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8篇

时间:2023-07-03 09:40:38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篇1

关键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0-0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品行,而且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导致这些差异性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先天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主观能动性,它们在一个人生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家庭环境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情感的总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能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它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所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影响重大。

一、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笔者很赞成“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的观点,不把工作的事带回家,尤其不把不良情绪带回家,这种不良情绪直接会影响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心理。家庭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尤其对儿童的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笔者的母亲随父亲1964年从南京转业一起到新疆,都是普通的工人,吃过很多苦,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个性很强,很能干,大家都很佩服她,那时家里不富裕,但她为了让我们生活的和大家一样,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单位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喜欢和父亲发脾气,我们三个孩子都会看妈妈脸色,知道什么是晴天,什么时候是阴天,爸爸经常让着妈妈,我们会在妈妈不开心的时候,都悄悄地做自己的事。母亲有时心情不好时会迁怒到孩子身上,有一次放假,我和哥哥正在为抢一本杂志闹着玩,哥哥手劲大,不小心一下把我的手腕折了下,痛得我哭了,正好妈妈进来了,看到我在哭,知道是哥哥搞的,不问什么原因就把他打了一顿,哥哥很难过。因为哥哥是老大,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压力,很早就工作了,性格内向,不太讲话,小时受的委屈也比较多,缺乏自信和独立性,现在妈妈一提到哥哥就会觉得对不起他,经常埋怨自己。所以,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父母是有权威性,但要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不能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样教人,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的,儿童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专横的态度,常常强调辈份,过分严厉,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会受到惩罚。第二类是溺爱型的,孩子有求必应,为孩子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第三类是放任型的,不过问的教养态度,忽略孩子,不关注孩子的发展。第四类是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儿童,而对孩子的错误给以正确的引导,提高孩子的认识,改正缺点。我们知道人是有差异性的,因为先天因素,环境因素等不同,所以即便是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也很不同,母亲对我们都好,但我们三个子女为什么会这么不同呢?仔细分析一下,就是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在哥哥身上体现的是第一类的教养态度,哥哥是家中的老大,在我们没有出生时,他是受宠的,但只比我大两岁,小时他会带我们玩,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妈妈会严厉地指责他,不听话就受到惩罚,造成哥哥胆小、自卑的心理。在弟弟身上体现的是第二类教养态度,因为弟弟比我们小得多,爸爸对他总是有求必应,过分宠爱,我们有时会说爸爸偏心,妈妈也这样说爸爸,爸爸只是笑笑。弟弟在这样的呵护下,常常稍不顺心就会发脾气,任性、自私。我是家中的老二,唯一的一个女孩子,爸爸妈妈对我的态度比较放宽,但不是放任,有些接近民主的态度,我的事情,他们有时会让我自己看着办,对我的态度对比较随和,我出现了错误他们也会比较忍耐些,会引导我,爸爸妈妈的很多优点在我身上也能体现,相比哥哥和弟弟来说是个性还不错。可见,不同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个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及心理素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只是父母没有感觉到而已。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养,和孩子共同成长

有人这么说过:人好比一本书,书的每一页都记录了母爱的亲切、温暖、深沉、坚强、无私和伟大,也记录了妈妈的过失、不足以及带给孩子的烦恼和不幸。做父母的知道自己身上的重任,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一些青少年的生理知识、心理知识、教育学知识,从而增强自己的能力――了解孩子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压力,给孩子造成负担,同时让自己也要有个好的心态,因为“境由心生”,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正确地估计自己的期望值,会尽量做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儿童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即儿童的“四个学会”: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这“四个学会”中几乎都与社会性相关,只要孩子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善待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社会上适应生存,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立足,最终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就不是失败的。

总之,每个家庭环境的模式不尽相同,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也发生着变化,家庭教育可以说有方法而无定法。所以我们有责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培养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自尊自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让所有的家长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家庭教育[M].沈阳教育出版社,2009.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篇2

[关键词]大学生婚姻家庭观教育

[作者简介]姚红玉(1977-),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陕西渭南714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60-02

婚姻家庭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基本看法,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影响其恋爱的动机、择偶的标准以及对恋爱、婚姻、家庭的态度,而一个人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经历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又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对婚姻家庭的态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婚姻家庭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高校只是在新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之中涉及有关大学生谈恋爱的内容,在部分大学或者大学的部分专业(如教育专业)开设了家庭教育学课程,大多数的院校只是开展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2008年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的院校与我国目前的本科院校相比仅占2.75%左右。这说明我国高校在进行婚姻家庭观教育方面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一、对大学生开展婚姻家庭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允许符合婚姻登记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我国新的《婚姻法》规定,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的都可以结婚,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到23周岁,这些都意味着在校大学生可以步入婚姻的殿堂。尽管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并不准备在求学期间结婚,但是,有结婚意向的学生也不少。“禁婚令”的取消一方面体现了其人性化;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的婚姻家庭教育也给高校的教育内容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使抛开“禁婚令”,大学生一毕业也将面临婚姻家庭的种种问题,所以,大学期间的婚姻家庭观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教育是个完整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要随之丰富和改进。教育的最大功能和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习得技能和享有幸福。对大学生传播婚姻家庭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利于他们步入社会后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婚姻和家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享有家庭的幸福。就这一点而言,有效的婚姻家庭教育是和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家庭教育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1994年7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家长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2000年,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长、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在以后的教育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家庭教育的效果,大学生作为未来几年的家长,担负着未来的家庭教育,即将面对这一问题,这就决定了高校应该肩负这一重要使命。开展大学生的婚姻家庭教育,可以使他们自身受到良好的科学的教育,以后能更好地维系自己的婚姻,拥有幸福的生活。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教育出优秀的下一代接班人,幸福自己人生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性生理已成熟,性意识已觉醒的特殊年龄阶段,大学生谈恋爱在校园中已很普遍并且这几年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但是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生活阅历的缺少,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学生在恋爱动机、择偶条件、性观念、离婚等问题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由此导致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校园悲剧。部分大学生在对待恋爱和性的问题上缺乏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对对方必要的责任感,表现出相当的随意性和开放性。而这种随意性和开放性也容易给大学生未来家庭幸福埋下隐患,由于婚前的轻率态度,双方不能从多方面更深入地了解和适应对方,所以当家庭建立后,一旦夫妻差异显现出来或生活中出现一点不顺心,极易发生“婚外恋”或“第三者插足”,从而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对此采取禁止和漠视的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必须在相关问题上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有效的指导,才能有效地防止更多悲剧的发生。

二、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虽然新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大学生婚姻家庭观教育问题认识和重视不够,简单地按照教材的理论进行教学,不能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1.教育者思想的观念落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的家长和中学教师一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对谈恋爱问题只是以简单的命令式方式禁止,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姻和家庭问题。即使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涉及婚姻家庭问题,许多老师认为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有损自己的形象和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姻家庭观教育中,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敞开心扉和学生进行交流,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使婚姻家庭观教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教育理念中,过于强调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许多高校采取的态度是“不提倡、不反对”,没有积极正确地进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也偏重于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2.婚姻家庭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后。婚姻家庭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碰到的具体问题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目前高校这方面的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通过课堂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没有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也没有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由于婚姻家庭观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的“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会出现一些违法违纪行为,比如谈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出现这些问题时学校往往是突击检查宿舍,一旦发现就用严格的校规校纪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这样的教育方法预防性不足,只是简单的批评和惩罚,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不能有效地、彻底地解决问题。

3.婚姻家庭观教育内容滞后。在新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涉及婚姻和家庭观教育的篇幅较少,内容宽泛、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虽然我们要重视传统道德原则方面的教育,但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很少涉及,许多大学生简单地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性自由思想的流行和的随意。

三、改进大学生婚姻家庭观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呈现的特点和婚姻家庭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更新教育内容,重塑大学生婚姻家庭道德观。

1.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更新教育观念。大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往,追求美好的爱情,是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大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在未来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任务。应该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要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婚姻、家庭问题,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和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能力。不能因为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大学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渗透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

2.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可以开设必要的讲座、利用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辅修课程等形式开展教育,让大学生参与到其中,最大限度地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回答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自我保护,正确对待婚恋挫折与婚恋失败,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积极化解婚恋矛盾。目前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超过以往任何传播方式,高校可设专属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介绍恋爱、婚姻和性的有关知识,并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加强沟通,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加强人文修养,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可以开展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宣传和放映,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验健康、文明的校园爱情。

3.结合社会和学生生活,丰富教育内容。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社会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教育者在进行课本上涉及的恋爱和家庭道德理论教学之外,应该结合当前社会上婚姻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性生理知识、心理知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全面、长远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婚姻和家庭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恋爱与婚姻、家庭统一性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自己、为别人、为现在、为未来的责任意识。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与一些涉及婚姻和家庭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切身的体会和了解婚姻家庭的深入内涵。还可以建立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体制,和家长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才能提高婚姻家庭观教育的针对性。

总之,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教育不仅对于大学生目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未来的家庭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深入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也只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

[参考文献]

[1]熊吕茂,肖瑛,祁淑静.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张霍君.试论大学生婚姻家庭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6).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篇3

未来取向是指一个人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1],它在发展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指向未来的事件[2],而关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对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地位均处在巨大变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思考未来,准备向成人过渡。这是一个集中建构新思想、新观念、责任、自我信念以及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2],有助于其良好成长[3,4],并且能够保护个体免受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5,6]。因此,未来取向的研究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关于未来的设想,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7,8]。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极易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身心发展的失衡。因此,作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建议及支持的直接且重要的来源。马姆伯格(Malmberg)的研究发现,在个体确定未来计划的过程中,父母最常提供信息,其次是同伴,然后是学校或媒体[7]。本文拟从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影响最大的家庭环境研究入手,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特点,对相应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个体以家庭为基地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融洽的父母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以及父母人生态度积极与否,都会对孩子的人生目标和身心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9]

2.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情感背景[10]。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对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如父母对子女有较高的接受性,让子女较多地参与家庭事务,赋予子女较多的心理自主,对子女进行严厉监督等,能够促进青少年对自身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投入以及对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乐观期待[10]。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青少年积极的即时行为,还能够促进其指向未来的行为和态度的积极发展[11]。诺米(Nurmi)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民主的教养方式与未来取向呈正相关[12]。在对不同父母教养类型家庭的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比较中发现,权威型父母教养家庭的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投入及态度均最为积极[10]。森格纳(Seginer)等人发现,接受—自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和投入[13]。父母的开放性、对职业发展的支持度、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以及提倡个性的家庭,会直接促进青少年今后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并且通过促进青少年适应性人格的形成间接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探索[14]。

2.2亲子互动

亲子沟通是亲子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者一致认为,亲子沟通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核心且基础的方面[15,16]。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亲子沟通而起作用的。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情感、态度和资料,以达到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的过程。父母对青少年未来规划和态度的指导、帮助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的。研究者指出,除温暖和支持性的家庭互动过程外,如果父母愿意公开讨论,对新信息和子女的发展持开放的态度或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和行动,青少年会更积极地进行探索[15]。兰兹(Lanz)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与母亲沟通的青少年有着更高的内部控制信念[8]。诺米(Nurmi)报告了亲子互动对青少年思考未来的影响方面的发展性变化[17]。他的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在孩子11岁时起着降低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而家庭讨论水平在15岁时起着提高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这说明当孩子们寻求自我独立的自时,青春期晚期积极的、相互的交流就变得更加重要。诺米在研究中也发现,积极的家庭氛围会提高11岁孩子的未来计划水平,而对于18岁孩子则会降低其水平[1]。总之,这些结果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变化,家庭互动的不同方面在未来取向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变化。

2.3家庭支持

与儿童期的教养、保护、社会化功能相比,家庭在青少年期对青少年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功能就变得尤为显著和重要[18]。父母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在关注他们未来和对自身发展期望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的重要因素。父母支持可以增长青少年在教育和职业领域的计划活动水平[19],还可以增加其对未来的乐观性和内控性[17]。知觉到父母爱自己、支持自己的孩子将形成对未来信任和积极的态度,他们更相信未来的成功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较之于感知到父母支持少的孩子更加倾向于投入到未来目标成功的活动中去[20]。麦凯布(McCabe)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计划的支持程度能预测其对未来思考的频率和详尽程度,也能预测青少年对未来的乐观性程度[21]。这些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感知到家庭是支持性的、可依赖的时,他们可以通过家庭关系网络获得更好的心理准备,从而成功地向成年期过渡。

3.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几点启示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这两者所无法取代的。针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变化,笔者认为当前未来取向的研究成果至少对我国家庭教育有如下几点启示:

3.1通过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团结、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

首先,为子女提供心理自主的机会能够促进青少年思考和规划未来的主动性,提高其规划和决策能力[22]。当前我国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切忌对子女过度溺爱,万事包办,父母应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予每个家庭成员公平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使其获得应有的尊重,鼓励子女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自我反思,并且协助子女规划其未来发展。

其次,个体的气质、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控制信念等也会影响到个体未来取向的发展[23,24]。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个体比自我概念一致的个体报告了更多的焦虑,对未来更加悲观,在回答与未来有关的问题时他们感觉更孤单,并且他们对自己是谁感到更加困惑[25]。还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较之于低自尊的人更加积极地思考他们的未来[26]。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例如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孩子成功时对其能力多加肯定,失败时帮助其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一方面培养孩子能经得起成功和表扬,不骄傲不浮躁;另一方面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能迅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再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父母与青少年交流,能够为其提供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通过与子女交流自己的期望、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标准等,来指导其兴趣、目标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家长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沟通不是父母单方面传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而是与孩子交换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时,应本着尊重、真诚、同理心的态度,注重积极倾听、理解包容,在孩子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烦恼和挫折时,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支持;对孩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兴趣加以鼓励;对孩子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

此外,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随时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家长应因势利导,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完善其人格,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家庭的重要职责。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子女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豁达乐观的个性、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使他们树立远大又切合自己实际的理想,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

3.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树立了一个生活中的榜样。拥有态度积极的父母及婚姻幸福家庭的个体,在婚姻未来取向和家庭未来取向方面更乐观[17,19]。身教重于言教,父母通过为子女树立角色榜样并提供教导,来影响青少年应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态度及方式。家长是子女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只有家长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应对子女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首先,对子女的正确行为给予强化。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应不予理睬或直接拒绝;对于合理要求,除了必须立即给予满足的要求之外,应尽可能的延迟满足,以使他们明白,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为之付出努力,借以塑造子女的积极行为,同时也要对积极行为进行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其次,对子女的错误行为进行正确教导。一旦孩子有了错误的言行,要及时对其进行教导。青少年正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导方式不当可能造成其逆反心理,进而引发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家长不要对孩子进行讽刺和奚落,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残其身心,要耐心地对孩子进行疏导,指出其错误言行的危害,使孩子感到羞愧,有所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倘若是由于家长观点有误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家长也要勇于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篇4

1. 家庭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优良素质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课堂,那么,家庭环境必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肩负重大的责任与使命。未来孩子能有多大程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今天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所把握的。就此种意义上来说,能够适应时展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养成已成为一个现实的和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观念上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任务就是:变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家庭教育的旧观念,使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成为孩子未来成功的助推器。

孩子作为一个人――思想健全的人,父母应该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他;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学会体会孩子的感情世界;以平等的姿态与他相处;充分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应该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同时还应该积极地认识孩子的多重需要,把握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给他们足够的表达自己的自由时空――这些应当成为家庭教育新理念的基本方面。

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家庭教育的方面着手:(1)在品德方面,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会孩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使孩子逐步学会关心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最终使孩子们学会正确的与人相处。(2)在学习方面,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生受益的能力,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不应当仅仅关注于试卷上的分数,不应当用一个简单的量化了的和绝对的结果来评价孩子;重在学习的过程而非其结果。因为我们的孩子都是有待去书写的空白的“黑板”。(3)在行为方面,家长应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实质上来说,要做到对孩子严格要求,从做法上来说家长们对待孩子又要以理服人、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批评教育,从而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行为导向。最后,家长要经常保持和孩子多方面的沟通,细心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充分自由的表达,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精神的联系。家庭教育没有最好,但有更好。因此,家长们应致力于探索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绿色的大环境。

2. 营造这个“大环境”应遵循 “条件适中”的原理。若以有关家庭教育因素的程度(主要是家长教育态度和方式的因素)作为X轴,家庭教育的功效作为Y轴做图,那么就很容易看出存在着一个 “优势区间”,使得家庭教育的功效达到其最大的极限状态。显然,此时无论从哪一方向去改变家庭教育因素的程度,都会使得家庭教育的功效下降。这就是说,这个优势区间对应于家庭教育因素的程度遵循着适中的原则: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篇5

关键词: 农村幼儿 家庭教育 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社会活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幼儿家长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呢?为此,笔者试图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时代的发展,部分农村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任之由之;部分家长自视能力很强,对孩子实施“小学化”或“拔苗助长”的教育,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家长把教育简单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础,孩子品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他们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项调查分析指出“中国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家庭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思想上认识并定位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家庭教育实施者的教养态度存在差异

近年来,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家庭居住环境日渐城镇化,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孩子都是隔代式抚养。文化水平低下的祖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生怕孩子受什么委屈,事事包办代替,一味迁就顺从,造就孩子自我、任性、娇气。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其次,父母就近上班的,年轻的他们在新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当他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干涉。几代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代与代之间在子女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父母都在身边的,家庭教育不受祖辈影响的,每天给予孩子的时间极有限,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抱着手机、ipad,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3.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大部分人重视知识教育(认字、写数、学汉语拼音等),忽略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教养方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任性、个性极强;自私、霸道;孤僻、人际关系冷漠;不懂得付出,生活能力低下等畸型发展趋势。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正如陶行知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使十分不易。

4.家庭教育方式缺乏艺术性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所以有一个教育方法问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孩子时,大部分祖辈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型,年轻父母脾气暴躁易发火则是极端型、严厉型,不管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中国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很多。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表扬会给孩子以勇气和动力,同时是一种肯定的暗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教育环境不容忽视

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三次搬家,这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篇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自孩子呱呱坠地起,家庭就成了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孩子学习、模仿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第一任教师也就是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第一任优秀教师,营造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

那么,如何做好第一任优秀教师呢?

一、营造民主教养的教育氛围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应是民主教养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父母不任意干涉孩子的活动,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爱护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疏导和引导;父母严格要求孩子,但不苛求;遇事同孩子商量,但不把成人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民主的教养态度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实践证明,营造民主教养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营造宁静和谐的情感氛围

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通常有两种类型的家庭气氛:一是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二是小吵不断,但有一定的感情依恋。生活在不同的家庭气氛中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而气氛紧张的家庭,则使孩子长期在提心吊胆、极度不安中生活,形成忧郁、不信任感和情绪不安等性格特征。我们呼吁这样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千万控制自己的感情,检点自己的言行,处处为孩子作出楷模,努力营造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未成年孩子的精神支柱,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用以模仿的榜样。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父母起着主导作用:一是要注意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对世事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平常的心态,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注重与人和睦相处,尤其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影响。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形成了良好的性格。二是创造优美的文化环境。优美的文化环境并不是豪华的摆设,而是整洁、朴素,营造教育气氛。营造家庭读书学习气氛,父母要以身作则,喜读书看报,追求新知识,用勤学精神影响孩子。

四、营造勤奋好学的学习氛围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篇7

学生产生“情感冷漠症”的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追求物质文明,改善人居环境,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愈来愈强烈。在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于是,很多家庭只能是老人当家,小孩子留守,以至于汉语词汇中多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样的新名词。而这一现象也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由于“留守老人”对“留守儿童”的管教缺少方法或是正确的引导,也由于父母对家庭教育的缺位而缺失,导致了“留守儿童”患上我行我素、妄自尊大的情感冷漠症。

二、独生子女与长辈宠爱

计生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养儿成本加重,越来越多的家庭只生一个小孩,小孩的一切似乎成为家庭生活的焦点,祖辈疼爱及父母宠爱,在这样的家庭“温室效应”中,小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长辈们则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这样的溺爱,就促成了独生子女麻木不仁、以德报怨的情感冷漠症。

三、物质文明与唯我独尊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较为丰富的物质需求,物质的丰富逐渐让小孩失去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朴素精神。在一些家庭中,长辈节衣缩食、勤俭节约,把美味的食物留给儿女,漂亮的玩具买给儿女,华丽的衣服送给儿女,“为了孩子的一切”成为了家庭的轴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贪得无厌、唯我独尊的冷漠情感。

四、沉迷网游却难以自拔

根据笔者从教多年的经验得知:中学生处于人生逆反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家缺少父母的管教,在校或是学习动力不足,或是不服从老师的管教,或是违反校纪校规,经不起外面的诱惑等等,由于种种原因,促使这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而难以自拔,也促其走进情感冷漠的误区。

那么,如何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一、创设情境,正确引导

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如上完《散步》之后,给学生布置一道拓展延伸题:回家后给父母做一件事情,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践行,用文字表现出来,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问切的手法把脉学生,以欣慰的心态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以人为本,适时评价

以人为本,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让每一个学生具有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动力。适时评价,平等对待,相信他们都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开阔视野,提升品位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是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借助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农村中学图书室的完善及不断的充实,语文教师抓住契机,罗列必读及选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用到读书上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四、家校联合,共同关心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篇8

[关键词]家政 家政教育 实施途径

[作者简介]王秀贵(1977- ),男,山东茌平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政教育。(山东 聊城 25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省2011年高校科研发展计划课题“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家政思想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11WC51)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82-02

一、发展家政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发展家政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家庭也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家庭的结构、功能、关系都处在冲突与重新整合的新阶段。具体表现为,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家庭生活却茫然无序;盲目消费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家庭伦理价值观念的模糊与缺失。当前新婚家庭的主体大都为80后,他们成长于一个文化多元和价值难辨的时代。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一元价值模式下,在严峻的生存压力下,他们辛苦地奔走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所以,80后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导致他们料理生活的能力普遍较差。他们一方面注重生活质量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面对无休止的家庭与育儿事务无所适从。经营家庭也是一门学问,是每个现代人所必备的生活哲学。家政教育也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

另外,当前普通教育中知识化的应试教育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陈旧的知识体系与观念、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严重束缚了我们年轻人的思想、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育的平庸化和工具化阻碍了学生的个性与视野。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人们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认为,家政教育应该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部分,应把家政教育有效地纳入素质教育体系。

(二)发展家政教育是家政产业的需要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有1600万人,全国有上百万家企业和网点。但是全国家政管理服务市场上至少仍有1500万个空缺岗位,该行业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家政行业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入,从事该产业的开发、设计、营销、管理、教育、咨询等工作。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政服务业正悄然兴起,但同时家政服务行业又存在服务技能差、行业管理不到位、市场诚信度差的现象。面对需求和供应的矛盾,我们呼吁专业的家政人才来培植、健全和维护家政市场,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发展服务产业。而专业家政人才的培养,则依靠家政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家政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家政人才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家政教育的含义及内容

(一)家政教育的含义

家政最早是指“家务”,即家庭事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乐生”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日益科学化、审美化、多样化,家政也不仅指以前的穿衣、做饭、打扫卫生等简单事务。在现代社会知识背景下,家政是指人们对待生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达到个人理想家庭状态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现代家政是现代家庭观念和家政事务的结合。家政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内容上讲,家政学主要包括家庭消费、家庭理财、科学育儿、保健养生、心理健康、情感沟通等多方面内容。家政教育是从家政学衍生的概念,它指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家庭生活的相关观念和技能的培养,以提高个人家庭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生活方式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教育对象是所有人;教育者是具有家政相关理论与事务和教师资格的人。

(二)家政教育的内容

家政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庭观念的培养和家庭生活技能的培养两部分。家庭观念的教育是家政教育的思想基础。与家庭事务的处理能力相比,正确的家庭观念是更为重要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生活态度,才能增强一个人在家庭角色的自我认知,形成主观意志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家庭观念具体是指一个人对待家庭中人、物、事的态度。包括对自己、配偶、孩子、老人的态度;对待家庭中财产、食物、服饰、环境的态度;对待家庭事务、活动及文化生活的态度。比如,我国古代作家、诗人袁枚就饮食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戒耳餐,戒目餐,戒暴殄,戒纵酒,戒强让”。家庭生活技能的培养是家政教育中另一重要内容。它通过对人们进行各种各样(包括家庭管理、家庭营养与饮食、服饰搭配与制作、家居环境、科学育儿等)技能的培养,使人们成为生活的“一把好手”,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家政教育的形式

家政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适宜建立各种形式并存的格局,以适应当前家政学发展的需要。

(一)普通教育中的家政教育

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中开展家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儿童和少年正在成长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可塑性都非常强。对他们进行家政教育可以培养他们对家庭及自己的正确认知,增强对父辈的理解与感恩,还可以让他们理解“家是爱的产物与共同体”,培养其责任意识。另外,在家政技能的教育中可以培养他们的手脑并用能力,增加业余爱好,健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家政教育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乐趣和很多收获。普通教育中的家政教育要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发中小学校本课程。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制定实用性的课程。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家庭观念和家庭意识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应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采用教师或同学模拟、小组合作、个人独创和比赛、展览的方法来进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