习小提琴。科学研究证明,从小进行音乐教育的儿童比没有进行过音乐教育的同龄儿童智商要高;国外一些研究还证明,给宝宝听一些世界名曲能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活泼。可见,早期对幼儿进行音乐熏陶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发育可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

音乐恰恰迎合了幼儿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更能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在他们学习音乐和参与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孩子能够体验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与美感。由于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所具有的和谐旋律以及其所具有的富有变化的节奏,能够使人的记忆力进一步加深和巩固。音乐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感知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的智力等的诸多因素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智力的开发就会因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而加快步伐。

二、音乐是挖掘智力因素的良药

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大脑建立更复杂的神经关联。音乐活动需要的是幼儿听、唱和动全身心的结合,从而使大脑获得更多、更为复杂的神经联系。熟悉一些音乐的旋律,感知一些音乐的节奏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幼儿的左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音乐技能训练的工具大部分都是双手协调活动促使左右半脑的兴奋和思维,从而促进全脑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外的一些科学家和医生经研究发现,柔美的音乐能够调节儿童的各种功能,并且逐步影响儿童的身心,使其更好地发育。大量的研究还证明,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儿童的大脑皮层活动,进而对大脑其他组织也可以造成很多好的影响,因此,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其大脑的良好发育,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促进孩子的智力提高。

实践证明,儿童在进行演唱或者演奏乐器时,他们的各个感官都要进行协调运作,比如儿童在演奏钢琴的时候,手指、坐姿、眼睛、嘴巴和脚都要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这么多的演奏要求和处理,需要他们的大脑在同一时刻发出不同的信号,从而进行各个器官的协调运作,这样就极大地开发了他们大脑的协调运作力。从学过钢琴的孩子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十个手指不仅能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并且在其他活动中也都有与众不同的创意。国内外研究者发现,人类双手的协调发展对人类大脑的开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左脑一般都是最发达的,而在孩子的音乐教育中,他们的右脑得到了开发,并有效地促进了左右大脑的协调发展。通过对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还可以对他们的审美观起到好的作用,进而为完善孩子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音乐是提高幼儿智力的有效方法

音乐带给人的不仅是听觉上的美感和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净化,对幼儿来讲,启蒙的音乐熏陶就能带给幼儿不一样的童年。人们对音乐的喜爱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经大量的医学研究证明,刚几个月的胎儿就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感受能力,一些出生后经常爱哭闹的宝宝,在听到一些优美的音乐时,就会逐渐变得安静。这种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为后期音乐开发幼儿智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开发协会的母亲们曾做过一种实验,在她们的孩子出生时,其容貌与神态与普通婴儿无异,然而在他们听了4个月的莫扎特小夜曲之后,其表情和动作明显比其他婴幼儿活泼生动得多,眼睛特别亮,很有神,因此容貌也比其他幼儿看起来漂亮很多。由此可见,音乐在婴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中都对其自身的智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四、幼儿智力发展中音乐的关键作用

幼儿通过参加音乐活动,能够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提高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在孩子幼儿时期,给他们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融入一定的音乐教育,这样对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有着重大意义。在对幼儿进行早教过程和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在教孩子唱儿歌的过程中,谱上曲子的儿歌和没有谱曲子的儿歌,前者往往会更快地被孩子记住,伴有琴声的舞蹈和只有动作的舞蹈,也一定是前者更容易让孩子学会,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语言和音乐分别是由左右脑分管,只有词语的儿歌只被一侧大脑接受,而谱上曲子的儿歌因为增加了音乐的功能,有利于同时被儿童的两侧大脑接受,使儿童有效、合理、全面地激发左右大脑的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儿童的记忆力和思维力,外加有些音乐旋律的舞蹈和只有基本舞蹈动作的舞蹈也是如此,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音乐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地开发和使用人类的左右大脑,才能让我们的智力得到平衡而稳固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大脑得到全面、充分利用,因此说,音乐是开发儿童智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

总之,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能离开音乐的,在整个过程中都需要优美动听的音乐的陪伴,因为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熏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同时,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也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音乐”这个有效手段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利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孩子的美感,要激发孩子多层面的音乐学习兴趣,利用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智力提升,提高孩子的创造性。因此,有效利用音乐活动在儿童身心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使儿童的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是对幼儿智力开发与教育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陈雅先.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