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小学德育途径8篇

时间:2023-07-16 08:54:27

中小学德育途径

中小学德育途径篇1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中小学德育途径篇2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中小学德育途径篇3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中小学德育途径篇4

一、课堂教学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1.讲析理解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等课文,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情感熏陶法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有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录音机里,播放着《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3.榜样学习法

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爬天都峰》等课文进行意志性格的教育。

4.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通过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最后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这样一个故事。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三、语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小学生极具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另外编写板报、墙报等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中小学德育途径篇5

关键词: 小学体育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小学体育教学主要目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德育教育的教学地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教学理念,积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的同时,优化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言行举止学习的榜样,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高效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充分认识自身对学生的巨大感染与熏陶作用,并严格要求自己言行,率先垂范,以充满正能量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使得学生都能从教师身上汲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从而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将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内化为自身一种良好素质。比如,在每次上体育课前,教师应提前五分钟到教室,准备好上课用具等待上课铃声敲响,确保自己不会出现早退情况,并且在课堂活动中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真诚的态度耐心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校园中遇到学生和自己打招呼时,应微笑回应;与同事碰面时,应主动、热情地上前打招呼问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身上学到正确的待人接物、对待时间的态度,从而主动做说话文明、乐于帮助别人、守时、热情的人。又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体育《投掷沙包》有关内容时,教师在为学生示范预备动作时出现了错误,应真诚地向学生说:“对不起,刚才我的动作有一些失误,这一次我会更认真示范,请大家仔细观察。”教师敢于承认错误,可让学生敢于直面错误,以帮助学生提高担当能力,使他们改掉因害怕别人耻笑而用谎言掩盖问题的行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诚实品质与心理素质。

二、生成教学,为学生营造出最适宜的德育环境

因为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教学活动大多需要在室外开展,并且动态性比较强,因此课堂过程中有很大不可预测性,有些突发事件是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这就使得教师设计好的德育教学方案极易被搁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主动提高自己处理与应用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用生成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学习苏教版小学体育教材中的《50米快速跑》相关内容时,有个学生在起步过程中意外摔倒,教师急忙帮他检查伤势,发现只是擦破一点皮,并没有伤到筋骨。于是,教师就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继续跑,只要能坚持到终点就是胜利,就是最棒的。在教师的鼓舞与引导下,该学生咬牙站起来,坚持跑完了全程。教师在终点迎接该学生,并在所有学生面前称赞其具有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很难得、可贵的,值得大家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当其他学生看到同学在受伤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参与体育训练之后,都主动排除掉那些细小的影响体育学习的因素,并主动向该同学看齐,不畏困难、勇敢行事。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琐碎的小插曲,都可成为教师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从而自然地将恰当道德教育内容穿去,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趣味教学,在游戏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普遍具有爱玩爱闹的天性,因此都对有趣的、新颖的事物有很高参与积极性,尤其喜欢玩游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学习需求与性格特点的游戏教学方案,并将恰当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一定德育知识,最终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比如,学习苏教版小学体育教材中与《接力跑》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用游戏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并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基本掌握跑步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我是最快情报员”的游戏。在游戏中,每个学生都是八路军的情报员,需要将手中的情报(接力棒)以最快速度送到下一个情报员手中,哪一组最先到达八路军营地(终点)就可获得“最快情报员”称号。在实际游戏中,有些学生为了赢得比赛,出现提前跑、未到传递区域就将接力棒扔给对方、抢跑道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提醒他们终止游戏,告知他们违反游戏规是要出局的,从而使学生真切了解到尊重纪律与规则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育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些可利用的德育教育时机与内容,积极将德育知识渗透其中,从而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使每个学生在获得丰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道德层面上有较大提升,最终都能发展成为德智双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传安.刍议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013,27:54-55.

[2]周燕丽.刍议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3,34:162-163.

中小学德育途径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1―0051―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小学阶段是人形成思想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教师应在传授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有机渗透德育,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 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盛,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3. 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语文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与其一致的特点,有助于塑造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与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因而,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形成的关键,更能达成“学做人,学知识”的教育宗旨。

4. 小学语文教材的性质所决定。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思想教育功能比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进行完美的结合,能促使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促使素质教育全面落实。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小学语文阅读文本内容涉及面广,文情具佳的文章蕴含了大量的德育因素。教师可以利用语文阅读文本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依托语文阅读内容赏词析句,感情朗读,拓展文本,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有机渗透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彩,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2.在说写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说”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新课程改革中,口语交际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它指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口头语言进行的思想感情交流。口语交际的内容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德育因素,是教师进行德育的肥沃土壤。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口语交际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充足的德育养料中汲取所需,健康茁壮地成长。

“写”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因为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事物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文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然后懂得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讲究语言技巧和语言素质,还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在作文创作中讲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

中小学德育途径篇7

一、要善于把握德育时机

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把握好德育工作的时机是关键。学校德育工作从时机上可分为超前、同步、善后。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超前引导、同步开导和善后疏导工作。

超前引导是在“矛盾”的初始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以预防为主,以从工作时机上掌握主动权。超前引导是进行超前的正面教育。要力争做到“三个超前”,一是超前武装思想,通过品德课、政治课、班会等形式的理论教育和学习,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要强化德育意识,使学生在道德的传承中受到熏陶,初步确立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二是超前营造氛围。通过层层动员、舆论引导,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确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三是超前制定各项德育规范,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态度、修养、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有章可循、德育工作有法可依,帮助学生确立高尚的做人准则。总之,做好超前引导工作,能使德育工作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而不是出了问题后再被动应付。

同步开导,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和带有普遍性的不良思想倾向,同步、及时地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在问题的萌芽阶段,要注意抓不良的苗头,要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抓苗头时还要特别注意分清是个别人的思想苗头还是有代表性、倾向性的苗头。对于前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的教育工作;而对于后者,要高度警惕,一定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防止酿成普遍性、广泛性的问题。为此,要注意做到“三个同步”:一是“主题教育”同步。围绕不同阶段出现社会热点、时髦话题,如“吸烟有派还是有害?”“怎样正确上网?”“怎样看待早恋?”等学生感兴趣且都要面对的话题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辩论会和讨论会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展开讨论甚至可以通过激烈的辩论和交锋澄清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二是典型示范同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在学校、班级做好榜样示范教育工作,要花力气树立和宣传校内外和班级内外的先进典型,如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三好生等,并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通过各种典型示范,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奋斗方向,做到学有目标,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三是个别工作同步。一个班集体内,学生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个人情况参差不齐甚至会千差万别。因此,德育工作还要通过一人一事的个别教育工作,因人因事因时施教,及时解除学生的个别困惑,化解个体思想上的矛盾,使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善后疏导,是在进行完全局性的系统思想教育后,对个别思想认识还跟不上、纪律观念还相对淡漠甚至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有意识地做好善后疏导工作。这是个别式的、亡羊补牢式的工作。要通过心理疏导,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恢复心理平衡,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同时也要预防和控制各种异常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不但如此,善后疏导工作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健康的生活情趣以及对学校生活的较强的适应性。

总之,把握好德育工作的时机,要讲民主,重疏导,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通过理论指导,舆论引导,文化倡导,思想疏导,检查督导,善后疏导,使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要创新德育方式和方法

当前,学生的思想活跃,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光靠老方法肯定不行,因此,要提高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除了要把握时机外,还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特点,因人施策,注重德育工作方法和方式的创新。

在工作方式上,必须走出单纯“管”“灌”的模式,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要转变以往工作中“我讲你听”的说教方法,提倡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双方地位平等,活动气氛就会融洽,学生以真实的个性和情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在方法上,要注意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可采取平等讨论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陶冶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渗透教育法、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防止和克服“两张皮”现象,坚持虚功实做,以实为主,在结合上下功夫,真正把德育工作寓于各种课程教学之中,寓于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当中,寓于社会实践之中。同时,思想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使之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德育工作无处不在的格局。德育工作只有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产生活力和魅力。

三、要加强德育体验教育

要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仅靠单纯讲道理式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仅有单纯的理性认识不足以促成改变,伴随着对道理的认识,必须有情感体验,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得以巩固,才能对学生的道德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认知和情感体验并重的学习。为此,要努力改进德育工作方式,选择和抓住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寓教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重视观念引导与行为操练相结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熏陶,教会学生做人、求知、做事。为此,学校应该切实把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到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体会理论的真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调查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如近年来,一些县市在学生中开展“假如我是县长”的活动,不少学生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如有的学生探寻治理工厂废水污染的办法;有的要求政府加强对荒山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等。这些活动不仅发展了青少年学生的关心社会品质和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还逐步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关心社会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释当前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存在的原因,教育学生正视这些问题,树立以自己的行动解决这些问题的远大志向,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当前,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的公益活动越来越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崇高精神。因为社会公益活动对个体品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它有助于学生摆脱狭隘个人主义思想意识,形成为社会服务的习惯和观念,并能满足学生精神上自我完善的需要。如“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即属此类。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城市孩子“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活动,极富特色。在几天时间里,学生与农村孩子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尤其是对农村及农民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那里,学生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

四、要强化道德选择能力

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看,学校德育基本上只是一种“教会服从”的教育,从未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道德取向进行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当历史迈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由于社会发展变革速度快,国际交往与联系明显增多,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大、传播信息渠道多,思想更加活跃和开放。学校、家庭、亲友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点、道德准则具有多元性甚至相互矛盾。对学生而言,他们能同时接受多种丰富的信息,同时受到多种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而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并开始要求自己作出选择的时期,他们不再盲目地“唯书”“唯上”,不再一味遵循社会和成人给定的现有标准,而是依据那些自己能亲身感受到的事实或经过自己过滤的标准和原则作出选择,但是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往往导致他们选择和行为的盲目性。

因此,仅仅“授之以鱼”的教育,仅让学生记住空洞的德育知识或培养某方面的行为习惯,不仅不能应付变化了的和变化着的情况,而且还会让学生因此产生价值混乱。所以,如果一味让青少年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不鼓励他们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和自我决定,就无法培养出真正有德性的人。可见,在这个信息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开放的新世纪,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应该使每一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以使学生逐步达到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目标。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对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的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学生适应多元社会、多元价值的需要,并会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

五、要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

中小学德育途径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途径方法

目前,很多小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的百般疼爱,甚至溺爱,这不利于小孩良好品德的养成。除了家长要意识到这个问题严重外,学校的老师更要寻求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因为语文教学跟品德教学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学。而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学,才能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生需要进行德育。因为在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小学时候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学校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德育渗透,为其后的教育打好基础。

其次,小学生德育方面存在问题,需要解决。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但有些学校为了本校的升学率,仍然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任务。而在这方面,大多数家长也跟随学校犯了同样的错误,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也不断加重孩子学习负担;家长为了孩子多才多艺,以便他们在将来工作创业时具有更大的优势,就不断给孩子报考各种各样的才艺补习班,从而忽视了小学生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家长和教师都要重视学生的德育问题。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实实在在的加强思想品德的教学。

二、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德育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仔细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和平时生活对学生进行德育。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渗透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简单的字词和句子,更要结合课文本身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在教学《海伦·凯勒》时,可以和学生们进行探讨,为什么海伦·凯勒能够得到大家的尊敬,海伦·凯勒是怎么样克服现实中的困难的,大家从她身上可以学到什么。小学生对图片、声音和视频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除了简单地用文字对学生进行引导外,还可借助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品德。

(二)习作与演讲。学生在课堂进行学习后便会有自己的想法,还有平时在遇到各种事情时也会有自己看法。教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把心中所想以小作文形式写下来,再交给教师进行批改,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进行上台演讲,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这个过程有这么几个好处:一是学生写下小作文的时候,也就是写下了自己初步的一些价值观,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教师进行批改,可以指出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以及鼓励学生做的正确的地方,积极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往积极优秀的方向发展;三是演讲交流,可以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各种行为的好坏,让优秀品德能在全班传播开来,让不良品德遭到大家的批判,提高德育的效率。

(三)渗透于实践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平时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通过教师把关,结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接受优良品德的熏陶;植树节时,带领同学们一起植树,可以向学生讲解绿色环保,爱护环境的优良品德;清明节时,可以一起去烈士林园进行扫墓,向同学们讲解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平时,教育孩子们要多关心身边的人,在家里、学校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时还可以带领他们去孤寡老人家进行探望,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尊老爱幼的品德。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都可以用来教育学生,比如爱惜粮食、节约用电等等。教师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引导学生,比如先教学生在一些事情上的正确做法,再让学生去实践,然后让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加深对正确行为的认识。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受到肯定的学生更会积极主动的将优良品德用于实践之中。

总之,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家长和教师都要足够重视。而具有教学优势的小学语文教师,更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探索,2008,(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