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城镇发展规划8篇

时间:2023-06-28 10:01:06

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城镇;规划管理;经济;开发

从城镇化的战略需求看,城镇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镇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镇规划,必须从城镇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

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的战略、建设城镇的纲领、管理城镇的依据,也是城镇政府指导调控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9%,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保证我国城镇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镇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城镇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镇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

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城镇规划对城镇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镇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镇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城镇规划代表的是城镇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镇还没有独立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四是传统的城镇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干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五是传统城镇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镇规划对城镇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镇整体利益的代表,城镇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1. 要树立规划的资源意识。城镇规划不仅是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一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通过有偿出让、转让。土地出让转让的关键是土地价值问题。尽管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具体某一块用地来说,它的价值往往由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情况和城镇规划确定的开发条件来决定。《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镇规划”的规定,明确了城镇开发用地的性质、功能和容积率等开发要求由城镇规划来确定,这些开发要求直接左右着开发效益。因此,通过城镇规划的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开发商与城镇政府收益分配比例,可以为政府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具体地说,城镇建设中容积率的提高、原有建筑的加层、“破墙开店”等用地性质功能的改变都可以产生很高的级差收益,但这不是项目开发本身产生的,而是政府长期基础设施投入的结果。这些收益不能全部纳入开发商的口袋,而要通过规划的手段,使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的收益回流到政府的口袋中,为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城镇规划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

2. 要把市场机制引入城镇规划,规划管理要靠“两手”。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方式按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力要素流动和城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对形成城镇土地市场和带动城镇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如果城镇规划不利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就无法对城镇建设实施有效的调控。当然,城镇规划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府行为,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都是以政府的管理或干预的形式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社会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追求的是最高最大的利润,这种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会造成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市场土地供给的有限性与价格的上涨趋势也往往会导致土地投机活动。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往往只使直接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吸引了很多投资者,而维护城镇正常功能的绿地、道路交通设施等公益事业仍然难以吸引投资,只能依靠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城镇规划的调控来加以解决。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市场机制很容易导致城镇建设的盲目性和城镇功能失调。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管理工作既不能单靠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也不能仅靠市场调节进行规范,而要靠“两手”,一是行政法规“有形的手”,二是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3. 城镇规划要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

3.1 当前城镇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问题。有资金才能改造城镇,没有资金城镇就难以发展。所以.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所有的城镇市长所关注的问题。没有建设资金,规划得再好也没有用。在国际上,城镇建设资金一般有三个来源:(1)税收,西方国家都是用税收来搞城镇建设的。像日本大版市1996年的建设资金是1500多个亿,还说不够。(2)级差地租,以土地来挣钱,比较典型的是香港。(3)各种收费,增加城镇积累。就我国来说,税收不是我们的办法,规划费用也不是办法,国务院早已三令五申,不许乱摊派。

3.2 地方政府唯一能掌握的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用不好,城镇就不能发展;级差地租用得好,城镇就会发展。温州市紧紧抓住这一点,五年内城镇改造面达50%,创造了一个新的温州城。杭州、宁波等城市也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手段,对旧城区进行成街、成片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同时,有的市县尽管也利用级差地租的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旧城改造,但由于没有充分发挥规划部门的作用,缺乏科学的测算,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使一个本来可以给政府带来收益的成片开发项目入不敷出,成为政府的包袱。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规划的手段、级差地租的杠杆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

城镇发展规划篇2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以《*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的批准实施指导推进城乡规划编制、修编工作

1、《*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正式批准实施。2009年1月24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自此*州就有了指导*州域城镇建设的法律性文件,指导*州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统筹区域内各项建设安排的政策纲领,制定区域内相关专项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同时进一步以法定形式确立了我州“两点、一线、四个层次”的城镇发展思路。(两点:重点加快六库、金顶两个城市发展;一线:重点突出*沿线精品旅游城镇特色一体化建设;四个层次:首先是六库、金顶,其次为上帕、贡山县城,三是以通甸、丙中洛、片马等为主的“重点集镇”、“边贸小镇”、“旅游小镇”,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公路沿线“景点式”村庄建设)规模适度、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特色鲜明、互为依托、结构严谨的州域城镇空间体系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构建。

结合《*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的正式批准实施,我局积极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宣传贯彻落实,同时通过《*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加强城乡规划和各类规划的协调工作。

2、各县各类规划编制正在稳步推进。泸水县规划局负责的《六库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评估报告已比较完善,《六库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评估报告自2009年2月形成初稿,经几次讨论修改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第二次修改稿,正进入法律报批程序。同时,规划修编资料收集工作也正同步进行,目前资料已基本收齐,待评估报告批准后随时可进入修编阶段工作。上江乡总体规划编制资料收集已完毕,第三稿修改已完成。福贡县局正进行编制江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

3、村庄规划编制10年工作方案按时完成。为了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城乡和谐人居环境,2009年2月中旬,按照《云南省建设厅关于报送村庄规划编制10年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建村〔2009〕36号)文件要求,州规划局结合我州四县县城正在进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实际,制定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主要采取在四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同时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的方式,在2009年—2011年,完成四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四县规划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目标制定了《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计划在要求时限:20*—2017年,10年内争取省财政补助,州、县、乡镇自筹一部分资金,采取打捆委托的方式编制完成全州四县196个中心村、27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同时填报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报表》和《县(市区)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报表》,把规划编制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每年的工作中。

4、城镇特色规划编制逐步开展。按照《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特色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云建规)〔2009〕81号),结合我州实际,要求各县结合目前正在修编的总体规划开展好城镇特色规划编制工作。

(二)建章立制,逐步完善全州规划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后续工作

1、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针对我州目前的城乡规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办事程序不规范的现状,我局在规划系统实行州内垂直管理后,按照科学合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坚持政务公开,阳光规划,对职责范围内的业务行政审批等事项进行了全面整理,拟定了《*州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目前已完成了征求意见,正在修改完善中。

2、协调解决规划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后的相关问题。加强全州规划系统人事管理,积极配合州人事局建立健全人事管理档案;积极配合财政、人事部门核发四县规划局的人员工资;加强与州县各级部门的协调联系等工作。

(三)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我州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1、积极开展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监察工作。根据《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监察厅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的通知》(云建规〔2009〕49号)文件精神,我局会同州监察局结合我州实际,组织四县规划局认真开展了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完成了我州20*年县城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情况自查自纠,并上报了2009年一、二季度本辖区涉及建设用地容积率的调整及调整审批情况。同时结合各县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城乡规划区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容积率调整的条件、程序、处罚等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城乡规划区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目前已经各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实施。

2、顺利完成我州20*年度城镇化水平的统计工作。我局于2009年2月初向四县规划局安排部署了20*年的城镇化水平统计工作。经各县规划局认真调查、统计上报,截至3月底已顺利完成。20*年度*州城镇化水平为21.38%,与去年同比下降1.62个百分点,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为33.24平方公里,与去年同比增加27.9个百分点。

3、认真进行云南省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根据《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监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建规〔2009〕215号)要求,2009年6月底,州建设(规划)局、州监察局对我州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了抽查,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在专项治理工作中,我州房地产开发项目应查24项,实查24项,其中泸水县14项,兰坪县3项,福贡县7项,贡山县零项。自查项目用地面积13.34553公顷,其中涉及容积率调整的有3项:*鼎业阳光小区、泸水县公安局江西综合楼、民通商场购物中心,合计用地面积1.98公顷,但都未超出规划条件容许的容积率范围,泸水县规划局根据相关规定作出了拆除违建部分、限期整改、补办手续、补交规费等相应的处理措施。

4、严格执行“一书三证”制度,依法办理各类建设手续。20*年12月至2009年6月,全州共发放选址意见书70份,用地面积为161595.22㎡,其中泸水县50份,面积140698.53㎡,兰坪县8份,面积5379㎡,福贡县5份,面积12352.15㎡,贡山县7份,面积3165.5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2份,面积96910.28㎡,其中泸水县16份,面积83133.64㎡,兰坪县4份,面积9579㎡,贡山县12份,面积4197.64㎡;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73份,面积206886.44㎡,其中泸水县43份,面积155380.98㎡,兰坪县16份,面积45014.97㎡,福贡县2份,面积458㎡,贡山县12份,面积6032.49㎡。泸水县核发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18证,用地控制面积12032.56㎡;核发村镇建设工程准建证16证,建筑面积24539.33m2,建设投资2955万元。

5、制定完成了《六库老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六库老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的制定主要是解决目前存在的六库老城区改造与《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相关技术指标出入较大,《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较困难的矛盾的一个较好措施,是《六库城市总体规划》和《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完成前的一个过渡。根据州、县党委政府的要求及六库老城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泸水县规划局组织相关专家对老城区《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综合评估,结合近年来规划管理的实际,于20*年11月编写完成了《六库老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初步方案,经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和泸水县规划局业务多次讨论和技术对接,2009年1月形成初稿,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公示、提交规委会等程序后,目前已按法定审批程序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6、积极查处违法案件,城乡规划执法力度有所加强。各县严格依法行政,查处违法案件,规范城乡规划建设行为。泸水县2009年上年共查处违章建筑15起,责令拆除并已自行拆除3起,分别为*州国税局新区办公楼违规超占规划红线部分共计146.25㎡,*州宏泰房地产公司在建盖民通购物中心时将规划停车位置建设1*㎡商铺,下赖茂村民国忠南在3号路岔口边建盖的56㎡临时铺面,共计受理规划纠纷3起,并严格按要求予以调解处理完毕。福贡县停工建设项目1起。贡山县查处未批先建或未按规划许可建设的工程项目2起。

六库城市规划区内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处理力度有所加强。按照泸政办发(20*)191号文件的安排,自20*年11月26日成立“六库城市规划区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处理工作组”以来,共计收到185宗申报材料,3月份工作组开始入户调查,现已核查53户,其中有27户可办理相关手续,有6户房子未建完暂不补办手续,有2户不符合规划要求,暂不办理相关手续,其余18户主要为临时房暂不办理相关手续。

(四)加大城乡规划宣传工作力度,逐步健全城乡规划工作信息宣传交流平台

1、继续编发城乡规划信息。结合国家、省有关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州城乡规划工作机构的信息交流,我局上半年共编发了8期*城乡规划信息。通过即时准确报送我州城乡规划工作动态、城乡规划知识、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工作以及领导讲话等,加大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宣传,使城乡规划工作得到州委、州政府等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认识、关注和支持,从而不断促进我州的城乡规划工作。

2、建立政府信息网站和查询系统。为结合阳光政府准备推行“阳光规划”,增强城乡规划管理“透明度”,我局目前已建成了*州城乡规划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和政务信息查询系统。

3、逐步加强电视广播宣传。配合*电视台《今日*》栏目工作人员制作完成《*城镇化龙头的舞动》的电视节目。同时接受了*州广播电台对《*州城镇体系规(20*-2025)》进行的采访宣传,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我州城乡规划工作的了解。

(五)主动服务,做好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1、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上半年共召开了2次会议。会议讨论研究了关于*州检察院综合楼、*州民族中学总体规划设计、泸水县第一人民医院规划设计方案、*州残疾人联合会办公楼设计方案等24个项目有关规划选址、专家技术审查、规划设计方案初步审查等工作,涉及建设项目建筑面积约316215㎡;投资规模约78810万元;用地面积131893㎡。

2、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适时召开规委会办公室会议。严格按照办公室职责,认真讨论研究了龙桦豪庭购物中心、世纪广场商住楼、*州中级人民法院新区办公楼、*州广播电视局民族语译制工作室规划设计方案以及民通商场购物中心综合楼二期工程等近30多个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选址方案。同时对州人民政府批转的要求提出意见的建设项目及时回复,并积极主动服务建设单位进行实地勘查,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六)认真开展全州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管理工作

1、组织我州勘察设计企业单位顺利完成20*年网上统计年报工作。根据《云南省建设厅关于上报20*年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年报的通知》(云建设函〔2009〕9号)文件要求,我局从1月中旬开始对辖区内各单位的上报工作进行了催报和督促,3月前完成了网上上报工作。截至2009年,我州共有7家丙级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其中国有企业5家,集体企业1家,股份有限公司1家。从事公路勘察设计的有3家,水利勘察设计的有1家,建筑工程3家。20*年度期末从业人员合计122人,期末专业技术人员合计122人,高级职称人员6人,中级职称人员62人,初级职称人员54人,期末注册执业人次合计6人,均为二级注册建筑师。工程勘察完成合同额合计11万元,工程设计完成合同额193.5万元。

2、稳步开展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积极为各类“扩内需、保增长”建设项目做好服务,2009年上半年按规定和州发展和改革委联合召开了5次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会议审查了泸水县第一人民医院新建工程项目第一期工程、*州卫生局8个卫生基础建设项目、兰坪县中医院等20个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审查建筑面积29146.67平方米,概算总投资5814.95万元。

3、认真推进施工图送审和备案制度工作。依据《云南省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实施细则》(省建设厅2号公告),根据施工图送审和备案工作属地管理原则,上半年全州共发放了40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知书。其中州局发放了7份,泸水局发放了8份,兰坪局发放了16份,贡山局发放了3份,福贡局发放了6份。

4、筹备成立*州勘察设计协会。通过上半年的努力协会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于6月4日召开了*州勘察设计协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协会的成立将加强我州勘察设计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勘察设计行业管理。

5、部署安排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前期工作。我局根据云南省建设厅工程设计资质换证等相关文件精神召开了我州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业务会议,认真分析我州7家丙级勘察设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查找出我州工程设计资质换证中存在的困难,并针对省建设厅安排我州在2009年11月份全面完成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按时顺利完成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奠定了基础。

(七)努力做好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完成我州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专项清理检查验收工作的工作报告;完成了《*年鉴》(2009卷)城乡规划管理的资料报送;完成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的《贡山县人民政府关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请示》的回复意见;完成三江并流区域开发管理条例修改意见的复函;完成政协*州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第64号“建议建设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的提案的答复等工作。

(八)继续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2009年上半年,按照州政府工作安排要求,州规划局坚持日常职能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两抓两不误”,以州级行政中心和同心广场项目建设为工作重中之重,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工程稳步推进。截止2009年6月20日,工程进度如下:

高低压配电工程、无负压生活供水工程、高低压强电设备工程、给排水管网工程、防雷接地工程、大楼外立面装饰工程、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一、二、三标段等项目均已完成自检自查工作,并已投入试运行。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三标段部分工程和空调系统、消防系统、室外亮光工程、智能化工程全面进入分项单机调试自检阶段,整幢大楼目前已全面转入细部处理和卫生清理阶段。

同心广场各项工程推进顺利。室外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地下车库灯光安装已完成,各种标识标牌正在安装中。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是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修编、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严重滞后,全州城市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极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最直接法律依据,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法定前置条件,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规划设计条件的基本依据。兰坪、贡山的总体规划修编停滞不前;泸水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88%;兰坪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12.5%;福贡、贡山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零,无法有效指导建设,由此造成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十分被动。二是目前我州各县尚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将城乡规划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二)全州城乡规划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后续工作不到位。由于各种原因,全州城乡规划系统自2009年1月1日实行州内垂直管理后,四县城乡规划管理组织机构未能及时健全完善,单位性质和职工身份尚未完全明确,全州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不能按预期正常积极开展。

(三)体制不顺,仍存在多头管理。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精神,城乡规划区范围内规划管理应纳入集中统一管理范围,但目前我州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行政命令代替规划管理,以村镇建设管理取代规划管理的问题,城市规划区边缘地带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选址意见尚未按照《城乡规划法》实行分级核发管理;我州除在州府六库建立了运作规范的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以外,尚未按要求建立州县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不能充分利用发挥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提出思路、协调规划、审议规划、监督规划”的作用。

(四)城乡规划管理队伍的业务工作能力和自身建设急待加强。由于我州各规划管理机构成立晚,人员少,馈乏熟悉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业务人才,外地专业人才吸纳困难诸多,加上工作任务重,没有交通工具等困难,造成监督不到位,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因此急待加强规划管理队伍自身的业务工作能力培训和自身建设很迫切。

(五)城乡规划宣传工作有待加强。广大群众对规划工作的了解程度和参与、重视程度还不足,规划管理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目前我州基本无力设立城乡规划展示场所,仅利用办公地点的一些公示栏和建设现场所在地进行极少部分的展示,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城乡规划与建设项目公示制度、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明显滞后。

(六)城乡规划地方性规章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很好适应城市规划依法行政的需要。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积极多方争取资金,争取把城乡规划工作经费列入各县级财政,加大对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的力度,加快泸水、贡山、

兰坪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步伐,同时提高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落实。

(二)积极协调理顺规划系统垂直管理后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管理工作关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划队伍自身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城乡规划知识的相关业务培训,着力提高规划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同时加快成立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步伐。

(三)结合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行阳光规划。积极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增加规划工作的公众参与方式,扩大公示范围,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努力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主动支持和参与城乡规划工作的格局,为依法编制和实施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全面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结合我州实际,重点做好扩大内需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工作。

(五)根据省建设厅开展云南省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的要求,做好我州工程设计单位资质换证申报材料的初审及组织上报工作。

城镇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村镇住宅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村镇住宅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经济收入低,住宅建设增长也相应缓慢。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居民收入逐年提高,住宅建设的积极性高涨,规模业不断扩大,新建住宅面积由1978年的约1亿平方米攀升至1986年的近十亿平方米,形成一个高速建设期。

此后,由于大部分农民的住房问题基本已得到解决,因此村镇住宅主要进行的是改善和改造工程,建设速度呈下降趋势,至 1993年,我国村镇新增住宅面积约为5亿平方米。1993年开始,村镇建设得到国家重视,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收入再次显著提高,自此,村镇住宅建设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期,新建住宅面积一路攀升至1999年的8. 34亿平方米,住宅投资由1993年的760亿元增至1999年的1799亿元。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加强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村镇住宅建设保持平稳增长。2000~2005年,年均新建住宅面积保持7亿平方米,年均住宅投资1903亿元,2008年更是达到了3547亿元。

图3-1基于建设速度的村镇住宅发展阶段划分

二、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据统计,2005至2007年,住宅竣工面积保持在5~-6亿m2/年,资金投入保持在2000~3000亿元/年,村镇人均住宅面积从26. 7 m,增加到29. 2 m2。截至2007年末我国有9. 3亿农民居住在264. 7万个自然村(其中村民委员会所在地57. 16万个)。农村住宅面积271. 2亿m2,占全国城乡住宅面积总量的78. 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结构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新建和改建的农村住宅逐年增多。

三、村镇住宅发展战略基点分析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要使全国农民都能够在一方土地上安居乐业。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村镇住宅发展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为战略基点,形成以城带乡、以发达地区扶持落后地区的新型关系,指导村镇住宅健康发展。城乡住宅发展比较:

1、新建住宅面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住宅均得到快速的发展,新建住宅面积不断攀升,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数据,2011年城镇新建住宅面积达到9.49亿平方米,为1978年的24.96倍;农村新建住宅面积达到10.26亿平方米,为1978年的10.26倍。

图1城乡新建位宅面积对比

由图1可见,城镇住宅新建面积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相较之下,农村新建住宅面积则存在较大的波动,在1986年达到9.84亿平方米米的顶峰之后开始下降,在1993年之后落至4.81亿平方米后,再次呈稳步上升趋势。2005年之后,城乡新建住宅面积趋于一致,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2、人均居住面积

伴随着新建住宅面积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居面积也不断增加。近十年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而积年均增长分别为3.26%,3.53%,而且农村要比城镇略高。

图2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对比

四、村镇住宅发展战略体系构建原则

村镇住宅发展战略体系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内针对村镇住宅发展相关的活动所进行的全局性的谋划,它以战略逻辑为条件和背景,以战略基点为思路和框架,以战略原则为准绳,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战略体系为抓手,以战略保障为支撑,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战略措施,对村镇住宅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控,以期更好地解决村镇住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实现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住宅的目标。

1、科学发展原则

村镇住宅发展应不同于城市住宅发展,城市是由钢筋混凝土搭建起来的,而村镇应更加贴近于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出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农村是发展腹地,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村镇住宅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实现科学发展,需要采取技术开路的策略。首先,要开发和使用先进的土地开发利用技术,尽量减少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造成的破坏;其次,要开发和使用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第三,要开发和使用循环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等。此外,村镇住宅发展还需要有步骤地进行推进,既不能大拆大建,出现住宅过剩,又要满足村镇居民的居住需求。

图3 科学发展原则及其策略

2、系统协调原则

村镇住宅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割裂地来面对。首先,城市与村镇之间需要形成一个对接,推动城乡之间统筹发展。城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中历史过程,因此村镇住它发展,需要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服务。

3、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任何事情都切忌一刀切。不同的地形地貌特点、气候条件、人口数量、民族居住风格以及文化背景都对村镇住宅产生很大的影响,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要具体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及地质灾害状况、气候及节能状况、民族及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比如,在人口数量较大的地区,要采取集中式的楼房建设,最大程度地容纳人口。在生态承载能力弱的地区,要尽量减少居住人口的数量,迁到附近的城镇。

4、成本优化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资金必须统筹利用,进行任何一项建设,都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村镇住宅发展涉及的方面比较多,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管理成本等。

要做到成本优化,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采取向镇集中。首先,集中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住宅建设规模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环境保护规模化,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节约经济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其次,相对于城市,镇更加临近农村,生活费用低,就业门槛低,农民在那里就业花费不高,也便于兼顾农村家庭,有利于避免农民工的大规模迁移造成的社会成本和管理成本。

5、以人为本

住宅是为人类长期居住提供服务的产品,必须反映和适合居民的各种需求,如居住、就业、出行、医疗卫生、娱乐等。村镇住宅发展不是搞形象工程,必须切实解决村镇居民的民生问题。村镇住宅发展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的意愿。

要体现以人为本,需要采取公众参与的策略,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完善调查制度,定期实地考察,向村镇居民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二是要完善意见和建议反馈制度,将当地村镇住宅发展方案进行公示,并设置各种渠道,使村镇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重视;三是完善人才吸纳机制,将具有丰富经验的村镇居民吸收到相应的管理部门,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的战略目标

1、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的总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改善民生与农村的健康发展为目的,针对农村住宅发展的现状与技术需求,研究农村住宅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规划、技术创新平台和体系建设。

2、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的分类目标

1)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住宅功能完善、宜居节能舒适、传承居住文化的现代农村住宅与居住环境。

2)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功能质量好、建造速度快、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佳”的农村工业化住宅成套技术,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根本,引领我国村镇居住区和住宅发展方向,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推动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在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关注物质建设的同时,注重社会问题的研究,倡导公众参与,公众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的新农村社区。

4)构建农村住宅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农村住宅工业化建设工程标准编制和组织程序,明确农村住宅建设工程技术标准的管理重点。为实现农村住宅的合理用地、功能提升、安全经济、环境宜居、资源节约提供科学完备的技术依据。

5)开展农村住宅工业化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6)建设农村住宅工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为农村工业化住宅开发建设、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经验交流的平台。引导和展示农村住宅建设的方向。

结语:

回顾过去,我国村镇住宅发展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建设规模和建设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农民都能够在一方土地上安居乐业。展望未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村镇住宅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的带领下通过我们勤劳的双手,我国的村镇住宅规划与建设一定不会拖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后腿。

参考文献:

[1]张阿兰.论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法律保障[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24-25,34

[2]赵之枫.小康型村镇住宅设计理念[J].小城镇建设.2003(6): 52-54

[3]王振坡.中国农村住宅发展趋势探讨[J].城市.2009(6): 9-14

作者简介:艾星,2007年6月,毕业于孝感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申报专业:城乡规划设计。

2009年9月-2010年12月,晋江西埔敬老院,建成五层、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造价500万元。担任市政施工员,施工现场,与施工队一起复核工程量,提高工程量正确性;

及时提供施工现场所需材料规格、型号和所需日期,做好现场材料的验收签证和管理;

编制文明工地实施方案,根据本工程施工现场合理规划布局现场平面图,安排、实施、创建文明工地; 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表和月进度计划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月进度计划表; 负责对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事故隐患和问题进行检验和整顿。

城镇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发展背景;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党中央对“三农”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关注为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新格局带来了机遇,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历史问题、城乡二元分治造成的差距太大,改革仅仅只是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1、概述

中国城镇化发展以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主要内容是促进人口乡城转移,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体现在规划领域的探索就是进行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特别是城乡统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城乡空间统筹规划迅速成为规划界研究的热点。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现状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这种供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导致供需失衡。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不足导致与实际需求脱轨。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教育、卫生、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使农村居民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2)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低,提供服务范围有限。在大多数农村中,除行政机构和小型商店覆盖率较高外,一些如学校、医疗站、体育场所等公益性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并不理想,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养老院、托儿所等服务设施的覆盖率更低。再加上受农村地区范围广、村落分布分散的限制,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仅能为本村居民提供服务,而不在辐射范围的村庄无法获取,即便能够获得其服务质量也会受到场地条件限制的影响。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导不足,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滞后。目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沿用传统模式,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大众性和服务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建筑设计、建材选择、施工难度等方面的复杂性,若缺乏专业指导,可能会由于施工不规范或建材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工程低质量。而且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维护机制不健全导致其使用寿命变短、功能衰减、设施损坏等问题。

4)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缺乏协调性。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水平差距大,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区域不平衡。例如我国东部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也较为发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而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设施资源相对匮乏。而对于某一地区来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建设随意且过度分散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空间的支离破碎和农村用地的浪费。

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仍有较大差距,依靠有限的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低收入远远不能改善现状。

2.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历史的原因导致“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扎根于城乡建设中,国家财政投入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而忽略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2)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不完善,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指导不具体,导致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

3)政府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使对建设工作热情不高,建设效率和持续性较低。

4)当地村民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参与性低、管理意识的缺乏是使其难以获得自身需求,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需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没有突破区域范围的限制,规划本身存在技术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局限。

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

3.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将城镇作为核心,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统筹协调资源配置,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与

综合利用。

2)远近兼顾原则。规划建设不仅需要考虑近期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分布变化与服务半径变化问题。

3)以人为本,方便生活原则。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居民生活需要,兼顾设施规模与服务半径要求,帮助农村解决最基本、最基础、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服务便捷,为农民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生存环境。

4)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势和风俗习惯,结合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出合理规划。

5)集中布置原则。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应将其尽量布置在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地方;同时为满足人们对各类设施的需求,应将其集中布置,满足在一定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面化与便利性。

3.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求我们将城镇与农村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也要求我们将城镇与农村共同考虑,统筹规划。就农村而言,重点研究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1)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是农村重要的文化工作网络和主要的文化活动阵地,其布局应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据点、以居民为对象进行规划建设,要求每个乡镇必须配有综合文化馆,设置图书馆、影剧院、室内外体育场等,条件允许的乡镇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配以多功能活动中心如茶室、室、书画室、游泳池等。

2)教育设施布局。经调查,目前农村教育设施布局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学校分布多而散、办学规模小、设施不齐全、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氛围不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教育发展。要改善这种城乡间差距,教育设施的改革至关重要。首先,应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合理布置中小学,考虑交通和经济负担等问题,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其次,要提高校舍建筑质量与美感,提高教学设施水平;第三,要合理规划学校规模,提高办学条件,充分考虑就学条件。

3)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目前农村医疗服务设施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相较于城市而言,存在规模小、环境差、保健功能薄弱且医疗人员缺乏、专业素质较低、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医疗设施的建设关系着居民的就医问题,首先,在规划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卫生设施的标准进行建设,确保医疗卫生设施覆盖整个农村;其次,条件较好的乡镇可考虑配置专科医院和特殊性质的医院,如急救中心、妇幼保健医院、精神病院等;第三,政府应加大相关政策的改革,推进医疗设施的改善,改善当前乡镇医疗设施缺乏、诊疗受限的情况,确保居民的就医条件和健康水平。

城镇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规划;小城镇建设;发展策略

1.引言

十对城乡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小城镇是我国最基层的城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也是当前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因此,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太平镇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业的构成也将面对由资源消耗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太平镇面临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镇域发展需要进一步理顺城乡用地、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管理机制的关系,均需要规划加以协调、科学布局,为城镇发展提供支撑。

2.太平镇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太平镇现状

太平镇位于邹城市西部,泗河东岸、白马河西岸,济宁、邹城、兖州、微山四地交界处。岚济路、新济邹路、临菏路贯通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太平镇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实力雄厚,社会和谐,先后获得 “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济宁市经济发展强镇”等荣誉称号,位居山东省百强镇第9名。全镇辖92个行政村,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

2.2 存在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太平镇属于传统的工业强镇,镇发展初期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发展较为迟缓,存在相当部分具有污染性工业企业,如荣信煤化、里彦电厂等,所排放的污染性气体、固体废弃物等,造成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对城镇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由于省级工业园区的有利条件,带动了太平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工业化发展迅速并未能带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城镇化的相对滞后,导致了道路、市政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太平镇工业内部结构,对煤炭资源依赖过大,煤炭、化工和电力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链较短,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加大了其经济的整体脆弱性,一旦矿产资源枯竭,相关的制造业也将遭受打击,面临产业的转型升级。

(4)塌陷区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由于煤矿的大量开采,导致了地下塌陷区面积日益扩大,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5)规划法制意识淡薄

城镇居民和不少投资者的法规意识较为淡薄,一些执法人员的法律水平和法制观念也有待于提高。规划执法人员不足,执法力量薄弱,无为无位,容易受到权力的干扰。

3.规划定位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小城镇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做好小城镇规划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城镇建设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处于建设用地投资成本――用地收益的关系使土地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小城镇有着更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历史承载的重要作用。太平镇应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对接济宁与邹城,衔接各种功能,融入济宁―曲阜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各要素在区域中的集聚,形成整体化效应。探索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联动、各方参与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实现镇区合一,协调发展,构建宜居宜工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小城镇规划定位中,我们对太平镇的定位为:

(1)城市西部的门户城镇和重要节点城镇;

太平镇位于城市东西向发展的主轴线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邹城市、济宁市任城区、微山县、兖州市四地交界处,同时接受多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是邹城市向西对接济宁的桥头堡,打造成为城市发展的西大门。

(2)区域都市圈内配套与服务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作为济曲都市圈内部的城镇,积极对接济宁市,成为承接周边城市产业转移、配套服务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3)城市副中心;

太平镇面临众多机遇,在良好的政策推动下,产业经济将快速增长,发展成为邹城市域次中心,带动县域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建设成为全省率先发展的示范镇,向全国强镇目标迈进。

(4)城市工业园,三大产业板块之一;

太平镇属于城市三大产业板块中的邹西平原综合经济板块,利用邹城工业园的带动,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挥太平港区优势,集聚城市大部分的工业企业,重点发展煤电等产业。

(5)以生活居住和旅游休闲为主的重要旅游节点

利用北部压煤塌陷地治理的契机,积极发展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将其打造成为重要旅游的资源要素,推动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4.太平镇发展策略

4.1产业发展

突出特色,依托城市工业园区,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转型,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1)以荣信煤化为依托,借园区丰富的煤电资源优势,搞好煤化工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不断拉长产业链,以循环经济为模式,逐步形成精细煤化工产业链;(2)以泰山玻纤邹城公司和凯伦光伏材料公司为龙头,扩大规模,鼓励支持研发中下游产品,引进新型环保项目,实现产品多元化,建成一批实力雄厚的专业化生产企业;(3)加大对塌陷区的治理力度,促进塌陷地生态恢复,利用塌陷地水面发展渔业及旅游观光产业,建造环境优美的生态湿地公园。(4)以白马河港口为依托,建设物流中心,打造园区货物集散地,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

4.2 生态保护

(1)污染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对监测点的监测,取缔一切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对城镇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处理和安全处置;(2)生态产业。工业园区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开发,在重点开发旅游的区域实行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同步的方针,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保护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

4.3 管理机制

(1)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完善城镇规划法制建设,严格城镇规划审批管理,建立健全城镇规划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城镇各项建设活动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规划决策机制。(2)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宣传,全面提高市民的规划意识,增强城镇规划的民主性。推进政务公开,实施阳光规划,增加规划的透明度,使各社会主体都能自觉参与规划、遵守规划、执行规划。

4.4 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1)思想建设主要是培养小城镇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2)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结语

小城镇是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在我国社会经济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属于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且相当重要的一环,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受到自身传统限制,与城市共同发展建设过程中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以及社会文明等众多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以邹城市太平镇发展建设为例,通过城镇规划管理的手段,针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有选择性提出城镇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目标,城镇定位――城市发展的次中心,以精细化工、新材料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新区,生态文明的示范镇;对城镇发展策略提出了几条建议: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建设的严格化、可持续化,管理机制的合理化、人性化,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公众化,构筑有效的发展道路、相互协同的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以此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活力,维系城镇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振敏、刘兰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武汉黄陂长轩岭街为例[J].城市地理,2015,22:10-11.

[2]祝奇峰.昆山陆家镇小城镇建设规划[J].城市地理,2015,22:14.

[3]刘克海.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06:4+8.

城镇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生态城镇;发展;中国;启示

1、前言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因此为了减缓控制全球变暖的步伐,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索生态城镇的建设,各国都在根据各自的需求,创新性的提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生态城镇的建设方案。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不同,使得各国对生态城镇的理解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思路都是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存,使得经济、社会与环境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本文首先对国外生态城镇的建设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以便为我国发展生态城镇时提供借鉴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改进。

2、国外生态城镇的发展

2.1 日本生态城镇建设情况

因为日本人口密集,土地稀少,而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用于掩埋废弃物的土地十分稀缺,这迫使日本政府通过启动生态城镇来解决垃圾掩埋问题。

日本进行生态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可归纳为减排、循环利用以及再利用,政府通过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统一规划,将企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联系起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在生活生产中资源的循环利用。由于日本的国情决定了其不可能进行资源消耗性的经济模式,因此在生态城镇的建设当中,政府将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废弃物处理实现一体化,通过将生态城镇中的经济、社区、产业以及居民全部连接起来,政府、私营企业与当地居民的进行充分的合作,实现资源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利用,以便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同时将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集中起来进行分类,可利用的材料由有关企业进行废弃物再利用,而剩余不可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封闭焚烧发电处理,最终实现零排放的目标[1]。

2.2 法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法国的生态城镇的建设是在原有的城市或是与之临近的郊区进行,通过在现有城市进行新能源的创新利用,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生态城镇的建设,使得生态城镇的建设形成全国共识,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法国生态城镇的建设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由各个城市自我决策生态城镇建设的项目,但是各项目必须符合本地区特色且富有创新,必须说明实现生态城镇建设的具体措施。同时也需说明新建设的生态城镇如何与现有城市保持良好的结合,其最终的目标都以实现零碳的排放为标准。

法国进行生态城镇的建设具有很明显的政策及商业宣传目的,要求各城市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建设,以便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引领生态城镇建设创新性技术的开发,从而在世界生态城镇的建设狂潮中处于领导地位。

2.3 英国生态城镇的建设

英国的生态城镇建设有别于法国生态城镇建设,它要求各地方所建设的生态城镇必须是新城镇,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同时新城须配置完善的教育机构、零售业以及娱乐场所,新建的房屋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最主要的是满足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整个城镇的建设以“零碳排放”为指导思想。

英国生态城镇的建设追求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建设低碳环保的新城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解决自二次世界大战严格控制的“绿化带”政策所带来的住房用地紧缺问题,以便能够供应大量的房屋。

3、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生态城镇建设的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目的,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经济环境能够得到协调发展;同时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根据本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城镇规划和建设方案,因此虽说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生态城镇,但是因为每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其发展模式和规划内容也有所差异,这就造成了世界各国对生态城镇概念理解上存在差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不能照搬照抄。

不过从国际各国在进行生态城镇规划与发展达成的共识来说,其对我国的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的。首先其要求我国革新现有的城镇规划体系,以适应生态城镇发展的要求;其次要以本地区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建设生态城镇主要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根本目的。

3.1 城乡规划体系及理论的创新

我国现在执行的城乡规划理论与体系讲究规划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与生态城镇的建设实践中相比,有许多相悖的地方。由于小城镇规划只是城乡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解决如此复杂多元的小城镇发展问题,其规划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补充改善。生态城镇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支持,让居民认同环保生态的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自觉减少需求,节能、节水、进行垃圾分类。在进行生态城镇规划时要多方参与,政府在定制一个大框架之后,通过多方沟通,最后形成生态城镇建设的共识,保证生态城镇的建设具有持续性[2]。

目前我国的城镇规划多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规划,只是注重用地规划及用地管理,而缺乏对环境及文化的表述。因此在将来的城镇规划中需将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经济等综合考虑,使得其在城镇规划的空间上得到体现,不仅仅对物质形态进行规划,更主要的是强调对“人”的关注。而这正是我国目前城镇规划所欠缺亟需革新的地方。

在城镇的设计及管理方面,应该从微观方面加强规划和管理,尽可能从整体上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变革我国过去以来对土地分区规划的模式,应该尽可能的将土地的综合性及经济性发挥出来。从硬件设施上要有保证,如规划建设配套的步行道、自行车道以及专用公共汽车道,鼓励清洁出行。在规划排水系统时,可以引入先进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该系统将防洪与雨水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设计使得雨水延长其循环渗透过程,以便在此过程中有效的对雨水进行净化,实现其高度自然的水文循环系统,或者在沿海的小城镇还可对海水进行淡化利用。在建筑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地考虑风能、太阳能的利用。规划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点,垃圾发电站。

3.2 中国生态城镇建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实现城镇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二是由此所导致就业能力不足使得收入差距加大的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有限,而人口众多,小城镇在城乡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发挥着枢纽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多数小城镇的发展步履维艰,就业能力不足,金融商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实施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从世界各国生态城镇的发展历程来看,多数都是以中小城镇为基点,促进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的规划时,就要结合当地情况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将生产、生活设施有机的组合起来,做到资源循环重复利用和处理再利用,即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排放及污染,同时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如在一些有条件的小城镇还可以规划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小型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规划一些利用秸秆加工成建材的小型企业或用秸秆发电。

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生态城镇,使得其从“低碳”逐步过渡到“零碳”的排放目标,从而解决我国城镇化越来越严重的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

4、结语

生态城镇的建设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道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都正在努力规划和建设生态城镇。这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借鉴国外生态城镇建设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城镇的规划建设将大有裨益,生态城镇将在我国必将大有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景岭,骆中钊,李小宁等,小城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6).

[3]杜娟.当代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建构探索.,重庆大学,2004

[4]于莉.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建筑文化分析.郑州大学,2005

[5]刘芳.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场地环境整合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4

[6]孙颖,宛素春,王奎仁.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演进.中国建设报,2003(2.14)

[7]陶亮,朱喜钢.高层建筑地域景观特征!机制研究)以南京为例.江苏建筑,2005

城镇发展规划篇7

一、我国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从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诸如:建设规划重视了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质量保障和风景名胜资源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完善和规范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的程序、机制及技术立法,以及多方位、多层面地搞小城镇示范工程建设,等等。但若用客观发展规律去检测,用当前国内外飞速发展形势的要求去衡量,我们就会发现问题仍然不少。

(一)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城镇的市场发展处于低层次的阶段,长期得不到改善,多限于上一级和下级的市场之间的交换,而未在更大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机遇与空间,没有形成跳跃式的发展。对市场动向与体系外部的机遇把握上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市场结构单一,彼此不能协同发展,反而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导致风险加剧,加上地域文化习俗和陈旧观念的制约,小富即安的价值观和安于现状的行为准则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二)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当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另外,从全国情况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城镇发展、发挥作用的不多。

(三)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流动性增强,城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城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务活动的要求。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受到挑战。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做好保障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促使城镇协调有序地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行政壁垒、生态恶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从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工、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空间延续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针对实施机制、政策、措施研究与制定等普遍不被重视,缺乏规划实施必需的后续手段,对新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各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等区域性共同的问题,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建议建立由省级机关和市、县政府组成的城市联盟协调机构负责跨行政区域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协商解决发生的重大问题,确保城镇体系规划付诸实施。

(二)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

为切实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城镇体系规划在体现宏观规划的政策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要加强规划文本的规定性和条款性,提高规划执行的力度。要把城镇体系规划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真正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必须纳入市场运作的轨道,在实践中接受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评判,定期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作出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编制某个地区或某个方面的专项规划,使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样城镇体系规划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应该把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各部门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并把它作为引导区域城市化与城镇合理发展,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镇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合理配置空间资源,防止重复建设,这对乡村地区发展起引导作用。城镇体系规划不应只考虑“点”,即城镇的发展问题,而应点、线、面结合,即不但要对单个城镇、城镇网络进行研究,更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城镇发展过程统一研究。从一个大的区域范围来分析研究,根据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确定符合区内大多数城镇发展的方针,尽可能达到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状态,这是城镇体系规划在区域规划中担负的重要角色。

城镇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探索研究;新农村;城镇规划;规划理论;

随着新农村规划体系的形成,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加强了城镇化进程。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规划为龙头,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只有加快城镇发展、提高城镇的经济集聚能力,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也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和平县规划特色简介

1.1现状城镇特色

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和平县辖17个镇,239个村(居)委会,总面积2310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和平,是一个山好水好人好区位更好的宜居之城,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之城,更是一个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兴创业之城。今天的和平,生态和工业并驾齐驱,古色和亮丽交相辉映。今天的和平,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和平县地理位置独特,南邻珠三角、北靠江西省赣州地区,辐射内陆;交通便利,粤赣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纵贯全县;生态环境优美,客家风情浓郁,红、古、绿三色交相辉映,王阳明文化积淀深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开发潜力极大。全县温泉资源丰富,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全县共有露天泉点40多处,泉眼达200多个,其中较大的温泉有11处,水温大都在45℃-95℃之间,含偏硅酸、氡等多种对人体有益成份,极具开发价值。

1.2规划基本思路

本次规划的基本思路由“背景研究――指导思想――技术措施――规划目标最终目的”五个方面贯穿而成。背景研究从“宏观发展条件”和“自身发展需要”两个方面着手。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县域副中心城镇为目标、以历史文化名镇为特色、以生态名镇为保障”三个方面,其中:以县域副中心为目标,采用“小城镇、大战略”指导思想,以历史文化名镇为特色,采用“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挖掘并塑造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生态名镇为保障,采用“尊重并利用”的方针,梳理城镇肌理与生态环境要素,打造生态名镇基本框架。

本次规划除了运用常规的规划技术措施外,重点突出旅游发展规划、名镇保护规划、城市设计思维三方面的内容。从而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发达、资源节约、生态持续、特色明显、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规划目标。最终达到“指导城镇经济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

2小城镇和新农村现行规划理论

2.1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理论框架

我国地域广阔,民俗差异、经济差别大,使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也注入了区域观点、动态观点和个性特色,加上小城镇形成的历史时段较短,使得规划工作开展相对较晚。目前的理论研究将小城镇规划体系划分为“2个阶段、3个层次”,如图1所示。

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层次按照新的《镇规划标准》可分为发展规划、建设规划、管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小城镇历史演变规律和发展机制分析;小城镇在上层次区域的地位分析;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小城镇社会经济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及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并进行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进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规划;进行用地综合评价,确定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确定城镇结构形态与功能,确定各类用地的综合布局安排;制定容量控制规划或控制性规划图则;制定对外交通及城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综合协调城镇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热力、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综合协调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游憩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确定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提出人防、消防、防洪等综合防灾目标及总体布局;综合协调小城镇镇区与规划区的各项建设和用地布局,确保居民“菜篮子工程”所需的蔬菜等副食的供应;根据需要与可能,提出历史文物保护与风景名胜利用措施,编制旅游规划;提出旧城改造措施、城镇远景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以及项目建设时序等;提出创建城镇特色的规划措施;制定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的措施、经营城镇的原则意见、城镇管治的原则设想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方法、措施的建议。

2.2新农村规划的理论框架

新农村规划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在认识上和理论研究上都还没有形成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现有的一些理论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的。新农村规划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从理论体系上大致可划分为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2个层次。①村庄建设规划。依据乡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村庄的建设规模和建设用地界限,统筹安排村民建房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规划期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②村庄整治规划。依据村庄建设规划,确定村庄具体整治项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重点解决饮水、行路、用电、垃圾、污水等问题,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古树名木、古村落、古民宅等历史文化遗迹,带动村庄整体环境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3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理论存在的问题

3.1小城镇规划理论存在问题

目前小城镇规划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小城镇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不够深。针对小城镇特色、现存问题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创造特色、实施规划等一系列发展战略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以至于规划几年一修编,设计做出来了,问题却未解决,导致规划前后一个样,对小城镇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②跟上层规划缺少联系,又无法指导下层规划。一方面由于指导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一些规划单位的编制成果也较粗糙,使得小城镇在编制总体规划时无法把上层规划作为依据,造成做出的规划在区域内部缺少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水平和专业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小城镇总体规划偏重于集镇建设规划,而对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重视不够,无法指导村庄的规划建设,从而制约了各自然村落的发展。③总体规划缺乏弹性和特色。多数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规划时对影响小城镇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少,使得规划成果缺乏灵活性,规划设计在落实时成为城镇建设的机械地施工蓝图,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千镇一面”的现象,使得小城镇更无法找准位置,不仅丧失了已有的特色,而且规划后在产业上也没能形成新的特色,在区域内未形成影响力,无法带动村庄的发展。

3.2新农村规划理论存在问题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可真正将新农村建设纳人国家计划应该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后。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加上我国地域、历史文化、民族差异较大,到目前虽然对新农村规划理论做了一些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其现有规划理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对新农村规划理论体系研究较少。很多地方对新农村从认识水平到规划技术上都存在一定误解,将新农村规划简单地认为是多建几栋房、多修几条路、多建几个工厂等,所以作出的规划图纸在实践中落实起来难度较大,也无法扭转现有村庄的实际面貌。

②现有新农村规划理论根本无法指导各具特色的农村的规划建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地差异较大,对新农村的理解和要求也各不相同,要想让各个地域的人都能接受新农村,至少在规划理论上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常规模式。

③多数地方将新农村规划理论与小城镇规划理论混同起来。农村有其自身的特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规划建设,不仅浪费成本、实施难度较大,最后还会搞得不城不乡,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④多数新农村规划缺少与上层次规划的衔接。新农村规划涉及到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任何固步自封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要充分分析村庄在整个区域内的地位和优势,跳出“新农村规划来做新农村规划”的思维,真正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

4协调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发展

4.1摆正新农村和小城镇规划的顺序

“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所有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要防止规划工作、管理工作中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的作法,同时也要改变以往把新农村规划与小城镇规划混同的做法。从规划理论上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实施顺序,将以“发展规划”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结构规划”为重的思路上来;将“由上而下”的规划顺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规划顺序;将就村论村、就城论城的观念转变到整体分析、统一规划的理念上来。

4.2 从规划理论体系上完善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

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必须加强区域分析与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以往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虽然强调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而实际操作当中对规划的范围多是围绕抒镇建设用地一块展开讨论,对于区域内的村庄基本情况了解和把握不够,使得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成为摆设,无任何科学性和实用性。区域内一旦引进企业或某个产业进行调整,都会使整个规划修改过甚至要重新做过,规划根本无法指导和促进乡村的发展,有时反而会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教条主义。为此,必须将新农村规划纳人小城镇规划当中,并且要“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分析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留出空间为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其理论体系和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

5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