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8篇

时间:2023-07-24 09:23:44

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

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篇1

【关键词】电子银行 业务 建议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进一步成熟,借助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上银行等进行“指尖营销”已经成为银行业普遍共识。虽然网络渠道多样,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获得用户粘性,发挥出“互联网+”的真正优势。如何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切忌贪大求全,避免内容同质化

以网上银行新推出的聊天功能为例,虽然各家银行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但是互加好友、交友聊天等等功能在支付宝、微信等客户端已经运作非常成熟。一方面,人们不会选择在不同客户端同时交流;另一方面,客户选择关注银行APP的目的更在于办理业务和能够从中获取最新资讯,实现自己的财富升值,而不限于聊天。

二、找准客户需求,针对特色需求进行定向开发

我们推出的业务很多时候是希望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并通过“大众化”的认可实现效益。但是银行业越发展,越成熟,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越窄,越需要“小而美”,并且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精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比如,每一个银行都会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以产品为切入,以为客户创造收益为目的的信息推广可能会收获更多的客户。

三、保障安全前提下简化流程,促进交易的方便快捷

对资金而言,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不能局限于安全而忽略了资金使用的便利性。现在借助互联网推出的“一键支付”、“扫码支付”、“扫码取现”等方式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这么说,只要一部手机,就能解决我们以往银行卡、密码器、U盾等许多的设备才能共同完成的工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支撑、数据安全保障措施的到位。

参考文献:

[1]宋志德.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出路[J].商业文化,2014,(32)

[2]马英杰,吴淑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河北金融,2015,(02).

[3]张觉文,张心蓓.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现状及发展趋势[J].统计与管理,2015,(07).

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私人银行业务 策略

1、西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1.1、产品开发策略

西方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涵盖个人消费、储蓄、投资等全部领域,其产品开发策略可以概括如下:一是强调产品差异,实行分层服务。这种差异化的分层服务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产品设计中。其主要区别在于,或要求帐户保持不同的最低余额并以此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或根据帐户类型和金额采用不同档次的利率优惠、手续费减免或贷款额度等。二是强调以人为本,实行终身服务。西方银行家认为:好的金融服务是涵盖一个人一生中所有方面的。许多西方商业银行针对客户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生活方式,设计、开发了涵盖人身全过程的金融产品,使个人客户一生中都能得到银行的金融支持,并且在顾客和银行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稳定的、长期的联系,大大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三是强调产品功能,实行高效服务。为了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运用科技进步的成果,大力发展电子网络,增加产品功能,使许多业务处理实现了自动化。客户可以通过电话银行、PC银行、网络银行、电视银行等服务渠道,足不出户办理银行业务。

1.2、营销服务策略

西方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较为成功的银行,不仅仅十分重视个人高价值客户的需求,还十分注重研究客户需求背后更广泛和复杂的各种变量因素,通过规模、业务量、信誉等指标将客户划分等级,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级别的客户提供满足其特定需求的高质量、多样化的不同服务,使自己在多重关系的互动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这样一方面,便于银行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银行集中资源,以最周到的服务和最优惠的条件吸引住银行的核心客户。私人银行服务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情感密集型的服务,因而西方商业银行普遍为客户提供具备高度技巧、训练有素的客户关系经理,由其针对客户的所有需求提供全面的服务。

1.3、业务经营策略

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采取了一体化的经营策略。一是产品一体化,即按照水平多样化原理,一个产品开发出一个系列;二是优惠一体化,以发挥整体优势;三是按照集团多样化原理,将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投资业务一体化经营;四是将信用卡与航空、旅游、商贸、饮食行业一体化经营,提供折扣和优惠。

2、对开拓私人银行业务的建议

尽管我国与西方国家在金融监管、法律及客户取舍、市场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从发展的大趋势看,我国银行在业务品种开发上肯定会向国际市场靠拢。西方银行业务品种的多样化、市场化、规范化以及服务特点与发展策略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2.1、对私人银行业务“基本客户”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个人逐步成为社会金融活动的主体之一,私人发展成为与机关团体及企业法人平等的经济活动决策者、财富支配者和金融服务的对象。银行应将私人银行“基本客户”定位在中高收入阶层。大力挖掘高收入、高消费的个人客户群体,使之成为营销活动的主要目标。对具有“高净资产值的个人”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对不同级别的客户和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差别化的服务。

2.2、采取多种方式创新业务和产品

(1)开发推出全新业务和产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和人们未来需要,不断推出新业务和新产品,创造新的顾客,如对与资本市场相连接的产品或投资咨询理财等金融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推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等。如西方商业银行所创新的指数定期存单、住宅股权贷款、多币种杠杆贷款、消费者现金管理方案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开展业务和产品组合创新。针对客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开展产品组合和功能整合,向客户提供复合性产品。例如以活期帐户(借记卡)为基础,整合定期帐户、信用卡帐户、证券帐户,为个人客户提供集资金划拨、异地存取、消费、证券交易、外汇买卖、小额信贷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帐户,实现产品和经营的一体化。

(3)对业务和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即对现有产品进行评估定位,以贡献度和发展前景为标准,淘汰落后业务和产品,扶持创利型和潜力型业务和产品,形成新的核心产品体系,从而不断丰富私人银行业务的内容。

(4)树立业务和产品的特色品牌。品牌是银行获得稳定收益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无形资产。通过产品品牌的建设,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银行的社会形象。

2.3、提高对私人客户的服务水准

客户是上帝,是银行服务的对象,是银行服务最权威的评判者,对如何改进银行服务也最具发言权。西方商业银行在提高对私人高价值客户的服务水准方面,有3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为客户提供人性化和人情化的服务。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瑞斯特曾非常明确地指出,“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取决于为其提供服务的银行职员,而不是银行产品”。客户经理要针对客户的特殊金融需求,为其提供度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方案。

二是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理财服务。私人高价值客户最关注自己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银行不仅要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更要注重为他们提供增值服务。私人客户经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客户现在需求的了解和未来需求的变化分析、研究和预测上,把了解客户的想法、需求以及怎样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为客户最大限度地提供增值服务作为银行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三是要认真对待客户的投诉。作为消费者,客户在使用各类金融产品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现一些不方便、不完善和不尽人意之处,将金融生活中的难题、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地反馈给银行,即通常所说的投诉。对于银行来说,能及时了解自己服务的种种不足,进而通过完善,不断满足金融消费者的需求,也是银行获取最佳利润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银行可以从这些投诉中,了解和发现金融产品和银行服务的不足之处,掌握用户的消费需求及其隐含的市场信息,进而找准问题的关键。对银行行业管理部门来讲,要把对银行的有效投诉提高到金融管理的高度,制定一部完整的法律来规范,尽快出台金融服务法规及其有关操作细则。

参考文献:

[1]贺辞.浅谈商业私人银行客户营销竞争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2(1).

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篇3

中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刚刚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还不成熟,存在着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产品品种单一。因为面临的外部因素,技术手段,体制限制等原因的制约,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不高,同时观念也很落伍,以至于在产品开发上没有创新,同业间相互抄袭频繁,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归根结底,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的范畴狭窄,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反馈效果不好。

同时产品种类非常有限,各类结构性的产品比较单一,很难满足高净值人士对多样性投资的需要。其次,专业人才匮乏。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及高速发展的经济体的中国,目前很难发现和留住高水平的人才,优秀的私人银行专家更是非常匮乏。从业人员中大多只是比较擅长产品销售,但缺乏财富规划、公司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缺少金融市场交易的阅历,不熟悉资本市场运作规矩,并且对保险,税务和移民策略的熟练掌握程度不高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再次,服务水平不高。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至关重要,私人银行以零售业务为基础,核心竞争力拼的就是服务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提供的金融无论从服务水平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外资银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及建议

2.1开发创新产品

私人银行应根据客户需求偏好,注重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财富创造型、财富增值型、财富保值型产品,形成完整的产品链。通过三个步骤实现:对客户的金融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为客户提供并帮其选择合适的模块化理财规划。同时,要关注境外市场发展,注重开拓境外资产管理业务,提供全球资产配置服务和跨境金融服务。

2.2建立专业化团队

私人银行的发展依靠专业人才和团队,只有建立凝聚力强,水平高的团队,才可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发展。首先,从商业银行内部来看,要培养专业素质高和人脉关系广,鉴赏能力高和知识结构好的员工,从而真正达到符合私人银行客户需求的真正有益于财富规划和事业发展的优秀金融专家,同时要具有丰富的金融和人文知识素养,拥有诚信敬业的服务精神;其次,从商业银行外部来看,要积极构建外资战略联盟,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最后,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激励优秀的专业人才,物质激励包括增加年收入,根据个人业绩发放年度奖金,提供股票期权、福利和津贴等;精神奖励包括精神激励(荣誉奖励、道德情感激励)和培训激励等。

2.3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以取得客户对银行的信赖,从而建立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稳定又可靠的关系。首先,在产品服务上,除了选择本行的产品及服务外,还要结合高端客户的需求与其投资目的,尽可能的在市场上选择最好的和最适合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咨询,始终以私人银行客户的利益为重,而不仅仅是推销本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高端客户的尊重和信任,并与其建立长期关系,为银行的长久经营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篇4

论文关键词:银行保险,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一、银行保险的内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催生和推动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在这一进程中,投资者和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选择投资工具和渠道,资本融通的成本收益和主要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国际贸易和商品结算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扩展性质的资金来源,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传统意义上只从事风险承保的现代保险企业,对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渗透性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保险产生了。自产生以来,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逐渐引起了金融服务领域的广泛关注,各机构和学者对银行保险的内涵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描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从销售方式的角度看,银行保险的保险公司的一种销售方式。保险产品的销售方式通常有5种:保险公司员工直接销售保险的方式;通过保险人销售保险的方式;通过保险经纪人销售保险的方式;采用门店销售保险的方式;通过银行销售保险的方式。 (二)从组织形式的角度看,由于银行保险除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外还可以采取合资和金融集团的模式,因此银行保险还可以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资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发展现状,也可以是银行、保险公司分别销售其下属子公司的金融产品。 (三)从经营战略的角度看,认为银行保险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了销售产品、扩大服务而采取的战略安排。银行和保险公司为在金融服务市场上更为一体化的动作采取的战略合作关系,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为扩大自己的金融服务范围而采取的策略。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可以利用对方的分销渠道来扩大收益和缩减成本论文写作。 (四)从产品的角度看,银行保险是一种保险产品。保险产品的种类,银行保险地过是诸多保险产品中的一种产品形式而已。总结这些描述可以发现,仅仅从银行或保险公司单方面或者仅仅从产品分销的角度阐述银行保险已经不能概括其全部含义。因为,银行分销保险产品虽然是银行保险的主要特征,倡并不是银行保险的唯一特征,因为同时还存在着保险公司提供及分销银行服务和产品,即保险银行。从银行与保险业界的角度,银行保险这一术语应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不同金融产品的分销,另一层则是不同金融服务之间的相互连结。因此,银行保险的实质就是两种金融服务的融合,银行与保险融合的各种不同形式只是其外在表现。二、我国银行保险现状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已经有整整十个年头了,这十年可能对成熟的欧洲市场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但中国银保市场在这十年里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保险的业务量波动幅度很大,这表明我国银行保险市场还很不成熟,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基础并不牢固。 从总体上说,我国的金融业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国际上出现的金融业务一体化的趋势,我国要谨慎对待,不可盲目追随,但我们要认真研究和进行准备。待条件成熟时,我们也要逐步放开各种行业限制,促进国内金融企业的一体化发展。 我国近年来构建了完整的金融框架,即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分别负责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规划和管理。我国有独立的《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发展现状,银行和保险受行政条块分割,这与我国目前整个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保险业欠发达的背景是相符合的,也是符合我国现阶段金融乃至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的。但是,三业联合毕竟代表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前述的导致银行保险产生的因素也都存在于我国的金融业,尤其是加入WTO后,金融业的竞争将明显加剧,国外金融财团凭借雄厚实力和全球性网络,必然会冲击国内金融体系。因此,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发展,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竞争的合作机制十分重要。三、现阶段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银保合作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粗放式经营,抵消网点的燎原优势 银行拥有的广泛分支机构,为销售保险产品带来了便利,这也是银行保险产生的初始动力,但这种简单的通过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订立分销协议,“借助银行卖保险”,即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人实现保险分销只是银行保险的初始阶段。现代银行保险分为五个层次:分销——市场联盟——战略联盟——组建合资公司——银行拥有保险公司。我国目前的银行保险还只限于单一的银行兼业经营保险模式,是浅层次的合作,与国外的银保融合经营有着本质区别。(二)产品同质性,营销缺乏特色 当前各大银行代销的不同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产品,无论从保险内容到费率,或分红险的红利率上都没有本质的区别。去年在银行保险方面获得较大成绩的保险公司主要是凭借其获得的先机才取得超额销售。由于我国金融政策的制约,混业经营近期不可能实现,银行保险的销售在近段时间将继续以银行代售的形式出现,随着“1+1”的放开,银行销售保险的规模不再受到限制,多家保险公司的类似产品很可能同时出现在银行的柜台。一方面发展现状,这种情形可能给客户更大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罗列、解释多种同质产品不仅给银行销售人员带来困扰,也必然会降低客户挑选的热情和再度购买的可能性。(三)技术限制,无法发挥便捷优势 与传统营销的方式相比,银行保险的优势十分突出论文写作。利用银行柜台交易使得保险资金结算更加快速、安全。但实际上,由于电子技术的不完善,大多数银行目前只是代收一下材料,真正的保单仍然需要送回保险公司处理,由于中间环节的增加,一旦材料发生缺漏,客户,甚至需要银行、保险公司两边跑,就算是顺利也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拿到保单,无形中使得在银行购买保险,非但不方便,甚至比去保险公司还麻烦。(四)无法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银行是我国居民最经常打交道的金融机构,随着银行改革的进行,银行的服务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获得客户的认可。在与客户的经常联系中,银行可以利用更加详细的资料库为客户提供更合适的产品。而实际情况是,现在无论在哪个网点排队现象都十分严重,无法满足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五)后续服务停留于表面化 银行在代销保险方面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其严谨的公众形象和优质的服务。这在保险行业人诚信风波后显得尤为突出。许多客户也是基于此,购买银行保险。但是保险卖了,服务谁来做?不同于国外银行保险的渗透性,我国银行只充当了代售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壮大的银行保险的购买者仍然由各保险公司负责后续服务。银行人员“肯定服务好”的承诺,需要第三方配合才可能得以实现。回想起保险公司的诚信风波,对银保后续服务和理赔的状况不由打上问号,尤其在许多客户冲着银行甚至某个银行人员的声誉购买的银行保险,更会因为后续服务的不到位产生灾难性影响。在加入WTO后的开放政策情况下发展现状,如果不利用这仅有的几年时间巩固国内金融企业的信誉,当国际金融组织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时,其后果着实令人担心。(六)短期特点显著、后续力量不足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经历了数次降息后,我国储蓄利率及国债收益率已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股市又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居民缺乏投资的渠道。银保产品的热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也印证了目前销售势头良好的多是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分红险等险种的原因。但证券市场的低迷不会长久,由于证券市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地位,经过政府的大力整治,一旦证券市场进入健康发展的阶段,必将吸引目前转向银保的投资者和资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放开,我国金融市场也必将出现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供投资者选择,也将分散银保的魅力。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关系是短期行为,在目前的经济形式和经济政策下,银行保险获得了发展的最佳时机,国家刺激内需,降低利率,银行愿意其客户用储蓄购买保险,从而解决存贷差,化解经营风险,并赚取费用。然而,要想获得银保的飞跃,必然需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经济的增长尤其需要资金的推动,而银行贷款依旧是未来几年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银行贷款需求的增加反过来又可能抑制银行保险的发展。等到国民经济形势向好,转而贷款需求上升的时候,银行还是希望把资金贷给企业发展现状,从而获得高额利息收益。因此,在银行贷款业务放量,需要大量储蓄支撑,费收入构不成对银行吸引力时,银保产品的销售可能会受到重创。(七)产品类型单一、保障低 随着银行保险的发展,各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一些便于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论文写作。但产品种类还比较单一,各家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同质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满足不了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以及价格恶性竞争。各家寿险公司在银行柜台上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分红型产品,保障功能设计不足,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目前占银保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为趸缴的分红保险,占比达到99%左右。而我国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加上银行要求支付较高的手续费;有的寿险公司为了扩张业务规模,不得以支付较高手续费抢夺阵地,进行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陷入粗放型扩张状态,从而影响到产品的盈利性,降低他对股东的收益贡献,影响偿付能力,引发风险四、发展银行保险的对策建议(一)更新经营理念,增强银行保险合作意识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现代竞争的新理念。保险公司和银行都要及时转换经营意识,更新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银保合作的重要性。保险公司应消除靠降低保费、提高支付手续费的低层次竞争理念转变为依靠险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的高层次竞争理念,增强合作意识。银行要看到国际银行业的演进趋势,认识到银行保险这一低成本、低风险的中间业务是未来银行业利润的重要来源,更新经营理念,增强合作意识。(二)建立长期市场战略联盟 银保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现状,不仅能促进保险公司进行销售渠道和产品创新,也能改善银行的经营结构和提升服务质量。银行要重视看待该项创新业务可能带来的长远战略性收益,重视从双方资源互补、产品开发、服务优化、客户资源共享等多维角度进行投入与开拓,重视自身的信用延伸予和管理。银保合作发展方向将是在利益共享的机制下更加紧密合作,包括资本相互渗透、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建立银行和保险之间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银保合作在“信任、协作、互利、互惠”的准则下,在寻求深层次合作与发展时,银行可通过保险公司丰富的保险产品和专业的理财能力,不断提升对客户服务的附加值和客户的忠诚度,可在现有兼业的基础上升华,衍生形成一种长期市场战略联盟。(三)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保险业务销售体系 银保合作最大的优势是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广布的网点、众多的客户进行业务拓展,形成资源共享。如何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销售体系,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人员到位即抓好销售体系的建设,为了加强银行业务的专业化管理,银行、保险各自应设立保险、银行业务部,建立专管员和协管员队伍,从机构、人员上保证了银保合作业务的开展。二是认识到位即对保险公司而言,就是把银行工作提高到关系壮大业务规模、提升企业实力、抢占市场、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实施,要对员工进行银行业务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意义的教育,提高了员工推行银行工作的自觉性,增强了紧迫感;对银行而言,要把保险业务作为壮大银行实力、增加银行功能、发挥银行优势的重要渠道,看成是一种“双赢”行为。在银保双方达成共识后,各自员工认识的提高,为银行合作的发展打下思想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措施到位即实行公司领导与行领导沟通;做到采取措施、关系、服务、任务、考核办法、兑现、专管员的职责落实到位。银保双方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做到以上三个到位,保险业务工作得到落实,业绩得跟踪,动态得及时掌握,银保合作必然会得到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四)培养复合型保险从业人才 银行销售人员对保险业务知识了解有限发展现状,保险知识缺乏,特别是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保险业务销售体系办理产险业务时,要涉及到承保前的核保、理赔时的核赔等保险技术方面的知识,完全制约了人员办理保险业务的能力,增大了银行开展保险业务的难度;同时可能产生误导隐患,丧失行业诚信,危害银行、保险、消费者各方利益,不利于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险公司要加强对银行专管员在职生涯规划、银行专卖保险产品销售策略、银行专业化销售流程、银行渠道开拓与维护及销售技巧、柜台营销等内容进行培训;对银行协管员和银行网点人员通过保险公司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保险业务的柜台上手把手教银行员工保险业务,提高他们的保险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以尽快提高银行的水平。(五)探索产品开发和创新营销策略 1、开发创新业务合作品种是银保合作得以发展的关键一是银行的保险产品应该既形式简单、操作方便、适合柜台销售,又与传统银行业务相联系,这样不仅对银行业务消费者具有吸引力,还能调动银行的积极性。二是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必须主动和保险公司联手创新,积极参与和配合,改变目前完全由保险公司独家承担,闭门造车的情况,使保险产品能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以满足客户对全套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和保险公司抽出专业的人员,组成市场拓展的专家小组,对银行客户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根据不同需求层次客户设计出既满足客户需要又适合银行销售和市场需求的保险品种;三是加强产品的共同开发和合作,应当在保证客户保险利益的前提下,开发能够规避银行经营风险的保险产品,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论文写作。应将投资型保险产品和化解贷款风险保险产品作为发展银保合作业务的重点,共同打造具有即能变现又能维持原有保障功能的投资型保险产品银行保险精品。 2、共同打造创新营销策略。银保双方一是可以共同开展户外咨询活动和经常进行相互交叉宣传,促进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员工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相互的认同感;二是保险公司可以将通过银行销售产品而降低成本所获得的利润适当的与银行分享,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发展现状,奖励那些保险业务突出的人员,并将保险的销售额作为评价银行分支机构业绩的标准,这样可以激励银行及其员工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营销激励机制;三是注重激励机制科学考核。银保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激励考核办法,采取奖励基金与销售业绩、产品组合、业务增长点以及目标完成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保险公司银代管理员,应对其推介银行产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共同推动双方产品的销售,强化对对方业务的熟悉度。(六)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我国银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从现行来看,已经远远超出监管制度范围;放宽法律环境是银行保险发展的内在要求,银行、保险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要求改革现有法规。《保险法》与《商业银行法》中的许多规定明显不利于银行保险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金融一体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只有建立较宽松的金融法律环境,才有可能实现金融一体化,为银行业更积极的进入银行保险建立良好的环境。因而,应着手制定银行保险业的统一规范,为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此外,银保合作的开展要求监管部门既保证保险业务的顺利进行,又要防止银行和保险公司盲目发展、违规操作。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协调配合,共同制定监管政策,共同维护金融安全。

Abstract

A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eintegrate and deepen constantly, financial mixed operation has already becomethe trend of the times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circles. The bancassurance is under the economicglobalization and macroscopical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tool,products of bank and products of insurance compound banking and insurancebusiness mutual permeate, bank capital and insurance result that capital mergedeach other. Develop bancassurance, can not merely reflect the cooperative effect,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range economy of cooperation of bank and insurancecompany, it is the important step of implemen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 of modern financial group evenmore. However, it is relatively low-level that the bancassurance of China is developed butstill in, many problems exist. The intension of the analysis bancassurance of this text, thecharacteristic, combin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 of probing intodevelopment of bancassurance of our country actually,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and suggestion of developing insurance business of bank of our country underthe trend of mixing industry of the finance.Key words: 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 process Countermeasuresand Suggestions

参考文献

[1]程英杰,银行保险发展比较及我国未来发展对策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2]宋雪枫,欧洲银行保险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事,国际金融研究,2005(10)

[3]陈莉鸿,论中国银行保险的合作模式,上海师范大学,2005

[4]赖小民,推动银保合作加强风险监管,中国金融,2005(3)[5]邓志清,香港汇丰集团银行保险的经验及其启事,《国际金融研究》,2006(9)

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建议

一、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和发展现状

(一)企业年金制度

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第20号令《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规范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基本养老、个人储蓄性养老构成城镇职工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

(二)企业年金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共有年金管理机构34家,共计57个资格,其中受托资格10个、账管资格17个、投管资格20个、托管资格10个。

表1:我国现行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资格情况表

截至2014年底,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达到7688.95亿元,有73261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达到2292.78万人。

二、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重要载体

人口老龄化和普通民众“资产管理”意识觉醒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性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地说,就是“短期存款理财产品化,长期存款养老金产品化”。大力发展以养老金资产管理的新兴业务链,将突破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模式,开辟一条新的资产管理渠道,促进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对公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和发展。

(二)商业银行实现综合化经营重要平台

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比,年金业务涉及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等多种业务,通过与上述业务的衔接,以及和资本市场的融合,将促进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三)商业银行稳定客户、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

由于企业年金具有长期性、积累性、稳定性、规模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巩固和密切客户关系,防止优质公司客户流失,并争取新的客户资源。并且年金业务形成的业务收入具有低风险、收入长期稳定的性质,有利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人社部规划“十二五”末,全国企业年金资产将达到1万亿元。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养老金市场。广阔的业务市场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机会,实现中间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并带动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的整体发展。

2.国家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1)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扩大。2013年4月,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及《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前者放宽了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后者则允许年金投资管理人发行养老金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年金“松了梆”,扩大了企业年金基金可投资的范围,能够增加资产配置的灵活性与主动性,有效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

(2)新税优惠政策。2013年12月,《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对企业及员工在年金缴费环节和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实现了税收递延,减轻了企业和员工的税负,激发了企业设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职业年金的推进。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按照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4000万,平均月工资3000元,70%的参与率计算,职业年金年新增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也将带动企业年金市场新一波的快速增长,扩大商业银行的年金业务规模。

(二)挑战

1.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激烈。年金管理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商业银行不仅面临银行同业的竞争,还面临着与保险、基金、信托公司的竞争。特别在受托业务方面,由于保险公司在专业团队、精算技术、服务理念、补充养老经验,以及专门为企业年金设计的IT系统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同时凭借拥有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双重资格,约60%以上的法人受托业务由养老保险公司揽获。

2.企业年金业务整体收益偏低。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的规定,商业银行从经营企业年金业务中获得的收入主要有:受托管理费,最低为托管基金净值(下同)的1‰(不超过2‰);托管费,最低0.7‰(不超过2‰)。账户管理费最低1元/月.人(不超过5元/月.人)。该收益远低于银行投入的营运成本。

四、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建议

(一)加快产品创新,实现业务长远发展

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开拓企业年金蓝海。创新不仅包括不同客户、服务领域的创新,如针对具有延期支付性质的各类资金进行产品开发,包括企业为职工发放的补充医疗、住房补贴、高管薪酬延付、员工持股计划、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还包括投资领域的创新、合作机构的创新,如发展养老金理财产品以及与投资管理公司合作发展养老金产品。

(二)加强联动营销,提升业务综合回报

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如给予企业年金客户信贷业务办理优先权,以及为企业年金客户员工提供各项个人金融服务,开展个人养老理财规划、高端产品联动营销等,在增加客户粘度的同时提升养老金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办理能力

商业银行开办企业年金业务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升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业务管理与客户服务能力。同时完善业务内部控制管理,加强合同协议等法律文本的审查以及合同的履约情况,有效控制风险。(作者单位:建设银行成都审计分部)

参考文献:

[1] 林若尘,中国人民保险寿险,企业年金管理市场竞争透析[J]中国保险,2014年第10期

[2] 张智,建设银行,浅析建设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方向[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5年第2期

[3] 胡继晔,职业年金制度促养老金融发展[J]经济日报,2015年04月23日

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篇6

促进基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几点建议

如何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切实提高经营效益,是目前各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辖区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发现了如下制约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银行普遍重视存贷款业务,只把中间业务当作带动主营业务规模扩张的辅助手段,竞相“压价”,变为无偿服务,甚至倒贴费用。

2.中间业务的范围狭窄,制约了发展。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是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各商业银行都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诸如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为企业的并购、资产重组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

3.市场环境差。一方面,许多社会客户对银行服务提出了诸多不合理要求,瓜分了银行利润;另一方面,许多居民对银行的新服务、新产品缺乏热情,存在严重的“时滞”或“排斥”现象。

4.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缺少法律保护。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往往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如果不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不将监管的关口“前移”,各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中间业务的经营风险。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加强领导、更新观念、调整经营战略。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指导和管理,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对中间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应把经营战略转到存贷款和中间业务三大主业并重上来,建议各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的经营指标纳入各行的考核指标,并同年终考核捆绑起来,从根本上保证中间业务的开展。

二、丰富中间业务品种。首先,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需要着手,积极开展私人理财、汇兑结算、金融咨询、业务,提高银行卡的增值服务、完善融资性服务和衍生金融工具。其次,由于我国加入世贸之后,外向型经济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各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外向型企业、三资企业的金融服务。

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篇7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出发,对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发展建议

根据2005年9月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具有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的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内外资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仍为发行主力

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品发行总量明显提速,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幅度为71.40%;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规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

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据个人理财市场主导地位,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6529款,市场占比由2010年的35.18%降至34.0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年产品发行数量为7344款,市场占比达到了38.30%。城市商业银行异军突起,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15.88%上升至2011年的20.89%,产品发行数量超4000款i。

(二)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超短期产品受到限制

1个月以下期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因其高流动性和高收益性而备受追捧。2008年这类产品发行量占理财市场的比例为10.64%,2009年为17.56%,2010年继续上升为23.74%,而2011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30.28%,虽然银监会为规范银行理财市场的健康运行,防止商业银行变相高息揽存,于2011年9月底,明确提出了要对“利用短期产品进行监管套利行为”进行限制,致使第四季度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一路下滑,但当月发行的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占比接近60%,其中32天至45天期产品占比更是高达30%。可见,在政策监管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只是避开了1个月以下期限的监管红线,发行的理财产品仍然为短期性质。

(三)非保本型产品成为理财产品市场主流

2011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是主要风险收益类型,该类型产品发行共计11246款,市场占比达到了58.65%,较2010年上升了3.33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为2817款,市场占比近15%,而保证收益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出现回落。从各类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市场占比的变化形势可以看出,浮动收益类型产品越来越广泛,固定收益类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呈萎缩趋势。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各银行也普遍认识到开展该项业务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的银龙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经营理念有待提高

由于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之初,被当作扩大银行存款规模、提升业务模式和实现转型的手段,单纯的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至今仍未能成功的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错误的经营理念使得个人理财业务难以正常发展。

首先,忽视以客户为中心致使本应合作双赢的银行客户关系可能转变为竞争性的零和游戏,双方博弈陷入囚徒困境。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客户的投资需求,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给客户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错误的经营理念造成银行间及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 一味追求占有市场份额,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三,产品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客户定位不明确,市场细分不严格。在产品导向理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难以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营销过程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寻求合适的客户,这是很难完全匹配的。

(二)监管不足和政策限制

首先,监管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都通过信托原理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业务,仅仅是理财的主体不同,产品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不同的监管主体针对各金融机构推出了不同的监管标准,造成了金融机构间不公平竞争。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银行沉溺在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第三,多数银行的组织架构呈现出“大总行、大分行、小部门”的特点,理财部门也承袭了该特点,但“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组织结构仍未彻底改变,存贷、中间、证券等业务部分割。

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GTS;现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4-0065-04

GTS是Global Treasury Service或Global Transaction Service的英文缩写,通常被译为全球资金管理服务、全球财资管理或全球资金服务。GTS业务是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的账户开立、收付款结算、现金流动性管理、账户信息报告、国际贸易融资、资金保值增值及相关短期融资安排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其重点在于为客户提供综合流动资金管理解决方案,而不是分散地进行相关产品的销售。现金管理是GTS业务的核心产品。在欧美银行,GTS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和词汇,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这一名词还有些生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GTS业务日益成为国际性商业银行维护和巩固客户关系、满足客户个性化资金管理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产品和手段。而随着我国现代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加剧,GTS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领域,势必成为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

大力发展GTS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GTs业务是商业银行满足客户个性化、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构建自身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维护与客户长期稳定关系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企业内静资金管理水平和电子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优秀企业,为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财务成本,迫切要求银行根据其个性化需求,提供全面、高层次的全球资金管理服务方案。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上,GTS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争取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

同时,GTS产品具有一定排他性,特别是在客户投入一定财务资源实现与服务银行电子渠道的对接后,客户一旦使用了该家银行的资金管理服务,在一定时期内则不太可能更换服务银行,这也使得GTS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实施复杂、周期性较长以及与客户密合度高等特点,成为稳定客户、维护与客户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GTS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为银行带来巨大的中间业务收入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是增加非利息收入、改善收入结构、稳定收入来源、提高盈利能力、实现收入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

在成熟市场上,GTS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盈利空间。据安永公司估算,近年来美国市场上GTS业务年收入额高达230亿美元。自90年代末以来,GTS业务被世界上很多银行视为业务和收入新的增长点,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美国银行等国际一流银行都将GTS业务列入未来发展的重点,并设有独立的GTS业务单元。特别是,GTS业务是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它所涵盖的现金管理、资金转账、外汇交易、清算、国际结算等产品,均能产生巨大的非利息收入。据统计,美国银行GTS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0%,其中近一半为非利息收入。

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现了高速发展,但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还十分显著。我国商业银行若要尽快改变长期以来以资产业务为主导、获取利息收入的经营模式,迅速转向提供金融服务获取非利息收入、提高资本收益率的经营模式,实现业务结构战略转型,大力发展GTS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势在必行。

中国的GTS业务虽刚刚起步,但更具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中国收付款业务市场交易金额将从7.7万亿美元增长到83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6.8%。这一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21.5个百分点,居各国之首。正是看到GTS业务的市场和盈利空间,在华外资银行均将其作为市场竞争的一项核心产品,纷纷在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等方面加大了对此项业务的投入。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中资银行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在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之前,迅速将资金管理业务做大做强,率先占领市场,为提升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从花旗、汇丰、美国银行等先进欧美银行的经验来看,其GTS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有效的组织管理架构;二是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经营模式;三是丰富的产品序列、精细化的产品管理以及科学高效的产品研发机制。而在上述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在组织机制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没有设立统一的GTS组织管理机构,业务协调发展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欧美银行GTS组织机制和我国银行具有本质区别。欧美银行一般整体实行业务单元制,并在其公司与投资银行单元下设独立的GTS业务单元,横向集销售、客户服务、产品开发、人事、财务、企业战略等职能和权力于一身,纵向实行垂直条线管理,并按产品或客户细分为不同的销售团队和相应支持团队。

与这些欧美银行不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一般多为总分行体制,没有专门的GTS条线,GTS业务的各项产品及服务多分散在公司业务、国际业务、会计结算、电子银行等多个部门管理,总行业务部门对各分支机构也没有相应的人事及财务管理权。这一体制导致了如下问题:

1.管理模式分散,业务流程复杂,效率较低,职责不清,协调难度大。GTS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为客户提供综合的资金管理解决方案,并以有效的交付渠道整体实现方案功能,而不是向客户分散地销售资金管理产品。欧美银行GTS业务单元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各种配套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提升这个优势,并能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灵活及时进行相应调整。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GTS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分散在多个部门,从业务管理的角度难以使这么多部门共同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而且各个部门在职责划分和管理目标上相对独立,不是以GTS业务发展和收益增加为统一目标,跨部门管理带来矛盾和

冲突难以避免,在某些时候,为了满足单个部门的管理需要,还会以牺牲业务发展机会为代价,各个部门间的协调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特别是,欧美银行多将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服务纳入GTS业务板块之中,为客户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服务,提升其为客户提供全球服务的能力和效率。而我国商业银行虽然能够提供与欧美银行类似的贸易类产品和服务,但一般在产品管理上由国际业务部门单独负责,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较少交叉,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客户的国内和国际资金管理服务需求,影响了对客户需求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并进行综合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2.没有针对GTS业务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现行制度难以配合业务的发展。欧美银行GTS组织体系中有一套针对GTS人员的完整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和程序。这套制度通过特定的程序将全行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至每个员工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中,首先保证员工的个人工作目标与全行和本业务单元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然后再通过科学的衡量标准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并给予其相应报酬和奖励,这样就将员工业绩和报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保证了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没有统一的GTS管理机构,就无法针对性地制定考核和激励制度,如果采用现行考核和激励制度,在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由于考核和激励不到位造成的脱节现象,难以达到GTS业务发展的目标。

3.人事和财务管理制度安排不能满足全球资金管理服务业务发展需要。欧美银行GTS业务单元具有自己的人事决定权和财务决定权,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部门多没有独立的人事和财务决定权,有关决策须经人力资源部门和计划财务部门批准。业务部门相应权限的缺乏也会导致运行效率的降低,出现配套措施制约业务发展的现象。

(二)在经营模式方面,统一销售、分散管理的方式不利于实现GTS业务的专业分工和“流水化”作业

欧美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上存在显著不同。欧美银行的客户销售和服务团队(见下图)一般包括客户经理、全球资金管理销售人员、信贷审批经理、投资银行经理、项目实施和客户服务人员等,不同团队负责客户的不同业务需求。

欧美银行在为客户提供资金管理服务的每一阶段都有专业人员负责,各司其职,互不交叉,密切配合。其职责分工和销售服务流程见下图:

与欧美银行不同,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没有专业的GTS服务团队,GTS业务的销售人员由身兼数职的客户经理承担,客户经理既负责GTS产品的销售,也负责信贷产品的销售,还负责客户关系的日常维护和客户需求的挖掘等工作,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GTS业务中,在信贷产品短期内利益更大的情况下,资金管理服务的销售得不到保证。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国内银行也大多没有专业的产品经理团队为客户经理提供专业支持,在销售完成后,缺乏专业的实施和客户服务团队保证实施效率和售后服务质量。

(三)在产品管理方面,产品精细化程度较低,产品研发能力较弱

一是产品种类不丰富,现有产品精细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收费依据。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GTS产品在大类上没有显著区别,但各类产品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服务,没有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收费缺乏科学量化依据。而欧美银行的产品更为丰富,信息技术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各类产品中,使用更为方便,收费依据更为科学合理。

二是缺乏科学高效完善的产品研发机制,新产品开发速度慢,对原有产品的二次开发能力较弱。欧美银行的GTS单元有专业的产品团队对GTS所有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和研发,拥有研发预算的主导权和决定权,产品研发贴近客户和市场,效率较高。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GTS产品由多个部门管理,研发力量分散,有限的研发资源不能集中使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业务部门对产品研发的预算没有决定权,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新产品和原有产品新功能的研发主导权在电子银行和信息技术部门,研发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调整部门职责,推进业务单元制建设,搭建集中统一的GTS业务平台

根本上来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关键在于缺乏更能贴近市场和客户需求、能够独立运作的专业机构和业务运作机制。因此,若要使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水平达到质的变化,当务之急是整合资金管理服务业务,重构资金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及业务运作机制,推进资金管理服务业务的专业化运作。要改变当前总分行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业务单元制建设,在对公业务板块设立独立的GTS子单元,建立完整的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赋予其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将GTS产品销售职能、对公电子渠道建设职能、本外币结算产品的管理职能等一并纳)kGTS业务单元之下,系统地为客户提供统一的GTS产品和服务。

(二)改变现有业务经营模式,分离客户经理职责,建立专业的资金管理销售、实施和售后服务队伍

要按照GTS销售人员直接或GTS销售人员、客户经理共同进行GTS产品的专业化销售,在销售过程中由产品专家提供专业化产品支持,销售完成后移交相关的项目实施团队进行协议签署和系统安装,并由客户服务团队提供售后服务的模式构建业务流程。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客户经理职责的分解和改变,更是建立GTS产品销售流程的基础和资金管理业务顺利开展的保证。可以先从着重建设相关专业团队入手,再过渡到从机制到流程的体制性变革。

(三)加强产品管理,优化产品研发机制

推荐期刊