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家庭教育的策略8篇

时间:2023-07-19 09:28:36

家庭教育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指导;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84

以往在孩子教育这方面,家长往往认为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将孩子交给了教师进行教育,自己完全不插手。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孩子的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助才能完成,但当前众多现实问题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存在很多沟通和合作的盲区,以至于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听教师的电话,甚至不愿教师来家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害怕教师对自己进行抱怨和说教,责备自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管理和监督等,害怕在老师面前丢失面子。另外,还有许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没有充足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指导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教师教育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部分教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过程中产生了认识上的差异,以至于造成了合作不顺利的问题。如有些教师认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职责,与任课老师没有太大关系,对于家长的想法,从来不去进行主动交流,以至于他们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因为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缺乏所导致的问题。

(三)家庭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

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最有效也最常用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是开家长会,而家长会的开展模式主要是校长或者年级领导发表言论,然后各班主任在班级里对家长进行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总结陈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应改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着重将学生的各科成绩情况向家长进行汇报,这一部分主要是各科教师的试卷分析,很少就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家长会上,家长的发言权相对有限,很少有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与学校、班主任特别是任课教师之间的真正对话。

二、解决策略

(一)促使家庭与学校合作,建立平等的关系

为了能够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学校就必须改变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双向流动的交流。教师不能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好坏为标准来直接评价家长,甚至是抱怨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引导,而应该客观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与家长平等地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引导、教育孩子,同时虚心向家长请教学习,不定期进行家访,以更好地与家长合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

(二)家长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是学生最直接的责任监护人,应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指导中来,以有效弥补学校单一性的教育教学的不完善。具体做法:家长要与学校建立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协助关系,并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提出意见的权利,随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向老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主动、定期向学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科任教师进行教育合作的配合与交流,更好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另外,家长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与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主动到学校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加家长会和亲子活动,以增进对教师、自己孩子的了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与时俱进,创新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在校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多种不同的衔接配合方式,如为了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进行召集,把自己、学生以及家长之间连成一个团体共同参加互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主动讨论和交换教育教学的意见,也可以向家长征求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接受家长对一些学生有关问题的咨询。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与合作尤为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2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水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就迫在眉睫。只有寻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注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必备条件,但是在我们国家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孩子不仅没有成才反而成为社会的败类。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二、薄弱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弱爱的策略

很多家长怀着迫切的心情,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却在实际教育中却屡屡犯错,他们一方面为孩子不听话感到焦急,另一方面为自己没有良策而深深苦恼。这是因为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管孩子是不是适用他们的方法,许多父母秉承中国的这句老话“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许多父母不去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来教育,只是一味盲目的教育。所以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非常关键。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许多父母只要以身作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无论孩子在哪里,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教育。比如吃饭时父母说的一句话,看电视时的一句评价,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且会无意识的模仿父母。因此父母在平时应该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优秀孩子的身上总能找到和谐家庭的影子。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非常重要,当孩子感到与父母无话可说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举步维艰,而且效果极差。

好的父母不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要把这当成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绎教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父母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在某种程度上就要变成孩子,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内心世界的人。

(二)家庭教育粗暴的策略

当孩子做错事情或闯祸时,父母不能把握自己的情绪,大发雷霆,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对待自己太苛刻,不讲道理,以后就很容易出现叛逆,与父母背道而驰的现象。当他们心中有怨愤时,还会以同样的粗暴方式对待身边的人。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之后,等到怒气平息了,又后悔对孩子的惩罚,甚至跟孩子说对不起。这样又导致孩子对父母这种出尔反尔的教育感到迷惘,失去对父母的尊敬,以后不拿父母的话当回事。那么,我们的家长该怎样丢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采用引导疏导的办法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1)家长必须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克服急躁情绪。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育人的态度对待孩子已经发生的缺点、错误,切记使用粗暴手段教育孩子,不要动不动就训斥、讽刺、打骂孩子,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胆小、冷漠、卑视自己等不良性格。

(2)家长必须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具体表现,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认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常跟孩子平等地谈心,让孩子敞开胸襟,告诉你他们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了解了孩子,懂得了孩子,就能有的放矢的教育孩子,能够做到科学施教,提高家教艺术,避免粗暴的家教方法。

(3)家长必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孩子发生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因素造成的。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这就要求家长看问题不能简单化,不能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只有掌握了具体分析问题的本领,才会找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可以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了。

(三)家庭教育放任的策略

现在的许多家长对孩子总是放任自流,觉得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就是爱孩子,只要是孩子想要的都会想方设法为孩子弄来。或者觉得孩子年龄还小,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了,这样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反而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懒惰、盲目自大的坏习惯,不管走到那里都要别人以他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孩子的特长,指出孩子的不足。只有这样长期的教育才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四)望子成龙的策略

现在的父母普遍对孩子怀有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自然有他存在的独一无二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非要用同一个标准,即哈佛的标准或者北大、清华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孩子,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生活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如果父母目光短浅,死盯分数来教育孩子,孩子的生活必然只留下悲伤。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教育现状:

1.对待孩子

(1)给孩子多一些宽容。对孩子的宽容并非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是建立在客观的立场上的。而如何做到“客^”呢?我们认为,只要能做到“将心比心”,而不是简单地从个人的主观立场出发就能够做到“客观”。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待孩子,采用孩子能够顺利、充分接受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的达成教育目的。

(2)尊重孩子的情绪。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但到底尊重孩子的什么,这是比较模糊的,模糊的目的必然导致模糊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否达到了,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应该把尊重的对象更加明确――尊重孩子的情绪。这个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它的存在;二是尊重它的表达。

(3)保留孩子的面子。孩子的自尊心在五岁之后就开始逐渐出现了,正如成人有自尊心一样,孩子的自尊心不仅是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产生对行为的影响的。在教育中保留孩子的面子,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家长同时取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4)适当承认孩子的隐私权。关于孩子的小秘密,家长常常想:“连你都是我生的,你对我还有什么秘密?”这种观点是必须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孩子逐渐懂事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出家庭小群体,融入社会大群体的过程;也是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有了一个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也逐渐被孩子自己认同。我们习惯性把孩子放在家庭角色上,但却常常忽略甚至否定了孩子的社会角色。诚然,在家庭中,孩子是被父母监护的,有被从属的关系。但作为社会角色存在的时候,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因此,适当的承认孩子的隐私权,体现出来的正是对这种平等的承认。

(5)给孩子悲伤的权利。这是尊重孩子情绪的一种体现,因为孩子的悲伤最容易被家长忽略和否定。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最脆弱,但如果连悲伤都被粗暴的否定,往往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的爆发。所以,接受和适度重视孩子的悲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情绪,增强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伤心,家长就表现出如坐针毡,好言安抚。适当安抚后给孩子一个自我调整的空间并表示出适当关切就可以了。

2.要求自己

(1)停止唠叨,制定罚规。对家长所做的调查又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承认“唠叨”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几乎是等于零。这样的情况向我发出一个紧急的提示:立即停止对孩子唠叨吧!因为那是在浪费精力和制造不良家庭氛围。那么用什么方式来代替呢?制定相关罚规,用明确的罚规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行为不当的时候用罚规来进行惩罚。这样的方式将解决孩子听多了唠叨却完全记不住,家长说多了唠叨却完全不见效的问题。

(2)多点幽默感。在同事中间我们常常知道要体现出一点幽默感来赢得别人的好感,但在孩子面前我们却容易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食古不化,不苟言笑的看守形象。为什么我们不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爱以爱本身的自然形态出现呢?适当的幽默感换来的只会是家长形象的提升而不会是尊严的减弱。

(3)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你认真读书,家里的事儿你别管,你一心一意读书,只要你能读,读到什么时候爸妈都养着你。”这样的话常常被家长充满自豪地说给孩子听。承担家庭责任的深情确实让人感动,但孩子是否能够真正的体会这些话中的苦心还很难说。如果父母让孩子小到大太顺,孩子就会觉得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费太大的劲就能得到,把孩子排除在家庭责任之外对孩子本身不见得就完全是好事。此外,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才能让孩子学会去体谅家长的难处,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自觉安排生活和学习。很多家长都曾提到孩子“不讲理”,恐怕有很多就需要借助这个原则来调整了。

(4)自己错了一定记得道歉。平等对待孩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自己失误时主动向孩子道歉。我们应该首先明确,道歉这种行为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内涵首先是一个人高度的自尊和自重,其次才是对对方的尊重。一个不自重的人是不懂得道歉的。所以向孩子道歉实际上是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向孩子体现出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对孩子的心理素质能够起到无形的提高作用。

(5)克制个人情绪,适时忘记孩子造成的困扰

曾经听到一些母亲在给朋友电话中倾诉:“我对我这个儿子已经彻底绝望了!”“我简直要崩溃了!快砭染任野桑 卑之深则责之切,过于急切的心情往往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首先导致自己的心力交瘁。当教育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暂时忘记孩子,平静下来,然后回头思考。换一个角度想想问题吧,孩子毕竟是无心的。

(五)严他宽己的策略

许多家长在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是总是寻找别的孩子的错误,就算知道是自己孩子的错误也都会想方设法掩盖过去,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是不对的,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只有有责任心的人才会自觉避免犯错误,敢于承担责任体现出的是诚实和勇敢。犯错可以原谅,逃避责任却是不可原谅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依然是少儿人格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内心的孤独是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大的负面刺激和障碍。从人格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分析中我们都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保持亲近。

综上所述: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被我们的社会及家长们重视起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希望更多的人能重视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角色;回归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颜之推的第一本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中就提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小缺少父亲关注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要明显落后于其他儿童,焦虑情绪明显,自卑心理严重,自控力较差,社交能力较弱,学业成绩不良者居多。因此,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和母亲角色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1、有利于儿童自我性别的发展

性别认知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精神分析学派指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能直接向儿童提供性别角色示范,儿童也会将父亲的行为视为榜样进行模仿,使自身言行越来越像男性。尤其是当男孩对父亲性别角色有了一定的认同,就会观察、模仿男性的行为方式和语言模式,把父亲当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对于女孩来说,父亲角色中所具有的坚毅、果敢的男子汉气魄都将深化她对于不同角色的认知,更加明确男女性别差异,既能强化自身性别意识,又能从父亲角色中获得异性性别参照。

2、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而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互联系的8种智能。这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研究表明,男性在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比女性略有优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会在思维、创造、数学等方面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儿童的关注越多,与儿童的互动越多,越能够使儿童拓宽思维、以更发散的思维方式认识和了解世界。例如,在父亲与儿童的互动中,会经常出现起拆卸玩具、使用工具、球类运动、修理机械等行为,这些行为更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所以父亲应发挥父亲角色的正面影响,付出更多时间参与家庭教育。

3、保障儿童心理健康

父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游戏中,儿童游戏经验的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从而出现“父爱缺乏综合症”,如情绪不稳定、不善于社交、沉默寡言等。父亲在儿童的互动中常常扮演着玩伴的角色,通过与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母亲的依赖,培养儿童的独立精神,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父亲应及时认清其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给予儿童许多陪伴时间,带给子女安全感,增强儿童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使儿童能更积极地面对和处理挫折。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在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儿童在道德判断、道德意志方面的得分要远远低于其他儿童。同时儿童在未来还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所以父亲角色在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建策略

如上所述,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一样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父亲角色的作用更应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但由于中国传统家庭角色分工中“女主内、男主外”的根深蒂固影响,长期以来,家庭中照顾和教育子女更多的被认为是母亲的责任,父亲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应及时回归。

1、激发父亲学习育儿知识的兴趣

随着二胎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于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社会媒体也在积极倡导父母共同参与的育儿观。所以男性开始逐渐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体会到儿童潜力的开发需要父亲的全力参与。所以,父亲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如,通过阅读中外权威育儿书籍、网络查询育儿方法、参与幼儿园或社会组织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经常和其他人交流、探讨育儿问题等等,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育儿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自身的育儿行为。

2、帮助父亲明确自身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父亲角色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所以父亲角色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也是时代和生活的要求。只有父亲首先抛弃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积极从母亲背后走出来,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发挥父亲角色的作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父亲角色的树立首先需要积极认识到自身角色作用,要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有些父亲会认为母亲应该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夫妻关系破裂。所以如果要使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父亲就必须在家庭中和妻子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使自身角色受到妻子和儿童的认同。

3、构建父亲角色回归的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4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问题,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处处体现着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是,社会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负面问题,离婚率不断攀升是明显的问题之一。民政部目前公布一组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办理离婚登记161.3万对,比上年增长21.2%。离婚率高,无论从精神还是物质上都会影响子女的正常发展。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意义不言而喻,父母离异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影响一个孩子的心理,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要完善,要发展,就要解决这一难题。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发展,首先我们要找出产生这类学生教育难度的原因,通过对某高校这类学生的调查研究,我发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困难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

(一)心理障碍。

孩子对于自己的父母天生就具有崇拜性和依赖性。母亲温和细心,能照顾孩子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父爱深沉,父亲能承担起一个家的责任,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一旦父母离异,无论孩子跟父母中的哪一方生活,都会缺少另一方的关怀和引导,心理就会容易自闭。在学校中,上课积极性不高,不敢发言或者排斥发言,让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空间里,学习上精力分散。如果不打开心扉,就不可能真正对学习充满热情。

(二)容易受挫,走极端,学习上自我放弃或者通过反面行为表现自己。

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很敏感,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在心理上将问题扩大化,导致他们学习缺乏自信,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评价上。他们的成绩大多中等偏下,我们从下面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我对某高校的一部分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总体上明显落后于双亲家庭子女。

表一 两类家庭子女学习成绩比较 单位%

由此可以看出,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大多中等偏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无论是来自自身还是外界阻碍学习的因素比双亲家庭的孩子要多很多。在学校中老师往往会将精力过多地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忽视,就会通过犯错凸显自己,从而出现另一问题,即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行为平均比例远高于双亲家庭子女。

表二 两类家庭子女问题行为的比较 单位%(调查对象同表一)

(三)经济压力明显阻碍成长。

经济上的压力并非单亲家庭特有的现象,但是处理不好,在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会特别突出。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旦有经济上的需要,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情况考虑都会比普通孩子多一些不便,父母双方不生活在一起,就无法及时交流信息,不容易在经济上掌握孩子的动向,容易让孩子走入歧途,染上一些恶习。还有一些家长不负责任的态度及家庭确实存在的经济困难(这一问题更多地存在于跟随母亲生活的孩子身上),会为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带来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会直接导致孩子性格或行为上的缺陷。

三、应对策略

针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我认为父母、学校和社会应从以下几点努力,为这类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

(一)父母、老师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父母方面。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我认为,首先,父母无论哪一方拥有孩子的抚养权,都要尽量让孩子轮流跟着父母生活,让孩子觉得父母离异不是对他的抛弃,父母再婚不是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继父继母也是他的父母,反而更多了一份爱。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及继父母都要有较高的素质,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以及发自内心的关爱。

2.学校方面。新时代老师的责任不再是单纯地“授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学生走上社会,首先要做的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老师要正确引导这样的学生,用爱心和耐心让学生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多给学生讲一些立志故事,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了目标才能有奋斗的动力。对于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应用,我认为不应该完全依靠学生自己找到心理咨询老师,因为很多学生排斥与人交流。心理咨询老师要深入学生,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多接触,也可以讲授公开课,必要时可开设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二)友情引导,多交诤友。

单亲家庭的子女特别容易走弯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性格孤僻不愿意结交那些努力学习的朋友,从而更多地跟其他单亲或者性格暴戾的人来往,甚至结交社会上的不良青年。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或家长要多关注孩子,不要让其接触一些社会不良青年。若有恶习,则及时帮其改正,不要让其远离集体,而要多交品格健全的朋友,用友情引导其健康成长,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三)社会家庭共同努力,保障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如何对待孩子的经济来源问题?我认为离异父母要随时交流孩子在金钱等方面的一些新情况,避免因经济问题给孩子带来的不便,避免孩子存过多的钱影响其学习。

总而言之,单亲家庭的子女存在的主要问题源于他们的心理障碍,这与学校老师同学的态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让单亲家庭子女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父母不要因个人矛盾忽略孩子的感受,不能做到时时、事事关心,但至少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是不重要的;老师不要把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归咎于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其他同学要积极主动地与这样的同学教朋友,用友情打开其心房,更要在学习上多帮助、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颖.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5

一、离异家庭给孩子造成的身心伤害

任何一个家庭的矛盾和解体,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孩子带来伤害。

首先是心灵的伤害。因为父母都是孩子最亲近和最爱戴的人。在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孩子显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孩子很难以选边站。

其次是习惯的伤害。父母离异后,孩子的归属权和监护权虽然共有,但是一般在离婚时都会判决给一方抚养。

再则是行为的伤害。离异家庭的子女享受的父爱和母爱是很不全面的,更谈不上完美。有的父母离异后,远走高飞,各奔东西。

二、离异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责任

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是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但是作为社会人,我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身为父母,我们要对自己的亲身子女的成长负责。因为孩子长大了将走向生活、步入社会。他们是造福于社会、还是拖累社会、甚至祸害百姓,这都是我们为人父母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不得不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先,必须事先约定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其次,必须育子女的思想观点和方式方法。

其三,必须让孩子深切体会到父爱母爱的真实存在。

三、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教育孩子既要尊重规律,也要讲究方法。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是不足取的。正因为是离异家庭子女,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更要讲究一些策略和方法。比如,教育规划、问题分析、具体做法等等。

一是要有孩子教育规划。这个规划必须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事先的预测,对离异父母双方的教育职责有一个具体的分工。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有其阶段性和特殊性;社会生活对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干扰和影响;离异后的父母,很容易对孩子的教育失去控制。所有,必须有教育规划或者教育计划,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预设方案。这样才能做到职责明确,措施得体。

二是要有具体的教育方法。(1)到校咨询法。按照分工,家长每隔一段时间要去学校找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2)交流沟通法。离异父母每隔一段时间,要约孩子一起吃一顿饭或者喝一次茶。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让孩子感受父母之爱。(3)定期探视法。具体抚养方父母要提醒孩子,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去对方家里走一走、看一看,通过帮助做家务事、一起吃饭,沟通感情,增进互信。(4)电话交谈法。离异父母要通过电话联系,互通孩子情况,提出教育建议,形成教育共识。

三是教育孩子要做到宽严适度。离异父母一般对孩子有一种歉疚心理。在与孩子聚少离多的交往中,对孩子关爱有加、严管不足。常言道,“严是爱,宽是害。”虽然今天孩子会不理解,但是长大了他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养儿育女是父母的职责。因此,孩子必须要由父母亲自管理和教育。有的离异家庭往往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爷外婆去教育抚养。这其实是推卸责任的做法。记住,孩子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领的。没有特殊的情况,父母应当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监护和教育。

四、学校和社会要重视离异家庭子女教育

现实社会生活中,离婚率不断上升,离异家庭孩子不断增加。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给我们的社会管理增添了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被动应付,而应当主动介入、积极应对。

一是学校要重视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据悉,成都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共有学生53人,其中离异家庭孩子达29人,占学生总数的58%。可见,这个孩子群体的教育有多重要。因此,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课题研究,来探索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来专门负责这个孩子群体的心理疏导。学校政教处要重点监管这个孩子群体,从正面教育入手,加强学生教育;从行为表现的观察,防微杜渐,及时管控。班主任老师更要关心离异家庭孩子,做好与孩子父母的信息交流和方法指导。

二是社会组织要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把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纳入重要议题,探索家庭与社会共同教育特殊孩子群体的工作模式。社区(街道和村组)要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帮扶工作,对不承担教育抚养义务的家长,要开展法纪教育,督促父母尽责。单位组织要关心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不谨守教育抚养孩子职责的家长,要通过会议宣传教育和个别谈话,督促离异父母落实教育养护孩子的责任。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6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2―0023―01

离异家庭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特殊环境,较之正常家庭学生心理更加脆弱,更易出现偏差,重视和关心单亲家庭学生,依据客观性心理原则,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去分析解决其心理问题,实施恰当的教育措施和积极的引导,促进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1. 恐惧不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家庭,儿童在父母双亲的抚爱和教育下,能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童心的自然正常发展。但是由于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了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和不安,使孩子不信任他人,对外界环境感到害怕,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常陷入痛苦和极度烦恼之中,遇事胆小紧张,很难应付突发事件,不敢迎接挑战,无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的勇气。

2. 抑郁孤独。家庭的破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后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更为敏感脆弱,他们无法自我调节心理,不能适应家庭破裂的残酷现实,因而对周围的人和事失去兴趣,对任何东西都提不起精神,对未来悲观失望,整天闷闷不乐,不愿与人接触,对外界常有戒备和厌烦心理,他们把苦恼、不满、怨恨都深藏在内心,不愿向别人诉说,久而久之造成心理上的抑郁,性格上的孤僻。

3. 消极自卑。因父母的离异孩子感到羞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他人,特别是看到同龄孩子与父母亲热玩耍时,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导致自卑情结,进而在自我评价中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自卑懦弱,害羞忧伤。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极情绪体验的次数增加,孩子经常沉浸在忧伤、悲伤中,导致孩子交往能力下降,自卑感更强。

4. 怯懦胆小。意志薄弱的孩子易形成怯懦性格。由于一直生活的完整家庭突然破碎,孩子无法适应没有父亲或母亲的环境,因此遇事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担心自己使家长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

5. 叛逆心理。父母离异过程中的恩怨、冲突、冷酷无情易造就孩子偏激的性格。他们得不到健全家庭中的温暖,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奚落和欺负。然而他们也渴望尊重,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谈举止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影响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的不完整给孩子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造成产生孩子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质量。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渡过,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学校中老师和同伴的看法,直接影响离异家庭孩子的情感变化。如果老师和同学能关心、帮助、接纳他,他的情绪会趋于稳定。

3. 社会原因。由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拥有特殊的心理特征,这些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他们心理压力大,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愧,抬不起头,有的甚至诚惶诚恐,悲观厌世,破罐子破摔。

三、教育辅导策略

1. 用爱与他们在心灵上沟通。马斯洛言:“我们非得探讨爱,教会爱,让爱深入人心,否则充满敌意和猜测。”在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以诚心、爱心、关心对待他们。教师要仔细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抓住机会接触他们,与孩子们进行交谈。在交谈中教师要有真挚的心,由衷的情,感化他们冷漠的心,用自己一个甜甜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赏的手势,一次轻轻的抚摸,或一句真诚的表扬拯救他们的自尊心,打消他们的自卑感,抑制他们低落的情绪。

2. 创设情境,张扬个性。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优势、闪光点,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尝试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他们找回自我,找回自信。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7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088-0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家庭教育不再只是私人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事情。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家庭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类的生存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的关系中发展的。相互支持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社会支持才作为专业术语被提出来。对社会支持这一概念的界定在学界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所采用的概念是社会学上正式的定义,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

社会支持所涉及的范围既包括物质上的援助,也包括精神上、心理上的援助。支持的来源可以是家庭的支持、朋友的支持、政府的支持、社会团体的支持等。进入21世纪,社会支持这个概念被广泛地运动到实际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仅仅是某方面的单向关心和帮助,而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顾名思义指的是社会为了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保护和帮助儿童为目的的,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知识(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观念等)的活动。因此,“一切为了孩子”是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社会支持农村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开始研究。家庭教育也逐渐从过去的“私人”的事情、“内部”的事情而转变为被社会关注。的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把握着教育的方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有选择权和决定权,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家长的教育能力、文化素养、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想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社会有责任对家长给予科学的帮助和有效的指导。

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近年来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领域也越来越科学、细致地对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论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足够的能力可以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不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共同的事情。教育孩子已经不只是家长或者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团结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二)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需要

1.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淡薄,需要社会支持。在对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一项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当问及“您认为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时,64%的家长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场所,家长的作用就是给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让孩子接孩子好的学校教育,在家庭的教育并不重要。当问及“你认为家长在孩子一生中的作用?”时,58%的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提供吃、穿、用、资金等帮助,等长到了就不需要家长了,家长也管不了孩子那么多了。

调查中还发现,对于孩子的成长,62.3%的家长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是否优秀。而对于孩子的情感、社会性的发展的发展关注较少,他们认为情感、社会性以后长大就学会了,没有必要专门学习。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愿意为孩子买学校规定买的书籍,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极少数家长会选择其他的书籍,他们认为买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

可见,在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2.农村家长教育方式简单,需要社会支持。在调查中,当问及“当孩子犯错时,你会怎么做?”,62.3%的家长选择严厉批评,只有5%的家长选择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白。除此之外,当问及“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时?”,家长普遍茫然。可见,在农村家长的理念中,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简单,而且常常以严厉的方式解决问题,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也不去了解孩子心理的真实愿意。

当问及“您现在的教育方式是从哪里学来的?”绝大多数家长谈到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来的,只有大约5%的家长谈到了从电视、网络、朋友那里学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方式在农村家长的观念中依然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当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向社会求助的意识。

当问及“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孩子的?”,56.4%的家长选择了言传身教,认为必须要让孩子“听话”,家长才有威信;23.4%的家长选择了以身作则,15%的家长选择了赏识教育。当我们和这些家长进行进一步访谈时,结果是令人吃惊的,家长选择了“言传身教”的比例很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一位家长说:“家长可以犯错,孩子不行,因为孩子还没有长大,要从小树立好习惯,所以,对孩子要严格。”

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孩子的。家长的表情动作、言谈举止、学识、态度等都会给孩子留下终身的影响。可是农村家庭教育的教养方式却实在令人担忧,亟需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

3.农村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不和谐,需要社会支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是非常少的。当问及“您与孩子聊天时会聊些什么内容?”时,68.5%的家长认为聊天最多的内容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有13%的家长会主动问及孩子的情感、心理方面的想法。进行深度访谈时,我们走访了几个家庭,发现家长们普遍比较困惑的问题是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聊天。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不知道聊什么好。因此,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

由此可见,教育孩子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细心,仔细观察孩子平时的一举一动,来了解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家长要根据自己子女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才能让孩子们从心理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在农村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留守儿童”,他们通常是被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来监护的。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常年在外打工,常常用金钱补偿的方式弥补作为父母的愧疚。这部分家庭家长和子女的沟通问题更为严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农村留守儿童要想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才能真正实现。

(三)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借鉴别国的经验

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各国都有探索和尝试。例如英国在中小学设立了家政科,专门为家长排忧解难。美国在职业学校内设置了家政师范,前苏联建立了专门的家长大学,为广大家长传授育儿知识。这些机构的设置就是为了开拓家长的视野,学习更科学的方法。国外关于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尝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些方法在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在我国也应当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农村家庭教育,这不仅是家庭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一)加强政府支持,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状况

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有关家庭教育的立法。法律是国家干预和管理的手段,加强家庭教育立法就是为了从法律上确保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农村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以保障。例如根据我国就近入学的原则,儿童上学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否则就需要交昂贵的费用。我们呼吁政府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取消择校费等非户口所在地学校的赞助费,让孩子公平地选择学校。

其次,要成立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由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组建领导小组,吸纳广播电视台、科技局等有关人员成立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协调和保障培训机构的工作。

建立培训机构首先必须建立一支专门专业的教师队伍。政府部门可以调动全市、县、村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成立专门的科研组,针对当地的实际问题,运用专业的知识进行解答。教师队伍应当定期进修,或者政府部门要定期请专家学者到当地讲学,以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教师在上岗前要培训,实现“持证”上岗。这样才能确保留守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的有效性,才能对各地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二)调动学校力量,提升农村家长的素养

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监护人学习育儿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帮助农村家庭教育健康成长,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学校应当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教师积极的情绪接纳留守儿童,给孩子们创造宽松温暖的环境,使学校可以成为孩子喜爱的地方,老师成为孩子心灵的伙伴。此外,学校还应当建立定期家访制度,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只要家校合作起来,就一定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建立农村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还可以发挥各种社会团体,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会慈善机构、各种宗教团体、社区服务、社团;还有一些民间力量,如各种类型的基金等都是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力量。这部分力量可以弥补政府和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支持方面的空白,特别是一些社会服务与保障机构,能有效地调动公民参与,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

另外,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电视、网络、手机等对家庭教育提供宣传:包括家庭教育知识如育儿观念、教育方法、疑难解答等;可以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地点、收费等;可以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媒体可以通过表彰优秀案例、先进事迹等与家长进行经验交流。总而言之,媒体的参与将更加有助于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助于营造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郑益乐.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学理论,2011(9):53-54.

〔2〕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2):14-16.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8

青少年学生在独立生活之前,多数时间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灵上。家庭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和家庭文化氛围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未来生活,并承担着塑造个体人格的重任,家庭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都无法代替的。

一、抓住时机,有的放矢,真诚相待,及时鼓励――主要针对“留守子女”家庭

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要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甚至背井离乡,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生只能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或者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缺少亲情的呵护,缺乏学习上的督促和指导,他们自卑又强烈地要求自尊,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跟其他人(同学和老师)之间发生矛盾,并进而造成学习困难,成为学困生。

他叫王(x x),家住“世纪花园”。他同学告诉我,他被班上的同学称作“混世魔王”。曾经在课上因为小事(在孩子眼里可能是大事)和同学打起来,下课后,两人翻到墙头外面用砖头互砍,他的头被砍中,缝了几针。因为我是头一年当班主任,可以说一点经验都没有,从哪下手呢?是不是他的家庭有什么问题?我暗自思索。

一天晚上,我叩开了他家的门,是他的小姨接待我的。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他小姨住在她家把他带着,平时自己还要工作。听他小姨说:因为年轻,因为“到底不是自己的”,所以当出现问题后,尽管采取了多种管教方法,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行为更加放纵:常偷进游戏机室,并厌恶学习,上课坐不住,讲小话,课间惹事生非。我一直在苦寻机会,机会终于来了,在秋季运动会中,他拿到了男子400米和垒球两个项目的第一,在操场上,我现场将他“逮”住,告诉他我为他高兴,进而谈到他的学习、纪律,再后来我经常跟他谈到他的优点、特长,他也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逐渐摆脱了“学困生”符号。

对于这样的学困生,训斥是乏力的,道理是多余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进行:换一卟地点,换一个话题,换一种心情。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比任何人都更需要阳光。我们,特别是老师只有抓住时机,有的放矢,真诚友善地走进他们,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他们才能大胆信赖地走近我们,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

二、直面问题。真情告白。家校联系。触动情感――主要针对“单亲子女”家庭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而单亲家庭的出现也就导致了这些行为表现上,性格特征上比较偏激、内向的孩子的出现。当他(她)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由于内向和自卑等原因,他(她)们不愿去找老师或同学,天长日久,一些基础知识和重点没有掌握,难点没能突破,从而造成后面学习上的困难,成为学困生。胡(x x):胖乎乎的,性格较内向,说话声音不大,平时他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不融洽。不看学习成绩时,是一个挺逗人喜欢的孩子。他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他想学却不知道如何学,缺乏自制力,有目标但缺乏毅力,这是他给我的感觉。

后来我与他单独谈话,我才知道他父母离婚的情况。因为父母的离婚,一是失去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让他觉得父母不爱他,最终导致了他现在的这种状况。我与他交流时告诉他(因为我觉得初中生可以慢慢让他们去面对了):“父母的感情问题是大人之间的事,你现在不能挽回他们两人的关系,你应该有心理准备去面对这件事,你不能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你,而且事已至今,你也应该思考自立自强了,你将有你自己的生活,勇敢地去面对你的父母、家庭、同学、老师,不应该悲伤、消沉下去。你应该摆脱困境,要从父母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刚开始他也没什么反应,通过与他父亲和奶奶联系,共同想办法帮助他,慢慢地他开朗起来了。学习上,我帮他制定学习计划,教他学习的方法,并抽时间检查,与他交流思想,让他明白老师对他的期望和他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这样,他变了,变得自觉了,能一次次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掌握了。这,对于他对于他的家人对于我都是非常欣慰的。

三、及时沟通,倾心交流,保护自尊,张扬进步――主要针对“暴力型”家庭

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处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缺少伙伴,没有竞争和协作精神,社会的发展又使得该家庭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很关注,但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可家长却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只看每次考试的分数,没有达到要求的轻则喝斥一顿,重则动用暴力,而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恐惧并进而成为学困生。

肖(x),父母是从四川过来在这里卖卤菜的生意人,由于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都差,我到他家去家访。从他妈妈的言谈中可以看出,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除了训斥与无奈,对孩子已无计可施,他的爸爸是位粗暴型的家长,孩子挨过不少回打。十三四岁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总打哪行呢?家长都需要转变观念,需要“被教育”。想到这里,我当着他们三人六面,对他们说:有问题时,家长和孩子要及时沟通,交流,不能老打孩子了,孩子也大了,也有自尊心了,也懂事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